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pt模版课件

2024-08-3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pt模版课件(5篇)

1.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pt模版课件 篇一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背景及目标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另有一个“语文园地”,同步阅读安排了《走进大自然》等诗文10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等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教学策略

这一单元的学习要在对诗文中自然景物丰富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欣赏作者富有个性的文字的同时,感受其对美是如何“智性表达”的,追索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获得美的熏陶,从而对自然之景怀有审美情致,并能够将这种美的体验通过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三、教学建议

1、生字:弄清读音与字形

2、词语:注意读写与运用

3、句段:品味含义与特点

4、积累:丰富词汇与句段

5、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四、文本简析及教学重点

本单元教学可综合“单篇深入课、拓展实践课、单元综合课”等课型进行。

《燕子》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燕子的可爱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要体会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描写生动、有序表达的方法。

《荷花》主要按“闻到清香、看荷花、我的联想”的顺序来叙述,教学重点之一是要在感受荷花美丽姿态的同时,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对大自然美的领悟。

《荷花》这两首诗教学的重点一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

五、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燕子》 2课时 《古诗两首》 3课时 《荷花》 2课时 《珍珠泉》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5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作文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组教材编排了四篇文章。《翠鸟》和《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具体生动的实例,含义深刻的话语,使人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感悟,读起来耐人寻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组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用对比、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一)自主识字,灵活运用

要求会认的字:首先要加强预习,独立识字。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扩词、说话、连词成句等方法,对字词进行拓展和运用。其次是加强检查,合作识记。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检查;对容易混淆的字进行必要的辨析;难字做必要的提醒;读音做必要的矫正;对优美的词语或成语进行仿写。

要求会写的字:要加强写字的指导,书写规范。重点是具体笔画和结构上的特点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使用钢笔,用笔还不够熟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规范学生的字。如指导“秆、腹、衬”等属于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二)精读巧练,拓展延伸

1、整体导读

引导学生阅读导读内容,针对“人们对待动植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这句话,谈谈自己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本组的四篇文章,说说每篇文章都写了什么事,是从什么角度写的,从而对本组教材有整体的了解。

2、每课研读

收集和汇报资料,为理解课文打基础。本组教材的相关资料非常丰富。教师在课前准备有关挂图、幻灯片、录像资料,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汇报,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做铺垫。如我国的森林覆盖情况、森林减少情况以及有关瑞士的资料等。

精读和巧练相结合,课后进行适当拓展。在读本组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时,都要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品读体会、对比感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达到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后也要安排一些拓展性习题,让学生完成。

积累词句,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内和课外积累相结合,自主抄写、体会、积累。

(三)综合性学习

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发现的问题:1.动物、土地、森林、草坪、空气和水受到了怎样的污染和破坏;2.破坏的程度怎样;3.污染源在哪里;4.当地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5.污染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6.面对这样的污染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等等。

二是做好分组工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根据学生的自身优势和爱好分为土地组、森林组、水资源组等,这样有利于在可能的范围内有最大的收获。

三是资料整理。根据学生的不同材料,采取不同的整理方式。如可以将学生收集的反映同一情况的材料归为一组,还可以按照资料的不同属性分类,如按文字、图片、图表等归类。

四是汇报形式。让小组经过讨论确定最有特色的展示方式,然后做专题汇报。所有资料可以与友好班级共享。也要结合展示台、口语交际、作文的需要,保留展示的内容,以便学生学习。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翠鸟》

2课时 《燕子专列》

3课时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课时

《路旁的橡树》

2课时

语文园地二

4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学生分析

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三、教学设想

1、对话。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链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

3、拓展。搜集有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进一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四、学习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

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五、课前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投影。

2、师生搜集的小故事。

六、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搜集有关的小故事,交流之后让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基本策略

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在你身边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

3、深入挖掘教材,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你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

(三)、教学建议 《寓言两则》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常用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1、回顾导入。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或者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2、熟读课文,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然后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体会蕴含的道理。

如《亡羊补牢》中的那个人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 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

《南辕北辙》中如果你看到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如果遇到了,你该怎么办? 《惊弓之鸟》

这个成语故事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是课文的一大特点。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提示语“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引发学生思考,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1、学生自主读书:你有哪些疑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2、从哪里看出这是只受伤的鸟?更赢是怎么分析的?同桌讨论交流。

3、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画杨桃》

这篇课文语言朴素,真实感人。运用对比手法,从一件事的叙述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1、实物导入。出示杨桃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能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结合提示语,提出更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小组内互相研讨。

3、精读课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说清楚。

4、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想别人没想到的》

这篇略读课文选取了学生身边的小事,真实可信,很有说服力。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研讨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力。

1、细读课文,深入思考。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对比讨论三幅画的不同。

2、读读画师说的话,你有什么收获?

