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2024-09-1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精选8篇)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篇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2、院内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至少包括医疗救治组、疫情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等。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3、各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4、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报告。

5、疫情管理组在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6、医疗救治组负责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7、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按规定进行留验和医学观察。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8、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9、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10、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11、定期组织院内科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报告内容

(1)传染病暴发疫情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流行时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的不明原因的疾病或就诊同一症状病例有相对地区聚集性

(3)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

(4)历史上未曾出现过或本地罕见的传染病

(5)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报告时限卫生院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3、报告方式以电话报告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网络报告。

4、对法定传染病疫情除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外还需进行网络个案报告。

5、配合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同时开展灾后防病工作报告如灾后居民伤情报告、灾后就诊变化等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篇二

关键词: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一、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分析

(一) 美国:首屈一指的公共卫生应急网络系统

当前, 在全球化的应急管理防控体系中, 美国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协调水平世界公认, 全方位与立体化的突卫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更是首屈一指。进入21世纪, 全球顶级风险咨询公司 (香港PERC) 2003年、2012年两次统计世界各国应对重大疾病和传染疾病能力报告显示, 美国均已高分指标位列第一位。美国一直高度重视卫生网络系统和应急协调体系的建设, 特别是“9.11”和炭疽袭击事件发生后, 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应急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 调集更广泛的资源应对一切突发事件。

美国经过近百年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逐步完善公共卫生网络化管理模式, 多层次与综合性的突卫事件应对机制成熟运转, 2003年的SARS和2009年的H1N1的全球化肆虐, 美国创造国民零死亡记录, “早发现, 早治疗, 疫情信息及时播报, 多部门协作, 隔离监测”的防控措施保障了美国免于流感病毒的严重侵害。美国特色鲜明的突卫事件的应急防范网络主要有下面五个系统构成: (1)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应急决策指挥中心、疾病监测反馈系统、城市疾控症状预警系统、医疗临床信息系统) 。 (2) 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 (三级管理, 检验检疫与临床试验) 。 (3)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机动队伍和网络系统 (疫情的综合调查和情报信息的及时传达) 。 (4) 全国大都市医学应急网络系统 (传染病科室的财政巨额支持, 传染病防治的各类研究和应对) 。 (5) 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

(二) 英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英国应对卫生事件的管理层级设置为两个, 一是中央层面 (战略层) , 二是地方层面 (执行层) 。战略层级 (卫生部及其管理的“突发事件战略规划协调机构 (EPCU) ”) 主要负责卫生政策的制定与终结、疫情的研究和判断、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传达、应急协调和协作;执行层面 (公民健康服务系统 (NHS) 及其授权机构) 主要负责具体事件的应对、提供医疗服务与卫生保健职能。近几年英国面临突卫事件频发的尴尬境地, 从疯牛病的全球蔓延到口蹄疫的不断扩散, 从猪瘟的疯狂传播再到流感的广泛传染, 从SARS的波及到对畜牧业的严重损害等, 英国不断吸取经验教训, 调整应对模式和管理机构, 2003年专门成立健康保护机构 (HPA) , 减少突发事件对国人的危害, 保护国民健康,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公共卫生应对体系, 构筑权威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突发卫生事件应对体系的综合框架。

(三) 加拿大:完善的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

加拿大的突卫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国家安全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环节, 突卫事件应急行政管理框架总体上分为三个层级:第一, 联邦政府国防部下设应急管理局作为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管理机构, 主要负责日常卫生应急协调指挥工作、卫生应急准备和动员工作。第二, 省 (地区) 下设卫生应急组织, 负责本辖区的整体公共卫生应急和组织工作。第三, 在地方有卫生应急运营中心负责现场的资源调配和应急管理, 按照联邦政府和省 (地区) 的准备机制的预设内容和卫生保障计划进行直接运营操作。值得注意的是, 为了避免职能交叉和权责不清, 更好的授权地方处理突发卫生事件, 按照加拿大的相关法律和规范, 联邦政府国防部下设应急管理局没有权利进行直接领导以下两级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只有省 (地区) 和地方提出支援申请和要求时才能参与其中管理。

(四) 俄罗斯:“大总统、大安全”

俄罗斯与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方面具体共通性, 由于突发事件的频发发生, 促使俄罗斯广泛关注在公共卫生、经济金融以及国家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 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逐步形成目前已总统为核心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总统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处于关键地位, 总统和联邦安全会议 (“大安全”) 扮演着指挥决策的作用, 政府部门和专业职能机构相关协作、密切配合。在俄罗斯, 总统在履行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职责的同时, 还具有相当大的行政权力和部分立法权力, 在突发事件中高度集权的固有职责可以促使危机事件高速解决, 调集一切力量和资源应对突发事件。作为俄罗斯国家战略安全重要机构的联邦安全会议在危机事件中同样作用显著, 以其特殊的职责发挥着中枢指挥的效用。

