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

2024-09-14

矛和盾的集合(精选11篇)

1.矛和盾的集合 篇一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矛、盾”,积累“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等四字好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盾和矛的优势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

2、初步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读准生字:矛、盾。

2、关于矛和盾,你了解多少?(请生自由说)

3、指导书写“矛、盾”。学生练写,师巡视。

二、初读课文:

1、师:在我们的印象中,矛和盾是对立的,而今天的课题却是矛和盾的集合,这是怎么回事呢?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出示词语(1)小组读。

(2)小老师带读。

(3)男生、女生比赛读。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师:刚刚我们在梳理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了,矛和盾的集合会变成什么?(坦克)你觉得坦克怎么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大显神威)那么,哪些句子可以显示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呢?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出示:句子)(1)从哪几个词语可以感受到坦克的威力之大?

小结学法:通过抓关键词语“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等来感受到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2)指导朗读。

三、感悟重点,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

1、师: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么威风,它的发明却源于一场什么?(比赛)。

默读 1、2段,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2、生回答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紧张危急)追问: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比赛的紧张

危急?(出示)指导学生继续通过抓关键词语“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谈体会的方法来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

师: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想法?

这个想法发明家满意吗?从哪段可以看出? 小组汇报:

师:“固然”什么意思? 这里发明家只把盾的优点体现出来,而矛进攻的优势却一点也没发挥。

6、看来,只有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才能更加厉害!发明家是怎样改进的呢? 齐读第4自然段。

小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势集合了、优化了。

7、你还能在它身上找到矛和盾的影子吗? 这铁屋子就相当于——自卫的盾。这炮口就相当于——进攻的矛。发明家经过思考,又加上——轮子,安上——履带,就成了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坦克。

8、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其实他是善于把矛和盾的优点结合起来,课文的最后一段就告诉了我们道理,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呢?

2、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集合事物的长处,做学习和生活中的胜利者。

2.矛和盾的集合 篇二

尊敬的读者,假设您是一位公司的高管,现在,您需要为您一位重要的客户进行一次午餐,并且,您想预订到的是那个餐厅的比较好的位置——时间紧迫,您该怎么办呢?

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尊敬的读者,假设您是一位外籍人士,而且,您的语言又不属像英语、法语等较为普遍的大语种,或者,在英文听力上又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当您需要预订出租车的时候,您该怎么办?——毕竟,可以说,无论在现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针对小语种的服务都没有达到精益求精、无懈可击的完美状态。

以上三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案,到那时,您可以:

——用您的3G手机拨打1010888,选择相应的菜单,然后,您就可以看到影院售票点排队的实时情况的视频

——用您的3G手机拨打1010888,选择相应的菜单,餐厅的座位情况就会显示在您的手初屏幕上,您就可以直接选择您所需要的座位:

——用您的3G手机拨打1010888,选择相应的菜单,多种语种的订车业务菜单就会出现在您的手机屏幕上,您就可以方便地预定到出租车。

这就是上海贝可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的一系列基于3G技术标准的产品,这些产品将在不久的将来运用到永华院线、强生出租和大拇指订餐的业务之中。

这样美好的前景,也经常出现在上海贝可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袁小乐的脑海中;但令常人难以想象的是,它们并不经常出现在袁总努力工作的时候,因为,理性的他更喜欢脚踏实地地去工作,而不是无意义地去梦想——这些情景,往往浮现在袁小乐踏上创业道路,每天下班后乘地铁两号线时,睡意昏沉的时候。我们谁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当一个人睡意矇眬的时候,对往事的回忆、对未来的希冀,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脑海之中。

但是,下班的时候,大不了也不过六七点钟,对一位年轻的创业者而言,这时候怎么会睡意矇眬呢?

