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共13篇)
1.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 篇一
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评价的几点思考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产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新课程理念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打破了传统教育评价只重视选拔功能的倾向,更强调发展性、整体性、多元化的评价。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真正落实发展性学生评价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注重活动的过程、方法,展现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了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中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中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即“不以成败论英雄”。
在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时,应揭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解决问题采取的方法,也许活动结果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但也要看到学生的努力,并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参与后与他人进行平等的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得失、经验与他人共享,在展现、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观察法,即教师、家长、同伴、学生自己等活动相关人员在活动过程随时观察并记录下每个学生每个细节的表现,及时总结、不断自省、不断改进,达到即时、即兴评价。其中成果记录袋,就可以引导学生随时积累相关资料,达到体现过程、方法,展现自我、共同分享的目的。
二、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都具有多元的特性,而活动评价渗透在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以它的评价方式也具有灵活性、多元性。在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参观、访问等多种活动展开过程中,评价也伴随着这些方式出现,再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展现出来,可以说是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
在评价过程中,要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教是为了不用教”,达到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让他们在活动中随时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情感、态度、意志、习惯等方面有所觉悟,形成认识,并在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平时的作业、活动的记录、计划和相片、小报、录音带等多种形式的资料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还可以引导学生随时记录下对活动的认识、感受,作为评价的依据。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个性结构是由多侧面、多层次心理特征所组成的,具有个人特点的复杂整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正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先天基本条件和生存的环境存在差异,造就了思维、行为习惯等思维因素的不同。教师应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引导学生自己制定“自我参照”评价标准。采取观察法与激励法相结合,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也可采取观察法与追踪法相结合,长期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真正做到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以往的学科课程评价中,成绩首先被推上了评价的历史舞台,无论是平时成绩的测验,,还是期考试,都以是否掌握了知识考到了高分为中心,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更少顾及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世界著名的足球教练员米卢曾经多次强调“态度决定一切”,可见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态度、情感的发展,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还有学生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等。
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合作的愿望、技巧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途径、技巧及对信息的辨别反思能力来评价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作品的创意、设计方法、制作过程及作品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设计与操作技能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中对中学生的评价是促进活动主题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监控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改进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促进活动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
2.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 篇二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并没有凸显其课程特性, 存在诸多问题, 亟待厘清的有以下几个。
一、为何评价———裁定还是改善?
传统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最好的学生。其主要功能就是分类鉴定, 进行选拔和淘汰, 以使“最好的学生”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也就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因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 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重要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 评价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注重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和促进功能, 发现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和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如在一次采访课上, 我指导学生如何围绕“家乡毛纱”进行采访, 课后分小组按照采访计划进行实地采访。采访后的课堂交流, 各小组汇报采访结果。其中一个小组并没有完成采访。如果说是以最后的采访结果作为标准来评价, 换句话说, 评价的目的是简单地按结果而判断, 显然, 这一组是失败的小组。但事实上, 经过了解, 这一组成员进行了3次采访的尝试。第一次, 因为没有联系好, 吃了个闭门羹, 采访计划落空;第二次采访, 老板在, 但是组员没有讲清采访目的, 采访变成嘻嘻哈哈的聊天打趣;第三次采访, 一切就绪, 可是组员推三阻四不肯上前采访, 最后老板生意很忙, 采访没有完成。课堂上, 这个小组的挫败感非常强。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这一小组, 而是给足时间让这一组清晰地描述他们的采访经过,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碰到他们这一组的情况, 你会怎么做?学生畅所欲言, 现场支招。最后把问题抛给这一组学生:再去采访, 你们会怎么做?有了失败的经验, 又有同学的支招, 这一组学生信心满满, 修正了原先的不足,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帮助下, 他们再一次进毛纱店, 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采访。
失败并不是坏事, 失败也是一种珍贵的体验。评价即改善, 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通过评价反馈, 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 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 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为改进自己的学习所提出的建议,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 建立正确的评价观,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
二、评价什么———正确性还是适切性?
语文课堂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评价也从语言的表达与应用入手。数学课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 从训练的准确性、解题的多样性、思维的深刻性等方面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 那么, 从何处评价?评价什么?答案似乎很模糊———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是实施评价的开始, 而评价内容是通过评价目标体系体现出来的。因此, 教师应亲自决定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要紧扣目标, 指向性要明确, 不要为了评价而评价。如《我的课余生活》选题指导课, 教师通过贴不同颜色的花瓣来贯穿课堂的评价。蓝色:胸怀像海洋一样宽广;黄色:我们都是黄种人;红色:红红火火。评价内容为学生答题对错, 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随意, 整堂课评价流于形式, 为了评价而评价。究其原因, 课堂评价脱离教学目标, 这堂课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和整理, 并发挥小组集体智慧和力量制订可行的活动方案。不同的指导课型, 相对应不同的评价目标。就选题指导课而言, 教师评价时就应从目标出发, 关注学生提问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筛选问题时的分析、处理能力, 方案制定时小组间的协同能力、创新精神与参与程度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才能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谁来评价———追求形式还是注重实在?
