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高一月考

2024-07-03

人教版生物高一月考(通用8篇)

1.人教版生物高一月考 篇一

相同点:

有细胞膜细胞质,均有核糖体,均能进行转录与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

2.均有DNA和RNA,且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区别:

1.大小区别:小、大。

2.种类区别:细菌、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

动物、植物、真菌、衣藻、绿藻、红藻等

3.细胞壁:为肽聚糖、真核为纤维素和果胶

4.细胞质中细胞器:不含复杂的细胞器,但有的能、。其场所分别在中、细胞膜上进行。例、蓝藻、硝化细菌等。高等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特有:细胞壁、大的液泡、叶绿体低等的特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中心体特有:中心体,(无细胞壁、叶绿体和大的液泡)。

5.均以DNA为遗传物质:DNA在拟核、质粒中。无染色体结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在细胞核、线粒体或叶绿体中。

6.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其变异靠基因突变,细胞不能进行有丝_减数_真核生物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其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7.生殖方式:只进行,主要进行_殖进行有性生殖,但酵母菌在不良的环境下进行有性生殖,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

8.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某些能进行活化能合成作用的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为自养生物。例、蓝藻、硝化细菌等。多数细菌为分解者,例大肠杆菌、乳酸菌等;有的为消费者,例根瘤菌等。

2.人教版生物高一月考 篇二

重庆2013级的高中生是首届使用新课标进行学习的学生, 各位老师都是在摸索中教学。虽然中学老师也针对新课标的教学召开过交流讨论会, 但是没有针对选修三的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或策略。就生物而言, 大多数中学教师对选修课的内容是不熟悉的, 老师也是边学边教。因为新课标的有些知识是在大学才学的, 特别是选修三的内容, 都是现代生物科技的一些前沿领域的相关内容。我们在实习的时候恰好实习的班级正在上《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我们也和老师们一起备课, 一起讨论对一些知识的处理。由于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 没有经验, 都是在慢慢摸索, 有些问题也需要向大学的老师教授请教, 所以在文中谈到的只是个人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和有经验的老师相互交流, 也希望能给第一次上课的老师一些启发。

选修三教材的编写相对于必修课本来说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内容较深, 技术细节较多。例如, “基因工程”的内容较深, “胚胎工程”的内容技术细节较多。二是章节之间的知识难度差异较大, “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与“生态工程”相比, 知识难度有很大的差别。三是涉及较多的讨论和辩论活动, 与必修教材和本教材的其他专题明显不同。四是部分内容与必修教材内容的表述不一致, 甚至看起来前后有些矛盾[1]。

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本模块的教学建议:“本模块的教学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由于本模块所涉及的领域进展迅速, 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练习撰写专题报告, 并组织开展口头交流、辩论等活动[5]。”这些建议体现了本模块的内容特色, 也指明了本模块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分析, 结合人教版选修三教材, 为更好地开展本模块的教学, 特提出以下的具体教学建议。

一、应用比较法提高记忆效率

选修课的内容特点是知识小点很多, 前后的联系又不紧密, 需要记忆的多, 所以应用比较法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比如, 基因工程的工具中,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相比较, 就很好记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使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而DNA连接酶是在DNA片段之间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在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时候, 受体细胞不同, 导入的方法也不相同。导入植物细胞采用的是农杆菌转化法, 导入动物细胞时使用的是显微注射法, 导入微生物细胞则是用感受态细胞法。对于植物细胞来说, 受体细胞可以是体细胞, 也可以是受精卵;对于动物细胞来说, 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

二、与必修内容相联系

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一些知识与本模块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 基因工程中涉及的DNA重组技术、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与DNA的结构及复制特点相关;蛋白质工程与基因的表达相关;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这些相关内容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形成的已有概念,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拓展和建构新的概念, 避免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要点。

例如, 基因工程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复制过程的DNA解旋酶作用可以相互比较。他们都是作用于DNA分子中的化学键, 而两者的作用部位不同, 前者作用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而后者作用于两个碱基之间的氢键。DNA连接酶则可以和DNA聚合酶的作用相比较, 他们的相同点是催化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他们的不同点有: (1)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的3′末端的羟基上, 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不是在单个核苷酸与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2) DNA聚合酶是以一条DNA链为模板, 将单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而DNA连接酶是将DNA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PCR技术可以和DNA复制的过程相比较。他们的区别有: (1) 解旋方式不同, DNA复制是解旋酶的催化下解旋;而PCR技术中DNA是在高温作用下使DNA分子变性解旋。 (2) 它们的场所也不相同, PCR技术是在细胞外;而DNA复制是发生在细胞内的。 (3) 他们所需要的酶也有所不同, 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普通的DNA聚合酶;而PCR技术需要的是耐热的DNA聚合酶。 (4) 他们需要的温度条件也不同, DNA复制是在细胞内的温和条件下进行的;而PCR技术需要控制温度, 在比较高的温度下进行。 (5) 他们虽然都是DNA的扩增, 但合成的对象是不同的, DNA复制合成的是DNA分子, PCR技术合成的是DNA片段或基因。

蛋白质工程和中心法则相联系。蛋白质工程是中心法则的一个逆推过程, 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RNA) →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 (DNA) 。只要掌握了中心法则, 蛋白质工程也就好掌握了。

三、应用问题串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有层次、有逻辑的问题设置可以将课本上零散的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层层递进的问题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进行, 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讲解, 若教师只是讲得很认真、很详细, 教授者的思维与学习者的思维不能很好地切合, 就会常常导致学生课上听懂课下遗忘的奇怪现象, 其根源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 即没有时间思考, 没有内化于心。在讲完动物细胞融合后, 我们会讲到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 从而引出动物细胞融合最大的用途就是制备单克隆抗体, 那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呢?在讲之前,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 并回答以下问题:

(1) 抗体是由何种细胞产生的?

(2) 一个B淋巴细胞能产生多种抗体吗?

(3) 动物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只有一种吗?

(4) 简述获得抗体的传统途径, 这种方法获得的抗体有什么缺陷?

在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 就说科学家设想克隆单一的B淋巴细胞, 形成细胞群, 产生大量高纯度的抗体。但是有一些困难:动物细胞是不可以无限增殖的。让学生思考:

(1) 哪种细胞可无限增殖?

(2) 怎样才能得到既能产生单一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B淋巴细胞?

接着, 我们就讲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在讲之前, 给出以下几个探究问题, 让学生自己先设计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案。

(1) 怎样让动物产生特异性针对某种抗原的B淋巴细胞?

(2) 培养液中会有几种细胞, 如何处理?

