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有感

2024-09-21

爱莲说有感(精选11篇)

1.爱莲说有感 篇一

《爱莲说》是北宋嘉佑八年时任虔州通判的周敦颐撰写的一篇古散文,虽然只有119个字,但它产生了极强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跨跃时代的穿透力。

人们之所以反复诵读而不烦,每每品味而生津,且流传甚广,就是因为它虽言词中只谈及花草,但寓言中直抒人生, 且鲜明深刻意境致远。笔者每次捧读都能悟出明哲和新意,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更是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诚然,出淤泥而不染之物实属罕见,或者说是一种特异功能,但莲花居然有之,析莲之生物特性,不能浮求其解,但深信唯一点必存之,即是莲花有无以伦比的拒污防染能力,莲花本身生成了一种天然的防外污染的隔离层,因而,才能污不染,香远溢,亭亭净植。以花喻人,情理更切。

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如何能做到被淤泥围浸而不染,在纷繁多杂中抑浊扬清、洁净如玉,实属不易,但《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贤士用他的深邃思考和感悟,以花性悟人生,以莲净约束自己,为我们书写出了形式贴切、含意深奥的做人的志铭碑文。在《爱莲说》中,他借莲花之特性,言人心中志向。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真君子,这种在污世中保持洁净与独自避世的心态更加可贵和令人尊崇。这在当时人人皆慕富贵(爱牡丹)的世风中,自己独守清贫(爱莲)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周敦颐不仅这样想了,这样写了,更坚持这样做了。据史料记载,周敦颐虽官职不高,但他为官清廉,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定力非凡,秋毫不犯,他晚年定居庐山 ,着书明道,淡泊明志,颐养天年,被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面对当时社会的社风世态,作者以评花为引,道出了更深的人生境界。他在《爱莲说》中又写道:“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直吐胸中之叹息 ,时值北宋末年的世俗社风,真隐者少之,有德者寡之,而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投机钻营者不乏其人。面对茫茫红尘,他没有退却,没有心灰意冷,而是独自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出淤泥而不染,宁肯爱莲者“同予无人”也毫不动摇,决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去追求“宜乎众矣”的富贵,这是何等的坚贞和执着,这是真君子所特有的高尚人格,倍受后人尊崇,堪称千古留劳。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以花喻人的精辟论述和洁身自爱的高尚品格,让吾辈深感淡泊名利,洁身自爱,一定要做到污泥浊水浸身不染,香风毒雾重扰不迷,永葆廉洁之身,坚定信仰,修养大德。筑牢定力,不是朝夕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久久为功,永远坚守。要不断汲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精髓,以现代英模和古代圣贤为典范, 立志做一个品格高尚、亭亭净植的人。

2.爱莲说有感 篇二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如莲般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师:(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1. 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师: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师: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⑵自由朗读。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师:请两位同学读课文,要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1. 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总结问题, 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 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师: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地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师: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师: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生(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师(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师: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生:牡丹象征世俗中的“富贵人”。

师(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师: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生: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师: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生: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婉转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师(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

师: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化身。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 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小结

师: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才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专家点评】

本节课是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文言文教学整合的成功探索案例,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切实促进学生能力的增长。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恰到好处的使用有力保障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在上课伊始, 教师利用网页课件的优势提供丰富的莲花图片, 借直观可见的莲花图片让学生真实的感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形象, 激发学生对莲的喜爱之情, 从而在诵读感知时能变文中描写莲的“话”为头脑中栩栩如生的“画”。丰富图片的呈现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进行想象等形象思维活动。在学生对莲花产生喜爱之情后开始走进作者走进写作背景, 通过网页课件自主阅读产生各自独特的理解, 为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做了很好的铺垫。课上大量丰富紧扣主题的阅读材料呈现后学生自主在线阅读, 充分照顾了不同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媒体范读和背景音乐的使用促进学生体味课文情感, 实现正确流畅诵读课文的目的, 也有利于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主导主体相结合和多种学习方式的灵活使用, 使得教学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烈。通过“初读课文、尝试有感情朗读→小组协作、疏通文意→探究写法、深化理解”三个逐步深入的教学环节既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 又有小组协作探究, 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思考质疑, 协作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多次不同层次的诵读和对文章的协作质疑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通过有效反馈的手段及时把握学生学习难点,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最终很好实现了深入理解文章和作者情感的目标。

