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魅力的作文

2024-10-11

国学的魅力的作文(通用11篇)

1.国学的魅力的作文 篇一

走进国学课堂 感悟古诗教学的魅力

【摘 要】古诗是我园的经典国学课程之一,我们幼儿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引导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本文从“在讲一讲中理解古诗、“在画一画中熟记古诗、“ 在演一演中“悦”读古诗,这三方面层层递进发展幼儿的智力,让智慧的火花在幼儿的心间绽放,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关键词】讲一讲;画一画;演一演

《纲要》中语言领域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积极的进行思考探索:我们认为应该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不同季节的气息,从而丰富他们的想象、语言、情感,同时再为幼儿创设一个诗中优美的意境,通过师幼互动、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运用说、画、表演等方式,使幼儿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由情入景——理解诗意——尝试体验古诗意境,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素养和创新意识。而幼儿时期又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发展幼儿的智力呢? 在讲一讲中理解古诗,发展幼儿的理解智力。

古诗的特点是简短、读起来比较拗口、含义深刻,对于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来说有一定得难度,但我认为只要理解这首古诗的意境,而且所选择的古诗的内容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再进行教学朗诵感觉是截然不同。如: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就结合重阳节这一主题活动来进行教学的,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而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为了帮助幼儿熟悉理解这首古诗,我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因为讲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活动,我就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将古诗编成了一个故事:我有一位好朋友,他为了工作独自一人离开了家乡,去了遥远的地方,每逢到了节日的时候,他在异乡非常得思念我们和他的家人,想我们登上了高山插茱萸,在插茱萸的时候就会思念他,想他现在正在做什么?通过听故事幼儿对古诗就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又容易记忆古诗的内容。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当我每周带幼儿外出参观、散步活动时,就会随时选择情景教幼儿学古诗。例如:现在正是花开的季节,我带领幼儿到室外寻找春天。我一边走一边朗诵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生,花落知多少。幼儿在我的后面也情不自禁地朗诵着。幼儿在念古诗的时候脑子里仍然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爱,可这些都是他们真实的表达,幼儿在不断地朗诵中,寻找着快乐,在快乐中喜欢古诗,同时幼儿在讲一讲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古诗蕴藏的含义以及深刻的道理。通过讲一讲幼儿的古诗有了一定地理解,那“悦”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孩子的理解智力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发展。

在画一画中熟记古诗,发展幼儿的记忆智力。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因此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以后,在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常常在电脑里收集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图片理解古诗的含义。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4岁儿童更为典型,他们头脑中想象的事情都是生动而形象的,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很具体,基于幼儿思维的特点我认为以绘画的形式进行古诗教学,教师可以一边朗诵古诗一边绘画,这样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又能帮助幼儿记忆古诗。例如: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画成四幅图画,第一幅春天的景色;第二幅画上许多的小鸟,这些小鸟可以在树上、在草地上或画在空中飞翔的小鸟,但是所有的小鸟必须是张着嘴巴,也可以是两只小鸟面对面好像在唱歌或说话;第三幅背景颜色是晚上的,再画上风和雨,画上的风和雨的线条要明显突出;第四幅画的是第二天的早晨,地上、小河里、都落满了花瓣。有了这样的四幅图幼儿能较快地学会古诗了。如我教古诗《一去二三里》先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幼儿感受一下自然优美的田园风景画,接着念到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时,在原来的图画上再画上房子、亭台、花,这样既有利于吸引幼儿的眼球,又能帮助幼儿理解和熟记古诗。其实在画一画中学习古诗既能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帮助幼儿理解和“悦”读古诗,幼儿记忆古诗的能力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在演一演中“悦”读古诗,发展幼儿的模仿智力。

在教学中一方面是教师积极地引导和调动,一方面是孩子们自发的学习、自主探究。因此我给孩子提供属于自己的舞台,鼓励幼儿要用动作来表现古诗的内容。通过鼓励有的孩子像唱歌一样表演;有的孩子能配上优美的音乐,随着节奏一起扭动着身体。在演一演中老师可以为幼儿创设场景如:古诗《静夜诗》我为幼儿准备了一张床、月亮,这样幼儿表演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演一演的过程中我还为幼儿准备一些道具如: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布包扎成一个圆形、扇子,一边念古诗一边摇着扇子,就像过去的书生,有了这样好的意境,我想一定能带动幼儿的表演激情,那“悦”读出来的古诗是别有一番风味,如果参加表演那一定会博得满堂喝彩!再如古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和幼儿一起创编出动作:左手向左前方打开,右手食指点几下,表示几枝梅花;双手合扰,掌根不动,手指慢慢地分开,表示梅花冒着寒雪独自开放;五指张开从上往下不停地摇动表示雪花;双手由前向鼻扇动,表示梅花的香味扑鼻而来。这种表演的方法既能增加活动的气氛,又能使幼儿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获得成功感。孩子们通过跟随老师表演古诗,学习古诗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古诗中的风韵也被师生们演绎的淋漓精致!孩子们的模仿智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幼儿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幼儿受益终生。因此培养幼儿对国学的兴趣,达到发展幼儿智力的目的,是一个长期并需要坚持不懈的过程,那么古诗教学就必须要通过讲一讲、画一画、演一演的形式,从理解古诗含义到熟记古诗内容最后到幼儿深情地“悦”读古诗,可以说这几个环节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的提供展示平台,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去体会古诗中那洋溢文化的底蕴,引导幼儿“悦”读古诗,幼儿在掌握一定量的古诗后,就会进一步品味诗中之意、诗中之情、诗中之景、诗中之义,才会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升华,才能迸发幼儿智慧的火花,才能摘取中国古文学中这一璀璨的明珠。

