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教案

2024-08-07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教案(精选8篇)

1.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教案 篇一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1、企业的含义

1. 商业银行:

① 含义: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②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结算业务。

2.股票

① 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性质:是入股凭证,代表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获得股息和红利)。

③偿还方式:股东的股票不能退回,只能出卖股票。

④股票的收入:a.股息和红利;b.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3.债券

①分类: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②比较:收益: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风险: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4. 保险

a) 分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人身险有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财产险有汽车保险,运输险。

b) 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2.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教案 篇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3、了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4、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长期的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本课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展示:请同学们观看昭君出塞图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以及中央政府赠送宝鼎视频[来源:学科网] 问:这些资料说明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生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第二框(多媒体打出板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新课】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9页的探究活动(多媒体打出板书): 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师:这样三个问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逐个进行。这则探究活动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这一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媒体打出板书):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的含义是什么?(多媒体打出板书):

设置了三个探究小问题,让学生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学生自己构建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师:很好,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含义呢?生:┈┈┈。师:理解这一含义要注意以下四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点)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多媒体展示我国版图,让学生找出五个自治区,加深印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师:那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都有那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的探究活动,思考下面两个问题。生:┅┅┅┅。师:那么,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这就是我们要理解的第二点。生:┅┅┅┅。(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二点)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通过简短的材料来判断行使了哪一个自治权,增加学生的知识。师:以上是第二点,下面看第三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三点)[来源:学*科*网](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进行六个判断题的训练,加深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师: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除了要注意上述三点外,还要注意第四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四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师:那么,如何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多媒体打出板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师:这一问题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少数民族分布图”和一段历史资料(多媒体课件展示)思考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

师:上述图片和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生:图片反映了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材料反映了经过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师:这样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民族传统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呢?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师,很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同时,它也对我国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那么,它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多媒体打出板书)欣赏中央政府支持西藏发展的视频。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1页“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的象征”的图片,并结合教材第81页的探究活动,思考这一图片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生:它象征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师:因此,我们可以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生:维护国家统一。(多媒体打出板书):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多媒体打出板书):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祖国统一大家庭内,使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多媒体打出板书):

3、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那么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呢?生: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师:,不错,这就是第四点(多媒体打出板书):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通过材料和连线,进一步加深对四个有利于的理解。

师:我们已经把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学习完毕,现在我们回到教材第79页探究活动,关于这三个问题你知道了吗?生:┅┅┅。(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那么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如何对待这一制度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实行它是由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显示出了不比的优越性,成为了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要通过学习理解和拥护它,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的历史使命。

易错归纳与讲评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2.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民族自治地方可以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所有事务。4.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

5.我国民族自治的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自治乡)。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7.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课堂小结】:由学生来进行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了两大块内容,一个是“是什么”,第二个就是“为什么”,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思考。【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篇三

安徽省灵璧中学

张占先

一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方面: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2.掌握<<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基本史实 3.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特点,作用 <二>能力方面:

1.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她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4.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二 教学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三 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四 教学构想与方法(多媒体教学)

1.历史溯源----图片再现“光荣革命”的过程,体会 “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关系.2.历史新貌----相关材料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权利法案>>内容核心作用.同时学以致用

3.历史荣光----情境设置,学生演示,再现难点议会民主制下各机构权利关系.4.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音乐图片导入---听着悠扬的爱尔兰风笛,欣赏着美丽的英伦风光,今天我们要跨越时空, 一起去追溯大西洋彼岸英国的那段光荣历史,去了解英国创新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图片导入:展示英国女王图片

师:英国是什么政体的国家?与之相类似政体的还有哪些国家? 生:君主立宪制国家,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日本(导入日本天皇图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师:是的,英国是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日本也是具代表性的君主立宪国 家.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哲人一直在探索: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漫长的探索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民主制度多样化特点。在英国确 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各国都依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本国人民的民 主方式,但总的趋势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所谓代议制就是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其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民主共和制,一是君 主立宪制,他们是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节《英国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那么,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在本课探究的内容。

导入教材课题----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in england 图片导入本课知识四大板块:历史溯源历史新貌历史荣光延伸拓展 图片导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首相布朗 师:他们究竟是谁在统治英国? 生:(各有所答.)师:我们先将他们放一放,不急作出答案.讲授新课之历史溯源-----光荣革命

师:提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必须先了解英国传统的议会制度(导入早期英国议会图片)

