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工作自评报告

2024-07-01

教研组工作自评报告(6篇)

1.教研组工作自评报告 篇一

五月份教研工作自评报告

五月份即将结束,为了更好的做好教研组工作,对本组五月份的工作总结如下,五月份教研工作自评报告。

一、本月教学计划、学习体会、教研活动报道上传情况。

本月份我们完成了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和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单元的教学。

本月按时间顺序我们上传了

1、《教学进度表》。

2、《教研活动安排》。

3、《教研组工作计划》。

4、《第一次教研活动流程》。

5、《晨读计划》。

6、《午练计划》。

7、《第二次教研活动流程》。

8、《第三次教研活动流程》。

教研记录3次,主题分别是

1、《如何进行晨读午练?如何进行作业批改?》及XX说课《春雨的色彩》,工作报告《五月份教研工作自评报告》。

2、《一年级亲子共读读什么?》及评课《春雨的色彩》。

3、《单元负责制责任分工》及XX说课《月亮的心愿》。

二、一人一岗分工及段内卫生、办公室卫生。

在一人一岗中,都能听从安排,并及时到岗进行卫生清扫。

三、会议出勤、工作出勤情况。

一年级语文组实有8人,全勤有6人,全勤率75%。开会时我们能早到会场等待。

四、每天作业上传、单元把关、约课评课、考试分差等情况。

第一单元作业由王宏上传,第二单元作业由张璐上传。

第一单元已经过关,过关考试我们在同一天进行,单元把关平均分数97.6分,年级班级分差(班级最多与最少分差)1.9分。

约课1节,约课教师是XX。教研课2节,教师是XX、XX。推门课2节,教师是XX。

五、活动报道、组内代课情况。

XX老师参加了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我们能及时上传组内活动,在学校博客上发博文106篇。在一年级语文组的博客上发博文117篇。

组内所有老师都带过课。一年级语文组教师共代课56节。

2.语文示范教研组自评报告 篇二

——光明新区公明长圳小学语文“示范教研组”申报自评报告

近三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及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沿着“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为契机,以科研为动力,走进新课程,塑造新形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健康发展,为实现创语文教学特色学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春华秋实,几载寒暑,我们终于以骄人的业绩从同行中脱颖而出。现将几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工作开展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科组建设

一、规范管理,明确目标,构建和谐有凝聚力的团队

1.师资现状

教研组有成员21人,教研组下面建立同年级备课组,为语文老师搭建一个交流平台。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语文教研组的队伍不断壮大,整个队伍正朝着年轻化、知识化迈进。任课老师研究生1名,本科(包括本科)以上有12人,占57%,大专有8人,占38%。小学高级教师10名。

2.完善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各教研组的工作有序开展,近年来,我校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常规管理制度。如教师学习制度,听、评课制度,研究课和经验交流会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课堂调研制度,月末常规检查制度,教研论文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我们根据学校各项制度的要求,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约束,我们教研组的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

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走上了规范发展之路。

3.确立科组的工作宗旨:积极开放,团队共享。在全球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更细致深入的要求。我们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做到积极接纳吸收科学先进的新思想,新方法。同时,为更好提升教学团队的成绩和活力,营造包容向上的教研氛围,我们还需要增加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心得,并对青年教师给予关心指导,促进我校语文教师共同成长。

4.集众人智慧,创建教研组资源库。新课程改革在教师的教学技术上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要求教师具备使用多媒体教学或制作课件的能力。我科组达成了共识:资源共享,创建科组资源库。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积累素材,每个学期末整理一次,把所有的素材收集起来,进行分类、归档。这个资源库的建立,为我们实现电子备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真正体现了科组的集体力量。

二、分层要求,分类培训,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定期进行科组学习。每周二下午是科组集体学习的时间。我们始终坚持每周一次的科组学习,做到定时、定点、定专题并作好学习记录。主要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最新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科组学习的内容还包括:教学难点或公开研讨课的集体备课、阶段性的教学情况小结与教学经验交流、学生的培训计划等。

2.追踪个人成长规划。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就要求每一位专任

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个人成长规划,设计一条从夯实基础到专业化发展的职业成长之路。要求教师历练“教学基本功”,锤炼“教学策略”,提炼“教学思想”,摒弃过去大部分教师终身“磨道式发展”的现象,积极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有效发展通道。要求教师做到四多三研二写。(1)四多即多听课文录音、多看教学参考书、多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请教、多写教学后记。强调把上课的心得体会随时记下来,全面分析,然后纠正教学中的不足。(2)三研即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3)二写即写经验总结、写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写反思,教学完几个单元后,要求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总结,一学期至少上交2篇心得体会或反思。

3.落实专业培训计划。我们根据教师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将教师划为不同层次,为每个教师提供各类培训机会,满足教师的不同发展需要。培训计划视不同层次的教师而异,具体是: 专家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总结和提炼自己的经验知识,并通过著述、讲授、交流等方式促使其显性化为可分享的专业知识;推进师徒结对制,为这些名师配备一定的“学徒教师”,对青年骨干教师或初任教师进行传帮带工作;支持这些教师参与较高级别的学习、培训、交流,促进他们和其他地区或学校的教学经验的交流、合作。如我校名师——曾获“深圳市骨干教师”称号的李晓青主任一人带了多个“徒弟”,她还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提炼,形成文字,让大家学习讨论。

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是积极从事教学创新实验、摸索新的教学模

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的中坚力量。我们分别安排他们外出轮训或学习,使其本体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更新跟上实践发展,推动他们尽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初任教师:主要围绕案例研究、参与校本教研和各种主题性短期培训、作为学徒参与、观察和体验专家教师的教学实践,促使初任教师迅速成长。如黄莹老师是张朝华老师的“学徒”,我们安排她承担了“一人同课多轮”教学研究的授课任务,使她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提高。