2.国学的魅力的作文 篇二

一、以鼓励性评语为评价的灵魂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 尽管意志品质比过去有所提高, 但还远未成熟, 自制力不强, 遇到困难时, 往往缺乏毅力, 应付了事。作文评价就要尽量激发、保护和提高他们对写作这种表达交流形式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愉快的、怀有成功感和创作欲的情感, 能使学生对写作活动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反之, 形成了消极、苦闷、讨厌等情感, 则会使写作成为折磨人的苦差事。许多优秀教师, 都能在每次作文评价中给学生以成功感, 加深学生完成作文后愉快轻松的情感体验, 并以此激发学生盼望再度作文的创作欲。

学生用心打造的每篇作文, 都渴望得到老师鼓励的话语, 面对学生的作文, 无论是审题立意、布局谋篇, 还是谴词造句, 都应努力寻找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如学生写到“她的脾气像旋风一样具有杀伤力”, 评价说:“太好了, 我从中看出了你的才华!”学生看后可谓信心满满, 写作热情倍增。老师的鼓励不应仅停留在学生作文语言上, 这样的鼓励也应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如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父母的辛劳、老师的奉献, 并在其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恩情结, 老师写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必将拥有整个春天。”学生在亲切的鼓励中, 不仅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 而且自信心得以增强, 兴趣得以培养, 思想也得以升华。可见, 良好的作文评语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产生了有力的督促作用, 更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评语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强化了评价的后续激励作用。

二、以引领性评语为评价的目标

语文老师喜欢在作文评语中写“语句通顺、主题鲜明、表达完整”等, 这样的评价是粗犷式的。从学生角度来讲, 修改因缺乏可靠的依据而无所适从, 更不知如何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由此可见, 富有引领性的评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引领性的评语便是提出建议之类的话语, 最重要的一点是评价需要有可行性。如学生写的《我心中有个她》中的开头“咚……咚……伴着响亮又有节奏感的脚步声, 同学们意识到老师来了, 说笑地、呆着地都停下来去打开课本做出好学生的样子……”可以看出学生写的开头是非常生动的。不以“写得很生动, 好!”作为评语, 而是这样写到:“你非常好的应用了‘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 这样写不仅吸引读者, 而且能从脚步声中读出小作者对老师的喜欢之情。同时,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喜欢穿高跟鞋的特点以及学生装作认真的状态。”这样的评价, 学生读后不仅获得了鼓励, 而且知道了自己写作中的优缺点, 更重要的是写作技巧得以提升, 为自己以后的写作指明了方向。

三、以互评式评语为评价的基石

处于豆蔻年华的中学生, 最渴望的是与同龄人的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同伴间的讨论探究来完成作文的修改与评价。作者要解释自己的构思, 同伴则要聆听并提出问题, 这个过程就促使作者去完善自己的写作构思。老师要将作文批改变成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让这些处于多愁善感时期的学生有了思想交流的对象。众所周知:言为心声, 学生在作文中很容易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个学生在描写自己的数学老师时写到“……我最佩服的便是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 为此, 我总结了三点:快、准、趣……”同学评价到“英雄所见略同, 你写出了我的心声。”在作文的评语中, 两位同学交流了对于老师的看法, 在评语中找到了知己。一个准确的词语、一个错误的标点都成了交流的热点, 尤其是那些作文水平较差的同学, 更是兴趣浓厚。同时, 老师适时指导, 以作文评价为载体, 把学生的作文作为阅读鉴赏题的练习场, 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教育双丰收。更值得欣慰的是那一张张标着署名、写着红红评语的作文纸, 也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一笔财富。

但互评式评价不应仅仅局限在生生间、师生间, 也应扩大到学生对老师下水作文的评价上。因此, 有计划地让学生对老师的文章给予恰当地评价, 不仅代表老师的水平, 同时对于学生提高自信及鉴赏能力, 修改自己的作文大有好处。另外, 在工作态度和书面表达上对学生也是垂范, 老师可将自己写的下水作文工整地写在稿纸上, 发给每个学生, 要求学生对语言风格、行文技巧、表现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在互相品评的过程中, 学生既能发现同学的优缺点, 又能从他人的作品中发现自己写作中的问题, 互评式评语成了学生自己作文的诊断书。

3.让学生的作文散发真情的魅力 篇三

一、立足生活,拓宽作文渠道

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假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就能捕捉生活的亮点,拓宽作文渠道。

1.观察生活,拓宽作文的选材渠道

立足于学生生活,应少写或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写的命题作文。首先,教材中的作文练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就写,远离学生实际的可以不写。其次,命题作文弊端显而易见,其一便是如于永正老师所说:“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抓耳挠腮?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给他们的题目太大太空洞,使学生产生‘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作文“假大空”的现象便由此而生,不但写作的积极性无从谈起,而且创造性的发挥也受到了极大制约,有创意的表达更无从谈起了。

2.体验生活,拓宽作文情感渠道

所谓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必须有生活的体验。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乐、生活的味。

二、立足生活,开放作文思路

留心每一个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可遗憾的是,学生作文之中的语言常常是“八股气”十足,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怎么办呢?

