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2024-08-07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共13篇)

1.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篇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学预习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形成模式。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预习时间。

在学生预习习惯还未养成前,在下午自习课或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时间是个明智的办法。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引领,还有利于教师对后进生的辅导,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以便在备课时充分的“备学生”,作出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

(一)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

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在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很多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问题:课文里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收集了海峡两岸人民友好往来的事情和一些感人的事情,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次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后,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节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周恩来到沈阳读书,来接站的大伯说中华不振,他感到疑惑不解,周恩来到外国租界玩,看到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周恩来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虽然学生的表述很多,但大多数都能把握要点。悟出作者的思路。

(五)细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六)完成练习,检测预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前几步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因为课后练习“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通过课后练习的阅读,学生能探知本文的主旨,通过完成练习情况学生能自我检测预习效果,初步知晓本文的重点,这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还应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方式有: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内提问,或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我都要对该预习情况进行评讲,以推动下一次预习。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我想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指日可待。

三、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及时检查可以督促学生预习,检查的方式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课内提问检查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讲,比如,通过你的预习老师知道你预习的非常认真,还有,你预习的真好,今天课堂表现的太棒了。以推动下一次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就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我想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指日可待。

2.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篇二

孔子云:“少年局性, 习惯之为常。”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正如培根所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也是很必要的。有效的预习, 能增强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 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数学学科的学习, 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那么,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一、明确预习目标,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 预习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1. 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要教的知识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2.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解决一些书中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

3. 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就会有一种想学想学的心理, 课上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学生领悟,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认识钟表》的预习布置:

方法一:

师:请同学们在家看看钟表、认认时间, 有疑难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或家长。

方法二:

师:我们起床、吃早饭、上学……都要知道时间, 离不开钟表, 你们注意过吗?请你们仔细观察, 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你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可以请教家长、同学或老师。

两种预习布置有明显差异, 前者只是笼统的布置, 缺乏指导, 这样的布置对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多大作用。后者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 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显然, 后者的预习布置目标更加明确, 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预习的布置也不是越详尽越好。预习的布置和指导要视年级高低、教学内容的异同, 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难易程度要适中, 具有一定的诱发性、趣味性和思考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1. 教师设计的预习题要突出重点, 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时, 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 收集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盒子等) , 并仔细观察一下, 它们各自的特征有哪些?

(2) 用硬纸板分别制作一个圆柱和圆锥 (可参照书的最后面) , 并想一想它们的特征中分别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这样,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了较为灵活的预习任务 (两项中可以全选, 也可选择其中之一) ,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作业。

2. 教师在上课时要与布置的预习任务相互联系,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预习的作用, 并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例如在《比例尺》一课中,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 你们预习了比例尺, 那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比例尺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学生争先发言, 有的学生说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有的学生说有了比例尺就可以把很大的东西缩小到一张纸上, 比如说中国地图……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组教学内容, 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学生就会认为他的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是有价值的。

三、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保持学生的“热度”。

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我有时在上课时提问题让学生回答, 了解预习情况;有时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评出等级;有时让学生当堂质疑;有时让学生将各自的预习情况作汇报。在检查中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 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 我就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肯定他们的成绩, 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 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树立自信心。

总之, 实践告诉我:真正有质量的预习, 不仅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果教师能持之以恒地在这方面努力, 那么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就能很快养成, 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春娟.浅谈如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成才之路, 2011, (18) .

[2]王亚飞.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10) .

[3]万桂梅.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谈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0, (12) .

[4]王青香.浅议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青海教育, 2007, (04) .

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篇三

一、对初中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调查

1. 调查的对象:

某校初中学生抽取120名,男女各60名,分成三组:其中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男女各20名,语文成绩中等学生男女各20名,语文成绩较差学生男女各20名。

2. 调查的内容:

①你对预习的看法是?(A 对学习有帮助B 对学习的帮助不大 C对学习没有帮助)

②在语文学习中,你有预习的习惯吗?(A 有B 没有)

③你为什么要预习语文?(A 自己想到要预习的B 因为老师布置的)

④你在预习中重点做了什么?(多项)(A 读课文B 自学生字新词C 理清层次,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D 把自己的收获和发现纪录下来,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纪录下来E看一些参考书,解决疑难问题F 其他(自己填))

3. 调查的方法:随机分散调查法

4. 调查的结果:

①选择“有帮助的”118人,选择“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的2人。

②选择“有预习习惯”的85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50人;“没有预习习惯”的35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0人。

③选择“自己想到要预习”的36人,而选择“老师布置的”84人,其中选择“自己想到要预习”的36人中30人属于成绩上等的,而选择“老师布置的”84人中78人成绩是中下等的。

④选了“读课文”的120人,“自学生字新词”的91人,“理清层次,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的72人,“把自己的收获和发现纪录下来,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纪录下来”的27人,“看一些参考书,解决疑难问题”和“其他”的11人。而后两项38人中有33人属于成绩上等的。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由上面的结果最起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预习效果的好坏对学生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2. 预习的态度(主动还是被动)对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3. 预习的深度及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习成绩是否优秀。4. 预习方法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习成绩是否拔尖。5. 总的来说,女生的预习习惯好于男生。

从上面的调查中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内涵:必须是学生积极主动的预习,而不是老师、家长等强迫的;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及广度;必须有正确科学的方法。而调查结果的数字却反映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的现状: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是被动的,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是浅层次的、表面的,缺乏深度与广度,很多学生的预习方法欠科学(或者说不正确),学生的预习习惯不平衡,一是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预习习惯不平衡;二是男生与女生的预习习惯不平衡。

三、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1. 提高学生对语文预习的认识,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预习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讲道理,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另一方面,用事实向学生说明预习的重要性,学生必能深深感到预习的重要性了。

2. 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让预习变成学生的一种爱好,才能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可以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感染学生,可以让学生交流预习中的趣事,可以给学生讲述有关预习的名人逸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变“被动预习”为“主动预习”,变“要我预习”为“我要预习”。

3. 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因此要尽可能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①拓宽学生预习的广度视具体的谭文而定。②因材施教,注意预习的深度,以求获得最佳的预习效果。

4. 布置与检查相结合,巩固预习的效果

教师必须对预习的内容做具体的布置。首先,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内容要具体。第二,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内容。第三,要加强对预习的检查。要知道,一种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只布置而不检查,学生的预习形成不了习惯。

4.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篇四

儋州市那大松涛子弟学校刘文英

【摘 要】作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教学实际方面可做如下考虑:

(一)培养规范的书写习惯;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三)学生质疑、独立思维的习惯;

(四)培养有益的课外阅读习惯;

(五)培养勤于积累的习惯;

(六)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质疑积累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学好语文学科又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繁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有利于语文素质自身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该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师每接一个新班的每一切语文课,都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本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俗体字。通过摸底,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办求书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在加强基础练习的同时,务必把字写清楚。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厌其烦,不厌其细。除对学生高标准要求外,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特别是上课的板书,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另外,拿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开展写字指导,举办写字展览,来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愿望,在班内形成写字、练字的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这种写规范汉字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开展查字比赛活动。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音像资料、电脑网络等媒体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查找资料的习惯

所谓“媒体”就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如日常人们使用的数字和文字、声像技术中的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都可以称为媒体。学生可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多媒体使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活泼。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效果的运用,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降低思维的难度,加深记忆,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然而,网络也不例外,它现已成为一个永不陌生的新话题,在网络上学习知识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网络项目。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所讲不到的内容,能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能使学生们的眼睛更加开阔。网络的最大功能应该就是获取信息了,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覆盖全球,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通过网络,能立刻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因此,“神州六号”飞船,可以说是中国发生的最大一件事之一了,虽然这件事引起很大轰动,可还是有许多人不了解,那是因为他们不会使用工具,就算报纸上长篇大论的报道着,可毕竟还是有限的,这时候网络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了,任何最新消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在网上公布,你想看哪方面的,就看哪方面的,而且都介绍的十分详细。就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们利用网络去查找相关资料,这样一来,学生收获就更多了。

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

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较多的初中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那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http://

(一)、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二)、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

5.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篇五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学习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象转动的车轮一样,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可见习惯的力量巨大,它能影响人的一生。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着成败。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更是人一生中培养学习习惯的起始阶段。”那么,作为一线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呢?这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培养 语文 小学生 学习习惯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要求所有人知识不断更新,不断积累。只有学好语文,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不良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是十分困难的。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以为语文教学中不外乎是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去训练和培养。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叶圣陶先生说:“倾听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有声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耳闻目睹”、“耳聪目明”、“耳濡目染”、“耳熟能详”等说法,无不说明倾听对于接收外界信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学会倾听更是一种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礼貌。试想,一个不会倾听别人说话,不愿意倾听别人说话,没有倾听别人说话习惯的人,他能学好知识吗?他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吗?那么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要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着手。