(五) 日本:“预防为主、专项投入”

日本历来重视预防工作, 在预防工作起主导作用的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保健所。日本于1493年修订改名为《地域保健法》, 并于1997年公布实施《保健所法》, 日本每年通过由厚生省及其所属的健康政策局、保健医疗局、生活卫生局、药务局及老人保健福利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公布“实务卫生行政六法”, 实施法制化管理, 各项卫生医疗法规配套健全, 全国上下都严格依法办事。日本的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级政府、二大系统通过纵向行业系统管理和分地区管理形成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网络, 这一系统同时被纳入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在日本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系统中, 消防 (急救) 、警察、医师会、医疗机构协会、通信、铁道、电力、煤气、供水等部门按照各自的危机管理实施要领相互配合。

二、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启示

(一)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险性大和危害范围大等特点, 危害的范围大, 涉及面广, 仅仅依靠一个政府部门或一级政府是不能有效控制与处理。从横向来看, 危机管理工作涉及到绝大多数的政府部门;从纵向来看, 上下级政府系统必须协同管理。为了更好的协调各级政府和部门, 政府应该在常设危机管理机构中强化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协调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共同应对,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群体的力量来高效、协同的应对危机, 防止在危机爆发时各职能部门、各级政府之间相互推诿。在这方面, 美国等国家都已经设立了相应的机构。美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是在经历各种危机事件的冲击过程中不断成熟。美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不仅在国家和地方都有完备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而且形成了以卫生部为主体、其他联邦部门为辅的危机应对网络协作系统。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英国设立了由卫生部、EPCU、NHS和PCT等常设机构一起组成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分析美国、英国的经验, 我国地方政府应该设立常设危机管理机构, 从省、市一级分布至基层, 该机构专职处理危机的协调与管理,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 迅速采取对应措施, 调动社会资源来处理危机。在设立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中要特别注重建立多部门、多领域和多层次协作的工作机制。

(二)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

发达国家把“预防为主”放到首要位置, 美国以及日本通过疾病监测反馈系统、城市疾控症状预警系统等制定详实有效的卫生预案和应急规划, 采集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模拟和分析, 一旦疫情发生, 可以按照预设防控措施和方案进行隔离, 至上而下形式良好的应急响应体系, 及时遏制危机事态的蔓延和发展, 把危害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突发事件复杂性和频发性越加明显, 需要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的不断升级, 更需要“预防为主”观念的深入人心。

美国的危机管理机构如国土安全部、FEMA都制订了清晰的危机应对计划。英国卫生部编制的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国家手册, 要求所有卫生服务组织都必须制订应对计划,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委托机构制订的突发事件应对计划包括执行程序、日常训练、应急反应预案等。危机应对运作管理计划和预案的制订大大提高了政府应对危机事的能力和效率, 随着危机事件的频度和复杂性越来越高, 计划和预案也必需不断更新与完善。英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的响应以初级保健联合体为核心, 这实际上是以社区为中心、自下而上的快速响应体系。美国和英国都建设了高度灵敏的传染病监控和预警系统, 某种新型病毒产生了, 美国和英国都能在第一时间发现, 迅速采取措施, 隔离现场、分析病毒, 及时遏制危机事件。

(三)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机制

信息传播机制 (卫生信息的发布与通告) 是发达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典范经验, 美国与英国非常重视与媒体机构的沟通, 卫生事件与危机问题一旦爆发, 及时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向公众和社会发布防控信息, 通过疫情的播报和传播还原事情真相和处理进展, 经历开放式和公开化的沟通交流平台。发达国家在突发卫生事件中不但公开危机真相, 还会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邀请媒体等大众传媒参与其中, 改善与民众的沟通方式, 通过媒体架起互通式交流的桥梁。

(四) 明晰各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权责问题

发达国家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所在, 明晰了各层级之间以及各个机构之间的职能问题, 通过立法和规范的方式明确权责划分。各级应急管理组织权责问题是完善多领域、跨部门和深层次合作的基础, 相当一部分突发事件源于地方和省市, 这就需要地方权责的统一和规范, 避免推诿失职以及职能交叉等问题的发生, 权责的明晰可以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

(五) 建立完善的卫生应急全程管理机制

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突发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处于领先地位, 是因为他们卫生应急全程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 权威化的指挥调度体系、科学化的预警监测体系、效能化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公开的信息传播机制、充足的经费物资保障体系以及专业性的医疗救助体系都是发达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典型特征, 重视法制约束, 强调全民参与和媒体介入,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些都是发达国家在卫生应急全程管理中实施的具体化措施。

参考文献

[1]顾凯, 韩锋.平衡计分卡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性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3 (05) .

[2]韩锋, 田家林.战略管理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特点、效能及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01) .