3、创设情境;你有哪些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

(四)、拓展延伸

1、学习完这组课文,组织学生召开一次“小故事大道理”的故事会,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2、把学生搜集到的故事编辑成册,汇编为《智慧背囊》,人手一册。

(五)、课时安排:

9、《寓言两则》 2课时

10、《惊弓之鸟》 2课时

11、《画杨桃》 2课时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3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4、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5、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四、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6课时,略读课文3—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具体安排:

13、《夜莺的歌声》

3课时

14、《小英雄雨来》

2课时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课时

16、《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1课时

《语文园地》四

5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有真实的故事,也有童话故事;有国内的故事,更有国外的故事,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再现场景。学习本组课文,不仅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品读、感悟;还要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尊老爱幼、关心他人是美好的人间真情,必要时要给予别人真诚的帮助,献出一份爱心。本单元包括三篇精读课文《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一篇略读课文《妈妈的账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然后围绕此专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

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美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6、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再发挥想象能力写话练习和讲故事练习。7.默读可以做到不出声,不指读。8.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9.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

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读通课文,能运用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读懂文章内容,但对于文章思想的理解,对文中真情的体会,还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一般比较浅显。

四、课时安排:

《可贵的沉默》

《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

《妈妈的账单》

《语文园地五》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3课时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pt模版课件 篇二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依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及不同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分析文章在结够上的特点(C组同学讨论完成)。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4.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二、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三、概述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志趣美。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制作flash课件。

2.深入了解学生,按2:5:3的比例进行分层分组。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全文仅114个字,就把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使人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人文背景及写富春江的诗文。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三、展示地图。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浙江省杭州市富春江富阳至桐庐的地段。明确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作者乘船从富阳至桐庐这一段旅途中所见到的奇山异水。

四、展示分层学习目标。

五、解决翻译课文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六、分层、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C组同学回答)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写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并且环绕“独绝”展开描摹,结构脉络分明。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本文先写水,后写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在写景的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明确: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水之清。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突出水之急。

⑶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作者在这里写树之寒,实际上是反衬山之奇。

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突出山之势

⑸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山之音。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突出山之力。

⑺横柯疏条,突出林之密。这几句是补笔,补写群峰中的林深叶茂,突出了作者那种喜不自胜,流连往返的观赏之情。

4.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明确:本文的题目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信中没有出现人物,可文章又字字不离人物。

展示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根据内容分析,逐一展现。

七、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尽快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和志趣的句子。分层讨论得出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组)

明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表达出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B组)

明确:表达出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A组)

明确:这一句主要写人在奇景中的感受。触景生情,烘托了山水巨大的魅力,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意欲归隐之意。

八、概述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各组同学合作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九、回顾小结,总结主题。(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这篇文章通过对富春江至桐庐这一段山光水色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幽深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十、展示课堂练习。(分层练习)

A组:有人根据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异水”的特点,拟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水清现游鱼,请你根据“奇山”的特点,对出下联。

B组: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C组:本文是一篇山水名作,请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十一、展示拓展练习。(分层练习)

A组:解说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之地;

B组:改写《与朱元思书》;

C组:用自己的话叙述富春江的美景。

十二、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A组:写一篇游记,文体不限。

B组:仿照本文的结构特点,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

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pt模版课件 篇三

一、教材内容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是写斯科特在挑战南极过程中的悲壮覆灭。《在沙漠中心》(圣艾克絮佩里)写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的心灵世界。《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再现了60年代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是美国前任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中牺牲的七位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

二、设计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传记《伟大的悲剧》、自传散文《在沙漠中心》、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真正的英雄》组成,四篇体裁各异的选文均与探险路上的英雄有关。四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却叙述简单,浅显易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教科书编者将单元教学重点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所以学习这一单元不宜采用单篇教学,教学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学习跳读方法两条主线并进:熟悉情节发展,认识英雄感知文中人物,品读英雄仿写演说语言,记住英雄为内容主线,跳读词语跳读语句跳读文段为方法主线。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生字词。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4、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5、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四、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六、教学流程

