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2024-07-24

记叙文答题技巧及套路(共12篇)

1.记叙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篇一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2、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说明文、相声

3、分段的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找各个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模式

比喻 语言生动、形象。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有趣。拟人:把()当作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有趣 夸张 突出事物特征,引起联想。夸张:突出了+对象+特征+引起丰富想象

反问 加强语气 反问:强调了+对象+特性(加强了„„的语气)

排比 增强语气,充分抒情。排比:强调了+对象+特性(增加了气势,加强了语气)设问 提醒人们思考,突出某些内容。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中心句、过渡句)

1.(中心句)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或引出下文;

2.(过渡句)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

3.(中心句)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7、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1.拆分法2.换词法3.必须结合文中环境

8、给文段加标题的方法: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9、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10、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11、重点句理解的方法:(1)结合文中的人物行为谈理解;(2)结合生活谈理解(可以是学过的课文、看过的故事)

2.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探析 篇二

关键词: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32-01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如同饮食对于人类,是我们取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的手段。只有通过阅读的积累,才能够“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阅读理解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也是中考的重量级题形之一。可是因为阅读的知识面广,问题琐碎,所以常常让语文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只烫手的热山芋,难以下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现以记叙文为例,从以下几方面解读阅读理解,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和大家共分享。

一、中考记叙文考试要点

1、题型全面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题有填空题、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摘抄题……从题型上说,十分全面。

2、客观为辅,主观为主

近年来,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改变了以往选择题多的情况,有效避免了学生在不理解文意的情况下猜答案,侥幸得分的因素。主观理解题占绝对优势,有利于检测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联系阅读,品味人生

现在的阅读文,除了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能力,更多的要检测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一种看法。如开放性试题:是否同意作者观点,请简述理由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类等。

二、解题技巧

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1)把握记叙六要素

(2)纵观全篇,理出文章中心

(3)对记叙顺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审清题意,找准突破口

(1)关注题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线索或者是文章的内容提要。

(2)锁定关键词语

词语解释是每年中考必考的2分题。具体解题方法是:依据平时积累,判断词语的字面义;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信息;判断词性及词语的感情色彩而解释词语;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汇在文中的隐含义;具体解词法可用找近义词法、分析综合(先解释组成词的各个音节再综合起来)法、比喻形容法。

(3)抓重点句子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也是每年中考必考4分的题,复习时我们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①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還是言简意丰,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②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炼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③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④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句意。⑤从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去理解句意等。如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a、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b、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c、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4)理解艺术手法作用

常见的变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1、形象表现……感情。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

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抒发了……情感

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

(5)品味修辞手法

恰当的修辞使文章增色不少。品味修辞的妙处,也是常见的考题。一般来说,常见的修辞有以下答题套路: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夸张:夸大(缩小)……(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之情。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2、概括力强。

反语:说反话。讽刺,揭露……(对象)……本质。

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显得幽默风趣。

(6)记叙文写景方法及其作用

方法:○1动静结合;○2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作用:○a暗示……时代背景; ○b渲染……气氛;

○c 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d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三、综合训练 强化巩固

3.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篇三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语文阅读理解怎么答题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4.记叙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篇四

明确阅读题解题型

1、记叙文

(1)全文讲一个故事,只讲故事。一般在A篇,如果短,就当看小说一样看下去,考验你词汇量的时候来了!看完以后一般就能选出来了,这里只是需要注意细节题看到类似于“__为什么要__”的题,就返回去,把那里的情节再细看一遍。这样一篇3分钟必须搞定。

(2)半篇讲故事,半篇议论。一般会引申出一个道理,遇到这种题先把故事部分看完,用大概30秒想他要解释什么道理。然后不看文章了,看题。只看题目不看选项,一般会有类似(1)的题目,马上选好,然后,看故事下面的那一段,只看一段,然后你大概就知道是什么道理了。后面的题可能会是概括道理,猜词之类的题,比如,看到“__应该是下列的什么词”,你就翻回去看那个词,联系上下句,跳过那个词,自己想应该是什么,然后和四个选项比对。

(3)全篇在讲一件事,但不是有情节的故事。这种文章就先看开头一段,再直接看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直接找有关的段落再看。

