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军训(共12篇)
1.高一年级军训 篇一
“到了这里就是来受苦的,不是过来享清福的。”自从到了军训基地,这个概念就一直在我们的脑海里。今天早上,几位兵哥哥的队列展示,那样的训练有素,在立正、齐步走的抬腿落下的尘土飞扬间,我们被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惊得目瞪口呆。当我们开始训练时,想要做到动作横平竖直,声音铿锵有力,却是那么困难。正步走分解动作,每个动作都要有一到两秒的停顿,胳膊和大腿都因肌肉劳累而酸疼不已。
我们坚持着,所有人都能像碧松般昂首,像翠竹一般充满向上拔节的力量。军训中,我们慢慢将自己融进这个集体。相信在后面的几天里,大家相处会更加融洽,如同那首嘹亮军歌所唱——“团结就是力量”。
2.高一年级军训 篇二
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学校、老师、同学感到很陌生, 且充满新鲜感。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进行感情投资。起始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军训, 班主任与学生吃住在一起, 这一良机决不可错过。军训对条件优越的特区学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 会有许多学生适应不了, 如军训过程中身体坚持不了而晕倒的, 由于饮食不习惯而病倒的, 突然离开父母想家等等。如果班主任抓住这个时机给予点滴的关怀、爱护, 一下子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晕倒的时候, 主动送去一杯热水、一声安慰;当学生想家的时候, 与他们拉拉家常、说说笑话, 这时学生会觉得老师就是他们的亲人, 他们的精神支柱。
二、巧用班干部, 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
在接新班后, 班主任首先组织一系列的活动, 如演讲会、文体比赛、各种劳动等, 从中发现、挖掘有头脑、有能力、有口才、有吃苦精神、有自信心、有主人翁意识的人才, 然后, 让他们自己选择班干部的职位进行竞选, 最后, 通过民主评议, 推选出班委会成员。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有工作热情, 责任心强, 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工作魄力。班委会成立之后, 班主任要尽快使他们熟悉自己的岗位, 明确自己的职责, 并在周末要求每位班干部在班里总结自己的工作, 找出存在的问题, 对下一周的工作制订出计划。这样, 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
三、立好规矩, 开头好
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 不能成方圆。”在做好“感情投资”、选好班干部的基础上, 班集体已基本形成, 现在该是规范学生言行的最佳时机。新高一年级, 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 各个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的情况不尽相同, 班主任必须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广泛听取班干部、学生、科任老师的意见, 针对班级管理方面制定出具体的班规。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 能真正做到行之有令, 有令必行, 有禁必止, 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规范自己的言行, 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树立远大理想, 激发学习的动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 就好像大海上一艘迷失方向的船, 飘到哪儿算哪儿, 没有目标, 没有动力。对刚进入新班级的学生, 优秀的班主任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对其进行理想教育, 不会等到他们毕业时再说。因为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才会把它变成学习、生活的动力。在班会上, 班主任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是哪一所, 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现在的情况, 找出差距, 明确努力的方向, 然后组织他们学习《北大 (清华) 状元谈高考》《走进北大》《走进清华》, 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努力, 尽管现在有差距, 但是愿望是可以实现的。这样, 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从而优化本班的班风, 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3.浅谈高一年级声乐教学模式 篇三
关键词:声乐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专业知识
上一节声乐课简单,要上一节高效率的声乐课却并不简单,要持续上高效率的声乐课难度就更大。那么,如何才能让一个声乐学生快速、稳定、很好地发展呢?声乐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值得声乐教师实践与探究的一个课题。
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的效率,声乐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模式对声乐学习者有很重要的意义。针对学校的实际声乐教学条件与状况,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分析,首先浅谈一下我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了解学生的情况往往比盲目上课更重要
一般的声乐老师一见学生就进行开声练习,然后从自己的听觉角度出发,凭借教师本身的感觉来判断声音的正确与错误。其实,上课前和学生全面沟通,关心学生的课后练习情况,了解学生课后练习遇到的问题,调整学生的歌唱心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声乐进展状况,更有助于教师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因材施教,以达到高效上课的目的。
二、精讲专业知识比一个知识点贯穿实践练习的始终更能深入人心
有些声乐老师说:“声乐理论,一节课足也。”一般情况下,声乐专业教师很少讲解声乐基础理论,练习开始了,发现问题了,才告诉学生,出现了这个问题,需要这样解决。明天又出现这个问题了,再一次粗枝大叶地告诉学生还是那个问题,需要这样解决。究竟是什么问题?总也解决不了。所以精讲就非常有必要。精讲就是要把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当场总结,并及时给予有效解决的办法。这个办法不是深奥的理论,而是来自于生活的、通俗易懂的感受,让学生一听,基本能够接受的办法。比如,某个阶段,学生的声音和气息是脱节的,作为教师如何告诉学生解救的办法?用声乐专业术语——“把声音落在气息上”“贴着咽壁去歌唱”之类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但是,如果你告诉他:发射火箭是要点火的,并且发射的火箭要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发射前必须有点火动作。那么,发声也是同样的道理,发声前要有呼气动作,预先设计的气息通道在哪里声音就随它去那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也就容易做到。
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教师主宰课堂的效率会更好
