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对网络舆情

2024-10-17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共9篇)

1.政府应对网络舆情 篇一

杜惠平: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要实现“三个转变” 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杜惠平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他说,从BBS到博客再到微博,网络已逐渐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主阵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各级党委政府首先在认识上,要从“谈舆色变”向“闻舆起舞”转变。虽然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网民的有些言语也不乏戾气,但正是由于它的隐蔽性和交互性,很多网民才在网络上利用假名反映问题,使党政机关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现实生活中了解不到的实情,帮助党政机关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不足与疏漏,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

方法上,要从“遮遮掩掩”向“公开疏引”转变。如果网民提出的质疑是子虚乌有的,党政机关就应及时公开所掌握的情况,让谣言止于公开;如果网民提出的诉求,经调查后确实合理,党政机关就应积极作为,回应网民的诉求,对于那些比较棘手的事情、暂时解决不了的也应向网民们说明原因,并公布下一步解决方案;如果网民指出的问题真实存在,就应勇于认错并作出整改。

效果上,从“扑火救急”向“整改提升”转变。在网络舆情出现之后,作为党政机关的干部,首先该想的不应该是尽快把舆情压制下去,而是真正把网络舆情中提出的问题解决好、把出现的矛盾协调好。

2.政府应对网络舆情 篇二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对策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日益完善, 给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有效参与政治、政府汲取民智的平台。面对新时期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全新的网络舆情表达方式, 党和政府的决策管理行为将更广泛地置于大众媒体的监督之下, 地方政府应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疏导, 以便了解社情民意、汇聚民心民智, 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是地方政府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以及发展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互联网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 可以通过网上论坛、博客、微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形式, 针对某一社会热点、焦点及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 自由发表评论、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 广大网民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表达心声, 评点时事、为国建言、为民呐喊、伸张正义, 在一定程度上, 广大网民表现出了鞭挞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的社会责任, 体现了是非分明、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并对其进行研究, 重视网络舆情的处理。

总之, 要正确运用网络获取信息, 了解民意, 关注民生, 及时发现问题并化解社会矛盾, 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二、正确看待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是网络的匿名性为虚假信息的制造者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 人们的真实身份被隐瞒, 任何人都可以以虚假的身份发布各种信息在网络论坛上。因此, 一些人在网上肆无忌惮的发布不良信息, 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 甚至有些人编造谣言利用网络肆意传播, 再加上网络信息不能得到相关部门控制, 长此以往下去, 虚假信息和谣言很容易使人以假当真, 造成社会舆论, 甚至造成社会混乱。

二是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中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 但是受教育程度不同, 因此造成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 从而导致了网上舆论的杂乱无章, 这些网络舆情难以代表多数网民的利益或心声, 因而, 作为党政领导者要对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给予分析、筛选, 找出有参考价值的舆情资料。

三是网络的互联互通、快速即时、匿名隐身、跨地跨国界等特点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一些帖子通过手机短信、论坛发帖、网络聊天等形式反复转载, 进行传播, 形成网络舆情, 使趣味相投的网民聚集在一起, 逐渐形成所谓的“圈子”, 致使越来越多浏览此信息的网友卷入“漩涡”, 使得他们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使反对观点随着漩涡的反作用越来越渺小。对于这种“群哄”式的网络舆情, 很容易使网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甚至做出极端行为。这样很容易影响到社会安定。

三、正视网络舆情, 提高其应对能力

一是要提高认识, 确立自己的位置, 高度重视网络媒体。随着舆论环境日益开放透明起来的同时, 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承受舆论压力的能力, 更要提高应对能力水平。要深刻认识当前舆情应对工作的复杂性。网络是传播信息的新媒体, 是增强社会相互沟通的新渠道, 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新阵地。因此, 党员干部要增强阵地意识, 主动调整心态, 摆正位置, 真诚与网民沟通交流。只有这样, 使老百姓才敢于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诉求, 也才能真正为群众提供一条便捷、畅通的参政议政渠道。

二是要充分利用政府主流媒体的作用, 建立舆情引导体系。在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 网民一旦失去鉴别真伪的能力时, 经常会不知所措, 甚至会被利用, 误入歧途, 这样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也会产生较坏的影响。因此, 加强主流网站建设, 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政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建立更多更好的主流网站, 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通过准确及客观的报道, 向社会提供全面的信息, 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 用正能量击败不良影响。

三是建立健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制度和应对机制, 强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所在。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 监控重要舆情的发展动态, 及时掌握舆论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政府部门通过主流网站及时公布政府的工作信息, 使人民群众了解政府工作动态, 强化正面疏导, 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网络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制度, 力争做到用正面信息引导舆论导向, 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注, 用切实利益稳定群众情绪。

四是打造一条网络渠道, 积极与群众沟通。网络作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平台, 有利于群众反映心声、表达诉求, 为政府领导进行网络问政提供了便利条件。建立网民与地方官员直接对话交流的舆论平台, 可以进一步拓宽信息沟通渠道, 使群众的好想法、好意见、好思路成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而确保公共政策的制定体现公正性、增加透明性。领导干部要把握时代脉搏, 树立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理念, 以宽阔的胸怀, 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正视网络舆情的严峻挑战, 要善于把网络舆论的压力转化为改革机制、推进工作的动力。

