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乐器打击乐器

2024-08-17

中华民族乐器打击乐器(共8篇)

1.中华民族乐器打击乐器 篇一

人的生命演变正如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受孩子们的启发,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流程也不再是简单地教流向学。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丰富得多。

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她的描述与新课程标准关于新课堂的描述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课堂的动态、发展性。正如课把中出现的事先未曾想到、也不可预见的情形,转化为有利的教学资源,教学就会呈现无法预料的生机。

2.中华民族乐器打击乐器 篇二

一、笙的形成和历史演变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女娲氏造笙簧的传说。笙的形成, 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殷代 (公元前1401—公元前1122年) 的甲骨文中已有的“和”是后来小笙的名称。起初, 笙和排箫有点相似, 既没有簧片, 也没有笙斗, 只是用一根绳子和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在一起, 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竹质簧片和匏质笙斗, 才使的笙与排箫区别开来。

春秋战国时期, 笙在民族乐器中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与竽并存, 当时笙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 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竽、笙仍并存应用, 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 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 在十七簧之外, 另备两根义管, 需要时, 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 后来经过流传改为铜制。明清时期, 民间流传的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现在民间仍然流传着各种形制不同的笙。

二、笙的现状

(一) 现代笙的发展现状

解放以来, 为了满足笙独奏和笙在乐队中的需要, 一些演奏家和笙的制造者对笙进行了改造。已普遍使用的笙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七簧等, 另外还有三十六簧键笙。成功研制的现代笙完全替代了传统笙在乐队中的使用, 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笙在乐队中转调难、音域不全的缺陷, 而且它们的音色和音量也是传统笙无法比拟的。此外还有小排笙、排笙 (键盘笙) 、抱笙等多种形制的中低音笙, 几乎都是在乐队中使用, 其作用无法替代。除用于民族乐队之外, 也有一些笙的独奏曲。

笙的改良, 加快了笙的发展, 无论是独奏曲还是在乐队中, 笙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笙的技巧和演奏技法也有了很大提高, 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为笙谱写了大量独奏曲, 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曲目, 例如:《凤凰展翅》、《晋调》等。

伴随笙的发展, 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笙演奏家, 例如胡天泉、阎海登、李光陆、牟善平、文佳良等。他们不但演奏技艺高超, 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流派。正是这些笙演奏家们对笙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笙的发展才有今天的成果。笙发展到今天, 与老一辈的演奏家们的付出有着直接关系, 现代优秀演奏家更是功不可没, 他们在笙的演奏艺术与传承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他们的努力, 迎来了笙发展的新时期。

(二) 现代笙的演奏特点

乐器的演奏特点与乐器的构造紧密相关。笙的构造非常复杂, 它是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 然后将这些带有簧片的竹管插在一个铜制的带有吹孔的笙斗上。吹吸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 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声音。笙演奏时, 除少量单音外, 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

笙的演奏特点体现在指法上。笙是一种和音乐器, 为了照顾和音的应用更加方便, 它的单音指法非常凌乱, 所以笙的单音指法, 只能在照顾和音的基础上做出更合理的安排。一般情况下初学者学起来是比较困难, 因为它的单音音阶毫无规律可循。

笙的指法目前应用较广的有两大派:一种是山西指法, 另一种是河北指法。这两种指法现在都普遍使用, 河北指法使用的更多一点。两种指法的共同点是使用起来都较为灵活;不同点是:个别单音的排列不同, 一些和音的应用不同, 还有对手指的应用不同。最主要的是手指的应用不同。

河北指法解放了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 不使用小指。而山西指法则把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里面, 在外面使用最不灵活的小指。山西指法中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里面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所以在这两种指法里面, 河北指法更受欣赏一些。

三、笙的发展困扰

笙发展到今天, 是几代演奏家们努力的结果, 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问题, 还有一些困扰着对笙的发展的不利因素。笙要更好地发展, 至少还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 笙的指法统一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 历史悠久。笙的使用、演奏传承到现在, 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 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局面。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曲目的风格和技巧上, 还表现在演奏的指法上。目前应用较广一种是河北指法, 另一种是山西指法。就是在河北指法里面, 也存在不统一的现象。虽然只是把个别音调换了位置, 但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音的应用不便。

演奏指法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了笙的多样化发展, 同时也局限了笙的发展。因为多样, 所以繁杂, 这样的局面不利于笙的学习继承与研究发展。笙的发展, 需要一套统一的、完善成熟的指法体系, 它应该既是科学的, 又是人性化的。

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时之功, 需要从长计议。统一的、完善成熟的指法体系, 需要全体的笙演奏家、笙教育家以及民乐界的专家学者, 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与艺术理论的工作中, 去归纳总结, 共同努力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不断推进笙的发展。

(二) 笙的制作形制亟待规范化与标准化

现代笙的功能、种类繁多, 已普遍使用的笙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七簧等, 另外还有三十六簧键笙, 此外还有小排笙、排笙 (键盘笙) 、抱笙等多种形制的中低音笙。各种笙的名称、形制却并无统一的规范与标准。

笙的购买一般都要在乐器厂家订做, 费时颇多。而且乐器的使用会有损耗, 如果簧片 (笙靠簧片的震动发出声音) 损坏, 或者笙的其他硬件损伤, 都只能到厂家去修理。如果厂家能够把乐器的每个部件都规格化, 然后把这些部件在琴行里销售, 这样能节约时间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 笙的制作与配件生产, 应制定相应的形制规范与标准, 以适应产品生产工业化、产品销售商业化的现代社会经济形式。

(三) 笙的传承与教学问题

现代笙的传承发展, 主要依靠学校教育的形式。学院化的教学体系, 使得包括笙在类的各种民间民族乐器的演奏艺术日益规范, 走上高水平、学术化的发展道路。解决好笙在教育教学中面

琵琶曲的新发展——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

魏薇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7)

摘要:琵琶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 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从未间断过变革与创新。二十一世纪, 越来越多时尚新颖的琵琶作品呈现在舞台以及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 琵琶这个古老的乐器也逐渐开始打破传统琵琶印象, 呈现出了多种时尚风情.。本文由《琵琶相》这张专辑中的作品入手, 对琵琶演奏特点, 舞台表演形式, 作曲风格进行了阐述, 从而引出并论述了融入时尚元素的琵琶作品产生的必然性。传统琵琶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是琵琶发展轨迹上的一个新亮点。

关键词:琵琶;现代音乐元素;民乐

Abstract:Pipa has several thousand years’history as a traditional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also has continue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assed.In 21st century, more and more new faddy and novel Pipa productions are shown in arena or our high-rhythm modern life.The traditional impress of this musical instrument start to be broken gradually, many different faddy and modern properties are present.This article focus on those productions in a special named Pipa Xiang to discuss the player performance, scenic performance and the musical style.Then give out and discuss the opinion that it is inevitable those Pipa productions which are put into many modern elements appear.The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ipa temperament and modern

