对人生的思考初中生议论文(12篇)
1.对人生的思考初中生议论文 篇一
从今天开始算起,距离新学期的开学只剩下十二天的时间。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或有人感慨时间过得很快,或有人认为暑假漫长,现在终于要开学了;或有人对新学期重充满了自信,或有人想想新的课程就很害怕……
快开学了,我已经把所有的作业都完成了:摘抄、作文、数学题、单词、手抄报……都已认真完成。现在再看看当时刚放暑假时发下来的作业单,竟然那么多的作业!可我都一一完成了!多么的高兴!
快开学了,我不仅对新学期的学习内容做了充足的预习准备,还做好了物质的准备。早在一个星期前,我就买好了开学需要用的本子、笔芯、铅笔、橡皮等,这些文具,都是经过我的精心挑选而选定的,我认为它们充满着我对新学期的向往、期待、自信之情,每每看到它们,我总是对新学期充满向往与憧憬……
快开学了,我也要改掉暑假的坏习惯了——有时候写作业听音乐、玩手机、玩电脑……这些,在新学期都应该是少量的,不要经常玩手机,不仅会成为近视眼,还会上瘾;写作业时尽量不要听音乐,这样可能会分心(但对一部分人听音乐效果会比安静更好)……改掉这些毛病,我相信我会有更大的提升!
快开学了,我终于可以与我的好朋友们、亲爱的老师们见面了!这样,我就可以在老师的教育中、同学的提醒中不断地让自己更加优秀!这样,不是很好吗?
八年级,来吧!快开学了!我要更加努力,做一个更完美的自己!
2.对人生的思考初中生议论文 篇二
西方现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老实说, 人是什么?试将地球置于无限的太空中, 相形之下, 它只不过是空中的一颗小沙, 在它与另一小沙之间存在着一英里以上的空无, 而这粒小沙上, 住着一群爬行者、惑乱的所谓灵动性动物,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生了知识, 在这万万年的时间之中, 人的生命的时间的延伸又算什么?只不过是秒针的一次小小的移动, 在其它无尽的存在物中, 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拈出我们称之为“人类”此一存在物而视作异乎寻常[1]。
海德格尔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反思生命的渺小, 而中国古人则以其特殊的敏感早早开始了对生死、久暂问题的思考。“人生不满百, 常怀千年忧。” (汉乐府《西门行》) , “人生非金石, 岂能长寿考” (《古诗十九首》) , 人的生命在茫茫宇宙面前不过是白驹过隙, 一瞬而已, 人们不仅本能地感受到, 而且理智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有限与脆弱, 那亘古的明月自然会引发诗人对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一番思考。
对同一母题的阐发, 会不可避免地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梁启超在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自唐天宝间两京陷落, 过去的物质文明已交末运, 跟着晚唐藩镇和五代一百多年的纷乱, 人心越发厌倦。所以入到宋朝, 便喜欢回到内生活的追求。[2]”内生活的追求即追求闺房家庭生活, 追求个人的内心世界。文人对于人生和生命现象开始了认真、理性的思考。晚唐以至宋代, 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 使人们痛彻地意识到命运的难以把握, 进而产生“人生如寄”的空寞之感。这种感叹在宋人的中秋词中表现最为深刻。
因为月亮从太阳落下的地方升起, 在夜间出现, 所以成了寒气等可经验的具体形象的代表。这样, 才有中秋之夜的“迎寒”礼俗。中秋节似乎昭示着这一轮满月过后, 凋零萧杀之秋便接踵而至。同时, 月亮的阴晴交替、盈亏有序的也会引发对世态人生的思索。于是, 中秋的庆典便不免带有最后的狂欢的意味。这种意味很是符合宋人的心境, 故而纷纷在中秋之月上大做文章。
苏轼有两首有名的中秋词, 一首是让中秋词“余词尽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 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 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 人生体验与认识。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 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流露出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 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 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 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 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发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夜共赏一轮明月, 月亮就是天涯相隔的人们最好的传情“信使”。全词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和对人生离合的深切体味。
另一首是《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 见长空万里, 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 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 乘鸾来去, 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 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 对影成三客。其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 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 一声吹断横笛。
两词意境类似——“琼楼玉宇”的美景之下, 均是一派“我醉拍手狂歌”的热闹。然而每每到此, 却又分明可品到一丝纠结期间的愁绪, 不得化开。笔者认为词人对人生盛境不长在的领悟才是他永恒的悲哀。通过对中秋月的咏叹, 他把一种无法解脱的伤感出递给了后人。
清代厉鹗所辑《宋诗纪事》中有一段话可与之相印证:“ (东坡) 先生王夫人曰‘春月色胜秋月色, 秋月色令人凄惨, 春月色令人和悦……’先生大喜曰:‘……此真诗家语耳。’”苏轼认同其夫人, 给秋月色定下“凄惨”的基调。“秋月”固然“凄惨”, 然“春月”便果真“和悦”?不然。原来月的“阴晴圆缺”正如人的“悲欢离合”一样, 是不分春秋的。敏感多愁的词人总能从大自然中找到合理抒发悲情的触发点。
月亮高远清虚, 有光但含蓄内蕴, 光线刺激性小, 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 总是呈现出“桃江含宿雨, 柳绿带朝烟”的微茫典雅和恬静。这同中国民族性格类型及对人格美的追求, 构成了隐秘的和谐。公孙乘《月赋》就称月光为“君子之光”;南朝周祗《月赋》则这样称赞月亮的美:“气融洁而照远, 质明润而贞虚, 弱不废照, 清不激污”赋予明月以高远、纯洁、明润、清虚、柔和、清幽、冰清玉洁之美, 使无生命的无感知的冰冷天体具有了人的高尚品性, 同时月光宁静清逸、淡远空灵, 在月光下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柔, 它抚平人们心中的创伤;感受到的是洁净, 它洗涤我们心中的尘埃;感受到宁静, 它平息我们内心的躁动。
胡仔《苕溪渔隐从话》赞叹:“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此话也不尽然, 至少有一首词是废不得的。即辛弃疾仿屈原《天问》体的中秋词《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 向何处, 去悠悠?是别有人间, 那边才见, 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 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 纵横触破, 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 云何渐渐如钩?