13世纪时英国就有了议会,分为上议院(贵族院)和下议院(平民院),传统上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英国 国王认为议会妨碍其专制统治,常使议会处于休会状态.1640年为镇压苏格兰起义,国王不得不召开休会多年的议会,要求征收新税以筹军费.议会拒绝并要求 进一步限制王权,双方矛盾激化终于引发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从而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制度.让我们一起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导入相关历史图片历史资料战争示意图-------图片解说历史)背

景:(1)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3)政治状况---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专制(直接原因)(4)思想基础---清教运动

爆发标志:1640年新议会召开,要求限制国王权利

过:(播放视频《大国崛起》片段----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结

束:“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师: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 “丈人逃亡,女婿登基”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之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它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制度-------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讲授新课之历史新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师:为了更好了解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我们不妨看看《权利法案》的内容:其一是限制王权,其二是保证议会权利.历史最重要的是论从史出.(导入历史材料---《权利法案》的内容,出示问题:《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利?)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生:《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军事权

(导入历史材料---《权利法案》的内容,出示问题:<<权利法案>>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利?)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师:从上面内容中,大家觉得《权利法案》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利? 生:选举权、言论自由权、集会权。

师:从上面两则《权利法案》的内容分析中,大家认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生:否定君主专制,限定王权,以确保议会权力.结果是以立法形式限制国王权利,保证了议会的权力至上.师: 请大家再来看一段英文.谁来翻译一下?(导入历史材料--------)

law was to be made in parliament(议会);once made ,it could not be suspended(终止)by the crown(国王).——bill of rights

1689年《权利法案》

生:议会制定法律,法律一旦制定,就是国王也不能终止..师:very good!很好,这段英文正体现了<<权利法案>>的核心精神,核心理念-------法律高于王权!议会拥有立法权,制定法 律,国王无权终止或废除法律,法律限制王权.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从社会转型角度,<<权利法案>>的颁布意味着什么呢? 生:根本否定君主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师:知识要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以致用.(导入知识运用的材料-----)

1.有人说:“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请问这句话说明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变化? 生:革命前---议会为国王服务,国王权力大于议会

革命后---议会限制国王,议会权力大于国王

2.英国有个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体现《权利法案》什么核心理念? 生: 法律高于王权

3.(出示不同时代两位女王的图片-----)

----------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ⅰ(1533~1603)和 温莎王朝伊丽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1926~)同样是女王,两位伊丽莎白女士在权力大小上有多大的差别? 生: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处于封建时代的都铎王朝,王权至上.生: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处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温莎王朝,王权已受法律制约,无实权, 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国家元首,统一的象征

师:很好.说明大家对<<权利法案>>这部分知识已有所理解.那么法案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到底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

生:保留君主,但以法律限制君主权力.君主统而不治.(导入英国议会大厦图片---—教师概括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师:君主立宪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导入资料,教师解说<<权利法案>>的作用)作用:(1)政

体------确立资君主立宪制(制度创新)(2)根本意义-----否定

君权

神授

法治

代替

人治(社会转型)(3)权利中心-----议会

权利

至上(核心特征)师:<<权利法案>>的颁布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用.首先,它确立了资产阶级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前所未有,因而体现了一种制度的创新.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符合当时英国国情的.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还不够壮大,因此英资产阶级革命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领导,革命的过程也历经曲折,光荣革命实 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旧贵族妥协的产物.此后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政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了资产阶级 革命成果,确立并巩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权,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它有效协调了英国社会各阶层利益,使英国政治上处于长期稳定之 中,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因而这一制度是符合英国国情的.其次,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权利法案>>的颁布以法的形式根本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法治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基本原则-----民主..再次,<<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 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议会权力至上,而国王统而不治.这意味着英国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权力至上,是君主立宪制一大核心特征.师: 《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的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议会取代国王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权利法案》颁布时,国王还 有很大的权力,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国王权力逐步缩小,议会的权力继续扩大,同学们能否在书中找出证据,加以证明。

生:1832年,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大大增加,即工商业资产阶进一步控制议会权利。

师:请大家一起归纳: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内容主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改革原因: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改革议会的呼声高涨.2.改革内容: 3.改革结果:

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师: 君主立宪的另一重要特征即责任内阁制.关于建立的过程,同学们不妨先看书p38页。

师:通过看书,你理解的责任内阁制的概念是什么?

生: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议会负责 师:内阁跟国王的关系如何的?