另外,我们面向全教研组教师开展了“看名师,学名师,仿名师”活动,让全体语文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已的课堂调控能力、课堂组识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以及评价学生的能力等。

通过多渠道的培训,我校语文科组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师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表现突出。(见师生荣誉册)

教学研究

一、教研活动依据学期初的计划

开展以年轻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教研组长“研讨课”,教学能手“魅力课”等常规化的“四课”为依托,将课堂实践落到实处。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其中,倡导人人发言,人人献策,不作只享受资源,不贡献资源的教师。

二、落实常规教研活动,逐步践行新课标理念

1.抓好以备好课为前提的研究活动。备课中,备思路,备教法,备学法,要做到准(教学目标确定要准,理解教材要科学准确)、细

(钻研教材要细致)、严(知识理解要严谨,思考问题要周全)。科组成立备课攻关小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初步形成备课、上课、课后反馈(作业、学生口头反映、教师反思等)的模式。

2.每学期开展一轮以上好课为重点的研究活动。每人精心准备一节课:可以参考优秀录像课或优秀教案,可以请教优秀教师,可以相互研讨,各显神通,各找办法,并进行说课、试教、评课,力求使上课、听课者都有启发有收获。

3.加强常态调研,以听课、评课为主,在备课管理、上课管理、批改作业管理、课外辅导管理、师生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动态的全程教学监控。将“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叙课”作为新的教研常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的发展。

三、团结协作,结合环境教育,共同教研

对教材上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备课组统一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深度,选择能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设计环境教育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各自特长和培养目标则由执教者灵活掌握。对备课组中教师的教学研讨课或参赛课,每个老师给予最大的帮助,在一次次的试教中寻找教和学的最佳方案。参加试教听课的往往还有其他备课组的老师。在磨课中,各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观念又有新体验,一举两得。2013学年第二学期黄莹老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荣获新区首届新苗杯一等奖,刘丽如老师执教的录像课《“假盲人”》荣获新区特等奖,并报送深圳市参赛。

四、广开学习渠道,增强教研动力

1.理论学习作先导

为了有效促进教研质量,提高组员素质,开学初,我们总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文件,在学习中交流阅读体会,并能做到人人发言,有收获共分享,有问题齐参谋。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理论,采用以集体培训和个人自主研修(学校每学期给每个办公室的图书角增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相结合,理论提高与实践相结合,多途径、多形式地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让老师们经历从“理论指导”到“课堂实践”,再到“课堂反思”,最后到“研讨交流”,营造专业学习氛围,让理论学习真正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观摩学习拓宽视野

每学期我们都有很多老师有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老师们平日所学的理论在他人的课堂实践中得到验证,一方面,老师们亲自感受到名师是如何演绎课堂,处理教材,引导学生,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另一方面,又深入理解了抽象的理论,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3.研讨学习促进提高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我们常常不定时的分备课组进行教学讨论,有时是分享教学中新的收获,有时是探讨课堂中遇到的困惑,有时会因教材解读中需要商榷的问题而唇枪舌战;另外教师听课(校外、校内)之后,为共享成功教学经验,会结合听课具体环节、教法、学法等在组内谈体会。老师们在这样研讨的氛围中,了解

课堂的变化,学习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了鉴赏课堂的能力,进一步引领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4.教学研讨课提升专业水平

能够走出去见世面固然很好,但是我们更注重组内教师的教学研讨课,因为他们的课更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更具学习性。组内教师原生态教学现场中的一个亮点,一个需改进的教学环节,使教师们在思考、学习、反思、创新中不断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五、创新课例研究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我们发现,针对具体的课堂实例进行研讨,会使人人有话说,个个有问题可谈。教学中的问题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容易被激发,课改理论也比较容易与实践结合。但常规的课例研究缺乏针对性和跟进性,因此,三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课例研究形式的创新,分学分别采取了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多轮等形式进行了课例研究。

1.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同年级不同教师将相同的课题,采用完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设计,然后再由各位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其他教师通过比较分析进行研讨,再由教师将教案付诸教学实践中进行论证。我科组二年级两位教师李晓青、陈福娇针对相同的课题《两只小狮子》进行了不同教法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从比较教学设计、课堂试教、研讨反思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到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行动,再次实践,再次反思,教师们在设计——行动——反思——行动——反思中经历了先实践,再反思,再进行理论升华,再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实践智慧。

2.一人同课多轮教学研究:执教教师经过“教学设计——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二次执教——反思——撰写教育叙事——三次执教——再反思”这样一个过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本学期,我校三年级教师黄莹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进行了一人同课多轮教学研究。黄老师反映,在不断倾听评论和建议,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自身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也觉得受益匪浅。令人欣喜的是黄老师的这节课在参加光明新区首届新苗杯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另外,为了使教学研究活动更有实效,在课例研究前我们还会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研讨主题,作为共同的关注点。要求执教教师将自己本堂课希望听课教师关注的问题制成“课堂听课指南”或“课堂观察表”。在研究过程中,大家针对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这样,教学难关一个个被攻破,教学中的问题也能一个个被解决。

六、严抓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1.不断完善备课管理、上课管理、批改作业管理、课外辅导管理、师生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全程教学监控,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科组长和骨干教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研究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对课堂教学情况的了解和研究,进行随堂听课或重点听课、跟班听课相结合,与任课教师一道研究教学,指导教学,加强各种形式的监控。对个别差距较大的班级建立质量跟踪制度,和教

