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望远

2024-07-01

等高望远(精选7篇)

1.等高线教学详案 篇一

教学步骤:

一、引导激趣(出示木兰山平面图)

1、看图设疑:平面图能体现地形的高低起伏吗?

2、揭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绘制体现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二、合作探究 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A、出示等高线地形图

B、问: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C、得出定义: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2、认识等高线、等高面

A、出示山体剖面图

B、分组讨论:图中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C、汇报讨论结果: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适时复习海拔高度的定义:地面某点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是该点的海拔高度)

D、得出定义: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线就是等高线。

E、认识等高面: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所以这些点在同一平面内,我们把这个面叫做等高面,或者说等高线所在的平面就是等高面。(显示等高面的概念)

F、动画演示等高线和等高面 3、画一条等高线

A、显示剖面图

B、讨论:你能在假山上画出一条等高线吗?

C、交流讨论结果,肯定最佳方法。

D、分组合作绘制第一条等高线

E、检查绘制结果,用等高面检验等高线是否准确。4、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A、设问:画出一条来了,你能尝试着多画几条吗?

B、显示绘制要求

C、学生分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D、交流绘制过程中的问题,展示学生的等高线地形图。5、认识等高线的分布特点

A、演示完整的等高线地形图

B、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均匀吗?什么样的地方等高线密集些,什么地方稀疏些呢?

C、学生结合山体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三、课堂小节:本节课的大致内容。

四、适时训练

2.取巧的边框等高网页设计 篇二

比如这个示例图中的边框,取一个DIV将A、B两部分都包容起来,然后写border:1px solid #000;再给A容器写右边框border-right:1px solid #000;B容器也写边框border-left:1px solid #000;这样不管哪边高哪边低,都会保证起码有一条边框线是从头到底的,

但这样两条边框线就会造成重复,于是可以给B容器写margin-left:-1px;这样让两条边框重叠在一起,即可解决边框重复的问题。

3.FW MX 新增等高渐变填充 篇三

进入Fireworks MX 2004,你会发现矢量图形绘制工具强大了很多,而绘制图形后的矢量填充设置也有了更形象化的改进。

看看填色设置表,有没有发现多了一样东西?是的,这就是FW MX 2004版本新增的等高渐变填充――Contour。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新成员带给我们哪些精彩的特效功能。

先来画个简单图形来尝试一下这个新功能吧!这里我们只用了两种颜色,通过起始点角度变化来看效果。左图已经出现深邃感,右图能感觉到光照的方向。等高渐变填充的最大优势,就是现在可以用渐变色来体现立体感。

接下来我们来试验一下文字。你会发现文字直接应用等高渐变填充后仍然是生硬的方形填色。只有你把文字转为路径Convert to Path(快捷键Ctrl+Shift+P),填充颜色才可以沿轮廓线渐变。这里我们放了个内斜角的效果做比较,可以看到等高渐变填充的表现更出色。

再来个粗细不均的图形,我们以螺旋为范例,可以看出等高渐变填充的渐变相当平滑,它可以根据周边的距离来进行渐变色计算,首先满足的是最外层色彩,当渐变距离超过矢量物件本身的轮廓间距时,越靠近中心的颜色就越早被牺牲掉,

现在来玩一下进阶。通过等高渐变填充我们可以直接做出很有质感的按钮。这里我们应用了多色彩渐变,并且加入了材质填充来加强质感。

等高渐变填充的丰富立体感表现,再配合Fireworks MX 2004增强的矢量图形绘制工具,我们已经可以做出几乎触手可及的小配件。这里用了甜甜圈Doughnut绘图工具做出雏形后再加以变形,效果中增加了内阴影的颜色来衬托高光部分。

因为等高渐变填充是矢量图形的内填色方式,所以点阵图应用这个效果就需要矢量图的配合。

我们可以使用遮罩的形式,在点阵图片上增加个矢量图形,填充使用等高渐变,具体设置如图:

把矢量图形拉到点阵图下层,两者组成遮罩。再将图片背景色调成深色就可以看效果了。

4.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篇四

赵2014-9-22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坡的陡缓形态上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密则陡,疏则缓),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着从“立体——平面”的思路,尽量从感性(山地模型)入手,用问题引导,再以课件演示,转到平面,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地形图的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基本概念。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4、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5、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不同山体的部位。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并会判读坡度的陡缓。【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准备目标】:

多媒体课件、自制山体地形模型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时光荏苒,至登山探险旅游日益蓬勃的今天,藏族人却在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南迦巴瓦峰探险作登山向导等服务工作。那么等高线地形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图1.34,自学24页第二段文字,理解: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计算:珠峰与死海的相对高度。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本文字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进而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板书:等高线地形图