第一模块:预习课文(1课时)

(此模块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交流)

1、查找四篇课文的作者及作品简介,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积累几篇课文的生字词。

3、熟读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第二模块:整体感知(2课时)

(学生自由朗读四篇课文,并在文中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做圈点勾画批注,初步把握每篇文章的传达的思想感情。)

(1)梳理每篇课文内容。可采取速读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信息,复述课文内容的形式教学。A、《伟大的悲剧》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B、《在沙漠中心》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C、《〈登上地球之巅》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历经千难万险,谱写了一曲科学探险的美妙乐章。D、《真正的英雄》1986年1月28日。这是美国航天事业史上第一次发生爆炸事件,更是全世界宇航史上一个悲痛欲绝的日子。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挑战者号”爆炸后,美国举国哀悼,世界震惊。当时美国总统发表了全国性的电视讲话。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模块:诵读赏析(2课时)(此模块师生交流,合作完成)

1、汇报上一模块中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朗读,并且作赏析。如:《真正的英雄》中①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②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进程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③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惬意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2、寻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特别是体会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写法。(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如《在沙漠中心》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作者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原因:

①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②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③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④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⑤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的作用。

如《登上地球之巅》中“阳关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

第四模块:升华情感(1课时)

(在前三个模块教学,教师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感悟文章传达出的情感,已达到学生对于情感态度价值感的教育。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当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最优秀的儿女作为代价。“挑战者”号爆炸了,整个人类太空计划也因此遭受重大挫折,但人类并没有被吓倒。我们看到,此后有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员投入到太空探索的事业中去,一架又一架航天飞机升上了蓝天,去探索那茫茫未知的宇宙世界。让我们随着宇航英雄的魂魄,发扬美国精神,总结教训,积蓄力量,不断前进,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科技奇迹。拓展

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人生怎样才算成功?

发散角度1:我向往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成就一番伟业是人生成功的标志。古有秦始皇,今有毛泽东,他们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们是我崇拜的英雄。发散角度2:我喜欢一种平静的生活,平平淡淡做事就是人生的成功。尽管人类有许多杰出人物,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平凡的。这些人是构成人类群体的基础。没有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的默默奉献,英雄也难以成功。

发散角度3:我喜欢一种拥有大量财富的生活,财富的多少是人生成败的标志。因为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础就是物质财富,没有财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拥有了财富,人类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才会得到促进。

发散角度4:我喜欢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愉悦是我的追求,以微笑面对世界是我幸福的证明。真正的英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合 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传记《伟大的悲剧》、小说《荒岛余生》、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真正的英雄》组成,四篇体裁各异的选文均与探险路上的英雄有关。四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却叙述简单,浅显易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教科书编者将单元教学重点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所以学习这一单元不宜采用单篇教学,可以“英雄”为中心词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这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因长时间阅读而产生疲劳,也易于达成该单元的学习目标。

二、切入点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单元整合学习可以第四篇课文《真正的英雄》为主线进行设计:认识英雄→品读英雄→记住英雄。教学切入点可选用《真正的英雄》中的语句:“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曾经有人说这个年代已经没有英雄了,那么你们又是如何理解英雄的呢?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指导学生齐声朗诵:“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五单元描写了一些英雄,他们分别出现在几篇不同的课文中,这几篇课文篇幅相对较长,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前的阅读方法,肯定不能在课堂这短短的时间内结识所有英雄,那将是我们的遗憾。所以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阅读方法———跳读法。同学们有没信心,敢不敢尝试一下这种新方法呢?

