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欣赏活动

2024-10-11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共16篇)

1.大班音乐欣赏活动 篇一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录像了解音乐剧《猫》片段所表达的意思及音乐背景。

2、学习用动作来表示音乐内容。

3、培养幼儿对歌剧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歌剧《猫》的片段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歌剧《猫》第一段。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电影,大家看一下。

二、幼儿观看录像后提问:

1、刚才我们看到电影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2、画面上一亮一亮的是什么?

三、请幼儿接下去看电影第二段,教师在一旁有感情地讲述画面。

四、这么多猫聚集在一起她们到底想干什么呢?请幼儿观看录像第三段。

提问:1、你们看到了什么?

2、你们猜猜它们在干什么?

3、穿着马甲的猫博士在向猫们描述一件东西,那么它在描述什么呢?

五、幼儿看录像第四段

猫博士在描述什么?它们用什么做火车?

六、教师模仿猫博士一边做动作一边配合儿歌。

七、再次观察猫博士动作,教师和幼儿一起分析。

八、师生连起来一边看录像一边用动作做一遍。

九、老师小结:

今天我们看了以前没有看过的电影,这里有英语,有唱歌、有动作、有漂亮衣服,舞台也很大,这是百老汇著名的音乐剧叫《猫》,请你回家请爸爸妈 妈去网上看看。

2.大班音乐欣赏活动 篇二

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是首经典的民间童谣, 它富有情节又很有趣味, 非常贴近幼儿生活。我将童谣内容进行了剪辑, 并配上旋律, 以对唱表演的形式重新演绎, 让童谣变得既传统又现代, 积极促进幼儿的游戏和生活。同时, 也赋予童谣传承新的生机。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民间童谣。

2.运用动作、表情大胆表现、演绎对歌曲的理解。

3.遵守游戏规则, 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课件 , 歌曲《城门城门几丈高》 (课件和歌曲录音见本期附赠的光盘) 。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 感知对唱 (出示 PPT1~2)

导语: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 这首歌是小哥哥进城时唱的, 你们看小哥哥已经来到了城门前。

提问: 你觉得这首歌和平时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小结:歌曲里有两种声音, 一个人问, 一个人答, 这是一首问答歌。

( 这是一首 对唱歌曲 , 有两种不同 的声音, 一种是清脆的童声, 还有一种是洪亮有力的男声。不同的演唱形式一下子吸引住幼儿, 并让他们对歌曲的曲式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理解歌词, 学唱歌曲

1.观看 PPT3~6, 感知歌词。

导语:歌曲中谁在问? 谁在答? 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歌。

提问:你听见小哥哥问了什么? 城门又是怎么回答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的故事性和画面性, 使幼儿对歌曲有了更加深入、形象的感知, 从而对童谣产生了兴趣)

2.运用图谱, 理解歌词 (出示 PPT7) 。

(1) 完整理解歌词。

导语:小哥哥对着城门还问了什么呢? 我再唱一唱, 你们听仔细。

教师根据 幼儿的回 答将其余 的图片点出, 帮助幼儿完整理解歌词。

(2) 体验歌曲情感。

提问:1你觉得这座城门怎么样呀? 2你知道“三十六丈高”有多高? 3城门在回答时语气是怎样的? 为什么? 4开不了门, 就进不了城, 小哥哥想了什么办法开锁? 5金刚大铁锁有没有被大刀和大斧砍断? 城门回答时的语气如何? 为什么? 6小哥哥有没有放弃呢?最后他说了什么?

小结:我们看出小哥哥勇敢、坚强、毫不畏惧, 所以我们要用响亮的声音唱出小哥哥的自信。城门高大威武、雄伟坚固, 所以, 我们要用非常坚定的语气和洪亮浑厚的声音表现城门的坚不可摧。

(图谱的出现 赋予童谣节奏感 , 而且 , 图谱排列整齐、有序, 让幼儿一目了然地感知歌曲的对答与呼应、乐句的长短以及不同乐句表现出的不同情绪。巧妙提问使幼儿对歌曲中人物的个性特征逐渐明晰, 为分角色演唱加深了感知)

3. 大胆表现、演绎。

(1) 配上动作, 完整演唱。

提问:小哥哥问了城门几次? 城门答了几次? 现在, 我们看着图唱一唱这首问答歌。

导语:小哥哥要问得清楚, 城门要回答得响亮, 我们一边唱一边做动作。

(2) 发挥想象, 创编造型。

提问:小哥哥问完最后一句, 做了很有力量的造型动作, 城门打开了吗? 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PPT8) 。

导语:我们也来学小哥哥做一个造型动作, 比一比, 谁的动作最有力量 (出示PPT9) 。

(本环节增加了对形象特征的感知, 让幼儿知道遇事要勇敢、坚强、不退缩, 这不仅有助于幼儿演唱时注意音高、音色, 对幼儿性格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扮演角色, 趣味演唱

1.扮演角色, 练习对唱。

(1) 多问一答。

提问:你们的歌儿唱得这么好听, 想不想试试我这座城门? 你们当小哥哥, 我来当城门。

小结:小哥哥的歌声响亮有力, 问题也问得清楚干脆, 所以我的门被你们打开了。

(歌曲的难点主 要是提问 部分 , 回答的部分相对简单些, 所以分角色演唱时教师先让全体幼儿一起扮演小哥哥, 这样, 更能激发幼儿的挑战欲望)

(2) 多问多答。

导语:请当城门的小朋友站这边, 当小哥哥的小朋友站那边, 我们面对着面站好唱唱这首问答歌。

(3) 一问一答。

导语:你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唱歌? 两个好朋友面对面, 商量一下谁来问谁来答。

2.游戏“城门城门几丈高”。

(1) 讨论、制订游戏规则 (出示PPT10) 。

导语:如果你当城门准备怎么守, 当小哥哥又准备怎么攻呢?

小结:小哥哥来攻城, 守城的小朋友要守住城门就必须手拉手, 威武地站着不移动。攻城的小哥哥歌曲唱完就攻城, 注意不能攻击小朋友的身体。攻进城者为胜。

导语:我来采访一下胜利者, 你此时的心情如何?说说你是怎么攻进城的?

小结:老师发现我们的城门非常坚固, 威武地站着一动不动, 小手还拉得紧紧的。可聪明的小哥哥从城门的下面钻了进去, 他们获胜了。小朋友想一想, 怎样做才能阻止他们从城门下面钻进去呢?