——原来,这是十年“打工”生涯带给袁小乐的习惯。

在创办贝可德之前,袁小乐一共在贝尔、西门子两家通讯行业内的翘楚企业工作了十年。这样的大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一直都做得非常完善,每天上下班都有班车接送。从公司到家里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所以,晚上回家的旅程,就成为袁小乐忙里偷闲——睡觉的时间。

可是,当袁小乐踏上创业的道路之后,在公司刚刚创办起来。所有事情都要“省吃俭用”的情况下,班车的待遇自然是不再存在的了;而从张江打车回家,成本更是高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袁小乐只能和“打工族”们一样,在下班高峰时段去挤地铁目莫说常常挤不到位子坐,即使抢到了位子,身边都是不认识的人,又有谁敢“大大方方”的“睡觉”呢?

在袁小乐创业的头一年,每次下班,他都要和睡魔做激烈的斗争。他坦承,那一整年的他都很“痛苦”。

而现在,袁小乐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十年养成的习惯不可能了然无痕,但是,已经不会再困扰袁小乐了——这是创业者袁小乐为了创业的梦想不得不做的“转变”。

无论对哪一类创业者,创业,都意味着必须对原有生活进行或大或小的“转变”:大者,抛妻别子,把一生全部积蓄都付与创业之中,从富裕的状态一下活回市井平民的状态;小者,譬如本文的主人公,必也把多年养成的习惯彻底扭转,转变,这是初入创业之门的创业者不得不加以跨越的门槛,而那些不能很好“转变”的创业者,在他们的固步自封中,创业成功的大门也对他们永远的关闭了。

除了在下班路上打瞌睡这件小事,袁小乐为了实现自己创业的梦想,还做出了许多更大的转变。作为一名技术人才,袁小乐在贝尔和西门子的工作生涯之中,并不需要自己冲锋陷阵到销售的第一线去,然而,现在,在企业雏形刚刚建立,人员配备还不是那么完善的情况下,他也必须深入到销售的第一线去,和客户面对面地谈判。中国市场常见的饭桌应酬、杯酒交际曾经一度让袁小乐难以适应,他对记者说:“我以前哪里做过这样的事!”

但是,为了珍惜自己心中的创业梦想,袁小乐还是艰难地跨出了第一步。现在的他,不仅是一位技术人才,而且在与客户打交道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的转变过程,虽然无比辛苦,但是,袁小乐已经可以很平淡地看待它了。他一直和自己说:“创业,不在于有多辛苦,而在于有—个良好的心态。”

走好创业路,除了要做出必要的转变之外,在某些方面,则必须要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那么,在袁乐眼中,—个创业者最应该坚持什么呢?

不是“我们要坚持创业理想”这样的空话,袁小乐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他一生坚持的对象——“学习”!

作为一位深谙通讯行业发展规律的创业者,袁小乐深知这个行业发展速度的惊人,所以,为了及时把握行业的重要信息,还在大公司工作的时候,他就独立制作发行了面向通信业内人士的电子杂志《电信双周刊》。周刊已经发行4年,读者超过千人,用户遍布运营商、设备商、研究所、监管机构等,在通信和运营商领域内已经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而对于公司的合作伙伴,他也赠送此份杂志,以期和合作伙伴共享行业信息,共同发展。

在制作每一期的杂志中,繁复的过程给予袁小乐的,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学习的机会。他并没有因为创业的百事匆忙而放弃这个促进自我学习的机会,相反,无论创业后的生活有多么忙乱,他总要在百忙中偷出一点“闲时”来。完成杂志的制作。

3.矛和盾的集合反思 篇三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同学们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

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我让学生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取长补短的例子。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4.矛和盾的集合课后反思 篇四

2、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修正想法、延伸想法时,我换了种方式,以置换角色的形式让学生以发明家的身份来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句段,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接近文本的基础上,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

3、在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后,我出示坦克图和视频,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导学生读好第5段,读出坦克的威力,感受集合的神奇。这时,