琵琶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 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经过前人不断的变革与创新, 无论是在乐器本身形制上还是在琵琶乐曲的发展上都有了长足的飞跃。琵琶传统作品以及现代作品是现在琵琶教学以及琵琶演奏的主要力量, 如琵琶传统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就同一历史题材从不同角度对垓下之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琵琶传统文曲《浔阳月夜》, 用琵琶这样乐器向世人描绘出一副似幻似真的美妙图景;《彝族舞曲》、《天山之春》、《春雨》等乐曲则是近现代琵琶创作作品的代表;另外, 像《天鹅》、《老童》这一类刘德海先生的创作作品对20世纪和以后的琵琶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近几年, 在另一个领域, 越来越多的时尚新颖的琵琶作品呈现在舞台以及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上, 有一群音乐家在用琵琶这个古老的乐器不断的创造和现代音乐相结合的作品, 如林海的《琵琶相》专辑。这一类作品有人称之为“新民乐”, 有人将其定义为“new age” (新世纪音乐) , 无论这一类作品它叫什么, 但是这类作品的出现使得更多领域的人来关注琵琶这一古老的乐器。

也许正如林海自己在专辑中说的那样, “当一个古典音乐迷听到马友友忘情地演奏JAZZ音乐, 又或者当流行乐迷听到迈克·鲍顿大唱《今夜无人入睡》时, 所得到的震撼往往比“本行音乐家”的演绎更让人记忆深刻。正是这样的尝试, 达到了“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效果。”【1】《琵琶相》这张专辑通过十二首精致的作品, 将琵琶渊源的文化溶于其中, 加入钢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以及人声, 再佐以蒙古、西藏、非洲等少数民族元素融合在一起, 使得琵琶清亮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表现到了极致。

在《琵琶相》这张专辑中, 不得不提的便是《琵琶语》这首作品, 特别是这首作品成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背景音乐后, 被更多的人们所熟知以及喜爱。在这部作品中, 琵琶临的问题, 对笙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目前在各大音乐学院都设立有笙专业, 还有一部分综合性大学也有此专业。与此相衔接的还有中学、艺术学校, 更有小学以及幼儿音乐教育机构。各个层次的教育机构由于存在培养目标和地域文化差异, 各个层次的教育衔接问题显得较为突出。

比如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以后, 他们原来学习用的笙, 都不适合演奏。所以往往需要更换乐器, 而不停的更换乐器是资源的浪费。由于笙的演奏指法没有相对统一的体系, 学生的指法与和音的应用有很大的差异性, 更换学校或老师, 学生就要重新校正学习。这样耗时费力的转变, 对学生的学习很是不利。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对学生而言, 不要好高骛远, 也不能贪便宜图方便。要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选择合适的乐器, 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对教师而言, 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 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一方面指导学生选择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乐器, 做到一次到位;另一方面除了演奏技巧以外, 还配合西洋乐器以及现代流行的音乐手法让这段音乐产生了更加意味幽长的深远意境。作品中加入钢琴, 竹笛以及哼鸣的女声, 使得旋律在优雅只中又带有了一些凄美的感觉, 就好像是电影中少女对男主人公的情感一样, 让人感觉到缠绵又带着某种期待的情绪。这首作品从琵琶演奏上来说一大特点就是全曲基本上只用到了弹挑的指法, 即使每一个时值较长的音符, 也很少用轮指进行演奏, 这种演奏方式使得琵琶音色非常的干净与空灵, 这种演奏方式在传统琵琶演奏中很少出现, 这同样也考验着琵琶演奏者左右手对余音的处理方式。虽然作品旋律简约, 配器清淡, 但是恰恰是这种淡雅, 使得作品蕴藏着很深的情感。和《琵琶语》不同的是, 专辑当中另外一部作品《欢沁》旋律欢快活泼, 跃动的音符里流动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对童年的回忆, 聆听音乐, 仿佛眼前出现的都是孩童时代嬉闹玩耍的形象。竹笛轻松的配合着琵琶, 钢琴的加入加重了天真的元素, 使得作品很具有童趣和爱心, 让人感觉温暖, 是一首让人感觉非常愉快的作品。专辑《琵琶相》的定位就是要改变人们心中传统琵琶的定位, 多方面的挖掘和展示琵琶的音乐魅力, 因此制作人林海在其中做了很多新的尝试, 如《凡人歌》中, 所有伴奏统统是其中运用人声来完成, 通过特别的录音手段用人声模拟鼓, bass、小件打击乐、吉他等, 在这首乐曲里, 背景伴奏似乎更能蛊惑人们的耳朵, 富于变化的节奏和轻松的曲调, 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力, 让人感受到阵阵惬意。另外, 在《琵琶相》中林海还让琵琶模仿了曼陀林和三弦, 例如专辑中的《声声思》。而第一首《踏古》, 则是一出场就令人惊艳, 用强烈的非洲鼓点作开场, 配合贵州风情的女声唱腔, 具备与天高歌的气势。

《琵琶相》专辑的出现, 带动了更多琵琶演奏以及创作者去探寻琵琶演奏上的创新与突破, 因此, 我们看到了在2007年CCTV需要增进自己的专业修养, 以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就能避免多走弯路和资源的浪费。对社会而言, 教育体系的完善, 能培养出更多、更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拥有众多职业化、高水品的专业人才, 对于继承和发展笙的演奏体系, 是必要的资源条件。

笙, 是古老的, 也是现代的;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随着国家的昌盛, 民族音乐事业的繁荣, 笙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面对发展, 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学术的精神来继承与创新, 建立合理的教育机制, 总结统一、完善的演奏体系, 是指日可待的。

摘要:笙, 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 是吹管乐器中唯一可以演奏和声的乐器。解放后一些演奏家和笙制造者对笙进行了改良, 极大地扩展了笙的发展空间。现代笙的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笙演奏家和一些优秀的作品。由于地域差异、历史久远, 笙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笙的进一步发展。

3.神奇的民族乐器 篇三

牙墙迎海舶,铜鼓赛江神。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赞美铜鼓的名句。对我们处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人来说,铜鼓已成为一种很陌生的古代少数民族乐器,关于它的来源、它的制作工艺和它内在的含义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团迷雾。

铜鼓的神秘奇特首先表现在它的起源上,由于铜鼓铸造工艺的失传,铜鼓的来源十分有限,当今使用的铜鼓也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或者是偶尔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它们的真正来历已无从可考。在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铜鼓是一种神物,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的来历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布依族、苗族人认为,铜鼓是海龙王送给他们的宝物;广西南丹白裤瑶族人认为铜鼓是猴王送来的;壮族人认为铜鼓是天上的雷公造的,雷公就是靠铜鼓来耍威风的,连天上的太阳都是雷王的铜鼓变成的;而水族人则认为,铜鼓是水族工匠仿秦始皇皇宫门外的一个铜鼓造的,又说水族原有的铜鼓又笨重又沙哑,后经孔明点化,加以改造才变轻便,声音也变洪亮了的。

撩开铜鼓起源传说神秘的面纱,铜鼓研究专家们经过千辛万苦,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原来铜鼓是古代的炊器——铜釜演变而来的。云南楚雄万家坝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鼓是至今所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铜鼓,这些铜鼓外形都很粗糙,外壁没有花纹,内壁却有花纹,说明原来就是倒放着的,不然内壁的花纹怎么能叫人看得见呢?铜鼓出土时还与铜釜共存,鼓面带有烟熏痕迹,说明这些铜鼓确曾作炊具用过,证实了铜鼓来源于铜釜的推断。有的专家还进一步论证,铜鼓上最早出现的纹饰——鼓面中心太阳纹,其原始意义并不在于表现太阳,而是表现火星。原始铜鼓的鼓面和铜釜的底面都是光素无纹的,只有稍后才出现一个很草率的四角光芒的图案。那时铜鼓还没有脱离炊具成为专门的乐器,作为炊具,鼓面朝下,鼓面中心正是火灼的地方。这个四角光芒的图案就是火的象征,万家坝出土铜鼓的鼓面光芒多少不一,长短不齐,不正像一团火或火燃烧起的光焰吗?随着铜鼓的发展,当它脱离炊具而定型后,鼓面不再向下,这种装饰花纹也就发生了变异,成为一种光芒四射的太阳纹。

