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是学校管理的一门艺术

2024-09-04

激励是学校管理的一门艺术(共11篇)

1.激励是学校管理的一门艺术 篇一

管理是一门艺术学问,在当今的社会什么都在谈管理,仅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有好多种,但曾仕强教授解释是最为恰当了,他说:“管和理是两回事情,管是管人,理即是理人,我们不要老是管人而要理人”试问我们哪个人喜欢被人管,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被别人理,人性就是这样,作为管理人员就应该很好去利用这一点。请问自己在管理工作中做到了吗?在管理的过程中有没有利用人性的弱点把管理艺术发挥到极限呢?有没有将员工的潜力、动力和积极性调动出来呢?有没有时刻的在反省自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呢?

然而在《孙子兵法》一书军争篇中所说的“四治”就可以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好多困难问题,“四治”即治心、治力、治变、治气。现在用现代管理者的眼光去看“四治”其中奥妙无穷无尽。

下面只是笔者浅淡的看法和见解。

所谓治心就是以关心至上为原则,要明白治心是关怀导向,而不是工作导向的道理。在西方管理学中管理主要以管人为主,管人就是管其手脚,管手脚就要制定标准,这样人就会产生压力,从而使生产力下降;所以我们对待员工要抓心,抓心就是关心但还需要交心,一个交心的人对你有着全力以赴的向心,有了向心就会自然产生向心力,同样有了向心力从而自己的员工就会同心,就会一条心、就会意志集中,然后我们的组织就会协同一致,朝一个目标去奋斗,在管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团队还要重视个人,以个人带动团队,动员大家,比一个人表现更重要。一个管理者情绪要稳定,凡事谋定而后动,这就叫治心。

所谓治力就是凡是员工能做的自己不要去做,员工能说的自己不要去

说,员工能想的自己不要去想,隐蔽自己的想法,让员工去想,去说,在管理工作中要以员工为主而不是以自己为主。领导只是启发,而不能用力。这样就给自己的员工留了更多的空间去发挥潜力。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要对自己的员工给予过多的压力,压力越大,反弹就会越大,它们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制度和标准对中国人没有太大效果,对中国人来说,生产力就是我愿意,中国人的个性从水中来,中国人吃软不吃硬,强调以柔克刚,所以应该把压力放在员工自己心里,让他自己产生压力,这才是上策。

治变其实就是说领导不能说变就变,除非在非变不可的时候,才要变,管理者长期的变化会使自己的员工很反感,就会造成员工对管理者反感,从而形成了上下级之间沟通的阻碍,相关信息也就不会及时准确,违背了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化原理。兵者,诡道也。作为管理者动机要纯正,出来一些新的花样去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去管理自己的团队,而不是整人;《孙子兵法》一书中说:“势者,因利而制也,”所以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学会造势,要多利用势,少利用权力,不要和自己的员工正面冲突,当自己立场站稳时,就要出其不意,造成情势,这样才可以引导员工变动,因为形势总会比人强。

所谓治气就是要测试对方的情绪,在情绪好的时候,去谈一些事情就会感到很顺利,情绪起伏不定时,就不能有话说什么话,而应根据对方的情绪采取不同的做法,有时候要学会回避,当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情绪稳定,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开始的。和上级意见不合时走为上策,避而不见,让他冷静的去处理。自己员工的士气一直高昂并不是好事,对员工的激励不能过分,物极必反的这个道理是应该值得我们去注意的。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除

了四治以外,自治也是不能忽视的,时代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新型的企业管理中我们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琢磨管理的技巧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新时期企业管理的需求。

2.行政管理是一门“慢”的艺术 篇二

一、“慢”能有细致铺排的时间

不少任务往往来得很急,有时由于传送滞后等问题甚至出现过拿到通知时该活动已经过期的情况。当碰到任务来得急的时候,或者几个大任务堆在同一周甚至同一天的时候,行政部门往往希望通过快速部署付诸行动的方式把事情大体准备好,以留下更多的时间做进一步的完善。这种工作方式对于经验老到,威信和控制力强的行政部门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资历较浅、威信力不足的行政队伍来说,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周的现象。小的问题可以弥补,大的疏漏弥补起来就比较困难。

同时,行政队伍作为一个团体必须互相照应才能使工作效能提高。因而,只有在“紧”中“慢”下来,在行政班子充分沟通、配合、集思广益的前提下才能做好缜密的工作部署,才能在工作实施中运筹得当。

