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教案设计

2024-08-07

清平乐 村居教案设计(8篇)

1.清平乐 村居教案设计 篇一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26、清平乐 村居

运河街道办事处顺河小学 孙忠国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3个生字,并且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词,背诵古词。

2、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古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景色,感受古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以及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词上阕从景到人的描写顺序,下阕从远及近的表达顺序的写法。

4、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内容。教学难点:

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词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词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词中的诗眼和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通过反复吟诵古词,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经典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描写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及关于辛弃疾的小故事,制作课件。2.搜集有关词的资料及课文插图

学生准备: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词,感知秋色

(一)初读古词,感知词意

大家都预习了《清平乐·村居》,一定被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深深陶醉,让我们记住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你们一定想了解这位了不起的词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回到宋朝去看看词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出示课本图片),老师引入课题:

1、简要介绍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清平乐”是词牌,规定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村居”是题目概括了词的有关内容。(学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清平乐 六盘山》学生说出词牌和题目)。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作者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这更加激发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因此他创作了《清平乐 村居》。

2、板书:《清平乐 村居》

3、自由读诗,做到读正确。

4、检查能否读得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A、“清平乐”中乐读“yue”不读”le”“ 卧剥”的“剥”读“bao”不读“bo”。“锄”是翘舌音。

B、纠正“翁媪”的读音。

5、逐句默读古词,思考古词大意:每句词描写了什么景物,整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不理解的词句用问号标出。

6、小组合作学习。每首诗由一位同学说说每词的大意,描写了哪些景物,对于疑难的地方全组同学交流。不能解决的疑难由小组长记录下来。

7、指导提示学生读好每句词的节奏,师范读并出示课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8、小组汇报交流不理解的生词,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茅檐:茅屋。醉里:酒后微醉。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翁媪:老年夫妻。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顽皮。

9、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整体感知词意。教师小结,成新课堂上部分题目,当堂达标。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词,品味意境

师讲故事导入: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不知谁家一对老人正在用好听的吴地方的方言在亲密的交谈。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吃呢。

(二)诵读《清平乐 村居》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问:(1)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句应该如何来读?

这句写出了简朴的乡间生活,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来。

3、师:请大家轻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思考: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仅仅是酒让这老两口醉了吗?这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学生朗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诵读这一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后交流,在图中,我们看到两位老人在聊天,那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然后小组讨论一下。

4、学生交流了老两口聊天的内容,学生汇报:a、老伴啊,今年我们的收成看样子是不错了,等到秋后,给大儿子把婚事办了吧,也了了我们的一翻心事。

b、小儿子不能老在家里玩,等过几天把他送学堂里读书吧。C、老伴啊,你现在做的菜越来越好吃了。不知不觉我酒就喝多了。

„„ „„。

5、师小结:大家讨论的很好,想象的也挺棒。这户人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也过的和和睦睦,让人羡慕:翁媪之间是“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这对白发夫妻简直陶醉了。作者辛弃疾在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却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此情此景不由的让这位一辈子征战沙场的词人一改激情豪放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了这首田园风格的词《清平乐 村居》。

6、创设情境,感情诵读。

从这首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满含激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播放古筝音乐,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诵。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交流,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吗? 教师出示:

《破阵子》,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让我们把两首词放在一起读一读。同样是辛弃疾所作,在风格上是迥乎不同。

2、请再读这两首诗,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3、拓展感悟:辛弃疾一生征战沙场,可惜抱负无法实现,在退隐上饶以后,看到了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以及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轻松和谐的画面。不由的写出了这首词,抒发了他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

(四)练习设计

1、背诵古词。

2、继续搜集阅读辛弃疾的词,想一想他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上阕 环境

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下阕 叙事

附预习单:

26、《清平乐 村居》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读写生字词练习。书写生字词语(用习字册),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然后读正确。

二、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三、思考

1、一边读词一边思考:这首词那些景色?想一想,在书上画一画。

2、请你也来搜集辛弃疾的词,写下来,读一读。

3、收集有关辛弃疾在什么情况下写得这首词,并读一读。

4、记下你的收获。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词”是五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的独特的文学形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词人、主题探索、融情诵读、激情延伸、对比诵读来完成教学。本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文本的学习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中将《清平乐 村居》的学习置于文化的大的背景下,重在熏陶引领——引入文化因素,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在渗透文学教育,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一扇浏览文学宝库的窗户,让他们进入一个富有魅力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文学作品是有情感的,是有温度的,应设身处地的站在词人的角度,体味词人酸甜苦辣的生活,更好、更准地把握诗词韵感。

不足之处:对词人的情感理解上,不够到位,由于学生对辛弃疾的创作的背景了解的不深入,对词的情感感悟上还需加强。

使用建议: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迁移旧的知识来学习这种新见文体,是摆在课前的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想了好久,决定发挥教材优势,迁移原来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清平乐 村居教案设计 篇二

