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2024-09-07

高校实验教学探讨(共9篇)

1.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篇一

摘要:针对电子技术实验现状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子实验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管理、考核方式、教学多媒体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把这些措施应用到电子实验教学中。实践证明:这些改进措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电子实验教学工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电子实验 多媒体教学 虚拟仿真 开放实脸室

0前言

电子系列课程是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课程体系中担负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是培养工程意识的基础。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理论轻实践,总是把实验教学看成理论教学的附属。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1改进实验内容

随着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大量应用,电子技术在应用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品更是日新月异。然而,作为系统培养未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研究性实验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相对较少闭。学校的电子实验内容多且琐碎,学生不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而且还要会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同的专业基础不一样,同一个专业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

(1)要与现代发展器件和新理论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合理安排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适当调整实验内容。每项实验除了必须做的内容外,应增加选做内容,使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学习得更多。

(2)编写合适的实验教材,按照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与不同专业配套的实验指导书。

(3)难易实验内容项目间隔安排,从而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抓住电子技术的特色,突出其应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4)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

(5)增加实验课学时。据调查,大多数高校实验课学时与总学时的比例不到20%,有些专业竟不到13%,远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应当合理分配课时,加大实验课比例,让学生爱上实验课,成为乐学者。

2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引起教学资源相对紧张,而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暴露出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因此,在原有实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势在必行。通过采用现代教育多媒体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作为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补充,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条件。所以采取以下措施:

2.1课前预习

根据电子实验的特点和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进行预习。多媒体教学具有图、形、声并茂,学生在预习时有不明白的问题随时可查阅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时进行实验,并且不需要耗材,节约了资源和设备费用。由于仿真条件可以理想化,电路参数调整起来方便,容易发现主要问题。

2.2课堂上实际操作

课堂上用较齐全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实际实验操作中应用的实际元器件,都是非理想化的,所以与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计算结果和仿真条件下得出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出人,让学生把这两种情况下的结果进行比较。因为学生是通过多媒体和虚拟仿真初步了解实验现象后再进行实际操作的,所以实际操作时就会顺利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印象也会更加深刻,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3改进实验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实验课程往往是教师从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一一讲解,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去操作。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优点是便于统一结果,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但这往往忽略了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使得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减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即使实验做完数据都正确,但对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案的拟定很少考虑,很多学生做完实验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反映电子实验学习难度大,虽然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但真正预习的学生,预习后明白的学生不多,所以很多学生上实验前不知所以然,表现的很焦虑。因此,需要对原有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行改进。

3.1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焦虑情绪

在实验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不违反实验室安全条例和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犯错误,当错误出现时,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让他自己去评价自己的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宽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在授课中要给予学生向教师提出对知识点疑问的机会。

3.2实验教师应把固定的实验灵活化

传统的实验一般都是将实验中所给的一些数据固定化,这样便于统一结果,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某些数据灵活化,例如通过由信号源、电阻、电容组成电路观察两个波形间的相位差这个实验,可以把原先电阻固定参数设置成可调电阻,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来确定电阻的参数,从而检验数据的正确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互抄实验数据,而且使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

4加强对实验的管理

在我国很多高校不仅学校对电子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学生对电子实验的重视也不够,所以很多老师也都不愿意就业实验岗,学生也出现实验课逃课现象,因此,必须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

4.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学校对实验教师的重视,转变师资队伍的教育观念阎,组织学习、安排进修交流、培训等,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实验师资技术队伍建设。组织学生对实验教师进行评教,对实验教师形成一种监督。

4.2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程度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验考核体系应改变传统的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考核方法,将笔试、口试和操作性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考核根据所用时间、有无错误操作、线路正确与否、实验步骤的完整性等进行评分,真实反映学生实际操作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3加强实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严禁出现缺课、迟到和早退现象。对学生不参加实验学习,加大惩罚力度。比如实验课占多少分值或不参加实验课理论课不给成绩等等措施,并且严格执行。

5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地位更加重要,而上课时间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电子技术实验室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因此,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也应运而生,但必须建立完善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确保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方法、组织方式等方面实行开放式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弹性地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享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冈,从而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

6结语

总之,通过学校加强对实验课的重视和加大对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力度;通过实验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内容;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拓展教学空间。相信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社会更具综合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篇二