铜鼓的神奇还表现在各种各样的装饰上,其中最多的是青蛙雕饰。青蛙为什么能得到铜鼓铸造者的如此青睐呢?可以说青蛙寄托了铜鼓民族的许多情结。使用铜鼓的民族是农耕民族,农业的丰收对他们至关重要。青蛙冬眠春出,与明媚的春光和滋润万物的春雨一起来到人间, 给人们带来丰收的预兆,而且青蛙以昆虫为食,可以保护庄稼不受害虫侵害。同时,在神话中,青蛙是天公的少爷,是雨的“使者”,蛙鸣就是下雨的前兆。缅甸克耶族把铜鼓称为蛙鼓,至今每逢求神祈雨时还是敲奏铜鼓。也有人认为,饰鼓以青蛙,反映了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古老民族地区的一种共同信仰——崇拜青蛙。唐朝时已把青蛙视为“铜鼓精”,滇缅边境崇山峻岭中居住的佤族人认为青蛙精是他们的祖先,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用青铜铸成鼓,鼓面上铸出青蛙塑像。广西东兰、南丹等地的壮族自古就有埋蛙婆的习俗。为祈祷丰年,每当旧历元旦,青年男女争先恐后到田中捉青蛙,先捉到的叫蚂(青蛙)头,装在竹筒里,由二人抬着游乡,挨家挨户唱蚂歌,各家按例向他们赠送钱米,然后选择吉日送青蛙上山安葬,他们还把这种仪式刻在铜鼓上。广西盘瑶因崇拜青蛙,而忌吃青蛙。海南岛五指山区的黎族,把青蛙铸在铜锣顶端的三只环扣上,把青蛙图案编绣在衣服上,甚至在进行文身时,都会把青蛙图案刺在自己的肤体上。也有人认为,鼓面中心既然是太阳,环踞四周的立体青蛙就应该叫蟾蜍。远在宋代就有铜鼓饰蟾蜍的记载。根据民间传说,嫦娥奔月,化为蟾蜍,而为月精。蟾蜍代表月亮,正与中心的太阳相对应。这种蟾蜍已见于汉代帛画和铭旌上,也见于汉画像石上。有人认为,蟾蜍能从月中降受天禄天人,饰鼓以蟾,取其吉利。

铜鼓的神奇还表现在它除了乐器功能外,也可以作为祭祀器、陈列品、贮贝器使用,具有了礼器的特征,铜鼓之于南方贵族,犹如铜鼎之于中原贵族。贮贝器是古代滇人特有的器具,其形制系由铜鼓演变而来,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滇贵族墓地的诅盟场面,贮贝器的器盖上铸出一座华贵的干栏式房屋,一群贵族端坐在台上,滇国女贵族正与其他贵族举行隆重的“诅盟”仪式,在会盟台的左、右、后方陈列着16面铜鼓,用于象征贵族拥有充当“盟主”的权力。在人间享受拥有铜鼓特权的贵族统治者,也想在死后把这种特权带到阴间去,因此铜鼓也不免用来作死者的陪葬品。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广西贵县罗泊湾南越国桂林郡最高官吏墓葬、贵州南宋播州土司杨粲夫妇墓等都曾出土铜鼓。广西西林普驮西汉句町国首领的墓葬,还用四面铜鼓互相套合作为葬具盛放人骨和陪葬品,更是特殊的葬仪。贵州赫章可乐西汉墓的铜鼓出土时套在死者的头部,这种“套头葬”是古夜郎民族的特殊葬式,能使用铜鼓套头者,应是有一定地位的人。

铜鼓除代表权力外,还可以作为财富的象征。战国西汉时期,云南流通的货币是海贝,在滇国贵族墓中,常有装满贝币的铜鼓,滇人甚至仿造铜鼓之形制制作专门装载货贝的铜贮贝器。牛被滇国贵族视为财富的象征,一件五牛贮贝器中——牛立于铜鼓之上,其表现财富的内涵就更明显了。因为铜鼓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所以铜鼓历来就是价格昂贵之物。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中原的商人曾将“国之重宝”的铜钱偷运到两广一带,卖给当地的“夷人”(即少数民族),夷人将铜钱熔化,用来铸造铜鼓。在这些夷人看来,就是按斤两计算,铜鼓也比当时流通的钱币还贵重得多。到了明代,铜鼓的价钱更是上涨,鼓声洪亮的鼓称为上等鼓,用1000头牛才能换来一只铜鼓,次者也需要几百头牛对换。统治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都重价求购,因此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铜鼓。铜鼓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铜鼓作为乐器给人们带来了欢快和兴奋,在享受这种快乐时,人们还深信铜鼓内部一定蕴藏着一种超自然的神奇力量。由于这些原因,铜鼓从其开始便被神化,被人们奉为神灵。古今许多民族使用铜鼓求雨、作葬具、祭祀祖先或神灵、祈求丰收,都是相信铜鼓具有神力的表现。关于铜鼓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和禁忌,使用和保存铜鼓有一系列仪式,甚至铜鼓本身也成为祭祀对象,如云南晋宁石寨山汉代铜房屋模型供奉人头的小龛之下,供有铜鼓,这些铜鼓并不用于敲击,似作为祭拜对象。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墓地的“杀人祭铜鼓”盖饰贮贝器上也形象地反映了祭祀铜鼓的场面。这件贮贝器的盖面以三面竖立叠置的铜鼓为中心,环绕铜鼓的是正在举行祭礼的人,旁边有缚于碑上的牺牲和奠祭者,整个场面以血祭仪式为重点。

因为铜鼓作为权力重器用于陈设,除了追求其数量之多和花纹之精以外,也追求其形体之大,以至“鼓唯高大为贵”,面径超过一米以上的大铜鼓竞相铸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如广西北海曾出土一件西汉时期的铜鼓,鼓面直径有165厘米,重600斤,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这巨大的铜鼓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还是一个谜,据说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西南地区,曾试图按古代制作铜鼓方法制作一个大铜鼓,做了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地制造出来。

时光流逝,人类一代一代从大地上消失,而这铜鼓之声却始终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千古不灭,还时常响彻在现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村寨中,那淳朴的古风像化石一般承传下来,让我们感受到了铜鼓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4.音乐教案-中华民族乐器介绍 篇四

初一1班

授课人

高文林

授课时间

-4-8

教学内容:

1,介绍我国民族乐器(竹笛、二胡为主);

2,欣赏:①梆笛、曲笛演奏的乐曲;

②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

3,师生民乐合奏练习;

教学目的:通过对竹笛、二胡这两件民乐主奏乐器的介绍和欣赏,了解我国民族乐器悠久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及学习民族乐器的兴趣。