1、词语教学得“法”

词语是构成古诗词的基本单位, 学生要想走进古诗词描写的意境, 就必须“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 词语教学就是一扇门, 就是一条引领孩子走进词作的通道。本节课的词语教学, 步步有理念, 招招有思想, 处处显智慧。

⑴观察部首, 理解“翁”和“媪”

片段一:

师: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些字、词需要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生:翁

师:“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 “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 也就是说“翁”指的是——

生:老公公。

生:老爷爷

师:“媪”字左边一个“女”字, 它就是指——

生:老婆婆, 老奶奶

师:“翁媪”就是——

生 (齐) :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陈老师充分利用了汉字的表意功能, 让学生观察“翁”和“媪”的部首猜测其意思, 将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使抽象的词义形象化, 学生“猜”得兴趣盎然, 平凡的课堂上充分展现出师生不平凡的智慧。

⑵“请君入瓮”, 比较“剥”和“削”

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比较常见, 而像陈老师这样比较“剥”和“削”却极不常见——

生 (质疑) :“剥”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剥就是把东西的皮去掉。

师:对了, 比如说去香蕉皮, 叫——

生:剥香蕉。

师:去花生的壳叫——

生:剥花生。

师:去桔子皮叫——

生:剥桔子。

师:去苹果皮叫——

生:剥苹果。 (众笑)

师: (对着一名学生) 苹果皮你会剥啊?应该怎样?

生:苹果皮要削。

师:你知道“剥”和“削”的区别吗?

生:削需要利用工具, 而剥不需要。

师:对啊, 你说得太好了!

对于“剥”字的理解, 当第一个学生说出“剥就是把东西的皮去掉”时, 陈老师并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而是引领学生说出“去花生壳叫剥花生”, “去桔子皮叫剥桔子”, 从而引出“去苹果皮叫剥苹果”, 学生茅塞顿开——原来“剥不需要工具, 而削需要利用工具”。一切是那样清新流畅, 一切又是那样水到渠成,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可又出乎我们听课教师的预料之外, 于平淡之中显现出精彩。

⑶放飞想象, 解读“相媚好”

“相媚好”是《清平乐·村居》的传神之笔, 也是陈老师本节课教学的传神之笔。教学首先从“媚”字组词开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陈老师又补充了“媚音”、“媚态”、“媚语”为学生想象“相媚好”做好了铺垫。“这里写两位老人‘醉里吴音相媚好’, 会有哪些‘媚音’‘媚态’‘媚语’呢?”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起初, 学生稍有些拘谨, 在陈老师的巧拨妙点下, 孩子们扮演老夫妇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生: (用低沉的声音说) 老伴啊, 我们以前吃了很多苦, 现在可以享享清福啦。

生:老伴啊, 看看我们三个儿子, 大儿子多勤劳, 二儿子多能干, 小儿子多可爱啊。

生:老伴啊, 我家二儿子这么会编织鸡笼, 可以拿到街市上去卖, 能改善家里的生活呢! (众笑)

师:你这个老翁很有经济头脑。“媪”也可以说说啊?

生:老头子啊, 当年我那么漂亮, 每个人看到我都夸。现在都老了, 不美了哦。 (众笑)

师:怀念美丽的青春, 真是一个宋丹丹啊。

生:我那时候也是一个帅哥, 现在头发也白了, 背也驼了。 (众笑)

师:又一个赵本山来了。

生:老头子, 我们的小儿子已经长大了, 该给他找个学校, 让他读读书了。

生:老太婆啊, 你看大儿子也不小了, 该给他找个老婆了。 (众大笑)

师:从他们的交流中, 你感受到这一家人生活得——

生:很幸福。

生:很甜美。

孩子们煞有介事地扮演着一对老夫妇, 坐在茅屋前, 带着酒意聊天, 此情此景, 让我们看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祥和。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对名利的淡薄, 对自然、恬静的生活之向往, 经学生动情的演绎, 洋溢于每一个人的心间。再加上陈老师恰如其分地点拨、评价和引领, 让课堂情趣盎然, 使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切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深邃, 仿佛沉浸其中, 接受心灵的洗涤。整个课堂都洋溢在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和美好之中, 令人流连忘返, 身心沉醉。

2、朗读指导得“效”

张天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叶老也言:“教学语文课本, 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 就是好好地读, 读得好, 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朗书声, 是本节课永恒的经典。教学中, 没有对词作进行无味的分析, 而是以“读”贯穿始终, 以读代问, 以读代答, 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 以悟促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环境的优美, 品悟人物的幸福、勤劳和可爱, 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最终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⑴词牌入手, 奠实朗读的基调

陈老师板书课题后, 没有直接让学生理解“清平乐”和“村居”的含义, 而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村居”想到了什么, 学生的心田里自然想到了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小河、欢快流淌的小溪、袅袅的炊烟, 萌生了“凉爽”与“惬意”。而后, 陈老师告诉学生“‘清平乐’是词牌名, 这种词牌给人清新、平和、舒畅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静下心轻轻地读这首词, 从而奠定了词句朗读的情感基础, 使得学生的朗读“未开言”而“先有情”。

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之后, 陈老师又让学生谈谈对“清平乐”三个字的体会——

师:“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我仿佛听到一首音乐。

师:一首什么样的音乐呢?

