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有声语言的训练

2024-09-13

第五讲有声语言的训练(6篇)

1.第五讲有声语言的训练 篇一

第五讲大众传媒的职能

一种泛化的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无论何种形式,一个国家刊播的新闻,总体上带有这个国家政治制度带来的意识形态印记 但这种总体认识不能直接用于说明具体的微观问题

讨论新闻的阶级性、政治性等,要在宏观层面上考虑,对新闻整体进行分析,确实能够看到明显的意识形态;在微观层面上,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新闻都反映国家的意识形态,即使观点队里,发布的新闻业不一定具有阶级性,也可能是同一个阶级、集团内部的不同观点,有些分歧、差别,谈不上阶级性,但可以说有政治性

传媒在宏观上是有阶级性、政治性的,如果传媒属于某个党派,当然它传播的新闻总体上还具有党性,但是具体的新闻不一定有阶级性、政治性和党性 把传媒的职能比喻为喉舌

梁启超认为,现代报刊可以做皇帝的喉舌,又可以做百姓的喉舌,让双方相互沟通,关于传媒是喉舌的表达,主要是一种在传媒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定性。现在又增加了传媒与经济权力之间的定性。无论哪种定性,都表达了一种媒体所处的地位,即它本身不是独立地,而是属于一定阶级的组织(政党)、国家政治的组织、经济的集团,或更直接成为某个党的领导机关的一部分。

毛泽东谈到“党报的力量和作用”的表现方式,如果用一种比喻来表达,“喉舌”是最为恰当的,即党报作为党的领导机关的一个专门对外说话的部门,所发挥的单向传播的作用。传媒的职能表现为某种“工具”

传媒是可以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但是把搞阶级斗争说成传媒唯一的职能,就成了谬误。媒体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

列宁关于报刊要成为社会建设的工具的思想,整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事项上不能达到列宁的要求。

“工具论”建立在传媒不是独立的精神力量的认识基础上,一般适用于说明党的机关报、政府传媒的职能

关于列宁“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观点 传媒教育、引导群众的职能。传媒确实具备客观的传播效果

随着文化知识在社会的普及,这种关于传媒职能的认识虽然存在,但在淡化。新一代有文化的传媒受众,不会高看大众传媒,甚至会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传媒的行为。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与传媒的党派属性 官报时期

党报时期:宣传党派观点

商报时期:以营利为目的,政治态度围绕着如何争取更多读者转 法西斯主义对传媒性质或只能的极端错误认识 法西斯主义的新闻观——新闻就是政治本身,把新闻完全等同于政治。这就为造谣开辟了道路

传媒业是一种行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最新发生事实的信息需要而产生的一个行业;而在法西斯主义看来,传媒就是愚弄人民的工具,一切以政治利害为转移 如何论说传媒与政治关系的职能定性 对传媒的党性要求,是指党的传媒在宣传和报道新闻的时候,要遵循党的纲领和策略,是共产党关于党的传媒工作的特有概念;阶级性是指传媒的观点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 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职能

拉斯韦尔和赖特关于传媒四大职能的观点 对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报告刚刚发生的设计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 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传媒及时发出信息,是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情况,获得新的信息以后,调整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新的关系(赖特:解释和规定职能)

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播出、刊登新闻的时候,把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基因继承下来,可能也把文化的创新记录了下来。(赖特:社会化职能)提供娱乐 补充:

赋予人和事物知名度 麻醉功能。大众传媒以庞杂的信息占有了大众有限的休闲时间,导致人们疏远很多传统的社会关系;传媒以丰富多彩的内容虚幻满足了公众,使他们从积极参与事件,转化为消极认识事件,降低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主要的报道功能

随意的辩论功能(表达观点)附带的娱乐功能

关于传媒的“舆论监督”

我国的“舆论监督”概念,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关于传媒职能的说法,相当程度上是传媒代表某级党政权力的监督,在较小的程度上是传媒代表公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监督

“监测”——把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客观报道出去,公众接受以后,他要根据你提供的新情况调整和外部的关系,发出一些声音,对所报道的客体造成某种精神压力 “监督”——“监测+监督”,带有媒体主动出击、由媒体着手解决问题的性质 从传媒与经济的关系,定义传媒职能

传媒的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有三种商品的交换方式:一是新闻源和传媒之间的商品交换;二是传媒和受众之间的商品交换,三是传媒和广告商之间的商品交换。广告额一定要能补偿前两种交换的付出,否则传媒无法继续运转 “受众绝对广告”的认识不能绝对化。一是因为广告收入必须能够补偿低于成本造成的发行亏损,二是受众群不同,也会影响广告的价格(受众的分布、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从传媒与经济的关系定性传媒的职能,便是文化产业

大众传媒不是单纯的产业,它的文化属性要求它承担相当的社会责任。传媒在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两大职能:一是文化产业,要盈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二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能

大众传媒在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不同作用

市场领域

社会领域 自由是

否定的肯定的自由保护是

被听到的权利、个人的表达

听的权利、表达的满足

传播是

受私人控制的

受社会保护的 舆论是

个人各自的“财产”

公众争议和评议的结果

媒介职能是

一种信息源

一种对话的触媒

有进入的权利吗(参与媒介活动)

没有

观点一致性的显现

通过竞争观念和选择自由

通过论证和互动

市场领域的言论自由,实际上保障的是个人依自身利益转移的表达自由,媒介将变成单向的信息源,无法成为对话的渠道,公众也不可能真正参与媒介的活动。市场领域的“观点一致性”,是通过利益驱动的竞争达到的,并非真实观点的讨论而达到的一致