2、说明文

(1)启事。这种有点像广告,一般会讲一种活动之类的,文章自己就会小标题分清。这类是送分题。

(2)事物说明。比如谁谁谁发明的,为什么发明,用途之类的,这种题也不难,按顺序来,单词认识就OK。

(3)事件说明。举个例子,二战时期某个战役的大概流程。这种题考的一般是细节题,细心点就好。

3、议论文

议论文其实没什么好讲的,主要就是逻辑问题,能看懂就行。

阅读理解做题技巧

(1)单词。一直在强调单词,这是砖瓦,是必备的。高考3500绝对够用了,不是说限制你们,人往高处走嘛,但是,3500还不会,最基本的意思都没搞定就不要好高鹜远。这里说的搞定是像quite和quiet必须能分清,而且每一个意思必须都知道,翻译的时候也要会变通。

(2)句子。最基本的句子不说了,讲讲长难句。遇见很长的句子,首先,把它的定语部分和状语部分先括起来,就是先不看。就用中文来举例,狠狠地吓坏了我支撑生命的活跃跳动着的小心脏。划去定状,就是吓坏了心脏。这样,主干就抽出来了,一篇文章就能快速阅读了。类似的还有后置定语,插入语。

(3)读文章。一篇文章,不能全读完再做题,浪费时间,首先首段必须看,就明白一篇文章的目的了,然后再看题目,先不看选项,明确要问什么问题,就直接在文章中快速浏览找相关段落,再迅速抽取主干,返回题目答题。

高考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汇总

不同题型如何解答?

(1)问答题。一般在记叙文中出现,就是“__为什么要__”或者“__在哪”之类的问题,很简单,不要手贱就OK。

(2)计算题。这类题出现的很少,一般在说明文里面,比如介绍了一个活动,然后大人一天多少钱,小孩一天多少钱,题就会问你史密斯一家夫妇,小孩一个3岁一个8岁要掏多少?这类题建议在草稿纸上画出大概提纲,醒目一点,分类细一点,画成表格,然后把特殊情况标上,比如平常怎么样,周末怎样,然后就根据题目来把符合条件的圈起来,在加减乘除就行啦。

(3)细节题。这种题一般考验你复杂句简单化的能力,上面讲过了。然后细心一点,把题干分好,主语要怎么样,就关键找主语。

(4)词义猜测题。把原文中的词抠掉,根据上下文猜这里要表达什么,然后和原文比对,意思相近即可。

(5)代词题。举个例子:原文:汤姆着手解决它。题目:它指什么?ABCD应该翻译好,然后带回原文,比如你先看A,汤姆着手解决学员裁剪问题。然后你看上下文,离原句不远的地方,文中说,学员饱和是问题,需要裁剪。这样你就选对了

(6)逻辑判断题。他会问“__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看文中是不会详细告诉你的,就找他的蛛丝马迹,推理一下。而且一些很不可能的选项就能看出来,不解释了。

5.中考语文答题套路与技巧 篇五

一、阅读理解题

所有的理解题,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答:1.是事实,即文章中的内容、事例、人物的动作、事物的形状等等;2.是情感,即什么样的事实表现了人物或者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题型有:XXX描写或者XXX叙述,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需要在答题时兼顾两个方面,答题中要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倾向。

谈看法的题,比如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或看法。例如,读完这篇文章,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或者结合本文对“XX”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所有的联系生活其实是联系三点,第一点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二点是一句话叙述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做的;第三个是再谈这篇文章的中心。

理解某句话(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题。通常这类题,答案要有三个:第一是本义,本来的意思,这虽然不是答案的重点,但必须在答题时进行适当的解释;第二是它的引申义,在这里也叫上下文意,它以对某句话或某个词的本义为基础,根据上下文义来判断的具体所指侧重于哪个方面;第三个象征义,通常会是在写景或写物时体现,表面上是在写景或写物,其实所要表现的,是与之意韵或内涵相近的思想情感。在组织答案时,要把这三个方面都点出来。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汇总

二、阅读赏析题

关于赏析题。一般会考查赏析表达特色,就是我们讲的议论,说明,叙述,抒情和描写,然后我们从文章中选择一处与之相对应的语句,结合所学的表达方式中的作用,进行赏析即可。