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 评价的目的重在判断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经验、体会和能力。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学生、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家长等都拥有对学生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的权利。
1.重视多主体评价。在经历了一系列活动体验后, 学生的评价由教师、家长、实践基地的校外辅导员、小组成员、自我评价构成了多主体评价的模式。每一个评价主体都有话说, 因为他们陪着学生一起经历, 见证学生的成长。他们的评价可以为全面地评价学生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当然多主题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 否则只能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疲于应付, 而且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 适得其反。
2.强调学生自主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但是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应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 学生既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 又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创造者, 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拥有第一发言权。因此, 学生的自主评价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让学生学会积极科学地自我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如《番茄的种植探究》主题研究过程中, 学生去实践基地进行番茄种植, 种植前需要对泥土进行翻松, 不要说女同学了, 男同学都连连后退, 不敢也不会拿铁耙翻土。这时, 班里最调皮的男生 (各科成绩不及格, 学习特别吃力, 专爱捣蛋) 二话不说, 拿起铁耙熟练地翻起土来, 连实践基地的校外辅导员都连连称赞, 他那一天的表现更让师生刮目相看。回学校后, 评选“种植小能手”时, 他以全票通过的傲人记录当选。在随后的体验反思日记中, 大部分同学都表达了自己的惊讶及敬佩, 从那以后, 大家对他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他自己, 也第一次写了一篇“像样的”日记, 在日记中他的激动难以言表。尽管此后他的成绩依旧不尽人如意, 至少他不再捣蛋了, 也变得自信起来。校外辅导员、老师、同学的评价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 而自我的评价让他修正了调皮的行为。
四、怎么评价———档案袋:手段还是目的?
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有其特殊性, 它探究时间长, 在具体实施评价时, 操作性比较强的是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 主要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者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 学生的作品、反思, 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 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常见的质性评价方式, 可使学生获得“主人翁意识”和“团队意识”。因为教师、学生、同伴甚至家长等在评价中是合作的伙伴关系, 他们分享评价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档案袋评价由于注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 因而自然而然有机地拓展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档案袋进行规划和整理。在下发档案袋之初, 也就是主题活动开始之前, 给学生阐明档案袋的意义, 并设置大致的框架, 档案袋里可以放什么东西, 让学生明确要求。在活动过程中, 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指导, 如相类似资料的合并、理齐、保管。活动临近结束, 可以指导学生对档案袋的资料进行归纳, 设计封面, 罗列项目, 这样一目了然。还可以进行优秀档案袋的展示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不强调知识维度, 其评价也不主张用量化方式, 而更多利用描述、观察等多种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选择、记录自己的成长痕迹, 及时丰富和改进。不论哪种评价方式, 都只是一个手段, 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评价的终极目标还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 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 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 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 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 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 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 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3.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中 综合实践课程 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06-02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糅合了多门学科的综合学科,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大板块,课程实施形式也较为多样。课程实施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活动方案设计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个性、够灵活且观念多元。与上述特点相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也需遵循过程性、主体性与多元化原则,对活动成果、学生表现与长远发展进行知识、能力与态度的三维考量。下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环节应遵循的三个原则进行探讨。
一、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一)学生参与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糅合了多门学科,其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先天地决定了课程评价需充分重视过程性评价。在目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要侧重过程性评价,首要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作为学习主体与评价对象,学生应当且必须参与课程评价环节,对活动各阶段的自我表现作出自评与互评。一般而言,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师或其他人员担当指导者,及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出反馈。在此过程中,学生也需根据指导者给出的对照评价标准自检、校正自身行为;之后各小组组员间进行互评,这一步骤也相当重要,他们之间的互评对指导者的评价与反馈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以“滇池污染考察”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本活动目标为“了解滇池污染基本情况,培养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激发探究精神,提高搜集、使用信息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环节需要学生充分参与,学生自评如下:
初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图书、电子资源,走访,实地调查等多途径搜集滇池污染与治理的相关资料,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增强了获取信息能力与人际交往合作能力;活动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了权威资料,也极大地增强了与外界联系、与他人交往的信心。
小组内总结如下:某组员通过这一活动,较为深入地了解了滇池污染与治理现状,并对水污染与环境污染的复杂成因与解决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小组的最终成果展示有很大帮助,组员之间合作进行调查和成果展示,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经验并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
(二)评价全程覆盖
过程性评价原则要求把对课程实施的方式、结果、学生各方面表现的评价与反馈贯穿活动始终,且对各个评价客体在活动的各阶段给出实质性评价。遵循过程性评价原则,指导者对评价客体的反馈不应当作终结性的评级结果,诸如结果性质的分数、等级等,而应是动态、发展的评价,对学生在活动各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的前进方向。此外,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与发展尤应予以及时的肯定与适当的指导。这包括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创造意识与执行力等方面。评价覆盖综合实践活动全程。一方面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与正确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应注意评价较为密集的负面影响。在给予学生这方面的反馈时候,以积极评价为主,切忌挫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以“校园流浪动物调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活动初期的评价以对主题、方案的评价为主,考察学生对这一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比如,可以按照“校园流浪动物的界定—校园流浪动物的来源—校园流浪动物的保护措施—怎样预防校园流浪动物的持续增加—成立校园流浪动物保护协会—与校医院合作解决校园流浪动物问题—活动总结”这一线索,对各小组的活动思路与方案设计进行评价。活动实施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实地调查记录与走访情况进行描述性评价,涉及方法、态度与人际交往情况。活动后期,对学生的资料汇总、归纳情况作出评价,跟进小组调查报告的撰写。
