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的方案

2024-07-12

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的方案(共6篇)

1.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的方案 篇一

当前的**工业正处于一个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坚定不移的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是**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构建中等城市等“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县的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是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缺陷,已成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制约因素。近期我们就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园区是**县最具区位地理优势的发展平台,也是**县承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阵地。[找材料 到--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一)基本情况

**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6月至2003年3月,属新碧镇镇管工业小区,规划面积530亩;第二阶段为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提升为县级工业园区,成立新碧工业园区管委会,专门负责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规划面积包括新碧镇、新建镇、城北乡两镇一乡六个区块共24.97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16.2平方公里;第三阶段从2006年3月开始,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确名为浙江**工业园区,规划面积4.16平方公里。到2005年底,**工业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完成开发1.94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1.75平方公里。共有协议入园企业87家,开工87家,投产79家。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3.5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0.4亿元,年均增长79.96%,税收从2002年的960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4256万元,年均增长64.28%,初步形成了以五金机械、摩托配件(电子仪表)、建材制品、灯管等主导产业。2006年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实现税收600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6.7%和41%。

(二)存在问题

随着工业园区开发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现,尤其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已对工业园区的发展形成束缚,影响到园区的正常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业园区现已开发范围内共有两个平行的行政主体,即工业园区管委会和新碧镇政府,在当前的体制下,存在管理“两张皮”和权责不清的现象。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城镇建设职能不清。目前园区的规划几乎包括整个新碧镇范围,工业园区管委会理应承担所辖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但从行政角度讲,新碧镇的城镇建设主体是镇政府,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导致事实上的主体缺位,双方都难以承担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同时由于工业园区与乡镇的工作定位不同,相互缺乏有效衔接,规划上存在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工业园区范围内的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与园区路网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是土地市场无法有效培育。以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人口等要素集聚,培育土地一级市场,再以商贸用地出让平衡园区的建设支出,是工业园区建设资金得以保障的关键。在目前的体制下,园区土地市场难以有效培育,同时为筹集城镇建设资金,新碧镇政府也希望通过商贸用地的拍卖以获得收入,部分行政村也以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为由,不断向上申报农贸市场等项目。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调控土地市场开发成为当务之急。

三是政策处理协调难度大。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园区管委会与乡镇党委、政府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两家单位职责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错位,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各自的协调效果和配合程度都会影响两个单位的工作效率。

如何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推进园区的有效开发、建设和管理,促进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到了相当迫切的程度。

二、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及利弊分析

为有效解决当前园区开发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关键是如何建立一个事权集中、高度统一的园区管理体制,而这个新体制的核心,就是只能由一个机构对园区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将同一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交叉和分开。从各地工业园区情况看,管理体制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是园区从属于镇政府管理的**壶镇模式;二是镇政府从属于园区管理的绍兴袍江模式。从**县当前实际出发,在园区管理体制的设置上,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第一种方案,园区归属镇党委、政府管理模式。就是回归到原来镇管园区的模式上来,由新碧镇党委、政府全面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园区管委会为隶属于镇政府管理的一个部门。

有利方面:可以明确一个行政主体,做到权责清晰、事权统一,减少管理“两张皮”的现象。不利方面:一是以一个镇来管理一个省级工业园区,职责将难以到位;二是新碧镇现有资金调控能力比较薄弱,无力长远支撑园区开发;三是园区开发涉及部门众多,镇政府无力协调;四是随着园区向新建、城北等其他乡镇扩区,在行政区划调整前,新碧镇难以实施有效管理,必然会造成与其他乡镇在管理、权责利分配等问题上的扯皮。

第二种方案,撤镇建园区管理模式。就是根据**县“撤县建市”、县城总体发展规的工作;承办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

根据上述职责,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下设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建设局(规划局分局)、党群办公室、农村办公室。各局、室具体职责如下:

1.综合办公室。主要负责党政机关政务事务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机关财务、人事、后勤、文秘、宣传、档案、信息、信访、保密、会务、接待等各项工作;协调县相关部门在园区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相关工作。

2.经济发展局。主要负责编制实施园区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负责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按权限审批、申报各类投资项目和技改项目,负责园区范围内地方基本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审批等工作;负责企业入园建设服务等工作。负责编制实施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负责拟定园区招商引资的有关政策规定并具体组织落实;负责招商引资的宣传促销、投资咨询、项目筛选、洽淡、会审与统计工作;负责投资者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行业招商策划;组织对外招商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协调项目资金的落实;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的信息网络等有关工作。

3.建设局(规划局分局)。主要负责园区规划和建设工作。根据**县域总体规划,负责编制和报批园区详细控制规划,送县规划部门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并组织实施;负责对调整规划布局、改变用地性质的建设项目提出初审意见,送县规划部门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负责园区内项目的选址,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受建设局委托,负责园区项目质量监督、安全检查、房产证办理工作;负责村镇建设等有关工作。

4.党群办公室。主要负责工业园区和原新碧镇党建、职工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人大、政协、人武民政、政法综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负责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等工作。

5.农村办公室。主要负责原新碧镇政府承担的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工作;承担计划生育、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务和公共事业管理职能;负责新碧范围内的土地征用、拆迁等政策处理工作。

同时,对一些不便直接由园区行使但又是园区开发所必须的职权,通过部门派驻的方式解决。

1、在原新碧派出所的基础上,设立县公安局园区分局。受县公安局委托,负责园区规划范围内的治安行政管理、刑事执法等有关方面工作。

2、在原新碧国土资源所的基础上,设立县国土资源局园区分局。受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做好区内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实施;承担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和耕地保护;承担农用地规划审核和农用地报批;负责区内土地征收、农转用、出让、出租、划拨、上报审批及发证、抵押和登记;负责园区土地出让金的收缴;负责建设用地批准书的核发及国土资源执法工作;负责区内农民建房的报批审核工作;负责区内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协助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3、设立县审批中心园区分中心。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职能,优化办事环境,提高办事效率。