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感悟已是水到渠成,我再以自己的激情引读将这个道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根据板书复述本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感受作者描述坦克发明过程的表达方法: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

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五

岑溪市第二小学 梁洁

【教学目标 】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

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 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

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师:1.同学们,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古代的两种作战兵器:矛和盾吧。课件出示:(板书:矛 盾)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生:矛和盾的集合(齐读)

师:矛和盾的集合会变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合作交流 师:预习过课文了吗? 生:预习过了。

师:那么,看看这些词语你能不能读正确。课件出示: 师::教师指名矛和盾对赛读词语 师: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品读体验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的呢?让我们看一场他和朋友的比赛吧!

师:谁来读读第二段话。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你们感觉到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 生:我觉得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比赛。师:你想说什么?

生:是一场很紧张的、很激烈的比赛。

师: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你说—— 生:左抵右挡。生:如雨点般。

师: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刺的速度—— 生:很快。

师:刺的速度非常密集。生:难以招架。

师:实在是“难以招架”呀!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能不能读好这句话。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这发明家呀,就是从这场比赛之中得到了启发,一步一步思考,最后发明了坦克。同学们赶快找一找,课文的哪几段是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的。生:二、三、四。

师:赶快读读二、三、四段,然后请你看看发明家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听明白了吗?好,赶快读一读。生:学生自由读。

师:发明家首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盾太小了。

师: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生:把盾做成一个铁屋子。师:发明家就躲在这个铁屋子里,对方的矛再一次像雨点般刺来,你觉得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盾不会被矛刺到。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结果矛都断了。

师:是啊,一枪都没有戳到发明家,矛也断了。想到这样一个办法,发明家实在太高兴了。让我们带着发明家的这一想法一起读读这个段落。

生:“如果矛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师:我觉得他最像这个发明家。因为他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脸上是带着非常高兴的笑容的

生:(学生再读这个句子)

师:做成个铁屋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 生:不是。

师:“他想的办法是把矛从铁屋里伸出去。” “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 师:仔细看“矛”字。你有发现吗? 生:课文中的“矛”是有上引号和下引号的。师:课文中为什么用双引号呢? 生:因为这个“矛”带有特殊的含义。师:有什么含义呀? 生:因为矛就是枪口或炮口。

师:你看,多会发现呀!这的“矛”已经不是真正的“矛”了,而是指—— 生:枪口或炮口。出示课件:坦克的炮口2。

师:同学们,现在发明家已经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了,可是他还不满足。他接着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生:这个铁屋子不会跑。师:他想出的办法是——? 生: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读到这你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履带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理解)

师:发现了吗?有了履带,坦克就可以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了。

师:同学们,发明家发现了问题,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果然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4段。好吗?(师生合作读)

师: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之时,他突然想到——

生:“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师:想到这个办法他高兴极了,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生:“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师:这可怎么办呀?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新的办法了——

生:“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读得还不错。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发明了——

生:“坦克”

师:读第五段你们看看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学生自由读)师:指名读。生:学生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他们跑来跑去,听到哇哇直叫。生:我看到坦克威武的样子 生:坦克太威武了 生:坦克太厉害了

生:太厉害了,肯定能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

三、巩固延伸

师:是啊,同学们,你看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如此神威的坦克,多了不起呀!其实真正了不起的是谁呀?

生:发明家。

师:我也觉得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能不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你们可以选用这些词语来夸一夸这了不起的发明家呢?