它完全打破历来咏月成规, 独辟蹊径, 是一首想象奇特、构思新颖, 既有浪漫色彩, 又有科学断想的咏月词, 创造了月亮浪漫狂放的意象。全词通篇设问, 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 把有关月光的神话传说和比喻交织在一起, 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 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 不拘一格的气魄, 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 挥洒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 使作品具有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其意义较对月伤怀的作品更深远, 其境界较单纯写景的咏月词更胜一筹。
宋徽宗赵佶有《醉落魄·无言哽咽?》一词:
无言哽噎, 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 休要暂时缺。今年华市灯罗列, 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 羞见旧时月。
月之圆缺是自然现象, 从来“此事古难全”, 声声祈求因而显得格外无助。在永恒的自然面前, 只见肝肠寸断的词人, 不见君临一国的帝王。
至于饱经离乱的南宋词人, 尤其易于由月圆月缺中兴发感慨, 更是借恒久的月亮意象, 来抒写人生无常、顾影难堪的悲苦之情。先看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词人为“感慨今苦”, 精心选择了两类描绘扬州的意象:一类是属于“昔”的历史意象, 一类是属于“今”的现实意象。“春风十里”“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桥边红药”等历史意象, 是用来表现追念往日扬州风貌和词人感受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波心荡冷月无声”等现实意象, 是用来表现词人今日游览扬州的见闻和感受的。作者采取了将同一空间 (扬州) 、不同时间 (今与昔) 的意象叠加的方式, 使历史的与现实的扬州两幅画面重叠映现, 写足了扬州这座“空城”的冷落萧条, 写足了词人心中的无限伤感。而扬州变迁中, 不变的是永恒的月亮。在这首词中, 月亮是一个永恒的时间意象, 又是一个永恒的空间意象。诗人用月亮来观照历史的变迁, 抒发对朝代兴亡的哀伤, 抒发对宇宙永恒的感叹!
这种观感在辛弃疾那里得到应和: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中秋夜感叹岁月蹉跎之中, 又揉入家仇国恨, 其情更为激烈。他的另一首《水调歌头》也表达了同一种情感:
我志在寥阔, 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 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 云遇青山、赤壁, 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 我亦虱其间。少歌曰:神甚放, 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 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 推枕惘然独念, 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 秋水隔婵娟。
再如王沂孙的《眉妩·新月》:“渐新痕悬柳, 淡彩穿花, 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 深深拜, 相逢谁在香径……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 难补金镜。”便已不只是写亲人间的离合, 而是借月的盈亏写天下分合之事, 记录了作者“一片热肠, 无穷哀感”。 (清代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王沂孙看来比赵佶更理智, “盈亏”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无论如何, “金镜”总是“难补”的。人在永恒面前, 在强大的历史规律面前的无奈, 是昭然若揭了。这种清醒的沉痛, 实在无与伦比。
综上所述, 宋代词人给月意象赋予了深刻的悲剧色彩, 写出了对生命的哲学命意的独立思考, 把对岁月的流逝, 世事无常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极其细腻地歌吟出来, 构成宋词特有的纤丽、哀叹之美。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论.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威廉比较文学论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159.
3.哲学—对人生智慧的终极思考 篇三
关键词:哲学;人生智慧;终极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33-01
在距离我们时空非常遥远的古希腊,聪明的人们创造了“哲学”一词。“哲学”一词在英文中是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的意思。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求知”。
由此可见,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求知,探索的智慧。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理性世界观。之所以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是因为任何一个哲学体系,哲学思想,都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和逻辑结构,是一种讲的通说的清的道理。
哲学问题关注宇宙,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哲学从本体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世界观,从善恶价值判断上来说是一种价值观,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人生观,从对事物的真理性判断上来说是一种真理观。哲学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叫做“形而上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叫做“玄学”。从中西方对哲学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哲学探讨的智慧并不同于我们生活中对于某个具体感性事物的认知或者理解,而是有一种像宗教一样的“终极关怀”在其中。这种智慧探求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终极性目标,似乎总是试图冲击我们人类思维的边界。或许有人会问到:”我们学这种东西有什么用?这种看似这么玄幻的东西究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是金钱?是利益?还是是幸福的生活?是的,或许哲学给我们什么都带来不了,也就是说和我们当下的直接利益或许并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可是正因为我们没有这种直接性的关系,才更能体会出哲学智慧的高贵和它的尊严,更能体现它的高大上的特质。哲学源于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求知,本身这种求知就是一种纯粹性的知识追求,例如我会问:宇宙有没有边界?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追求这些终极性的知识并不是为了我当下可以得到什么直接的利益,可以得到哪些好处,如果我出于这样一种动机追求哲学智慧,我可以这样说:我什么也得不到。
但是哲学恰恰又是这样一种智慧:即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它可以给你你所想要的所有帮助。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以往的哲学家都专注于认识世界,可是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句话即是说,哲学虽然看似无用,可是它确足以成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试想,哪一门学科敢挺起勇气说自己可以改造世界,没有,也不会有!只有哲学,只有哲学可以做到!要问我为什么,我只能说:因为哲学追求的是终极智慧,是最高级的东西。每一个具体科学或许在自己的领域内都研究一个问题。但是哲学所研究的,在我看来,并不是“问题”而是“难题”。
而且是亘古不变,时常翻新的难题。通常来说,具体的科学问题都有一个相对一致答案,可是哲学问题或许我们永远也找不出来这样一个标准答案,或许唯一不变的答案就是答案一直在变化着,例如“什么是爱情”,“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样一些问题。古人问过,我们现在也在问,以后的人一定还会问。这些问题并没有什么相对一致的答案,可是我们为什么会追问这些问题呢,并且总是企图为之找到一条可能的出路呢?
因为我们来源于自然界,但是我们又高于自然界我们有理性,我们需要满足我们的求知和好奇的心理,我们有对事物“终极关怀”的心态。我们人类拥有理性这一武器,而它也绝对不会仅仅满足动物似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感官上的需求,我们需要精神食粮,我们需要达到一个智慧的边界,我们也要证明我们自身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高贵的,是有尊严的。虽然我们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即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可是在追求这个终极智慧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得到了满足,也正是在这一个追求智慧的过程中,我们超越了我们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那个无限自由的境界,实现了我们的理想。在一个人的有限生命中,实现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只有过程而没有结果,可是在人类的生命延续中,这种理想会一步一步地实现,会慢慢地成为现实,会越来越多地满足我们地自由,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
简言之,哲学是对人生智慧的终极思考,它不可或缺,就像我们每个人需要空气,需要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如果哪一天我们缺少了这种对智慧的终极思考,那一定是我们灭亡之时!!
4.对人生价值实现的思考 篇四
背景材料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
力和凝聚力”,要切实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简介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有力抵制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2、时代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自2007
年开展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共评出了53名全国道德模范,有254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改革开放实践中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以他们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推动了精神文明建
设,弘扬了社会正气,激励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知识链接
1、灾难、困难面前,总有人的行为让我们感动。结合材料,论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分析: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人的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还需要坚定地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2、结合材料分析总有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分析:自觉遵守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何意义?
