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数学竞赛

2024-08-13

武汉大学数学竞赛(共12篇)

1.武汉大学数学竞赛 篇一

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报名时间:每年九月(2011-9-20~30)

预赛时间:每年十月(2011-10-29)

决赛时间:次年三月(2012年3月份的第三周周六上午)

http://baike.baidu.com/view/2904171.htm#3百度资料

http:///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网

2009年,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通称为“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开始举办。作为一项面向本科生的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数学基本功和数学思维的舞台,为发现和选拔优秀数学人才并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数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和发展积累了调研素材。

(1)参赛对象:大学本科二年级或二年级以上的在校大学生。竞赛分为非数学专业组和数学专业组(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数学专业学生不得参加非数学专业组的竞赛。(2)竞赛内容:非数学专业组竞赛内容为本科高等数学内容(高等数学内容为理工科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数学专业组竞赛内容含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均为数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所占比重分别为50%、35%及15%左右。

2.武汉大学数学竞赛 篇二

1 领导高度重视建模竞赛活动

此次建模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和学校、教务处、学生处以及数学系等领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数学系成立了数学建模竞赛工作小组组织安排此次竞赛活动,学校以及教务处给予此次活动更方面的支持,亲自动员并多次亲临现场看望学生,学生处领导积极解决暑期学生生活方面的各项苦难,数学系领导亲自参加竞赛的培训工作,细心了解学生及培训教师的情况并积极解决,使得此次活动能顺利圆满的进行。

2 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培训和竞赛

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角是参赛学生,选择参赛学生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参赛成绩。我们于每年11月启动了全校规模的报名活动,为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建模以及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系指导教师在报名之前进行了“走进数学建模”主题讲座。学生报名热情高涨,积极半报名参加。

选拔分为预赛和复赛两个阶段。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选拔参赛队员:首先要对数学建模有浓厚的兴趣;其次,要有创造力,勤于思考,用于创新并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能熟悉操作计算机;最重要的还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经过预赛以及复赛共选拔出30-40名同学进入竞赛培训名单。

3 科学系统的培训方法

此次竞赛培训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每年3月至月,培训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向学生讲解数学建模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Matlab的使用;学生欠缺的知识(如运筹学,概率统计等);常用数学模型(如规划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回归模型,层次分析法等)。经过第一阶段的培训,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具备了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8月至9月,数学系对参赛学生进行了暑期培训。经过第一阶段的培训,有33名同学进入了暑假培训班。按照比赛要求,每三人一组,分本科专科组,共十余队,其中本科组四队,专科组七队。由于比赛在9月初进行,暑期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于我校暑假的特殊情况,学生的食宿等各项问题都需解决。数学系领导及时与学生处以及各部分协调,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困难,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在本阶段培训以模型的案例分析为重点,主要从近年竞赛真题出发,通过对试题的分析,讨论,加深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同时学习了竞赛论文的写作规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准备比赛,数学系还邀请了四川省数学建模竞赛阅卷专家来校对培训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能力。

由于数学建模竞赛需要大量用到计算机,数学系在培训期间对学生全天开放数学系实验室,并有培训老师现场指导,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练习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

4 组建一支专业的培训教师队伍

在数学建模培训中,培训教师是核心。指导教师保证培训效果和竞赛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数学系从本系老师中抽调了专业教师组成指导教师组,制定培训方案,组织学生培训。从3月份集训开始,到9月份比赛结束,指导教师放弃了周末以及暑假的休息时间进行培训。尤其是暑假近一个月的培训,在高温的情况下给学生上课,所有的老师都是任劳任怨,从未有过一个老师争报酬,讲价钱。为了最后的比赛,和学生一起在暑期奋战。

5 重视参赛工程的指导

在学生参赛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及时指导是学生完成竞赛的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做好参赛学生的心理指导,比赛是在连续72小时内完成的,并且要和同组的队员合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是极大的挑战。有很多学生中间会有放弃的心理,此时需要指导教师的鼓励和关心。指导教师细致的思想工作,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不断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学生顺利完成比赛的保证。二是做好论文细节方面的指导。论文格式的规范与否与能否获奖息息相关。在竞赛的最后阶段,指导教师会提醒学生注意论文格式,并亲自帮学生检查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是否合适,参考文献格式是否正确,论文是否完整等各方面问题。这些细节是论文是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数学系在比赛期间抽调了十余名教师在比赛三天中对学生全天进行指导。

6 竞赛培训与大学数学教育相结合

数学建模竞赛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要依靠竞赛培训,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很多学生对数学兴趣不高,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无法学以致用。数学建模恰好是一个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们不仅仅是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是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经过近几年的竞赛培训,我们总结了建模中一些和高等数学密切相关的实例,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融入相关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乐趣。同时,在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中融入相关数学软件的应用,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同时为数学建模打下良好基础。

开设数学建模课程、进行数学建模竞赛辅导这些都表明数学建模是一个团结协作的过程。多年的建模实践证明,我校的建模竞赛工作是成功、有效的,建模竞赛活动的经验在其他院校得到了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推动数学建模活动在我校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将日常的教学与建模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学习和工作,力争再创佳绩!

