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4-07-01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共9篇)

1.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一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拼音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枯燥、呆板的讲课很难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主人 自主学习学习兴趣 教学障碍、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然而对于对于那些刚离开幼儿园,背上书包踏进小学门坎的孩子们来说,迎接他们的不是比幼儿园更加快乐,更加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是一种紧张、有规则的学习生活。他们将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学习以语文、数学为主的各门功课。而如何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摆在当前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然而他们学习语文的第一关就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作为进行阅读的一个重要工具,它的地位勿容置疑。那么怎样让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学好拼音,并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特别是我们农村地区的孩子更是如此。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很多家长都不能像城里的家长那样辅导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更是必须要向课堂要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拼音教学中的应用

质量。那这个“质量”从何而来?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孩子们学好拼音,为他们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着实花了一番心思,在众多的方法手段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帮了我的大忙,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拼音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和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因此,如何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成了我们问课堂要质量的关键。我在教学在教学第1课“ą o e ”时,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播放了一个动画视频,一天清早,一只大公鸡飞就来到河边,张开嘴巴就“喔喔喔”地叫了起来,小红听到勤劳的大公鸡的叫声,也来到河边欢快地“”。学生对这段动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全神贯注的看着屏幕,特别是看到公鸡叫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起来,他们感到a、a、a地唱起歌来,大白鹅听到了也赶到凑热闹就“e、e、e”地叫起来,孩子们觉得很新奇。这时我问:“刚才大公鸡在干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大声说大公鸡在叫,我问大公鸡怎么叫的呀?学生就说是喔喔喔地叫,这时我又问:“那小红呢?”她在唱歌,她唱什么呢?孩子们就张大嘴巴“a、a、a”地唱地来,大白鹅也不甘示弱呢!也跑来凑热闹了,它是怎么叫的呢?孩子们不甘示弱,嘴里吐出“e”这个字母,课堂气氛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拼音教学中的应用

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整堂课,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毫无刚踏进课堂的紧张感。运用充满童趣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认知的快乐,促进他们学习深入、持久的进行。

二、应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正确发音。

受地方语言的影响,有些语音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很难改变,这也为一年级孩子学习拼音造成很大的障碍,孩子们学习起来总是十分拗口,常常发音不准。如学习“z”与“zh”,一个是平舌音,一个是翘舌间,学生发音时总是分不清,有的甚至不会发音,怎么办?我充分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的组成部分,然后在学习“z”与“zh”时出它们发音部位的直观图,及动画发音效果。孩子们就能很清楚明白地看到发“z”发音时是舌尖伸平,顶住上门齿背憋住气流从窄缝中冲出,发zh的音时舌尖翘起,抵住硬腭前部,然后稍放松,让气流从缝中挤出。另外,在汉语拼音教学时,我让学生跟着课件中的音频来朗读,这样他们的发音也就很标准了,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应用多媒体,扫除拼音教学中的障碍

在拼音教学中,一些字母字形上的相似及一些拼写规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利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则有利于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比如在教学“ j、q、x”与ü相拼时要去掉两点的规则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戴着小墨镜的小鱼和三个带着“ j、q、x”头饰的小动物交朋友,它们握手的时候,小鱼觉得戴着小墨镜很没礼貌,所以它把小墨镜摘了,从而引出U和“ j、q、x”交朋友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拼音教学中的应用

时,也要把“小墨镜”摘掉。让书本上静止的图画动起来,更加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牢固的掌握规则。在进行“b、d、p、q”辨析中,我又是这样设计的:两只猴子,一只拿一根小棒,另一只拿一个竖着的半圆,他们先拼出b,再问学生还可以拼出什么呢?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得出换个方向可以拼出d、p、q。以游戏加动画的形式,使学生能较好的辨析,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巩固拼音教学效果

教学完声母后,我安排了按声母表顺序连线的游戏。我在画面上设计了一只海豚,并以海豚为支点,在每个支点上各有一个声母,配画外音:“小朋友,你想和我成为好朋友吗?请你连一连,让我变成一只活泼可爱的海豚吧!”学生每连对一次都会听到“你真棒!接着做!”的表扬。如果连错了,就会有“别灰心,再想一想!”的鼓励。当整只海豚都顺利连完后,这只海豚就会仰着头,高兴地说:“你真了不起!我们是好朋友啦!”