分析: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人们能正确vd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选择正确的认识道路。
时政热点
6月15日,电影《建党伟业》首映,最初两天的票房就超过5000万元。虽然制片方中影方面未公布全国首周票房数据,但初步估计,可能过亿元。同一天,电视剧《开天辟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广受好评。连日来,红色影视分外红火。
网络时代的观众,“见多识广”,对影视作品颇多挑剔。而今天的红色影视,既能吸引观众,又能赢口碑、赢市场。不得不引人深思。
依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运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原理,说明弘扬红色文化的意义。
2、从价值观的角度,谈谈材料对我们的启示。
3、运用民族精神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红色文化的意义。分析:
1、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今
天,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加强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激励和指引作用。
2、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
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在为国家和社会的奉献中实现人士价值。
3、红色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
5.对人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篇五
-----浅谈哲学人生
沭阳县委党校 周永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有些人似乎只关心眼前利益,只认得金钱和物质,他无暇去思忖生活的意义。象机械一样,一发而不可收,向前,向钱,再也不能回头。把自己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再也看不到自己。人生问题,已经成了疑难问题。
一、关于人生观
事实上,人的的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生死悠关的问题。人不应象其他生物那样简单地存在着,而应不断地寻根究底地询问并解释他自己以及他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我把这样的人生叫做哲学人生。
人,一方面,很复杂,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聪明而深刻的哲学家在探索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又很简单,简单到在汉语里面,只需要用两笔就可以把他表示出来,简单到我们每天、每时都与之打交道。事实上,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东西,越是最难被弄清楚。
一个健全的人,总是长着两只眼睛,有两个功能,一要看世界,二要看自己。当他看世界的时候,就会得到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当他看自己、看人生的时候,就会得到对人、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或态度,这就是人生观。
从认识事物的先后次序来看,一般地,一个人首先看到认识的总是自身以外的东西,即他首先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然后带着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来观察自己、观察人生。因此,从根本上说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便什么样的人生观;反过来人生观也积极作用于世界观,给予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以一定的影响。当然,人自身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已经包含了对人、对人生的看法。因此,人生观又从属于世界观。
人的问题或者说人生观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生死攸关的问题。通常,认识不能使已被认识的事物产生任何变化事物有其自身稳固的结构和构造。但是,人却是唯一的例外,人对人的认识并非不会影响到人的存在。人不仅生活着,而且引导着他的生活。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受到人生观的制约和支配。
人生观的内容很多但最基本和最重大的问题有:人生的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意味着什么?人是怎么一回事?生命之根何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属于人生意义问题的范围。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体验世界,超越人生,领悟无限,追求永恒。这样的人生就是哲学人生。人生的价值问题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的关系问题。由于人生哲学主要是要使研就人如何生存,生存与社会之中,因此人生的价值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主要问题。
二、关于人生处境
人生观的问题是与人生处境密切相关的。思考人生意义的前提是要敢于正视人生,勇于正视人这个活生生的存在。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人,首先要活着,就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但是,一般地,我们不可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常常是吃别人做食物,穿别人缝制的衣裳,住别人盖的房子,乘别人开的车¨¨¨离开他人,离开社会,我们将寸步难行。我们不可能独自生活下去,我们必须要和他人,与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真正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人。这是人的社会处境,是马克思早就论述过的。
与人的社会处境相对应的人生观主要就是要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生价值等问题,此为人生哲学研究的内容。
人不仅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还生活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之中。
那小小的太阳系、茫茫的宇宙,地球如一粒尘埃在宇宙中漂浮,而人只是这粒尘埃表面上的的小小的存在物。宇宙是无穷的,而人却是多么渺小和有限,这是人的空间处境。
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经过数十亿万年长期辨证发展的产物。人类只是几百万年前才出现在地球上。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那情形就更严重了,一个人在他出生之前,是一个无穷的时间,对此他一无所知;在他生命结束之后,仍是一个无穷的时间,他也将失去任何直觉。一种宗教的说法:此时人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然而这种说法也不能给活着的人多少安慰。作为人,只是这个又有不尽的世间爱年历史长河中的极为短暂的一瞬。这是人的时间处境。
然而,人还有更严厉的事情。人类的精神世界是无限的,而生命之光总有一天要暗淡乃至熄灭。人生总是固执的、形而上学的,他向往无穷、追求永恒,希望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的生命长生不灭。而事实上,世界总是辩证发展的。任何事物包括一切美好东西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人心向往永恒,世界上却没有永恒。这由其表现在人总是徒然的希望自己的生命永远存在下去,而自然现象却又决定了他在一定的时候必然要死去。“极目四望,我只看到无限,而我像个原子被困在中间,如同稍纵即逝的影子,一但消失就再也不会返回。我只知道自己必然死亡,但我最不理解的正是这个我无法逃脱的死亡。”(帕斯卡尔语)人就是生活在这生于死的毛盾之中,却又很难超越这个矛盾,这是人的生死处境。
人的空间处境、时间处境及生死处境组成人的深层处境。人的这种深层处境也像人的社会处境一样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客观事实,但是人的深层处境却又不像人的社会处境那样容易被人们意识到.有些人甚至不愿意,不敢去面对人的深层处境。然而事实上,当人们正在快快乐乐地活着的时候,这死亡就从人们的肩头后面俯视着他!死是深藏的蛀虫,他潜伏在各种幸福欢乐的虚饰之后。
所以,人不仅生活在现在,还把他的内在自我向过去扩张,把他的好奇心延伸到地球产生之前,把他的恐惧从现在扩展到太阳衰亡的50亿年之后,把他的希望从现在扩展到永恒。
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意识到并思考人的深层处境,这就是哲学人生。人与动物是不同的,动物只为对生命必须的光线所激动,而人却能为对生命无关紧要的最遥远星辰上的光线所激动。人不仅关心现在,还关心过去,关心未来;人不仅关心地上的事情,还关心天上的事情。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仰观宇宙,俯视万物,常常会产生要去寻找生命之根的强烈的冲动,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正在这个行星上干什么?人活着意味着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不朽的生命之谜是怎样的?这世界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尽管没有千古不变的确定的答案,但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能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就充满哲学人生的意境。哲学人生是陈年美酒,越品尝味道越香浓久远;哲学人生是站在世界的最高峰,能使人超越一切,超越人生;哲学人生能使人内心充实、平和、宁静,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与自然的融合中或得永恒的人生。一般地,人们的人生价值(人生哲学)能够得到顺利实现时,对哲学人生的思考就比较浅淡;但是当人生哲学不顺,生活、工作遇到困难、挫折或不幸时,或在功成名就之后,对哲学人生的思考就较浓较深。
三、关于精神家园
由于人生处境,尤其是由于人的深层处境,人们常常会莫名其妙的感觉自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没有落脚点。好像没有家,若有所失,不踏实,不安全。
人首先是生活于社会之中,现代的社会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围绕着商品、金钱转,都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写自己的人生哲学。生活、工作均是高节奏,似乎已经忘掉了自己,忘掉人生的另一方面。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种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然的袭来,你很不得马上跑到荒野僻静处,发誓要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返璞。这种情绪实际上就是寻找家园的冲动,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哲学活动。或者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因此,哲学人生是隐藏在人生哲学之后,从人生的意义上来看,人生哲学是人生的表象,哲学人生是人生的根本、本质。对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是哲学人生的主要内容之一。