1.联系生活,自主探索作文途径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以及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特别强调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民主、自由、平等、宽容的环境中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我们构建的小学作文课创新性教学模式可用“创设情境—观察想象—资源利用—创作表达—评议批改”等五个环节来概括。

2.热爱生活,开放作文思路

热爱学习。学生大量地、广泛地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能开阔视野,积累材料,培养创新思维。但学生不是以模仿为目的,而应该以创造为目的,真正做到热爱“学习”,我曾在引导学生看作文书时,提出以下要求:(1)选一篇你非常喜欢的文章,自由读。(2)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何优点?(3)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何缺点?(4)请将修改好的文章贴于作文书上。提出以上要求目的在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文章,为模仿指明了方向,为创新提供了机会,开放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立足生活,开发作文源泉

学生作文渠道拓宽了,作文思路开放了,就要求开发作文源泉,教师应有一颗慧心,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1.抓住社会生活,感受学校人文精神

針对小学生不董孝敬父母的现状,在班内开展“听爸爸妈妈讲把我养大的故事”“爸爸妈妈,请让我来关心你帮助你”等活动,活动后让学生动笔;春天来了,春雨飘洒,“春雨贵如油”啊,于是精心设计“春雨颂”活动。可见,只要有心,抓住生活,不利因素也会变为有利因素。

2.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堂练笔,安排随堂练笔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随文练笔不失为“阅读与习作”的中介,“接受与创造”的桥梁,是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途径,它应结合文章特点、重点,结合生活。

4.国学的魅力的作文 篇四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永远不会过时。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华夏文化,再造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纵览历史,横观现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

国学经典的诵读则是唤起孩子民族自豪感的有利的武器,因为作为中国的经典文学,现在已经被外国人当作研究的对象了,他们的那种崇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所以作为炎黄子孙学习经典名著更是责无旁贷。

但是现在的小朋友对于经典的诵读没有一个好的意识,因此要给小朋友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小朋友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学习国学经典。教育学研究表明,0-13岁的孩子在无意识的轻松状态,可以同时接受5-10种信息,只要重复的听,就能无意识的背大量知识,就像不知不觉能背电视里的广告语一样。

蒙特梭利经过大量实验表明,孩子运用“潜教育”记忆惊人,一篇课文,孩子听5-10遍就有印象,听20-30遍很熟悉,听50遍95%的孩子可以背诵,听100遍孩子终身不忘。蒙特梭利把这称为“潜教育”,弗洛伊德把它称作“潜意识教育”。

而善仁国学早教机就是运用潜教育原理,让我们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善仁国学早教机,修国学文化,德圣贤智慧;善仁国学早教机,http:///;善仁国学早教机:四零零零二七一九九一;善仁国学早教机,轻松学习国学经典。

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让小朋友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无论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考虑,还是基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的迫切需求,都责无旁贷地要重视起经典作品、古诗词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和探讨,要积极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背诵经典作品、古诗文,共同发展成长。

善仁国学早教机让您的孩子,从小满腹经纶,赢在起点。

底蕴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学国学,赢在起点。

学习国学,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一样的收获,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可谓是得到全面的发展,当然,这也离不开教育孩子的引导技巧。

养正一个孩子,兴旺一个家族!

读经——养正其“气“

习礼——养正其“身“

修艺——养正其“性“

读圣贤习礼仪 知天下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

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5.国学典籍的作文 篇五

在这片华夏民族独有的夜空中,闪耀着无数璀璨耀眼的星芒,不知多少名家在这片星空中刻上了自己一生中最为闪耀的光痕,这点点光痕的不断凝聚与升华,终是凝结出了这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宝库,让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在千百年后依旧震慑着我们的心灵。

《楚辞》——浪漫的诗篇

这是华夏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传奇人物,千百年时光的流逝让很多曾今名噪一时的文人墨客在人们的记忆中消散,但他却在后人的记忆中得到永存——屈原,那本《楚辞》终将携载着他的精魄永存于世。身处于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无论从任何角度上看,屈原都是个异类。同诸多同僚相比,屈原既不会阿谀奉承,也不会倚仗自己的权势在百姓面前作福作威,这般平静澄明的心虽可贵却并不被社会所容,再受多名佞臣加害后,屈原终是离开了朝廷。脱离了权力纷争的深渊,迈入文学殿堂的屈原凭借他那深厚的文学内涵,在文学界留下了万世永存的一笔,《九歌》在磅礴的气势中,将他那不羁的内心与对鬼神的敬畏毫无保留的.释放了出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有考之,冥昭瞢暗,谁能及之……”,一曲《天问》将他那敢于质疑天地的勇气完美呈现了出来。又有谁能想到在这颗坚强无畏的内心下,却也有着屈原柔软的一面,也是暗藏着对祖国对人民深深地牵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细细的咀嚼《楚辞》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浪漫下的那抹淡淡的忧愁,不经意间,总会有着阵阵冲击,震撼着我的内心。

《诗经》——朴实的乐章

《诗经》被誉为国学之基石,无数人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被凝炼于其中,听一支《葛生》感受着“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悲凉;品一篇《子衿》——轻触着那“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思念;赏一章《击鼓》——体察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中的挚爱……,每一篇都是那么简练易懂,每个字都是这般朴实无华,但却令真情时刻流露于字里行间,似是亲身经历着那人间冷暖。

《庄子》——哲学的巅峰

庄子——道家一代宗师,将道法自然的观念完美凝聚在了《庄子》一书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书中无处不透露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道通为一”观点出发,主张万物平等,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这部绝世之作中还蕴含着作者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体现了人的本性便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走自由的道路。语言虽不如《楚辞》华丽,但字字句句皆发人深省,令人读后久久难以忘怀。