对以上五方面的赏析优先顺序排序,分别是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和说明。例如,叙述是站在叙述的人称或顺序这两个角度中的某一点来进行赏析的。而赏析的重点一般都在描写上,比如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为了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但在答题时,动作描写,需要点出是哪些动作,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景物描写需要点出从哪些方面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表现了景物的哪些突出特点。人物的外貌描写,其作用是表现人物的生活或身体状况。中考语文阅读赏析题答题技巧

三、分析题关于文章题目或内容

所有问文章题目有什么样的好处及作用的,一概按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标准进行评价,文章开头的作用有,吸引读者和引出下文,结尾的作用有含蓄和点明中心。

关于文章两处内容或前后说法是否矛盾的题。这里面需要用“虚实法”来答题,文章中往往前面先说的是“实”即事实或人物行为方面,后面往往说的是“虚”即人物的思想情感方面。

判定文章材料关系及其作用,判定文章的材料搭配只要是涉及到文章内容的,涉及到文章具体情节和内容和事实的,一概定为是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的关系总共有四种,分别为铺垫、照应、对比和衬托。这四种关系的作用需要分别记清楚。

四、说明文考题

一是说明文的顺序;二是说明文的结构;三是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结构有:总分、递进、并列。20中考语文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五、议论文考题

议论文的考查重点一般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格式为: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例如: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析议论文段的作用: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第一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第二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第三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6.高考英语听力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 篇六

一、命题特点

1.听力试题测试要点

听力测试题的主要特点是:

(1)考生需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义;

(2)需要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3)对说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作出简单的推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2.听力试题话题和材料的选用

高考听力材料的选用非常重视语言真实性和交际性的原则。语言材料一般来源于实际生活,围绕一个日常生活的话题展开,涉及文化教育、传说、人物、科普、时事等,可分为校园、公共场所、家庭等方面,如shopping, finding the way, doing one’s homework, seeing a doctor, making a phone call, weather report, asking for different kinds of information等。

高考听力材料选材一般有这样的特点:

(1)对话或独白的结构和内容都不复杂,难度远低于阅读理解材料。

(2)所选材料具有充分的情感,说话人的情绪随着具体情况而变化。

故考生应善于从中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

3.听力试题中常见词句的使用

听力试题中以口头交际用语为主,具体表现在:

(1)大量使用日常词汇,如have, do, take, give, make等,这些词汇具有很强的活力,可以和其它词构成众多的短语,用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如Give up? Take care! Have fun!等。

(2)大量使用习语等固定用语来表达某种感情,或引起对方注意,或改变话题。如Wonderful!(兴奋)Why not do…?(建议)By the way…(改变话题)等。

(3)短句、自然句多,句子结构比较松散,如It’s interesting. Do you like it? It’s a hard job.

(4)在快速交谈中缩略语使用较多,如there’s, he’s, I’ll, UK, ad, pop等。

二、答题技巧

1.要善于听对话

(1)放录音前快速阅读选项和问题,以选项和问题透露的内容为线索,推断对话所涉及的话题。

(2)注意从第二人的答话中获取重要信息,设题时往往是根据答话人所说的内容而提问的。

(3)有些题目涉及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干什么、谁干什么等。解答这类题时,我们要尽量听清对话的细节、内容和提问。

例 How much will you spend if you buy two shirts?

A. 50 dollars

B. 100 dollars

C. 80 dollars

原文

M: How much is the shirt?

W: It’s $50. but it will be cut down by 20% if you take a dozen.

答案 B 通过预阅问题可知,问的是买两件衬衫的价格。对话中涉及的数字较多,购买者要买12件(a dozen)才可能降价20%,有些考生由于没有听清后面的部分,而误选了C。错误原因在于考生对有些数字如twice, 20%, dozen, double, half of等表达法掌握不到位,容易受它们的干扰。

(4)注意对话中的“弦外之音”,即对话的一方并不直率地对对方所说的事情或提出的问题表明态度,而是间接地或含蓄地从侧面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题一定要多加思考,仔细地揣摩“话中话”。

例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 The Spring has begun.