四、其他有关问题

(一)关于园区的投融资体制问题

下一步,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园区可能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县政府的财政投入;二是银行融资;三是园区商贸用地的出让收入;四是园区企业的留县税收返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全县的园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人气还不旺,除部分黄金路段外,园区预留的多数商贸用地还很难达到理想的价位,依靠商贸用地出让来支撑园区建设在近期内还不现实。而园区企业的留县税收在最近一两年内还处于“三免两减半”阶段,数额也不大,在短期内,园区建设的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前面两种途径来解决。

因此,为确保园区建设的顺利启动,第一,要积极培育园区土地市场,调控城镇建设区内的农村和农民建房,有计划的推出商贸用地出让;第二,以园区预留的商贸用地捆绑担保等方法,向银行融资;第三,在每年的土地出让收入中,切出一定比例用于园区建设。

此外,借鉴外地经济开发区的做法,下一步,园区应尝试与各被征用土地的村集体实行土地资金委托保值增值制度,由各村将土地征用费按一定利率借给园区使用,这样,即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园区的资金紧张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维护社会稳定。

(二)关于园区的土地保障问题

土地是园区生存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如果土地不能得到保障,园区建设将受到严重制约。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发挥**工业园区的规模集聚效应,每年至少应开发1平方公里以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取决于两点: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否如期完成修编;二是土地指标能否如期供给。

据统计,**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空间布局在符合“两规”的前提下,**工业园区还有可用面积约138.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3.6公顷,只要政策处理到位,还有一定的用地空间,但从长远来看,土地利用空间的拓展是关系今后园区能否顺利开发建设的头等大事,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度,力争早日完成。第二,加大土地整理工作力度,最大限度的获得更多的建设折抵指标,积极鼓励开发和利用低丘缓坡,拓展土地开发利用空间,挖掘土地开发利用潜力。第三,深入实施工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评估协调制度,把好产业选择关和项目布局关,严格各项土地利用指标

2.理顺管理体制经验交流会材料 篇二

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

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于1987年5月正式恢复工作,1995年5月理顺管理体制,机构单独设置,规格为正厅级,现内设办公室、业务处、宣传筹资处3个处室,核定事业编制16名。下设一个备灾救灾培训中心为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培训科、仓储科,核定事业编制8名。截至2007年底,全区12个盟市和101个旗县(市区)红十字会全部理顺了管理体制,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理顺县级以上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省区。盟市红十字会机构规格为处级,人员编制多数为5—10人,最多的有15人,旗县(市区)红十字会机构规格为科级,人员编制多数为3—5人,最多的有10人。现全区共核定编制517名,实有专职工作人员592人,全部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基本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为我区红十字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理顺管理体制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贯彻落实《红十字会法》和《自治区实施办法》,依法推进理顺管理体制工作。

1993年10月31日,“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后,我会加大了“红十字会法”的宣传贯彻力度,1995年,配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贯彻落实“红十字会法”、制定“自治区实施办法”调研活动。同年11月17日,自治区人大颁布实施了“自治区实施办法”。“实施办法”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就各级红十字会的职责、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等作了进一步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为依法理顺管理体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之后,自治区红十字会紧紧抓住这个法律武器,依法全面推进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做好宣传工作为理顺管理体制创造良好氛围。红十字会是一个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社会救助团体,由于历史原因红十字会的社会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不够广泛,不论是党政领导,还是各界群众都不甚了解红十字的宗旨、性质和职责,再加上恢复工作时间短,红十字会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理顺管理体制,确实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阻力。因此,要理顺管理体制,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多年来,全区各级红十字会始终把宣传贯彻落实“红十字会法”和“实施办法”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列入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四五”、“五五”普法规划,并借助宣传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宣传,让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了解红十字会,理解、认同红十字会的重要作用,为理顺管 2 理体制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积极争取人大采取执法检查、执法调研等措施,依法推进理顺管理体制工作。2004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任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宝音德力格尔亲自带队,由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红十字会组成检查组,在委托盟市自查的基础上,就贯彻落实“红十字会法”和“实施办法”先后对阿拉善盟等8个盟市和14个旗县(市区)进行了执法检查。2005年,新当选的自治区红十字会会长宝音德力格尔同志再次带领自治区人大执法调研组,对全区5个盟市的9个旗县(市区)进行重点抽查。各盟市也开展了类似活动,通过这两次执法检查和执法调研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整改效果。一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红十字会法”和“实施办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盟市政府都转发了自治区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或制定了实施意见。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旗县级红十字会理顺步伐明显加快,机构规格、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三是红十字会的交通、办公条件等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理顺管理体制提供根本保证。理顺管理体制对于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事业发展的需要。要理顺管理体 3 制首先要做好工作,要用工作成效和业绩来证明理顺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同时要做好宣传开发党政领导的工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自治区红十字会每年都要向党委和政府作一次全面工作汇报,平时主动找党政分管领导、有关部门勤汇报,介绍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理顺管理体制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全区12个盟市红十字会在历次机构改革中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得到了加强,全部理顺了管理体制。为了加强全区的宣传筹资工作,2006年在宝音德力格尔会长的亲自协调争取下,自治区编委在其他党政部门精简的情况下,专门研究调剂为自治区红十字会机关增设了宣传筹资处,增加编制3名;自治区发改委在严格控制和清理党政机关新建办公楼的情况下,特批了自治区红十字会备灾救灾综合楼项目,并投资1200多万元,6700多平米的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

今年是我会恢复工作20周年,我们紧紧抓住举行复会20周年庆祝活动的机会,邀请到了彭珮云会长、江亦曼常务副会长等总会领导和自治区党政军13位省级领导参加庆祝活动,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名誉会长杨晶参加了庆祝大会,杨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4 高度赞扬了各级红十字会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对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红十字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区12个盟市和101个旗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以及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人民团体、各大企业单位的领导参加了庆祝大会。借助庆祝大会的成功举办,同时召开了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成就展示活动,有力地宣传了红十字会,进一步加深了各级党政领导对红十字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区红十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做好指导协调工作,帮助理顺管理体制和工作关系。对没有理顺管理体制的红十字会进行集中分析,研究没有理顺的原因和问题,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

