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论文

2024-09-28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论文(精选8篇)

1.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论文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设计练习

[摘 要]:练习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所以,对于这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如何巧妙设计练习,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真正体现“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 练习设计 巩固练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在每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认为一个好的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我们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练习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作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数学练习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在“新课标、新理念、新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实施新课标中,我们的教师怎样精心设计自己的练习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这样就可以做到练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不平均使用力量,容易的少练,较难理解的重点练、反复练,加强估算,巧算,心算练习,使计算逐步达到熟练形成技能,做到听到或看到题目,就能迅速地说出得数。目的明确,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内练习变为学生自觉的活动,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的。同时,我们在练习设计中,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是相结合的,既要有目的性,更要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首先应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还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练习。根据作业中普遍存在的薄弱进行专项习题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薄弱的知识点.例如,在“平均数应用题”中,关键之处在“寻找总数量和总份数”,可以针对这个重难点设计寻找总数量和总份数的练习,让学生在比较、练习中明晰概念。又如,学生学习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互质数”后,容易把它和前面的“质数”混淆起来,也可以设计专项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准确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老师刚教学 的新知很快就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延伸题时很多学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由此可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实质。

二、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深浅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所以,我们的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

教师在设计数学的练习时要考虑到对于每个学生要达成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要使人人都掌握必需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他们在智力发展上也存在着差异,所以表现在认知水平上,技能的掌握上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每节课对学生的练习搞一刀切,布置作业同质同量,其结果是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已经会做的习题,老师仍然要求做一遍,不仅学生觉得无味,而且浪费了他们的智力。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有的练习题根本不会做,老师还是要求其完成,同样是一种空耗,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作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和弹性,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分层递进,使学生牢固掌握,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定势。一般可以安排如下几个层面: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或拓展练习——实践练习。

练习的层次性还要和练习的整体性相结合。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练习的整体性。数学知识结构本身逻辑性、连贯性比较强,我们还应该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注意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

三、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正如布鲁纳说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两只小猴子太小不懂得谦让,家里又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使学生对本练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完全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直观、生动、有趣的题目,如运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轻松、愉快有效的完成练习。如在教计算题时,我常常设计“欢乐大比拼”,“勇攀高峰”,“给小象治病”等活动,让学生在娱乐性的氛围中做题,学生兴趣浓厚,效果很好。

习题更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开放题的设计是开放式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开放题来为开放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凸现孩子的个性。合理设计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所谓开放性练习就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如:教学了《千克与克的认识》后,让学生估计自己的体重、一袋大米、一袋洗衣粉、一个梨„„的重量是多少。想学生更好的掌握准确度,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准确的去了解自己的体重和这些物品的重量,从中也可以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开放性的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例如:两步计算式题教学中,设计这

样的练习:18()3()2,答案可以是:18—3*2 18+3*2 18/3+2 18*3—2 18*3+2等。

四、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的创新性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实践性作业可以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就会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研究,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责任感都会大大加强。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物品的重量;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

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我总是将一些现实的题材改编成有意义的习题增强学习的动力。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我设计了中国北京奥运会的情景,出示参加奥运会的观众人数,阅兵人数等等,来让学生进行读数写数练习,使得练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与“生活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使学生从小就关心社会生活,又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巧妙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在平时教学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以获得实施练习设计的最佳效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论文 篇二

一、结合实际设题,激发学生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才是 “真”问题,只有多从“真”问题出发, 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情境中,使我们的教学走向宽广。结合实际设计问题,需要我们从生活中收集素材,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培养起“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大胆地利用我们学习的知识来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并谋求解决的方法, 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知识。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发现其中涉及的对称、平移和旋转。视频中小明推开快餐店的门, 看见时钟指针指在11:30上,他径直走到柜台前点了餐后,坐在靠窗桌边的转椅上,看着外边的一幢幢大楼和大街上行驶的小汽车,用完餐后乘电梯到了十楼的健身房运动了一会儿。看完视频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看到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并不断补充,真正将知识融入到解决问题中。

教师就应这样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场景,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想到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起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现象的习惯。