大多数声乐教师会集中学生上大课,但是上大课的基本形式就是,一起发声练习,有什么共性问题,教师一起解决就结束了,然后再有什么问题就上小课解决。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帮忙基本视为无有。我非常欣赏魏书生先生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声乐实践中也不难发现,声乐课是比较抽象的一门课,教师不一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感觉,怎么办呢?让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暂时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起来更方便,有些学生可以帮助老师解决一些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的教师经常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一个人身上,一对一上小课,这样的效果好不好?往往是上课的效果不错,一出活动室就什么都记不得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沟通的对象。上课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一离开课堂学生就会放松,导致记不得刚才上了些什么。所以,上课录音让学生课下借鉴练习很有必要,或者上大课让学生之间互相听辨效果也很不错。
一对一上课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总是老师怎么说学生照做就好,基本抹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动练习的能力。在传授一个新技能之前,能否让学生自己先尝试一些办法,老师给学生确定目标,做个领路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包办代替。学声乐就像小孩走路一样,你越扶他,怕他摔跤,他越是走不动。特别是高一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要教会学生聆听自己的声音,判断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而不是每唱完一句以后都要等待老师来评判。
四、优胜劣汰比平均分配时间更能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上小课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更有助于声乐教师针对性地教学,更能促进声乐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也曾平均分配上小课的时间,这样一来上课似乎和练习的质量毫无关系,都可以得到同样的上课时间,学生慢慢地也就失去了练习的积极性。实施了优胜劣汰策略之后(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更加合理地利用好小课时间,上更有价值的小课),学生练习歌唱的劲头反而越来越足了。
合情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如何能够达到高效教学是每个声乐教师的梦想,我尝试的高一阶段声乐教学模式是10+20+30+40=100分钟。10,即利用课前10分钟左右和学生全面沟通,了解学生的感悟,掌握学生的困惑,并为上课及时做好准备;20,即利用20分钟左右把整理到的学生问题归类、精讲、示范、对比;30,即利用30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并互相交流、互相解决问题,这个时间段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讨论与实践;40,即40分钟竞争学习,声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练习的不同进度,针对性地进行声乐教学,以促成小课的高效性。
高一年级是声乐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声乐进程中的转折点,“高一年级声乐教学模式”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识,希望得到大师和同行的指正。
机构: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原名:平遥县职业学校)
4.高一年级军训简报评比结果 篇四
在高一年级的军训简报评比中,我们请语文组教研组长朱老师挑选其它年级的语文老师担任评委,根据七位评委的分数算出平均分。现将评比结果公布如下:
一等奖
1311班96.14分;1316班92.43分;1315班91.86分; 1313班90.29分;1309班88.43分;1318班87.71分;1306班87.14分;1305班86.29分.二等奖
1301班85.29分;1303班85.14分;1304班85.14分;
1319班84.43分;1307班83.57分;1314班82.86分;
1320班82.43分;1308班82.14分.三等奖
1312班81.71分;1317班81.57分;1302班80.71分;1310班80.00分.梧州高级中学政教处2013年9月30日
5.高一年级军训的作文:军歌嘹亮 篇五
“当祖国召唤着我们……”
听着这首军歌的我们,正顶着烈日,摆着军姿,在欣赏着军歌的嘹亮。我被太阳那炙热的光照得蔫蔫的,我的头低下了。因为我的软弱,我低下了头。军歌在我耳边荡漾,而我的思想被教官的一番话,带回到了家乡的那几母田地。
“哦,现在4:30”我看着手表说,田地里有许多人大多数30—60岁的农民,不知不觉,我走到了一块田地的前面,这是一条路,一条通向我家的小路,一条我走的并不多的路。田地里种着玉米,我的父母正蹲在地上拔草,汗水从他们那苍黄而多纹的脸颊往下淌,时间在悄悄的流逝,阳光太毒了,我赶忙跑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转眼已经到了11:00,我赶忙想跑过去喊爸妈回家,但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我的心如刀绞,可我却无能为力,我的泪顺着我这不懂事的脸上流了下来。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回想之前的虚度光阴,我再也忍受不住了。
我之前的不懂事,没定力都统统见鬼去吧,我抬起头,我感觉此时的我很坚定,没有什么可以让我去放弃,虽然阳光晒久了会脱皮,腿站久了会酸,但是我都要忍下去,不能说忍吧,应该去享受,享受这脱皮的感受,享受着这腿酸的感觉,用绝对的疯狂去享受这些痛苦。这种痛苦,我的父母已经忍受了二十多年。我不能再无视这一切,所以我要付出行动。
军训让我变得坚强。让我抛弃不堪一击的我,让我学会了忍受。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但是我对此从未自卑过。别人与我们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未来。贫穷让我们具备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一切。我想这就是军训所要达到的效果吧!
6.高一军训军训总结 篇六
总结是对自身___实践进行回顾的产物,它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材料。是回顾过去,对前一段时间里的工作进行反思,但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军训就要结束了,也要开头预备写总结了,总结怎么写大家知道吗?为关心大家学习便利,我收集整理了,盼望可以关心您,欢迎借鉴学习!
高一军训军训总结1
吵闹的城市踏入安静的校内,为期5天的军训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帷幕。
这几天,我们感到既漫长,又短暂,布满了艰辛和欢乐,此刻5天已经过去,我突然发觉,我感受更多的是留恋与不舍。
对于我们这些一个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军训是个再好不过的熬炼机会。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都重复同一训练内容,换了谁都会疲乏,都会厌倦。可我们只能在心中低声地叫一声累。
老天爷成天瞅着我们眉飞色舞,害得我站不上非常钟便汗流浃背了。但问题不止这一个。头一天训练立正与稍息。上午还好,可到了下午,一上午的疲惫使得脚底一阵阵痛苦直往心底里钻,真不知那些军人同志是不是腿部神经麻木了,能站上数小时。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太阳公公不停地幸灾乐祸地泼洒着他的暖和。蒸得我们体液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头部的水汽足能形成一场比7月下旬还猛烈的“特大强降雨”。那教官还“冷酷究竟”地规定没有指令不允许乱动……实在撑不住了,真想大声报告吃不消。但看看同样深受磨难的“战友”们。那声音又咽下去。同样是独生子女,同样的年龄。他们行,我也行!任凭那烈日熏烤,脚底发痛,我肯定要站好这高中第一班岗,坚实地踏出这关键一步!
