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规划案例

2024-10-08

地质公园规划案例(通用12篇)

1.地质公园规划案例 篇一

两国家地质公园今年开园□记者杨学莹

实习生倪永帅

本报济南2月13日讯据省国土资源厅消息,潍坊市青州国家地质公园、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应于2012年8月完成揭牌开园工作。

目前青州地质公园园区内已开发的76处地质遗迹景点中,有许多都具有极高的科学、美学和观赏价值。种类多样的地质遗迹,能够客观的反映5.3亿年以来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地球演化规律,公园内众多的地质遗迹是开展地学科学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良好资源,加上园区内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在旅游上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诸城白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以迄今为止世界上鸭嘴龙类体型最大的“巨大诸城龙”、“巨型山东龙”化石和反映其形成环境的地层、地质地貌为主要特色。该地质公园內不仅发现和装架了巨型山东龙、巨大诸城龙等恐龙化石骨架,还发现了面积达22700多平方米的暴露化石。這里化石不仅集中,而且属种多、埋藏量大、保存完整,是全国至世界上罕见的恐龙石宝库。

对2011青州、诸城中央地质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严格按照省厅要求规范设计、严格项目实施和资金监管,促进实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潍坊市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诸城市对采集出的化石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及《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进行登记造册,作出相应的描述与标注,并储存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的收藏场所进行保护。通过认真贯彻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规范发掘,严格收藏,查处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古生物化石。到目前,青州完成了地质公园主副碑建设、标示系统建设、博物馆布展等工作,具备了省级初验条件,近期申请省级初验。

2009年8月,潍坊市青州国家地质公园、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授予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2.地质公园规划案例 篇二

关键词: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麦积山

地质公园 (Geopark) 建设的宗旨是保护地质遗迹,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科学旅游, 普及地学知识, 并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其建园宗旨特别强调了科普功能, 而要实现这一功能, 就必须建设一套先进的、科学的、完善的科普解说系统。通过解说系统让人们在观光时了解公园沧桑变化、地质遗迹以及物种知识, 让游客轻松愉快地了解公园的基本物性、构造演变历史、形成地质遗迹过程, 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提高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

1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成

由于地质公园是一种和一般景区不一样的特殊的旅游目的地, 其突出科普教育功能的解说系统应有自己的特点。因此, 其解说系统由以下4部分构成。

1.1 公园导游解说系统

1.1.1 导游解说服务

导游解说服务是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地质公园, 游客在对地质遗迹景观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希望上升到理性阶段的认识, 往往会对有关地质遗迹景观的特点、成因、演变等科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要求导游给他们以知识的传递。此时, 导游应能满足游客的要求, 让他们在愉快的游览体验中升华有关地球历史和地质作用的知识, 从而实现地质公园科普的目的。因此, 导游本身的专业知识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地质公园导游与其他景区导游的重要区别之一。

1.1.2 公园游览指引牌示

地质公园里应根据大多数游客领悟知识的思维方式和对地学知识认识的难易顺序, 规划设计合理的参观游览路线, 并在游览路线的起点或容易引起疑惑的分岔处设置明晰的引导指示牌 (英汉双解说明) , 标示出行进的方向、前方目标的名称和地学内涵, 通过这样的游览路线可以指引游客在游玩观赏中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部认识公园所蕴含的地学科学知识, 从而系统领悟地学科学的奥妙。

1.2 地质博物馆解说系统

1.2.1 公园地学知识解说服务

地质博物馆是一个集科普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地质地学科教基地, 是各地质公园能否开园的重要条件之一, 它通常位于地质公园入口处附近, 是游客进入地质公园的第一站, 免费向公众游客开放。它开展地学知识解说服务主要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说明、模型展览、影视播放、标本观赏以及工作人员现场说明等解说手段, 向游客展示本公园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它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所蕴含的地学原理和地学意义, 让游客在这里参观可以对本地质公园的地学特征和地质遗迹资源有一个全盘的认识, 同时, 知道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布, 知道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参观游览路线, 知道该怎样欣赏地质遗迹景观。

1.2.2 地学扩充知识解说服务

地质博物馆在对本公园地学知识介绍的同时, 都进行了地学扩充知识解说服务, 即介绍国内外与此地质公园地质现象相似、相同或相关的地质地貌概况, 向游客普及地学知识, 让游客对相关地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帮助游客在后面的游览学习能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地质博物馆突出地学知识解说服务和地学扩充知识解说服务使其成了地质公园科普宣传中心, 成了游客向往的公园亮点。

1.3 公园地质遗迹解说牌示系统

1.3.1 地质遗迹景观介绍牌示

地质遗迹景观是地质公园的吸引力所在, 它们往往是经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 形成惟妙惟肖的造型或独特的形态, 能给游客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是科学性和美学性相结合的产物。对于这些地质遗迹景观必须请文学家和地质专家联手进行专门的研究, 编制出富有想象力的景观名称和简明扼要、既科学又通俗的景观地学解释词与解释词的英语翻译稿 (有的还加上日语翻译稿) , 以便使一般游客通过这个牌示解说就能懂得地质遗迹景观的地学价值, 同时产生美的联想。

1.3.2 典型地质遗迹介绍牌示

地质公园中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地质遗迹点, 如地层界线点、地质构造点、化石分布点、矿物集成点等, 它们是地球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 是人类探求地球奥秘, 探求地球发生、发展、演变的重要着力点, 是地质公园的精华所在。因此, 也应请地质专家进行专门的研究, 写出同样简明扼要、既科学又通俗的地学解释词与解释词的英语翻译稿, 让一般游客通过这个牌示解说就能懂得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 了解地球的奥秘。