1、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倾听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恰当的进行评价,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安静倾听教师的讲解、示范、理解、分析、感悟、加深理解时;在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注述、诉说,感悟文字内涵,体味思想感情时。教师要适时地评价学生,激励那些能够认真倾听的学生,能够在倾听别人说话时不打断别人说话的学生,能够在听的同时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2、适时引导,提高倾听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听话时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经过教师长期培养,学生就能认真倾听老师及其他同学的发言,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倾听别人发言或说话时,要求学生不能随时打断别人的说话,有想法要在别人说完才能发言。听别人说话要思考再补充。在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交流中,在说、听、想、评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倾听后,及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完整的表述和反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好了,学生就能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好语文。

总之,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锤炼学生倾听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精彩的人生。这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做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说话要养成“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有礼貌”。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说话训练,不仅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也是提高说话能力、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有从下四个方面去加以训练。

1、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上的点滴时间,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提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师生共同畅所欲言,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就会感到在课堂上发言就像课外跟亲人朋友说话一样亲切自然,消除了思想障碍,心理障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在同学面前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久之学生说话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说话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语文知识也飞速增长。

2、培养先想再说、说完整话的习惯

“想”是“说”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先想后说的习惯,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思考,查阅资料和字典,只有准备好说的材料,才会说得流利、有条理、有内容、有思想。小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句子不完整,有这样现象时,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怎样说才算说完整等。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说话一定是条理清晰、句式完整、意思明白。学生说完整话、有内容话的好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3、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

普通话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由于我们生活在方言区,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普通话的训练。朗读是学习普通话、训练语言的重要手段。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读准音,掌握适当的语调、语气和速度,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说话要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得到。通过长期的训练,让普通话就能成为我们课堂上的教学语言,甚至成为生活中交流的语言。

4、培养学生说话文明、仪态大方的习惯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语言的影响。为了培养小学生说话文明的习惯,语文教师就要教会学生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熟练礼貌用语并让之成为一种语言习惯。同人打招呼时要考虑对方的年龄和身份,给以恰当的称呼,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特别要求学生说话时要做到:坐着或站着时,姿态端正,态度自然,不慌不忙。

儿童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为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90万字。”要达到课标要求,小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大课外阅读量,才能让知识不断积累,不断更新,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范读童话、寓言、故事,讲述自然奥秘、今古传奇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或者给学生推荐有趣的课外书籍,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快乐,在快乐中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自然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抓紧一切时间阅读。经过这样的培养,学生自然就会热爱上阅读。在朗读中积累大量的知识。

2.有声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课文中的意境美,语感美。让学生模仿老师读的同时注意积累词语,背诵所有喜欢的课文、诗句。教学中注重教育学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人云亦云。在阅读中展开想像,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注重让学生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在阅读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热爱上阅读。

3.广泛阅读,丰富学生知识量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语文教材所学的课文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阅读的。除了老师推荐的课外书和学校所订阅的各种图书之外,学生可以去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如画册、科技方面、名著、传记等等,还可以是一些健康的儿童动画片和少儿类的知识讲座之类的视频。我们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课外书籍这片海洋中享受快乐和幸福,激发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这个行列之中,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与大脑共同参与的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朗读训练沟通着听说读写,联接着知情意行。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更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古人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平时有生活中注意养成多看、多思的好习惯。多看,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那么,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从以下三具方面去培养。

1、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更有甚者就是一味的模仿别人的文章来写,或者干脆摘抄别人的文章以应付老师。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教师要教育小学生从小就养成写真文的好习惯。

2、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说明积累在写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教师特别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运用”,不积累,运用什么呢?只有积累,才能写出富有内涵的文章。

3、养成多读、多思、多练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要多读报刊,了解时事大局,在课外书的选择上,要立“多、杂、新”的原则:要读好各个方面的书,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多思考,除了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用眼看世界,用心写我文章”,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6.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篇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就是课前自学;是课堂的“前奏曲”;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一般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以便做好上课的准备。这样做能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尤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我知道学生课前预习的点滴做法:

一、首先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

(1)、课前预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思想上的准备。

(2)、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3)、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看。就是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注释、练习。

(2)、画。画记课文中的新词新字、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部分和不懂的词语,为下面的集体交流做好准备。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

(3)、思。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预习中有了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地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4)、练。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边说边批,并且鼓励学生:批的越多越细,表明你们动脑越多,学的越深越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会逐渐提高。预习新知后要紧跟练习以巩固所预习的内容。当然练习题的设计不能太难要设计基本的习题来巩固。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后,为了强化预习作为。为了鼓励学生做好预习作业,并使它制度化,要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并对优生者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强化预习行为的结果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预习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阅读习惯。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篇七

中学生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语文习惯呢?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和社会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概括如下:

一、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包括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课上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边学边思考 (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的习惯、质疑讨论的习惯……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认真阅读的习惯;看书、读报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抓重点、概括要点的习惯;运用已学知识学习新知的习惯……

三、良好的听话习惯

良好的听话习惯包括积极、专注的听讲习惯;对讲话人礼貌和尊重的仪态;边听、边审视、边思考的习惯;边听、边记的习惯。

四、良好的表达习惯

学习语文的各种良好习惯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培养某一种有利于该项语文水平提高的习惯, 对于整个语文水平的提高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如何才能培养起良好的语文习惯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建立教学常规

优秀的语文教师, 都在教学之初, 用一段时间, 重点建立教学常规, 为学生规定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规矩,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2. 传授学习方法, 并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各年龄段高级神经系统和心理特点, 适当地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 并加以强化训练, 就会达到培养良好语文习惯的目的。

3. 在培养语感上下工夫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 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式。而且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 许多具有模糊概念的词语, 人们可以凭着语感, 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含义。尽管如此, 语文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语感的培养, 包括培养词语的感受力。

4. 严格要求, 坚持不懈

良好的语言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起来的, 因此需要严格要求, 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8.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篇八

一、把握好预习的要求

一要循序渐进。首先,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大致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初步理清课文层次;在此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要充分运用好课后的思考练习。学生预习课文时,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有时候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仅仅通过读课文学生了解的内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预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三要懂得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二、要把握好预习的方法

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了,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一画段儿,二画圈儿,三画需认字儿,四画前(后)鼻音儿,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儿。这个口诀我称为“六画读书预习法”。其含义如下:

“一画段儿”,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小学生在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教师指出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地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

“二画圈儿”,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儿”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来,这样,学生在读课文时就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二画圈儿”的方法,学生一看二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较好。

“三画需认字儿”,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符号“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这样更明确了“会认”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

“四画前(后)鼻音儿”,是针对我们地区受方言影响前后鼻音不分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一种读书方法。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前后鼻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地读书。

“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

“六画好词句儿”,就是指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教师就要求学生用“~~~”画出。这样要求会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随时标画出来。

三、循序渐进,把握好指导过程

现在,每个家庭对孩子学习都很关注,对学习之前的预习环节也很关注。但是很多小学生始终不能把预习的习惯坚持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老师怎样来关注和帮助孩子预习,如何培养孩子自主的预习习惯呢?

首先就要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畏难情绪,注意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而不把预习当成负担,然后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其感受到预习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老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特别是对于后进生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其次,刚开始预习时不要贪多。要想做好每一件事都要讲究方法,预习更是如此。刚开始预习时,要从小处人手,比如带着孩子读读明天要讲的课文,读过两遍后,再一边读一边聊聊文中的故事,在轻松的聊天中,孩子就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趁热打铁带着孩子尝试归纳主要内容。经过三遍左右的文章认读后,孩子就基本上会认文中的新字。当孩子能独立灵活地进行以上步骤预习后,可以再逐步加深难度。不要刚开始就贪多,那样容易把孩子吓到了,他就不喜欢预习了。

最后,老师应按年级逐步提高预习要求。到了高年级,预习的要求可以适当提高了,首先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教给学生多一些的读书方法,常用的有边读边想边动笔的方法。因为小学生读书往往有口无心。教给他们用不同的符号把生字、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促使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在初读课文时圈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注上拼音,写出解释,诵读课文;再读课文,完成预习思考题;最后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