B. They’re ready for the rain.

C. It’s been raining.

原文

M: 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W: Starting to rain? The ground is already wet.

答案 C从对话中得知,男方“认为天就要下雨了”,而女方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说“……地面已潮湿了”。这就表明了女方并不同意男方的说法,但又没有直接用yes或no来直接表明看法,而是含蓄地表明“天已经下雨了”的看法。

(5)注意捕捉对话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在成段的对话中,对话会出现多种信息,考生在听录音时,可能会顾此失彼。因此考生解题时,要注意在第一遍听懂对话大意,知道了选项内容后,听第二遍时要有意识地针对与选项有关的内容来捕捉有关信息,经过快速分析后,选出合理答案。

2.要善于听独白

独白是听力试题第二节中的最后一道题,一般为200字左右,其内容往往是讲述一件事。听独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听录音前考生应将所有题目和选项浏览一遍,以便对短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听短文时才能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2)听短文时要注意捕捉每篇文章或每一段开头的一句话,它们往往是该篇或该段落的主题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对下文做出了重要提示。

(3)密切注意短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和情节(plot)这些要素,因为短文后的问题通常会以what, when, where, which, who, why, whose, how等疑问词开头。

(4)要从整体上了解短文的中心内容,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主要情节或论点,做到边听边记,把问题的关键词语及内容记录下来,但记的前提是不影响听,可以用符号或自己看懂的方式记录。

(5)注意试题的排列次序。当没有时间预先阅读选项或时间不宽裕时,考生可以边听录音边依次浏览选项,同时进行思考、答题,也可将先看后听和边看边听两个方法结合起来。

(6)如果有听不懂的词语,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或者记下该词的发音,等听完后再去判断它的词义。切忌听短文时,思维在某个词语上滞留,以致影响后面短文的理解,而造成一步跟不上,全部受影响的被动局面。

7.记叙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篇七

1、 词语或句子的含意

考试最喜欢在文章找出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然后然你分析他的意义。对于这种题,我们要先找出句子或词语在文章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先讲明它的意思,然后再描述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还有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从这几个角度出发。

2、 分析作品结构

有时候会提问某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面对这种题型,我们要从全文出发,看看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开头就引出全文或者埋下伏笔,中间就承上启下。结尾就起了一个总领全文、呼吁开头等作用,具体要看实际情况。

3、 鉴赏艺术手法类

8.记叙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篇八

一、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

答题技巧:作用—(1)是全文的线索;(2)题目点明中心;(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6)点明主要事件;(7)题目有双关义;(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二、情节:

1、概括主要事件 答题提示:抓住文中六要素,从主人公的角度表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2、人物感情变化轨迹 答题提示:从文中找出描述心理的词语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1)题目;(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三、赏析句子 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

1、某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衬托、对比、烘托铺垫,表现人物品质、心理、情感,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心理活动:如感动、感激、愧疚、自责、喜悦等,一定要答出原因。

2、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如自然环境(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a.开头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点明题旨、引起下文、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设置悬念等。

b.结尾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解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含蓄、卒章显志、使文章结构完整等 c.过渡的句子: d.用了特殊修辞的句子。

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或物的特征带回突出。八大修辞及其表达效果:①比喻:生动、形象;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③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使某种感情更加强烈;④反问:加强语气;⑤反复:强调;⑥对比:突出其中一个;⑦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⑧夸张:极力表现事物某种特征。(运用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另外,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主题,贯穿全文)入手,或者从句子本身的作用、所表达的具体情感入手。

4、文段的作用:开头语段作用:(1)开门见山,点明题目 ; 2)引起下文或总领下文;(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础;(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结尾语段作用:(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 ;(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3)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再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答题技巧:主要事件中表现的品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对人物的称呼、隐喻的事物。

2、不同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主人公:(判定谁是主人公)答题技巧:对表现中心的作用。配角 :对主人公起到什么作用、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表现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简介某一人物 答题技巧:基本情况、主要事件、简评人物性格、品格或自己对人物的感情