1.4 地学科普实践系统

按国土资源部要求, 地质公园要突出科普教育功能, 应成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因此,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包含主要针对青少年游客的地学科普实践系统。地学科普实践系统包括专门的地质科普景区、专门的科考路线和专职的解说员以及相关的解说牌示, 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现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的融会贯通。

2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规划建设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是200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公园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部, 西秦岭北支东段, 北邻渭水, 南携嘉陵江, 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南北气候的交替带, 也是我国南北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自然环境, 人文景观的分界线。

公园南北长约53km、东西长约40km, 总面积约386.6km2, 主要地质遗迹面积约81.24km2, 占公园总面积的21%, 是一座以典型地质构造剖面、丹霞地貌、花岗峰林岩地貌, 峡谷地貌、河曲地貌为主体, 融合了著名的石窟艺术, 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环境保护、娱乐与探险于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

2.1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据现场考察和对游客及地方导游的问卷调查发现, 麦积山虽然2009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但目前并没有突出国家地质公园的特点, 在解说系统方面仍以一般风景名胜区的要求为建设的重点, 存在诸多问题。

2.1.1 解说系统不能满足游客增长科学知识的需要

目前麦积山的解说系统功能具有高度的单一性, 表现为重服务功能, 轻教育功能, 不能满足游客增长科学知识的需要, 而事实上来麦积山的大多数游客都希望能通过旅游增长自己的科普知识。

2.1.2 公园导游的地学科普知识不够

游客在麦积山旅游途中, 有比较强烈的地学科普旅游愿望, 但作为介绍和普及公园地学知识中有重要作用的公园导游, 拥有的地学知识的较少, 地学科普素养偏低, 在导游时的解说词多为神话传说, 缺乏科学含量, 不能很好地解说和宣讲相关地学知识。

2.1.3 解说系统其他部分缺乏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至今还没有建设好, 无法让游客全面系统地了解麦积山的地质地貌特征。公园地质遗迹解说牌示系统建设不完善, 在麦积山的所有景点中, 地质遗迹景观点和典型地质遗迹点缺乏科学的牌示介绍, 游客无法理解和欣赏地质遗迹景观和典型地质遗迹的美妙和震撼。

缺乏科学导游图, 无法正确指引游客对麦积山地学特征的认识。公园没有专门的地质科普景区、没有设立专门的科考路线和专职的解说员以及相关的解说牌示来为青少年服务, 影响了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 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无法增长地学科普知识。

2.2 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建设的方案

2.2.1 加强导游地学科普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有:1) 增加有地学知识背景的本科或专科学历的导游数量;2) 请地质专家对现有导游进行专业培训, 特别是进行有关麦积山丹霞地貌、河谷地貌、花岗岩地貌的成因、形成、特点等内容的培训;3) 加强和其他有相似地质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的联系, 请他们的导游过来传授经验, 也可以派有潜力的导游到他们那边考察学习;4) 加强平时的地学知识的自我学习, 定期进行专业考核。

2.2.2 尽快建成和开放地质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地质博物馆, 使其尽快向所有游客开放, 让其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说明、模型展览、影视播放、标本观赏以及工作人员现场说明等解说手段, 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地学知识, 发挥地学科普教育功能。

2.2.3 加强解说牌示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在麦积山一些重要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点设立中英文对照的介绍牌示57处, 既科学又通俗地介绍这些地质遗迹的成因、特征等, 改变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缺乏地质遗迹景观点的地学科普介绍牌示的现象, 让更多的人科学地了解地质遗迹, 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

在麦积山地质公园的入口广场处设主碑一处、公园五大景区的广场各设置副碑, 规划科学导游图, 根据地学认识规律和旅游活动序曲、发展、高潮与尾声的变化规律, 设计出来的在最合理的最佳游览路径。

在游览道路岔道口等处设置指路牌示75处, 向旅游者清晰地、直接地表示出一个或多个目标地方向、距离、旅行时间及地学内涵等要素, 指引游客。

2.2.4 设立解说效果评价制度, 落实科普教育功能

解说系统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的实现和游客的旅游体验的质量。因此, 设立解说效果评价制度, 即借助游客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地质公园科普解说效果的提升, 从而落实科普教育功能。

地质公园是2000年后才开始创立和建设, 时间不长, 公园内各方面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才起步, 有关研究很少。本文在基于科普教育功能的解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尝试, 希望籍此能引起地质公园管理者、建设者以及游客对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重视, 从而推动地质公园地学科普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泽, 卢云亭, 陈兆棉.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记[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方法初探 篇三

1、引言

地质遗迹是地球在其漫长演化过程中形成且不可再生的宝贵自然遗产,同时也是人类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地质环境资源。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以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科学研究、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亦是地质公园建立后保护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碣石山系73万年前火山喷发出而形成的锥形复合火山堆,是山东省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地区唯一露头的火山,被誉为“京南第一山”。碣石山位于黄河故道入海口,又被称为黄河故道的“古化石”,地质公园植被茂盛,自然环境优良,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保护有效,已被批准设立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亦是林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基地。