二、“慢”能充分尊重教师

一是要充分体现行政部门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学校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教师的发展和教师能力的提升。在工作中,行政部门应为教师能力的提升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可急于求成。当任务下来时,行政部门不能只是按照自己考虑问题的方式一味地要求下属,要充分考虑到下属在办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理解、梳排。对于效果不如自己的想法,不能简单粗暴地责怪下属办事能力不佳,要学会换位思考,考虑到下属的身份、处境、控制力对其本身的限制,充分尊重下属的想法。

二是要让下属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其智慧,让其有充分的空间去锻炼和提升自我。教师的主动发展是基于工作效果被肯定,自信心得到建立的前提下,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属在办事时有自己的设想和创新,但是由于其眼光视角的局限,可能处理问题时未尽自己的意思,凡事必有不完美之处,行政部门应更多地用赞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教师,不急于求成、急于求全,那么,教师就能在和谐的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了。

三、“慢”能有长远的眼光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俗话说:“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我们做的是百年的事业,不能用短浅的眼光看待教育工作。许多任务、比赛都是眼前的短期行为,不必过于在意。只有育人才是大方向,而在执行教育工作中锻炼起来的教师素质、能力,打磨出来的学校文化氛围才是学校发展的根基。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的视角不要总放在把工作做得无可挑剔上,而应该放在谋求教育教学中是否建构起高质量的教研机制、教师培养机制以及完善的学生成长活动体系上。这三个方面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最重要的软指标,是需要多年甚至数十年长期打造、积淀才能臻于完美的。因此,我们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讨、探究如何科学地架构这三个基础要素。

四、“慢”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行政工作中有一项是对学校的远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即推动制度与常规的建设。如构建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并不断挖掘其内涵,优化作业没计,规范作业、试卷批改规程,优化级组教研模式,推行教师培养制度等。然而,如果行政部门用“空降”制度的方式强加给教师去执行,其阻力是巨大的。因此,只有把常规与制度分块、细化地推进,并且不断结合实际反馈调整流程,才能使制度和常规的建设落实到点上。这样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执行起来更加扎实和细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教师的接受度、内化度也会更加到位。

五、“慢”能使人与环境变得优雅

一方面,行政队伍的气质是影响教师气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到一所学校有时会发现该校教师的言谈举止风格相似,内容格调也相仿,这就是一所学校教师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俗话说:“上行下仿”。因而,行政部门的言谈、举止甚至思维的方式都会给教师们作出一个示范。如果行政人员的形象是儒雅、沉稳、内敛、开明的,遇事就会留给下属足够的思考、消化时间,为下属提供充足的支撑力。相反,如果行政人员的形象是粗暴、浮躁、张扬、专断,那么,其下属也会遇事不经深入思考,只看表层效果忽略长远目标,甚至不遵循教育的规律,只求尽快完成任务。更严重的是这样的领导风格很容易形成派系,以亲疏论成败,这也是教师队伍建设最糟糕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校文化环境的构建与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人们在每个校园文化成长时问段内所获得的滋养、感悟是不同的,也足具有发展性、层次感的。只有“慢”才能有充足的时间让人在育人的文化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熏陶和净化,而这种“慢”又能使文化环境的内容变得细腻和丰富,成为值得人们驻足品味的东西因此,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行政部门不必只盯着建设的目标走,更重要的足过程性的熏陶和影响。为此,我们只有关注好每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节点,让每一个校园文化都能把其内涵充分地传递给每位师生和家长,才能发挥好环境育人的功能。

“慢”不是拖沓和不作为的代名词。这里的“慢”是指在行政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尺度和技巧,需要注意的节奏和力度。行政工作繁琐单调,粗看没有规律和头绪,然而,只要我们细细分类,各项任务下达的时间、种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我们梳理好这些规律,合理归并处理,就能为自己留下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准备,这样的“慢”也就有底气了。

3.面试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篇三

做了这么多面试,HR们总在想面试的高境界是什么样的?其实世间任何事情都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手中有剑到心中无剑。就拿我们上学的那个时候也都是从基本概念开始,理解之后开始学习计算方法,熟练之后拿到题目就开始在脑子里寻找模型,到最后拿到题目的那个瞬间基本知道大概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记得我最初学习面试方法的时候,就是从结构化面试的题目开始。从每类岗位具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哪些能力可以用哪些题目问出来。面试的环节从如何开场、寒暄、行为面试、结尾等。每次面试之前都会针对需要面试的岗位,列出面试提纲,在面试的时候还不断提醒自己千万别漏了什么。