(3) 提取B淋巴细胞时, 能否确保其单一性?

(4) 杂交的细胞是否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学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再补充讲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这样以问题串的形式来讲, 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主动去思考, 去寻找解决方法, 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 被动地接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关键就是老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合理, 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 又不能过于简单, 还要在问题中将新旧知识相联系, 让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兴趣也会更高。

四、应用竞答法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这一专题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 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上课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 生物武器的相关内容, 学生们经常在电影和杂志上看到相关的知识, 像电影《生化危机》是他们非常熟悉也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战时期日本使用过的细菌武器, 他们也经常在电视和电影上看到。在上《禁止生物武器》这一节内容时, 先让学生阅读十分钟的课本, 然后相互交流与生物武器有关的信息。在交流完后, 以小组为单位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有课内的, 也有课外的, 还有以前学过的。比如:

(1) 炭疽杆菌的结构特点? (两个一分)

(2) 与生物武器有关的电影? (两个一分)

(3) 哪些病原体能充当生物武器? (两个一分)

(4) 生物武器的种类? (答全给分)

(5) 生物武器的特点? (两个一分)

(6) 肉毒杆菌毒素的致病原理?

(7) 接种天花病毒疫苗后还会不会感染天花病毒, 为什么?

(8) 生物武器的传播途径? (两个一分)

(9) 天花病毒的结构特点? (两个一分)

(10)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是哪年签署, 有哪些国家?

(11) 生物武器的局限性? (两个一分)

(12) 我国何时加入《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13) 生物武器具有局限性的原因? (两个一分)

(14) 中美联合声明对生物武器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全给分)

(15) 与生物武器有关的战争? (两个一分)

(16)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全新致病菌有哪些? (两个一分)

(17) 基因重组的全新致病菌有什么好处? (两个一分)

(18) 如何防护生物武器? (两个一分)

活动进行的效果非常好, 学生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 都很积极地起来回答问题。如果有答错或答不上来的地方, 就给出答案, 不要在一个问题上浪费太多时间。在抢答完后, 一般还剩几分钟时间, 这时可以对本节课内容做一个小结。

五、应用辩论赛法锻炼学生的能力

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以“论坛”和“热点问题讨论”的形式来编排教材, 这种编排有利于明确限定讨论和辩论的主题。“论坛”的形式十分鲜明地呈现了赞成的理由和反对的理由之间的对比;“热点问题讨论”也十分明显地呈现了“争论焦点”, 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主题大而多、问题杂乱而无法展开理性的讨论和辩论。

教学中是不是必须按照教材的设计逐个对论坛进行辩论呢?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 但由于有限的时间和相对较多的学生, 无法做到有序辩论, 而且这部分内容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会有新的认识。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为例, 我们上课时可以就“转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进行辩论, 而“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和“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则略讲。为了课堂上辩论赛的顺利进行, 在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首先, 确定正方和反方, 每一方都要有一个同学陈述本方的观点。确定好人员分配后, 就要学生下去收集资料。只有充分的准备才会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辩。

从我们在几个班级开展辩论赛的情况来看, 如果同学们准备很充分, 辩论时也是针锋相对, 课堂气氛很激烈。相反, 如果准备不充分的话, 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 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里调动, 尽管如此, 学生还是没什么话可说。

当然, 辩论只是形式, 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具备相应的思辩能力是本质。因此, 需要反对那种追求气氛、追求辩论技巧而毫无个人观点的辩论。科学辩论的本质在于理性思考, 用事实说话, 但也存在合理的假设和推理, 而这正是需要让学生理解和铭记的。

六、应用情景创设法提高学习兴趣

有些专题讨论的问题虽然也和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和现在学生们的生活没有太多关联, 而是和他们日后的工作、婚姻、生活密切联系。这时候, 我们可以创设相应的情景或者以演小品的形式来上课。

比如,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中讲到克隆人, 就可以让他们想象如果班上有一位同学是某个明星或者某个科学家的克隆人, 他们会怎样对待这些克隆人。如果是他们自己, 愿意被科学家克隆吗?他们就会去思考克隆人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利与弊。在讲设计试管婴儿时, 就让他们假设自己已经当爸爸妈妈了, 如果孩子患病了, 他们会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再生一个设计试管婴儿吗?讲到基因“身份证”时, 可事先让学生排练小品《我有一张基因“身份证”》, 小品的内容是主人公拿着基因“身份证”悲喜交加的人生, 他因为有了基因“身份证”, 提前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 但也因为它, 在婚姻和找工作时屡屡受挫。这样, 比枯燥地去讲各种问题的利与弊要生动有趣得多, 而且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当然, 各位老师肯定还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有的想法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实施起来效果也有所不同。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希望能和有经验的老师交流, 为自己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陈世宏.《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教学建议.网络导报 (在线教育) , 2011.

[2]陈世宏.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探讨.科学导报, 2012 (3) .

[3]吴成军.人教版《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教材的分析及教学建议.生物学教学, 2010 (11) .

[4]赵克霞, 雕玲.“基因工程”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中学生物教学, 2010 (9) .

3.人教版生物高一月考 篇三

1.知识目标与技能

理解掌握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熟练运用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相关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实例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应对价格变化的

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对价格变动认识的科学态度,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四、新课引导

枸杞是我们宁夏的特产,在宁夏,很多人靠生产枸杞生活,李大山就是一个代表,李大山有个爱好就是创作打油诗,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大山的打油诗学习价格变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

影响。

五、新课讲授

1.对生产的影响

师:每年夏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作为枸杞生产者,枸杞的价格时刻牵动着大山的心,影响着他的心情,2012年的夏天,大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李大山的喜和忧(一)

种植枸杞已多年,靠它吃来靠它穿,

卖高卖低不由咱,到底由谁说了算?

今年价格又走低,我心犹如血在滴!

枸杞枸杞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师:原来是枸杞的价格让大山苦恼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今年枸杞价格下滑呢?一起看看今年的枸杞行情。(看视频)

师:看来今年的枸杞行情确实不够乐观,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枸杞价格下滑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需求不足、质量不好。如果你是大山,面对这样的行情,面对外来枸杞的冲击,该怎么办呢?(生:讨论2分钟并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看看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产会有哪些影响!

板书: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我会把大家的想法带回去给大山,相信大山的腰包会越来越鼓,他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近些年,由于大山吃苦耐劳,再加上国家政策照顾,他的日子已经很红火了。

李大山的喜和忧(二)

感谢国家政策棒,我由温饱奔小康,

前年盖上大瓦房,去年买了电冰箱,

添了电脑连了网,城里农村一个样。

日子年年大变样,犹如心里吃了糖。

师:真为他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此时,我们也发现大山的角色也由生产者转变成了消费者。那么,作为消费者会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是的,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对消费者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需求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需求产生什么影响呢?