课文学习与拓展深化有机结合,在初步达成课标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了古今更多人关于莲、菊、牡丹的作品,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古文隽永的语言和现代文细腻的情感流露一起给同学提供了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认同哪种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一种花已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情思”。同时丰富材料的拓展体验过程也是对《爱莲说》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关于托物言志、衬托等写法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环节即给予明确,以便学生在拓展阅读环节有这种意识,促进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掌握。

3.读《爱莲说》有感 篇三

《爱莲说》一文,先用笔写前人“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独爱牡丹”,再细腻文笔转入“予独爱莲”,对比性地突出了周敦颐的独特视觉,因此以突出莲的高洁可爱,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俗风气。文章以借花喻人的方式,借物咏志,表现周元公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设法秉性,讽刺和抒情一气呵成。

本篇文章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莲梗中空,贯通无隔,表现了莲的正直,豁达与大度,“香远益清,亭亭静植”,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莲端庄的仪态,读者隐约闻到清淡的雅香,表现莲的静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更是酣畅淋漓地写出了莲的庄重,表现让人敬重而不轻侮,滚滚世俗,驰骋官场多年的周元公衷肠诉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由此可见周元公高洁傲岸的节操。

回看历史的长河,有着和周元公廉洁奉公,高洁傲岸的人,开封府包拯执政为民,铁面无私,一弯明月照青天,百姓皆称“包青天”;滁州官员欧阳修与民同乐,奉公守法,不随官场顺遂艰难,执着信念,苏州吴县范仲淹,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有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情怀,尽管功名利禄多如麻,尽管富贵荣华转如沙,不管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即使沧海桑田,昨日辛酸拼搏化为历史尘埃,清正廉明,廉洁奉公,依然是我们二十一世纪政治与生活永不褪色的真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领导人员需要有着和莲一样的品格,以事实为依据,以利民为目的,做到刚正不阿,彼此的合作关系才能得到好的维持,作为领导者,处于浑浊环境不应同流合污,逃避现实,不然也只是“隐逸者”,作为领导者,面对名利世俗不应随波逐流,追求荣华,不然也是“富贵者”,作为领导者,应对贪慕虚荣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这才是令人敬重如莲的“君子者”。“牺牲玉帛,弗敢如矣,必以信。”领导者的行为廉洁透明是取信于民的先决条件,领导者的防微杜渐,自省自律提高抗腐的警觉,对廉洁建设系统起着关键性作用。

莲,可谓真君子,莲的静洁,雅致,可见为不随俗浮沉的君子品质;莲的庄重,质朴,可见为不哗众取宠的君子秉性,莲的豁达大度,可见为刚正不苟的君子姿质。莲,乃廉洁楷模,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不应成为名利的傀儡,被利禄锁上枷锁。做一名如莲的真君子,成为清正真实的写照,作为廉明浓缩的倩影,更是人生品质的升华。

4.爱莲说有感 篇四

《爱莲说》这篇作品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

在周敦颐之前,人们常用“岁寒四友”、“花中四君子”等来比喻君子,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比喻君子以往的比喻手法有哪些不同呢? 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那么,周敦颐为什么会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我想这是由当时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由于他把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相融合,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所以才使这篇美文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不但是一篇美文,从中幅射出来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更有耐人寻味的启迪:

周敦颐在《爱莲说》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你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里面总有不如意的地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是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表达了一种处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所遮蔽,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我想《爱莲说》在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我们今天读《爱莲说》,更要从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去赏析这其中的韵味,去体味这其中所主张的积极入世,又不受尘世污染的观念。去领略和体会这从中表达出来的无欲诚心的思想,“无欲”是人的认知修养的最高境界。无欲并不是说情和欲就是万恶之源,不是要教化我们出家脱离尘世,()而是教给我们在纷繁、斑澜的社会生活主流中,我们应该如何来把握自己,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做到主静、无欲、顺理,把物质生活欲望降到最低限度。我们既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能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任何时候都要永远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德不孤,必有邻”,道德高尚的人必受他人欢迎。法官以自己的美德承载着法律,书写着人生,如同艳丽的莲花优雅地妆扮着平静的水面,相映成趣。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中的“君子”幅射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大概指的就是这样厚德的法官吧。

