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广播

2024-09-27

语言广播(共8篇)

1.语言广播 篇一

摘要:本文从广播的定义入手,结合广播的传播特点,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方法揭示广播语言的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对广播语言的特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结合个人的主持经验对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运用好广播语言为节目增色添彩作以总结。

关键词:广播语言 广播节目风格 广播语言特色

当今时代,“广播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广播人最为关注的课题。

然而,在“创新与发展”这个具有前瞻性的大课题中,我们却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环节,即对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也许有人会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的话题。

那么,“广播语言”与“发展创新”究竟有无关联?探讨“广播语言的特色”有无必要?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对于广播来说,充满魅力的语言传递便是它最大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个优势,展现广播主持人语言特色风采,是值得广播从业者认真思索的问题。

广播与广播语言

21世纪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

广播与其他传媒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以声传情、先声夺人”。

广播是听觉媒介,其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吸引听众、感染听众,引发心灵的强烈共鸣。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是广播的第一重载体,电波是第二重载体。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输通道除了电波、导线外,还有卫星和网络,数字和压缩技术的综合运用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

但归根结底,科学技术都属于第二重载体的范畴,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传递第一重载体――语言符号的。

所以,以声音、语言为主要载体的这个特征一直以来都为广播人所重视,并努力予以强化。

只要这个基本形态――有声语言传播不变,广播语言就是基础性的、永恒性的,它与广播的存在相始终。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沟通,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

本文所探讨的是“广播语言”,它的定义与上述关于语言的定义本质上相同,但又有所区别。

广播语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广播语言即人物语言,是播音员或主持人在广播节目中直接表达出来的语言。

这种人物语言与书面语言及口语有紧密联系但又不尽相同。

人物语言是诉诸听觉的,它同日常生活中的口语的显著不同在于广播语言是经过加工而非日常口语那样随心所欲的。

狭义的广播语言应当是书面语言与日常口语完美相融的语言,是二者最佳的结合语言,亦即应当是有相当文化品位的、最流利、最适合“讲”的语言。

而广义的广播语言则不但包括上述所指的人物语言,还包括音乐语言和声效语言。

正如电视有图像语言,绘画有色彩语言,舞蹈有动作语言等。

广播语言既然是“广播”这个舞台上永远的主角,在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它也是广播制胜的最有力武器。

观念变革、节目创新,这一切的追求最终都要依赖广播语言来实现。

2.语言广播 篇二

关键词:广播新闻,语言表达,新闻主持

一、前言

作为广播节目最直接的体现, 语言表达效果是影响广播新闻价值实现效果的关键。尽管近年来广播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为解决传播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从新闻主持方面着手, 引用了较多听众喜闻乐见的播出形式, 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过于专业, 与受众实际欣赏需求脱节。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与当前较多媒体发展的“亲民”路线完全背离, 影响了听众的忠诚度。因此, 本文对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展开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分析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

(一) 口语化表达方式

区别于网络媒体、电视媒体, 广播新闻节目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以语言表达为主, 并采用“说”的方式, 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点, 其也是听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之一。但需注意的是, 这种口语化运用的并不是日常交际中的语言。一般日常交际用语多表现出完整性不高、结构简单且脱节现象严重等特点, 而广播新闻中强调的语言要求主持人在语言运用上与生活实际相吻合, 既能够保证受众容易理解语言内容, 也能体现出主持语言的专业性。另外, 需注意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由于时间限制等, 节目主持人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尽可能做到精炼、简短, 避免出现为追求生活口语化而导致语言过于混乱的情况。很多听众在收听节目时, 也存在一定的欣赏心理, 所以主持人应加工提炼节目用语, 可考虑在强化语气中引入更多的语气助词, 这样能够使口头语既贴近生活实际又不失文雅。以新闻事件描述为例, 假若要对某地区植树造林活动进行报道, 主持人在进行文字播报时, 既需考虑如何为听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 也要避免采用散文或通讯播报中的夸张、渲染方法。在语言表达时采用更多朴实的且能够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 这样通过叙述, 可使听众更乐于接受新闻报道。[1]

(二) 大众化表达方式

听众收听广播新闻节目的过程, 实质是与新闻节目进行交流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又依托于听众对语言本意的理解。这就要求新闻节目能够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与听众建立一定的感情, 增加听众对广播新闻的忠实度。此时便需考虑到语言表达的大众化特点, 其将成为决定新闻节目收听率的关键。以现行的部分广播新闻主持人为例, 主持人在传递新闻内容的过程中, 未分析听众心理需求, 直接对新闻事件给予了过多的评论, 其很可能为受众带来一种“哗众取宠”“大放厥词”之感。假若主持人对新闻内容未作出具体评论, 听众又会质疑主持人的主持能力。再如报道中主持人的语气控制, 过于温和的语气很可能使主持人被赋予“随声附和”的印象, 而过于强硬的语气也会带来盛气凌人之感。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大众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确保满足不同层次听众的欣赏需求。以国际政治性话题为例, 主持人在报道时需进行公正、客观地解读, 且适时与听众沟通, 既可达到传递新闻信息的目的, 也能将听众的看法融入评论中, 大众化色彩极为浓厚。[2]

(三) 个性化表达方式

在现代新兴媒体的冲击下, 广播新闻在语言表达方面需要不断创新, 凸显语言的个性化特色, 有利于加深听众对新闻内容的印象。观察当下大部分广播新闻主持人节目主持的现状可以发现, 不同的主持人在语言特色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 使听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也极为不同。因此, 主持人在语言表达方面, 需保证准确传达具体的政策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通过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使主持人与听众间有话题可谈, 通过具有特色的语言使受众理解新闻内容。需要注意的是, 个性化表达方式的应用并非意味盲目对他人风格或成功经验进行模仿, 这极易造成语言表达呈现“四不像”的特点。所以, 在个性化语言表达中, 主持人可结合自身的主持经验与群众需求, 探索出属于自身的特色语言风格。[3]

