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论文]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2024-11-03

[思品论文]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精选11篇)

1.[思品论文]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篇一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如何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府谷县华阳九年制学校 刘爱民

摘要: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

关键词:勇于探究 创新

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示例,在思品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取得创新收获呢?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创造性开展教学情境。学生好动,爱表演,喜欢模仿,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中的人物、情节构思成情境,指导学生充当其中“角色”,在表演模仿的过程中,无论“演员”还是“观众”,他们的情绪都会随活动的进展而强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静为动,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我的自画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驴、抬轿的人、路人等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做好导演,给学生的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台词”、“表演”评分指导总结并及时反馈。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设疑导问激发兴趣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如教学《诚信使你我走的更近》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题,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们被老师一激,好奇心被引起,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诚信?”有的说:“为什么说诚信能使人走的更近?”也有的问:“怎样才能诚信?”……学生的问题接连不断。顿时,课堂上出现热闹的场面,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三、辩论活动开发潜力

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教学《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这一课时,我组织全班同学分成二人小组围绕“漫画中两位学生的行为是否为不良行为”这一问题进行辩论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是,他们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的做法正确,有的说不是,对社会有危害。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紧追着问:“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行为呢?”接着,围绕“不良行为”开辩论会,学生推选出主持人,并志愿加入正方或反方,围绕辩题准备理由,这种形式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更具创造潜力。

四、情感交流互动体验

情感体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在他们鲜活的心灵中植下一片葱茏浓郁的绿洲,使他们人性丰盈,人格健全。如九年级第六课《角色与责任》一课,我让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充当学生、工人、公务员、律师、农民、科研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记者,每组发给笔、本子、计算器、锄头、音乐曲、照相机、法律文书、显微镜等。你们能说说自己组的用处吗?责任是啥?学生拿着礼物,摸一摸,比划比划。各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说出了一大堆的责任,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接下来我让学生玩一个“黄金广告——亮出我自己”的游戏,设计一段广告来推荐自己,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充分发挥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气与乐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了体验。

五、走出课堂拓展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如教学《合理选择职业》一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从事某种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我们组织学生考察部分环卫工人的工作,到环卫所了解了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使学生了解到环卫工人对人们生活的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每种职业都有它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了基础。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我们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我们应把书本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 韩立福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2、有效教学十讲 余文森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思品论文]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篇二

一、精心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 追求真理的一种内部动力。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思品课上, 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 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 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 让学生在兴趣中点燃心灵中创新的火花。

2.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重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提问, 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 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 “于无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 (朱熹语) 。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 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 而要发现问题, 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 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 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 多提问题。

3. 提倡标新立异。

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 条条框框原则性强, 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 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勇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勇于创新》这一课中设计这样一个练习:你接触到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缺点, 可以怎样改进?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 通过讨论、实验、动手制作等方法进行练习, 一下子就想出了七八种改进产品的方法。

二、巧妙创设情境, 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 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 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 演技好坏并不重要。”为此,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 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走进生活, 拓展新思维

生活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源泉, 让学生去接触生活, 参加社会实践, 运用学到的知识, 发现、探求新知识, 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新课程标准》中说: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能够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 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师扩展到家庭, 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实践可以在学校与其他活动或者节目等配合进行。的确, 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光靠在教师里上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上形成的道德观点, 产生的行为冲动, 除了在课上进行必要的课内操作、表演等当堂见行外, 没必要依靠课前、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来巩固, 把思想品德教学延伸到家庭、社会和自然中。因此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还要设计一些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 如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等, 即让学生想想, 说说, 又让他们做做练练, 真正让他们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 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 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 “过好的生活, 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 便是受坏的教育, 过有目的的生活, 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利用这种走进生活接受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实际且有效的。比如说在上《保护隐私权》这一课时, 学生列举了身边很多侵犯隐私权的例子, 像偷听别人的谈话, 偷看别人的信件等, 特别提出了一部手机侵犯隐私权的问题, 还针对此问题的解决, 学生展开了讨论, 提出很多奇思妙想的解决方法, 且不说学生提出的方法可行不可行, 但就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这种创新意识是值得肯定。因此, 在思品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 尽可能地创造机会, 让学生去接触生活, 参加社会实践, 运用学到的知识, 发现、探求新知识, 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可组织学生考察部分工厂附近的空气污染程度, 到工业区观察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的颜色、气味及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等, 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让学生亲眼看到如果不保护地球, 我们将别无去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不仅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而且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培养了自由探索、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架桥铺路。

3.[思品论文]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篇三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挖掘创新潜能打下基础

新课标要求品德教学要以学生道德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落实课程目标,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积极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听故事是少年的天性,在思想品德课中,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创新

