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与影视文化(共6篇)
1.论文化与影视文化 篇一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1)
一、研究背景
“周瑜帅不帅,孔明会唱卡拉OK,关羽是爱神。”易中天用如此“嬉皮”的现代语言来论三国英雄,其鲜明的个性再加上大众传媒的特性,短时间内就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易中天热。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传媒的娱乐化功能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创新的结果。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①对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来说,逗乐是一个基本目标。而对普通大众来说,找乐则是文化消费行为的基本模式。
在大众传媒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娱乐功能是时弱时强的。但进入消费社会以来,传媒就逐渐步入了一个其娱乐功能中心化的时代。这种娱乐功能被中心化与消费社会的背景息息相关:在消费社会,大众不仅消费物质产品,而且文化也成为消费品,大众对于文化消费的欲望有时甚至超过了物质消费的欲望。这种文化消费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个体性的欲望为内在基础,以吃喝玩、健康、旅游为外在表现形态的娱乐化倾向。这种文化消费的潮流中,娱乐文化应运而生,而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之所以能被中心化,也适应了消费社会里人们对于娱乐消费的需要。于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媒开始出现了一种娱乐化浪潮。②伴随着这股浪潮,传媒娱乐化功能越来越凸现出来,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传媒对娱乐化的追求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代表着大众文化的那些学者,由于大众传媒因此也成为明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人也许要问,20世纪80年代在电视上进行英语教学的胡文仲为什么没有成为电视明星呢,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人追捧呢,其中的原因在于当年胡教授教授的是舶来文化,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而现在易教授教授的则是本土文化,是受众耳闻目睹的东西,是受众可以作为谈资的材料,所以大众传媒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造就明星的。要认识易中天热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就得对于传媒娱乐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传媒娱乐化涵义
李良荣指出,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③林晖认为,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化倾向表现为:“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④易中天现象是把严肃古典的历史,通过大众传媒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的一种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了另外一种娱乐的途径。
实际上娱乐本身几乎与人类一样古老,但来自大众传媒的娱乐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人类早期的娱乐活动多数为仪式、信仰服务,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渐进,为人类取得单纯的娱乐提供了闲暇。在第二个千年的后半期,文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支持,并繁荣以至成熟。起初,阅读为个体提供了娱乐;而戏剧、音乐会等由于传播限制,还仅为部分人享用。当声音和图像记录传送技术发明之后,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看戏剧、音乐会、运动会……。受众现在可以享受到过去只有少数贵族才能享有的权利:坐在最好的位置上看一流的艺人演出。
因为传播媒介的作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可供享用的娱乐信息。赖特早已指出,传播在社会中的第四种功能即提供娱乐、消遣以及放松的途径,消除社会紧张感。在繁荣的工业社会,受众对快乐的追求似乎尤其要求媒体要足够“娱乐”,传媒内容的制作者由此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分析师和传媒研究学者都倾向于认同“娱乐时代”已经降临,并且,“是娱乐,迅速地成为了推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车轮。”(5)传媒娱乐的商业动机也许的确推动了娱乐实践民主化,但也引起了娱乐的某种标准化。我们常说大众文化、大众娱乐,它们一旦形成便强制一种行为模式,几乎不给个人表态留有余地。不难发现,我们的媒体积极地定义着“娱乐”———各种传媒调查往往只热衷于找出受众作为传媒消费者对特定形式的兴趣而不考察娱乐的基本要素;各种以娱乐冠名的节目从他们自己对娱乐的臆想和对市场的觊觎出发,用大量满足受众低层次精神需求的内容,把一个“成型”的娱乐呈现在受众面前,建构他们所谓的“娱乐”框架。在受众心理、市场竞争、官方政策和道德标准的综合影响下,一段时间以后,一些参与竞争的框架被淘汰,直到剩下一个主导框架。尽管它会一直受到挑战和修改,然而主导框架一旦确定,一段时间以内,必然会作为后续传媒提供娱乐信息的一个价值评估的结构标准。
大众传媒使娱乐实践标准化、统一化,因而成为对个人娱乐选择的一种干涉,大众传媒组织将为每个人事先设想的娱乐预先消化,然后进行传媒内容生产。这与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的表示有矛盾,也与娱乐的个性化精神相违背。
可以说,大众传媒存在一种操控、管理娱乐的倾向。这也许是我国多数学者对“传媒娱乐化”深感忧虑的根本原因———他们担心的不是我们的传媒真的“娱乐”化了,而是害怕当娱乐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传媒娱乐很可能在市场机制的操纵下成为一种新的霸权———娱乐霸权。就像易中天在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它将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趣味,迎合的是受众“最低层次的心理需求”,排斥包括精英文化、边缘文化等的所有其他非平均化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以娱乐名义施行一种一元化专制,其结果是我们可能“娱乐至死”。(6)
三、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关系的传播学分析
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重构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大众文化的执行者———大众,而间接达到的。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娱乐性、消费性文化,本身具有大众媒介性等特性。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汲取对自身有利的娱乐性、消费性等元素。身处传媒娱乐化所带来的娱乐元素的包围,作为大众文化的执行者大众,为使大众文化获得更进一步发展,势必汲取“传媒娱乐化”过程中的“精华”之处。
1.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注射”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传媒迅速普及和发展的阶段,是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子弹论”。施拉姆曾经对它做过如下概述:“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传播似乎可以把某些东西注入人的头脑,就像电流使电灯发出亮光一样直截了当。(7)虽然“子弹论”有着本身的不合理性: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绕开此种观点不谈,传媒对受众的巨大影响力还是不可小视的。现代社会中,传媒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信息代理者”角色。虽然随着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为公众写作提供空间(比如报纸的言论版),特别是海量的网络评论的出现,言论资源原有的稀缺性、传媒的垄断地位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但是,由于人们“注意力资源”的根本性稀缺,即使一个通过长期的个人写作而成名的作者,他的发表机会与影响力,仍然是稀缺性的资源。大众传媒仍然左右着信息资源。大众文化的执行者大众,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包围中,必然潜移默化地会受到传媒娱乐化的影响。在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地被注入传媒娱乐化因素。就像易中天教授那样,竭力从严肃的政治历史事件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了人情味因素,加强了贴近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故事化、文学化道路。