一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措施。一种情况是由于红会自身的问题不能理顺体制,有的干部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红会的影响力不够。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解决好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同时在工作上给与积极指导和扶持,帮助把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工作搞起来。但是对确实不热爱或不适合红十字会工作的干部,则采取组织措施,批评教育甚至建议组织人事部门调离。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工作搞得好,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得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对这种情况主要是帮助做好地 5 方党委和政府的协调工作,向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介绍理顺体制的必要性和各地理顺情况,向他们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依据,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对存在问题较多的重点地区进行重点指导协调。如为了理顺全区最后三个旗红十字会的管理体制,帮助部分理顺时间短的旗县红十字会解决实际困难,2007年10月,宝音德力格尔会长亲自带队赴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赤峰市的十个旗县(市区)进行工作调研,实地察看红十字会的办公场所和工作开展情况,并就理顺体制后在机构设置所等方面存在问题与党政领导交换意见,提出明确要求,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针对个别盟市和一些旗县长期不召开代表大会和不按照“红十字会法”和章程的规定直接任命会长、副会长的做法,以会党组的名义通过电话、信函等形式向各盟市委和组织部门提出建议。现全区101个旗县(市区)已有63个召开了代表大会,其余也正在陆续召开,在2008年第一季度将全部完成换届工作。通过换届选举,健全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把那些年富力强、热爱红十字事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实践证明这些干部上任后,很快打开了局面,机关作风、干部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推行目标考核管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随着 6 理顺体制工作的深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尽快建立既符合公务员管理要求,又符合红十字会自身特点,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巩固理顺成果,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增强综合救助实力上来。一是结合机构改革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加强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章立制,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从2005年起,在全区分级推行目标考核管理,并将考核结果书面通报当地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在考核中将理顺管理体制和召开代表大会作为考核一票否决内容,促使盟市党委、政府和红十字会把理顺管理体制作为核心工作来落实。经过连续三年的实施,不仅加强了各级红十字会机关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而且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三是抓住全区乡镇机构改革的机会,协调旗县党委配齐配强了一批旗县(市区)红十字会领导班子,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各级红十字会领导班子建设。四是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力度,针对在理顺管理体制过程中新人较多、人员变动大的实际,除参加全国各类培训班外,层层举办业务培训班,开展理论政策研究工作,使从事红十字会工作的同志尽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发挥作用。五是积极争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在政府的支持和资助 7 下,在通辽、包头先后建成了两个区域性备灾救灾中心。六是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旗县级以上红十字会都能够达到与其他群团一样的工作条件,特别是在提高救灾救助综合实力方面,要通过开展“博爱一日捐”活动和项目筹资、社会募捐等途径,建立长效筹资机制,使红十字会真正成为政府人道救助领域的得力助手。

二、理顺管理体制后红十字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理顺管理体制的目的是为更好地依法履行职责,当好政府的人道工作助手,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践证明:理顺管理体制后我区的红十字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如2007年各地加大了宣传工作力度,共刊发宣传报道2798篇(次),比上年增加了782篇(次),无论是宣传声势还是效果明显好于往年,特别是通过举办复会20周年庆典和成就展示活动,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和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区累计发展基层组织3374个,比上年增加了900个,会员105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0万人,志愿工作者7703人,比上年增加了1996人;各盟市成立了学校工作委员会,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纳入了教育部门目标考核之中,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红十字会工作的深入开展;多数盟市政府 8 下发了开展救护培训的通知,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展开了救护培训工作,培训红十字急救员34707人,普及救护防病知识27.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3万人;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已初配成功67例,成功捐献3例;特别是在开展备灾救灾和社会救助活动方面作用发挥得更为明显,“二大”以来的三年时间募集款物近一亿元,仅2006、2007年就投入款物5000多万元,开展了救灾和博爱送万家、救助大病患者、资助贫困大学生、扶贫复明行动等多项大型救助活动,受益人口达61万人,无论是救助规模、受益人数,还是社会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从2006年起,自治区政府决定委托红十字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博爱一日捐”募捐活动,广泛动员社会人道力量,募集更多的社会慈善资金,更好地协助政府开展人道救助活动。第一年募集善款1658万元,2007年募捐善款3910万元,超额完成了募捐总数翻了一番的目标任务。在开展“博爱一日捐”活动的同时,为了建立筹资工作长效机制,各地积极开展项目筹资工作,逐步拓展企业和社会募捐范围。通过开展“博爱一日捐”和项目筹资活动,各级红十字会的救灾救助实力明显增强,旗县级以上红十字会普遍建立了救灾救助基金,凡是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或党委政府号召的救助活动,各级红十字会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实施救助行动。

3.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的方案 篇三

按照省、市、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推进省级开发区改革发展的意见和精神,xxx经济开发区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深入研究讨论,重点在体制机制和园区市场化运作两方面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四项改革

1、体制机构改革:开发区机构编制已经市级编办批复同意,已设立“x办x局”(xxx、xxx、xxx、xxx、xxx)x个正科级内设机构和xxx、xxx等x个副科级事业单位。班子组成除县委书记、县长兼任开发区书记、主任外,设副处级副书记、常务副主任x名,正科级副书记x名,正科级副主任x名,已全部落实到位。

2、投融资平台建设:新成立xxx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开发区占股x%,该公司负责全力筹集建设资金,高质量推进园区项目建设。

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县审批局在xxx办公,通过协调,开辟了xxx企业服务绿色通道,可以更加高效、便捷的为企业提供服务。

4、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我县xxx按照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的原则,以机关运转顺畅、高效为目标,探索组建了合理的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框架,因事设岗,以岗定人。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按贡献大小确定薪酬。

在人员聘用方面,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聘用人员数量。体制内人员实行档案封存,全员聘任。对关键岗位和特殊人员,组织面向社会招聘,靠优秀人才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发展。xxxx年xx月,部门正职、副职、一级主办、二级主办等各级工作人员全部聘任到岗。

在人员薪酬方面,实行基础薪酬+绩效薪酬模式。基础薪酬部分,由档案工资确定,扣除相关险金后按月发放;

