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

2024-08-13

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共8篇)

1.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 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使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一部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素质不高,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对此,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对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为目标,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模式。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因此,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好的,并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关心民生;生活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令人担忧

尽管各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课程的门类和课时设置越类越来越多,政治学习也常抓不懈,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还有些大学生认为应当是“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这说明,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2.政治取向中夹杂功利色彩

不少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把参加政治学习、入党、当学生干部,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过多地把个人利益隐藏着思想政治中,缺乏青年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政治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处于浅层次,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

3.心理问题突出

伴随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重荷,社会问题积累产生的思想困惑,部分青年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4.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作为教育的主要功能,但往往忽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同时,有不大学生不能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面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我认为制约和影响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环境的影响

(1)受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未完全建立,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一些行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

(2)受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在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精神垃圾通过网络涌向大学生,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提出了挑战,也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

2.传统的教育体制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学校和教师把德育放在次要地位,而把智育放在了第一位,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成了最重要的依据。抹煞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及道德意识等的养成。这使得教育的性质变成了应试性。“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当学生走出学校时,面对需要创新和专业性知识的经济社会会有挫败感。其次,教学内容的设置也不尽合理,教育工作者也没

有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事实表明,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主体精神,反映到实际中就是缺乏创新意识和社会意识。影响素质教育的进程。

3.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代家庭的父母有时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使其实施的培养教育内容有较严重的偏差,呈现出重物质追求的教育轻传统道德的灌输,重技能培训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倾向。同时,某些家长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还有一些家庭夫妻感情的破裂直接影响了子女的心理和性格,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社会,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的形势及社会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多个方面着手,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也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1.社会应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防止腐败现象、侵犯知识产权、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问题、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建立政府部门清政廉洁、社会各界遵纪守法、公民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减少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社会用人机制,为素质教育作好正确导向。

2.使高校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应针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相应改革。

(1)建立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把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修养、法律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专业水平都纳入其中,并且比例要适当,改变以往主要以成绩评价学生的标准。

(2)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首先,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开展了特色教育。在整体优化、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原则下,对原有课程体系去粗取精、精简优化,再有机融入符合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崭新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修身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四大板块”。学科课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和基本技能;修身课包括包括德育、心理教育、音乐、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格、兴趣和人文素质;生活课培养大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包括生存、保健、保险等内容;隐性课顾名思义是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课程。这种课程没有特定的内容,形式也可以多样,比如定期不定期举办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并富有积极意义的学生活动等。其次,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上,由单一性目标向综合性目标转变,由过去传统培养“技能型”或“智能型”等转变到注意学生整体素质,健全个性发展,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改革,形成了学校现有的综合教学目标。再次,在教学方法、技术的改革上,注重多种方法整体效果的优化。学校在改革课程的同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二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先进的教学技术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富有趣味,而且减少了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在多学科学习中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增强大学生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拓展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使家庭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学校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那么家庭则是促进和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的后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的素质、习惯,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学习态度、心理素质等无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配合作用,作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坚强后盾。首先,努力培养家庭成员的感情,让学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其次,家长要适时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榜样的作用来影响感化子女,从而达到相应的教

育目的。再次,摒弃过去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跟子女做朋友,多与子女沟通。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素质教育正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提高,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场重要变革,高校应担任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邱观建。面向21世纪高校素质教育新体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向小壮,李学林。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论[M].重庆:西南交通工大学出版社, 2004,(9).[4]夏威。大学生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5]李玉华 李景华。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 篇二

一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就要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因为在当前的国家基本政策中就要求要依法治国, 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为营造这样的法制环境塑造了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教学任务。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针。只有具备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与社会成员普遍懂法的条件下, 才能更快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更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责任。因此, 要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要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就必须使大学生明白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将法制教育过程中的困难一一排除。让大学生在知法懂法之后, 能够在社会中履行公民的责任, 认真执行国家依法治国的方针。

2.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素质是具有可塑性与时代性的。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包含了属于政治思想素质的法律素质, 同时它也是重要的法制教育内容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中的内容来看, 各个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重视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 这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明确地提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学, 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大势所趋。

3. 法律知识普及的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为大学生今后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法律知识的普及能够全面地增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 加深对法律了解的程度, 是我国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制教育是法律知识普及的主要手段,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利于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普及法律知识, 是当今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是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的保证。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是法律知识普及的需要。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1. 法治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碰了法律底线而犯罪的现象, 这是思想的局限性与没有树立正确的法治观造成的。因此, 要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法治价值观, 让法律成为学生今后处事的衡量标准。