文以载道,洁身自好,心忧天下,是自古以来文人的传统。崇尚知识,崇尚文学,崇尚高洁的人品,应成为每一个真正读书人的自觉修养。因此,《爱莲说》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篇重要的古文,更是一种人生的参照。周敦颐美好的笔调,不仅令我对这篇古文爱不释手,它所蕴含的做人之道,也一直左右着我的人生,直到今天。

5.爱莲说教案 篇五

一、导入新课1、2、解题、强调作者及字的写法

谜语:一个小姑娘,作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幽香。

3、学生展示素材积累:与莲有关的诗句。

二、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回答学习古文应掌握的内容,并把它确定为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1、知道文学常识,掌握作者、出处等相关情况。

2、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名句。

3、掌握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

4、理解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5、理解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宋代理学宗祖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今湖南道县),生于公元1017年创办了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筑一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蕃()

淤()濯()蔓()

亵()

新鲜()

鲜有闻()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染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

鲜有闻

予谓菊

宜乎众矣

问题1:文中写了哪三种花?爱它们的人分别是谁? 学生回答后齐读这部分文字。

问题

2、你知道陶渊明为什么喜欢菊花?世人为什么喜欢牡丹么?

生回答后明确: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在百花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放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唐初,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赏莲之美,品莲之韵

问题

1、作者喜欢莲的原因是什么?(原文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角度有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整体姿态、观赏者的角度 品质有:洁身自好、高洁、正直、芳名远播、清高 问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喜欢莲的原因 莲既有美的外形,更有高尚的品质。

知识拓展

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使你联想到哪两句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关键在什么?莲的这种品性对你有什么启示?写作手法探究

思考1:作者仅仅在写莲花么?文章运用了哪钟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回答后明确:作者在借花喻人,齐读相关语句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

思考2: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衬托莲的高洁,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回顾目标完成情况

六、巩固练习

读郑智化的《小草》的部分歌词 回答:歌中歌颂了小草怎样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小的草迎风在摇,狂风暴雨之中挺直了腰,别笑我小,别笑我孬,风吹雨打之后依然不倒,动荡的大地之中落地生根,苦难的时代之中不屈不挠,小小的草,志气不小,风雨之中任我招摇

选取你喜欢的事物,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我喜欢——————因为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搜集有关莲的知识。

6.爱莲说有感 篇六

(一)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其主张是立足于对戏曲舞蹈的重新审视,并从形式上的继承转向以提炼戏曲舞蹈的“元素”,最后通过整理创立了不同于戏曲武术的训练方法。古典舞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

通过古典舞的表演表现还可以了解到,古典舞最大的特色细腻圆润、刚柔结合、情景交融,以及手、眼、身、步、法和精、气、神的结合。而且舞蹈所表达出来的内容都离不开舞蹈演员“身与心的统一、内外的统一、形神的兼备”这是突出舞蹈作品中心思想、刻画人物性格不可缺少的。

(二)形

显而易见,就是运用肢体来展现出来的动作、舞姿外在的肢体语言,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是首先让观众映入眼帘的外在形象。如《秦俑魂》,以“人”自身来塑造现实生活中冷冰冰的秦俑形象,外在的形象,直观的动作,以及每个动作与动作的连接,一切给观众第一印象的形态与过程都体现出“形”这个基本元素。

在“形”的训练中,教材选用的内容是:以传统典型动作为依据,以腰部的动作元素为基础,以“三圆”路线为运动轨迹,以表现性组合为归宿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合、由局部到整体层层递进式发展的方法与脉络。

(三)神

“神”是舞蹈演员在完成一部作品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不仅是指眼睛里流露的神韵、面部表达出来的神情;而且也是舞蹈演员由内心所流露、整个肢体语言的神情来完成的一部作品。如果没有内心的情感,舞蹈演员不论是通过眼睛还是肢体所表达出来的内容都是空洞的、没有感情的,因此,就吸引不了观众。

二、“形、神”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秦俑魂》中的“形、神”