训练场上回荡着同学们响亮的口号声:“一,二,三,四……”稍息,立正,静止转法,齐步走……这些动作看起来简洁,可学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握拳,摆臂,步伐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光动作到位还不行,还得做到整齐划一。训练是辛苦的,休息是欢乐的。休息哨一吹,全场欢呼。休息时,就免不了和教官闲聊,促进军民沟通嘛。
都说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我看此话在我们班最适合了。起先大家训练还有些松松垮垮。但当大家得知军训最终将要进行会操并评选优秀集体时,个个显得精神饱满。再苦再累的训练也硬撑着。我非常兴奋我班这么有分散力。当时便想那奖状肯定属于我们了。会操了,当我们踏着整齐的步伐经过___台时,我更坚决了我的想法。校长宣读完优秀集体___时,我们个个舒了一口气。欢呼……
不论是孟夫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范晖的“同舟共济,患实共之”,说的都是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协作,可见“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有热血更有燃烧热血的共性,我们独立更有独立后对事物独特的见解,而“团队精神”正是将我们的共性融合,在达到目的的同时也让我们尽展共性。在集体中,我们学会了相互包涵,彼此谅解;学会了忍让,一时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显无疑,而我们也在团体中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
从军训的第一天开头,我便努力去适应这里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方式。5天的时间或许太过短暂了,来不及让我细加体会。虽然我没有能够学会适应,但我学会了坚持。
人只有在苦难中,才能真正认识自我。的确如此,军训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也看清了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军训也给了我思索人生的时间,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假如一个人正在患病苦难,那么此时他的思想便是最理性的;当这个人面对挑战时,他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军训是很辛苦的,回想一下,苦在脚上磨出的泡,苦在为太阳暴晒的脸,苦在站军姿时累酸的腰间,军训如此的苦,我当然也有退缩的时候。但我坚持了下来,军训是一个过程,一个考验自我,磨练自我的过程,半途而废是耻辱。大家都咬紧牙关,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停止训练,要知道军训原来就是磨练我们的意志,熬炼我们的身体,那么,为什么要放弃呢?想到这,我都会咬咬牙,挺过去。或许坚毅在累酸的腰间堆集,最终将坚实、挺立与不屈。或许这些不是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让我受益终生的收获,我收获的是耐力,是坚毅,是英勇,是不屈,更是团队精神。无论今后我做什么,想到今日的苦与收获,一切困难险阻都变得无所谓了。我想这也就达到了军训的目的了吧。
从军训中我们也感受到许多欢乐。从大家整齐的脚步声,昂扬的口号声中,我体会到了团结的欢快,当我们队列经过一成天的训练,最终受到领导的表扬时,我骄傲地笑了,当我们班一同唱歌时,我感受到集体的暖和……
5天过得如此之快啊,感受最多的还是我们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精神。记得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看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我无所畏惧,我会怎么做?”现在我想,我要做英勇的女孩,假如我是英勇的,我就无所畏惧,那么我没有理由放弃努力。坚持下去,坚持究竟。没有日晒雨淋,没有狂风暴雨,怎么会有属于自己的风雨彩虹,怎么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天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所以我坚持,我成功!
我为我这不会成为真正军人的青春有一段这样的烙印而骄傲。那段溢满风雨,溢满汗水和笑声的日子真让人怀念。
高一军训军训总结2
为期五天的军训已圆满落幕了,这是我班的第一堂格外的、别出心裁的、远离教室、没有课本的课,有的是“风一样的行动,钢一样的意志,铁一样的纪律”,体验着不同往日的生活,期盼着同学之间的友情。这次军训给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第一天,每人都背着繁重的行李,怀着忐忑担心的简单的心情来到三附中,走进了班级,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同学之间很生疏。随着军营生活的开头,彼此之间慢慢地熟识起来,同学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很快就建立了友情。
随着军训的开头,懒散了一个多月的同学很快就在这紧急的军营中少了很多娇嫩,多了一点吃苦耐劳;少了一些懒散度,多了一些紧急度,能根据军营管理的要求,像个军人一样,做到一切行悦耳指挥,整队快速,意志顽强、纪律严明。
在军训期间,同学们头顶烈日,练习站军姿、转体、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等队列动作。大家一个个都特别仔细刻苦训练,力求做得。如学习站军姿,在烈日的照耀下,特别整齐地站在滚烫的水泥地上,一个个笔直地站着,抬头、挺胸、收腹,五指并拢紧贴裤缝,豆大的汗珠从脸颊上流下也文风不动,真的达到了站如松的境界。随着内容增加,难度增大,同学们毫不畏惧,以最仔细的看法进行刻苦的训练,努力做到:动作规范、有力、整齐、不怕晒、不怕累。在“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口号下,从第一天的污七八糟到一日比一日的整齐、规范,努力达到。在军训期间,涌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如:张如意同学晚上走楼梯不当心扭伤了脚,肿的比较厉害,但是她轻伤不下火线,坚持训练。张冲、蒋祯等同学身体有点不舒适,老师让他休息,但是他们都说没事,我能坚持。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到,在训练中有时身体真的有点支撑不住了,但看到四周的同学一个个精神饱满地坚韧地坚持着,所以也坚持了下来。
高一军训军训总结3
风雨过后总会见到彩虹,军训虽然辛苦,但是我们的纪律得到了提高,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善,这也是值得的,到底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可以说,这是我们人生的一大步,这是向烈日挑战,向高温挑战,更是向自己挑战,人生中这样的挑战并不多,这比中考更残酷,由于这不仅考验了我们的智力与毅力,更考验了我们的生活自理力量与身体、心理双方面的素养。
军训磨练了我们的体力。
夏天是一年中最酷热的季节,而八月份又是夏天最酷热的日子,穿着短衫在烈日下站军姿,站半个小时,这是多花体力的啊!
军训磨练了我们的生活自理力量
军训期间,我们必需自己整理内务,自己洗衣服甚至晾衣服,这种感觉好棒!
军训磨练了我们的集体分散力
我行我素的作风在军校完全行不通,军校需要的是团结,是钢铁一样的集体,因此这几天我们学会了团结。
高一军训军训总结4
九月一日,高中生活开头了!紧接着,艰辛的军训生活也拉开了帷幕,这是我漫长的人生之路上第一次体验军训生活。这次军训虽短暂,却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受益终生。
始终以来,我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然而,这一次,我必需在蒙蒙细雨中坚持好教官教的每一个动作。虽然很辛苦,但我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厌恶感。由于我懂得军训的意义:军训,是培育同学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需要;是加强国防后备力气建设的需要;是加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全民国防意义的需要。这一次军训使我们的意志力得到熬炼,更好地弘扬了艰苦奋斗精神。
在军训的过程中,教官对我们的每一个动作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每一次的不合格都会遭到严峻的斥责。但正由于如此,我们每个人都会精神百倍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对于错误,我们也都是主动的改正,教官的每句斥责我都牢记在心,这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也应如此,对待每一件事都应当持仔细严谨的看法,错了也应当立刻改正。信任这对我以后的高中生活肯定意义非凡。
在辛苦的军训中,教官教会了我们苦中作乐。教官利用休息时间唱歌给大家听,让我们大家一起唱歌,还教大家格外搞笑的顺口溜。大家的脸上都挂上了绚烂的笑容。这样的消遣不仅是心情紧急的我们变得热忱高涨,还让我们彼此间变得更加团结,友情也更深厚了!我的脑海里照旧清楚的记得教官那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团结就是力气!