(2) 互换角色重复游戏。

小结:如何攻城不仅要有力量也要有智慧。小朋友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攻城, 守城的小朋友也能灵活应对, 都是好样的。

(这个环节 , 活动进入 了高潮 , 幼儿对歌曲内涵 的理解在游戏中得到充分表现)

四、合作游戏, 经验拓展

1.导语:“城门城门几丈高”的游戏真好玩。尽管城门非常高大、威武, 聪明的小哥哥总能想到办法攻进城。小朋友, 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城门, 让它变得更牢固吗?

2. 导语 : 老师有个好办法 , 我们来变成一把同心锁, 牢牢地锁住城门, 这个锁可不是一般的锁, 是小朋友变成的锁, 你们愿意帮忙吗? 我们一起拉起手来, 一边唱歌一边变 (出示PPT11) 。

3.导语:我们的同心锁, 把城门锁住了。如果你是小哥哥, 你会想什么办法打开城门呢? 我们下一次接着玩。

3.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对比 篇三

1.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对比所产生的效果,大胆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2.尝试用粘贴的方法大胆表现自己对“对比”的理解。

3.感受创作对比画面的快乐,萌发创新意识,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色卡纸人手一张、各色各样的蜡光纸、碟机、动画制作、剪刀、固体胶人手一份。

知识经验的准备:

1.教师:了解对比有关知识,熟悉名画,并了解相关知识。

2.幼儿:在平时的欣赏及作画过程中,已了解了冷暖对比。

艺术环境准备:

教室活动区开辟一块美术欣赏区域,长廊内墙上粘贴名画供孩子欣赏。

活动过程

一、欣赏对比

1.欣赏动画制作“大苹果和小虫”、感知大小对比,请幼儿讨论:大苹果和小虫在一起给你们什么感觉。

2.欣赏“水果”感知色彩对比,并变换底色突出色彩,提问:冷暖对比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动画中哪种颜色属于冷暖对比?

3.欣赏“月夜”感知形状对比,幼儿观察画面讨论:这幅画什么最突出?请大家为作品起名字。

二、找对比

1.欣赏名画。

幼儿观察画面的表现形式。讨论: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同?

2.分析作品中对比的使用方法,幼儿在画面中找一找画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方法?欣赏了画家的画,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表达?

3.欣赏完画面后,你还想了解什么?

三、表现对比

表现方法:幼儿直接选择形状粘贴、剪纸粘贴、撕纸粘贴、绘画等,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大胆进行创作,不怕失败,引导幼儿先构思再操作。

四、介绍对比

幼儿介绍自己作品中的内容与对比方法的使用。

4.大班音乐听觉活动:音乐舞会 篇四

目标:

1、听辩不同节奏类型,探索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该节奏。

2、培养幼儿听觉能力、感受力。

准备:

钥匙卡片、记号笔、音乐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音乐中舞进教室。

节奏王国举办了一场舞会,邀请我们小朋友们去参加!你们想不想去啊?但是去节奏王国的路上得经过三扇大门,我们需要三把节奏钥匙把门打开才能进入节奏王国参加舞会,这三把节奏钥匙要我们自己来做!

我们先来听一听下面几个节奏,竖起你的小耳朵,来听一听,把这个节奏给念出来。

听这个节奏你有什么感觉?

恩!我先把我的三把节奏钥匙给打出来!(演示图形,边哼边唱。)

那么你要打什么样子的钥匙呢?

把你们的节奏钥匙打出来。

我来看看你们打的`钥匙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解自己制作的节奏钥匙的图形。)

好,现在我在你背上画一个图形,你把它的节奏给念出来!(在幼儿背上画出他自己的节奏图形,来猜一猜是什么节奏。)

和你身边的朋友一起来试试,拿着朋友的节奏钥匙在他背上画出节奏,让朋友来猜一猜,看看谁是最棒的!

二、好啦!节奏钥匙已经打好了,我们去节奏王国参加舞会喽!

来到节奏大门前:

来~我们听听音乐,找出正确的节奏钥匙!

好啦!我们胜利了啦,终于开了第一扇大门啦!再接再励!我们一起去开第二扇大门!

我们胜利了啦,终于开了第二扇大门啦!再接再励!我们一起去开第三扇大门!

我们来到了节奏王国啦!我们可以参加舞会了!我们想一想第一段音乐可以用什么动作和队型来跳舞?

听完三段音乐探索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后:

根据你听到的音乐和你的朋友商量好选择正确的方式跳舞!看看哪个小组跳的最棒!

幼儿听音乐表现。

舞会结束!我们一起回教室把在节奏王国跳的舞表演给小朋友们看,好吗?

活动自评:

5.大班音乐活动兔子音乐会 篇五

执教老师:代红延

【设计意图】

《小兔音乐会》这节韵律活动对于刚入大班的幼儿来说,动作简单、易学,随时可以邀请围观的朋友加入舞蹈的行列,其乐融融。整个活动始终以情景化的教学游戏方式,引领着幼儿自主探索,体现着愉悦性和发展性。同时也注重了幼儿的主动活动,强调幼儿的活动过程,在结伴游戏中互相合作,充分体验结伴舞蹈所带来的快乐情绪。乐于参加集体舞的韵律活动,使幼儿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与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结构与节奏,掌握小兔“跳”“蹦”两个基本动作。

2、大胆探索创编小兔子的动作,并能结合着音乐有节奏地运动。

3、享受游戏情景营造的快乐,发展空间协调和结伴交往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兔子舞音乐、旅行包一个。

2、兔子头饰、小红花人手一份。

3、事先请一位老师扮演兔姐姐。

4、活动室布置成篝火晚会场地。

【活动过程】

1、导入:在《郊游》音乐中师幼出场。

幼儿随意坐下欣赏音乐,感受快乐情绪。(幼儿自由做动作,如拍手、拍腿等)

2、探索创编兔子的动作。师讲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师:“嘘,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森林里一片安静,小兔子们都要聚在草地上,围坐成一个大圆圈,当有魔力音乐传来,奇迹就出现了,全部小兔子们就会跳起快乐的兔子舞。”

师:“你们想不想也去参加音乐会啊,让我们都变成小兔子,起来跳舞吧!”“小小兔子变变变——”幼儿做出兔子的造型。(带兔子头饰)