《秦俑魂》这部舞蹈作品从外在“形”上来说,采用了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手法,借用“秦俑”的形象,身着盔甲的灰色砖制秦俑造型的身影,在那具有中国韵味的旋律与铿锵有力的鼓乐节奏的伴奏之下,一个泥塑的古代士兵雕塑由一个固体的外壳忽然间还是蜕变。这些外在表现、外在的服饰、外在的动作表现,将一个冷冰冰的秦俑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惟妙惟肖。都突出了“形”在贯穿于整个舞蹈当中。说到技术技巧,演员把技术技巧巧妙的与人物感情融合为一体,是一种高的情感化的表现程度。

一部舞蹈作品只有外在的“形”是不够的,它也要有“神”的配合。

“神”的配合,才是这部作品的人物更加的有血有肉,眼神里传达出来的信息,面部的表情,都表现了中华英雄的勇士气概。在眼神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俑”在征战沙场时的毅力、昂首挺胸、一个战士的形象,这些都是通过眼神读出的内容,通过眼神塑造出的形象。“神”的表现更能为一部表现人物性格的舞蹈作品添彩,演绎出来的人物形象就像布满了不凡的灵气与感悟。

(二)《爱莲说》中的“形、神”

从情感上来说(即“神”)舞蹈美感的产生,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情感。舞蹈也是一种表情艺术,也需要通过内心的情感来表现。在舞蹈《爱莲说》中,外在是通过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使之更有爆发力;而内在则是舞者内心真正对“莲”的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所有的感受,这是由舞者内心抒发而来的情感。因此从内心情感出发,便可以让气息贯穿始终、让情绪收放自如、让内心的情感舞出更生动的画面。

从动作的特点来看(即“形”),动作中体现中国古典舞“圆”的特点,通过圆场、云手等动作体现,舞姿流动的线条美等等,也是这个特点也正与表现莲花的形象相吻合。

三、结语

在中国舞蹈中,“形、神”是艺术高度的一种境界。《秦俑魂》这一舞蹈主要采用了秦俑形象为素材。在形象创造方面始终紧扣“俑”之质感。舞蹈作品《爱莲说》,这部作品主要突出了女子内在的柔美,由内向外散发出的神美,使用拟人的手法将“莲花”刻画成具有中国传统美的女性形态,这种神韵的散发,使观看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使观看者不由自主的跟着美起来。

所以,将一部舞蹈作品表现的更加完美,就必须注重形与神的结合,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有个性的舞蹈语汇才能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摘要:本文阐述了身韵的核心——“形、神”,进而间接的理解其身韵的多种动律元素以及相关知识。并且使独立的“形、神”基本概念能够放在舞蹈作品的中体现出来,舞蹈作品都包含着许多单一元素,通过舞蹈作品《秦俑魂》以“人”自身来塑造现实生活中冷冰冰的秦俑形象,外在的形象给观众第一印象;《爱莲说》以内在美来演绎“莲花”,主要以内在的神韵、柔美来体现舞蹈的主题。通过舞蹈作品来体现出“形、神”,使舞蹈作品的内在含义才内更明确的表达给观众。

7.《爱莲说》教案 篇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教案设计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在学习文言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领悟作者以莲花自喻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读背课文,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教学难点:通过作者对莲花描写,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黑板上画一幅莲花)

1、询问同学们对莲花的印象。(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

3、对比莲花和其他花的枝干有什么不同,用成语概括。明确:比较直,挺拔。成语是不蔓不枝。

4、莲花的姿态就像少女伫立在水中,用成语概括。明确:成语是亭亭玉立。总结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少会有见过或者是使用过这些成语。这两个成语都是出自《爱莲说》,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课文的作者是周敦颐,宋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他对莲花情有独钟呢?是不是莲花象征着一种特别的意义呢?本文虽然只有119个字,但是读起来耐人寻味,独有一番见解。学习了《爱莲说》,想必所有的谜团都会解开。

二、题解课文

“说”是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实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往往借助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而作者要借助莲花表达什么志向呢?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重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给生字注音,并且翻译。

蕃(fán):多

涟(lián):微波 濯(zhúo):洗涤

淤(yū)泥:河沟或者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噫(yī):叹词,唉

鲜(xiǎn)有闻 :很少

2、课文中“之“字的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明确:结构助词,翻译为“的”。(2)、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明确: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表舒缓语气。

3、全班朗读一次课文。

四、品读课文

1、找出原文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且翻译。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可是我唯独喜爱莲花的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中心贯通,外表笔直,不蔓延,无枝节,香气远播越觉得清幽,俊直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肆意地玩弄。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描写莲?并且赋予莲花怎样的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芳香,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课文是怎么体现托物言志的呢?