2.对生活的影响

板书:1.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的变化成反相关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上黑板画曲线图。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山的日子确实好过了,可是物价的不断提高给大山增添了不少烦恼:

李大山的喜和忧(三)

老婆想要金手镯,粮油价涨不停歇,

老婆老婆听我说,生活计划还得做,

镯子咱再拖一拖,看看金价跌不跌。

师:金镯子之类的商品和食品有什么不同吗?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一样吗?(生:……)

板書:2.不同商品对价格的反应程度不同

学生活动:在同一区间画上对比函数图(对学生有点难度,教师可适当指导)

师:在人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哪类商品的价格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大?(生:……)

教师总结: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尤其是食品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越小,越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物价上涨的速度快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就非常不利于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国家非常重视物价的稳定,在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教师: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大山的收入确实增加了不少,今年大山又圆了自己一个梦,拥有了一辆汽车,可是,经历了短暂的喜悦,苦恼也随之而来:

李大山的喜与忧(四)

有了汽车真方便,买车容易养车难,

汽油改成天然气,谁知气价又翻倍,

开车成本实在贵,喜忧参半啥滋味?

电动汽车快普及,还是用电最实惠。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有“买车容易、养车难”的体会?养车需要的东西和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互补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学生:……)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油改气,甚至有换电动汽车的想法?油、气、电是什么关系?

学生:替代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互补品——反相关,替代品——正相关。(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画曲线图)

3.课堂总结(我们的收获……)

总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条经济规律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若价格的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内,只要人们能够按照价格的变化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调整,那么,人们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一定会像宁夏的枸杞一样越来越红!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学)

4.人教版生物高一月考 篇四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Ⅰ卷、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卷Ⅰ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的答案写在答案卷上;

3.请在答题卡和答案卷上将姓名、班级、学号、座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第Ⅰ卷

选择题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请选出各题中的一个符合题意的最佳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生命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下列有关生命系统所属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肺炎双球菌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B.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鱼属于种群

C.一株水稻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 D.病毒具有生命,是最小的生命系统,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B.人、硝化细菌和烟草花叶病毒所含有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在细胞中的含量总是很多 D.人的脂肪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脂肪 3.下列有关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蛋白质、核酸、淀粉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多样性 B.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经彻底水解后,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胆固醇是动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D.摄入人体的N元素可用于构成磷脂和脂肪等脂质 4.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能观察到叶绿体 C.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5.在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中,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将其头部钻入卵细胞中,与卵细

胞发生结合,当一个精子进入后,细胞发生变化,不再让其他精子进入。这一现象体现出细胞膜能够()

A.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使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 6.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伞藻核移植实验不能说明()

A.细胞分裂与细胞核有关

B.伞帽的形状与细胞核有关 C.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质有关

D.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7.提取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在空气一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这种细胞材料最可能是()

A.人的成熟红细胞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C.洋葱鱗片叶内表皮细胞

D.以上3种细胞均可以

8.图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有关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是肌肉细胞的细胞膜,则b物质可代表O2 B.若是红细胞的细胞膜,则a物质可代表葡萄糖

C.若是根细胞的细胞膜,则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a物质的吸收 D.若细胞吸水膨胀后,细胞膜厚度变小,则说明③具有选择透过性

9.假设将标号为甲、乙、丙的同一种植物细胞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据图分析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①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a>b>c

②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c=b≥a ③实验后丙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

④实验后细胞液浓度甲<乙<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用完全培养液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它们与实验开始时各种离子的浓度之比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对水和各种离子的吸收不是等比例的 B.不同的作物对离子的吸收具有差异性 C.水稻和番茄都从培养液中吸收了Mg2+ D.植物对离子的吸收量取决于培养液的浓度

11.生物的新陈代谢离不开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酶为反应提供活化能 B.酶都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

C.酶的专一性与酶的空间结构有直接关系

D.在pH分别为6、7、8、9的条件下可探究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12.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伴随着能量的生成B.一定不在线粒体中进行 C.伴随着CO2的生成D.反应速率受温度的影响

13.将A株玉米置于含有C18O2的空气中,B株玉米置于含有18O2的空气中,正常生长一段时间后,A、B 两株内最先存在含18O化合物的依次为()

A.葡萄糖和二氧化碳

B.三碳化合物和水 C.葡萄糖和水

D.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14.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C.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

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 15.下列有关能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但能产生ATP

B.绿色植物的体细胞在有光的条件下都可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C.青藏高原的哺乳动物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 D.每克脂肪储能多于每克糖类的主要原因是脂肪分子中含C、H比例高 16.下列关于有丝分裂实验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①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

②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盐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 ③用龙胆紫染液是为了将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染成深色

④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相互重叠

⑤当看到一个中期细胞时,要注意观察它如何进入后期、末期,以理解从中期到末期发生的变化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17.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无论什么生物,在细胞周期中都是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 B.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 C.不是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 D.细胞周期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18.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都能看到的结构是()

A.赤道板、染色体、细胞膜

B.纺锤体、赤道板、染色体 C.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

D.细胞壁、核膜、着丝点

19.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人体内的几种细胞,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

A.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B.DNA的结构不同 C.遗传物质不同

D.线粒体结构不同

20.细胞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与此说法不符的是 A.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最简单的生物病毒 C.除病毒以外的其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D.动植物细胞以及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具有差异性也具有统一性 21.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在课外进行了“池塘中的微小生物”的探究活动,在显微镜的视野中,他们发现了如图所示的几种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细胞与甲细胞的本质区别在于丙不具有复杂的细胞器 B.具有细胞壁的生物有甲、乙 C.图丙细胞中①是核糖体,②是拟核

D.乙细胞与丙细胞相比,二者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2.汉代《说文解字》有云“饴,糵煎也”。我国古代人民已经知道用煮熟的糯米和切碎的糵(发芽的谷物)充分混合进行保温,再经搅拌熬煮后得到饴糖。饴糖中的主要成分和糵的作用分别是

A.麦芽糖、提供淀粉酶

B.蔗糖、提供麦芽糖酶 C.蔗糖、提供淀粉酶

D.麦芽糖、提供麦芽糖酶 23.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R基都是或长或短的碳氢链 B.有些氨基酸不能在人体细胞中合成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可按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D.氨基酸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 24.在某种核酸的组成中,可同时具有的是