生: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掌握实权;国王形式上任命内阁,内阁不对国王负责(出示英国议会两党政治的图片)

师: 提到议会责任内阁,就必须了解英国历史上的政党政治.它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两个不同派别—辉格党和托利党, 是资产阶级政党雏形.内阁形成后,两党在英国长期轮流执政.经过演变,现在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大主要政党

师:作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有三个重要机构:议会、内阁和国王,他们的首领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请同学们推荐 三位同学分别担当此任,5分钟后上讲台为大家阐述演示。其他学生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的后援团。担当议长、首相、英王的同学应该告诉大家是如何当选的, 有哪权利? 课堂情境再现一(议长踱着方步上台)

大家好,我是英国议会下院议长马丁.我们议会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上议院议员由世袭贵族产生,权力有限.主要权力是:提出法案的创制权,对立法的修改权,充分发表意见权等.下议院议员由选民普选产生,每位参选的议员必须以某一政党党员的身份参加。若来 自同一政党的议员人数超过下院总议员的半数,该政党领袖自动成为新一界政府首脑。但政府必须对我们议会负责.否则,我们会利用我们能掌握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让首相日子难过的!(英国女王走上台,温和而不失尊贵)

(得意的)大家好,我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我之所以成为女王,是因为我父亲是国王.他逝世后我继承了王位。

(无奈的)尽管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但生不逢时啊,我只是一位“统而不治”、“临

朝不理政”的虚位君主.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我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我面前,我也不得不签字啊!哎!为之奈何?? 首相入选,内阁组成都是要经我批准的,但这只是走走过场,走走形式,非批准不可.哎!为之奈何?? 我必须游离于党派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我身为女王却不可为所欲为,要受到法律的种种约束.哎!为之奈何??(骄傲的)我的权力不大,但我尊贵的皇家血统赋予我崇高的地位,对外交往中我是国

家元首,代表英国,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是维系英国联邦的纽带.(英国首相自信坚定地走上台)大家好,我是英国首相布朗.我之所以当选成为首相,是因为我领导的政党在议会下院竞选中成为多数党。

我当前的首要工作是提出内阁成员(也就是各部大臣)的名单,选送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窃笑:我点名我说了算,国王一般是不会拒绝或驳回的!)

新内阁组成之后,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集体负责,对首相我负责., 在大政方针上必须保持一致,与首相我共进退.新内阁的权力主要有: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我身兼数职: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职务.主要权力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各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的主持权利,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在某种情况下,我还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下议院!师:现在世界有一重大事件发生: 美国已经出兵伊拉克,伊拉克战争爆发!英国政府有何打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演示!

课堂情境再现二

英首相布莱尔(温和):诸位大臣,美国已经出兵伊拉克,为了我们英联邦利益,我决定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诸位大臣,你们认为意下如何?? 内阁大臣abc(齐声):首相大人,我们非常赞成,我们与您共进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惊讶):战争??哦,my god!这样不好吧? 英首相布莱尔(强硬):反对无效,我掌行政权,不对国王负责.我做主!

向伊拉克出兵!英国下院议长马丁(理智):我们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出兵,我们将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

英首相布莱尔(愤怒/强硬):太过份了,竟敢要求我的内阁下台,我宣布解散下院,重新选举!

师:这几位同学的演示太精彩了!谢谢他们!现在我们对英国政府重要机构的领袖职权已有所了解,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共同归纳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吧!

(导入权力机构关系示意图)

下院 议会

议会 上院 首相

内阁(政府)国王 人民

4.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教案 篇四

池州八中

贾再兴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新闻知识,明确新闻与新闻特写的异同。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3.品味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回顾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教学重点:

1.掌握基本的新闻知识,了解新闻和新闻特写的区别。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中含义深刻的细节之处。

2.学习本文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融合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4、关于新闻特写。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形象性、文学性、感染力比新闻强,常带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篇幅较长,描写细腻。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本导语的新颖之处:散文式的开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开篇点题,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同时也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1.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概述英方撤离香港的过程的?

(明确:时间顺序。)

2.那么在不同的时间都发生了怎样的场景? 明确:展示了六个不同的场景: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添马舰营区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方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香港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写作是本文主体部分的一大特色。)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标志:

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

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巧妙的穿插了许多历史资料,那么如果把这些历史资料删去,对文章有何影响?(明确:没有历史资料做支撑,文章将缺少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景的作用。)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融合是本文主体部分的另一写作特色。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短短的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而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五、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标题

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相融合 导语

散文式的开头

开篇点题

主体

以时间为顺序

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结合 结语

5.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七课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意识。

2、知识技能: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因音乐。

3、过程方法:聆听、听唱、动作表现、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因音乐。

三、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多次聆听环节,让学生在每次聆听后,多获得更进一步的收获。学会歌曲以后,让学生创编,用打击乐器敲击节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云》、录音机、琴、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七、大海的歌 云

三角铁 3 /4 X ——

‖ 铃鼓 3 /4 O XX X ‖

双响筒 3/4 X X X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云》是一首抒情儿童歌曲。34拍,五声D宫调式,四句一段体。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一)、复习:《海》

1、说说这首歌是几拍子的?