事实上,人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短暂人生河纷罗杂陈,万物皆变的茫茫宇宙中,他的精神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支撑点,以便获得心灵上的平衡,达到神有所归,虑有所定,心有所寄和灵有所托的安稳境界。于是人们或献身于伟大的事业,或追求于崇高的理想,或忘我于平凡的工作之中,或纵情于壮美的山水之间,或沉浸于哲学的思维,或神游于艺术的殿堂¨¨¨都会或得某种精神上的宁静、升华、超越,达到一种安稳境界。这安稳境界即为故乡、为家园、为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它原是人类自身的影子,代表着人类不息的意志和追求。
人类寻找精神家园、渴望返回精神故乡的活动具有悠远的历史。就像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漫长。它起源于人类文明曙光微露之时,到了世纪之交,人们生活于市场经济中,寻找精神家园、故乡的渴望和要求尤为迫切。
《古诗十九首》反映多半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乡愁、情思的冲动以及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心境。是作者对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
唐诗中,有一首据说是贾岛写的:“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他表述了人类刻意返回精神家园的真切心情。
中国古典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渔舟晚唱》、《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等,尤其是《春江花月夜》,隐隐约约透露出:叹时序之代谢,好景不长和光景千留不住的根本孤独感和根本惆怅的情绪。表达了寻找精神家园的不屈的冲动与努力。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认为:艺术、科学创造的动机就是为了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就是为了在艺术、科学的世界里寻找避难所。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在这个世界里,就像在家里一样,并可以从中获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在这里阐述的正是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感和无名的烦闷赶会忽然弥漫了我们的心头。艺术家、科学家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摆脱这种感觉。
古典物理大师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但这万有引力即“第一推动力”是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折磨着他,直到晚年他把这个“第一推动力”摊派给上帝,才使他一直不安的心平静下来。我们现在知道他的上帝“第一推动力”观点是错误的,但这是他晚年追求倒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革命中,多少仁人志士去世界各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许多人耗费了必生的心血也未找到这种真理,如孙中山先生,直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才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因此,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是马列主义,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
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从股民们那些茫然失措的眼神里,从百万富翁那慷慨捐助的义举之中,可以发现他们内心深处正在寻找的东西正是精神支柱、精神家园。
从根本上说,哲学人生就是追求、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是建成的精神家园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破裂。自由人类文明史以来,这种现象就一直存在着,这是人类备尝孤独感的原因之一。
以牛顿为主的古典物理学家创立并完备了经典物理学,并几乎成为各种科学家的精神家园。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经典物理学家理论再也不是普遍使用的完备的理论了。更普遍使用的: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理论。玻尔、海森堡等创立了量子力学理论。经典理论似乎已经寿终正寝了。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洛伦兹说:“在今天,许多人提出同昨天他说过的话完全相反的主张,在这样的时期,真理已经没有标准了,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我很懊悔自己没有在这些矛盾出现的前五年就死去。”爱因斯坦在悼念他的挚友P·埃伦菲斯特时也说:“一个要学习并且讲述在他心里不能完全接受的东西,总是一件困难的事,对于一个耿直成性的人,一个人认为明确性就是一切的人,这更是一种双倍的困难。”
二次大战期间,法西斯铁蹄几乎踏遍世界各国,他们杀人如麻。在人们生命毫无保障的情况下,许多人连归处、落脚点也没有,更谈不上什么精神家园。二战结束后,战败国德国人的精神家园被彻底摧毁。若不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战后大哲学家帮助德意志民族重建精神家园,作为战后一个经济巨人的联邦德国是不可能崛越的。
在我国“十年文革”中,真理已不复存在,是非颠倒了,黑白混淆了,有多人在这场战争中觉得活着实在不如死去!为什么?归根结底是精神家园的丧失!
精神家园的破裂,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焦虑、空虚和不安。甚至自杀身亡,如科学家埃伦菲斯特、玻尔兹曼,文学家老舍等。精神家园丧失感是一种抑郁状态,对自己的事也和前途丧失了信心,变得忧心忡忡、郁郁寡欢,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找不到一个支撑点,得不到任何安全感。
四、关于孤独
精神家园丧失以后,一些人会自杀,但更多的人会有孤独感。
那么。孤独是什么?幼无父(母)曰孤,老而无子为独。孤独意指人在生活中、感情上无依无靠。但是这还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孤独。
事实上,从人的处境来看,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孤独的;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难免不感染上孤独症。从人的时间处境来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由于人生处境尤其是人的深层处境,人在内心深处必然会客观上存在着这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尽管常常为世事所淹没,但它必将会不时地冒出水面,让你不得不面对着它,体验着它。
实际上,孤独感和幸福感一样,主要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不是一个人只有在只身孤影或独倚梧桐,黄叶西风,晓风残月时才会有这种心理体验呢?也不尽然,有时候当你置身在车水马龙和喧闹的人群中,你反而倍感孤独;当你独处一室,远离嘈杂的人群、远离现代物质文明,你才会觉得踏实。是无暇顾及自己,将自己淹没了,丧失了自我。然而人世间还有还有什么比丧失了“自我”更为寂寞的呢?孤独支配着人,使人越来越成为孤寂的存在。在高度社会化经济大潮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根本孤境。其主要标志是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究竟要寻找什么。
一般地,普通人的根本孤独感往往是短暂的,无意识的,瞬间即逝的。有才华的,有哲学涵养的人包括政治领袖,则有较清晰的,较明显的,仿佛是周期性的根本孤独感。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深沉者。因为他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理解。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对世界和人生都采取奇异的态度。故内心有一种隐隐约约无法排遣的孤独感。“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是李白的孤独。“我飞向未来,飞得太远了;恐怖攫取住我。当我张望四周,看!时间是我唯一的伴侣。”这是尼采的孤独。“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的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爱的人。我是如此地闻名,却又是如此地孤寂。”这是爱因斯坦的孤独。但是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创造中,他们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温暖和满足,获得一种家园感。
孤独是可怕的,但它也是香醇美酒,它能使你做自己的主人,能使你勇敢地真正地面对你自己,使你处事不为事所困,入世不为世所累。孤独是可怕的,但是人在根本孤境中,其实是不孤独的。因为在根本孤境中,以天地为友,万物为怀。孤独是人类的故乡,人类需要这种根本孤独感。只有在根本孤境中人们才能惊醒真正的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创造。如果离开孤独,就不会有如今辉煌灿烂的世界文化。人类文化创造者为了排遣根本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一种解脱和安慰,驱散千百万个寂寞,获得一种真正的家园感!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一种孤独感并寻找到一条解救的方法和出路的人,必会感到一种壮美!那浅薄的、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孤寂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到幸福。这是搏斗的、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崇高幸福。
6.不做对人生没有思考的教书匠 篇六
——读管建刚《一线教师》
最初知道“管建刚”的名字,源于耳闻他的“作文教学革命”。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老大难”,能够在这一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人,想必一定有“绝招”。潜心阅读了他的著作《一线教师》之后,我开始深入了解其人其事,也渐渐明白了“管建刚”式的一线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管建刚曾言,老师说到底是教学生怎么去过人生的。对人生没有思考的人,那只能是个教书匠。管建刚最初报考师范院校的初衷并不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但是,走过人生的迷茫,找到奋起的信心之后,他立志——“不做教书匠”。
让梦想变成现实的秘诀是什么?是智慧。管建刚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这体现在他的“作文教学革命”,体现在“班级管理”的点点滴滴,也体现在他与孩子们的相处之道。
翻开《一线教师》的目录: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一线“情感学”„„处处闪现着师者的教育机智。管建刚曾言,教育智慧蕴藏于你的教育困境。当然,这智慧离不开教师对孩子,对童年,对教育的痴情大爱!只有拥有了这份大爱、这份执著,智慧之门才会徐徐打开!