思维。

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若采用激励方法,对学生好的行为进行鼓励,可以调动他们的创造力,使其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师生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让师生融为一体,形成共同语言,在融洽气氛中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在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師是教学的主动者,是课堂的支配者,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服从,很难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形式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问题可以激发人们去学习,去实践,去发现新知识。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和解疑的过程。教师只有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过所提问题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人深思,给人启发,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思品教学存在重教法、轻学法现象。可是,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新课程改革目标就是要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尤其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和做人。实践证明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思品教师要从本学科知识的特点出发,遵循本学科发展规律,把发现、探索、研究等学习过程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思品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只要用心去呵护学生心中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将形成燎原之势。

4.在思品课中进行创造教育 篇四

班主任刚刚上任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了解学生,那么可以通过自我介绍的方法师生互相了解,也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介绍彼此都了解大家的性格、爱好、特长等等。这是管理好班级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班主任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精选班干部,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来竞选任何一个职位,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挑战意识和参与意识。

举行第一次班会,对学生们聚集到这个班级表示欢迎,并对学生提出具体的班规要求,比如

1:大家要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

2:争当文明班级,同学们要有集体荣誉感。

逐渐创设特色班级,首先得有明确的育人目的,正直善良、智慧健康,班级要逐渐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平时的班级管理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当班主任其实很累,事情很多,很操心有时候会很心烦,但是当你走上讲台时,看到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当看到学生在自己的教育指导下有很大的进步,当学生把自己当成最好的朋友,跟自己谈心,交流,倾诉,当家长打电话告诉自己孩子变了,那种快乐和幸福是无法形容的。

班主任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技能还应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和素质。这样才能用个人的魅力征服学生,班主任也要对工作有强烈的热情,这样才能感染着学生,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所以作为班主任在这方面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班主任也其实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心血。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你将得到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5.[思品论文]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篇五

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每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末,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个孩子蕴躲着的无穷的潜伏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留意选择好每个“创造之地”,掌控好每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小学思品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迫在眉睫。因而我在重视继续思品课传统的同时,留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

一、“抓纲务本”,按时代要求,扣学科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之一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小学思品课是让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

本学科以“五爱”为基本内容,侧重培养道德情感,进步学生的道德熟悉,指导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之以传统的思品教育来讲,“以情明理,情理融合,重视能力”这本身就突出了思品课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夸大知识结构,还体现了其夸大培养能力、夸大教师要重视据大纲要求,扣教材本身,从思品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同一斟酌教学目标,从而在思品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

例如:低段教材《本日事本日毕》要重视启发学生从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动物们在山羊老师处学习的不同态度及结果的故事中晓得今天的事今做的道理,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中段《甚么是英勇》要透过文字、结合图画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晓得英勇与逞强的区别,鼓励学生向真实的英勇的人学习。高段《给小燕的回信》则应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众多感人至深的尊师故事中往体验,激起情感的共叫,从而深切体会到老师的崇高而伟大,他们应遭到全社会的尊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制定好每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五爱”的思想情感和小主人的责任感得以激起,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体现了学生变机械接受、机械模仿式的学习为接受与发现有机同一的创造性的学习。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实践证明:建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思品课明理、豪情、导行的要求,我通常在思品课中安排新课引进、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留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豪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融合,瓜熟蒂落,指导行为,从而构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具体地说,即是:

A:以景进情,引进课堂。

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诵、质疑、谜语、童谣、启发谈话等生动的情势,到达“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说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未来,师生一阵失看。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他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展下了感情基础。

B:以情载理,情理融合。

思品课本身感***彩重,只有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增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发知己。教学中我总是留意掌控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豪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求正确性,力求趣味性,重视实效性,丝丝如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融合。进步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李芳错误这一部份,我牢牢捉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出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泻染李芳承认错误后遭到大家的赞美的情形。学生边分析、边体会,终究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瓜熟蒂落,至今还今学生记忆犹新。

C:以情导行,深化情感。

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豪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掌控好导行这一”落脚点“相当重要。在教学中除斟酌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一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形性,层次性和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起学生思惟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形中往思考、解决题目并构成能力。例如《在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熟悉后,我斟酌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一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同的班上,利用前面展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把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

D:表达鼓励,结束全文。

对全文的总结既是一堂完全好课的需要,更是思品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化龙点睛“的结束语不但能深化学生的熟悉,而且能顺手推舟,表达教师的鼓励、期待和良好祝贺,它同时是指导行为的有效方式。在《讲信用》一文结束时,我回扣开题,让学生再资助分析故事大王的错误,概述巩固了观点,提出希看。我的结束是这样的:

师:老师希看你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做讲信用的好孩子,长大成为言而有信的好公民,好吗?

生:好!

师:你们答应老师就该怎样做?