2、需保护的对象

2.1火山景观遗迹。公园园区内火山遗迹众多,主要的火山遗迹有中心式喷发的火山机构、“红顶绿底”的玄武岩层、含有大量新鲜的橄榄岩捕虏体的玄武岩、气孔状构造发育的玄武岩、保留岩浆流动时形成的绳状、火焰状构造的玄武岩、球状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由火山弹、火山豆、火山灰组成火山岩层、风成沙土层、黄土沉积层、火山碎屑钙质层,典型的火山洞穴遗迹,奇石、断层等。

2.2人文景观遗迹。碣石山现在建有山神庙遗址、碧霞祠、曹操点将台、禹王亭、安作璋题词碑、钓鱼台遗址以及按“曹魏、东吴、西蜀”三亭组合而成的“观海阁”。

3、保护的方法

3.1碣石山地质遗迹信息管理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支撑,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对碣石山省级地质公园基础数据、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数据的收集、处理,建立碣石山省级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为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管理、合理开发和实时监测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在地质遗迹数据库的支撑下,建立无棣县碣石山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质遗迹数据的管理维护、浏览查询、统计分析,并将其与“数字无棣”地理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地质遗迹的实时智能监测监控。

3.2碣石山地面变形监测技术。为了及时掌握碣石山山体变形情况,预防可能发生的坍塌、落石、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碣石山上定期组织地面变形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地表水平位移监测、地表沉降監测、山体各部位变形监测、坍塌监测,为碣石山的保护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项目采用全球卫星固定定位技术,结合课题试验研究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检测,以获得高精度的地表三维变形信息,并开展相应的几何变形分析和预测研究,为碣石山的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3.3碣石山基础数据获取技术。采用全数字航空摄影方法对碣石山进行航空摄影,制作碣石山1:1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1:5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将获取的数字线划图(DLG)及地形图导入碣石山地质遗迹管理信息系统。

4、实施的效果与评价

4.1地质遗迹得到保护。碣石山地质遗迹保护对碣石山的地质遗迹类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及详细的分类评级,对于保护公园内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火山地貌景观,因该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更加合理科学的开发和保护。

4.2科学研究重大价值。公园内出露大量的含幔源橄榄岩捕虏体的霞石岩,代表了地幔部分熔融作用中形成的原始岩浆,富含挥发份,当熔体与源岩分离后,沿断裂快速上升,通过岩石圈喷出地表。其对于研究地幔源区岩浆性质、地壳演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4.3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碣石山地质遗迹保护将限制人为对碣石山公园内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上园区内绿化工程和封山育林工程的建设,都会促进公园及周边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在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抵御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邻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会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为推动无棣县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

4.4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1)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碣石山地质遗迹保护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爱好和兴趣,这里将成为科学知识宣传普及的重要场所和群众喜爱的“科普园地”。它将对提高公众的知识文化水平、科学素质,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发挥强有力的辐射功能,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2)科研基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通过碣石山地质遗迹保护监测技术的应用及省级地质公园的建设,可大幅提高碣石山的知名度,而且对促进当地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也有着重要意义。毋庸置疑,这里将成为增进友谊、促进发展的纽带,亦会成为地质科学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地质科学研究的基地。

4.5对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公园内种类多样的地质遗迹,能够客观的反映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地球演化规律,它是一种比能源和矿产等更为珍贵和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保护地质遗迹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该地质公园内众多的地质遗迹是开展地学科学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良好资源,加上园区内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在旅游上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实施地质遗迹保护监测,为高起点、高层次、高质量地合理开发地质遗迹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等的组合优势,合理加以配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寻求经济增长点开辟了新的领域,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将带动商业、服务业、通讯、交通运输、农业、林业、工业等方面的发展,对发展当地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5、结语

碣石山地质公园内各类资源丰富,火山地质地遗迹、水体及人文景观遗迹构成了地质公园的主体,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些地质遗迹,是地质遗迹保护的重点和关键。本文提出了对碣石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法,即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支撑,建立碣石山省级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利用全球卫星固定定位技术,对碣石山地质公园定期组织地面变形监测,进行地表水平位移监测、地表沉降监测、山体各部位变形监测、坍塌监测等各种监测,及时有效的预防可能发生的坍塌、落石、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以预防为主,以监测为手段,在开发中治理,在利用中保护,更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4.火山地质公园作文 篇四

火山口是涠洲岛上最美的地方,它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岛,也是最年轻的火山岛。它经过了上万年的风雨洗礼,变得越来越奇妙、越来越美丽了。

当我们来到火山口,最行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海边的一块岩石上的三个火红的大字——火山口。岩石边上有一条长长的沿着山脚边的木桥,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看不到头。我们漫步在桥上,欣赏着优美的风景。这是有着千姿百态的火山熔岩,什么形状都有,真是让人惊叹。这里的“龙宫探奇”充满了神秘感,让人浮想联翩;这里的“百兽闹海”也很奇妙,那些岩石有的象狮子,有的象老虎……它们好像在海里在嬉戏、打闹,时而探出头,时而藏起来……“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我又一次感叹。这里的海水清澈而汹涌,海浪时而拍打着岩石,时而冲上小木桥。放眼望去,海天一色,海水倒映着夕阳的光辉,这风光真是无与伦比。

5.游地质公园作文 篇五

离开沙坡头后我们直奔张掖,来到了张掖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我们本来是想看日出的,结果起来迟了,没看着日出时的美景,不过也非常震撼了。

我们坐着游览车来到了观景台,这里著名的七彩岩可真是名不虚传,漂亮极了!妈妈说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岩石上一道一道的色彩,特别鲜艳,有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橙色的······好像用彩笔画出来到一样!每座山还有好听的名字:灵猴观海、大扇贝、小扇贝、众僧拜佛、睡美人、五花肉等等,特别是五花肉真的象肉一样,一层一层的。还有拍摄《三枪拍案惊奇》里的“麻子面馆”呢,不过,就是有些破旧了。有一座七彩岩上有很大一丛草,形状特别象一个奔跑的人。这里真是太美了!