6.国学热的作文 篇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这周周五的晚上,我抱着极不情愿的心态观看了山东少儿频道的“国学经典小名士第三届诵读大赛”。刚看时,我十分心不在焉,想着赶紧看完好去睡觉,可渐渐地,我便被这个节目深深的吸引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王澈的自我介绍。他虽然年仅十一岁,但却知识渊博。面对他,我自愧不如。当十二道题目全部结束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竟然只对了3道题目。看完这期节目,我的感受颇深,我深刻的领悟到了中华民族的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平时我们学习古诗,仅仅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古诗原文及注释背过,却从来没有认真的体会过古诗之美。我们读一首古诗,不仅是把它记住,而是要体会它的韵味,理解它的含义,做到身临其境。当我再次翻开课本上的那一首首古诗,看到的并不是乏味的方块字,而是诗人作诗的情感和所描述的画面。从诗中,我体会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曹操的宏大抱负、毛泽东的革命情感;感受到了李白的浪漫气息与岑参的英雄气概。在那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古诗的独特魅力。

诵读古诗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内涵。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古诗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每天坚持读一首古诗,一年下来就会掌握365首古诗。假如我是风筝,那么古诗就是风,带着我在蓝天下飞行;假如我是一个在夜晚迷路的人,那么古诗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当我们的国家失去了灵魂,会是怎样?可想而知,就是一具空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而我们作为一名初中生,就要肩负起为国家注入灵魂的责任。我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古诗之美,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国学经典继续在更大、更闪耀的舞台上放射光彩!

7.让作文语言多一些魅力 篇七

一.巧用修辞, 增添语言的情趣美

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不仅是比喻, 善于运用修辞的人, 都可以说是富有才情的表现。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修辞, 任何一个作家都要借助修辞这种表现手段。修辞不仅是才情的表现, 还是作者的硬功夫, 要想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 更形象, 更富表现力, 就得借助修辞这只“巧手。”如钱钟书的《围城》里一句:

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 像纸上沁的油渍, 顷刻布到满脸, 腼腆的迷人。

这里用“像纸上沁的油渍, 顷刻布到满脸”作比苏小姐的脸红, 从部分的红扩展到满脸都红, 这个变化着的比喻就很贴切, 很具有创造性, 形象可感。

总之, 贴切、新颖、灵动、合理的修辞, 奇特、巧妙的大胆想象, 可以开拓出美妙的诗境, 给人以美的回味和联想。

二.妙用诗词, 赋予语言以典雅美

我国为诗歌大国, 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 借经典诗词, 吸传统精华, 抒自我胸臆, 会使语言机智中不乏冷静, 活泼中不乏典雅, 多一分古典之美。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题目就援引了明朝诗人陈辉的诗《荔枝》, 使这篇科普说明文富有了文学的趣味。

请看下面语段:

那是你吗, 语文?美丽、华贵、优柔……我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形容你。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 辛弃疾的双眼迷离了剑光, 文天祥的激情回荡了整个零丁洋……因为你在我心里, 语文, 我读懂了抱负、执着、爱国!邀明月之满怀, 举酒觥之高远, 我徜徉在你的诗词之中, 看落红化为春泥, 叹国破山河, 赞东篱之采菊, 唱绝顶之豪情。

文段中提到了几位伟大的古代诗人, 且化用了他们的经典诗句, 使这段文字的语言富有诗意, 含义隽永, 令读者回味无穷。

三.精选动词、形容词, 为语言增添形象美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告诫学生莫泊桑:“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 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 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写文章要绘形传神, 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 一定得精选动词和形容词。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句中的“泻”传神地描写出月光的形态特征, 非常富有动感。

屋是挂在山坡上的。 (吴伯箫《山屋》) 句中一个“挂”字, 意境全出, 极为传神地把山屋所在环境表达出来。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济南的冬天》) 其中的“卧”字就用得非常新颖、传神,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整张画面生动有趣, 不仅有了人的姿态, 准确描绘出了方位, 还恰当地表达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 这一“卧”字就是针对济南“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这个特定的语境而选择的最恰当最完美的用词。

四.活用成语, 为语言增添机智美

在我国古典文化大餐中, 成语是最具生命力的景观之一。活用成语能贴切自然、通俗易懂地表情达意, 显露语言的幽默机智之美。如:“楼内无知己, 天涯若比邻。”此标题一看就知是由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化用而来, 作者反其意而改之, 形象地揭示现代城市高楼里邻居之间两门相对却不相识, 不往来的冷漠, 发人深思。

五.善用整散句, 为语言增添音韵美

不同的语言风格给人不同的感觉, 长短不齐的句子是一种参差的美, 两两相对的句子是一种匀称的美, 二者缺用一种都显单调, 只有整散句巧妙结合使用, 才会使语言参差中显匀称, 柔美中显铿锵, 欢畅绵醇相辉映, 增添语言表达的音韵之美。如: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淡如烟, 淡如雾, 山也虚无, 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 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 而是烟雾之中, 黑灯之下, 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

文中第一句由三组整齐的短句组成, 音节整齐匀称, 节奏轻捷明快;第二句为长句, 语句柔婉绵长。这样整散结合, 不仅把“空中楼阁”的环境氛围渲染得十分美妙, 而且文字读起来和谐悦耳, 拨动了读者的心灵, 增添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和感人力量。

