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为什么是第一要务

2024-10-22

发展为什么是第一要务(精选6篇)

1.发展为什么是第一要务 篇一

“十三五”时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人民要论)

韩文秀

《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21日

07 版)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978年—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从3645亿元扩大到67.67万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5.7%,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水平迈进。这些巨大变化,是多年来集中精力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结果。

当前,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近8000美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历史性交汇,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过去几十年的世界经济史显示,有百余个国家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只有极少数国家实现了从中等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的跨越。今后几年是我国迈过高收入国家门槛的关键时期,不能有任何懈怠和闪失。如果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继续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汇率保持基本稳定,迈过高收入国家门槛就没有悬念;否则,就要用更长时间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或者长时间保持甚至可能重新拉大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因此,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必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体现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要认识到,现阶段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现实可行。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今后5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应保持在6.5%以上。稳增长关系全局。如果经济增速过低,滑出合理区间,就业、居民收入分配等民生保障问题和财政、金融等风险隐患都可能凸显。但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必须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因此,短期宏观调控要高度重视稳增长,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在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实现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根本之道在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继续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追赶式发展的同时,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坚持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施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在缩小差距、促进协调中发挥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动力。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对能源资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实行双重有效控制,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和 2 保护环境的双赢之路。坚持开放发展,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打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共享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赢脱贫攻坚战,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持续提高总体发展水平、总体收入水平、总体生活水平的同时,持续增强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包容性,使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集中体现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多。这些困难和挑战是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总量问题表现为需求不足,结构问题主要是供给方面存在缺陷。从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的角度看,由于供给结构不能很好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近年来国内部分消费需求转而在海外购物中得到满足。出口下降既受国际贸易萎缩的大环境影响,很大程度上也是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供给侧传统竞争优势明显弱化的结果。而投资需求是为消费和出口服务的,并受到消费和出口需求状况的制约。在部分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这一典型供给侧问题较为突出的情况下,投资需求必然受到抑制。2015年我国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对我国经济来说,结构问题是主要矛盾,而供给侧的结构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最大症结所在。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从根本上克服困难、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调整结构,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3 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及其灵活性,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去产能是一项艰巨任务,近期要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积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要注重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和技术、安全等标准,鼓励企业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去库存主要是逐步降低房地产库存,完善住房消费政策,有效释放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在城镇棚户区改造中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城镇公租房供应范围。我国一二三四线城市供需形势差异很大,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完善房地产调控。此外,粮食也有一个去库存的问题。去杠杆就是要降低国民经济整体负债率特别是企业的负债率。在保持社会融资总规模合理增长的情况下,推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调整融资结构,逐步降低债务融资比重,提高股本融资比重。受多种因素影响,去杠杆可能会经历暂时加杠杆、停止加杠杆、逐步去杠杆的过程。要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对债务总量实行限额管理。加强全方位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成本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防止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以降低企业用能(用电、用气等)成本,清理规范各种涉企收费,研究精简归并降低社会保险和公积金费率等。补短板就是要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特别是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区各行业和相关企业都要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 4 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和进度安排。特别是在做“减法”时,要注重解决好“人”和“债”的问题,确保职工妥善安置、社会大局稳定;处理好债权债务关系,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在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同时,还要采取更多措施加力增效。要强化创新驱动,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获得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以“亲”“清”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政商关系,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形成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采取这些措施加力增效,就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完善需求管理统一起来。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需求可以催生新供给,新供给可以创造新需求。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调控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针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搞好以需求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短期调控,解决好总量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如同火箭由多级动力接续推动而进入预定轨道、生物由新陈代谢而不断成长,经济发展也需要动能的前后接续。当原有动能减弱时,就需要培育和壮大新动能,这样才能使经济以符合预期的合理速度持续发展。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关键要加快发展新动能。应孕育催生壮大“无中生有”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如,支持发展和规范分享经济,把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闲散或低效利用状态的各类资源有效激活、组织起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让更多的人受益;支持研究和开发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以供给创新激发新的需求。新动能的成长往往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要善于识别新动能,精心呵护新动能,大力培育新动能,使新动能尽快进入加速成长轨道,尽可能弥补旧动能减弱带来的缺口,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还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应大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和传统农业,推动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营销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重大提升,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充分运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信息网络、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正在孕育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催生重大产业变革。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兴起,将推动制造业由大批量集中式生产向定制化分布式生产转变,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特别是“互联网+”迅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等新的网络形态不断涌现,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生活等新的应用技术不断拓展,将全方位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商机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可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明显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基础科学、前沿科学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大体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尤其是我国 6 拥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用户、覆盖最广的宽带网络、增长最快的信息消费市场,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迅猛发展,在某些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面对新形势,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性机遇,搭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车。要加强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器。