教学重点:笛子和二胡这两件民族乐器作为吹管乐器和弓弦乐器的`代表,它们的音色和表现风格。

教学难点:对所欣赏乐曲的切实感受与正确理解

教学用具:梆笛、曲笛、二胡、板胡、CD机、电视机VCD,打击乐器若干

二,弓弦乐器:

①, 二胡:《二泉映月》

《赛马》

②, 板胡:《白毛女》选段

《绣金匾》

5.民族乐器分类课件 篇五

吹管乐器是以气流激发空气柱、簧片或两者偶he合振动而发音的一类乐器。qi其共同特点是以气流引起乐器发音。常见的吹管乐器有:笛子、笙(高、中、低)、唢呐、zuo箫-、管子等。现分述如下:

(一)笛

又称“横笛”或“竹笛”。是我国gu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现在的笛子共有11个孔:1个chui吹孔(吹气发音)、1个膜孔(粘贴笛膜)、6个音孔(控制音高)、1ge个前出音孔(调音)和2个助音孔(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笛的品种很多,有曲笛、梆笛、定调笛、玉屏笛-、7孔笛、11孔笛和各种加jian键笛等。便使用得最多的是曲笛和梆笛。

(1)曲笛

又称wei为D调笛。笛身稍长,用于独奏、伴奏昆曲或合奏。曲笛的yin音se色优美、淳厚、圆润,善于表达婉转、细腻而具有江南韵味的作品。如:《姑苏行》、《zuo鹧鸪fei飞》、《中花六ban板》等。

(2)梆di笛

又称为G调笛。笛身比曲笛细而短,用于独奏、伴奏梆子腔或合奏。梆笛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欢快、活泼、刚健豪放而具有浓烈北方色彩的作品。如:《喜相逢》、《五梆zi子》、《荫中鸟》等。

(二)笙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它以簧、管配合振动fa发音,簧片在簧框内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you由簧的乐器。

笙在历代相传中,形zhi制不一,you有19簧、17簧、13簧笙,ye也有出xian现36簧笙。ming明清以来,流行的主要是17簧、14huang簧、13簧笙。新中国cheng成立以后,我国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改革。已先后研制出了21簧、24簧、36簧和51簧笙,还有kuo扩音笙、加键笙、中音抱笙、低音抱笙、键盘排笙等。

笙的结构主yao要由笙斗、笙苗、笙簧三ge个bu部分组成。

笙shi是一件能够演奏和声的乐器,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笙的音色恬静优美、清脆明亮,善于表达甜美、欢快的作品。如:《凤凰展翅》等。

(三)唢呐

唢呐原来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de的乐器,所以,唢呐一名也是来自于古代波斯语Surna的音译。大约在700duo多年前的金、元shi时代传入我国。现在,唢呐已成为我国各地广泛使用的乐器之一。

唢呐you由哨、蕊子、气盘、杆和铜碗五部分组成。

唢呐的品种繁多,如果按杆的长短不同可以分为:小唢呐、zhong中zuo唢呐、大唢呐、柏木杆、海笛五种。但现在一般把唢呐按筒音的音高分为高音唢呐、zhong中音唢呐、低音唢呐三种。

唢呐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在乐队中常作wei为领奏乐器。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刚健有力。善于表达热烈、欢腾、活泼、豪放的作品。如《百鸟朝凤》等。

(四)zuo箫

又称“洞箫”。是我国古老的吹管乐qi器之一。早在几千年前,箫就在我国民间流传了。汉代的“羌笛”就是箫的前身。

箫的品种很duo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九节箫、玉屏zuo箫等。箫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音色淳厚柔和,you优美典雅。善于yan演奏悠长、恬静、抒情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等。

(五)管子

管子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西汉时期(多年前)已在西域的龟兹(今新疆库车)流传。

管子的结构比较简单,由管哨-、蕊子、管身三部分组成。管子品种繁多,有小管、中管、大管、双管和加键管等。

管子可用于独奏、合奏、伴奏。

小管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大管yin音色低沉、浑厚,善于演奏抒情性的作品。

拉弦乐器

拉弦le乐器是利用琴弓与琴xian弦的磨擦产生振动为发yin音源,再tong通过琴筒共鸣与琴弦产生偶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常用的拉弦乐器有: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坠胡、革胡、四胡、马头琴等。现分shu述如下:

(1)二胡

又称“胡琴”或“南胡”。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zuo奚琴”。到宋代称“奚琴”为“嵇琴”。到了ming明代,所使用的胡琴已jing经有了千斤。二胡从唐代到现在经历了一个bu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qi期,卓越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和杰出的民族音乐家、革新家刘天华dui对er二胡的演奏艺术,二胡曲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gai改革。出现了扁圆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边筒和椭圆筒等二胡。

二胡的主要结构主要由琴gan杆、琴轴、琴筒、琴弦、千斤、琴码、琴弓等组成。

二胡可用于独奏、协奏、重奏-、伴zou奏与合奏,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一般采用五du度定弦。

二胡的音色优美动听、刚柔多变,表现力非常丰富,ji既能演奏柔美、流畅的旋律,又能表现热lie烈、欢快的情绪。特别擅长于演奏抒情和伤感的作品。如:《病中吟》、《良宵》、《二泉映月》、《空山niao鸟语》、《赛马》、《豫北叙事曲》、《战马奔腾》等。

(2)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它是广东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特色le乐器。

高胡的音色清脆、明亮,适宜演奏抒情、欢快、华丽的旋律。如:《雨打芭蕉》、《步步高》等。

(3)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革zhi制成的,是民族乐队中的中音乐器,它的构造与er二胡相同,只是各个部件bi比二胡要大,发音比二胡要低。

zhong中胡主要用于伴奏与合奏,也可以独奏。定弦比二胡低一个纯四度或纯五度。

中胡的音色浑厚、刚劲,在乐队中主要起调整音色和充实声部空隙的作用。中胡的独奏曲比较少,主要代表作有:《苏武》、《草原shang上》。

(4)板hu胡

板胡又称“梆胡”、“秦胡”等。shi是明末清chu初,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ji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乐器。它的结构基本上与二胡相同,只是整个体积要小些,主要区别是琴筒和qian千斤不同,板胡的琴筒呈圆筒形,是用坚硬的梆子壳制成(也有木质和竹质的),琴筒前kou口胶以桐木板,琴筒后口有的敞开,有的开5个音孔。

板胡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定弦有五度和四度两种。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清脆、擅长于表现激昂、欢快、热烈和奔放的情绪,也能演奏抒情、细腻的作pin品。如:《红军哥哥回来了》、《大姑娘美》等。

(5)京胡

京胡最早称“二鼓子”,是京剧的主要伴zou奏le乐器,它是在清乾隆50年左右,随着京剧的形式在胡琴的ji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京胡的品种很多,有紫竹京胡、白竹京hu胡和染竹京胡等。qi其规格是根ju据京剧的曲牌而定,如:西皮、二簧、娃娃调等几zhong种专用京剧。

jing京胡主要用于京剧伴奏,也可以独奏。定弦采用五度关系。京胡的音se色清脆、明亮,有穿透力。

(6)坠琴、坠胡

坠琴和坠胡是两种在形制和演奏方法上比较接近的乐器。坠琴又称“坠子”,坠胡又称“曲胡”或“二弦”,qian前者是河南说唱音乐zhui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后者是河南qu曲剧和shan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坠琴和坠胡除用于曲艺和戏曲的伴奏外,还可以独奏或合奏,都是以si四度定弦。坠hu胡的优美,饱满而纯厚。适合于演奏活泼、流畅的zuo作品,还能够模仿ren人声-、打击乐器声和某些动物的声音。