第一,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通过了解法律在自身心里产生的客观意识, 是一个具有法律规范性特点的观念, 能让人在社会中形成自觉的意识体系。

第二, 培养学生的权益意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处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第三, 培养大学生的程序意识。程序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遵循法定的程序, 正确地行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2. 公民意识的养成

法律的执行对象就是行为, 法制行为是实现法制目的的主要立足点, 而法律意识就是支撑行为发生的依据。社会的正常关系很大部分都是依靠法律维系的, 是对社会利益分割的保障, 法律已经成为衡量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 这整个体系是需要行为去实现的。要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重要切入点,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法律的概念, 使其逐渐形成法律意识, 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 也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履行公民的义务, 杜绝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

3. 法律知识和法理的教育结合

法制教育人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但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有效地将法律知识与法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式。法律知识对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衡量公民法律素质高低的标准, 充分掌握法律知识能够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因此, 要对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 进行法制教育, 达到增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目的。首先, 要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学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其基本的理论观点, 然后向学生传播国家的宪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大学生应当了解的法律法规

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应当及时地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法规, 正当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自己在学校中遵守校规校纪的经验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比如, 了解我国的《民法通则》与《婚姻法》, 知道作为一个大学生参与民事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了解我国的婚姻是建立在男女双方自愿情况下的。从法律中明白自己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 切实地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

三深化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途径较多, 其有效的策略有:深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材料、实施依法治校。通过这四种教学策略, 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意识。

1. 深化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的理论知识不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安排法制教育课时较少, 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较多,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条件下, 无法显现出教学效果。要改善这一现象就必须提炼出法制教育中的精髓, 把重点放在重要的知识点上, 将难点简易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中领会法律精神的本质。以让学生遵纪守法为目标向学生讲述法律的禁区, 重点是要向学生传达一种为何不能触碰法律禁区的原因。利用相关的案例, 让学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防止今后犯相同的违法错误。

2. 提升教师素质

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是高校法制教育开展的必修课,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高校必须依照法制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配置, 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与专业水平。只有建设一支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的师资队伍, 才能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做出切实的贡献。

3. 优化教学材料

要对高校的法制教育教材质量进行提高是因为法制教育的教材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是一般的法律教材无法比拟的。教材必须突显出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进行准确的定位, 制订出能体现法制基础功能的教材。在今后的法制教育过程中, 要不断地对之前的教材进行改善, 根据发展的需要, 对教学大纲、相关案例、参考资料等做进一步的调整优化, 最终达到从主观上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的教育目的。

4. 实施依法治校

我国当前的治国策略就是依法治国, 高校必须采用法律的手段来治理学校。实施依法治校, 是依法治国战略思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体现, 践行依法治校能让学生更加明确法律的重要性。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 首先要规范学校的校规校纪, 并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调整, 使其充分地适应“法”的存在。在当前的各大高校规范性文件中, 很多都缺乏维护学生权利的规定, 要及时地进行改善, 保证学生享有法律保护的权利。其次要增强学校相关负责人与领导的法律意识, 从上级命令中将学校管理和学生利益相结合, 一切以法律为基准,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加强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显重要。大学生是一个即将迈向社会的群体, 所以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是有必要性的。综上所述,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教育, 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制理论教育, 要适当地将实践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起来。最终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使其为社会和谐作贡献。

参考文献

[1]于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2

[2]徐涛.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2

[3]李峻.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 2012

[4]迟会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0 (6)

3.浅谈大学生法律教育 篇三

大学生是新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其重点并不是其掌握了多少法律知识而更多的是体验新时代的法律观念,为整个社会树立榜样。与此同时,并不能忽略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坚定自己的法律信仰。“少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如果大学生连自身的权益都无法正当的维护,那么社会责任的承担就无从谈起。现如今的一些大学生的心智发育并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部分行政司法腐败已经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内心,使得部分学生丧失法律公正的信仰,一部分学生初步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能够自觉运用法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但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尚不能正确认识到法律的作用,在思想认识上并不主动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用法律思维、树立法律信仰至关重要。大学生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对法律的意识尚不明确,对于自身接受的法律教育内容也多半是一知半解,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也往往很单一,他们可能渴望关心民主进程,渴望在思想上能够树立法律权威,渴望了解与自身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但由于他们的法律基础知识尚且匮乏,处理问题上极易冲动缺乏思考。