7.对人生的思考初中生议论文 篇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明显的时期, 大脑机能有了显著发展,在行动上表现为好动、多变、容易分心,而且神经细胞的工作耐力较弱,容易疲劳。他们思维活跃,情感变得丰富而深刻,但其情绪容易波动,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由于各方面存在多变性, 因此教育引导不当就很容易造成思想偏激,人格扭曲的严重后果。所以,培养初中生健全的人格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 也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培养健全人格的意义
1.健 全 人 格 是 学 生 健 康 成 长的 需 要 。
初中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对他们加强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其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全人格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培养初中生健全的人格是为人生打好健康成长的心理品质基础。实践证明,人格健全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失去其人格内在统一性,就会出现认知扭曲、情绪失控、行为变态等问题。因此,处于初中青春多变期的学生迫切需要人格的培养。
2.健 全 人 格 是 学 生 走 向 成 功 不 可 缺 少 的 基 本要 素 。
研究表明, 未来社会一个人的成功, 智力因素占20%~30%,人格因素 占70%~80%。耶鲁大 学心理学家 彼得·塞拉斯由此提出情商的概念,主张人们在只重视智商的同时应重视人格的力量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健全的人格是促使人成功发展的内在力量,不健全的人格最容易酿成人生悲剧。中学生学习过程是一种大量消耗生理和心理能量的过程,是一项集体力和脑力于一体的十分艰苦的活动,因而学习过程需要坚强的毅力,还要有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等。因此,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才能使他们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一个个困难,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3.健 全 人 格 是 学 生 适 应 未 来 社 会 的 需 要 。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而是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 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对于个人来讲,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要与社会、环境、集体和谐相处,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只有人格健全者,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并在日常交往中既不随波逐流,又不孤芳自赏,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事、同学协调一致,使自己在一个较大的空间内得到发展,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思想品德课中实施人格培养的途径
1.挖 掘 教 材 内容 ,找 准教 育 结合 点 。
挖掘教材本身固有的思想教育内涵,注重知、情、意、行的教育,注重人格健全的培养,这是思想品德课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材内容是实施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素材,教师要深入钻研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科学预设人格培养目标,将教材内容与人格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目标与人格培养目标的相互融合, 达到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七年级教材中的“人生难免有挫折”的内容时,可以利用桑兰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 生活态度 ,增强承受 挫折、适应 环境的能 力 ,养成良好的心理品德;又如利用九年级第一单元里的《历史的昭示》提到的 “民族精神 ”就是一个 很好地对 学生进行 忠孝品质培养的内容。在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举出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非常注重对自身品质的修养, 因为只有自身具备忠、孝、仁、义的品质,这样才能 实现“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2.利 用 榜 样 示 范 作 用 ,强 化 人 格 ,塑 造 人 格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榜样, 是最好的引导; 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这就说明利用人格塑造人格的重要性,这是人格教育中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首先,教师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师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其人格之光照亮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
其次,身边的榜样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发现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的榜样实例, 再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其榜样的力量,学生通过对鲜活的人和事的真切的体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身边的实例,更能让学生发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内化自我的信心和完善自我的决心。
3.开 放 课 堂 教 学 ,实 现 人 格 实 践 。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人格的健全与否,最终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亲自参加实践是人格培养的根本途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美的形象和美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理想的完美人格。
8.对人生的思考初中生议论文 篇八
數学教育学生影响对人才的定位,当今世界所需要的人才,我们概括为:要有新的看法、思想,要有能够创造技术的能力,要有能够不断地掌管和拓展好市场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团结合作精神和能力,以及善于沟通交流的精神。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提高学生这几个方面的水平。
一、数学授课时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思维
新看法涵盖的不是一个时刻,而是持续学习的一个阶段,新观点就要求人们对世界有新的看法及新的评价,所以新的人才需要持续学习新的知识,转换思想,构建新的观点及看法。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发展史里,有一位著名的大数学家叫笛卡尔。因为笛卡尔很喜欢读书、研究,经常在在阅读中看到问题,所以后来发觉了几何与代数分割的缺点,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研究,使用代数方法分析几何作图的难题,解决了求方程组、作图问题的联系,通过分析并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最后确立了坐标法,通过对代数、几何的分析,用量化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构建了解析几何学。如今,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也要帮助学生掌握会学的本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对于不等式这一部分知识,数学教师主是要教会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候该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对比、分析并使用综合考虑的基本证法,帮助学生使用复数、三角、几何等新的途径来分析并证明不等式。
例如,已知条件 a≥0,b≥0,且 a+b=1,求证(a+2)(a+2)+(b+2)(b+2)≥25/2.