9.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篇九

小学生都有着预习语文和数学的做法,却很少有预习英语的思维。小学英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交际性;每周的英语课时量仅仅是三节;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而4a教材的知识量明显增大,仅靠四十分钟完成要求的内容,时间会显得非常紧迫。这些都强调了。预习”,尤其是“课前预习”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综合语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英语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作为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认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找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从而为他们接下来有的放矢地听课学习做好准备。

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重复是加强记忆的基本手段,课前预习就等于先学习了一遍,有利于加强记忆。

学生在三年级刚接触英语的时候,我一直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为目标,学生养成了很多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四年级的英语学习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加大了单词的量以及对句子、小短文的听、说、读、写,对孩子们来说学习的难度明显大大增加,孩子们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因此,激发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掌握有效预习策略便成了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以下是我在培养小学生英语预习习惯上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1.让孩子明确预习的任务和要求

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少而精’的原则。4a教材每单元共有7个版块,每单元都涉及新的句型、单词和对话。如果要求学生一次性预习所有内容,那只能是蜻蜒点水,甚至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而磨灭他们预习的兴趣。因此我采用分版块预习,这样就减轻了学生预习的负担。对于每一版块的预习我并不是统一规定要求,而是让学生自主预习,在设计、选择和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得到加强。由于学生对这样的预习充满了热情,所以做作业时格外投入和专注,预习的质量和效果也会有所提高。

2.让孩子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四年级学生初次接触预习英语,所以教师在培养预习习惯的起始阶段,要注意提供预习方法。教师应该对预习有明确的要求,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多思考,多分析,学会读、划、查、思、问。牛津教材每—个板块内容的不同,预习方法也就不同。预习的方法大

致有以下几种:听力训练,朗读记忆,发现问题,排除障碍,准备材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小组讨论。对于四年级学生,其教材内容侧重于词汇和简单的对话,这些内容是基础知识,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划出生词,不懂的用“?”标出,听磁带跟读,模仿发音,在书上标上升降调,并在图片的提示和结合1日知识的情况下猜测新知的含义,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促使其解决问题,如果解决后用。·”标出。当然,并不是所有问题学生都能解决,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教读,同时学生在了解了自己的问题后,再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比较容易。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听课质量。

3.让孩子参与竞争的激励机制

10.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篇十

摘 要:对于初中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从课前准备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以及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习惯;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8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050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刚开始自己的中学生活,一切都觉得非常新鲜,无论是校园生活还是学习内容,都很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习惯会初步形成,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避免学生形成坏的学习习惯,否则改正起来非常困难,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阻碍。有的学生听到上课铃响才急急忙忙找课本,听课就会受影响;有的学生写字非常快,很难保证书写质量;阅读课文时浏览一遍即可,不会深入分析和理解;写作的过程中不经过构思,也不会修改,随想随写。这些都是学生常见的一些坏习惯,这些习惯必须要改掉,否则一旦形成永久性习惯,再想改正就困难了。语文教师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起始阶段就要把握住机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紧抓严管。结合自身的教学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进行培养

在进入初中后的第一节课,与学生互相介绍、认识之后,我会对他们提出一些小要求,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在课前准备好语文课本、工具书、笔记本以及学习用具。在起初的几天里,学生的课前准备意识稍差,每次都是教师开始讲课了他们才去找课本,当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学习资料时,就着急忙慌地去书包里找,有时候为了等这些找书和资料的学生,一堂课就会浪费掉好几分钟,教师的教学节奏也会被打乱。为此,我在每次上课之前都会早到两三分钟,提醒学生准备好本课学习所需要的东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坚持,在我的提醒和监督下,学生已经能够非常从容地应对课前准备了,对待课前准备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转变为了一丝不苟地去做。每次当上课铃响起,我走进教室,学生都能安静地等待,全身关注地听教师讲课,我们的教学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对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进行培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自觉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进行培养,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使他们对于词汇的理解得到深化,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素材,还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或是不理解词语、成语、典故等,这些知识虽然非常微小,但也是不能放过的,只要能够及时查阅工具书,将这些知识理解、记忆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庞大的知识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查阅工具书存在着一种排斥心理,觉得这样做非常麻烦,远不如问老师更省时省力。同样,学生都非常依赖老师,不懂或是不会的问题不假思索直接去问老师,有的甚至会抄其他人的答案。如果让学生长期这样懒散下去,他们就难以正确理解语言文字,也无法品味语言文字之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帮助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而且,这也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问我某个字怎么读时,我都会让他去查字典。有的时候学生通过查字典会发现一些字的特殊读音,我知道后都会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还经常举办小型的查字典比赛,看看谁查的又快又准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都能意识到工具书的重要性了,他们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也逐渐形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进行培养