2.大众文化对传媒娱乐化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要”的个人,把他们的传媒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传媒,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人们接触传媒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现实中的各种传媒或内容形式都具有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效用,只不过满足的侧重点和程度各有差异罢了。(8)
大众作为大众文化的执行者,根据自己对大众文化娱乐性、消费性等的框定,结合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娱乐信息,“使用”其中认为有用的信息,以“满足”大众文化自身需求。此时,大众传播媒介所担当的角色则是:生产电影、电视、网络文化、流行音乐、通俗文学、图像文化、广告文化、时尚文化和青春亚文化等大众文化所需要的众多形态作为商品,供大众们去选取、“使用”并得到满足。易中天教授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解读中国历史,他满足了大众对自己民族古老历史的认知和鉴赏的需要。
3.通过“两极信息传播”模式对大众文化的间接影响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对身处大都市的人们而言,每时每刻都去关注信息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信息很难直接“流”向一般受众。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关注的新闻类别、时间都是很有限的。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德高望重”,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的接触频率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成为某类群体的意见领袖。他们借助传播媒介对某类信息的大量关注,获得“一手”信息材料,然后综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加工,对自己所领导的小群体施加个人“影响”。所以易中天热并不只是热了易中天一个人,也热了很多易中天的粉丝、博客,在百度专门设立了易中天帖吧,截至2006年10月共发表帖子数将近22万,这里面诞生了很多所谓的“意见领袖”,像易中天会主持2006年央视的中秋节晚会一类的消息通过意见领袖在网上流传开来,引来了很多人对这一晚会的关注。
传媒所传递的传媒娱乐化趋势,同样借助“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对大众文化产生间接影响。传媒所承载的传媒娱乐化,直接影响大众文化生产者所拥戴的“意见领袖”,让“意见领袖”帮助媒介传播传媒娱乐化思维,进而达到间接影响大众文化的目的。
4.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培养”
“培养”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本能,使人们在脑海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人们的现实观,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众的文化观、娱乐观,进而影响着大众文化。(9)
通过长期地、经常地浏览传媒上提供的特定观点,人们主观上可能认为传媒提供的观点是一种普通观点,大众的观点都如此。然而现实或许是传媒提供的只是作为“把关人”的记者或编辑选取的某些个别新闻观点。但正是由于传媒的倾向性的存在,使传媒在人们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偏差。于是,我们被囿于传媒设置的“象征性现实”中。同时,在传媒的长期培养下,伴随趋同心理,人们的观点会越来越趋同于传媒提供的观点。在传媒娱乐化的培养下,大众文化会越来越趋同于传媒娱乐化形式。易中天如果是在20年前这样来解读三国,不但不会受到大众追捧,而且还会招来骂声一片。而现在之所以得到追捧,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多年来大众传媒中的戏说历史已经为这一时刻的到来培养了受众。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自身占有的传播优势、资源优势,将传媒娱乐化的形态传递给受众,“培养”了大众的文化观,并在间接不知不觉地影响受众的同时,无形中重构着“大众传媒式的大众文化”,所以易中天只不过是一个个案而已。
四、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再构建
今日的大众传媒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早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文化的消费主义倾向,大众文化固有的娱乐消费性,已全面渗透到大众传播之中。大众文化成为传媒内容娱乐化现象的重要构建者,传媒娱乐化凭借大众传媒载体的强大后盾,反作用于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再构建。
1.传媒娱乐化容易使大众文化趋于浅薄、庸俗
大众文化的发展动力是以欲望推动欲望。这种以欲望推动而发展起来的文化,如果没有把握住“度”,就很容易走向浅薄,走向庸俗,走向一种无聊的狂欢。
大众文化所关注的是“适时”,它不是“合适”,只能是最新、最快、最刺激、最时髦、最有意思、最引人瞩目、最令人捧腹、最令人难忘、最令人震撼、最令人羡慕、最令人伤感、最令人沮丧……的一切。(10)
传媒,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必然极力地去迎合受众趣味。而受众是“大写”的一大群人,是包含大众文化生产者的人。所谓众口难调,但为了取得利益的最大化,传媒必将舍弃精英类大众,转而极力迎合文化层次不高、趣味低级的大多数。在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传媒只负责宣传、报道,只负责受众的接受程度,至于会对受众的心理、思想产生何种影响等“深入”问题,就远离了传媒考虑范围。当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不够清醒、不够理智的时候,传媒所提供的虚拟的娱乐化现象,就将渗入大众文化中,使媒体所报道的某种“虚拟”、“前卫”、“所谓真实”的追求甚至某些浅薄、庸俗的东西混迹于大众文化,并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大众文化,使大众文化走向庸俗、浅薄。
2.传媒娱乐化助长了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疯狂与自我
大众文化追求的是虚拟的满足。通过大众传媒制造的大众文化,从表面上看是面对“生活真实”,但由于实际上只是被组织起来的话语,因此事实上只是人类虚幻世界的体现,满足的也只是虚幻的需要。
思想从对话中退出、历史从家史中退出、精神从肉体中退出、友谊从公关中退出、探险从历险中退出、旅行从旅游中退出、我思从我在中退出、生活从图像中退出、美从艺术中退出、创作从写作中退出、故事从情节中退出、知识从常识中退出,以及空间取代时间、欲望取代激情、表演取代体验、策划取代构思、展示价值取代审美价值、感官经验取代审美经验,形而上的殷殷爱心化作形而下的自娱与快感,人的生存价值被压缩成“活着”,作者陶醉于“过把瘾就死”,读者满足于“过把瘾就吐”,作品定位于“过把瘾就扔”……更是我们在大众文化中所屡见不鲜的。(11)
传媒娱乐化借助大众传媒的巨大臂膀,对现实进行娱乐化处理。不断制造“娱乐狂欢”,使大众文化生产者沉浸在“娱乐”的盛宴中,疯狂而难以自拔。同时,传媒的娱乐化为了更好地迎合受众,不断附和着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疯狂。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在大众文化及传媒娱乐化制造的“狂欢盛宴”中陶醉着自我,放逐着自我,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五、讨论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娱乐性、消费性文化,本身具有大众媒介性等特性,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汲取对自身有利的娱乐性、消费性等元素。身处传媒娱乐化所带来的娱乐元素的包围,作为大众文化的执行者大众,为使大众文化获得更进一步发展,势必汲取“传媒娱乐化”过程中的“精华”之处。
PeterVorderer认为:“媒介娱乐化是一种游戏,它是应对生活的一种形式,它又是一种活动,最经常的表现为娱乐的不同形式。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它也表现为非娱乐的形式。(12)既然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方式,那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娱乐的方式也有严肃的方式,世界本来就是多样性的。一个时期也许严肃多一点,换个时期娱乐就多一点,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与丰富多彩的社会不相匹配的。所以易中天热有他存在的道理,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超出了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出现有人担心的那样我们会娱乐至死。只要在合理的度的范围之内,大众传媒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功能,不但使文化遗存得以延续,而且还可以使文化得以繁殖。-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
注释:
①麦克唐纳:《大众文化理论》,科伦科自由出版社1957年版
