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2024-06-20

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精选14篇)

1.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篇一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方面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班级: 姓名: .你想提高你的物理成绩吗?()

A、想,我担心物理成绩差

B、想,我所掌握的内容,成绩应该不止这样的程度 C、我觉得现在的成绩还好,进步空间不大 D、无所谓 2.你喜欢物理吗?()

A、不喜欢,感觉很难学 B、不喜欢,没什么兴趣 C、喜欢,感觉学物理知道了很多东西,很有趣 D、无所谓,就一个科目而已 3.你喜欢做物理实验吗?

A、不喜欢 B、喜欢,觉得实验就是玩玩而已 C、喜欢,觉得实验对提高自己的认知有很大帮助 D、觉得做不做实验都一样 4.做演示实验前,老师介绍观察的重点,相关的仪器、器材的名称及其用途吗?()A、很少介绍 B、有时介绍 C、每次都介绍 5.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老师一般()

A、应付了事 B、自制教具或设计替代实验尽量演示给学生看

C、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

6.实验前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比如实验装置的确定、器材的选取、测量量及测量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吗?()

A、经常 B、偶尔 C、极少

7.老师在物理实验课上是否经常介绍一些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问题?()A、经常 B、偶尔 C、从不

8.你们的物理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出现过错误或疏漏吗?()

A、老师准备充分,这种情况未出现过 B、这种情况很少 C、这种情况很常见 9.你有时会把物理老师安排今天做的实验(或小制作)拖到明天去做吗?()A、一般不会 B、这种情况很少 C、这种情况很多 D、从没做过小制作小实验

10、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您认为老师应该: A、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

B、自制教具或设计替代性实验尽量演示给学生看

C、应付了事

11、您对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现象主动进行分析吗? A、我不知道怎样观察,所以很少主动分析

B、我观察到实验现象,但不知道哪一个是主要现象 C、我观察到实验现象,但不会主动去分析

D、我观察到实验现象,但是不理解,所以不会主动去分析 E、我会主动去分析

12、动手做物理实验前,你有没有提前预习过物理实验()

A.预习效果非常好 B.预习效果较好 C.预习效果一般 D.从没有预习过

13、做物理实验过程中,你在做什么()

A.自己动手 B.合作 C.看同学做实验 D.玩弄仪器 14.对于学生得出的有反常规的实验结果,老师的反应是()。

A、带领学生分析实验过程查找原因 B、不予理睬 C、怀疑学生不按规程操作 15.在物理实验课上,老师经常联系已做过的实验进行实验方法的总结吗?()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6、您通过动手操作对某些概念有没有过深刻的感悟?()A、有过 B、没有 C、不记得

17、您希望老师多做演示实验吗? A、非常希望

B、希望

C、无所谓

18、您喜欢什么样的实验教学方式?()

A、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B、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C、教师讲,学生听

19、当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时,您一般会怎样处理()A、很少有时间再分析探讨下去,不理它

B、会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并重新做实验检验分析是否正确

C、会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但是不会深入地去研究,也不会重新做实验 D、其他

20、您在实验中更重视什么?()

A、数据结果 B、操作过程 C、实验报告 D、其他

26、通过现在的物理实验,您取得的最大的收获是:()A、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B、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得到增强 C、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D、收获很小

2.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篇二

一、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

物理教学中, 课堂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因此每个演示实验, 首先要目的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演示?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与本实验相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要在上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为止。教师应对在本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 并能及时排除。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 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 选择用合适的实验, 合理地进行实验, 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二、演示实验要操作规范, 要起到示范作用

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 有赖于演示时教师的示范, 因此演示实验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动作要规范、正确, 这不仅关系到实验能否成功和实验的效果, 而且对学生进行实验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有的实验必须要有规范的操作, 否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 我们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治学。让学生也学习到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演示实验要直观, 要有明显的效果

3.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改进 篇三

一、发掘、设计一些演示实验。以满足教学需要

某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需要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课本上如果缺少这样的实验或者效果不好的,就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和设计以填补空白。对学生感到抽象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发掘一些新的演示实验来满足教学需要。

例如,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很难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静摩擦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可取两个毛刷,将其中一个固定在台面上,另一个叠放在它的上面,并水平推动该毛刷,可清楚地看到上下物体间毛刷形变的方向,由此可以推想出上下毛刷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这一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易于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二、对已有的实验进行改进。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的效果不是很好,此时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从而使得实验更易操作,现象更明显、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课本中演示点火爆炸(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验)实验用的塑料盒子容积小,酒精气化产生的气体也少,而且要求盒子密封性好,故实验成功率不高。我们对该实验改进后,从饮料瓶瓶盖上挖个小孔(孔大小和电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配套),然后向瓶内滴入酒精或煤油,用手将瓶子晃动,让酒精充分汽化。把电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插入瓶盖上的小孔中,然后掀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实验效果很明显,能将瓶子射出很远。

