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劳动合同

2024-10-09

福建省劳动合同(共6篇)

1.福建省劳动合同 篇一

甲方(用人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职工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籍贯:_________省_________市_________(县)

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因生产(工作)需要,招(聘)用乙方为本单位职工。甲乙双方根据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同意签订本合同。

一、本合同期限为_________,即自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其中:试用期限为______月。试用期内如发现乙方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工作内容:乙方接受甲方安排的以下生产(工作)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甲方根据国家和本省劳动工资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工资、奖金、津贴制度,确定乙方劳动报酬形式,按时向乙方支付劳动报酬。经协商拟支付乙方:_________。并根据乙方完成生产(工作)任务情况,以及本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和物价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乙方劳动报酬,改善乙方的生活福利待遇。

四、违约责任:任何一方违反本劳动合同,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根据产生后果和责任大小,予以经济赔偿。甲方擅自解除本合同的应赔偿乙方人民币_________元;乙方不履行本合同的应赔偿甲方人民币_________元。

五、双方认为需要订明的其他事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甲乙双方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拥有以下基本权利:

1.根据本单位生产(工作)需要安排和适当调整乙方生产(工作)任务;

2.依据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乙方行为规范,并监督其实施;

3.对违反本单位规章的乙方依法给予处罚;

4.法律、法规和本合同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乙方拥有以下基本权利:

1.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学习政治文化和业务技术,参加甲方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

2.在国家规定的安全和卫生标准条件下从事劳动,用人单位劳动条件恶劣,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乙方可以拒绝履行本合同;

3.按照个人的能力以及劳动的数量、质量领取劳动报酬;

4.参加本单位民主管理和参加党、团、工会组织以及参军等;

5.法律、法规和本合同规定的其他权利。

(三)甲方应承担以下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对乙方进行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等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

2.根据法律、法规以及集体劳动合同规定,为乙方提供符合法定安全卫生标准的生产(工作)条件;

3.按时足额支付乙方劳动报酬和保障乙方享有规定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4.对乙方以礼相待,不得采取有损其人格尊严的行为;

5.应将本单位所制定的各种劳动行为规范,于乙方上岗前以书面形式发给;

6.支持本单位工会组织的正常活动;

7.在劳动合同终止、解除时,应提供给乙方一份证明书。

(四)乙方应承担以下义务:

1.按照本合同规定,自觉地进行工作,努力完成生产(工作)任务;

2.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和保守本单位生产(工作)或业务秘密;

3.严格按照生产规程和安全规程进行生产(工作);

4.爱护设备和工具,并对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进行必要的维护与保养。

七、甲方在合同期间应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为乙方办理社会保险,甲乙双方应按国家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包括养老、工伤、医疗、疾病、生育、失业等)。

八、乙方享有国家规定的公休假、婚丧假、探亲假和女工孕期、产假、哺乳期等,以及疾病、伤亡等有关保险福利待遇。

九、甲乙双方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按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执行。需要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国家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不能解除合同的,双方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甲方因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者由于甲乙双方情况的变化,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合同的相关内容。乙方被劳教或判刑的,本合同自行解除。

十、在履行本合同中若发生劳动争议,应通过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协商调解,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应当从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服仲裁裁决的,当事人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一、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报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一份。

甲方

法定代表人

(公章)

年 月 日

乙方

(盖章)

年 月 日

鉴证单位

(盖章)

年 月 日

备注:

说明:备注栏可作为续订合同期限与更改合同条款之用,并加盖鉴证章。

2.福建省劳动合同 篇二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数量测算

农村劳动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全面正确了解农村劳动力现状, 农村劳动力数量以及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是解决好农村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对于确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协调城乡关系, 缩小城乡差距, 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福建省农村劳动力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的规模

福建省农业资源丰富, 农村劳动力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78-2007年, 福建省农村人口总量从2 111万人增加到2 647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18万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从728万人增加到1 499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26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34.19%增加到2007年的56.63%[1,2,3]。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快于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 几乎是农村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 增长迅速, 且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缺乏现代产业所必需的文化和技术素质, 是福建省劳动力转移中的首要问题。

1.2 农村劳动力的结构

从性别看, 2007年男性农村从业人员为712.5万人, 占乡村从业人员的 53.75%;女性农村从业人员为613.1万人, 占乡村从业人员的46.25%[1]。福建省农村从业性别比为116:100, 男性农业从业人员明显高于女性从业人员。

从整体文化程度上看, 据调查福建省农村劳动力中, 不识字或很少识字占 7.63%, 小学文化程度占31.63%, 初中文化程度占 46.18%,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0.35%, 中专占3.26%, 大专及以上人数0.95%[4], 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农村劳动力则更少。劳动力文化程度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 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了77.81%, 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下, 高素质人才极为缺乏。

从农民家庭劳动力负担看, 每户乡村人口约4 人, 每户整、半劳动力约2.77人, 劳动力负担系数为 1.44, 100 名乡村劳动力中外出工作的为 11.8人[1]。农村劳动力负担较重, 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少。