生:讲信用!(指:课题板书)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

三言二语,言简意咳,既是希看,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和信任。”鼓励是创造的灵魂“,这样的课堂结束语才具有其深层次的力度。

2、重视发散思惟的练习。

在创造性思惟的大家庭中,发散思惟可谓是天之骄子,由于人们大部创造性假想都是通过发散思惟得到的。在思品教学中,留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动身,处理好文内、文外的联想分析,是练习学生发散思惟的有机结合点。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在处理教材”李芳回到家里,心情乱极了“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一下,此时她可能面临着哪几种选择,后果怎样?“一石激直千层浪,学生爱好高涨,展开了思惟的翅膀,这为后文李芳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

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益因素,不断获得最进的支持点,是创造活动获得成功的艺术。***、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嘉奖,特别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益。基于这样的斟酌,结合我校中高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留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作为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的情势出现,一改过往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

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应用观点、分析解决题目,构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是讨论会中的”创造天地栏目“,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读、表演、讨论等情势展现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思品课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英勇的一步。

6.[思品论文]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篇六

一、利用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为学生的自信心加码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到一所中学里,在一个班级随便走了一趟,然后在花名册上划出了几名学生,告诉老师这几名学生智商很高,也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后,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那几名被他划出来的学生果真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说,我对这几位学生根本不了解。教师们愕然!为什么会发生奇迹?因为人的“期望”有神效。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在教师心目中是权威的,因而教师对他的判断深信不疑,对那几名幸运的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待,像对待聪明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而这几名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期待,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最终他们真成了佼佼者。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难道这些学生真是“最佳前途者”吗?不是,是心理学家“权威性谎言”暗示了老师,坚定了老师的信心,激发了老师的深情,这些通过教师的眼神、笑貌、声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东的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里有一部分是民工子弟,这些民工子弟的家庭经济条件差,没有正规住房,流动相当频繁。民工子弟明显存在孤僻、压抑、敌对等弱势心理,难以融入学校生活,特别是中途转入学校就读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承受着一种“外来户”、“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利用思品课这一特殊的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批学生减少自卑、敏感、排斥、压抑等心理,真正融入班级、融入社会。试想当这些民工子弟学生受到老师同等的鼓励、信任,人的“期望”将有神效,用好“罗森塔尔”效应,用期待的眼光去对待身边的民工子弟,每一个学生都很棒。

如“培养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时设计一活动--找优点,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找优点的对象,自我找优点与小组其他成员给其找优点同时进行。期间老师提示:“优点”不光是学习好、体育好、唱歌好、人缘好、模仿能力强等优点。时间五分钟,先由自己陈述所找优点,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陈述,当学生说出自己优点后,老师示意学生掌声鼓励。这一环节在挖掘学生身上闪光点的同时,培养了民工子弟的自信心,发现他们吃苦耐劳、懂事早、求知欲强等优点,告诉他们逆境也能锻炼人的意志,磨练人的心志。我们通常所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道理。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经过激励,给予一定的期望,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不行也就变成了行;反之则相反。在民工子弟身上适时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出色。

二、利用情绪效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受情绪的影响,如教师的态度、情感、手势、语言都和微笑一样,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这就是“情绪效应。如果我们能像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漠克利特那样,以微笑迎人,不摆架势,更不训斥人,那就会收到良好的情绪效应,所以教师要向这位被人称为“含笑的哲学家”学习,进行笑脸相教,其效果必定会理想。

但有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一次学生作业做得很差,在改作业时已经火冒三丈了,一上课我就把几个学生点名批评了,然后开始上课。这时我发现平时活跃的学生不见了,大部分学生用那种恐慌的眼神看着我,目光暗淡,平时发言最积极的学生没反应了,课堂气氛沉闷,我一个人唱独角戏。我立即意识到原来上课我没有笑脸相迎,致使学生情绪低沉,思维不活跃。我改变策略,在举例时和学生开玩笑,学生的情绪才恢复往日的气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我们就要重新审视“师道尊严”的含义,消除“唯我独尊”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学生以信任,用幽默的语言、友好的微笑、稳健自如的神态进行双向情感交流,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引领学生的情绪进入最佳状态。即使某些学生的观点是幼稚的可笑的,只要他敢于标新立异,教师也应该用宽容和赞许去对待他。在积极的情绪下,你会发现,过一段时间,学生会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因为只有在这时,学生才真正是自由的、自主的,才真正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古人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教育应贯彻激励和表扬为主的原则,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

三、利用“群言效应”,转动学生创新的思维机器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满堂灌,学生竖着耳朵听。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得不采用点名体温的方式,这样学生一方面不愿意认真听,一方面又怕老师提问,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思维是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的,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取得颇佳。在教学中遇到某一重、难点,可以留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大环境,这种注意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质疑、求异、解疑的“麻雀嘴”活动,旧能产生良好的“群言效应”。也就是说,通过每个学生唧唧喳喳的“麻雀嘴”活动,可以调动他们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减轻疲劳,唤起课堂上的积极情绪,同时锻炼说话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活跃了思维。