过去, 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 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长期以来, 不管学生还是教师, 在声乐活动中, 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 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洪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 嗓门不大, 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 去“造声音”, 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 既要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 更要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 不可用“一般”的、教条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 是不一样的, 且每个人是各有特点的。因此,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能根据个性化, 去挖掘和维护每个学生的声音, 使之流畅, 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把握作品风格, 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 但不可单纯模仿, 单纯模仿不是艺术。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 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 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 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 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智慧, 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把握自如、分析准确, 然后让学生通过训练得以提高, 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 并了解个人的特点, 才能建立起符合实际具有个性的发声体系。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 离不开民族声乐的教学, 民族声乐曲目的教学与研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音韵, 从而激发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民族声乐。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 除了“唱法”这一技能层面的教学上要提倡“多元”的教学观念外, 尤为重要的是在高校声乐教学之“作品艺术处理”这一教学环节上。要重视挖掘民族声乐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 对学生进行深层传统音乐文化审美内涵的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有全面的认识。对比西洋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如下审美特征:

(1) 强调情感的表达。是传统声乐的基本审美特征。从先秦以来典籍记载和近现代歌唱实践看, 民族声乐以情感为歌唱基本表现内涵的观点具有一贯性和主导性。而且与情感表现更加直露、强烈和个体化的欧洲声乐艺术不同。民族声乐艺术更多的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表达、着意于虚幻情感的表现等等。

(2) 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民族声乐作品的音乐旋律走向总是与歌词声调走向大致吻合的, 不如此就不足以听清歌词。因此民族声乐艺术中“字正”是第一位的, “腔圆”就是在“字正”为前提下, 曲调要顺畅而完整情绪准确而圆满。符合人物性格。在民族声乐发展历史上, “字正腔圆”。声音的美从属于歌词的清晰表达, 一直都是民族声乐艺术所特有的审美原则。

(3) 个性化的音色。民族声乐以汉语语音为基础的“明亮、清脆、集中”的音色特征。并且, 民族声乐不同于西洋声乐强调纵向的融合、追求发声要达到一个有标准量的共振峰, 强调音色的融合和统一等等。而是植根于传统音乐的“线性音乐思维”, 强调音色的个性特色和丰富多彩。

(4) “润腔”的创造性。歌唱的“润腔”。就是所谓“筐格在曲。色泽在唱”。即是指一些围绕在旋律基本音周围的、时值和音高变化随意性较强的“小音符”。在歌唱时, 能构成“同中有异”的变化。各种“润腔”手法的创造性运用, 能够深入刻划声乐作品中音乐形象和意境。

除此以外, 声乐教学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 教师不仅是“传授解惑”, 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 在教学的过程中, 传递的不仅是知识, 技能, 权威;更应该是关怀, 思想, 灵魂。

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 对此问题的探讨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在宏观上的理论思考, 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的微观研究也不少。尤其是在音乐技术理论、音乐欣赏、器乐等学科教学领域对“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做了些微观研究, 声乐学界在教学中提倡民族化的教学也不少, 但是对“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之融入”这一课题的理论思考, 我认为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需要各位同仁一起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家祥:《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问题》, 《中国音乐》, 1983年第1期。

[2]金铁林:《谈民族声乐教学》, 《中国音乐》, 1986年第1期。

[3]纪泽:《民族声乐教学教材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音乐》, 1986年第3期。

[4]贵州期刊.www.xwf8.cn2009.

[5]《民族声乐教育家阳亚洛》, 《民族音乐》, 2007年第2期。

[6]马爱群:《民族声乐教学体会》, 《中国音乐》, 1992年第2期。

[7]黄文宇:《民族声乐教学探究》, 《音乐探索》, 1993年第1期。

3.高校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篇三

摘 要:本文以“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实验为例,分析了高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方法

一、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实验”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化学系的专业类实验,其开放的对象为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大三的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类基础课程以及部分专业课程,之前也学习和参与过许多化学类实验,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生物柴油即脂肪酸甲酯,是一种含氧清洁燃料,可由菜籽油、大豆油、回收烹饪油、动物油等可再生油脂制取加工而成,属于环境友好型绿色燃料。石油大学传统以研究石油能源与化工为主,现在的研究领域拓展到新型能源、材料和化学化工领域,生物柴油的研究也是本校化工学院很多课题组研究的热点。现在工业上制备生物柴油的常用方法是酯交换法,用化学催化反应生成。而此实验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上所提及过的问题。