二、挖掘习题内涵,激活学生思维

课本上的习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在教学时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还要挖掘其内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挖掘习题内涵的同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还能够领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从而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细胞,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

如在处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方程一》整理与练习时,其中第8题给出:a、b、c表示3个自然数,任意写出三组这样的数,并求出各组数的和,你有什么发现?如果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中间的数是x,你能列方程求出这三个数吗?如果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55,中间的数是n, 你能列方程求出n的值吗?这道练习题学生完成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仅仅完成还是不够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先让你任意写出几组数来观察?为什么设中间的数为x,而不是第一个?三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或连续偶数的和有可能是130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与讨论,发现整个题目体现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设中间的数为x是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就可以得出三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或连续偶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不可能是130。

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由具体的题目把握了其中的内涵,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由特殊到一般地把握了三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或连续偶数的和的本质,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领会了方程的思想。

三、设计多种形式,培养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和作业设计时只注重了学生的书面表达形式,殊不知实践作业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去做一做、画一画比单纯的计算更有效果。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时充分调动了手、脑、口,使作业的完成更加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知识的应用也就有了更全面的掌握。

如教学六年级《测量物体的体积》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份实践作业《生活中的物体体积》,让学生观察、测量、计算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来感受体积在生活中的作用。在作业展示时,有的同学测量了储物箱的体积,得出可以盛多少米;有的同学测量了饮水桶的体积, 得出大约可以盛多少水;有的同学测量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西葫芦的体积,并简单进行了演示,得到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还有的同学发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质量不相同,对于这一发现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表扬他是“善于发现的小天才”。

由此可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发现、整理总结,可以激励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大胆地发现与想象,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在不断的成功收获中激发起更强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3.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篇三

【关键词】练习 设计

小学数学练习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内化与提高。有效高质量的练习对于数学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的练习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认为练习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很强的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练习要有目的。一般指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和熟练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培养学生哪些基本技能,发展哪些基本能力等等。这样才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例如,在“数的整除”整理和复习这节课中,涉及到十几个数的概念,学生理解、运用起来都比较困难,我在设计练习时,利用公交车、电话号码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南门车站有三条线路的公交车通往不同的地方,1路车每隔5分钟发一次,3路车每隔8分钟发一次,5路车每隔10分钟发一次。1路、3路、5路在南门车站同时发车后,再过多少分钟又同时发车?又如,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多联系?学生:想。那么,我的电话号码最后四位数依次是:①最小的自然数;②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都是7的数;③最小的合数与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和;④最大的一位数。通过练习,本来抽象复杂的习题不需要老师多讲解了。这种练习目的性很强,而且把抽象思维上升到生活经验的练习方法,不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多层次适合不同的学生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课堂练习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一方面让学生拾级而上,另一方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练习层次一般分为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等。使学生能通过练习达到懂、会、熟。基本练习也可是模仿题,练习着眼于基础,以巩固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变式练习可以是形式上变化的题,也可以是位置变化的题,或是逆向思考题,目的是为了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巩固新知识和技能;综合练习是知识综合运用的练习题,如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的练习,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防止新旧知识的混淆。同时分层练习能使每个学生都有题可练。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存在差异,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题可练,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练习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本题,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

第二层次:变式题,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为目标,一般适合中等生;

第三层次:深化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适合优等生。

由于多层次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题目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困难“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这无疑能激发学生完成练习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挑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开放性练习

开放性习题的答案不唯一,不同的学生常常做出不同的答案,这种不同是由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造成的。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练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六年级一班有48名同学到公园去游玩,公园门票是这样的:购买一张是5元,购买50张及50张以上者按90% 优惠,利用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买方案。学生在练习中拟定了多种购买方案:①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②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张,全班共付:5× 90%×50=225(元),虽多买了2张,可少花15元;③多买的两张再按原价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 215(元)。这种开放性的练习能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使得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而对于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他们才华的空间。由此可见,开放性习题能较好地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这些教育思想。

总之,小学数学的练习设计要做到既巩固数学知识,训练技能,又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应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练、乐练、精练,让学生在创造性的练习中获得自由、和谐的发展。