总的来说,这次军训虽然很累,但是我从中收获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感谢学校给我军训的机会,让我变得更顽强。温室里的花朵只有接受大自然的恩惠,风雨兼程,才能更有活力,更健康的成长。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次长期的军训?人生的军训会碰到更多残酷的挑战,但我们仍应保持主动乐观的看法和无所畏惧的胆识,苦中作乐,愈挫愈勇。我坚信,总有一天,我的抱负灯塔会被点亮,我的生命之花会绚丽的绽放!
高一军训军训总结5
听到军训时,我有些许的惶恐,但还夹杂些感动。开头,我觉得军训是苦痛的,尤其与不认识的人一起,可经过这几天,让我对军训又有了重新的定义。
军训是好玩的,虽然刚开头可怕没有人一起玩,但却发觉并没有这回事,只要你热忱相待总有伴侣的,只要真心实意,别人也会以同样一颗实心回你。只要相互关心,就会凝固成一股能量,让你英勇面对。可能这样就像军歌——团结就是力气吧。当你感到疲乏时,它就会关心你,与你交谈,一起谈天论地,说长道短。所以军训是快乐的。
军训到底是要吃苦的。一位优秀的军人经过很多磨练才变优秀的。我们顶着烈日,站在热气充满的大地上听着教官的指挥,做着一遍又一遍的稍息、立正、蹲、跨、敬礼……我们坚持做下去,即使大汗淋漓,这是我们体验军人生活的第一步,那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时刻紧记,由于对我们的今后生活会带来许多的恩惠。
好的老师在一生中特别重要,虽然时间不长,但他们的思想也会使我们难以忘记。我们的教官很通情达理,当我们训练一段时间,定会让我们坐下休息,让我们劳逸结合。一位好的老师定有好的表率作用,他的行为也会影响我们,他严格地要求做好每个姿态,不准嬉笑,从中使我感受到了部队的严格自律,壮严,谨慎。
总体来说,军训这几天既让我有辛酸的感觉,又让我在苦痛中快乐着,盼望接下来的日子可以与教官,同学好好相处,珍惜每个时间。
7.高一年级军训 篇七
由于时尚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大量的青少年深深迷恋流行文化,盲目崇拜大牌明星,却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这客观上造成了传统文化追随者的大量流失和传统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下降。如此,课改的发展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情志形成极大的落差,作为育人主流机构的学校教育,开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寻找民族艺术教育的载体,以此为抓手来弘扬民族艺术文化已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的当务之急。
[问题提出]
民族艺术的教育历来是艺术教育的难点,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民族文化太老土、太陈旧,甚至已经过时,继而会消亡。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以及行为上的抵触,势必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感知、鉴赏、表现与创造等能力上的知识断层。以戏曲为例,他们会好奇于与流行音乐形成极大反差的戏曲古韵,却对戏曲“唱念做打”的常识茫然不知,而对于需要互动体验的戏曲表演与创造更是手足无措。作为艺术教师,选择一个贴近地域文化的教学内容和适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民族艺术教学的必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教师演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并请学生思考:这是哪个剧种?
设计意图:以“唱戏”揭开戏曲学习的序幕,不仅符合听觉切入的认知心理,造成先声夺人之效果,而且可以第一时间展现教师的戏曲基本功。
(二)艺术教室(认知)
引导学生了解越剧的发展历史。
1. 萌芽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教师边放电影《舞台姐妹》片段边开始越剧史的讲解:越剧起源于1906年浙江嵊县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因为演出时是走街串巷流动于农村集镇,被称为“草台班戏”,该戏种无论是演出条件还是演唱技术都透出一种浓郁的草根味,被公认为是越剧的萌芽期。
设计意图:了解越剧的人文历史是本节课的首要教学内容,“艺术教室”的认知应从越剧的萌芽期开始,纵贯发展期和创新期,这既是越剧的发展脉络,也应成为认知环节的基本流程。
(1)认知——代表作《九斤姑娘》赏析
追根溯源,欣赏萌芽时期的越剧代表作《九斤姑娘》请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欣赏。
放《九斤姑娘》片段1,提问:戏中人物的头面装饰、舞台场景与传统戏曲是否相似?扮演者的性别是什么?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头面装饰沿袭了传统戏曲的旦角头饰;舞台场景则承接了传统戏曲的虚拟场面;而这位貌似女性的演员其实是男的,因为早期的越剧都是由男子来担纲的,叫“男班”。
放《九斤姑娘》片段2,提问:这段表演的语言应用、唱腔伴奏有何特点?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对白是非常纯正的嵊县方言土语(示范),它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唱腔的旋律是带有衬词的跟腔伴唱(示范),叫做“呤哦调”,它是一种随性的民间小调;伴奏则非常简单地运用了笃鼓与尺板,由于演员的出场与演唱均需在板鼓的“的笃”声中完成,这些乐器就叫“的笃板”,而这种戏班子就叫做“的笃班”,后因浙江嵊县属于古代越国的复兴之地,才正式冠名为“越剧”。
设计意图:戏曲的构成元素是综合艺术教学的极佳载体,因此对戏曲艺术的鉴赏、戏曲文化的了解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到音乐、美术、戏剧、影视、服饰等相关领域。本节课的赏析部分均以戏曲元素的提问作为任务驱动,鉴于学生对戏曲知识的缺乏,“人物造型”的提法简化成“头面装饰”,“舞台美术”的提法改换为“舞台场景”。
(2)实践——体验“的笃伴奏”与“呤哦跟腔”
引导学生体验萌芽时期的“的笃伴奏”与“呤哦跟腔”:看《九斤姑娘》视频,男生用打击乐器练打“的笃伴奏”,女生练唱“呤哦跟腔”,教师以念白“阿爹”引出与学生的合作。
设计意图:为了知识的及时消化,认知与实践必须并驾齐驱。实践的含义多种多样,萌芽期的实践应以浅显的唱奏体验为主。
2. 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
(1)认知——代表作《梁祝》赏析
下面我们就来观赏《梁祝》里面的经典唱段“楼台会”。这次想请你们自己发现一些问题。教师播放《梁祝》之“楼台会”,提问:这段表演里有哪些戏曲元素起了变化(化妆、舞台美术、语言、伴奏、唱腔)?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同样是戏曲元素的提问,萌芽期是封闭式(即教师给定内容)的思考,而发展期是开放式的思考,一来可以体现思考的坡度,二来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
该段表演在头面装饰、舞台场景、语言应用、乐队伴奏、表演制度以及声腔旋律方面起了明显的变化。头面装饰上,卸下了沉重的头面,换成了轻盈的头饰,还原了生活的本真;舞台场景则汲收了话剧中写实的布景、灯光与道具,由虚拟走向写实;对白启用南方官话,富有音韵;伴奏方面,引进了乐队与技师,从此摆脱了纯打击乐伴奏的“的笃”声;表演制度上,废除了即兴的幕表制,倡导规范的导演制;而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则是产生了两个新的声腔,一个是尺调腔,由袁雪芬首创,还有一个是弦下腔,由范瑞娟首创。
设计意图:开放性思考的答案是多元的、发散的,在有限的时间中,一句“老师跟你们想得差不多”将学生的生成性答案与教师的预设性内容自然嫁接,体现教学内容的民主与集中、教学节奏的张弛与收放。
教师播放“山伯临终”并提问:这段表演与“楼台会”相比有何情感上的区别?并以此进行尺调腔与弦下腔的其他对比。尺调腔凄美,弦下腔凄凉,而这种细腻的情感在萌芽期是绝对表现不出来的。除了情感,两个唱腔还存在更多的区别。尺调腔旋律平稳,情绪抒情明快,速度中等偏快;弦下腔旋律起伏,情绪哀怨激越,速度中等偏慢。
(2)实践——听辨尺调腔与弦下腔
在了解了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区别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听辨一下这两种声腔——看“十八相送”之“书房门前”和“楼台会”之电影版,请学生分别辨别是什么声腔。