3.政府应对网络舆情 篇三

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综合影响,也使得网络舆情危机渐渐增多,且在地方政府管理中成了重要的、棘手的问题之一。如何适当、正确地解决、管理好这些舆情危机,将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甚至我们可以说,在一个网络的时代,无法处理好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将无法完整地履行其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

【关键词】地方政府 网络 舆情危机 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

由社会事件引起网络舆论,而非理性的网络舆论经由网络的助推以及扩大,就会演变成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将会给社会、政府以及个人造成很大负面影响。这样的网络舆情不仅误导了民众的情绪,还会在社会上滋生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想,进而影响社会生活的长治久安。对地方政府而言,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处理也是一种执政能力的考验。如果处理的不好,那么必然会引来社会的压力,这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损害。同时,我们也在显示中看到,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当这种网络舆情被不良分子利用而形成危机事件的时候,对社会的危害将是极其巨大的。

1.误导民众情绪和观念

总所周知的是网络具有便捷性,这意味着我们能够轻易地接触网络以及使用网络来进行表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必然存有大量的非理性的言论和信息。同时,凭着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较强的隐匿性的特征,很多的网名会自觉地或不自觉的在网上出现一些不良的言论,这些言论可能是针对个人的,亦或者是因由某个事情,而争对政府而提出的。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大型论坛和聊天室出现,屡见不鲜,甚至很多是有组织的。

2.破坏稳定的社会生活

因为,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大量存在,以及尤其造成的“谣言”的等经常出现,因此破坏这社会的安定有序,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政治自由,但是言论自由需要其有一个度,必须适当的。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网络的言论自由程度相对于社会而言高了很多,这是因为网上的限制相对较少,所以网上出现的信息以及观点也就相对多元化。

3.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和管理

我国的网名人数在不断的增加,而且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网络舆论参与人数的增加和公民的社会主义意识不断增强,网络舆情日益影响这政府的公共决策和管理。往好的方面看,这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公共管理的时间之中,对政府的行政行为的监督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使得我们的公共决策、公共职能的执行,不断的走向透明化和公开化。但同时,其也对政府的行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往往左右着政府的决策与管理。

二、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社会的转变引起了各种矛盾和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的利益诉求不一。所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成地方政府部门的紧急要务。处理好网络舆情危机将可以部分解决社会矛盾,即能在危机中让民众的情绪得到宣泄,也能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理顺多方关系。

1.地方政府危机应对行为不恰当

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中,应当积极主动发挥政府的主体性作用。通过调度各个方面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唯有这样才可能良好地应对危机,以及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和维护好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然而,在具体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我们往往看到的却是地方政府的各种不当行为。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这一制度在基层落实得还不到位,地方政府多数没能在第一时间出面给出权威说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危机事件的有效控制和妥善解决。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在公众最需要的时候发布各种权威信息,可能会引发网络舆情恶性膨胀,事态往与政府部门意愿相违的方向发展,比如上文举例的“群众冲击街道政府事件”,还有温州7.23动车事故,铁道部没有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强化正式渠道的信息传播。

2.危机应对机制不灵活

目前,在舆情危机事件处理上,我国政府部门的相关机制不灵活,面对具体的网络危机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与之配套的制度也不完善,这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尤其是在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和预警机制上。在我们的基层政府部门中,没有专人处理危机事件,而临时的应急工作小组往往缺乏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处理危机。

从机制上看,不少地方没有建立不同类型、级别的网络舆情的分层化预警、应急体系、工作规章,网络舆情无人统计整合,也无处报送,更有甚者,报送了没人反馈。一些地方未重视在平时长期考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突发状况处理,由于这些机制运转不灵活,会导致舆情信息无法上达,领导干部无法及时掌握一手信息,而其设想的系列应对机制也没法有效贯彻执行。

三、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预防网络舆情危机

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谓主导作用就是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过程中,能积极主动,明确自己的职能。本文认为,首先政府的职能应当是为社会提高良好的公共服务,而不仅仅只是充当一个舆情的处置者。单纯的处理危机既违背了政府职能的初衷,也往往使政府在该类事件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因为一旦危机发生,政府首先面临的就是信息收集上的问题,而由于在危机中并没有处于主动的地位,就无法收集到或者证实网络舆情危机出现的真正原因,这就无法处置好该类时间。

2.构建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

4.科学应对网络舆情 篇四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普及率攀升至34.3%。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舆论传播从传统方式走向了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网络舆情的研判、引导、管理、应对等工作,全力确保网络舆情平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推进信息公开透明,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谣言止于公开透明。前不久发生的“盐慌”没有形成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而是在短短的72小时内就基本平息,这与各地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公开有关信息,澄清谣言有直接关系。我们要统筹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按照“群众关注什么、我们就公开什么”的原则,坚持长期性、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动态性、阶段性工作随时公开,临时性、应急性工作及时公开,全面公开重大审批事项、重大人事安排、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等信息,让