生: (一时语塞)

师: (指着“清”左边) 这是——

生:水

师: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凉舒适。

生: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 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师:读一读这首“清平乐”

生: (读得很美, 很柔)

师 (小结) :看来, 有了丰富的想象, 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 有生命, 也变得就活起来了。

这里, 陈教师始终围绕着词牌名做文章, 让学生读懂词了牌名, 也读出了词作的韵味和意境, 学生的朗读渐渐入情入境, 课堂也渐渐步入了佳境。

⑵范读引路, 读出词作的韵律之美

古诗词, 不管是何种句式, 都平仄有序, 简短精炼, 风格明朗, 读来琅琅上口, 抑扬顿挫, 儿童都很喜欢。本课教学, 陈老师时刻关注学情, 在孩子们领悟深刻但却朗读不到位时, 教师及时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 把词的内在情境外化, 让学生感受到了《清平乐·村居》的意蕴, 接下来学生的朗读便饶有兴味, 词句独有的韵律之美, 在孩子们动情、有致的朗读声中静静流淌着。

⑶层层推进, 浸润学生的心灵

古诗词是整体的艺术, 是意向和氛围的精灵。很多精妙的意蕴, 只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生活阅历与理解感悟能力都有限, 想要深层次地读懂古诗词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乡村田园景色的静谧, 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关键景物展开想象, 再借助音乐渲染促使学生入情入境, 然后通过描写“茅檐”的古诗句引入将学生的的身心浸润在美丽迷人的田园之中, 使得学生的朗读也如登山一般, 不断展现出异样的风景。最终, 孩子们那情意浓浓的读书声简直成了心与心的呼唤, 情与情的相牵, 思与思的碰撞, 神与神的交融, 每一颗心灵都完全敞开了温馨的怀抱去尽情地拥抱乡村田园。在这层层推进的过程中, 学生还词作以画面, 还词作以旋律, 还词作以意象, 享受到阅读的韵味和意境, 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激情、酣畅和愉悦。

3、资源开发得“益”

时下, 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发, 借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 促使学生走近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举首可见公开教学中课课有拓展、处处有资源, “一拓就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法无天”。然而, 在陈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这一课中, 我们看到教材资源的开发是理性的、是谨慎的, 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益的。

⑴专家评论, 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 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 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前提。本课教学中, 陈老师巧妙地引用了历代词家对《清平乐·村居》的评价, 把课堂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 既传授了知识又传承了民族的文化。

词学家胡云翼的评价——“这首词环境和人物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图画, 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已是‘无赖’的形象化。”直观平白地把《清平乐村居》精妙之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再加上陈老师发人深思的导语“湖南才子胡云翼为什么这样说呢?俗话说, 好茶需要慢慢饮,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评来, 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意趣”, 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对词作的环境和人物探究的欲望。

“中华书局”对词作的评点——“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 它写得清新活泼, 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溪流、茅舍、一家老小的生活情境, 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把“白描”写作手法娓娓地向学生道来, 似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感, 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探究“白描”手法的难度, 也为学生运用白描写法进行仿写做好了铺垫。

同时, 这两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使得课堂教学起承转合显得那么流畅自然, 看似平平常常, 实则匠心独运。

⑵巧妙链接, 促进学生掌握词作的表达手法

《清平乐·村居》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 是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是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然而, 陈老师的教学并没有停留在让学生得此“意”的基础之上, 而是注重引领学生深入领会并运用诗词独到的“白描”方法, 让学生既得其“意”, 又得其“法”。“白描手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理解有一定难度, 陈老师引入了《汉乐府·相逢行》一词——

大妇织绮罗, 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 挟瑟上高堂。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地领会了“白描”的写作方法, 然后再运用“白描”描述自己的生活, 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生1:《清平乐家居》生2:《清平乐家居》

窗明几净, 屋檐高大,

菊花隐隐馨。门口青青树。

秋日合家叙亲情, 生活过得很美满,

欢乐怎舍得停?看了谁不羡慕?

