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工程营造总结

2024-09-14

景观工程营造总结(共9篇)

1.景观工程营造总结 篇一

摘要:意境是运用艺术手法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情与景的和谐统一。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之美的营造,增强了景观设计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富有艺术境界的宜居环境。

关键词:意境;现代景观;营造

1意境

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审美准则,是运用艺术的手法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中国绘画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追求物象的真实,它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通过意象布置而融会的“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绘画、中国古典园林等传统艺术在表达方式上都不以表面的再现为目的,而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体悟,以超越自然的状态来感悟哲理,从而构成一种至高的境界和追求。对于景观设计而言,意境的体现在于将人、景观与大自然的景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的景观设计,就像一幅山水画作,“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满于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通过景观设计作品可以看出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艺术境界,使得人们在景观中游览的同时,心灵上产生共鸣,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完成与大自然的交流与沟通。

2景观设计中意境的营造

2.1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形神兼备”

形就是形似,是对客观事物外在的描绘。神即神似,是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特征的把握。中国的传统绘画中讲究“应物象形”、“形神兼备”。从而形成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超以象外”的绘画风格,“形神兼备”成为中国艺术遵循的审美法则之一。在景观设计中,同样可以将“形神兼备”这种意境融入其中,遵循这种营造意境的手法,结合景观设计中具体的地形特征,植物的种植,山石与水景的布局,在进行景观设计元素形态设置的同时,更加注重景观元素相互融合而表现出的内在形式美。“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追求不似之似”。例如,景观中的地形是客观存在的,在景观设计中通过不同地形的穿插和配合,就可以形成层层叠叠或连绵不断的地形形态,时而断断续续、时而忽隐忽现,而这种地形形态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使人们在游憩景观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得到不同的心境,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达到“一步一景,景景不同”形神兼备的意境效果。

2.2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动静相生”

动与静在哲学上是一对矛盾体,表现在绘画作品中,则是意境构成的主要因素和表现方式。动静元素相辅相成,完美统一,营造出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唐代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是动静相生的艺术境界典型。这种动与静相互生成的方式运用到景观设计艺术上会产生了意境审美的具体样态。例如在景观设计中,水与其他景观元素的配合运用,就充分的表现了动与静的意境构成关系。景观中流动的水或发出潺潺之声,或形成荡漾而律动的倒影,使人产生的轻快飘逸的感觉,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水边静态的散石或驳岸则与流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静一动,一软一硬,两者相辅相成,完美协调,构成了一个艺术化的意境空间。景观设计中通过动静关系的对比来营造意境,还表现在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上。景观是一个时空艺术的载体,景观中的动静关系有时还依赖于空间对时间的影响,人们游览在景观之中,行走的快慢与停留,取决于景观空间的合理组织。而人在景观中的动静状态,也恰恰是景观意境产生的基础。

2.3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虚实结合”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和艺术意境的实相。”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中国园林都注重虚实关系,注重空间的布置与处理,以虚代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被称为“马一角”的南宋画家马远,因绘画作品中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或是海、或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反而空白处更有意味。绘画艺术中“计白当黑”,墨并不能曲尽其妙。景观设计中也同样如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景观元素的布局一般情况下不会过于太满,以免影响景观空间的流动性,而显得过于局促。密林之外定有开阔的草坪,掇山之际必有开阔的水面,这开阔的草坪与水面就是绘画中讲究的“留白”,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非常注意重对留白的运用。以南京青奥公园为例,身处其中,沿江边步道漫游,江水与景观等景色完全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步道中设置有面状的亲水平台或休息挑台,在线形的景观带中就成为一个个独特的“留白”,从而使得景观元素之间虚实相间,虽然布局平淡不齐,但仔细回味,其正是“点睛之笔”恰倒好处,其精心的留白设计,更使人的思维得到延伸,赏之让人遐思泉涌,品之则意味无穷,达到了艺术境界上的高度。

2.4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由意境的主客体相统一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意境产生的必要条件。客观景物的美,经过作者主观的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画家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中国历史上亲自参与园林营造的大诗人、大画家王维写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就是通过人与景象的情景交融来表现诗作如画一般的意境。中国古代造园与中国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至于中国任何风景式的园林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诗情画意”。意境是情景的交融,意境中的“意”也并非只是单纯的情感,而是情中寓理,理中蕴情。追求意境的表现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观意境的有无,是景观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意境的深浅是衡量景观设计作品高下的基本标志。

3结语

在现代景观设计的营造中,我们要学会从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中借鉴,将意境之美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之中,意境之美的营造,增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魅力,通过富有意境美感的景观设计带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更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富有艺术境界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希,薛璐.传统中国画的意境美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马磊,张轶哲.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趣”探析[J].现代园艺,2015.