[3]王舒.柔性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性探析[J].上海医药, 2012 (12) .

[4]王舒.引入柔性化科研管理的绩效分析——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 2013 (01) .

[5]张永庆.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 2013 (11) .

[6]孙斌义.突发卫生事件的特点和特征——以浙江省为例[D].复旦大学学位论文, 2006 (09) .

[7]陈秀梅, 甘玲, 于亚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篇三

有人这样说过:“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疾病或传染病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它往往比战争、革命、暴动还要剧烈,因为它直接打击了文明的核心和根本——人类本身,打击了他们的身体,打击了他们的心灵。

人类一次次地征服疾病,疾病也一次次地变换“手法”。人类文明每一次战胜这些挑战,就又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社会组织方式。

近几年来,印度的鼠疫、日本的疯牛病、美国的结核牛、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以及其他需严防越境传播的流行性脑炎、森林脑炎、黄热病等疫情警报接连不断。这些动物源性疾病频频突袭,影响之大令人始料不及,忧心忡忡。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发展,全球性恶性传染病不仅给原发区,也给某一地区或全球带来了巨大灾难——1918年在西班牙爆发的世界性流感传染病造成至少2000万人死亡、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共造成全世界150万人死亡。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典”正在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重大灾害。人们越来越担心自身健康的安全保障问题,更惊讶于为何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健康环境还如此脆弱。

个案一:美国炭疽危机

当整个国家还沉浸在9.11的巨大悲痛之中时,又不得不面对第二波袭击。

当前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

美国主要在六个方面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了其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当整个国家还沉浸在这场巨大的悲剧之中时,它又不得不面对第二波恐怖袭击——这次是以生化袭击的方式出现的。炭疽病毒粉末通过邮政系统传播,造成多例死亡,引起了全国的恐慌。

回放:个案中的个案

2001年10月15日上午9∶45,美国国会大厦六层一名工作人员打开了一封含有炭疽病毒的信件。此前,该大厦的工作人员已经同许多人一样,在美国遭受前期的炭疽袭击之后,接受了如何应付可疑信件的培训。可疑粉末的出现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她立即通知警察。让我们看看接下来事件的迅速处理过程:

09:55 第一现场应对者到达现场,包括警察、突发事件应对人员。

10:00 危险品检测部门到达现场并开始炭疽病的初始检测。

10:15 第一次快速检测呈炭疽阳性。

10:30 通风系统关闭,第二次检测也呈炭疽阳性:诊断医师办公室(Office of the Attending Physician,简称OAP)开始对可能暴露在炭疽粉末中的人员进行鼻腔试纸的检测和化学预防药品的分发。

10:40 六楼的工作人员转移至九楼:鼻腔试纸检测仍继续:此后工作人员被转移至五楼,并与其他人员隔离。

15:00 办公室成员离开大厦。

10月16日早晨,大厦西南区关闭:晚上整个大厦关闭。在接下来的三天,OAP对所有在现场的人员和国会里自愿要求检查的人员做炭疽病毒的检测。

10月16日上午,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The Centers of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 CDC)人员到达现场并开始流行病学的调查。为了识别曾暴露于炭疽病毒的人群,CDC小组界定了受污染的高威胁区域:同时,为了识别可能受污染的设施,CDC开始追踪国会邮件分配系统,并获取五楼和六楼的平面图和通风系统的信息,以及多种环境样本。为了找到每一个可能处于危险区域的人,CDC获取了雇员名单和到访者名单及联系方式。事件发生的九小时内,CDC与OAP密切合作,收集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第一现场反应者的全部鼻腔试纸样本,并在随后四天送往位于马里兰州的国家海军医疗中心检测:在随后的七天内跟踪首次检测呈炭疽阳性的样本……

从此次事件的前期处理来看,反应迅速、合作有效的公共卫生部门的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了炭疽病毒的扩散:而良好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有效的抗菌预防战略和基于先前经验的有效管理在此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CDC建立了由各领域专家(如数据管理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专家、沟通专家)组成的快速反应小组,这些受过专门培训的行动小组能迅速奔赴突发事件现场,为州和地方提供应急支持。

在整个炭疽袭击的应对过程中,联邦、地区、州和地方努力保持高度协作和沟通,多个系统在同时协同运转。卫生与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简称DHHS)通过CDC为州和地方卫生部门提供9.18亿美元的资助,以提高整个应对系统预防公共卫生领域的恐怖袭击、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整体能力。

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当前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根据总部设在香港的政治及经济风险咨询机构(PERC)2003年对世界各国(主要是针对亚洲地区)处理严重疾病能力的分析,美国的得分遥遥领先(参见前页表)。总体上而言,美国横向的政府职能部门均能协同运作,纵向的“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也能高效协调,同时还重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