经过这样的阶段之后,发现虽然面试过程完整有序,虽然对面试套路都比较熟悉,但总是差点什么,总觉得不够流畅。后来发现有些资深的面试官在面试的时候总会运用一些个性化的方法进行面试,行云流水般,像演奏一段音乐又像是做一件艺术品,让人有一种享受,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我们具体聊聊如何把面试从技术朝艺术的方向转变,是如何进行的呢?其实这种转变也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面试的方法从结构化到半结构化直至无结构化。三种方式各有特点。结构化面试基本就是固定的模式、流程、问题,总的来说相对比较固定。结构化面试会包括寒暄、自我介绍、目前状况、离职原因等一个个固定的问题。在面试的过程中面试官和候选人一问一答,对于所有候选人在问题和提问的顺序上基本保持不变,略显机械化的技术操作。

而在半结构化面试中相对来说会有略微的变化。面试过程基本不变,但在流程、问题都会有一定的微调。会更加的个性化。面试官会更加侧重根据候选人简历的特点进行提问,问题的顺序都会有一定的变化。在半结构化面试中会让双方感到略微的自然。

当进展到无结构化的面试时候,看无结构化这个名字似乎感觉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其实不然,即使是无结构化的面试,也不能是闲聊,不是没有逻辑。无结构化的面试,更要有逻辑性、有内在的结构并且根据候选人的特点进行类似人物专访一样的面谈,流畅自然却又达到目的。无结构化面试对于特别是相对高阶一些的候选人,如果还是死板套用固定的模式,会让面试效果打折,未必能问出您想了解到的内容。对每一个候选人都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个性化定制的沟通的模式去深入了解收到真正的效果。还是举出这个经典的例子,曾经一个主持人向总理提问,非常经典和精彩。他面带笑容问:“总理您好。刚刚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您在回答所有媒体同业问题的时候,您的双手打手势超过了有30几次。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想起了11年前,当时采访时任河南省长的您展现出来的自信和睿智。另外,我要特别说的是,我也是安徽省籍的人,但我是一个出生在台湾、工作在香港、在过去十多年来一直穿梭在两岸三地的华文媒体人。我身旁的人万分渴望对您本人有进一步的了解,能不能借这一个机会,谈谈您从政生涯一路走来从最基层到最高层您个人的情怀,谢谢总理。”这个提问挺有特色的。抓住了细节特点,而且很自然的拉近了与总理的距离。”“你说的很对。首先用“刚刚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您在回答所有媒体同业问题的时候,您的双手打手势超过了有30几次。” 这句话做引子吸引住所有人的注意力,让总理很有兴趣的想仔细听接下来的问题。其次用“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想起了11年前,当时采访时任河南省长的您展现出来的自信和睿智。”快速拉近和李总理的距离,为后面的提问做了充分的铺垫。最后借用他人的想法“我身旁的人万分渴望对您本人有进一步的了解,能不能借这一个机会,谈谈您从政生涯一路走来从最基层到最高层您个人的情怀” 水到渠成达到提问的终极目标。

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提问有如下的特点,条理清晰,层次明确。从细节入手,有理性的内容及感性的描述。其实作为人力资源人员,如何提问、怎样提问更有效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很多人在提问的时候较生硬,只是按照需要考察的能力点一板一眼、按不就班的进行。如此的提问,很容易让对方提不起精神和兴趣。就像一场没有看点的比赛,确实是一局一局正在进行,但比赛的双方没有任何兴奋点,当然也没有任何亮点可言。也有很多人面试的提问很唐突,虽然非常理解开放式、封闭式的提问方式,但问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只会机械性的死板的进行,不知道运用一些过渡性、赞许式的表达方式进行转折和过渡,让对方心里感觉很不舒服。