在演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时,通常向空中喷水雾,但水雾在空中持续时间短,可视时间不长。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可密闭的透明容器先在底部点一盘蚊香,等容器中充满烟雾后用激光灯照射,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烟雾中有一条红色的光线。

三、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全面认识物理规律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表面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同时,物理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教材中提供的往往是单层次、单侧面的实验内容。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尽量让学生能多层面、全方位去认识物理规律的全貌。

例如,在进行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时,教师简单的把厚纸片盖在装满水的杯口再倒过来,实验做完即了事,让学生目睹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但不少学生认为硬纸片不掉下来不是大气压托住的,而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说明问题。教师在塑料杯底部钻一个小孔,做实验时先将孔堵住,然后问学生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原因。当学生回答硬纸片不掉下来是被水“粘”住了,你再将孔松开,让空气进去,这时水和硬纸片“哗”的一下全掉下来。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就可以解决学生的疑惑。

四、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的探索性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随堂的探索性实验,以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因为探索性实验教学比演示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蒸发”一节的教学,为了弄清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可设计三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并得出有关结论。问题1.取相同两滴酒精分别滴在课桌和手背上,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取相同两滴酒精滴在课桌上,用塑料尺只将其中一滴酒精展开,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取相同两滴酒精滴在课桌上,只对其中一滴酒精用纸筒吹气,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如此进行教学设计,学生们便立即投入到实验活动中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很快自己找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同时,也让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五、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辅助手段,可显示传统演示教具中无法涉及的地方。例如,某些物理实验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些干扰而无法演示;实验时动作太快无法看清实验过程,只能看到最后结果,而结果很难反映原理,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很难表现“动”和“变”的结果,此时可用计算机来模拟演示实验,并将实验过程进行重放、定格、缩放、慢镜头,让学生观察物理实验全过程。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演示实验的工具,既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也可弥补学生直观感觉的不足,减少其抽象思维的难度,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电容器充电放电过程、两球先压缩后恢复过程中两球速度、加速度变化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情景创设、实验过程的模拟、物理进程速度调节、微小过程放大、实验现象的动态分析。对于有些演示实验,我们一般只能看到其最后结果,而其形成结果的原理却很难反映,而用计算机可以显示实验的中间过程。例如,在讲解显微镜原理时,用计算机显示光线一步步折射的过程和最后结果,清晰明了。

另外,用计算机还可很方便地扩大演示实验的内涵和外延,展现一些演示实验的原理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涉猎一些物理学的前沿问题,这对于开阔学生视角,活化他们的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要想获得很好的实验效果,多样性的实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物理教师应该拥有创新教育的理念,认真对每一个实验进行分析、处理、开发,尽可能确定每一个实验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然后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就一定能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4.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篇四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物理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创新思维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渗透,及如何用实验导入新课,说明了物理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注意点。对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提高演示效率,如何在实验中渗透创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以本人教学为例,讲述用实验导入新课,对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演示实验 创新思维 方法 实验导入

一、演示实验的不可替代性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的内容选择、构思设计、演示过程等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有重要意义。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目的明确,忌随心所欲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讲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多个演示实验。如让学生用手拍打桌子,体会手的感受;采用两把弹簧称对拉,看弹簧称的示数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我们利用演示实验都应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当然实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应在实验设计上动番脑筋。

又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调整吊盘上的重物的重量,使木块在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檫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檫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檫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N大小成正比”的结论,然后改变滑动面的接触材料(粗躁程度),进一步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

2、要明显直观,忌模糊不清

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实物投影、微小量放大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另外,仪器摆放的位置,被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磁性黑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其次,仪器简单,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例如,我们用椭圆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现象,效果就比用复杂的光杆系统装置要好。又如,用电动机模型演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就比搬一个真的电动机来做实验更能突出物理原理。

再次,要多种感官并用。有资料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从图象获得知识,只能记住45%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65%”。因此,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的协调并用,比单一渠道要好。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强化有效刺激,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例如,讲音调高低与人的听觉关系时,学生听觉感受自然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可能不很明显,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演示时,声音的音调高低可以用音乐播放器上的频率调节按钮来实现,配合相应的波形变化。使学生听觉、视觉共同作用,因而对音调的概念比较容易建立。演示实验切忌模糊不清。学生看不到清晰的实验过程和明显的实验结果,搞不清实验所演示的规律、原理,无助于物理教学。与其浪费时间,不如不做。