从劳动力的年龄分布上看, 通常来说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根据经济学理论和福建省的实际情况, 16 岁以下与 65 岁以上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劳动适龄人口为 (男 16~64 岁, 女 16~55 岁) 。据测算结果显示福建省青年劳动力 (16~29 岁) 较多, 约607万人, 占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 40.25%;壮年劳动力 (男30~54, 女30~44 岁) 所占的比例最高, 约629万人, 为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 41.94%;老年 (男 55~64 岁, 女 45~55 岁) 相对较少, 约262万人, 占劳动力人口的 17.52%。福建省劳动力年龄结构呈现青壮年劳动力居多的现象, 有巨大的转移潜力和压力。

1.3 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

从产业分布上看, 农村劳动力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一从事农业生产走向多元化就业:2007年, 从事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有637.46万人, 占全部从业人数的 48.05%;工业从业人员 258.27万人, 仅占全部从业人数的19.46%;建筑业从业人员 96.98万人, 占全部从业人数的 7.31%;交通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 41.27万人;批发与零售业82万人;住宿和餐饮业从业员26.83万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 4.21万人, 仅占有 0.31%;其他非农行业为 178.59万人。

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是48:27:25。可见, 作为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二、三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结构上的分布呈现明显不合理状态。农村从业人员分布在第一产业的人数最多, 所占比例接近一半, 而分布在第二、第三两个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份额仅为50%左右, 并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第二产业高, 这与第二、第三产业作为主要吸收就业部门经济发展规律不相符合。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在产业结构分布上不尽合理, 聚集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偏多。

从地区分布看, 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 呈现闽东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差异。福建省共有9个地级市, 根据各个地级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闽东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闽东南地区有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和莆田, 内陆地区有龙岩、三明、宁德和南平。闽东南地区的农业就业比重分别为:福州50.4%、厦门52%、泉州41.83%、漳州63.4%和莆田52.39%, 漳州除外 (漳州作为闽南金三角之一, 主要是发展农业经济, 所以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高) 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5.11%;内陆地区的农业就业比重分别为:龙岩56.81%、三明63.37%、宁德63.13%和南平69.21%, 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5.11%。其中以泉州比重最低为41.83%, 南平的比重为最高为69.21%。可见, 相对于福建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 农村内陆山区第一产业劳动力比例明显偏高。

2 福建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测算

2.1 劳动力平均耕地拥有量变化情况

对于一个地区是否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多种判别方法, 本文采用“地劳比率变动法”来判定福建省是否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获取统计资料的情况, 以1952年作为基期, 即假定1952年以前, 全部农业劳动力都具有生产性, 即不存在富余劳动力;定义农业部门生产性劳动系数 (T ) :T=1952年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投入的农业劳动力数量/某年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投入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定义农业部门富余劳动系数 (K ) :K=1-T ;计算农业部门富余劳动力:农业部门富余劳动力=某年农业从业人员数×K[5] 。福建省1952年农业劳动力为505.69万人, 2007年农业劳动力为692.17 万人 , 农业劳动力增长率为36.9%。福建省1952年的总耕地面积为1.4 681×106 hm2 , 2005年的总耕地面积为1.1 290×106hm2 , 总耕地面积减少23.1%[1,2,3]。农业劳动力增加, 而耕地却反而减少, 所以自 1952 年至今福建省每个劳动力拥有耕地面积肯定在减少。1952年以来福建的劳动力平均耕地拥有量变化测算结果如图1。

图1表明, 从1952年至2005年间福建省的人均耕地拥有量除偶尔几个年份间出现波动起伏变化外, 总体趋势上是在逐年减少的。并且在变化幅度上以改革开放前后显示出明显差异特征, 具体是改革开放前减少的幅度比较大, 平均每年每人减少0.003 7 hm2, 改革开放以后减少的幅度相对小些并且中间偶尔出现波动增长现象, 平均每年每人减少0.000 7 hm2, 足见两个阶段变化幅度悬殊巨大。究其原因应该是改革开放前开始有效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对人口规模实行有效控制, 才导致以改革开放前后为转折点出现人均耕地拥有量变化幅度呈现明显差异特征。具体的数据变化状况是1952 年的人均拥有量为0.290 3hm2, 而 2005年的人均拥有量为 0.162 7hm2, 53年中人均耕地拥有量减少0.127 6 hm2, 2005年的人均耕地拥有量几乎只有1952年时的1/2, 可见人均耕地拥有量减少数度从整体上看也是非常大的。此外, 2006、2007年虽无相关准确的数据可供测算, 但通过各种相关参考数据分析, 仍可以断定这两年中人均耕地拥有量也是在减少的。所以可以肯定在过去 55年中福建省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 而且数值大。

2.2 “地劳比率变动法”测算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

根据福建统计年鉴提供的相关数据, 假定1952年福建省农村不存在富余劳动力, 把 1952 年的耕地-劳动比例作为有效劳动使用率与以后各年份的实际劳动使用率比较后, 计算各年的生产性劳动系数 T 值、农村富余劳动率 K 值, 计算福建的剩余劳动力数量 (表1) 。

数据资料来源:福建统计年鉴 (2006-2008) 注:2006年无相关数据资料, 2007年所有推算数据均是在沿用2005年总耕地面积数据的基础上算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农户家庭承包为主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剥离出土地生产, 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多。经测算得到2005年福建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达到303.2万人, 另外2006, 2007年虽没有相关统计数据, 但在以2005年的耕地面积为基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算, 得到在2007福建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数量在250万人左右。为了更加直观的表明自1952年以来福建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变化情况, 以曲线图进行表示 (图2) 。