2、边拍边唱。(二)、新课。

1、播放《云》的录音伴奏作为背景,学生有感情的读歌词。

2、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音乐。

3、师生一起说说云和雨的关系。

4、再听。随音乐做“拍手、拍肩、拍肩”的动作,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5、再听。边听边看书上歌词。

问:歌中唱到了什么?“帆船”指的是什么?

6、随录音唱歌。

问:你观察过云吗?你知道的云有多少种?歌中的云是怎样的?

7、教师纠正字音。

8、分组表演。

9、给各组分发乐器:铃鼓、三角铁、双响筒等,各组选择乐器为歌曲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10、分组演奏。

11、小组评议。(三)、小结。

这几堂课我们学习了和海有关的音乐作品。音乐家根据大海不同的变化,潜心构思,用不同的节拍、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配器手法、不同的演奏演唱形式,表现了不同的大海。我们利用了几堂课欣赏了音乐大海中的“一滴水”。音乐的创作是无止境的,音乐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的创新着,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课堂上的这几首作品,要了解和欣赏更多的音乐作品,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七课《幸福生活》第一课时 课型: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

2、知识技能:(1)、通过欣赏,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2)、初步了解彝族音乐的特点。

(3)、初步了解弹拨乐这一演奏形式。

(4)、用动作表现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

3、过程方法:聆听、看录像、表演、跳舞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三、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多次聆听,让学生在每次聆听时带着不同的问题,边听边思考,听后从不同角度获得收获。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看录像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学生好动的天性,还设计了表演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阳光下的孩子》、《快乐的啰嗦》、录音机、有关彝族文化的录像资料、相关课件。

五、板书设计:

八、幸福生活

1、阳光下的孩子

2、快乐的啰嗦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一)、聆听:《阳光下的孩子》。

1、播放歌曲录音。

问:你听了这首歌后心情怎样?为什么?

2、教师读词,讲解歌词所表的的思想感情。

3、再听。学生边听边和着节拍拍手。

4、教师简单讲解“独唱”、“合唱”这两种演唱形式。问:这首歌曲的羊肠形式是什么?(二)、聆听《快乐的啰嗦》。

1、播放弹拨乐演出录像。

2、教师简介弹拨乐这一演奏形式。

3、播放乐曲《快乐的啰嗦》录音。问:这首乐曲的情绪怎样?

4、再听。

5、随教师的琴声哼唱主题。

4/4 5 5 3︱5 5 3︱ 3 5 5 1︱3 3 2 1 3 3 2 ︱ 1 2 6 ︱6 2 1 6 ︱1 1 6 ‖

6、教师播放课件,边看边听老师讲,让学生了解彝族的民俗。

7、学习几个一族的舞蹈动作。

8、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用学过的彝族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再次体会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八课《幸福生活》第二课时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了解各国及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

2、知识技能:(1)、通过学习,感受音乐的情绪,并用舞蹈、乐器等表达自己的感受。(2)、通过唱歌,进一步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

3、过程方法:聆听、看录像、朗读、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唱歌曲,唱出彝族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多次聆听,充分感受音乐。在聆听的基础上学会唱歌。看录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直观教学手段,了解有关彝族人民服饰、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夏天的阳光》、《阳光下的孩子》、《彝族娃娃真幸福》、录音机、琴、彝族服饰、生活等方面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八、幸福生活

1、夏天的阳光

2、彝家娃娃真幸福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一)、聆听《夏天的阳光》。

1、复习《阳光下的孩子》。说说音乐的情绪怎样?是什么演唱形式?

2、播放《夏天的阳光》。

问:说说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你听了以后心情如何?

3、复听歌曲。

问:你听了以后,感到这首歌曲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

4、请学生在树上选择一个图,并随着音乐试着做一做。

5、各组表演,互相评议。(二)、唱歌《彝家娃娃真幸福》。

1、播放有关彝族服饰的课件、生活情况的画面。

2、完整聆听歌曲。

3、随教师按节奏读词。

4、听录音,学生轻声唱歌。

5、分句唱,纠正错误之处。注意:衬词应唱得轻巧。

6、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唱歌。

7、分组讨论:使用打击乐器,按什么样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8、分组演奏,互相评议。(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八课《幸福生活》第一课时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

2、知识技能:(1)通过聆听和演唱,初步感受土家族音乐的特点。

(2)、学唱歌曲《乃呦乃》。

(3)、能初步听辨出音的高低。

3、过程方法:聆听、唱图形谱、表演、演奏、听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唱歌。(2)、听辩音的高低。