富于变化的句式, 读起节奏明快, 琅琅上口, 且更利于表达丰富的内涵。

8.浅析激励艺术在作文教学中的魅力 篇八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励;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3.7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个教育理念在当前全面推进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主张教育的天然性、启发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关注社会。”可见,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运用激励的教学艺术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作文潜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打通学生作文思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激励的教学艺术呢?笔者结合听课、教学研究以及作文教学中的实际学情,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有关激励机制的合理运用,以及收到的良好效果和所产生的魅力。

一、兴趣激励。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的写作也需要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经常练笔,才能提高作文的能力。兴趣的产生往往与写作课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有密切关系,适宜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必然会促使学生热爱作文课、热爱写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创设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情境激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情境,使之有所见、所闻、有所感。有了情境,学生有话可说,写作心境得到放松,刺激写作欲望,引起写作的兴趣。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中习作的话题是《难忘童年》,之前布置学生搜集小时候的照片,打开记忆的闸门······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孩子们的照片,让他们讲讲照片中的故事,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难忘。之后激励孩子们把刚才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并提出具体要求: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而且结合一篇“问题范文”,指出这篇习作中的不足,引以为戒。以此为素材,以《童年趣事》、《童年的傻事》、《难忘的第一次》等为题,让学生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如此安排情境,学生会觉得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情。情境激趣能有效地解决作文教学“写什么”的大难题。

2.愉悦激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情感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以鼓励评价为主,只要他们达到与之相适应的水平或抒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要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都能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感。在笔者教学中,通过当堂读作文,让同学们先找出优点,并记住同学作文中的三个好词或一个好句,然后提出还需要修改的方面。就是学困生的作文,我也鼓动大家找可学习的地方,以他的过去跟现在比,而不是跟优等生的作文比。每次同学们都会为站在讲台上读作文的同学送去掌声。作文誊抄后认真批改,潜心写激励性评语,并且把好作文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让同学、老师们去读。有时,还向报刊、杂志社推荐优秀作文。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班级写作的氛围也更浓了。实践证实,给学生作文鼓励肯定,就是给学生成功。

二、情感激励。

于漪老师曾说,一个教师首先要让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自己的情感之火,然后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整个班上数十颗心灵的情感的火焰。她道出了情感的激励作用。

1、因文激情。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以其优美的文笔,动情的话语向我们描绘了“山中众朋友”,他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我顺水推舟,利用这份情感,辅导学生仿写类似主题的文章,以兰州特有的黄河四十里风情线为素材,使之在作文中得到自然流露,表达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达到缘情而发、融情入文的目的。

2、因时激情。选择适宜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能促使学生萌生表达情感的欲望,从而有一种创作的冲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敏锐地把握时机,使用激励语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焰,使之越烧越旺,达到一吐为快的境界。如日本强占钓鱼岛事件,引起举国愤怒异常,我让学生们每天关注新闻,了解事态的最新发展,以《给联合固秘书长潘基文的一封信》为题,说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学生们把了解到的相关事实以及个人的愿望真实的表达出来。

三、环境激励。

作文教学中的环境激励,就是指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作文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习作的动机,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

1、和谐之境。作文教学中要激励学生上进,需要一个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去年教师节前夕的一个早上,我跟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学校。当我要近教室的时候,吵闹声促使我赶紧敲门看个究竟。不论我怎么敲,里面的学生就是不开门。大约十分钟后,几个学生来办公室请我和刘老师(本班数学教师)到教室去。一进教室,同学们给我和刘老师喷彩喷,还有的踩气球,犹如结婚般热闹。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已经布置好了教室的黑板,桌子也摆成了圆形,靠讲台的桌子上放着大蛋糕,我为之动容。在孩子们的祝福中我和刘老师为大家切蛋糕,还有几个班干部为大家倒饮料,连纸杯都准备了。第一节课我想上课完成教学内容也不大可能了,就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说心里话·····之后我引导同学们把今天的事情写下来。孩子们异常开心,真实的情绪在笔尖流淌,更为可贵的是孩子们也受到了熏陶和感化。

2、竞争之境。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也在加强,创设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能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自己在作文上的不足,增强作文的危机感,激发出作文的潜力,形成一种你争我赶的局面。因此,每次作文的时间就是半小时,时间到就停笔。刚开始好多孩子写不完,字数也较少。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如今除个别手慢的同学外,都能写出四百字以上的作文来。

作文能力须不断训练,积累才能形成和提高,作文离不开激励这种驱动力。激励机制的建立,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冲破敬畏作文的藩篱,从而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激励的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让学生由怕写变成愿写、愿写变成乐写、自觉主动地写。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9.国学的优秀作文 篇九

寒假里,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学习国学,要求每天背诵《论语》、《诗经》、《大学》、《中庸》各一篇,并参加杭州网上的中小学生国学网络知识大赛。

一放寒假,我便开始背诵国学,不到10天,我就把老师布置的背诵任务完成了,但背诵的内容只占了四本书的一点点。于是后面几天,我仍然努力地坚持背诵,又过了一个星期,我又背了不少文章。心想:背诵了这么多,应该可以参加网络比赛了吧。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登录杭州网,开始第一次比赛,刚看到跳出的题目,我顿时傻了眼:这些题目怎么这么难,只有一小部分是背诵方面的题目,其他都是要理解文章意思的,唉,都怪我只顾着背诵,没有去注意诗句的注释和译文。没办法,不会做的题目只好翻书,结果题目都没做完,考试时间便结束了,第一次只考了39.5分。