师一起分析原因,探讨改进的方法。

3.做好教学检测、评估工作,认真抓好每次测验,并对测试结果分析对比,及时反馈,提出补救措施。

4.进一步抓好培优和辅差工作。组织专人负责培优,确定培训对象,制定培训计划,一般情况下每周培训两次。重视辅差工作,我们建立了“学困生”档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适时调整“学困生”名单。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增强其信心。

经过努力,我校在新区历次抽考中的成绩排名逐年提升。

课题研究

一、综合课题研究

2009年我校申报了广东省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课题子课题《小学生阅读现状及课外阅读辅导研究》的课题研究。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了研究方案,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1年4月,终于顺利通过现场结题,并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另外,2012年我们还在新区教科研中心刘小华主任的指导下,进行了“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究”的课题。并于2013年12月结题。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我科组的部分教师亲历了开展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教育科研的神秘面纱被揭开。教师们懂得了方法,增强了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中周期校本研究

中周期校本研究:“看名师,学名师,仿名师”。我们不仅把目光

投向校外“走出去”聆听教育专家、名师的教育理念,和名师进行近距离接触,吸收名师的“丰富养分”,我们还认真学习身边的“名师”:他们看似不管学生,但班级管理非常出色;他们看似学历不高,可是教学有独到之处;他们的课堂教学看似平常,但学生的能力非同小可;他们的学生负担并不沉重,但学得非常好……我们为什么不从身边去寻找这样的名师,发掘并推广本学校的先进经验呢?我们开展了“看名师,学名师,仿名师”的校本教研。通过互相学习、学生访谈、课堂听课等形式,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策划了四个活动:寻找身边的名师(李晓青主任是大家首选的名师),设计访谈内容;学生调查,访谈名师的学生和自己的学生;走近名师的课堂;请名师走近我们。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发现了身边不少先进的经验,教师们感触也非常深,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实在,效果好,某种程度上“比去一次北京上海还管用”。

三、小课题研究

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重点课题的攻关的同时,还要求老师们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研究小课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使教研不再是简单的备课,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我们还倡导以小课题为中心,组织开展团队研究,鼓励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并且关注如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的成果。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持续关注,深入探讨,使我们科组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不但促进了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使我校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受益无穷。

近三年,我们教研组立项研究了小课题:“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究”的课题。课题研讨都有中心发言人并于2013年12月结题。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我科组的部分教师亲历了开展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教育科研的神秘面纱被揭开。教师们懂得了方法,增强了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今后努力方向

几年来,语文教研组的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今后,我们将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科研促发展,不断发掘语文教学资源,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3.历史组教研组建设自评报告 篇三

历史学科,作为我校的建设学科之一,历史教研组建设也是我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历史组的教研建设,关系着我校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成绩的提高。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历史教研组进一步强化研究、实践、反思、管理的功能,坚定地走教研兴学的路子,群策群力,做好教导处布置的各项工作,积极组织历史教师参与师资培训、教学研究、竞赛活动、兴趣小组、转化学生活动及优化课程设置,以教研促教学的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将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在教学教研方面:

学校不光对教师的教学能力重视,也对教师的教研能力十分重视,为此,我校历史教研组在教学教研工作的建设上也是不懈努力。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并提高教研组成员的教学教研能力,组内开展并实施了许多有特色的活动和举措。

1、公开课

不夸张的讲,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一个好的课堂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升。为了提高历史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组积极号召组内成员开展公开课,通过公开课的开课评课,指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亮点,提供学习参考,同时也有针对地指出不足的一面,提出更好的教学反式或思路,强化教师的教学反思,并在这个过程中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时俱进,活用现代教学设备,为成为新一代优秀教师做铺垫。

2、集体备课

为了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能力,教研组要求成员在同年级内开展集体备课,既能完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纰漏,优化教师的备课内容,也能加强学科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广发思路,从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3、推门听课

除了对教师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进行教研调查之外,教研组也对教师平常的上课状况进行突击检查。检验员在不确定的时间对各级成员的平时课堂进行推门听课,了解组内教师成员的日常上课教学,考察教师是否认真完成学校要求的教学内容,是否完善课堂管理。以此来完善教师对日常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4、教研活动

积极参加每周一次的数学教研活动(周三早上),每次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次活动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主题、定发言人,切实做到活动前有研究主题,活动时有指定教师发言,其他教师补充,活动中有记录,活动后有分析。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提出我们的任务:每学期各年级都有一人开公开课,每个学期听课15个以上,每学期作业量15次以上,每学年撰写一篇教学论文等等。

5、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一份好的资源能大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因此,我们教研组平时都注意不断开发、整合和利用课程资源,将各成员优秀的教案、公开课、课题、听课记录、论文等优秀资料进行资源共享,通过组织学习或微信、QQ等网络平台分享资料,促进成员的交流和提高,并及时归档和整理资料。

6、考试评价

这是教学常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所以,每次考试过后,教研组各年级组都认真做好考试的总结分析工作,不仅仅是分析成绩,比较学生成绩的进退,更重要的是让每位老师要从考试中找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分析总结时,要求每位老师必须按照书面材料,逐班陈述。这样做,不仅使教师做到自知之明,也能相互借鉴,让考试真正起到促教、促学的作用。7总结教学常规工作,促进提高。

为了有效促使课改工作的落实,教研组期中、期末都能协助教导处进行教学检查。一查作业有没有认真批改,作业量布置合不合理;二查教案是否按时完成,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是否写教学心得、反思;三查教师教学质量如何。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经常到班级里听课、评课,和老师们交流教法、学法的体会。通过互相学习,老师们提高了处理教材、教学设计、驾御课堂教学、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