从纵向看,美国传统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以“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架构的,且由于其联邦制的特点,三级公共部门之间的协作较为松散。9.11事件和炭疽袭击在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美国应急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并因此而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卫生系统。

目前,美国这套仍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中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以新的三级应对体系为基本特点。这个体系自上而下地纵向包括: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三个子系统。

CDC成立于1946年,是卫生与福利部(DHHS)的一个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全国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资源整合、公共卫生领域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培养。CDC是整个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的核心和协调中心。

HRSA——卫生资源和服务局(Health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是与CDC平行的部门,同属于美国卫生与福利部,旨在为所有人提供卫生保健服务。“HRSA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他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来发展区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该系统在全国实行分区管理,共设10个区,区内以州为单位实现联动。除了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外,其他参与者还包括:州级应急管理机构、州级农村卫生保健办公室、退伍军人卫生保健部门和军方医院、基本医疗保健协会等。

MMRS——城市医疗应对系统(Metropolitan Medical Response System),是地方层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运作系统。该系统通过地方的执法部门、消防部门、自然灾害处理部门、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之间的协作与互动,确保城市在一起公共卫生危机中最初48小时的有效应对,从而使得城市在全国应急资源被动员起来之前能以自身力量控制危机事态。

从横向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必须是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例如消防员、救护人员)等在内的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联动、协作系统。

在2001年10月初第一起炭疽病毒袭击事件发生后,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联邦调查局(FBI)立即被动员起来,帮助各州、地方公共卫生部门和执法部门开展调查。

除健全和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外,美国还加强了危机处理中的国际协作。美国遭受炭疽病毒袭击的报道曾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各国的流行病学家、实验人员和临床医学专家被号召起来应对这场大范围的政治和公共事件。为了与国际合作,CDC在它的紧急事件运作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中成立了国际联合小组。从2001年10月12日至2002年2月2日,这个小组收到了来自70个国家和2个地区的130份意见,它们分别来自各国卫生部、国际组织、医生等。国际社会提供的这些信息和支持对于减轻社会恐慌、防止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提高世界范围内生化袭击的实验监测和预警能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该小组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不间断工作,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保持密切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快速的、可信赖的国际合作是联合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部门的有效方式,应当被广泛提倡。

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

正如前文所说,9.11事件和炭疽病毒袭击对美国产生了深刻影响,预防、监测、管理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的建设成为美国新的焦点。

目前,美国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继续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从而提升它在该领域的应急能力。

第一,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准备和预警能力。突发事件的发现、诊断和缓解是一个包含了诸多参与者的复杂过程,加强危机准备和预警能力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确保国家、地区<州>、地方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第二,流行病监测。这个方面的改善主要包括制度化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以立法规范),流行病监测的培训,迅捷的疾病跟踪能力,有胜任能力的全职管理者和协调人员,与科研机构的良好合作等。

第三,科学研究和实验。国家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实验,为有效应对生化武器、传染病和其他威胁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设备供给,在全国范围建立多级实验室反应网络(multilevel laboratory response network)。

第四,公众健康警报网络(IT技术)。利用IT和网络技术,建立有效的紧急状态沟通渠道,加强对资料和信息系统的保护,从而构建安全的公共卫生信息传递系统,发展全信息技术支撑。

第五,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沟通和信息传递。改善指挥者的沟通观念,在应急小组内建立快速无障碍的联系。同时,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向外界提供权威信息,建立任务报告和评价系统,并确保在第一时间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通知媒体和公众。

第六,教育和培训。动员各相关领域专家广泛参与到系统中来,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大众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同时将教育、培训融合到以上五个领域中去。

个案二:中国应对SARS的实践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的频繁,地方性事件都可能转变成为全球性危机。

在一个信息交流手段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关于危机事件信息的任何扭曲和遮掩都不可能持久,反倒可能会失去信息主动权。

近十几年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比较典型的例子有:1987年广西都安假酒甲醇中毒,中毒1641人,死亡33人,双目失明12人:1994年广西柳州假酒甲醇中毒,中毒29人,死亡10人,双目失明3人:1998年广西荔浦县某酒店400人聚餐,349人中毒:1998年震惊全国的山西朔州假酒中毒事件导致296人中毒,27人死亡:1998年桂林霍乱流行:1999年广西灵山、博白、浦北等县乙脑大流行:1999年青海省发生一例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为此耗资1亿元人民币。这些事件给民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如今,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高科技化发展和全球人口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的社会和生存环境更为复杂,传统的疾病预防控制的地域及空间发生了变化,发生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几率明显增加,处理的难度及复杂程度也进一步加大。仅从病原体之一的病毒看,在迄今发现的4000多种病毒中,有100多种可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新的病原不断被发现。近20年世界上发现的32种新传染病,其中半数左右已经在我国出现。据统计,目前已登记的化学物总数达4100万种,我国农药产品有1.4万个,年产量100万吨,这些都隐含着化学中毒事件比以往更为频发的危险。这次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在国内被不准确地称为“非典型肺炎”或“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和扩散,更对我们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提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面对SARS,我们的缺陷在哪里