绩效薪酬部分,以全员档案工资为基数,按基数的xx%确定开发区绩效工资总额,根据各级岗位确定人员工资,按绩效考核结果,实行季度发放。

二、探索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

在开发区西区规划建设了xx、xx、xx三个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基地在园区主导的前提下,由项目投资人自主开发、自主招商、自主管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xxx,总投资xx亿元,规划占地xxx亩,除标准化厂房外,还建有xx、xx、xx、xx等配套服务设施,可为入驻的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购买服务方面,新城区内绿化养护和道路卫生已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园区环境面貌保持良好。成立了招商公司,负责组织开发区对外宣传推介和招商活动。

三、下一步打算

4.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的方案 篇四

按照市委关于推进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台安作为全市的先行试点县,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开局、高效率推进,做到边探索边改革,权力下放、全员聘用、财政统计、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等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极大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两区一城”各项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项目工作,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着眼于“权力如何下放”,推进领导体制创新,做到了权责明确。建立权责一致的领导体制,明确下放什么权、怎么下放得合理,才能确保开发园区改革的顺利进行。一是下放用人权。制定了《台安县“两区一城”体制机制改革协调工作方案》、《关于创新“两区一城”选人用人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除“两区一城”领导班子外,内设机构和其他人员都由“两区一城”管委会聘用;公选干部由“两区一城”管委会负责提出岗位名称、人选条件;中层及中层以下干部的绩效考评办法由“两区一城”管委会制定,并负责考核;新录用人员档案由“两区一城”管委会负责管理。二是下放管理权。围绕简政放权。

讲、民主投票的方式,推荐产生33名中层干部;注入活水即实行由外省命题判卷、聘用外市人员担任面试评委、优先考虑外地人员的“三外”方式,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3名中层干部。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三个岗位的第1名均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此外有1名工作在浙江省扬州市、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被我们专门选聘到经济开发区任职。一般干部聘用时,做到了双向选择,公开选岗,岗位选人,综合评定,全员聘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二是靠激励管干部。按照合理赋值、量化评分、奖优罚劣的原则,建立岗位分类和职级分层次相结合的绩效考评体系,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心中有目标。如八角台新城实行分类分岗考核,招商部门和综合职能部门分别实行“541”和“6211”指标考评,这样既体现了部门的职能特点,又突出了部门的工作重点,从而使工作目标更明确,工作效率更高。按照“以岗定薪、能者高薪”的分配原则,建立以绩效工资制为主体的薪酬分配形式,实现按劳、按绩、按效分配相结合。如经济开发区对民主测评合格的人员,聘用后执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补贴四部分组成的绩效工资制度,对民主测评出的4名不称职工作人员,聘用一年内不执行绩效工资制度,而是采取将本人现行档案工资的70%作为岗位工资,其余30%作为绩效工资的办法,根据年底考核得分比例确定应发工资,一年后民主测评再不称职的,开发区将与其解除聘用合同,实现了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三是凭绩效用干部。为激发干部活力,“两区一城”管委会把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职级升降、收入增减、人员去留的基本依据,真正做到凭实绩用人,看民意用人。如经济开发区对考核排名末位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亮黄牌,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做降职处理,连续三年排名末位的免职;对考核排名末位的一般干部亮黄牌,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亮红牌,由开发区管委会另行安排工作,实现了有为者有位、多劳者多得、实干者实惠。

5.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的方案 篇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部署,扎实有效推进“安全生产年”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年”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安全生产执法效能为出发点,加强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以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为着力点,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安全生产体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落脚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有力的法制体制机制保障。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制定修订一批法规、规章和标准并贯彻实施;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基层安全监管机构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运行机制。

三、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一)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完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根据我省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地方性安全生产立法工作。依据上位法的要求,制订和细化符合我省安全生产实际需要的法规规章,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在上位法规定的框架内,基本建立全省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实现政府监管有法可依、企业管理有章可循、员工操作有规可守。统筹规划,加强立法项目申报衔接工作。早调研、早准备,配合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省政府立法工作。积极争取制定出台•浙江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浙江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适时修订•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法‡办法 ‣、•浙江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形成具有浙江特色、比较完善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我省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加强执法监督。一是落实执法责任,规范办案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流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制定•浙江省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试行)‣和•浙江省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执行标准(试行)‣,严格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人,实现执法的量化考核,做到权责一致。二是强化内部监督,确保执法必严。要通过不定期的检查,及时纠正行政执法不规范行为。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确保依法行政。制定•浙江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规范案卷评查工作。持续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进一步推动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水平。三是加强外部监督,实行阳光执法。加强外部监督机制建设,建立执法监督员、行风监督员队伍。制定并落实执法案件公示、案件回访等制度,提高办案透明度,接受全社会监督。

(三)加快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省安科所等社会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根据我省产业结构特点和生产安全事故情况,加快研究和制定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及基本要求。积极做好地方性安全标准立项申报,精心组织标准起草编制工作。制定•机械制造行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印染行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电力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水泥行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单位安全规范‣、•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检测技术规范‣、•化工装臵检修安全规程‣、•化工(科研)实验性项目安全技术规程‣、•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管理规程‣、•可燃气体报警系统安全检测规程‣、•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网络技术要求‣等12项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规程,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通过技术、管理等安全生产标准的制定修订,强化安全标准在市场准入方面的规范作用,明确在相关行业标准中强化安全管理要求,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使用,淘汰落后和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设备,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本质水平。

(四)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加快创建省级及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步伐,积极做好•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机械制造行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造纸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印染行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程‣的宣贯和推广工作。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组织基础相对差的行业企业开展规范化活动,提高参与率,不断拓展和深化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活动,规范和提升基层安全管理工作,引导企业逐步建立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改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总结推广近年来相关行业和领域安全标准化工作经验,分行业、分领域制定发布安全标准化建设标准及指导意见,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水电施工、道路运输、冶金、有色、机械、建材、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企业,全面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