例如讲到“学会合理消费”时,开展“当今时代节俭过时了吗?”的讨论。有学生说“人们生活条件好,应该对自己好一点,弄得寒酸样没必要。

”有学生说“生活好了没错,可也要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而定,必要时需要节俭”。有学生说“奥运会要在北京召开,中国人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原国家副主席吴仪女士在出国访问时就非常注意自身的服装形象,请问这说明什么?”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大家相互补充、相互评价,连上课不太听的学生也积极加入到讨论中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

通过这种“麻雀嘴”活动,可以增加信息量,即由老师这里单方面获取的信息,变为从很多同学这里多渠道获取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大胆、积极、风趣的发言,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情感就日益加深;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探究精神,挖掘集体和个人潜能。

四、利用“预热效应”,迸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大家交流想法与互相启发的气氛,会使一个人对本来不太关注的问题产生兴趣,产生深入研究的念头,从而起到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准备作用。这种由预先交流想法而引起的效应称为“预热效应”。预热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认知心理雪茄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指导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常常运用具有“预热效应”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此法能够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表创见,合作交流,激发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探究、发现、推理、想象、分析等能力。

如讲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结合正在召开的两会,老师课前让学生准备提问,鼓励学生尽量提出新颖的创见,学生疑问“这些人大、政协代表怎样产生?”“为什么国家领导人由人大选举产生,而如美国的总统由竞选产生?我们国家是否可以尝试竞选国家领导人?”等等。通过比较,学生就发现,由于实行的国家制度不同,所以选举的方式也不同,进一步证明我国政治体制的公正、公平性,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学生的提问可能有点偏,但这种求异的思维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对我国的政治生活印象更加深刻。

上海育才中学老校长段力佩曾指出,要提倡七嘴八舌,以课本为依据,有领导地进行“茶馆式”教学。一议思想必然活跃,不同看法必然产生启发,切磋琢磨的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推理等能力。而在议论中成绩好的得到提高,成绩差的受到带动,互相启发,相得益彰,起到预热效应的作用。而许多见解和问题,常常是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或想不到的,这样一来老师又得到了提高。

五、利用“攸勒加效应”,营造学生创新的思维空间

“攸勒加效应”的美名来自于一个动听的故事。国王请求阿基米德检验王冠是纯金还是掺了银这一难题,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启发,大叫“攸勒加!”“攸勒加!”(攸勒加是希腊语,意思是我想到了,我找到了),从而一举解决了“王冠之谜”。这种由他事取得启示的解决的方式,被称之为“攸勒加效应”。

阿基米德走进生活,发现了真理,那么我们的学生呢?更要走进生活,走进历史,整个世界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课堂,利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原理,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教师要有组织地提出一些创造性课题,让学生积累大量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如讲到环境保护内容时,有意识地让学生以地球的名义写一篇讲演稿,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政府的处理办法,人们观念的转变等。学生大量搜集资料,文字的、图片的、声音类的;生活中的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网上的、书上的;过去的、现在的、以至于未来的,学生都尽情去探索,去补充,最后写成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讲演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些活动的训练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如讲“艰苦奋斗”时给学生播放了“南泥湾”以及大生产运动时的一些歌曲,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歌曲的场景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展开想象,描绘当时的轰轰烈烈的场面,这样把学生带入当时的生活意境很有帮助,能更深刻地感受当时的生活状态。

“攸勒加效应”是决不会光顾懒汉的,要学生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攸勒加效应”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于书本,要超越教材,要开放教学,要利用资源,要由此及彼,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飞扬起来。

“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21世纪是一个知识激增的世纪,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有立足之地的世纪,因此,思品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必须教会学生学习,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枪”。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会读、会疑、会写、会忆、会用,逐步学会“咀嚼、反馈、消化”六个字的记忆术,将学过的知识加以理解、联系、概括和综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社会热点,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7.浅析辩论在思品课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辩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只能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可见, 求知欲、兴趣和好奇心, 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当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时, 学习效果才会大大提高。由于思想品德课中的辩论极具进攻性和征服性, 对于学生来说, 电视中法庭上律师的唇枪舌剑, 各类辩论赛上辩手们口若悬河的表演常令他们折服, 所以有这么一次让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 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使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课堂中去, 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二、辩论可以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堂中辩题如:道德和法律哪个重要?中学生上网引起的争论。这些内容紧贴学生的实际, 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 学生具有能学的基础。辩论这种形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学生具有想学的内在动力。同时为了准备一场辩论, 学生要广泛搜集材料, 获取更多的知识, 如果在辩论中, 有些学生感到自己的论据不足, 无法驳倒对方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就会自觉地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从而实现“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实现机械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辩论本身就是创设一种问题情景, 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辩题, 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分析、选择大量的信息材料, 准备论点论据, 进行积极探索, 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探究学习。在辩论的过程中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 互相提高, 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掌握政治课理论的同时, 让其得到一种崭新的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中得到一种全新体验。课堂教学中的辩论可以实现接受学习向探索学习的转变。