我觉得可以在尝试在中高层人员的面试中使用这种提问方式。例如对方的个人价值观、求职的动机、对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建设能力等。例如有的人会问,“您之前管理过不少团队,有遇到过不好管理的老员工吧?请详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但如果您这样问的话,是否感觉会好一点。“××先生,您好。从您的简历看到您之前团队管理的经验非常丰富,想必您肯定有不少心得体会。以前也和不少类似您的同行交流过团队管理经验,很多管理者在老员工的管理上遇到过不少走不过的坎。您曾经经历过吗?能否详细描述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呢?”您觉得这个提问方式是否会感性自然不少呢?其实用一些口语化、流行的、时尚的词语会让你的提问更有趣味,更加让人愿意去回答、想去回答你的问题,自然达到双赢。

4.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篇四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这就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学习内容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孩子们的个性有又什么?那就是让他们在游戏中、讨论中、动手做的过程中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所以我们借用了“一对一师徒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合作展示,质疑点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我认为这是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

每天在电脑前坐会儿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以前有求知的的渴望和热情可是总是感觉找不到学习的主题,曾几何时多么渴望能获得一本专门为教师专业成长而设计的书籍或网页,特别是能适合自己的书籍来补给自己在教学中的欠缺,可每次的学习收获都不大,理论知识总是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现在每天坐在电脑前,打开国培网页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做有意义的事情心里觉得很充实,模块一的学习已接近尾声,在各位同行的热心帮助下对国培的培训模式已基本清晰,模块二还正以它神秘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到底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我们拭目以待,我知道无论多么困难的课题,我们都会很好的完成,因为几天来我们的教师群一直有人在问有关培训的问题,也总有热心的我们不熟悉的老师耐心的帮我们解答,团结、真诚、热情、互助的精神温暖着每个人,也充盈了多少为得到答案而苦恼的人的心灵,期待国培能在增进感情的同时更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收获!

运用导学案的几年里,我一直在琢磨,怎样让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合作能力有所提升?实践中,我发现在使用导学案时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1设计导学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书写,切忌步子迈的太大,使学生的预习毫无效果,2在评价机制上下功夫,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的更好。3相信学生,自己少说。4在课堂上要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干,我想学生就会动起来。

5.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篇五

记得我的同头课史老师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安排新老教师结对的指导思想之一是‘高起点’,你怎么理解‘高起点’?”见我语塞,史老师补充道:“高起点,高境界。语文教学不是生硬的‘你教我学’,语文学习应该在学生有基本的理解和模糊感知的基础上展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据此,本学期在设计《特别的作业》的教学案的时候,我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课堂设计和实施的中心点。首先,为了让学生从自学的门槛上跨进来,我在课前就向学生布置了明确的预习要求,特别是生字障碍的扫除,我都放到了课前,家庭作业让学生指读课文,勾画生字,早自习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这样,课堂上学生有了充分的听读和自由读的时间,也让后面的环节更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接下来的课堂环节中,我以“说说你眼里的春天”为话题开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自读、感悟、思考和环环相扣的问题,在互动中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我设计问题“如果你就是桃花、桑叶、柳枝,你会对摘你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答案,比如“别碰我,我怕疼”,“我会流血的,我会骨折的”等。接着,我以本单元主题词“爱护”为依据,设计了一个课堂拓展环节,将我拍的校园春景的照片粘贴于黑板,鼓励学生

用语言介绍自己“熟悉又陌生”的环境,在“发现美,感受美”中引申出“保护美,爱护美”的立意。

在做这样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不是没有担心的,最大的担心是这种设计和我以前的课堂设计相比,突破较大,我能不能驾驭?我的学生能不能适应,“有没有话说”?结果纵观整堂课,热热闹闹,似乎每个学生都有所悟,都有话说。但这种“热闹”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种“表面繁荣”。我给足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却丢掉了一些组成课堂的最重要的东西。

(一)课文——“课文是有趣的,有意思的”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也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本堂课设计和实施的中心点。但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活动应该在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纵观整堂课,我只花了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课文的诵读和理解上就开始进行拓展,课文里有价值的地方我并没有挖掘够。比如课文的难点,题眼“作业—→特别的作业”,我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它的理解上。而是简单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小丽的作业最好?”,确实,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脱离了对课文的深入讨论和思考,学生的思维并不能得到太多的锻炼。

(二)情感——“有所感,才能有所发”

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但它却具有明显的情感属性。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所“发”,继而有所表达,必须要先有所感。史老师