A.核糖和脱氧核糖

B.胸腺嘧啶和尿嘧啶 C.脱氧核糖和鸟嘌呤

D.核糖和胸腺嘧啶 25.下面是关于脂质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磷脂在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B.食用植物油是从油料作物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是脂肪

C.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当生命活动需要时可以优先分解利用 D.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过多摄入脂肪类食物又缺乏运动时,可能导致肥胖 26.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和无机盐在细胞含量很少,却具有重要作用 B.水和无机盐均可以参与细胞的构建

C.人体老化的特征之一是机体细胞的含水量明显下降 D.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27.下图表示各种膜的组成成分及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B.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膜的功能有关 C.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多 D.蛋白质在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有重要作用

28.已知胰脏腺泡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能够准确、无误地被运输到细胞外,对于这一过程的叙

述不合理的是

A.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是该蛋白能被运输到细胞外的前提 B.内质网通过“出芽”的形式形成含分泌蛋白的囊泡,会移动到细胞膜

C.分泌蛋白经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形成囊泡,囊泡再将包裹着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膜 D.腺泡细胞将分泌蛋白运出细胞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29.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细胞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在线粒体

②细胞中的DNA存在于细胞核,RNA存在于细胞质

③内质网与多种细胞结构直接或间接相连,在细胞内囊泡运输中起着交通枢纽作用 ④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是细胞重要的代谢场所

⑤细胞分裂时,细丝状的染色质成为光镜下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30.如下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最可能的实验现象是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再上升后又下降 B.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蔗糖和蔗糖酶

C.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 D.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31.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B.细胞膜上部分①和糖类结合,具有识别的作用 C.细胞膜上的①全部镶嵌在②的内、外表面 D.构成细胞膜的①和②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 B.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简单扩散进入细胞内

C.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转运物质,需消耗能量,且必需载体蛋白参与 D.葡萄糖、氨基酸、甘油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才能通过质膜 33.下列关于“探究温度影响麦芽糖酶的活性”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设定实验温度属于控制实验的自变量

B.应在麦芽糖溶液与麦芽糖酶分别达到设定温度后,再将二者混合 C.可根据斐林试剂与葡萄糖产生的砖红色的深浅来测量反应速率 D.各实验组中麦芽糖的用量、保温时间、pH缓冲液等需要保持一致

34.下列有关“①ATP

酶ADP+Pi+能量”、“②ADP+Pi+能量酶ATP”反应的叙述

中,正确的是

A.①②在活细胞中永无休止地进行,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B.所有生物体内的②过程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呼吸作用 C.当细胞吸收钾离子时,ATP的消耗量不变

D.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都是可逆的

35.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实验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条件X下葡萄糖中能量的去向有三处

B.玉米胚乳、甜菜块根在X条件下也会产生物质a

C.条件Y下,在线粒体中葡萄糖被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 D.试剂甲为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现象Z是由蓝变绿再变黄

36.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DNA

B.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C.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双层膜结构,其内膜中酶的种类相同 D.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37.下列有关光合作用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

B.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只进行光反应,不进行暗反应 C.突然停止光照,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上升 D.若气孔关闭,叶绿体中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将下降 38.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线粒体是否产生大量ATP来判断该细胞是否在分裂 B.分裂前期和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 C.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共有两个中心粒,位于细胞两极

D.分裂过程中始终看不到核仁和核膜的时期是中期、后期和末期 39.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导致细胞中遗传物质改变 B.细胞凋亡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 C.婴幼儿体内没有衰老的细胞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能发生凋亡 40.对下列生物分类错误的是()①颤藻 ②酵母菌 ③变形虫 ④小球藻 ⑤水绵 ⑥HIV ⑦大肠杆菌 ⑧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⑨肺炎双球菌

A. 无核糖体的生物是⑥⑧

B. 具核膜的生物只有③④⑤ C. ①⑦⑨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

D. ①④⑤是自养型生物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0分)

41.如图一是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蛋白质)是允许适当大小的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①②③④代表运输方式。图二表示物质通过膜的运输速率(纵坐标)随环境中氧的浓度(即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请仔细观察图示并回答相关问题。

(1)水分、甘油等物质进入人体消化道上皮细胞为图一中的()_________的运输方式。(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_____________跨膜运输的方式排出的,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二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与图一中的________(填充号)一致。图中曲线出现BC段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在_______________(填“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分子结构,构建如图一中所示的_______________模型,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生物膜的结构及特点。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厚度变小,说明细胞膜具有 特点。

42.多聚体是由许多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下图是细胞利用基本单位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若图中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则对应的生物大分子有

。葡萄糖属于还原糖,生物学上检测还原糖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该试剂还原糖发生作用,形成砖红色沉淀。(2)若图中生物大分子含有U,则该生物大分子的中文名称为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染色剂可观察到它在细胞中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

★(3)假设图中生物大分子是某蛋白质,分子式为CxHyNz0wS,由下图四种氨基酸组成,则该蛋白质分子中含_____个天冬氨酸。

43.下图是某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含有核酸的结构是____________,具有双层膜结构的

细胞器是____________,只分布于动物或低等植物细胞中与其 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 是____________(以上用图中的标号作答)。科研上,分离细 胞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构②的功能越复杂,其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种类 和数量就越多。观察细胞中的⑥常用的染色剂是____________。

(3)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3H标记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3H出现的部位依次为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若

3H标记的氨基酸缩合产生了3H20,那么水中的3

H可能来自于氨

基酸的________________(基团)。

(4)若图表示吞噬细胞,则可吞噬失活的抗体,并将其最终水解为________________。

44.为了提高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益,研究者做了相关实验,并绘出如下三幅图。下图甲表示菠菜植株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一小时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研究不同浓度的CO2对菠菜幼苗各项生理指标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丙表示菠菜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标号1~6表示相应的过程)。请回答: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用化学反应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甲中,如果一昼夜13小时光照强度为d,其余时间为黑暗条件,则一昼夜菠菜植株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积累有机物。

(2)由图乙可知,与A组相比,C组条件下叶绿体中[H]含量________。干旱初期,菠菜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所需的_______减少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而较高CO2浓度有利于水稻幼苗度过干旱时期,据图乙分析原因:_______ ___ _。(3)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对应的丙图中具有的过程有____ ____。(4)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________水溶液由蓝___ _____。45.I.下图为某生物一个体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乙为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图像,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的比为____________。该时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和图丙分别对应于图甲中的 段。(3)图甲中C和图丙中N的数值分别是 ___。