2.景观工程营造总结 篇二

植物是建筑与构筑物空间塑造及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物构成硬质景观,而植物是软质部分。植物景观不仅可以净化、美化环境,其本身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场地不同,但可沿着同一美学原理去创造美的景观,巧妙地运用线条、空间感、质感、颜色、风格等美学原理是创造美景的有效途径。绿化配植是在硬质景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炼和提升。

2. 植物技术标准

(1)规格大小符合设计要求,杆形通直;叶片颜色健康;树冠饱满匀称。

(2)土球完整,无破裂松散,大小满足规范要求;根系分布均匀,无盘根现象,容器苗必须没有达干粗20%以上的根长出容器外。

(3)特殊形态的苗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1 乔木技术标准

2.1.1 规格大小符合设计要求,树干通直;无明显外力损伤;分叉均匀,枝条螺旋状由下往上平均分布;树冠饱满匀称,枝叶繁茂,树叶完全展开。

2.1.2 土球完整,无破裂松散,大小满足规范要求;根系分布均匀,无盘根现象,容器苗必须没有达干粗20%以上的根长出容器外;特殊形态的苗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2 灌木技术标准

2.2.1 规格大小符合设计要求,树冠饱满匀称。

a.丛生灌木:灌丛丰富,主侧枝分布均匀,主枝数不少于5枝,且有3枝以上的主枝长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b.单干灌木:具主干,分枝均匀,基径在2.0cm以上,树高1.2m以上。

2.2.2 土球完整,无破裂松散,根系分布均匀,无盘根现象,容器苗必须没有达干粗20%以上的根长出容器外。

2.3 地被及藤本技术标准

a.地被:规格大小符合设计要求,生长旺盛,冠幅完整均匀,无明显杂草。

b.藤本:规格大小符合设计要求,茎体粗壮,无折断折伤。

2.4 成品草皮技术标准

草坪生长良好,覆盖度应达到95%,且单块裸露面积小于25cm 2,基本无杂草和病虫害症状。

3. 地形

地形处理对绿化造景极为重要,合适的地形比丰富的绿化更能强调出景观所想表达的效果。良好的地形是绿化设计的第一步,迎合硬质更好的围合空间,便于在空间较狭窄的位置做出层次丰富的绿化。

消防通道:优美的地被勾勒线配以地形的起伏变化,使大范围草坪显得丰富又不空旷,同时视觉上具有延伸的效果。地形与绿化的结合,柔化两侧建筑物,使人被环抱于绿色之中。

地形处理增添层次,多层次的植物及勾勒的地被对大片草皮对围合的空间,又是一个很好的背景。园路两侧地形起伏围合空间,阻隔周围干扰。地形的变化使得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富有变化(如下图)。

4. 植物景观主要的美学原理

4.1 线条的植物轮廓

4.1.1 线条应用的一般规律

a.曲线:植物地被线条要求弧度饱满,线条流畅,主要控制视线收放。通常做法即为在园路与园路或广场交叉相接处增加绿量,以使视线不通透。

b.直线:通常用于小区入口、广场等处,以强调开阔大气的景观效果,因此,通常近道路处留出适当草坪,使得空间看起来更为广阔。

4.1.2 线条的视觉感受

曲线:风格简洁、明快;平行线:有力量;方形:规则、严谨;斜角;大胆而有力。

4.2 空间感——植物群落的围合

4.2.1 空间感应用的一般规律

园林设计讲究疏密结合、主次分明,强调节点。在绿化中,通常以疏林草地、密林、阳光草坪等形式出现。由于现代景观设计多为小区,所以需将大空间中应有的元素进行提炼,安排到小空间场地中,制作出精致、富有变化的景观。

4.2.2 塑造空间感的方式:

开放性空间:垂直和水平方向无视线遮挡;半开放半封闭空间:单测水平完全遮挡;封闭空间:水平空间完全遮挡。

4.2.3 河道空间

a.人工制造的水系,与远处天然成型的河道在视觉上给人延伸的感觉。在绿化设计上考虑打开视线。

紫鹃,远处搭配构骨、海桐球等与杨梅花果色彩呼应的品种,形式自然又不杂乱。池底卵石清晰可见,配以岸上植物的倒影,俨然是大自然制造出的一副水墨画,充满野趣和视觉上的享受。

b.利用苗木密植的手法,将水系围合,形成相对闭合空间,收拢隔外界空间。

4.3 质感——植物外观的细致、普通与粗糙

4.3.1 质感应用的一般规律

太多不同质感混合会让人感觉杂乱,而单一质感又太单调,最好集中一群质感相似的植物,再与另一种完全不同质感的植物形成对比,让人感觉舒适。

4.3.2 质感应用的技术要点

a.植物与硬质构建物的质感以求平衡;茂密、大叶粗糙的植物看起来重量感强;枝叶疏密、叶片细致光滑的植物看起来比较轻盈。

b.应用质感和重量感可以制造错觉。小空间适合种植细致的植物让空间变大;大空间若在远处种植粗糙的植物,看起来不会太空旷。

4.4 颜色——植物色彩的视觉冲击

4.4.1 色彩应用的一般规律

同色花大片种植,大胆表现色彩,重复一种颜色可以统一视觉,引导视线于视线的焦点。

4.4.2 色彩应用的技术要点

色叶植物搭配的处理需格外谨慎,要把握各个花期的搭配,更要把握各个花期的色彩搭配。相同品种的花卉种植面积不要小于一平方米,如此才能产生一定的视觉效果。

4.5 风格——造型、布局决定庭院风格

4.5.1 风格应用的一般规律

强调对称的轴线布局,以及植物几何形态的修剪造型,多是欧洲古典的明显标志。非对称布局,简洁明快的线条感,多是现代园林的风格体现。寻求自然,强调植物原生自然形态的配置,也是现代生态园林的特色。