有人说字是一个人的脸面,由此可见,写一手好字能够让人终身受益。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端正书写的态度,并将练字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我对学生的书写要求是每天都要练字,作业中的字要写得又漂亮又工整,还要自己掌控写字的时间,写字速度要快,卷面也要整洁。对于那些写字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临摹书写一些楷书,如果楷书写好了就可以练习写行楷。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作业,其他学科的作业也要认真书写。我还经常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沟通,让他们多注意学生的书写,并费心帮助学生纠正一些书写上的坏习惯。有的学生的字体不够理想,有的学生觉得作业太多了,得抓紧时间完成,因此他们就一味地追求速度,写字质量就被他们抛之脑后,凌乱的字体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看不出来写的是什么。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牢记教师的要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才能有更多收获,好习惯使他们受益终生。

四、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进行培养

对于阅读,古人曾经多次向我们阐明它的重要性。朱熹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陶渊明也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读书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还能使人变得更为睿智、聪慧,同时,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读书也是一种积累素材、提高语文素养的极为有效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来完成知识的积累与扩充,使学生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除此之外,读书还能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帮助他们养成自主、独立、一心向善的性格,为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是一种输入,它的最终目的是输出,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我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习作本,当自己对生活有了什么感悟时,就可以将它记录在自己的习作本上,不拘时间和格式,每周能写上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即可。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做一些摘录和仿写,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语文学习具有非常广阔的外延,因此,知识的积累就变得极为重要。只要多积累,学生的知识面才会变得更为宽广,无论是在做阅读理解还是写作,他们都能成竹在胸、游刃有余。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随之变得更为得心应手,在教学中哪怕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而得到完美的解决。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1.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篇十一

一、学生在语文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级学生在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无所适从

预习语文,对许多学生来说,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骑马观花,将课文粗略看一遍,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便以为是预习。

2.不抓重点

一些学生预习语文时,只是简单地自学生字,把课文读熟,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而已,没有做总结思考。

3.敷衍了事

一些学生在语文预习时有敷衍现象,在没有读课文之前就动笔标小节圈生字,根本就没有用心读课文,只是把预习看作在书上做几个标记,这样,预习就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

二、培养良好预习习惯的策略

(一)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师应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再逐渐由扶到放,让其在课外预习。可以让学生按以下几个步骤去预习:

1.读

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预习应以读为核心。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让学生一打开课文就要放声地读三遍,每一遍都必须比上一遍有进步。比如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第二遍不加字不减字,第三遍就要把课文读通顺,并带着感情朗读。

2.圈

圈就是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用笔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好序号,也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自然段构成。这种认知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今后自己的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

3.写

写就是在课后生字表中写好拼音组好词,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熟悉课文,需要学生有使用工具书的良好预习习惯。

4.记

记就是想办法记下生字词,并在词语库中记下好词语或好句子。

5.背

背就是读课文时背下好段落,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

6.思

思就是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并思考课后练习。“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会思,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学生才能真正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要使预习有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只有有了必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平¨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再预习过程中,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尝到预习的甜头。而不是靠教师强迫、检查等手段迢学生预习,只有学生对预习有了正确的态度,才会真正认真地对待预习,也才能从预习中获得收益,从而反过来强化预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此,预习过程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集体意识和预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预习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识字大王”称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教师也可开展一些关于预习的主题班对活动,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在预习中的受益之处,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打算。只有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才能给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及时检查,评价激励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后,同样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肯定的评价和激励,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让他们保持预习的热度,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

1.课堂教学有体现

预习的布置,就意味着课堂学习已不再是零起点。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这些前置学习资源,积极改变课堂模式。例如揭题导入时要力避伪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内容方面的检测性问题或者是验证性问题,通过检测和探究使孩子获得被肯定的满足。其次对于生字词和课文朗读的检查,可以设计一些识字竞赛、朗读竞赛等,给孩子一个展示的舞台。通过改变授课方式,借助考查、比赛等,让孩子们感受到预习的快乐,认识到预习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从而获得继续向前的动力。