二、在制度建设方面

首先,学校为了完善常规制度建设,规范各项教科研活动的工作开展,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包括教研组管理办法、教研组长职责、教研组考核机制、关于集体备课的几点指导意见、关于作业布置及批改的细则等,并精心制定每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一切按制度、按计划有序展开。

另外,教导处还根据教研组制定的工作计划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比如备课情况检查、作业情况检查、教研组活动情况检查等等,且每次检查结果都有记录,真正地将督促工作落到实处。

以及,学校对于各个教研组的建设十分重视,支持许多项经费支出,包括购买参考书目、音像资料、或是教师外出进修的费用一直都是有保障的,用学校领导的话讲就是——只要是和教学有关的、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养有帮助的学校都会大力支持,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在课程开发方面:

历史的校本课程一直是教研组不断突破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开发历史领域的地方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对地方历史的了解,教研组成员也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确立目标,并在今年由我校历史教研组牵头,多名成员参与,向市教育局上报了《潮汕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运用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研究》,针对潮汕地区的历史的地方特色,深入研究与中学历史课程的结合,从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在综合实践方面:

1、对于每次上级所通知的各项会议与公开课,我组成员都会积极参与。

2、通过汕头市教育局教师教学活动,我组成员林青、金卓城参加汕头市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另外其他成员也积极参与教育局开展的优课晒课活动。

3、参与市教育局的课题研究《潮汕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运用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研究》由方水波老师主持,我组成员杨建清、林青、林凯生、徐俊杰、林晓莹等人(包括其他学校成员)参与。

五、在青年教师培训方面: 1,、积极参加师资培训

学校在每学期都要求教师参与各类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办公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了能加快青年教师熟悉教学工作和提高办事能力,新教师要参加岗前培训,另外,对青年教师的外出培训和深造都尤为支持。

2、号召学习

对于青年教师,学校号召年轻教师多向老教师学习,拜师,多去听课,评课。

3、委与重任

青年教师在各项工作中都显示出热情和激情,学校会安排新教师担任学校或教学管理的重任,并由老教师来带,激发教师的活力,同时也锻炼青年教师,一举两得。

4、鼓励提升 在教育局所发布的许多活动和任务,学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提升自己,也能丰富青年教师的教历。

4.示范教研机构创建自评报告 篇四

根据《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基本规范厅(试行)》(鲁教基字【2009】19号,以下简称规范)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示范教研机构创建活动的通知》,按照日照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示范教研机构创建、评估活动的要求,岚山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区教研室的机构创建评估工作,本着“以评促改革,以评促建设,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原则,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对照评估方案中的12个二级指标,进行了认真自查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鼎力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教研环境。

各级领导始终把教育教研工作作为推动全区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发展的着力点,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助进教育公平、公正的支撑点。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在政策上倾斜,措施上保障,人员配置高要求,资金投入尽全力、工作状况高标准,切实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科研先导领航的战略思想。

区教育局领导十分重视教研室队伍建设。为教研室配齐了领导班子,班子成员结构合理,团结干事,形成合力,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工作成效明显,教研室领导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重视教研人员的选调和聘用,选调的教研员都是在学校做出优异成绩,在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富有独到经验的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教研员队伍年富力强、业务娴熟、结构合理,年龄搭配合理,有相当的学历和研究水平,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为区教育局的教育教学决策起到了很好的参谋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教研工作,经常深入学校,指导和检查教研工作,关注教研队伍的配备,关注教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关注教科研队伍的专业成长,在科研经费给予大力支持,在科研政策上给予尽力倾斜,在教研员的培训方面,尽可多的安排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培训、研讨活动,以提高教科研队伍的专业水准,拓宽视野,转变思路,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引领队伍。

2、健全教研机构,提高人员素质,形成了完善的教科研网络,充分发挥了教研室的研究,指导、服务、管理职能和专业引领作用。

我室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不断优化教研员素质,树立了“勤、实、严、新” 的教研室室风。至今已经形成了“勤学好学”的学风,具备了“乐教善研”的“研风”,具有了团结合作、争而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领导班子团结和谐,管理措施有力,工作思路新颖,结构配置合理。长期从事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工作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深谙教育规律,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水平,富有创新意识,善于科学管理,能够热情服务,在管理和专业引领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能力。教研员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能胜任本学科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教研员都有长期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科研工作经验,大都是从学校教学一线选拔的教学骨干或教学能手,熟悉地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自2003年秋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多次参加了新课改培训,大部分教研员都参加了国家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能够有效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建章立制,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和办法,强化管理,加强对教研员和教研工作的管理,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全体教研员工作态度端正,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能主动积极为基层服务。建立有效的群众监督,有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有健全的教研员廉洁保障措施,学校的满意度高。

狠抓业务学习,强化各类培训不断提升教研员的综合素质。教研室长期坚持以岗位学习为主,业余学习为辅的原则,不断提升教研员的素质,抓住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选派教研员参加全国各地的短期培训和学科观摩研讨活动,教研员制定了专业发展目标计划,并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实施。学科教研员每年参加的培训活动人均4次以上。通过与教材编写专家,课程改革理论专家,教学实践专家的零距离学习、交流、研讨,教研员形成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了科学的教学研究方法,实实在在做到了为课改教师热情服务、解疑答惑、科学指导。

构建起了一支专兼职教科研队伍,弥补了教科研力量单薄的缺陷。为壮大教科研队伍,我们从全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和优秀教师中选聘了近100名兼职教研员,极大地充实了学科教研力量,这些兼职教研员有很强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承担着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丰富的课题研究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从事教学和教科研工作,他们将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了有机的整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研究,在实践研究中提升和丰富教育理论。