设计意图:发展期的实践活动选择声腔听辨,不仅与萌芽期的敲打、哼唱可以形成对比,也凸显了这一时期声腔在戏曲元素中的重要地位。
3. 创新期(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以后)
(1)认知——代表作《祥林嫂》《红楼梦》《西厢记》赏析
这个阶段请学生通过选择性学习自己来探究问题,请三组学生自选一个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进行观看,并且思考所选作品在哪些方面具有重大突破?比如内容题材、人物造型、舞台美术、音乐创作等。三组学生分别交流学习成果,并将思考答案对接于大屏幕。教师点评,并简要归纳如下。
《祥林嫂》的编剧内容取材于经典文学作品(鲁迅的《祝福》);人物造型除了外貌特征外,更加注重性格刻画。
《西厢记》的编剧内容取材于古典同名文学名著;舞台美术写实华丽,具有现气场;声腔旋律悠扬悦耳、新颖别致。
《红楼梦》的编剧内容取材于古典同名文学名著;舞台美术写意华美,伴奏乐器音色丰富,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设计意图:为体现教学节奏的高潮,第三时期的认知由教师讲解转为学生自学,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要体现师生互动,更是为了让这种“动”由肢体上升为思维,从而实现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另外,这个环节的信息同步可以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2)实践——尝试念白“又是一年了……长啊”
先视听原作,再教师范讲,最后学生学讲。
设计意图:经历了前期的敲打、哼唱与听辨的互动,念白也有实践的必要。
(三)艺术舞台(实践)
1. 观看:“十八相送”。
2.“我教你学”:学演梁祝与书童的分解动作。
3. 操练:主演外出穿衣操练(教师提醒学生可以自己添加动作);全班跟教师学唱“十八相送”。
4. 四个主演着装进行情景表演(全班伴唱,或全班边唱边做)。
5. 点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只是体验,精准的表演或创造性表演则是需要大家日积月累的刻苦磨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设计意图:作为表演艺术,了解人文历史与学习表演技能是缺一不可的,本环节试图让学生在对越剧的文化历史有了初步了解后,略微尝试其表演招式,既做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也做到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四)结语
(略)
[自我反思]
1. 应发扬之举——科研引领实践,教学科学严谨
高中艺术是人文教育而非技能教学,越剧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其各发展阶段的综合艺术特征,故本节课运用了体现人文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践·示导”。“实践”是学生主题性的体验、表现或创造,它通常可以是讲、唱、奏、跳的动态行为,也可以是思考、答疑等静态思维。“示导”是教师对学生“实践”所进行的补充、点评以及对作品进行的示范讲解。以上模式在呈现其方法的同时,也展示了教学的流程,它板块清晰、结构合理、夹叙夹议、呈现高潮,极其符合人文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
2. 拟改进之处——提问趋于开放,思维趋向发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越剧的发展历史和越剧的舞台表现特征,文化的定势性与知识的唯一性决定了答案的封闭性。如何让这种“死”的知识“复活”?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在提问文化现象的时候,追加一个“为什么”“怎么会”是不是会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根”与“源”的深层次思考?如果冲破40分钟的时间桎梏,让学生把学习开放到课外、校外,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是否发挥得更畅然?由此可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永远是教师们应该深思的两个维度。
[专家点评]
艺术学科是教育发展中孕育的新课程,它充满着未知与挑战。如何把艺术学科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这是许多教师着力研究的课题。而孙丹青老师的这堂艺术课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迪。
启迪一,艺术教学必须以艺术为本体。这节课以中国传统艺术——戏曲中的越剧为教学内容,以越剧的百年历程为脉络,选取了《梁祝》等经典作品与唱段,把越剧的唯美特征逐一展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了认同感。由此可见,艺术本身有着沁人心脾的无限魅力。而艺术课必须把艺术审美特征、表现手法、文化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审美价值、艺术内涵等信息较为清晰地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启迪二,艺术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如何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基于学生实际水平与可接受程度的艺术教学,让学生从不知到有所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越剧是学生颇为陌生的剧种,然而它是本土文化,必须有所了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适当降低起点,从零开始,把学生领进越剧领域,从而在美的感知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启迪三,艺术教学必须以课堂作为重要的载体。艺术传播渠道众多,然而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这节课中,充足的信息量、缜密的流程、规范的演示、经典作品的赏析,使课堂充满了艺术气息。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了民族传统文化,选取了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资源,从而增强了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同时,频繁的师生互动也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启迪四,艺术教学必须融认知与实践于一体。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何艺术能力都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在这节课中,教师在每个环节中都设置了实践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而教师与学生又在互动中教学相长,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共同体。
8.高一年级军训 篇八
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明确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等。”《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的瑰宝,有着很高的阅读价值。