(7)革胡

ge革胡是min民族乐队中的低音拉弦乐器。它shi是在50年代,由上海yin音乐学院的杨雨森先生,以二胡为基础并吸取其他拉弦乐器的te特点创新研制的,gu故称为革胡。

ge革胡主要用于伴奏与合奏,也可以独奏。革胡的音色低沉、浑厚。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低音拉弦乐器。

(8)四胡

汉族称“胡琴”或“四弦胡”,蒙古族称“四弦”、“候勒”。它是18世纪shang上半叶以前传入我国的,主要流行yu于内蒙和hua华北地区。

四胡主要用于曲艺、戏曲、民间、舞蹈的ban伴奏和民乐合奏之中,也可以独奏。四胡演奏的弓法、指法与二胡大致相同,yin音色与二胡似像非像,较有特色,善于biao表现抒情、活泼的作品。独奏曲如:《赶路》、《八音梆子》等。

(9)马头琴

马头琴shi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拉弦乐器,它因琴杆上雕有马头而得名。ma马tou头琴的历史he和二胡一样悠久,它的鼻祖———奚琴,在1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出现在奚族民间(今zhao昭乌da达盟)。13世纪初,马头琴在蒙古族广泛流传。

马头琴主要由琴箱、琴杆、琴头、弦轴、琴码、琴弦和琴弓组成。马头琴经常以独奏形式出现,也用于说唱音乐、民歌、舞蹈的伴奏或合奏。

马头琴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善于演奏悠长、抒情和富于歌唱性的乐曲。如:《嘎达梅林》、《草原赞歌》等。

弹拨乐器

弹拔乐器是利用弹拔琴弦产生振动为主要发音源,再通过琴箱共鸣与弦结合产生偶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常用的弹拔乐器有:古琴、筝、扬琴、琵琶、阮、柳琴、三弦等。

(1)古琴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或“瑶琴”,又因为有7根弦,也称zuo作七弦琴。古琴的历史可追溯到3千多年前的周朝,湖北随县曾候yi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十弦古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1前的七弦汉琴,shi是已知古qin琴的最早实物。古琴在历史的流chuan传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例ru如:南北朝时,古琴音乐已用文字谱记写,宋代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人的史料,遗憾的是,清末民初,古琴开shi始走向衰luo落,弹琴的人日渐稀少。

解放后,我国dui对古琴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共鸣箱,使用金属弦、增加电扩音装zhi置,使这一古老的乐器增添liao了新的活力。

古琴主要由琴身(gong共鸣箱)、弦轴板、琴弦、qin琴徽等gou构成。琴弦为丝弦,弦的排列由外向内,依次为yi一弦、二弦、三弦、四xian弦、五弦、六弦-、七弦。

古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合奏一般是与箫一起。古琴的定xian弦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来确ding定,一般以“正调”定弦为基础。

古琴的音色丰富,空弦音(称散音)浑厚、如铜钟声;泛音tou透明如珠,泛yin音zai在不同的音区演奏将获得不同的效果;;按指音(称实音)结shi实宽润、rou柔和纤细。有shen深刻细腻的表现li力。擅长表现借景抒情的作品,特别是抒发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如《流水》、《zuo潇湘水云》等。

(2)筝

筝在公元前237年以前,zao早已在秦国的民间流行,所以you又有“秦筝”之称。最初的筝只有5根弦,后来fa发展成为9弦、12弦、13弦,并且一直使用si丝弦。清朝末期,改为16弦,本世纪30年代使用钢丝弦。新中国成立后,对筝进行了多次改革,如:zeng增加筝de的弦数,使用尼龙弦,出现了转调筝(24弦、25弦、44弦等规格)和49弦的蝶式筝等。

筝可用zuo作独zou奏、伴奏与合奏。定弦按五声音jie阶排列。筝的音色优美、华丽。表现力极丰fu富,既能表现寂静的ye夜晚,又能描述狂风巨浪;不但能表da达欢快、热烈的气氛,还能抒发思念、忧伤的情感。如:《渔舟唱晚》、《战台风》、《丰shou收锣gu鼓》、《绣金匾》等。

(3)扬琴

扬琴又称“打琴”、“蝴蝶琴”等。扬琴原来是一种外来乐器,它的前身叫萨泰里琴,是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速、波斯等gu古dai代阿拉伯地qu区流行的乐器。明代末叶,扬琴you由bo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扬琴在我国经过了近400年的流传和发展,不论在乐器制作,还是演奏艺术、乐曲创作等方面,都已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它已jing经是wo我guo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主要由琴箱、弦钉、弦轴、码子、山口、琴弦和琴竹等构成。琴箱为木质梯形,在琴箱的zuo左右两旁设有弦钉和xian弦轴用以张弦。琴弦架在条形多档的码子上,山口是面ban板两侧的长形木条,起架弦作用,琴弦采用钢丝制作,琴竹是两支富有弹性的竹zhi制小zuo棰,用来敲击琴弦发音。

扬琴的品zhong种较多,除传统的八音、十音、十二音扬琴外,还有变yin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电扬琴等。

扬琴可用于独奏、伴奏与合奏。音域一般为4个八度。扬琴的音se色比较丰富,低音区雄厚、深沉;中音qu区柔美、结实;高音区清脆、明亮而富有透明感。扬琴的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刚劲有力的乐曲,又能表现抒情、细腻的作品。它最适合yan演奏轻快、活泼而富有弹性的旋律。也可表现叙事性的音乐作品。《美丽的非洲》、《红河的春天》、《将军令》、《忆事曲》-、《节日的天shan山》。

(4)琵琶

“琵琶”二字在古代原shi是某一类le乐器de的总称,它包括现在的三弦、秦琴、阮、月琴和琵琶等乐曲,其原由shi是“琵”、“琶”二字原来的描摹两种弹奏手法的两个动词:“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故以这两种手法弹奏的乐器统称为“琵琶”。唐代以后,“琵琶”二zi字才专门用来称呼ban半梨形琴箱的曲项琵琶。

秦汉时期,我国就you有了两种琵琶,一种较小,琴箱是圆形,两面蒙皮,称“秦琵琶”;另一种较大,琴箱是圆形、木质的面板,si四根弦,十二柱,后来称“汉琵琶”,又称“阮咸”或“阮”。新中国成立后,琵琶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liao了6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琵琶,相与品均按十二平均排lie列,可任意转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琴弦由丝xian弦改用钢丝弦或尼龙钢si丝弦。

琵琶主要由头部、颈部、fu腹部构成。琵琶的品种很多,主yao要以相、品来区分,较常用的是liu六相25品pi琵琶。琵琶的定弦多达12种。

琵琶可用作独奏、协奏、伴奏或he合奏。音色清脆、明亮、结shi实。既能演奏柔美、细腻的旋律,又能表现雄壮、有力的xing形象。如:《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5)阮