1群众全面准确掌握相关信息。要在丰富公开形式上下功夫,除传统的广播电视、党报党刊等形式外,要高度重视政府及其部门官方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及时利用网站平台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应该的各种问题,努力使其成为地方舆论领袖。

二、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升舆情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要重点抓住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舆情处臵机制。要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党委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要组建专门的力量,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要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对舆情反映的情况,科学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同时,要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赢得处臵时间;要抓好舆情处理预案编制,尤其对对价格政策、公共安全、民生改善等一些敏感度较高的领域,提前制定预案。要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坚持“三个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应对网络舆情,主动介入、主动作为,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即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处臵预案,派员赶赴现场;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信息,抢夺舆论主动权;第一时间组织网络评论员、新闻发言人澄清不实舆论,为突发事件的成功处臵争取主动。

三、强化网评队伍建设,引导网络舆情发展。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要求我们把网络舆论作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晴雨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同各种网上错误言论作斗争,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只要我们多发表正面的言论,正确引导,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就会失去市场。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各种论坛里面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参与评论,主动导帖、积极跟帖、适时结帖,及时引导网上舆论,维护正面的评论、正面的声音,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各种负面影响。同时,组织网络舆情信息员积极收集、整理、上报网络热点、焦点问题,供党委、政府参考决策。

四、注重网络道德建设,构筑网络舆论防线。当前,一些网站和网民仍然缺乏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网络低俗之风仍在暗中蔓延。要切实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培训进行培训,促进网络从业人员自觉地遵守网络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把互联网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要在广大网民中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争当文明网民,使网络空间最

终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的网络社会。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报纸、广播、电视、刊物等媒体中,大力宣传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新风尚、新典型,特别是要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为推进网络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五、加大非法舆论打击,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网络现已成为民意表达和诉求的主要阵地,一些极端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独具的匿名性,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暴光和抄作,混乱事实真相,使问题变得更加激烈和极端。2010年2月20日晚至21日凌晨,山西由于“地震谣言”,导致山西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地部分群众走出家门、躲避地震,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要坚持一手抓妥善化解、一手抓依法处臵,对网上串联煽动、编谣传谣、恶意炒作等行为,由公安机关落实专人,动用一切力量,锁定证据,依法严惩,决不姑息,着力净化舆论环境。要加强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网络言论管理,依法依纪规范行为,避免成为网络舆情的源头。

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臵;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要充分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

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

重点抓住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坚持现场处臵与网上处臵同步,引导社会舆论走向

5.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篇五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逐步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使得任何一个网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海量的信息使得网络成为了舆论的聚集地和发散地。作为县级党政机关,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相对集中的部门已成必然,因为网络已成为民意和诉求表达的主渠道,是党政部门听取民情的又一手段。

但互联网虚拟的特性使得网络上的一些言论不受道德和行为的约束,真假难辩。网络舆情的大量存在,使得党政机关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为新形势下考量党政部门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传播方式,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舆情,尤其是涉及到党政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风、形象以及民生、民意、重大事件等等的网络舆情,如何做到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是新时期党政机关面临的新课题。为提升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改进党政机关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就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提出 如下建议:

一、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网络舆情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网络事件发表言论、表明态度、参与争辩,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呈现出载体的多样化,最常见的有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转帖)、论坛、个人博客、播客甚至微 博客、QQ群等,同时,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还不断涌现,网络 舆情传播表现出“海量、迅猛、不可预料”的特点,所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和应对网络舆情是从更高层次上减少负面信息的关键,要积极收集舆情,正视问题,理性应对,在网络舆情即将成为众多网民热议的焦点时,必须掌握相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启动网络舆情应对程序。为了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全面、准确、及时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设臵网评员。在政务网上设臵网评员,不断培养熟知网

络、技术专业、经验丰富的网评员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 监控。

二是发动群众。在一些行业或者社会上聘请兼职的网评员,搜集、整理与党政机关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定期汇报网络舆情信息。三是与有影响网站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

联系有影响的重点网站的管理员,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对一些网站的帖子能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理。

四是政务网络平台应当具有吸纳的功能,如通过论坛、电子信箱、QQ等方式让群众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过来,尽量不要将其扩散到社会上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五是强化与各主流网络媒体和公安、监察院网监等的交流沟通,建立起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以协作互补。有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转帖)、论坛、个人博客、播客甚至微博客、QQ 群等,同时,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还不断涌现,网络舆情传播表现出“海量、迅猛、不可预料”的特点,所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和应对网络舆情是从更高层次上减少负面信息的关键,要积极收集舆情,正视问题,理性应对,在网络舆情即将成为众多网民热议的焦点时,必须掌握相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启动网络舆情应对程序。

六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特别是应该将监测的重点放在本地网站和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涉及本地的相关信息上。

七是要对舆情统筹全局、综合考虑,全面了解舆情发生的大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对舆情的预判,同时与舆情直接关联人加强沟通,全面掌握舆情详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对舆情的实际察知。

八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咨询团,共同参与舆情研判,确保对舆情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二、完善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制度

(一)建立

网络舆情值班制度。

1、信息服务中心设臵专人(网络管理员)值班,及时捕捉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意识动态,分析研判汇总。