爸爸一脸得意, 妈妈厨房烧饭,

妈妈鼓嘴生气。爸爸在外上班。

最恼小儿顽皮, 就数我最安静,

搅乱一盘好棋。书房里面看书。

生3:……

学生的语言虽然是秩嫩的, 但这却是孩子们心田里流淌出来的天籁之音, 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动听的乐曲。这都是陈老师层层铺垫, 层层引导的结果。如此教学既活化了学生存储的语言, 又诗化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切实提升, 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统一。

⑶简介作者, 架起课内外联结的桥梁

辛弃疾戎马一生, 饱受刀兵之苦。《清平乐·村居》一方面传达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他期盼消除战乱, 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理想。但学生受到自身阅读和认识的限制, 对词作的解读难免会出现误差。课的结尾, 陈老师明知故问: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 作者辛弃疾为什么会如此向往呢?学生有的说是因为这家人生活很和睦, 有的说是因为这家人生活很幸福……很明显, 学生对作者的理解有些偏差, 此时陈老师及时“出手”, 通过课件出示关于作者辛弃疾的介绍——

课件出示: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 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 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 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 软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一味的向金人求和。主和派还排挤打击辛弃疾, 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 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辛弃疾满腔热血, 一生却再也无法施展抱负,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 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学生自读资料后, 恍然大悟, 明白了诗人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辛弃疾向往这种幸福安宁的田园生活。

生:因为他希望当时所有的人都能过着幸福的生活。

生:辛弃疾不希望打仗, 希望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师: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 诗人多么向往这样居有定所, 安居乐业的生活啊!多么希望乡村人家的生活永远不被外界打扰。辛弃疾的心声从八百年前的宋代传来, 这声音是清平的, 让我们再次记住这首“清平乐”。

生: (齐读词, 缓缓的, 意味悠长的)

师:课后, 请同学们收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相信大家对辛弃疾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3.清平乐.村居 篇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ǎ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草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相互说着柔媚好听的方言。

⑤翁媪:指老头与老太太。翁,老年男性。媪,老年女性。

⑥无赖:这里是顽皮、淘气的意思,并无贬意。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译文: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清碧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白发斑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x ū n)醺地用地道的吴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玩。

赏析:

这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江南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座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景色勾画了出来。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作用。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白发老人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悠闲自得地聊天。

下阕四句直书其事,刻画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任。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些辅助工作,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通俗易懂,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态,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这里“卧”字用得极妙,使得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就是说使用一字,如果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憎恶。

4.清平乐 村居教案 篇四

清平乐·村居

江阴市利港实验小学 陈炎庆

设计理念与特色

本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分上片、下片。上片写农家老年夫妻在茅檐下喝酒谈天的情景。下片四句,语言明白晓畅。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陈人、事、物,直接写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上片长短句相间,增强了节奏感,每句押同样的韵,读来琅琅上口。下片句式整齐,均以六字句组成,韵脚相同,富于音乐性、节奏感,利于记诵。这类文章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并牢牢记在心里。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着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根据学生的现时表现来及时调整或矫正教学,从而发展性地完成教学。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语文课程标准》提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巧妙的“扶”、大胆的“放”,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保证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下放教学设计的权力,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学

注重把教学设计的权力下放,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问两个问题:“你读懂了什么?”“你哪些地方读不懂?”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后,注意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学生不但敢于质疑,而且会善于质疑。

二、贯彻“以读为本”的主张,加强课堂内读的训练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充分体现朗读与默读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所以在安排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对、读顺的基础上读好这首词,并读出个人的感受。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各个生字、词语的意思。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请看大屏幕上,乍一看,这首词的题目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生说)

前面这个是它的——(词牌名)正音:乐读yuè,那你还知道其它词牌名吗? 后面这个是它的题目,一起读——村居。

再看大屏幕上,这首词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古时称词为长短句,词有规定的格律,所以作词我们一般称为“填词”,词起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了最高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由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一起读——清平乐 村居(生读)。

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

1、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接着往下读这首词?

生读上片。正音(wēng’ǎo)

“翁媪”是一什么意思?猜猜看!(“翁媪”的意思是一对老夫妻!)生读下片,剥(bāo)正音。

2、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词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声音响亮。(学生自由读,教师指读。)

师:很好,你已经把这首词读准确了,来,让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一点,舒缓一点,做到音停意连,停而不断。(指名生读)很好,让我们再一起读!(学生齐读)

3、真好,我们同学在很短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我们五(6)班的同学会学习,进步快!那么,你觉得这首词中有哪些地方你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呢?(自由读,读后交流)

4、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你觉得《村居》这首词中哪些词儿值得细细地品一品?或者,你觉得这首词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的?

预设1:“相媚好” 师:猜一猜?(生说)

师:你们说得都对!“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相互间感情的浓厚与缠绵!预设2:“无赖” 师:有知道的吗? 生:顽皮!

师:但是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先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听了你们的解释,我明白了!我们五(6)班的同学真是语文学习的行家里手,都能够帮老师解释疑惑了!