再譬如: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即使学生把标调规则背得滚瓜烂熟,到了给ui和 iu标调时却总搞错。有了多媒体的帮助,笔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从中渗透了德育,可以这样设计ɑi ei ui的教学,当学完复韵母ɑi ei ui的读音和字形后,在读带调复韵母之前先利用多媒体图片编了一个故事:

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头上,好热啊!瞧,拼音王国都被晒得变白了!江老师准备了三顶帽子,到底先给谁戴呢?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这首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拼音教学中的应用

儿歌:“单韵母,六兄弟,ɑ o e是老大,i uü是小弟。”同学们,帽子是老大先戴还是小弟先戴呢?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接着就利用多媒体把帽子戴在了ɑ跟o的头上。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小i的委屈:“为什么我跟大哥ɑ和e玩老是站在后面,帽子老是轮不到我戴呢?”接着多媒体展示u和i的对话:“我把帽子让给你戴吧,不过我们能不能约好,这次你站在后面,帽子给你戴,下次我站在后面,帽子就给我戴,好吗?”动画强调小i站在u的后面,帽子就从天而降戴在了小i的头上。就这样,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帮助,笔者不但突破了这节课给ɑi ei ui标调的难点,还为下节课学习ɑo ou iu给iu标调做好了铺垫。

拼音教学是一个基础内容,拼音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质量。虽然其内容枯燥乏味,但只要教师善于寻找规律,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巨大功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拼音教学,从深层次上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抓住学龄儿童特征,把学习拼音与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成为欢乐轻松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保证我们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孩子们为以后学习各种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二

一、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1. 硬件设施

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和财力情况, 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提供物质基础。实现教师每人一台电脑, 学生每班一台电脑, 配备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绿色网苑、教师备课室等, 同时具备上网条件。

2. 软件建设

建立学校网站, 加强信息资源库建设, 提供各种计算机软件、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资料、教研科研信息等。管理和使用设备、资源时, 坚持面向教育教学的原则,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注意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学校与师生家庭之间的资源共享。

3. 有效应用

(1) 应用信息技术, 实现“双主”并重。根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开展教学活动, 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生互动、“双主”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

(2)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整合。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时机, 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 实现适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的学科整合, 推进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融为一体, 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 自然而然地融到课程及学科教学中, 促进教学改革, 使师生得到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

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先导的角色, 教师的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构成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不仅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更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1. 师德塑造

教师的信息道德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师德, 教师信息道德的塑造对整个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要有优良的传统道德品质, 还要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观。教师作为信息的吸收者, 对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应该坚决抵制, 做好学生的榜样。教师作为信息的生成者, 应选择有正面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 以生成有益于社会、学生和自己的信息。教师作为信息的传递者, 应把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和不准确的信息过滤掉, 把科学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2. 技术培训

(1) 校内培训。学校要制定培训计划, 定期对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培训内容要不断的更新, 以教学软件及相关知识为主, 并进行考核验收。

(2) 校外培训。教师要参加由相关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 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标准, 不论县市哪级培训, 都要将其列入“一评、三考”范畴。

(3) 自主培训。学校要为教师配备计算机、提供上网条件, 提供在教学中适用的软件、资料和书籍等, 以激发教师自主培训的积极性。

3. 教学实践

教师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 重要的是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三、利用网络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和课程计划, 结合各科特点、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发挥学校的传统优势,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 根据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 立足学校及教师的资源优势, 并整合社会最新发展成果而选编的教育资源。它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又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1. 开发多元化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教学需要, 由学校自主管理和自主开发的课程。网络的开放性为校本课程的多元参与及互动提供了一个实施环境, 使得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不仅使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而且学校领导、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会人士也能参与课程决策, 可实现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

2. 开发动态化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和实施的开放性, 使其设计、制作、实施、评价等都是一个持续的、逐步补充和完善的动态过程。网络的建设、维护、使用和资源的不断更新等动态特性, 恰恰能满足校本课程的这一要求, 使得课程的开发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教学行为, 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 开发交流化

3.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通过一个新颖、实用的课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极大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说新的教学手段刺激衍生出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一改往常的生硬讲解,将知识硬生生灌输给学生的状况。学生也不是一味地接受由教师塞给他们的知识,学生变得积极自主。教师的工作重点也从以前的知识准备和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智力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优势有以下几方面:

一、使教学更有效,促进教学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的过程,从而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在古诗《池上》的教学中,枯燥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荷塘的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怎样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呢?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文的情景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快乐和美妙的自然景象,使学习更有效,教学最优化。

在英语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把静转化為动,把枯燥的英语字母变得具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接受、自主学习,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歌声与笑声,还有学习的讨论声。不再是单一、乏味灌输式的学习。英语教学中学生看到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就会主动探讨教学重、难点,这样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动画、影像等把单词、句子、短文、儿歌示范给学生看,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够运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集于一体,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有吸引力

科学课中讲解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内容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通过观看视频、图片,聆听背景音乐,使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火山喷发、地震的起因、破坏程度的实景展现,震撼力强烈,这就是一“景”胜过千言万语,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好奇心大大加强,地震、火山的情景历历在目,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得到一次心灵的升华,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啊!