2、在工作时间每天浏览查看与我县相关的监控网站至少三次以上,并做好有害信息的记录情况。记录应包括:有害信息的网址、主题、发布时间、发现时间、上报时间、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

3、把有害信息以文本、web页面或图片等电子格式保存,并分类编号存储。

(二)建立网络舆情报告制度。网络管理员要认真整理各类舆情,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备份,并在1个工作日内,填报《网上舆情信息报告处理单》,报请相关领导阅示。特殊情况,直接电话向党委或领导汇报。如发现包含以下内容信息的,及时报告;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及时上报公安机关。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2、损害国家机关声誉的;

3、煽动分裂国家、破环国家统一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6、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教唆 犯罪的;

7、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恶意攻击他人的;

8、损害党委政府声誉,影响我县安全稳定的;

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三)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制度。

1、通过新闻发布、政务公开、调查处理等方式引导其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2、采取“炒、发、放、冻、化”等措施努力做好网上社会舆情的引导工作。“炒”指对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社会舆情尽力炒热、炒火;“发”指对有利于党政中心工作、有利于宣传思想重点工作的社会舆情千方百计引发、生发;“放”指对无关大局的、一时还难以把握的社会舆情,暂时放在一边,静观其变;“冻”指对不利于唱响主旋律、带有杂音色彩的社会舆情采取冷冻措施,逐步消除;“化”指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干部群众有疑惑、有怨言的社会舆情,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工作。舆情采取冷冻措施,逐步消除;“化”指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干部群众有疑惑、有怨言的社会舆情,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工作。(四)建立网络舆情协作制度。

1、按照属地管辖和职能管辖原则,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人员。

2、任何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员有义务配合党委及公安机关追查有害信息的来源,协助做好取证工作。

3、做好有害信息备份,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4、对违反网络安全法规或传播有害信息的人员,情节严重的交予公安部门查处。(五)建立网络舆情有害信息监控、过滤、删除制度。

1、网络管理员必须监视网站及论坛,防止有害信息的发布。

2、任何要上传文件至文件服务器的人员,必须先对文件进行病毒检测,确保没有病毒感染后方可上传。

3、网络内的电脑使用人员必须定期对使用机进行病毒检测,防止病毒感染和传播。

4、网络管理员必须定期对服务器进行病毒检测,防止病毒入侵和传播。

5、网络管理员必须定期对服务器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升级 服务器系统,安装必要的系统补丁,预防网络安全漏洞。

6、网络管理员必须定期检查网站论坛、贴吧的内容,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发现有害信息,必须及时删除并取消其用户资格。

(六)建立网络舆情查处制度。

1、加强网上舆情收集与监控,准确及时发现案件线索,使案件得到迅速查办。

2、完善利用网络舆情开展反腐败工作的法律制度,从受理内容程序、跟踪查处流程、回复程序等方面进行规范。

3、完善问责机制,对网络舆情工作推诿、扯皮,不负责、不作为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人严肃问责,确保网上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4、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引导网民进行理性表达,促使广大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做到既要依法查处网络举报案件,使贪官受到应有的惩处,同时对恶意散布虚假信息者,也要依法给予严肃查处。

三、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增强防范与处臵涉检网络舆情的危机感。网络舆情的危机性最初往往不是来源于网络舆情本身,而在于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危机意识不强,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最终失去主动权和控制力,导致舆情危机的产生。因此,要妥善研判、应对和处臵网络舆情,就必须从事关党政工作全局和科学发展的高度,从自身做起,从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和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起,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应对和疏导网络舆情中的“民怨”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性,从全局着眼,从源头入手;充分认识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中的“民议”对推动政治民主、执政民主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充分认识尊重和沟通网络舆情中的“民意”对加强和改进党政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承担起监督者首先要接受监督的责任,自觉接受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和广大网民的监督。

(二)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掌握一些信息披露的技巧,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制定并落实新闻发布的相应制度和规定,尊重客观事实,第一时间向有效媒体直截了当地披露有效信息,确保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权威性。

(三)保证网络舆情的畅通。针对舆情的解释、通报工作做到一致性和权威性,对舆情的通报、回应应当做到:一是遵循不间断性。网民提出的问题、要求、意见、建议或对某事件的处理进程和结果有一个期待,不能最终的处理结果没有作出,就对网络舆情采取回避的态度; 二是依法处臵。即对问题或事件的处理应当紧密结合法律的相关规定而展开,同时做好解释工作。

三是处理结果要达到民意和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映的统一。

(四)综合建立工作机制。在坚持“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多方联动,分级处理,适时公开,主动应对,反应迅速,灵活应变”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以下工作机制,以有效研判与处臵涉检网络舆情。

1、是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由XX任组长的网络舆情研判与处臵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明确由XX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臵,由专门人员负责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

2、舆情把握机制。由专门人员负责对涉及党政工作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并及时进行分析研判与信息上报。

3、分析研判机制。由专门人员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并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提出处臵意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臵。

4、应急预警机制。按照网络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网络舆情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做到及早发现舆情危机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5、应对处臵机制。坚持以积极回应、“主动引导”为主的处臵原则,在第一时间将网络舆情上报领导小组后,快速建立起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地发布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并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体的认同和支持,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6.政府应对网络舆情 篇六