三、对广播新闻主持的相关建议

广播电台关键的竞争优势在于其自身的快捷性特点, 加上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作用, 通过直播电话报道当前社会中的新闻事件, 而听众也能通过广播电台的报道快速了解事件的基本信息。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要求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将采集、编辑与播报融于一体, 所以广播电台主持人在文字编辑与加工、内容深度与语言表达方式上都需不断强化。以语言表达方式为例, 要求主持人在写作功底较为扎实的情况下, 具备敏锐的思考能力, 达到提笔可写、举起话筒可讲的要求, 且保证体现出自身的语言风格, 以此满足听众的需求。同时, 应注意作为新闻工作者, 节目主持人除具备基本的新闻敏感性外, 还应在政治觉悟、政治理论等方面达到相应标准, 避免出现为追求个性表达而淡化纪律性、政策性等要求的情况。另外, 广播新闻主持人还要适时深入基层, 通过与群众的接触, 既能够了解民生、民情, 也能掌握群众对广播新闻的要求, 对改善新闻主持效果可起到突出的作用。事实上, 在提高广播新闻主持综合素质方面, 广播电台也可采取相应的培训与考核机制, 强化主持人的综合技能, 并利用考核的方式调动主持人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闻主持的效果。[4]

四、结语

语言表达方式的创新是提高广播新闻质量的关键。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 应正确认识语言表达方式创新的重要性, 立足于当前广播新闻语言表达中存在的弊病, 从口语化表达、大众化表达以及个性化表达等方式上着手, 使新闻报道在传递基本新闻信息的同时, 能够接近大众生活。另外, 广播新闻主持人也需不断强化自身素质, 使广播新闻节目能够吸引更多的听众。

参考文献

[1]赵艳秋.浅谈广播新闻播音的语言表达特点[J].青春岁月, 2011 (22) :63.

[2]杜鹃.对我国著作权法“时事新闻”相关规定的解读与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 2012.

[3]李建伟, 刘英翠.媒介变迁促动下的新闻语言变化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01) :86-91+112.

3.谈话广播节目的语言模式探讨 篇三

【关键词】谈话广播节 语言模式

一、广播媒体视野下的谈话编码

视野代表广播媒体机构的信息面,表现出巨大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思维。广播媒体宽阔视野下的谈话编码是信息重组的第一步,主持人要通过最大限度搜集并表述符合广播媒体视野的信息,形成广播谈话节目编码信息流,从而提高谈话节目的话题广泛性和节目的开放性。在这里,主持人代表的是信息流汇集的守门人,话语编码必须体现传统主流文化信息,主持人的话语模式使得这样的文化信息符合本土广播媒体的话语特点。

谈话类广播节目主持人所在的语言环境,集中体现了主持人的社会性,即主持人作为党和政府职能的喉舌,要体现出正确的舆论导向。谈话类广播节目的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主持人需要承担一定传播的社会责任。

谈话类广播节目的主持人语言模式带有社会性的烙印。主持人成为了非自然生活的社会人,不是语言的演员,而是具有社会情感的代言人。主持人的社会角色被规定为广播媒体语言的直接传播者,他们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工具向广大的听众传播了广播媒体的语言思想,形成了带有社会性的言语风格,表达了广播媒体的精神价值。

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谈话类广播节目走向了类型化改革的方向,节目主持人所具有的品牌语言风格也成为了吸引听众的一种卖点。谈话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言语需要达到从生理发音到情感互动的高度,体现出主流的、富含人文情怀的节目特色。话语的国际化从某种层面上决定谈话广播节目的主体话语设计,实现了收听率的扩大,所以广播媒体必须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化优秀的文化之间的和谐,把谈话广播节目推上一个新的平台。

广播媒体所能提供的硬件支持是信息量传播的基本保障。随着广播媒体技术的进步,谈话广播节目的语言模式比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播通常是在分布式的和移动的社会空间环境下进行,信息科技使得信息的互动进一步加快,现在的听众可以通过手机短讯、热线电话、网络互动等等样式,与广播媒体谈话节目主持人取得“随时随地”的交流,空间的距离被心灵的亲密接触所代替,使得广播媒体的产品——“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广泛的范围传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远程服务。①这样的语言模式是多维的,更进一步展现了广播媒体模式的多元化时代特点,体现了广播媒体的人性化运作,有利于形成谈话广播节目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互动,铸造听众情感的家园。

二、专家深度的信息重组

目前,很多谈话广播节目主持人为了形成某种语言风格,表现自己具有深厚的知识结构,使谈话类节目成为了主持人个人的舞台,然而其信息量往往并不大,容易造成节目冗余信息的过剩,不利于节目的发展。作为谈话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信息应该代表专家的信息,实现语言信息权威化,这样才可以扩大影响,实现正面的社会效益。

谈话类广播节目的主持人需要了解世界发展形势,开拓谈话广播节目的创新思路。专家深度的信息重组的基础在于体现深厚的文化沉淀,以此提高谈话的文化品位和可听性。在思想先于中国社会形态进入后现代的背景下,谈话广播的信息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正确的价值观。要使专家深度的信息进一步被建构,谈话类广播节目成为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信息传播,展现不同文本的雅俗对话。所以,谈话类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信息要代表专家信息,进一步推动了消费时代的专家深度信息组合,形成新形态的中国式专家深度话语狂欢。

专家深度的信息重组展现了居于广播谈话节目本身之上的更高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等文化理念的讨论,“具有可谈性”成为了信息重组的首要前提。需要强调听众利益和价值观层面,深度才成为现实。了解信息重组的不同效果,借鉴优秀的谈话广播节目主持人言语模式,如何具有专家深度也是很重要的,使得专家深度的信息重组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显现方式,强调信息的权威性与可靠性,这样一来,带给听众的是信誉感,而不是节目模式本身。信息重组的专家深度信息其深度表现出了一个明确的中心定位,从细微处着力渲染语言的深度,为节目提供了超级价值保证,让听众体味到的是声波更有文化、更有内涵、更有个性,为节目品牌价值打造添砖加瓦。