在体育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而利用信息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通过动画和影像把空中动作定格示范给学生看,使学生看清楚每一个技术动作细节,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动作要领,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拓宽了,因此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融会贯通。

例如,在音乐课《红星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下载到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中播放《红星歌》动画视频,利用直观的演示告诉学生《红星歌》这首歌的由来,之后教师把本节课需要掌握的节奏制作到课件中,上课时采用做音乐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制作好故事中各个人物的头饰,让学生模仿歌曲里的情节演一演,学生热情高涨,他们在玩中很快掌握了节奏。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指导下,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出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计算机应用”四结合。

4.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四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课堂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主题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计算机 利用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在全国各中小学的普及。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学者前期比较强调教育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操作程序,现在逐步重视整合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整合中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软件及工具(即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①目前我国教育界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强调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新型教学方式的构建,传统教学结构的革新。

一、教育信息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学习论基础

中学语文基本的学习方式包括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②因为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名家的遣词造句,来品味和研究作者行文风格、表情与达意,来掌握语言的运用法则与规律。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更注重情、意的因素。

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超越教师的视野和想象。

这些语文教学中的改变也必将进一步地改变与修正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的方方面面,这也启发我们同仁去对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传统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诊断与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改进

在我国有两种影响特别深远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其一是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后继者又把四段发展成“五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比较)、总结和应用。另一个则是凯洛夫的“五环节”,即把课堂结构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是教学生学。”而上面的两种教学模式,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强调知识中心和教师中心,当然受到了当今人们的批判。科技的发展为信息化下的语文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变,也带来了语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一系列的变革。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主要是介绍五个人物的出场来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作方式。如果课件展示时教师首先展示五人齐聚一室的画面,然后让五人齐聚一室的画面在最后再次出现。这样,学生从第一个画面中获得直观的感知,到最后一张画面中对人物各种特征精确的理解,学生认识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这样,教学既考查并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学反馈的目的也水到渠成,同时各种描写方法又在画面的展示中得到了深化。这种教学效果也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正是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文精神领域的影响深远。而不论这些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否具有合理的想象力,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些唯美的电子画面时,哪怕再迟钝的孩子,也会怦然心动。因为,信息化的语文教学将会填补学生们想象力的不足,而想象力的不足丝毫影响不到这些孩子们对美的欣赏,对美的感悟,对美的追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正如我们新课标提出的那样,“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③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的作用,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独特体验,这些,都为信息教育下语文的教学方法、价值观的改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便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计算机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荒岛上的生活艰辛,我们可以找来电影《荒岛余生》,并播放了片段让学生观赏,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皇帝的新装》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又如《月亮上的足迹》,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有许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让抽象的描述变得更为直观。

因此,对于美文、说明文等某些课文而言,多媒体的直观手段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帮助,它的出现解决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现场感,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它展现出来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远比教师口头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容量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比如:在教读《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积累有关云与天气变化的知识。以往的教学,是依靠课后练习二,把练习中的问题制成表格,教师讲解并板书表格,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板书上,计划的一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使用多媒体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成表格,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且配上每种天气对应的云层变化的图片。每放出一种变化的天气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可指名让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许多的学习、思考机会和训练密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减轻了老师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从网上下载了这一课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多媒体的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的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这种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教师设置的信息化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有着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根基的,它既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相互交流沟通完成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教学效果显著而且深刻。

四、计算机网络教学在农村中学运用中的困难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城市中学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登陆网络名校,上好远程教育课,学生在计算机房里,便能观摩到远在北京四中、北大附中等网校的作文远程教育课。而在农村中学,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是非常困难的。

学生在计算机上写作,教师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师生间通过人机对话,互通信息,及时交流,解疑释惑;学生写就的文章,可及时上传到教师机里,师生在共同批改中交流得失,增进感情;课堂上未完成的习作,可保存下来,课下抽时间完成;未能在学校计算机房里批改完的文章,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到教师家中的计算机里,这就为作文的批改提供了方便(作文批改从办公室移到了计算机房,由学校延伸到了教师的家中),也为师生间的交流搭起了平台。对有条件的同学,教师则让他们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收集信息,帮扶同学的兴趣。信息技术对教学全过程的支持,使教师成为了驾驭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教学设计师。师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开展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资料库”的形式,将平时的阅读资料和搜集到的写作素材归类保存;通过填写“学生写作自我预测表”、“个人写作评价成长记录卡”,对每一次的写作水平进行自主测评并作好登记,以便了解自己的写作成长过程。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写作定位评价表”、“学生写作成果展示台” 等学生个人写作成长电子档案,分析学生阶段性的写作水平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写作教学过程的电子智能化管理。而农村的孩子家里有电脑的微乎其微,对电脑知识掌握的较少,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较少,所以计算机网络教学只能依靠老师自身的力量来实现。