(二)教学步骤第一环节:跳读,熟悉情节发展,认识英雄。1.简述跳读法的特点。跳读就是跳过课文中的次要信息,只阅读主要信息。跳读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寻找并抓住重点词句。这些重点词句,可以是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的活动、课文的过渡句、段落里的中心句等。这些关键语句可能出现在课文的开头、结尾,也可能出现在课文的中间。现在我们一起跳读课文,抓住重要的句子,迅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默读《伟大的悲剧》课前提示,说说哪句话表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这一句表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这个重要的句子,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牺牲的故事。4.请同学们速读《伟大的悲剧》第一自然段,看看斯科特这支探险队共有多少人。(板书:五个人)5.“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是这一段的重点句子,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有五个。6.刚才我们用跳读的方法知道了斯科特一行五人前去南极探险的事件。请同学们试着用跳读的方法,寻找课文中表明探险队员人数逐渐减少的句子:“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板书:四个人→三个人)7.从五个人到四个人,再到三个人,这三个句子传达出了队员们在归途中一个一个先后离开了他们热恋着的探险队的信息,他们为什么离开了呢?8.探险队剩下的三个人最终是否回到了家中与家人团聚呢?9.学生概括主要情节。10.现在请同学们以“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为中心点,寻找本段中与五个人活动密切相关的词句。11.现在请同学们用跳读法,阅读《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找找有没有表明登山队员人数变化的重要句子,利用这些重要信息,简要概括这个故事。(板书:四个人→三个人)12.四个人中只有三个人登上了地球之巅,那么另一个在哪里呢?(板书:刘连满)13.学生概述情节。第二环节:跳读,感知文中人物,品读英雄。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所敬佩的英雄,那老师也说一说自己所敬佩的英雄,他就是《伟大的悲剧》中的威尔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这一英雄出现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句,第162页第14自然段的第4句,第4句中虽然出现了威尔逊,但是写的不是威尔逊的事情,所以可以忽略不管,我们把关键信息锁定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两句,我们从中又提取了能体现威尔逊博士特点的两句短语:“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和“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1.教师板书,同时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归纳找到的主要信息“威尔逊在死亡之际,仍坚持科学观察”。2.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以威尔逊博士为例,利用跳读法找到了所敬佩的人的关键信息。谁把刚才用跳读法找信息的步骤再总结一下?3.学生回答并明确用跳读法找主要信息的步骤:(1)找到人物出现的语句;(2)从人物出现语句的前后寻找信息,锁定有关人物的关键段或关键句;(3)从关键段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句;(4)从关键句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学生用跳读法寻找文中自己所敬佩人的关键信息,并依据提取的信息概括阅读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第三环节:跳读,仿写演说辞,记住英雄。师:刚才我们已经阅读了《真正的英雄》的课前提示,你觉得哪句话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这篇电视讲话。”这是一篇里根总统面对美国公众发表的电视讲话。在这篇讲演稿中,他抒发了对逝去宇航员的哀悼之情,号召人民从悲痛中振奋起来,继续去探索茫茫未知的宇宙。所以我们在朗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读出怀念之情和哀悼之意,语气不能太欢快。1.学生自主阅读第6~12段。2.提问:刚才我们阅读了第6~12段,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段落的第一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每段都运用了“我们记得„„”句式。(板书)3.里根总统希望美国人民记住什么?我们以第8段为例,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明确:写的是宇航员生前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读到这些留在大家记忆中的细节,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浮现在我们面前。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小结:里根总统用叙述性语言追忆了七位英雄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他用七个结构相同的段落构成了排比。今天,我们从《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两篇课文中结识了一批英雄,黑板上列出了英雄们的事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描写一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来表达我们的敬意,段落首句要使用“我们记得„„”这个句式。4.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展示。5.写作范例(略)。6.布置作业:(1)用今天教过的跳读法梳理《荒岛余生》的故事情节。(2)把我们今天结识的所有英雄都写出来,组成一个排比段。

四、设计反思跳读法是写入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略读文本的方法。指导学生用跳读法迅速从文章中获取所需的关键信息是本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整个教学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通过跳读获取情节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第二个板块通过跳读获取与人物有关的信息,概括人物的言行或者命运结局;第三个板块通过跳读提取演说辞的语言特点,并指导学生模仿写作。这三个板块将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完整严密,并针对四篇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文本特点,使其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及不同的教学重点。整堂课以跳跃性阅读为主,教给学生迅速捕捉信息的方法,并教给学生依据提取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的能力。四篇文章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时,首先要建立起一条整合的主线,以这条主线为中心进行取舍,最重要的是敢于舍弃,如果什么都讲,只会模糊学习重点,学生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整个设计从《真正的英雄》中的一句话切入,目的是凸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立足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本。仿写《真正的英雄》中的排比段,有三方面作用:一是让学生知道这种语句在演说中能起到振奋精神、激发情感、鼓舞人心的作用;二是以前面三篇课文的阅读体验为写作内容,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三是立足前三篇课文的内容进行仿写,帮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概括课文要点及积累优美语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传记《伟大的悲 剧》、小说《荒岛余生》、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 《真正的英雄》组成,四篇体裁各异的选文均与探险路 上的英雄有关。四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却叙述简单,浅显易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语言文 字方面的障碍。教科书编者将单元教学重点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所 以学习这一单元不宜采用单篇教学,可以“英雄”为中 心词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这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因长时 间阅读而产生疲劳,也易于达成该单元的学习目标。