“一种理念,如果最好的语言都无法表达的话,那就用象征符号吧!”——赛纽尔·泰勒·构勒律治如是说。专家深度的信息重组首先体现在话题的设定上,主流的、文化的话题是谈话的深度挖掘的重要保证,从而用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使得话题涉及事物相互联系,形成网络,产生新的专家意见,引用的专家信息成为了话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扩大了专家深度的意义,表现出了节目具有快乐、关心、爱和悲伤的情感意义。另外,专家深度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效力,提高可信度的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道德法律纠纷,使得广播媒体健康发展,从而广播谈话节目具有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谈话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专家深度的信息需要与娱乐组合起来,才能实现广播节目的最大社会效益,实现权威性与大众性的互动。主持人充当的是全知性的中介人物,通过专家深度的节目信息传播把大众吸引到节目中来。“林鲍向人证明将娱乐要素(音乐、模仿、夸张)融入争议性话题的讨论具有价值”。②

谈话广播节目的性质是多样的,情感谈话广播节目必须符合大众心理的需要,从而把具有权威信息含量的节目以娱乐的方式进行传播。选择的信息与传播的信息并不完全等同,专家深度的信息被娱乐化,重组的信息被传播。在讨论时,也注意通过安排优先顺序进行表达,在这样的过程中专家深度信息也被主持人的表达方式重组。例如:“他身体很健康”有着多种理解方式:第一,以他为主语,可以理解为“他的身体很健康”;第二,以他的身体为主语,可以理解为“在我们这个群体中,他的身体是健康的”等等。“他身体健康”在不同的语境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意义。在谈话广播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空间意义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误解了专家意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也使得信息向着更广泛的语言模式发展,体现出1+1>2的效果。

三、主持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品牌

谈话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作为个性化的人而存在,从而进一步提升为广播媒体的品牌资产。③作为谈话广播媒体所提供给听众的是谈话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言语风格成为吸引听众的关键点,听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广播媒体广告的收入商品,受众越多,广播媒体的广告时段越值钱。

主持人的言语风格的个性化塑造,使得主持人言语风格成为精神价值的表述,从而创造出在品牌主持人名称下的积极情绪和感觉,给受众可靠和自信的内涵空间。谈话类广播节目主持人都需要有内在信息表达与外在信息表达融为一体的语言风格。内在信息表现主要指主持人传递的信息独特,个人对事物、生活、社会独特的感悟,使得信息成为让人感悟、震撼的原生态信息,④主持人言语表达方式的选择,首先是对于信息的选择,选择的得体主要与中国语言背景的深厚沉淀有关。例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國,对于吃的要求很高,各种节日都要吃,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等等都从各种角度涉及中国的深厚文化背景。当主持人谈论这类话题的时候,需要对中国文化背景有所把握,通过独特的言语风格表达出来。主持人首先做的是对外在信息的合理表达,然后形成内在信息,抓住话题的感情,使得话语表达方式和信息完美结合,把点点滴滴融入心灵。

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形成与思维密切相关,需要有思维支撑的前提下形成稳定的语言风格特征,培养听众的品牌忠诚。在许多的情况下,同一个谈话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生存有2~3年的期限,这意味着节目主持人言语表达方式形成也有着一定的时间,言语风格源于思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需要通过主持人与听众的反复沟通来完成谈话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转化,从而适应谈话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主持人言语风格品牌通过为谈话广播节目注入个性化内涵,使得听众在消费信息产品的时候更加具有互动性,形成了主持人言语风格的交流环境,推动主持人与听众之间有一条链将二者之间进行信息强化。主持人言语风格已形成听众评测谈话广播节目力量的机制,而且是听众在思想意识中形成主持人虚构形象的重要因素。主持人言语风格定位准确是在现存的、已经建构起来的听众群基础之上的,要进一步开发更加广大的群体,这是一种让谈话广播节目老品牌产生品牌衍生效果的有效方法。

主持人言语风格必须融合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将谈话广播节目与听众联系起来的必要条件,可以让听众产生难以忘怀的沟通效果。主持人应树立起“与时俱进”理念,使得言语风格在有效范围内符合听众心目中理想的诉求,达到释放情感的效果,进而达到本身语言风格的创新。

使用与共用的合理性在于把握住传播言语能够促成的情感体验。主持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言语风格需要与听众的情感、利益相一致。所以,主持人要善于把握听众的情感点,加强沟通,深入挖掘广播谈话节目品牌的潜力。■

注释

①“以产品信息结构为基础的远程合作组织设计赋予了新产品分类的钥匙——远程服务”摘自:《合作制造方法技术与运用》郑力[德]frank possel-

doelken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

③“品牌资产是以某種品牌名称或标志相联系的品牌资源或保证,它能够为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的公司以及购买这种产品或服务增加或减少价值”。《品牌资产管理》[美]大卫·爱各著,丁恒 武齐译,能蒙古大学出版社。

④原生态信息指不为大众共知的,有新角度,经过主持人加工而富含信息量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郑力译,[德]frank possel-do

elken编著,合作制造方法技术与运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9页。

[2][美]大卫·爱各著,丁恒、武齐译,品牌资产管理[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第15页。

[3]Jane Stokes 著,黄红宇、曾妮 译,媒介与文化研究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

[4] 张咏华 著,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

[5]王正平 主编,伦理学与现时代[M],上海三联书店。

[6][美]詹姆斯·0·卢格 杰拉德·L·赫尔希 著,生活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吕一林、杨延龄等 著,现代市场营销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4.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 篇四

鞍山广播电视台电台新闻部冯军

电话:***

提起美学,人们通常会想到的是文学或者艺术,但是却很少有人联想到新闻。的确,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但是新闻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本,必然蕴含着一种美学的属性。作为所有新闻类型中最讲究语言美的广播新闻,若想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潮流中,却具备别与其他新闻体裁的特色,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美感,在语言上力求“美”,也成为了广播新闻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之一。

广播新闻的语言追求的是一种最简单、最质朴的信息传播,短小精悍、实事求是成为了它的代名词。但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通讯报道、新闻特写、现场报道等体裁,在不违背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充分运用抒情、比喻、对比等文学化的写作手法,来增加新闻稿件的感染力。

