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其五英文翻译(共8篇)
1.陶渊明饮酒其五英文翻译 篇一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2.陶渊明饮酒其五英文翻译 篇二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五)
在魏晋之前, 自然存在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来说并不重要。例如, 《诗经》中的自然景物只是比兴的引子;《楚辞》则以自然景物为寄托的手段;汉赋中, 自然景色淹没于堆砌的辞藻里, 毫无生气。在这些古代经典里, 充溢着强烈的主体意识, 自然只是个陪衬。自然存在以独立的姿态成为中国古代诗人关注的对象, 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窒息的一段日子里, 诗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自然山水。他们把大量的情绪情感倾泻于山水之中, 于是就有了阮籍, 陶渊明, 谢灵运等直面山水的诗人。
在他们的诗中被诗人们唤醒的山水成为富含着自然信息, 独立于世俗社会的精神空间;诗人则以其人格, 性情, 思想理念构成了与之相对的, 充满人世情怀的另一个精神空间。这是近千年的诗歌史中所未曾出现的, 两个世界之间的靠拢, 交流乃至融合。同时这也是个渐进的过程, 其间留下了一条条富于个性, 充满苦难的精神痕迹。在这方面陶渊明和阮籍是两个不同的个案。他们以各不相同的自然观走向了自然存在, 并在他们的诗中留下了迥然不同的精神记录。下面我们以上述两首诗歌为例, 进行分析说明。
首先来看阮籍的《咏怀·夜中不能寐》。阮籍是魏正始时期的诗人。当时, 司马氏在与曹氏的斗争中获胜后,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 一面用刀, 一面用“名教”对士人阶层进行精神和生命的双重屠杀。在这样的社会中, 阮籍一方面只能靠不问世事来保全身家性命;但另一方面, 他却不忍苟活, 便以率真甚至狂怪的行为来对抗“名教”的虚伪。为此他饱受外冷内热的心灵之苦。《晋书》中记载, 他时常“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 车迹所穷, 则恸哭而返。”这首“咏怀”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白天用超然的冷眼旁观人世的阮籍, 夜晚却不能安枕, 于是抚琴抒怀。琴声里有孤独, 痛苦, 无奈与失望, 在无人的深夜, 他唤醒的是自然, 那琴声似乎要在其中寻找知音。但他的诗中, 自然世界却是冷漠的, 如同他有名的“青白眼”。“风”是凉的;帏账上镜子般明亮的“月”也同他保持着漠然的距离。“孤鸿”和“翔鸟”似乎是在响应他的琴声, 但它们的聒噪, 只不过是他凄凉的琴声的回音。阮籍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晚上所投射出的真实的情怀, 并没有在自然的空间里得到抒放和缓解, 最后, 像那没有着落的琴声一样, 阮籍和他的痛苦在周遭的世界转了一圈, 又回到了“坐起”之前的精神世界中, 变得愈加孤独和痛苦。
阮籍以及与之相似的谢灵运一样, 热切地扑向自然的怀抱, 但面对自然时, 却依然怀着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把自然当做一个巨大的容器, 来承载自己所有的苦难, 却没有赋予这些物以生命的热力。所以, 诗中的自然是独立的, 同时, 也是冷漠的。所有的交流都是单向的, 最终, 这些声音只能在死寂的山水中变成单调的回声, 使痛苦变得更加痛苦, 孤独变得更加孤独。
陶渊明是晋末的诗人。这是一个较正始时期平和, 但同样没有希望的年代。门阀世族垄断了所有高官厚禄, 陶渊明这样的中小地主毫无出路。于是, 四十岁时他决定辞官, 永归田园。《饮酒》就写于这个时期。这首诗中, 我们看到的是两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陶渊明这个主体和由南山, 飞鸟, 菊花组成的自然世界;以及它们之间进行着的丰富而深刻的对话。这一切来源于陶渊明关注自然的方式, 即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分子, 与之进行平等的, 两个主体间的对话。这是他“心远”的基础。“采菊”两句正是这一态度的具象化。在“见”的瞬间, 陶渊明与南山所代表的人与自然这两个独立的精神空间, 交融于一体;南山所体现的自然万物自在与超然的本质, 此时与陶渊明在采菊中所表现的自在独立的人格, 旷达率性的人生观, 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质相互吐纳, 相互映照。如同庄周梦蝶, 南山与陶渊明此刻已不辩你我, 物我两忘了。这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界”。
这种对话是充满生机和喜悦的。山中的雾霭, 暮归的飞鸟都因那个瞬间而变得祥和美妙, 成为他自在安适的精神体验的外化。这是两个世界的共鸣与合唱, 其中的真谛当然难以言传。诗的最后两句固然有些玄学味道, 但其中更多的还是那种真挚喜悦之情。
同阮籍相比, 陶渊明无疑是幸福的, 这来自于他生动的富于生命感的自然观。所以有人说, 陶渊明是六朝中在自救之途上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他借个体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和谐一致而找到了使心灵世界保持张力平衡的方式。
在人与自然对话的历史发展中, 阮籍和陶渊明是两个重要的诗人。他们以不同的生命姿态走向自然, 表现出了不同的自然观——一个虽正视自然, 却视之为工具;一个则真正赋予自然以生命, 用对话的方式来观照自然。就个体来说其结果当然不同。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他们在对自然的观照中, 却获得了相同的结果: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 他们都自觉地扣醒了自然世界这个独立的精神空间, 并从两个不同层面张扬了人的尊严。一个陶然而刚健;一个高贵而痛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的自觉” (鲁迅语) 。人与自然对话, 这条由阮籍, 陶渊明以及诸多魏晋六朝诗人所开创的道路, 其实可以一直延伸到六百年后的盛唐, 那里满纸淋漓山水, 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和由此营造起的盛唐气象, 与阮、陶等人的精神基奠不无关系。
摘要:山水诗在魏晋时期已经蔚为大观。本文重点分析了陶渊明和阮籍的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 从中梳理出了在这个人与自然的对话过程中, 魏晋诗人所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陶然而刚健与高贵而痛苦。并认为这是盛唐山水诗的基础。
3.陶渊明《饮酒》翻译 篇三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4.《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篇四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译文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爱好在六经。