II.图甲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某一时期图,表乙表示该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细胞内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的变化。据图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生物是动物还是植物?____________。

简述判断的理由:_______

__________。(2)图甲所表示的时期相当于表乙中细胞周期的__

__期(用字母表示)。(3)表中________(用字母表示)期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姐妹染色单体。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

参考答案

1.【解析】肺炎双球菌属于单细胞生物,一个肺炎双球菌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A正确;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鱼不属于同一物种,不属于同一种群,B错误;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层次,C错误;病毒不能独立生活,不属于生命系统,D错误。【答案】A 2.【解析】组成生物体的元素都是从无机环境中有选择的吸收,所以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A正确;人、硝化细菌和烟草花叶病毒所含有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致相同,含量相差较大,B错误;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在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但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是O,C错误;人的脂肪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水,D错误。【答案】A 3.【解析】淀粉由葡萄糖聚合而成,在排列顺序上无多样性,A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经彻底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正确;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错误;脂肪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不含N元素,D错误。【答案】B 4.【解析】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转换器小心缓慢转动,A错误;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只需要将视野调暗,B错误;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C正确;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不可以计数,D错误。【答案】C 5.【解析】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使得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但不符合题意,A错误;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不需要的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外,但不符合题意,B错误;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和结合,是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体现了细胞膜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细胞膜没有“使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的功能,D错误。【答案】C 6.【解析】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结果是有细胞核的一半能分裂、无核的一半停止分裂,说明细胞分裂与细胞核有关、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A不符合题意;伞藻核移植实验结果是移植后伞帽的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伞藻的伞帽性状相同,说明伞帽的形状与细胞核有关、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BD不符合题意;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伞藻核移植实验都不能说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质有关,C符合题意。【答案】C 7.【解析】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的。提取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在空气一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该细胞的生物膜结构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则这种细胞最可能是人的成熟红细胞,A正确,B、C、D错误。【答案】A 8.【解析】①是糖蛋白,据此可判断Ⅰ为细胞膜的外表面,Ⅱ为细胞膜的内表面。b物质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运出细胞,若是肌肉细胞的细胞膜,则b物质可代表CO2,A错误;a物质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逆浓度梯度运入细胞,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若是根细胞的细胞膜,则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进而促进a物质的吸收,C正确;③为磷脂双分子层,若细胞吸水膨胀后,细胞膜厚度变小,则说明③具有流动性,D错误。

【答案】C

9.【解析】根据甲乙丙3个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判断,3个细胞丙失水最多,然后是乙,最后是甲(几乎没有失水),说明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a<b<c,①错误;一般来讲,质壁分离后的活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外液浓度基本是相等的,根据图中3个原生质层的体积判断细胞液浓度是甲<乙<丙,所以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a<b<c,②错误;由图中实验后原生质层的体积分析可知丙细胞失去的水最多,原生质层的体积最小,所以其吸水能力最强,③正确;根据图中3个原生质层的体积判断细胞液浓度是甲<乙<丙,④正确。选B。【答案】B

10.【解析】实验前后,浓度变化不同,说明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不是等比例吸收的,A正确;培养水稻和番茄的培养液中同种离子的浓度不同,说明水稻和番茄对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即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具有差异性,B正确;Mg是合成叶绿素的必要元素,故水稻和番茄都从培养液中吸收了Mg2+,C正确;水稻培养液中Si4+浓度小,Ca2+浓度大,说明水稻对Si4+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同时说明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量取决于植物细胞的需要,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无关,D错误。【答案】D

11.【解析】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是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A错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在核糖体或细胞核中合成,B错误;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酶的专一性与酶的空间结构有直接关系,C正确;胃蛋白酶的适宜pH是1.5-2.0,所以利用胃蛋白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不能设置成6、7、8、9,D错误。【答案】C

12.【解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A、B正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没有二氧化碳的生成,C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需要酶的催化,所以反应速率受温度的影响,D正确。【答案】C 13.【解析】将A株玉米培养于C18O2的空气中,二氧化碳首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然后被还原形成有机物,因此最先出现放射性氧的化合物是三碳化合物;将B株玉米培养于18O2的空气中,氧气首先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H]结合形成水,因此最先出现放射性氧的化合物是水,选B。【答案】B

14.【解析】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没有镁导致叶绿素含量低,吸收、传递和转化的光能少,故光反应较弱,同时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较少,导致暗反应也弱,B正确。【答案】B

15.【解析】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但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A正确;绿色植物的体细胞不都含有叶绿体,在有光的条件下只有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可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B错误;青藏高原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但哺乳动物体内红细胞的数量相对增多,增加运输氧的能力,因此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生理过程仍是有氧呼吸,C正确;每克脂肪储能多于每克糖类的主要原因是脂肪分子中含C、H比例高,氧化分解时耗氧多,产水多,放能多,D正确。【答案】B 16.【解析】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根尖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使组织细胞彼此分散开,①正确;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盐酸,以利于染色时碱性染料着色,防止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反应,影响染色效果,②正确;由于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用龙胆紫溶液是为了将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染成深紫色,③正确;压片的目的是使根尖细胞充分分散,形成单层细胞,以防细胞重叠,便于观察,④正确;观察的细胞已经是死细胞,不能观察一个细胞连续的分裂过程,而要观察多个细胞,才能观察到各个时期,⑤错误,所以叙述正确的一组是①②③④,C正确。【答案】C 17.【解析】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A正确;因分裂间期进行了DNA的复制,故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B正确;生物体中已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不处于细胞周期之中,C正确;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D错误。【答案】D 18.【解析】赤道板是假想的平面不存在,A、B错误;核膜核仁在前期已经解体,末期才会呈现,D错误;从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在分裂中期仍能观察到,C正确。【答案】C 19.【解析】同一生物体内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A正确;同一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含DNA的结构都相同,均为双螺旋结构,B错误;同一生物体内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都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C错误;同一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含线粒体结构相同,D错误。【答案】A 20.B 21.C 22.A 23.B 24.C 25.C

26.A 27.C 28.B 29.B 30.A

31.C 32.C 33.C 34.A 35.A

36.C 37.D 38.B 39.D

40.B 41.【答案】

(1).①自由扩散

(2).协助扩散

物质运输顺浓度梯度进行,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

(3).④

载体数量有限

(4).电子显微镜

流动镶嵌模型

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乙是蛋白质分子;①表示自由扩散,②③表示协助扩散,④表示主动运输。右图中的曲线图表示主动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1)水分、甘油等物质进入人体消化道上皮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即图甲中的①方式。(2)图甲中②过程的物质运输顺浓度梯度进行,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为协助扩散。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对应图一中的④过程;图中曲线出现BC段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载体)数量有限。