我们一直看到大中午,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看大自然的杰作!

6.广西桂平地质公园简介 篇六

大瑶山横亘于北,大容山绵延于南,龙蟠虎踞,气势不凡;黔江、郁江交汇,碧水东流,蔚为壮观;北回归线横贯中部,阳光充沛,气候宜人。

“苍苍森八桂,悠悠江水平”。

这里,就是古浔州、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所在地、有着2200多年恢弘历史、独具魅力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广西桂平市。

亿万年的地质构造运动,多次的地壳升降、海陆变迁,为桂平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包括各种类型的地形地貌、不同时期的岩性组合、大小规模的地质构造形迹和优美的溪瀑江河水体等,加上本地区独有的历史人文风貌和民族风情,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卷。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在此设立地质公园,对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进行保护。桂平地质公园包括西山、白石山、大藤峡和龙潭四个主体景区,总面积248.02平方公里,是一处大型的综合类地质公园。其集地学资源的独特性、观赏性、科学性于一身且可达性好,易于开发,是一处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的风水宝地。

一、主要地质遗迹

桂平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分布在西山、白石山、大藤峡和龙潭四个园区。

1、西山园区

西山园区是桂平地质公园的四大园区之一,以独特的花岗岩环形影像和崩塌叠积型地貌为标志性地质遗迹。佛教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古树名木也是本区的一大特色。

位于桂平市西郊的西山景区,以“石奇、林秀、泉甘、茶香、佛圣”而闻名,被誉为“南天第一秀山”。“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浔城半边山”,说的就是桂平西山。

西山岩体是我国小范围、多期次、地表呈同心套环状侵入岩株的典型代表,面积64平方公里。侵入年代为距今约1.8亿年的中生代早期,以黑云母斑状花岗岩为主。西山岩体在遥感影像上呈现明显的圆环状特征,边界清晰完整,具有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也显示了地壳运动的神奇造化。

千百万年来,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西山花岗岩不断剥蚀、崩塌、堆积,逐渐形成了造型奇特的崩塌叠积型花岗岩地貌景观,碧云天、吏隐洞、姚翁岩、会仙峡,巨石叠嶂,鬼斧神工,是研究重力崩塌的绝佳场所。龙华寺、洗石庵、乳泉亭、观音岩和各类题铭石刻等人文景观错落其中,兼有古木参天、绿茵匝地,令人流连忘返。西山乳泉是典型的冷泉,水文地质中属下降泉,它形成于西山花岗岩的节理裂隙中,泉水清冽,矿化度极低,常年不溢出不干涸,桂平也因此而被誉为“乳泉摇篮”。西山园区奇特的地质景观、苍翠的古树名木与宝刹名寺等

佛教文化交相辉映,现代与历史的交融,如一朵奇葩,构成桂平地质公园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2、白石山园区

白石山园区是桂平地质公园的四大园区之一,园区内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为标志性地质遗迹。

白石山位于桂平市东南大约35公里的麻垌镇,白石山附近区域在五千万年前曾经为低洼的盆地,在干旱氧化的条件下,堆积了厚约400m的紫红色砂岩、砾岩和粉砂岩。之后,盆地地壳隆升,近水平岩层和垂直节理控制了白石山的地貌演化,经构造运动、流水侵蚀、风化剥落等地质营力作用而形成如今造型奇特、雄伟瑰丽的丹霞地貌景观。

白石山除了有丹霞地貌所具备的“顶平、身陡、麓缓”基本特征外,更以山体雄伟壮观而声名远播,独秀峰,莲蕊峰,五姥峰,峰峰伟岸;仙桃石,神鹰石,阳元石,石石险绝。独秀峰被明代地质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青霄第一峰”,山如斧劈,直插云霄,显示了地质营力的鬼斧神工,是公园地质遗迹的重要观赏景观。

此外,白石山地区第三系山间盆地沉积相和地层剖面,包括发育其间的砂砾岩水平层理、粒序层理、与下伏白垩系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构造,对研究该地区的古环境和古气候都具有特殊意义。

白石山后的蝙蝠洞,是在流水冲刷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洞穴地貌。每年的4~9月,不计其数的蝙蝠聚集洞内,声势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大的蝙蝠群。它们以蛾和甲虫为食,是当地荔枝、龙眼等果木的天然守卫者,生态之和谐,令人啧啧称奇。

白石山是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道家称之为“白石洞天”,建有寿圣寺、三清观、会仙观等寺观,依山势、洞穴而建,与地质遗迹景观浑然一体。该区旅游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科学研究价值。

3、大藤峡园区

大藤峡是桂平地质公园的四大园区之一,以独特的珠江流域第一大峡谷为标志性地质遗迹。沿江出露的大藤峡,位于桂平城区西北的黔江下游,是珠江流域第一大峡谷,此地黔江险曲,水流湍急,峰峦叠嶂,素有“广西小三峡”之称。