总体上,从此次SARS的蔓延和各地的应对来看,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还有漏洞,传染病预警系统并未建立或健全:极个别地方出于“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疫情信息上报不畅,疫情对公众的透明度很低,导致各地民众的“信息短缺”,容易走要么极端麻痹、要么十分恐慌两个极端:应急的横向和纵向协调机制和能力都很缺乏。这些都在事件前期致使SARS危机的应对难度大为增加。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的频繁,地方性事件都可能转变成为全球性危机。同时,在一个信息交流手段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关于危机事件信息的任何扭曲和遮掩都不可能持久,反倒可能会失去信息主动权,造成更大的混乱,加剧危机。

为什么我国现有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在SARS的挑战面前完全丧失了效能呢?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还存在众多问题。就现实观察而言,我国在传染性疾病、地方病与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方面的技术手段仍然比较落后,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疫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的快速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更显不足。目前,我国重大疾病预防问题异常突出,一些重点传染病的流行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乙肝病毒、结核菌感染人数众多。此外,艾滋病快速蔓延,部分地方病、寄生虫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

在应对和管理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运作机制方面,我国当前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反应队伍和相应保障机制,这严重影响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变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没有为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提供适当的法律余地,这一点在这次SARS危机中得到体现。此次在广东出现的非典型性肺炎非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35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之一而是一种冬春季易发疾病,也没有强制就医的法令规定,这给初期的疾病预防和控制造成很多麻烦。2003年4月10日卫生部研究决定,将非典型肺炎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

(2)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及职能部门(包括财政、公安、工商、农业、教育、民政、运输、环保、新闻媒体以及爱国卫生等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没有从法律层面加以规定,往往出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3)缺乏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队伍和快速诊断试剂及先进的仪器设备,应急物质储备不足、应急经费不足以及快速检验检测手段落后。由于实验室条件的落后,目前多种病毒与细菌的分离、研究不能进行,一些不明原因疾病不能进一步确定。

(4)在重大疫情的预警、公布制度、国际援助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陷。什么时候应该公布或者不应该公布,造成重大损失该由谁负责,似乎都没有太具体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尽管有一些疫情上报方面的原则规定,但并没有如何向社会公布的规定。

(5)在有关生物、化学和核恐怖应急预案和体系建设、反生物恐怖培训、全国各级救灾防病专家库、相关技术与物质储备、参与国际反生物化学恐怖网络等方面亟待加强。

(6)缺乏突发事件情况下的法律援助和心理救助制度,民众应对危急情况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应对能力较差,卫生安全与健康保障系数较低,连“缺米缺盐”的谣言都有很多人相信,一旦出现更大的疫情或灾情,后果不堪设想。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温家宝总理在4月13日的全国“非典”防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从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情况看,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还缺乏应急反应的能力,要抓紧建立全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做到一旦发生疫情,就能够及时掌握,并采取措施有效防治,快速遏制疾病的传播和蔓延。随着去年底我国局部地区发生“非典”疫情至今,公众对政府立法的期待日益迫切。

首先,注重综合性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该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应当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疫情防治和舆论宣传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有权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起全国性疫情特别是突发性疫情信息系统,加强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

对于政府来说,应当从法律、机构、人员、社会意识、民众技能等多个方面,从危机的预警准备、危机的快速反应、危机后的学习等不同环节加快我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危机管理的常规化和法制化”,增强社会整体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时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适应性,构筑一个从政府、军队、媒体到民间组织等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国家危机应对网络。

其次,要建立开放、透明和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公共沟通机制。在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扩张,大众传媒在塑造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诸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今信息技术及传播手段的多元化趋势,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舆论引导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众多信息渠道,如电话(包括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特别是网站论坛、电子公告版)等。面对如此多元的信息渠道,危机管理主体在各个阶段都应该主动寻求与媒体的合作,建立与媒体之间畅通的交流通道,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这就可以大大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第三,加强民众的健康知识宣传,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全民应对能力。

危机管理(包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对一国政府能力的严峻挑战,更是对民众和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在通常情况下,公众是突发性危机事件直接威胁的对象,也可以称他们为直接的“受灾体”。此时,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便成为政府危机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而公众自身的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便成为决定政府危机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此次SARS危机凸现我国民众健康意识和危机应对技能的薄弱所在。

需要充分注意的是,SARS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个契机。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建设一个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实践操作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4月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情况时介绍,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全国公共卫生组织指挥体系,完善疾病监测、信息网络和实验室鉴别诊断网络,提高控制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可以预见,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将指日可待。▲