1.实验过程机械化

学生在传统实验中为了缩短教学时间会采用教科书上提供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从而保证快速安全地完成实验,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会丧失设计实验的机会,这样实验成了验证的过程,缺少了自我思考。

2.难以同时开设多组实验

生物柴油的生产、催化、反应条件有多种,如果自由组合设计实验数目达十几种,而反应中实验条件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合成效果,如醇油物质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反应时间等。而且酯化反应为一连串平行反应,所以每一组实验都很慢,一般的实验教学时间只够学生做一组实验,难以多组实验均开设,以对比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二、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1.从课题组来,到课题组去

我们的创新尝试在于建立开放课题组交流模式,在每学期的学生工作中都会安排高年级与低年级的交流,从而引导低年级的学生更好更快发展,而高年级的学生如硕士生、博士生一般隶属于各个课题组,大部分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自己的课题。研究课题需要集思广益,所以我们希望在课题组开放模式中建设一个有效的平台,低年级学生可以了解相关课题的基础信息,而他们提出的问题让高年级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推动课题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内有多个课题组进行着有关生物柴油的科研课题,借此机会让学生访问相关课题组,并以此项目为例进行交流,这样不仅细化了交流内容,更对生物柴油的性质及其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比较主观的认识,更加熟悉实验内容,对实验更有兴趣。而实验结束后学生可以把实验感想和问题再与课题组讨论,这样开放的课题组模式不仅有利于低年级与高年级交流,也利于教学和科研的不断进步。

2.分析思考,自我制订实验方案

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以空白平台展现给学生,即不给学生提供实验设计,学生通过预习自己搭建平台,选择需要的设备,运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本实验中化学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在生物柴油的制备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反应时间及产率。均相催化剂一般采用强酸强碱,它对设备腐蚀严重,在催化剂后处理之中经过中和会产生废渣,处理工序复杂,环境污染严重。而非均相催化剂的选择,就需要学生查阅文献,自己设计实验而不是主观臆测。

3.数据再利用,高效实验必备术

采用多组实验的方法、数据进行综合互相对比,发现实验趋势,减少实验耗时,提高效率。以本次实验教学的一组实验数据为例,提出对实验可能有影响的变量。本年级应用化学系共五个教学班,我们将每班25名同学分为6个小组,每两个小组研究一个变量的影响,进行阶梯实验。安排该系一、二、三、四和五班分别以醇油比、搅拌速度、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为变量进行实验。在所有的实验结束以后,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得到一个全面系统的实验结论。

三、结语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对提高高校理工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4.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实践探讨论文 篇四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标识,我国教育界将体育舞蹈引入高校的时间不长,相应地造成了体育舞蹈教师的稀缺。我国对体育舞蹈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大学较少,大多数体育教师是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地进行体育舞蹈训练。

(二)未得到应用的重视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大学体育选修课,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设备的投入上也就大大折扣。体育舞蹈需要练习形体基本功,最好是在室内进行,且场地要大,地面要光滑,以减小阻力,保证动作的规范性。场地内需要装有镜子和投影屏,学生在练习时可以对照镜子进行动作的自我纠正,快速地掌握体育舞蹈动作。而目前来说,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显然,体育舞蹈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

(三)科学理论研究匮乏

体育舞蹈是一门涵盖了许多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而体育舞蹈老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制约了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另外,高校体育舞蹈教材严重匮乏,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订购体育舞蹈类教材,其教学全部靠教师口授。适应于高校普及类体育舞蹈教材的匮乏是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

体育舞蹈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既要使舞蹈动作和谐规范,又要具有表现力和观赏性。而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在大多数学校是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该课程的学员年龄在18~24岁左右,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基本功训练,且身体协调性和柔软性较差,可塑性不强。因此,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目的,具有针对性地利用适当的方法教授合理的内容。