根据图2显示, 从总体上福建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是在波动变化中增加的, 并且以1992年为分界线出现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 1992年以前是在波动增长中实现富余劳动力数量增加并在1992年达到最大值为414.4万人, 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波动下降和波动增加交替出现现象, 且波动变化的幅度都不大, 此阶段内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开始呈现比较稳定变化。具体的变化情况是:1952—1983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处于不断增长积累时期, 从0增加到288.7万人;1984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突然下降到271.3万人, 比1983年下降17.4万人, 这是因为1984—1988年全国各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转移吸收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983—1992年又是一个稳步增加时期, 1992年达到最大值414.1万人, 这是因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吸收大量劳动力,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和城市工业发展带动了农业生产率提高, 释放更多劳动力, 所以富余劳动力依然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各地于1989—199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为期三年的整顿, 控制经济的过快增长, 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数量减少, 甚至出现劳动力回流现象, 所以1992年达到最大值;1992—2005年间, 先是1992—1996年间开始出现下降现象, 尔后1996—2002年间又转变为上升现象, 继而2002—2005年间再次呈现下降趋势, 但从整体上可以说是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1993年富余劳动力数值401.5万人, 到2005年富余劳动力数值为303.2万人, 农村富余劳动力平均每年下降7.7万人。这是因为自1992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种经济实体组织在城市和农村大量发展起来吸收和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结果。虽然自1992年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但是数量规模仍然庞大基本保持在300万人以上, 此外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影响下, 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仍有再次呈现波动增加的可能, 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需慎重对待。

3 促进福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 在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城市就业形势日显严峻的新经济形势下, 要解决福建目前300多万富余农村劳动力问题,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根据以上测算结果显示福建目前仍有300万左右的富余劳动力存在, 并且年龄结构上是以青壮年群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 性别结构上则是以男性多于女性存在。综合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特征可概括为数量规模大、青壮年、男性居多, 这样的富余劳动力质量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为地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因为他们具有极强的创造力优势, 而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好这些人的就业问题, 在生存压力的影响下他们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安全隐患, 抢劫、偷盗、犯罪、破坏公物事件频发。所以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转移, 从就业信息的发放、就业培训部门的管理、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社会保障的建立健全, 转移劳动力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户籍制度问题都应当要有一套完整的措施。

3.2 立足农村, 加强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若想要以异地转移的方式实现这些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太现实的, 可以说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目前比较可取的途径选择。根据以上结论, 福建的农村劳动力主要还是滞留在农业内部, 二、三产业就业比例明显偏低, 所以依旧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至于二、三产业的发展, 在目前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 发展农村第二产业的时机并不成熟, 可将更多的政策、人力、物力向加强引导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倾斜, 特别是要发展旅游业, 因为一方面福建各个地区都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 另一方面现在的旅游观念愈加大众化, 有巨大旅游市场需求。

3.3 重视教育和培训与提高劳动力的自我增值能力并重

福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处在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绝大部分。这个现象可从两个角度进行评价:第一劳动者文化素质低, 缺乏技能, 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就业岗位, 制约富余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第二这样的劳动者文化程度可以说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了, 通过适当加以培训和引导使其成为有简单专项技能甚至有自我学习能力的劳动力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建议一方面要继续推行传统的“市场引导培训, 培训促进就业”方式展开职业教育, 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媒体宣传引导说明自我学习实现增值的重要性, 让劳动力由被动接受教育培训转变为主动、积极、能够寻找自身差距、主动收集就业信息的自我增值型人才, 让劳动者的自我增值成为自身的一种习惯, 这样我们的教育培训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3.4 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

福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比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内陆地区少, 再次证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但在当前大城市无法容纳大规模劳动力转移, 农村城市化建设过慢劳动力消化量不高的形势下, 福建的城市化建设道路建议采取从农村与城市双向推进方式。首先, 农村向城市逐步演化, 合理引导农村向农村城镇发展、农村城镇向中等城市发展, 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其次要注意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福州、厦门为龙头, 以泉州、漳州为支撑, 以厦门湾、闽江口、泉州 “半小时”城市群三圈连成闽东南沿海城镇密集带, 并把莆田、宁德市连接起来形成闽东南沿海发展轴, 向内陆山区龙岩、三明、南平三市横向辐射。

3.5 建立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在福建农村, 家庭和土地是农民生活、医疗和养老保障的主要来源, 而社会保障仍处于低水平和杂乱无章的状态。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活保障和生活质量, 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 而且妨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农业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将农村人口纳入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之内, 一方面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口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生存保障问题, 另一方面可消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同时作者了解到有参保意愿但找不到参保途径是目前农村中广泛存在的问题, 建议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农民参加社会保障通道的建设, 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且有参保意愿的农民先参与到保障建设体系中来, 这批人可在农民群体中起到带动的作用。

总之,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是系统性的、多方面的, 尽管不同地区在对渠道的选择上有所侧重有所不同, 但从根本上说, 它还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 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寻找更多的就业空间,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参考文献

[1]福建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67-81.

[2]福建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65-80.

[3]福建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67-82.

[4]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93-94.