3、要力保成功,忌弄虚作假。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不仅会殆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它是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抓住实验成功的关键。例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演示实验比较难做,关键在于解决钟罩的漏气问题,其次声源响度的大小及固体物质传播声音这些因素教师也必须事先考虑到。另外课前多做几遍和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也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好方法。其次,要注意环境条件,有些实验的成败与环境等外界条件很有关系。例如,空气的湿度对静电实验很有影响;某些电学实验跟电源电压的稳定性及各接触点的接触性能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好所需的仪器,仔细地进行检查,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精确程度,估计实验时间,观察教室里即将演示的环境等。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切忌手忙脚乱,应认真思考和分析,尽可能及时找出原因,迅速排除故障;二是要实事求是,实验失败不可简单地用“仪器不行”来搪塞过去,更不能编造数据,弄虚作假。应当向学生如实说明实验失败的原因,申明下次再做。这种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4、要有启发性,忌难易不分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惯性现象实验中,当木板由于弹簧片的弹力作用而飞出去时,木板上的鸡蛋并没有跟着飞出去,而是在原地落入了杯中。面对这一奇怪的现象,学生的求知欲必将被激发。

运用演示引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有教师不断的引导。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向导。

总之,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对待演示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创新思维在演示实验中的渗透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最实处。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下面就以科学课中的物理实验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1、拓展实验教学的广度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科学教材中所安排的十几个学生分组实验,一百多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你还有没有其它的实验设计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等等。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2、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谈不上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实验现象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明确:你观察的对象是什么?你看到了哪些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后得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结论罗列出,再做演示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2)重视实验方法教学,领会实验的作用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方法。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现象有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其实在这里学习的不光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方法——实验。(3)重视实验方法的提升

科学探究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演示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总结实验方法和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粉笔的密度、如何测色拉油的密度等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3、实验教学评价的创新

我们经常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但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应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市所进行的学生实验综合测评及中考中越来越多的探究性试题更加提醒我们应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科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为我们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

三、演示实验在新课导入中运用

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导入的主要作用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导入是常用的一种课堂导入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现举例说明,与同行讨论。

1、惊奇现象导入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大气压强-瓶吞鸡蛋实验

将一只稍大于瓶口直径的熟鸡蛋在不弄破的前提下,让其自动落入瓶中。学生对此现象感到好奇,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黑箱导入法。所谓“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这种研究方法就称之为“黑箱方法”利用它创造的神秘感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同时可以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例1:能量的转换与守恒-魔筒实验

一只金属圆筒,把它沿斜面滚出去,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演示后学生感到很奇怪,原来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由此导入新课。

例2:平面镜成像-小魔术:浇不灭的烛焰

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杯中呈现的是蜡烛火焰的像,因而遇水而不灭。

3、配合故事导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碗实验

如图,在一个绝对光滑的碗中有一个小球自由滚下,每一次小球在滚动过程中由于没有能量损失,总能滚到与初始位置等高的位置,当碗的一边越来越倾斜时,小球为了滚到相同的高度,总要多运动一段距离,当另一边为水平时,小球为了滚到相同的高度,将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理想实验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困惑,效果很好。

4、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1:两力的合成-拉健身弹簧导入。

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同学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同学完成)。这位同学的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上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由此引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例2:简单机械-撬木板导入。

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必须借助工具。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多种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在学习单元刚开始时,可以考虑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所学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知识,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可多用竞赛的方法。

5.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与改进 篇五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切实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有力工具,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规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课堂气氛不再沉闷。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一、以实验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平面镜成像”一节时,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引入,在玻璃板前面点燃一只蜡烛,后面放一个烧杯,当向烧杯中倒水,会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蜡烛在水中燃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浮力的应用”一节的学习中,我在水槽中同时放入了一个小钢球和一个大塑料片,让学生观察到钢球沉底和大塑料片浮在水面上,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的上浮和下沉仅取决于它自身的受力情况。