对传媒职能的认识,可以归为两大块:一是从传媒与其他事物(政治、经济等)的关系来定性传媒的职能;二是以传媒服务社会而定性传媒的职能。从传媒形态本身定性传媒的职能

现代传播科技构建了传媒本身,传媒不同的外在形态本身,一定程度规定了传媒的职能,这种职能的实际控制者是传播科技。

传媒(形态)职能是一种现代科技,这种技术表面上由人控制,实际上却控制者着人,人的行为习惯甚至人的思想

异化:人创造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后来反过来控制了人

哈马贝斯提到,传播除了政治控制、意识形态控制以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就是科技力量的控制。科学技术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谁掌握了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谁就对媒体的内容有所掌控,即统治的合理性。科学技术当今承担起了使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职能 科学技术和社会操控结合一体,人们的私人空间由于技术的发展而遭到侵占,自我深化的多样化的过程在工艺过程和机械反应的状态下被固定化、单一化,个人只能模仿外界,再也不能对社会提出抗议。从这个意义上讲,如哈马贝斯所讲,“合理的技术社会”即是“合理的极权社会”

2.第五讲什么是“企业年金” 篇二

(一)概念

企业年金即企业主办的退休金计划,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一般是私人的,因此企业年金也被称为“私人退休金”,以区别于政府主办的“公共养老金”;在我国,企业年金是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种补充,因此也被称为“补充养老金”。企业年金计划与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由企业主办,后者由政府主办。企业年金也是我国职工养老金的第二支柱(来源),第一和第三支柱(来源)分别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储蓄。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补充养老金”被称为“职业年金”,名称上有别于“企业年金”,但性质相同。

(二)企业年金特点:

1.由企业自愿主办,在形式上可以是企业自办,也可以由多家企业联办。

2.企业年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双方按约定比例缴费形成“企业年金基金”并建立雇员个人账户。为了鼓励雇员自愿缴费参加,雇主往往按雇员同一比例或高于雇员的比例缴费,等到约定年龄,个人账户中的企业年金归雇员所有。

3.参保雇员全取企业年金有一定工龄限制,一般还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如果雇员提前离职,往往只能领取个人缴费部分。企业年金实际上是一种延期支付的工资。

4.企业年金受国家政策和法规制约,接受政府监管,但政府对企业年金不承担直接责任。企业之所以愿意接收国家制约,因为国家一般会给予企业年金以经济优惠政策,比如企业年金缴费以及基金的投资可免税。

5.企业年金一般建立个人账户,实行缴费确定制(DC)。企业年金在征得工会同意的前提下,一般会委托基金管理公司等投资于资本市场以保值增值,风险由雇员承担,企业和国家都不担保企业年金未来的损益。

二、企业年金的意义

(一)对于政府来说,企业年金减轻政府承担养老保险的压力。政府主办的养老保险是保障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有企业年金作为补充,雇员退休金会有所增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企业年金受到政府鼓励。在中国、英国和日本等企业年金都是养老保险第二根支柱。在政府不举办基本养老保险的国家(比如美国),企业年金就是养老金的第一支柱,或者说是雇员退休金的主要来源。

(二)对于企业来说,建立企业年金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吸引优秀员工;有利于提高在职员工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防止熟练员工跳槽,稳定员工队伍。因此,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手段。

(三)对于员工个人来说,企业年金是一种本企业员工专有福利,是退休金的一种补充,有利于提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因此,学习企业年金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三、企业年金发展简史

(一)制度简史

企业年金大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1875年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mpany)为其雇员建立的退休金计划被看作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私人退休金计划(企业年金)。目前,企业年金在全世界普遍实行,美国的“401(k)计划”是企业年金计划的典型代表。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源于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

1995年12月29日,原劳动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正式启动。

2001年,《国务院关于同意〈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提出,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需具备三个条件:“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生产经营稳定,经济效益较好;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同时指出:“大型企业、行业可以自办企业年金,鼓励企业委托有关机构经办企业年金。”

2004年1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同年2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两个试行办法推动了我国企业年金进一步发展。

2005年,国资委的《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原则、条件、方案、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2006年颁布的《关于企业年金基金银行账户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年颁布的《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和2009年的《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了企业年金发展过程中各有关主体的行为。

2011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预示着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已经成熟。

(二)实际发展

制度建立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了法规依据,我国企业年金的实际发展情况如何呢?2012年10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有关领导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达到4198亿元,较去年底增长17.6%;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超过5万家,较去年年底增长11.5%;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达到1765万人,较去年年底增长11.98%。

企业年金推广虽然有上述成绩,但与政府的期望相比、与国外许多国家的情况相比,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实际普及程度还极其落后,实际建立年金的企业占可以建立年金的企业比例非常低,今后发展空间巨大。

3.第五讲 影视评论教案 篇三

二、授课时间:1课时

三、课程类型:公共艺术课

四、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影视评论的原则与方法,把握影视评论的写作要领,能够独立完成影视评论的写作。

五、教学内容:

六、重点及难点:重点:影视评论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

难点: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影视评论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七、教学内容时间分配: 第一节 0.5课时 第二节 0.5课时 影片赏析:3课时

八、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观摩评析相结合 第五讲 影视评论

[导入] 影视评论以影视鉴赏为基础、属于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特定的心埋反应和审美反馈。它由评论者依照自己的批评标准、审美感受、审美判断来进行,评定影视艺术作品的优劣高下。从事影视评论的.既可以是专门的影视评论家.也可以是一般的影视观众。