(一)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传授学生6个基本要素,基本要素包括时间、空间、姿态、力度、流畅性、节奏。而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参与其中的热情,不会因为教学内容枯燥而乏味,也不会因为教学内容难度大难以完成而自暴自弃。合理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展现体育舞蹈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基础功底给予充分考虑,在安排内容上适当加入基本功训练,比如柔韧性训练和形体训练等,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身体各个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只有在体育舞蹈教学之出,对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完成以后较大难度的训练,并使体育舞蹈具有规范性和观赏性,学生在以后的舞蹈学习和舞蹈创造中才会少走弯路,顺利通向成功的殿堂。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解基本步法和小套路的内容,让学生着重掌握基本动作,特别是6大元素动作,不要偏重于舞蹈动作的花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一些由基本动作元素所组成的小套路。最后让学生感受小套路中的动作与节奏的可变性和创新性,启发学生创造一些变形动作。整个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呈现循序渐进的趋势。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含了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知识,而不应当认为体育舞蹈仅仅需要实践。实践始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实践就不知道实践的目的与意义。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不仅会体育舞蹈,而且要懂得欣赏体育舞蹈运动,在达到美育目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模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体育舞蹈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一切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到知行合一。体育舞蹈基本理论讲解与舞蹈实践相结合,两点不可偏废,光有理论不行,就像无鱼之水,这样高校体育舞蹈就没有生机与活力;仅有实践也不行,就像无水之鱼,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也就得不到发展。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基础薄弱这个关键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从单一动作开始练习,然后才练习组合动作,切实做到循序渐进。示范与讲解相结合,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讲解—示范—练习—提示”有机地融为一体。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多媒体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之前,可先利用电脑、投影等技术,在欣赏体育舞蹈之美的同时于头脑中形成对体育舞蹈的直观感受,产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浓厚兴趣。并且在练习过程中,也可利用摄影等技术将自己的练习内容保留下来,通过反复的观看与对比,找出自己在在上次练习中哪些做的不到位,有哪些错误之处,并且加以改进,使得自身的技能不断提高。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舞蹈课余活动或者竞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各种体育舞蹈课余活动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的热爱,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发的锻炼,达到终生锻炼的目的。

三、体育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舞蹈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它可以分为拉丁和摩登2个大类,每个大类又可分为5个小类,共10种舞步。体育舞蹈在国际上出现的时间较早,1984年开始传入中国,现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门,深受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

(一)激发创新性思维

体育舞蹈起源于民间,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运用肢体语言以及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独立特色的各类舞蹈动作。学生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对舞蹈韵味的理解创造出具有创意的舞蹈造型,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引发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与探索。

(二)塑造正确的审美观

体育舞蹈是能够体现美的一种艺术,它能够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它所展示的美感能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还能够扩展智慧。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以其自身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舞蹈运动是自国外引进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它结合了体育和舞蹈的优点,具有运动与艺术的双重性。“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的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因此体育舞蹈不仅能够展现舞蹈之美,同时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动力,当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变成自发锻炼的动力,体育舞蹈不仅能够丰富业余生活,更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四)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舞伴之间、团体成员之间会有大量相互协作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才能保证舞蹈动作的规范协调。学生在舞蹈开放与优美融洽的环境氛围下,自我精神意识会得到彻底的放松,能够增强学生的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对于自闭人群具有很好的自愈效果。体育舞蹈能够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思想,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因此,体育舞蹈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小结

5.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篇五

一、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分层教学模式的分层方式有待完善。目前,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的分层方式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分层标准不够全面。大多数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标准包括体育成绩、身体状况、竞技水平等。这些因素过于片面,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划分,导致最终的分层结果不够科学。另一方面,教师不能按照实际情况对分层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一个层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2.分层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使教师找出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评价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将其真正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即使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过于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应优化分层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认知水平、参与意识、合作能力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二、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1.完善分层体育教学的分层方式。对学生的分层结果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所以,在分层教学模式的最初阶段,教师要利用科学的分层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差异性,从心理和生理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因素。例如,教师在进行羽毛球授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羽毛球水平、对羽毛球的感兴趣程度、羽毛球的竞技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分,一到四分属于基础层次,五到八分属于提升层次,九到十分属于高等层次。基础层次的学生重点进行接球及发球的训练,提升层次的学生主要进行接球质量及发球质量的训练,高等层次的学生主要进行竞技过程中技巧的训练。通过将学生进行精准的分层,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教学计划,教师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体育水平,还能真正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