二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途径

(一)大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

高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大学的课程中设立了公共的法律课程供学生学习,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拘泥于形式,是目前高校所存在的固有的缺陷。法律公共基础课程的普遍开设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法律教育在经历了社会变革、经济体制改良等30个年头过后并没有改变其传统的教学宗旨、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致使有的学生只是随便听一听,以应试为目的考前简单背背,等考试结束后都会将这些抛到脑后,从而失去了学习法律知识的意义。他们的教育程度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法律知识了解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其次,一些高校确实也加大了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力度,但是在开设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开设专业的界限,无论是“理工农医”还是“文史政经”所开设的公共法律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或者利用较少的课时笼统的讲完法律专业学生花很多年才能学习完的内容,这不仅没有达到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目的而且也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建立法律教育知识的体系,学生们在面临真正的问题时还是无从下手。因此各高校在对待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问题上还应该继续秉承探讨精神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参与法律实践,使学生们产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获得法律知识。

(二)大学生违背法律教育的现象

法律教育作为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不仅是衡量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大学生们对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因素的总和。目前针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高校设置的法律教育课时较少,学生们无法在既定的时间内领会过多的法律知识,造成自身所学的法律知识不够系统、完善。所谓的法律教育课一般均为“大课”,由于上课的人数较多,接受学习的学生不能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心领神会,而老师也不能对同学们的问题作出一一的回应,几乎达不到法律教育的真正目的。

其次,高校们所开设的大学生公共法律选修课总共为54学时,而在这有限的学时里,既要完成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任务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参与法律实践,如果还要将法律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单靠这仅有的54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一些高校又要开设如:“模拟法庭”等类似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期间必定会涉及到安全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各高校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再次,法律教育课程通常与思想道德基础相结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同学们对知识的误解,建议各高校可以将法律公共课单独开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于2005年2月接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进一步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了一个新的定义(简称“05方案”)。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提高了法律教育课的实质,同时也让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最后,针对我国目前教授法律公共选修课的教师队伍实力来看,呈普遍欠缺趋势,有的并非是正规法律专业毕业,有的是跨专业进修,多半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独到见解和钻研精神。因而造成了教师队伍不庞大,不专业,学生学得不彻底,不系统。

因此,作为替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必须先从教师本身做起。否则,社会上将会出现更多由于缺乏法律知识而造成的伤害事件。如马加爵、药家鑫等。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在当今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造成了学生们只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素质的培养。只有真正的将法律知识充实在自己的头脑里,才能尽量避免或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三大学生法律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实践性

为了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须在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模式上多下文章,只有新的法律教育模式的出现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不仅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因素,还能影响他们对待事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仍需要不断完善,部分大学生面对一些社会的不良现象,产生误解致使他们恣意地以身试法。针对这些现象,高等院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法制课堂,更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来教育后人,引导学生,避免空谈,莫让法制教育仅仅流于形式。有条件的院校,要组织学生到法庭、监狱等参观学习,也可以邀请司法人士到校开展法制讲堂讲座。必要的时候,要把法制教育考核作为大学生评优的标准之一。总之,要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同时也要敢于同一切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即当自己合法的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正确、理性地拿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所以只有加强法律教育的实践性,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endprint

(二)教师队伍法制建设的强化性

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素质的加强,以便于传授知识的高效性。其次,定期组织教师们培训,强化法律专业教师的技能,普及非法律专业教师的法律知识,从教师队伍做起,做好学生的榜样,指导学生参加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帮助学生从法律实践中习得法律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在法律上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校园教育与社会执业能力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和传授法律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用法律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法律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及道德,而且还能让大学生在真正懂法知法的前提下更好地向社会过渡,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三)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人格

我们应当鼓励高校继续开设法律课程,完善教学大纲,增加教学课时,提高课程质量,通过法律实践来获取学生对法律教育的主动性。法律的课程还可以针对不同专业而开设,如会计学专业可以开一些经济法、工商法等,文科专业可以开设像民法之类的课程。针对课程的改革与调整,还可以将法律脱离出传统的思修、马哲等政治类的学科,单独列出一门供学生选修,或作为必修直接加入学分。总之,各高校应当重视法律教育的相关工作,努力让教师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领会更多的知识,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涉及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师选拔、教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多个方面。是一个艰巨复杂的教育工程,特别是法律教育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律教育的精神、法律教育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人格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升。

法治的社会需要靠大家来维护,而维护的对象主要应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因为他们是时代的新生力量,但由于他们涉世未深,社会经验尚浅,所以要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作为思想道德的基础,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据了解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最易产生剧烈的心理冲突,所以可想而知法律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如果稍有差池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另外,学生通过法律教育的培养,法律意识会逐渐提高,对于整个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而言也必会有增无减,这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思考都是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英华.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浅探[J].江苏高教,2005(2): 139-140.