4.5.2 风格分类

a.中式: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情趣与文化精神相融汇,艺术表现与物质相结合为特征的园林体系。中式园林追求诗情与含意相融合的情境。但是,古典园林的部分艺术效果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品味,于是,新中式园林应运而生。

b.法式:法国园林属于平面图案园林。法国园林善于利用宽阔的园路形成贯通的透视线。法国园林在平面构图上采用了轴线对称的手法。构图上,花园的规划服从于建筑。花园本身的构图也体现出等级制度,完全体现了人工化的特点。种植上,树篱和丛林的应用十分广泛,常以树篱作为花坛与丛林的分界线。模纹花坛和丛林的应用也是法式园林的重要特征。

c.东南亚:在东南亚地区,常见棕榈科及阔叶类树木。景观的设计上,并不特别要求花样缤纷的效果,而是以直立大的树木及阔叶型花木取胜。就地取材的热带花木,能表现出东南亚的热情风格。在东南亚风的庭院中,泰国景观一般面积较大,植物较浓密,精致度高,强调绿化,整体表现出皇宫的气势。而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景观面积则较小,宗教味较浓厚,植物较自然,设计感强,因此变化较多,其中茅草屋又是一大设计亮点。

d.地中海:地中海风格的基础是明亮、大胆、色彩丰富、简单、民族性、有明显特色。重视地中海风格不需要太大的技巧,而是保持简单的意念,捕捉光线、取材大自然,大胆而自由地运用色彩、样式。地中海风格的景观设计对树种选择的要求不严。阳光、水、色彩鲜艳的花卉、立体绿化、灵动的曲线是地中海园林的体现。开放式的草地,精修的乔灌,花草藤本构成的立体绿化,地中海式园林色彩多为艳丽,搭配各种绿色植物,令人视觉明快愉悦。

5. 结语

3.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营造初探 篇三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营造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迫使城市建设不断地改善和提高。现在的城市地面建设经常出现很多问题,那么地下建设必然要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而建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空间的景观营造发展也必然与之密切联系,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会更多地转移到地下空间,这类空间的营造会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适度。现在,营造生态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城市发展空间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营造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的意义

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的营造无论是对城市的发展还是对居民家庭而言都是意义重大的。它不仅代表着城市的面貌形象建设,还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发展程度。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关乎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人口膨胀、交通堵塞、污染严重等,所以,地下空间景观营造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地下空间景观的良好营造,可以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合理地设计运用地下的空间,可以丰富地下的空间层次,增强城市的空间层次感、改善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从而有形或者无形地带动城市的各项发展。它的建设,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有着积极、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城市地下空间的营造,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居民生活的便捷度和幸福感,所以,这也是现在国家和社会非常注重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因。让居民生活更好,是国家和城市建设的中心,它可以有效缓解人们对于地下空间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和忧虑感,使得人们都融入到现代化的生活中去。

二、营造城市地下空间景观需要注意的问题

城市地下空间的景观建设是要围绕着解决地面建设存在的问题而展开,并且同时要针对解决地下空间本身存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现在城市的地下空间多是地下停车场或者地下通道等,首先可以看到的就是照明问题,地下空间与地面相隔,根本无法见到外面的自然阳光,那就需要建设的时候,合理地增多地下灯光照明,通过灯光照明来进行弥补,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的安全度,看清楚事物,要知道,不管什么样的政策或者发展,都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

其次,尽管是地下的空间,但终究归属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它会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部分,是城市面貌和风采展现的方式,所以,它的建设需要兼顾美观性,合理适度的装设、设计外观形象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地下空间的高度、宽度和内部的摆设等都需要建设者格外的注意,要知道,部分的美观决定着整体的建设,我们只有关注每一个小细节,才能使整体建设达到最优。

地下的空间是有一定程度的封闭的,很不利于空气的流通,那么在建设的时候,需要注意它的透气性和与外面空气的流通性。建设者在建设的时候,应该选择透光处比较强的位置,在内部,也可以选择适度增加一些透气的孔,或者在内部摆设一些生命力比较强的、适合在那样的环境里生长的植物,这样既能够改善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也能够展现出内部的生命活力,显得美观。

地下空间的建设由于缺乏光明,尤其是路比较绕,方向感不强的人容易迷失方向。现有的城市地下空间的设计,多少都有些缺乏人性化的设计,不利于人们识别和对空间内部环境的把握。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选择在内部的墙壁上贴上方向标,这个方法其实在现在的城市地下建设中,已经普遍运用了。因此,适度的结合人们的心理因素,增加人们对所处环境的安全感是必要的。另外,在地下空间的入口处,也应该选择合适的位置,使得其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考虑建设在比较容易接触光照的位置,设计简单环保的入口,增强它的便捷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的营造关乎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强地下景观的营造,必然使得城市的交通、居民的住房更加便捷、舒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设计者们应该对地上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协调规划,加强地下空间的绿化建设和人性化建设,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其营造的影响,使其设计的各种指标达到最优。一个城市的发展依靠的是综合指标的提高,依靠的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未来的城市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

参考文献:

[1]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杨艳红,陆伟伟,王丽洁.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06).