2.建立科学的分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学生的个性态度等。不要只对学生生理方面进行评价,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努力程度等其他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其次,在评价模式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篮球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运球、投篮等比赛,观察学生近阶段的篮球水平是否得到了提升。在运球比赛中,教师可以利用几名学生进行干扰,计算每个学生的运球时间;在投篮比赛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两人,一人投篮,另一人计时,并将投篮结果记录下来。综合比赛结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完善分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仅要完善教学方法,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在练习排球时,许多学生害怕排球传递过程中造成的冲击力,无法进行正常的排球训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调整发球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适应排球的接球方式,克服害怕的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细节问题,全面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使学生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所提升。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如何将其有效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将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了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优化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能够为分层教学模式在今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谭军辉,黄正喜,柳华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升降”教学模式的实施问题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6):49-50.

6.高校地理学教学概念探讨论文 篇六

摘要:地理学课程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其他理论与方法论成立的根基。目前国内高校流行的人文地理学相关教材中一些基本概念需要进一步明晰其内涵,以便于在学生头脑中植入明确而清晰的基本概念,对于后续的理论与方法论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地理学相关教材为参考,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及科研感悟,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及区域三个基本概念进行辨析,对上述三大概念定义进行初步探讨,旨在进一步明晰三者的相关内涵。

关键词:人地关系;空间问题;区位

区域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基本概念是基础,是其他理论、方法论展开的重要根基。本文围绕地理学课程中的三大概念,即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概念及区域概念进行辨析,旨在明晰概念内涵。

1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这一定义明确了当今国内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两大模块,与过去的相关教材相比具有鲜明地理学特色并体现地理学科研究优势。教材中明显将经济活动空间问题研究和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重为经济地理学两大研究对象。作者认为经济地理学擅长研究的领域自然是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和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地关系)。由于地理学向来擅长研究的领域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因此对于后者大家普遍认可并容易接受。

其原因为地理学的根基是区域性与综合性,对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来说,综合性不必费笔墨,人地关系系统包括诸多要素的综合,自然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地理学的区域性主要体现在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及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而区域差异性主要由地球的圆形形态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及地球自身的地质演化历史所决定。其中,地球圆形形态与太阳的位置关系这一基础物理条件使得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产生区域差异,即维度地带性规律。热量分布差异带来诸多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植被、土壤)的空间差异,而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是地理学区域性特点的根基。地球自身的地质演化带来当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以及海陆分异状态,而上述差异又进一步影响水热分布状态,进而影响“区域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础是“地”,即人地关系协调的关键是地理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讲,人文地理学科的基础亦是自然地理学科,这是由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所决定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研究这一领域若将其独立与人地关系之外进行研究,就不是地理学所擅长的,而传统经济学比较擅长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其原因有:

(1)经典区位理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均为经济学家或受到经济学思维的地理学家所创。

(2)上述有关区位经典理论虽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但关注的核心问题为经济活动的空间成本或空间支出问题,而成本与收益问题显然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3)目前区域经济学诸多著作中介绍经典区位理论的情形常见,由此看来区位论对经济学和地理学都非常重要,两种学科均将其视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或基础理论之一。若地理学将经济的空间问题与本学科擅长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相融合可能有助于本学科更好地发展。本文认为,经济地理学应将研究对象中的人地关系概念进一步强化,而空间问题的研究需要以人地关系研究为前提即在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或区位)问题研究中,首先以人地关系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研究为基础,便能更好地发挥地理学在空间问题研究上的特色与优势。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此处简单举一例:如以某区域城镇体系空间优化为例,从单一的经济学视角分析,城镇体系的空间规划,无一例外都是按照严格的假设条件,遵循中心地体系(或其他经济学理论模式)即可。因为在仅考虑少数经济学因素(成本—效益等)的情况下,地理环境因素(综合性和区域性)的作用或影响不能够充分体现,而现实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应首先考虑地理环境,考虑人地关系的协调性。原因是,地理环境为人类生存基础,而成本—效益等诸多经济因素是人类在保证生存基础之后的发展方面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在地理学教材中应将学科研究对象描述为人地关系(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地关系协调基础上的区位、空间组织等问题更为合理。

