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一等奖(精选6篇)
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一等奖 篇一
一、 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教学本课时不但要继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渗透一点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知识体系上,它是前四个单元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为下一单元新的训练项目“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了一些铺垫。为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巴迪的父母的不同评价对孩子所起的作用。
3、通过学习,总结生活中对爱的点滴感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
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明白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对孩子的爱。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恰当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们构建“导——读——悟——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分页标题#e#
学生用“明确目标要求——重点部分精读细品多思——辩论之中悟情明理——综合实践锻炼能力”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课伊始,老师引导学生背诵《题西林壁》,以此引导学生领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人或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进而老师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对于作者“我”所写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分别是怎样评价的?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而揭示课文主要内容,既激发兴趣,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在这一环节设计中体现尤为突出。
老师过渡:“我既得到母亲的赞扬,又得到父亲的批评,究竟这两种评价对“我”有什么作用呢?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课文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5——17自然段。接着运用“质疑法”理解课文内容。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问题加以梳理,最后形成两个重点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2)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分页标题#e#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以后,引导学生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这样学生就在读、悟、问、议的过程中解决课文重难点。最后,多形式的朗读读好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
(三)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们设计了“拓展文本,联系生活”这一环节。
首先,安排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如果说爱有两种,一 种是慈祥的母爱,一种是严厉的父爱,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这里,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实践证明,辩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的过程。
在辩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引导。通过辩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种爱都好,缺一不可,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辩论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后老师进一步拓展激趣:“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请大家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学生就走出文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师生、生生灵活互动,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四)以诗结尾,升华情感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精彩极了”和“糟糕头了”》结课时,老师提供一首现代诗《教育与孩子》让学生齐读,来结束我们这次爱的行程。
教育与孩子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涩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这样以诗结尾,既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情感得到自然升华。分页标题#e#
(五)推荐美文,拓展延伸
《父爱,在拐弯处》《爱的教育》等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在设计板书时,紧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人物、关键语句,用帆船代表人生方向,帆上的“心”中写了“爱”,帆下船体写了“成功”,意思是慈母的鼓励和严父的批评都是对孩子的爱,他们能让孩子把握住人生方向,扬起“爱”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这样的设计就使静态的文字、图案中包含了动态的思路,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有利于激起学生乐学情绪,强化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一等奖 篇二
“可怜天下父母心”, 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母的用心,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很好的解读素材。课文主要讲父亲和母亲对作者童年时一首诗作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对父母的理解, 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1.用教材教, 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通过例子要解决的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解读教材, 教师必须深入地理解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目光要放远, 眼界要开阔, 忌做井底之蛙, 忌把学生带入无限窄小的“井底”, 走不出教材圈住或人为设置的种种束缚。
2.用智慧教, 不拘泥于传统。
寻求智慧的教与学的方式, 汲取先进与传统之精华, 努力使课堂充满智慧, 使课堂呈现智慧气息, 使学生也变得智慧起来。智慧是力量之源, 智慧能带给课堂更多的生成。
3.用生活教, 不拘泥于课堂。
生活处处是语文, 让学生把生活带进语文, 把语文带进生活, 语文———生活———课堂有机结合, 使语文教学建构于广阔的背景中, 具体可感, 亲切可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解读“可怜天下父母心”, 初步感知爱。
师:同学们每天目睹家长接送你们上学放学, 每次看到他们不厌其烦地关心你们的学习与生活, 我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从自我体验出发, 交流各自理解)
师 (小结) :作为父母, 最大的伤心莫过于孩子不能理解他们的爱。爱的方式多种多样, 我们怎样来理解这些不同方式的爱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教学。
环节简析:从生活走进语文, 在一幕幕爱的生活情景浮现与描述中解读“可怜天下父母心”, 让学生初步感知爱, 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思想与情感的铺垫。
2.解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初步理解爱。
师:自读课题, 谈谈你发现了什么?透过“极了”和“透了”, 你又有什么发现?