直接指出过我的课堂最大的缺陷就是太重视知识点的强化,而模糊了情感,没能打动学生。比如本课的导入,我只做到激趣,却没能入境。究其原因,是我没有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来充分发掘孩子们的先天性感知和理解能力,急于想让学生“有所悟”,忘了先让他们“有所感”。我也认为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常常用很多知识点和指令来生硬地打断自己好不容易营造其起来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也造成了我一直以来的诸如“情感的语文与识字的障碍”的困惑。对此,史老师耐心地帮我分析,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如,锤炼朗读技能,注意在朗读中带上语言环境色彩;教学中落脚全篇课文的情感主题词;将需要认读的生字出示在一个有意义支撑的最小语言环境等。这些方法操作性和针对性都很强,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运用,逐步改进。

(三)愿望——“我的愿望,学生学的愿望,学生学习的空间”

学生有想懂的欲望才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老师也只有学会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愿望,才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完整的一堂课除了显性的课堂几大环节外,还应包括隐性的三大要素——教师的愿望,学生学的愿望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在《特别的作业》教学中,我的教学愿望是明确的,我也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值得思考的是,学生学习的愿望是不是真的被我激发了呢?还是只是在被我牵着鼻子走?比如开课,我给了学生说话的空间,“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学生也说出了老师喜欢的漂亮答案,“春天山坡上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小鸟在片片白云中飞翔”„„但这些真的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呢?还是学生另一种形式的背书?因为这些答案明显并不是建筑在学生的已有感觉和生活感受上的,学生只是在“答题”,而不是谈话和感知,学生又何来“乐学”呢?

6.教学是一门艺术 篇六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上完一节课后,静静的坐下来回味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再认真的听专家的点评,对于自己的教学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感觉教学和课后

反思才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在教中学,学中用。

《卧薪尝胆》故事所讲述的内容和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要想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属于第二课时时,意在通过个别字词和句子的揣摩来深

刻地体会勾践的那种锲而不舍,忍辱负重的可贵精神。依据这样的主旨,我从卧薪尝胆这幅图入手,让学生先学习第四自然段,随后围绕勾践为什么卧薪尝胆教学第三和第二自然段,自认为

这种教学过程能直奔主旨,使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当我关注学生后,其实并不是很理想:

一、导入仓促,接受困难。

我在复习导入后,直接出示卧薪尝胆这幅图片,让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没有进入情景,一下子直奔主题,因此并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前要把学生也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不够,缺乏延伸

在看图介绍“卧薪尝胆”时,一个学生说:“那一个苦胆勾践吃了二十多年,不早就吃完了。”另一个学生稍加解说后,我即一笔带过,没有多做引导。在这个细节

里应该展开探讨,借

此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卧薪”和“尝胆”的含义。在本环节中,本人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并在班级展开讨论,老师教学时,不能草率的对待学生的回答,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成效。

三、练习说话,安排不妙

我的教学思路是把说话练习安排在教学末的,但当课文学习到“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我没有多做考虑,引导说句子练习就脱口而出,泼出去的

水是无法收回的,只好顺着往下走。这样做的结果是显得课文的教学出现了一个断层,缺少艺术的安排。

四、引导主题,有待推敲

现在孩子们学习这些年代久远的故事,就是从中习得一种精神。在课文走到末端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自身,联系现在的生活来进行拓展的理解。比如:可以引导说我国坚持不懈地申请

举办奥运会,终于成功的例子;我国的航天事业的突破;我国男足的新突破等,以此为鉴来进行运用。

7.演讲是一门艺术 篇七

2、只有备搞的人才会在台上忘记稿子。

3、写下演讲的大纲、标明重点,记下大纲,大纲要有逻辑顺序,串起来就是一篇完美的演讲稿。

4、随时总结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从中学到哪些东西,并记下来。

5、凡事要么学到,要么赚到。

6、积极思考,越来越好。

7、上台紧张的原因:准备不够;上台的目的不够清楚。(帮助别人)

8、当我站在台上的时候,我就自我暗示:我是全宇宙最棒的。下台的时候就请教别人:我哪里还可以讲的更好。

9、化缺点为优点。年轻就是力量;姜还是老的辣

10、演讲是一门艺术,要顺着观众的情绪走,这样观众就不会听到一半就退场。你是谁?

为什么要听你讲?听你讲对我有什么好处?