二、切入点

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

雄”的问题,单元整合学习可以第四篇课文《真正的英 雄》为主线进行设计:认识英雄→品读英雄→记住英 雄。教学切入点可选用《真正的英雄》中的语句:“英雄 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 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 活以至献出生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曾经有人说这个年代已经没有英雄了,那么你 们又是如何理解英雄的呢?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指导学生齐声 朗诵:“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去实践真正的生活 以至献出生命。”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五单元描写了一些英雄,他们

分别出现在几篇不同的课文中,这几篇课文篇幅相对 较长,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前的阅读方法,肯定不能在课 堂这短短的时间内结识所有英雄,那将是我们的遗憾。所以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阅读方法——— 跳读法。同学们有没信心,敢不敢尝试一下这种新方法 呢?

(二)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跳读,熟悉情节发展,认识英雄。1.简述跳读法的特点。

跳读就是跳过课文中的次要信息,只阅读主要信

息。跳读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寻找并抓住重点词 句。这些重点词句,可以是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 物的活动、课文的过渡句、段落里的中心句等。这些关 键语句可能出现在课文的开头、结尾,也可能出现在课 文的中间。现在我们一起跳读课文,抓住重要的句子,迅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伟大的悲剧》课前提示,说说哪句话表明 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这一句表明了课文的主要 内容。

3.通过这个重要的句子,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 的是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牺牲 的故事。

4.请同学们速读《伟大的悲剧》第一自然段,看看 斯科特这支探险队共有多少人。(板书: 五个人)5“.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是这一段 的重点句子,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有五 个。

6.刚才我们用跳读的方法知道了斯科特一行五人

前去南极探险的事件。请同学们试着用跳读的方法,寻 找课文中表明探险队员人数逐渐减少的句子:“现在只 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 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板书: 四个人→三个人)7.从五个人到四个人,再到三个人,这三个句子传 达出了队员们在归途中一个一个先后离开了他们热恋 着的探险队的信息,他们为什么离开了呢? 8.探险队剩下的三个人最终是否回到了家中与家 人团聚呢?

9.学生概括主要情节。

10.现在请同学们以“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

14公里”为中心点,寻找本段中与五个人活动密切相关 的词句。

11.现在请同学们用跳读法,阅读《登上地球之巅》 这篇课文,找找有没有表明登山队员人数变化的重要 句子,利用这些重要信息,简要概括这个故事。(板书: 四个人→三个人)12.四个人中只有三个人登上了地球之巅,那么另 一个在哪里呢?(板书: 刘连满)13.学生概述情节。

第二环节:跳读,感知文中人物,品读英雄。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所敬佩的英雄,那老师也说

一说自己所敬佩的英雄,他就是《伟大的悲剧》中的威 尔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这一英雄出现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句,第 162页第14自然段的第4句,第4句中虽然出现了威尔 逊,但是写的不是威尔逊的事情,所以可以忽略不管,我们把关键信息锁定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两 句,我们从中又提取了能体现威尔逊博士特点的两句 短语:“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和“还拖着16公斤 的珍贵岩石样品”。

1.教师板书,同时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归纳找到 的主要信息“威尔逊在死亡之际,仍坚持科学观察”。2.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以威尔逊博士为例,利用 跳读法找到了所敬佩的人的关键信息。谁把刚才用跳 读法找信息的步骤再总结一下?