五、教育信息化下的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使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达到知识与兴趣的相互促进,让语文学科发挥它人文性与知识性的特点。合理地利用好教育信息,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作支撑。例如,在教《听潮》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涨潮的景观录像,然后再阅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可能比较有趣,但却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的文字符号较之直观的光电画面,会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为了达成人的培养目标的一种载体。因此,我们在应用教育信息的时候,还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价值取向,理性的对待教育信息技术。既不能简单排斥,也不能一味的盲从,切实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整合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这样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88期,2011年第1期。

②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唐俊龙:《语文信息化教学理论综述与教学探索》,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五

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李妮 天门市多祥镇张台小学 *** 443735019@qq.com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迅猛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了当前教师颇为关注的话题。但是农村小学面临着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的渠道相对狭小等问题。在这样的客观条件和背景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高效。那么到底该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本文就如何上好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构建高效课堂作出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正在逐步走进课堂,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信息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已经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但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也比较落后,学生家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不大。学生大部分只有在学校的计算机教室中才能使用和学习,而学校里的计算机教室也仅仅只有30台计算机,有的班级人数较多,上课时只能2个学生共用1台。这样一来,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平均到2个学生身上,每个学生就只有不到20分钟的上机时间,而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又非常差。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四十分钟,构建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呢?这一直是我深思的问题。

一、与时俱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国家提倡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教育的发展。那么,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便迫在眉睫。但是,目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非常稀缺,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其实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这两年随着教师计算机考核的开展,情况稍好一点,但是距离信息技术教育要求还相差甚远。在当前计算机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农村小学是固然是很难如愿以偿的。因此只能立足本校,自力更生,通过培训,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然而,在农村小学,每个教师都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除每学期安排少部分老师参加系统培训外,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对大多数老师要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晚上等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修培训。而培训的内容应选择实用的,诸如WINDOWS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EXCEL、IE游览器使用等,应对所有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以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只有教师的水平和认识提高了,才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到保证。

二、因材施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因材施教即“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也就是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上不能做整齐划一的要求,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的指导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在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做到因材施教。

1、分层要求,层次分明。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日常课堂上的表现,把学生进行分层。通过对学生的分层,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各层次阶段性目标和要求的设定,遵循“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原则。这样“尖子生”就能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向新的高度攀登;中间力量的学生也可以在小组中发现自己的差距,不断提高;后进生也能看到成绩,受到激励,促其找回自信,努力上进,做最好的自己。

2.分层指导,层层提高。“分层指导”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指导不同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包括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掌握教材知识,如何纠错补差,如何确定竞争对手等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指导。作为农村小学的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和程度是参差不齐的。而在课堂中必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目标,布置难度不一的探索任务,让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升,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就感。

三、激发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虽然现在计算机在农村正在逐渐普及,但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他们的心中对计算机既充满好奇,同时又存在一丝丝“敬畏”。因此,拉近人机距离,便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的首要任务。我那么该如何引导他们打开计算机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几乎都没有电脑,而学校的电脑又不多,使得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少,所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长此以往便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那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思考。我们应该寓教于乐,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电脑知识及操作技能。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难以恒定和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长时间的说教方式进行计算机教学,而要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接收新知识。现在,一些家长一说起玩电脑游戏,就皱起眉毛,特别反感,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总认为玩电脑游戏会荒废学业,尤其禁止孩子玩电脑游戏。其实许多电脑专家一开始学习电脑都是从玩电脑游戏开始的,就是从这里起步学到了丰富的电脑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少年儿童显得更加合适。电脑游戏能给与人知识,使人学习与玩乐之中学到很多东西。学生可以从电脑游戏中去探索,去精通电脑,说不定还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呢!美国电脑界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就是为了玩三连棋,从编写程序开始,相继编写出DOS、WINDOWS等优秀软件。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习电脑知识,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游戏中,许多电脑操作应该具备的技能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例如:在华科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节信息技术课时,课程内容是让学生练习拼音输入法打字,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电脑打字的水平和熟练程度。上课一开始,我说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便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练习也太枯燥了吧?我们已经会用电脑打字了,就是要更加熟练和加快速度而已。”其实这正是我预想到的学生会提出的看法,我便“趁热打铁”的说道:“是啊,电脑打字是我们使用电脑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但是就像你们说的练习的过程会很枯燥。今天,我们就来换一种方式进行练习。老师在你们的电脑上下载了摘苹果、爬楼梯等几个练习打字的电脑游戏,我们小组来比赛,看哪个组游戏的得分最高。”说完,学生练习打字的兴趣高涨。那节课也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灵活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这样的语言:“你能把你自己的姓名‘写入’算机里吗?”“你能让你的计算机为我们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吗?”“你能让计算机画画吗?”„„用一系列贴近学生心理的问题扣住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另外,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笔”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Flash制作的漂亮的动画„„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学以致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开拓视野的渠道相对狭小。因此,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就成为了他们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们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其实可以设想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比如我们可以设想很可能以后学生的作业会通过电脑提交。也可能通过电脑加入一些网上课程的辅导学习。当然以后的生活也会越来越信息化。比如网上购物、网上与人交流和沟通、查阅一些想了解的信息和资料等等。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熟练的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所在。