大藤峡区域发育有距今约三亿年前的寒武-泥盆系沉积地层及其地质构造形迹,为研究华南地区的区域地质运动——“广西运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证据,包括古生代地层剖面、沉积层理、层面构造,不同类型的褶皱、断层,不同成因的劈理、节理,以及不同期次的角度不整合,地质构造种类之全面,出露区域之集中,均极其少见,是地质科学研究及野外教学的最好线路和场所。

大藤峡出口处的弩滩,两岸礁石峋岩,水下暗礁四伏,滩险水急,险象环生,为大藤峡诸滩中最险一滩。雨丝洞、金银潭、铜鼓冲等分支峡谷,山高林密,景

色幽深,渊潭无数,其中60多米高的雨丝洞瀑布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

大藤峡地势险要,景色秀丽,毛泽东同志知晓大藤峡既是农民起义的纪念地,又是风景名胜聚集的游览胜地,欣然亲笔题写“大藤峡”三字。

4、龙潭园区

龙潭景区,是桂平地质公园的四大园区之一,以独特的砂岩峰丛地貌为标志性地质遗迹。

龙潭园区位于大藤峡以北,以雄、奇、险、秀的砂岩峰丛地貌和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为主要特点,被誉为“孑遗植物宝库”和“小西双版纳”,是桂东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景区内悬崖绝壁、奇峰异石、流泉飞瀑、林壑幽深,是广西罕见的山丘型森林旅游胜地。

景区地层以距今两亿年的上古生界紫红色砂岩为主,在地质构造、流水、重力等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雄奇壮观的峰丛地貌景观,砂岩层中还发育有复杂多样的褶皱形态和断裂构造形迹。主要景点包括龙潭汇翠、双象踏青、披甲戴征、神驼会龙等,均是神形俱备,惟妙惟肖。

繁茂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龙潭景区分布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四十余种。尤其是被誉为“远古家族”、“活化石”的孑遗植物——桫椤,在这里成片分布,显示了区域生态环境的优越。

二、历史人文景观

除优美而珍贵的地质遗迹景观外,桂平地质公园及其周边还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

震憾中外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就发生在桂平的金田镇,大藤峡是历时250多年的明朝瑶民起义的根据地,罗丛岩是全国七十二福地中的“天南福地”,明代建筑东塔是广西第一高古塔,释宽能法师灵骨舍利是世界上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比丘尼舍利子,人文古迹类型各异,又极富地域特色。至今,桂平山区还保留着壮、瑶等民族的很多风俗习惯,对研究本区的人文风貌和少数民族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桂平地质公园丰富多样的地质遗迹与人文景观分布有序,在仅仅24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独特的西山花岗岩体,典型的白石山丹霞地貌,珠江流域第一大峡谷的大藤峡,雄、奇、险、秀的龙潭砂岩峰丛地貌和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汇聚一堂。其地质遗迹之完备,人文景观之丰富,人地关系之和谐,生态环境之优美,均十分罕见,对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环境地质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科学考察、科普教育、教学实习具有典型意义,具备了建设地质公园的雄厚基础。若从更高的视野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建设,不仅可以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高品位的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与旅游探险、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的优美场所。

桂平的资源和环境一直以来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桂平人民世世代代用各种方式呵护着这些大自然的赐予,使得这些具有宝贵价值的地质遗迹、人文景观及生态系统得以完好的保存。

美丽的山川和灿烂的历史也为这座城市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但是,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我们坚信,桂平的未来将会更加灿烂。让我们共同肩负起保护这片人类家园的重任,珍爱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环境,让全人类和子孙后代永享大自然的恩泽。

7.地质公园规划案例 篇七

关键词:官鹅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

官鹅沟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郊,国道212线贯穿通过,距兰州市290公里。公园核心主要由官鹅沟、大河坝沟、缸沟三个景区组成,以大河坝沟流域东分水岭为东界、缸沟流域西分水岭为西界,岷江为北界、雷鼓山分水岭为南界,东西长19km,南北长22km,总面积346km2。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特色鲜明,被专家誉为最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公园,同时,由于官鹅沟地质公园位于西秦岭这一重要位置,对研究我国中央造山系大地构造及地壳演化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地质背景

(1)大地构造背景。官鹅沟地质公园位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的交错地带,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与秦岭造山带交汇迭加复合(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内,是东西向的中国大陆中央造山系、近南北向的川滇-贺兰构造带和中、新生代以来形成与隆升的青藏高原之间交接转换的关键构造域[1],主要于印支期奠定了其组成块体基本配置与构造格架,而印支期后又遭受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强烈的复合叠加改造,由原、古特提斯与古亚洲构造体系到新特提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太平洋和古亚洲构造基础上的中、新生代环西伯利亚弧形构造等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2-5]共同作用形成。

(2)岩石地层特征。园区主要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中统的滑石关组、大河坝组和二叠系茅口组。滑石关组主要以灰岩、角砾状灰岩为主,夹板岩及页岩。大河坝组主要以石英砂岩、杂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及少量灰岩。南部擂鼓山出露有二叠系茅口组和滑石关组,露头良好,发育不全。地层走向呈NW-SE,总体构成南部老北部新的复式单斜构造,次级褶皱及层间褶曲极为发育,该区属非稳定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复理石(浊积岩)建造[6]。