明确: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染;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比喻君子的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的美声名扬四海; “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所以作者以莲花自喻,来表达自己高尚洁白的品格。

5、本文的标题是‘爱莲说’,作者却几次提到菊和牡丹,作者这样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花,写牡丹是为了反面衬托莲花,在相互衬托之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质。

五、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关于莲花的诗句,张贴在学习园地。

教师小结:我们学习了整篇课文,脉络其实都非常清晰,就是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同时我们知道了“说”是一种古代的问题,而且还学习了托物言志的这么一种写作方法。所以说,这篇课文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芳香,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菊花

—— 正衬

莲花

牡丹

8.爱莲说教案 篇八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本文一篇脍炙人口且短小的美文,文质优美,内容经典,句式工整。所以我把有感情地诵读作为教学的重点,注重朗读指导,具体到每个词语和句子,包括文章中的语气语调。

教师先播放《采莲曲》,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让学生先从图片上感受莲的优美边。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

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诵读感悟)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听歌赏景,情景导入。

播放《采莲曲》,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学生边听边赏,感受莲花的秀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莲花”,请根据你的积累,给上面的图片配恰当诗句。

师:一曲《采莲曲》描绘了人们对江南诗意般采莲生活的热爱,令人无限向往,一篇《爱莲说》展示了莲花的优美风采,令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教学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欣赏莲花图片和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创设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意识,对莲有了深刻的认识。)

(板书课题)

2.释解文题,走近作者。

①学生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理学家。因曾居于庐山莲花峰,濂溪畔,并在此地讲学,故学者又称其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②学生解说题目: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有关《爱莲说》的文学知识,下边请同学们把你收集的知识展示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1:“爱莲”,喜欢莲花。“爱”是全文的感情主线,作者紧扣一个“爱”字,点出人们的爱好,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学生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学生3:作者周敦颐一生特别喜欢莲花,为官清正廉洁,晚年时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千古绝唱《爱莲说》。教师引导学生识记“学生2”说的的内容。

二、读准读顺,感受莲韵之美

1.教师配乐《云水禅心》,播放《爱莲说》课文录音。

学生认真听读,大声模仿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出韵律。

教师让学生朗读一遍,老师引导学困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字音提示:(多媒体出示)

“可爱者甚蕃”中的“蕃”读(fán )。

“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读(zhuó)。

“远观而不可亵”中“亵”读(xiè)。

“花之隐逸者也”中的“逸”读( yì)。

“噫!菊之爱”中的“噫”读(yī)。

“陶后鲜有闻”中的“鲜”读(xiǎn)。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黑板展示学习情况。

教师评价,然后正音

3.停顿提示:

学生根据平时的文言积累和语感,进行断句。

【教案反思】

今天的教学,一开始便让学生沉浸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进行课堂教学,故本节课的教学总体还是自我较满意的。

当然,或许是基于对语文的恐惧心理或个人因素,课堂开始时表现的也不是很好,表现在让学生的作答中,连续三个学生都不回答问题。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不懂,还不如说存在态度问题,尤其是梁佳玲的表现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不过在这种令人尴尬的问题回答中,因引入地域上的鼓励,陡然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顿时争先恐后来回答问题。一时间,课堂活跃起来了,学习氛围也变得轻松起来,似乎消除了那种对语文的恐惧和担忧心理,纷纷参与进来。

随后,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问题上,也是毫不费力地推进,很多学生都已经自主清晰了。当然,在这节课上主要精力和侧重点全部放在“爱莲之因”的分析上,从上课实效来看,学生完成得也不错。或许聪明的学生很明白,在本文中写爱莲的部分不算多,非此不可。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写作,并在此问题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而且也有相关练习的检测。

9.《爱莲说》课件 篇九

1.切准难读语句,读通课文,读出停顿,能背诵关键句子;

2.联系课文和学习经验,认识作者通过选择特定的写作角度来写出莲之君子的象征意义;

3.通过对应比较,初步学习对比的写法,体会谋篇布局之妙,初步认识“说”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预设流程

(一)复习引入“说” 5

课前:

1.同学们,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前我们先来交流下,在五年级语文书中我们又学了许多文章,这两个语段,你还有印象吗?