三、辩论可以体现思想品德课内容的生活性

课堂中的辩论不是突出知识, 而是突出生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 走近学生, 走近生活, 积极开发和利用现存的和潜在 (学校与社会) 的一切课程资源, 超越教室、学校的局限, 而将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 实现生活的课程化, 课程的生活化。

课堂中的辩论不在于辩论的结果, 而是在于辩论的过程。辩论是一个探索答案的过程, 是一种方法论的展开, 它比某一个具体答案的获得意义更多。在辩论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获得知识的掌握, 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社会责任感及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堂辩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 必须精心拟定好辩题, 辩题是辩论的前提, 辩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应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 具有针对性。还应该从教材出发, 紧扣课本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 须科学分组, 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高低, 分为正方和反方两大组, 在各组中再分配立论、辩论、结论的任务, 安排一辩、二辩、结辩的角色, 合理搭配学生人数。任务布置后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搜集资料、准备知识, 并且要练习, 校正自己的语言、仪态。

第三, 在辩论过程中, 辩手和学生都必须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规范》。

8.[思品论文]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篇八

一、情景感染创氛围,妙设激励提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愉快、紧张、活泼而有秩序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乐于讨论。首先,导入内容一定要精炼,表达有激情,语调感召力强,能迅速召唤激发学生兴趣。讲课一定要使学生的精神、情感得到最佳状态的满足。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爱提问题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高水平的问题更是思维深刻的表现。而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一定要做认真有效的答疑,这不仅是对学生积极性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学习热情最好的鼓励,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千万不能对学生的错误提问泼冷水、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要厌烦有些学生少思多问,只要你细心引导,这种现象是可以避免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教学中不但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质疑,这种教学风格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中最可怕的是学生对学习的冷漠与厌恶。要防止这种情绪,除了教师的水平与威望外,最有效的方法是抓住积极因素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看到老师对那些所谓“笨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由衷的赞扬时,当学生看到老师为他们的进步而真诚地高兴时,学生的智力活动会变得异常积极。学生中那些富于创造性的见解、思考问题的良好方式得到教师的评价后,常会推动许多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方法。

后进生常犯的大毛病是“三分钟热情”,不断鼓励是使学生热情得以持续的重要方法。当然,鼓励不是不要批评,如果学生体会到你的批评中蕴含着对他由衷的爱和殷切的希望时,他就会感受到鼓励而接受你的批评。

二、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敢于创新课堂,创设新颖、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在案例中我利用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了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特别是用实际行动和话语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用老师的真情去叩开了学生的心扉,用老师的真诚与努力去搭建一个师生共话真情的平台。使学生在真情体验中感受,在真实生活中感悟。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即社会,社会即生活。如果课堂教学离开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些观点、理论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到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从生活中感悟教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他们积极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内涵。从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提升生活的教学理念。

四、因人施教调口味,整体推进达目标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工作中,贯彻因人施教的原则是很重要的。只有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因势利导,才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优秀生因人施教并不困难,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帮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所谓“严师出高徒”,应当进一步理解为教师有真知灼见,以远大的目光来观察审视自己的学生,既能看到他们思维的火花,又能准确地判断他们下一步以至于下几步应如何前进,从而对他们提出严格而又力所能及的要求。

其实,优秀生、一般学生、差生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要善于把对优秀学生进行因人施教的成功经验向一般学生推广。教师应该从每个学生智慧的火花中思考将他们培养成优秀学生的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所有学生应当一视同仁。有的学生,当他们换了一个环境以后,就有了很大进步,这说明什么呢?——他们不是不可造就的。李时珍考举人曾几次落榜、爱迪生被老师开除之类的故事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差生实施因人施教也是非常必要的。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没有什么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害于他们智力发展的。特别是面对“533”类学生的点滴成绩都要表现出真诚的喜悦,这会令学生长久地激动并且更积极地学习。注意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们对某些差生的发展感到无计可施,这既非教师无能,也非学生无才,往往是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因此细心的观察常常会带来成功的机会。