再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大小试管的实验,先把两个试管套在一起,倒置,小试管下落,学生分析是试管受重力导致的。后将大试管内灌满水,再将小试管底向下插入,倒置,发现小试管反而上升了。给学生以很深刻的体会。然后又设计了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首先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再因势利导提出:“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力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进而向学生提出:“课本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的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在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二、在新课教学的过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时,教材的安排是先把鸡蛋放在浓盐水中,观察它的漂浮;然后在浓盐水中加清水,观察鸡蛋的悬浮和下沉。在加入浓盐水,观察鸡蛋上浮的实际操作中,加入清水的多少不容易掌握,会出现由于一下子倒入过多的清水,鸡蛋就下沉到杯底,而看不到悬浮现象。再加浓盐水时,鸡蛋又可能上浮不起来。为此,我作了如下的改动:让学生先把鸡蛋分别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下沉和上浮,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得出下沉和上浮的条件。接着让学生缓缓地向浓盐水中加入清水,观察悬浮现象,分析得出悬浮条件。然后讨论为什么鸡蛋在清水中和在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为什么漂浮时和悬浮时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而受到的浮力却相同?这样处理,不但实验成功的把握大、效果好,而且学生容易理解。

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的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否定了自己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

三、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和延伸知识之用。

在“惯性”一节的末尾,我安排了一组对照实验,使同一小车从斜面的不同位置滑下,再使不同的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分别记录小车滑行的距离,再提问:能否得出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也为下一节突破难点“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做准备。

又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限制,没有强调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即使用前应将滑片置于阻值最大位置,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使学生观察在变阻器阻值逐渐减小的过程中灯泡的亮度逐渐增大,直到灯泡被烧坏,在不改变电路的情况下换用新灯泡,闭合开关的同时灯泡随即烧坏,给学生以很深的印象,这样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也能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四、学生根据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而解决易混淆的难点问题。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水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强差对物体造成的压力差,我设计了如下浮力消失和产生的对比实验,把一蜡块的底面紧压在平底玻璃器皿的底面,使之紧密接触,然后缓慢地向容器中注水,使整个蜡块都浸没在水中,蜡块并不浮起。如果将蜡块与器皿底接触处推开一道小缝,让水浸入,蜡块则很快就浮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对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就具体而深刻了。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声音的特性”一节的教学中,为突破“音调和响度的区别”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钢尺振动发声的对照实验,通过反复摸索和交流,探究出规范的实验过程:先使钢尺伸出桌边不同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击,注意听到声音的不同;再使钢尺伸出桌边相同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注意听到声音的不同。这样,使学生较好地区分了音调和响度的不同,并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分析电路故障的问题时,我总是给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解决了好多疑难问题,如电流表与用电器、导线并联的短路问题、电压表与用电器串联的断路问题、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导线等器材检验故障电路的问题以及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如何测电阻的问题等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从而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五、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

例如,在总电阻的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再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中,我首先安排学生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再分别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及焦点以内两个不同位置,依次找像并大致记录像的大小和像距,根据数据总结成像规律及物距像距变化规律。然后利用特殊光线做图法依次做出上述各种情况下的成像图,这样既掌握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又练习了实验归纳法。还通过直观做图强化了认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外实验和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习的乐趣并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学生实际操作,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教学。再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实验的内容。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我们开展了“家电线路结构观察与简单维修”、“照明线路观察及常见故障排除”等活动。我们对每一问题进行质疑、启发,使学生们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才能对人类有所作为。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处理一些常见问题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更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国家建设需要的是懂科学会技术的人才,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品质。

6.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篇六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实验教学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农村中学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客观条件制约,致使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展。二是因教师、学生对物理实验重视不够,使物理实验不能正常开展。三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实验习题化,变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四是教师预先选择好实验仪器,设计好实验步骤,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模式进行实验。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条件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农村中学物理实验仪器、实验设施极度缺乏,虽然部分学校经“普九”对物理仪器进行了配备,但部分易损易耗仪器得不到及时修理或补充,致使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或很少开展。

2、教师方面的原因

有些教师对实验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愿意开展实验教学。这主要表现为:(1)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不如做实验练习题”;(2)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考试时又不考学生实验操作,即使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查也不影响笔试成绩;(3)认为物理现象简单、司空见惯,没有重做实验的必要;(4)有些实验以前做过,但效果不好,不愿意设计新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学;

(5)有些实验准备费时,不愿意多用时间去准备;(6)有些教师怕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损坏仪器。

再次,有些教师因在思想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从而不愿意钻研实验教学方法,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学生方面的原因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不遵守规则,不按操作要求做实验,造成仪器损坏,从而影响实验正常开展。另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实验费时,考试不考动手操作”,没有必要花费这些时间,缺乏主观能动性;个别学生对实验存在畏惧心理,怕实验失败,操作时思想紧张;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学生不易做成功,不能获得成功的快感,慢慢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和信心。

采取的几点改进措施:

1、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实验

学校应更新观念,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给予保证。教师要树立以

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真改进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实验为基础上来。

2、加强学生实验,多媒体演示实验作为补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设置做实验的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室,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实验探究的阵地。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做一些实验探究,课本上的小实验和课后的做一做,增加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机会。多媒体技术可以对物理实验室内所无法完成的实验进行逼真地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会使学生理解透彻。因此,要使多媒体技术成为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补充手段。

3、改进实验教学,突出趣昧性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不要让学生机械地搬用,而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自己选取实验器材,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鼓励学生自制仪器进行实验,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替代原有的器材做各种实验。要注意技能规范与思维创新的融合,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组织课外活动来配合课堂实验教学,每学期定时举办规模较大的实验竞赛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

4、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合乎事物发展的新规律,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

7.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篇七

一、 把好课前准备关

演示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课前实验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有很多教师轻视课前实验准备工作, 在做演示实验时手忙脚乱, 以至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的是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有的是怕麻烦;有的是出于疏忽, 有的则是认为实验教学内容很简单。这些都违背了实验教学之根本。

要上好一节实验课, 不光是要求教师课前准备好与实验相关的器材和药品, 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师课前反复实践, 突破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切突发事件和难点。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对上课时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妥当处理,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二、 明确目的, 突出重点

一节演示实验课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怎样去演示才能更好地达到目的, 让学生重点观察什么现象, 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怎样做到层次分明, 突出重点等等, 所有这些教学过程都必须课前设计好。例如, “能量转化”的实验中, 压缩打气筒, 使得筒内易燃物产生明亮的火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像这个实验, 筒内放入易燃物、迅速按下活塞, 看见明亮的火光。在实验中整个实验过程及现象学生都参与和看到了, 但是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在火花闪过之后学生脑中仍不清晰、不明确。要是改变教材上的做法, 实验时, 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空气, 让学生仔细观察能量的变化。这时学生就会非常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实验设计的问题情景, 将“不可见”变为“可见”, 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设计及探究的整个过程当中, 从而达到明确实验目的, 突出重点的效果。

三、 重视分析过程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不光是要求课堂上鲜明、直观地呈现整个实验现象, 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能让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工作。但是有很多教师就是将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实验操作步骤上, 操作完成之后只是草率地利用实验现象建立概念和归纳规律, 没有引导学生分析物理规律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从而导致物理规律的得出较为生硬而不自然。也使得学生在演示实验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 演示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演示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 不是仅仅取决于实验本身的成功, 不能错误地认为实验操作步骤成功地完成了, 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就能达到, 学生就受到启发了。因此, 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应改变实验教学认识理解上的偏差, 不仅要重视操作过程, 更要重视分析总结的过程。

四、 规范操作, 身先为范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和榜样。在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时, 教师一定不能让某些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出现在课堂之上。如用手拿砝码、组装实验装置时不按顺序, 只求能安装完毕就行等。这些失去科学严谨性和严密性的操作的影响是极坏的。可能下次学生自行实验的时候也就和教师一样违反操作规则, 以至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所以在进行实验时, 教师的操作必须要规范、准确, 实验操作的每一步要符合规则, 小到垃圾的封存处理等都要认真考虑。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平时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进行必要的提示和结合示范, 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五、正确对待实验结果

实验教学, 即使课前准备充分, 操作规范, 有时候也难免会出现突发情况, 那么出现问题了怎么办?一定要镇定, 认真思考分析, 找出原因, 尽可能迅速地排除故障。这原因可能是来自天气、药品、仪器等各个方面, 坚决不能草率地用“仪器不行、药品失效”等借口敷衍了事, 一定要说明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如果一时无法解释, 也不要忙于下结论, 等考虑清楚, 查明原因之后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做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起到不容置疑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探索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实验教学, 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增强实验的可观度, 使得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演示实验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 更好地掌握演示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和重点方面, 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实验的“源流”, 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8.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应用初中物理主要是向学生展现物理学中最简单、最基本,也是与现实连接最密切的物理知识,很多规律与概念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其中演示实验是集中将物理现象向中学生展现的重要渠道。演示实验以最直观的形式揭示了物理现象产生的过程,它给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供了一个具体又形象的情境,让学生不再感到物理出现的突兀和苍白。演示实验是物理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实验设备、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效果,演示实验并没有真正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有力工具。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演示实验如何进行充实改进进行了全面探析。