五、对写法的分析:表现手法:(1)对比/、衬托;(2)欲扬先抑(3)象征(4)白描(5)铺垫;(6)设悬念,埋伏笔。表达方式:(1)记叙(2)说明(3)议论 4)描写(5)抒情 描写方法:(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2)倒叙(在开头)(3)插叙。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该段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是:(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八、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人物心理描述)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动,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等;二是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展开合理的推测。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进行。对人物思想活动、语言、动作的揣摩要紧扣人物性格特点,符合情节的发展、适合语境。对文章结局的推理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关键是正确表述。

九、阅读体会:紧扣文章主旨、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做此类试题要认真审题,明确限制的角度,不可将自己读文的感受面面俱到地回答。深入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还要从文章中跳出来,联系现实生活。而你们失误最多的地方就是不能“结合事例”谈看法。这类试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因此语言简洁、流畅、有文采就是更高的追求了。

说明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1、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答题格式:(1)点明了★★说明对象;(2)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3)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答题要点:(1)要点明说明对象;(2)要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3)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介绍了什么内容?

答题思路;(1)从题目中找;(2)从文中找,一般开头即点明。

4、本文所介绍的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介绍★★说明对象的?

答题思路:(1)可能在开头一段的尾句总说:(2)可能在中间每个大段的开头一句:(3)可能需要自己根据每段段意概括。

5、本文/本段/★★几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题思路:(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一般是这三种中的一种,有时是两种。

6、本文/本段/★★几段采用了什么空间顺序? 答题格式:由★★到★★。常见的空间顺序有(1)由远到近;(2)由外到内:(3)由上到下;(4)由中间到两边;(5)由整体到局部等。

7、本文/本段/★★几段采用了什么逻辑顺序? 答题格式:由★★到★★。常见的逻辑顺序有(1)由主到次:(2)由现象到原因(或本质);(3)由总到分:(4)由一般到特殊等。

8、本文/本段/★★几段/某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1)举例子;(2)列数字;(3)作比较;(4)列图表

9、★★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多为举例子)/具体准确(多为列数字)/清楚明白(各种均可)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10、★★词语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好。因为(1)★★词语意思是★★,在范围/程度/语气/数量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表明了★★★★,符合事实;(2)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简析加点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一定要联系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不能删去的原因、理由。(这是关键)不能删去:可能与文意不符/可能与客观实际(事实)不符/可能与人们认识事物规律不符

3、这个词体现了(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阅读链接材料,联系文段,说说你的探究结果/发现等。答题思路:⑴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即共同点;(2)角度多样,按分答点。

12、联系生活,列举一个与本文相似的例子。答题思路:(1)弄懂吃透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参照文中所举的例子;(3)打开思路,联系自己所见所闻。

13、本文语言风格是准确/生动。请结合某某句简析。

准确的答题格式是:⑴该句中某某词语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表明了★★★★,符合事实;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的答题格式是:(1)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拟人修辞/该句使用了打比方(或引用:多指引诗文名句、谜语、俗语等)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2)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浅谈诗歌阅读的鉴赏及答题技巧 篇九

一、古典诗歌阅读的基本技巧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區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二、古典诗歌阅读的答题技巧

回答诗歌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策略,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对“综述题”一般采用“总——分——总”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解答锤炼字词类题时,注意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心中要有语言风格的术语,如: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解答表达技巧类题时,注意解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解答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类题时,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同时,考生应关注所答题目所含的分值,因为高考评分时一般有明确的采分点,如所给题目为4分,答案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如是3分,答案可能是用三句话,从三个角度解答。

10.记叙文答题技巧总结 篇十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11.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十一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3.段意的概括归纳

(时间+地点)+人+事。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4.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9.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10.写作手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强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8)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

11.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对象+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富有感染力,加强语气。(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8)反问:强调,加强语气。12.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3.句子或语段的作用(1)内容上: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2)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A承接上文B引出下文C承上启下(过渡)D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发人深思,意味深长等作用。

(3)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4)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14.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移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5.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描写形式

A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B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C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2)人物描写 ①正面描写

a肖像(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c动作描写d语言(对话)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e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②侧面描写 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3)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②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16.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17.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

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18.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19.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0.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不可以(一般情况)。

B、解释词义(强调突出或限制说明或修饰+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 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

副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C、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21.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不能。

B、简单解释概括。C、原因

词语: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句子:指出这两句之间关系,(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22.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23.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24.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12.记叙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篇十二