笔者曾让高一年级学生试做了2013年江苏省的高考文言文考题,发现在三道选择题中,第七题错误率高达67%,超乎想象。学生对《三国演义》不熟悉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四大名著中名著阅读部分规定的有《水浒传》《西游记》,而不包含《三国演义》,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师生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学生高一年级结束后面临文理分班,课业压力加大,阅读名著的时间甚少,文科生迫于附加题名著部分不得不读,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是相当吃力,而理科生没有语文附加题,势必又造成《三国演义》阅读的空白。所以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务必在高一年级切实落实《三国演义》的阅读任务,具体的阅读办法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三国演义》是一部鸿篇巨著,全书共一百二十回,达六十五万字左右。虽然明代蒋大器评价为“文不甚深”,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率,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应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阅读要求。
笔者在所教班级做了如下安排:在阅读时间上,主要利用周末时间,在校期间可以安排1~2节课。在阅读之前,补充一些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指导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每周要求阅读八回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做内容概括和内容点评。安排学生精读重点情节,指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全书阅读结束后,对一学期的阅读做一个总结,对阅读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以示鼓励。
二、方法指导,提高效率
面对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学生要想把握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是很困难的,看一遍两遍是不能达到效果的。所以教师必须在方法上进行指导,才能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读书之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同时,精读和略读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三国演义》中重点情节有四十个左右,要求学生对这些回目要精读,其他一些回目可以粗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重要的内容有所侧重。
2.评论与原著相结合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留下很多研究文献。有些学生看完《三国演义》后,对其中人物的把握并不是很到位,从而对关于这些人物的情节也印象不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三国演义》人物点评类的著作或文章,像易中天的《品三国》、沈伯俊的《说三国》等,学生看了这些文章后,会对原著的人物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涉及此人物的情节也就掌握得比较牢固,阅读效率也就提高了。
3.影视与书本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多媒体辅助手段也进入了课堂,我们了解名著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了。关于《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主要有两个版本,即1994年王扶林导演的版本和2010年高希希导演的版本。此外还有很多与《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有关的电影电视。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在电视上开了关于《三国演义》的讲座。这些对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是很好的补充,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影视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故事情节,加深印象。
三、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要制定计划,明确阅读任务,也应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以下活动:
1.读书汇报课
教师可以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针对本周指定的阅读内容进行一次交流。在这一节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抢答题:“紫髯碧眼好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指的是何人?被封为蜀国五虎上将的分别是哪五位?提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抢答,既检查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也可以讨论交流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排演三国课本剧
《三国演义》是中学课本中最适合排演课本剧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历史名人很多,诸葛亮、曹操、刘备等数不胜数。小说的经典故事也多,例如《隆中对》《走麦城》《煮酒论英雄》等,课本剧资源极其丰富。让学生当一次演员,切身体会一下人物的思想性格,对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帮助很大。笔者曾指导学生排演了课本剧《隆中对》,学生写剧本,挑演员,琢磨演出表情、动作,演完之后,所有演员对自己所演角色的思想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情骤升。
3.三国知识竞赛
学生读完《三国演义》后,教师可以根据书中的内容进行一次“三国知识竞赛”。题型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等。设定分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根据成绩,表彰表现优异的学生。活动形式还有很多,如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演讲比赛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灵活安排。
9.高一军训感想军训感言 篇九
我本不是个善于动作的女生,却也随着教官如洪般的号令,一遍有一遍操练。八月的杭城,炼炉班的气温,炽烤着我的双脚,艰难地抬步、迈步,汗水如虹般划过脸颊,在空中闪过一道弧,轻盈落地。寂静无声中,汗水落地也如此真实清晰。其实有时候也能在悲苦中寻觅一丝美丽,这样艰辛中也给自己平添一分自在与悲壮。
与你们相识的两天里,我的`9班,也算是同甘共苦。佛曰:“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相聚。”我感受到你们每一份子的小小感动。你们和我一样,同是新高一,却从骨子里透出别样的耐力与毅力。我从你们安静的背影中可以看到将来在一起学习生活,一定充满意义。
哨声再次响起,门外的喧闹声逐渐平息,又是一天,全身的酸疼只有自己明白,却也欣慰。我在心里告诉自己:看!又坚持了一天。
我睁开眼,
却看不见汗水,
不是因为它未曾来过,
只是烈日晒干了它;
我闭上眼,
却听不到抱怨,
不是因为它未曾来过,
只是成长改变了它;
我睁开眼,
却感觉不到泪水,
不是因为它未曾来过,
只是坚强擦干了它。
我闭上眼,却又马上睁开,
嘹亮的口号,整齐的步伐,
10.高一军训作文1000字军训心得 篇十
军训心得
高一军训作文1000字:军训心得
军训十天回来后,我发觉自己成长了很多,也认识了很多。我想,人每经历一件事都会有一些改变吧。虽然说,军训很苦,但也是值得的。以前,我总认为军训只是像旅游一样,随便玩玩,像在家一样,想怎样就怎样。但是,我来到这里后终于发现,我错了!军训根本不是所谓的“旅游”军训,而是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验军人的生活。就像青翠的松树,如果没有寒冬的磨练与酷暑的挑战,只有温和的雨露与阳光,那么,小松树又如何能长成挺拔的翠松呢?可能永远也只是一棵一阵狂风便能括倒的小松树吧!我相信,现在在军营中的辛苦与劳累,最终会变成我成长道路上一座结实的桥梁!
重要的是,在短短的军营生活中,我不仅仅只是认识到军训的意义,而且还认识了很多事。
在军训的最后一天里,我和室友们总结出许多事。我发现,平时在家中母亲天天唠叨的事情,在这里却是那么的重要,那么亲切!