一、合理改进,提高效率

教材中設计的演示实验也许是最标准的,但未必是最能引起学生观察和探究心理的,特别是一些演示实验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误差或者是实验效果欠佳等实际问题。突出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愿望,诱发他们的思维创新,使演示实验效果达到最佳,就需要教师对部分存在缺陷的演示实验或者是过于简单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进行适当改进,以期让实验更合理有效。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演示实验中,光源是蜡烛,由于其有不稳定性容易对实验产生影响,导致成像不稳。同时,由于蜡烛自身的特点,如容易倾斜和倾覆等,会增大实验误差。而且蜡烛易引发安全事故,它燃烧排放的气体对实验环境和学生的人身安全会造成污染和伤害,实验后的蜡油清理也给实验带来很多不便与麻烦。为了让演示实验更安全、合理和有效,只需要对实验设备——蜡烛进行改进即可。教师可以将光源发光体改为电子蜡烛。这种电子蜡烛具有普通蜡烛的照明效果,还解决了普通蜡烛在实验中的各种弊端,使实验既安全稳定,又干净整洁,而电子蜡烛这种“新型武器”更让学生对物理、对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

针对“气体体积随温度变化”的演示实验,由于原实验中涉及的火炉、冰箱等设备不便于在课堂进行演示,所以教师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在一个空的废弃矿泉水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然后将矿泉水瓶置于热水之中,就会看到气球鼓胀明显,这时再将其放进冷水中,气球立刻瘪了。气体热胀冷缩的特性被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出来了。改进后的实验方案更易操作,可直接用于课堂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反复练习,可行性极强,效果极佳。

二、引导充实,激发兴趣

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演示实验,都会消磨学生的意志,让他们提不起兴趣来主动参与。初中物理的很多实验,并非简单演示,而是通过演示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在测定什么,验证什么,探索什么。教师的职责就是将简单的充实化,将复杂的简洁化,将这些东西借助实验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实验的快乐,激发实践的兴趣。

如在“练习使用温度计”的实验中,原实验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测量与观察,学生会因为这个实验过于简单和单调而机械执行,对于温度的理解非常片面。这时教师可以充实这个方案,让它变得有趣。先准备好两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两杯水任意混合,并尝试用手对水温进行测试和估测,然后再进行测量。小组之间可以展开比赛,看谁估测的温度最接近实际测量值。接下来,还可以规定一个温度值,如40°,然后让各小组随意用冷、热水进行混合配比,最后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看哪个小组配制的水温与40°最接近,哪个小组获胜。一个原来简单的实验,经过改进后,巧妙地加入了竞争机制,小组之间的比赛让学生有了很高的参与意识,都能够集中精力去进行实验。而在用手感知水温,估测温度的过程中,学生对“温度”这个物理概念有了更直观和更形象的感性认识。

三、应用多媒体,活跃思维

在改进、充实演示实验的同时,教师要给实验不断地注入一些新的元素,以满足新时期青少年的认知需求。演示实验在一定的物理情境中进行,会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让他们的思维格外活跃。尤其在演示实验之后,教师还会结合实验对一些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本质进行解释,这时借助多媒体的功能,会让这种理论性的分析变得鲜明、生动,易于理解。如涉及电压、电流的实验时,就可能通过多媒体“放大”闭合电路,然后显现在电子显示屏上,电荷是如何在电路中进行定向移动的过程一目了然,这种物理情境很容易在学生的脑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思维,帮助他们顺利突破难点。

9.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篇九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一些课堂实验教学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例如教学方法陈旧、实验条件简陋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借鉴了一些物理课堂实验的相关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目的在于让更多的教育专家与领导对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重视起来,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学教育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素质.1初中课堂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实验作为物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感受到物理学的兴趣,对所学知识达到充分的理解.随着我国对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教学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显示,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地区仍旧无法按照规定增加物理实验的课时数,总会有部分学校的实验课程开展不起来.即使课程开起来,但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不亲自动手实验、课下不积极复习内容等原因,实验的有效率与成功率并不高,这些是大部分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实验是教学中可有可无的部分,对最后的测评成绩没有太大的关系,比起实验,更强调的是“讲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还担心学生做不好,损坏实验器材,还浪费学习时间,实验效果不明显等原因.根据对部分初中生的物理实验调查显示,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只有15%的学生表示老师会带领学生全部做一遍,有30%的学生表示只是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实验,一些实验并不讲,更不会真是操作.还有10%的学生表示老师只会将实验当做课堂演示实验,并不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部分教师认为实验的结论与规律更为重要.出于这种错误想法,教师只会按照教材中的语言与图片,向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不会通过实验来发现问题,根据经验,提出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些学校领导没有在根本上把物理实验重视起来,对实验器材、实验室等要求较低,这些硬件条件的缺乏造成学生与教师无法完整对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实验.调查显示,有90%的初中物理教师表示喜欢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实验教学,还有76%的教师将播放视频或是通过图片来教学生具体操作,而不是真实操作来进行教学,只是通过简单的视频观看很难让学生记住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真正地操作是很难被这些媒体介质所替代的.由于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有些实验则需要占用学生与老师很长的时间,这种实验本身的实际操作性较差,学生与教师没有办法完整地做下来,给教学任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在《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中,酒精灯的使用在此之前学生从未接触过,教材上也没有具体地介绍过,对于第一次接触酒精灯的初中生来讲,这是很危险的,除此之外,加热冰块到其融化再到其加热成沸水,此间隔时间过长,再加上实验的准备时间,教师的教学时间与实验时间太少,给实验带来了一定的操作困难.2改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对策