2关于经济活动区位概念的探讨

地理学众多教材将经济活动区位定义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这一定义范围较广,年轻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内涵。本文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有两大核心内涵,一是相对位置的内涵,即“此经济活动”与“彼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对位置决定“此经济活动”的区位的“好坏”或“优劣”,而教材所定义的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一词,不能很好地体现经济活动本身的相对位置的内涵。二是须从某一视角去看待区位这一概念。例如在比较两种地理事物的区位中“谁优谁劣”,须从同一视角进行比较才具有可比性。如,北京和二连浩特的区位“谁更优”的问题,中国和蒙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这一视角看问题,那必然是后者的区位优势显著。但从国家层面去比较区位优势,显然前者具有绝对优势。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什么与什么比较起来,哪一个更具区位优势”等表述,这样的表述显然忽略了两种事物的比较必须在某一个统一视角下进行才有意义这一基本常识。本文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更为容易掌握的概念表述应为,“某统一视角下,经济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

3关于区域概念的探讨

区域概念在诸多领域中无统一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政治学认为行政界线既是区域边界;区域经济学认为统一经济特征的区域即为其边界;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本文主要探讨地理学对于区域的理解或者表述。地理学对于区域的上述定义与区位定义同样,其内涵较为宽泛,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的本科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定义表述中的“一定范围”一词,其所指范围宽泛,如,“一定范围”从小到社区,大到全球的理解均可,因此不易在学生头脑中植入清晰的空间概念,易出现歧义。由于地理学的两大根基之一的“区域性”是在自然区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自然地理属性。即使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也应强调区域的自然地理属性。因此本文更倾向于将区域定义为,某一标准下,具有内部一致性,外部差异性的地理单元。其中,“某一标准”一词是为区分不同学科(或不同研究视角)对区域的不同认识(或表述)。例如,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区仅仅是从文化这一视角划分区域的,而经济区仅仅是根据经济类指标对区域进行划分的。因此“区域”在一定标准下才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在一定标准下区域内部必然具有一致性,对外必然产生差异性。

4结论与讨论

本文所探讨的三大基础概念是地理学课程体系中常见和重要的概念,对于本科生学习掌握本学科相关理论和相关方法论十分重要。作者以目前国内流行的几本教材为参考,结合自身教学和科研体会,对人地关系和经济空间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概念融合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对人文地理学两大基础概念,即经济活动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进行深入辨析,旨在明晰三大概念的实际内涵。上述三大基本概念仅仅是作者本人结合十余年的教学及科研所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有待同行深入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7.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篇七

一、案例教学法在法学课程中的实施必要性和意义

从必要性来看, 当前高校法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 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等, 严重影响了高校法学教学的效率。因此, 创新教学方法, 使用案例教学进行高校法学教学很有必要[1]。此外,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和实施对于促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校法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学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1、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中心, 教师首先要找到适当的案例, 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应用。案例的选择需要教师把握一定的原则:首先, 选择的案例应该尽量保证其真实性, 以便给学生带来更多真实的感受, 也有助于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2]。如, 在民法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就本市近期发生的重大民事案件进行案例分析, 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在案件分析之后对比公安部门专业人员对案件的分析, 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案例分析时出现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其次, 案例应该要选择较为典型的。教师能够找到的案例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中全部进行讲解, 因此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以便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 在行政法中, 教师可以将案例设置为外企设立过程中出现的行政法, 这一问题比较典型, 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行政法的理解[3];最后, 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保持难度适中, 让学生既感觉有一定挑战, 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如, 教师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 先让学生解决简单的问题, 然后加大难度:“如果你是有关部门, 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解决或者调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起来, 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给学生必要的准备时间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能够提前将自己准备好的案例分析题目布置给学生, 这样学生就可以提前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 以便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进行案例的分析。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复习学过的知识, 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4]。当然, 为了保证学生的准备效果以及学生的独立思考成果,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整理的资料和结果进行上台演示,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 也可以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推动学生的更好发展。

3、重视课堂讨论和总结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的讨论和分析, 这一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核心环节,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首先要清晰的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产生这种见解的依据, 然后其他学生如果对此有异议或者疑义, 则可以对该学生进行提问。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在回答其他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观点中的不足, 也能够从其他学生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中找到新的看问题的思路, 因此有助于形成学生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 增强学生对法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4、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但是却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以便推动教学的发展[5]。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敢说。又如, 学生应该什么时候进行独立思考、什么时候进行分组讨论, 也需要由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来决定。此外, 在学生进行自我表达不够准确时, 教师也要发挥其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回归到中心内容, 鼓励学生更加清晰地进行自我表达。只有这样, 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案例教学在高校法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实现法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促进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要求法学教师能够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重视, 坚持要以学生和案例为中心, 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促进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辉.浅议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适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3:103-105.