3、幼儿创编兔子的舞蹈动作,全体幼儿表演兔子舞。

a、以“领头人”的方式,幼儿随音乐舞蹈一次。

b、师:“让我们有精神的、快乐的再来一次。”幼儿随音乐再表演一次。

4、用“兔姐姐”出场送请帖的形式,引出学习小兔“跳”“蹦”的两个基本动 作。

师:“嘘!(神秘状),兔姐姐来信了。哇!请贴!今晚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办篝火晚会!兔姐姐说刚才我们班的小朋友跳的太好了,要邀请我们参加今晚的篝火晚会”

5、引导幼儿对小兔子进行装饰,并组合兔子跳和蹦两个基本动作。

6、进一步熟练韵律动作,享受游戏情境的快乐。

6.大班音乐活动 篇六

执教老师:夏兰兰

一、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会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在反复倾听中感受歌曲的旋律。

2.通过观察图片,情景表演等方法理解并记忆歌词。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妈妈的辛苦,增进母子亲情。

二、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教学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红苹果》做律动。

2.播放课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课题。

“听,什么声音?看,那边走来了谁?这么大的雨,他要干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歌曲《雨中接妈妈》。

3.发声练习

1=C2/423 4| 5-| 5 55 |5 55 | 5 43 2|1-||

橘子圆又圆,圆圆圆 圆圆 圆,橘子圆又圆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范唱,让幼儿完整欣赏歌曲,然后回答问题:

(1)歌词里面说了谁?

(2)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有几段?

(3)刚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他做了什么事?

2.教师范第二遍范唱歌曲,幼儿记忆歌词。

3.引导领幼儿按节奏朗诵歌词。

节奏:XXXX|XX X0|XXXX|XXXO||

4.教幼儿整体朗诵歌词并理解词义,提出要求:朗诵歌词要清晰准确。告诉幼儿这首歌曲是说唱形式的,说的部分要跟随节奏并吐字清楚。

5.教幼儿学唱新歌,用整首演唱的方法教唱,要求幼儿用自然地声音唱歌。

6.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重点指导说唱部分。

7.教师带领幼儿完整的演唱歌曲。

8.幼儿引导幼儿以情带声的演唱歌曲,并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9.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结束部分

1.小结学习情况,对幼儿进行思品教育。

7.大班音乐欣赏活动 篇七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让每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在听、说、议中把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活动中,从而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困惑,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开展了“一课三研”研讨活动,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进行全过程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互动式研讨。

本园课题“快乐的‘小音符’:幼儿园音乐活动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成为苏州市重点课题至今历时一个学年。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已经初步提炼出适合本园幼儿的音乐活动,包括歌唱、舞蹈、打击乐、欣赏等各方面的活动。本次“一课三研”的内容就是将提炼出的歌唱活动进行再设计、研究的过程。

2. 第一次研讨

一度课:执教教师——沈金

第一步:执教教师介绍活动背景及设计思路。

平时在与幼儿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孩子故意将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说反引发同伴哈哈大笑、乐在其中。本节课就是以一首幽默风趣的童谣为主线,让幼儿通过听、说、看、唱等多元途径来体验民间童谣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本次活动我紧紧围绕“森林里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

第二步: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今天我执教上了大班幽默、诙谐的童谣音乐《颠倒歌》。活动下来,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第一,目标达成度比较低,目标一中的唱出休止符,我在落实教学过程的时候没有涉及此环节,目标二中体验诙谐、幽默的情感,在落实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在唱歌的时候兴趣不高,熟悉程度也不高,因此很难唱出感情来。第二,在导入环节中,我出示图片让幼儿看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太过于简单未能引出重点,而且导入时间过长。在整个学歌曲的过程中我用了太多的音乐伴奏,这样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新歌曲的幼儿来说有点太吃力了,如果我能自己范唱,让幼儿听清、熟悉歌词和旋律,这样幼儿就能很快地学会歌曲。

第三步:小组评议——一度课存在的问题。

1活动目标不够具体,太过简洁;2整个活动中幼儿处于被动状态;3老师的要求不明确,很含糊。

要解决的问题:1将活动目标一重新制订,更加明确到位;2活动导入部分情感铺垫需再显性些,演唱的要求再明确;3老师的语气要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1根据制订目标的针对性和明确性原则,将目标一改为:借助图片学唱歌曲,唱准休止符;2在导入环节加入诱导性话语,在演唱歌曲时做到要求在先、检查在后;3将ppt的图谱制作更加清晰些,促进幼儿的主动参与并积极与图片互动。

3. 第二次研讨

二度课:执教教师——沈金

第一步: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经过第一次研讨探讨的不足和修改教案,在第二次上这节课的时候,各方面明显都进步了许多。首先目标的达成度较好,基本两个目标都顺利完成,特别是唱准休止符。在教学过程落实环节,导入我们变化了先出示一幅图片,并提出能引起幼儿兴趣和引出重点主题的问题“你发现了图中哪些地方比较有趣、好玩?”这样幼儿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也为解释整首歌曲的含义做了铺垫和理解。学唱歌曲环节,我也注重了教师的范唱,多次利用范唱、幼儿跟唱、钢琴弹唱等让幼儿熟悉了旋律、记住了歌词。不足的是如果能有教师弹琴、我指着图谱,更有利于幼儿记忆歌词。

第二步:小组评议——二度课存在的问题。

1休止符没有处理好,活动重点没有把握好;2图谱太小,幼儿看图谱不清晰;3第一次研讨中出现导入环节的问题没有解决。

要解决的问题:1“休止符”练习可以采用重点前置的方法;2图谱太小,学唱的有效度不够,老师弹唱时很多幼儿没有被关注到。

解决问题的策略:1“休止符”练习采用“三步走”策略;2三研活动在活动教室里开展,用多媒体的大屏幕;3请副班老师帮助弹琴,沈老师与图谱、幼儿多点互动。

4. 第三次研讨

三度课:执教教师——沈金

第一步: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经过前两次的修改和整理,这次上课的效果更加好了,在处理休止符的时候,加入了环节,不仅找一找、还一起唱一唱、动一动,这样更突出了重点。不足之处在导入环节依旧没有改掉全图出示的过程,显得导入有些单一、啰唆。在休止符“嘘”的时候,我在示范的时候太强调“嘘”了,所以幼儿虽然知道这个表示不讲话,但还是都发出“嘘”的声音。在弹唱环节,我也请了别的教师帮助弹钢琴,这样唱歌的效果提高了许多,我能更多地关注到幼儿的唱歌、动作等了。