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
最终抱定固穷节,饱受饥饿与冷。
屋风凄厉,荒草掩没前院庭。
披衣坐守漫长夜,盼望晨鸡叫天明。
没有知音在身边,向谁倾诉我衷情。
注释
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爱好。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
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岁。淹留:久留,指隐退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
竟:最终。抱:持,坚持。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饱:饱经,饱受。更:经历。
弊庐:破旧的房屋。交:接。悲风:凄厉的风。没:掩没,覆盖。庭:庭院。
“披褐”二句:表现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之意。
5.陶渊明饮酒其五英文翻译 篇五
作品简介
《饮酒·羲农去我久》是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为第20首,这首诗以历史的思考为基础,慨叹眼前世风日下,而思慕远古伏羲,神农时的真朴之风,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
作品原文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2)。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3)。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4)。
诛泅辍微响,漂流逮狂秦(5)。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6)。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7)。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8)。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9)。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10)。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11)。
作品注释
(1)这首诗以历史的思考为基础,慨叹眼前世风日下,而思慕远古伏羲,神农时的真朴之风,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
(2)羲农:指伏羲氏、神衣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去:离开。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3)汲汲(jí级):心情急切的样子。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
(4)凤鸟虽不至:凤鸟即凤凰。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之鸟,如果凤凰。出现,就预示将出现太平盛世。《论语·于罕》:“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礼乐暂得新: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后经孔于的补救整理,“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复兴。
(5)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辍(chuò绰):中止,停止。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逮(dài代):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6)这两句指秦始皇焚书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奏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诸守、尉杂烧之。”
(7)区区:少,为数不多。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8)绝世:指汉代灭亡。六籍:指六经。亲:亲近。
(9)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见所问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10)快饮:痛饮,畅饮。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lù,过滤)酒巾。《宋书·隐逸传》载,渊明“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11)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作品译文
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有人朴真。鲁国孔子心急切,补救阙失使其淳。
虽未遇得太平世,恢复礼乐面貌新。礼乐之乡微言绝,日月迁延至于秦。
诗书典籍有何罪?顿时被焚成灰尘。汉初几位老儒生,传授经学很殷勤。
汉代灭亡至于今,无人再与六经亲。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
如若不将酒痛饮,空负头上漉酒巾。但恨此言多谬误,望君愿谅醉乡人。
创作背景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的王,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为第20首。
作品鉴赏
读陶渊明诗,想见其为人,其性情之真而且正,比较容易体认,其思想境界之深沉,则须细心了解。《饮酒》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即是了解渊明思想之一重要作品。此诗可以当作渊明的一部中国学术文化史读,但是其终极关怀,则在于现实社会。
在这首诗里,陶渊明直接陈述了“羲农时代那淳真的风尚久已遗失难再”的观点,抒发了他对现实社会败坏的悲慨。
有人说,这首诗可以当作一部中国学术文化史来读,的确如此,从上古淳真的羲农时代,到孔子复兴礼乐的春秋战国,到焚书坑儒的狂暴秦朝,到老翁殷勤传授经书的汉代,再到世无孔子之徒的魏晋宋,无不显示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江河日下。
与其说这是陶渊明对中国儒家文化衰落的回顾,毋宁说这是陶渊明对中国整个社会的世风日下、堕落败坏的悲慨。陶渊明通过这一回顾,证明了自己关于“羲农时代那淳真的风尚久已遗失难再”这一观点的正确。
由于所处历史背景的原因,为避免招致杀身之祸,陶渊明只能说自己的`观点多是谬误的“酒话”了!