(五)完善安全标准化建设政策措施。把安全标准化工作与企业市场准入、风险抵押金、工伤保险费率、先进评比等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监管,将标准化工作与相关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安全标准化方案备案制度、统一公告制度、信息发布制度等,提高监管工作效果。依托网络、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社会资源,为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提供宣传和技术服务。在机械制造、船舶修造、造纸、印染、建筑施工、旅游、电力等行业培育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典型,及时总结经验,指导推动相关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四、加强安全生产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安全生产监管网络

(六)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县级以上政府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地区生产总值、相关产业和行业发展状况,配备能够适应安全生产工作需要的安全监管人员,增强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履职能力。

一是要按照•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落实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别是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企业集中的乡镇、街道,可以实行以乡镇、街道管理为主,上级安全监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要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同时,各乡镇、街道应当根据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配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必需装备。

二是探索村级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6‟28号)要求,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网络,落实长效机制,探索村级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工业企业多、安全生产监管任务重的行政村和社区要明确安全生产管理专职人员;工业企业较多、安全生产监管任务较重的行政村和社区要明确安全生产管理专职或兼职人员;其他的行政村和社区探索设立“多员合一”(安全生产员、消防安全员、交通安全员、食品安全员、环保安全员、消费维权员)的公共安全协管员,协助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和单位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纠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时整改事故隐患;并按规定报告辖区内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切实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处处有人管安全。

(七)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按照•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要求,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充实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力量,不断提高执法监察权威和执法水平,依法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加强安全生产执法监察人员培训教育工作,针对执法监察机构组建时间短、人员新、业务弱等问题,从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出发,着眼长远建设,从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素质入手,把开展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织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和相关业务培训,开展以提高执法监察人员安全生产现场执法能力和解决安全生产执法难点和疑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等活动,规范执法监察行为,提高执法监察质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能

(八)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及其他负责人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各级政府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性安全生产大检查,政府主要负责人及其他分管负责人均要带头参加安全生产大检查。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职责,加强对本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政府安全生产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具体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九)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综合协调机制。依照省政府关于省安委会职能和•浙江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规则‣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委会全体成员会议、专题会议、联络员会议、联合督查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安委会及其办公室在监督检查、考核评估、信息交流、综合分析等方面的作用。认真履行安委会办公室综合协调的职责,督促、检查安委会会议决定事项落实情况,并认真抓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分解、绩效考核等工作。通过各级安委会综合协调职能的发挥和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的落实,逐步形成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要强化安委会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健全部门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消防、道路交通等领域的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安全监管机构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等制度。要遵循权责一致和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在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尾矿库、消防、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整治以及打击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等“三非”行动中,建立完善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提升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考核。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安全监管干部的积极性。要按照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完善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确保全省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零增长”,并力争有所下降。要严格月度通报、季度公布、考核制度,促进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要加强有关部门的配合,鼓励各地自主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与相关费用的缴纳、资质的审批挂钩,促使企业切实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十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机制。负有行业监管职能的部门要组织制定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发展规划,指导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根据行业技术进步的状况,组织制定有利于安全生产的产业政策,引导、督促企业大力推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要依法对企业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事故隐患排查、应急救援演练等情况实施监督,严格执法检查,认真履行日常监督、定期检查等职责。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尽职情况的考核,严格高危行业各类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资质管理,监督检查相关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督促落实企业负责人带班制度,推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等落到实处。

(十二)探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引导企业规范安全生产自律行为,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公示制度,及时公布企业安全生产基本信息,保障企业内部员工及周边公众对企业安全生产有关情况的知情权。建立健全企业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组织,保障职工依法参与、监督本单位安全生产的合法权益。建立安全事故和重大事故隐患企业“黑名单”公告制度,及时公告存在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企业和重大事故责任单位的名单,相关部门、新闻媒体、广大群众对“黑名单”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舆论监督和行为制约,以有效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诚信机制,自觉履行社会职责。

(十三)建立严格的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机制。要认真查处各类事故,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严肃责任追究。要完善和落实事故通报、事故结案和事故责任追究报备、事故定期分析等制度。完善由监察机关牵头,安全监管、公安、检察、司法、工会等部门参与的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沟通协调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查处事故涉及的失职、渎职以及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要定期组织开展对事故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并公开检查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六、加强领导、完善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成效

(十四)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地方政府、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中长期工作规划并细化为工作计划,落实领导责任和部门责任,建立涵盖全面、责任明晰、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推进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

(十五)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金属非金属矿山(含尾矿库)、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三合一”场所、渔业捕捞、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大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力度。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深化、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实施步骤,有效推进各项建设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措施,提高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整体水平。

(十六)统筹协调,相互推动。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三项建设”和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三项行动”,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必须总体部署、统筹协调,扎实推动、相互促进,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提高事故预防和应对能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推动作用和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作用,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推进安全生产技术改造与科技进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队伍、“一案三制”、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企业四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形成政府与企业联动,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一)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各地要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特别是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列入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协调,理顺管理体制,认真抓好落实,实现机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五落实”。

2.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或明确应急管理的机构,落实应急管理责任,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加快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通过整合现有应急资源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增加政府投入和补助,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增强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根据全省地下矿山和危化企业分布情况及依托企业的条件,建立2~3家矿山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和3~5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具有较高标准的现代化专业救援车辆、装备和满足应急救援工作需要的各类救援物资,组建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人员队伍,建设环境良好的应急救援演练、训练场地,配备功能齐备的应急救援设施和器械,建立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和救援技术专家库。

2.推动市、县级安全生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地要根据本地区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分布情况,做好规划,依托骨干企业,建立本地区的骨干救援队伍,形成区域救援能力,以满足本地区事故救援的需要。

3.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大中型高危行业特别是具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要按照标准建立专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其他小型企业尤其是高危行业企业没有专职队伍的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救援服务协议。

2009年,认真抓好长广集团和巨化集团两支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导、督促两家单位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进度,按计划完成队伍的装备采购及场地建设任务。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签订协议,共同投资”的原则,结合全省地下矿山和危化企业分布情况,再确定2~3支省级应急救援队伍。