第一节 影视评论的原则与方法

影视评论也像其他艺术评论一样,有—定的操作原则和方法。原则是影视评论应遵守的准则.方法是影视评论要采取的手段。对于影视鉴赏者来说掌握影视评论的原则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影视评论的基本原则

1、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对影视评论来说,就是从评论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而不能采取主观片面的态度,一说好就绝对的好.恨不能“捧之上天”;一说坏就绝对的坏,恨不得‘按之入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影视评论者最基本的品格。影视评论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影视评论应站在全局去评论局部,评论影视作品要顾及作品全部,而不是摘取其中—两句台词、一个细节或一个场面来代替所评的全体.断章取义地妄加评判。一部影片是—个整体,影片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是通过作品的整体体现的。断章摘句式的评论是片面的评论、不能正确地揭示影片的成就与不足。

第二,必须采取“看作品总倾向”的态度。十全十美的影视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大多数影视片是瑕瑜互见的。评论时根据什么肯定它或否定它呢?就要看它的“总倾向”。一部影视作品的价值主要是由它的“总倾向”决定的。

第三,必须提倡“评论自由”、允许争议。评论应提倡“白已思索,自己做主”,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允许反批评。影视评论中的争议是自然的现象,有争议的作品未必平庸,平庸的作品反倒是不会有争议的。

2、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在分析一部反映特定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时,影视评论应以作品的历史特征为出发点、无论从作品的思想意义,还是从其艺术价值来说都是如此。评论者必须熟悉作为作品基础的历史情况,不要从主观出发,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几十年前的人和事件,否则容易犯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错误。

比如,对于经典影片《公民凯恩》的评价。在今天看来这部影片所体现的电影审美观念和独具新意的多视角的现代叙事结构已并不新鲜;影片中所运用的“景深镜头”、“闪电式文替”、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音响蒙太奇等电影手段和技巧已属司中见惯。可是,当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结合1941年电影艺术历史来审视.就会惊叹这部影片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大胆突破、以及对电影语言及视觉技巧的锐意革新;我们就会无比钦佩导演奥逊·成尔斯的天才创造。难怪这部影片经常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就是从分析影视作品的艺术形象入手,以影视作品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评论者必须通过具体的影视作品鉴赏,完整地感受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进而对影视作品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严格地以影视作品为依据,从影视作品所提供的事实出发。

臂如.你要分析人物形象,就应从影视片为这个人物所提供的生活环境、言谈举止等事实人手,研究这样的人物是不是真实的、具有典型性的。如果它是真实的、典型的.那么评论者就进一步用自己的看法,思考一下它们产生的原因,甚而分析影视片是用什么手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等等。另一层含义是,根据影视作品事实作出评论者的审美判断,正确地引导读者,影视作品中有什么东西,就指给读者什么东西看。不要离开影视作品的事实,一心想像作品中没有的东西或应当有的东西。只有这种从事实出发的现实的影视评论,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的影视评论,才会对观众有—定的意义。

综上所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立场,坚持从影视作品的艺术形象人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影视评论的基本原则。

二、影视评论的一般方法

在影视评论的过程中,鉴常者所运用的评论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待性,影视评论的方法呈现出多元状态。在这里,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评论方法。

1、分析综合方法

影视评论中的所谓分析,即把影视作品或其他评论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种因素,并分别加以考察的方法;所谓综合,是指把影视作品或其他评论对象的各个部分、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整体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和综合虽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方法,但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影视评论对二者都要运用。不过在具体运用中其先后方式可以不同。

 有的评论写法上往往先提出总的论点和对作品的评价,然后,提炼出几个分论点,分别用作品中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使总论点进一步深化。如《关于影片〈重庆谈判〉的文化思考》(姚莉)一文,就以开门见山式开头提出论点:历史巨片《重庆谈判》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原貌,更在于其中熔铸着当代人对历史的文化思考与评价。接着提出三个分论点,从国共两党代表两种文化、毛泽东与蒋介石斗智斗勇中透露着不向文化情趣、编导的文化思考等三个层面加以论证。全文紧紧围绕“文化思考”这“核心命题展开论证,综合——分析——综合,逐层深入,逻辑性强。

 有的影视评论是先逐层分析、分点论述,最后综合归纳得出结论。如《永远的魅力——电影〈人到中年〉赏析》(森桂)“一文,先阐述影片着重表现人物形象,逐层论述如何多方面塑造陆文婷这一典型形象,最后得出结论是:影片《人到中年》的艺术价值就在于理造了陆文婷这样以祟高的人性为内在性格支柱的形象;其感人的艺术魅力也在于以真情和挚爱呼唤着世人的爱心。分析综合方法是论说体评论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评论方法。

2、社会——历史方法

社会——历史方法的基本持点是:力图把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从复条的社会联系中考察它的本质特点、社会内容、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影视评论的社会一—历史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影视作品和影视现象的社会联系,它要重点关注的是评论对象的社会内容和社会价值方面。如考察影视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典型性,评价影视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价值和进步意义或创作者的社会理想,分析作品在艺术上的创新意义等等。

这类影视评论文章非常普遍,在报刊上十分常见。如《〈荆坷刺秦王〉:人性的再勘测与历史的再叙述》(王宏图)、《〈开国大典〉:瑰丽多彩的史诗》(章柏青)、《深沉地呼唤桔神文明—一(香魂女)赏析》(刘宗武)等。这类评论若作数量也不少。如《大潮初动—一论中国电影与社会》(王志明)、《中国电影文化透视》(张成珊)等。

3、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艺术评论和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比较分析运用于影视评论中,就是把评论的影视作品放置于历史与时代交叉的艺术坐标中,找准其应有的地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认识其思想、艺术成及审美价值。比较分析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