有了这次的教训,我又开始重新学习国学四本书,不光是背诵内容,还增加了对字词意思的注解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我的成绩也不断提高,46.5分、66分、第四次考了88.5分,已经排名第二了。

成绩的提高让我很开心,也放松了对国学的学习,看到杭州网国学网络竞赛排行榜上,不断有人考出好成绩,我的排名也渐渐地很下滑,我很着急,便突击了二天国学,又开始了第五次考试,但还是有一些题目我做不出,结果只考了84.5分。

爸爸妈妈看到我失落的神情,鼓励我不要泄气,要坚持下来,继续努力。并告诉我一个办法,就是考试时把题目抄下来,帮我一起分析题目,看看哪些题目做错了,对那些不会做的题目一起翻书,上网查,把那些难题攻下来。

又通过一个星期的强化学习,我基本上能把题目都做对了,我便信心十足的再次参加竞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8次考试中,我考出了满分的成绩。由于决赛并不是那预赛那样有多次机会,也不可能会有时间给你去查答案,因此,我要更加努力的去背诵、理解国学,争取在决赛中考出好成绩。

通过这次国学比赛,让我懂得了有付出就会的回报的道理,不光是比赛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习了国学,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使我受益终生。

有关国学的优秀作文范文:谨记精髓,传承国学——读《弟子规》有感

今天我又一次品读清代文学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规》,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弟子规》共分八个部分,首先《总叙》篇为我们介绍了《弟子规》正文七个部分的题目。《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学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这就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

《弟子规》通篇讲述了做人、做事的.规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大规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人、做事讲规则、讲原则,人可树,事可成,但前提是一定要熟知、清楚规则,所以我们应学习《弟子规》,更应谨记、传承这一国学经曲,但是,传承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或是书本上,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话马上改正,没有的话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老师布置做的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学习效率不高。

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形形色色的大舞台,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无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都要牢记《弟子规》中的训戒,具备一定的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人圣训,流传百年,让我们谨记精髓、传承国学吧!

有关国学的优秀作文范文:国学典故的魅力

从小,我就对中国古典的东西情有独钟,觉得它们神秘而古老,散发着现代所没有的独特气息,也证实了华夏儿女们的智慧和勇敢。

我喜欢美丽华贵的汉服,喜欢艳丽俊俏的唐装,喜欢浓妆淡抹的脂粉钗环,也喜欢声音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古筝和箜篌。总之,我爱一切中国古典的人或物。

国学典故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吧,国学典故是中国古典文学,那些小故事虽简短,但却包含着深刻的寓意,教人学会许多道理,其中,有五则小故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第一则:割席断义。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和人相处久了,才能看出这个人是否与不合得来,值不值得交往下去,因此,我们交友时,应该多观察,这样才能交到合适的朋友。擦亮你的眼睛,凡是不要盲目交朋友,更不要去和奸诈小人做朋友,有这样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交友应慎重,交益友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则:兄弟折箭。阿柴折箭教子的故事大家应该耳熟能详,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团结就是力量,再打的困难只要团结,方可取胜。有句话刚好可以为这个故事总结: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因此,我们一定要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团结一心,因为,兄弟相爱撼山河,兄弟团结力量无穷。

第三则:父子骑驴。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人,凡是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随意听从别人的摆布,这样,定会吃大亏。

第四则:阮大铖学尚不行。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了书本上的道理和知识都要付出实际行动去实现,我们要言行一致,做一个正直起码的人,切不可表里不一。

第五则:宋太宗雪中送炭。这则故事的道理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时,应当及时的伸出援手,拉他们一把,这就好比雪中送炭,不求回报,不求感激,这种行为永远是我们践行的典范。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五个国学典故,它们用简短真挚,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而故事的人物,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人的优良美德。华夏的文学取之不尽,它们沿着我们祖祖辈辈的血脉流传下来,且永不磨灭,这些国学典故将永远成为中华历史上最绚烂、最耀眼、最辉煌的一颗明星。这,便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我心目中,它永远是光一般的存在,雨一般的润物细无声。

我爱中华,我爱国学典故,我更爱它蕴涵着的神奇魅力。

有关国学的优秀作文范文:我的国学梦

有一种东西无色无味,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能激起人的斗志,引领人们前进。它的名字叫做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等着去实现。我的梦想则是让国学重回国人心中,让国学走向世界。

有一种文字四四方方,无论将它放大多少倍都不会变形,它就是汉字;有一种语言,有四个音阶——平上去入,它就是汉语;有一种文字格式精炼而内涵丰富,它就是文言文。汉字、汉语、文言文等都有一个统称叫做国学。五千年中华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然而近些年有一种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国学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在退让,大有被“英语”所侵占的趋势。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的进一步打开,一些外来文化接踵而来。英语最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种,得到了国人越来越多的青睐。不仅于雅思托福中彰显其意义,同时也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学课程中无论理科还是文科,英语都是必修的,而且能否过级直接关系到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初高中课程中,英语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总成绩。英语的初级学习正在向幼龄化发展,小学阶段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孩子已被认为“起步太迟”。很多幼儿园早已开设双语教学,越来越多的父母将英语列入胎教范畴。

相对于英语的逐渐大热,我们不得不正视国人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在减弱。虽然我们一直把语文最为必修学科,且每次考试的第一科目也是语文。但同学们的重视程度却不够。他们花在语文上的时间远不及英语,更有甚者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语文还用学吗?”随着快餐文化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品读一篇文章、去关注生活本身、去思考领悟,去书写感动。