[2]刘燕.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与完善途径——以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07:62-64.

[3]艾展刚.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1:25-29.

[4]易清.案例教学改革:法学专业课程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06:149-151.

8.高校钢琴教学实践探讨 篇八

关键词:高校 钢琴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4.1-4

新教改实施以来,高校教学不断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革,为了响应新教改对钢琴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兴趣和综合技能。钢琴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其包含知识性、实践性和艺术性,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欣赏、练习和创作钢琴音乐,从而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的综合素养。

一、钢琴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钢琴教学更多的重视技能的传授,由于高考选拔制度,很多学生并不是音乐兴趣爱好而选择这一门课程,因此面对钢琴音乐枯燥的技能教程很容易起到厌烦心理,从而失去对钢琴音乐教学的兴趣。现代钢琴教学提出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学校制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和钢琴教学的特点设计出钢琴教学仿真、探索和启发等模式的钢琴教学游戏,从而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参与钢琴教学,使之更为全面、系统的打下钢琴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钢琴教学十分重视律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钢琴音乐的魅力和内涵,因此该教学很少用语言去描述钢琴音乐的概念和技能,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即兴表演、伴奏等实际练习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对旋律和节奏的把握,这正是学生钢琴创作的基础和关键。

二、钢琴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1.学生钢琴综合素养的良莠不齐

通过统招上来的学生有一部分是通过文化课成绩选拔上来,其根本不具备钢琴的基本技能和常识,即使通过艺考上来的考生其技能掌握情况也有所不同,甚至由于之前教学的失误,掌握的技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影响到高校教学的学习进度。这一现状对于集体教学的高效而言是一大难题,也对钢琴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素养和乐感的良莠不齐,使钢琴教学的课程很难步调一致。

2.高校钢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钢琴教学相较于西方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其高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高校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设备。钢琴是其教学必不可缺的设备之一,也是实践课程的必备工具,但是高校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钢琴设备,并且由于学校疏于对钢琴的管理和日常维护,发生钢琴音调不准或琴键失灵等故障;没有重视钢琴教学的继续教育很难保证钢琴教学的成果。面临当今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对钢琴教师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最后是教学体系。由于我国钢琴教学仍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主要還是以西方钢琴教学体系为参考对象,从而造成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不符的现象。

三、钢琴实践教学的措施

1.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教改的实施,对钢琴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实践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实践教学的实施首先要保证学生具备钢琴技能、乐感的基础,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在理论教学的辅助下展开实践教学。同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音乐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开展专业比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生活中。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律动、节奏感和赏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在实践过程中熟悉钢琴弹奏技能,领悟曲目含义,感受曲目蕴含的风俗文化,体会曲目承载的情感和激发钢琴乐曲的创作能力等,从而提升学生钢琴的综合素养。

2.建立钢琴专业教师培训机构,提高教师教学综合水平

目前高校钢琴教师一般都出自音乐专业,其传业授道的专业技能并不具备,即使本身具有很强的钢琴专业技能,也很难将其传递给学生,因此我国需要建立一所钢琴教师培训机构或院校。该机构不仅仅培训出钢琴高技能人才,也培育出高技能的教学人才,从而培育出现今高校所需的综合性钢琴教师人才。