针对这个不等式的证明,如果不用基本证法的话,还有很多方法、途径。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的途径来证明不等式的成立。若将 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的一些知识证明。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 x+y=1,(0≤x≤1),(a+2)(a+2)+(b+2)(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因为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则(-2,-2)到直线段x+y-1=0最小距离可求。因此(a+2)2+(b+2)2≥(|-2-2-1|)2/2=25/2。所以说,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并将这种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步。
所以说,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并将这种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步。
二、学生的创新水平要在教学过程中养成
一个学生的创新水平的高低,要从是否能够对已经解决的难题提出新的解决途径上来看。学生一般都会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掌握重点知识及研究较难问题的水平。学生要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根据教师所设立的场景,开动脑筋,思考解决方法,准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来探究没有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发现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比如说,在数学教学的实际课堂上,教师在讲到球体积这一课时,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3个组别,并规定每一组分别完成不同大小的圆锥、半球。例如,要求一组是每人完成半径为5厘米高5厘米的圆锥;二组是半径为5厘米的半球;三组是半径为5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每组派一人组成另外的小组,各组都将圆锥放入圆柱,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同学们会自己看见这些事物是否存在联系,半球的体积是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差。所以,我们利用推导体积的步骤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完成了体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看到这样一个过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学生便能明白数学家不同寻常的大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三、提高学生能够掌管和拓展好市场的水平
所有的知识都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也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数学方法及数学思维的解释。例如,好的商品该策划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快速地掌握市场的走势;电话按照什么模式使用能够省点话费;果农怎么管理既能够高产量又能够快速稳定的持续发展。所以,实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数学的应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学生能够掌管和拓展好市场的水平。一般从一个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便能了解这个学生是否擅长管理市场并拓展市场的水平。如证明组合恒等式Cnm=Cn-1m+Cn-1m-1,大多数是使用组合数的性质来推算,利用一些计算的方法、化简的途径来解决,也可以让学生考虑是否能利用组合数的意义来证明这个等式;还有,我们在调查与管理市场的时候,常常利用一些数学知识进行计算,构建数学模型来掌管市场。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讲述,能够增加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实践,提高学生掌管和拓展市场的水平。
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团结合作意识,善于沟通交流的精神
目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具有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强大的,每一项重大的研究与发明,都需要大家的团结合作。不过,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需要合作,要根据实际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效率。《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要求是:任课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能够团结合作、善于沟通交流的精神,也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通过这些重要的方法、途径,可以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那么,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的团队合作潜力。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拓展课堂知识,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师也要要集思广益,分享自己的创意,找到最好的方法去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才能使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多样化,更适合每一个学生,最后,学生、老师都受益,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诗情画意,数学的答案是确定的,对是对,错是错。所以说,数学的学习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影响着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数学这门学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学习数学会让人思维更加缜密,逻辑更强,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学生们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学到的都是潜移默化的对人生有深刻影响的内涵与素质,这些都是学生通往成功之路的必备内容,只有经过数学的洗礼,学生们的人生才会在数学的严谨与错对的判断中走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2009,(01).
[2]滕杰.浅议初中数学教学生活情境的创设[J].成功,2011,(05).
[3]王永利.浅谈初中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1,(22).
9.初中优秀叙事作文 :静对人生 篇九
这是我的第一节国画课。老师是个年轻女孩儿,个子不高,偏瘦,瓜子脸,五官精致皮肤白皙。开始讲课了,老师先向我介绍了笔、墨、纸、砚等面具,之后便开始画范画。“今天学画荷花,把它练好,所有的笔法就都掌握了。”说罢,她轻轻拿起一枝毛笔,很斯文地蘸满墨,安静地画起来。我不敢打扰她,站在一旁安静、认真地看着。整间屋子里除了细微的沙沙的作画声,再也没有别的声音,只感觉那淡淡的墨香渐渐向四周弥散。
老师在纸上流畅、轻松地涂抹着,看似随意,每一笔却又都那么准确、完美,真叫人佩服。一片荷叶,一片荷花瓣……几分钟过去了,我有些耐不住这份安静了,好动的性格显露了出来。我换了一个姿势,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她,希望她能说句话。然而,那双美丽的丹凤眼里充满了安闲、宁静的神色,没有一丝浮躁。算了,别打扰她了,我只好去看窗外的小鸟和墙上的钟表指针。
又过了一会儿,画完成了。只见洁白的画纸上,一枝挺拔秀丽的荷花傲然挺立,几片宽大的荷叶在下面悠闲地躺着,刚出生的小叶子也天不怕、地不怕地挺直着腰杆。好美的一幅画呀!有了刚才看老师画画的“经验”,我以为画国画很容易,便开始照着范画画起来。老师微笑着,坐在旁边。但是,我很心急,一刻也安静不下来,一会儿蹭蹭脚,一会儿挠挠头,嘴里还老嘟哝着“哎呀!又错了”、“不对”之类的话。过了好一阵子,这幅画终于画完了,一向自我感觉不错的我此时的心情却糟透了:荷花患了肥胖症,生硬死板地立着,连荷叶也打蔫了。“真是的,怎么这样?”我又抱怨开了。老师还是那么安静,文雅地一笑,说:“画画要静,不能有一点的浮躁,你做到了吗?”
经老师这么一说,我心里失望的阴云慢慢散开了,又想起了老师作画时那安静的眼神儿。是啊,唯有静,才能使人戒骄戒躁,不沾尘世的俗气;唯有静,才能使人稳步前进,取得最后的成功。不懂“静”的人们,奔波于世,满心嘈杂,忙碌一生却碌碌无为,活在烦心的喧闹中。而智者却能关耳闭心,将一切杂闹的东西拒之门外。表面清静自如,闲适安宁,实际心中正舒展着宏伟蓝图,头脑中正致力于或尖端或深奥的思考和研究。这是一种多么令人佩服和向往的生活境界啊!