2010~2011年,在确定、完成省级应急救援队伍布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省级应急救援队伍硬件装备配套建设。同时,探索提高矿山、化学事故救援队伍综合救援能力的途径,以省级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开展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培育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力量,完善和规范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认真总结政府、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共建应急救援队伍的经验,推动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2010年,启动市、县级应急救援队伍和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争取2011年前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率达到50%以上,其他小型企业救援服务协议签订率达到30%以上。

(三)强化“一案三制”建设和政策研究工作

1.加强和规范预案管理,提高预案质量,进一步完善预案体系。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做好预案的编制、评审、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工作。同时,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在实施安全生产许可中依法对预案工作进行审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提高应急预案质量。

2.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按照国家“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实现上下贯通、反应迅速,协调顺畅、指挥有效,调度灵敏、保障有力。建立健全省、市、县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各级骨干救援队伍之间的联动机制、事故风险监测监控机制、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应急处臵协调联动机制等工作机制。强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在救援队伍建设、应急平台建设、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救援协调指挥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地方规章、标准、制度,规范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应急管理普法工作,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的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同时,结合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增强公众的应急法律意识,提高应急能力。

3.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研究制订专职救援队伍面向社会服务和参加社会救援的有偿补偿政策、资金投入政策、工伤保险政策等,确保各类救援队伍面向社会服务、参加社会救援发生的支出和装备、物资损耗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确保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正常运行。

(四)加快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

建立具有统一指挥功能的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结合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包括通信系统、网络及主机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指挥大厅和相关系统及数据交换系统在内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立包括危化、矿山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资源、特殊物资、专家资源在内的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实现与国家、相关部门及其他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培训演练、技术支持、物资与装备储备等保障系统,为应急救援提供可靠的技术、装备和物资支持保障。

2009~2010年,结合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启动并完成包括通信系统、网络及主机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指挥大厅和相关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建设在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

三、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

全面实施“科技兴安”三年行动,充分发挥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和高等院校、企业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在安全科研中的作用,加快推进安全科技创新。积极研究安全生产新技术,组织重点安全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可靠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安全防护设备。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力争高风险工艺(装臵)的化工企业实现事故状态下紧急自动联锁安全保护;露天采石场全面采用中深孔爆破技术;客运汽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实现安全监控全覆盖。

四、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安全监管效能提高为目的,加快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高效快速、运行可靠的省、市、县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掌握全省安全生产动态。加强系统内局域网和公共平台建设,建立政务信息和办公自动化工作网络。建立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信息和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

(二)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搭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点抓好浙江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努力将浙江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成为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基地和重大事故预防和鉴定基地。

(三)培育发展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为适应全省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评价、培训、认证、咨询工作的需求,保证各类安全生产服务机构的合理布局、有序发展,鼓励各类服务机构依法参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培训、论证、咨询工作,推行安全事务所制度,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机构管理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各类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大力培育和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安全评价、培训、咨询等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逐步规范模式,为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服务。

五、加大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有效投入

一是积极协调各市和省级有关部门,制订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投入。

二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安全装备保障、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推动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奖励、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培训等。同时,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促进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项目的政策措施,解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相关问题。

三是要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和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加强安全设施检验检测,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真正使企业成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建设主体和投入主体。

四是严格实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完善建设项目安全预算和执行制度,保障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安全经费的基本需要。要扩大投融资渠道,采取市场化和捐助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的投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要制定辖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建设内容、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各级由发展改革、财政、安全监管等部门组成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实施协调小组,定期协调沟通,解决项目建设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各地要认真总结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工作的经验,通过各种方式,适时宣传和推广,用典型来带动各方面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工作。要树立一批应急体系建设示范市、县和企业、安全科技推广应用示范企业和安全技术改造示范工程,及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各地和各行业(领域)开展技术示范。

(三)加强督导,不断推进。要广泛宣传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将应急平台建设、骨干救援队伍建设、安全科技创新与进步等纳入安全监管工作计划和目标进行考核。项目建成后,要及时组织专家对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验收,保障其可靠、有效地发挥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作用。

关于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部署,切实加强全省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以提高安全监管队伍执行力和公信力为主线,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为实现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工作目标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

——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臵,始终做到在政治上清醒坚定、在重大问题上旗臶鲜明、在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

——提高素质能力。熟悉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熟练掌握适应岗位职责要求的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履行职责的本领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处理复杂问题、应对突发事故、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增强。

——树立新风正气。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求真务实、恪尽职守、攻坚克难、敢于碰硬的优良作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转变,工作实效进一步增强,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

——加强廉洁自律。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持秉公用权、谨慎交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抵制权、钱、色的诱惑,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主要任务

(一)以理论武装为主线,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各直属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定期开展以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负责,班子成员积极参与。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一次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做安全发展忠诚卫士”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活动。

2.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坚持集体学习、在职自学和脱产培训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营造学习研讨、探索求真的风气。坚持和改进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到研讨一个专题,推动一项工作。中心组每年集体学习研讨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加强理论学习督促检查,完善理论学习考核机制,激发领导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增强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的理论培训。继续办好机关干部夏季理论学习培训班。组织好全省安全监管干部学习培训。

3.巩固和深化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中教育活动变成经常性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方案的落实,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安全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构建有利于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

4.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领导班子只有依靠民主集中制才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要始终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凡属重要决策、重要工作安排、领导干部任免、大额度资金使用,都要按照规定程序,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集体作出决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要逐步推行票决制。

5.健全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各级安全监管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同领导班子成员谈心,每年至少1次;分管负责同志与所分管部门的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谈话每年至少1次。建立健全提醒谈话、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发现领导干部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要及时谈话,加以提醒。

(二)以提高执法效能为目标,加强作风建设。

6.深入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蹲点调研制度和联系制度。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撰写1至2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在适当范围内进行交流讨论;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现场,掌握实情,加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7.狠抓工作落实。要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考核指标的完成。要积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方法,总结借鉴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对容易发生事故的地区、部门、行业、部位和环节,要抓实抓细、一抓到底。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领导干部要及时赶赴一线、靠前指挥,搞好抢险救援,认真调查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要深刻总结吸取事故教训,以事故教训推动工作。