在因人施教时给差生吃小灶是教师常做的事,但是单纯地补习知识甚至把所教内容机械地重复一遍是不会有好的结果。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有的放矢。要在个别辅导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怎样记忆知识。所以应注意轻重缓急,按帮助他们在被动中寻求主动的原则安排。教师还应鼓励差生质疑,即便有时他们问出了比较幼稚的问题,也不要觉得厌恶,通过答疑及时辅导并获得了解研究他们的宝贵资料。有些差生的成绩会随着他们与老师的逐步亲近而提高,这表明师生的密切关系是很重要的。多接触学生是因人施教的好办法。

9.[思品论文]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篇九

汉川市垌冢小学

李爱华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它伴随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走过沧海桑田,经历雪霜磨砺,最终沉淀为民族的精髓。“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铸造诚信社会风尚,也应从孩子抓起。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可见,诚实守信的品质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谈一下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我是如何开展诚信教育的。

一、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如何对小学生实施诚信教育

1、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兼有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教师可通过两条途径传递给学生社会道德规范:一是言教,二是身教。前者不能缺少,后者更为重要,即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

2、思品课是诚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小学思品课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素材,比如我国法律将“诚实信用”与“平等”、“公平”一起规定为经济活动的三大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不得弄虚作假、要言而有信;“诚实守信”等二十个字被《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规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是我国的两大治国方略,道德能够补充法律的不足,支持、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因而要重视自身的思品道德建设,包括诚信建设。„„还可以收集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在课上演讲交流,课后写心得体会。

3、学生为主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要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载体。如观看电影电视片,听先进人物报告会,上门参观、走访,举办以诚信行为为主体的演讲比赛、故事会、班级辩论会、征文比赛等等,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例如我校举办的诚信征文大赛中,全校师生都踊跃参加,有几十篇获奖文章贴在校园的橱窗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校园里弥漫着讲诚实、守信用的气息。

4、诚信教育要从点滴小事抓起,持之以恒

“狼来了”的故事,对这一代孩子已经深入人心,他们懂得了说谎的危害。学生中违反纪律、考试舞弊、拾物归己或其他不诚信的行为多半是由于缺乏意志力造成的,他们明知不对而为之,只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寄希望于老师不知道、同学未发现,对自己说“只此一次,下不为例”,而当他们获得成功后,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生活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资源,及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例如我在我的班级里设立了诚信记录,把有不良信誉的学生,如值日生不擦黑板不扫地、抄袭作业、不交作业、上课无故迟到、考试舞弊等,都记录在班级日志上,一学期凡是有不良记录者不得评选为三好学生,不良记录越多,品德等级越低。

教育者的责任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诚信认识,还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将学生的诚信认识转化为诚信行为。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有许多误区,如娇生惯养、受长辈溺爱,从而滋长了怕苦、怕累、爱慕虚荣等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家长为子女写虚假请假条,为子女的错误作辩护,出了问题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向学校等等。这些对学生的诚信品德教育极为不利。

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走访、电话等形式主动与家庭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家庭的影响,特别是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们充分认识到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修养的提高。

10.[思品论文]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篇十

作者:郑贤齐

据来自社会的一项有关青少年思想品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当今许多孩子普遍存在诸多消极思想,最为突出的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个性突出,自私自利行为普遍

不少的青少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有时还有嘲笑;有部分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而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而且学生对利益判断的趋向有着较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如在回答“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认为该如何处理”时,69.3%的青少年学生选择“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

(2)文明礼貌意识不强

表现为不尊重家长和教师、同学,不知礼仪。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有59%以上的中学生遇到老师后不打招呼,遇到同学叫绰号。不注重文明用语,口出脏言。

(3)厌学情绪严重

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人生理想和目标,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待学习毫无兴趣,吃喝玩乐,沉溺网吧。不服从学校老师管教,厌学逃学现象普遍。

诸此种种,人们感到迷惑,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社会各个方面都有责任,不过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品德的教师责任更重。因而,如何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这是我们思品教师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及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尝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采用演讲、调查、辩论、案例剖析、模拟法庭和探究性作业等方式来激活、调控和延伸课堂,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吸取集体智慧,以增长知识、丰富心灵、提升品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依据纲要和现代教学论,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尝试应用互动式教学,并逐渐体会到这是适合本学科特点、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文化课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渗透一定的思想教育;而思想品德课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思想政治》更名为《思想品德》,这也表明:初中思想教育淡化教材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和活动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新教材、新课标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变革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主要形象中解放出来,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

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组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之间的多边互动。

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个体活动基础上的集体活动,就是通过交流、合作、展示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吸取集体的智慧,进行再学习的过程。互动式教学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从而真正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新课标要求。较之于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1、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其不断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互动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增加,也要求学生在课余认真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己,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需要。

3、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相互呼应,这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真正地促进教学相长。

三、互动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传统说教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道理是滔滔然讲得很热闹,然而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好学、乐学,教师应该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一)利用新课前演讲激活课堂