②梅琼林:《谈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现象》,载《新东方新领导》2005年第4期
③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第9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
⑤Peter Vorderer.“Its all entertainment—sure.But what exact-ly isentertainment?”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HanoverUniversity of Musicand Drama,Hohenzollernstrasse 47,30161Hannover,Germany
⑥尹鸿:《霸权与多元:新世纪电视文化随想》,载《电视研究》2000年第1期
⑦⑧⑨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180页、183页、第193页、第225页、22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⑩(11)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第181页、18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论文化与影视文化 篇二
如果将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就会发现伴随着每一次旅游活动的, 都是跨文化的接触和流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身份给旅游者带来跨文化体验与冲击的同时, 也影响着旅游地人民对外部世界与其他文化群体的认知, 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事实上, 人们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就始于对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旅行的关注, 现如今, 旅游已经成为了最广泛和影响最大的跨文化传播方式之一, 但是将旅游当作一种传播的方式和概念进行考察却近些年才开始, 而更具体地将其与跨文化传播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更是一个较少人涉及的领域。而且, 尽管旅游的跨文化传播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 可是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以“旅游者”为主体的, 即强调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接触、旅游动机的形成和过程中的态度与行为、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更好地吸引旅游者的注意等, 甚至可以这样说, 这些研究更注重的是“旅游”这个概念, 而不是“文化传播”这个概念, 所以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呈现出对“旅游”这一行为功利性的追求, 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对经由旅游带来的跨文化传播做出全方位的解读。我们在思考如何让旅游者获得更好的跨文化体验的同时, 更应该思考的是旅游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和改变, 对于旅游者来说, 一次跨文化的旅游给予他们的更多的只是暂时性文化猎奇的乐趣, 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中人面对的却是一种关于自我历史的延续和未来的去向。
本文选取湘西凤凰为个案,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民族志的现场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发现:处于旅游传播中的湘西凤凰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混杂的空间。“混杂”一词源于生物学, 后来被引用到其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它指具有了发生交流的双方的特点、但又是不同于双方的混合体。[1]在后殖民学者霍米·巴巴的理论里, “混杂化” (hybridization) 指的是“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2]在旅游传播的过程当中, 当人们来到凤凰之后, 之前那个在想象中存在于远方的拟态空间变成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空间, 凤凰作为边城、古镇和神秘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意义在旅游者那里变得日趋模糊, 而对当地人来说, 他们本来应当是向外传播中代表着凤凰文化的生产主体, 却日渐觉得这个充斥着外来者的地方已经慢慢失去了它本来的面貌, 亦即在他们的印象里, 这种在传播中生产出来的凤凰因为掺杂了太多其它的东西变得失去了原始的统一。经由旅游传播, 各种不同的文化互动交融, 作为反映这种文化现象的概念, “混杂化”指两种或多种文化杂糅而产生的具有“混杂性” (hybridity) 的中间形态的过程, 因此, 凤凰文化的“混杂化” (hybridization) 也就成了旅游传播过程中各种文化接触、影响和共存的必然状态。在这里, 有标识凤凰独特地域色彩的建筑, 但这些建筑已经不再仅仅表征凤凰, 而是延伸到了一个个其它的地方, 凤凰与别处的边界正在模糊, 因此, 凤凰呈现出了文化上的混杂化。下文将以凤凰的酒吧和咖啡馆为例, 分析湘西凤凰在旅游传播中呈现出的混杂化, 并试图找到混杂的各种文化达到平衡的方式。
二、从古民居里的咖啡馆与酒吧看凤凰文化的混杂化
酒吧和咖啡馆都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在偏于一隅的湘西凤凰, 自2001年开始, 就陆陆续续地有一些酒吧和咖啡馆在此落地。2009年8月4日, 笔者统计了凤凰古城里酒吧与咖啡馆的数量, 酒吧有24家, 咖啡馆有5家。酒吧分别是位于北门附近的孟婆汤酒吧、琴情酒吧, 位于东门城楼附近的篱笆女人河酒吧, 位于回龙阁的流浪者酒吧、根据地酒吧、一页情酒吧、西风瘦马酒吧、翠翠酒吧、边城小屋, 位于老营哨的水木酒吧、古城守望者酒吧、老百度吧、问酒吧、湘西往事、私奔吧、心斋、青石酒吧、威马酒吧、原始人PUB、阿罗哈、比特堡慢摇演绎吧, 位于沙湾的如果爱酒吧, 位于十字街的亲爱的花, 位于南边街的小团圆小酒馆;咖啡馆则分别是位于老营哨的八月里、亦素 (SOULTOO) 、守望者, 位于沙湾的边客以及位于回龙阁的素 (SOUL) 。2010年7月12日, 当笔者再次对古城里的酒吧和咖啡馆进行统计的时候, 在老营哨又出现了老树酒吧、旧天堂酒吧、在别处酒吧, 回龙阁多了第三条岸酒吧、一路上BAR, 南边街出现了摩西·把房梁抬高, 在凤凰已经颇有名气的八月里也在十字街开了分店。
这些酒吧和咖啡馆除了比特堡慢摇演绎吧, 其它的全都选址在凤凰古城有些年岁的老宅子里, 甚至就在吊脚楼当中, 此外, 除了亲爱的花、小团圆小酒馆、在别处、摩西把房梁抬高、八月里十字街分店, 其它的酒吧和咖啡馆都能够在店里一眼望到穿城而过的沱江水, 其中有一些亦是依江而设, 根据以上的统计, 凤凰的酒吧和咖啡馆主要集中在老营哨和回龙阁, 选址在老营哨的理由是在这里既能够看到沱江, 又能够眺望到江对岸的吊脚楼, 能同时将这两种最具凤凰特色的景致收纳于眼底, 自然成了这些店最好的招牌和标志, 因此每到夜晚, 这里也成了凤凰城最热闹的地方, 而那些靠窗的位置因为能获得看风景的最佳角度, 设在那里的座位便成为了客人们的首选。回龙阁的根据地酒吧、第三条岸酒吧、流浪者酒吧、西风瘦马酒吧和咖啡馆素 (SOUL) 的最大特色就是直接在吊脚楼里, 在回龙阁有一段专门介绍吊脚楼的文字:“吊脚楼, 始建于清朝, 内部古香古色, 环境优雅舒适, 是沈从文先生笔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过去, 船夫运载货物时, 中途与商人在这里歇脚、聊天洽谈, 各种业务, 络绎不绝。岁月沧桑, 由于年代已久, 吊脚楼经过几次大修, 它的原始风貌和结构没有改变, 坐在楼上, 《边城》中看龙舟的情景依然浮现在眼前。渔歌灯火似梦境, 游船彩影如画图。”而其中根据地酒吧、第三条岸酒吧、流浪者酒吧所在的吊脚楼全部被挂上了“重点保护民居, 凤凰县人民政府, 二誘誘誘年九月十六日”的牌匾, 并且对这几栋吊脚楼都有详细的介绍, 如根据地酒吧所在地的介绍为“回龙阁001号位于凤凰县虹桥, 重点保护民居, 始建于清朝年间, 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建筑面积约66m2, 木质吊脚楼, 属一级保护建筑。”第三条岸所在地的介绍为“回龙阁003号, 杨氏住宅, 清朝兴建, 建筑面积166平方米, 木结构, 属一级保护建筑”。流浪者酒吧所在地的介绍为“回龙阁007号, 徐氏住宅, 清朝兴建, 建筑面积90平方米, 木结构房, 一级保护建筑。”据当地人介绍, 位于沙湾的咖啡馆边客在凤凰也是时代久远、保存得较为完善的老宅院之一, 在边客入驻之前, 这儿还曾经是凤凰诗社的所在地, 凤凰许多的文人经常聚集在此吟诗作赋、舞文弄墨。亲爱的花和八月里咖啡馆的分店开在十字街, 这儿虽然不能看到粼粼的沱江水和独特的吊脚楼, 但十字街被认为是凤凰“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街道”。小团圆小酒馆和摩西·把房梁抬高酒吧所在的南边街, 是凤凰古城里进行商业开发最晚的一条街, 小团圆小酒馆的老板告诉笔者:“之所以选择在南边街, 因为我到这里来的时候这条街很清静, 也没有人在这里开店, 周围住的全是本地人, 我租房子的这个主人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凤凰人, 在我开店之前, 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如此看来, 凤凰所有的酒吧和咖啡馆的选址都是具有凤凰当地浓郁特色的, 不管是沱江水、吊脚楼、古街道还是居民世代居住的生活街, 这些地方都烙上了凤凰的印记, 似乎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是不可寻觅的。