8.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排除人情干扰,加大执法力度。要在内部机构设臵、工作流程设计上,加强对权力的约束,防止滥用权力或不作为。要建立严格的执法程序,重要行政许可、重要执法决定、大额行政处罚、事故调查报告审批等事项要坚持依法依规、集体研究决定。严格规范执法文书制作、违法行为查处、隐患督促整改等行为。要加强对实施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

9.开展政风行风评议。结合实际,各级安全监管机构都要积极参与当地组织的政风行风评议活动,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健全民主评议制度,设立行风热线,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监管人员进一步转变作风。

10.加强人本关怀。建立健全政治尊重、事业激励、利益保障、感情联络的内在动力机制,不断增强广大安全监管人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安全监管系统凝聚力。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与干部职工定期谈心谈话和走访慰问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优化和改善监管执法环境。

(三)以提高履职能力为抓手,加强业务建设。

11.进一步解放思想。教育引导干部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熟悉下情、吃透上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建立务虚研究制度,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规律和特点,对安全发展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研讨,要及时把研讨成果转化为开拓创新的思路与决策。

12.强化业务培训。拟制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计划,明确培训工作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办好各类执法资格和专题业务培训班,重点加强新法律新法规、新知识新技术和现场检查业务知识的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履职能力。要深化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和内部网络系统平台,认真组织开展专题业务讲座,提高培训覆盖面和资源利用率。各级安全监管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培训工作安排意见,认真组织落实。力争用3年时间,把监管人员全部轮训一遍。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干部在职自学。

13.加强实践锻炼。坚持把多岗位培养锻炼作为实践锻炼的主要方式。注重在重大督查活动、联合执法行动、事故抢险救援中锻炼培养干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应急处臵和组织协调能力。

14.强化业务作风建设。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队伍业务作风建设,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更、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的监管队伍,要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应急处臵能力、拒腐防变能力,推动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的转变。要切实摆正位臵,提高改进工作作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求真务实、依法办事、谦虚谨慎、勤政廉洁、快捷高效、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为基层、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四)以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15.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开展党性党风党纪专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党章,提高党性修养,增强纪律观念。以树立正确权力观为重点,深入开展岗位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着力解决安全监管队伍中存在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问题。继续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大力宣传本系统、本单位勤廉兼优先进典型,弘扬新风正气;同时运用发生在队伍中的典型案件,开展案例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16.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抓好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等关键岗位的监督,提高事前、事中监督实效,严格执行“三谈一述”等制度。不断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以促进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为重点,继续开展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17.全面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认真贯彻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意见‣。通盘谋划惩防体系建设工作,抓好任务分解和指导,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推动任务落实。继续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针对关键部门和岗位,进行防范与监管,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重点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探索完善纪检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反腐倡廉整体合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担负起队伍建设的政治责任,主要领导负总责,其他领导按照分工各负其责,组织人事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加强制度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并严格遵守、有效落实队伍建设有关制度和规定,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要认真执行队伍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主要领导要带头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有令必行、有禁则止。

6.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的方案 篇六

各乡镇、开发区,县直各单位:

现将《伊吾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1.全年水电暖费用、车辆燃油及下乡补助和技术人员培训经费表附件:2.伊吾县乡镇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表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伊吾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转型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的需要,依法规范县、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自治区、地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为指针,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需求为目标,以提高服务效能,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目标责任制管理和规范化服务为手段,按照“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环境优美、群众满意”的要求,加强服务站建设,充分调动技术人员钻研业务、开展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加快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县乡服务站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二)遵循的原则

1、坚持完善机构,强化职能的原则。通过改革,不断壮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提高服务站整体功能,强化站(科室)职能职责,保障群众享受基本的生殖健康服务。

2、坚持公益性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站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

3、坚持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坚持民主办站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完善管理手段,强化目标责任,实行技术人员工作绩效与工资待遇相挂钩,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整体效益。

4、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尽最大可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服务需求,使广大育龄群众在服务站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5、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进一步优化站所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具有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6、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合理配备和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总体目标

力争用两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符合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工作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行政部门依法监督,运行顺畅,人才结构合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管理新体制,形成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中心乡服务站为骨干、普通乡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把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成为当地公共服务的优质资源,成为群众接受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的首选单位。2011年,启动伊吾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县、乡服务站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低于80%,每个县站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至5名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法定执业资格;每个中心站有1名以上具有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1名具有执业护士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1名专兼职宣教人员;普通乡站至少有1名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到2013年,新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并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服务优良、管理科学、精干高效的职业化技术服务队伍,技术人员全部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或执业资格,服务机构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三、改革创新内容及重点

(一)改革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法人”职能职责

1、进一步落实“法人”地位。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为本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第一责任人,负责全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实行 “管理规范统一制定,人员统一调配,资金统一管理,工资统一发放,药品统一配送”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资得其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技术服务质量管理上,县服务站对乡镇服务站实行直管,县服务站站长为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监控的第一责任人。

2、严格技术规程。按照《技术常规》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指导、监督乡镇服务站开展技术服务。

3、明确职能职责。依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要求,统筹安排县服务站和各乡镇服务站发展目标及工作,并对县乡服务站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定岗定责。

4、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初,县站同乡镇服务站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月或每季度对县、乡服务站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并兑现奖惩。

(二)改革用人机制,提高计划生育技术队伍整体素质

1、服务站长实行竞聘上岗。在全县各乡镇推行竞聘上岗,实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乡镇服务站站长按照学历、职称、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敬业精神、考核情况进行公开竞聘,聘期为两年,负责服务站的全面工作。

2、技术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各乡(镇)技术人员根据双向选择的程序,按照自治区规范化服务站标准进行重新整合,一律实行聘用制,聘用时间为两年,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关系,聘期内进行业务考核与综合考核,考核称职的继

续聘用,不称职的予以解聘。严禁非医学专业人员进入计划生育服务岗位。每个服务站确保一名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一名执业护士资格人员,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依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规定的范围开展业务。