时间:2009-12-16 13:00作者:张然 段彦东新闻来源:正义网

正义网河南12月16日讯(通讯员张然 段彦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监督的一种新媒体。河南淮阳检察院采取积极应对新举措,使网络舆情实时有监控,信息员实时有发现。由于工作细致、扎实、靠前、有效,目前没有出现一起有关检察系统的负面报道。

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为增强政治敏锐性,切实掌控网络舆情,该院各科室组建网络信息员,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及时搜索寻找是否有涉检网络舆情的事件,一旦发现及时报告。以此防范办理的案件和检察人员成为网络炒作的热点。

及时掌握网络舆情。该院组织建立了一支网络舆情评论员,对可能引起媒体高度关注的事件,凡是涉及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舆情信息,发现后及时分析研判,抓紧核查真相,认真评估影响,提出应对举措。

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的网络舆情,该院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坚决做到思想敏锐、行动迅速、应对得当、果断决策。

7.网络舆情巧应对 篇七

一天,某论坛上出现了一个热帖:“××幼儿园让每个孩子带一个香蕉牛奶的纸箱交到老师那儿, 可这牛奶大人孩子都不喜欢喝,为个纸箱子还得去买箱奶回家,不知这事幼儿园是如何考虑的。这种做法让人非常有意见,请有关部门给予合理的解释, 否则,容易让人联想到‘腐败’问题。”此帖一出,正面的、负面的跟帖纷至沓来,有的网民甚至断言“一定是××幼儿园或教师与香蕉牛奶商家有关联,是变相的推销,在谋求好处”。园长了解此网络舆情后, 迅速成立应急小组,在园内展开调查。原来是某班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利用校信通平台给班上的家长发送了一条信息,内容如下:“各位家长您好!为了丰富孩子的游戏活动,游戏材料还需要补充,请家长一定积极配合带以下两样物品:第一,每位孩子至少要带一个硬包装的鞋盒子。第二,每位孩子至少带一个黄色的香蕉牛奶的盒子。此项任务必须在 明早完成 。 感谢您的 配合 ,各位家长 辛苦了。”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幼儿园在第一时间给予网络舆情正面回复——“广大网友您好!××幼儿园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近期开展了区域游戏环境创设评比活动。此活动倡导绿色环保、变废为宝的理念,尝试家园合作、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包括各类纸箱)。个别班级为了便于孩子们开展搭建、造型活动,发动家长重点收集统一规格的废旧箱子。 调查中,我们未发现该班级教师行为与香蕉牛奶商家有关联,也未发现存在推销问题。今后, 幼儿园在举行类似的活动时,会充分考虑广大家长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把好事做好。同时,也希望广大家长针对幼儿在园学习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好能与园方领导或老师及时沟通,以避免误解。家园应共同努力,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利用下午家长来园接孩子的时间,幼儿园召开了该班家长专题会议,教师致歉,园长解释,使得此次事件很快得以平息。

反思

1. 要建立组织机制,及时回应网络舆情。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园长迅速成立应急小组展开调查,制订解决预案并及时发布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将真相告诉公众,有效遏制了不良信息在网上蔓延, 维护了幼儿园良好的社会形象。

2. 要加强校信通平台使用的监管力度。校信通使得家园联系、家园合作更加快捷、有效,幼儿园在享受校信通优越性的同时,还要加强有效的监管。 比如,对教师发短信的数量、信息发送时间以及短信内容等进行审核、监管,明确具体负责人,并将其纳入幼儿园宣传工作的总体部署,防患于未然。

3. 要加强新教师网络平台使用能力的培训。短信交流方便快捷,但一条不经意的短信也可能会伤害到家长。因此,幼儿园要加强新教师网络平台使用能力的培训,要求新教师发送短信时一定要慎重仔细,短信内容的编辑要认真思考,不能随意、盲目发送。

4. 要鼓励家园良好互动。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帮助家长通过短信、网络和班级教师、幼儿园领导实时互动或者留言,使一些当面不便交流的问题得以处理,避免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将问题抛向媒体网络, 造成负面影响。

评析

8.网络舆情“倒逼”政府提速 篇八

人在做,天在看?

错!

在网上的各种曝光之下,社会变得透明,也让民意的传达空前快速,指向愈加集中。谁在仗势欺人?谁在贪污腐败?谁在位却不作为?谁又是人民的父母官?