(4)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厚度变小,说明细胞膜具流动性特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甲图中两种物质的名称和功能,并根据物质运输的载体、能量、浓度等条件判断不同的数字代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42.【解析】(1)若图中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则对应的生物大分子为多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2)若图中生物大分子含有U,则该生物大分子为RNA,其中文名称为核糖核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可观察到它在细胞中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3)图中所示“某蛋白质”的分子式为CxHyNz0wS,含有1条肽链、W个氧原子。分析该“蛋白质”彻底水解产生的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可知:每种氨基酸都只含1个氨基,据此可判断该蛋白质由Z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在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中,只有天冬氨酸的R基中含有一个羧基。根据“蛋白质中的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可推知:W=(Z-1)+2×1+R基上的O原子数,即R基上的O原子数=W-Z-1。天冬氨酸的一个R基中含有2个氧原子,因此,(W-Z-1)/2即为天冬氨酸的个数。【答案】(1)淀粉、纤维素、糖原

斐林试剂

(2)核糖核酸

甲基绿吡罗红混合细胞质

(3)(W-Z-1)/2

43.【答案】

(1).①⑥⑧

差速离心法

(2).蛋白质

健那绿染液

(3).①④⑦②

氨基和羧基

(4).氨基酸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是某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核糖体、②是细胞膜、③是中心体、④是内质网、⑤是溶酶体、⑥是线粒体、⑦是高尔基体、⑧是细胞核。(1)甲图中含有核酸的结构有①核糖体(RNA)、⑥线粒体(DNA和RNA)、⑧是细胞核(DNA和少量RNA);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⑥线粒体;只分布于动物或低等植物细胞中与其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③中心体;由于不同的细胞器比重不同,因此常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2)结构②为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组成,其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就越多,其功能越复杂;健那绿染液能对线粒体进行活体染色,故观察细胞中的⑥线粒体常用的染色剂是健那绿染液。

(3)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3H标记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先在核糖体合成多肽,后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最终由细胞膜分泌出细胞,故3H出现的部位依次为①④⑦②;已知

3H

标记的氨基酸缩合产生了3H2O,则水中的3H来自于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

(4)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图中每一个数字代表的细胞结构的名称,并根据各个结构的组成和功能分析答题。

44.【答案】(1)反应式略

不能

(2)低 CO2 原因是较高CO2浓度使气孔开度下降,减少水分的散失(3)1、2、5、6

(4)溴麝香草酚蓝 变绿再变黄

45. I.(1)后

8∶0∶8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2)E~F

C~D和D~E(或C~E)(3)4、2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甲图:甲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规律,其中AC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CD段表示前期;DE段表示中期;EF段表示后期;GH段表示末期。分析乙图:乙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丙图:丙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线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之比为1:0:1。

(2)乙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图甲中的EF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对应图甲中的C~D和D~E段。

(3)图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体,说明该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因此图甲中的C表示4,图丙中的N表示2。

II.(1)动物

细胞无细胞壁,由中心粒发出星状射线形成纺锤体

(2)d(3)

5.人教版生物高一月考 篇五

遗传与进化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举例说明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都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甚至死亡。”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进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教学难点

染色体组和多倍体的概念。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由“问题探讨”中的马铃薯和香蕉的染色体数目来引入,引出染色体变化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讲解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类型展示马铃薯染色体、果蝇染色体等图片,讲解二倍体、多倍体以及单倍体。最后通过展示相关染色体变化以及实例图片,讲解染色体结构变化的类型,使学生对染色体变异形成完整的认知。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马铃薯、香蕉的图片以及课本问题讨论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并回答。

教师活动:讲解要点为:

生物种类

体细胞染色体数/条

体细胞非同源染色体/套

配子染色体数/条

马铃薯

野生祖先种

栽培品种

香蕉

野生祖先种

栽培品种

无配子

2.体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正常联会,无法形成配子。

教师活动:我们已经知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够使生物体亲子代间的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那么,马铃薯和香蕉的染色体数目为什么与它们的野生祖先有很大差别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2.新课讲授

一、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果蝇染色体组的图片,讲解染色体组的有关知识,教师活动:讲解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分为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

教师活动:展示野生马铃薯的染色体组成图片,讲解二倍体的概念。

教师活动:首先讲解多倍体的含义,讲解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并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活动:那么多倍体存在于动物中吗?其实多倍体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但是在动物中却少见。展示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草莓和野生状态下的草莓图片,讲解多倍体植物的特点。

教师活动:讲解多倍体育种主要是低温处理和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教师活动:展示蜜蜂的种类,讲解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16条染色体。由此讲解单倍体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单倍体和正常植株的对比图,讲解单倍体的形成方式以及单倍体植株的特点。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视频,如有条件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根据视频展示内容,着重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教师活动: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相关试剂和作用,带领学生进行辨析。

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教师活动:人的许多遗传病都是由染色体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展示猫叫综合征患者图片以及症状,并引出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教师活动:课件依次展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的染色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实例,并从染色体变化这一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教师活动:讲解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多数不利)。

五、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类型

二倍体、多倍体以及单倍体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6.人教版生物高一月考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的第二部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

2、能力目标:⑴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比较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对学生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3、情感目标: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1、染色体组的概念。

【教学难点】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启发式引导、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

本节课的教法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

【 教学手段】借助影片、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及目标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舟舟”的视频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根据已学知识,推测基因的载体能否发生变异?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观看视频,对视频内容兴趣盎然,思考问题。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提出本节问题,学生自学并回答染色体结构变异。

教师总结:

缺失:把由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而引起的结构变异简称为缺失。

重复:把有染色体中重复某一片段引起的结构变异简称为重复。

易位:把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引起的变异,称为易位。

思考:简述分离过程中交叉互换发生在什么样的染色体之间,互换后染色体的变化如何? 交叉互换与易位有何不同?

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发生颠倒引起的结构变异称为倒位。

提出问题:回忆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有何影响?

请据此推测,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的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完成自学攻关,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发言总结,教师补充。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组的概念三、二倍体多倍体

四、单倍体

本节小结

生活实例引入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1三体综合征

性腺发育不良

组织学生活动:模拟果蝇减数分裂过程。

提出问题:

果蝇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子中有哪几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卵子中的这些染色体是否携带了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呢?

师生总结:我们把这样的一组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即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组呢?