预设3:“吴音” 师:“吴音”懂不懂? 生:吴的地方话!

师:对!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现在的苏州、上海以及我们的江阴等地方也是吴音。

预设4:“醉里” 师:用“醉”组词!

师:“醉里”的“醉”取哪种意思?

5、师:好,同学们,看来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了,来,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生齐读。

三、品评意象,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1、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来,你把词读一读!(生读)读得再舒缓一点,轻柔一点,注意停顿与节奏,再来——(生读)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来——(请3~4名学生读)让我们一起来——(生齐读)。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到底是学习语文的行家,不仅会想象得好而且描述得好!多么宜人的景色啊!来,让我们再一次闭着眼睛吟诵第一、二两小句——(学生读)

2、你看到了一幅相媚图。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生讨论、扮演)

谁再来读三四两小句。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动。(齐读三四两小句)

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你来把他们劳动的情景读出来!生读。

4、小儿的卧剥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小儿是非常的顽皮,谁来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

生说

这个小孩顽皮吗?那让我们一起读出顽皮——

生齐读最后两小句,指导把“最喜”、“卧剥”都读得很好。

四、体悟意蕴,定格画面:

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村那舒适安宁的生活刻画得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一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生说)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画中,再齐读。

五、拓展建构,丰孕画面。

这首词带给我们的享受是多么的美好啊!可是到现在我们还未揭开作者的面纱,他叫— —(辛弃疾),看补充介绍。再读该词。

辛弃疾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田园词)。

(机动)那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他的另一种风格——(爱国词)。看补充的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对照注释自己读读,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从另一角度认识辛弃疾。

六、作业

5.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五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老师知道你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谁愿意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2.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词)。

3、齐读课题,正音“乐”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曾经学过卜算子 咏梅)(可能有同学还知道“醉花阴”“浣溪沙”“虞美人”也是词牌)

师: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空一格 读时也要有停顿。(再读课题)

师:题目村居你是怎么理解的(乡村生活,居住在农村院落,农村的家庭,农村的居民,农村的住处,乡村人家)

师:那这首词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乡村生活呢,我们来听听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播放录音朗读欣赏.2师:你们发现了吗?这首词和我们以前学的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段呢!教师导:上下片,上下阕

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七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有多有少。教师导:所以词也称作“长短句”。

师:词虽然不像古诗那样整齐划一;但读来却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自己试一试吗? 那就打开书本,大声自由地朗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读流利,可以多读几遍。

3师:现在谁愿意自告奋勇,大声地读一读上阕。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能否把字都读正确。正音:相媚好 翁媪(齐读)师:谁还愿意来读读?

4、师:上阙我们读正确了,那谁来读读下阕呢 正音:剥 多音字 莲蓬(后鼻音)师: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就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就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词正确地读一遍。(齐读)

三、再读词句,理解感悟。

1师:.一首优秀的词,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而且词的内容也引人入胜。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词中,边读边想,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理解,感受词人所描绘的景色。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号。

2、师:同学们自学得很认真,你可以把你读懂的和同桌交流交流。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倾听。

3师:大家交流得很热烈,那就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吧。谁先来说?

(一)、交流下阙

①大儿锄豆溪东 理解:锄豆。联系“锄禾”

②中儿正织鸡笼 理解:织

③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无赖:这个词最有意思。平时说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它和我们平时说的意思相同吗?究竟是什么?调皮可爱。

师:除了“无赖”这个词,还可以从那个词刊出小儿的调皮、可爱。“喜”字上体会到。

4、师:谁来读读这两行,读出小儿的调皮、可爱。师: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小儿在溪边剥吃莲蓬的样子,你看到他是怎么吃的吗?

我仿佛看到小溪边,一个顽皮的小孩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剥莲蓬呢。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蓬吃莲子,不时啧啧地咂着小嘴。他翘起两条小腿,摇头晃脑的,边剥边随手把壳往上一扔。师:这几个同学通过他们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充满情趣的画面,这是学习词的好方法。(板书:想象 悟境)

5、师: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好好地把下阙读一读(齐读)

(二)交流下阙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檐:茅草屋。低小:低矮,狭小(结合插图)师:这些熟悉的景象充满生机盎然,谁来读读?

(指读)师:让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画面呢。

我仿佛看到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河塘里面荷花竞相开放。(你很会想象,学词就应该这样来学)

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青青的草地,淡淡的芳香真是一幅秀丽的图画)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②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吴音:吴地的方言。吴侬软语。翁媪:从图中看出,“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媪:指的是年老的妇女,从“白发”这个词说明是老人。翁媪就是一对老年夫妇。

师:那从图上看出这老两口在干什么呢

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

师:走近了,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老公公说:“老太婆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

老婆婆说:“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你看我们的孩子多懂事啊,他们在辛勤地忙着农活,我俩可以安享晚年了。我们的小儿子真是让人喜爱。”

师:说得真好,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醉:喝了点米酒,老两口有一点微醉。

追问:只是喝了点酒而醉吗?还为什么而醉?(板书:醉)

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闲适的生活,让老人自得其乐,陶醉满足,虽然他们喝了点儿米酒,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为什么而醉?