3、提高计划生育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1)提高技术人员技能和素质。建立月考试季考评年比武考核机制,推进人口计生服务队伍能力建设。要求技术人员积极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到2013年,70%以上的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具有法定执业资格,三年内不能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的,不得从事技术服务工作。要不断完善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制和责任追究制。

(2)强化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技术人员在具有医学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基础上,加强继续医学教育,要求必须取得医学大专以上学历。选送乡镇服务站中具备(或可能具备)执业资质、有培养前途的技术人员,到县医院、县站进行短期培训,到县服务站短期工作(应不短于3个月),针对其业务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培训。并对县、乡镇服务站具备执业资质、有培养前途的技术人员,选送参加自治区科研所举办的批次进修班等短、中期培训,促其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

(3)实行专业技术人员传帮带制度。在不改变人员隶属关系的前提下,选派县服务站业务能力较强、具备执业资质的技术服务人员轮流到工作开展较差、人员资质不符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要求的乡镇服务所短期工作(不少于3个月),带动乡镇服务站开展业务。

(4)推行专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鼓励、支持不具备执业资质技术人员考取执业资格,对无执业资格者,限期取得执业资格,对经待岗、进修后还无执业资格(含医、药、护)者一律不得聘用。

(三)改革管理机制,强化县、乡服务站的规范化管理

1、以制度规范行为。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人员考核奖惩办法》、《计划生育技术人员服务承诺》、《计划生育技术人员道德规范》、《值班及交接班制度》、《统计工作制度》、《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基层指导工作制度》、《随访工作制度》、《护士职责》等制度,严格以制度规范行为,实行规范化管理。对违反制度的技术人员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2、全面推行目标管理。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任务和指标,县服务站与乡镇服务站签订目标责任书,量化、细化工作指标,明确岗位职责,把责任落实到人。技术人员完成当年目标管理责任书的情况与年终考核、评先晋级、发放福利等待遇挂钩。对于不具备执业资格、业务水平差、没有培养前途人员,应逐步转岗或清退。考核定为不称职的终止合同,不予聘用。

3、强化医德医风建设。积极开展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口卫士”活动,树立敬业爱岗、服务群众、钻研业务、乐于奉献等良好的医德医风,推行服务承诺。对群众反映态度不好、服务不到位的技术人员,一经查实,扣发当月工资;对利用工作职权之便对免费项目及药品私自收费的,一经查实,将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服务机构形象化规范,建设舒适、温馨的服务环境。规范县、乡、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名称,认真履行人口计生服务站的“八项职能”,即: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信息咨询、优生指

导、随访服务、生殖保健。依托人口计生三级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作,重点做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测,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探索建立名人(能人)效应+广告宣传+新设备+能力建设+现代化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机制,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四)改革分配机制,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引进经济管理手段,每年年初县人口委同县服务站、县服务站与乡(镇)服务站签订经济效益目标责任书,把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与绩效工资待遇结合起来,在保证财政工资全额拨付的前提下,实行效益与奖金挂钩。对县、乡服务站中具备执业资格,业务能力强,“一专多能”的技术骨干,且在技术人员考核中排名前列者,增加奖励额度,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技术服务人员奋斗有目标,工作有规则,报酬有保障。

(五)改革财务管理机制,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加强财经监督,推行成本核算制度,严禁免费服务项目进行收费,非免费服务项目抬高收费,一经发现,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1、财政对乡级转移支付资金的15%,其中20%核拨到县服务站,县服务站根据考核情况用于补充乡(镇)服务站工作经费。(附表1)

2、县服务站重点加强中心站、普通站的管理,实行财务统管,“县管乡用”,使分散的资金统一调配使用。

3、计划生育免费手术费由县人口委与服务站根据实际工作量结算,统一拨付乡镇服务站。

4、县服务站设立中心药房并严格按照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经营,中心药房要按照各乡镇实际需求,采取集中采购方式购进药品,统一配送各乡镇服务站使用和分销,各乡镇服务站不得直接进行药品的采购。药品经营收入统一设立专户,上缴财政统一管理,年底统一核算。

5、医疗设备经医药公开招标统一采购。日常技术服务材料消耗由县服务站统一采购,经费计入技术服务成本。

6、县乡服务站日常运行经费(如水、电、采暖、车辆燃油、设备采购等)编制计划,经费列入县 财政预算按时拨付。(附表2)

7、加强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采取轮流进修学习的方式,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所需费用由县财政预算列支。(附表2)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使技术服务站运行机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伊吾县服务站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改革工作,精心组织实施,确保综合改革顺利进行。

(二)强化队伍建设

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把思想好、作风正、业务强的专业技术人员选调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服务队伍。

(三)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出台《伊吾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绩效考核方案》、《伊吾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实施意见》、《伊吾县计划生育技术人员考核奖惩办法》等文件,以及《计划生育技术人员服务承诺》、《计划生育技术人员道德规范》、《服务站财务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四)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把计划生育事业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机制,确保法律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以及基层工作人员报酬的落实,并随经济发展逐年提高投入总体水平。在财力保障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免费手术费、县乡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规定所需配备的设备经费除从服务站门诊收入中列支外,不足部分由县财政予以保障;

2、县乡服务站门诊收入全额上解财政专户,县财政统筹后三年内非税收入全额返还,三年后根据非税收入情况核定返还比例,加强县乡服务机构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五)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服务功能,促进优质服务提质提速。

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把满足群众基本生殖健康需求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贯彻“面向基层、深入乡村、服务上门、方便群众”的工作方针,由以“坐诊”服务为主转变到以“走诊”上门服务为主,切实承担起“八项职能”。县服务站将主要日常门诊工作全面转向乡(镇)技术服务指导,坚持走特色服务的路子。实行分片包干,县服务站分片包乡(镇),深入基层指导技术服务人员严格按照《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规范操作,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并及时反馈。县、乡服务站确保于2011年成功创建自治区“标准化规范化先进服务站”和2012年实现“数字化”服务站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六)加强硬件建设,改善服务环境。

上一篇:2010-2011年学习部期末总结下一篇:环境与人类共存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