10.北航物理演示实验 篇十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13141011 张勇

一、实验原理:

记忆金属水车利用的是记忆金属材料的“形状记忆效应”。记忆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钛-镍系形状记忆合金、铜基系形状记忆合金和铁系形状记忆合金等。记忆金属材料有以下特点:

1、弯曲量大,塑性高;

2、在记忆温度以上恢复以前形状;

3、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外形的变化。

“形状记忆效应”是指具有一定形状的固体材料,在某一低温状态下经过塑性变形后,通过加热到这种材料固有的某一临界温度以上时,材料又恢复到初始形状的现象。利用的是某些合金在固态时其晶体结构随温度发生变化的规律。这个临界温度称为“变态温度”,各种合金都有自己的变态温度。

记忆金属水车利用的就是形状记忆效应,当被高温加热时金属片恢复到初始形状,给水一个作用力,同时水给金属片一个反作用力,使水车转动。

二、记忆金属的应用:

形状记忆材料作为新型功能材料在航空航天、自动控制系统、医学、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形状记忆合金已广泛用于人造卫星天线、机器人和自动控制系统、仪器仪表、医疗设备和能量转换材料。

1、高技术中的应用:

形状记忆合金应用最典型的例子是制造人造卫星天线。由Ti—Ni 合金板制成的天线能卷入卫星体内,当卫星进入轨道后,利用太阳能或其他热源加热就能在太空中展开。

2、智能方面的应用:

形状记忆合金兼有感知和驱动功能,若复合在工作机构中并配上微处理器,便成为智能材料,可广泛用于各种自动调节和控制装置。如农艺温室窗户的自动开闭装置,自动电子干燥箱,自动启闭的电源开关,火灾自动报警器,消防自动喷水龙头等。

3、在能量转换中的应用:

形状记忆合金可作为能量转换材料一热发动机。它是利用状记忆合金在高温和低温时发生相变,伴随形状的改变,产生极大的应力,从而实现热能=机械能的相互转换。

4、医学上的应用:

11.浅谈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篇十一

关键词:演示实验;简易;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物理教师逐渐认识到了实验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也不断重视和思考如何进行物理随堂实验教学实施。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将演示实验重新设计成简易学生实验,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可见性的实例。

一、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改进

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三把钥匙用细线系好,放入盛水的饮料瓶内并上下抖动细绳,每个学生都可以亲手经历这个实验,从而通过亲身的经历获得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感知。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实验,光的传播路径很难观察,在白天演示光学实验,学生无法看清光路。我们利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注入清水的矿泉水瓶,滴入几滴牛奶,搅拌均匀。课堂上用激光笔照射,演示液体中的光路。还可以很清楚地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的折射光路。

通过牙刷演示摩擦力的方向及产生条件。将牙刷放在表面粗糙的木板上,在毛刷上方施加压力,并向后拖动毛刷。毛刷的毛会发生弯曲,从而判断摩擦力产生的方向。

二、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用具或简易玩具

在探究固体压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用一端削好的铅笔,用大拇指和食指顶住铅笔的两端时,发现削好一端的手指比较疼,这说明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用较大的力时手指更疼,又说明接触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般都是老师在讲台进行演示实验。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学习工具改为简易的学生实验。取一较短的铅笔,把铅笔的下端绕上几圈焊锡丝,放入杯子或者矿泉水瓶中,使其竖直地浮在水中;若取出再增加焊锡丝匝数后,可使其下沉,以此来验证物体的沉浮条件。