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性评价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要求评价遵循主体性原则,在评价环节应充分考虑学生对活动实施的评价与建议,重视指导者评价与意见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自我评价的比重。于学生而言,自我评价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根据自身能力与发展方向,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侧重于个人能力状况和未来发展。这是一种学生监督自我发展的自控形式,对学生来说,有助于提升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与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这种自我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与局限以及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活动课程中主体性的自我评价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参照课程评价标准进行的自评。一般而言,课程评价标准以学习能力、品德、身心素质为向度构建而成,几乎可用于各个学科的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标准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了一个可以依托的参照体系,学生可先行依照标准对自身在活动中的各方面表现作出大概的判断,之后可根据指导者的反馈与建议明确改进方向。
三、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多元化评价原则
(一)多元的评价主体
综合实践课程是开放的综合课程,参与者众多,在课程教学评价环节,参与者不仅限于活动实施主体的教师与学生,还包括学校管理者、家长与相关社会人员。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在课程评价方面,需建立包括学校的师生、管理者,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与相关专家参与的评价者团队。各类评价者的评价切入角度不同,对学生表现与活动成果的评价也会出现差异,可以形成互相补充的良好的信息反馈,更好地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学生,可以在自评与学生间互评中加强交流与合作,找到自己的不足以明确后续的改进方向;对于指导主体的教师来说,除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成果,对此作出评价之外,还需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从其他教师对自己指导行为的评价中认识自身教学、指导工作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二)多维的评价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者多元且注重动态发展与过程性评价,因此,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标准包容多个维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允许存在多元的价值取向。首先,要积极肯定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多元价值取向,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各阶段成果与最终活动成果、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创新意识与能力、组织与合作能力等,予以描述性评价,应充分尊重学生持有的多元价值取向;其次,对活动成果的评价也应不拘一格,学生在活动各阶段的所获并非均为可量化的成果,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自我评价形成的反思、自行纠偏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在活动中切实取得的成果,这些应当纳入评价的范围,各评价主体也应对此予以重视。此外,以多维评价标准对学生所学与活动成效作出评价的时候,评价者应注意评价语言的正确使用,尽量以晓畅、精准的语言进行表达,避免简单化和等级化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我评价 篇四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写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往往折射出个人对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态度。如何写自我评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在道德与素养方面,我诚实守信,待人真诚,孝敬父母,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不做损人利己的`事,考试不作弊;我有责任感,体现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区活动,珍视和维护集体荣誉,爱护公共设施,关心社会和他人,乐于助人;我自尊自爱,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人格,举止文明,没有打架斗殴纪录,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具有进取心;我自我约束,遵纪守法,没有违规违纪受处分纪录,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拒绝毒品,不去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的场所,在劳动与技能方面,我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技能水平,表现在积极参加劳动,认真学习劳技课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实验操作考查合格。在实践和探究上,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社会实践和探究精神:乐于服务社会,具有兴趣和好奇心,能提出问题。有独特见解,积极参加综合性学习,爱好科技,具有科技特长。
在交流与合作上,我能与同伴协作,沟通分享:与同学友好相处,无严重有意伤害、歧视同学行为,能接纳他人,能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尊重并理解他人的意见。
5.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 篇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以此为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喜爱的教育活动。
一、评价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必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体验过程;尊重多元,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等。学校、教师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即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的某些环节,参与是否主动积极。同时重视学生自觉参与评价。
2、主体性原则
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让学生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明确活动目标,从而自觉的严格要求自己。
3、过程性原则
评价的内容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过程、投入程度和能力养成,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仅仅针对得出的结论,即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
4、差异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承认不同学生的学习在不同的发展方面有差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性地学习,让自己的优势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中,就决不能要求学生都整齐划一,相反,它允许学生在不同问题的研究中,学习不同的知识,锻炼不同的能力;即使在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中,也应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总之,差异性原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大特色。
5、多元性原则
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多元、评价形式的多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学习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校外辅导员和旁观者都可以作为评价者。
6、整体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求把课程、教学、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开展、鉴赏、交流等反思性活动,把评价过程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7、激励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多蕴藏的潜能、所发现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与维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评价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综合实践的水平。
8、发展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要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等。
9、应用性原则
6.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 篇六
个性教育是指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同时又承担塑造学生成为社会出色成员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对每个人的教育,把人当作教育的主体,对每一个人负责,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为学生设置适应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
个性发展从根本上讲体现在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创造表示人不安于现状,要叛逆既成的价值,冒险地探索新价值,这样的探索要拿出他的全部能力,要具有自立精神,有目的并考虑到行为后果的思想与行动。也就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富尔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才能具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个性教育恰恰正是从教学制度上使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力量。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教学结构和教育手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并出现了多样化趋势,这就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学习条件。人们的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气质,以及不同爱好特长,都可以因此而得到有利的发展,受教育者自由选择学习专业的主动权将大大提高,也就是说现代生产为人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但是教育改革却存在着滞后的问题。由于考试竞争的过激化,教育课程的过重化,管理手段的不断强化,现代社会提供的有利条件并没有使人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教育质量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和富有开拓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因为如此,现代教育自然而然的把体现时代精神的个性教育推上改革的前沿,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形式生根、开花、结果。