(板书“极了”“透了”, 加上双引号, 理解这都是“极端的断言”)
环节简析:“极端的断言”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这样处理, 化难为易。
师:请抓住文中描写时间的词, 把课文分成七八岁时、几年后、成年后三部分。精读第一部分, 画出有关句子, 学着从关键词句中体会妈妈、我、爸爸的不同反应, 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到学习小组交流, 从个性朗读中表露人物的心情。
环节简析:小组合作前, 先让学生与文本交流, 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小组, 让学生有备而来。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与学生交流, 使学生的各自体会得以交融, 互相影响, 有机促进, 从而丰富他们的体验。
师:有感情朗读语句, 从关键词句中体会人物心情。
母亲的反应:母亲一念完那首诗, 眼睛亮亮地, 兴奋地嚷着“:巴迪, 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摸着我的脑袋, 笑着说。“亲爱的, 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 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巴迪的心情:得意洋洋, 迫不及待,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 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父亲的反应:“对不起, 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不明白, ”父亲并不退让, “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环节简析:上个环节, 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共鸣, 与本组学友对话, 与学友共鸣, 此环节, 让学生与全班师生对话, 交流读文本的体会, 从文字间读出母亲坦露的爱, 读出父亲深沉的爱, 读出作者由喜到悲的失落心情。
师:请体会父母不同的评价标准:母亲为了鼓励巴迪, 认为巴迪只有七八岁就能写诗, 而且是第一首诗, 强调的是巴迪写诗的行为, 所以她给了巴迪热情的鼓励———精彩极了。父亲强调的是这首诗的质量, 所以他给了巴迪严厉的警告──糟糕透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复习导课, 初步总结感受爱。
师:面对作者的第一首小诗, 父母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作者当时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解读作者的思想变化, 深入理解爱。
师:几年后, 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找一找──人物思想变化的句子;读一读──从中读懂了什么?说一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师:几年后, 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 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 抓住“不得不”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在母亲一如既往的“精彩极了”的鼓励声中, 巴迪仍然充满热情地写作, 而表面冷酷无情、经常泼洒冷水的父亲的严厉使巴迪一直没有被赞美冲昏头脑, 成年后他终于成了一名作家, 此时的他又是怎样理解父母的?
(师:解读“幸运”———同时拥有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严厉, 使他有信心, 使他有进步)
师: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一个作家, 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 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够的, 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 需要有人时常提醒“小心, 注意, 总结, 提高”。
师 (小结) :来自母亲的力量是一种鼓励的爱, 慈祥的爱, 而父亲的心一般不易觉察, 他们的爱比较理智, 比较严厉。两种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缺一不可。“精彩极了”也好, “糟糕透了”也罢,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爱的方式不同, 目的却是一致的。日常生活中, “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的爱, 你有过类似体验吗?请举例说说。现在你是如何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子女, 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这种爱呢?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篇三
地点:巴迪的家
人物:巴迪——7岁的孩子、巴迪的母亲和父亲
[幕启]
巴迪(递过去一页纸):妈妈,您请看……
妈妈(兴奋地):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简直精彩极了!
巴迪(腼腆而得意):是的。
妈妈(搂着巴迪):啊,我们的巴迪成小诗人了。
巴迪(红着脸,但显得迫不及待):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妈妈(摸着巴迪的脑袋,笑吟(yín)吟地):你爸爸晚上7点钟回来,他看到你写的诗也会高兴的。
巴迪(高兴地):我把诗再重抄一遍,加上一圈美丽的花边,这样更好看。
妈妈(赞许地):这是你自己的事,你爱怎么做都可以。
(巴迪做完了这一切,就满怀信心地把那页纸,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焦急地等待爸爸回来,心里盘算着,爸爸会怎样赞赏自己写的诗。8点钟,父亲终于回来了。)
爸爸(目光停留在那页纸上,随即拿起来):这是什么?