流速与压强的实验,除了让学生用嘴吹两张纸之间,两张纸会往中间靠拢的实验。还可以增加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我们可以使用家用的吹风筒,打开热风开关,让学生拿一个乒乓球放在吹风口上,乒乓球会来回翻滚,不会掉下来或被吹走。

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中,可以发一些气球给学生做实验。让学生用嘴吹气球,当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就把气球放开,空气从气球喷出,同时气球就会向相反方向运动。这个实验,简单明了,材料易得,携带方便,学生都可以参与,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替代或改装实验仪器

在探究摆的奥秘实验中,作为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学生来说,观看老师演示探究单摆实验,并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相同质量的两个小球系在不同长度的细绳上,并把两根细绳同时挂在铁架臺,同时进行摆动,用眼睛直接就可以判断出哪个单摆摆动得快。把原来较为复杂的实验简单化。

研究近视眼和远视眼,以及佩戴什么眼镜时,我们可以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器材,重新进行实验编排。学生在完成凸透镜成像的基础上,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演示近视眼:将光屏远离凸透镜一些,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使学生明白近视眼就是把像成在了视网膜前。此时将凹透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前后调整凹透镜位置,可以使成像又变得清晰。反之,也可以演示远视眼以及佩戴凸透镜纠正的原理。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有关,此实验一直都是利用u型压强计来研究,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但很多学校没有条件开设学生实验,学生对液体压强跟深度关系也是没有切身的体验。我们可以把橡胶管一端与漏斗相连,另一端与一只气球相连。当往漏斗中灌水时,气球充水后鼓起。我们提高漏斗,上升时气球的体积逐渐变大,漏斗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气球被水挤破。此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生参与意识很强,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主动展开思考。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如果能通过集思广益,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改进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可观性,就能让学生更多地去亲身经历实验,从而掌握物理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郝贵有.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环节[J].科技资讯,2006(02).

12.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五忌 篇十二

一、忌操作不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 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 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二、忌实验用语不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 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 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 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 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 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如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等等。

三、忌唱独角戏, 不让学生参与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 再讲给学生听, 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把学生当做被动接收的“仓库”, 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 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 不断启发提问, 让学生分析、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 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 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 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 打开活塞, 让空气进入半球中, 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 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 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 而且还不小, 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忌可见度低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 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五、忌用模型代替

演示实验模型与演示实验一样, 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演示的物理现象如一些机器的内部结构、大型机械装置和设备的工作过程, 就可用模型来进行讲解。但模型无法替代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能够真实地、直观地再现物理现象, 而模型则不能, 故教师要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

13.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篇十三

38074126 邢若瀚

上周我们进行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在众多的实验中,我对鱼洗这个实验特别感兴趣。当自己用手去摩擦鱼洗的时候便激荡起水波,就像武侠小说里发功一样神奇,同时还有嗡嗡的声音,不禁被它深深吸引。

根据经书记载,倒入半盆水,双手用力往复摩擦盆的双耳,未久,发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两尺多高,并发出震卦爻时的古音,而与黄钟之声一致。传说此物曾于古代作为退兵之器,因共振波发出轰鸣声,众多鱼洗汇成千军万马之势,传数十里,敌兵闻声却步。鱼洗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制器技术,已达到高超的水平。现在仿古制做的震盆盆内刻有龙形,故亦称龙洗。

鱼洗演示仪是由青铜浇铸而成的薄壁器皿,形似洗脸盆,盆底有四条“汉鱼”浮雕,鱼嘴处的喷水装饰线从盆底沿盆壁辐射而上,盆壁自然倾斜外翻,盆沿上有一对铜耳。

向盆内注入一定量清水,用潮湿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可观察到伴随着鱼洗发出的嗡鸣声中有如喷泉般的水珠从四条鱼嘴中喷射而出,摩擦得当能看到较大的波纹。

鱼洗的原理既是手摩擦鱼洗的双耳的时候能产生振动,振动在盆内来回传播互相叠加而形成的水波激荡的现象。

14.物理光学演示实验总结 篇十四

这次的物理光学演示实验,既锻炼了我们的学科理论性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让我们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充满了实用性和乐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将学到的实验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能力,提高了将实验理论和实际的实验过程相结合的能力,对以后的实验操作及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物理光学实验内容广博,缤纷多彩,而我们今天做的几个演示实验只为我们解开了大幕的一角。我相信,在物理光学中,有更多的有用的知识等待着我们的探索,并且会使我们的路走的更远更长。

总之,我在基础光学实验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把它们用上的。最后,再一次对给予我们细致认真讲解和启发性指导的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

上一篇:如何做好服装连带销售下一篇:威尼斯小艇(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