3.学生回答并明确用跳读法找主要信息的步骤:(1)找到人物出现的语句;

(2)从人物出现语句的前后寻找信息,锁定有关人 物的关键段或关键句;

(3)从关键段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句;(4)从关键句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学生用跳读法寻找文中自己所敬佩人的关键信

息,并依据提取的信息概括阅读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第三环节:跳读,仿写演说辞,记住英雄。师:刚才我们已经阅读了《真正的英雄》的课前提示,你觉得哪句话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这篇 电视讲话。”这是一篇里根总统面对美国公众发表的电视讲 话。在这篇讲演稿中,他抒发了对逝去宇航员的哀悼之 情,号召人民从悲痛中振奋起来,继续去探索茫茫未知 的宇宙。所以我们在朗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读出怀念 之情和哀悼之意,语气不能太欢快。1.学生自主阅读第6~12段。

2.提问:刚才我们阅读了第6~12段,现在请同学们 说说这些段落的第一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每段都运用了“我们记得⋯.”句式。(板书)3.里根总统希望美国人民记住什么?我们以第8段 为例,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

明确:写的是宇航员生前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读到 这些留在大家记忆中的细节,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

浮现在我们面前。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小结:里根总统用叙述性语言追忆了七位英雄点

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他用七个结构相同的段落构成了

排比。今天,我们从《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两 篇课文中结识了一批英雄,黑板上列出了英雄们的事 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描 写一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来表达我们的敬 意,段落首句要使用“我们记得⋯.”这个句式。4.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展示。5.写作范例(略)。6.布置作业:

(1)用今天教过的跳读法梳理《荒岛余生》的故事 情节。

(2)把我们今天结识的所有英雄都写出来,组成一 个排比段。

四、设计反思

跳读法是写入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略读文本的方

法。指导学生用跳读法迅速从文章中获取所需的关键 信息是本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整个教学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通过跳读

获取情节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第二个板块通过 跳读获取与人物有关的信息,概括人物的言行或者命 运结局;第三个板块通过跳读提取演说辞的语言特点,并指导学生模仿写作。这三个板块将第五单元的四篇 课文整合为一体,完整严密,并针对四篇文章所呈现出 来的文本特点,使其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及不同的教 学重点。整堂课以跳跃性阅读为主,教给学生迅速捕捉 信息的方法,并教给学生依据提取的信息用自己的语 言来表述的能力。

四篇文章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 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时,首先要建立起一条整 合的主线,以这条主线为中心进行取舍,最重要的是敢 于舍弃,如果什么都讲,只会模糊学习重点,学生最后 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4.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pt模版课件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学习本组课文时,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二、教材目标:

1、会认27个生字,会写4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和片段。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

17《古诗两首》…………………2课时 18《雷雨》………………………2课时

19《最大的“书” 》……………2课时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3课时

语文园地五………………………3课时

17、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认9个生字,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把重点的字和易错的字可以用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反复练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18、雷雨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2.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在朗读中,让学生逐步理解雷雨前、中、后的情景。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_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课堂练习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课外练习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2.拓展阅读《夏天》。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19、最大的“书”

教材分析: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关于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如果学生们有兴趣,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奇石博览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的最大的书都有哪些?

但是大自然中还有比它更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读故事〈最大的书〉

二、初读识字。1.初读预习。

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2.互相交流。

(1)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如:“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我还知道有部小说叫《红岩》。“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

(2)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样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如,地质勘探队员--我喜欢书中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因为他懂的东西多。(3)向同桌请教不懂的字词。如,宝藏、矿物。

(4)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3.同桌向集体汇报。(1)开火车认读生字。

(2)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朗读擂台赛”。一人读一句,做到读正确,读流利。4.写字指导。

(1)写正确。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2)写美观。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册”字的两撇。建议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指导应以示范为主,不妨多示范几次,让学生反复观察由“竖”到“撇”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感悟由“竖”到“撇”的自然过渡。

第二课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一看这世界上最大的书。板书课题。上节课中,小朋友们解决了一个问题“书”,为什么加引号呢?还记得吗?谁能再说说理由。小朋友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样的?可以做什么?我们这节课呀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朗读感悟 1.读中学。

(1)自由读。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的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和叔叔的对话。

(2)伙伴对读。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么了什么?

(3)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3.演中悟。

(1)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合作演一演。

(2)集体评一评。哪个角色演得好?为什么?

4.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词语开花。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学生自主填好后,可以开展组词游戏。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四、实践活动

1、交流自已找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2、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学目标:

1、懂得怎样利用自然现象辨别方向。

2、会认4个生字,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认识寸字旁,理解“野外、迷路、千万慌张、大自然、天然、指南针、准确、忠实、向导、指点、树影、北极星、永远、阴雨天、观察”等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千万、永远”各写一句话。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千万、永远”写句子,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怎样识别方向。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理解第1—4节。

2、能正确朗读课文1—4节。

3、学习第一至第四节中出现的生字。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读题:

1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2、教学生字“迷”,区别“谜”,理解“迷路”的意思。

3、理解“要是、野外”,换词理解“要是”。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5、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你怎么办?