[2]靳诺.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25-28.

[3]栾雁雁,冯德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律素养培养新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78-80.

[4]冯玉军.论国外法学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借鉴[J].中国大学教学, 2013(6): 92-96.

4.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 篇四

摘要:探索性别化的创业教育,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从理论上说,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展了社会性别理论。从实践上说,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引领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意义

近几年许多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不区分性别差异的教育模式,高校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这无疑会导致女大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对创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因此,探索性别化的创业教育,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了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

创业教育是在世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而劳动力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近年来虽然众多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针对女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还比较少。尊重男女差异,重视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题研究,探索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将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

2、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

创业教育的研究极大丰富了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弱点。而区分男女的差异性而开展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有效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分社会性别的一刀切的思想,必将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更多的同学理解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创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认识到培养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型创业人才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3、发展了社会性别理论

马克思说过,“每个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我国女性占总人口的一半还强,女大学生已将占高校人数的一半,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女性在入学机会、专业分布、就业等方面与男性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是实行无差别教育的,在教育的多个侧面一直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种种性别偏见和歧视现象,这对女性的成才和发展构成直接或潜在的阻力,最终妨碍了真正的教育公平的实现。高校针对女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她们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不仅为自己赢得地位、荣誉和尊严,也真正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推动女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面对日益艰难的就业状况,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之中。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一些代表认为:“信息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遗憾的是,女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分析原因,专家指出,排除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女大学生缺乏创业教育。高校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女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她们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为她们把所学知识变成现实财富提供准备,勇于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有利于引领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

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女大学生传统的被动就业观念,形成积极创业的现代就业意识,带动社会整体就业观的转变。高校通过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她们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思路,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使大学毕业生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这是女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3、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独立意识,促进个人发展

据美国妇女商业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女性创业时代正在来临,在中国也有一大批法人代表为女性的企业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女性与男性有先天的生理差异,同时传统社会习俗在女性身上留下的一些烙印也使得女性拥有不同于男性的后天其它特质。历史的发展要求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实现自身价值。一个社会越是文明、开化,就越强调女性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统一。女大学生处在奠定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有不同于男性的特质,也有不同于已经进入社会中的女性的特质,因此,高校应重视这些特质和差异性,对女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提高她们的社会独立意识,促进个人发展,做到两性发展的平等。

5.浅谈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五

看到上面的罗列,想必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识吧?透过景象看本质,从上面的展开态势来看,现在的大学生缺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觉性,存在实用主义、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根底文明本质差,心理健康疑问杰出等,可以说大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疑问、品德疑问比较严重,存在的疑问还许多。

1 大学生德育疑问发生的因素

1.1 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家教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遭到家长的溺爱,使得孩子构成“唯我”的观念。此外,孩子上学后家长眼里只要分,别的比如意志品质、思维涵养等品德层面疑问均不予注重,造就了一批分高德低的疑问孩子。

1.2 学校德育实习误差,名利化日趋严重。长期以来,学校德育通常被涂上名利主义的颜色,德育工作的起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求,而忽略青少年的身心展开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唆使青少年参与政治学习和许多的社会政治活动,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国民根底文明教育、行为习惯练习和品德情操的培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质与位置,无法完成真实品德育人功用。德育既不是“思维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更不是“品德教育的简称”。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少完好的了解,在德育实习中就会呈现误差,乃至影响人才培育的质量,遭到前史的赏罚。

6.浅谈书法教育与学生的养成教育 篇六

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为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实施养成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书写水平又是衡量学生综合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教育部把书法课列为中小学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受到老师的高度重视。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养成教育变成了制度和“禁令”的框框。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都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单纯的从学生的行为习惯训练入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并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古人云:“书法养人之德”“字如其人”等正是把书品与人品相提并论。因此加强书法和养成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全面协调发展。书法课程的将成为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良好载体。