这个语段选自《落花生》,这一则选自《白杨》。

2.请大家再想一想,《落花生》和《白杨》这两个语段在写法上都有什么共同点?

3.学生交流。

4.对,都在借物喻人?同时又表达了两位父亲怎样的内心与希望呢?

是的,《落花生》和《白杨》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希望和志向,我们把这样的写法称为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课始:13

在古代,就有这么一类文言文,常常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被称为“说”。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作者等。

6.理解题目。这里,说的意思就是“谈一谈”,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一谈什么呢?就是谈一谈对莲花的喜爱。

(二)小小朗读家——读好“爱莲”之句

好,请大家捧起课文纸,大声地读一读这篇文言文,把课文读正确。

1.大家读得很投入,文言文比较难读,这几个句子你能读正确吗?

出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读正确:分别请一位同学来读,主要听听有没有读错。

3.标出停顿,发现规律,读出停顿: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与节奏,请你边读边用短竖标出这两句需要停顿的地方,完成学习单第1题。

(投影出示)

A.发现:我们来看下,这两位同学很有古文的功底。一般文言文“而”前、“之”后常需要停顿(“而”前、“之”后)。

B.朗读:随机交流,并朗读。你能读出这样的停顿来吗?读出了停顿,而且有了节奏感,古文的味道就来了。

4.延长——读出语气:

(1)我发现他在读的时候,也字读的很长,很有古人读书的味道。这“也”啊,相当于现在的“啊---” ,是文言文中一个常见的语气词。

(2)其他两个句子也有一些语气词,你试着圈一圈。猜一猜“噫”相当我们现在的。

(3)这些语气词啊,如果像刚才那位同学那样读得慢一些、延长一些,古文的味道就会出来了。谁来读读第三句,读出语气来。

5.竖着读。刚才我们读好了文中三句最难读的句子,在古时候,文言文中的字是从右到左竖排的,而且没有一个标点。就像这样,现在,谁又会读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读一读。

谁来挑战一下选择一句来读?哇,不简单,真是小小朗读家啊,妙哉妙哉!

6.理清内容。通过刚才反复地读,我发现我们501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文言文的小小朗读家。那么,《爱莲说》短短两段话,每一段主要在写什么呢?(爱莲、议莲)。

(三)小小理解家——理解“对应”18

就让我们先来走进爱莲。周敦颐为何爱莲呢?请划出相关的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理解爱莲语句。

(1)解疑,再对读

A.是啊,莲是花中君子(板书)。这段话你有哪些字词难以理解?交流理解。

B.好,我们来借助译文来理解作者具体描写莲的句子。我想和同学们来进行对读。什么是对读呢?就是我读白话文,大家来读对应的文言文。这对读啊,可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就行了,咱们试试,注意力要集中啊。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挺立着,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啊。

(2)学习理解写作角度

A.《荷花》写什么?

对于莲,在平时的语文课里,我们也学习过,比如三年级时学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想叶老先生写荷花,主要写了荷花的什么?

出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叶和花。

B.《爱莲说》写什么?

是的,那古人周敦颐是怎样来写荷花的呢?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句子,用心想一想,把学习单第2题中的方框填写完整。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气质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进行交流,投影出示。

C. 为什么《爱莲说》这样写?

周敦颐为什么不写如大圆盘的叶和美丽的花,而要写莲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它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外形……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角度来描写莲花呢?请思考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

就是为了突出它是花中君子。

D.理解君子

那么,你觉得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君子?好,请大家根据对“君子”的理解,完成学习单第2题的连线。

(洁身自好、正直、有名望、有骨气。)

E.点明写法

莲的洁身自好的体现在哪里?引读——

正直呢?引读——

有名望?引读——

有骨气?引读——

是啊,作者以生长环境、体形、香气、气质这些角度来描写莲正是为了与君子的形象和品行能够对应起来(板书:对应)

F.学到这里,你猜想一下作者周敦颐可能是怎样一个人?

E.我们来看一段有关介绍他的文字,谁来读?