科教兴国,人才为本。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教育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构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不仅能促进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从长远的意义上讲,更是为学生的前途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更是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一定会在探索构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道路上开拓创新,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6.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六

张家港市阳光学校 邮编215615 韩青

【摘 要】现代多媒体教学显示了许多优势,也引发了一种现象:有的老师不熟悉制作课件便从网上下载,不加批判地使用,造成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应遵循目的性,直观性、实效性及艺术性等原则。运用时应把握好分寸,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应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方式相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误区;运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它可以有机整合文字、符号、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屏幕呈现出来,由计算机和教师的人机互动来完成形象化的教学。让小学生充满兴趣。

一、当前多媒体运用现状

1.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兴趣,忘记了语文课的本质

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电教媒体的时空界限,极大地满足课堂教学要求。但是多媒体技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如投影,本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关键内容必须展示的,现在则更多成了简单文字呈现的工具。再如我们常用的多媒体课件,本来是用来提高学生兴趣,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现在则更多成了教师用来调节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将课文第二部分林虎门销烟经过的文字全呈现在投影幕上。让学生读这段话,思考分层,概括层意,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等等。整幅文字投影,学生看起来吃力,理解起来更困难,教学效果可想而之。

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要找准最佳作用点和作用的时机。如教《燕子》一课,燕子与大好春光紧密联系和相映成趣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的呈现燕子飞行、停息的活泼可爱的样子和烂漫无比的春天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这样的直观演示,便发挥了多媒体本身的技术优势,真正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性。

2.多媒体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缺少了师生交流

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媒体走进课堂,它已经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清晰地朗读、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等,使教材内容栩栩如生,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也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与学和谐发展。有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于是,不论什么内容,都制成多媒体课件。经常看到在课堂上老师一直在按鼠标,课堂气氛显得格外热闹。可是,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很少。这种课堂表面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得很高,其实教学的效果未必很好。语文是以言传情,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通过分析语义、体会语调,把握标点的情感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明白一定的道理,受到熏陶,内化语言,这便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课堂教学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过度的使用多媒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就会减少。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一切细微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程 序、节奏、氛围、进度,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才能推进教学高效、有序的进行。

3.多媒体教学使用过多,忘记了教学目的

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越多,越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录音、图片、视频、投影等全搬上了课堂。学生热热闹闹,实际该掌握的没有掌握。事实上,教师选择教学媒体,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要采用最易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媒体。如语文课,教学目的是通过看图让学生说话、写话,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应使用投影。不同媒体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只有选用恰当的媒体,优化组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分析以上现状,结合多媒体运用原则,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从而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利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习积极性

认知学习理念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获得,而是由外界刺激与人的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文本,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刺激。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来获取信息,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量的获取,而且也利于知识的保持。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使多媒体 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教《泉城》一课,对于孩子来说,对济南泉水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只是听说而已,很难想象,如果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向学生展示各种泉水,同时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就好像真的走进了闻名天下的泉城济南,使他们欣喜若狂,触发他们的学习的欲望,乐于去学习。学生很容易明白泉水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宏大,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像秋雨潇潇,最后孩子们情不自禁的赞叹:“济南的泉水真是天下闻名啊!”