清华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SARS危机应急课题组

组长:薛澜:

主要成员:彭宗超、张强、钟开斌、朱琴、叶胜舟、于剑

本文执笔人:钟开斌、朱琴

本文定稿:彭宗超

阅读背景

我国现有的关于传染病的法律和文件:

《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1991年10月)、《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6号、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卫办发2001112号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网络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篇四

二零一七年九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处理原则

遵循“依靠科学、依法防治、高度敏感、果断处置”的指导思想,坚持“学校主动,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的处置原则,严格控制传染源,迅速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积极救治病人,迅速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二、具体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污染事件、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和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加强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防控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各负其责。定期开展卫生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学校应急办公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并能结合工作实际,制订、修改和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组织培训和演练。

3.领导小组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等进行自检,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管理资金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学校要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食堂工作人员及采买、保管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

2.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定点采购,禁止向学生发放变质的食品或加工变质的蔬菜、粮油。

3.食品的加工过程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4.食品及其原料贮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有完善的安全措施,强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

5.加强学生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6.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学校食堂、宿舍、教室、卫生间和校园的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7.加强卫生室常用药品的管理,防止因药品过期或管理失误引起中毒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1.按教体局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安全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墙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防控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讲座,增强教职员工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

4.教育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加体质。

(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

1.各班教师每天把因病缺勤的学生名单报告学校安保办公室,并由应急办公事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收集信息。

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六)建立自下而上的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

严格执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任何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1.当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例时,由发现者或当班人及时准确报告主管领导。

2.主管业务领导或应急管理员立即到现场对学生进行诊断,确诊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后立即将学生送到隔离室进行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3.立即报告防疫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

(七)认真落实卫生部门提出的卫生管理、隔离、消毒等措施,协助疾控中心完成疫情调查、应急接种等工作。

1.加强晨检,严格控制进出校园的人员。

2.对患传染病的学生所在的班级进行彻底的消毒。对其他学生进行医学观察,直至解除观察期。医学观察期间的所在的班级学生禁止与其他班级的学生互相接触,避免感染。

3.根据疫情必要时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注射)。

4.对患传染病的学生必须严格按照传染病法所规定的隔离时间,完全治愈后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方可返校学习。

5.教师要稳定学生情绪,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得擅自向社会公布疫情。

6.因工作疏忽造成传染病流行要追究其责任。

(八)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配齐保健医生和心理咨询教师。保健医生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九)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证。

5.医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篇五

(1)各科室人员、专家组成员、外勤人员要服从领导小组统一调配。

(2)各科室及个人对突发事件必须立即据实报告医务科或应急管理办公室,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3)医院指派医务科专人负责突发事件和疫情,保卫科负责向公安部门提供所需信息;各科室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向外界散布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

(4)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5)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6)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7)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科室不得拒绝接诊。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篇六

报告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省有关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同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相关信息。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指定的突发事件监测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下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如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和药品监督检验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事件责任报告单位。

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以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为突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报告程序和时限

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突发事件,应在2

小时内向所在地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报告,同时向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接到或发现突发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上级突发事件监测报告机构报告,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或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蔓延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3、报告方式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突发事件后,应以最快方式报告,并及时报告书面材料。其中医疗卫生机构、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发现突发事件后,同时应立即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网络直报。

4、报告内容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进程等,每一起突发事件必须做初次报告、阶段报告、总结报告。初次报告要快,阶段报告要新,总结报告要全。

初次报告要求在发现和报告突发事件后6小时内完成。初次报告必须报告的信息有:突发事件类型和特征、发生地

点、时间和范围、受害人数、事件的地区分布以及已采取的相关措施等内容。

阶段报告应根据事件的进程变化或上级要求随时上报。应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原因或可能因素。在阶段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总结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应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附:花都区炭步镇中心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流程图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中心卫生院

2011年10月18日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篇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 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1]。我院是县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集中救治定点医院, 2009年10月8日—12月16日共接诊发热患者541例, 收治流行性感冒患者222例。现将有关医院组织管理经验报告如下。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组织管理办法

1.1 制定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具有演变迅速, 危害性大, 处于急速变化的环境中等特点。甲型H1N1流感于2009年上半年从国外引入后, 在我国迅速扩散, 我院接到任务后, 立即组织和召开全院总动员大会, 迅速启动医疗救护应急预案, 成立了防甲型H1N1流感领导小组, 专家组召开医疗救治技术培训会。根据近年来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特点, 在医院应急预案的框架下制定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发生意外事件时, 第一线医务人员接到重大事件发生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内利用电话口头汇报 (可逐级上报或直接上报医院和防保科) →防保科接到消息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防保科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作出初步判断→制定行动计划, 并传达下去。行动结束, 进行记录总结。