生:发明家你真棒,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生发明家你让矛和盾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真棒!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1.教师小结: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大屏幕出示这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矛队、盾队比赛说。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这种表达发法就叫:摆事实、讲道理。同时,在这节语文课上,矛队和盾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板书设计】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 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学习1—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6.《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矛”、“盾”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难点:体会坦克发明所体现出来的深刻道理。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快速抢答:

出示:橡皮+铅笔=()

电风扇+取暖器=()电视+电话=()

()+椅子= 轮椅

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两张图片。

2、图片里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认识兵器“矛”和“盾”,书写“矛”和“盾”。

矛:“横撇”是枪头,一“点”是銎孔,“横勾”是侧耳,“竖勾”是矛身,一“撇”刺敌人。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学生在书上插图边写上“矛”和“盾”。

3、“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自卫)

4、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 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带着两个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课的生字朋友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和同学们见面了,一起去认识一下它们吧!(出示我会认的生字)

(1)指名读“矛、盾”。这两个字刚才我们已经认写了,剩下的生字我要换一个方式考,请同学们竖起耳朵仔细听。

(2)矛和盾的集合,集合造出了什么?(生:坦克)哪个字是“坦克”的“坦”?(师领读)谁能用“坦”字再组一个词?(师根据学生所组词语说词义)

(3)有一个字与手的动作有关,是哪个字?(课件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把“持”放在句子里,你还能读准吗?(指名读。)持是什么意思?此时,你手拿话筒,也可以说是——(生:手持话筒)。

(4)有一个字是动物的名称,它是?蜗牛的蜗为什么会是“虫”字旁?(生:蜗牛是一种昆虫)蜗牛有什么特点?(生:蜗牛是爬行动物,背上有壳)对呀,蜗牛是一种昆虫,所以它是虫字旁,“口”就像蜗牛的壳,它一遇到危险,就会钻进自己的壳里,“内”就是里的意思。

(5)有一个字和“船”长得特别像,猜猜会是哪个字?(出示“船”、“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生:“船”字右下是个“口”,“般”字右下是个“又”)

3、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

4、认读词语

⑴出示词语,认读、齐读。

集合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胜利者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庞然大物

⑵把词语填进语段中,指名读。

进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5、同学们刚才读书都很认真,哪位同学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发明家把矛能进攻和盾能自卫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一二段。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⑴指名读句子。

⑵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⑶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⑷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⑸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右刺——,上下刺——;下上刺——;右左刺——; ⑹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⑺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⑻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出示句子: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

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2、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1)、师过渡: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吗?妙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发明家又是怎么想的。给出提纲: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 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2)、组织交流: 师:请大家看第一句,发明家的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师: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那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很好,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生读1-4自然段)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出示坦克的图片,学生欣赏情境,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1)、情境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4、学习第六自然段。(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2)、出示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四、拓展。

1、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能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许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手机+照相机=照相手机、钻井工人的帽子、双层公交车„„

2、(课件出示图片)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你就会收益终身。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7.《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 篇七

围棋不仅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棋类游戏,还是一门奇妙的艺术。

围棋是一片星空,棋子像闪闪星星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棋盘也是辽阔的土地,黑子与白子是争夺土地的两支军队。各个棋子在棋盘上是平等的,在不同的位置发挥不同的作用。

我觉得,围棋处处有美感,像一幅图案。围棋布局时,用两三只棋子勾画出轮廓,然后黑白相互渗透。“布局”就是我的盾。中盘阶段,黑子和白子渐渐交织在一起,棋局纷繁复杂,棋子与棋子之间关系有尖、飞、跳、拆等,都是相隔一定距离,不同的下法形成各种各样的棋形,这是冲杀阶段,冲杀阶段是我的“矛”。最后是收官阶段,棋子落到一个个细微的角落,一幅作品就诞生了。

布局的“矛”就是我下棋的弱点,我布局常常很随意。

虽然蒋老师说我的“冲杀力”有时发挥很好,但如果遇到神鬼莫测的“盾”,我就“昏着”败下阵来。学了《矛和盾的集合》,我懂得了不仅要冲杀力好,“劫活”、“劫杀”、“进活”、“对杀”“收官”等下得好,还要“大飞”、“挂角”、“缔角”等做好布局,使我的“矛”和“盾”集合起来,才能冲向围棋的最高境界。