3.福建省软件开发合同(示本) 篇三

委托人: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研发人: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委托乙方就______________软件开发实施,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

1.合同标的和合同价格 项目名称

收费标准

交付期

合同总金额(大写)人民币(?:)

备注

2.交付方式

在甲方指定的设备(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等)实施安装,并开通使用,同时向甲方交付该开发软件的程序、文档、使用说明书等全部技术资料。

3.验收

软件正式开通使用后_______工作日内,甲方需求提供部门或任务要求部门委派代表进行验收,双方代表必须按规定的验收交接单上的项目对照本合同填好验收结果,验收结果经双方确认后,由______________审核确认。

4.付款方式与条件

交付并经验收合格后,甲方凭验收合格文件等材料以_______方式向乙方一次性支付_______%的费用。剩余费用待质量保证期满后工作日内由甲方以_______方式向乙方一次性支付。

5.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

按照本合同项目需求书规定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本合同项目需求书经双方签字确认后作为本合同附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6.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期为_______天,自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在质量保证期内软件运行发生故障或需要优化时,乙方在接到甲方通知后_______小时内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免费提供咨询、修改软件等服务,并及时填写报告(包括更改原因、处理情况及甲方意见等)报甲方备案。

7.知识产权

乙方应当保证所交付的软件或其中任何一部分没有侵犯第三方的专利权、商标权或工业设计权等知识产权。如第三方对该软件或其中任何一部分提出侵权指控,由乙方负责与第三方交涉并承担一切法律责任与因此产生的所有费用。甲方因此而遭致损失的,乙方应全额赔偿。

本合同所开发软件的专利、著作申请权利属______________方所有。

8.违约责任

如果乙方未能按合同规定的时间按时交付使用(不可抗力除外),延期交付违约金比例为每迟交_______天,乙方应承担合同总金额的_______%/日的违约金。延期交付时间超过_______天,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乙方向甲方支付合同总金额的_______%的违约金。

9.其他约定

9.1本服务合同未尽事宜的处理,由双方协商,并以补充协议或会议记录经双方签字确认同意后,方能生效。双方在更换全权代表时,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个工作日内以正式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9.2在执行服务合同过程中发生任何纠纷均需通过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下述第_______种方式解决

(1)提交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9.3在仲裁或诉讼期间双方应继续履行服务中不属于纠纷范围的义务。

10.协议生效

10.1本合同由双方代表于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签字生效。

10.2本合同用中文制成一式四份,甲方、乙方各执两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0.3本合同的所有附件及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会议纪要等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合同附件中的条款与协议条款的相关内容相冲突时,以本协议条款为准。

10.4所有关于本合同条款的修改、补充、变更,需经双方协商并制作书面补充协议,双方签字盖章后方能生效,补充协议作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与本合同相同的法律效力。

附件:合同项目需求书

甲方: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

单位地址:_________ 单位地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4.福建省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 篇四

单位招工不得歧视女性

《条例》加强了对企业女职工的劳动权利、劳动安全与身心健康的特殊保护。《条例》对女职工职业病防治、“四期”保护等作出了详细规定。《条例》强调,用人单位在招工和裁员时,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歧视女性。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障女职工的劳动权利,改善女职工的劳动条件,将女职工劳动保护内容纳入企业集体合同,并根据本单位实际,建立相应的女职工劳动保护制度。

每两年至少一次妇检

《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每两年至少组织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常见疾病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检查时间视为劳动时间。

对直接从事有毒有害岗位作业的女职工,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检查档案,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女职工本人。

“三期”未满合同自动延续

《条例》规定,女职工在孕妇、产期、哺乳期(指自婴儿出生之日起至满一周岁止)内,除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期满而孕期、产期、哺乳期未满的,劳动合同的期限自动延续至孕期、产期、哺乳期期满。

哺乳期劳动强度有限定

《条例》规定,从事高处、低温、冷水、野外流动、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的女职工在月经期间,经本人提出,用人单位应当为其安排其他劳动。从事连续四个小时以上站立劳动的女职工在月经期间,经本人提出,用人单位视具体情况安排其适当的工间休息。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孕期、哺乳期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正在从事的,应当予以调整。女职工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或者在哺乳期内的,用人单位每天应当在工作时间内安排其一小时的休息或者哺乳时间(多胞胎生育的,应当酌情延长),并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休息或者哺乳时间计算为劳动时间。

女职工可申请产前假

《条例》规定,女职工怀孕七个月以上,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批准,可以请产前假。女职工产假期满,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批准,可以请哺乳假至婴儿满一周岁。同时,女职工休产前假、哺乳假期间,工资由用人单位按不低于生育津贴60%的标准支付,并不是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条例》还规定,女职工产假为90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晚育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女职工产假为135天至180天,具体天数由用人单位规定。女职工怀孕流产的,根据有从事人工终止妊娠手术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证明,享有产假。怀孕三个月以内流产的,产假为15天至30天;怀孕三个月以上流产的,产假为42天。

产前检查费用无须自己掏

5.福建省劳动合同 篇五

(69名)

福建东南医药有限公司 福州广播电视集团 福州民天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建工(集团)总公司 福建建州物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长乐市供电有限公司 福建春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港马尾港务公司 中国银行福州市市中支行 厦门火炬集团有限公司 厦门顺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厦门市启悟中学 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

厦门市思明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 厦门轻工集团有限公司 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分行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龙海分公司 南靖县地方税务局平和县邮政局 华安县供电有限公司 泉州第五中学