阮的前身就是“汉琵琶”,因东晋时期有个名叫阮咸的人最善于演奏这men门乐器,suo所以又称为“阮咸”。由此可见,ruan阮在汉朝时代就已经有了。“阮咸”在唐代极为流行,到了宋代“阮咸”简称为“阮”。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阮jin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研制出了大、中、小阮和低音阮。改革后的阮都为四弦,用金shu属弦,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音域也加宽了。

ruan阮主yao要由琴头、琴颈、琴身、琴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组成。

大、中、小阮可用于独zou奏、伴奏与合奏。小阮发音清脆、明亮,适合表现活泼、欢快的情绪;中阮音色柔和、恬静,善于演奏抒情xing性的乐曲;大阮音色坚实,有力,zai在乐队中常用琶音衬托主旋律或以齐奏伴奏形式造成热烈的气氛;低音阮低沉、宽厚,主要在乐队中担任低音部的和声节奏伴zou奏。

(6)三弦

又称“弦子”。三弦是我国古老的弹拔乐器,它的鼻祖是“秦琵琶”,yin因此三弦的历shi史要cong从秦朝算起。

三弦的pin品种较多,有大三弦、小三弦、电三弦等。

三弦主要由琴头、琴轴、琴杆、山口、琴鼓、琴码和琴弦组成。

三弦主要用于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伴奏和合奏,ye也可以独zou奏。三弦音色qing清脆、深厚而富有弹性,很有民族特色,shi适宜演奏dai带说唱性和激昂的乐曲。

(7)月琴

月琴大约是在唐代,从阮演变出来的一种乐器,当时与阮相似,但后来就与阮完全不同的。

月琴可用作独奏、伴奏或合奏。伴奏多为京剧、楚剧等地方戏曲和曲艺。月琴de的音色qing清脆、柔和-、富有颗粒性。适合表现轻快、活泼的情xu绪。

(8)柳琴

柳琴又称“柳叶琴”或“土琵琶”。柳琴属pi琵琶类弹拔乐器,它的结构与琵琶基本相同,演奏方法也he和琵琶一样。不同的是,柳琴形似柳叶,体积比琵琶xiao小一dian点,演奏时用拔子而不用“指甲”。还有一点不同,柳琴有三弦、四弦和wu五弦的xing形制,而琵琶是四弦。

柳琴可yong用于独奏、ban伴奏与合奏。柳琴属yu于高音乐器,音色gang刚劲,有穿透力,难以和其它乐器融合。特别擅长演奏节奏感强、活泼而欢快的旋律。如《春到沂河》、《幸福渠》等。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是zhi指利用敲击本体引起振动而发音的乐器。打击乐器除少数有固定音高外(如:钟、磬),其余绝大部分wu无固定音高,它们主要通过节奏和音色来装饰和表现音乐,渲染气氛。常用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堂鼓、腰鼓、木鱼、大锣、小锣-、云锣、钹、碰铃deng等。

(1)大鼓

大鼓也称“大tang堂鼓”,是皮膜da打击乐器中最大的,也是锣鼓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大鼓是在木制的圆筒两面蒙上牛皮制成,圆筒的四周有4个对等距离的金属环,将金属环gua挂在mu木架上使鼓悬空,便于演奏。

演奏da大鼓是用两根较粗的木棰(称鼓棰),yan演奏方法分为单击、双击、演奏、顿奏、顿击、闷击等。大鼓的音色可以bian变化,鼓中心发音低沉,由中心向边缘演奏,声音逐渐变高而坚定,敲击鼓边声音干脆、qing清亮。

大鼓主要在锣鼓队或民族乐队中使用,起渲染气氛和激发情绪的作用。

(2)堂鼓

堂鼓又称“小堂鼓”或“同鼓”,外形与制作与大鼓相同,但体积较小。

演奏堂鼓是yong用两根较细的木棰,奏法基本与大鼓相同,堂鼓的音色坚定而富有弹性,适合在地方戏曲、民乐合奏、锣鼓dui队及民间舞蹈伴奏中使用。

(3)腰鼓

腰鼓shi是一种鼓身中的间粗、两端细的筒状打ji击乐器,鼓身的两端蒙以牛皮或骡马皮,鼓身的一侧装有两个金属环,用来系红绸将鼓挂在敲击者的身上(鼓位于腰ce侧),敲击者shuang双手各执一棍击奏,击奏时ke可击鼓面、鼓身,也可以双棍相互敲击,往往是一边击奏,一边行走,还pei配合各种动zuo作和造型,腰鼓主要用于腰鼓队或为民间歌wu舞伴奏。

(4)木鱼

木yu鱼因外形像鱼头而得名。木鱼大多用桑mu木、椿木或檀木、红木雕刻制成。大小不一,yin音高不同,小的音高,大的音低。wang往往是大小木鱼成对使用。木鱼发音短促、yue悦耳,经chang常在活po泼、跳跃de的ge歌(乐)曲中使用,模仿马蹄声效果逼真。

(5)大锣

大锣是锣类乐器中xing形体较大的乐qi器。用铜制作,圆形,直径在90厘米左右。大锣的品种很多,有双光锣、guang光锣、虎音锣、吊锣、大筛锣、抄锣等等,比较常用de的双光锣。

大锣的击奏方法有放音、边音、闷音三种。

大锣不但经常经常用于民族器乐合奏中,而且也用于西方的交响乐队中。大锣在乐队中主要起增qiang强节奏、暄染气氛的作用。

(6)小锣

小锣又叫“镗锣”或“京小锣”。用铜制作,圆形,直径是22厘米左右,锣面呈斜形,中央有yi一小平面,称为“心”。

小锣清脆、文雅、诙谐,在京剧伴奏中常用于轻松活泼的场面。

(7)云锣

云锣是锣类乐器中具有固定音高,能演奏曲调的乐器。传统的云锣一般由10面小锣组成。

60年代以lai来,云锣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出现了29、36和38音云锣,等等。gai改革后的云锣,锣面大小不同,厚度也有区别。音域可达3个八度,演奏fang方法与扬琴相似,有单击、双击、滚击、轻击、重击,还能奏出双音、琶音,甚至四音和弦(双手各执两棰同时敲击)。

改革后的云锣音色清晰明亮、优美纯净,不但能参加伴奏、合奏,还能进行独奏,如:《水库凯歌》就是一首有名的云锣独奏曲。

(8)钹

钹又称为“镲”,用铜制作,圆形,中间隆起部分成半球形(称“碗”),碗的顶部有yi一小孔,用以栓系绸或布,两面钹为一副。

钹的品种较多,主要有:大钹、水钹、小zuo钹、京钹四种。大钹又称“大镲”,钹面较大而薄,音色宏亮,悠长;水钹又称“光钹”,钹面比大钹小,且比较薄,音色比jiao较轻飘;小钹又称“中钹”,钹面较厚,音色响亮、结实;京钹钹面较厚,音色清脆、明亮。

钹的奏fa法有平击、闷击、边击、磨击、交击和棰击等,钹常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以及ge歌舞、器乐合奏、民族管弦乐和锣gu鼓队中,是重要的节奏乐qi器。