(3)构造特征。地质公园位于鸭子滩-秦峪断裂和花儿滩-通北口断裂两条区域断裂之间,主要为南北向逆断层及其连续组合(断裂-褶皱推覆叠瓦状构造的组合),三叠纪地层由于受其南侧强大的推覆力和两侧断裂的逆冲作用影响,形成滑石关组及大河坝组多次重复褶皱,总体构成南部老北部新的复式单斜构造,并且在断层构造的两盘形成次级的推覆构造-尖棱状、平卧状、波状背斜、向斜小褶曲、压扭性旋卷“帚状构造”。[6]

(4)地貌特征。地质公园总体呈南高北低的地势,由鸭子滩-秦峪断裂和花儿滩-通北口断裂分割成为3个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三个区域,最南端地势最高,最高峰为雷鼓雪山,发育第四纪冰川地貌。同时,由于该地区重力作用明显,因此发育有马刀树、醉汉林等典型的重力地貌;两条断层之间的区域为地质公园的重要区域,受构造活动和流水侵蚀的影响,发育典型的构造-侵蚀地貌,峡谷、山间断陷盆地相间分布;最北端为低山峡谷浅滩区,冰水碎屑物堆积丰富。

2.主要地质遗迹

(1)构造遗迹。园区构造遗迹非常丰富,典型地质构造遗迹为塑变褶皱和断裂,三叠系沉积地层呈现竖直、弯曲、扭折等形态,反映出该地区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下,地壳在上升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三叠系岩层受到挤压、断裂作用,产生变形。由于受南部青藏高原的影响,构造区沿北东向形成大致相互平行的挤压带,由若干北西西向条带状分布的高角度逆冲推覆体依次由北向南逆冲推覆叠置而成,并且其走滑断块向东挤出,同时受到流水侵蚀,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式峡谷。

园区褶皱分布也很广泛,拥有众多的褶曲和褶皱,并且受到岩层岩性和层理厚度差异的影响,形成很多不协调层间褶皱。

在断裂和流水的共同作用下,公园内除了形成众多的峡谷,在峡谷外的山间断陷盆地形成了各种水潭,而在峡谷中和断裂处则分布了各种瀑布。

(2)岩石地层遗迹。公园内具有国际地层对比意义的三叠系大河坝组薄层状石灰岩构成的板状斜层理。公园内平行层理和斜层理露头分布密集,一系列层理在崖壁上呈现类似城堡和帆船的景观。大河坝沟还具有独特的旋卷构造,有明显的脊柱和外旋卷皮,在部分石灰岩层中,还有明显的波痕和印模。

在断层挤压带,石灰岩巨石溶解结晶,并在水流的侵蚀下,形成了奇特的岩石遗迹,公园内的神龟戏水、大象饮水景观便是此类。

(3)冰川遗迹。公园最高峰擂鼓山海拔4144米,此区域曾经是第四纪冰川强烈活动的地区,形成了刃脊、角峰、U型谷等典型的冰蚀地貌。在擂鼓山雪线一下,发育多处冰碛飘砾的冰川堆积地貌。

(4)重力作用遗迹。由于该地区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度大,岩体破碎,第四纪堆积物松散,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十分常见,并且在擂鼓山雪线一下地区,还发育有马刀树、醉汉林等典型的重力地貌。

3.结语

官鹅沟地质公园地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形成于复杂的地质运动,园区内拥有众多的地质遗迹,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观光的良好地点。公园地质背景和地质遗迹的调查,对地质公园的保护拥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伟,郭安林,姚安平.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J].地学前缘,2004,03:23-32.

[2]WANG Hongzhen,MO Xuanxue.An outline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J].Episodes,1995,18(1-2):6-16.

[3]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J].地球科学,1996,21(1):34-40.

[4]肖序常,李廷栋,李光岑,等.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总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236.

[5]张国伟,张本仁,袁学诚,等.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855.

8.野柳地质公园作文 篇八

野柳有狭长的岩石,经过千万年的侵蚀、风化交互的作用,形成了很多形状奇特的岩石。我们看到了女王头、豆腐岩、冰激凌石、烛台石。其中女王头最有名,是野柳地质公园的标志性景观,有很多人都在排队照相留念。

我和爸爸妈妈沿途一边看一边走,还看到了许多化石,海边的石头上还有一圈圈的白白的海盐。爸爸妈妈说我们吃的盐就是从海盐中提炼出来的,我觉得真有趣啊。蓝蓝的海水中还有许多小螃蟹,可是它们都很狡猾,我们一个小螃蟹也抓不住。

天气很热,但是我们兴致勃勃地在公园里玩了足足两个小时。由于太累了,我们后来实在没有力气再去找那个仙女鞋的石头,就离开了野柳。我觉得有些遗憾,妈妈说没关系,下次我们再来玩吧。

9.青山地质公园导游词 篇九

多呈锥石状,直刺青天,现在,我们抬头仰望,大家是否有一种高亢的激情?〔登上山顶〕女士们,先生们,妙趣横生的一个多小时山谷旅行后,现在我们站在了青山顶上,那么此时大家有一种什么感觉?是不是豁然开朗,兴奋之极?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那段名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弗能至也。”我们都登上了青山之巅,说明我们都是有志之人。而对有志者,青山自有其礼遇,那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让我们尽情感受这山风徐来,如天之语,环胸绕耳,美妙绝伦的大自然恩赐吧。请大家极目南望,西拉沐沦河西来东去,宛如天女之飘带,银波流畅,纳百川而归海。再请您远眺北方,群峰茫茫,鸡冠山、锥子山、青羊圈、连阴寨、大小窟窿山、五石人山、千山万岭一脉相承,诸条山逶迤而来,从四面八方归入青山。景观一:大小窟窿山青山西面是一条十几公里长的狭窄的沟谷,称“渗金沟”。大窟窿山在渗金沟西侧的山脊上,小窟窿山在渗金沟东侧的山脊上,大小窟窿山遥相斜对。小窟窿直径四、五米,仿佛蓝色天棚的“窗户”。大窟窿直径七、八米,可谓洞天奇观。相传,当年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二郎神担山填海,从遥远的西域担山至此,抽去扁担就留下了大小窟窿山。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位神仙给我们留下这美丽的传说和别有洞天的自然奇观。景观二:五僧朝圣山多少年来,此山一直演绎着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四人及白龙马西天取经的故事