不容否认的是近年国人对国学的重要性已有了新的认识,“国学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从小抓起,孩子们一张口就可以吟诵:人之初,性本善。还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我们的“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扎根。但我们要认清这样的事实,孩子们会吟诵却不懂其意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单靠“孔子学院”是不能证明国学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我们要扭转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我们不能一味地宣扬“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我们要铭记国学是国之精华、是国之重器、是国之魂、是国之精。我们必须重视国学。

我们要让国学走进百姓的生活。《百家讲坛》的大热让我们看到大众化的解读更易于让人接受,让我们意识到贴近生活实际的解析更易于知识的普及,让我们认清受众面的扩大才是推广国学的根本。

我们要让青少年成为国学的绝对支持者,让他们走进国学,去吟诵;让他们融入国学,去品味;让他们运用国学,去践行。让青少年成为发展国学的生力军。

我们要让国学走向国际,用国学的精深去吸引更多的异域人士、用国学的魅力去感召更多的国际友人。我们要加大推广国学的力度,让国学在更多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

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应努力学习国学,发展国学。此外也不能忽略英语的学习,我们要让英语成为推广国学的有效途径。要让国学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精彩,让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成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种。

10.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作文 篇十

诺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优秀的文化是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们流传了成百上千年,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自这学期以来,学校里掀起了一场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每天一到午间会时期必定是此起彼伏的朗朗读书声。常是《弟子规》读完后紧随着《三字经》就来了,从不间断。从“弟子规,圣人训。”到“勿自暴,勿自弃。”再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勤有功,戏无益。”让我们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感受其中的儒家风范——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人生理想;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处世修身原则。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传统美德;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更多能人志士努力的详细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平常不曾有过的领悟。例如,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心?我们平日里外出时有没有什么做得不妥当的地方?我们要怎样做才不会让父母担心?

我们可以从经典中学会做人处事的人生哲理,也可以从中品味人间百态。或许你现在读不出,理解不到,但,晋朝的陈寿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不理解,现在或许差的是时间的洗礼和社会的阅历,但,这不代表着以后的我们也不能理解。

经典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把诵读国学经典坚持下去,能使我们提高自身修养,道德品范,还可以使我们的气质更高贵。经典能使我们内心平静,淡泊明志。这是修养,是气质,是境界,也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为,只有这样,不论处在何种境界,不论面对何种情况,也能以最冷静的头脑,最优雅的姿态完美解决。理想,志气和勇气固然重要,但,如果总是毛躁的处理事情,也成不了大事。这时则需要阅读国学经典时的平静,静下心来把事情一件一件的仔仔细细的做好。

11.国学中的国学 篇十一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出版过多种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学术专著和两种散文集。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是中文系(也叫汉语言文学系)的一个传统专业,主要基础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包括文字、语音、词汇、语法、方言等方面的内容。

经过一番思索,我选书目的标准是:原创性和系统性。所谓原创性,包括原典、创造两个方面,资料、方法都包括在内了;所谓系统性,指有限的几本书要基本覆盖一个学科领域,对本科学生而言,专业知识范围宜宽不宜窄。这里提供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本科学生必读书目”,基本上都是古书。对一般本科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些深奥,困难不小。而这,正是为了体现为学当“取法乎上”的意思。好在,学习者对于浅显明白、循序渐进、最新成果等方面的诉求,都有教科书予以提供,加以满足。所推荐的著作,同学们一时间难以完全读懂,不必着急。阅读这份书单的主要作用是,一窥门径。这些著作,就是专门研究它们的学者,也是活到老、读到老的,而且谁都不敢说自己彻底读懂了它们。

此外,现在的人们喜欢谈国学。我所推荐的这几种著作,可说是国学的基础,国学中的国学。

《说文解字》,许慎

东汉许慎,生前有“五经无双”的名声,他是一位研究经学的权威。众所周知,从经典著作问世的先秦时期传到汉朝,汉语言文字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们阅读孔子等儒家学者留下的著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语言文字上加以注释,疏通。因此,在经学的名下衍生出了“小学”,研究文字的形音义,即语言文字之学。作为经学家,许慎撰写《说文解字》的目的,主要是为经学服务。换言之,《说文解字》是一部阅读经典著作的工具书,一部带有规范性质的字典。但是,由于许慎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说文解字》是一部思虑周详、体例完善的著作,加上其所处的时代去古未远,使得这一部字典成为我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具有集大成的水准和成就。直至今天,它仍是研究古文字学、甲骨学最重要的参考著作,一座无法绕过的桥梁。

《说文解字》行文极其简括,但用词古奥,阅读难度很大,也缺少趣味性。因此,作为初学者,不妨参阅若干专门研究《说文解字》的后人著作。最具系统性且容易读懂的,是当代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的《说文解字通论》。比较有难度的是清代几位学者的《说文》学著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这些著作,分别在形音义等方面各有擅长,或旁征博引,或深入浅出,各有特色。

关于《说文解字》,有个情况值得一提。大家都知道,现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人物鲁迅、周作人兄弟,都是有着深厚国学基础的作家。他们的国学修养,跟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师从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有一定的关系。从保留至今的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等人的听课笔记看,章太炎当年讲《说文》,是一个字一个字往下讲的。

《切韵》,陆法言

如果说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研究汉字字形的著作,那么,《切韵》则是主要研究汉字读音的著作。正如《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切韵》则是音韵学的第一经典著作,二者在各自领域地位相埒。