作者单位:

4.节庆氛围营造工作总结 篇四

节会活动筹备工作开展以来,我组紧紧围绕***关于*****各项目标任务,突出市容环境美化和氛围营造工作,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团结协作,勤奋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节会的各个子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市容环境保障和浓烈的节庆氛围。

一、市容环境整治方面

一是加强城区内的美化。对城区广告环境进行全面综合整治,组织力量对城区乱贴、乱画、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二是开展户外广告大整治。集中力量对县城主街道户外广告进行整治,对设置在城区各主街道的店面广告牌(店招)、广告灯箱、闲置空牌,无亮化设施且规格与周边广告牌不协调的责令其整改。三是加强城区重点路段整治。九月份,组织力量先后对****进行了市容市貌重点整治,经过重点整治和跟踪督查相结合,城区重点路段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

二、氛围营造方面

重点做好***和晚会现场及城区主干道的节庆氛围营造。进一步做好节庆活动在****的广告宣传。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人员责任。采取措施保证我组抽调人员的工作时间,将我组工作目标进一步细化,并将**模型悬挂、气球施放、拱门的设置、彩旗的悬挂、广告牌制作等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保证了工作人员与制作商之间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二是分解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制定氛围营造总体方案,根据节庆期间氛围营造的要求在城区的政府广场、**路道口和城区主要路口设置了晚会节目菜单和宣传画面**块,设置空飘**只,城区设置拱门**座、过街横幅**条、彩旗**面,**路设置绿岛灯箱**个,由政府广场向东21个公交站台都设置了***的广告。根据节庆活动在***宣传的需要,我们在**等市中心区域设置了**辆公交车身广告,**块绿岛道旗,在**高速设置*块形象广告;在**市**路区域和政府沿线设置**辆车身广告。

三、措施保障方面

5.营造风清气正活动总结(正式) 篇五

——红寺堡第二小学党支部开展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活动总结材料

为了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激活学校内动力。红寺堡第二小学党支部以“师德风建设年活动”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把营造风清气正校园环境和创先争优活动、政风行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六五”普法工作有机结合,抓班子、带队伍、促校风、提质量,构建了“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打造一支教师员队伍素质优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形成了“六抓六促”的活动特色。

一、抓管理,促和谐

学校管理将始终“以人为本”,让每一名师生看到自己精神发展的空间与前途。一是责任管理。建立“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体制,落实“五个责任制”,即:学校领导责任制,年级管理责任制,班务工作责任制,课堂教学责任制,学科质量责任制。基本实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二是制度管理。修改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常规管理,改进评价制度,加大考评力度,奖优罚劣,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目标管理。要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短、中长期目标,让每一位教师工作有方向、有压力、有动力、有活力。四是情感管理。学校努力创造条件,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提升理念、拓展视野,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增进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让每一位教师尽心竭力地工作,自觉自愿地付出。五是民主管理。学校强化“教代会”职能,健全和完善校务、党务公开制度,设立校长信箱,畅通民意渠道,让一切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成为学校发展的智慧资源。

二、抓师德,促教风

师风正则学风正,学风正则校风正,因此开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首先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为突破口,加强师德培训,扎实开展以“爱心、责任、敬业、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教育广大党员教师以德修身,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乐观进取、廉洁从教、遵纪守法、爱校爱生,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一是狠抓认识,提升境界。通过召开动员会、组织教师撰写《自查自纠报告》,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比学习、比作风、比奉献”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落实、促进规范。认真落实《红寺堡区教育系统六项禁令》,《红寺堡区第二小学教师考核准则》等规定,并将德师考核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三是强化学习,提高素质。开展“读一本好书”学习活动,形成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四是扎实自查、改进提高。通过开展谈心活动。查找自己在“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改正缺点,完善自我。五是丰富活动,强化师德。通过开展“三查、三进”、“六查、六看”等活动,丰富了师德教育内涵,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

三、抓教风,促质量。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是办学理念的提升,办学活力的增强,办学特色的彰显,因此我校党支部将开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教育行风建设”、“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基础教育提升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师德水平,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为突破口,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是更新理念,优化教学。通过进行分学科组织学习,观看课堂教学实录;举行教学评优活动;开展连片教研,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转变。二是聚焦课堂,提质增效。研究和推广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实践、探究,营造“民主、开放、轻负、高效”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效。三是加强教研,提升质量。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教师要全员参与“个人初备、集体研讨、课案生成、个性彰显、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全过程,确保教学设计最优化。结合“三比三创”活动,举办各种教学评优、示范课、公开课活动,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四、抓德育,促学风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道德情操。以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重大纪念日为契机,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启迪思想、净化心灵,思想道德得到升华。二是丰富德育活动,树立新风正气。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演讲、征文、做好事等系列教育活动,在师生中大力弘扬和传承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培育“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奋进思变、淳朴向善、理性包容”的新风正气。深入实施“礼仪、诚信、和睦、爱心”工程教育,营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学习的校园环境。三是强化养成教育,形成文明之风。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班容班貌评比、创建“特色班级”、“绿色班级”活动,促进学生举止更加儒雅、仪表更加端庄、习惯更加文明。