(一)运用信息技术,必须把握分寸

在多媒体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分寸。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课件、教师、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使用多媒体目的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不能无限制地使用多媒体。

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九寨沟》,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媒体教学,所展示的图片非常多,教师在谈话导入后就让学生欣赏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各种动物图,整个授课过程中,很少图文结合,老师的手几乎没有离开过鼠标,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忙着切换图片,而由于图片换得太快,没有一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些景物看起来真的很美,各种动物也很有趣,只是说不出它们到底美在哪里,有趣在哪里。这样课堂时间浪费了大半,整节课下来,没有一点文学性,偏离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实质,这本来是一篇美文,但教师没能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真正体会到九寨沟那原始奇丽的自然风貌 和珍禽异兽。所以我觉得应该注重实效,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不应该偏离了教学目标。把握好多与少的分寸,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很便捷地搜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料,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与教材相呼应、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通过动画再现普罗米修斯悄悄地将茴香豆的枝条插进阿波罗太阳车的烈焰中偷取火种的情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勇敢的斗争精神。教学《云雀的心愿》通过动画演示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到沙漠上空、大河上空喝和森林里的不同感受,又听了妈妈的话,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体会到了网络的巨大作用,于是,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提问都由电脑完成。文字的正确书写习惯不能由电脑来代替,教师的板书、示范作用也是多媒体替代不了的。有的教师误以为板书耽误时间而用电脑显示,实际上学生从计算机演示上得到的只是一种短暂信息,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也就难免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灵感;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影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灵活地调整。

教师要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辅助性,把工夫花在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的灵感体验和思维、语言、情感的发展上。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在学生理解第二部分课文内容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呢?学生通过讨论、最后体会到了公仪休清正廉明、机智聪明的品格。整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完全通过读、思、议完成,学生不仅得到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合作能力的训练,更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内心充满了对公仪休的敬佩之情。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综合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制作课件,构建一个个问题情境,课堂上进行适当操作,就能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变换,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验证、发现新结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从观察、判断、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课,要以教师进行引导、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探究、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7.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七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小学信息技术课,应用策略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一个个典型的“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任务动机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 进行主动探索学习, 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分析,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从而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

1.国外应用现状

国外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也非常关注, 不过,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于语言的教学[1]。但日前, 美国中小学推广了一种新的信息技术课—Big6课程。Big6的主要步骤包括“任务驱动—寻找方法—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评价信息”, 它不再以某个特定的计算机技能为教学目标, 而是以某个独立任务或学生合作项目为教学单元, 通过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

2.国内应用现状

目前,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3]。然而,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际应用中, 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如预期, 分析其中原因, 主要是存在以下问题:

(1) 任务设计庸俗化

不少教师将任务等同于练习, 直接把教材练习题或是把一个个知识点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表面上看来, 课堂的任务很多, 可实际上这些任务并不贴近生活, 素材缺乏人文性, 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这些任务的理解仅是完成一次次机械的练习, 与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相悖。

(2) 自主学习放任化

有些教师提出任务后, 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学习。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本身较弱, 有的学生能够真正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 获得一种成就感和信心。而有的学生却陷入迷茫, 不知如何下手, 甚至直接放弃任务。长此以往, 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 也会对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3) 协作学习形式化

任务驱动教学一般需要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协作学习形式化。要么小组成员各自单干, 小组形同虚设;要么强弱分开, 基础弱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谁都不懂, 难以进行协作式学习。

(4) 学习评价简单化

一些教师在组织学习评价时走过场, 重视任务完成结果的评价, 忽视问题解决过程的评价;重视个别优秀作品的褒扬, 忽视其它学生作品的激励。因此, 我们要深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探究, 尽快走出误区, 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实施。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探究

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选取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城西小学六年级两个班的信息技术课为应用案例, 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导设计多轮教学活动, 对其中的任务设计、课堂互动、活动设计、评价设计等的有效性进行多轮探究, 以得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如表1) 。

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有效应用策略

经过多轮应用探究后, 笔者对参与了本次研究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验证上述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在笔者设定的情境下, 本次研究基本解决了一些诸如“设计任务庸俗化、自主学习放任化、协作学习形式化、学习评价简单化、缺乏人文精神”等问题, 提高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其有效应用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任务的设计

(1) 学习任务应贴近生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习面临一个知识爆炸的问题, 有可能教师设置的任务在学生看来已经是旧东西了, 不值得探讨了。因此, 在设计任务时, 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真实的情境, 把教材的知识包含在一个个典型又真实的信息处理“任务”中, 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感到熟悉易行, 激发学习动机。

在调查“你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否感兴趣”中, 86.81%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 87.91%的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在调查“你在上课过程中是否清楚课件中呈现的案例”中, 表示“清楚”和“比较清楚”的学生比例为91.2%, 可见贴近生活的学习任务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置选做的任务供学生选择

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往往会有差异。因此, 在设置任务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设置选做的任务。这样,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去完成, 基础较弱的同学选择基础任务, 学有余力的同学选择提高任务, 如此因材施教, 能均衡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实践的能力。而且任务不应仅局限于课堂, 应向课外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任务设疑