但是, 根据笔者的观察, 凤凰酒吧和咖啡馆所出售的商品却和其它任何一个城市的酒吧与咖啡馆所出售的商品没什么两样。如在所有的酒吧, 你都可以购买到如喜力、嘉士伯、百威、蓝带等各个品牌的啤酒, 有一些酒吧干脆就用各种各样的啤酒瓶来装饰自己的外墙, 芝华士、杰克丹尼、伏加特、朗姆酒、龙舌兰等洋酒也写在点单的醒目处, 比特堡慢摇演绎吧在其招牌底下有霓虹灯醒目地标注着“德国啤酒、欧式小吃、洋酒、鸡尾酒”;而所有的咖啡馆都出售摩卡、拿铁、卡布奇诺、焦糖玛奇朵、意式特浓、美式清咖等各种不同风格的咖啡, 同时, 在这些咖啡馆里还提供如提拉米苏、芝士蛋糕、披萨、意大利面等西式餐点;当然, 诸如雪碧、可乐、柠檬可乐、各式奶茶在酒吧和咖啡馆都是点单率相当高的饮品, 爆米花也是这些店最受欢迎的小吃, 这与其它所有城市里的酒吧与咖啡馆并无不同。因此, 在笔者访谈过的9位去过这些酒吧和咖啡馆的游客中, 有8位明确地表示自己有时候会有一些错觉, 总觉得这里是凤凰的同时又是其它的地方, 有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宇华[3]说:“如果不是透过窗户看到酒吧外沱江中的大水车, 我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在后海或者三里屯的酒吧里, 这里的装修, 吃的喝的, 都和北京的酒吧非常相似。”
此外, 这些酒吧和咖啡馆里的音乐也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不同的联系。凤凰的酒吧同样分为HIGH吧和清吧两种, HIGH吧就是那些音乐声比较响亮甚至会冲击你的耳膜的酒吧, 凤凰的HIGH吧基本上都有乐队现场演出或者DJ现场打碟, 这些酒吧的音乐往往能够让人的情绪高亢起来, 如一路上BAR在门口挂出的简介:“一路上BAR是结合苏荷酒吧和88酒吧风格的一所酒吧, 午夜时分我们有优秀的DJ与大家一同渡过每个愉快的夜晚, 会有更激情的音乐期待与大家一起分享。”在高亢情绪和酒精的双重作用下, 不少的游客会像你在任何一个城市里的HIGH吧所见到的客人一样, 在有节奏感的音乐和灯光里尽情舞蹈, 接受笔者访谈的梦云[4]是湘西永顺人, 最早到凤凰是在念初中的时候, 现在人过中年在湘西自治州的首府吉首市工作, 每年总有几次到凤凰的机会, 她说:“我以前总觉得凤凰应该是安安静静的, 而且以前也确实是这样的, 但是最近十年, 凤凰酒吧的发展是非常快的, 八九年前晚上九点过后, 我如果一个人走在古城里, 会觉得有点害怕, 因为太安静了, 但是现在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那些HIGH吧里电子音乐的声音。我从前也只是在电视或者电影里看到很多人在酒吧里跟着那些音乐声扭动自己的身体, 好像很享受的样子, 但是我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不会有那么放肆的举动。但是后来因为到凤凰来的次数比较多, 又有机会进到酒吧里面去消遣, 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不好意思和那些游客一起舞动, 后来我看到也有一些和我年纪相访人甚至还有一些年纪比我大的人也在那里摇摇摆摆蹦蹦跳跳, 便也慢慢开始和他们一起跳了起来, 真的跳起来的时候, 其实我也没觉得这是在凤凰在一个我很熟悉的地方, 就感觉在电影或者电视里的酒吧里边, 越是有这种虚幻的感觉, 我就跳得越放松。”这种地点上的模糊性是HIGH吧里的人们能够疯狂起来的理由, 而这种地点上的模糊性也是每个酒吧在刻意制造或者无意流露的, 位于老营哨的阿罗哈酒吧在其外墙上用木板刻下了这样一段话:“在风情万种的夏威夷有这样的一句古语:阿罗哈!那是热情的夏威夷人在对你说着:你好, 我爱你!这发自于他的内心, 诚挚地希望与你分享所有的欢乐与热诚。在古城凤凰, 同样有着一群人亲切地等着你去分享生命的气息。面前的沱江水潺潺流过, 隔岸吊脚楼上的人们生活安宁。阿罗哈永远在这里等着每一位经过的旅人。无论你是否疲惫, 快乐或沮丧, 都来这里吧!相遇陌生人, 亲切如一家。把酒当歌, 温暖就在一瞬之间。”而这种相遇和温暖除了借助于酒的力量, 还有阿罗哈酒吧的另一种诠释:“阿罗哈情调酒吧, 精彩乐队演绎, 用歌声拉近我们的距离, 听谁在用吉他弹奏, 史上最煽情的演绎, 带你感受不一样的情调。”当酒、歌声、吉他、煽情、情调等元素融合在一起, 虽然透过迷离的灯光能看到属于凤凰的景致, 但是人们似乎已经很难分清此地为何处。
相对于HIGH吧的热闹与张扬, 凤凰的清吧和咖啡馆则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宣布此地与外界的联系, 这些清吧和咖啡馆或者是有一两个歌手抱着吉他在低吟浅唱着一些慢节奏的抒情歌曲, 但更多的是通过音响播放音乐, 这些音乐都不是大众流行歌曲, 而是一些让大部分人都觉得有些陌生的音乐, 如蓝调、爵士乐等。笔者曾以为这是因为这些店主所爱好的音乐, 但一个店主就告诉笔者“这只是为了客人的需要, 寻找一种异域的情调”。当然, 这种异域情调不特属于凤凰, 而是可以指向更多别的空间, 或许, 店家和游客们所期待的, 也不是寻找一种特定的属于凤凰的感受, 而是到这里来找寻一种在别处的陌生感, 同时也是一种期待感, 所以, 在别处酒吧就在醒目的地方做出了这样的注解:“风, 被遗忘在生命的来路, 梦回时, 已落花满径, 与自己相逢, 在人生的别处;身体在拥挤处闲聊, 梦想在旷野处眺望, 灵魂在别处栖息;总有些心情无法遥望, 总有些回忆无处收藏, 总有些对错已在路上, 让我们在别处等待, 时间深处, 静花绽放。”在面对他者的时候, 也许人会更多地面对自我主体, 因此, 不管是凤凰还是由蓝调、爵士乐带来的属于其他地方的符号, 都给了人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接受访谈者阿坤[5]说:“凤凰的游客实在太多了, 我在凤凰的四个下午都是在八月里咖啡度过的, 在这里远眺一下对岸的吊脚楼, 听着沱江里水流潺潺的声音, 看着满墙贴着别的客人留下来的留言条, 想着他们这些我未曾谋面的人来自何方, 有着怎样的心情, 再端详着面前的马克杯, 喝着漂亮的老板娘亲手磨煮的香醇咖啡, 配上婉约的爵士乐, 我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让自己与自己的心对话。以前在自己熟悉的城市, 做着所谓的城市白领, 总是觉得心里很累, 逃到凤凰来, 这里的喧闹也让我很失望, 但是至少在这个咖啡馆里我感觉自己到了一个很新鲜的地方, 我需要这样的一个空间, 它能让我确切地知道自己的存在, 而不是像在城市里忙碌那样天天迷失自己。现在不是流行这样的语言吗, 说‘现在的男青年在事业上与官二代竞争, 在婚姻上与富二代竞争’, 而‘新时代的女性必须上得了厅堂, 下得了厨房, 开得起好车, 买得起新房, 写得了代码, 查得出异常, 杀得了木马, 翻得了围墙, 斗得过二奶, 打得过流氓’, 所以, 我想都市里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压力, 所以谁也没办法活出自己, 还成为了各种各样的房奴、车奴、卡奴, 到这个咖啡馆就是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 这里看到的听到的都和往常不一样, 置身于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环境, 就会忘记自己来的地方的一些纷纷扰扰, 就算是给自己的心灵也放个假吧。”另外一个接受笔者采访的琪琪[6]是在位于回龙阁的素SOUL咖啡店, 她在凤凰住了十天, 说“素是我在凤凰最留恋的地方, 在这里, 一进店门顺着陡陡的木楼梯慢慢下楼, 很窄小的空间里的桌椅都是木制的, 在墙上做了一个陈列柜, 上面有各式各样的红酒瓶, 旁边还挂了很多外国人的肖像照, 很有点在欧洲的感觉。这里的卡布奇诺和摩卡味道都很正, 手工巧克力包装也很精美, 芝士蛋糕和提拉米苏做得也很不错, 坐在靠窗的位置, 可以看到虹桥、吊脚楼、沱江上的游船, 这种感觉很特别, 窗外的世界很古朴, 窗内的世界却很小资。”这种小资的气息当然不仅仅属于凤凰, 素SOUL在其宣传海报上就标出了其所在的四个地点:凤凰、阳朔、上海、长沙, 这种空间上的标示似乎也提醒着人们凤凰与外界的关联, 用访谈者的话来说, “窗内的世界很小资”是一种绝对不仅仅特属于凤凰的气息, 它在很多其它的地方都存在着, 或者说, 是从其它地方引进的。
旅游者已经把在都市霓虹闪耀下的那些符号带到了凤凰, 他们只是以凤凰的建筑、街道作为自己情感流淌和发泄的一个空间, 而展示出的那些喧嚣和落寞, 都是无关乎凤凰这个特定地点的情绪, 古老的凤凰城与这些情绪的符号掺杂在一起, 就糅合成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文化混杂空间, 让人在期间寻找到一些恣意的快感甚至刺激。
三、各种混杂的文化如何达致平衡
当凤凰成为一个文化混杂的空间, 我们就必须思考混杂于其间的种种文化如何才能达致平衡, 这种平衡是指对本土文化的充分尊重与对外来文化的理性接纳, 因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任何一种文化的生命力都表现在内向的坚持与外向的吸收, 这当中关键性的要素即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主体。以酒吧和咖啡馆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已经大规模地出现在了凤凰, 并且在短时间内使凤凰成为了一个文化混杂的空间, 因此, 在思考混杂于凤凰的各种文化的未来走向时, 我们首先不能忽视的即是将这些外来文化带入凤凰的商人们。在笔者针对凤凰经商的外地人发放的100份问卷中, 共收回有效问卷71份, 对“您选择凤凰作为经商地的第一目的是?”这个问题, 选择“因为这里游客多, 能够赚钱”的有45位, 占63.4%;选择“实现自己开店或者干事业的理想”的有16位, 占22.5%;选择“喜欢这个地方的”有5位, 占7%;选择“对这个地方的文化感兴趣”的有2位, 占2.8%;选择“觉得这里人挺好的”有2位, 占2.8%;选择“其它”的有1位, 占1.5%。可见, 不管身处何方, 商人都是将利润放在首要位置的, 当面对“当您决定在凤凰经商的时候, 您是否考虑过自己的经商活动要与当地文化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个问题时, 有12位选择了“是”, 占18.3%, 有59位选择了“否”, 占81.7%;而面对“您是否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成为了凤凰文化的生产者?”这个问题时, 有9人选择了“是”, 占12.8%, 63人选择了“否”, 占87.2%。