三、教学设计思路: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如何让学生将他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开始就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导入本课的学习,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学习过程中我设计多次的聆听,充分感受音乐。在聆听的基础上学会唱歌。另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磁带《乃呦乃》、录音机、琴

五、板书设计:

八、幸福生活 乃呦乃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土家族名“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民间歌曲按土家族的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一)、听辨游戏。

1、复习第五课学习的声音的高低。

2、听辨游戏:教师在琴上每组弹两个音高距离较远的两个音,弹三遍,当弹第三遍时,学生分别作出两个相应的动作:高高举起手再垂下手或先垂下手再高高举起手。边做这些动作,边用“高——”“低——”模唱两个不同的音。

3、教师纠正。

(二)、唱歌《乃呦乃》。

1、完整聆听歌曲一至两遍,学生虽音乐拍手。

2、播放课件,边看边听教师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俗、语言、音乐的情况。

3、学生猜一猜“乃呦乃”的意思。教师解谜(快乐的意思)。

4、随教师按节奏读词。

5、听教师弹琴,学生边听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唱歌,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变化。(先慢速学唱,稍微熟练后,按原速学唱)

6、唱歌。

7、分组讨论:用什么动作表现歌曲快乐的情绪?

8、分组表演。

9、师生共同评议。

10、给各组分发乐器,讨论用什么节奏为歌曲伴奏,以便更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绪?

11、分组表演。一组表演时,其他组唱歌。

12、师生评议。(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九课《巧巧手》第一课时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快乐。

2、知识技能:(1)欣赏歌曲、乐曲,感受音乐快乐的情绪。

(2)、认识串铃。

(3)、用乐器伴奏表现音乐的情绪。

3、过程方法:猜谜、聆听、看图、看图形谱、唱图形谱、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音乐快乐的情绪。(2)、用演唱、演奏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思路:猜谜导入,吸引学生注意。指认图形谱,让学生直观感受旋律线条的起伏,并在认、唱的过程中,记忆旋律的主题。听赏歌曲时,设计表演环节,体会劳动是的快乐心情。乐器教学仍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磁带《铁匠波尔卡》、《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串铃及其他打击乐器、录音机。

五、板书设计:

九、巧巧手

铁匠波尔卡

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二拍子

洗衣裳洗手绢补袜子缝纽扣

快速 修桌子补图书平操场载鲜花 活泼 种葵花种蓖麻拾麦穗拔野草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波尔卡: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盛行于19世纪的欧洲各地。特点:二拍、快速、活泼跳跃,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顿的装饰性处理。最先将此种舞曲形式用于器乐和歌剧创作的是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者斯美塔那(如其创作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波尔卡本是捷克农民舞蹈,发展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往日的东波希米亚。尽管它应该是由捷克民间舞发展过来的,但波希米亚的史学家们却认为它是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的。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舞厅。1840年,布拉格的舞蹈教师在巴黎表演波尔卡一举成功,从而使波尔卡一下子闯进了巴黎的沙龙和舞厅。一场来势迅猛的波尔卡热唤起了许多与跳舞无缘的青年人。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齐上阵教授波尔卡,但照样不能满足人们的学舞要求。

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林舞。波尔卡热使得其它中欧舞蹈也开始流行,如舞步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克等。加洛普的舞步与华尔兹、波尔卡相似,但节奏与波尔卡相近,是2/4拍,舞伴们舞步迅疾,只偶尔才有些旋转。波洛奈兹的主要牲是3/4拍,速度适中。它是庄重雄伟的队列舞蹈,常用于化装舞会的开场。但可能正是由于它的队列形式,所以一直没有在以对舞为主的舞厅里流行起来。波希米亚的雷多瓦是由追赶步、普通华尔兹步和两速华尔兹步三种基本步伐构成的。它的音乐采用的是慢速华尔兹。玛祖卡原是波兰民间舞,使用华尔兹音乐,但第二或第三拍上常有重音。舞步包括跳步、滑步与脚跟相击等三种基本成分,动作组合比较复杂。斯科蒂斯克是德国民间舞,由滑步和跳步两种舞步组成,节奏为2/4和4/4拍子。由于这些舞蹈的流行和普及,舞厅里还出现了一些由上述舞蹈按不同顺序、不同比例组合起来的舞蹈,大大丰富了舞厅舞的品种和样式。

但是任何舞蹈都难免有兴有衰。波尔卡即使是中欧舞蹈中寿命最长者,也难免终有一落。20世纪的拉格泰姆、爵士等新型舞蹈以其崭新的活力和面貌压倒了波尔卡。如今在波兰以外的国土上,我们只能在美国的波兰移民范围中和在一些古典芭蕾舞剧里一睹波尔卡的风采。波尔卡已不再流行于舞厅中了。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一)、聆听《铁匠波尔卡》。

1、猜谜: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些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请学生说说手的作用。问:铁匠的手有什么作用?