(9)碰铃

碰铃也称“碰钟”,在古代称“号”,两只为一副。碰铃用huang黄铜制作,音色清脆、悦耳,如银铃一般。

演奏时,利用穿过小孔的sheng绳子左右手ge各执一只,相互碰ji击发音。

6.中华民族乐器打击乐器 篇六

说到琵琶的技术据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我国唐代,在那个时期就出现康昆仑与段善本在街头赛琵琶的经典故事。在琵琶技术不断的演变,单一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琵琶整体的发展。在宋代(尤其是明代),琵琶这种中华乐器受到新生的知识阶层市民的喜爱,它的演奏风格从浓郁大气的北方弦索向淡雅委婉的南方丝竹渐变。

北方弦索风格的乐曲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武套大曲中,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将军令》 江南丝竹特色的乐曲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套大曲,如《塞上曲》、《月儿高》、《浔阳月夜》

有许多有胆识、有才华、有历史责任感的琵琶演奏家们在汲取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又不满足于琵琶当时技术的现状,不拘泥于传统技法的条条框框,不断创新并为现代琵琶技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主要谈谈他们中的两位著名的片片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刘天华先生和刘德海先生。

上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传入并很快渗透到中国本土音乐当中,以著名音乐家,教育家刘天华为代表的一场新音乐文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展开。刘天华先生创作了十五首琵琶练习曲和《歌舞引》、《虚籁》、《改进操》。他力图在音乐艺术上贯彻“以以西为师”的方针来实现“改进国乐”的母的,所以在这三首琵琶乐曲中充分展示创新的琵琶技术。

7.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中的民族乐器 篇七

关键词:民族乐器,音乐艺术,近现代,发展

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瑰宝之一,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⑴到集传统和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电声民族乐器, 无不在几千年的华夏文化行进中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民族乐器的风采。本文以我国近现代音乐艺术的研究为基础,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民族乐器的探讨。

一、19世纪中叶前民主乐器发展的简要回顾

1、原始社会时期——商代。

是民族乐器的初步发展时期, 2至3孔骨哨和埙据推测是我国最早的乐器类别, 后来陆续出现了磬、鼓、鼗、钟、缶、祝、蘥、篪等, 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居多, 琴、瑟等弹拨乐器也在这一时期有了初步的发展。

2、周——秦代。

是民族乐器的全面发展时期, 西周时, 乐器的划分就以“八音”既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而定, 目前见于文献记载的乐器有七十种⑵;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64枚编钟, 则是当时冶炼技术快速发展和演奏水平提高的有力依据。

3、汉——唐代。

是民族乐器发展的交融时期, 大量乐器由国外和少数民族地区流入中原, 如汉代从西域传入的横笛、胡箜篌、东晋由新疆一带传入的“曲项琵琶”等, 后来都发展为我国主要的民族乐器类别。

4、宋——清代前期。

是民族乐器发展的转变时期, 由于城市的兴起和曲艺、戏曲等综合艺术门类的发展, 轧筝、嵇琴等拉弦类乐器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推进, 而瑟、篪、鼗等乐器逐渐被淘汰, 扬琴等外来新乐器不断被引入并得到广泛的推广。

二、民族乐器在我国近现代音乐艺术中的发展

在我国近现代的音乐艺术研究领域, 相关民族乐器介绍的篇幅似乎不多, 感觉其重要性在这一时期被削弱了, 但只要我们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 就会看到民族乐器的发展其实一直是积极向前、不断完善的, 这不仅是以民族乐器主体的变革为基础, 更重要的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给予了民族乐器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 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同时, 也为民族乐器的发展带来新的考验。

1、近现代民族乐器的主体变革状况分析

在第一部分民族乐器知识介绍的基础上, 到19世纪中叶, 乐器领域有了进一步的革新和发展, 前面提到的部分乐器如篪、籥、瑟、祝等由于制作、运用、表现力等各环节中不利因素的制约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更多的乐器则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蜕变得更为绚丽, 如吹奏乐器中的笛, 因其音色明亮、悠扬, 音域宽广、艺术表现力丰富、造价低、制作简单、携带方便等因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并以曲笛和梆笛的两种形态来展示我国南、北方音乐的风格差异;少数民族乐器中的冬不拉, 在近现代的乐器改良中增加了铜制的品位⑶, 用尼龙缠钢丝弦, 扩大了音域, 增大了音量;还有根据中型堂鼓和腰鼓改良制作的能表现不同音高的排鼓等⑷。

此外, 在近现代乐器的变革中二胡和琵琶这两件乐器的发展可以说是最显著的。由于有完善的乐器制作技术和工艺, 使这两种乐器被广泛运用到独奏、合奏、伴奏和曲艺、戏曲的音乐表现中, 不仅在民间有较广的流传, 还涌现了以华彦钧为代表的民间艺人, 更重要的是二胡和琵琶是我国最早步入专业音乐教学的民族乐器, 在这一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是刘天华, 他在音色、音质等方面对乐器进行了改良, 同时还创制了二胡弓法、指法和演奏符号, 使二胡音乐的记谱规范化, 编写和改编了47首《南胡练习曲》和一套琵琶练习曲, 使二胡和琵琶传统的口传心授方法得到了改进, 为民族乐器的专业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⑸。

2、近现代影响我国民族乐器发展的客观因素分析

(1) 、历史的因素:近现代的中国是一个动荡而历尽艰辛的中国, 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 人们在经历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军阀割据、“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等事实的变迁后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随着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的开展, 音乐艺术领域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表现形式则以团体型和群众型的为主, 声乐方面展开了学堂乐歌运动和规模空前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在器乐领域出现了“天韵社”、“大同乐会”、“今虞琴社”等民间器乐社团, 社团成员经常在一起研习和演奏丝竹、吹打类的乐曲并且还整理、改编、刊印传统器乐曲谱, 改良乐器, 这使民族乐器的发展得到快速的推进, 此外近现代作曲家的乐曲创作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如聂耳作的《金蛇狂舞》、任光的《彩云追月》等民族乐器合奏的乐曲, 反映了当时民众反帝反封建、团结一致、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 社会变革的因素: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形态自明代萌芽以来, 到19世纪中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 原有的封建作坊型个体生产模式逐渐被资本主义机械型的大规模生产所取代, 其中虽然有阶级剥削的烙印, 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这种协作的意识也遍及到精神生产的各领域, 而在民族乐器方面的表现是, 由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福建南音、浙东锣鼓等器乐合奏形式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和完善, 使笛、箫、笙、三弦、阮、琵琶、箏、扬琴、二胡、锣、镲等等民族乐器都得到广泛的运用和传播, 重要的是部分乐器经过改良后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时代气息, 如20世纪初吕文成改制的粤胡⑹,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广东音乐的风格, 其明朗而富穿透力的音色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人们寻求光明、憧憬美好未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愿望。在我国周——唐代也有规模较大的器乐合奏形式如相和大曲和唐代歌舞大曲等, 但不同的是它们几乎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乐者、乐器、乐曲都是被严格禁锢的, 因此许多乐器和曲谱在宋代后就逐渐失传了, 而近现代的器乐合奏基本上是自发的、民间性的,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推广了民族乐器的传播和改进, 对乐器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以上是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乐器发展状况的一些思考, 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发展中是一个相对滞后的时期, 但必须承认的是民族乐器在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后, 吹、拉、弹、打等种类优秀的乐器在近现代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弹奏技巧得到空前的提升, 组合形态也日趋完善, 这些因素为当代和未来的民族乐器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拓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词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第125页