一、真实美

“真”是“美”的基础,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丽的。黑格尔曾经这样说过:“美的本身必须是真实的。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直接呈现于艺术,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了,而且是美的了。”由此可见,真实性不仅是新闻的首要因素,也是美学的重要属性,那么,失去了真实的新闻是不可能体现出美的。通过多年的新闻实践,我逐渐发觉,新闻已经

开始不自觉地走向了追求审美的层次。这其中既包含记者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更重要的是新闻中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对于新闻来说,弘扬高尚的品质是新闻的美学核心价值,而审美情趣则又恰恰是一片优秀新闻作品的更高层次价值。新闻不仅仅应该是新闻,更应该是一种在真实性基础上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构成世界的方式,甚至是创造世界的方式。2011年12月,鞍山广播电视台电台新闻部记者到岫岩县采访,接触到了一位家庭贫困的小女孩,全体新闻部同事决定对这个小女孩进行资助。先后给这位小女孩送去了生活用品、衣物、学习用品等,小女孩于2011年12月15日给鞍山广播电视台电台新闻部写来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我从小没有见过妈妈,可是,你们就是我的妈妈„„。《鞍山新闻》栏目对这封亲笔信进行了播发,通过现场对话,音响录制,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真实的新闻事件的基础上,让很多的听众感触颇深。这就是新闻真实性与美学延伸性的一种互动。有了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情,新闻才会丰满起来,才会更具备新闻自身已经被很多人所模糊的本质的价值,才会更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意境美

广播新闻语言虽然搭理提倡言简意赅、鲜活生动,但是由于广播媒体的特殊性,必须还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产生一种回味无常的感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王宴青曾经说:“未来的广播新闻作品,要有故事、有情节、语言风格要独特,要适合广播的播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曹璐也曾经说过:“广播记者毕生的劳动结晶就是一个个声音的内容产品——不仅要有生动的故事作为载体,而且要能够让听众产生美的联想,要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扑面而来而来,达到一种所谓的诗书意境”。

广播的传播方式,缺乏电视、报纸等媒体所具备的视觉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广播只有通过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营造出一种听觉的上的联想和想象,并以此来与现实世界进行对照,这就更加需要广播新闻要产生一种“意境”,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交往,让听众在想象中,达到一种情感上面的满足,因为声音是“流动的”、“虚拟的”,因此,往往可以更大程度上与生命(听众)达成一种互动。这样,广播新闻的语言美感的张力也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主张诗歌要有 “韵外之致”、“味外之致”的空灵意境,对广播语言来讲,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解。内蒙古锡林郭勒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宋红梅2011年播发过一篇现场报道《浑善达克沙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我现在站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极目远眺,远处起伏的大部分沙丘已经被绿色笼罩,错落有致的灌木郁郁葱葱,散落其间的不知名的野花在清风中轻轻摇曳。天空中鸟鸣啾啾,沙地里不时窜出一两只野兔,使进入6月的浑善达克沙地充满了勃勃生机。”

通过这篇报道不难看出,记者的播报,给听众展示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沙地景观,使得听众陷入到意境美的遐想。

三、简约美

从美学的定义上看,简约美也被称之为平实之美或中和之美。中国古典美学将就的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和“于无声处听惊雷”。从新闻本身来说,段落之间、文稿与音响之间,简约流畅,不仅有利于听众的倾听,更能够给人以一种舒畅的整体美感,这就如同艺术中所说的“留白”,有利于整体的美感。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联播》,每篇录音报道也不过三、五百字,却显得非常的简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在2011年11月播发过这样一篇稿件《抄表工杨新华》。全文仅457多个字,可以说是篇“袖珍”消息,却充分体现了广播新闻的简约之美。全文如下:

【压混: 存放自行车的声音„„(居民:收电费的又来了,哈哈!)(居民:谁呀?)哎,大娘我是抄电表的!(居民:进来吧。)这个月吧,你家走了101度电,五十多块钱„„】

【主持人】45岁的杨新华在吉林省吉林供电公司昌邑供电分公司当一名普通的抄表员,意境有13个年头了。不管是乌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他总是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一摞抄表清单、一个手电筒、一个抄表器、一块卡流„„是他抄收路上的必备物件。

【录音】不管刮风下雨,我是以不停电为目的。礼拜天或者早晚来通知,能堵到人啊,最好把所有的电话号码都收集来,便于沟通。那爬楼没数儿,得三四百层啊。我都看报纸了,说走一步楼梯能多活一秒钟,我算算,要是这样我能活一百来岁。

【主持人】13年来,杨新华骑废了6辆自行车,行程上万公里。平均每天上下台阶就达上万级。天生乐观的他,把这些辛苦全当作是锻炼身体。

【录音】哈哈,我也没什么太高的追求,只希望我服务的6000多户居民,别因为我的工作失误,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这篇录音报道短小精悍,简洁明快。仅在短短的不到一分钟时间里,就将一位基层抄表工踏实、敬业的形象展现在听众的面前。

在中国古代老子和庄子的哲学中,最讲求中和审美的观念:“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然而现实中,个别记者投机取巧,运用通讯员来稿或粘贴网络消息,长篇大论让人昏昏欲睡。细心的听众不难听出,这些所谓的现场报道是从办公室或录音间制作的,有人戏称这是“躺在被窝里的新闻”。没有现场特有氛围,没有信息量,更没有结构上的美感的口播报道,新闻的客观事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更很难说有什么听觉的美学价值了。

四、音响美

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声音世界里,声音是广播最强有力的表现手段和传播符号。广播音响报道中,让采访对象亲自在话筒前现身说法,让听众感觉到更加的真实可信,音响报道也经常通过现场实况录音的采集,在听众面前,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了贴切感。所以,广播音响比也必然蕴含这丰富的美学内涵。孟子说过:“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