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在凤凰古城幽远而厚重的文化建筑中贩卖的商品其实与古城之间已经没有了太多的联系, 当商家们将眼光放在利润的追寻而很少考虑到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的时候, 古城的文化也在游客们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关注中渐渐淡去了, 这本是一个异质的文化空间, 却慢慢地演变成了与其它地方同质的商业空间。所以, 伴随着旅游而进入到凤凰的各种外来文化在面对彼此和本土文化的时候也需要保持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照, 亦即“同情性地理解”。通过前面的调查可知, 绝大多数的经商者到凤凰来投资的最主要目的还是追求利益, 而不是与此地有一种文化上或者情感上的关联, 因此,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未考虑自己的经商活动要与凤凰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更不认为自己是凤凰文化的生产者。所以, 强调在“主体间性”关照下的“同情性地理解”, 才能让各种文化有面对自我的自信和面对他者的尊重。当然, 这种“同情性地理解”也会让各种文化注意到自身真正的文化价值而淡化其商品价值, 并且为凤凰文化的发展注入更丰富的内容。位于南边街的摩西·把房梁抬高酒吧在2010年7月17日正式开始营业, 营业当晚举办了一个名为“瓦屋记事:那些蹲着的时光”的文学朗诵和音乐会, 聚集在当晚舞台上的都是一些文学青年和民谣音乐人, 其中包括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者田耳, 他们大声朗诵着自己的作品, 动情地演唱着自己谱写的歌曲, 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宣告了自己与其它存在于凤凰的酒吧的不同, 酒吧的负责人与活动的参与者之一的老董说:“摩西是一个由民谣和书吧组成的酒吧, 凤凰其实是一个适合思考的地方, 但是现在提供的用来思考的场所太少了, 因为到处都是游客, 到处都是商铺, 非常的热闹甚至喧嚣, 南边街是一条相对来说比较安静的街, 所以我们选址在这里开这么一个酒吧, 其实就是为游客提供多一种风格的选择, 总是有游客需要安静和思考的。今天我们做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凤凰不仅有表面的浮华, 也有人愿意为它添加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我们尊重凤凰文化, 能够在这里让凤凰文化的本质有所增强是我们的责任。今后我们还会陆续推出不同主题的活动,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就是这些活动能够让你思考, 而不仅仅只是娱乐和消遣。”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主体间性”的姿态, 在推广自己所认可、欣赏或者对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文化的同时, 也能考虑到与自己所理解的本土文化的精神气质相吻合, 摩西·把房梁抬高酒吧第一次活动的宣传海报上印着一个婴儿, 这或许也代表了他们对于自己和其它外来者的一种期望, 即在给凤凰带来新的文化的同时, 也让自己在与凤凰文化的联系共同发展和成长。
而作为凤凰文化主体的本地人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本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发展, 在针对本地人发放并回收的159份有效问卷中, 对“您认为在以下的选项中, 哪一项是让凤凰形成今天的模样的最主要力量”这个问题, 有74人选择了“当地政府”, 占46.5%, 有41人选择了“对凤凰古城进行整体开发的古城公司”, 占25.8%, 有19人选择了“在凤凰经商的商人”, 占11.9%, 有13人选择了“当地老百姓”, 占8.1%, 有7人选择了“到凤凰来的旅游者”, 占4.4%, 有5人选择了“说不清”, 占3.3%;而对“您认为在凤凰今后的发展中, 谁最应该肩负起保护凤凰文化的责任”这个问题, 有110人选择了“当地政府”, 占69.2%, 有23人选择了“对凤凰古城进行整体开发的古城公司”, 占14.5%, 有8人选择了“在凤凰经商的商人”, 占5%, 有10人选择了“当地老百姓”, 占6.3%, 有6人选择了“到凤凰来的旅游者”, 占3.8%, 有2人选择了“说不清”, 占1.2%。这说明在旅游传播进行的时候, 无论是在凤凰文化的形成上还是在凤凰文化将来的发展上, 绝大多数凤凰本地人都不认为自己是主导的力量。所以, 如果要让凤凰本土文化在整个旅游带来的文化混杂空间中与外地文化平衡发展, 就必须培养本地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生产性保护, 具体说来, 即一是本地人应该对本土文化充满信心, 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觉;二是要注意到资本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 文化很难进入到积极的传播阶段, 因为对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并不在于人们认识到其价值, 而在于其本身迎合了流传的规律, 其中‘物质’的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7]利益驱动本就是文化自觉的一种强大动力;三是在本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创新, 文化应该在逝去的历史和现实的环境的互动中进行创新式的发展, 这样才能在让人认同的同时又表现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所以, 凤凰本地人在面对文化混杂的现实时, 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文化自觉并通过有效的方式践行这种文化自觉, 即进行文化的生产性保护,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 不是只把传统视作时髦的‘怀旧情绪’, 而是当作‘生存的必要’, 传统就能够活在我们中间。”[8]
最后, 如何让湘西凤凰在旅游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既开放又多元, 同时又让各种文化主体不感到疑惑和迷失, 我们就需要期待“第三种文化”的产生。“第三种文化”是在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式微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代表了一种既非东方、又非西方的、“超国界的、调和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9, 用在凤凰这个由旅游带来的第三空间中, 这种“第三种文化”指的即是一种结合不同文化特点的文化融合, 不同的文化之间不是相互隔离的状态, 而是由于文化上的融合可以在面对彼此时找到自己的特点, 这是各种文化得以交流的场所, 也是文化创新的发生地点。美国学者克拉克·威斯勒说:“我们看到文化的成长与火山活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那些不同的中心就像许许多多直径各异的火山口, 它们全都向外喷发着文化的熔岩, 它们各自的熔岩区汇合了, 重叠了, 但是就像真的火山一样, 熔岩彼此不同, 时间也各不相同, 每个火山口都为正在增高的地层贡献了新的内容。同样, 火山口熄灭了, 新的火山又从它们之间喷薄而出。但重要的是, 所有这些火山口都曾迸发出创造力的火焰。在今天展示的情况面前, 任何认为文化只是从一个单一的火山口流淌出来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10]因此, 凤凰的各种文化在找到属于各自的位置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到如何在与其它文化互动, 并在这种互动中找到彼此都能成长的方向, 如外来文化引入本土文化的特点以让自己展现出与在别的空间不同的特质, 而本土文化又能在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同时, 这种特质与创新又能够使得文化与文化之间不再陌生, 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的这些共同的结点, 混杂着不同文化的湘西凤凰就能因为文化间彼此的关联而获得一种新的生命。
摘要:在旅游传播的过程中, 湘西凤凰呈现出了文化上的混杂化, 本文以古民居里的咖啡馆与酒吧为例展示了这种混杂化的现象, 从对本土文化的充分尊重与对外来文化的理性接纳角度分析了如何使各种混杂的文化达致平衡, 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种文化”的产生会让湘西凤凰因为不同文化的彼此关联、融合而获得一种新的生命。
关键词:旅游传播,湘西凤凰,混杂化,第三种文化
参考文献
[1][2]韩子满, 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 2002 (2) .[1][2]韩子满, 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 2002 (2) .
[3]宇华, 男, 51岁, 金融人士, 居住地:北京, 访谈时间:2010年4月13日, 访谈地点:凤凰古城素咖啡馆.[3]宇华, 男, 51岁, 金融人士, 居住地:北京, 访谈时间:2010年4月13日, 访谈地点:凤凰古城素咖啡馆.
[4]梦云, 女, 39岁, 教师, 居住地:湖南吉首, 访谈时间:2010年7月22日, 访谈地点:凤凰古城东正街.[4]梦云, 女, 39岁, 教师, 居住地:湖南吉首, 访谈时间:2010年7月22日, 访谈地点:凤凰古城东正街.
[5]阿坤, 男, 40岁, 商人, 居住地:重庆, 访谈时间:2009年8月26日, 访谈地点:凤凰古城八月里咖啡.[5]阿坤, 男, 40岁, 商人, 居住地:重庆, 访谈时间:2009年8月26日, 访谈地点:凤凰古城八月里咖啡.
[6]琪琪, 女, 30岁, 美容顾问, 居住地:广州, 访谈时间, 2010年7月21日, 访谈地点:凤凰古城素咖啡馆.[6]琪琪, 女, 30岁, 美容顾问, 居住地:广州, 访谈时间, 2010年7月21日, 访谈地点:凤凰古城素咖啡馆.