《切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后,士大夫阶层的一些人对当时方言分歧、文字缺少明确的标准读音、前人和当时学者的音韵学著作语音标准纷乱等现象,感到不满。一次类似沙龙的家庭聚会上,八位有学问的官员,于夜永酒阑之际,随意地讨论起读音的问题来。讨论显然是认真而热烈的,最后也达成了许多一致的意见。因此,主人家的公子陆法言就在其中一位的提议下,笔录了他们讨论的纲要。几十年后,陆法言在退出官场之后,教授学生之余,根据当年八位长辈那次讨论的纲要,结合自己多年的访学、潜心研究,撰写出了《切韵》一书。

显然,陆法言撰写《切韵》,除了传播先人想法之外,他本人也有规范字音的愿望。书名中的“切”,意思是“正”,就是规范、正音的意思。

书的内容性质,《切韵》跟《说文解字》有相同之处,都是字典,都逐字解释。所不同者,《说文解字》按部首编排(把汉字分为540部),《切韵》按读音编排。先按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接着按韵部排列,一共分出193个韵部。每个韵部内部,再按声母的不同,分出小韵。每个小韵的第一个字下边,用反切的方法注出读音。这样的编排和反切注音,等于分析、归纳出了一种当时的标准语大致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体系。

《切韵》成书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时当中古,因此被当成典型的中古音系。研究汉语音韵学的人,把《切韵》当做桥梁,当做出发点:上推上古音,发展出古音学;下绎近代音,发展出今音学;将其展示为图表形式,发展出等韵学。《切韵》在研究汉语语音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切韵》问世不久,即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官私增补、修订者络绎不绝,唐朝有孙愐的《唐韵》,宋代有官修的《广韵》、《集韵》,因为这些增补修订本的流传,原本《切韵》反而湮灭了,只有几种残缺不全的写本流传下来。因此,今天研究《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系,主要根据是保存完好的《广韵》。

跟《切韵》相关的几种著作,也不能不读。当年参加讨论并且起了重要作用的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其中专谈读音问题的《音辞篇》,跟陆法言《切韵序》有相通之处,是研究《切韵》音系及其性质的重要参考文献。当代著名音韵学家周祖谟先生的《广韵校本》,是诸多版本中校订较为精审的一种。清代音韵学家陈澧的《切韵考》,发现了利用《切韵》反切上下字研究《切韵》声母、韵母的系联法,这是中古音研究的重大发现。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系联法的价值远不止研究《切韵》,还可以应用于研究所有反切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制的《汉语方言调查字表》,虽然主要用于调查汉语方言语音系统,进行古今声韵调对比,但是,如果能用心阅读,它也是非常好的了解《切韵》音系具体情况的读本。

《尔雅》

《尔雅》著者是谁,自古以来,有周公、孔子门人、汉儒等不同说法。《尔雅》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堪称辞书的开山之作。

现代学者归纳《尔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是以雅言(古时候的标准语)解释方言和以今语解释古语两个方面。我们知道,《说文解字》、《切韵》都是字典,都有释义的内容。《尔雅》不同于它们的地方,主要是编排方法不同:《说文解字》按字形部首,《切韵》按读音,《尔雅》按事类和义类。显然,《尔雅》更像今天的百科全书。因此,阅读《尔雅》可以丰富我们古代语言、百科方面的知识。举例来说,《释亲》一篇,可以让我们知道,我国关于人伦的各种称呼。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关系,在《尔雅》中都有记载。

为了更好地理解《尔雅》,扩展有关知识,还可以阅读晋代郭璞的注、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

《释名》,刘熙

东汉刘熙《释名》编排体例,类似《尔雅》,也是逐条训释。客观地说,释义本身无法跟《尔雅》相比,但是它自有特点:大量使用声训方法。具体地说,其声训条例分同音、双声、叠韵三种。《释名》中的声训,因为是前人及当时声训成果的汇总,对于我们了解古人关于词语声音跟意义的关系的认识、研究古代音韵,都是有用的材料。

《释名》历来传本,缺讹严重。清代王先谦将毕沅《释名疏证》、成蓉镜《补正》、吴翌寅《校议》、孙诒让《札迻》加以集萃,成为《释名疏证补》,是阅读《释名》不可或缺的辅助著作。

《方言》,杨雄

《方言》全名《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轩,一种轻便马车,古时候朝廷派出采风官,到各地了解风土民情,包括语言。口吃、有强烈的流芳百世思想的杨雄,搞过文学创作(写过《甘泉》《羽猎》《长杨》等赋),写过哲学著作(《太玄》《法言》等),喜欢研究古文奇字(写过《仓颉训纂》),也曾亲自调查方言。调查的方法是利用当时汉朝类似今天“两会”的机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限于财经统计方面的官吏)调查各地方言词语,然后整理,编排成文,类似今天的方言词典。这就是《方言》。

《方言》全部只有11900余字,词语675条,篇幅很有限,不像是完整的著作。但是,它作为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的意义相当重大。再者,它所记录的词语,也是我们研究当时方言、语音的重要资料。

晋朝的郭璞给《方言》作过精彩的注释。利用郭璞的注释,可以看出汉晋三百年间词语变化的一些情况。清代戴震的《方言疏证》和钱绎的《方言笺疏》,当代学者周祖谟先生的《方言校笺》,都是阅读《方言》的重要参考书。本人所著《秦汉方言》,曾利用杨雄《方言》等资料研究秦汉时期的汉语方言和音韵。

上一篇:朋友笑了作文150字下一篇:精神病学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