两位老人醉的是他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非常幸福,非常安宁。

我说老两口是被周围清新优美的环境陶醉了。

2、师:是啊,一家人其乐融融,醉在这乡村清新优美的景色(板书:清新优美)让我们也陶醉其中吧。(齐读)

3、师: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还有谁?(词人也陶醉了)为什么? 师导:当时词人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可以让学生说):

生: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直主张抗击金兵,可是遭到朝廷的排挤而贬职,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心中有些伤感,也有些担忧。师:是啊!诗人他忧国忧民,满腔报国热忱,却怀才不遇,被贬江西。看到眼前这对与世无争的老夫妇,听到他们的聊天,更加渴望这样的生活。词人向往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宁静、祥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自在的生活。

4、师:是啊,词人辛弃疾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板书:悠闲自在)

师:让我们醉在向往中,最再词中。(齐读)

六、写:(机动)

1师:这样的景、这样的人,让人陶醉。再读读词,联系插图,加上想象,把最打动你的景或最喜欢的人用几句话写下来。我相信大家不比辛弃疾逊色。(写后交流)

七、配乐吟诵

师:词和诗不一样,可以配乐吟诵。让我们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词。(齐读)师:你们的朗读悠远而绵长,真好,乡村的美景仿佛历历在目,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词,能背就更好了。

七、拓展:

师:辛弃疾一生写过不少词,老师再介绍一首他写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范读)

师:同样的青山绿水,不同的情怀抱负。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还可以找找他的词来品读品读。

八、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 村居”。

2、抄写课后词语。

3、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或者请你想象一个局部场景,把它写下来。板书: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词

清新优美 想象

悠闲自在 悟境

太阳快落山了,晚风习习,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在一个幽静的小村落里,有着一户人家,他们居住在一个矮小的茅屋里。一对白发夫妻坐在门口闲聊,老爷爷微微醉了,东倒西晃,不时要老伴儿扶着。“老婆子,如„„如今我们生活美满„„哪!”“是啊,我们白头偕老,又有三子为伴,真是赛过活神仙哪!”

篱笆后边,有一片翠绿的竹林。芭蕉叶影投在了篱笆上。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劳地锄苗,汗滴禾下土。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编织精致的鸡笼。庭院上种植了一棵老枣树,苍劲有力,垂挂在枝杈上的绿叶丛中,长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红枣。树阴下,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蓬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池塘上泛着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衬映着水上芙蓉——荷花,泛着淡淡的红晕。

多么令人向往的乡村世界啊!

在幽静、清新的小村子里,居住着一户人家,是那么温馨、和睦。他们的房屋十分小,茅屋门口,一对老夫妇,带着醉意,操着吴音在闲聊呢!他们是那么融洽,那么亲热,感情可好哩!门前,有一棵枣树,树干苍劲有力。枝繁叶茂;隐隐约约,还可以从油亮的绿叶中发现几颗红枣正在随风摇晃呢。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叶片青翠欲滴。一旁的几棵芭蕉,充满活力。再放眼望去,一大片豆地映入眼帘,老夫妇的大儿子正在锄草。二儿子呢?正坐在空地上用竹条编织鸡笼。最顽皮的小儿子伏在地上,天真地玩弄着莲蓬。小儿子的前面,是一个荷花塘,巨大的莲叶生机勃勃,一阵风吹过,绿叶摇摆着。唱着歌曲,连亭亭玉立的白里透红的莲花也随之翩翩起舞。

多么朴素的一家呀!

6.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六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还记得刚才在课件老师放的歌吗?还记得老师放的是什么诗吗?

生背《春晓》

2、师:咱们中国历来被成为是古诗的王国。请学生背古诗。

3、这些古诗给它配上曲子就特别好听。愿意来听一首歌吗?

4、师:听了这首歌,老师再给你看看这首词,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听完老师想听听你的感受。

5、播放《康熙大帝》片尾曲,听完有什么感受?

6、师读词

同学们,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哪怕一个词

生:壮观

师:能不能说说怎么样壮观的场面?

师:这首词也让我们有心潮澎湃的感觉。知道作者是谁吗?猜一猜

生:辛弃疾

师:你怎么知道是辛弃疾的?