妈妈(兴致勃勃地):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爸爸(平静地):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
(父亲开始读诗。巴迪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10行,可他觉得读了很长的时间。)
父亲(把诗放回原处,淡淡地):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巴迪(眼睛湿润,低着头,委屈地):这……
母亲(大声的):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父亲(毫不退让):我不明白,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巴迪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画外音]后来巴迪在妈妈的鼓励和爸爸的鞭策下成长起来,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他深深懂得,正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股风不断地向他吹来,他才能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向正确的方向驶去。“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共同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可以开始了吗?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下面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后,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应是“得意洋洋”,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应是“痛哭起来”。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针对以上教材分析,综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抓住“精彩”和“糟糕”两个词语,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词语,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2、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提出问题“到底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思考“母亲和父亲在读过作者的第一首诗后,有什么具体的表现?我对父母的评价又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4、研读课文后半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感受父母的爱。
5、积累喜欢的语句,练习背诵,升华情感,体现文本价值。这样确定教学目的,可以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并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二、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并且处处体现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
2.读中悟情,激发感情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进行了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写法的模仿,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至于学生,主要通过批注来与文本对话,同时,在读中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打算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主学习生字词。第二课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下面,我就将自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作一具体说明:
(一)复习导入,走进文本 1.我先让学生听写“精彩”、“糟糕”。
2.听写完后,接着让他们说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分别课文中谁的话。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不同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4.我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学生齐读这一句子。
【我的这一环节:先以听写词语导入新课,既对上节课内容进行了回顾,又能为这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准备。】
(二)、深入学习,体会情感
1.我先让学生快速读1—14自然段。并思考: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我的?“我”的变现怎样?父亲又是这样评价我的?“我”有什么反应?(并出示:语句: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父亲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我的反应是:得意洋洋 痛哭 并指导学生读出父母不同的语气。
小结:看来,父亲和母亲的评价截然不同。
2.接着我又这样引导:同一首诗,父亲和母亲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 ?小组合作交流。再指名说说。
下面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第一步:体会母亲爱
(1)我紧抓母亲的评价: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孩子们你从眼睛亮亮看出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预计学生会说从眼睛亮亮可以看出母亲特别的兴奋)那你能用兴奋地读读吗?我再指名学生读句子。
(2)巴迪受到母亲的表扬与鼓励,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出示: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画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3)我又设疑从哪里看出来我的高兴与自豪?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我是这样过度的:得到了母亲的赞美,巴迪对写作充满了信心,他多么盼望父亲也能给予他一样的评价呀!我们来看看他是以怎样的心情在等待父亲回家的。第二步:体会父亲的爱
我这样启发学生:你现在就是小巴迪,你等了父亲一个下午,你都做了些什么事?为什么这么做?你从这三个句号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等啊等啊,到了七点,你在想?(抽生交流)七点一刻了,你又想到了什么?(引导想象)等到了七点半了,你在盼望着什么呢?接着我让学生读这句话。如果学生读得不够深入。我便进行范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来。
(我的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谈话,有助于学生走入文中,切身体会到小巴迪热切地期盼着父亲给予的评价,他想象着会得到父亲的高度的赞扬。这种心情,与他得到父亲评价后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是怀着自豪的心情,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父亲的到来,可是父亲却这样的评价我的作品,真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课件回到父亲评价的句子。):于是我出示课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 父亲并不退让,“ 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我紧扣:扔”设疑?从这个“扔”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扔掉的仅仅是我的作品吗?(师生讨论交流)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了:父亲扔了我的作品,并不是为了扔掉我的写作的信心,更是为了扔掉我得意扬扬的不正确的心态,父亲是希望我能清醒地认识到我的写作水平,他希望我的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作品,正确地对待自己。从而体会到父亲对我深深的爱。第三步:体会父母的爱
1.父亲的评价是正确的吗?课文哪句话说到了? 读一读。
2.“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首诗确实很糟糕。” 那么母亲为何会给“精彩极了”这么高的评价呢? 指名学生交流后师总结:母亲是针对一个8岁孩子能写诗这种行为进行鼓励,而父亲是针对诗的质量做评价。最后,我明白了,母亲的鼓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板书:鼓励),父亲的严厉是警告的力量(板书:严格),两者都是父母对我深深的爱(板书:爱)。3.巴迪成名后,他为什么会“越来越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我有个慈详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肃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4.我再进行小结:正是由于有父母“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评价,“我”才成为了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才会越来越体会到自己的幸运。5.我这样引导:我们再次深情地读读第17自然段吧。读完后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交流,互相补充。6.再全班交流。7.【这环节的设计:我紧紧抓住母亲的爱、父亲的爱、父母的爱,通过父母的两种不同的评价,对巴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爱。】(四)。.联系实际,延伸学习1.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中的巴迪面对批评和表扬,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倾覆。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电影《师生情》里有位白人教师。他在给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地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个孩子缓缓地抬起头,张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了两个。”