人们常说:“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它辨证的告诉我们: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思想品德课不该是脱离现实生活、灌输式的无味枯燥的说教课。纷纭变幻的国际形势、气象万千的社会现实、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接触生活实际,把缤纷的世界引进课堂,实现社会生活与教材的互动。为此,笔者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轮流由一名同学上台演讲,内容可以是跟课堂教学有关的新闻或者是学生所见的、所闻的有趣的、困惑的事;演讲的形式由学生自己选定,可以是演说、诗歌朗诵、图画说明,也可以邀请同伴用相声、小品等多种形式再现情景。教师应对学生的准备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而对学生的演讲给予微笑、掌声和赞美。不管是在准备阶段还是在演讲时,教师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这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现。新课前短短几分钟的演讲既实现了全员参与的目标,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教学的亲和力,为新课教学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前几分钟的演讲能有效激活课堂气氛,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但这远远不够,互动式教学更是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毕竟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主要依赖自己.,当然老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老师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要抓

准时机,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点拨,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抛砖引玉,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二)利用课堂互动增添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互动性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与发展状态的优化,尽可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索等获取知识。学生有差异,那么老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就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在教学环境的设置上也应该体现这些不同层次的辅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多点探究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众多的信息供每个学习个体参考、选择和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建构新的知识,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知识经验进入面发生调整和改变,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时老师应适时介入或以平等的态度陈述看法,或以简洁的提问因势利导。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动,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就构成愉快轻松自由的情感生态环境。

除了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以上这些新的理念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好的思品课老师,还必须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将父母式的教学方法搬到课堂上去,做到:

一、实施思想教育要坚持“爱”字当前。

著名教育家捷乐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是学生的一种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希望老师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爱护自己。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便会对老师产生依恋感、信任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当对他进行教育时,他们从心里感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才会很好地与老师配合,甚至做到“言听计从”。有很多家长都会这样说:“这孩子就听老师的。”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叛乱,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更不会相信老师。所以很多学生言行不一,校内、校外判若两人,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甚至个别学生敢于唱“对台戏”。因此,我们要对学生投去信任的目光,给予和蔼的微笑或一句关心鼓励的话语,拔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弦。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相信老师的每一句话,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用平等的交流来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

交流是人类群体活动中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真诚的传递。长期以来,师道尊严一直被许多老师所遵从。不少老师总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居高临下,导致学生与之格格不入。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弯下腰或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感到平等、民主,有亲切感,从而愿意接近老师,与老师交流。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里感受。用商量的口吻交流,学生会觉得老师信任他;能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会觉得老师尊重他。学生只有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和老师进行情感的交流。平等交流体验在许多地方,如师生见面时,通常是学生先向老师问好,老师要么点点头,要么“嗯”一声,这对学生来说很不平等。若老师先向学生问好,学生会从心底里敬佩老师,从而放下戒心,敢于向老师吐露心声,坦露真言,这种平等的交流,可以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让老师更易

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创建感恩平台,引导学生发现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在当今的小学生群体中,缺少的正是这种“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常常听到、看到学生之间因为某种小事而发生矛盾。那些小事不过是在走廊上被人撞了;在教室里被人把学习用品弄到了地上;有人在背后说了自己的坏话;因为长相等原因被人起了绰号;有人弄脏了自己的书桌„„这些实属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被部分学生看成了天大的事情,非要讨个对错或惩罚一下对方不可。于是轻则口出脏话,重则施以拳脚。究其原因,根子在于现今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百依百顺中成长,他们关注自己多,关注别人少,从小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容不得别人对自己有任何的指划。他们觉得若不那样“表示”一下,自己便是儒夫,别人会更加“欺侮”自己。我们可以原谅他们的年幼无知,但不能任其发展,必须给他们以正面的教育。为此,可通过开展“夸夸我身边的人”、“我要感谢„„”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向学生传递学会感恩与宽容的思想;也可在班中设立乐于助人、待人有礼、关心集体等表扬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把表现出色的同学名字写在上面,渐渐地,他们学会了发现别人身上的美,也就不会对别人有过多的责难。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中遵循基本的相处之道:一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欣赏别人,为别人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并且及时地送上最诚挚的祝贺;二决不能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目中无人。三要学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过失。

四、掌握批评的尺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意义在于使教育对象知美丑、辨善恶,明是非,其中批评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明确批评的目的,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而面对学生长出的“斜枝,”恨不得一下子“剪掉”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批评,则极有可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其实使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老师批评他是为了让他改下错误,使他进步,而不是“落井下石”。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只要他改正了,同学们仍然欢迎他,老师也仍旧喜欢他,另外,对于一些看似不大的“小事”认为可提事不提,于是漫不经心地进行批评,这样的批评缺乏力度,学生不会装进心里,自然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怎么会改正呢?所以批评重在掌握尺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物与地点、不同的事件,批评的的力度也就不一样。要想得到学生的敬重,我们心中得有一把心子,在衡量学生时做到“荣辱皆忘”。只有掌握好了尺度,才能使批评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使犯错误的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和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