3、完整聆听乐曲。

问:你听了乐曲以后心情怎样?乐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 问:你能听出乐曲中有没有不是乐器发出的声音?

4、教师简介乐曲的来历。

5、再听。

6、看P54图,告诉学生在维也纳音乐会上常演奏该乐曲。

7、再听。学生边听边用手指指着P55上的图形谱,试着记住这句旋律..8、按乐器的声音图谱(P55下),选择打击乐器和着乐曲敲击,体验参与音乐表现的快乐。(二)、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1、教师讲:刚才我们听了《铁匠波尔卡》,感受到了铁匠劳动是的愉快心情。其实,我们用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许多事情。下面听听这首《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中唱的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

2、完整聆听歌曲。

3、学生回答“小手能做的事”的问题,教师板书。板书时注意顺序,写成后做歌词的提示。

4、再听。看黑板上的歌词提示轻声唱歌。

5、再听。学生随音乐做动作,表现歌词中提到的事情。

6、给各组分发乐器——串铃,学生观察,探索演奏方法。

7、教师简介串铃的名称、演奏方法。

8、再播放音乐,一组用串铃及其他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另一组用动作表演。

9、两组互换。(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九课《巧巧手》第二课时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快乐。

2、知识技能:(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2)、用舞蹈动作表演歌曲。

3、过程方法:聆听、唱歌、(默唱、出声唱、接唱)、表演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2)、用舞蹈动作表演歌曲。

三、教学设计思路:学唱之前,先聆听,留下完整印象。通过解疑,了解歌曲表现的内容、意义。唱歌时,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表演时,教师教一些动作,学生再创编一些动作,两者相结合,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四、教学准备:磁带《粉刷匠》、录音机、琴、旧报纸

五、板书设计:

九、巧巧手 粉刷匠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一)、聆听:

1、播放《粉刷匠》的录音伴奏。

问:你能猜出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劳动场景吗?

2、出示课题。请生说说“粉刷匠”是干什么的?

3、听歌曲录音。

问:歌曲唱的是什么内容?小粉刷匠都做了什么?

(二)、唱歌。

1、再听,边听边随音乐心里默唱,看谁记得旋律多?

2、师生接唱。

3、小组接唱。

问:如果你是粉刷匠,或者帮妈妈做了一些好事,得到妈妈的夸奖,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唱歌呢?(三)、表演。

1、学习几个表现歌曲内容的动作。

2、学生分组创编动作: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和情绪?

3、分组表演。带上教师提供的用旧报纸折的帽子。

4、小组互评。

(四)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九课《巧巧手》第三课时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快乐。

2、知识技能:(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

(2)、通过创编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能力。

(3)、认识沙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的方式学习和掌握多种演奏方式。

3、过程方法:聆听、演唱、创编、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

(2)、通过创编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学唱之前先聆听,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完整印象。之后采用有趣的接唱形式,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乐器学习时,采用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乐器——沙球的演奏方法,又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探索精神。

四、教学准备:磁带《理发师》、录音机、沙球、琴

五、板书设计:

九、巧巧手 理发师

沙球:2/4 X X ︱X XX ︱ X X ︱X X X ︱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二幕喜歌剧。根据法国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爵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 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作曲,切萨雷.斯特比尼作词,1816年2月20日首演于罗马阿金蒂纳剧院。

剧情描述了17世纪发生在西班牙塞维尔的一则故事。伯爵阿尔马维瓦与富有而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但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而狡猾的医生巴尔托罗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音乐教师巴西利奥为他出谋划策。在机敏幽默而又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巧妙安排下,伯爵和罗西娜冲破了巴尔托罗的阻挠和防范,终成眷属。作曲家吸取了德国和法国喜剧中夸张幽默的手法,结合意大利歌剧注重旋律和歌唱技巧的特点,使明快华美而独特的音乐喜剧风格,在该歌剧的许多著名的咏叹调、演唱曲、浪漫曲和重唱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一)、聆听:

1、播放《理发师》歌曲录音伴奏。问:这段音乐表的是什么劳动场景?