人在做,人们都在看。

1998年8月7日,长江九江段决堤,《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突破层层消息封锁,用手机向报社发送现场灾情。根据他的这8条短信,报社编成独家新闻《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这篇后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消息在当时却被有关部门指责违反了“不准公布灾情”的宣传纪律。

2010年7月18日,南京高旺河河堤发生管涌险情,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在抢险现场通过手机向媒体发布新闻:“该管涌造成河堤内部分积水,无人员伤亡。抢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封堵成功后,曹劲松在管涌发生地西江村的村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抢险详情。

“长江汛情12年,见证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历史性进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对《计算机世界》记者感慨地说,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及时地把真相告知公众,是制止流言、降低恐慌、减少社会损失的最有效办法。

近日,人民网发布《2010年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排行榜》,从2009年7月排行榜问世至今,网络舆情见证了政府执政的变化:2010年第二季度应对各项指标与第一季度相比,信息透明度增长20.2%,政府响应增快14%,政府公信力增加10.6%,与去年相比综合得分增长了近25%。

网络舆情,已经形成了权利时代的“倒逼机制”。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吴兢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公民的权利觉醒和监督,正是“倒逼机制”的两把利剑,“倒逼”服务型政府提速,“倒逼”“权老大”们退出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

“黄金4小时”

考问政府响应

此次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的是“安徽马鞍山书记现场处置打人事件”。马鞍山花山区旅游局局长汪国庆动手打中学生胡某引起众怒,市委书记郑为文于事件发生当天深夜赶到现场,登上警车对群众喊话,并将汪国庆就地免职。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政府对沸腾民意的敏感程度和认真响应,并为挽回政府形象做了良好的铺垫。

无独有偶,2005年同样发生在安徽的“池州6•26”事件与马鞍山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肇事者驾车欺凌青年激起群众公愤,从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而事发当日,时任池州市委书记的何闽旭正在九华山逍遥快活,对市里报告置若罔闻,甚至不耐烦关了手机,从而贻误了政府应对的大好时机,引起轩然大波。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认为,在新兴媒体时代,“黄金24小时”法则已渐显无力,4小时内,微博、BBS等新媒体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黄金4小时”已经成为考验政府响应速度的关键。

此次排行榜中政府响应速度位列第二的,是4月13日发生在辽宁大连庄河的“千人市政府下跪”事件,庄河市龙王庙村1000多名村民在市人民政府大楼门口集体下跪,反映村干部涉嫌腐败问题,遭到拒绝。4月24日,大连市委做出决定,庄河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明对该事件处理失当,责令其辞职。

有网友在千人下跪事件中这样评论:“主人给公仆的这一跪,跪出了整个社会大踏步的倒退。”在人人都成为信息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官员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而庄河市的上级大连市委对此事处置中,“责令”2字鲜明地表达了上级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和敬畏。

然而,政府响应速度较上一季度虽有14%的提高,但是响应速度远未达到“黄金4小时”:响应速度排名第一的马鞍山事件从事发到有关领导赶赴现场,用了近4个半小时;而为网友所称道的广州法制办“咆哮哥”事件,从网友6月18日留言到21日广州市法制办召开记者通气会,再到23日广州市法制办负责人和“咆哮哥”一起到网友家中道歉,前后也有将近5天的时间。与民意互动,和谣言赛跑,政府的响应速度将是形成良性网络问政的前提。

本地网络

缩短民意路径

位列此次排行榜最后一名,被列入红色警告的事件是“江苏海滨教育局封杀论坛”。5月,有网友在“滨海网”发布消息,称江苏滨海县教育局在本县教育系统的校园电脑终端上做了手脚,教师们无法登录“滨海论坛”网页。滨海县教育局局长左其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封闭了“滨海论坛”,原因是这些网站和教育教学无关。

对此,单学刚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地方网络论坛是“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地方政府重视本地网络论坛建设和管理,关注“在地议题”,对构建充满良性互动的本地网络环境,意义重大。

更是因其地方性深受网民青睐,从云南“躲猫猫”事件到湖北巴东县的邓玉娇案,2009年因网络爆料而膨胀成社会热点的事件,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方网络论坛,并诞生出一批批意见领袖,而且,这些意见领袖绝大部分是“草根”。

面对这样汹涌澎湃的民意,政府应该怎么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学会“化百练钢为绕指柔”?7月2日上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邀约的9位网民代表座谈,以“我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建言献策”为主题与大家交换意见,这已经是汪洋第三次与草根意见领袖面对面交流。

这说明,政府官员已经学会利用网络收集民意。信息公开是网络问政的前提,在排行榜上“政府响应”、“信息透明”和“政府公信力”3项指标中,信息透明是增长幅度最快的一项,相较第一季度增长达到了20.2%。在这些公开的信息中,既有像江苏滨海这样“被透明”的,也有江西黎川新任科级干部财产公示这样的“主动透明”的。从恐惧到主动应对,网络舆情也在“倒逼”政府向信息公开提速。

信息争夺变被动为主动

一场抢占信息制高点的争夺战正在打响,拿下了这个制高点,一直被网络民意“倒逼”的政府就完全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

4月,国内媒体报道了云南大理“洱海天域”填湖建别墅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6月初,从云南省纪委传出消息,已经查实洱海天域房地产开发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官商勾结、行贿受贿等违法问题,相关涉案人员已经受到了处置。

在此次事件中,相比以往的“狂轰滥炸”,大多数网民保持了冷静,他们没有过分苛责政府在事件爆发前的过失,而是对官员的问责形式和力度进行了理性地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从去年的“躲猫猫”事件开始,云南省就逐渐开始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更是成为国内首位实名开微博的厅级官员,“把自己放在阳光下”,公私分明,凡是公事,都用“微博云南”的账号发帖;凡是私事,就用“云南伍皓”的账号发帖。