五、换个角度,在 “杂草丛生”的心灵里播种希望。

教学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学生真不少,他们自卑、失落,他们懵懂无知,他们随心所欲。如果我们一味地教训、批评、教育收效甚微,且有时取到反作用。不如换个角度,改变一下思维定势在他们的“杂草丛生”的心灵里播种希望的种子。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即使是很一般的学生,在老师充满信心与深情的关怀、鼓舞下,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进步神速。老师要用爱心为孩子播种希望。教育是一门艺术,所以光有爱心还不行,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一双善于发现孩子长处的“火眼金睛”。老

师要做播种希望的人,多给孩子表扬、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有学习的动力。

六、发挥同伴群体的作用,引导共同进步。

一般的孩子从小便生活在一个同伴群体当中。然而同伴的群体关系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也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社会性的逐渐发展,其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一方面青少年对家庭与父母的摆脱,需要到同伴中去寻找归属和依托,同时,同伴关系也是他们寻求自我成长参照、获得各种新信息和习得交往技巧的最重要途径。同伴们所公认的规范和标准在某些方面比长辈们的规范和标准在心理上变得更为重要,他们希望得到同伴的承认、理解和赞赏,开始建立自己的固定同伴网络关系。有的班集体,没有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为一小团体的不正确言论和意识所左右,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此方面,我们要多做引导的工作,让学生中的同伴群体正向发展。对于后进生,我们还可以发挥同伴群体的监督作用,从他们身上采集更多关于后进生的个人信息,为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促使群体中的成员共同进步。

七、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区”。

俗语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因此,与家庭积极配合,有助于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但现今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盲区”。如其中一个“盲区”——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据有关调查,在七成以上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父母太唠叨,难免会产生反感,可见“唠叨”成为了当今父母的通病,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太在意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缺乏信任或担心孩子不理解他们所说的话,于是反复说、反复叮嘱、反复强调,而实际上有很多的话,家长只说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反复说只会令孩子感到反感,教育结果适得其反。当发现有此现象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家长多克制自己,并鼓励家长多采用互动式的谈话与孩子沟通,使孩子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并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以教师除了在加强学校的教育工作外,还要密切联系家长,沟通家校之间的信息,使教育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使家长成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力量。双管齐下,共同管教,才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健康的成长。

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教育成果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实现。学生的可塑性十分强,我们不要总是坚持“朽木不可雕”,要用希望的眼光、热情的双手、期待的心情、巧妙的方法去雕刻他们这一颗颗稚嫩的心灵,让他们自己学会平衡得失,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人生的征途上绽放异彩

11.谈信息技术在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一

一、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乐所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从而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理解知识的前提,可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造的活动中来。如:教学《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这一框时,可以播放动物在野外自由生活的画面,唤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气氛活跃时,播放动物为大自然增添美丽颜色和无限生机的图画或动物为人类带来益处的影像,使学生获得深刻印象,从心里认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情感。又例如在学习《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有关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课件可以将报纸、杂志、电视、录像带、VCD上的文字、图像,教师或学生自己拍摄的DV、图片等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所以信息技术课件进入课堂教学后,能大大增加一堂课的信息容量,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节时,我首先播放邓小平南巡讲话,让学生懂得对外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知道中国为什么要制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同时辅以课堂讨论与反馈。这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又如:在教学《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时,我发现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调的是“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课文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相对不足,于是我找来舞蹈《千手观音》和张海迪的故事的录像来播放。虽然仅有短短的几分钟,但美丽的画面、亲切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了应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再如我在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课时,在学生汇报完自己的调查资料后,我适时播放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录像和新中国辉煌成就的图片资料,学生看到三峡工程、“神七”飞天、青藏铁路通车、武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车等资料片段,内心充满了自豪的情感。

三、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信息越多,越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并增强创新能力。在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不断加以指点、评价,并针对有关问题与学生平等讨论,回答并简要评述学生的问题,教学交流于是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我思我想”“你争我辩”“小试牛刀”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心情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又活跃了学生思维,把学生从背诵记忆中解放出来,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例如,在教学《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图、听故事、讨论的方式,使同学们明确了诚信的重要性及诚信内化为美德、外化为行动的实质,然后围绕诚信让学生当即展开大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相当活跃。这样的明理过程远比单纯分析课文中的事例更有意义,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诚信的品质。这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就已经达到,根本不用课下再去死记硬背,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减轻。

总之,信息技术在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扩大了学生的阅读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同时,它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在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必然给我们正在进行的关于增强课堂实效性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学校师德师风年度的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国梦。劳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