范文网

10.地质公园需回归本源 篇十

科研科普是地质公园最重要的职能

导刊:请您结合多年实践和研究工作经验谈谈对“地质公园”这一名词的理解,其本义是什么?职能是什么?

陈文光(以下简称“陈”):地质公园(Geopark)是21 世纪涌现的一项新生事物,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自然属性、较高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题,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地质公园担负三项任务:第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第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第三,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地质公园担负的任务来看,之所以把保护地质遗迹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放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是因为从其本义上来看,地质公园最重要的职能是科研科普,好比风景名胜区最重要的是风景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森林公园最重要的是森林景观、生态环境。

普遍把地质公园当做可盈利“资源”

导刊:请介绍一下湖南地质公园管理的现状?跟国外先进的地质公园(如美国黄石地质公园)相比,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

陈:湖南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家,国家地质公园10家(其中已挂牌6家,获得资格待揭牌开园4家),省级地质公园13家。

全省现行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从省一级层面来说是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市一级是各市州国土资源局,再到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再到各个地质公园管理机构。

我省地质公园有三大优势:一是资源丰富,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如砂岩峰林地貌、丹霞地貌、岩溶地貌、花岗岩地貌及水体景观等。二是地质遗迹价值级别很高,张家界、崀山都是世界自然遗产,古丈、花垣有世界级寒武系金钉子剖面。三是分布比较合理,基本分布在主要旅游区,如张家界——凤凰旅游线路集中了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区域连片开发,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与国外先进的地质公园相比,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差距,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这也是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联的。二是经营管理理念不完善,国外地质公园都不收门票,纯粹提供公共产品,我们普遍把地质公园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带来经济利益、可以钱生钱的可盈利“资源”。

解决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拓宽资金来源。二是重点提升地质公园的科研科普理念和能力。三是提高公园管理者的素质。

“盈利”无可厚非 关键是统筹兼顾

导刊:在地质公园建设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地质知识科普宣传的关系,做到两者都抓好?

陳:我国地质公园建设普遍都重视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其原因跟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地质公园资金投入不足密切关联。关键是“两手都要抓”,即经济效益和科普宣传要兼顾,这种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建设地质公园是很有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肯定了这种发展模式。

一个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科普宣传要经常化、系统化,并保证一定的预算投入,关键是保证人、财、物的投入。科研科普要与公园的经营开发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成为公园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仅仅一年搞几次活动了事。科普宣传的特色性也非常重要,需要经营者多动脑筋、多创新,把专业深奥的地学知识和娱乐活动融为一体,让游客在旖旎风光体验中感受到地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给他们留下深刻体验感。

具体措施有,一是系统完善标识标牌解说系统、完善博物馆的展示系统。二是强化导游的地学知识培训,导游的讲解尤其重要。现在我国的地质公园中,专业讲解员比较稀缺,大多数是导游讲解,而导游常常以媚化、俗化、神化的角度来解说,例如导游会说一个山头像猴子的形状,却不太会说这是由什么岩石,经过多长时间演变而构成的,因此许多导游不具备专业精神。三是编辑发行通俗易懂的图文和影音资料,并在当地学校、社区经常进行科普行动和主办专题活动。四是加强地质公园与专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把当地丰富的地质文化价值挖掘得更深、更透,出版更多科普性、专业性、趣味性更强的书籍。

就像每一个古建筑的背后都有动人的历史文化传说,地质的山山水水,每一块石头背后都有美丽故事。地质科研比较专业,一般人看不懂,更需要通俗易懂的普及,更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潜心深入到每一块石头、每一种地质地貌里去发掘它的内涵和价值。

11.游野柳地质公园作文 篇十一

上午天气阳光普照风和日丽12:30从台北机场乘车一个小时用午餐按照计划下午前往参观国父纪念馆远眺101摩天大楼.但台湾的天气一天内变化多端据导游讲明天预报有雨我们改变了游览计划午餐后前往野柳特定风景区.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北县万里乡为台湾北部著名的地质公园.由于海蚀风化及地壳运动造就了野柳奇特的自然景观.每到这里的游客先看一段公园的录像了解公园岩石的分布和特色然后再参观游玩.台湾的天气真是多变出发时还是晴空万里现在下起了小雨我们打着伞不停地游览拍照玩的也很开心.

公园分三个区第一区分布着经过常年海水冲刷而形成的特色石岩如豆腐岩、鸡腿石头、烛台石、牛奶冰激凌岩等.第二区最具特色的是女王头、和经过千万年的风化留给人们的各种奇石.第三区是海边的自然风光.