在军营生活的几天,我才真正感受到水——人的生命之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没有水该怎么办?以前在家,我可是从来就没想过这种事。在军营中,缺水、断水是每天晚上必演的好戏。想想在家里曾经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水啊,我真是惭愧万分。在这里,我还有许多一起来军训的同学们都应该好好的反思和检讨,我们应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还有,我也明白了团结的重要。在军营中,团结应该是一个特点吧。想想,我们有困难时是谁向我们抻出援手?不就是那些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在我们伤心和孤独时安慰我们,在我们快乐时陪伴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的朋友吗?我深深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这一代更加地团结,更加友爱的话,中国必定更加繁荣和昌盛!还记得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没错,时间的最宝贵的,这种感叹是我在军训即将结束时发出的。记得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时的情景,真的像打仗一样,好像动作不快点就会被敌人抓住。
现在想起来就想笑。不过时间确实是很宝贵的。每天如果有些事不快点的话,到时候睡不够也是自己的事,每天我都会想,如果时间再多一点就好了。可时间老人一直在往前跑,任我怎样追都没有回天之力了。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珍惜时间了。
11.高一年级军训 篇十一
关键词: 提问 高一年级 数学课堂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善于问问题是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倡导的学习方法。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还要要问。其实,善于问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还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提问法是现代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为许多教育家倡导。提问法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为许多教育家采用。如何把这一古老又有效的教学运用到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充分了解高一学生的数学心理
高一学生刚刚结束初中快乐的学习生活,进入新学习环境,面临新的数学知识,有可能面临很大的适应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初中时数学一直名列前茅,可是到了高一,班级其他学生数学水平也不错,数学成绩好的不少,心里会有失落感,学习数学的心态会变化。另外初三学生好不容易熬过紧张的中考,希望在高中一年级的学习中好好放松,学习劲头会松懈,学习数学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学习效果。最后,高一学生不知道从何学习高中数学。这些高中一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需要高一数学教师在开学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了解学生以前数学成绩为未来数学课堂进行有针对性提问做好铺垫。
二、明确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意义
高中一年级数学知识比初中更抽象,逻辑性更强,例如,高一年级的对数知识比初中的平方、立方知识难度高很多,如果数学教师不明确提问的意义,盲目提问,只会让学生云里雾里。提问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定要为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服务。一是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服务,二是为学习过程服务,三是为学生数学情感和价值取向服务,而不是为了其他。高中数学教师要明白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时下,有些数学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不顾教学内容,哗众取宠,课堂上乱用甚至滥用提问,这样的教学形式要坚决摒弃。高效提问要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理解,教师以各种不同提问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建立有效的提问机制
当高一数学教师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提问意义有了正确认识,接下来,如何建立有效的提问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提问机制建立需要考虑许多内容,一是提问时间,二是提问频率,三是提问内容,四是提问对象选择。这些都与有效提问机制直接相关。首先,教师的提问时间应该控制在学生对课堂知识有初步了解之后,而不是在上课之初就盲目提出相关知识,引起学生思考,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恐慌,或者不自信。其次,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过于频繁,没有提问,学生就没有紧张感,难以进入状态;提问过于频繁,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的特殊性,学生难以真正的吸收知识。提问内容很有考究,如在对高一年级的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提问方式不能仅让学生用“是否”,或者“了解不了解”、“懂不懂”回答。因为这样,教师不能从学生的回答当中推测出学生是否掌握集合的相关知识。教师的提问方式一定要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一个班级中,有些高中生对数学很敏感,思维很敏捷,对高中数学知识点一点就通,但是有些学生却相反,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转化过来。这时数学教师要根据以前学情,依据数学知识点的特点,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否则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四、恰当选用提问语气词
情绪是相互感染的,高一数学教师要深刻认识这一点。因为高一知识点比初中难很多,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还不是很适应,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而不能使用命令、强制的口吻,因为学生会害怕,会产生抵触情绪。一旦学生由于教师语气不当,产生抵触情绪,将很难挽救这些学生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1.a^(log(a)(b))=b
2.log(a)(MN)=log(a)(M)+log(a)(N);
3.log(a)(M/N)=log(a)(M)-log(a)(N);
4.log(a)(M^n)=nlog(a)(M)
在对这些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课堂上数学教师要结合初中知识点进行诱导。提问的时候,教师绝对不能高高在上,语气要柔和,尽量使用商量的口吻,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可以使用:“这同学你是否可以结合初中的知识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或者“同学们,这个知识点在大家的理解范围之内,不要轻易放弃思考!”使用这样的语气词,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教师的提问,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12.高一年级军训 篇十二
1.学科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产生这样的困惑:往往让教师深受感动的文章,学生却无动于衷。有时教师急于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而这种感受却没有走入学生的内心。因此教师要做的是去发现学生思维的阻碍处与停顿处,进行引流与开掘,从而让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2.教材分析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是一篇很能体现周国平散文风格的文章。这篇散文从一名小地方的女孩写给作者的一封信说起,由此触发了作者对生命的许多感悟。这篇散文的主旨是在呼唤生命的本然状态,要求人们在喧嚣的社会中摒弃以物质为前提的处世态度,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达到真诚爱人的生活状态。周国平这篇散文与众不同在于:他所达成的是和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女孩之间的心灵沟通,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散文家,在声名显赫之后,仍然能够静心倾听一个普通读者的心声,并由此滋生许多生命的感悟,这种感悟本身就是自己思想的实践。周国平用平淡顺畅的语言表达了他的思想。
本课的教学角度很多,比如教师可以从周国平散文的语言角度入手,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把握散文平淡有味的特点。又如,教师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指导学生如何从一件小事生发开去,进行叙议结合的写作;也可以针对散文的主题,和学生一起紧扣文本,讨论生命应该有的特征和存在方式。教师还可以选取同样描写生命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学等。因此,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寻找一个进入课堂教学的“点”,一个适合学生的“点”。
3.学情分析
阅历现状: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是周国平人到中年后写出的文章,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文字表达。从学生阅历的角度来讲,十几岁的孩子很难理解拥有纷繁人生经历后的作家的朴素表达。因此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障碍:经历的简单,情感的单纯,与社会的浅接触,对人生的浅认识。
理解现状:学生能基本读懂这篇散文文字表面的意思,但是没有读透这篇散文。
[问题提出]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阻碍处、停顿处可能有以下两处。
第一处是学生能读懂周国平产生心灵颤动的原因是由于“他和读者之间进行了平等的倾听”,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就会发现产生在两个身份完全不同、差距如此之大的人之间的倾听交流,才是作者为此颤栗的原因。
第二处是学生能够自己把握的就是散文中“追求生命物质的淡泊”这个主题,也能明白人应该怎样去爱身边的亲人,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个地球上同样生活着的人,从而理解要真诚、纯洁地去爱人。这是正确的,但这是不到位的,教师需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淡泊是针对物质层面而讲的,真诚、热爱是属于精神层面来说的,让学生理解文中写的:“此生此地,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文章的关键语句,感悟作者平淡的语言表象下蕴藏的精神内涵。
2.在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然状态感悟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学会联系文本与现实生活,萌生抗拒庸俗、真诚纯洁地爱人、爱己的愿望。
3.能有效联系周国平的其他作品,把握他的作品的一些共性。
设计意图:周国平的散文语言流畅、自然又平淡,但是这样的文字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对于课文的朗读可以使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经历,并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因此朗读在这堂课中起到了启情、蓄势的作用。作者表现出的既淡泊又丰富的人生观,正好与作者的写作观(平淡有味)相吻合,这个特点在周国平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体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把握他的作品的一些共性,从而为以后的阅读作准备。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品味重要语句,深刻领会文章的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文章观与生命观的有效统一。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进入文本,和作者对话,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悟。学生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地领会周国平的人生观,从而深刻把握文章的主题,这可以使学生从语言的表面“沉下去”,从精神的层面“浮上来”,这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话题
著名作家冰心曾这样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自古至今,生命一直是让人深思的话题。现在,正走向成熟的你们,也该到了深思自我生命内涵的时候。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周国平的散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去思考生命这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设计意图:本堂课的导入意图在于让学生体悟他人对生命的感悟,进而对自我生命进行思考,用严谨审慎的态度对文本进行解读。
2.创设课文情境
周国平的这篇散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你认为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读是最合适的?为什么?