4.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篇四

一、练习设计优化要遵循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练习设计。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在练习设计时也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掌握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练习,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自主选择练习。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5米,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3米,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8米,有一条1米宽的小路围绕在花坛的周围,这条小路占地多少平方米?这样的练习设计从简单到复杂,其中简单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复杂的题目,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控制基础题与提高题的比例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一般都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步的理解、开始运用、融会贯通。针对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练习题目与之对应。教师授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培养发散、灵活的思维。练习设计要重在打牢基础知识,再适当提高。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控制基础题与提高题的比例。例如,在学生刚学习完一个知识点时,这时最需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设计的练习要以基础题为主。当学生已经完全理解掌握一个知识点时,教师设计的练习完全可以增加提高题的比例,通过提高题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

三、融趣味性于练习设计之中

教师可以适当的把趣味性融入于学生的练习之中。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除了练习本身的设计质量要有高水平之外,也一定要在练习之中融入趣味性。因为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做练习,倾情投入于练习之中,这样方能较好的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而让学生对做练习产生兴趣,喜欢上做练习,那么一定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在练习之中加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趣味元素。教师要丰富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注意使练习的内容更贴近于生活,使之生活化、趣味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实地计算不同作物的单位产量,以及由此可带来的经济收入,从而建议自己的父母应如何作出调整,以实现作物种植的增效增收。

四、练习设计优化要适度

5.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篇五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充分发挥练习功能,提高练习的效率的研究。

2、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3、组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的练习体题组的研究。

4、如何通过设计练习,开发学生思维的研究。

5、以有效性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

6、实施课堂教学分层评价讲评学生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3)前测,调查问卷

(一)。(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6)后测,调查问卷

(二)。(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

(8)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6.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 篇六

浔中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

2010.3.28 黄民忠执笔

一、问题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作业设置“一刀切”,不能做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就是学生的“错例集锦”也存在千篇一律,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状况。练习题的设置,常常是整齐单一,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样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不具备潜在意义,无法实现有意义学习。

二是题型体现“数学化”,不能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不少教师认为练习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练习停留在简单模仿重复上,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侧重书面练习、技能训练,局限于封闭性的练习,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一题多变的习题,缺少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扩展延伸的习题,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还认为采用“题海战术”是巩固知识、提高学业成绩的最佳手段,这样纯粹的强调数学认知,只能造成学生常感疲惫不堪。违背《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不仅巩固数学知识,还要明白基本思想,感悟数学价值,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三是反馈作业“片面性”,不能做到“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社会文化氛围与不同的智商,这导致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新体系下的数学课程将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练习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优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工作室提出“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实效,开放过程,突出主体。旨在通过研究,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既内化又延伸,实现 “减负增效”。

二、理论依据

(一)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二)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知,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才能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创设灵活多样、富有激情的练习,诱发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价值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三、研究项目

(一)研究目的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作业反馈能力。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基本特征;

2)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教学策略;

4)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反馈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四)研究对象

浔北分校一年7班,实验教师:陈玉芳

中心小学六年3、4班,实验教师:黄彩虹、黄民忠

(五)时间安排

2010年1月—2010年月。针对研究内容,灵活采取适当的方法策略开展研讨活动,形成有效练习的内容、方式和有效练习实施与反馈策略。

7.略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策略 篇七

一、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内容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为生活服务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入手, 这样, 就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参与机会, 让学生感觉所学到的知识就在身边。这样, 数学的价值就充分体现出来了。从自己身边的生活情景发现数学, 同样, 也可以运用数学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通过练习, 思考能力加强了, 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智力和智慧得到了有效发展, 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 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例如, “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学习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假设我们的教室全是墙面, 要对教室的四周墙壁和天花板进行粉刷。每平方米约用白灰150克。请你们用尺子量一下, 并计算共需要多少白灰。给学生进行了分组, 合作进行测量并计算, 学生表现很积极。经过学生们的努力, 学生得出了最后的答案。这样的练习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 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 学习质量较好。