一、个性化教育强调尽可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在个性化教育上还存在着几种误区,一种认为个性教育就是个别人的教育。其实个性化教育是对每个人的教育而不是对个别人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强调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另一种是认为个性化教育就是重视发展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其实这只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方面,绝非全部。
个性化教育首先是把人看作是自然和社会的主宰,从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出发,去求得人的发展和完善,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动性,提高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自由度和自觉性,从而扩展人的价值,直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高价值。个性化教育在于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就是在学校生活中使每个人,特别是使许多被称为“后进”的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领域,并且达到某种“完善的高度”,让他们打开眼界认识自己,显示“自我”的存在,从而树立起自己力量的信心。
一般来说,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最有效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法国教育家雷内曾经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进使其它方面的成功。”如果个人的天赋、1 才能、爱好得到了充分发展,他一定会在某一独特方面做出成绩,而这一成绩又会促使他在其它方面获得成功。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个性化教育的最好途径
实施个性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最好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能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个性倾向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或潜在的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萌发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不致受到摧残。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有它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动手又动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所发明创造的好机会,能最大限度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特别是那些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当他们失去信心时,就让他们在其它精神生活领域中得到充分表现,这样他就会产生自信心与自豪感和对别人的尊严感,使其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和谐发展。
因为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以一定结构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不能认为个性发展会冲淡全面发展的教育,甚至错误认为有了个性发展就不可能全面发展。其实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基础,而人的个性发展则是全面发展中最强的一面,综合实践活动正好最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最强的一面,找到作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使学主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素质,有些学生数、理、化学得不够好,有许多文学家、艺术家、运动员就是这样,可劳动非常认真,动手能力特别强。综合实践活动正好成为展示他们聪明、才智的好地方。劳动经常是某一方面天才的摇篮。劳动的必然趋势是每个学生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创造了劳动教育这一伟大的活动方式以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劳动的对象化,使他们把自己作为对象创造出来,并加以美化和改善。从而全面地创造出了学生的“可教育化”。
三、综合实践活动对个性化教育影响的主要表现
第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
按照劳动的客观逻辑,人不但要支出他的体力,而且同时要运用他的智力,但不和谐的教育,人为地在人的体力的运用和智力的运用之间划出一条鸿沟。综合实践活动要恢复劳动的本性,把体力和智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其最重要的准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的主要(或基本)任务是学习,学习就应当是体脑结合的重要领域,他提倡干活时思考和在思考中干活。他尤其重视双手的劳动所具有的智慧性质。
第二、学生的感觉、思维、情绪、道德、审美能力的发展。
首先,身体(特别是手)和头脑协调并用的劳动,能使人感觉敏锐,使人的思维具有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劳动固有的逻辑性经过脑反复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主体的操作定势。它能够有效地改变混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习惯。劳动过程使事物的因果联系,功能联系和时序联系一目了然的显示出来,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运动和探索状态,他们总是可以看见与一个概括性的思想联系的好几种直观表象。因此思维比较容易地完成从具体到概括的过渡。
其次,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一种深刻的自尊感,这正是最重要的道德和情感上的收获。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特色在于,不是通过空洞抽象的说教来进行,也不是通过他律性命令和强制性来进行,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自我培养,使学生感受到道德是一种抬高他,肯定他,给他带来尊严,荣誉和幸福的东西,这样学生就会由衷地接受道德和建立道德,把普通的道德与他的个体性的情感融为一体。
四、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个性教育的新尝试
第一、切实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育应当是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某些学科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都想占用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常常处于四面楚歌,兵临夭折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则应坚守阵地,用足用好每节综合实践活动,使其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个性,兴趣和制作技能上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能真正重视、热爱和上好每节综合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动手又动脑的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时间和空间的机会。
第二、尊重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创新
每个学生生来具有一定的潜能,教育就是要把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发挥出来,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习者的选择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做的作品,常常分成几种类型,一种是必做作品,这只是一种模仿性质,目的在于掌握技巧;第二种是创意作品,可以自由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发明;第三种是高水平作品,目的是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培养他们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和持续发展,并且要把这种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与活动持续到学校教育之后,贯穿他们的一生。在课上,同学们可根据各自的能力选择自己能完成的作品,作品完成后,一般来讲只要是自己动手做的,不管是好,是坏都加以鼓励和表扬,发现闪光点和创新点,更是大力赞赏。
第三、奉献爱心,发展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使人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具备个性,才能发展成创造性。因此,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直至在教育行为中,始终体现使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教育信念和承诺:“任何一个孩子,只要受到训练,都 能取得成功。”事实也是如此,学生虽然有差异,但只要精心辅导,耐心指教,一般学生都能成功的,在这里教师的爱可转化成激励,期望和关怀,并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使学生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师爱是一种潜在的心灵课程,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并最终走向成功,它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独具魅力的领域。
7.星级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篇七
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聪颖、活泼、可爱、善解人意, 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情绪波动性又比较大。这样,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尽量考虑细致、全面, 尽量用激励性的词句和语言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只要是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活动, 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诸多的综合性活动评价方式中, 笔者认为星级评价比较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所谓星级评价, 是指教师对学生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的过程进行分解, 确定各项指标, 并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 每一项指标可设1~5颗星不等, 然后按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 分别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这样, 最后统计出的学生所获得的星星颗数, 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和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情况。