2.多元评价促发展

一年级学生易受外界刺激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师、家长的一些强化性表扬、奖励、期望、评价的影响。例如在课堂检查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案例,及时表扬,树立榜样,通过肯定、赞同、激励等方式给孩子们的预习注入正能量。其次,预习多半是在家中完成、有些作业还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更客观、更公正,也更及时。

(四)争取家长配合

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外,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家长的协助和配合。因为预习方法里有一些是需要家长帮助的,而且孩子的行为也是要家长督促的,所以老师要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预习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方法,指导家长做孩子学习的伙伴和导师,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我还利用“家校路路通”这个平台,每天把孩子预习的内容发到家长的手机上,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

总之,有效的预习是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启迪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自主有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篇十二

《辞海》中对“习惯”是这样解释的:“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所以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 便能顺利地完成一系列行为, 大大提高行为效率。语文学习习惯就是人们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过程中, 由于长时间的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的所特有的行为方式。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本人经过多年来对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以下经验, 以期与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

一、要把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和长期的工作来抓

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必须从学前教育抓起, 从小就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但是, 很多学生早期教育的良好习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学习中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而中学生年龄尚小, 还处于基础阶段, 可塑性很强, 教师应该在这一时期对他们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一旦失去这个时机, 以后抓起来就困难多了。所以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必须产生足够的重视。目前有很多学校和教师都片面地追求教学质量和升学率, 并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在做个人演讲, 学生一味地做笔记, 下课后教师给学生安排一点家庭作业, 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甚至适得其反。所以, 要把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和长期的工作来抓, 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夯实基础。

二、教师要做好榜样, 率先垂范,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抱怨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厌学情绪严重, 阅读课文的能力差, 作文水平低。殊不知,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正是教师们自己。俗话说得好:“世上没有差的学生, 只有差的老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最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刻的分析和反省, 最应该问问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自己的教学习惯是否良好。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很多教师上课不讲普通话, 板书不规范, 备课不认真, 批改作业敷衍了事, 写不出像样的文章, 教学方法古板, 教学观念严重落后。试问一下, 教师自己都有一堆这样的不良习惯, 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更何谈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首先从提高自己的良好习惯做起, 教学做到认真、严谨而又不失方法, 课前做好完美的教学设计, 课堂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 课后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 不管在课内课外, 都要给学生做好表率。这样, 才能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日常习惯

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离不开日常的积累, 比如背诵优秀的文章、摘抄优秀的句子、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写读后感等, 这些勤读勤写的方法都可以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 教师应该让

贵州省余庆县龙溪中学陈安国

学生将阅读、写作、感悟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努力让学生增加自己的语言水平和写作素材。例如, 每教一篇课文, 都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将课文读熟读懂, 将课文中的优秀句子抄录下来并进行背诵, 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感悟, 之后写出读后感, 对课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不同的见解。教师定期对学生所抄录的优秀句子和所写的读后感进行检查, 并进行适时的指导, 在适当的时候, 还可以让全体同学一起对读书的心得体会进行分组交流。这样,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只要教师坚持这样要求学生, 并做到定期检查, 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这种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训练, 形成规律

因为习惯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 所以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 学生必须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 这种习惯才能够形成。这就好比一个人的修养, 如果从小注意自己的礼貌行为, 那么长大后就会做到接人待物彬彬有礼。学习语文也是这样, 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不要过多地去指责, 而是要耐心进行引导, 慢慢将他们的不良习惯改正, 同时要懂得引导学生怎样去练习听、说、读、写的能力, 并让他们持之以恒地去训练,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这种良好习惯形成规律, 在日常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去这样做, 最后才能使语文的学习熟能生巧, 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1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篇十三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

最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教学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小学阶段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这其中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基础的知识,还将形成一些学习习惯。而这些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儿童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还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而听课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学会听课,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受益终身。但现在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好动,注意力极易分散、持久性差等特点。他们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耐心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同伴的发言,致使老师花费心思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常常因为要经常提醒督促学生而无法圆满完成,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40分钟的学习与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谈谈我实践中的点滴做法与体会:

一、明确要求,让学生知道认真听课。

认真听课包括两方面,一是认真听老师讲课,另外是认真听同学发言。由于二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会发生听课“走神”的现象:老师在讲课时,有的学生在玩东西,有的学生在漫不经心地翻看一些与课堂上无关的书籍,还有的学生和周围的同学讲话等等。如果你仔细观察,虽然有的学生眼睛在盯着老师,但不像听讲的样子。还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却没有注意听。教师如果不加注意,及时提醒,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认真、仔细听课上,既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也会使学生逐步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因此,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专心听课: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不时用鼓励、表扬、眼神提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其次还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活动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如:开火车游戏,竞赛活动有:同桌同学、组与组之间,男生和女生之间进行竞赛等。另外,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容易累,课间我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课间操,唱唱歌,这也是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除此之外,有目的地进行提问,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另外同学之间发言后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对别人的发言给予补充。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尽快集中精力投入学习,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我觉得只有先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专心听课习惯,才能逐步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愿意认真听课。

“亲其师而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其师,教师首先对学生要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爱心。走上讲台,教师饱满的情绪和充满激情的言语会让学生的听课情绪为之一振。在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投入教学活动的专注力才能得以提高。除了依靠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寻求突出重点的途径以及分散难点的策略、方法。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特征,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设计好有层次的练习,让教学过程精彩、紧凑、容量大,这样的课堂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上起课来津津有味,轻松快乐地掌握数学知识。另外,课堂上不断变化课堂的节奏和频率,也可以检查出哪些孩子在认真听讲,哪些不是,让学生找不到机会也没有时间去开小差。在平时教学中我常突然问:“刚才我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刚才是怎么说的?”这样训练对学生的专注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常时间这样训练,学生不得不听,逐渐达到专心听讲。

三、经常督促,让学生坚持认真听课。

老师提出要求后学生不可能马上适应或改变,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和督促以及积极的鼓励、评价才会初见效果。当看到学生听课有一些进步时,教师不吝啬表扬与积极的评价,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散发着情感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良好的时机让学生感受到良好听课习惯的重要性。就拿我班的李琪同学来说,刚开学上课时他老是不注意听讲,开小差,做小动作,经常需要老师的提醒。在第一次单元测试中成绩很不理想。过后我与他进行交流,向他指明了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告诉他只要上课认真听讲,相信他会与其他同学一样棒。慢慢地,他上课能认真听讲了,还积极举手发言,我一次次地鼓励他,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眼神。在第二次单元测试中他居然得了满分。这不仅让他品尝到了好习惯带来的成功与喜悦,也让其他孩子深刻地体会到良好听课习惯的重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并且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反复,当看到学生的听课习惯不近如人意时老师也决不放松、得过且过。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矫正学生不良的听课习惯。教师把严峻、期待的目光落在不专心听课的学生身上,与之目光交触,引起学生警觉,使他意识到老师在用目光警示自己,应该收敛言行,认真听课。如用目光暗示的方法学生注意力仍然集中不起来,教师可以停下来,课堂上突然的停顿也会使开小差的学生知道老师是在提醒自己。这招再不行,老师就很有必要走下讲台,以巡回讲课的方式,悄然走到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身边,轻轻地摸一摸他的头,让他意识到老师已知道他在做小动作等,鞭策端坐静听和思考,强制守纪听好课。

四、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听课

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所以我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积极思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那么,他的注意也就一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的集中。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或学生有良好的天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习惯的培养是经过师生长期的努力而形成的,良好的听课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从他们的听课抓起。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是艰苦的,老师要严格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课堂上能按要求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地表扬、鼓励,为其他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及时向他指出,并引导其认识到坏习惯所带来的危害,力争使每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并成为一种自然。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是艰苦的,老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不要同时培养太多习惯。要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进行立体培养效果会好些。

2、忌“黑瞎子掰棒子”式的习惯培养。培养的习惯要经常运用,最终形成习惯网络,使我们的学生各个方面都有好习惯。

3、善待出现错误的同学。事实上回答出一个错误的问题正好提供了一个讨论的机会。对他为什么会这样回答,根源出现在什么地方弄明白,对学生更有好处。

4、莫怕影响教学成绩。“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短时间内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一段时间下来,不但会赶上,而且还会超过原有的水平。再说教学成绩并不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要。

上一篇:关于公司为个人担保的法律规定下一篇:整治火灾隐患 珍爱生命安全 第一学期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