这段话是其“共同人性”、“共同美”论说的主要依据之一。耳有同听,心有同悦——这是孟子概括出的共同美感思想。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音响之所以能够给听众带来更加真实的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因为音响能够给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个人都有求新、求美的心里。目前,大多数城市电台、包括省一级的新闻广播,往往四平八稳、拖沓臃长,并且以领导的政务活动为主,对此,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听众的注意力容易流失,这样,在无意间,广播听众就产生了大量的流失。而音响报道的效果却大不一样。新鲜生动的内容,活泼幽默的声音,或者紧张刺激的现场音响,会立刻抓住听众的耳朵和心,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记着本人2008年5月到海城市耿庄镇采访一户农民。记者刚一走进院子,就能够听到鸡叫狗吠和猪吃食的的声音,走进屋子里,能听到孩子们玩耍打闹的声音和电视发出的声音。最后,记者把这些声音都录制了下来,作为了新闻稿件的背景音响,让听众自然地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农家小院的生动景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 篇五

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为三级六等,又规定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必须达到一级乙等以上[5],并实行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的制度。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规范性的落实,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语言规范是动态的、分层次的观点来看,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重要性、特殊性来看,从播音、节目主持专业人员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现状来看,这一制度还需要完善,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现存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表现出来的语音面貌来看,在播音岗位上还有部分节目主持人没有达到相应等级(中央和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是一级甲等,省级以下台是一级乙等)。其中有的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参加测试;有的是参加并通过了测试,但在播音主持工作中又表现出语音面貌的“回潮”;还有的就根本达不到相应的等级要求,语音面貌不过关、不达标,但是却因“节目需要”、“受众欢迎”或“领导特许”,仍旧主持;再有就是追求“另类”的有意为之,本来可以说得规范和标准,但偏不规范、标准地去说。二是现在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对播音专业人员来说,有的过于简单化、模式化和静态化,与播音主持语言传播专业工作的实际联系得不够密切,很难真实、准确地反映被测者常态的语音面貌和动态的语用状况。因此,第一,需要根据行业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特殊的、更高的标准,如可参照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样式、样态及节目、栏目来考虑设置测试的部分内容;第二,应研究被测人员常态语言状况的内容、方法和机制;第三,应研究、建立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及传播者语言状况的动态监测机制和制衡机制;第四,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制定对于不遵守语言规范的专业人员的追究和处罚制度,包括追究任用语言未达标人员的领导的责任,等等。

3.传播作用。当今社会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工具能够像广播电视一样具有如此广泛而巨大的传播作用。即使面对网络传播的冲击,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优势也是无法被取代的。这种优势主要在于传播的范围广、影响大。一期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的播出,究竟全国有多少人收看,伊拉克战争的电视直播报道全世界究竟有多少观众收看,恐怕是无法精确统计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家的界线,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卫星传输使得一个地方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可以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受众产生影响。几年前,我曾到越南电视台讲学,那里搞汉语节目的同行就对我与越南毗邻某省电视台主持人的读音错误提出质疑。我到香港广播电视媒体访问,他们的主持人曾表示对内地的一些主持人的“港台腔”表示不理解。他们说,我们是实在说不好标准的普通话而不得不那样去说(港台腔),而内地的主持人为什么可以说得标准却反而像我们这样说呢?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和巨大的传播作用,对节目的领导者、创作者和传播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传播主体的播音员、主持人都应以更强烈的开放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语言规范意识来从事播音主持工作。

6.语言广播 篇六

摘要:当今,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少数主播为了吸引受众, 引入“奇腔怪调”或是滥用古汉语词, 从而影响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在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的基础上, 加入具有时代特色、贴近群众的语言, 促进广播电视语言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语言; 传播; 有效性;

一、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发展现状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现代传媒成为人们认知、了解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大众媒体是时代航船上的风向标, 它总能最先传递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变革发展的最新信息。而广播电视语言作为这些信息的承载者, 毫无疑问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需求。大众对媒体话语方式的效仿, 实际上是对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追随, 是渴望在政治、经济、文化中获取认同感。

作为引领时代、记录时代的承载者, 广播电视语言在符合时代气息的同时, 依然保持着语言的规范性。一旦这种规范性被人刻意改动, 往往就成为了困扰社会发展、影响语言生态的负面因素, 简言之就是“语言污染”.广播电视语言的污染现状源于多种方面, 如外来词汇的滥用, 别字、错音的出现, 古汉词语、不雅语言的滥用等。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信息发布的重要手段, 在整个精神文化和艺术领域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随着电子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最依赖的信息传播媒介。

而广播电视凭借着“传播的及时性、形象的纪实性、观众的参与性、节目的综合性”等独特魅力,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作为这一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广播电视语言是和画面一样重要的信息载体, 并和画面一起构成了电视传播的重要通道。因此, 多角度探索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有效性, 全面发挥语言在广播电视中的主体效应, 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挑战与发展

(一)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挑战

新媒体背景下, 广播电视语言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 尤其是网络用语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更加明显。对于广播电视语言而言, 其规范性要求就有别于网络用语, 一些常见的网络用语虽然受到一些年轻人的喜欢, 但是这些语言不够规范, 也影响汉语本身的意思。但是, 另一方面, 受众已经接受网络语言的方式, 所以如何更好地让广播电视语言和时代性受众语言习惯融合, 是其面临的新的挑战。

受到新媒体的影响, 许多受众思维和视听习惯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 这也要求广播电视语言在结合自身规范的同时适当引入口语, 实现各个媒体资源的整合。

(二)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发展

当下, 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媒体需要在整个趋势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作用, 积极应对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语言容易出现的问题, 寻求一个新的发展。在一些综艺节目中恰当地使用网络用语, 不仅不会影响广播电视语言, 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撒贝宁有时候会说“倍儿爽”, 这就在节目氛围营造中凸显了一名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者的亲切和俏皮。

对于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语言面临的一些问题,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可以在相应的政策下引导语言的划分, 针对不同的节目类型, 可以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哪类节目可以使用新媒体背景下所产生的哪些语言。这对于广播电视语言的环境既是一种发展也是一种规范。

三、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有效性

(一) 语言符号的技巧性运用

语言符号作为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 通过准确把握语言符号的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播给受众。语言符号作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基础, 不仅需要掌握每个语言符号的音与意, 更重要的是灵活地应用, 让受众了解和接受。尤其是在节目主持的过程中, 语言符号作为传播的媒介, 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时候起到了重要的渲染效果和推动作用。对于主持人而言, 熟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号是基本要求, 通过熟练掌握各个语言符号, 才能举一反三, 在与嘉宾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畅通无阻, 减少不必要的沟通误区, 进而提升节目效果, 引发受众共鸣。