羲农时代已经逝去很久了,整个社会很少再有淳真的风尚。鲁国孔子的匆忙营求,是希望修补完整这个破裂的社会使之返回淳真。虽然天下无清明之望,但礼乐得到重新整理而使世人得以遵循。洙泗间礼乐弦歌、微言大义断绝了,江河日下到了狂暴的秦朝。诗书又有什么罪过,为何被瞬间化为灰烬。微不足道的汉代读书老人,却殷勤地传授经书。为什么汉世既绝之后,我们这个时代却无人再读六经?大路上追名逐利的车马整日奔驰,现在再也见不到有孔子那样的人停车问路了。我要是不痛痛快快地喝酒,就对不起我用来漉酒的头巾。只是遗憾说了这么多得罪大家的谬误酒话,你们要原谅我这已经喝醉的人。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谓伏羲,农谓神农,皆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古人以上古社会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起笔感叹羲农时代离开自己已经很久远,整个社会很少再有淳真之风尚。起笔从上古一笔写至现在,其重点,是“我”所处之“世”。读者当著眼于此。“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汲汲,勤劬貌。鲁中叟,指孔子。孔子是春秋鲁国人。弥缝,谓补救、挽救。孔子勤劬一生,为的是挽救世道人心,返之淳正。淳字与上文真字同义,皆指道德风尚。或以为渊明诗喜用真字,故渊明为一道家。其实并不那么简单。此诗即用真字,而全幅赞叹儒家。可见儒道二家学说,在渊明心中乃是会归一致的。“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凤鸟,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传说以凤鸟到来为“圣人受命”、天下太平之象征。《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知道之不行,遂归鲁,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以教弟子。诗言孔子虽然未能使天下太平,但是整理弘扬《诗》《书》礼乐,却使传统文化焕然一新。以上四句,赞叹孔子平生精神与文化业绩,景仰之情,溢于言表。“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洙泗,即洙、泗二水,流经鲁国,洙泗之间:是孔子设教之地。微响犹微言,精微要眇之言,指孔子的学说。《汉书·艺文志》云;“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此二句诗言,孔子师弟子相继去世,世间已不闻微言大义,岁月流逝如水,遂至于暴秦时代。漂流二字下得好,可以玩味。就字面言,是承洙泗二水而来,就意蕴言,则暗寓“滔滔者天下皆是”(《论语·微子》)之意。从孔子所处之春秋至于秦代,中间经历的是战国时代。漂流二字,正指战国。狂之一字,论定秦朝。渊明下笔若不经意,实则极有分寸。“《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此言秦代之文化浩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实行李斯之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诗》《书》何罪,文化何罪,竟一旦焚之为灰。此二句诗可谓一针见血,揭穿秦始皇专制主义反文化之本质。在渊明之心目中,以《诗》《书》为代表的学术文化,实与暴政格格不入。“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此二句,写到秦汉之际的儒家学者。区区犹拳拳,忠诚勤恳貌。《史记·儒林列传》载,秦末,儒家学者曾冒着生命危险保存《诗》《书》典籍,并且参加了推翻暴秦统治的陈涉起义军。汉兴,幸存的儒家学者皆垂垂老矣,又努力传授儒家典籍。譬如济南伏生研治《尚书》,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汉兴,以教于齐鲁间,汉文帝命晁错往受之。时伏生已九十余岁。此二句诗,是对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护惜、传授文化典籍的热情唱叹。“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绝世下,指的是汉世以后的三国、两晋,一笔遂写回东晋现实。六籍即六经,儒家群经。晋人干宝《晋纪总论》云:“学者以老庄为师,而黜六经。”此二句诗慨叹当世学风,无人亲近六经。干宝所记,正可印证。“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问津,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是春秋时代的隐士。津指渡口。此二句诗,勾画出当世士人终日驰车奔走、竞相争逐名利之丑态,悲慨时无如孔子师弟子那种有志于世道人心者。《晋书·王雅传》载:“以雅为太子太傅,时王恂儿婚,宾客车骑甚众,会闻雅拜少傅,回诣雅者过半。时风俗颓弊,无复廉耻。”渊明所指斥的,正是当时这种无耻之世风。以上四句,感愤当世之学风、世风,遂回应起笔“举世少复真”。世风浇漓如此,“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宋书·陶潜传》载,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诗盖自用其事。如果再不痛饮,真是白白辜负了头上这葛巾。此是故作醉语。结笔顺此云:“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意谓:我亦自恨谬误甚多,不过,世人亦当恕我醉人。上文感愤现实,皆庄语,结笔醉语自解,出之以谐语。这里透露出当时政治社会之黑暗。清李光地《榕村诗选》说得不错:“曲蘖之托,而昏冥之逃,非得已也。谢灵运、鲍明远之徒,稍见才华,无一免者,可以观矣。”
渊明此诗对历史文化心诵默念,作全幅体认,其终极关怀则是现实社会。如诗所示,渊明观察历史、现实,乃将学术文化与世道人心密切连系。“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的晋代世风,与“六籍无一亲”的学风相连系。“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此言汉代学风。而汉代之盛,则不言而喻。秦代呢,“《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而秦之短命,亦不言而喻。渊明深于传统思想文化,故其观察历史现实,作如是观。对于渊明此诗,可以见仁见智。但是,了解渊明思想情感,此诗为一重要作品,则无庸置疑。渊明关心社会现实之情怀,亦应当肯定。
此诗可以说是以议论为诗。唯诗人渊明情感深挚,感愤深沉,故虽议论,而不失诗之体性。诗中赞仰唱叹,低徊流连之致,发抒悲慨,而又亦庄亦谐,亦足可回翔玩味。中国诗歌重比兴,但亦兼重赋笔,甚至议论。此中国诗歌之所以成就其大,读渊明诗,以至杜甫诗、宋人诗,当知乎此。
作者简介
6.饮酒二十首(其五)诗词赏析 篇六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4.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见:(读jiàn),动词 5.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6.相与还:结伴而归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 辨:辨识。[1] 白话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007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饮 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3.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5.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6.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7.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案:1.B 2.B 3.悠然,闲适,恬淡,自然 4.“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7.:“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8.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是说理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意境。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B “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为后世所称道。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1.这首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的心境。
2.用设问,自问自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3.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鸟巢,归隐上林。4.D 5.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恬静(悠然、闲适)的心境。
6.前人评述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的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见”字生动的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