拓展:周敦颐一生独爱莲花,在家中建有“爱莲堂”、“莲池”,将莲作为自己的化身,以寄托洁身自好的志向。他淡泊名利,节俭朴素,又常救济百姓,道德高尚。文学家黄庭坚赞扬他为“人品甚高,胸怀开阔”。

周敦颐就是这样的君子,他写莲就是写自己,写莲就是在写自己的志向啊!这就是托物言志!

F.朗读推进

a.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谁来读出周敦颐对莲的钟爱和他想成为君子的高尚志向!

b.让我们一起来读吧!

(5)背诵

古人云:熟读成诵。我想此时,大家都已经快会背诵这句话了吧。出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濯清涟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可远观 。

A.指名试背:谁来借助提示背一背; B.不提示,谁来背诵; C.会背的,站起来一起背。

(四)小小语言家——发现“对比” 11

1.质疑:可是像周敦颐这样的君子在当时的社会多吗?何以见得?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是啊,同予者何人?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的这三个句子都是在写作者爱莲,可以说这三个句子已经能说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他想成为一名君子的志向。

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再加上这写爱菊、爱牡丹的语句呢?

请你自己轻轻地读一读,用心去思考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再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2.发现:指出对比,板书“对比”,点明“对比”又是“说”的一个常见的表达方法。

3.仿写:拓展。

是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除了菊、牡丹、莲,你觉得还有哪些花也是可爱的?……

是的,太多了。

兰:生于幽谷,孤芳依旧。 梅:迎雪吐艳,凌寒飘香。

桂:八月飘香,合家团聚。 水仙:玉立水中,芬芳清郁。

月季:一年四季,花香不断。 杜鹃:花色鲜艳,热情奔放。

……

不同的花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含义,不同的花有时又代表着不同的人,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者。

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也来写一个句子,完成学习单最后一题。

例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但是,周敦颐唯独爱的是什么?

4.朗读体会:

(1)两位同学赛读;

(2)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周敦颐的这份敬意,男女生赛读。

(五)小结——去读古代经典 1

古韵悠悠,余音绕梁。《爱莲说》以对应、对比来托物言志,让我们初步认识了文言文中“说”这类文章的特点和写法。课外大家有兴趣可以再去读读一些“说”的名篇,比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的片段……

因为像语文中的《落花生》、《白杨》等文章,或许正是汲取了文言文“说”的一些表达技巧,好,下课!

10.读爱莲说感悟 篇十

首先,要学习莲的洁净纯朴、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奢侈之风、享乐之风随之盛行,甚至产生以享乐为荣,以腐败为荣,导致精神家园失落。部份干部流失了理想信念之“钙”,公私观、是非观、荣辱观出现了极大偏差,学习莲的高贵品质,就必须保持高洁的本质,洁身自好,不与假恶丑同流合污。要求自已时刻以道德、党纪、国法来约束自已的行为,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要严防“红包”笼络、“美色”迷惑、朋友拉拢和下属怂勇,像莲花一样洁净纯朴,以两袖清风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其次,要学习莲的正直刚正特性。莲因它的生长特性,导致其枝梗无多,只有一支主干连通根、叶、花。这是莲外形刚直,没有藤蔓四处蔓延,没有枝干四处纵横的写照。作为一名普通公务员,也要做到像莲一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严于律已,不弄虚作假,像莲一样正直刚正。

第三,要学习莲的自立自重良好品格。“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生动地喻示出莲亭亭而立,自有幽香远播的良好品格。我市地处山区,老区,我们要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妄自菲薄,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发展纲领为行动目标,引莲的“自立自重”为态,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以实干创未来。

第四,要在职业生涯中飘扬莲的清风正气。《爱莲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莲花的视觉与精神之美图,让我们为莲的形态品性之美而陶醉不己。这也应该成为我们职业生涯的追求。我们要树立道德的榜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廉政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把树立和弘扬廉政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已自觉行为。

11.教案爱莲说 篇十一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2、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妖(美丽而不端重)亭亭净植(植物)C、焉(助词)鲜(新鲜)宜(应该)

D、噫(叹词)亭亭(耸立的样子)不蔓不枝(树枝)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总结全文

九、布置作业

上一篇:长丰县十三五规划下一篇:假期实践收获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