构建完善的教研网络,打造高水平的教研骨干体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作用。目前,我室已形成了拥有150余人的专兼职教研团队,他们都承担了市级以上课题研究任务,并能独立撰写研究报告,这些兼职教研员积极撰写论文在市级以上发表或交流,形成了教研网络体系中的骨干力量,在县、乡、校教研网络中成为学科教学、学科教研的中坚力量,积极引领广大教师努力开展教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成果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科研内涵。

我们始终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根本宗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机遇,提升教育教学的科研内涵,驱动本区教育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积极转变教研职能,创新教研思路,推进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基层,深入教学实践,广泛开展各类调研。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我们及时反馈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学校提供咨询和服务。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举办名师会,教学观摩研讨会,校本教研研讨会,教学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坚持开展教学质量检测,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检查,学校素质教育评估,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以教育科研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

为加强校本教研的指导和管理,推动我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认真抓好《岚山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落实的同时,加大了学校的教研组织建设,健全了各级校本教研组织机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得以初步确立,形成了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研支持网络,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明显增强。校本教研方式灵活、扎实深入,形式多样的教师论坛、教学沙龙、电子备课研讨、反思札记等活动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教师的职业生活,成为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在做好各级规划课题的同时,针对课题研究实效不高的问题,区教研室确立了“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提出“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科研原则,积极探索“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引导广大教师扎实开展小课题(或草根式课题)研究。出台并下发了《岚山区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邀请了市教科所的专家对我区教干教师进行了小课题专题培训,要求各学校借助“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平台,积极引导广大教师立足课堂,从身边的问题、困惑入手,及时反思教与学的得失,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课题研究和课例研究中,针对基层学校教师教科研理论性不强,操作性不力的实际,我们有求必应,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开展课题研究讲座,围绕学校实际,指导教师如何选题,如何制定方案,如何收集资料,设计问题,撰写结题报告等方面进行现场培训和交流研讨,及时帮助教师解决教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目前,小课题研究成为我区构建高效课堂研究活动的一项有效措施。

不断夯实教学软实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广泛开展教干教师读写活动。出台下发了《岚山区中小学教师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教师读书计划,并要求各校进一步细化活动的内容、目标、措施等,确保了读写活动的效果。通过活动的开展,既拓宽了广大教干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又全面地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培训,促进教师提升理论水平。我们始终把理论学习和经验观摩作为教研工作中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广大教师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

以各类评选、技能大赛活动为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着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以各类教学大赛为契机,我们采取讲课选手指导活动与大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整合区内教研力量,对全区参加市级、省级讲课比赛的教师实行全程跟踪,提供全方位支持,大批的教学新秀在教学大赛中脱颖而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建立健全骨干教师考核机制。完善岗位目标考核,引导教学业务骨干在业务提高上下功夫,在教学研究上做文章,在工作创新上出成果。通过课堂示范、课题带动等形式,辐射带动全区教师健康成长。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实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带徒计划,开展青年教师拜师活动,搞好监督和考核,落实培养措施,实行师徒成长捆绑式评价,扎实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比武活动。建立了领导分片包干和教研员包校责任制。教研员深入基层,深入教学一线,着力开展课题研究和课例研究的指导以及校本教研的实施,定期开展课改教师培训,举办各类讲座,举办全区性的教学观摩课或课改示范课。

4、创新教研工作思路,拓宽教研渠道,促进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搭建区内城乡教研平台,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日照市教研室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城乡教研共同体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采取结对联合、城乡互动等方式,运用跟进式指导、集体备课、送课助教、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开展城乡校际间的教研交流活动,及时推广先进教学模式和优秀教学方法,整合优质资源,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各学科教研人员分组包乡镇、学校,深入学校,全程参与交流活动。初步建立了“强强联合、强弱结对”的校本教研跨乡连片制度,有效破解了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发展不均衡问题,真正实现了城乡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和共同进步。

积极开展网络教研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岚山区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文件要求,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备课、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组织相关培训工作,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市级网络教研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初步建立区县平台和学校网络平台,提高教研效率,不断提升网络教研水平。暑期集中组织各级教研人员通过举办现场培训讲座、示范指导等形式对开展网络教研培训,通过布置任务,检查落实,考核评优等推动网络教研的整体发展。

根据日教研字[2011] 14 号《关于加强初高中教育教学衔接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强了区域内不同学段教学交流活动,做好小、初、高不同学段的教学衔接的研究工作。定期召开不同学段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各学段各学科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优化授课模式,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积极落实《日照市中小学实验室和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标准》、《岚山区中小学推进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分布实施方案》(岚教发„2011‟59号)文件要求,加强监控措施,举行初中实验教学观摩会,组织专项评估活动。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进度,保证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保证实验课程正常开设。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促进特长生发展。区教研室对有关学科汇集优秀实验教学心得、教案,整理成册,通过组织实验教学自编教程、评选实验报告和案例等推动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努力方向

1、按《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基本规范厅(试行)》(鲁教基字【2009】19号文件要求,如果配齐各学科专职教研人员,我区教研室应该有在编专职教研员30人以上,而在我市的其它区县,如莒县、五莲、东港,教研员数量都在30人左右。目前我区教研室仅有9名专职教研员(且只有3人在编),单是维持常规工作,都疲于应付,人员严重不足,再加上部分教研员的编制一直没有得到理顺,严重制约了教研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这是当前或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研经费紧缺,始终处于保证正常工作运转上,难以开展更多的教研活动,难以保证教研员参加更多的学术交流,难以在软硬建设上有更多的投入,影响了教研室的可持续发展。

3、办公条件亟需进一步改善。现代化设备、装备不足,电子音像资料紧缺;现有教研设备仪器仅就台式电脑人手一台、无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无演示实验仪器、投影仪、照相机,所以至今我区教研室无声像、摄像资料,也阻碍了我区教研工作的再上台阶。无图书阅览室,现有教研图书杂志可谓微乎其微,影响了教研员的阅读面和课题的拓展。