让我们先来温故一下2016年比较典型的高考原题:

(2016年全国卷Ⅰ第16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____,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中则是紫色。更令人惊奇的是____,比如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____,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解析]本段文字说的是花青素对花的颜色的影响,里面有三个空缺,要求考生补写恰当的语句。初步看,给这段文字补写空缺似乎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对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第①空是一个总结句(重点是对“在酸中现红,在碱中变蓝”进行归纳总结;第②空是一个递进句(重点是对“更令人惊奇的”的一种现象描述;第③空是一个承接句(承接“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的后续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给出的补写答案都是举例性质的,只要意思答对都可以。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第一处要结合横线后面的内容填写;第二处,后面说“比如……”,可见是举例说明横线上的内容;第三处,是分析变化的原因。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答题要点]一般分三步:阅读——读语段,定中心;推导——分层次,看前后;检查——代原文,求连贯。

[参考答案]①受不同酸碱的影响而变色②花青素使花在不同时间下变色③导致花青素产生变化

全国卷对此知识点的考查毕竟是传统,但对其他省份而言,此类题型的考查有一个明显渐进的过程,例如山东和辽宁等省。我们不妨再看:

(2016年山东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不时有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然起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5年前,①。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時时发生。然而,②。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升”,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食物和休息地。如今,东滩的互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解析]本段文字逻辑性很强,依据文句前“5年前”和文句后“那时”,我们可以揣测①所填的句子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文今日美景到下文5年前的回忆转折自然流畅;②处以“然而”转折,所填句子主要是引出下文,同时也要承接上文,表达递进的意思,强调互花米草的危害性。总体来看本题考向明确,难度适中。

[参考答案]①东滩的景象可不是这样②比偷猎者更可怕的,是互花米草

本题以句子填空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对山东卷来说,是一个不常见的题型,体现了山东卷向课标卷过渡的思想:2012年山东卷第16题要求“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子中本体(“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实际上是句式仿写;2013年则是要求“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所给的是一个复杂的句群,分析时要瞻前顾后,捋顺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关联词是比较容易选填出来的;2014年和2015年山东卷暂停了此类题型的考查,2014年以压缩语段题形式出现,2015年则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到2016年则成熟回归到词句填充题。与之类似的还有安徽卷、广东卷、重庆卷等。浙江卷则连续多年还是保持选择题形式,题目要求是选出“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016年选择《红楼梦》中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片段,选出最能体现刘姥姥个性的语言,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对“得体”的要求更高了。

一般来说,“词句填充题”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只能是文本。也就是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绝对不能够离开文本,并且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必须与之照应统一。“词句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总之,我们可以总结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当然,我们也可以总结有效的答题注意点:(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这类试题有它自身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些步骤和技巧,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以高考原题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第一步,着眼语段,理清脉络

语言表达连贯表现在这些方面:话题一致,语序合理,讲究呼应,句式统一,风格趋同等。答题如果仅从空缺局部分析,特别容易有所偏漏,为此,答好此题的前提——必须着眼于整体,理清所给语段脉络。脉络是作者思路的轨迹,分文脉和语脉,文脉指上下文内在的意义联系,不一定有语言标志;语脉是表达同一话题前后呼应、上下契合的词语线索,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理清了脉络,才能清楚语段之间的意义联系和语段内语言之间的布局。

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③。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答题解析]首先需要通读一两遍语段,梳理思路:先用设问句表明态度,即“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再把“记忆型阅读”和“批判阅读”进行对比分析,彰显批判阅读的诸多优势,用“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再次提倡“批判阅读”的观点。①句是为引出后文已经分别展开“记忆型阅读”和“批判阅读”,应为后文的总写,可填“阅读分为记忆型阅读和批判阅读”之类句子。“因为”句摆出“记忆型阅读”的缺陷“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所以②处前有“(批判阅读)它不追求……”,理应是对这一句的概述,可在15字之内概述为“记住死板的书本知识”之类的句子。③处很明显与前后句构成排比,阐释“批判阅读”的意义。依据前句“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后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发现这三句大体上与“它不追求……”这一解释“批判阅读”的句子相呼应,要填的信息由中间句“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暗示出来,推测出“通过想象力(灵感)”与前后“通过阅读”“通过分析根源”表述一致;再由前后“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推测出此处在按“提出质疑”“形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事理逻辑表述,综合起来应表示为“通过想象力(灵感)来形成有针对性的问题”之类的句子。