A.清新的早晨B.慵懒的午后
C.宁静的黄昏D.安谧的深夜
提示:①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体会;②由学生的回答引出“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这些需着重理解的语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周国平的文章和需要读者安静阅读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堂情境的设置与铺垫,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教师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在平时阅读时缺少安静投入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周国平简单语言的背后确实蕴涵着深刻的人生感悟,需要安静的氛围去仔细阅读。
3.还原作者体验
“安静”既然是读者在信中提到的;那么我们首先以安静的心态来聆听这封信。
①请一个学生朗读这封读者来信。
②这封信告诉了我们什么?
提示:读者怎么了解周国平的;对周国平作品的总体感受;读者写这封信的缘由等。
③这封信引起了周国平怎样的感觉?
提示:感悟“我的心在一阵温暖的感动中颤栗了”“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④这封普通的读者来信为什么引起作者这样的感受?
提示:把握以下语句,“我是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这个生命说:‘我愿意静静地听您说话……’我从不愿把您想象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会为此生气吧”“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
引发作者感受的原因为两点:①生命之间的倾听。②两个身份悬殊的人之间的平等倾听。
4.品读感悟文字
读了这封信以后,作者在感动之余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思考?请你读一读最令你有所感悟的文字,与大家分享,并结合生活或周国平的其他作品来谈一谈你的感悟。
参考:①当今社会中人们之间以金钱、职位、财产等作为交往的前提,却忽视了生命的本然状态,因此应追求物质上的淡泊。
②作者认为每一个生命虽然普通,但也独特,而且可歌可泣。
③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因此要珍惜和体悟生命,才能产生人间至深的爱。
作者感悟出的人生是如此丰富、充实。教师也可以选择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悟,可以联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平淡的境界》《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等作品谈。
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言,感受到周国平作品的特征:语言平淡,但是内涵深刻。同时能够体会周国平的人生观::人生在物质上可以淡泊、安静,但精神上却要充实、丰富。
设计意图:文章的议论是作者对生命体悟的灵感闪现。这些句子看似独立,但又不独立。看似属于本文,但又不仅仅属于本文。看似属于作者,但又属于每一个阅读者。这里实际上打开了学生的第二处思维障碍:文章表现的不仅仅是对物质层面的淡泊,对于精神层面来说,热爱和真诚是生命的主旋律。而后一层是学生在初次阅读中忽视的。
5.水到渠成释疑
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思考为什么说周国平的文章和人需要我们安静?
周国平说:“我在寻找一种状态,能够使我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我的内心既宁静又有激情,我对人生看得很透彻却仍充满理想主义。”
我想说:“平淡却不平庸,淡泊却不冷漠,这样的生命状态何其让我们向往!”
设计意图:至此,将作者的文章进一步拓展,由文及人,从感悟作者文章观至人生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6.总结
我希望大家在这样一个喧嚣的社会中,能够在安静的深夜,读一读周国平的作品。我想,浮躁会变得理智,平庸会变得高尚,麻木的感觉会渐渐复苏,萎缩的情感会重新生长。这样我们也会惊呼:原来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自我反思]
在一个有效的课堂里,教师要怎样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迪?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激情四溢,深情投入。但有时这是一种表象。我们往往没有处理好“形动、心动、神动”之间的区别,往往用“形动”掩盖了“心动和神动”。试想一下,一篇“满纸辛酸泪”的文章,学生在极度热闹的状态下读出的还是辛酸吗?有时,外在的寂静反而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闪现。因此课堂要留给学生的是更深远的思考空间,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比如我小时候读老舍的《我的母亲》,至今难忘。“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样的文章,学生会自然地感悟,所以教师就不要讲得太多,教师采用的思维推进方式一定要适合文本,适合学生。
[专家点评]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首先孟老师对文本有个人的深度阅读体验:文章叙述的不仅是两个生命之间的平等的对话倾听,而且是两个在世俗意义上完全不平等的生命之间的倾听和对话。这样,才能凸显生命本来是平等的主旨,而这样一个有意味的构思又是通过作者平淡的语言来呈现的。
问题是,教师自己有了深度的阅读感受,一定就能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感受吗?孟老师是了解学情的,她知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两个“思维阻碍处”,于是便设计了一系列为学生“引流与开掘”的策略。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示了孟老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智慧。
在课的起始阶段,孟老师问:“周国平的这篇散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你认为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读最合适?为什么?”她给出了几个选项。可以推断,在这个新颖别致的选择题的暗示下,学生浮躁的心会安静下来,为真正走进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做好了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孟老师用形象、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揭示了读者和作者、文风和人格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思维阻碍处”采用了有效甚至高效的“疏导引流”策略,促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向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