4、教研员撰写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研究多,有影响力的文章和成果不多。教育科研工作中,对课题的申报、研究工作服务滞后、经费不足、奖励不力,所有搞过课题的教师及教研员都自感得不偿失,至今已经产生课题申报和研究疲软现象。一线教师还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在方法和过程的指导上还需加强。

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效课堂的构建、校本教研的贯彻落实需要狠下功夫。

6、新课程实施中涉及的师资矛盾、相关评价问题还没有实质性突破,学校课程管理工作措施仍然有很多落实不到位的地方。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属于内部问题,要加强管理,不断强化教研员的专业成长意识,形成激励机制,属于外部问题,我们将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精神,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增添现代化设施,为教研室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自评结果

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评估标准后,严格对照评估内容,对12个二级指标逐一评估,自评等级:达标。

2012

5.工作自评报告 篇五

通南镇中心学校按照教育局20xx年4月7日通知的要求,依据省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对全镇中小学体育工作进行了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评量化得分情况

1、教育管理满分300分,实得276分;

2、条件保障满分300分,实得235分;

3、评价机制满分200分,实得166分;

4、体质状况满分200分,实得175分;

实得总分852分

二、主要业绩

(一)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体育教学及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1、严格执行部颁课程计划,做到教师、教材、课时三落实,开全年级,上满课时。

2、建立了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制度,落实了一小时课外活动、大课间活动,并实行定期巡查。

3、落实春秋两季运动会,积极开展单项体育竞赛活动,通南中心学校、通南中心小学把球类活动作为校本活动课开设。

(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保障。

1、高度重视体育卫生师资配备,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岗位培训,教师素质有明显提高。全镇各校均配备体育教师及兼职的卫生保健教师,并按要求参加上级培训。

2、加强体育卫生设施设备建设,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课桌配备达标率均有所提高,教室采光照明达标,学校饮水安全,食堂领取卫生许可证,食堂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全镇各校消除了危厕。

3、在市教育局和镇政府的领导下,联席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为学校提供消防、体检、公共卫生、食品监督等服务。

(三)建立评价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全面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强化体育教学与训练。

2、建立学生体质健康、视力状况监测与公告制度,实行小学一年入学预防接种验查制。全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分别为90%和95%,中小学视力不良率控制在标准以内。

三、存在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是条件保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体育卫生师资配备不够到位,体育卫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如:全镇校校无校医,保健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体育卫生设施设备的配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部分学校体育场地不达标,体育卫生器材配备率偏低。

四、下步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按照《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要求,把中小学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卫生教师整体素质,按要求配备教师,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专业学习培训和继续教育。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建设,为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提供物质保障。

特此报告

XXX

6.资助工作自评报告 篇六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6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由1958年成立的甘肃省建筑工程学校和1983年成立的甘肃省建筑职工工程学院、1985年成立的甘肃省建筑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三所院校合并组建而成。1983年以前,我院先后隶属甘肃省城建局、甘肃省建筑工程局管理;1983年8月,随着省建筑体制的改革,学院隶属于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领导,实行企业办学;2004年,我院整建制划转省建设厅管理,成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为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2009年初,根据省政府的决定,学院划转教育厅管理,学院走上了健康、持续、科学、规范发展的道路,于2010年成为“全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兼有成人高等教育、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办学形式,全日制在校生6715人,继续教育、各类培训、技能鉴定人员8500余人,综合办学规模达万人以上。办学50载,为我国建设事业培育输送了三万多名高素质、受欢迎的建筑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建筑业界的青睐,毕业生遍及全国,在甘肃省内形成了“哪里有建筑工地,哪里就有建院毕业生”的局面。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在95%以上。学院连续多年保持兰州市园林化单位称号,先后荣获“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职业与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等文件精神,始终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按照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要求,采取多项措施,建立了“奖、助、贷、借、勤、补、减、缓”“八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确保了全院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切实使学生资助工作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和校园和谐的有效手段。现将我院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对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进行评估的通知》(甘教直助2012[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按照《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甘教直助2011[11]号)的要求,在回顾近年来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情况并听取资助工作人员、受助学生和部分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重点对2011年的学生资助工作进行总结、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明确使命

自我院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以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及时组织学院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题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甘政发[2007]79号)、《甘肃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实施细则》、《甘肃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实施细则》、《甘肃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实施细则》等重要文件精神,明确了学生资助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一项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的重大民生工程。

通过学习,我们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法律依据、资助内容、工作目标、基本原则等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充分认识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对加强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加快我院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致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热爱之情,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措施。因此,学院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提出了“资助育人”的工作宗旨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建立了奖、助、贷、借、勤、补、减、缓等“八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健全,运行有效

(一)机构健全,职责明确。随着我院学生资助工作全面开展和不断规范,资助工作的任务迅速增加,需要协调的工作难度加大。为了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推动工作,学院于2007年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相关工作部门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从而实现了院长亲自抓,分管院长具体抓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组织,并定期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议,部署全院的学生资助工作。2010年,为理顺关系、规范工作,实现“资助育人”的宗旨,学院对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学院院长亲自担任组长,党委书记、主管学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及各系主要领导为成员,加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扶贫与励志、济困与发展工作力度。同时,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变为常设实职机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学生处合署办公,学生工作处处长兼任中心主任,学生处副处长任常务副主任,各系主管学生工作的支部书记为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了资助工作与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资助中心内设学生资助办公室和学生助学贷款办公室,具体负责奖学金、助学金、“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免费就餐、缓交学费等学生资助工作。按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学院配备学生资助专职人员3人,系资助助理5人,他们与全体辅导员密切配合,保证了资助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场所固定,条件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是做好资助工作的保证。我院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精神,将学生资助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内,统筹安排,根据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需要予以保障。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经费主要用于购臵办公设备和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培训、学习,考察。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有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了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电话等办公设施,保证了学生资助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同时,学院积极开发应用现代网络新技术,努力改善学生资助工作条件,购买了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与维护。管理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分别设有相应的权限,可在网上完成资助信息发布、奖学金申报、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申请等事宜,达到了规范学生资助工作的要求。