第二步:小组评议——三度课存在的问题。

“导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解决问题的策略:执教老师在活动中应该严谨的按照活动设计走,对于我们提出的修改意见要及时地进行修改、内化。

8.大班音乐游戏活动:斗逗乐 篇八

【曲谱】

【作品分析】

本次活动的音乐选取了电视剧《大宅门》主题歌的音乐元素,由方明惠老师改编而成。乐曲节奏鲜明,富有京韵特色。为了使其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乐曲进行了精简提炼,运用演唱和念白相结合的形式。根据音乐的特点,我们以幼儿熟悉的小老鼠为主人公,引用舞蹈《老鼠和猫》中的设计亮点为游戏情境,创编了游戏“斗逗乐”。

二、相关教学资料

1.游戏的音乐中我们采用的钢琴弹奏主旋律配以双响筒和鼓共同演奏,突出了音乐的京韵特色,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特色和变化。在音乐活动中享受游戏的乐趣。

2.游戏场景的设置:地面用绳子圈起,油缸(用纸板自制)3个,游戏时呈U型放置,将油缸围在其中当做仓库。

【演唱部分动作建议】

戏酒斗猫时,老鼠的动作要随音乐进行,休止处要有身体的控制。倾听音乐感受节奏的变化,知道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动。并在反复倾听中自我学习,梳理动作规律,为完整游戏奠定基础。

【游戏玩法建议】

1.小老鼠的演唱部分,富有京韵特色,演唱与念白相结合,演唱时可配以相应动作

2.游戏玩法:老鼠盘算→戏酒斗猫(引导幼儿在倾听音乐时自主创编倒酒、劝酒的动作)→老鼠偷油(创设游戏场景,随音乐进入仓库,自主创编偷油动作)→猫逗老鼠(猫假醉设计捉住老鼠)共四部分

3.建议:游戏中小老鼠的演唱部分对于大班年龄的幼儿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念白处节奏的把握和“啊”的演唱上,所以将歌词内容以节奏儿歌形式课前呈现给幼儿帮助其解决这一难点。

三、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受京剧唱腔的韵味,并尝试演唱。

2.随音乐的变化,合拍地创编小老鼠的动作。

3.倾听音乐,遵守游戏规则,享受游戏乐趣。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初步学唱音乐中的京剧唱腔

师:我们今天来玩一个猫鼠“斗逗乐”的游戏,游戏中小老鼠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唱腔,听!(教师演唱)

师:你觉得这段唱腔中什么地方最有趣?(幼儿说说,教师示范唱)

师:我们一起来唱唱。

(二)倾听音乐,幼儿自由创编动作,并探索制定游戏规则

(A)完整欣赏游戏音乐

师:老鼠是怎么斗猫的呢?下面这段音乐说的就是老鼠请猫喝酒、偷油的故事。

【幼儿完整地倾听游戏音乐,让幼儿对游戏的音乐结构有初步地了解】

(B)分段欣赏,创编小老鼠的动作,探索游戏规则

1.第一段:老鼠集合

师:小老鼠是怎么偷到油的?先要……(听,用鼓和双响筒奏出“咚-哒哒哒哒”)小老鼠在做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带幼儿模仿练习

2.第二段:戏酒斗猫

a:听音乐,分解提炼动作

师:到了猫的家,请它干什么?(咚!猫大哥,请!倾听音乐)

师:这段音乐中小老鼠在干什么?(倒酒、劝猫喝酒,幼儿说说做做)

师:请你们跟着音乐自由练习倒酒劝酒的动作。(鼓励幼儿创编并注意观察提炼)

师:在音乐的什么地方把酒倒好?酒倒好了,小老鼠怎么劝猫喝?

【让幼儿反复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变化。在倾听感受的基础上,请幼儿说说做做,并跟随音乐自由地创编。通过提问“在音乐的什么地方把酒倒好?”帮助幼儿梳理出老鼠的动作要随音乐进行,休止处要有身体的控制的游戏规则】

b:随音乐练习

师: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做倒酒、劝酒,数数倒了几次?

师:倒了3次,我们再来试试。

【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音乐,通过自我学习梳理,能够找寻出音乐中蕴含的规律从而制定游戏规则。】

c:完整练习游戏前半段

师:小老鼠先神气地唱歌,然后一起集合去猫家,给猫倒酒、劝它喝酒,一起玩玩吧!(视幼儿情况决定练习遍数)

【梳理游戏线索,熟悉音乐规律。进一步尝试演唱,突出唱腔中的京韵。】

3.第三段:偷油、回家

a:请个别幼儿和教师尝试偷油

师:刚才听到什么声音后去偷油的?我们是怎么吃的?吃饱了是什么样?什么声音提醒我们要回家了?(幼儿说说、做做)

师:仓库有3个油缸,我们这么多小老鼠一起去要注意些什么?(幼儿讨论)

b:集体练习(偷油、回家)

【从个别尝试到集体练习。“刚才听到什么声音后去偷油的?什么声音提醒我们要回家了?”问题紧紧围绕音乐,让幼儿在音乐中找寻出规律,制定出游戏规则。“仓库有3个油缸,我们这么多小老鼠一起去要注意些什么?”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共同制定游戏规则,由孩子自己制定的规则更便于遵守,游戏起来就更愉悦。】

(三)完整游戏

1.师:小老鼠们,我们完整地练练斗猫偷油的本领。注意唱得神气,还要听音乐!(游戏一次)

小结:小老鼠们,每次行动前都会有什么声音提示我们?

【完整梳理游戏,找寻出音乐中蕴含的规律。使幼儿能更好地在游戏的同时遵守规则】

2.师:这次我们真的要斗猫了,看你们能不能偷到油。瞧!(教师扮的猫出场)完整游戏2—3遍。

最后一次,鼠妈妈:“哎呀,我的头好晕,宝贝们快过来,我们喝的是……”,猫说“你们喝的是酒,跟我走吧”。

鼠妈妈:“唉!我们上当了,小老鼠们别害怕,我们下次再和它逗。”

(教师可根据幼儿游戏的情况,用游戏口吻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加入了猫的角色,孩子们完全融入情境之中,更加投入地游戏。教师可以根据每次游戏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让幼儿在每次游戏中都能体会到不同的乐趣。最后,老鼠被猫一网打尽,游戏峰回路转,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可变性和多样性,也为孩子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四)活动延伸

视幼儿游戏情况,引导猫鼠反复智斗。

9.大班音乐活动,买菜 篇九

活动目标:

1、能在图谱的提示下推理出相应的歌词,演唱歌曲。

2、借助图谱理解歌词,当图片被逐步抽去时,能凭记忆唱准歌词。

3、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图谱 活动过程:

一、利用谈话导入活动

师:你们跟奶奶买过菜吗?都买过什么菜?这些菜是什么样子的?