2、播放歌曲录音范唱。

问:歌曲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二)、唱歌。

1、复听歌曲。边听边在心里默唱,看谁记得旋律多。

2、学生试着唱一唱。

3、师生分句接唱。

4、小组接唱。

5、歌曲处理。

6、问:说说这首歌曲表现了理发师怎样的心情?

7、问: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唱歌?

8、分组唱歌,看那组唱得好。(三)、乐器——沙球

1、给各组分发乐器。

2、各组观察乐器的形质,探索演奏方法。

3、小组汇报,展示探索出得多中演奏方法,并口头描述它们不同方法产生的不同音响。

4、教师简介乐器名称、形质、正确的演奏方法。

(四)、演奏。

1、分组讨论:用什么样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2、分组表演。

3、小组评议。

4、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演奏,一部分唱歌,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

(五)、小结。

表现理发师的音乐还有很多,著名的有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表现理发师的艺术形式也很多,除音乐外,还有电影、绘画诗歌等等。这都说明劳动者是被人尊重的,劳动是光荣的,是被艺术家大力歌颂的。同学们在这节课不仅要学会这首歌曲,同时也要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十课《汪汪与咪咪》第一课时

课型: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

2、知识技能:(1)通过欣赏,感受音乐的情绪,初步了解速度变化对音乐带来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2)、学会用动作表现音乐。

3、过程方法:聆听、设疑、解疑、动作表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欣赏,感受音乐的情绪,初步了解速度变化对音乐带来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三、教学设计思路:分别欣赏题材相近的两首乐曲。每首乐曲的欣赏都设计了多次的聆听环节,在解疑的过程中理解音乐。并进行对比,横向比较两首作品的异同处,学会理性的分析音乐。培养欣赏能力。最后让学生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磁带《小狗圆舞曲》、《跳圆舞曲的小猫》、录音机、五、板书设计:

十、汪汪与咪咪

小狗圆舞曲 跳圆舞曲的小猫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小狗圆舞曲》:D大调圆舞曲(“小狗”)(作品64之3)作品64号共有三首圆舞曲,是肖邦在世时最后发表的圆舞曲。其中第三首(降D大调,即本曲)为肖邦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俗称为《小狗圆舞曲》。

传说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喂养着一条小狗,这条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兴趣”。肖邦依照乔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转”的情景表现在音乐上,作成了这首乐曲。乐曲以快速度进行,在很短的瞬间终了,因此又被称为《瞬间圆舞曲》或《一分钟圆舞曲》。演奏本曲时,应使用平滑流畅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觉出此曲的趣味来。

全曲为简单的三段体。在四小节序奏后,主旋律以反复回转的形态出现,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中段则是甜美而徐缓的旋律,与第一段的急促形成鲜明的对立;第三段为第一段之反复。

F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3 :此曲因为第三段旋律的各个音都使用了装饰音,上升的形态很像小猫跳来跳去,就被后人命名为《小猫圆舞曲》。这是一首非常轻快活泼,充满热情的圆舞曲。在强有力的16小节序奏后,圆舞曲分做四段呈现,最后是尾声。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一)、欣赏《小狗圆舞曲》。

1、问: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你知道吗,许多音乐家也很喜欢小动物,还为它们写了许多好听的歌曲乐曲。大家想听一听乐曲是如何表现这些小狗、小猫的吗?

2、播放乐曲。

问:你能听出来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动物吗?

3、教师揭示课题。简介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

4、再听乐曲。

问:这首乐曲的情绪怎样?你听了以后想到了什么?你感到乐曲描绘了小狗怎样的动作?

5、再听音乐。

问:学生边听音乐,边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二)、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

1、问: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乐曲,也表现了一种小动物。大家听一听,这首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动物?

2、播放音乐。

3、揭示课题。

4、再听。

问: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5、简介乐曲的创作背景及表现内容:由美国作曲家R·安德森作曲。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猫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了优美的圆舞曲。

6、跟着乐曲和教师一起哼唱第一部分主题A,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7、再听乐曲。随音乐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

问:乐曲的情绪、速度有什么变化?你能听到那两种小动物的叫声?

8、分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什么?