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4、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5、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6、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8.教学是一门艺术 篇八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刻的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工人”逐步成长为“教育专家”。

有关研究证明,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是否有利学生的发展。

一、数学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

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从片面地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

2、对教学方式的反思。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少有师生互动探究,更谈不上激活体悟。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通过学生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对学习方式的反思。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4、对教材的反思。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设制,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搞好校本课程。

5、对教学对象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

6、对教师角色的反思。教师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学生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

7、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评价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途径

1、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老师要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分析现象,探究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施教中的利弊得失。

2、从教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对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审视,要抓关键事件,从而捕捉住发展自己的机会。

3、通过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反思教学。

4、通过写课后反思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9.说话是一门艺术 篇九

其一,人们往往通过他人而认识自己,这需要与别人进行交往;

其二,人们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及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实现,从而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所以,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作用的需要;这就要通过交往,利用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若没有交往这一途径,则个体的这种心理需要将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恐惧、孤独等心理疾病;其四,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也有通过交往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之间的交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可协调人们的认识、情感、行动、增进人们的了解,团结一致形成群体规范,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及个性良好发展。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参与这种人际之间的交往活动但每个人的交际质量却有所不同:有的人左右逢源、灵活应变,人缘广结;而有的人捉襟见肘,处处受制,举步维艰,人际关系很紧张。究其原因不外受到文化、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

就心理原因而言,人际之间交往活动常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认知偏差的影响按认知心理学的观战所为认知即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及对种种意义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偏差,那么就会影响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一般的说,人们大都不满足自己的财富,却很容易欣赏自己的聪明。孤芳自赏者正是过高评价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才傲物。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恶语相向,以已之长量人之短,以已之聪明衬人之笨拙。或者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与之交流。如此待人,谁会与你交往?人们只会避而远之。你虽处人群却倍感孤单。高估自己会影响交际,自我贬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自轻自残,与人交往畏畏葸葸,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没有主见,看别人眼色行事,见到上级点头哈腰,与同事交往,怕别人笑话,碰着邻里总赔着小心,与朋友相聚,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这其实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则无自信,无自信则轻视自己,轻视自己则行为畏畏缩缩。神情暗淡,一脸小心,言词唯唯诺诺。这类自轻自残者,其实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可事与愿违。人们却认为你太贱而不愿与你交往。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这几种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表现。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首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即为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是来自对方表情、姿态、身材、以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对人认识中有决定性作用。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对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视。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信息就会起到掩饰作用,产生正向优先效应,认为此人样样好,于是喜欢、信任他并与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认知中就会更多地注意其缺点,甚至把优点也当作缺点,产生负向优先效应,对他人则样样看不顾限,于是排斥、疏远、嫌弃他。这种只看表面不着实质的认知倾向容易造成对人认识的失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在生活中常有“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事,也是一种对人认知的偏差,可称之为以信息取人。在很多时候,交往对方在未开始交往时,双方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已掌握了某些信息,从而对对方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以成见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现为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晕轮效应是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典型。交际中,人们在认识人时,由于对方的某一特征或某一行为使自己产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盖了对此人其他特征和行为的认识,于是得出整体只具有这些特点的错误判断。见木不见林、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造成对人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交往。定势效应是指用一种固定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如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老年人固执保守,思想概化,旧框框多,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当他们遇到某个老年人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归入此类;而老年人则认为青年人单纯、幼稚,缺乏经验,办事欠稳妥,当他们遇到某个青年人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划入此类。这种定势效应若与认知对象的本质特征一致,可简化。缩短认知过程与时间,但往往也会导致认知者形成某种成见,陷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小圈子,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从众则是根据多数人的看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一种现象。这种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随大流,没有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一味随声附和。这样认识人,结果导致认识失真,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还要正确认识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双方交往的目的、内容、方法也要正确认识,否则交往最终也会中止。例如交往动机不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一旦目的达到,交往活动也随之而结束。

二、情绪失控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情绪,人们常称之为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在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情绪隐藏在交际过程中,是一种心灵的无声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则直接会影响文际质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绩或被人羡慕的情况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每遇他人唯恐别人不知,言语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飞色舞,甚至教导别人该如何如何等,往往导致别人的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与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欢迎,因为没有人愿与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 同样,失意忘形留给别人的印象也并不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不幸,一个人若愁肠满腹,化形于色,那么人们会认为你过于脆弱,缺乏自制,只会给予怜悯或同情,而不会把你作为知交为你分担不幸。若遇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于人,人们只会认为你浅薄,缺乏内涵,那么你连怜悯或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又何谈与人交往?