二、设计生动有趣的练习内容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迷恋, 那么, 我们也应该在练习设计上做到生动有趣, 让他们对数学练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从而达到喜欢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解答练习时, 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但是, 我们也要把握一个度, 兴趣也要建立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课堂趣味性习题要区别于兴趣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那一类趣味数学题。课堂练习要尽可能具有趣味性, 让学生意想不到, 而且思考的容量要大,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取得成功, 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 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会在学习时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如果练习设计不脱离课本, 做到注重基本知识, 那么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会完成练习, 而且他们会积极参与思考和探究, 成功完成任务后也能树立自信心。笔者在实践中会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 给学生设计这类练习, 目的是让他们在下课时仍恋恋不舍, 从而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从而还想下次的数学课。比如, 把枯燥的连线题改成小朋友派对, 或者“它们的好朋友都是谁呢”, 这样的形式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乐于去完成练习。应用题可以运用:“小淘气包遇到了一个问题, 谁来帮他解决?”“智慧老人想与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好。”运用这样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望, 而且非常亲切, 让课堂显得很轻松。

三、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内容

达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学内容来承载, 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 并落实到课堂练习中去, 始终坚持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数学知识虽然很零乱, 但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系统性很强, 新旧知识也联系紧密。所以, 在新授课之前, 我们也可以加一些旧知的练习, 以起到课堂导入的目的, 启发学生学习新知。在设计过程中, 善于把同一个大问题细小化, 形成各种各样的小问题, 这里的小问题要做到有浅、中、难等多种层次, 这样, 就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这些小问题虽小, 但是可以形成一个问题链, 如果学生对这些问题都能回答且理解, 就能得出这道大题的最终答案。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机械记忆简单的问题, 而较难层次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 更高层次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探索、创新与拓展, 所出的练习题目要符合从易到难的顺序。这样, 学生做起题来就会信心十足, 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比如, 在学习“商不变性质”这一内容时, 教师出示知识重点:“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零除外) , 商不变。”——商不变性质。然后设计以下练习:

(1) 在下列式子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 写出商是6的三个算式, 请观察体会“商不变性质”的知识。

(3) 试一试, 看能写出多少等式?

8.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篇八

一、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原则

(1)生活化原则。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2)科学性原则。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要求,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3)层次性原则。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特点,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4)针对性原则。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现在练习题的来源途径非常广泛,书后有,辅导资料上有,远程教育资源上有,还可以自行设计。面对纷繁多样的题海,该如何去“捞金”呢?再加上数学课堂中的练习时间最多也不过十来分钟,哪儿能处理那么多的习题呢?我们认为,只有一条原则,那就是精选,针对本节课的关键点优化设计,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5)多样性原则。课堂练习的设计追求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把学生抄题、做题的纯粹机械动手练习变为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练习。题型可以有口算练习、笔算练习、应用练习、选择练习、判断练习、综合练习、操作练习、竞赛练习、游戏练习等,让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口,还要动脑。而且在练习时既可以让学生集体练习,还可以有独立练习,当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练习。

(6)趣味性原则。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因此,设计练习时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的习题,这样可以寓练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二、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1)设计课堂练习必须灵活多样。小学生活泼好动,因而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特点,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把机械练习变为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练习。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些游戏、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过长期实践发现,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但课堂教学效果好,而且学生也很容易掌握所学知识。比如,教师在教乘法口诀时引入对口令方式,可把45句乘法口诀每句只写出前一半,做成标签,让全班学生两人一组,每人抽一签,一个说,另一个人答。游戏练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指导课堂练习必须当堂反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希望获得好成绩的信心最足,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及时订正、反馈、评价学生作业,做到“堂堂清”。当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集体订正,然后,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给予全堂讲评,并让学生更正。这样,缩短了错误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停留时间,有效地把错误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个别问题,教师要个别辅导,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并帮助其纠正提高。

(3)优化课堂练习必须系统科学。教师要讲究科学的练习策略,有效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练习效果。其一,对于新知识要及时练。学生学习了一个新知识点之后,教者要针对知识点的本质特征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练,这样的练习题针对性一定要强。其二,对于易混淆的知识要对比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练习方法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其三,对于关联知识要结合练。教师要把新旧知识串成线、连成片,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巧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小兔子历险记作文850字下一篇:介绍信企业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