五、抓作风,促校风

按照“四比三优三满意”的要求,学校党支部倡导领导要有务实苦干的精神,教师要有端正的教风和虚心务实的教风,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学风,以此来实现工作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教师精神饱满、勤勉敬业、务实苦干、热爱学生;学生乐观进取,勤奋好学,团结友爱,文明有礼;整个校园呈现出班风正、学风浓、竞争强的良好校风。

一是狠抓班子,以身示范。加强班子学习,提高修养。要求班子成员发扬团结协作,奋发作为,倾情奉献的精神。工作中倡导“本位思考,补位思考,换位思考”,真正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逐步成为红寺堡二小健康发展的“黄金搭档”。二是党员队伍,率先垂范。我校党支部充分发挥功能党小组的作用,开展“三亮三评三比”系列活动。如开展“八个一”活动:上好一堂党课、上好一堂示范课、制作一个优秀课件、承担一项教学课题研究、帮扶一名年轻教师、举行一次演讲比赛、开展一次先锋岗承诺活动、举行一次查找“廉政风险点”排查活动,加强了党员教育,使党员做到先人一步抓学习,高人一筹干工作,退人一步讲成绩,思想上高素质、业务上高技能、人格上高信誉,在教师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三是教师队伍,务实苦干。激励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用心做事、激情工作、争当管理模范、教学能手、岗位先锋、服务标兵,成为学生喜欢、学校放心、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优秀教师。

六、抓廉政,促行风。

1、明确“一岗双责”,提高廉洁从教意识。我校党支部认真实施“一岗双责”目标管理制,分别与班子成员和党员教师签订了《党风廉政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每个党员应当履行的廉政职责和承担的岗位职责,促进学校廉政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

2、落实“五再”措施,加强防控机制。扎实开展我校廉政风险防控

机制建设,通过学校、各部门支部书记、支部委员、行政班子成员、全体党员、教师廉政风险点的查找,认真开展回头看,实施再教育、再落实、再建设、再监督、再规范的“五再”措施,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加强党务校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一是加强党务公开。为了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健全公开监督机制和公开措施。建立了党务公开各项制度,在决策中做到公正、透明,自觉接受教职工监督。二是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完善教代会制度和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公开办事等制度,通过向在职教职工、学生、家长发放行风政风问卷,加强民主评议,民主管理。三是规范办学行为、成立禁止乱收费督查小组,设立举报箱,促进学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学校政风行风建设。

七、抓整改,促提高

我校党支部开展“发扬民主找问题,实事求是查原因”的自查自纠活动,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围绕“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师德风建设年活动”和《红寺堡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边查边改,有效推动我校营造风清气正活动深入开展,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一是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和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为契机,彻底改变过去课堂教学容量小、节奏慢、耗时多、实效低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二是开展“两考一评”中的评教活动,查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并通过开展“备课指导、追踪听课、推门听课、成绩分析、制定提高目标,改进个别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差,教学成绩低的现状。三是针对去年升学考试成绩与兄弟学校差距较大的现

状,实施包保责任制,通过分析学情、学科辅导,跟踪补漏、激励鼓劲等方法,挖掘边缘生的最大潜能,力争实现我校统测成绩的新突破。四是针对骨干教师辐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现状,开展骨干教师结对帮扶教学薄弱教师活动,对骨干教师适时加压,指定他们承担课题组研究,参加备课组的工作,上好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促进骨干教师“内驱力”的发展和引领作用的发挥。五是针对学生语文阅读量小的现状,每周开设一节语文阅读课;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建立师生借阅图书制度,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六是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全面落实减负增效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内容,督促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当堂训练、课后布置少量拓展提高的作业、切实提高做到减负增效。七是针对个别教师自我沉寂,纪律松散,要求不严、风范不高、敬业不强现象,进一步落实教学工作的全程管理,严格教师出门登记制度和不定时查岗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和抽查力度,严格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严格落实计划、作业、教案、辅导定期定点检查制,加强巡课、听课、评课制和评学、评教制。加强跟踪督查,对弱势科目教师及时进行戒勉谈话;每学期对期中期末两次检测、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的师生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八是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严格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强化体育与健康、艺术教育、创新教育、规范汉字书写等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立舞蹈、体育、美术、器乐、声乐等兴趣小组,加强对各类兴趣小组的督查和考核,挖掘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九是通过设立校长信箱、及时了解校情民意,及时解决家长、教师、学生对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意见和建议,由办公室及时整理、通知相关部门、教师限期整