德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泉州市泉港区山腰盐场

泉州电业局泉州市宝洲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泉州市法律援助中心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永春支行 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烟草机械有限公司 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 晋江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三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 三明市列东中学

福建三钢小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斯特力气动工具有限公司 福建文鑫莲业食品有限公司

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管委会 莆田市力天红木艺雕有限公司 福建保兰德箱包皮县有限公司 莆田市力奴鞋业有限公司 福建青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松溪县支行 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 邵武市国家税务局

福建龙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福建省长汀盼盼食品有限公司 龙岩市公安局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漳平市支行 龙岩市公路局 永定县总工会 福安市地方税务局 福建有氟密泵阀有限公司 宁德市蕉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蕉城区烟草专卖局 福州市公路局平潭分局

福建省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南昌铁路局郭坑工务修制厂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福建省人民剧场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福建省永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三明市烟草专卖局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 2011年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公示名单

蒋银花(女)兰寿弟 俞海金

任 萍(女)鲍瑞忠 应 龙

宋利红(女)林 根 胡玉柳

姚 文(女)刘 燕(女)江信谨 刘世英 林建银

王小秋(女)王 华(女)(共230名)福州市(39名)

福建省长乐市金源纺织有限公司前纺车间一纺A班班长

福建华科光电有限公司OTP项目拋光组组长 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部冲压组副技术长

福州兴春赠品制造有限公司业务主管 福建永兴房地产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福州市鼓楼运输公司出租车司机

福州营达公交有限公司线路班长、车长 福州勉海电器维修服务有限公司技术工人 福州机场二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职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分行部门经理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市中支行营业部副主任 福州璜泰电器有限公司售后维修安装组组长 福建联迪商用设备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

福州第十九中学教师

福州市艺术学校闽剧专业教师 姚履枫(女)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第二病区科主任 程道敏 叶 锋 陈仁兵

林碧芳(女)陈丽娇(女)卢 斌 欧阳圣章 张秀冲 郑其铣 林 镇 冯三苟 陈德龙 邱奕多

兰凤凤(女)黄久生 潘在奇 邹小雄 秦亚鸣 闽侯县洋里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福清市人民政府音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福州市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监察支队仓山大队城门中队二中队长

闽侯县荆溪镇厚屿社区居委会妇女主任 福州市科技园区洪山园管理委员会管理员 福清市公安局玉屏派出所所长 长乐市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副所长 连江县潘渡乡人民政府职工

福州市马尾区农村发展局农业科科长 福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四大队副大队长 福建省大地管桩有限公司品管部主任 福建省龙湟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福州建工(集团)总公司土建(泥工)班组长

罗源县凤山镇环境卫生管理所工人 福建飞远城市配送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经理 福建省轮船总公司工会主席 福建福人木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福建同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林 栋 林根平吴裕寿 陈友平

朱树目 吴一华(女)吴鹭勇

张玉兰(女)李万村 李少波 杨经葵 陈文良

陈琳琳(女)林国平欧志成 郑天源 高树彬 黃 瑾 黄怀国 福建六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福州市地方税务局外税分局局长 闽清县供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福清华泰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厦门市(27名)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桐梓社区党支部书记

厦门双十中学教师 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巡警大队副大队长

厦门市翔安区新店中心小学特教班教师 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厦门市市政建设开发总公司总工室主任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教师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分行部门总经理厦门市思明区国税局纳税服务科科长 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物流部经理 宏泰集团(厦门)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动力部电仪班班长 厦门市中医院副院长

厦门富士电气化学有限公司中继物流课课长 厦门紫金矿冶技术有限公司科研技术人员

谢彤华 厦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发展部(国际业务部)总经理

颜文敏 厦门东孚征地拆迁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

柯明月(女)思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长 刘 丽(女)李少平陈少斌 陈金城

林美德

高枫华(女)邱金山 洪家庆 洪建德

李 玲(女)张若峰 黄明池 陈振琪

黄志丽(女)厦门市名悦休闲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厦门立扬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组长 厦门市同安电力工程公司工会主席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劳动保障站干部(挂职:厦门市后溪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厦门汇科电子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工会主席 中国共产党厦门市思明区鹭江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

漳州市(21名)

漳州市医院妇产科主任 漳州市公安局办公室指挥中心主任

漳州市交通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交通保障部副主任 漳州市地方税务局计财科科长

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审判员 欧阳标 林武龙 杨跃民 黄志峰

吴小丹(女)张群毅

吴棋仙(女)叶建民

简妙卿(女)苏周祥 苏茂忠

高巧真(女)雷应芳 肖乾福

王 玲(女)孙 鹏

郑秀芳(女)杜培玉(女)出文彬 漳州市龙文区龙文中学教师 龙海市公安局角美派出所所长 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教研室主任 漳浦县古雷镇生态公益林护林队队长

云霄县公安局户政中队中队长 东山疏港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拆迁评估理赔员诏安县梅岭镇下傅小学教师平和县交通局工程股长

南靖县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急诊科护士长 华安县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福建凯西钢铁有限公司冷轧车间主任

福建希源纸业有限公司成品质检员 漳州市立达信绿色照明有限公司仓管组长 长泰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漳州市总工会宣教部长 青岛啤酒(漳州)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泉州市(44名)

泉州市鲤城区妇幼保健院院长

中共丰泽区委东海街道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 泉港区涂岭镇前欧村党支部书记、主任