比如,早期的军事题材影片.大多正面描写战斗的历程,歌颂某种军事思想或战略战术原则的英明正确,通过战斗塑造英雄人物性格和品质。而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则突破了这种框子,把战争和人的位置进行了颠倒,基本上把战争、战斗推到了后景或仅作局部的描写。影片写的是一个连队,主要情节虽都发生在部队里、战场上、可是反映的内容却远超出了部队和战场的生活领域,紧紧和70年代未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状、社会风气、社会情绪交织在一起,具有很大的辐射力。为军事文学的社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梁三喜,高大而不神化,纯洁而未净化;甚至还塑造了像赵蒙生这样从怯者到勇者、从个人主义到无私奋战的英雄形象,像靳开来那样“牢骚大王”式的英雄形象。这些人物显得有血有肉。具有很强立体感和真实性。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横向比较方法,就是将评论的影视作品或现象与同时期的影视作品或影视现象进行比较分忻。譬如。我们评论《开国大典》在塑造领袖人物形象方面的成就时,就可以将它与同时代同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如《四渡赤水》、《南昌起义)、《巍巍昆仑》、《西安事变》等,这几部影片对领袖人物的刻画都不程度地存在着概念化、脸谱化和生活单—化情况,其人物塑造大多是形似,很难做到神似。而《开过大典》在塑造领袖人物形象上有重大突破。影片集中对两种政治力量和历史趋向的代表人物毛泽东与蒋介石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其中在真实再现他们作为政治家的政治建树和历史性格的同时,更以工笔细描的手法,持别是选用许多细化来表现其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怀。比人真切地感受列,他们既是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也是人情俱全的人父人子;领袖的独特气度和常人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充分显现出的恰是逼真的人生状态,更具有丰富深邃的历史内涵。

在讲比较分析方法应用时,还应提到的是跨国家或跨语言的比较分析。就是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如将国产优秀影片与“进口大片”进行比较,大陆影片与港台影片进行比较;将英、美、法等国影片进行比较等。通过比较,可以发掘各自不同的思想文化意蕴、美学追求、艺术特长与艺术短处等。

4、影像读解方法

影像读解法是建立在影像美学基础上的一种评论方法。这种评论方法的特点是从影像人手,分析研究影视画面、镜头、造型、声音、构图、色彩等多种因素的传情达意功能。通过对影视诸种构成元素的读解,探究其中深刻的蕴含。

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评论者具有较高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影视理论基础。鉴赏影片时不要被事情节牵着走,而是把主要读解精力放在影像上。从看似平常的镜头画面中,发掘出一般人意识不到的奥妙。

《独放异彩的画面艺术:《红高梁》读解》(寇立光、李秀芝)就是一篇运用影像解读法而创作的影评佳作。这篇文章避开了人们惯常使用题材、主题、结构等文学的审视角度,而把关注的日光集中在影片画面的读解上。文章开门见山指出:“《红高粱》的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张艺谋对电影语言的追求和美学观念的更新上。具体地说,导演运用独持的画面造型,以雄浑粗犷的情调,给观众提供了观赏性较强的活动面面”:接着作者用较多笔墨对影片中“颠轿”、“野合”、伏击日军”等画面、场景作了条分缕析,还评析了色彩的选择和运用。文章最后总结:“《红高粱》的画面构图十分简洁、凝炼,多用特写镜头来突出主题。”一张平平淡谈的脸,一只穿着绣花鞋的脚,一把剪刀,一片酒缸,一个洒罐„„恰是一幅幅写意画,寓意十富,使观众能通过联想去捕捉画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深刻地感受和认识生括。”像这样的影评,确实抓住了影像的持性,对于指导观众更好的理解《红高粱》的画面艺术确有帮助。

5、微观剖析方法

微观剖析法又叫横断面切入法。就是从所评影视作品中摄取一个横断面:或一个场景、一个段落、—个画面,或一个细节、一个长镜头等,将其展外,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并由此伸展开去,论及影片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特色、艺术成就等。放得开收得拢,最后仍回到所谈的问题上来、从而取得以小见大的评论效果。如王志明的《出“手”不凡——〈黄土地>感言》一文,从影片中洞房花烛夜的画面突然切入—只黑乎乎的大手的描写谈起,细致地剖析了这只黑手出现的前前后后的情景,翠巧惊恐的表情和惊慌躲闪的动作,手的出现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生发开去评说影片的构图方式、描写入物的手法、以及“手”的象征性寓意和对主题的揭示意义等等,以小见人,纵横捭阖,分析得既到位又深刻。见解独到精辟、确是运用微观剖析法的—个优秀之作。

以上我们阐述了影视评论常见的五种方法。实际上,在影视评论创作过程中很少单纯采用一种方法,往往根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几种方法兼收并蓄,或以一种方法运用为主,辅之以其他方法。艺术贵贸在创新,影视评论也是如此。影视评论的创作应在吸收别人的经验和已有方法的基础亡,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使影视评论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辉。

【思考与练习】

1.影视评论应遵循哪些原则? 2.影视评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第二节 影视评论的写作要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许多影视观赏者苦恼于不知如何撰写影视评论。也就是说,他们在观赏影视片后,不知该写作什么和怎样写。影视评论的写作过程,实质上就是调动评论者的各种相关知识、生活经验和理论修养,对影视作品进行评析的文字化表达的过程,也是建构审美接受客体的过程。影视评论的写作关键在实践,但其中并非“元章可循”,而是也有—定的规律和技巧。总结分析以往影视评论的实践,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写作要领:

一、重视观赏感受,选好评论对象

影视评论是以影视艺术作品观赏为基础的,没有影视观赏就不能有影视评论。因此,影视观众的观赏感受,通常是影视评论选题立意的依据。强烈的观赏感受往往成为影视评论的出发点,也是评论得以产生的触发媒介。只有被鉴赏者感知、情感接受和肯定了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他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东两,且易于深入地认识。言出由衷,与众多人感受相同的评论,往往真切、自然、感人。一般地讲,鉴赏者看影视片时的第一印象是个人感受的精华。如果没有偏见,没有其他外界的影响,而靠身心去感受与观察.那么这第一印象应该值得重视和珍惜,而影视创作者也希望听到这产生于第一印象的意见。如对《过把瘾》中的杜梅,不少已婚女性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赞扬这个形象的真实性;但也有人则认为她过于任性、不理智。这两种看法都出于观众的第一印象。其实杜梅身上有她性格上的优点与弱点,这个形象既真切地反映了当代女性的感情世界,又在表现方式上有所夸大。如果让她再理智些,则可能更符合生活真实。

当然,鉴赏者对一部影片的第一印象毕竟是个人,并不总是有价值的。由于种种局限,有时这种感受可能是简单、粗糙、零乱的,并不能真正符合客观实际,言之成理。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一部影视作品,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影片观摩,从而检查和校正自己的观赏感受。有—位大学生观赏者看完影片《一曲难忘》后说:“看完第一遍我觉得乔治·桑很美,逗人喜欢;第二遍才听出她和教授对话中有些矛盾;第三遍才听出她和教授是水火不相容,才看出她是个把肖邦引向背叛祖国远离人民的“教唆犯”,这才觉得她不美、可恨。许多的实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评论者既要尊重个人的感受,又要尊重客观现实。评论者应当在多次观赏感受中,找出更深刻更符合实际的感受,从而确实选择好评论的对象。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是“影视评论”,那么只要是影视作品,就应当都可以成为影视评论的写作对象。这种看法,就其抽象的概念层面上讲,当然可以说是对。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依照这一看法进行影视评论的人,必然会陷入—种审美 7 鉴赏的盲目性之中,从而导致写作活动的失败。因为事实上,并非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或与它相关的现象,都可以成为影视评论的写作对象。

一位有见识的影视评论家说:“劣作不予评论”,其理由之一,就在于这种“劣作”不是合格的艺术作品,没有资格成为影视评论写作的对象。因此,影视评论写作者应当尽可能地选择那些艺术质量较高的、对自己审美感受较深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广人观众和社会所热心关注的影视作品和影视现象,来作为自己审美鉴赏和评论写作的对象。评论对象的选择既是一定评论策略和技巧的体现,也是影视评论写作的要领之一。

二、抓住作品特点,调准评论角度

影视鉴赏者看了一部影视片,很可能会产生许多审美感受和感想,如画面比较优美、情节比较感人、主题比较深刻、人物形象比较鲜叨、音乐比较动听等等。但由于审美感受的产生是随着联想随时随地形成的,所以是零散的,缺乏条理的,并不系统和集中。如果评论者想到什么写什么.势必泛泛而谈,不可能有深入的剖折。因而评论者应该抓住影视作品的特点,也就是抓住其有别于其他作品的创新之点、独特之处加以评论。影视作品中某方面之所以引起你的注意,使你激动或厌倦,可能就是该作品最感人的闪光之点,或有着明显瑕疵之处。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就会有的放矢而不是空发议论,这有助于写出情理并茂的评论。

影视评论者在抓住影视作品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调准评论的角度。所谓评论的角度,就是对评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阐释、解读、讨论、评议的观照面.即写作的切人点、突破口,也就是从什么地方入手,评论什么。

乍看起来,它似乎是个小问题,其实并不然。它对于行将进行的写作及其效果,关系非常重要。角度选准了,评论的内容也就基本确定了。作为视听综合艺术的影视艺术,对其评论的角度多种多样,可以说,构成影视艺术的各种要素,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切人点、成为评论的角度。

三、精心构思谋篇

构思谋篇是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它具体地决定评论写什么内容,提什么观点,是否设分观点,设几个分观点,用哪些原理、哪些材料去论证、怎样论证,开头、结尾、过渡段落安排„„这一切都要精心构思,仔细谋篇布局,巧妙安排。只有做到构思新颖巧妙,谋篇布局合理,评论才能做到别具一格,不落俗套。

四、力求文笔优美

4.第五讲:写好小动物 篇四

阅读体会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想一下,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

怎样写好小动物呢?

小动物对于大家并不陌生,一是因为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而是在习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今天一起来学习怎样写好小动物。

一、细致观察是前提 1.《淘气的小猫》

一天,小猫看见地上有个毛线球,觉得很新奇。于是,它伸出爪子轻拨毛线球,毛线球就滚了起来,小猫越玩越带劲。看小猫那认真的表情,好像在想:‚看你往哪里跑,我一定要抓住你!‛小猫紧追不舍,最后,毛线球越滚越小,散成了一堆线。小猫怎么想也不明白:为什么毛线球追着追着就没了呢?小猫抖抖爪子,看着一地的毛线,无可奈何地走了

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猫的淘气? 2.《小松鼠》

小松鼠吃饭时很有趣,他们总是上半身坐着,把食物拿在手中,送近嘴中。吃玉米时,他们可是手脚并用把玉米粒拿下来一粒一粒慢慢吃,还只吃肉不吃皮。并且他们这吃一点那吃一点,真是猴子搬包谷的写照。小松鼠睡觉时就更有趣了,他们一个像小狗一样躺着一个像小刺猬一样卷着。你走过去只要发出一点声音他们便会立即醒来。‚他们警惕性真高!‛我总是这样对妈妈说。妈妈总是回答说‚因为大自然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地方。小松鼠如果不提高警惕那就会被吃掉的。‛‚那小松鼠不是不能睡好觉?真是好可怜!‛妈妈总是淡淡一笑。

思考:作者观察了小松鼠的哪些方面?