下面笔者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方面来探讨星级评价的实际运用。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表
(一) 研究性学习课题/项目开题报告评价表
此表由指导教师和学生代表分别对所选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及课题方案的设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二) 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表
(三) 结题报告评价表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表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评价表
从上述三部分评价表情况来看, 这里尚有一个星级换算问题。如在研究性学习中, 涉及三项评价表, 而每一项又有相应的内容, 在对各项内容进行评价时, 基本上是定性评价, 即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大致确定应该获得几颗星。但由于每一栏都有几颗星, 那么最后总评应该几颗星?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几块内容合起来又应该确定几颗星?如果从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情况来进行评价, 又应该确定几颗星?所以, 在最后进行评价时, 统计换算这一步还是需要的, 这也可以说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吧。那么如何进行换算呢?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表为例, 二级指标总共有6项, 那么可以根据这6项的平均值来确定星级。
平均值为4.5~5.0, 则在总评中可评五颗星 (但如果其中有一项未达到三颗星, 则不能评为五星) ;
平均值为4.0~4.4, 总评中可评四颗星 (如果其中有一项未达到三颗星, 则不能评为四星) ;
平均值在3.0~3.9, 总评中可评三颗星 (如果其中有一项未达到二颗星, 则不能评为三星) ;
平均值在2.0~2.9, 总评中可评二颗星 (如果其中有一项不得星, 则不能评为二星) ;
其中有某一项得星, 总评中可评一颗星。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如此, 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亦可依此类推, 就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依此换算。
当前, 许多学校已经有了有关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与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 运用星级进行评价, 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体现在: (1) 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 (2) 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 使得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能得到充分的肯定; (3) 避免了定量评价的过分绝对性, 更注重人性化评价和管理, 更为学生所接受; (4) 更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8.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 篇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必修课,它不是让学生熟背具有逻辑体系的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增强学生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评价引导了活动的方向,强化了学生的实践与探求学习,并且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改正错误,所以说学生评价对于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那么,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给予正确的指导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评价的真正主人
只有学生真正地参加到评价过程中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提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的形式比较常见,对学生了解最多的是学生自己和小组成员,他们共同策划完成任务,对彼此的习性、特点、任务完成情况最为清楚。因此,社会实践中的评价需要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他评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自我评价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就能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养成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的意识。这既是知识的再现,又是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反省的过程;其次,课堂中开展同学之间的互评,让他们大胆的抒发各自的独特见解,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辨别正误信息的能力。既锻炼了小学生的思维逻辑,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意识,长期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结果进行监控,综合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这样学生才能全面认清自己。
二、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重视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提高每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发展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推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1.评价目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评价的根本目的。通过评价了解和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预测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将来发展的方向,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2.评价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功能。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而且,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应力求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以达到教育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同时,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
三、关注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可以跟学生进行全方位接触,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做到了如指掌。在评价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适时地运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与方法,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评价中应本着“高起点、严要求”的原则,为他们的进一步成长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对那些基礎知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本着“低起点、多鼓励”的原则,在评价时更要采取特殊的方式和投入更多的爱心,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赏识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当然我们采用积极评价从正面引导的同时,也不可否定否定性评价的作用。对有犯错误的学生要通过批评或其他消极评价方式,从反面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注重评价多元化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包括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第一,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孩子多一份肯定。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独立的,而是互动的一个学习群体,伴随孩子数学学习的过程,有教师,有同学,有家长等等的帮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发展性评价和家长参与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力求通过多个渠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信心,得到更多的肯定。第二,注重评价内容综合化,张扬孩子个性。为了全面真实地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习潜能,我们注重评价标准综合化,使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特别是在评价的信息来源收集中,不光要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到了学生各种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自我发展的评价信息。
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篇九
1.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强调过程评价,忽略活动结果评价和学生对问题解决基本能力的评价。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和体验,各地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中,过分地偏重过程体验,而对学生发展的实际程度关注不够。如通过活动实施学生究竟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方面获得了哪些发展,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方法的落实和具体实施关注不够,表现在大量的初中生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的调查问卷、如 何进行访谈等方面。
2.指导教师不明确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评价过程比较随意。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指导教师不明确评价的具体指标;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展评价的直接依据不足;“评价主体多元”的理念缺乏实施的充足条件支撑。
3.如何评价指导教师、如何评价学校、谁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等问题,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的盲点。从我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果来看,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校长的课程理念和办学理念极大地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如果没有对学校的评价、对校长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会有许多不利因素。