我终于懂得,学习国画,不光是学技巧,学本领,更要学习那种娴静的气质、安宁的风度,学习那种静对人生的态度。一节国画课涤荡了我心中的浮躁,引发了我对生活新的感悟……
10.对人生的思考初中生议论文 篇十
人和人之间是最难相处的,只要上帝安排我们是亲人和朋友,这就是缘分,我觉得不管和谁说话都要发自内心,所以我不管别人怎么做,在人面前,都给人留足面子,我不认为是自己软弱,一说话就带刺,我真的不喜欢,你聪明反应快,别人也不是傻瓜,过会也会想起,一句话你占了便宜,又能怎样,,给人留点面子,别人会很感激你,这样还显得你有素质。咄咄逼人,我觉得太强势了真的不太好。我觉得对谁都是以自己的内心去交的。这样的朋友才长久。
作为人,应该以善心来对任何人,嫉妒别人的东西是最没出息的表现,想要就通过正当途径自己努力去获得,捷径是不可靠的也不长久,只有经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的财富才花的舒心和坦然。心里时刻惦记别人的东西没用,这能使你更让人瞧不起,让人觉得你可怜。要知道别人的就是别人的,不管你怎么使用手段都没用。遇事要换位思考,要是我自己会什么心情,多为别人着想。伤害别人就等于伤害你自己。但是别忘记了做人要有个度,别把别人的善良当作好欺负,别忘记忍耐是有界限的。/-要记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不到。
11.对人生的思考初中生议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动机;评价激励
一、引发求知欲
首先,向学生揭示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在学习物理课程伊始,使学生懂得学习物理、了解物理规律,就可以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物理现象,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其次,让学生体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时的愉悦。在教学中,应采取以鼓励初中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供条件,创造机会,正确引导,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亲自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出并解决所要讲解的新知识。如,讲到比热容时,若直接给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应本着“以旧引新”的原则,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如卡的规定、物质的密度等),有层次地引入比热的概念。
2.教师根据所教知识,设置一组有逻辑的疑问,则必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如,教学浮力时,可以这要设疑: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通过实验得到答案后,进而设疑: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此设疑、释疑不但讲清了浮力的两种计算方法,必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一节讲阿基米德定律埋下了伏笔。
3.教师应把所设置的问题寓于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通过实验,学生认真思考后,得出正确结论。
三、积极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对于刚开始学物理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到很新鲜,好奇心强,对许多物理现象急于探究。教师要保护他们的这种求知欲,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就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四、适时提供信息反馈
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反馈信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增强自信心,激发上进心。
参考文献:
[1]谈项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吕世虎,肖鸿民.初中物理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2.对人生的思考初中生议论文 篇十二
2001年, 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该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自此以后, 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针对各自的现状, 大刀阔斧地进行了 (着) 学校布局调整, 一大批“袖珍”学校被撤并。撤点并校、调整布局使大部分乡镇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 全乡的资源共享更加广泛, 教育管理更加精致, 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也更加合理,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不容否认的是, 部分地方在执行这项政策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简单化和“一刀切”的盲目做法。例如, 脱离当地实际撤销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村小和教学点, 造成新的上学难;过分追求调整的速度, 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特别是随着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及其后一连串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让人们在痛惜之余不禁对盲目撤并学校提出了质疑。
一、盲目撤点并校带来的现实问题
1. 学生大量涌进县城, 致使县城学校不堪重负
撤并村小学及戴帽中学 (一至九年级连贯的学校) 以后, 在面对去乡镇学校就读还是将孩子转入县城学校时, 大部分家长的考虑简单直接:到乡里陪读, 还不如直接到县城, 因为那里有更理想的教育资源和更值得信赖的教师。因此, 自2000年以后, 全国各地每年进入县城就读的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增长, 许多县城中小学已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学校的设施设备、生均图书量、生均操场面积占有量等已严重不足, 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面对如此现状, 一名县城学校的校长无可奈何地说:“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已经完全饱和, 好多班级学生人数已达到了六七十人, 县教育局虽然一再要求减少招收乡村学生, 可还是不断有人要来。真没料到乡镇中小学布局的调整, 会给县城学校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2. 走读生的上学路变得遥远而又艰险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自1993年至2010年间, 我国小学由69.67万所锐减到25.74万所, 锐减了63%。客观地说, 盲目撤点并校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边远山区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变。由于上学路途变远, 有相当多的山区学生每天花在上学路上的时间要好几个小时, 特别到了冬天, 孩子们要两头摸黑, 天没亮就打着手电出发, 下午放学还要打着手电回家。早起晚睡不仅导致了孩子睡眠的严重不足, 致使上课精神欠佳、学习效率下降, 更主要的是孩子摸黑赶路, 上学路上充满艰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曾说过, “义务教育阶段的布局调整应充分考虑学校的服务半径, 学生要就近入学, 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然而, 很多地方在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 以农村儿童减少、提高教育质量和产生规模效应为由, 强制减少学校数量, 忽视保障服务半径问题, 从而给孩子上学造成了极大困扰。
3. 家长陪读导致劳动力严重流失、家庭负担加重
寄宿制虽然实行已经好多年了, 但实事求是地讲对于许多西部农村地区来说,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栖身之所难以让家长满意, 再加上孩子年龄太小独自在外家长放心不下, 所以撤点并校后, 大部分家长选择陪孩子一起就读。据保守估计, 全县由家长陪读的学生有1万多人。这1万多名陪读大军中又以孩子的母亲为主, 而这些人正值青壮年, 年富力强, 正是创造财富的黄金年龄阶段。就这样放弃了家务劳动和外出打工的机会, 不仅造成严重的劳动力流失和社会财富的浪费, 而且还要承担房租、水费等额外支出。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 我县西河滩的偏僻区域, 近年租房生意火爆, 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子里, 都住满了学生和家长。即使房东们不断修葺新的房屋, 依然供不应求。虽然租金低廉, 但对于很多陪读家庭来说, 这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4. 孩子营养跟不上, 严重影响身体发育
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 学龄阶段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就像庄稼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 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育需要合理的膳食和充足的营养。尽管西部农村与东南沿海相比还比较贫穷, 但给孩子提供可口的饭菜、水果、奶品等成长所必须的营养品, 对许多家庭来说已不成问题, 再说现在家家就那么一个宝贝, 为孩子的健康投资谁又会吝啬呢?与家庭相比, 寄宿学校给孩子提供的营养品显然要单调得多。记得前不久看过一个电视节目, 某主持人走访了好几家寄宿制学校, 出现在眼前的视频令人心酸落泪, 孩子们的伙食基本上都是以米饭为主, 菜几乎没有或只有很少的水煮菜, 水果和牛奶就更不用说了, 而这样的现状在全国不知又有多少呢?抛开主客观的原因, 就单从营养学和孩子的健康发育这个角度来说, “大锅饭”不能给每个孩子提供各自成长所必须的营养。就像要对每个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一样, 对每个孩子所提供的膳食营养也因该因人而异, 试想:世界上除了家庭哪一个寄宿制学校能做到这一点呢?如果做不到, 就不能保证每个孩子得到各自在每个年龄阶段所必须的营养, 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5. 小小年纪离开父母造成孩子亲情缺失, 心理健康难保证
良好的亲子关系、亲情氛围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和谐的社会交往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小就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般来说大都性格活泼、开朗, 同时他们还可以耳濡目染地从父母那里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待人接物的礼仪, 这有利于他们长大后进入社会能更好地运用社会礼仪规范与人交往;而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孤僻、胆怯、多疑、缺乏安全感……就世界范围来说克服留守儿童和寄宿学生敏感, 冲动、孤独, 焦虑等常见的心理障碍的最好方法是给学校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 合理的配置是每一百名左右的学生安排一名心理咨询师。但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说, 除大学和部分高中外, 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师, 所以从精神层面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来看, 对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实行寄宿制对其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在撤并学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 尽可能地让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接受学校教育。