情绪表达没有分寸同样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轻重恣意纵情,情感反应过分强烈,就给人以轻浮、狂妄或动机不纯等不好印象,让人对你顿生轻薄之感而不愿与你接近;反之,一个人若对喜、怒、哀、乐或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淡,就会让人觉得你冷漠无情。试想,一个人永远是一副故作深沉的面孔,谁又愿与你交往呢?

10.爱自己是一门艺术 篇十

德国作家尼娜拉里什—海德尔说过,爱是唯一的力量。爱是把我们内心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唯一力量,她消除一切矛盾,化解一切分歧。

爱自己就是我对自己坦率,让自己能感受身旁和体内的一切。

爱自己就是我接受构成我的一切和我所做的一切。

爱自己就是我给予自己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让我经常能和自己亲密接触。

爱自己就是我是我自己的生活的主人,我理解和认识我每次的经历并承担责任。爱自己就是我依据内心的意识制定出生活的方向,并持之以恒的朝这个方向进发。爱自己和自私自利不同,虽然它们的中心点一致,但它们的倾向是截然不同的。自私自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目光向外面看,关注可以得到什么,根本不关心其他人的存在。而爱自己的人把目光对准自己,影响到所有的方向,他做事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因此他愿意付出。

因此爱自己是爱别人的前提条件。爱自己是一门艺术,它在于,即使你觉得自己很讨厌,很笨或者很难看,你也同样爱自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不爱自己呢?剖析其中的原因,其一是小时后可能没得到爱,没有每时每刻被爱的信心,因此无法学会爱自己。其二是一个人在小时候,年轻时或者长大后封闭自己。其三是不正视自己。其四是不想学习,抗拒学习,百无聊赖没有目标,也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五是自私自利妨碍了一个人的发展,使他无法发展到爱自己的程度。

不爱自己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它会使我们缺乏自我价值感,自我信任感,自信心,还会使我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减弱,缺乏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自我信任感。拒绝内心学习和观看自己,造成自我调节能力障碍。

我们要学会爱自己,首先学习观看自己,你只有认真观看自己,才知道怎么样爱自己,观看总需要内心的一种触动,让我们能够区分真实和错觉。其次是学习接受自己,改变你所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你不能接受的你身上的一切,依然停留在你身上。接受与容忍不同,容忍是一种被动行为,接受是一种主动行为。最后是与自己建立一种有益的关系,培养对自己的兴趣,向自己敞开心扉,经历自己,感受自己,表达自己。与别人交往找回你原来的目标。

学习接受自己的无限可能性与局限性,欣赏自己。和自己的每一部分友善相处,全然的爱自己,聆听自己,感受自己,追踪自己,学会爱自己也学会爱别人,让爱洒满人间。

一个人可以在你的人生中扮演主角和配角完全由随你所愿。如果你爱自己,你就处于强者的位置。如果你不爱自己,你就处于弱者的地位。

11.教学是一门艺术 篇十一

下午第一节课,我正经过一(6)班的走廊,只听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仔细一看,原来是王老师在上写字课。教学生写捺呢!王老师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捺”好像是河里的泥沙,在注入大海之前,由高处往下滑,坡度由急变缓,线条由斜变平。注入大海后,还向前滑进了一点点。他边讲边做出滑行的动作来。孩子们跟着动作移动着身体。在这过程中自然领悟到书写捺笔的运笔变化。由于捺笔呈流沙状,所以总的趋势是向下滑,最高是落笔处,最缓是收笔处。王老师形象生动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引得学生们阵阵笑声。讲“ 斜钩 ”时,王老师很潇洒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对学生说,圆是大自然图形中最美的图形,并能承载很大的力量,用你的手掌捏一个鸡蛋是永远也捏不破的。我们的“ 斜钩 ”其实就是大圆的一段孤,从落笔到钩之前,都是在弯曲,积富弹性,有力量之美。经他这么一说,孩子们写出了一个个颇有力度的斜钩。

王老师的写字教学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写字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还为孩子们打开了想像的大门。

王老师写出“横钩 ”,让孩子们自己去揣摩和想像。有的说:“横钩犹如一把挖地的锄头。”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一只漂亮的小鸟,它站在枝头上,正低着头用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

“这真是一只爱美的鸟儿呀!”王老师来了一句很有抒情味的补充。

上一篇:《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下一篇:管理学学习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