二、观察图谱、提炼歌词

1、出示观察图谱

(一),理解并记忆歌词

(1)师手指太阳,这是什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今天的天气真呀真正好,我说什么呀?幼儿练习一遍(2)我和谁去干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去买菜可以怎么说?我和奶奶去呀去买菜(3)我们完整的说一遍,听音乐念歌词

2、师:我和奶奶会买些什么菜?猜猜看。出示观察图谱

(二),理解并记忆歌词(1)什么形状?可以怎么说?鸡蛋圆溜溜呀,幼儿练习一遍这是什么?(2)这是什么?什么颜色?青菜绿油油呀,怎么说啊?幼儿练习一遍

(3)这是什么?母鸡是怎么叫的啊?(咯咯叫)母鸡咯咯叫,怎么说啊?幼儿练习一遍(4)这是什么?鱼儿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鱼儿水里游,怎么说啊?幼儿练习一遍

3、师:篮子里装这么多菜,会发生什么事情?出示观察图谱

(三)中的人物部分,理解并记忆歌词(1)菜都掉地上了,装也装……,怎么说啊?装也装不下

(2)奶奶累的,师做动作,哎呀呀哎呀呀,装也装不下,哎。我们一起来做做!出示符号,这是两个奇怪的符号,哪个符号表示哎呀呀哎呀呀?哪个符号表示哎?在叹气。(3)那我们完整的说一遍,听音乐念歌词

4、熟悉音乐

(1)幼儿看图谱,听音乐完整的念一遍歌词

5、学唱歌曲

(1)师范唱一遍歌曲,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看看老师有没有唱错。

师范唱第二遍,引导幼儿找出歌曲里没有伴奏的部分,并让幼儿学习这部分的唱法。(2)师带领幼儿完整学唱歌曲两边。

(3)师:这次啊,我不唱,听你们唱,师手指图谱帮助幼儿。

6、师与幼儿玩“藏图”的游戏

师:你们真能干,那我增加点难度,去掉一张图,你们能不能唱出来啊?(去掉图谱一),逐步去掉图谱

三、图谱二,最后拿掉全部的图片。

7、请幼儿扮演奶奶和我,边唱边买菜

10.大班音乐活动方案 篇十

本次集体学习活动源于我班当前的主题“我是中国人”下的二级主题“了不起的中国人”。在这个二级主题中,有一个京剧脸谱的内容,引起了幼儿对京剧的好奇和兴趣。如何顺应幼儿,满足他们的需要呢于是我决定利用京歌开展教学活动。京歌既有京剧的韵味,又有歌曲的风格,与纯正的京剧相比,更易于幼儿理解。于是,我选择了《北京,我们的首都》进行集体教学活动。这首京歌的曲调类似京剧,并配有一些锣鼓经的节奏,有着浓郁的民族风味,歌词浅显易懂,能让幼儿对首都北京及名胜古迹有所了解,并让幼儿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对京腔京韵有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在活动设计方面,我更多地考虑幼儿的发展,顺应幼儿的需求,注重幼儿的体验与感受。我尝试通过幼儿在欣赏京歌后的自主讨论,让其发现京歌的独特韵味,并能自主尝试将这些特点融入《北京,我们的首都》这首歌曲中,使其更具有京剧的韵味。活动中,教师始终肯定幼儿的发现与尝试,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经验,不给予标准、统一的答案。

活动中,大班幼儿能与他人相互配合,也是独立性的表现。因此在分散探索亮相动作时,能力强的幼儿就有了初步的相互合作表现的愿望,他们合作尝试一个亮相的动作,进一步提升了创造力,动作表现力、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总之,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带给幼儿快乐的体验,萌发幼儿对京剧艺术的喜爱。

活动目标

1.感受京歌的特点,了解“拖腔”“亮相”等京歌特有的表现方式。

2.对京歌的表演方式产生兴趣,在演唱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北京,我们的首都》。

2.物质准备:电脑、视频,钢琴伴奏、京歌伴奏带,板鼓、钵等。

活动过程

一、唱唱听听:感受京歌的特点

1.幼儿演唱歌曲《北京,我们的首都》。

2.欣赏视频《说唱脸谱》。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很会唱歌的小姐姐,我们仔细听听她演唱的歌曲。”

3.幼儿讨论:

“小姐姐唱的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唱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在欣赏视频后自由讨论。)

“这是一首带有京剧味道的歌曲,我们可以叫它京歌。”

二、说说唱唱:《北京,我们的首都》

1.说说唱唱京歌中的京味儿。

(1)“小姐姐唱京歌的声音听上去有什么感觉”

(2)“小姐姐唱得好听吗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唱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幼儿有可能回答:

◆有点像京剧。

◆唱的时候有一个拖音。

◆小姐姐唱歌的时候眼睛睁得很大。

(3)小结:“小姐姐唱的这首歌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而是一首带有京剧味道的歌曲,有点像京剧又有点像歌曲,这样的歌曲我们叫它京歌。”

(4)“你们能不能用有力的、洪亮的声音来演唱《北京,我们的首都》,唱出京歌的味儿”

◆幼儿演唱一遍歌曲。

2.感受体验京歌中的.拖腔。

(1)幼儿尝试拖长音演唱。

◆幼儿寻找适合拖音的句子并尝试。

“你们觉得歌曲里哪句话在唱的时候可以把音拖得长一点”

◆师幼拖音比赛。

“老师为什么能把音拖得那么长你们有没有发现我的小秘密”

◆幼儿将拖长音的句子放进歌曲里尝试演唱。

(2)观看视频中京剧演员的拖腔。

“你们的拖音拖得还真长,不过与京剧演员相比还有点差距,我们再来听一听、看一看。”

3.尝试表现京歌中的亮相。

(1)再次欣赏视频《说唱脸谱》。

“小姐姐在唱这首京歌的时候,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幼儿学做亮相的动作。

(根据幼儿的即时反应,集体或个别模仿。)