6、课文中告诉我们什么办法呢?

二、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如果迷路,怎样辨别方向?碰到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准字音。

3、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事物能帮助我们分清南北方向?

三、讲读课文,理解词句。

1、学习第一节。

⑴、指名读,理解“慌张”,“指南针”是怎样的?[课件展示]“准确”“天然的指南针”是什么意思?

⑵、结合课文教学生字“慌、确”。⑶、指导朗读。[读出亲切的口气]

2、学习第二节。

⑴、在这里天然指南针指什么?[你怎么知道的?理解“忠实”,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教学:忠、导、影] ⑵、课文中的两个“它”指什么?

⑶、理解“向导”,“忠实”。重点理解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教学生字。⑷、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三节。

⑴、自由读,讲到了什么是天然指南针?怎么分辨呢?看课件认识北斗星,北极星,教学生字“盏”、“永”、“闯”。⑵、课文中的“它”又指什么? ⑶、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节。

⑴、这节讲什么是天然的指南针?怎么分辨南北?用自己的话说说。⑵、学习生字“碰”、“阴”、“稀”。⑶、指导朗读。

四、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1—4节中出现的生字。

2、齐读1—4节。

五、课堂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第五节,能正确朗读这一节。

2、学习其余的生字。

3、进一步知道怎样用天然的指南针分辨方向。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生字新词。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自然中有哪些指南针?它们分别是怎样来分辨方向的?

二、学习第五节。

1、读后问:第一节与第五节的内容有哪些不同与相同?

2、理解:“细细观察”、“多多去想”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使学生知道诗中所介绍的各种辨别方向的方法是靠自己观察思考得来的。证明只有善于勤于思考的人才是最聪明、最有办法的人。

3、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说说你除了课文中的指南针外,还知道哪些指南针?(指名说,如果不多请学生多看课外书,多观察大自然。)[展示:大自然的指南针]

四、课堂作业: 试背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有关作业。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2、汇报课外阅读、观察情况,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指南针?说清如何分辨方向。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天然指南针,分别是怎样来分辨方向的。通过几种的辨认方向,帮助学生记忆和辨别方向的能力。

三、指导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第2节:先说什么是指南针,怎么给我们指示方向?师生对背,其余几节用同样的办法。]

1、先自由朗读。

2、让学生背诵。说说自己是怎样的方法来背的,请学生交流背诵方法。

3、指名背——集体背——同桌背。

四、导完成课堂作业。

1、指导用“千万”,“永远”造句。

2、完成课后作业题1、2。

五、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有关指南针方面的书籍。板书:

1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总结

中午:太阳(南)树影(北)

黑夜:北极星(北)

阴雨天:树叶稠(南)树叶稀(北)细细观察,多多思考——总结

语文园地五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让三个同学扮演句号、感叹号、问号,介绍三种标点符号的形状特点,再各说一句话,表示自己扮演的标点应表达的语气。

感叹号:同学们,我是感叹号。(手指头饰)这就是我的形状,小棒槌下加个点儿。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

问号:(一副沉思状)我的形状像只小耳朵,大家叫我小问号。当你写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我马上跟在句子的尾巴上。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句号:我是小圆圈--句号。当你写完一句话,就得把我放在句子末尾的右下角。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了我,话就是说个没完没了。2.自读句子,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3.组内读句子,比比谁读得好。

4.说出发现。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5.游戏强化。每组派两个人参加比赛,俩人背对背,师指句子,一人读,另一个人写出标点,大家用掌声鼓励获胜小组。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是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字。要求认识的十个生字”财、栏、抖、喉、咙、拌、搅、榜、馒、租“,除”咙、搅“外,都和已学过的汉字有相同的声旁,其中六组字音完全相同。它们作为形声字。形旁有表义作用,声旁有表音作用。所以对于已有一定独立识字能力、会用换偏旁识字法识字的二年级学生来讲,认识这些生字不算困难。