简介作者。

7、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手辛弃疾的.词,这两首词风格迥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体会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种特殊的问题,板书词

2、听范读,要求:思考词与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3、交流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一点说一点

(1)生:古诗字数相同,词的字数不同。

师:所以我们把词的句子叫做长短句。读的方法也不一样。谁来读一读?读错也不怕。

师:声音清脆,挺好听的

(2)生:词分了段

师:在词里不这么说,在词里叫片或者阙。上面的叫上阙,下面的下阙。读的时候上阙和下阙要稍微停一停。谁来读一读。

师:发现咱们班女孩子读书真好听。

(3)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词先写词牌名。再写词名。

师:好极了,这不叫词名。词牌好名字之间也要空一点。再来读一读课题。

4、师: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读的这么好呢?自己小声读一读。

5、生读课文。

师:你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个字音是难读准的?

生:刨

师:这个字是多音字

师:“莲蓬”我们平时要读轻声,但在词里要注意押韵,不读轻声。

6、你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什时候写的吗?课前有没有查资料?记得一点说一点。

生:傍晚

师:是不是傍晚等会我们学了就知道了。老师的意思是说这首词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师介绍词的背景(你们听过上海和苏州人说话吗?上海人说话什么感觉?引出吴音)

7、这首词里写了几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啊?

生:父母、大儿二儿小儿

师:翁媪是什么意思?分页标题#e#

8、看到这五个人给那你的印象是什么?

生:相亲相爱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相媚好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小儿子很调皮。

生:我喜欢二儿子和打儿子,他们帮父母分担压力。

师:看来这首词不难理解。谁连起来把这首词的意思说一说?

指名回答.

师:现在两个人把这首词呃意思说给对方听。

9、同学们,词人四十多个字就向我们描述了一副农家的情景。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词,你通过哪一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青翠的小草

师:我觉得青翠还不是很适合,莲蓬应该是初夏,应该是很茂盛才对。

生:人们很勤劳。

师:送他一首诗,你想到哪一首诗了?生背《锄禾》…………..

生:仿佛看到了一朵朵翩翩起舞的荷花

师引导学生背“接天荷叶无穷碧……”

10、师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为什么用无赖?

师:看这个“卧”,能不能换躺、趴?

生:不生动、乏味

师:更显得他的调皮啦,这样的孩子你喜欢吗?谁来读一读?

指读两名,齐读。

11、你还看到什么了?

生:老两口用家乡话聊天

师:同学们,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同桌说一说。

生:我们真幸运啊!大儿子和二儿子这么懂事,小儿子真可爱。

师:我们只听到说话内容,但是没有看见表情。那两个同学来演一演?

学生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从他们的表演中你感受到什么啦?

生:生活无忧无虑,儿子很孝顺。

师出示“醉里”,指导朗读。

12、同学们,这首词里还有一幅画呢!师引读

生:小溪

师播放小溪的声音

师:我们不仅听着老两口说话的声音,还听着溪声,还听见这鸟叫(播放)

指导朗读。

13、难怪词人用了个醉字,同学们,谁醉了?

师:先说说老两口为什么醉了?

师:这幅画仅仅五个人吗?还有谁?辛弃疾也醉了,他为什么醉了?

14、老师也醉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一背。

三、作业

7.清平乐 村居教案设计 篇七

一、比较感受韵律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就是唐诗的“韵律”在起作用, 词亦如此。

1.词词比较, 整体感知。古代的词都可以合乐歌唱, 能歌唱的就有一定的曲调, “清平乐”就是这首词的曲调名, 即词牌名。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很陌生的知识, 太抽象化。我就给学生听苏轼的两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让他们说说听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让他们从整体上感受这两首词不同的韵味。

2.诗词比较, 细节感知。看到《村居》这个题目, 学生首先会想起二年级时学过的高鼎的诗《村居》。那么就出示这首诗, 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找不同的游戏吧。教师适时小结, 并引导学生发现词的特点。

二、想象体会意境美

俗话说“诗中有画”, 古人作诗作词都讲究意境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更是给我们展现了一连串美的画面, 有“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的景色美, 有翁媪“相媚好”的亲情美, 有“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的勤劳美, 有小儿“卧剥莲蓬”的调皮美。这些都是诗歌中客观的、看得到的、浮动于表面的“境”。而诗歌的“意”是主观的、想到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意”,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想象力。

1.清景图。一溪一草一茅屋, 如此清新淡雅的农村景象给人的是除去浮华之后的清静。充分调动学生各感官多层次地感受这世外桃源般的美丽小村。

2.相媚图。女子的眉毛在相貌中占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们称漂亮的年轻姑娘为“美眉”, 即使不漂亮也可以叫“眉清目秀”, 即使不清秀还能用眉毛来“眉目传情”。成熟的女子有一种美叫“妩媚”, 武则天当皇帝前叫“媚娘”, 阳光灿烂也叫“阳光明媚”。经过这一连串的词组联想, 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理解“媚”的意思。

3.锄豆图。大儿是怎样锄豆的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儿的穿着与其他人的不同, 想象他“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画面, 懂得“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至理名言, 体会大儿勤劳能干、孝顺有担当的美好品质。

4.织笼图。为了能让学生感受中儿的勤劳美, 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中儿, 你会怎样“织笼”?想着正在田里劳作的哥哥, 耳边听着爹娘亲热的交谈, 不时望望溪边年幼的弟弟, 心中又有何感想?