◆幼儿尝试五官的亮相。

◆幼儿尝试头部和五官的合作亮相。

_让幼儿了解亮相的意思。

“把自己最神气的姿势亮出来给大家看,这就是京剧中的亮相动作。”

(3)让幼儿自选喜欢的图片模仿亮相动作。

“京剧演员会表演各种各样的亮相动作。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京剧演员亮相的动作图片,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学一学。”

(4)幼儿尝试表演。

“谁愿意把模仿的动作做给大家看看”

“先别告诉大家,让大家猜猜上来演示的小朋友做的是哪个动作。”

(个别表演和集体表演相结合。)

三、唱唱演演:表演唱《北京,我们的首都》

幼儿尝试改变歌曲后完整演唱。

“孩子们,刚才我们用了好几个办法让歌曲有所变化,第一个办法是用有力的声音来唱,第二个办法是在演唱时加个拖长音(可以在什么地方拖),第三个办法是在演唱时再加上神气的亮相动作(让幼儿自由选择做亮相动作的唱词)。现在我们把三个办法都用到演唱歌曲中,看看这样演唱是不是真的有点像京歌。”

11.大班音乐活动:孤独的牧羊人 篇十一

这首歌曲选自美国经典电影《音乐之声》,纯正的英文原声演唱忽高忽低、真假声交替形成独特的演唱效果,加之活泼的旋律、诙谐的衬词、欢快的节奏和配器使歌曲沁人心扉,幼儿听后更是为之兴奋和震撼。尽管这种成人演唱的英文歌曲似乎离幼儿很远,但仔细聆听,我们能挖掘其中大班幼儿能够欣赏的一些元素,如:歌曲愉快、诙谐的演唱风格,歌曲中频频出现并富有变化的衬词以及歌曲给我们带来的愉快感受等等。针对大班幼儿的情绪情感、兴趣经验和游戏心理的需求,我将本次活动第一课时的切入点定位在初步感受、体验歌曲活泼快乐、幽默诙谐的情绪上,通过英文中文歌曲、木偶剧表演的欣赏、衬词的听辨、演唱、表现以及“牧羊人和小羊”的游戏让幼儿体验并表现歌曲的快乐情绪。对于歌曲衬词部分我们挖掘其中不同音高的变化作为幼儿学习的难点,通过图谱、身体参与等方式来让幼儿更轻松地接受高低音和渐高音的演唱方法。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能听辩衬词的不同音高变化。

2.借助图谱、身体动作等方式尝试演唱衬词并通过“牧羊人和小羊”的游戏表现歌曲快乐的情绪。

3.在游戏中感受并体验牧羊人的幽默和快乐。

活动准备:

1.PPT:牧羊人生活图片;《孤独的牧羊人》歌曲录音、《音乐之声》片段;自制“羊鞭”一根。

2.经验准备:对于“孤独”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感知牧羊人的生活

教师:在茫茫的草原上,在高高的山顶上,牧羊人每天都是一个人带着羊群们到处走走看看,没有朋友、没有热闹的生活,只有羊群陪伴,你们觉得他的生活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

1.欣赏英文歌曲,初步感受歌曲快乐的情绪。

教师:仔细听听看,歌里的牧羊人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你们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小结:这首歌的旋律很活泼,演唱的速度很欢快,并且还听到了很多声音演唱,所以在这首英文歌曲里,我们觉得牧羊人不孤独,很快乐。

2.欣赏《音乐之声》中歌曲和木偶剧表演片段,进一步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教师:这个木偶剧好玩吗?你觉得哪里很好玩?

小结:在木偶剧里我们看到牧羊人在快乐地歌唱,歌声还吸引了很多的人都来听,连我们的小朋友都觉得特别得开心、好玩。

三、欣赏歌曲,听辨衬词不同的音高变化,并尝试演唱和表现衬词

1.欣赏教师中文演唱,理解歌词,发现并初步感知衬词。

教师:歌里到底唱了什么?有哪些人听到了他的歌声呢?

这首歌里我们听到重复最多、最好玩的是哪一句?

2.玩“小羊学牧羊人”的游戏,初步感知衬词的不同。

3.欣赏歌曲第一段,借助图谱和手势发现高低音不同的衬词,并尝试演唱。

(1)倾听,引导幼儿发现衬词高低音的不同。

教师:这个好玩的声音在歌里唱的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

(2)通过幼儿自由演唱、师幼对唱的形式尝试演唱衬词。

4.欣赏歌曲结尾部分,借助图谱听辨四句衬词的渐高音,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

(1)倾听,发现四句衬词的渐高音。

教师:除了高低不同,这些声音还有什么变化呢?

(2)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渐高音。

教师:可以怎么表现越来越高呢?

小结:在这首快乐的歌里,我们发现牧羊人实在是幽默、逗乐,他会用各种各样好玩、有趣的声音呼喊小羊,再加上不同的音高处理让我们听起来更是喜爱!你们喜欢牧羊人吗?

四、游戏:“牧羊人和小羊”,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

1.欣赏歌曲,结合歌曲结构图谱,了解歌曲的结构。

教师:牧羊人每天和他心爱的小羊们在一起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游戏。他们都会做些什么游戏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分段尝试游戏,熟悉游戏要求。(牧羊人带小羊上山——清点小羊——结伴跳舞——学唱歌)

重点练习“牧羊人带小羊上山”牧羊人甩动羊鞭时,小羊高声唱出衬词;牧羊人清点小羊时,被摸到头的小羊快速蹲下。

3.跟随音乐完整地游戏,体验并表现歌曲快乐的情绪。

12.大班音乐游戏:蛤蟆历险记 篇十二

本活动以图画书《蛤蟆爷爷的秘诀》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为线索设计。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迁移理论, 我将故事前置, 让幼儿了解图画书的内容, 熟悉故事主要情节, 并根据游戏的需要对个别情节稍加改编, 这样的支撑降低了幼儿学习音乐游戏的难度。活动过程中, 选配恰当的音乐形象来增强故事情境的渲染, 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内在情感, 在动作设计上不追求整齐划一, 让全体幼儿在高密度参与活动的同时享受游戏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活动只准备了一个音带, 力图体现本人对“低耗高效”教学原则的推崇和运用。

活动准备

《瑞典狂想曲》音带 (曲谱见光盘) , 活动前花15分钟左右时间讲述改编的《蛤蟆爷爷的秘诀》故事, 幼儿有“丢手绢”游戏中追逃的经验。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引导下 , 跟随音乐玩“蛤蟆历险记”游戏。