7.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悠然)
8.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和平、闲适、恬淡)的特征。
9.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一句的含义?(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10.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____的心境.11.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12..诗人身处“人境”,并没有隐居山林,可他却说“而无车马喧”,其原因是“_______”。
13..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方阵”,通过____和_____(表达方式),定下全篇的基调。以下四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其中“山气日夕佳”承上句“悠然见南山”而来,作者从飞鸟结伴而还中悟出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真谛。
1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15.古人往往以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作者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舒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1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纯净,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17.理解“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心远”谓心境高远,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答案:10.恬静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2.心远地自偏 13.叙事 议论 返朴归真 14.悠然自得 超尘脱俗、热爱自然 16.(A)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渔家傲 秋思》
参考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诗词赏析】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含着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1. 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分)
4、“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 以描述。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 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7、(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限2个字)。(1分)
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10、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1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12、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
3、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4、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5、D
6、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7、雁去(1分)
8、(2)C(2分)
9、参考答案: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10、参考答案: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11、参考答案: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12、参考答案: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案:(1)D(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2006 仙桃市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答题。(3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限2个字)。(1分)(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答案:(1)雁去(1分)(2)C(2分)
2007 广西省百色市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回答7-8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案:
7、B
8、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分)
2007 广西遵义市四)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衡阳雁去无留意。燕然未勒归无计,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答:
20、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答:
21、这首词的21.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答案
19、睡觉(2分)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
21、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2007 湖北省孝感市
(一)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完成第6题。(3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①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2个字)。(1分)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 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6、①雁去 ②C 2007 江苏泰州9.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5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案(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百色市2007年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回答7—8题。(5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答:。、(一)答案
7、B
7.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五》赏析 篇七
《归园田居·其五》字词解释:
(1)从内容上看,此诗似与上一首相衔接。诗人怀着怅恨的心情游山归来之后,盛情款待村中近邻,欢饮达旦。诗中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处处充满纯朴之情。
(2)怅恨:惆怅烦恼。策:策杖,拄杖,这里作动词用。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历:走过。棒曲:树木丛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浊):洗。
(4)漉(lu鹿)酒:用布过滤酒。滤掉酒糟。近局:近邻。
(5)暗:昏暗。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6)日入:太阳落山。荆薪:烧火用的柴草。
8.饮酒 其五-饮酒赏析 篇八
饮酒 其五
・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字词解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 辨:辨识。
原文翻译:
【陶渊明饮酒其五英文翻译】推荐阅读:
饮酒陶渊明说课稿06-20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课件07-20
饮酒其九翻译10-08
饮酒优质教案07-20
饮酒公开课山东济南07-02
宴会上饮酒的礼仪09-05
部队违规饮酒对照检查10-12
严禁工作日午间饮酒11-27
饮酒古诗词鉴赏及答案10-26
初中教师违规饮酒检讨书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