2.我接着引导: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生活当中鼓励的力量。拿起笔来写写我们身边来自“爱”的力量吧!3.学生写话,写完后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将课内引申到课外,感受教育和爱的力量,写一件身边的事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父亲
爱
鼓励 严格
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一等奖 篇五
(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19课,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博格。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文章的作者巴迪在童年的时候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却得到了父亲和母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形象的描述了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联系十分密切较容易理解,不过也有一些含义深刻但具有启发性的语句需要学生结合自身加以感悟。
本片课文重在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并感受生活中不同方式的爱。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7个生字,读写15个生字词;理解“一如既往”“扬扬得意”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父母为什么会对巴迪的诗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3、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的爱,感受爱的不同方式。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方式的爱。
(四)教学难点
体会巴迪对父母的爱的理解,让学生感受爱的不同方式。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学生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心情。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具有强烈启迪性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爆发的源泉。
对教师而言,本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谈自己情感体悟,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将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着重以师生、生生探讨合作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师通过“引导—诵读—体悟—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明确要求—精读文本—体会情感—升华情感”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题导入。
抓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对加引号的反义词,请同学们理解引号的作用和反义词的运用,齐读课题,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为什么会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二)讲读课文前半部分(巴迪童年时期)。
1、让学生找出文中父母在面对巴迪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时有什么反应?并在小组内讨论这些语句分别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体会巴迪父母亲对巴迪不同的关怀。
2、引导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叙述巴迪童年时期的部分。
(三)讲读课文后半部分(巴迪少年、成年时期)。
1、少年时期的巴迪对待父母的评价态度有什么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15自然段,小组讨论找出答案。在这部分讲解“不得不承认”的双重否定句式。
2、成年时期的巴迪对父母的评价又有什么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正确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爱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为感情升华做铺垫。
3、让学生仔细品味课文最后一段,找出喜欢的或是不理解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着重讲解“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和“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回忆并讲述自己身边的看到的、听到的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巴迪的事例,结合自身实际,体会实际生活中“鼓励”和“警告”两种不同方式的爱。
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一等奖 篇六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是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关爱,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给每一个读者都能留下人生的启迪。在胡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精心地建构课堂。很好的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并且处处体现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从而让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孩子,从文本中得到了人生的感悟。
具体来说,本节课有三大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材处理独到,课文内容很多,但麻老师能提纲挈领,扣住重点精讲课文,做到了长文短教。
在导入上,麻老师直接揭题,让学生围绕父母看了我写的第一首诗后,分别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之后,有什么不同的反应?这个中心问题去读书,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读懂句子表层的意思。使整个教学程序简洁有效。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对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老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通过从老师提供的审题入手读文法,品词析句读段法,拓展思维、迁移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读、悟、问、议、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父母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让他们与巴迪一同得意一同忧伤,从而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
课堂上,老师非常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很重视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阅读。
回顾整个课堂,教师的语言并不多,但是很精练,提示很到位,凸现文本价值。时时能把课文与实际联系起来,并能及时地予以恰当的点评及鼓励。眼睛能及时地捕捉到每位学生的动向,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也很灵活,确实体现出了一位语文教师的功底。而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麻老师不仅是让孩子学会了知识,在情感上也得到了一次升华,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滋润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懂得了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所有给过他们帮助的人。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一等奖】推荐阅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06-30
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07-12
作文那一刻我害怕极了10-13
味道好极了初一作文500字07-20
新婚精彩贺词06-17
婚礼精彩致辞07-09
精彩成语谜语07-18
林业精彩演讲07-29
精彩比喻句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