二、外形描写突出特点

抓特点,写具体。描写小动物时应该抓住小动物的特点,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有些同学描写小动物的样子时从头到尾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面面俱到,像记‚流水账‛似的,结果费力不小,效果不好。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善于抓住所要描写小动物的特点,抓住典型,重点突出。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联想等句式把它的样子写得清楚、细致、感人。这样才能把小动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使读者一看到文章,就能在眼前浮现出小动物的样子。

例文

我家的大白鹅,我叫它小白。小白身披着一件雪白的衣裳,像一位美丽的新娘披着一条白色的婚纱。它的头上顶着一头红色的红宝石。又扁又长的黄嘴扁扁 的,一对黑葡萄似的眼睛镶嵌在头上。下面是一条又细又长的脖子,翅膀一张开像两把又白又大的扇子。它的尾巴又小又短,高傲地向上翘着。它的脚像一对橙色的船桨,游动起来,可爱极了。

注意一点,写作顺序

三、抓住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写。

写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可谓老生常谈。但只有抓住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写,小动物的形象才有立体感,才会让读者感觉到你写得小动物活到了纸上。所以这条要求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一位作者在写《鸡》这篇作文时就抓住了鸡爱往后刨的生活习性进行了描写:‚这些鸡是被罩着的。鸡们在鸡圈里,活动范围就巴掌大一块地方。要是人放在里面,非憋闷坏不行。可是鸡们就不一样了,它们有事没事总爱找食吃,鸡爪子左刨一下,右刨一下,不几日,地上便被刨个坑。直到现在,你就看吧,鸡圈里左一个,右一个,前一个,后一个,满是坑。鸡们累了的时候,就卧在坑里休息。夏天,它们还把自己浑身扬满土,可能是降温解暑吧。‛这一段写鸡们爱找食吃,‚往后刨‛。有了食儿会怎么样呢?所以作者仍不肯罢休,继续写鸡们有食儿吃也‚往后刨‛:‚ 俗话说: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往后刨是鸡的习惯动作。如果你把拌好的饲料放到鸡圈里,鸡们就会‘群起而攻之’,跳到食盆里,把食物刨个乱七八糟。所以,母亲总是把食物放在鸡圈外面。这样,鸡们只好伸出脑袋来吃了。‛你看,鸡的生活习性写出来了,读者也就读出情趣来了。

四、要把喜爱之情写进作文里 作文是‚我手写我心。‛写我们的喜和乐,愁与忧。我们喜爱小动物,在描写它们的时候,也要把自己喜爱的感情,用笔融入在字里行间。让读者通过我们写的文字,就能感受到我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具体描写小动物的样子、外形,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间;有时候用简洁的语句直抒感情;有时候可以把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还有的时候可以写出人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感情,联系的事情要真实可信,抒发的感情要自然贴切,水乳交融。总之,表达情感的方法是灵活的,不拘一格的,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选取适当的方法。

在写小动物的文章时,如果能够努力做到以上几点,你笔下的小动物一定会栩栩如生的出现在读者面前,深受大家的喜欢。

动手实践

1.阅读片段,画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两只淘气的小鸡,不知从哪弄来一条长长的蚯蚓,各咬住蚯蚓的一头不放,抢得可带劲了!那样子像两人进行一场拔河比赛,互不相让.两只小鸡都站成弓子步,脖子歪着,身上的毛都竖起来了.那条蚯蚓真倒霉,被拉得如弦一样紧.一只鸡顶不住了,稍一松口,嘴里的蚯蚓便被对方抢走了.只见抢到蚯蚓的小鸡撒腿就跑,边跑边吃.可蚯蚓太长了,这么小的鸡怎么吞的下?这时,失去蚯蚓的小鸡追过来,一口衔住地上的蚯蚓,又争夺了起来.在一经过搏击,蚯蚓被拉断了,分成两段,两只小鸡一下子都摔了个两脚朝天,它们翻了个身,站了起旁各自吃起来.2、习作练习

5.第五讲有声语言的训练 篇五

党校公开课第五讲观后感_观看党校公开课第五讲心得体会1

在这四十年里,我们的国家不断超越,逐步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我国不断走向富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所以。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回顾40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一成不变只会自取灭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我们的国家不断发展,繁荣富强。

党校公开课第五讲观后感_观看党校公开课第五讲心得体会2

改革开放_年,中国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举世瞩目,举世公认。这种“变”,不但是令世人瞠目的经济腾飞奇迹,是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吐故纳新之变,更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脱胎换骨之变。

这种“变”,对中国而言,无远弗届,事无巨细。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惊叹于这“弹指一挥间”,竟能容纳如此众多的“变”。