比如, 深受大众喜爱的主持人董卿, 无论是她对各种语言符号的精确掌握和应用, 还是她对语言符号的涉猎面的广度, 都让人对主持人有了全新的认知。学海无涯,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 才能真正担当起“主持人”的称号。在她主持第12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过程中, 就展现了她对语言符号的技巧性运用的功底, 收放自如、灵活控场。在“青歌赛”中, 几乎所有的原生态选手都是少数民族, 当她面对汉族原生态选手时, 董卿显得有些激动:“你们是开赛以来第一对汉族原生态选手, 请问你们来自辽宁的什么地方?”董卿的激动感染了这对汉族选手, 他们齐声回答:“我们来自丹东市。”董卿随即问道:“丹东市, 是来自北水南调的丹东市吗?”董卿的这句话令这位汉族选手很自豪, 该选手走上前, 激动地说:“是的, 我们就住在九连城水库边, 过不了多久, 北京的市民就能喝上清澈的丹东水了!”董卿又露出她那让人温暖的灿烂笑容:“谢谢, 不过, 在喝到清澈的丹东水之前, 我们已经听到了你们清脆的.歌声。”看似简单的几句对话, 显示出董卿作为一名广播电视语言的传播者对于语言符号的准确把握。可见, 在广播电视语言符号的运用中, 既要把握文字语言的准确性、注重对声音语言的把握, 更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文化底蕴作支撑。只有将语言符号中的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体现主持人的专业性。

(二) 非语言符号及体态语言的技巧性运用

在广播电视语言的传播过程中, 除却基本的语言符号的把握, 就是非语言符号的运用。针对不同的情境, 主持人合理运用体态语, 能更有效地感染受众。在不同的情境下, 主持人的动作和神态反应更为直接, 可操作性更强, 这也是对主持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考量。尤其是在访谈类节目中, 想要走进受访人的内心世界, 就必须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例如, 观众之所以对主持人陈鲁豫如此青睐, 正是因为她的语言亲切而感染人, 无论是眼神还是动作, 与受访者和受众没有任何距离感。在一次采访胡歌的节目中, 先在采访环境中, 巧妙地设置了红酒加食物的模式, 仿佛就是居家聊天。在聊天过程中, 鲁豫的身体前倾, 总是保持一种亲密而倾听的状态, 手持一杯红酒。也正是深知只有自己先完全放松, 才能带着受访者跳出限定的采访局限。当胡歌道出因为受伤而缺乏自信的时候, 陈鲁豫静静地聆听, 时而点头, 时而安慰, 把握人物情感非常准确, 进退收放自如。她在眼神中给人以怜惜、鼓励、敬佩之意, 充满了关怀。就是主持人这种丰富的情感把握, 才让节目更富有人情味, 更加丰满。

在提升自我体态语的把握同时, 也要对节目的参与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无论是其个人素质还是其所经历的事情, 这样才能促使节目的整体性更加完整, 衔接更加默契。尤其是对于团队主持的主持人来说,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知道接下来要接什么话、什么环节。因此, 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过程中要全面地发展主持人的素质, 以保证在更深层次的交流过程中, 将非语言符号灵活地发挥和运用。

(三) 传播效果的综合效能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新闻媒体的异军突起, 不仅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挑战, 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结合这些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 广播电视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也离不开对整体效能的把握。要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网络媒体虽然传播快, 但是很多时候信息阐述并不全面, 深度也不够, 这也是广播电视语言发展的契机。因此, 必须强化对播音员、主持人全局意识的培养, 使其对不同的新闻事件有自己的深入解读。比如央视的白岩松, 他无论是语言把控, 还是语言评论, 都能做到深刻, 让人听了叹为观止, 使人能学习到知识和领悟到事件的真谛。广播电视语言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就应该形成责任明确、语言规范、传播路径广泛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慧敏。如何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有效性[J].科研, (5) .

7.全面掌握和正确使用广播语言 篇七

1 广播语言的特色

语言是有风格特色的, 广播语言也是如此。有声语言是广播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中, 广播语言中的人物语言是广播语言的“主角”, 广播中的人物语言运用得好, 就能让广播节目具有鲜明、强烈、准确的特色, 听众在听到广播主持人的广播语言时, 就可以明确感知到广播节目的个性化, 自然也就会被富有个性魅力的广播语言所打动, 这也是很多品牌广播节目能够成为品牌的重要原因。因此, 广播主持人只有把握好广播语言特色, 才能真正提高广播节目的质量。

1.1 语言的规整化

语言是一门艺术, 而艺术是有其自身规律的, 只有把握好艺术发展规律才能将艺术发展得更好。当代的广播传媒都讲究节目品质, 展现节目品质最主要的就是靠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高品质的广播节目犹如一座漂亮的大楼, 而规范的语言就如同是建筑大楼的一砖一瓦。因此, 为了保证广播节目这栋大楼的质量, 就要有规范的广播语言作为基础。

1.2 语言的生活化

列宁曾说,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生活中, 语言是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 因而, 生活中的语言必然口语化、通俗化。但作为与听众沟通的广播语言, 通俗化、口语化不能降格为庸俗化, 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的大白话, 而要成为听众喜闻乐见的广播语言, 既通俗又不失高雅, 既易懂又兼具文采, 体现出广播语言的一种意境。播音主持人通过通俗、生动、鲜活的语言, 让听众听得明白, 听得舒服, 努力为听众营造出乐意收听广播的意境。所以, 广播语言的生活化是需要主持人对生活语言的不断积累, 不断提炼, 并力求通俗易懂, 远离晦涩的咬文嚼字。