[7]万建中, 不能片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J].北京观察, 2007 (10) .[7]万建中, 不能片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J].北京观察, 2007 (10) .
[8]刘梦溪,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 (1) .[8]刘梦溪,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 (1) .
[9]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 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2000:211.[9]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 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2000:211.
3.论文化与影视文化 篇三
企业化:让欧美人尊重我们的文化
要让别人喜欢你,首先就要被理解,理解之后才能有认同。让欧美人看得懂中国文化,必须从企业文化开始。上周,笔者去杭州拜访一家温州人开的工业企业时,企业老总说了这么一句话:温州人是经济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实体;国内其他地方人则是自然人,独自参与经济的能力较弱。如此说来,欧美人也是经济人,他们信奉的文化,更多来自于经济社会的熏陶和企业工作的训导。
以西方眼光重构中国文化,林语堂算是登峰造极。他的一本《吾国与吾民》讲得让欧美人羡慕、中国人感悟,只有他这样学贯中西的大家才能以文化的滴水穿石,打动那些原本对中国存有偏见的洋人们。
欧美日是经济动物,他们讲求实效。《孙子兵法》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读,更是被日本人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到极致,这本代表中国古代军事、政治思想的杰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今,孔子思想也开始照耀世界文化的天空。几年前,我去日照拜访一位老友,他的一位瑞典同事刚从孔庙“朝拜”而回。席间,我们畅谈了孔子思想与中国文化。老友从西方人的角度娓娓道来的孔子,简直让这位瑞典人和他女友着了迷。他们激动地说:太神奇了,2000年前的中国人,就能把今天复杂的事情看得那么清楚,要比我们西方人的开化早很多。
孔子学院据说已经开了好几百家了。因为在国外,国人无从知道它是如何教学的。笔者认为,燃起国外人学习汉语的兴趣,是孔子学院的第一要务。这就需要一些学贯中西的现代中国人,全新诠释中国经典文化,剥去陈旧的外壳,尽展内在的精华。就像当年的Reader’s Digest(美国《读者文摘》)那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调性、不分国籍的精神,孔子文化定会被国外企业家接受。而且,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可以适当赞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有了企业参与的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吸引西方企业家。把中国文化先传输给这些最实用、最有传播力的人群,中国文化也就能为中国企业推波助澜了。
民众化:让欧美人喜欢我们的文化
逐步强大的中国,开始主动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魅力。每年的奥斯卡大奖,我们的导演也都在伸长脖子往人堆里扎。可惜,假大空的电影,屡屡名落孙山。也许,中国电影是失败的。然而,中国电视剧可能是世界一流的,从十几年前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到如今的生活情感类电视剧,无不打动着国人和近邻国家的观众。有生活,才有人味,祝愿我们的电视剧能够输出到更多的国家,感动更多的老外。
30年来,我们都在扮演着经济人。13亿人,一心想致富,成就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始动力。不大习惯中国强大的欧美人,开始横挑鼻子竖挑眼。他们的民众哪里知道,他们日日享受的中国制造,其背后却是最辛勤、最用心的中国人。中国人创造的价值,无私地、默默地被世界分享着。去年,中国政府在美国主流媒体播放了一条中国广告片,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赞叹我们的伟大贡献,要让他们真心地认识到:离开了中国人,就不能过上一天好日子。
笔者当年学英语时,前前后后有四个美国外教。他们的英语水平高低不等,但为自己国家和文化自豪的态度,却是惊人的一致。他们批评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国家,都是发自内心的。跟他们学语言,无意中收获了他们自信的生活态度。同样,韩国人和日本人也是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豪,虽然有点夸张,但的确出自真心、真性情。
要想让别人喜欢中国文化,中国人就得先喜欢自己。以金钱为核心的价值单极化,失掉了中国人固有的乐观、豁达和心地宽广。一个个紧缩眉头、供着房子和车子的中国人,又何以展颜于世界呢?信仰,不知道去了哪儿。过去信奉家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观,失落于城市的丛林中。我希望儒家的从容与通达,能够再次唤醒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归宿,我们的文化,要再次散发出独特的人性光辉。
好的苗头,终于破土而出。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把庙堂之上的大学问,轻巧化解为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常识。更有南怀瑾这样的高人,把中国文化的精髓,炖出了美味的心灵鸡汤,滋润着世人。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其智慧源泉就出自南怀瑾的三言两语之间。当国粹嫁接上民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就会达到一个全新的能量级。
国际化:让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大同文化的熔炉
企业化的中国文化,是让世人在得实惠中体会中国。有了企业和品牌撑腰的中国文化,如同裹上糖衣的炮弹,别人心甘情愿地“挨打”。而民众化的中国文化,则是植根于民间,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消除陌生的距离。假如有一天,侯宝林和马三立等人的相声,外国人也能听得笑不拢嘴,中国文化就真的活了起来。
企业化、民众化之后的中国文化,就要踏上了国际化的新征程了。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骨子里还是一成不变的保守主义,搞了那么多年的洋务运动,一下子就被洋人击破了。而今的风气,却倒过来了,西学完全占了上风。极左、极右,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西方文化如何与本土文化共生,一衣带水的日本,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黑泽明早在60年前就能拍出震惊世界的杰作,被誉为电影中的“莎士比亚”。他的影片几乎都是着墨于日本自己的人和事,却能被不懂日语的外国人追捧。人性是相通的,能够感动国人的精品,就必然能打动外人。郭德纲戏谑地说到:喝着咖啡,就着大蒜,秋水长天一色。在文化混搭中,不失去真我的性情,恐怕是国际化的内在要求。徐悲鸿的马,就是博通中西绘画精髓的代表作。
中国哲学,尽管逻辑体系并不完美,可它的渗透力超强。哲学的生活化,抽象的具象化,化繁为简的大智慧,理所当然地成为富裕之后的中国和世界强国的精神食粮。当信上帝的欧美人改为崇拜中国先圣的时候,中国文化造福世界的大同时代就到来了!