1.2 建立应急救护队伍

抽调全院重点科室的主任、护士长和急诊科、相关科室业务骨干参加医院的急救医疗队。建立以医院为中心的业务院长、应急办医务科护理部、科主任护士长三级应急管理体系, 成立领导小组, 共有成员20名。

1.3 严格岗前培训

医务科护理部拟定培训计划, 采取全院培训与重点科室培训相结合, 专题讲座和技术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岗前培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科医师上网或到上级医院参加学习后组织全院学习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如H1N1的概念、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用药原则、病情观察和护理要点等;二是消毒防护技术规范, 包括隔离区域划分和管理, 穿脱隔离衣, 洗手、消毒隔离制度等;三是对工作流程、仪器操作使用和管理等向医护人员示范和讲解, 使每个医务人员都能掌握。

1.4 病区和物资准备

我院将远离病区的感染性疾病科设为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的隔离病区, 医院将其他传染病的患者全部转入到另一病区, 对拟收治疑似患者的病区进行了改造, 严格区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标识清晰醒目, 使其符合消毒隔离要求。患者有单独的出入口, 每个病室均有专用厕所, 每个病室配置一个移动式紫外线消毒灯和“84”消毒液, 教会患者如何使用“84”消毒液, 每位患者均配戴口罩, 禁止患者互串病房。各相关的辅助部门科室全部按照严密隔离要求配套配置。后勤保障充足, 以保障临床所需物资, 对所进出病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演练, 严格管理。

1.5 完善和落实各项相关制度,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根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2009年修订版) 和贵州省卫生厅“对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管理规定”要求, 医院设置防控小组, 应急办、医务科、护理部协调管理调配和监督。根据实际情况, 迅速收集疾病的有关防治信息, 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及健康指导, 保证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据可依, 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病区主任、护士长做好最基层的监督管理, 1~2人进入病区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按照先疑似患者后确诊患者顺序进行检查、护理操作, 以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保证防治医院感染工作落实到位。

1.6 人员实施动态管理, 集中调配

医院除了成立院前急救和首批应急小组外, 要求医务科护理部对各科室安排好人员梯队备用, 根据工作年限和患者多少及急重程度随时调换和补充人员, 病区工作人员实行24 h负责制, 药物集中配制。

1.7 依法行事, 强化安全意识

突发事件因其种类的不同与不同的法律有着联系, 基层医院一定要依法行事, 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督促、提醒科室严格执行, 尤其要注重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 严格执行相关上报制度, 还应注重保存证据, 同时强调病历的书写必须及时、准确、客观、真实。

1.8 心理疏导, 健康指导

1.8.1 做好医务人员的心理支持工作

社会心理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心理应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人们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一方面应激要消耗精力和体力, 过度时则形成“消极应激”。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护士职业压力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 也会影响护理工作质量[2];另一方面是在维持稳态过程中增长和发展应对能力, 即提高适应及作业能力, 构成“积极应激”。王卫等[3]调查发现, 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病房医护人员。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院领导要及时通过不同形式向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支持, 减少可控制性职业压力源[4], 如合理调配人员, 缓解工作压力, 了解其工作和家庭困难等, 改善和提高其应对水平, 降低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积极应激”提高应对水平。有资料显示, 医护人员在应对压力时所获得的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越多, 工作压力就会明显减少。

1.8.2 患者的心理疏导, 健康指导

在隔离期间, 病区医护人员对新进患者进行了病室环境知识的宣教、饮食知识宣教、患者及家属自我防护知识的宣教、住院期间约束的配合教育、患者日常生活用品和污染物的管理教育、心理护理等等, 使患者及家属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 有效配合医务人员接受隔离治疗, 以利于早日康复。

2 结果

我院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对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防治工作, 自2009年10月以来共接诊发热患者541例, 流行性感冒患者222例, 无死亡病例。住院患者均全部治愈出院, 经卫生主管部门检查达到要求。

3 体会

医院根据突发情况做好整体调整和应对, 在突发初期, 院领导迅速调整思想认识, 发扬团队精神, 将工作重点调整到应对突发事件上, 应急办制定和启动各种应对方案, 如学习相关知识、防控措施, 制定各项制度、工作流程;医务科护理部及时做好岗前培训, 调整人力, 加强现场演练, 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药剂科、设备科准备药品、医疗仪器等。在工作就绪后, 医务科护理部院感染科重点抓监督、协调和规范管理, 总务科负责后勤保障。全院在医院领导的统一指挥下, 甲流工作开展顺利, 发热患者得到控制, 从而使百姓安心, 社会环境稳定。

参考文献

[1]徐鑫荣.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治系统构建[J].中医急诊学, 2005, 14 (12) :1055.

[2]黄梅, 张继翠.护士工作倦怠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医学, 2006, 32 (4) :291-292.