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拥有前仆后继众多改革者的中国,积累了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物质财富。而对一个曾把祖宗之法看得重逾泰山的民族来说,四十年的改革,确实是奇迹中的奇迹。和王安石变法之类士大夫的“书斋革新”不同,当代中国改革拥有极其广泛的社会共识,既有自下而上由草根阶层发起的“小岗破冰”,也有顶层设计智慧推动的“深圳兴涛”、“浦江逐浪”——由执政党领导,在没有大规模社会动荡的情形下,中国改革加速度地走向深入,结出硕果,同时改革具有普惠性特征,最广大的国民创造并分享着改革成果,这在世界改革史上堪称前所未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关键一招,需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需要满足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充分激发释放基层群众、企业家、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的创新活力,我们才会有继续催生奇迹的“四十年”。中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有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不移,才能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改革开放这40年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性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讲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了祖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还是建设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党校公开课第五讲观后感_观看党校公开课第五讲心得体会3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第三场活动已于11月13日开播,论坛采用主题宣讲和在线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此次论坛活动主要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领域发展成就座谈宣讲,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主办,期间通过组织干部群众以真人、真事和真实感情,讲述平凡岗位的工作者在改革开放中的生活变迁和奋斗故事。这部大型政论专题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该片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展示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论坛开播形式还是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是党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党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这些国家首要官员与网友在线进行交流,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我心中,我只在电视上见过他们,像是永远活在电视上的人。这种设置是网络民主的一种积极实践,不仅拉近了群众与国家领导的距离,还有利于我国民主政治的推进,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实现政治权利。

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时代宣言,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新觉醒,也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走过40个年头,回顾40年不平凡的历程,总结40年改革开放经验,我们深刻体悟到成就感、自豪感,可以说,通过近40年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卓著,振奋人心凝聚力。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走改革开放这条路是一条正确道路。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遇到的困难、阻碍更多。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基层干部,我们必须要迎难而上,发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从一言一行上见担当,从一点一滴上把改革工作做到底、做到实。我们要鼓足干劲,勇迈改革开放的步伐,继续前进,把自己的责任担当落实到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紧跟时代步伐,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党校公开课第五讲观后感_观看党校公开课第五讲心得体会4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一、科技创新,让未来发展不可思议。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科技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手机的普及取代了传统的书信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效率;电视机的产生则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神州五号”的升空增强了民族的自信,振奋了民心,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是我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是我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一个伟大壮举,它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二、经济腾飞,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由最开始的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转变成追求经济高质量增长,高污染重工业的企业也逐渐向新型的绿色企业转变。中国人民的生活也由最开始的追求温饱到现如今的追求精神享受转变。这些转变让中国变得越来越美丽,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三、军事崛起,让中华儿女昂首挺胸。过去40年,中国高度重视军事的发展,海陆空三方武器装备,战法战术更新换代,同时在导弹、卫星等领域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实现重大跨越,对加速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跨越式发展打下基础,对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宁号航母的出现加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昭示着我们告别了陆地时代走向了海洋。贵州FAST天文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射电望远镜,它的口径很大,侦测范围很远,能接收遥远天体发出的微弱电磁波信号,利用射电望远镜可以侦查敌方任何战斗机以及隐形轰炸机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40年来,我们在世界这个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国航线,驾驶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中国号”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未来,将继续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力度,筑牢祖国生态安全屏障,保卫祖国繁荣昌盛。

党校公开课第五讲观后感_观看党校公开课第五讲心得体会5

回顾改革开放这一伟大革命带来的成就,中国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便是最有说服力的答卷,其中每个家庭所经历的改变更是其中的缩影。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让后人不断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四十年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一个80后,是看着黑白电视长大的一代人。那时候有电视的都没几户人家,我记得那时我家有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家里每天都围满了人。《黑猫警长》,《舒克与贝塔》对于80后的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幸福了。想想如今的变化那真是天翻地覆。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进步和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值得自豪,但绝对不是自满的理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实施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重生态文明,着力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处理医疗问题、居住问题等,全面保障人民生活。其次,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风廉政建设刻不容缓。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与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发展更全面,更公平,更充分,才能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让社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6.第五讲有声语言的训练 篇六

中学生随着认识的发展和对自己的成长、人我关系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性萌发的生理动因作用下,通过社会化过程中对于性别模式的自居作用,性意识觉醒了。中学生的性心理呈波浪式发展,出现一定的年龄阶段特性。

1.中学生性心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

中学生的性体验首先表现为一种接近异性的愿望、一种异性吸引。这里虽然也有社会习得过程中对于性别模式的自居作用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理急剧变化带来的本能作用。中学生的性心理往往只是一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一种奇异感。这里面还没有产生出深沉而执着的情爱,也很少有自觉意识的、一对一的、以建立家庭为目标的道德感。

2.中学生性心理的矛盾性和文饰性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中学生意识到两性差异和两性关系,开始注意自己的形体变化和仪态,过去男女间那种“两小无猜”没有了,表现上男女界限分明。表面上他们对异性疏远回避,持不相关态度,实际上他们不仅意识到自己身心的变化,也敏锐地注意着异性的身心变化,在心里比较和评价着异性同学,滋长着对一些异性的好感和对另一些异性的厌恶。表面上他们在异性面前羞涩、拘谨而淡漠,但又十分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总之,中学生微妙的精神变化和心理闭锁性与其较浅的阅历和幼稚行为交织在一起,出现了充满矛盾的多样化表现。

3.中学生性心理的冲动性和易变性

由于认知发展和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对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欲望强烈。生理变化引起对外界的性刺激特别敏感,加之认识兴趣、独立意向和各种社会性需要(如交往、归属和自我实现等)的发展,他们认识和活动的范围增大,喜欢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约束而结伙聚团。但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伦理道德观念仍相对薄弱,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一道德发展阶段称为“片面道德独立性”时期。因此,中学生的性心理就特别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动荡,造成性早熟。中学阶段确实是一个最易发生两性关系偏离行为的值得强烈关注的阶段。