1.3 语言的个性化

很多品牌广播节目之所以能成为品牌,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广播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个性是广播主持人魅力的核心, 语言是广播主持人展现个性的最重要窗口, 因此, 语言个性化是表现广播个性化和感染力的有效手段, 能明显提高广播的内在质量和效果。广播的语言特色不仅包括主持人准确的文字语音, 还包括主持人的声音个性和语言表达习惯, 使听众在主持人的讲解和渲染下, 能清晰地感受到主持人对节目的思想倾向、观念态度及能力才华, 甚至是主持人个人人格和品味等更深层次的东西。通过广播语言的个性化呈现, 增加广播节目的独特性、亲和力以及浓浓的人情味。

2 广播语言掌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多音字误读

广播节目的语言是体现广播品质的最主要元素, 而文字、词汇是组成语言的最基本成分, 所以广播主持人只有掌握好文字、词汇, 才能提高广播语言的有效性。首先是主持人对字义、词性的了解程度。由于对词义、词性的不了解, 就容易读错文字、词汇, 特别是在广播主持人念地名、路名和姓氏时, 会出现误读情况。例如:将“单雄信”中的“单 (shan, 去声) ”读成”dan (阴平) ”, 将“苗圩”的“圩 (wei, 阳平) ”读成“x (阴平) ”。其次, 就是多音字的误读。比如将“给予“的“给” (ji, 上声) 读作“gei (上声) ”。

2.2 受方言影响误读

地方性语言惯性对广播语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而我国广播语言规定使用“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语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北京语音, 反映到广播语言用词上, 就是广播语言的使用要以普通话为准, 避免因方言影响出现误读。例如, 广东广播节目中的很多语言会受到粤语方言的影响, 如将“打擂 (lei, 去声) 台”的“擂”误读作 (lei, 阳平) , 这样, 尽管带上地方特色, 但却并不是规范的广播语言。特别是北京广播中的语言京味儿, 尽管符合北京语言地方特色, 却并不是传媒的规范用语。

2.3 广播内容准备不充分, 对生疏的字“想当然”误读

广播节目多种多样, 其中很多都是以社会事件为主题的解读类节目, 而这些事件也经常会出现一些生僻字或者不常用字词, 而有些节目主持人在准备广播语言文案件时, 也并没有进行精心准备就进行直播。如“联袂”的“袂 (mei, 去声) ”字, “相悖”的“悖 (bei, 去声) ”, “造诣”的“诣 (yi, 去声) ”等。总之, 如果主持人备稿不精心, 就容易读错文案中出现的生僻字或不常用字, 影响节目的效果。所以, 作为主持人, 每次上节目前, 要多花些时间备稿, 遇到读音把握不定的字多翻查字典, 养成常查字典的习惯。

2.4 随意颠倒次序, 生造词语

中国语言文字词法有着明确的规范, 广播语言在追求个性化时, 要严格遵守汉语的语法规范。在广播节目中, 有些主持人遇到数词与复合单位出现时, 随意颠倒次序, 如将“江水流速为134 m3/min”读作“江水流速为134立方米分钟”, 但其实这样的句子应该读作“江水流速为每分钟134立方米”。而主持人随意的颠倒词语次序, 不符合广播语言的规整性, 容易导致听众误听或听不明白。

3 全面掌握和正确使用广播语言的应用策略

3.1 实施问责制, 规范传媒语言

语言文明既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广播语言因广播媒体的传播性和覆盖面, 在群众中影响较大。所以作为广播主持人就应该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在节目中规范节目永语。我国在200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 广播主持人应该率先垂范, 做好宣传。而实施问责制是确保语言规范实施贯彻的有效策略。现代社会中, 普遍存在着媒体人员对自己业务钻研能力不足, 缺少培训和约束机制, 实施问责制, 将责任落实到人, 能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对提高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使用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在问责制实施过程中, 也可适当辅之以对应的奖励和惩处, 确保问责制的落到实处。

3.2 开展语言规范培训, 提高广播主持人语言文化素质

作为广播主持人, 不仅需要有动听的声音, 还要具备相应的语言文化素质。广播主持人作为语言工作者, 语言文化素质高低是其工作质量高低的最重要体现, 听众可以通过主持人的语言感受到主持人的文化、思想、情操和审美等内涵, 这是感受广播节目风格的最直接来源。因此, 必须做好广播主持人语言应用培训工作, 让广播主持人在培训中, 不受广播内容、时间、环境的制约, 练好口才及思维反应能力, 面对话筒、听众, 不仅要张口传输信息, 还要对信息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达。

3.3 处理好广播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关系

广播属于大众传媒, 是社会的传声筒, 广播语言的生活化是吸引听众的个性特点, 语言是广播主持人展现个性的最重要窗口, 但不能在广播中直接使用口语化的、不规范的用词、用语。主持人只有通过对生活语言的提炼, 汲取生活语言的营养, 才能确保广播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处理好生活语言与广播语言的关系, 做到不媚不俗地满足听众需求, 既是广播主持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也是广播节目最基本的审美要求。

4 结语

英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 色彩是看得见的音乐。”所以, 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风格的广播节目, 主持人以及广播制作团队都要认识到广播语言的重要性, 深谙广播的传播之道。广播节目主持人要认识到全面掌握和正确使用广播语言的重要意义,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以广播语言规范为基础,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语言文化素质, 精炼使用中国汉语言文字, 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为打造精彩广播节目奠定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仁义.应全面掌握和正确使用广播语言[J].中国广播, 2014 (4) .

[2]黄洪初.要不断规范荧屏声屏语言文字[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4 (6) .

[3]唐余俊.广播语言中的语义模糊现象[J].语言文字应用, 2014 (4) .

[4]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若干规定[J].语文建设, 1987 (3) .

[5]张玉坚.广播电视新闻中常见的语言问题浅析[J].采写编, 2012 (2) .

[6]张丰, 孙力平, 周琼.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现状和规范研究[J].新闻界, 2009 (1) .