3.建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校钢琴教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良莠不齐,入学的第一学期应该以理论基础教学为主,随着学生掌握钢琴基础的状态逐渐增加钢琴实践教学。当学生具备实践能力时,教师应该运用以上实践教学方案锻炼学生的钢琴技能和领悟能力。高校钢琴教学应该树立学生钢琴曲目演奏与创作为教学目标,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手段的教学体系。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风格、各种时代的钢琴音乐的欣赏课程逐渐培育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兴趣,在讲述相关理论基础时穿插节奏、演奏技巧等相关技能,为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4.开设钢琴艺术这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里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钢琴从古钢琴演变、完善至现代钢琴,经历了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后来的印象主义时期。在钢琴艺术史上还能系统地了解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代表作曲家等等。这些对于学生在演奏及欣赏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在演奏中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来进行二度创作。高校的钢琴课应该增加教学法的内容,让学生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孩子如何教学,对各个阶段的训练重点和基本功训练的要求能够较好地把握住各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及特点。 高校钢琴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进行设置,这是进一步推动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讲座,在讲座的过程中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对演奏方式,以及如何快速掌握教材搭配都进行分析。在高校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考核的实用性效果。这也是钢琴教学的重要环节。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成绩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能够保证钢琴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失衡的问题,促使学生对钢琴教学产生厌学情绪,导致高校钢琴教学水平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提高学生钢琴艺术的综合素养,高校利用实践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钢琴的演奏技能和创造能力;为了增加高校的师资力量,我国建立钢琴专业教师培训机构;为了满足学生对钢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需求,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从而提升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楠.高校钢琴教学实践探讨[J].音乐时空.2015(4)

[2]林薇薇.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模式探讨[J].音乐时空.2013(4)

[3]杨雯.高校钢琴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俪人:教师.2014(8)

9.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探讨论文 篇九

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形成与社会群众对体育热情充分高涨的现状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拓展的自主性以及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化体育学习。在此种情况下,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2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策略

2.1高校与企业共同进步。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并对其进行优化,在此之下,高校体育与企业联合,是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性质来制定相应的合作方式。如:部分企业致力于运动服装,高校便可给予支持,同时也能够为擅长服装设计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启发。也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育器材,以此来为大学生充分讲解如何科学健身、如何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开创个性化技能。从而达到高校与企业共同进步的目的。

2.2走出校园,实施课外教育。福建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树立的教学目标应具备职业化、生活化、社会化的特点,并坚持“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且福建省位于海峡西岸,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运动特色,因此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利用公共体育器材实施不同于校园内的体育教学,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们的运动量。例如:组织户外公共设施为主的活动,包括仰卧板、跳绳、坐蹬训练器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质,提醒学生合理运用器材,并设定训练目标。2.3增加与社会相关的选修课。福建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在体育教材建设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创新,加入户外运动、瑜伽、有氧调查等新兴的运动项目,同时也可以引进系统完善的社会性项目,例如:武术、轮滑、网球、健美等,以此来实现一段时间内,达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单技能的设置,即高校应对学生进行短时间、简单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直至能够独自开展个性化活动等,如跳绳、踢毽子等项目。

3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途径

3.1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师队伍相对完善,然而增加部分社会上相关项目的专业人才,是高校体育教学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途径之一。首先,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丰富经验的专业运动员,往往能够较好的开展专业项目的教学,如在跳高的课时之上,请来国家队的跳高运动员作为教练,通过他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所学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其次,民族文化一直是我国的瑰宝,民间体育项目更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进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人,根据他们的知识与个人想法,展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并将他们的传统文化及创新与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项目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最后,引进社会上的各类健身达人,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途径之一,如广场舞、健美、瑜伽等常规活动的喜爱者,让他们来为大学生打开新的视界,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的体育文化。

3.2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研究性教学。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实现社会化发展的路径之一便是研究性教学,而研究性教学是创新、丰富、完善体育文化的方式之一。根据教学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两种形式体现。首先,根据社会教学人员所擅长的方面,让他们结合实际钻研,并把研究出的结果融入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研究的一致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完成研究与实验的相结合,而这一点主要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出现错误、发现错误、改进错误的过程。其次,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在发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开展寻找其始源、技巧、功能以及文化内涵与运动器材的研究,以达到使其系统化,全面完整的保存下来的目的。并完成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

3.3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考核。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应趋向于多元化,如测验、表演、比赛等,而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考核主要有两种。首先,知识技能性考核,高校可以通过试卷、网络、现场性问答来进行知识理论的考核,以及凭借实际活动展示大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包括群体活动、单人单项活动、单人完整项目的展示等,并在指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体育技能传播、运用与竞赛的方式检验他们的技能运用能力。其次,体质考核,高校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学生运动后的心跳、肺活量等指标来判断他们运动前后的身体情况,也可以通过专项运动检测学生的速度、爆发力、耐力、柔韧性等,进而判断出学生的肢体体能以及身体素质,并以此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形势下的考核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是科学、教育、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发现、组织、创新社会体育项目及技能的前提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为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也丰富了福建省高校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复习课教案下一篇:语文科组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