6. 校车服务滞后, 孩子的交通安全令人担忧
随着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及其后不久又接连多起校车事故的发生, 让人们在痛惜之余, 不禁又一次对盲目撤点得并校提出了疑问。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教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袁桂林就认为校车事故频出, 除校车车体本身不达标、超载现象突出、司机素质较低、监管不力等原因外, 更根本的则是农村撤点并校导致的“上学远”, 以及政府在解决“上学远”问题上疏于校车系统建设。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王蓉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应客观看待“撤点并校”, 农村中小学撤并之后, 教育硬件或许确实有所提高, 不过, 它导致了一个直接难题, 就是孩子们如何从家门口到校门口, 动辄几十里的山路, 仅仅靠孩子们步行, 显然并不现实。农村“撤点并校”, 撤并学校越多, 需要搭车上学的学生就越多, 而他们的乘用车几乎都是农用车, 即使是客车, 不少也没有达到安全要求。大范围的学校撤并, 使得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变得困难, 学生伤害事故也频频发生。据袁桂林研究统计, 仅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 媒体报道的校车事故就已造成41名学生死亡, 130多名学生不同程度地受伤。由此可见, 在服务保障措施跟不上和校车立法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 农村“撤点并校”即使不是学生伤害事故频发的原因也起码的诱因之一。
二、撤并学校应采取的一些合理措施
综上所述, 的确出现了许多因盲目撤并学校而带来的现实问题。因此, 2012年1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 关于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用词也变得谨慎了许多, 即“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 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也就是说, 撤并学校、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势这项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慎之又慎。那么, 如何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 使之真正有利于每个孩子的茁壮成长和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呢?笔者以为,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 工作要稳步开展
任何事情从计划到落实都需要一个过程, 教育布局变革更是如此, 因为这件事情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老百姓和每个学龄孩子的切身利益。只有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这项工作,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倾听基层和老百姓的声音, 才能发现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最佳解决办法;只有稳步开展, 才能给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广大学校、家长、孩子一个接受、消化和心理适应的过程。因为大家都接受了并且做好了准备, 同样的道理, 只有稳扎稳打地开展这项工作, 当每个人接受并做好准备之后, 撤点并校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也正因为此,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 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 不能一味在形式上追求集中办学, 而不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民负担的减轻。
2. 布局要科学合理
所谓布局要科学合理, 就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执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关政策时, 要本着“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 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布局和建设的原则”, 一切方针政策的落实都要体现人性化、人文性, 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则出发。例如, 就中学生来说, 因为年龄相对较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强, 所以交通比较便利的乡镇, 保留一所初级中学即可或者不设中学让本乡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就读也未尝不可, 而对一些条件相对落后、地域比较大的乡镇, 可以保留两所独中, 以方便孩子就近读书。但对小学生, 因其年龄小, 生活自理能力差, 心理承受能力差, 所以在撤并小学的时候, 在考虑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教师结构的同时要尽可能地缩小学校的服务半径, 特别是那些上学道路偏远、交通不便的西部山区, 建议保留、改建一批小学或教学点。总之, 在落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项政策的时候要始终本着一切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原则。
3. 政策要兼顾南北
长期以来, 因各种主客观的原因, 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干旱山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虽然西北内陆的发展速度有所增快, 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 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仍然是十分明显的。所以, 在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关政策时, 要考虑到南北差异, 政策的落实要区别对待。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尽可能集中资源、扩大办学规模, 条件好的地方可鼓励几个乡镇联片举办寄宿制学校, 甚至可以跨县区办学, 通过合理调整布局使这些地区的学校逐步上规模、上效益;而西部山区, 在调整学校布局时, 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实际情况,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方便孩子就近入学, 如果盲目采用一刀切的做法, 显然会不利于西部落后地区, 甚至会给无数家庭带来极大的困扰。
4. 投入要继续加大
撤点并校后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实行“寄宿制”;二是开通校车。长期以来, 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寄宿制”, 用于“寄宿制”的投入在逐年增加, 大量经费的投入,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各“寄宿制”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在校学生众多, 所以各项经费落实到具体人头上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就目前来说, 西部山区的许多寄宿制学校, 仍然存在着学校设备不齐、学生住宿拥挤, 伙食差、营养赶不上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校车系统的建设才是近几年特别是几次重大的学生交通伤害事故后才引起各方重视的, 就其投入、使用、管理、运营来说现状更不容乐观, 对大部分西部山区的孩子来说, 搭乘安全舒适的校车去上学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为什么呢?我想主要的原因还是经费问题, 当然, 一下子解决这么多孩子的校车问题谈何容易, 但是至少可以让每所学校从基本的改水、建厕、建食堂、购置校车等工作做起, 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 切实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
5. 机制要逐步完善
这几年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 用于义务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用这好些钱, 让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需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领导认真思考。首先, 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教育经费预算、审核和监督机构, 确保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预见性……让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并且花得阳光透明;其次,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经费划拨上要做到统筹规划, 如通过实行“校财局管”、集中采购等方式 (招标要透明、公开) 加强管理, 让划拨到每个乡镇学校的钱都只用于符合规定的开支———“打酱油的钱不能用于买醋”, 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后, 学校的日常开支, 如办公经费、寄宿制学生的伙食费、学生的交通费等各项支出, 要有详实具体的明细账, 要定期向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公布, 以便让校长花钱接受大家监督;学校比较大的支出还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做到民主理财。总之, 只有健全各项机制, 让权力得到有力的监督, 才能避免因人为因素和盲目决策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和浪费。
6. 服务要不断优化
要切实做好学校布局调整这项工作, 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各方面的服务要赶上去。只有以优质的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舒适的住宿条件、可口的饭菜、安全顺畅的校车, 家长才会理解、放心并大力支持这项工作。这就首先要求各位教师的素质要不断提高, 要本着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的态度, 满怀爱心、以慈母般的心肠关心呵护孩子们, 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 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如穿衣、吃饭、交友等等, 要让他们在学校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享受的父母的爱怜。其次, 学校的后勤工作也要不断优化, 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提供舒适的宿舍、宽裕的床位, 并且一定要保证孩子们的住宿安全, 特别是女孩子的住宿安全;伙食要从严格管理着手, 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切实保障学生的饭菜安全、卫生、可口。早晚接送的孩子校车质量更要有保障, 校车要由有资质的公司承包, 司机要经过专门训练, 不仅开车技术要好, 而且服务态度也要好。
【对人生的思考初中生议论文】推荐阅读:
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的论文06-24
思考人生的三大问题10-06
思考与人生07-07
关于人生思考作文07-11
人生思考作文300字07-02
论文-对设计色彩的思考06-26
对审计失败的再思考论文10-28
对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思考论文09-15
对艺术和设计的再思考论文10-17
谈谈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