近年来,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并承担着班级书法课程的教学工作,把书法的学习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融合,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推动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有效作用.一、中学书法课程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书法课程的开展把书法的学习提高到了一个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高度,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中无论是语文课、历史课、美术课等都融合了书法教育的思想内容。因此书法的学习不应局限于对传统书法的简单的传授和掌握这一狭隘范畴中,做为一种文化应该结合国学文化教育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等诸多的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

中国书法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学生养成教育的丰富素材,因此,正确的挖掘书法教材中的教育内涵,以书法教学为契机融合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例如:在欣赏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时,我给学生讲王羲之醉酒写兰亭,用《黄庭经》抄本换白鹅的故事教育学生做成功一件事需要勤奋努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讲欧阳询三天三夜坐在石碑旁临摹索靖碑,终于领悟到了索靖书法的精髓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等。通过大量的书法家的励志故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的重要性。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誓死抵抗叛军 战死沙场的故事等,有利于理解中国国学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崇高深广的哲学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我利用部分学生喜欢楷书的心理,教育学生“字如其人”追求“正直”。

教育学生写字和做人一样,规规矩矩、堂堂正正等等,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在书法课中我讲述张旭醉酒写狂草,讲述王羲之挥笔写兰亭序等,从字的结构和章法中体会书法艺术的抒情性,领会汉字的表意功能和结构的完美统一,从而体会‘书品即人品’的内涵。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书法课程的内涵丰富,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善于利用都会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书法学习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使学生的养成教育润物细无声

融书法学习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并非是让教师在其他课堂中讲解书法的知识,而是将书法的要求和思想渗透到学生的点滴的学习过程中,以写字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前,中小学教师书写技能的素养的缺失非常明显,中小学教师中,能达到板书要求的教师达不到百分之三十,因此,书法教育的示范性和教育性就大打折扣。我在平时的课余时间总是喜欢临摹字帖,所以我总是把黑板上的字书写的整齐而规范,后来我发现这种良好的习惯居然影响了学生,班级的部分同学总是有意无意的在自己的作业和笔记中临摹我的字,长期以来学生的书写水平有了明显的好转,班级的同学由喜欢我的字而更喜欢上我的课。由此可见,对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的“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生应该学会写铅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规范、整洁、端正地书写汉字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对此在学生每天的作业中,我要求学生写正确的汉字,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写规范端正的汉字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看到学生的作业我总是用赏识的口气鼓励学生“如果能这样写就是非常好的作业了”“你的书写长进不小啊”等鼓励学生,学生的潜意识中总是期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肯定,中学生尤其如此,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的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成长中自然的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精神动力。

有一次,我新接手的一个班级有一个叫黄杰的学生,作业字迹潦草,是出了名的马大哈,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听课也坚持不住,我便让他练习书法,刚开始他写了十几分种就坚持不住了,训练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这些毛病渐渐的消失了,能平心静气的一笔一划的写出了一行一行整齐的字,整个作业看上去美观了许多,家长也能看到可喜的变化。正如陆维剑先生说:‘若每天有一小时之练习,即有一小时之怡静’。所以加强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很好的作用。

学习书法,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生会在学习书法的一笔一划的训练中培养起认真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克服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坏习惯,从练字中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和良

好的思维方式。

三、以书法教学为契机全面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继承和弘扬国学文化

书法教学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国际形势对培育综合型新型人才的需要,以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去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培育综合型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才会自觉的去了解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书法的真正意义,才能热爱祖国的国学文化,做书法艺术的传承人。

7.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 篇七

所谓素质教育, 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 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亦即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素质教育下, 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 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 也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综上所述, 学生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道德文化素质。

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 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 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 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

1.2 专业素质。

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1.3 心理素质。

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 积极乐观的态度, 健全的人格等。

1.4 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2 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必须先看到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大学生素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现行政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 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 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2.2 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

据有关调查显示, 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 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 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2.3 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偏离。

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 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 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 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2.4 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缺乏。

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 但对祖国的地理、历史、文化非常无知。

3 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的形势及社会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多个方面着手,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各领域都需要大量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 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 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这些主要措施有:

3.1 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提高道德文化素质。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 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 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 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 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时期,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也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1) 学校应努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 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 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修养。

(2) 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 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 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 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 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3) 学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 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 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 开拓视野, 增长才干, 提高综合素质。