[参考答案]①阅读分为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②记住死板的书本知识③通过想象力来形成有针对性的问题

第二步,立足语境,问题推敲

“语境”,分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这儿主要指立足于内部语境,即上下文。因为语言表达“连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语段内句和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话题前后统一,合乎逻辑,事理通畅,脉络清晰。需要考生填充的词句,不仅不会有损这些特征,还有助于这些特征,所以只要理解透了上下文,空缺处需要填什么,如何表达就可以逐渐斟酌出来了。

例2:(2013年山东卷)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4分)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①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②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答题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连贯和关联词语的使用,是综合型的语言表达题。该段文字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讲错误的做法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后一句是从前一句的错误做法中的总结。由“只注重”“而”“势必”“从而”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①处表示假设关系,故应该填写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倘若”“如果”等;而②处,前后两分句是递进的关系,所以填“甚至”;③处后面就是对上文错误做法的总结以及不这样做的反思,所以填“因此”和“否则”。这是一个复杂的句群,分析时要瞻前顾后,捋顺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①如果(倘若)②甚至⑧因此④否则

例3:(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③,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答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主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填写,本语段本段主要谈“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第一个空是对前面“全球变暖”“干旱或旱涝不均”“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等情况的总结,这是二氧化碳带来的灾难,因此可写“给社会及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第二个空是对“给植物‘施肥”现象的总结,也是对前面“灾难”的转折,因此可填写“二氧化碳也会带来好处”;第三处根据前后语境可填写“植物出现问题甚至死亡”。

[参考答案]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第三步。注意细节,检验加工

此类题型要求填充的词句自然巧妙、准确和谐,自然巧妙,即不生硬做作,不牵强附会,不生拉硬拽,不画蛇添足;准确和谐,即符合事理的逻辑性、风格的趋同性、文体色彩的一致性。如文段是议论文,就要表达得周密严谨;是说明文,就要簡明清晰;是文艺性文字,就要表达得典雅富有诗意。学生完成前两步,也许已能够填充句子,但还得依次步骤,注意细节,认真检验,逐渐加工和完善。如例3第③处,依据后文一句“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我们可以判断此处应表示植物没有了,前后构成比较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还需注意细节:前文是“如果土壤被污染”,土壤被污染,不一定就能导致植物死亡,这可能导致植物的生长产生更不利的影响,可见,这儿简单填充“植物死亡”之类的意思,是不严谨的,我们应该用更为严谨的表达“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就很好了。

例4:(2014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徽菜发端于南宋,兴盛于清代,如今更是享誉海内外。徽菜地方色彩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三大特色。一是

。徽州地处山区,林木葱茏,溪流遍布,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为徽菜制作提供了丰富多样、四时常鲜的食材。二是精于烧炖,讲究火功。①常以木材为燃料,或柴禾急烧,或树块缓烧,充分呈现食材的特点。②加以木炭火单炖,原锅上桌,可从最大限度地保持汤汁的鲜美。③清炖是烹制徽菜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习用火腿佐味,汤色清白,香气浓郁。④红烧是烹制徽菜的主要方法,多用酱油着色,色泽油亮,味道浓厚。三是__乙__。徽菜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传统,原料的选择和搭配都十分讲究。比如,多用具有药效的野菜入食,就体现了传统的滋补养生之道。

(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甲: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

[答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准确。答题时:一要体会上下文语境,明确几个句子之间的前后顺序,如上文中有“精于烧炖”的原句,下面横线上就要先写“烧”,再写“炖”;二要注意画线部分的句子内容、关联词、关键词、句意衔接等方面,如第②③两句都谈“炖”,③是讲徽菜的烹制基本方法,②则是对③的补充,因此,排列时必须是③②。④主要是讲烹制徽菜的着色、色泽、味道,而①则是讲火候控制把握,因此,顺序是④①。

上一篇:汇演节目主持稿(2016年)下一篇:又是一年“春”好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