学以致用:通过练习总结,展示下图,学生观察图片,作出判断。

如果给定细胞的基因型,我们如何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呢?出题:以下选项表示生物个体的基因型,请大家根据下列个体的基因型判断一下该个体有几个染色体组:AAaaBBbb

师生共同总结判断规律:图形题,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基因型题,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不分大小写)有几个,就有几个染色体组。、卡片活动引入二倍体概念。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二倍体。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举例:自然界中,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多倍体在植物中常见,在动物中极少见。

提出问题:那么多倍体植株什么特点呢?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草莓与野生状态的草莓相比有何优点?展示下图,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特点。

总结多倍体植株特点:果实种子都比较大、营养成分含量较多外,通常茎秆粗壮、叶片也较大。那我们如何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呢?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仅可以成倍地增加,还可以成倍地减少。回忆初中了解的蜜蜂家族成员引入单倍体概念。

单倍体:不受精的配子是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我们把这种由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内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特点:长的弱小,高度不育。

提出问题:根据单倍体的概念,比较二倍体或多倍体的区别?

单倍体细胞内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或一定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这种说法正确吗?

让学生填写概念图。归纳本节知识点。

通过实例,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卡片模拟果蝇减数分裂过程,通过前后内容的复习串联,从而建立其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

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染色体组的概念,进行判断。

依据二倍体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多倍体的概念。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观察图片结合蜜蜂发育知识概述单倍体概念。

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归,纳、提炼知识的能力。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巩固重点知识。

知识巩固

提出问题:多倍体单倍体各有优点,有何应用?为下节课讲解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作铺垫。

7.人教版生物高一月考 篇七

一、内容编排体系的区别

旧教材遗传变异内容设置在必修第二册,是在必修第一册生殖发育知识的后面,单列的一章“遗传和变异”,其中第一节内容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遗传的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然后是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单列一章)。新教材的此内容是一本书,编排体系分为7章,依次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包括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二章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第三章为基因的本质,包括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四章为基因的表达,包括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五章为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第六章为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包括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七章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包括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二、教材编排思想理念上的差异

旧教材强调的思想是知识的体系,以知识的结论方式依次呈现相关内容,更注重的是如何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关的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明显的特点是很直接地告诉学生,使学生理解掌握,旧教材更强调的是传授,学生理解掌握所传授的知识并形成体系,然后学会运用。比如,旧教材的遗传变异一开始便告诉学生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NA是生物有机大分子,接下来让学生知道DNA分子的结构、如何传递遗传信息即DNA的复制, DNA是遗传物质能控制性状,如何控制性状的即基因的表达(此为遗传的物质基础),然后才到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告诉学生生物界的遗传规律,雌雄异体生物特有的遗传现象伴性遗传。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再告诉学生使其知道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遗传变异知识体系形成后,传授学生有关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知识,最后是生物的进化。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思想更加体现了“探究—结论—再探究”的思想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历程来进行编制的,每一节均以“问题探讨”引入新的内容,以实验或事实提供证据得出结论,强调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探究的技能,强调结论的同时更注重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也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自参与探究,不管是理论上的探究还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感受,亲自思考并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告诉学生要知道哪些知识和通过探究思考后得到哪些知识、体会,后者更为重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及能力,也易于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被动地接受知识肯定显得无成就感也无乐趣。

孟德尔被誉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出的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被科学界普遍认定后,遗传学就迅猛地发展起来,新教材的第一章为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章的标题名很科学,尊重科学历史,遗传因子是孟德尔提出来的,后人把其改称为基因,这比旧教材的标题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内容再用孟德尔的实验证明得出结论更科学。孟德尔用一对相对性状作杂交实验,分析提出假说、验证得出有关的结论(略),再分别用两对相对性状作杂交实验,分析提出了有关的结论(略)。然后从细胞学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析(旧教材的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在遗传学之前就已传授讲解),发现生物在传宗接代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有规律、亲代与子代的染色体保持恒定。即减数分裂和爱情作用。萨顿等科学家大胆地运用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 后经摩尔根及其学生通过果蝇作杂交实验,由于特殊的性状与性染色体的关系而得出结论,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引出伴性遗传。已经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基因是什么物质,有何功能呢?从DNA是重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DNA复制,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而且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得出基因与DNA的关系即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即基因的表达, 只有基因表达后才能控制相应的性状,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存在的,引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知识为生产力服务,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育种这方面体现了知识的运用,最后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物种的形成,这种编排方式充分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问题—探究—结论,新问题—再探究—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中的做法及思考

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学前,用一节课的时间把目录所列的知识和编排的思想理念,即为何这样编排给学生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形成一个粗的框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新教材编排的思想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上新教材时还按照旧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比如,在减数作用和受精作用一节内容时,就过早地把DNA的数量变化进行讲解传授,而DNA的数量变化应该在后面的章节讲解,学习DNA的复制后学生自然明白。有的甚至干脆把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打乱,完全按照旧教材的老一套知识体系进行知识传授,这很明显违背了新课改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教师倾注于知识的传授, 不断地尽可能地灌注更多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作为必修教材而言,应更加注重能力和方法,必修课本知识相关的知识不能加得过多,更不能过深,这样不仅偏离了重心,而且也加重了学生负担,使学生可能惧怕而退缩,这种做法在短期效力可能不错,通过加补、反复练习可能在平时的考试中能体现出一些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是错误的,这无形中又重走了老教材的路,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是课堂前15分钟左右交给学生,结合给出的问题进行预习(大多用课本的问题探讨、本节聚焦为目标进行)这个预习实则一个粗探讨研究的过程(由于学生其他学科的作业布置相对大,没有预习的时间和习惯),有些教师一上讲台便开始引入、讲解,由于学生对有关的知识非常陌生,更谈不上探究,通过预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探究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这样就达到培养的目的。本书涉及的科学探究方法最典型的有:假说演绎法—以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为例;类比推理法—萨顿提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建构模型法—DNA分子的结构,这些方法的传授理解远比知识的传授理解重要得多。

四、反思与困惑

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认真地体会新课改的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有利于学生可持续的发展,从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创新思维的指导培育者,积极研究教学方法,不能单一地把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作为教学目标,应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的方法、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休会到过程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应积极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避免单一重复,充分减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轻松快乐,勇于思考、成就学业。

8.人教版生物高一月考 篇八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插图;更替特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对2001年版生物学教科书(以下简称实验版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次修订在选择和设计插图上颇费a 夫,增加和替换了大部分插图,这些插图既精美,又富含信息。本文现以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例,对两种版本的教科书中的插图进行对比。