4.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入中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实施?这也困扰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突出问题。
学生发展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关键点。从理论上说,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规定性的内在要求,但从实践上看,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或评价要点、评价制度、评价机构不落实,那就难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调查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政策问题和技术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必须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我建议:
1.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具体化。如同美国应用学习标准一样,在评价过程中,将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若干个基本指标,每级指标根据不同学段(可分为小学3-4年级、5-6年级、初中7-9年级三段),再具体化分出二级指标。美国应用学习标准设计的课程目标就包括“五个目标领域”、“九种基本能力”和“学段目标分解”等部分构成。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具体目标是由各县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根据课程总纲(即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具体设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具体活动的过程中,再根据学生活动的具体主题,设计可观察、可测量的活具体活动目标。这些目标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标准。目标的具体化与评价的实施,必须要有目标细化和明确化的再设计的过程。
2.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近两年来,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长沙开福区、广西柳州区、成都武侯区等实验区初步研制了学生发展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这些评价指标体系
克服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我觉得需要牢牢把握体验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实施过程各个阶段的维度设计基本指标:自主地提出问题,明确活动主题;制定方案的合理性程度;参与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作与交流。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设计基本指标:问题解决基本方法(如探究、调查与考察、实验、设计与制作、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的体验与运用程度;基本技能(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规划与组织能力、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良好个性品质和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性评价要对学生活动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3.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的机制(特别是评价方式、评价制度、评价形式和评价机构)。以教育部的《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指导思想,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以何种形式进入中考,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发展状况进入综合素质评价的结论。建议各地以教研室为基础,组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负责人,构成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评价小组以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结论为基础,通过对初中生和学校提供的学生活动过程的档案、活动报告等资料的分析,对学生发展进行综合素质的等级评价,初中生的升学依据包括学科考试的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级。
10.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意见 篇十
茨榆山小学 刘丽萍
综合实践活动课属于活动课程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课程的评价与学科课程评价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落实活动课程的各项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入手,作了一些尝试。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学校、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确定。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上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要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教师要尤其注重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活动方式。有效地将研究性学习、周围环境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体开展。
一、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学校根据本校和本地区的特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出本地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
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力求从课程安排组织上落实计划性、体现规范化。但这些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结合活动的开展,不断地在过程中产生新目标,发现新问题,调整新思路,创造新设计,更好地将活动引向新领域。
二、实践课要注重过程评价。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依据。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中,还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说一说他们的思考过程。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采用建立成长记录册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以增强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在成长记录册中收录反映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最喜爱的小制作,印象深刻的问题和解决过程,阅读科学读物的体会,收集的有关资料等等。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给以恰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
信。
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化。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创新之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意识的培养一方面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另一方面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生未知心理需求,为创新作好心理准备,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地研究解决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教材《遇到危险怎么办》时,通过给学生提供生活中常见的危险事例,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危险的事件,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通过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进行活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用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向大家介绍。教师适时地提问:看了这些情况,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事例去研究、体验过程。有的学生模拟表演美国“9.11”恐怖事件,各种人的心态表现,大家是如何进行现场自救;有的学生选取发生车祸一例,从车辆行驶开始,司机精力不集
中发生车祸后,事故现场是如何进行现场紧急自救;还有的学生表演了自己在商场与父母走失后,是如何与父母联系上的。学生在活动中还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假如发生核泄漏我们怎么办?”“假如父母不在家时,有人敲门我怎么办?”........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都给以鼓励。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过程,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开放性的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或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教材《玩叶子》时,设计了贴叶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采集了很多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叶片,准备了胶水、剪刀和16K纸,让学生自己想要贴什么画面,就选什么样的叶片去粘贴自己的作品。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着,精心地选择、相互配合、认真地完成了一幅幅叶画,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评议,选出“你最喜欢的叶画”,并把学生评议出的作品在黑板上展评,请小作者们自己也来评说一下,“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叶画最美”,再由大家评议出最喜欢的叶画(十幅)在学习园地里展览。在一次次的评议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11.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 篇十一