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

从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来看,激发性欲求的外部刺激总是在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上,通过心理内容和结构的不断改组而实现的。为了使中学生的道德、智力和体魄都得到健全发展,应当对影响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

1.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和探究,是引发中学生性早熟的心理条件

由于活动领域的扩大和知识的增多,中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强烈起来,在性成熟的生理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对性的好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心理变化使他们产生许多关于性的疑惑,而社会、学校和家庭多半对此讳莫如深,甚至讥刺申斥,对男女间的交往进行严厉压制。这时,他们对性的好奇心就会被不正常地强化,对性充满一种神秘与不安的罪恶感,对有关性的各种信息极为敏感,时时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探索和尝试的愿望,以极强烈的兴奋与倾慕观察异性;积极从书刊、影剧、VCD、电视、秘闻传说或“朋友”那里寻求答案。

2.性刺激增加和性体验积累,是引起中学生性早熟的外在动因

中学生性欲念的强度是随性刺激的增加和性经验的累积而递增的。有了对性的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条件,他们往往更注意两性间的特殊感情和关系,他们对外界信息中有关男女亲近相爱的现象和言谈,主动地、选择性地加以认识,这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内部条件;但外在的性刺激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激发着内部的动因,并形成更强烈的对外来刺激的寻求。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中学生的性意识常被不正常地激发起来,造成性“早熟”。

3.欲望结构的破坏性改变,是诱发中学生性早熟的内部动因

中学生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欲望,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多层次的系统。中学生的性心理表现出与社会思想体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有深刻联系的多元性。他们的性心理不仅有生理欲望的自觉化,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欲望与自我整合的欲望。各种欲望又是在相互制约中有规律地消涨的。如果这个相对稳定的欲望结构发生破坏性改变,中学生急速生长发育带来的生理和心理能量,不是沿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寻找替换和偏转——“升华”,就会以低级方式发泄。他们较少追求精神的欲望,或这种欲望受到严厉压抑时,他们对物质的、性的欲望,也就不正常地畸形激发起来,成为性早熟的内部动因。

4.道德情感和意志的调节作用减弱,是造成中学生性早熟的重要条件

性心理的发展变化,是与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联系的。而且,伴随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深入,人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尊重,这种欲望便引起以一定的心理动作积极进行的自我调节,并自觉抑制、监督、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情趣低下,缺乏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中学生,在性刺激和性冲动前常放纵自己,直接造成性欲求的泛滥和早熟。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曾指出,青少年时期两性犯罪的发展存在某种“极点”,这是在破坏性外力作用下,人失去自尊感,引起道德认识、道德感情混乱、道德意志崩溃而造成的。

5.心理平衡失调是激发中学生性早熟的切近因素

发展着的个性心理,是在一定阶段上“适应”的相对平衡的动态系统。皮亚杰把机体与环境持续交往中导致心理结构复杂性方面的发展描述为适应。客观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必然引起适应机制的变化,带来心理平衡的失调。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的性欲求,常会被其他物质的、精神的原因所诱发。例如,学生遇到家庭关系恶化、班级关系恶化、家庭的意外变故等,他们的归属需要、交往需要、爱的需要都可能成为起负诱导作用的因素;再如,某人的关照、同情和怜爱,也可能引动性爱的心理。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在家庭或学习不理想,个人要求经常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中学生容易接受性诱惑。

中学生性心理指引

通过上述阐析,在弄清了中学生性意识、性情趣、性心理发展的内外动因、条件及联系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和引导措施,培养中学生高尚的性意识、性情趣和性心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性教育,打破神秘感

为了打破中学生对性的神秘感,改变对性的蒙昧状况,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应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机智而审慎的,绝不允许露骨地讲述性体验之类的东西而使学生津津乐道。进行性教育时,要注意巧妙运用初、高中生能理解的方式,注意父母、教师在两性问题上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和“隐蔽强化作用”。

2.避开性刺激,强化道德思维定势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现代媒体的多元化和普及化,绝对地控制环境中的性刺激是不可能的,但学校和家庭在控制学生微环境、全面关注中学生成长方面,许多工作有待加强。同时,必须积极利用道德思维的定势作用,预先主动地做好中学生的各种思想指导。在书刊影视中,中学生崇拜和模仿的“英雄”、“明星”等,大都有一段罗曼蒂克的爱情经历。由于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认识别人,并把自己与别人加以反复比较中发展的,自居作用的需要使他们羡慕、憧憬和渴望仿照这些榜样,这就更需要教育者加强事先的分析指导,使其正确进行“价值定向”。

3.丰富精神生活,防止低级欲望萌发

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发展中学生的精神需要,在社会性交往和科技、文艺、体育等集体活动中,引导他们遵守社会生活的准则,适应社会的要求。在组织这些活动时,应十分机智,既要满足中学生胜任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又应引导他们学习社会伦理要求和集体活动规则,学习社会生活艺术;既要正面地进行疏导,又要巧妙利用舆论和同伴间的相互牵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组织变换,让同学之间广泛接触,避免少数同学过分亲近。

4.做情感的主人,加强道德意志锻炼

教师和家长既要注意尊重中学生的人格,又要教育他们自尊自重,做情感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要求女学生要善于用理智来管住自己的心,要求青少年要做到批判地对待自己的欲望,要求家长要适当限制孩子的欲望。教育者必须在提高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加强道德行为训练,要求中学生懂得必须服从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和纪律秩序,通过制定规则、反复练习、严格要求、及时强化,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5.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生活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的复习计划下一篇:温室大棚草莓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