在设计任务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 既体现了旧知识, 又包含了新知识, 在任务中设疑点, 使学生感觉到“半生不熟”、“似懂非懂”, 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才能让他们主动动手实践, 最终完成任务, 实现意义建构。

在“你是否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感到疑惑又试图解决”的调查中, 90.01% 的学生表示会“努力解决”, 可见任务设疑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4) 设置关联性的任务

在设计任务时,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设置阶梯性的任务, 使任务之间前后衔接, 关联性较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到里自主探究, 又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从而培养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在调查“你认为前一个任务的解决是否有助于你完成下一个任务”时, “很大帮助”和“有些帮助”的比例为93.4%, 说明关联性的任务能帮助学生一步步学习, 促进有效学习的良性循环。

2.任务的呈现

(1) 先呈现学习结果

在讲授学习内容前先呈现学习结果, 让学生分析完成任务前后示例素材的变化,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问题同时, 就对任务包含的学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为接下来课堂学习的展开打下基础。

(2) 以有趣的形式呈现任务

在设计任务时, 要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首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以有趣的形式呈现任务, 可以避免“任务庸俗化”的问题, 也符合小学信息技术课“趣味性”的特点。而且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兴趣越高, 则学习动力越大, 学习效果也越好。

例如:利用闯关游戏的形式把任务分成多个关卡, “闯关”这一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征, 学生就会很感兴趣, 积极探讨, 认真完成闯关任务。

3.资源的准备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教育都要“以人为本”。因此在学习资源这一方面, 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提供符合学生爱好的丰富资源,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 发展个性创意。

在调查“你认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自主发挥了你的创意”时, 94.51%的学生表示“发挥了我的创意”;在调查“你对自己的作品是否满意 (满分5分) ”时, 平均分为4.46,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都比较满意。可见, 提供贴近学生爱好的资源不仅提高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效能感, 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意。

4.任务的完成

(1) 给学生留白

所谓留白, 就是在任务布置时, 教师不一一说明,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创造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 自主去实践。这样, 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都不再按部就班, 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在作品上自由发挥创意。

在调查“你是否掌握了利用‘数码闪客’制作一本主题相册的过程与方法”时, 48.35% 的学生表示“有所拓展”, 39.56%的学生表示“掌握了书本上的全部内容”, 还有8.79%的学生表示“掌握了书本上的大部分内容”, 可见, 给学生留白能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和教师指导的多维互动式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维持学习动机。在分组时, 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背景情况, 每个小组都安排部分知识水平较高的同学和基础较弱的同学, 实施“互帮互学”, 提高基础较弱的同学解决问题的信心。建构主义还认为:课堂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所以应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过程中加入教师适度而及时的指导, 形成学生、小组、教师多维互动式学习, 既能监督学习者的表现, 防止“自主学习放任化”、“协作学习形式化”的现象, 又能对学生的探索给予适当的指导,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培养他们“敢于实践、勤于实践”的能力。

在调查“你是否能自主完成所有任务”一题中, “能完成”的比例为74.72%, “需要一些老师的指导或同学的帮助”的比例为21.98%;而这21.98% 的学生中, 91.31% 的学生认为所在小组的协作对完成任务有所帮助。在调查“你认为老师在巡堂过程中是否给予了你帮助”时, 认为“很大帮助”和“有些帮助”学生比例为82.61%。而在“你是否能顺利完成任务”一题中, 93.41% 的学生表示“很顺利”和“比较顺利”。可见, 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和教师指导的多维互动式学习能对学生顺利完成任务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5.任务的评价

(1) 激励式评价

对于小学生而言, 激励远远比惩罚有用。激励式的评价规则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从正面更有动力、更有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主动获得知识技能。在小学其他学科的课堂中, 教师多数会给班里的学生设立奖励制度以评价学生的表现, 而在信息技术课堂则少之又少。只有教师重视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 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善教学质量。

在《制作数码相册》一课中教师采用激励式的评价规则, 设“最佳团队奖”两个和“最佳创意奖”八个 (附奖品) , 通过“生评+师评”的方式给作品打分。于是, 学生对教师这样的评价规则感到很新奇,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小组协作活跃, 学生积极探究, 遇到问题能善于思考, 想办法解决, 学习效果比之前的课堂更好, 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你对老师最后的评价机制是否满意 (满分为5分) ”的调查中, 平均分为4.59分。

笔者还根据本次探究, 进一步改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般的单线流程图, 得到“教师—学生”的双线流程图, 并将以上有效策略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双线流程图整合起来, 得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策略框架 (如图1所示) 。

五、结语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 一个教学模式如果不进行改进, 那么再好的教学模式, 也难以发挥其有效性。因此, 只有立足于学生实情, 以学生需求为指针, 不断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作与时俱进的探究和创新, 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注重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 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敖谦, 刘华, 贾善德.混合学习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03:122-126.