张国柱 惠安县地方税务局工会主席

陈清琴(女)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苏明瑜(女)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教师 蔡彩虹(女)晋江市青少年宫教师

吴雅琳(女)陈文霓 卓坪辉

洪映梅(女)陈春雷 王明峰 李福财 苏清春 郭山玉 蔡永潮 江正丰

严捍东 黄志强 詹秋冰 王礼瓶 晋江市政协办公室行政科科长 晋江市财政局行政事业科科长 南安市邮政局英都支局投递员

南安市诗山中学教师 南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安溪县医院院长

安溪县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大队大队长 福建泉州美岭集团公司水泥技术顾问

福建省德化县永德信陶瓷有限责任公司业务经理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泉州分公司部门主任 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部化工二联合团队经理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 泉州师范附属小学校长

泉州市见龙亭小区建设指挥部综合组长 泉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室副总工程师 洪建农 杨永强 泉州市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管理处主任 泉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洪珊珊(女)泉州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万淳慧 吴伟忠

董华美(女)李 雪 黄如良 张言群

张秋芳(女)吴志强 熊小平王金聪

陈小玲(女)郑志勇 吴荣照 戴增实 黄钟敬 陈龙津 陈向荣 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党政办公室主任 泉州市殡葬管理所办公室主任

泉州嘉泰鞋业有限公司厂务主管 泉州市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福建天广消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福建中体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客户总监

华辉玻璃(中国)有限公司文秘 石狮五洲佳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厨政总监 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业务主管

晋江市青阳街道阳光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泉州市总工会经保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泉州海事局政务中心主任 福建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泉州市一鸣交通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泉州众志金刚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泉港区财政局局长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晋江分公司总经理

林聪颖 陈伯熙

翁艺星 陈华蓉(女)程明玉(女)廖京东 庄学荣 伍春生 周建波 姜立荣

庄晓芬(女)张朝晖 蔡维灿 林旺江 陈德成

张日明 潘来长 刘润仁 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永春县规划建设局党支部书记、局长

三明市(19名)

福建省群利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锻工

永安市人民法院西洋人民法庭庭长 明溪县建筑业管理站副站长 建宁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 泰宁县供电公司工程师

将乐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副所长 沙县机关事务管理局花卉工

尤溪第一中学物理教师、办公室副主任

大田县均溪镇白岩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社区主任 三明市第一医院骨科医生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师 三明市铁路建设办公室综合科科长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铁厂高炉车间热风工段工段长

福建环科集团三明市高科橡胶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 福建梅列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工会主席 福建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工会主席 魏建祥 赖祥生 郑开红

凌文茂 黄加成 周淑萍(女)郑少颖(女)王志勇 许建成 张国炼 陈苍海

欧争青(女)阮冠杰 蒋瑞华

易招兴 宁化县地方税务局局长 三明电业局局长

清流县鸿翔农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莆田市(11名)

中共仙游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委员会党委书记、理事长

仙游县龙虎山古典家俱有限公司技术员

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岱峰初级中学校长 莆田第五中学英语教师 莆田市涵江区计划生育服务站职工 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莆田市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国建科科长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莆田分公司集团客户部副经理

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教师 莆田市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科员

莆田市荔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莆田市荔城区“五大战役”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南平市(17名)

南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延平大队科员

欧 武 郑国江 李 翔 陈熙徽 伍邦野

吴君冰(女)周广兴 刘国英 范立文 廖朗明

江兰凤(女)郁飞雄 蔡坚信 方诗东 王赤仔

董韵竹(女)林小祥 邱定锦 卢铨生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南平电业局副班长 中共南平市委办公室综合三科科长 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营销经理

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副经理 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裸线分厂副厂长邵武市邮政局客户经理 福建建阳龙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武夷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技术干部 南平市公路局浦城分局九牧公路站公路养护 邵武市立医院主任医师

顺昌县医院副护士长 光泽第一中学数学教师 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校长 浦城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政和分公司经理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瓯支行行长

龙岩市(19名)

福建龙工集团有限公司总调度室计划员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外科主任 长汀广播电视发射台干部

王天飞 林 鹰 张灯耀 张友和

张秀慧(女)李奇霞(女)赖建新 邱熠华 林钦城 罗仕长 钟为仁

童月琴(女)陈俊平苏龙州 雷日东 叶金星

黄安贵 吴乃明

兰惠琴(女)长汀县第一中学校长 上杭县医院医生

永定县供电有限公司政工部主任 永定县煤炭开发总公司职员

漳平市公安局菁城派出所副教导员 福建漳平台品茶业有限公司评茶员 福建佳丽斯家纺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福建马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 上杭县才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土建施工员 宝丽金工艺品(连城)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 新洲(武平)林化有限公司工人

连城县自来水公司工会主席 福建塔牌水泥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福建龙洲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龙岩分公司副总经理龙岩市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宁德市(13名)

宁德市太姥山电视转播台值机员 福建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古田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

张居纯 王 晓 屏南县供电有限公司城郊中心供电所外线工 宁德市交通工程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

叶 珊(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周宁县支行业务员 周秀美(女)寿宁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肖建闽 黄国伟 郑正党 林康云 林晓青 林住銮

蔡强 魏文洪

王耀东 刘传标

杨明媚(女)李妙君(女)福安市交警大队韩阳中队民警 宁德市蕉城区侨兴学园园长

福鼎市鳕鱼服饰有限公司缝制车间主任 福安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古田县总工会主席