这其实是一次抢占信息制高点的尝试,用伍皓自己的话说,就是善用媒体,把媒体引导社会热点的功能用足。从4月的云南旱情各项具体数据,到5月防汛抗洪工作进展,再到最近对地沟油的检查和再利用,云南各级政府敢于在微博上晒“政事”。正是由于这样的公开,云南才得以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形象不降反升,变被动为主动。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左三)亲自登门向蒙冤入狱11年的赵作海(左一)鞠躬道歉。

2009年11月,“南京网络发言人论坛”悄然出现在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继广东、贵阳等地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后,南京市政府也加快了推行“网络问政”的步伐。与广东、贵阳不同的是,南京市政府推出的网络发言人覆盖面更广,42个市政府工作部门、16个市政府直属单位、4个垂直管理部门、13个区县政府、5个特设和派出机构,以及市人大、市台办、市检察院、市法院、市红十字会等9个重要部门都单独设立新闻发言人、联络员各1名。

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认为,网络发言人与目前已普遍建立的新闻发言人机制作用相似,不过在发言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上,网络更胜一筹。

现在,广东公安机关开微博正将这一争夺战演绎得如火如荼。今年2月,广东肇庆市公安局率先在微博上建立了全国首个通过实名认证的公安微博,此后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相继开通,这成为第二季度“网络问政实践”推广事件。

“在新媒体面前,在新的官民互动模式下,一切旧有的宣传模式、落后的执政理念都显得格格不入,依靠政府一点一滴的努力,依靠网民送上的鲜花与砖头,网络问政必将倒逼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 舆情监测室分析师刘志华这样评价。

对此,祝华新说:“很多地方政府是我们的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老师。”比如临沧市委书记杨洪波的微博客“沧江潮”,曲靖市委宣传部部长何华的微博客“曲靖何华”,西双版纳州委外宣办主任段金华的微博客“国防战士段金华”,在政务公开、听取民声、官民对话方面都做了大量可贵的尝试。

评论

网络问政要打持久战

正在写这篇文章时,7月28日上午10:15,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原南京塑料四厂可燃气体管道被挖断导致气体泄漏引发爆炸,数百人受伤。江苏卫视做现场直播时,一位在场官员堵住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谁让你们做直播的?”随后,媒体证实这名官员是江苏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徐光辉。一时间,“谁让你们做直播的”成为网上热门流行语。

对比7月18日,南京高旺河河堤发生管涌险情,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通过手机向媒体发布新闻,并在管涌发生地西江村的村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此次南京市的政府响应速度不得不说有些让人失望。

政府没有公开响应,事件的真相就会沉寂下去吗?再来看看网络上的传播,爆炸发生后一个小时,论坛上就出现了“南京城北某化工厂发生大爆炸,火光冲天!”的帖子,并配发图片,被各网站转帖;12:53,一名网友发出“谁让你们做直播的”的微博,迅速被转发数千次,这位领导的照片也以裂变速度传播;13:24,网友在微博上发出南京血库全面告急,号召南京市市民前去献血,众多人响应,被转发5000多次。

7月29日,南京市各大本地报纸对爆炸一事仍保持缄默,只有现代快报以《突发爆燃考验南京》将此新闻登至头条。然而,在微博上、BBS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已由伤亡转而探讨为什么易燃易爆的化工厂离居民区这么近,爆炸事件应该为城市化进程的过度采掘起到哪些警示作用。

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突发事件不会因为政府没有响应而被“捂”下去,讨论、猜测只会越来越多,如果政府能够遵循“黄金4小时”规则,在有效时间内抢占舆论制高点,就能在突发事件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实,南京市在网络问政方面一向敢为人先,从去年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到今年曹劲松亮相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探讨新闻发言人制度,南京市在信息公开上显示了很大的决心。但是,网络问政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并不只是漂亮地解决一次突发事件,而是要系统地、有规划地遵循一套网络问政体系,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一次做得漂亮,网友会质疑是“做秀”;两次、三次,久而久之就能显示出科学应对网络问政的威力。

9.涉农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策略 篇九

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涉农网络舆情更是涉及到舆论最为关注的多项民生问题。其战略思路、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实施、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服务性,决定了其必须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公共关系,必须应对越来越密集的公众舆论监督,也即意味着必须随时应对网络舆情对涉农政府机构形象的冲击。如何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是涉农机构必须掌握的技能,梳理涉农网络舆情,既打开了一扇了解农业现状和问题的窗口,也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应对新媒体的主动意识和沟通能力。

一、舆情危机成因

了解涉农负面舆情的成因,是涉农机构做好舆情工作的基础。涉农机构相关的舆情危机主要成因有两类,一类是农业政策性的,比如近期的九部委联合下发意见、农民合作社有了新规范,就被舆论广泛关注,很多新的舆情问题将会陆续出现。一类是涉农政府部门管理的原因,由于涉农机构工作中三农问题管理不善、工作人员过失等原因影响,导致涉农部门对外形象受损,详述如下:

1.涉农常见问题 涉农舆情主要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价格、种植业畜牧业生产、秸秆焚烧、农产业物流与市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土地经营、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机化信息服务、农村集体经济、供销合作社经济等。其中有三类涉农舆情比较常见,一是个别农村村民对政府拆迁赔偿不满意,存在纠纷未解决,二是出现较多农民网络维权者,抱团维权,力求扩大社会影响力,如近期出现在微博平台比较热点的“成都农民自主召开普法大会”。三是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价格、秸秆焚烧等问题。

2.服务投诉事件

容易引发舆情危机的服务投诉事件主要有:一是期盼良好农村生态环境,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盼重视;二是渴望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声讨假劣农业生产资料坑农;三是期望公开透明化处理征用村民土地情况等。

3.全域舆情的波及

某些舆情危机的产生,其舆情发源地也许并非自己所在区域,而是由于其他地区发生某一时间范围内的热点事件,吸引公众的关注心理,舆情被发酵扩散,迅速传播,进而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全域舆情,波及自身。如:前段时间,江西网传发现猪肉中出现钩虫,有关部门未能及时辟谣,舆情一时被炒热,波及四川成都,导致成都不少市民担忧质疑。近期,四川达州生猪因暴雨洪涝灾害,死亡数千头,部分成都市民也出现担忧是否会涉及到成都猪肉领域的防疫与食品安全问题。

二、特点及分类

由于涉农机构的自然属性和媒体的推动作用,涉农机构舆情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新时期涉农舆情民生话题属于“敏感体”,如:土地、菜价、农村官员作风等极易被网民关注,成为焦点;二是正面新闻被较少关注,负面新闻跟风严重;三是涉农机构与公众缺乏相互沟通和理解,容易造成误解,农业、农村、农民是涉农舆情的重点内容。

按照舆情触发的载体,涉农舆情可以分为:传统媒体风险、新媒体风险(或称网络媒体风险)。新媒体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破坏程度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风险,对其实施监测、管控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传统媒体风险。

按照危机事件促发的不良舆情影响范围可以将舆情划分为局部、区域和全局性危机,按照其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萌芽、发展、失控三个阶段,按照其影响程度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涉农舆情业务流程自身风险点促发的不良舆情,由于发生频率较高、处理经验相对丰富,可以称为常态舆情事件;由于突发事件、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不良舆情,处理应对的经验少、危害程度大,可以归结为猝发舆情事件。常态风险从一线开始建立管控、预测、监测、应对的体系;猝发风险在于建立技术监测、分层防御的机制。

三、关联体分析

1.舆情发起者——公众

公众作为事件的经历者,也是舆论的制造者、传播者,还是舆论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没有经过权威部门权威认证的情况下,这种人群的集合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是群体面对谣言等情况下的主动趋利避害的选择。涉农机构本身的身份和地位容易引起公众的不满而引发次生舆情,有关部门在处理危机过程中要与公众定位为平等角色,不能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态度,否则会引起公众态度反弹。

2.舆情引导者——媒体

媒体对于公众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大众传播,涉农机构要及时地与媒体沟通,利用媒体的平台和公信力为自己的危机公关。涉农机构要了解媒体,并认清部门与媒体关系,要摸清媒体报道的热点,真诚对待记者,组建公关部门或设立新闻发言人。

3.舆情枢纽——意见领袖

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线下,总是存在一些人,他们的观点对于影响群体的行为有着十分的作用,这些人就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的,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了影响。这些意见领袖或是行业专家,或是草根领袖,他们既是危机舆情的来源,也是舆情扩展的渠道。

在媒体缺位的时期,意见领袖的表达似乎成了救命稻草,即使只是谣言,只要这一谣言贴近公众的情感和思维,那么这种舆论就会迅速地被传播出去。公众选择意见领袖更多的是根据其所掌握的信息的多少和信息的可信程度,很大程度上还包含情感的共通性。

涉农机构平时应和意见领袖保持良好的沟通,对他们的想法进行了解,将他们对涉农舆情的误解及早消除,避开发生不必要的舆情危机,同时,积极利用粉丝和关注度较高的意见领袖网络大V传播涉农信息,对涉农信息进行有效宣传也是不可忽视的举措。

四、应对策略

1.做好应对的组织措施

一是成立涉农舆情控制组织机构,建立新闻发布机制和指挥体系。二是明确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设立涉农舆情新闻发言人和谈判专家。三是构建立体化农业宣传网络。四是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将涉农舆论引导与监管结合,正面挤压有害信息传播空间。

2.积极争取应对主动权

一是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涉农信息的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主动权。二是明确涉农舆情管控重点,及时上传下达,统一对外口径。三是加强涉农机构对外宣传,通过媒体宣传在重大社会事件中(比如近期云南鲁甸地震四川农业部们组织企业去震区收购花椒等)所体现出的良好风貌与责任,提升涉农机构认知度与美誉度,为涉农机构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正面接触媒体

涉农机构与媒体的接触不可避免,具体负责人应熟悉本部门工作情况,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敏捷的思维能力。通过加强对话沟通、真心诚意、客观地解释说明,寻求与媒体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良好关系。

上一篇:《运动会有感》优秀下一篇:计划经济为什么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