一、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确定研究主题十分重要。怎样有效开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确立研究主题?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从学生所居住的地区和环境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一)独特的自然资源
石河子垦区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南倚天山,地形由南向北依次为天山山区、山前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洪水冲积平原、风成沙漠区。平均海拔300-500米左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水草丰美,绿化较好,林网密布,自然环境未遭严重破坏,野生动植物繁多。北部沙漠区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南山有煤矿可开采。
(二)日趋完善的社区资源
1、社区教育资源:石河子的文化宫、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馆、社区服务中心、世纪广场、西公园等文体娱乐场所和设施,不仅对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它在石河子这座军垦城市里,还起到了凝聚人心、培养新一代人“军垦意识”和家园归属感的特殊作用,同时也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教育的不竭资源。
2、社区文化资源:石河子的社区如按功能划分大致相似,大都是住宅社区,随着住房市场化体制的延伸,它打破了石河子垦区早期居民主要以同乡、同行维持的传统人际关系,这对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和开放无疑很有意义。
(三)日趋丰富的学校文化资源
1、显性文化:
(1)完善的硬件设备:图书室、网络设施、体育设施、各类功能室等。
(2)丰富的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制度建设、班级文化、学科知识、科技、体育、艺术、服饰、健康、网络、英语、饮食等。
(3)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百日文化广场活动,“迎中秋一家亲”活动等。
2、隐性文化:
(1)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校徽等;
(2)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水平、理论素养、师德师表等;
(3)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再思考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策略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精神,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知识,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好这几个环节:
(一)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基础的学习能力,探索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再发现”。它是学生直接与教材的“对话”,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1、自主观察
在综合活动中,教师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如:关于在附近空气污染的调查和分析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被污染空气的颜色、气味,还让学生通过显微镜更细心观察空气中物体植物的叶子的外在和内在变化等。这一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
2、自主质疑
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多动手,多质疑,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加以关注,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主动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涉猎课本以外的科普读物。学生通过不断质疑,为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以后又通过自己操作,寻求答案,手脑并用,提高了观察、想象、判断推理、知识的迁移等能力。
3、自主交流
学生交流、合作,独立活动和合作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相互交流,也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很好体现。
4、自主创新
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标新立异,不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希奇古怪的想法,也许这就是孩子创新的火种,可以点燃创新的火炬。如:《有趣的飞机》一课,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课堂:老师打算制作一架飞机,在剪裁材料时,材料因设计错误被用完了,老师想了一个办法,用空奶茶瓶子作材料,重新制作。以此为契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代一代”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思维训练:下雪了,没带滑雪衫,用什么来代替?到沙漠附近游玩,见到泉水,此时没有水杯,用什么来代替?……在完整认识事物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合作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培养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生合作教学是综合实践课的特征之一。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讨论、交流的情境,通过合作、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师生、生生的沟通互动,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自己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聆听、理解、接纳、赞赏、争辩、互动,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见解,更主动、更完善自己对知识的建构。
在《警察与罪犯》一课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旅馆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个被暗杀的客人,在他身旁只调取到了一些脚印,如此该如何在留宿旅馆的房客中追查罪犯?活动中以小组形式开展,学生不是盲目行事,而是認真讨论、研究,进行多种设想,最后制定出追查的方案。方案设定后,再分工合作进行研讨论证和实践操作。教师利用组间合作意识,彻底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嘴、眼睛等,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次次研讨论证中,在一次次修改方案后,组间合作探索,终于制定出一项既合理、可行,又方便、巧妙的方案。
12.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 篇十二
一、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及评价原则
1. 激励性原则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要具有激励性:优点要全面总结, 充分肯定, 对不足要善意指出, 让教师既能明辨得失, 又能受到激励, 乐教不疲。
2. 导向性原则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评价要体现导向性原则, 即要通过评价方案的设定及权重的分配, 引导教师明确活动课的教学要求, 掌握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避免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 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便于量化, 评价项目要简单易行, 有利于评价者进行实际操作。
4. 客观性原则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评价要尊重事实,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能主观臆断, 或掺杂个人感情, 做到一个标准, 统一尺度, 宽严一致。
5. 全面性原则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评价既要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又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既要对活动课的过程进行评价, 又要对活动内容、活动准备和活动结果进行评价。
二、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及评价体系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出发点, 起着导向、控制、调节的作用。
2. 教学准备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空间大, 必须做到准备充分, 安排合理。
(1) 器材准备要充分、齐全, 既要因地、因校制宜, 因陋就简, 就地取材, 又要尽可能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
(2) 知识准备, 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多, 范围广, 往往会超出学生所学的知识, 因此在上活动课之前, 有必要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具有开展活动的必需的知识储备。
(3) 活动注意事项,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因此当他们走出校园, 置身于一个新的活动环境中, 往往会兴高采烈, 有时候甚至得意忘形, 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全面的估计,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4) 场地与专业指导教师的安排, 上活动课之前要与参观、考察、调查的单位取得联系, 布置好活动场地, 共同安排好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和活动程序。
3. 教学内容
(1) 要具有趣味性, 活动课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实用、有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操作、乐于实践、积极参与。
(2) 要具有针对性, 即活动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所学的物理基础知识来安排, 既要以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为原型, 又不能是已学知识的重复和再现。
(3) 要切合实际。 (1) 要切合教材实际, 与教材有机结合, 适当渗透; (2) 要切合学校与本地生产、生活实际, 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4. 教学组织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学科课, 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 活动空间大, 活动内容多, 必须认真组织, 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因此抓好活动课的教学组织,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说, 活动课的教学组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 介绍活动目标, 活动开始向学生讲明活动目的、意义、内容、方式、方法, 注意事项, 提出活动目标, 使学生心中有数, 成为活动的主动者、自觉者, 以利于活动顺利进行。