霞浦县溪南镇人民政府镇长

平潭(2名)

平潭县供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平潭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中队长

省属有关单位(18名)

福建省立医院肝胆外科医师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

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处副主任科员

福建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综合科副科长 王福贵 瞿承燚 福建省邮电学校校长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西藏地质调查所所长

吴婷芳(女)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州海关副科长 黄 克 王 中 翁国星 丁 勇 王昌明 苏水生 李来龙

王秀珍(女)郑美凤(女)蔡冠雄 朱一民 福建省财政厅预算处主任科员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主任科员 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

南昌铁路局福州车辆段福州南动车所技术组组长福建汇盛铁路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 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地勘部副主任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福州电厂厂长

6.福建省劳动合同 篇六

21世纪人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重要, 人力资本被国内外众多的经济学家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 人力资本被视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和“引擎”。由于它的收益递增性, 人力资本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以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哈罗德 (R.Harrod) 和多马 (E·D·Domar) 分别创立, 而后索洛 (Sollow) 提出含技术进步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加以补充, 但在这些理论模型中并没有强调人力资本因素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W·Schultz) 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人力资本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贝克尔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 他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 对人力资本的性质、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以卢卡斯 (R·Lucas) 和罗默为代表人物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以技术进步内生化为特征把人力资本纳入模型之中, 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 运用更加微观的方法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观点, 胡永远 (2003) 、钱枫 (2006) , 谢心灵 (2002) 等认为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显著为正, 但贡献率较小;钱枫 (2006) 、陈文静 (2005) 等认为物质资本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份额很小;杨建仁 (2003) 、陶静 (2006) 认为人力资本的溢出对非劳动资源的效率改进越大,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用越明显;胡永远 (2003) 还认为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与产出增长率不存在显著相关, 人力资本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董烨然、黄晶 (2004) 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低于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缺乏规模经济性, 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较大。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的经济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省, 福建如此快速的增长自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但是, 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定性分析, 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与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分析, 或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 即使有些学者进行了实证分析, 也只是简单地计算影响因素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 忽略了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利用统计资料测算了1978~2006年福建省的人力资本水平, 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引导关系, 并通过建立了生产函数有效劳动模型来计算1978~2006年期间福建省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 指标选取和测算①

1.1 产出总量的计算

本文选择福建省历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②指标来衡量福建省产出水平, 并统一换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各年产出水平, 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1.2 物质资本投入量的估计

资本投入量=固定资本存量+流动资本, 其中流动资本用存货增加这一指标反映。由于固定资本存量和存货增加这两部分数据不能直接取得, 所以要先对他们进行测算。

1.2.1 固定资本存量的计算

由于资料的限制和数据的可得性, 假设福建省固定资本在1952年全部形成, 而且1952年固定资本存量相当于当年GDP的3倍, 约合1978年价格的199.11亿元③。则1978年固定资产存量计算公式为:

ΚC1978=ΚC1952t=195225 (1-δt) +i=125f1952+i+ij=125 (1-δ1952+j) +f1978

1979~2006年的固定资本存量可用如下逆推模型推算:

KCt=KCt-1 (1-δt-1) +ft

其中, KCt表示第t年固定资本存量;KCt-1表示第t-1年固定资本存量;δt-1为第t-1年的资本折旧率。我们假设其折旧率1978~1989年取δ为5%;1990年 (包括1990年) 后取δ为5.5%;ft为第t年的固定资本形成额。

1.2.2 存货增加的计算

根据1978~2006年存货增加价格指数④ (1952=100) 和存货增加⑤ (现价) 来计算以1978年价计算的存货增加额, 以消除各年价格不同而造成的影响。

1.2.3 资本存量的计算

利用上面所得到的福建省历年固定资产存量以及当年的存货增加, 就可以得到历年的资本投入量Kt。

1.3 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

本文采用受教育年限法来核算福建省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 (1) 将劳动力即从业人员按学历层次分为5类:文盲和半文盲、小学 (包括普通小学、成人小学教育) 、初中 (包括普通初中、职业初中、初中级技工、工读学校、成人初中) 、高中 (包括普通高中、中等专业技术、职业高中、高中技工教育、成人中等技术教育、成人高中) 、大学专科及以上。 (2) 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学年情况, 将5类学历层次的受教育年限分别限定为2年、6年、9年、12年和15年。为了克服数据方面的困难, 各年的人力资本存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Ht=ht×Lt

其中, ht表示第t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反映人力资本水平;Lt表示第t年的从业人员数, Ht为第t年的人力资本存量。

2 均衡关系与引导关系分析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与根本动力, 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 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这里我们将主要考察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引导关系。

为了检验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首先须对这2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这里我们先对GDP和H做对数变换, 变换后的序列记为lnGDP和lnH。表1为利用Eviews 5.1对时间序列lnGDP和lnH进行P-P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表1的结果表明,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 lnGDP和lnH序列都是具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 因此可对二者进行协整检验, 以考察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注:DX为X的一阶差分;t为趋势项;c为截距项;n为滞后变量阶数