(三)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几年来,学院从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入手,先后出台了《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量化表》等文件。制定了《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奖学金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贫困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勤工助学暂行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费减免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免费就餐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爱心助学基金管理办法》、《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临时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细化了领导分工,明确了规则职责,形成了议事制度,解决了实际问题,有效促进了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障了学生资助工作有序开展。在日常工中,学校领导带头履行职责,从严管理,不但积极参加每年的资助工作专题会议和受助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主动协调、督促资助工作,而且有计划、有目的的到资助工作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看望学生,与学生座谈,勉励学生自立自强、克服困难、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分工明确、职责到位、督导有力、程序严格的组织结构,为资助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科学认定、动态管理

由于我院面向甘肃省内招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度和信度是关键,关系着资助工作的公平与公正。我院在认真执行《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坚持一年级学生全面综合认定,二、三年级根据家庭条件变化适度调整,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程序认定与动态管理的有机结合。2011年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针对以往认定中存在的问题,新制定了《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量化表》、《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汇总表》、《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审批表》。对原来定性的指标进行了细化、量化,并抽取了二十个班级进行试测,在此基础上完善了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办法,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科学化、有效化。困难认定量化指标包括本人提交资料、家庭属性、本人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劳动力情况、家庭遭受灾难情况、家庭成员收入、家庭其他经济负担情况、参加勤工助学等方面,并且班主任和班级同学根据学生日常消费表现进行了打分。最后将分值汇总、排名,根据学生的量化得分确定贫困生认定等级。同时,我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三级认定: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学院学生处协调各系、宿管处、保卫处等学生工作部门对困难认定进行把关和审核,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认定的实施和管理,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班级学生困难认定小组负责认定资料的收集、民主评议、困难等级的量化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严格按照本人申请,班级评议,学生处审查,学院资助管理中心核查,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的程序实施,坚持班级评议结果公示和全院认定等级公示,全面落实了“一评议、二公示、三审查”的认定规程,保证学生困难认定准确、公正、公开和公平,实现了资助工作投诉少、意见少、反映问题渠道多、解决实际困难多的良好局面。

四、落实政策、资助到位

建立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的一项惠民政策,其特点就是既帮困又奖优,既济贫又励志。近5年来,我院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精神,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规定的程序开展了各类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得到了帮扶和资助,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仅2011年,共评审和发放各类奖学金16项,奖励人数1358人,奖励金额140.29万元,受奖比例达到全校总人数的38%;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38名,全年发放助学金582.3万元,贫困生资助比例达到全校总人数的48%; 2011年6月,对2011届毕业生组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发放还款知识手册,还款办法宣传单等进行诚信教育和还款教育,组织借款学生和经办银行签订还款手续和确认书,并邀请了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的王徽经理为贷款毕业生做诚信还款的专题讲座,使同学们牢记诚实守信、按期还款,并对毕业生离校后的联系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登记,为督促学生还贷奠定了基础;2011年9月,使用网上办公平台,在网上对我院贷款学生的办理了回执。截止11月底,1072名贷款学生贷款全部到账,贷款金额533.75万元。同时,减免学费、缓交学费、爱心资助、勤工俭学、伙食补贴等学生资助工作有序开展。2011年为家庭经济困难的8名学生申请了减免学费,减免金额2.1万元;有432名学生办理了缓缴学费,缓交学费150多万元;3名学生得到爱心救助,救助金额5.5万元;132名同学获得临时救助,救助金额2.64万元;50位学生进行勤工助学享受免费就餐,受助金额2万元;为152名同学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发放补助3.3万元;有187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了伙食补贴,发放伙食补贴44.928万元;为了抑制由于物价上涨造成的食堂饭菜涨价,学校为学生食堂补贴79.5万元,保证了学校食堂饭菜的基本稳定,减轻因物价上涨对学生就餐带来的压力。

五、多方筹措、保障经费

多年来,学院严格执行学生资助的政策和规定,严格按事业收入的5%足额提取资助经费。2011年学校事业收入3350.60万元,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和文件精神,从事业收入足额提取资助经费165.53万元,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爱心助学基金、校内无息借款、伙食补贴、免费就餐和建立食堂饭菜价格平抑基金、免除食堂经营户场地租赁费、免收管理费等明贴暗补方式,专项用于资助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学校积极筹集社会捐助资金,作为学生资助经费的有益补充。针对校友大部分在建筑行业从业的优势,我院积极与11家省内建筑企业联合设立奖学金,奖学金包括甘肃建总育才奖学金、一建育才奖学金、四建育才奖学金、六建育才奖学金、七建育才奖学金、中大育才奖学金、长城公司育才奖学金、华威育才奖学金、学长奖学金、一安育才奖学金、兰州电信育才奖学金等11类奖学金,资助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0名,资助金额22万元。另外,学校为了加大对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自2007年开始,设立了校长奖学金、学院贫困助学奖学金、学院奖学金、三好学生奖、优秀学生干部奖、技能竞赛专项奖等,平均每年奖励金额达90万元,有效地激励着学生“比学赶帮超”,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好转。