(2) 活动组织严密, 有条不紊, 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状况、行为习惯、个性特征, 进行恰当的分组, 确定好正、副组长, 分配好具体任务, 使学生能各司其职。
(3)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层次清楚, 活动时间分配合适, 利用率高。
5. 教师素质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师的教学素质, 它是活动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教师素质的评价指标有:
(1) 教态亲切、自然, 举止大方, 尊重爱护学生。
(2) 教学指导得法, 做到热心、耐心、细心。
6. 教学效果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果是评价活动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其评价指标有:
(1)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开阔了其眼界, 拓宽了其知识面。
(2) 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高, 能自觉动口讨论、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 思维活跃, 能力得到提高, 特长得到发展。
(3) 师生双边活动好, 完成了教学目标规定的各项要求。
摘要: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宗旨是丰富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 提高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培养其自主参与精神和创造能力。那么,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及评价?从两方面探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及评价原则,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及评价体系。
13.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方案 篇十三
2010--2011
信庄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方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是教师专业的提高抑或是课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学校的评价得以实现,因此,建立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当代教育评价的重要方面,它不仅仅是评价学校的优劣,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校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通过评价帮助学校改进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校探索新课程的实施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用肯定性评价调动学校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2、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是指向学校的评价,只有学校才能最真实地评价其内容、实施过程是否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及对自身的评价。
3、指导性原则
教研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要贯彻指导性原则。无论是评价指标的确立还是评价的实施,都要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4、特色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立足学生兴趣、社区特色和学校传统特色。每个学校的社区环境不同、学校发展目标不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也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应有自己的特点,在实施学校评价时就要注意各校的差异性,立足学校鲜明特色的形成。
5、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目标、内容、评价都应随着学生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开放性还表现在:在开展学校评价时要充分给予学校展示交流的机会。通过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形式使每个学校都将自己的经验介绍出来。
(二)评价的内容
1、课程设置
(1)是否按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设置了课程。按照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小学每周开设2节,中学每周开设3节。(2)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四个要素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2、制定方案、计划情况
(1)学校是否制定了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2)是否制定了分年级的计划?
(3)方案、计划的制定是否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和长远的规划?(4)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措施等方面。
3、组织机构的建立
(1)学校应选派认真负责、富有创造力的中层干部或校级领导主抓综合实践活动课。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吸收有独创精神的教师为小组成员,负责全校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
(3)学校要明确规定所有的教师都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工作。不可借故推卸责任。
(4)学校应聘请各领域学有专长的人士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
4、师资安排
(1)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指导组。(2)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课程的责任和义务。
(3)跨学科的探究性活动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名教师为主学科的指导教师,各学科应根据学期初计划分工落实,责任到人。(4)积极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
5、校本培训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课程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探究能力、收集、处理、反思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开展长期的多种形式的系统培训,势在必行。学校是否开展系统的校本培训,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1)培训内容:理论培训、技术培训(方案、个案报告的撰写)、研究方法培训。
(2)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个别指导
6、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
学校应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列入教学工作计划,任何班级不得以任何名义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时间。学校还应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这门课程。这些制度包括:师资配备制度、教师工作量制度、教师奖励制度、教师教研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
7、资源开发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就无法开展。因此,能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是评价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评价可考虑如下几点:
(1)学校校外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地区、社区、家庭课程资源)
(2)学校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校内指导教师资源、校外人才资源)(3)信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
8、课程实施情况
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只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能否按照既定的方针贯彻落实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课程的实施情况可以从学生的表现、家长的反馈、社会的反响等方面来评价。
(三)评价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尚属起步阶段,有待不断完善。根据学校评价原则,可采取如下评价方法:
1、组织学校进行自我表现
经常开展校际经验交流、成果展示活动,使学校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知名度,满足学校自我表现的要求。
2、组织学校进行自我评价
学校自评工作,是由学校建立自评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和标准,开展自评活动。
(1)建立学校自评小组。自评小组由学校行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2)通过查阅资料、座谈、实地观察、调查问卷等方法,有计划地开展自评工作。
(3)撰写自评报告。其内容及基本要求: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情况,如所开展的活动、学生的发展情况、课程研究的专题及进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家长、社会的反响等;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推进的措施;建议或要求。
3、建立学校管理评价制度。
建立定期对学校进行互评、不定期进行展示性评价、随时进行自评的评价管理制度以及表彰奖励制度,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评价实施建议:
因为我县的综合实践活动刚刚起步,在对学校进行评价时,以自评为主,重点考察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以及课程的实施情况。详见附表四。
县教育局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评项目,并依据《吴桥县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进行检查与评定。评价结果将作为对各学校全年考评的依据。
【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10-24
实践单位对学生的评价10-14
哈尔滨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08-09
关于对学生的处分决定09-05
在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反思论文07-17
关于大学生对食堂满意程度的调查问卷07-02
关于大学生对校园标语的关注情况调查08-02
关于大学生对考研态度的调查报告11-02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心得体会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