9、听乐曲,用动作表现,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

6.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教案 篇六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实验1-1粗盐提纯

原理:运用过滤、蒸发的方法提纯粗盐。

操作方法:称取适量粗盐溶于足量水中,过滤(一贴二低三靠),蒸发(在出现大量固体后熄灭酒精灯)。

现象:粗盐未完全溶解,蒸发出现白色固体。

实验1-2检验硫酸根

原理:硫酸钡既难溶于水也难溶于酸。

操作方法:取实验1-1中得到的食盐适量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约2ml水,先滴入几滴稀盐酸,然后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1-1中食盐溶液中有硫酸根。思考交流:除去可溶性杂质(硫酸盐、钙离子、镁离子……)

原理:沉淀杂质。

操作方法:取少量食盐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最后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蒸发。

现象:出现白色沉淀,在加入盐酸后白色沉淀消失

实验1-3蒸馏制取纯净水

原理:蒸馏自来水

操作方法:在试管A中加入少量自来水,加入几滴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在100毫升烧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取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少量液体,停止加热。取少量液体加入试管B中,加入几滴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现象:试管A中有白色沉淀,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

实验1-4萃取水中的碘

原理: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

操作方法: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把分液漏斗倒置震荡;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止。待液体分成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延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从口部倒出。

现象:液体分层,上层液体无色,下层液体呈紫色。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

电解1.8g水,计算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并计算物质的量。初步推算出同温同压下,1mol氢气与1mol氧气质量相同。

实验1-5配制溶液

原理:

7.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教案 篇七

题】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教学目标】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学会合理消费训练解题技能【教学过程】[时政链接]《为了亿人的中国梦》(年月日新华):习近平:“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所作的报告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年底,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平方米,分别比年增加平方米和平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辆,比年增加辆旅游、文化消费大幅增加。(摘自年月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小学生过度消费惹人忧》:春节期间学生们换“新”还不只停留在着装上,由于寒假结束后又要迎来新学期,因此学习用品也销路走俏,除了书包、钢笔、文具盒等常规文具要全套换新之外,更多的开销在于数码产品的“升级”。像Ipod touch、Iphone、单反相机等高端产品在学生中也很有市场,春节期间卖得尤其好。[知识回顾]

一、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1.感受身边的变化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既体现在我们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上,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P88(3)至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生活在法治国家 2.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P90

(2)公有制经济成分包括:P90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多种实现方式)

(3)国有经济的定义、地位、作用:P90(4)集体经济的定义、地位、作用:P90(5)非公有制经济是地位、作用、适用政策:P91(6)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P91(7)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P92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1.我国的分配制度P93(1)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P90

(2)在分配中,应遵循的原则P93(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P93(4)共同富裕原则的具体体现P9

4三、2.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1)“四个尊重”方针的内容及意义P94(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P95

三、学会合理消费 1.消费面面观

(1)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P96(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哪些变化P97 2.学会理财 合理消费

(1)日前,我们参与社会经济生活,除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外,主要表现于日常的消费和理财P97(2)作为中学生要掌握的消费观有:P97-98 ①在消费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

②在消费前,作出预算、理性消费,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③在消费的过程中,体现环保理念、精神消费。[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见课件)

二、辨析题男孩:缩水收入差距就是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实行平均分配。女孩:缩小收入差距就要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分好。答案提示:()缩小收入差距平均分配及原因(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效益与公平原则;()缩小收入差距的方法(途径)。

三、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材料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材料二:近年来,高消费浪潮蔓延到校园。某些知名品牌专场,学生消费占据七成左右;不少中学生每月零用钱在元以上,一部分学生只重视物质,不重视自我修养,甚至在年轻人中出现了“月光族、啃老族。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的确立是由什么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某班开展学会合理消费主题班会活动,请为此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例:合理消费,利国利己;注重节俭,科学消费等。(与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学会合理消费相关的内容均可。)()中学生合理消费宣传活动,可以活动形式?(至少个)例:发放宣传单进行宣传;开展街头消费知识介绍;利用学校广播站进行宣传;开展相关辩论会、演讲会等。()针对合理消费,结合教材知识,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在消费时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消费前,可以先作预算,避免非理性消费,不与周围的人盲目攀比,浪费金钱。用环保的眼光选购商品,学会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提倡节俭,更应注重精神消费。

8.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4课教案 篇八

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学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

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废丞相、设内阁

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 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4元:一省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鸣的进谏,以中书省代替三省,而实行一省制。

课堂设问一:一省制导致了皇权的加强吗?

提示;没有

设计意图: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通过上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情境营造:阿合马(?--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克忒(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收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联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课堂设问二: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权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

课堂设问三: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课堂设问四:以上四个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丞相(宰相)权力最大?

提示:元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弄清趋势;皇权逐步加强。

5.明:废丞相、设内阁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图。

课堂设问一:你从右图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 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情境营造: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课堂设问二: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课堂设问三:原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丞相被 废除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术,为此设立内阁。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

课堂设问四:什么叫“标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

提示: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课堂设问一: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提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堂设问二: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这道题可作为学生课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课堂上解决,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学总结

上一篇:《永远永远爱你》读后感下一篇:高考化学实验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