8.《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 篇八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矛与盾的集合》。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准备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的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急关头,他忽然想:还是盾太小了,盾要能大的像一个铁屋子,铁屋子上要能有轮子,再装上履带,那不就没有事了吗?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正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不断显出神威。19,当英国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倒这庞然大物时,吓得一下子向后跑了十公里。

其实在生活中我觉得还有很多“加一加”的方法,比如录音机和电话加起来就组成了录音电话,电瓶装上自行车上就组成了电动自行车等等。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9.矛和盾的集合 篇九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

张**老师是我们**县小学语文届的一名老将了。课堂上她自如、从容,教学基本功扎实。难能可贵的是,从她的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张**老师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思考,课堂上所反映出来都是教学新观念。人常有惰性,一件事做多之后,难免会吃老本,不思进取。而张老师给我们树立一个很好的典范,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下面就讲讲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特色。

一、字词教学方法多样,有利于所有学生掌握。

这节课张老师教学的字词有:矛、盾、集合、持、戳、坦克、履带、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庞然大物、大显神威,加上由矛和盾作用引申出来的进攻、自卫总共有13个词语。细心的老师肯定会发现张老师词语教学有三个特点:1分散 2 分类 3 方法多样。“矛、盾、集合”是在揭题时教的,“持、戳、坦克、履带、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庞然大物、大显神威”先集中出示正音,“持、戳、履带”意思在这部分就解决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词义在课文中理解。分类很明显,持、戳是动词,坦克、履带是名词,而四字词语又归为一类。词语的理解方法也很多样,有看图理解,如履带;做动作理解,持、戳;有联系上下文理解,如集合这个词;还有创设情境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能保证人人过关,我们往常教学喜欢一股脑儿把所有的词一起出示,这样优秀生没问题,但中下学生就比较吃力。分类,方法多样能让学生感觉有趣,不同词语找到相匹配的教学的方法学生易懂,而且也能记得牢。因此,我们在教学字词时不要搞一刀切,像张老师一样,分散、分类,方法多样,能让孩子们学得扎实又有趣。

二、设计别具匠心的,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对三年级孩子来讲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特别发明坦克的过程。如果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势必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因为问答式,参与的学生往往不多,就几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认真,而大部分学生成了观众。张老师采用了“摆图片”的方式,让人深深折服这方法的巧妙。这样首先能保证全员参与,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被她点燃了。而她的自学建议非常合理,可操作性又很强,特别是把关键词填入表格这个提法特别好,在找到相关句子的基础上找到,这是培养学生概括与理解能力,学生如果没有理解了内容,他的关键词就会找不出来。有些孩子讲话老讲不到重点,或者划句子时什么都划起来,其实就是这种能力的缺失,经常训练孩子找关键词,中心句其实能很好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表格填好之后在交流,也是个亮点。我们平时上课有时提一个问题,很快就让孩子来问题,其实剥夺了很多孩子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等答案习惯。可能填表格,有些填的不够准确,但是他有经过思考,同学交流时,他会听得更加认真,即使错了,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所以,我觉得,我们上课时应该像张老师一样,心中一定要装着所有的学生,寻找的教学方法是为学生服务,让每个孩子有事干,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课堂练笔基于学情,目标准确、达成度高。

我们现在课堂教学都是阅读指向写作,往往都会在课堂上安排小练笔,但是有时收效甚微。怎样能做到有效呢?我们来看一下张炜老师的这个设计,其训练重点是“可是,对了”。那大家会发现,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 是学生找。接下来用填空式的进行练说,盾可以自卫,可是_______________。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用书里原有的内容。装上枪口或炮口的铁屋子既能进攻又能自卫,可是______________。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 出示最早的坦克图,说说你觉得这坦克还需要怎么改进?请用上“„„可是„„对了„„”这个句式来说一说。3

第四次 出示课前谈话时的图,你们能用这个句试说说这些物品是怎么集合的吗?(图):橡皮+铅笔 =()