4.影视文化系列 篇四
【现象一】
粗口?暴力?《熊出没》暑期热播引争议
暑假期间的电视节目一般都是各大“神剧”以及动画片的天下,对于“暑假神剧”的热议也是从未停息。然而,一条关于动画片《熊出没》的微博却在这个暑假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为了孩子,求转起!央视无节制播放《熊出没》动画片,充斥砍伐、狩猎等非法行为,各种打斗暴力行为不绝于目,对人或动物的戏谑与欺辱,枪支滥用,武器至上,孩子观后尚暴力、喜叫嚣,影响极差。”暑期过了一半,网友“小孙大悦”的这条微博得到大量网友支持。
实际上,对《熊出没》中粗口及暴力问题的争议,自该动画片播出以来就一直存在。有人认为,这部动画片确是有很多不可取之处,孩子们从片中学来满嘴脏话,例如“见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词语,但“不能全怪电视节目,更重要的是家长指导”。
《熊出没》的出品公司是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上百集的动画片用夸张的卡通手法讲述了森林保护者熊大熊二兄弟与破坏森林、采伐原木、占领土地开发实业实验田的人类光头强之间上演的搞笑对决。
据资料显示,《熊出没》先后获得意大利海湾卡调节、意大利Film Festival della Lessinia、亚洲青年动漫大赛、金龙奖、金熊猫奖等诸多国内外大奖的青睐,还凭借“环保”主题,获得全国绿色生态动漫作品展“最受观众喜爱动画片”奖。
【观点一】
家庭引导
如果单看《熊出没》的剧情梗概,就会发现这原本是一个非常正面而且简单的故事:“光头强”自私贪婪,每天做着发财梦,他想尽办法到森林砍树卖钱,但居住在森林里的熊大熊二为了保护家园,奋力反抗。熊大机智英勇,总有阻止光头强的好点子,而熊二好吃,容易上当。每天,双方都上演激烈的对抗戏码。当然,由于每一集都需要一个小故事的支撑,适当地加入一些有趣的情节是绝对必要的。不过,过于生活化的成人粗口、暴力行为也成为了少儿电视的增加元素,则更加突出了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未成年人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学习应用电视上的一些语言和动作,然而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他们基本无法辨别。作为已经成年的父母及祖辈,必须要对此作出回应,引导他们积极向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免孩子们误入歧途。
【观点二】
社会责任
对普通观众而言,我们确实没有权利去责成电视台可以播什么不可以播什么,但是我们如果不能从电视上收获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电视节目会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却真的可以选择放弃——关掉电视。作为目前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休闲娱乐方式,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而这样的影响恰恰是把双刃剑,一旦用得不好,则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更何况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实践,而坏习惯的出现则往往就在一瞬间,往后想要改掉就需要很大的努力了。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影视剧还是电视节目的出品方、电视台、具有审查资质的机构,都应该认真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严格把关,杜绝具有不良影响的节目出现。
【观点三】
影视剧“唯收视论”
其实,抱怨动画片脏话多、暴力多,担心孩子模仿动画片情节的怨声在家长中从未间断。有人统计,在《喜羊羊和灰太狼》全集中,灰太狼一共被红太狼的平底锅砸过9544次,被喜羊羊捉弄过2347词,被食人鱼追过769次,被电过1755次。然而,就是这样令人震惊的动画片,却可以长期在各个电视台轮着播出,而此番《熊出没》系列的出现,也大有接替《喜羊羊和灰太狼》看管荧屏的架势。越是电视媒体的热捧,其影响力就越大,就越能成为各电视台的收视法宝,“马1太效应”显而易见,但这样的循环并不一定是好现象。如此一来,只要能提高收视率,就会有更多的创作者和投资方在影片中加入暴力或者成人化的内容,一味地强调视觉冲击力,从而让本应纯洁的少儿动画节目产生不良影响。
1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寓言。
1【评论】
“熊出没”成靶子反衬出少儿文化生活贫乏
2013年8月,有媒体报道,许多孩子从动画片《熊出没》中学来了“见鬼”“臭狗熊”“去死”等不雅词语,而有的电视台为了收视率循环播出,孩子“无处可逃”。今年6月中旬,曾有家长在网上倡议,要求电视台停止播放该动画片,被倡议得到500多名网友支持转发。
动画片中的负面内容,是否可能对小观众造成不良影响?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今年4月,连云港一儿童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情节,将小伙伴绑在树上“烤全羊”,致其严重烧伤。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类案例的责任全部推倒动画片身上?恐怕不能。一出问题,就把存在争议内容的动画片当成靶子,其实衬托出了我们少儿文化生活的贫乏。
要不是因为少儿文化生活的贫乏,动画片本来根本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首先,经过了广电部门的审查、作为少儿节目在电视台播出的,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具体到每个孩子,接触该动画片的时间长短、频率高低、年龄大小不同,承受力和模仿欲存在差异,因此,任何一部动画片对不同孩子的影响力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那么多孩子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但显然大多数孩子并没有拿平底锅砸小伙伴或把他们绑在树上烤。其次,即使要求动画片删除所有可能引起争议的内容,也不能保证无“漏网之鱼”,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幼儿来说,任何一种夸张的动作和语言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成年人的火眼金睛未必能做到万无一失;如果真把所有的争议内容都删干净了,可能这部片也不能成立了。可见,把板子全打在动画片身上,要求它们“整改”,既不理性,也不现实。
少儿文化生活之所以贫乏,与优秀国产动画片太少有关,也与家庭教育有关。创作市场的繁荣局面非短期能够实现,但要比面动画片力的负面内容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始终有责任再肩。比如,慎重地给孩子选择动画片,最好自己先行“过滤”,而不是把孩子搁电视机前面一坐就什么都不管了;比如,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发现动画片或幼儿读物里有负面内容,及时给予更正,教孩子明辨是非;比如,为孩子营造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让他们不至于守着一个电视频道、抱着一部动画片从早看到晚,冲淡了同一部动画片中负面内容的出现频率,自然也就降低了孩子模仿其言行的可能性。
对于孩子来说,动画片并不是他们在文化生活中接触的唯一类型,也不是影响其观念和言行的唯一来源。要减少他们受到的不良影响,最可行的办法不是呼吁所有动画片都洗成“白莲花”,而是让他们多多接触不同的鲜花种类,并且教会孩子正确区分花朵,以及花瓣溅上的泥点。
【现象二】
《爸爸去哪儿》:一场萌文化的大众新宠
在经历了几载开疆拓土、独占鳌头的峥嵘岁月之后,一度闪耀荧屏的选秀类、歌唱类节目已生颓势。即使是宣称迈进选秀2.0时代的《中国好声音》也只有一季的“回光返照”,难掩疲态。途至末路,又逢“前方限娱”的标识,各方诸侯只得思变求存、另觅捷径。于是,今秋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亲子真人秀成为综艺节目的大众新宠。
该节目拷贝自韩国,以五对明星父子的郊外生活体验为内容,凭借秀丽的自然风光、轻松的游戏活动、纯真的儿童稚气和温馨的父子相处呈现出轻快、融洽的崭新面貌,一改选秀歌唱节目大嗓门的聒噪以及洗不掉的成名欲望的油腻,引得一批观众大呼:萌、可爱、温暖、正能量。
【观点】 与“萌文化”不谋而合的电视节目
当今时代,生存和生活的压力日趋繁复强大,身处其中、无可逃避的成人越来越自顾不暇、疲于应付。坚硬老练的世俗外壳下催生了“萌文化”的流行,萝莉、正太、喵星人无一不是在以温柔、稚嫩、顺服的形象起着软化和麻醉的药效,幻化出一场纯净安适的桃源大梦,而御姐、女汉子、腹黑等等则充斥了对于类似的现实脸谱的戏谑。此外,在历史和现实意识形态强大的雄性语境包围中,“萌系”的阴性语态也于空隙与不经意间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消解和对抗。
《爸爸去哪儿》成功地与这种“萌文化”不谋而合(也许恰恰是由此而生的),宝贝们天然地成为了萝莉和正太的真实化身,在融化观众心灵的同时,唤起了每个人对童年状态的乡愁和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而之所以选择“爸爸去哪儿”不是“妈妈去哪儿”,是因为“爸爸”这一男性形象通常更多地扮演着家庭外的社会脸谱,并于传统上充当着硬朗、坚强、严肃的家庭角色,更作为历史、政治、权力的主体象征,只一反转便可在解构的基础上收获双倍效果,不仅孩子欢喜妻子满意,男性自身也由此获得了全新的自我定义。
【现象三】
电视综艺节目“引进”问题
如果说对近两年围绕中国电视最引人瞩目的热点话题加以爬梳的话,“引进”无疑会名列前茅。围绕“引进”,追溯起来,可以发现呈愈演愈烈的走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增长、传媒进步和生活方式转变,中国内地的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先是学习港台,继而是日韩,现在是欧美,空间地域逐渐扩展,文化跨度越来越大,形成了当下的“引进热潮”。
电视综艺节目“引进”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元素引进,不涉及产权交易,以单方面的模仿借鉴为主,代表是1997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以香港综艺娱乐节目《综艺60分》和台湾综艺娱乐节目《快乐星期天》为样版。二是产品引进,产品引进是直接购买外国制作的综艺节目产品,在国内平台播放。三是模式引进,引进节目创意、操作程序、产业开发,在中国“连锁加工”,典型代表是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
元素引进在相当比例的综艺节目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从最初的眼前一亮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几乎常态化。产品引进在缺乏制作能力的地方媒体中较为普遍,但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也充分说明外来产品遭遇了“水土不服”。而模式引进,一改以前的内容、程式方面的模仿,无论从节目制作模式上还是市场运作方式上,都套用成熟的模式,取得了极大成功,也让社会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节目引进这一存在了好久的话题上。
【观点一】
引进的电视综艺节目与民族文化
概括地说,境外娱乐节目相较于内地节目的主要特点是:竞争性、悬念化、隐私性。其中,竞争概念、悬念设置属于形式层面,而隐私选项则属于内容层面。文化产品和普通产品、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满足的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精神需求,产生精神影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综艺节目,也必然带有意识形态属性。正如传播学者施拉姆所说,“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引进的产品或形态,难免也会带有这样那样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价值观层面对中国主流文化造成冲击。但整体而言,我们不必过分担心。
第一,民族文化本身就带有拣选和同化功能。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包容性,具有强大的容纳能力、同化能力和转化能力。中国历史也充分证明了,当中国文化足够自信、足够开放的时候,往往对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将其涵化在中华文化的“熔炉”之中。就当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外来文化的侵蚀能力能够被有效控制在适度的范围。节目引进也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开放度在深度、广度、高度上的扩展。