2. 根据故事情节记忆游戏顺序, 并能用“我要吃掉你”“我不怕 , 我不怕 , 我的秘诀是××”对话来展开“蛤蟆历险记”游戏。

3. 在充满趣味的律动游戏中体验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感, 享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绘本导入, 回忆故事主要情节及顺序

1.说 一说 《蛤蟆爷爷的秘诀 》的主要内容及顺序。

2.带着对第三个秘诀的猜测进入游戏。

二、分段学习, 随情境开展游戏

(一) 学习第一段游戏

1.教师随乐示范蛤蟆走等动作, 引导幼儿观察、反馈和模仿。

2.幼儿听 A 段音乐一起练习, 并跟随音乐节奏和动作加入语言“饥饿的敌人在哪里”。

3.教师扮蛇 , “小蛤蟆”逃到灌木丛 (座位上) 。让幼儿了解由“蛇指定爷爷”的规则, 进行角色间“我要吃掉你, 我要吃掉你”“我不怕, 我不怕, 我的秘诀是勇敢”的对话, 并进行与对话相对应的动作练习。

4.听蛇出来的音效和 B 段音乐练习对话、动作, 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游戏内容及规则。

5.完整进行第一段游戏。

(二) 学习第二段游戏

1.迁移第一段游戏经验 , 出 现鳄龟音效 , 引导幼儿表现鳄龟的机智和个性化的动作。

2.教师悄悄指定“鳄龟”角色, 幼儿完整进行第二段游戏。

(三) 学习第三段游戏

1.迁 移第一段 、第二段游戏的经验 , 引导幼儿体验情节变化带来的游戏规则的变化。

2. 引导幼儿想象怪兽抓住蛤蟆爷爷后小蛤蟆的做法, 并能大胆用语言和动作来表现。

3.教师悄悄指定“怪兽”, 幼儿完整进行第三段游戏。

三、完整游戏, 体验连贯游戏带来的挑战和愉悦

1.伴 随音乐 , 将三段游戏连起来 , 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大胆表现。

2.梳理秘诀, 让幼儿对第三个秘诀进行发散想象。

3.回 归到图画书 , 讲述故事结尾 , 揭示第三个秘诀。

活动反思

1.有益的玩就是学, 像玩一样来学习。日本幼教专家本吉圆子说过一段话:“孩子仅仅聆听语言的说明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孩子要通过自身整个身体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才能得到教育, 通过手及身体的接触使身心和头脑运作起来。”本活动从把握幼儿学习特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出发, 以绘本为基本内容进行再创。同时, 选配了与故事形象非常吻合的“蛇、鳄龟、怪兽”的音乐, 通过肢体、表情等多通道感官参与, 把幼儿带入游戏情境。活动中, 孩子们全身心投入, 用与角色形象匹配的个性化动作、表情、语言表达游戏内容, 自然而快乐。

13.大班音乐活动方案 篇十三

由于大部分是转岗过来的老师,所以老师们不具备当幼儿园老师的要求,他们的教育理念还是停留在小学,对幼儿园的教学还是按照小学的方式去实施,老师教,幼儿学,老师教的累,孩子学的也累,老师上的很痛苦幼儿学的也很痛苦。这完全违背了《指南》对幼儿园教学模式的定位,《指南》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应该是在游戏中进行的,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学习,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育等于抹杀了幼儿的天性,更别说去发展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老师们也不想这样做,好多老师都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各方面的因素使的基层教师们无奈的选择这种方式。

我个人认为要培训,首先应先培训领导,转变领导的教育理念,领导是有一定号召力的,他可以影响老师去改变,但要让老师去说服领导那就很难了,如果是愿意采纳员工意见的领导或许还可以,但要是一个思维固化,不愿听取员工意见的领导那就难办了。

在者就是家长的理念,我们园面临的家长,大多都是年龄大的爷爷奶奶,在他们那一带没人上过幼儿园,所以在他们的思想中,幼儿园小班就是哄孩子,中大班就是教拼音写字,如果我孩子不会那就是老师教的不好,所以现在要给家长们渗透这种教育理念,还有一段很艰辛很漫长的路要走。

所以,作为一名刚进入教育行业,没有丰富经验的我,面对这样的一个现状,我很无奈,凭我一己之力要改变我们幼儿园的现状真的很难,我只有在学习新理念的同时先改变自己,再慢慢地去影响别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方式方法去改善这种环境,还幼儿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为期二十天的国培学习已接近尾声了,这次国培让我学到了很多,感受也很多,现总结如下:

一、课程安排

理论学习,各领域专家的讲座,有关师德方面的;《指南》在语言、科学、音乐的解读;幼儿园家长工作方面的;幼儿舞蹈创编方面;幼儿园语言、科学、音乐领域的教学观摩活动等等。

二、学习收获

1、国培开辟了一条教师零距离接触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通道。 专家们高深的的思想、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执着探索的精神,很值得我去学习,专家对前沿教育理论的阐述,独到的分析,鲜活的课例,让我深受启发、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使我对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2、国培让我转变了教育模式

我们幼儿园的教学一直处于老师教幼儿学的这种错误的模式,国培让我知道了幼儿园的教学和小学完全不同,幼儿园是开发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最好时机,幼儿园的教学就是要解放幼儿,教师为幼儿提供素材让幼儿自助学习,自己发现知识,完全是以幼儿为主。我们老师应转变自己的思想,适应并发展这种教学模式。

14.大班音乐活动 篇十四

1、通过情境表演、图谱等多渠道,引导幼儿创编歌词并初步学会演唱。

2、体验音乐活动中探索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排练情境表演《小老鼠打电话》(头饰、电话等)

2、图谱若干张、节奏谱四张。

一、看情境表演导入。

1、师:小朋友,小花猫和小老鼠之间总有着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2、幼儿观看情境表演后,

问:那在刚才的故事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二、根据幼儿的述说出示相应图谱并学念儿歌。

(一)图谱

1、小老鼠给朋友打电话,结果打错了,打给了小花猫。(出示图谱1)

2、小老鼠把电话本拿在手中,拨了什么号码是多少?(出示图谱3、4)

3、师问:你听见小老鼠在电话里头是怎么说的?(出示图谱5)电话另一头的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出示图谱6)

4、提醒幼儿看图谱并按照节奏进行对白练习。

5、师:谁会跟着节奏将小老鼠、小花猫的话说出来啊?