[2]刘晓.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19:99-100.

[3]沈融.任务驱动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3, 08:36-37.

8.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八

关键词 电子备课;多媒体;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41-02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育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与启发性、互动化的学习已经步入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良好的效果。

1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与学法,增强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农村学生世面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地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们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将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特别是眼、耳、脑的学习功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特定的意境中。

2.1 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小学生天真、稚气,好奇心强,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课件,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2 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2.3 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的教学中,插图上的蝴蝶五彩缤纷,十分壮观,为什么说它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农村的学生对于蝴蝶,只见过黄的、白的,多彩的根本没见过。对于书中描写的情景,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蝴蝶谷的录相一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蝴蝶谷中的各种各样的蝴蝶五彩缤纷,上下翻飞确实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不言自明。总之,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许多优势而大有用武之地。

2.4 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效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引发争论,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維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 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寻找春天”为例,当学生到大自然观察了春天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话导入:“同学们,春天已向我们悄悄地走来了,她生机勃勃,清新可爱,你们瞧见了吗?”顿时,学生纷纷发言。“你们还想看看吗?”“想!”一按键,屏幕上显示出各地春天的美景。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陶醉在其中。“呀!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真美呀!”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景色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描述得最美。”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任务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农村条件有限,学生不能上网查找资料。在课后,笔者利用网络查找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

9.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九

上传: 张光泉

更新时间:2013-1-13 21:32:32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识字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内容,因为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现在使用的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阶段要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所以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多媒体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坐桥梁,使他们能愉快的探索知识的奥秘。“学之不如知之则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2、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 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操作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清(清水)晴(晴天)青(青草)蜻(蜻蜓)睛(眼睛)情(心情)请(请坐)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生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鲸》一文时,为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幅画面,画面上鲸庞大的身躯与大象、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没见过鲸的学生们好奇而兴奋地睁大眼,发出一片惊叹,这时教师适时介绍:“这是海洋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鲸。最大的鲸有16万千克重,最小的也有4万多千克重,它是一种很特别、很可爱的哺乳动物,同学们想不想了解有关它的知识呢?”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齐答“想!”整堂课,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讨论、探究有关鲸的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如教学《锄禾》一文。教学伊始,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在耕地,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情此景,在学生脑海中已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教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相对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带点字锄、汗、粒等字意,并领会了诗意。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由于我们生活在内地,对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了解甚少。所以上课前,我首先要引导学生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西沙群岛》,通过观看,大家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海防前哨,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逼真的声音使学生仿佛走进了西沙群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富饶”二字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来把握学生思路,引导其学习。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得非常轻松。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解疑。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没法体验到。那么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更无法体验到。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盛况,用毛主席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课堂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课堂所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随时展现在课堂。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45分钟的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在教学《鲸》、《松鼠》等课文时,教师利用网络超文本的特性,结合教学目标,编辑整合了“资料库”,这给学生提了开拓视野的广阔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拓展知识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网上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信息,小组之间交流,拓展知识面,探索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训练。资料库将与鲸、松鼠有关的知识分类归纳整理为:生物、文学、摄影、军事、考古、航天、仿生、农业、集邮、科技、奇闻、数学十二个科目,每一科目,都提供了大量有关鲸和松鼠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新了解到的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这些科目中,所有的知识都与鲸和松鼠有关,但介绍的角度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科目,角度也有区别。所以当我们通过网络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时,便可多角度、多方位和多途径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拓展课堂空间,增强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又如《观潮》一课,课文描述的是海宁盐官镇所见的“一线潮”,作者描述的是潮来之时像“一条白线”,像“一道白色的城墙”,像“千万匹白色的战马”。其实,钱塘江大潮远不止书中描绘的一种情景,还有交叉潮和回头潮。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信息媒介丰富的信息源,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予以展示,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丰厚的底蕴,教学时才能厚积薄发。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文章,如《林海》、《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林海一碧千里的的壮观,五彩池奇异缤纷的美妙,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创造条件,而且使学生、教师都在欣赏美、赞叹美,受到美的熏陶。

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写作文常常是令学生感到头疼的事。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学生上作文课时,再也见不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的情景,学生个个思想集中,精神抖擞,兴趣昂然。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上一篇:写亲情的作文600字下一篇:修身成才报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