六、注重宣传、强化教育

为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加大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宣传力度精神,深入宣传党和国家这项惠民政策的实施成效,营造社会各界拥护落实资助政策的良好氛围,学院心非常重视国家的资助政策宣传,通过广播、网络、宣传板、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资助政策,多年坚持将“资助宣传手册”随同入学通知书一并寄发给录取新生,详细介绍高校设臵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助学措施,方便家庭困难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办理入学手续。新生开学报名,学院开通绿色通道,通过缓交、免交学费等方式,确保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入学。2011年5月组织开展生源地贷款政策和发放贷款、还款政策等宣传活动;2011年6月举行2011届毕业生助学贷款诚信还款教育大会,并邀请省开发银行领导做了学生征信和金融信贷知识专题讲座;2011年9月,结合入学教育,学院召开2011级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资助大会,宣讲了资助政策、听取了受助学生成才报告,化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了自信、自立、自强意识;2011年12月学院召开“科学理财 和谐生活”知识讲座,使广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多年来,学院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的感恩观念和“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诚信观念,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2011年3月策划组织了“感恩于心 知恩于行”的教育活动;2011年4月举办了感恩征文和演讲比赛;2011年5月举行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2011年6月组织受助学生填写诚信承诺书活动;2011年10月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演讲辩论协会主办了“感恩在我心,诚信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先后有500余名受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和体会,作了情真意贴、感人肺腑的演讲,激励和鞭策着建院的莘莘学子。

七、强化管理、有效服务

按照国家和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统一要求,在数据统计方面,我们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做到所有上报、发放数据及时、准确;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程序合理、审核严格、发放及时、符合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完整、数据健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原始申请资料、证明存根、回执存根、学费缴纳存根等保存完整,档案健全,查询快捷。

为了保证各类资助工作合理、公开、公平,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建立多条信仿渠道,并对上访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资助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学院通过公布电话、开通电子信箱、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及时、合理地解决来信来访问题,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咨询或投诉,做到及时答复,认真处理;对信访材料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并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解决,同时将信访结果通报上访者。对上级领导批转的资助投诉问题,根据相关政策做到及时办理。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安排专人负责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平台、甘肃省学生资助网、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专门网站关于学生资助方面信息的收集,按时收发、处理甘肃省学生资助网公文收发系统的文件,及时更新甘肃省学生资助网公文收发系统里与本校相关的数据信息。

八、资助育人、促进发展

学院注重提高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技竞赛、艺术展演、技能大赛等,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能力提升机会,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2011年,受助学生的各类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张亚莉等在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甘肃赛区荣获非专业级一等奖;苏欣雨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级;张世威在甘肃省高职院校第三届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09道桥一班郑海科在院级全站仪放样组获一等奖:伏晓勇在省级全站仪放样组获一等奖;曹小云在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优秀奖;许涛在第五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甘肃赛区选拔赛获得参与奖;高杨在第五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甘肃赛区特等奖;殷立伟在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理想与行动”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宋菲在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理想与行动”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张欢获二等奖,王媛媛获三等奖;高杨在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奖;张国尚在2011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荣获“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队员称号。为了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塑造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学生资助中心组织受助学生无偿进行义务劳动,要求受资助学生每学年必须完成20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先后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校园环境卫生,整理阅览室的图书、维护校园秩序,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九、突出特色、巩固成果 资助工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我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需要出发,通过服务、教育、引导和管理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更加有效地服务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资助工作理念,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给受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不仅重视物资的帮扶,更关注精神的安慰和良好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一是知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致贫原因、家庭结构、情况变化、发展态势等进行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为有针对性、多渠道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年来,我院先后共资助因父母离异、家庭变故致贫学生285人;因遭受自然灾害与突发事故致贫学生3236人;因自然条艰苦,观念落后致贫学生6454人;因家庭多子女就学致贫学生1989人;因父母下岗等家庭失去经济来源致贫学生458人;因家庭成员长期服药治病致贫学生737;资助英模、烈士子女及孤寡学生63人,共计资助费用17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家庭贫困学生实际困难。二是造平台、长才智、促发展。学院积极为家庭困难学生打造素质提升、增长才智的实践平台,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学院先后组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专升本班,学院从师资力量配备、课程设臵、考试辅导、实践锻炼、奖助学金分配等方面都给予大力倾斜与支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完成专科学业的同时取得自学本科学历,提高他们学历层次,为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拓宽了空间。同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举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才艺展示比赛、受助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新春联谊会,资助学生“理想与行动”征文、演讲比赛、受助学生自愿服务活动等,营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建机制、保成效、谋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资助与育人、扶贫与励志、济困与发展”相结合,“物资帮扶、精神抚慰、能力提升”融为一体的资助工作理念,基本建立了“八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确保了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和资助目标的实现。我院帮助“背着爷爷上学”的牛文文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理想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环保自行车、在“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大学生办事服务中心提供学生工作助理的勤工助学岗位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英语一级B考试费和普通话测试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校内免费上网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发放被褥和军训服等资助工作,先后被新华网、光明日报、每日甘肃网、兰州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回顾五年来的资助工作,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但与上级领导的期望、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我院的学生资助工作仍然存在着不足,有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主要是:

1、资助工作人员对资助工作的研究、探索不够,科研成果较少,特别是著作、论文发表的少,工作创新需进一步加强;

2、校内学生资助活动开展的内容还有待丰富,条件具备时应成立学生自发的资助成长成才社团组织,拓展延伸资助的育人成果;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信度和效度需进一步提高,要努力完善和建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系统,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4、积极参加上级资助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和联系,交流资助工作经验,全面提高组织工作的水平。

上一篇:2022军训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邯郸学院英语沙龙演讲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