6、分男、女生练习对白。

7、你知道小老鼠为什么要打电话给它的朋友吗?(贴图谱2)

8、小老鼠的朋友怎么会是它(小花猫)呢?(出示图谱7、8)

(二)学习创编歌词、念词

1、谁能够看着这些图片把这个故事再讲一下?

2、小朋友刚才的故事讲得真不错,想不想把这个故事唱出来啊?唱歌当然要有歌词,但歌词可不能像小朋友讲的故事一样那么长,歌词必须简洁。看,这儿有八幅图,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学编歌词,好吗?

3、幼儿创边歌词。

2、老师带领念。

3、幼儿念。

4、幼儿念(钢琴伴奏、无间奏)

三、学唱歌曲。

1、你们念的真好,徐老师还会把它唱出来呢,想不想听一听?(师唱,配乐、无间奏)

2、我们一起轻轻的跟老师学唱,好吗?

3、(师唱,配乐、带间奏)现在你们和徐老师来比赛,看谁唱的好听,好吗?

4、幼儿唱。不带间奏。师唱,带间奏。师问;谁唱的好听,为什么?(好听的间奏)

5、那么这些间奏是放在歌中的什么地方呢?请大家再仔细听我唱一遍。(师范唱)

6、四个节奏练习。

1)老师来唱前面的歌词,你们用拍手的方法把间奏拍出来,好吗?

2)幼儿唱,间奏时可以拍手、跺脚、点头。

7、歌唱,其中对白分角色。(幼儿和老师)

四、(机动)讨论、表演、师适当指导。

1、师:活泼有趣的歌曲,在小朋友刚才唱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很想用动作来把它表示出来,现在我们分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怎么来来边唱边表演,好吗?

2、幼儿讨论。

3、幼儿表演。

4、加入开门、猫叫、关门声结合表演。

15.大班科学活动:蚯蚓 篇十五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 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 白纸, 擦手布, 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 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 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 (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 还提出了许多问题, 作出了一些猜想,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 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 (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 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 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 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 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 同时通过共同猜想, 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 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 我把蚯蚓请过来了, 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 然后, 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 验证猜想, 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 (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 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 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 (一圈一圈, 一节一节的) 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 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 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 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 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 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 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 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 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 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 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 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 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 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 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 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 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 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 (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

(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 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 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 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 它是谁呢? (小蚯蚓丁丁) 。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 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六、鼓励提问, 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 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 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 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 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 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 又提出了很多问题, 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 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 可以去查资料, 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 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 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 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活动延伸

16.大班音乐欣赏活动 篇十六

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大班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大约10~15分钟左右,在较长时间专注投入创作环节后,幼儿在评价和欣赏环节往往很难集中注意力。许多教师也把精力放在活动准备与引入指导等环节,没能有效挖掘欣赏与评价环节的教育价值。

一、主要问题

1.评价标准不明确

现在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放任式,即只要孩子喜欢,能说出意思就行,而忽视了美术创作语言的积累与提升;另一种是纯技能式,即单纯从颜色搭配、画面饱满、空间比例等方面进行评价。忽视幼儿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和评价的认识不到位。

2.评价主体、对象单一

对幼儿创作过程及作品的解读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然而由于对欣赏与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评价的标准认识模糊,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常常在评价环节充当主角,实行“一言堂”,评价时只注重结果,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忽视幼儿的创作过程,师幼对话、幼幼对话缺失。教师自以为是的理解,导致的后果就是误读幼儿作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3.评价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教师常常把幼儿美术作品展示出来,请幼儿说说谁的作品最漂亮?喜欢吗?为什么?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抽象,如“画得很好”“画面很饱满”等。缺乏反映不同幼儿作品特点的“特色评价”,幼儿并不知自己及他人的行为或作品好在什么地方,评价便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与意义。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策略

1.教师先行策略

教师要学习用“幼儿的眼光”(即在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基础上)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已有的基础及兴趣爱好,再提出知识、技法及想象、创造等方面的要求,并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与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指标。

2.三结合策略

即幼儿自评、幼儿互评、教师点评有机结合。幼儿自评(即幼儿解说自己的美术作品),目的是让别人了解作品、读懂作品。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增强幼儿的成功体验。如:教师看到琪琪画的脸谱上唇有一个黑点,他的解释是这是特别点上去的美人痣,木偶戏里也有的。这说明孩子观察很细致,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认知经验。

幼儿互评(即幼儿相互间解说对作品的看法)能使幼儿在学习欣赏同伴美术作品的同时,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幼儿不断提高自身艺术表现水平的愿望,特别是当他们受到同伴和老师的表扬时,成功体验会更加强烈。

教师点评应遵循“艺术无对错”标准来衡量幼儿的一切作品。正如幼儿所说:“我仰头看爸爸,所以爸爸和天一样高。”教师应鼓励其这种大胆、独立、自主的创作精神和态度。要抓住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的个性化表现,运用语言、展示等及时进行激励,使幼儿对点评的内容记忆更深刻,以提高幼儿探索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欲望。

3.奖励性评价策略

教师不仅要关注美术展示中“特别好的”或“特别需要帮助的”幼儿,还要根据每位幼儿在本次活动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及富有个性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坚持正面积极的评价,语言要具体形象而简练,尽量用儿童能接受的语言提出建议。

除了言语的精神奖励外,还可以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如可采用星级评价法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如红旗代表基本完成作品;红花代表构图比较合理、能较好地表现出工具及材料的特点;星星则代表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创造,画面丰富。这种星级奖励方式不仅能让幼儿知道自己怎样做会更好,还能激发他们完整创作的愿望,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绘画主动性和积极性。

4.灵活安排策略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所限,有效的美术活动最好控制在30~45分钟以内。长时间的美术创作,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幼儿作品质量和一日活动安排,还会对幼儿的学习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教师的评价环节来不及进行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评价时间,如果仅是个别幼儿不能及时完成,可建议其先参与展示与评价,评价的重点在于让幼儿体验成功和进步的快乐,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总之,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方式对幼儿影响重大。教师应牢记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目的,注重保持和延续幼儿的绘画激情,张扬幼儿的个性,小心地呵护幼儿的智慧之花,让幼儿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起英.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上一篇:三联三促活动小结下一篇:电子商务教学实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