3.2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素质

(1)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加强实训, 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高等教育继承和保留了科学、严谨、系统化等优良传统, 但重理论轻应用,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仍很严重, 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落实。

(2) 调整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结构, 抓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 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 并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对理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 以促进文理知识相互渗透和融通, 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 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 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3) 实施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专业化实用型人才。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 其目的:一是通过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情况, 从而可以为丰富教育理论内容提供实践依据;二是通过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 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 做到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 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心理素质。

最近发生在深圳华为公司的员工自杀事件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 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据权威部门统计表明, 目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 其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大约有10%以上, 这个数字给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敲响了警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 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 成立心理协会对大学生提供咨询;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 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 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不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一国国民的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关乎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身体素质, 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学院应成立院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舞蹈队等活动团体, 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让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责任编辑:王青翠

摘要:何为素质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提出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提高道德文化素质;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心理素质;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8.浅谈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良好的文明礼仪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礼仪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且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貌活动队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传承者。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对于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良好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礼仪文明现状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一个群体,他们知识层次较高,在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礼仪文明方面却存在问题,缺乏礼仪观念,不懂礼,不守礼现象比比皆是,不注重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不懂得社交礼仪等等。而这种缺乏礼仪观念在生活细节中时时刻刻的表现出来。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尊敬长辈、老师、不尊敬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居多,不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缺乏公德意识,不注意公共场合秩序,不顾他人高声谈笑,在图书馆里面不顾安静的学习看书氛围大声打电话,在自习室中说话,课堂上讲话,不认真听课,吃东西。在宿舍中不考虑别人,只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人休息;在行为方式上,比方说情侣在校园教室旁若无人过分亲密,着装不得体,无视校纪校规,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等;在社交能力方面,很多学生知礼而不懂得如何表达,会对社交场合产生畏惧,不好的社交体验会引起自卑情绪。在就业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运用面试礼仪,或者在刚入职场时不懂运用职场礼仪而错失机会。知书达理、待人接物理应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礼仪缺失的现象,已经严重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也深深的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

二、大学生礼仪缺失原因

大学生礼仪确实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自身成长环境影响

首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礼仪的养成家庭成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不注重自身的礼仪,在社会交往中不能给孩子起到良好正向的示范,那么对于孩子的礼仪养成就很难。同时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视学习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的盲目和片面性也会造成礼仪缺失。

(二)社会外在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一体化的今天,让学生能够了解多样信息和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不同文化和思潮的冲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新鲜的外来习惯如对西方礼仪的推崇,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继承。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与传统道德相悖的现象,而且不在少数,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和消极示范作用。

(三)高校中缺乏礼仪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的礼仪缺失也与高校教育相关,现在高校中很少专门开设礼仪课程,或者专门的培训部门来培训礼仪,没有相关的礼仪养成氛围,学生在校期间体会不到礼仪的重要性,也造成了学生礼仪的缺失。在者从学生角度而言,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变得学习功利化,为了将来升学或者就业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注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忽略其他课程。比方说学生会认为我们学校的无机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有用好好听,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对专业没有用处就不用好好听,这样学生自身就忽视了道德教育,学校对此类课程也不是十分重视,单一授课方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甚微。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

开设专门的礼仪教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先着眼于从宏观上进行礼仪基本理论的系统教育。通过礼仪基本理论的教育使礼仪教育树立根基,深植人心。将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作为授课的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了解和掌握。讲授礼仪的具体规范,让学生了解个人礼仪规范、学校礼仪规范、社交礼仪规范等等。可以通过实操课堂、团队训练,实际演练让学生学习掌握礼仪。

(二)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首先要强调教师在引导文明健康校园文化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讲授言传身教等方式达到教育的效果。首先作为老师良好的言谈举止和风度仪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生动的礼仪示范教育。其次引导学生注重礼仪养成,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通过海报、号召、良好行为示范等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注重礼仪。同时通过组织各种礼仪讲座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礼仪常识。积极发挥网络开放性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在网络上进行礼仪教育,比如武汉大学的礼仪教育网站,在网络上进行教学,展示,问答等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其他高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注重在实践中进行礼仪教育

礼仪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阶段性的礼仪培训,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一直持续到学生就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积极实践,增加对外接触,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礼仪。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给予专门的礼仪指导,建立礼仪的培训基地,让学生切实走入到工作环境中进行交往礼仪的培训。

上一篇:四年级寒假作文:海洋公园下一篇:酒店餐饮经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