第二,民众的媒介素养有较大提高。民众对于媒介的负面影响,对于传播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内容有了辨别力和判断力,更为重要的是,新兴社交网络的发展,使这些判别有了表达的渠道,可以充分表达和讨论,使受众进一步增强了辨析能力,不再是一击即倒的“枪靶”。
第三,文化消费是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的容纳能力有限。再火热的电视节目,都只能呈现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一定的注意力,而不可能在人们的选择菜单中占据“满屏”的位置。同时,在文化消费中、在媒体传播中,娱乐的短时性、易变性最强。娱乐消费存在“流行模式”,一段一时间流行一种“款型”是一种常态,不必担心其“过热”。而实践证明,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节目往往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品牌积淀过程,媒体品牌、节目品牌、主持人品牌的形成都是长期化的,而这一长期化过程也是本土化的过程。
第四,节目引进符合文化开发的基本特征。文化具有独特性,但与自然科学相比,并不刻意强调和维持独创性,文化往往是“融合创新”的。对不同文化的审视和选择,有助于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确立文化主体,发现文化优势,确认普世价值,并在把握、利用“文化重叠区域”后出现“文化倒灌”的可能,反而有助于中国文化以他人可接受的方式在国际上顺畅传播。
【观点二】
在电视节目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看到的是,在当下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引进过多,一哄而上,导致了不少问题:
一是内容良莠不齐。一些节目追求“轰动效应”“尺度较大”,为“博眼球”而不惜行走在道德的边缘和法律法规的边缘,只要监管放松,就会在色情、拜金、恶俗、窥私、恶意竞争、人性弱点等
方面打“擦边球”,这在西方文化中也属于糟粕。不加辨析筛选,一切都拿来“秀”,娱乐至上,收视率至上,经济利益至上,忘记了在娱乐之上还有真善美,在经济利益之上还有社会效益。
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先是选秀节目一哄而起,后来相亲节目、职场节目一大堆,现在《中国好声音》后紧跟《我是歌手》《星跳水立方》和《中国星跳跃》同时推出。至少看不出所谓的“繁荣市场”和良性竞争。同质化的结果是产品的单一,是受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同时削弱了综艺节目的收视价值,降低受众的收视热情。
三是惰性导致创造力枯竭。因为境外有成功的模式,不妨信手“拿来”,省心省力赚钱,但单一化很容易转化成替代性,而失去创造力是最可怕的。只靠引进,而不进行利用、开发,从中获取原创能力,那么,这样的引进就是把创意的空间拱手让人,让别人的脑袋支配我们自己的脑袋。同时,就媒体经营来说,版权引进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也会使中国媒体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无论是有关管理部门和媒体自身,必须明白,引进是有限度的,娱乐是有底线的。
【观点三】
面对引进电视节目的正确态度
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节目引进。基于我们上面的论证,对电视综艺节目引进还不必以“狼来了”的态度去对待,只要有益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只要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只要是其他市场业已成功、证明无害的模式,当然可以引进。
以奖励的方式鼓励本土原创。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引进,是不限制,而不是放纵。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当然要由我们自己的创意来体现。对此,政府可以对有市场影响和社会影响的原创品牌综艺节目进行补贴,甚至采用定制的方式购买播放,来大力推动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本土原创,使我们的媒体能够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按照中国电视媒体自身的运行规律,遵循中国电视观众的接受习惯和实际需要,组织、制作与传播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气派、风格、口味的电视节目。
以专业的方法管控综艺节目。控制总量,对各级卫视不妨规定引进节目的数量,以实现总量控制,以免让外来节目喧宾夺主,把好质量关,引进节目应该是优秀的成熟节目,对于引进节目中与中国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的内容、思想、方式,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把握方向,把握好节目引进的目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节目的文化品格和审美品格,贯彻“洋为中用、以我为主”的原则。守住底线,从管理的角度看,应该“守住底线、上不封顶”,对于违规的节目,应及时叫停。
对媒体自身来说,关键是遵守传播伦理。我们这里所说的传播伦理,主要指的是媒体在对传播进行整体把控时,应遵循“方向积极”的基本原则,对于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所有方面要及时进行自检和自控。一方面在引进节目时要注意拣选,注意本土化改造,注意量的控制。牢记在娱乐节目中同样“呈现与阐释社会目标与价值观”,反对低俗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自己充满活力,富于创造力。不是仅仅把自己作为一个节目播出平台、一个经济运营主体,而是坚定地负起创造文化、建构文化、代表文化的责任。
5.影视文化月策划书 篇五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协会
“影视文化月”
策
划
书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协会
一、活动名称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二、举办单位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协会
三、活动目的
1、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更广泛的传播影视文化。
2、让大家通过此次活动能增长知识,培养情操,增强审美感。
3、激发大学生的灵感,提高创新意识,对生活富有激情。
4、充分展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风采,为我校构建和谐校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5、履行我们影视协会的职能,实现协会的宗旨。
四、活动时间
5月4号~5月31号
五、宣传活动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协会
1、宣传时间:5月4号~5月7号
2、宣传方法:拉横幅、出展板、贴海报、发传单。
3、宣传重点:
a、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b、我们此次活动的各项具体安排以及活动的各种形式。
六、活动内容
第一部分:影视文化月开幕式
1、时间:5月7号(星期五)18:30开始
2、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二食堂三楼)
3、形式:影评
4、内容
a、当今最受欢迎、最具争议的几部影片,影视艺术家对这些电影的评价
b、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影视协会所放映的影片的经典片段,介绍我们协会以后的 工作安排及展望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协会
c、介绍活动“睁大你的眼睛,集中注意力”
一个贯穿整个文化月的活动的具体细
则。(活动具体细则见附录一)
5、参加人员
学生会、自管会以及社团的代表,部分学校的风云人物以及想要参与文化月的各位同学。
第二部分:户外电影放映
1、时间:2010年5月14号
晚6点半
2、地点:图书馆东侧广场
3、影片名称:《阿凡达》
第三部分:经典继续
1、时间:2010年5月21号
晚6点
2、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
3、影片名称:《泰坦尼克号》
第四部分:影视文化月闭幕式暨颁奖典礼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协会
1、时间2010年5月28号
晚6半
2、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
3、内容
a、为在此次影视文化月活动“睁大你的眼睛,集中注意力”中获奖的同学颁奖。
b、在颁奖过程中加入一些节目表演。
c、穿插三个与影视文化有关的互动节目,并现
场送上礼品。(具体节目内容见附录二)
d、预告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影视协会将要放映的影片及其中的经典片段。
七、活动小结
活动中的得与失,并对我们协会以后的发展及
工作作出相应的具体安排。
八、人员安排
1、宣传部负责宣传工作
2、演员邀请及其服装、道具准备由外联部负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协会
责
3、秘书部负责活动中各项工作的整理和归
档,以及记录活动中经费的运用
4、人资部负责嘉宾的邀请以及请柬的制作
工作
5、策划部负责此次活动中各项安排的详细
策划,然后交由秘书部归档
6、各部门共同配合宣传部的宣传工作
九、经费预算
6.英语文学文化及影视赏析 篇六
(2学分75学时)
一、课程描述:
本课程拟对英语经典文学与相关文化概况进行简要介绍,并遴选英美国家的经典作家和作品,对其文学特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课程重视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西方历史文化的联系,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寓教于乐。在课内,不仅有作家作品、相关文化背景和信息的介绍、经典作品片段的解读,并通过课堂讨论以及影视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最直观地理解西方文化与文学作品的文本意义。在课外,学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相关问题的回答与读书报告,以一种轻松愉悦并且多方面切入的方式学习、了解和体验英语文学文化。该课程目的在于通过英语文学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能力、增强对英语文学经典的理解力和对西方文化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养成对英语的敏感性,培养人文素质和文学涵养。
二、教材:
王守仁主编,《英国文学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陶洁主编,《美国文学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秦秀白,《英美国家概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佐良,《欧洲文化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自编讲义
三、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考核方式:
提交一篇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课程论文,用英语完成。
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论文化与影视文化】推荐阅读:
大众文化影视传播论文10-15
影视文化研究11-02
文化软实力之影视09-24
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10-21
影视文化月策划书10-24
影视中的传统文化09-09
《影视鉴赏》期末论文10-18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论文07-25
韩国影视作品鉴赏论文08-10
影视表演毕业论文题目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