楼房+汽车=()

轮子+椅子=()

我认为张老师安排这四次可是别具匠心,我们来看一下这四次内容顺序能不能调换,答案不言而喻。这中间的两次练说,就像台阶一样,让学生最终能学会运用这些语言。这两次安排的极为巧妙,第二次用的是书里学生已熟悉的内容,而且还采用了填空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学会,第三次,书里内容是没有,不过让学生很感兴趣,因为内容没有脱离文本,而且这个问题还富有挑战性,易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那到第四次的练说就水到渠成了。这是这个设计第一个优点。第二个体现张老师精选练的内容,一、二、三自然段连接词不少,看起来都可以让学生练练。而张老师只选了一个内容,其实选多了,孩子反而无所适从,选“如果就”,学生一般都已经会用了,选这个内容是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学生在写作文时,特别是写自己的思考过程,很需要这样的连接词。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练笔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写的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而且要铺好台阶。

10.矛和盾的集合 篇十

本设计抓住教学重点,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广泛交流,展开想象,让他们明白多角度看待问题的重要性,最终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2.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矛盾 招架 左抵右挡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2.过渡: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那个人自相矛盾的时候,聪明的人想到了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二、学习课文 1.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出示句子:

通过对比读,引导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好处,进而体会发明家正处于“紧张”“危急”当中。3.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边读边画。4.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出示提纲: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他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

他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5.小结:这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也是发明坦克的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发明的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题。6.谁能看着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发明的过程?同桌练说,指名说。7.赏读课文。

⑴出示坦克图片,边欣赏,边议论。

⑵朗读课文第五节,要求绘声绘色地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⑶“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第五自然段说说坦克“大显神威”的情景。⑷出示补充材料:

1916年9月15日,英国和德国军队在索姆河上进行着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谁也没有突破对方阵地。

突然,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还用机枪大炮还击,一边还击一边照样隆隆朝前压来。德国士兵一看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饼,吓得抱头鼠窜,只好躲在战壕里求上帝保佑。这些钢铁怪物轻而易举地进入德军阵地的纵深,给德军带来极大的威胁。

师: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真是—— 生:(接)大显神威。

⑸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指导用“这样的集合真_______”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⑹如果此时发明家就在你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 8.发明家发明坦克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出示练习题: 矛的优点是______,缺点是_____;盾的优点是_____ 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发明家把矛的________和盾的________合二为一,发明了________,在战场上________。

三、深化拓展

1.说说你所知道的运用集合这种方式发明的其他东西。(1)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些物品,学生练习说话。_________和_________集合,变成了__________。

(2)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运用集合这种方式发明的其他东西。

2.集合不光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能不能说说这方面的例子? 3.你觉得我们身边有哪些不便?你能不能发明一种东西来解决这种不便?

四、小结

11.《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发现你们个个精神饱满,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图猜成语,大家喜准备好了吗?

师生看图猜成语:(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自相矛盾)师:我们的最后一个成语中包含古代的两种兵器,分别是——(生齐答:矛和盾)(课件插图上写上矛和盾)

师:真是知识丰富的孩子,请伸出小手,跟我复习这两个字。

(板书范写“矛,盾”)边讲解:矛字横撇,点不要丢了,盾字平撇要写平,里面一个十加上目。

师:知道矛和盾分别有什么作用吗?(板书:进攻,自卫)。

师:(课件出示)一个进攻,一个自卫,有点针锋相对的感觉,今天却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板书:+、箭头)看看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补充课题:集字上面是“隹”部,比住多一横,下面木字横写长,把上面托住,木子撇捺裙摆张开。)齐读课题——《25矛和盾的集合》

二、复习生字词,课文大意

师:老师要检查一下课文中的这几个词语,看你还记得它们不。PPT 师:声音洪亮,读的又对,很自信。增加点儿难度大,有没有信心挑战?