[3]王卫, 刘景红, 高文斌, 等.军队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7) :14-16.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篇八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电视媒体 策划管理

突发新闻,简而言之即突然发生的事,其发展的速度往往出乎意料,难以应对,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方法处理。和正常的新闻相比,突发新闻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然而,如何使受众尽可能长的对近期或者当前发生的突发新闻保持兴趣,就要提升新闻的长度和宽度,使之生命周期更长。这个时候,地方电视媒体的自我定位和整合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策划管理的观念与组织准备

首先是策划管理者的思维观念的更新,受当地政府危机管理的影响,地方电视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把握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在栏目定位上讲政治,凸显媒体作为党的喉舌的作用。具体归纳如下:

1、电视新闻节目的导向性,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明确的政治思想。

2、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意识。

3、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力,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先进的电视观念。

例如在汶川地震这场报道战中,央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其它地方电视媒体所能企及的。因此,运用先进的电视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电视台做到了“覆盖临近点”,什么是“临近点”,换句话说就是近距离的点。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地距离地方电视媒体的所在地较远,地方电视媒体鞭长莫及,但是越是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范围就越广,地方电视媒体可以从中寻找临近点,覆盖临近点。例如安徽电视台的策划管理者,策划了一些专题,如在安徽打工的汶川人,如在汶川旅游的安徽人等等,凭借安徽电视台的地方优势,为其与突发公共事件找了一个个反响力较强的交集。以“临近点”为基础,还可以衍生出“亮点”“支点”“盲点”等等。具体来说,是放大亮点,寻找支点,以及照亮盲点。在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大密度报道下,地方电视媒体想要紧抓亮点发独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放大已经找到的亮点,则不失为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那些被过多信息淹没的亮点,能够以更显著的方式出现,同时还可以弥补地方电视媒体报道力量不足的劣势,增强地方电视媒体的报道效果。至于支点,就是能够支撑整个报道进程同时又成为下一个报道阶段起点的点。例如,在报道汶川地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外,媒体可以将视角转向灾后重建,引导人们的情感走出悲伤,走向希望。盲点是指没有被关注到的,但同样具有新闻价值的点。只有视角独特,理念先进,才能挖准这样的点,这样一来,不仅是补充了报道的内容,同时也可能成为极具特色的独家报道。

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策划管理的应急反应与技术保证

1、电视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充分的技能储备。如安徽电视台SNG报道小组的组建,策划管理者即使对SNG设备不能做到“对每个零部件都摸得清位置”,也必须熟知SNG报道的特点。对安徽电视台而言,SNG报道是项新技术,除了熟练运用还需要一定时间外,设备数量不多也影响到了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策划管理。因此策划管理者必须首先掌握好这项新技术,并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能在宏观上建构SNG报道框架,中观上提出调度的要求,以及在微观上能拿出采拍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及时策划出针对性和可行性都较强的方案。

2、突发公共事件的时效性,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

3、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力巨大,需要地方电视媒体充分利用各自信息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来进行及时播报及迅速反馈。

三、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策划管理的新闻从业人员成长机制

地方电视媒体策划管理者,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机制,带动各部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具体的内容如下:

1、建立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2、建立及时跟进报道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一是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地方电视媒体最好是能够开通全天候的新闻频道。二要发挥现场直播的作用。三是通过连线报道最大程度地实现新闻交流互动。四要利用字幕插播,提高新闻信息量。五要变终结式报道为连续报道。

3、发挥喉舌作用,全力配合当地政府妥善处理事件。要适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破除愚昧迷信,提高公众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按规律办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5、体现人文关怀,塑造电视媒体品牌形象。

另外,结合国外电视媒体的特点,培养一支业余新闻从业队伍,是当今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西方电视媒体中有一种新的趋势,即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的提供者不再是新闻机构,而是无意中撞见事件发生的路人,他们用自备的视频录入设备,甚至是手机来拍摄当时的画面,有偿提供给电视台,或者是通过Youtube上传,与公众分享,一些地方电视媒体试图在Youtube重播新闻,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此外一些地方电视台的策划管理者在网上建立网络日志,发布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上公开招线人(线索提供者),希望其能提供和本事件有关的且带有地域特点的信息。

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策划管理与当地政府的协调工作

面对纷繁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管理和协调制度,从目前看,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第一,按属地划分,建立健全新闻协调领导组织及办事机构。

第二,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管理和协调的组织机构。

第三,新闻管理和协调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新闻管理和协调工作,平时加强研究新闻宣传形势和问题,一旦发生公共危机,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事件涉及的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部署和开展工作。

第四,建立和健全新闻联系人制度。

第五,新闻管理和协调机构制定应急预案、方案、规定。

地方电视媒体可以借此与当地政府建立长期沟通机制,有效发布的关系,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这一信息获取平台,提高自己线索来源的可靠性、时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栏目)

上一篇: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下一篇:项目汇报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