一、教材插图的分类比较

1.教材各类插图的数量比较

实验版教材和新教材都设置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插图。几乎所有的插图都为彩图。教材中的插图大致可以分为实物图、示意图、结构模式图、图表及曲线等几大类。新教材中的各类插图数量相对于实验版教材均有所变化。现对两个版本的各类插图数量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如表1。

注:插图统计的范围包括教材封面、目录、致同学们、章首、想一想、议一议、实验、探究、资料分析、调查、课外实践、技能训练、练习、观察与思考、科学·技术·社会、小资料、科学家的故事、生物学与文学、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其中一个图表多个插图的按一幅插图统计。

2.教材中各类插图更替特点的比较

(1)实物照片

新教材在各个章节中都采用了大量的实物照片,而且大部分照片都是新拍的,只有少部分继续采用原实验版教科书中的照

片。这些照片源自于实物和实景,具有真实性和很强的说服力。

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这一节中,除了图1-3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是采用实验版教材的之外,其他的插图都是重新拍摄的,而且根据章节内容的变化(新教材在“生物的特征”这一知识点中增加了“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这一特征),增加了两幅新图:图1-10狗的一家和图1-11同一株碧桃上的花。

对比新教材和实验版教材中的实物照片可以发现,新教材中的实物照片更清晰。另外,大量的实物照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示意图

在生物教材中,一些重、难点知识若仅凭文字描述,会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和记忆。如果将这些重、难点知识用示意图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边看文字边结合示意图,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课文所要描述的知识。

新教材将实验版教材中的大部分示意图都进行了重新绘制。新绘制的示意图更具有立体感,颜色更加鲜明亮丽,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新教材第27页的生物圈的范围示意图,用两种动物(喜马拉雅兀鹫和深海狮子鱼)替代了实验版教材示意图中单调数字,让学生更容易记忆。又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新教材中新增加了一幅“小麦田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思考“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及“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3)实验操作流程图

实验法是学习生物学一种不可或缺的科学方法。实验操作流程图一般是采用组图的形式来展现整个实验操作过程,有较强的指导性。

新教材也对实验版教材中的大部分实验操作流程图进行了更新,更新后的图片更清晰、明确。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新教材将几个步骤图编排在一起,使读者一目了然。

(4)生物结构模式图

生物体的功能是以结构为基础的,掌握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是学习生物的根本。生物的微观结构,学生肉眼看不见,所以学生就难以理解和接受。如动、植物细胞结构,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等。如果将生物体的显微结构放大,用科学、直观、形象的模式图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就容易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形象的记忆。

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形成重要概念,而在生物结构模式图上,也最能体现新教材的这一理念。如在动、植物细胞模式图上,实验版教材中绘制的动、植物细胞模式图为二维图,而新教材中绘制的模式图为三维立体模式图。新绘制的三维图将动、植物细胞中几个重要的结构如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线粒体等结构凸显出来,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后,抽象概括出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一重要概念。

二、实验版教材插图的不足之处

编写组对实验版教材中的插图进行修订,原因是实验版教材中的插图有些是翻拍其他书的,质量较差,风格也不一致。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资料分析”中的两幅图:“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及“腐烂的树干上长出许多真菌”,一幅采用的是绘制图,而另一幅是用实物图,这两幅图风格不一致;又如在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中的“图Ⅰ-4人出汗”这幅图,图中所展示人皮肤上的汗液让人看得并不清楚。

三、新教材插图的优点

1.以图代替文字,更为直观具体

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形成重要的生物学概念。新教材中的插图将生物学原理、概念、基本知识等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实验版教材中图的数量为180幅,而新教材中的图数量增加至205幅。增加的图主要为每个章节前“想一想,议一议”的配图。新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版块插图特点分析如下:

(1)数量变化

新教材的插图数量比实验版教材多了25幅,增加的图主要是每一章节前的“想一想,议一议”这个版块的插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有23个章节,因此“想一想,议一议”这个版块的插图总的数量也为23幅。

(2)分类特点endprint

根据插图的性质,可以将“想一想,议一议”版块的插图分为实物照片、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模式图、漫画等。其中实物照片又可以分为动物照片、植物照片、显微照片、生产生活照片。各类的统计数据如表2。

(3)意义

新教材中设置“想一想,议一议”这个版块,其目的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概念的形成。

如,在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的“想一想,议一议”版块中,其插图采用的是一个机器人在吹喇叭。这一节的重要概念是“生物的特征”。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一幅图,让学生思考“机器人会吹喇叭,它是不是生物?”如果学生回答“机器人不是生物”,教师就可以紧接着问“为什么机器人不是生物?”从而引出“生物的特征”这个重要概念。

又如,在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的生物”这一节课中,“想一想,议一议”这个版块中采用的是一幅漫画,是根据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身边的生物世界而绘制出来的。这幅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在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单细胞生物”的“想一想,议一议”版块中,采用的是眼虫的结构模式图。眼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人的肉眼很难观察到它的结构,而这幅图将眼虫的结构放大后呈现出来,将抽象化为具体,让学生更容易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结构。

2.图片精美,内涵细腻丰富

(1)新教材中的插图将实验版教材中相对应部分的插图中的一些平面图改为立体图,如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立体图跟平面图相比更直观、更加生动形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新教材将实验班教材中的一些重要插图放大了,强调了一些基础知识或着重要概念的重要性,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新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这一节中将“图Ⅰ-4人出汗”的图更换,更换后的图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人体皮肤上的汗液,比实验版教材中的图更直观。

(3)新教材中的插图更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文第122页中提到的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相比于实验版教材的插图,这更有利于学生对对照试验中变量的控制。

(4)新教材中的某些插图相对于实验板教材中的插图来说更加简单化,如新教材第7页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新教材将驴、马和牛单独画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更避免了插图中其他因素的干扰。

四、新教材插图存在的问题

1.图的名称标注的位置不统一。新教材中插图的名称,有些标注在图的上方,有些在下方,而有些又标注在图的左侧或右侧,这会令读图者不易寻找且感到混乱。

2.有些图跟实验板教材相比,不如实验板教材的插图好。如在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中,实验版教材中的“图Ⅰ-8蘑菇”及“图Ⅰ-9种子的萌发”比新教材中的“图Ⅰ-9蘑菇的生长”及“图Ⅰ-7种子的萌发”好,因为实验板教材的这两幅图将蘑菇的生长及种子的萌发融入到环境当中,让读者觉得更亲切,更贴近大自然。

五、针对新教材插图的建议

图的名称统一标注在图的下方,这不仅看起来更加规范,而且容易令读图者一目了然。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宣传方案下一篇:团学干部学习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