充分发挥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1.5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每年毕业大学生700多万,其中约一半是理工科学生,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宏大人力资源,是我们发展的最大本钱。“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蓬勃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扩大就业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个人实现人生价值追求。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继续简政放权,实施减税让利,加大融资支持,强化人才激励,保护知识产权,优化创业创新服务,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及各类众创空间,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加强创业创新国际合作,使亿万高素质人才的创业创新创造潜力充分迸发出来,汇聚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2.准确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 篇二

一、准确把握发展的丰富内涵

准确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就必须全面理解发展的丰富内涵。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发展,又包括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政治、社会、文化及人的全面发展。

1、发展首先是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坚持的工作重心。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都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大气候下,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顺利地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际影响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应有的勃勃生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生产力、科技、教育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唯一的办法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化。

2、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建设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过程。政治文明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现阶段我国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之间,总体上相互适应,但也有很多不适应的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潮流,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和参政议政水平的提高,对民主政治建设会有更高的要求。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完善,也迫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十六大报告又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政治文明这个目标,强调了我们必须重点做好的工作。这些工作,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具体化,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建设的着力点,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指明了方向。

3、发展还必须推动文化发展,建设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有繁荣的经济,高效的政治,还应当包括先进的文化。健康向上的文化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我们加快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新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持与时俱进,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建立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正确处理有关发展的几个关系

准确把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同其它方面的 关系。

1、正确处理三个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相统一的全面建设,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进程。十六大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建设的目标,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这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起保障作用,精神文明则为我们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把促进三个文明共同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顾此失彼,曾给我们带来的沉痛教训我们应牢牢记取。我们要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第一要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社会稳定又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十六报告总结十三年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

3、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讲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是不以牺牲后人发展能力为代价的发展。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既关系到当前工作的大局,又关系到中华民族长远的生存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纠正经济增长中出现偏差的基础上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在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巨大的压力。我们的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人口数量庞大且素质较低,资源短缺且保护不力,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这些都影响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我们进行的抗击非典的斗争,就体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功效。我们全力抗击非典可能会影响暂时的经济增长,但它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党和政府在民众中的威信。所以我们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3.发展为什么是第一要务 篇三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答:

首先,我觉得中国要想国富民强,就要发展经济。经济发达了,人民才能过上富足的日子才能够安居乐业,才能使得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了,人们才有更多的时间、财力去发展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做到一个有文化,知礼仪的文明之邦;经济发达了,才有能力进行高科技的研究和创新,才能够购置足够的武器装备来武装自己,保卫人民的安全。

其次,这是领导人结合国情作出的正确指导方针。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后来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导致生产力发展迟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沉痛教训。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力。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它在推动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第一,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第三,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篇四

摘要

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客观要求。

关键字:发展执政兴国生产力

发展既是世界关注的中心问题,也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所要考虑和解决的第一位的问题,并应当贯穿于执政治国的全过程。执政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着眼于发展、围绕着发展、有利于发展。执政的目的,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执政的措施,要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也要用发展的实绩来检验。党在执政中必须坚持把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其他的事务都要与这个中心相适应、相配合。