师:还是这些词语,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把这些词语连成一段话,自己先小声试试看。生:找两人

师:真善于思考,这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读吧!三.学习课文。

(一)认识坦克。

1、过渡:看到你们出色的表现,老师要介绍一个朋友给你们认识,看——(PPT)这是? 生:坦克!

2、师:看到这辆坦克,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他? 生:高大、威猛、庞然大物„„

3、师: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吗?(生找,幻灯出示PPT)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老师教过大家,读书要边读边想象画面,才更有趣味,更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来,自己读读这句话,看你能看到哪些画面?

5、生读,汇报想象的画面,师相机引导:你从哪个词想象到的?听到德国兵喊什么?看到德国兵后退时是什么样的?„„

6、师:恩,你们真会读书,能从课文给出的这些词语(庞然大物、首次、头一回、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想象画面,体会出德国兵的害怕,能将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指两人)(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惊慌的样子;我看到他们吓得连滚带爬地落荒而逃了„„)想象了画面体会读就是不一样!

7、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看看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吧!(放视频)

看样子,坦克在战场上可真是威力无比啊!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读出坦克的神威来!(齐读)

过渡:这个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庞然大物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

(二)学习1,2自然段

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来源于一场比赛,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把描写比赛场面的句子告诉老师吧!出示句子PPT: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3、你能看出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生:紧张的、激烈的、有趣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读出这是一场紧张激烈的比赛呢?(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

师:你读句子时,看到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了吗?我要找两位同学演一演,下面的观众一会儿给评价一下哦!

师指导表演,引导学生评价出矛应如雨点般刺得快(看样子这可不是春天的雨点,要快而有力),演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样子。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们的盾来,有吗?(学生合作表演“矛和盾比赛”师手指当矛,生手掌当盾)

师:我左一下,你往什么地方挡?(左)我右一下,你往什么地方挡?(师: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刚才你们演的情景就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手指让生说)师:演得好一定也读得好,来试试!(指名读)男女生分别读 三.自学坦克发明过程,完成表格

过渡:正是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发明家产生了想法,由此发明出了坦克。可是发明坦克可没想的那么容易,在发明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呢?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发明家想法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生自由回答,盾太小了,要钻进一个铁屋子就可以了。

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师: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有两个感叹号,他们感叹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师:从第一个“!”中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着急),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开心,喜悦)

师: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评价,再读,齐读)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原来,发明家发明坦克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 生:盾太小啦

师:解决方法是?谁能用文中的话归纳一下。

师:像这样,在文中找到发明坦克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的句子,概括归纳后用自己的话填入表格中,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学三四自然段。

(三)自己学习3,4段。

出示自学要求:师读,生自学。

合作学习:师:不少同学都想好了,现在,跟前后四个同学一起交流你刚找到的语句,并讨论一下这张表格怎么填。

师:好,谁来说说,发明家接着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 生:安全不能进攻。

师: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第三)你给我们读读(出示)这里的“固然”谁能给它换一个词?(虽然)

师:是啊,虽然安全了却不能进攻,发明家们,这样行吗?(不行)来,读——读出担忧。师:怎么解决呢?(出示第4自然段)能不能再把语言简单一些。能不能只说重点的词句。生:装上枪口或炮口

师:这样坦克就造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生:不会跑,还要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这就是履带。为什么还要装上“履带”呢?履带有什么作用? 师:现在你能告诉我,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身上,“矛”在哪? “盾”又是它的什么部位? 师:是啊,发明家就这样让(来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过渡:这个发明坦克的人就是英国人厄内斯特·斯温顿。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发明家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

划线部分的句子让你想到了哪个词?(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品是运用了“集合”两种东西的优点与一身的吗?老师举个例子

生汇报。

师布置拓展: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用心思考,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把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装进自己制作的“奇思异想袋”或“我的小发明”记录袋中。

上一篇:假如我是一滴水450字作文下一篇:家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