[2]《民族器乐概论》李民雄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第4页

[3]、[4]《中国音乐词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第83页、第229页

[5]《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334页

8.民族弓弦乐器风格及演奏特点 篇八

中图分类号:J6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56-01

中国民族弓弦乐器是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一支最重要的生力军,它主要由:二胡、板胡、高胡、中胡、京胡……等。它们都各有不同风格特点与演奏技法,有的人把几种不同的乐器演奏成了相同的感觉和手法,而真正的演奏家,则能抓住每件乐器的细节不同,演奏出符合真正乐器特点的音乐。正像艺人们常说的:一个胡琴一个劲。这就需要真正掌握每件乐器的特点与风格。

二胡:常用于伴奏、合奏、独奏。二胡演奏的风格地域广泛,极富个性。代表作有:《江南春色》、《江河水》、《河南小调》、《一枝花》、等。现代作品有:《二胡第一狂想曲》、《天山风情》等,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二胡的风格及技巧。二胡的本质音色柔和明亮,极具穿透力,它能模仿人声,情感表达强烈,即能表现凄婉、哀怨和如泣如诉的乐曲,也能表达高亢向上,令人振奋的语言腔韵。二胡演奏的技法与特点:演奏者首先要调出柔和明亮的音色。在弓弦乐器中,二胡的音域是最宽的,所以各种音节练习,五声、七声音阶都要练习,还要多练各种地方风格的小曲。右手:慢、快、抛、抖、跳、击弓。左手:按、揉、压、泛、滑、垫、拨指。这些都是二胡演奏中必须掌握的技术特点,并结合不同乐曲风格加以运用。二胡的主要演奏技法,应归纳为下列几方面:一、姿势的准确。二、松弛的心态。三、稳定的节奏。四、准确的音准。五、气息的畅通。六、双手的配合。七、动听的手音。八、情感的融入。

板胡:以它那不可替代的音色特质,成为了民族弓弦乐器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板胡起源于我国北方戏曲梆子剧种。因音量大、音色明亮、个性突出,在为戏曲伴奏的乐队中,担当了领弦的主要角色,板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随着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而得以丰富和提升。

板胡现代演奏主要分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高音板胡声音明亮,粗犷、泼辣、而又细腻。它的代表作有《大起板》、《花梆子》等。中音板胡则松透豁亮、浑厚坚实、音域扩展,主要代表作有《红军哥哥回来了》、《秦腔牌子曲》等。

板胡演奏的技术特点:板胡由于弦比较硬,早期戏曲的拉奏,左手都是要戴指套的,现代的歌舞板胡,已改变成指肚按弦。左手的揉弦,应以压揉为主。滑揉也是板胡一种具有特色的演奏,高音板胡左手一指、二指的运用是其特有的指法,要想掌握高音板胡,左手的音准必须到位,由于音区高,把位间距短,音准不易掌握,这就需要加强换把及音节把位的练习。板胡的左手滑音也是极具特色的,滑音的长短、大小都是直接影响演奏风格的,右手的弓子力度要大于二胡、高胡、中胡,要想演奏中挥洒自如,长短适宜,首先要弓子通,这种所谓通,就是运弓、运行无阻,要有畅通的感觉,整个大臂及手腕都要放松,只有弓子通了,你的演奏音色才能出来,右手的力度分配应大于左手一倍,右手的成功解放,再配以左手松弛的按弦,这才是板胡演奏成功的所在。

高胡:也称为粤胡,它是由二胡改良过来的,一般分为把琴筒夹在两腿间演奏或经过改革后,像二胡一样平拉式的两种姿势。高胡首先在广东流传发展,高胡的主要作品有:《双星恨》、《鸟投林》、《柳浪闻莺》等。高胡的演奏特点:左手指尖按弦,换把要灵活,滑音运用要丰富,尤其远距大滑音、加花要巧妙,不同的揉弦要适度,不易压弦,应以松弛细密的揉弦为主,泛音演奏要准确,由于高胡过去一般用两个八度扩展为三个八度,所以音准训练是重要的。右手:广东高胡传统的长、慢弓是其演奏乐曲的关键,要想发挥高胡特有的甜美、明亮的音色,光靠左手是不行,运弓力度的变化也很重要,要加强右手腕的练习,运弓力度要随着旋律感情的起伏,而作细致的变化。另外,密集快弓、跳弓、劈弓、抛弓、快速移指、换把等综合技巧,都是高胡演奏不可缺少的技术特点。

中胡:是二胡与低胡之间改革而来的中声部乐器,他最早应用于民间戏曲的伴奏,后来有刘明源大师把他搬上了艺术舞台,使他焕发了新的艺术光彩。中胡演奏风格靠近马头琴,其代表作有:《牧民归来》、《苏武》、《草原上》。中胡也是民族管弦乐中一支重要的声部,它类似西洋乐队中,中提琴声部。由于中胡调弦较低,本身乐器所带来的因素,使其演奏个性化较强,如何运用和掌握中胡的演奏技法尤为重要。中胡的演奏技法特点是:双手力度要适中,它既不能像演奏二胡、板胡那样的左、右手力度,但也不能像演奏高胡那样的松弛,中胡的左手要控制住弦的音色,指肚按弦,揉弦以滚揉为主,尤其在合奏当中,要统一揉弦的幅度,即长、短律动,切勿大力压揉弦出现大肚子音,这样既影响了音色,在合奏当中也影响了整体,右手弓子的力度,加强长度的控制。快弓、中弓、更要强、断有余,挥洒豪放,音色控制也是中胡的一个难题,需要什么样的音色,演奏员本身的意念和感受是第一位的,但双手技巧的解决及双手配合的成功,仍是不可缺少的。

京胡:最早是为京剧唱腔伴奏的,位置之重要无可替代。京胡演奏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纯为戏曲伴奏的,另一种是音乐京胡,从伴奏到独奏,从台侧走向舞台的独奏形式,京胡是京剧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京胡艺术的创新与改革,直接影响到京剧音乐艺术的整体发展,同时,促使了京胡,从民间走向大雅之堂的发展道路。京胡代表作有《夜深沉》、《迎春》、《琴缘》等。 这些作品的出现对京胡艺术的发展和戏曲京胡与音乐京胡的分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京胡演奏的特点是:坐姿要端庄,柔弓与硬弓因自己的感受而选择,京胡的演奏,不仅要音色纯正柔美,而且要加入换把转换这一技巧,揉弦需要滚动式的指肚揉弦,手音要清晰、甜美、讲韵味。京胡的运弓必须靠近琴杆,这样的运弓出来的声音坚实、平正,不仅手里每一个音都有头有尾,而且首尾之间贯通、匀称。长弓的演奏幅度要大,有豪放之风,慢弓的演奏,要使马尾与内外弦黏贴在一起,这样拉出来的声音才平稳而饱满。演奏短弓,则快而清楚不乱,发出的琴音要有颗粒状,要强调扎实的基本功、音准训练。对于现代创新的京胡独奏曲,应以最美的音色来体现,正确的方法来演奏。要把京胡其弹、打、压、抹、揉、滚、滑、搓等指法应用于演奏中,使京胡艺术不断完美,发扬光大。

上一篇:国庆安全应急预案下一篇:对偶修辞手法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