1.1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反应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能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进而才能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要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势,体现出自身特有的优越性,必须极大发展生产力,经济高度繁荣,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有余。“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反

复强调,发展是其他大道理都必须服从的“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诸如社会就业问题、收入增加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江泽民也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始终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国际间的竞争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才能有力量抵御任何自然的和社会的风浪,顶住任何外来的威胁和压力,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胡锦涛认为:“关键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对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等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全新的战略思想高度。他明确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所以“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为此,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大力解放和科学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1.2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发展的机遇问题,强调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江泽民认为,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胡锦涛指出要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将科技、教育、文化与政治、军事等诸多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谋求全面的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了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发展始终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

1.3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

生活的事业。因而,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归根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最高标准,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党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始终忠实于人民群众,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最大意愿,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大利益。我们党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一切关于发展的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发展的成果,最终都要为人民所享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和推进发展时,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突出位置,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1.4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社会不会和谐;经济搞上去了,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不满意,社会也不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拒绝贫穷。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则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的和谐程度就高;经济停滞不前,群众生活贫困,则社会的和谐就低,甚至会出现动荡和混乱局面。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发展,根本在发展,必须在发展中实现和谐。

5.发展为什么是第一要务 篇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民菜的能力,党要长期执政,执好政,领导人民实现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工程,必须抓好这一关键环节,首先要解决好发展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次四中全会进一步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首先关注和重视领导好发展问题。

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切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要靠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生活还不是十分富裕,综合国力也无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媲美。表现在各个领域的差距仍然很大,许多社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摆脱贫困增加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问题仍要靠发展来解决。

要抓好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实行了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一次正确的历史抉择,没有这次转变,就没有今天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就没有逐步富裕的人民生活。

6.挪威老人:享受生活才是第一要务 篇六

享受阳光。阳光是挪威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挪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北极圈内,因此,阳光对于挪威人来说实在是稀缺的资源,对于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当春天来临、阳光映照大地的时候,挪威老年人便带领家人,外出郊游。说是郊游,其实就是晒太阳——找一块向阳之地,全家人躺下来,闭上眼睛,舒舒服服地享受阳光。而夏天是挪威阳光最充足的季节,所以当夏季来临时,挪威的很多城市都是“人去城空”——人们都外出晒太阳去了。无论是在大海边,还是任公园里,甚至是在街边的长椅上,都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怡然自得地晒着太阳。有的干脆脱掉上衣,悠闲地躺在草地上,接受阳光的抚慰。阳光,几乎成了挪威老年人的第二生命。

享受自然。挪威是世界上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森林的覆盖率非常高,蓝天、绿树、清水、清脆的鸟鸣,成为挪威自然生态的真实写照。走在挪威的城市和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在草地上、树林边、路边、小河旁,静静地喂着鸟。挪威的鸟一点也不怕人,见到有人喂食,就大胆地飞落下来,围在老人身边,争抢食物。有时,调皮的鸟们还会飞到老年人的肩头或身上,去和老人“聊天”、嬉戏或玩捉迷藏的游戏——人鸟相合,天人合一,那场景看了确实让人感到很温馨。

在挪威,有很多由老年人组成的爱鸟组织,会员们经常背着装有鸟食的背包,行走于城乡之间,定时去喂鸟。鸟们见到那些熟悉的身影,会愉快地飞落过来,围住老人们,唧唧喳喳地又叫又跳。在挪威,很多老年人都是护鸟使者。他们懂得,只有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才能给人类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享受运动。挪威老年人普遍喜欢运动,他们懂得运动养生的道理。所以,不论是温暖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都可以看到老年人在室外运动、健身的身影。生活在极地附近的老人们,更是善于捕捉自然界的规律。无论是天晴天阴,还是极昼极夜,每个老年人都尽情享受生命的乐趣,不会亏待自己。挪威老年人的运动项目很多,身体也都普遍强壮,因此,在挪威,老年人的患病率大大低于世界其它国家,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大大高于其它国家。

上一篇:人生如花经典句子下一篇: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