8.语言广播 篇八

【关键词】:网络语言;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网络词汇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预言过“地球村”的到来,而现在这一预言通过电脑和互联网成为了现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上网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的口语表达方式,更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

近年来,网络语言更是从网上直接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常用的口头用语,如网民、网恋、网友、黑客、恐龙、青蛙等等。而且这些语言也已经逐渐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成为当今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中常用的网络词汇

据统计,网络语言的来源约有三类:

1、创造新词,以计算机专业术语为代表的一系列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新生词汇不断产生,如鼠标、宽带、互联网、浏览器、内存、上传、下载、点击等等,而这其中的很多词汇在出现之后被拓展出很多层意思。

2、旧词赋新义: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原本在汉语当中就有,但是网民们在使用时又创新的赋予了这些词语新的定义,从最早的青蛙(形容长相丑陋的男性)、恐龙(形容长相丑陋的女性)到现在很流行的山寨(模仿)、灌水(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意义不大的文字)、顶(支持)等等,像这些词汇原本汉语中早已存在,但是在网络中它已经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意思。

3、外来词汇,多是对英文单词的直接引用,如BBS、QQ、MSN、E—mail等,这些词汇与网民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已经为大家所接受和习惯。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词语已经频繁的出现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下面我们就列举一些在广播电视中也能常听到的网络词汇:

晕——看不懂、不明白;MM(美眉)——女孩子;GG——男孩子;养眼——好看;爱老虎油——我爱你;月光族——每月都将薪水花光的人;PS——photoshop,一种著名的图形处理工具的缩写或者说是Playstation,Sony出产的一款著名游戏机种的缩写;吐血——形容心情郁闷;爆料——公布惊人的消息;我倒——表示佩服,出乎意料;菜鸟——新手;有型——有派头;型男——模特身材的男人,也有型女的说法;暴笑——巨大笑声;猫——modem,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的东西);达人——高人,很厉害的人;驴友——旅游者;闪客——制作flash的人;黑名单——BBS中被封杀的ID等等。

相信以上这些词汇现在大家已经经常在广播电视节目听到,比如在电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或者嘉宾经常会说“非常有型”、“狂晕”、“爆料一下”、“超养眼的美眉”、“巨好笑的事情”这类型的词汇,也可以看到《点击时讯》、《新闻界面》、《快乐达人》等将网络语言与传统词汇相结合的广播电视节目名称。甚至在很多书刊杂志上,这样的网络语言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尤其是主要面向年轻受众的广播电视节目与书刊杂志中,网络词汇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

二、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的影响

网络语言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广泛运用引发了很多业界人士和语言学家的讨论和思考。它对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而这些影响是对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的丰富与促进,还是对它的破坏与扼杀?

我个人认为其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的广泛运用自然有好的、值得肯定的一面。

第一,网络语言拓宽了广播电视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使其进行语言表述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可选择更多的词汇更丰富地表达意思,被选择的词汇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新鲜性。

第二,使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习惯更贴近于大众。我们知道,参与网络活动的人群以青少年为主,由此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有学生、教师、工程师、公司职员、医生和商人,有青年人,也有中年人和老年人,他们绝大多数在参与网络活动的同时,又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

作为传播先锋的广播电视媒体,吸纳一些来自与大众的生活化语言不仅是语言向前发展的标志之一,更让媒体的语言宣传与传播更加贴近大众,从而拉近媒体与大众的关系。

第三,使广播电视口语表达更为简洁。网络语言产生于方便快捷、瞬息万变的网络上,网民们在交谈时都希望用最简单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意思,速度直接影响着交谈的质量。所以语言简洁对于网络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网络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反观现实世界,生活与工作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与网络语言的传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越来越趋向于选择更为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当网络中出现了这样简洁明了的语言,便被网民们直接用于生活之中,进而不可抑制的引入到了广播电视领域,让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也更为简洁明了。

当然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目前尚没有任何规范可言,也完全没有发展成熟,而这样不成熟的事物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自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1.随意性。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事物,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加之网络世界的交际不用见面、不用表明现实身份,不用过多顾忌听者的感受,可以直言不讳,毫无顾忌的说自己想说的任何话,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于是我们在享受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自由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可怕的粗言秽语在网络中横行,这一习气甚至已经对广播电视媒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比如网络上恶搞的现象现在在电视中也开始出现,电视综艺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嘉宾被恶整的现象,语言暴力的现象也开始从网上辐射到了广播电视的口语表达中,有的甚至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这样的随意性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出现是不利的,也需要我们采取一定手段加以约束和正确引导。

2.夸张性。在网络世界的交谈是虚拟的,没有声音、形象这些辅助的表现符号,单纯靠文字的交流进行。所以网络语言必然是直白、夸张的。它一方面表现在网民们在网上发表观点和讨论时,大多表现出唯我独尊的心态,故言辞激烈、表述夸张,而且极易偏激。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生活于网络中的人们大多卸去了生活中的一切顾虑,可以将自己任何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而这些又多半是人们的性格阴暗面,所以语言习惯也与生活中的表达习惯迥然不同,人们习惯用夸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而将网络生活作为自己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生活中也更乐于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这也导致生活语言和广播电视媒体中的语言也开始有了直白、夸张的特点。但这其中某些过于直白、露骨的语言放在传媒中使用,显然有些过火,破坏了广播电视的语言环境。如上些不健康的词汇出现在广播电视的口语表达中显然是不合适的。

三、在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中,我们应当善用网络语言

目前,网络语言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广泛使用,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它的泛滥会影响人们正规语言的使用,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口语表达的进步,应该支持和鼓励。在我看来,网络语言已经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一味的遏制和反对不会阻止它的广泛运用。

撇开其他的条件不说,单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这种现象其实很正常。因为语言不是试管里的试剂,而是汪洋大海,汪洋大海并不纯洁,有泥有沙,也有龙有鱼,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可能妨害语言的交际职能。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对传统媒体、传统语言习惯的巨大影响,恰恰说明我们国家在发展、在开放。它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语言相互渗透,这样的话才能使整个时代的语言丰富多彩,具有生命力。网络语言兴起的时间毕竟还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语言规范的词语会留下来,而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则会自然而然的淘汰掉。所以在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中我们应当善用网络语言,将其作为我们媒体语言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使其中精辟的部分在广播电视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3]、王婷婷、黄铁流:《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言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8)。

[4]、王建文:《网络语言的现状、分类、流行及发展趋势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7,(9)。

上一篇:大学生英语调查报告下一篇:绞车房设备巡回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