改。

我们将继续发扬成绩,寻找不足,更加坚定信心,拼搏进取,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再攀教学质量新高,努力把红寺堡第二小学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雅、管理科学、作风严谨、质量较高,有良好社会声誉,人民满意的学校,为营造风清气正教育环境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红寺堡区第二小学党支部

6.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营造方法论文 篇六

将水元素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既能展现其流动美,还能提高园林景观的柔化程度。水景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效果,可以增强园林景观的空间感和连贯性。比如,利用水的呈像特点,可以在视觉的角度扩大园林空间,在水景中融入光元素能使水的状态不断变化,呈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水可以使整体的园林景观被柔化,使园林景观呈现出艺术品的气质,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园林乏味的和枯燥的缺点。另外,利用水缓缓流动的声音,可以从立体的角度为人们营造一种全方位的柔和美感。

1.2满足园林景观的多元化需求

从园林景观的多样性角度考虑,水景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园林景观环境是一个自然生态的缩影,其中包含自然元素、森林资源以及水资源等,将环境保护意识与园林景观设计有机融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人文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水是满足园林景观多元化需求的关键要素[1]。将小型瀑布、人工池塘、喷泉、人工溪流等水景融入进园林景观当中,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生态环境的丰富性,也是城市环境多样化的重要体现。在园林景观中融入水景,能使人与自然更加贴近,为人们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1.3凸显东方美学的特点

7.浅析景观意境美的营造 篇七

关键词:景观,意境,营造,艺术

景观是人们生活、栖居在其中的空间和物质环境;它更是人们以感性、知性去体验的对象, 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之所, 是人们的理想、希望、精神皈依的家园。为了实现后者, 人们会去感觉景观, 知觉景观, 渗入情感, 进行想象;还会品评, 思考, 交流, 得到身心的满足。从东晋简文帝入华林苑发出的“会心之处不必在远, 翳然林水, 便有濠濮间想”。这种“会心之处”的意境感觉到1956年陈从周先生在《苏州园林初步分析》提到“境界”, 可见传统园林中对意境美早有领会。而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谈到了类似于意境美的“渗入”这一概念。景观设计本身则通过组织人工与自然的元素来渗入自己心灵的生命力并与参与者形成共鸣, 因此, 景观的意境美已然成为景观审美的一个终极目标。

1 景观意境的含义

景观意境包含了三个层次:1) 感性的景观意象, 是景观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信息传递给人以后, 人所感知的景观, 即景观意象;2) 人所感受到的景观所焕发出来的情趣、气氛, 这其中有情感, 有理解, 有趣味, 气韵, 氛围, 感染力, 张力;3) 前两者触发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 即象外之“象”。这三层是浑然一体, 不可割裂的。

2 景观意境的欣赏

景观意境的基础是生活和人生。它蕴涵着寻常生活的意义, 历史 (是从前的生活和人生) , 人的情感, 人生哲学的意味, 表现着人活跃的生命力。景观意境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是景观设计、营建的完成以后, 在景观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而情感是推动想象不断深化的动力。 想象要成为审美的, 必须要受到审美情感的驱使。景观设计师创造一系列意象的排列、组合, 每一种意象都是情感的一种符号, 一个代码, 设计师希望人们用想象的银线, 将一系列的意象按照内在情感的流动轨迹和生活的发展逻辑有机地整合起来, 从而体味出完整、生动、流转、鲜明的艺术形象。

3 景观意境的营造

3.1 模拟

模拟是很直观的形式构思方法。它是采用“象形”的手段来引起人们的情感, 想象和联想。它是对事物外形的模拟, 较少抽象和提炼, 与原事物的联系是很直观的, 令人一望即知。如美国越战纪念碑里士兵的群雕, 他们持着枪, 表情生动, 俨然在搜寻敌人的踪迹。他们在灌木丛中矗立着, 让人们想象他们曾经经历的烽火连天的岁月 (见图1) 。罗斯福纪念公园的青铜雕塑“等待面包的队伍”也是采取这样的手法, 让人们联想起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罗斯福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3.2 再现

再现是在抓住了某种事物的本质的基础上, 对它进行抽象、提炼和加工, 使之内涵意义更为深广。然后再根据表现的需要来指代、夸张、重构等等。指代是用一种典型的符号代替某种实物, 可能是某个场景, 某种文化, 某种传统, 某段历史, 某种情思等。如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庭“故乡水”的设计中所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感, 赋予流动感的室内外空间组合显示出其背后岭南文化的根基。崖瀑、英石筑成的壁山、高处的亭筑、低处的曲栏、流水淙淙溅落, 这是岭南园林的经典场景, 勾起了海外游子故乡的情思。那一抹故乡水令人倍感亲切, 水声如泣如诉, 令海外游子仿佛闻到了故土之气息, 思乡之惆怅涌上心头 (见图2) 。