注:“*”号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结果显著

表2为利用Eviews 5.1对lnGDP与lnH之间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 对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 迹统计量为37.71446, 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 因此拒绝原假设, 认为两个序列之间存在至少一个协整关系。而对于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下, 迹统计量为0.876143, 小于5%的临界值, 无法拒绝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从而得出时间序列lnGDP与lnH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最大特征值检验也支持了上述结论。

由于lnGDP与lnH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因此二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引导关系。为此我们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3为利用Eviews 5.1对lnGDP与lnH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从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人力资本存量不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 即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促进了GDP增长;而对于GDP增长不是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 P值为0.8109, 因此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原假设。由此我们认为福建省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将会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增长, 而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的促进人力资本的提高。这表明福建省的教育投入不足, 这些教育投入并没有引起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

3 福建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估计

随着新经济增长模型的出现和应用, 人力资本存量H逐渐的取代了劳动力投入L, 从而就出现了另一类生产函数关系模型, 即有效劳动模型:

YT=AtKαtHtβ (1)

模型中, Yt、Kt、Ht、均为时间t的函数;Ht是人力资本存量。该模型内生地引入了劳动的人力资本水平因素, 充分考虑了人力资本具有的生产要素功能特性。式中, α、β分别表示资本投入边际产出弹性系数和人力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系数, 即产出中资本所占份额和人力资本所占份额。ΔYtYt表示产出增长率;ΔAtAt表示技术进步增长率;ΔΚtΚt表示资本投入增长率;ΔΗtΗt表示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αΔΚtΚtβΔΗtΗt分别表示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贡献份额, 它们分别除以ΔYtYt所得的商就是各自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将 (1) 式两边取对数得到如下线性模型:

lnYt=lnAt+αlnKt+βlnHt (2)

由于技术进步At是时变且不可观测的, 故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 (2) 式进行估计, 这里假定状态变量At服从如下状态方程:

lnAt=γ+θlnAt-1+vt (3)

根据前面得到的福建省1978~2006年的GDP、资本存量K和人力资本存量H的数据, 对 (2) 、 (3) 式进行估计, 得到福建省经济增长模型为:

lnGDPt=lnAt+0.680lnKt+0.895lnHt

(16.614) (8.402)

lnAt=-0.690+0.738lnAt-1

(-8.469) (57.932)

从模型分析中可看出, 福建省GDP、资本存量K和人力资本存量H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有效劳动模型较好地描述。在有效劳动模型中, 资本存量产出弹性α=0.680, 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β=0.895, α+β>1, 说明福建省经济规模报酬递增。

根据模型分析的结果, 我们可以测算人力资本存量的平均贡献份额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

要素贡献份额= (要素增长率×要素产出弹性) (4)

要素贡献率= (要素增长率×要素产出弹性) /产出增长率×100% (5)

表4为利用有效劳动模型结果进行测算的福建省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表4可看出, 在增长率方面, 福建省从1978~2006年这29年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2.67%, 人力资本存量 的平均增长率为4.62%, 高于2.65%的从业人员数量 的增长率, 这主要得益于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78年的4.75年提高到2006年的8.09年。物质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为11.50%, 明显高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在贡献份额方面, 物质资本存量K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高于人力资本存量, 1978~2006年间, 福建省资本平均贡献份额为7.94%, 高于4.14%的人力资本贡献份额。在贡献率方面, 1978~2006年间福建省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率则为32.67%, 而物质资本投入的贡献率几乎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两倍, 达到了62.66%, 这说明福建的经济主要靠物质资本拉动。人力资本虽然对经济增长有很大贡献, 但其物质资本增长率明显高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 由此可见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侧重于物质资本投入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 福建省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长期均衡的趋势;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但经济增长不会自动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2) 福建省经济规模报酬递增;对福建省的经济与各生产要素的平均增长率以及各生产要素的平均贡献份额与平均贡献率的测算结果表明, 在过去的近30年间, 福建省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高达两位数;物质资本的贡献份额和贡献率几乎是人力资本贡献份额和贡献率的两倍。这说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拉动, 福建的经济增长属于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本投入增长的“粗放型”增长。

鉴于上述结论, 本文认为:

在政府层面上, 必须将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人力资本培育市场化, 优化教育结构, 提高教育投入的回报率, 增加人力资本储备来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和存量;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力度, 特别是“基础教育”和“再教育”方面的投人, 借此来持续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除着力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的投人外, 更应加强对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培育和支持, 为高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同时, 应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培训网络, 加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发展职业教育, 从而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进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与企业层面上, 政府应采取优惠措施鼓励民间有志之士利用民间闲散资金开展民间或者企业投资办学, 拓宽办学渠道。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特别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企业或个人通过设立教育基金, 为各级学校捐资, 在各级学校设立奖学金等做法, 弥补教育经费缺口, 也为企业储备人才。企业和学校应该改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 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人才。如完善竞争奖优的人才使用机制, 健全催人奋发的薪酬分配机制, 建立持久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改善他们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以此保证对现有人力资本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并在社会上和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

参考文献

[1].秦元芳, 张亿钧.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10)

[2].胡永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03, (1)

[3].董烨然, 黄晶.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河南与全国对比为例[J].经济经纬, 2004, (6)

[4].洪传春, 许文兴.福建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 2007, (1)

[5].陶静.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当代经济, 2006, (6) :33

[6].樊瑛, 张鹏.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计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2)

[7].胡永远, 刘智勇.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04, (2)

上一篇:国学的真谛下一篇:金发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