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使其尝到独立识字取得成功的快乐。可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多读几遍,边读边新旧对比,体会构字规律,认识生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自己是怎么认记这些生字的。这样可以使学生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提高识字效果。最后可设计游戏巩固认字,增加趣味性,检查认字效果。比如,”找朋友“(用偏旁和部件拼字)、”送信“(给部件加偏旁成新字)

2、”我会连“是词语搭配的练习。

所列词语学生都学过。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连一连。再指名读,纠正错误。之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可安排以下练习。

1).展示本单元学习中搜集积累的这两种类型的短语。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积累运用。

2).扩展练习。打开()茂密的()()的乌云辨别()满天的()()的空气寻找()清新的()()的枝叶

3、”读读背背“中给出一首《节气歌》,四行诗歌包含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节气对于学生来讲很生疏,教学应重在激发学生了解节气等自然知识的兴趣,通过读使学生对节气的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不要强求记住具体有哪些节气、各在什么时间等。可先熟读《节气歌》,说说自己已经知道的节气,再读读后面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让学生对比起来探究,看看每一行中都讲了哪些节气。还可在课外翻看挂历,具体了解二十四节气分别在哪一月的哪一天。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目标: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根据本单元”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专题而安排的。通过此次口语交际活动,既可以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交际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动物趣事,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1.教师引用书中的第一段话导入。

2.播放”动物世界“的光碟,让学生随录像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奥秘。3.交流看后的体会。

二、师生交际。

1、交流互动我们身边有哪些动物?(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2、你了解哪种动物的习性?和哪些动物之间发生过有趣的事?讲给小朋友听好吗?

三、组内交际。

1、生生互动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动物,在小组内谈谈动物的生活习性。

2、同学讲时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四、全班交流。

大家补充组内推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和补充。

五、由说到写,实现迁移。

小朋友都想来讲讲,可是时间有限,把要说的内容写下来,大家互相传阅。既可以写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也可以写你与这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如果这几方面你都想写,更好。

六、写后再说,互相促进

传阅写话内容,相互交流,听同学的意见,再修改。

六、展示台

引导学生展示学习、了解到的自然知识。在本组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搜集、准备展示的内容。为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展示,要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各组再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还可以把展示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分类贴于”展示台“专栏上,供小朋友在课上、课下互相学习、交流、这个活动可定期组织开展,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展示过程中锻炼交际能力;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有利于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了解自然的习惯。

六、宽带网

通过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到动植物的多样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教学中除引导阅读外,开展评选”小博士“活动,让学生在组内讲讲其他的有趣的动植物。号召学生都来争做”小博士",在读书或看电视进留心观察了解动植物。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1、教师引用书中的第一段话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里,动物是我们亲密的伙伴,因为它们的存在使用权我们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搬运东西,经过驯练的狗,能为商人引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

动物世界真奇妙!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进入一个神奇的动物王国!(教师板书)

2、播放“动物世界”的光碟,让学生随录像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奥秘。

3、交流看后的体会。

二、师生交际,交流互动。

我们身边有哪些动物?(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你了解哪种动物的习性?和哪些动物之间发生过有趣的事?讲给小朋友听好吗?

三、组内交际,生生互动。

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动物,在小组内谈谈动物的生活习性,同学讲的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四、全班交流,大家补充。

组内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我补充。

五、由说到写,实现迁移。小朋友都想来讲讲,可是时间有限,把要说的写下来,大家互相传阅,既可以写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也可以你与这个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生活习性。如果这几个方面你都想写,更好了!教师播放乐曲,烘托气氛。

六、写后再说,互相促进。

传阅写话内容,相互交流,听同学的意见,再修改。

七、动物卡片展览

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于动物的卡片。

八、教师小结

5.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pt模版课件 篇五

17.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相关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读对话,结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教学中,我还结合作业中的练习,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学习是无止境的”。有的学生说:“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可还在学习电脑。”有的学生说:“妈妈一直在学习,还经常要参加考试。”最后引读相关名言,如: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本以为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应该在作业中表现得很好。但在批改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却局限在上课说过的那几个例子中。有时候真觉得,在指导学生写作上,不指导,学生无从下手,指导得多了,就怕局限他们的思维。真是两难!

18.《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一、新颖的开课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识字写字与读文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读中品,读中悟。

三、自主、互动、情趣盎然的课堂环节 19.《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凭借着什么而闻名于世呢?学生一时语塞,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上一篇:中1总结下一篇:金山镇西张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