重构是指打散或者分解原始系统之间的构成关系, 根据显示表达意念的需要, 在本系统内或者系统之间进行重新组构, 形成一种新的秩序。这种新秩序的建立, 不是简单的符号重复与堆砌, 而是表达新的意义, 又强调与旧的系统之间的文脉精神联系。香山饭店的粉墙、灰砖、影壁、牌楼等均为符号的重构处理。

夸张是指在原有符号基础上作某些局部更改或特殊处理, 以此来强调、夸大、突出某些局部的作用和影响, 增加符号的信息量, 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联想。摩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就是运用传统建筑符号进行夸张处理的一个成功实例。设计注重对传统建筑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 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位置、材料和色彩等形式要素, 在摩尔的策划下都在原有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 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 勾起人们对于往事、故乡的回忆。

3.3 象征

象征是指用某种符号示意某个对象, 符号自身和所示意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官场的联想规则。在象征构成方式中, 符号和示意对象的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所谓狭义是仅指形式设计手法而言, 所谓广义则是指整体所内涵的某种特定意义而言。在此是狭义的。中国台湾光惠文教馆大殿中庭景观就是用了象征的手法。它以岩石、砂、耐阴植物为元素, 组织成田野、山峦、流水来象征“地之意向”, 组织成日月与云彩象征“天之意向”, 表达敬畏天地, 遵循天地之道的意义。

3.4 指示

指示是用文字点出对象的意义, 或是以文字的意蕴使对象的意义得到升华。这在古典园林里是惯用的手法, 有匾额、碑刻、对联、题咏、雕刻、文学、绘画等形式。文字所表达的意向是一种提升, 给予人们更多的想象的源泉和空间。

福州闽江江滩边一景:疏林连着成片的芦苇, 栈桥曲折, 一株枯树, 几块巨石散落。也许人们会在这里体会到某种意趣, 如果他看到了其中一块大石上镌刻的某位当代诗人的诗作, 那他心中的意趣会更加分明, 加深了他的体验, 诗作是“林中日晷, 枯树回声, 惊起已欲落下的白鸟, 挣脱沉重的束缚和无奈……仿佛数枚巨印, 盖上寄往情感深处的信……”

3.5 隐喻

注重隐喻是对文化内蕴深层挖掘, 隐喻意义的探索表现为直观与抽象两种形式。有些设计的隐喻通过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语汇, 使希望表达的概念具有直观的效果, 易于理解。加州情景雕塑园中有众多隐喻:地面由大块南非浅棕色不规则片石铺砌, 暗示荒芜的大地;园中散落的石组中有一组称为“利玛窦景神”, 是设计师度与加州富饶起源的思考;碎石、砂、仙人掌隐喻加州沙漠风光等等 (见图3) 。

4 结语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 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强调景观意境实际上是强调人对景观的参与和体验, 体验的意义在于它为人的生存、人的心灵呈现了一片诗性的、感性的天地。艺术就是要以其特有的感性形式将人类的体验形象化、具体化, 并突显出来, 强化起来, 使人类生活的世界成为自身诗意栖居的家园——这是一切艺术的本质与目标, 也是景观的本质与目标。景观介于自然与心灵造物之间, 与自然一起构成人类生存的空间。只有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 才能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景观艺术和景观美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向荣, 林祷.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93.

[2]王挺.形态与意境——中、西方建筑审美心理差异分析[J].西北建筑学院学报, 1999 (2) :45-48.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55-60.

[4]孙建章.论意境的审美创造性[J].辽宁大学学报, 2002, 30 (5) :26-28.

[5]任军.传统庭院意象特征与意境创构[J].华中建筑, 1997 (4) :98-100.

8.探析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的措施 篇八

关键词:生物防火林带 功能 问题 措施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把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实施绿色防火作为预防林火蔓延,减少森林火灾损失和危害,促

进森林资源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组织制定了生物防火建设规划,专门做出决定明确要求各地把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建设与林业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并采取一系列切实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使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由此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绿色防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生物防火林带由1998年的35.5万公里迅速发展到2001年的46.8万公里,南方福

建、广东等部分省区已初步建成了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随着各地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其良好的多种效益正逐步展现出来。

1生物防火林带主要功能

1.1 防火效能高。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在森林边缘建立阻隔带,或将大面积集中连片森林的分隔成若干小区,一旦发生火情,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缘之外,即使在林内着火,也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带内,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拥有防火林带11万多公里,平均每公顷有林地密度高达15米的福建省,近五年来,全省森林火灾发生率平均每10万公顷3.9次,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44‰,都比前五年大幅度下降。森林火灾损失逐年减少,主要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防火意识普遍提高,防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而初具规模的生物防火林带在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功不可没。

1.2 经济效益好。木荷等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树种,不仅易于栽植,生长较快,而且材质优良,是制作家具和地板的上等原料。据调查,18年生木荷林带,平均1公顷活立木蓄积为126立方米,平均每公顷木荷林带年收入可达数千元。另据专家测算,以新造木荷防火、用材两用林带为例,按现价计算,每投入1元,到公益成熟期采伐,可创产值18.58元,投入产出比是1:18。如营造果树型防火林带,将林带建设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1.3 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营造阔叶防火树种和经济果木林带,一方面可以改变单一林分为混交林,有利于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抑制森林病虫害、保持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原来开设防火线的山脊上栽植防火林带,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森林面积,有效减少雨水对防火线的冲涮,对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作用。一些地方在行政区域交界和山林权属界线处建造生物防火林带,使之成为防火屏障和清晰明确的权属界线,稳定了山林权属,减少了火灾和山林纠纷的发生,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