5.剥莲图。小儿子趴在地上, 翘着两腿左摇右晃, 手里剥一个嘴里吃一个, 自得其乐。“无赖”一词贬词褒用, 更是把小儿的可爱与老夫妇俩的喜爱展露无遗。

三、迁移领悟文字美

这首词只有46个字, 寥寥几笔, 但在辛弃疾的笔下却是景物与人物俱惟妙惟肖, 有浓浓的乡村气息。古代文人作诗作词必惜字如金, 每每传情达意处更是仔细斟酌推敲。

1.同中求异。词中给我们描绘了5幅图, 作者是怎样把这零散的5幅图组合在一起, 变成一大幅内容丰富的图呢?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词中出现了三个“溪”, 小溪连接了上下阙, 把5幅图串联在了一起, 使田园生活更加美好和谐, 令人向往。

2.醉翁之意。有句话叫“酒不醉人人自醉”, 这种“醉”叫什么醉呢?老夫妇俩为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而醉, 为勤劳能干、活泼可爱的三个儿子而醉, 为安宁、恬静、悠闲、幸福的生活而醉。再让学生想想还有谁也醉了?作者辛弃疾出生于战乱时, 亲眼目睹家乡的亲人和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生活动荡, 吃不饱, 穿不暖, 流离失所。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抗金, 可惜壮志未酬, 被贬闲居在江西农村。当他看到这一幅幸福快乐、安宁祥和的农村生活图时, 压抑心中多年的郁闷之情一下子消散了, 突然体验到了那久违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自然会陶醉其中。

3.吟诵取易。“中儿”即我们平常说的二儿子, “小儿”即三儿子, 文中为何不用“二儿、三儿”?联系《推敲》一文中学到的韩愈建议贾岛舍“推”用“敲”原因有三, 其第三点即“读起来声音响亮些”。“二儿”与“中儿”意思一样, 但读起来不仅顺口也响亮, “小儿”则顺应“中儿”。

古人的遣词造句堪称一绝, 在学习古诗文时, 我们决不能放过这样的精彩, 但绝不是就字解字、就词说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学过的知识中懂得迁移, 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能以此类推, 触类旁通。

摘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如何使学生举一反三自己赏析古诗词?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古诗词, 从儿童出发, 以生为本, 顺学而导,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品味其韵律美、意境美和文字美。

8.《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篇八

师:如果你到农村旅游,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编鸡笼,有人在品尝莲子……你觉得特别有诗意吗?

生:不觉得!

师:辛弃疾怎么就觉得这些琐碎的、很不起眼的生活情景特别有诗意呢?

生:诗人曾经带兵打仗,他看到的多是金戈铁马,满目凄凉,然而此时眼前优美,夫妇俩领着两个大儿在劳动,小儿子卧剥莲蓬又特别有趣,心里觉得特别有诗意。

生:农民的生活情景我们看了没什么,但诗人作为一个军人,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看到这样的情景,觉得特别有诗意。

生:诗人希望能回到战场,为国杀敌,然而朝廷不给他机会。诗人只能隐居在村野,过着悠闲的生活,暂时忘了忧愁。

师:说得好!辛弃疾是一个大将军,一个大文人,一个被贬的高级官员。但是,我们从这些琐碎的、平淡的细节中可以读出来,他不是在游山玩水,而是带着平民的心态去看待生活,把村舍当成自己的家园,对农村家园朴素的,平凡的日常生活,饱含着默默的喜悦。他能在似乎看不到诗意的地方发现诗意,因为他心中有诗,有美好的情感,——同学们,我们发现了词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透过这些“矛盾”发现了村居深处的和谐之美,也发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田园之美!

【反思】这个片段,教师用了“矛盾生成”来组织教学。矛盾的发现、呈现与探索,展现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先让学生说感觉,再让学生想象,辛弃疾为什么觉得特别有诗意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形成情感的波澜,体悟到了作者的创作心态。由此看来,教学一首古诗,找到其中的矛盾,进入细读的层次,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成功策略。揭示矛盾的方法很多,抓住文本关键词句,还原成“原生形态”,然后与文本的“语境意义”或“艺术形态”相比较,发现“差异”提出问题来,从而找到文本的“精神密码”,这是本课的教学给我的有益启示。

上一篇:县妇联“和谐家庭”创建工作总结材料下一篇:“我是我的作品”演讲比赛策划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