12.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篇十二

一、县情概况

连城位于闽西的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2579平方公里,辖8镇9乡240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境内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 沛,环境舒适宜人。连城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连城白鸭之乡”、“全国武术之乡”和“中国客家美食名城”等荣誉称号。

连城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连城是中央苏区21个县份之一,当时全县有近万人参加红军,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连城从事伟大革命实践。

连城是旅游胜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古村落等。冠豸山距城区仅1.5公里,素有“阳刚天下雄、阴柔世上媚”的美誉。

连城文化底蕴深厚。连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中原传统文化遗存。有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姑田游大龙和素有“乡村 狂欢节”之称的罗坊走古事。被称为“民间故宫”的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古书坊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连城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矿种51种,其中煤、锰、银、铅锌、花岗岩等矿种品位高、储量大,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全县毛竹面积53万亩,立竹量6150万根,居龙岩市第一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8万千瓦,可开发资源容量14万千瓦。

二、冠豸山地质公园基本情况

冠豸山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地处武夷山脉西南段,为福建三大水系闽江、汀江、九龙江“三江”源头,有“上游第一观”之称。公园面积为104.67km2。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9%,有8个植被型、30个群系和36个群丛;园区内有脊椎动物资源33目97科418种。连城冠豸山地质公园是以壮 年早期单斜式丹霞地貌、丹山碧水、溶洞等地质遗迹为特征,以客家文化为内涵,具有观光休闲、体育运动及科普等功能的大型地质公园。

冠豸山地质公园具有多样地球演化、地质过程的证据,保存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演替过程。是丹霞地貌演化的博物馆。是壮年早期单斜式丹霞峰墙、峡谷地貌组合的 典型代表,国内外罕见。是沉积岩石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气候学、地貌学等学科难得的重要研究对象。是人们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 境观念的理想场所。具有重大科研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极具保护价值。

三、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的意义

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对于保护地质遗迹资源、科学研究及科学普及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 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有机统一。它的建立不仅是保护地质遗迹、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它还为科学研究和普及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场所,是利用地质资源的一种新方式。此外,公园的建设还可以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了重要场所,促进连城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永续利用。

连城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实施“旅游兴县”战略。通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冠豸山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冠豸山的知 名度、美誉度迅速提升。连城拥有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机场等立体交通网络,为发展以冠豸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机遇。保护好、建设好冠豸山地质公园 在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弥足珍贵的自然遗产的同时,也将大力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开展的主要工作

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1、健全机构推进工作。

我县高度重视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专门成立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协主席、县旅游产业委员会主任任组长,县政府两位副县长任 副组长,成员由有关乡镇及县直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申报、建设等具体事宜。为做好冠豸山地质公园的保护、开发和管理工作,我县成立了 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确定人员编制,明确工作岗位,落实工作责任。

2、加大投入抓好地质公园的建设工作。

连年拨出专项经费,全力支持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做好园区的保护、管理、整治和建设工作。目前已投入资金6000多 万元用于创建工作。围绕保护与利用,重点抓好标牌标识、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结合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园区的综合整治。对 园区的各类设施再次进行清理,清理有碍景观各类建筑及与自然景观不和谐的个别建(构)筑物;对园区个别区域存在绿化人工的问题进行整改。着力改善园区基础 设施和服务设施,完成石门湖码头改建,修建园区道路5.2千米,其中木栈道2.3千米;修建休憩庇护设施10余处,其中观光休息亭3处,新建旅游公厕4 座。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地博馆的建设。地质博物馆设在县客家文化公园内,建筑面积1371.3平方米,总投资 206.98万元。展馆利用实物、标本、照片、场景、模型以及声光电多种陈列方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馆内设科普影视厅。冠豸山地质公园主碑设在石门 湖,副碑设在九龙湖。在冠豸山园区设立界碑125块,在赖源园区设立界碑45块,做到边界清楚,无土地及林权纠纷,无矿业权。完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园区 设立指示性、说明(解释)性、规定性等各类标牌标识60余处。在公路、铁路、高速等交通路口均设立引导牌。编制了科学导游图;形成合理的科考、科普旅游线 路。此外,我们还认真抓好导游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导游员、讲解员开展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等培训工作。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

为做好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我县委托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校对冠豸山做综合科学考察,深入挖掘整理了冠豸山园区地质 遗迹、生态环境等资源情况。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冠豸山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福建 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冠豸山园区地貌景观不同地质特征作了分析总结,对丹霞石墙、洞穴、凹槽、岩槽等地质遗迹、地貌景观进行分类,为建立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了较详细系统的地质科学、地貌科学、生物多样性等。明确指出了冠豸山地质遗迹地貌、景观的稀有性、典型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充分论证了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的可行性、必要性。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均在冠豸山设立科研教学基地,福建 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我县设立了科研基地。编写了《冠豸山地质公园知识读本》,推出了《冠豸神韵》、《冠豸仙妲演义》等系列丛书,制作了地质标本。开发设计 出有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知识,宣传功能的公园旅游纪念品,投入批量生产。

4、加强保护地质遗迹的宣传。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结合节庆和当地民俗活动,对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的重大意义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地质遗迹的不可再 生性和珍贵性,充分认识冠豸山地质公园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加强国家地质遗迹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相关保护管理法规宣传和实施。对现有的重要 地质遗迹和景观挂牌进行保护,并落实保护单位和责任人。加强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地质公园信息数据库、监控系统;开通了冠豸山地质公园网站,并能 及时更新。

5、做好地质公园规划与地质遗迹保护。

上一篇:酒店活动安保方案下一篇:纳税筹划学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