此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同点烧防火线、开设生土带都是防止林火蔓延的主要措施,但与后者相比较,绿色防火具有许多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每开设1公里10米宽的阻隔带需占用1公顷有林地,全国目前38万公里需占用近40万公顷土地。二是节约投资。虽然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初期投入较大,但维护生物防火林带与维修“全光式”防火线相比,节省用工和经费,据了解,在防火线上种植木荷,4年后林带郁闭,每年维护1公顷防火林带需10个工,而维修1公顷防火线需67个工,对比节约57个工,按每个工20元计,每公顷可节约1140元,如果将目前全国的近40万公里机耕隔离带的一半改造成防火林带,每年仅维护经费一项即可减少支出超亿元。三是防止水土流失。防火线大多开设在山脊、山岗,这些地方一般坡度较大,长期去除地表植被,必将变成不毛之地,一遇暴雨,大部分土壤表土成被冲走,有的形成带沟、地槽,个别地段露出风化石。点烧防火线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偶尔还会造成跑火。营造防火林带则可避免上述弊端。

2 我国生物防火林带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防火阻火中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全国平均每公顷有林地只有2.94米,且发展极不平衡,有的省区甚至还是空白。根据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规划,到建设期末,将建设林火阻隔带343万公里,其中生物防火林带188万公里,使全国平均每公顷有林地有阻隔带24.2米,其中林带13.2米,相当于666公顷为一网格,不仅可以基本控制重大、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而且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据测算,按规划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30亿元,减少水土流失1亿多万吨。

3 生物防火林带工程营造的措施

生物防火林带工程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长期受益的防火基础性设施,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形成网络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步伐。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生物防火林带特有的防火效能和多种效益,提高广大林区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对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为林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3.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把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森林防火发展规划,作为造林绿化责任制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对发展缓慢、达不到标准的地区,应进行通报批评;对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或弄虚作假的,应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3 依靠科技,提高水平 一是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标准,促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加强防火树种的选优、繁育以及防火树种优化配置和提高抗火性能研究,大力推广生物防火林带营造适用技术。三是建立优良树种、优良品种的种源基地和苗木培育基地,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培育优质种苗。

3.4 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一是建立完整的林带管理制度,加强林带动态管理。二是建立检查验收管护制度,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建立奖惩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5 完善政策,加快发展 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增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投入。二是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明确责、权、利关系,确保投资者权益。三是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实行更加优惠的税费政策。

9.营造书香校园主题活动总结 篇九

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精彩纷呈的班级读书活动。

初中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季节,为学生播下爱读书的种子,让他们从小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享受。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少年黄金时代,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无限的积累能量,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引领他们在书海里领略祖国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在书香校园里营造精神家园。

建立班级图书角,选出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登记和学生借书、还书的记录,并利用十分钟晨会等让学生交流看书的体会。书由学生自带,相互交流阅读。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将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刚开始,一些同学不愿将自己心爱的图书带来,怕书被损坏或“失踪”。为了消除他们的担心,我们老师率先将自己藏书中适合他们看的书籍放进了书柜,又郑重承诺:挑选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图书管理员;书被看得越破旧,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就越高,说明书的主人有眼光,奖励同价格的书一本。规定学生每天看书半小时左右,并将那些生动优美的词句或精彩感人的片段摘抄下来,每星期评比一次。他们在提高自身语言鉴赏能力的同时,更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了自己的人格。

二、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成长,认真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成长。在知识高度增长的今天,作为新世纪的老师,要追求自我完善,就要把眼光放开,而阅读书籍是吸收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根本途径。阅读可以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可以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是使老师获得最简单、最快捷、最有影响力、见效最快的成长方式。要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认真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

要让教师勤读书、爱读书,和学生共读一本书,学会思考、记录。定期举办扎实有效的读书活动,能够有效地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制定教师近期、中长期读书书目,让书香伴教师一起成长。《细节决定成败》、《爱心与教育》、《教育过程》《终身教育引论》等中外教师读物成了教师的案头必备。教师进阅览室读书刊时间每周不少于2课时,设计教师读书摘录卡,举办教师读书摘录卡展览。举行青年教师读书沙龙。举行教师读书知识竞赛活动。教师为学生作表率,以教师的读书活动带动全体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

教师读书后以论文、总结、案例分析、情境白描、对话实录、师生书信、典型教案、优秀试卷等形式呈现,以利于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化发展,发挥评价的调节、激励和反思功能。倡导教师写教育日记。为保证该项活动的质量与正常实施情况,建立周上传或上交检查制。每篇字数不限,内容为校内发生的案例,要求真实,鲜活。建立个人的档案袋,作为教师的教科研评价依据。

上一篇:座次下一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