1、学生自读课本,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高线呢?什么是等高线的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教师展示绘制好的模型给同学们观看。

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回答关于等高线基本特征问题: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有何特点?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

在这里又提升到理论层次——等高线就是指在地图上把高度相等的各点 连接成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等高线的含义,而且为今后学习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打下基础。

2、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巡回指导。绘图观察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的陡缓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上准确指出山地的。

板书:山体基本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4、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完成表格。学生快速巩固记忆之后,到黑板抢答自己最熟悉的部位名称。(利用“支你一招”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辩认属于哪个部位。)【设计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结合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巩固练习:快乐体验与学以致用两部分完成。【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程度,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教学高潮。并且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有创新的方法及时肯定,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点到为止。

四、知识小结

请同学们根据课堂学习,认真回顾本课知识内容,谈谈你的收获,教师总结:拳头上的地形图及等高线地形图顺口溜: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

陡坡密,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低弯脊,高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这类地形图一般用于小范围的军事、勘探、野外实习等。【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谈收获,总结本课所学,梳理知识脉络,努力形成本节课的知识树。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夯实双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意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的收获,让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 【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解释西藏老人的关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的不同说法,评价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根据模型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评价学生对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对比山体部位景观图片和相应的等高线图,找出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点,评价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基本部位判别的熟练程度;最后“快乐体验” 读图习题检验,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是否能综合、灵活地运用。在评价中,要以表扬和激励为主线。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参与表现等。【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3、山地基本部位

5.等高线高程自动标注算法的研究 篇五

等高线高程自动标注算法的研究

随着数字测图时代的来临,传统纸质图上的等高线逐渐被数字化形式的等高线图(层)所取代,数字等高线的生成与处理已成为了GIS中的一个研究的热点,然而数字等高线高程自动标注算法的人性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人们的`读图习惯进行了标注的位置和密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等高线高程自动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的结果已基本满足人们的读图习惯.

作 者:陈学工 黄晶晶 CHEN Xue-gong HUANG Jing-jing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3刊 名:测绘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年,卷(期):32(4)分类号:P283.7 TP391关键词:等高线 标注 高程

6.等高望远 篇六

伽利略望远镜的原理

物镜是会聚透镜而目镜是发散透镜的望远镜。光线经过物镜折射所成的实像在目镜的后方(靠近人目的后方)焦点上,这像对目镜是一个虚像,因此经它折射后成一放大的正立虚像。伽利略望远镜的放大率等于物镜焦距与目镜焦距的比值。其优点是镜筒短而能成正像,但它的视野比较小。把两个放大倍数不高的伽利略望远镜并列一起、中间用一个螺栓钮可以同时调节其清晰程度的装置,称为“观剧镜”;因携带方便,常用以观看表演等。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由一个凹透镜(目镜)和一个凸透镜(物镜)构成。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能直接成正像。

7.ARCSCENE生成等高线流程 篇七

1.数据准备

在已有的计曲线上用三维多段线加绘特性线。如图:

原则上,绘制得越多,效果越好。注意一定要是三维多段线!

2.生成TIN 打开ArcScene,添加数据。如图:

进到DWG文件内部,选择PolyLine,即多段线。

需要注意的是,你的文件

内所有的多段线都会加入进来,所以,您要保证文件内除了计曲线和特性线以外,不再有其他的线(不论是多段线还是直线)。

如下图所示:

根据计曲线及特性线,生成TIN(三角网)

TIN建好后,如图:

3.转换TIN为高程点:

如图,生成了许多的高程点:

3.生成栅格

如上图:在“Input Points”中选择刚才生成的高程点要素; 在“Spline Type:”中选择Tension;

在“Number of points:”中输入60(视具体情况而定,最好通过反复试验来确定);

在“Output Cell Size:”中输入1(这个值越大,等高线越粗糙,越小,越精细,但同时会线等高线带来有许多小锯齿状波动的副作用; 设置完成,点击OK 4.生成等高线

生成栅格视数据量的大小,在时间上会有很大的差别。且,生成的栅格总是矩形的,所以,建议将文件拆分为比较规则的若干部分进行处理――当然,接边的事又多了。各位看着办吧。

5.用FME转换SHP为DWG格式

打开FME,将刚生成的SHP文件转换为DWG格式,转换中有一些设置,如图:

6.在CAD中打开DWG文件,将生成的多段线转换到815和816层: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短期集中培训个人总结范文下一篇:世界无烟日的英语作文1300字:Smoking KILLS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