摘要:本文总结了笔者组织开展数学建模培训以及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实施方案和培训经验总结,并结合大学阶段的高等数学教学,探讨了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并将竞赛培训的有关经验应用于大学数学教育之中。

3.武汉大学数学竞赛 篇三

【关键词】数学建模比赛;大学数学课程;分数系统;效用;SPSS相关性分析

一、学生调查

1.调查对象: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40支队伍参赛,队员来自于数学与统计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院、商学院,共120名同学。其中获得全国奖的有6支队伍,省级奖的有20支队伍;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MCM/ICM):共有32支队伍参赛,队员分别来自数学与统计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院、商学院,共96名同学。其中获得一等奖1支队伍,二等奖的有11支队伍。

二、效用分数系统设计

首先调查对象所评价的单科课程分数平均值直接可用于表示单科课程的效用值,利用该值就能够表现和比较各单科数学课程与数学建模比赛之间的效用。由于每門课程的学分可以代表该门课程的学习难易程度与重要性,不妨就用学分大小数值作为课程的重要系数。而科目重要系数与总学分数的比值可以表示此科目在数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利用此比值乘以各科的效用分数后求和,该值可以表示出所有科目与数学建模比赛之间的总效用程度。根据这些数据结果我们就可以分析他们之间的效用大小及相关性。

三、数据展示与分析

通过比较两个图,我们同样发现提高学习效用分数较高的科目同样是在数学建模比赛中运用较多的科目,这说明数学建模比赛题目对特定科目的直接要求要大于其它科目,运用的最直接最多的科目必然在提高该科目能力上比其它科目强,因此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用上有着表上所表现出的高低情况。并且从调查问卷的主观问题回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数学建模比赛中并不能大量运用到书上所学到的知识,虽然是与这些科目完全相关,但是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网络上获取相关知识,利用已经学会的课本知识去学习其它资源(网络与其它书本)上可能对该建模比赛题目有用的知识,进而把它运用到题目中去。并且从大量同学对调查问卷中一个问题(参加数学建模大赛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的回答中,大多数同学认为数学建模大赛让他们深刻的了解到数学在实际中运用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基础,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比如从大量资源里面查找到相关资料、团队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

在对调查问卷统计后,学生在导师对数学建模比赛中效用一问所打分数的平均值为6分,众数为6分,也有一部分同学打分较高。大多数学生表示老师在比赛中的效用并不是很大,一般也不能在题目解答上提供较直接的帮助,但学生同时也表示老师能扩宽同学思考题目的思路且在最后修改论文所提供的帮助非常大。

数学科目与数学建模比赛相互总效用表

主要原因:数学建模比赛对一些高学分的基础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科目的要求并不如其它科目直接,然而基础课程在大学数学教学环节中所占比重又较大,其中数学分析学分高达18分,高等代数学分高达10分,所以导致总效用不高。

次要原因:数学建模比赛题目对课本知识要求也不直接,通常是根据已学会的知识去掌握学习其它资源的知识,导致学生对各科目的效用分数打分不高;两大数学建模比赛的题目选择性较少,导致对不同科目相关性的覆盖面较小。

四、SPSS相关性分析

首先选取各个课程的效用平均值作为分析对象,再利用SPSS从得到两组数值之间找到一种关系来刻画这种相关性的程度大小,之前的分析属于一种主观性的分析,以下作为效用相关性的客观分析。在利用SPSS软件分析中,我们采用两种检测方法即用Kendall秩相关系数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值来描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数值越接近1表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越接近于完全正相关,如上图所示,Kendall秩相关系数的值为0.812,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值为0.865,这两组的数值都非常接近1,说明两者彼此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数学建模比赛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科目的能力,同时也说明各数学科目也能在数学建模比赛中得到充分的效用,这项活动对大学生数学教育是十分有效的且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孙成功.数学建模课程和数学建模竞赛的教育功能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

[3]贾晓峰.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与高等学校数学教学改革[J].工科数学.

4.数学建模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篇四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不断完善,数学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物理学等传统领域,生态学、环境科学、医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及一些交叉学科都提出大量有待解决的实际研究课题。要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十分关键而又十分困难的一步就是要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需要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简单合理的数学结构,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又需要去寻找较合适的数学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简单地说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二、数学建模的起源

数学建模并不是新东西(尽管过去很长时间这一术语用得很少),可以说有了数学并要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要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划实际问题,而这种刻划的数学表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其过程就数学建模过程。

三、数学建模的教学与数学素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关键,数学模型方法已成为科学技术中常用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它是数学和其他科学技术之间的媒介和桥梁。同时数学建模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又有得心应手、强有力的计算机作为工具,因而必然会有人考虑到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应该是数学建模等数学的应用的内容。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5.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考场纪律 篇五

15分钟进入考场,迟到30分钟以上者不得入场,考试开始60分钟后方可交卷退场。

三、考试时可带必要的文具,但手机及其他电子通讯器材、电子辞典等物品原则上不能带入考场,已带入的,要关闭电源统一由监考人员管理。所用普通计算器,但不许使用有记忆储存功能的计算器。

律无效。答题时必须写清题号。

五、考生遇到试题字迹模糊,试题分发错误等问题,应举手请监考教师处理,不得询问或试探与解题有关的问题。

试。

八、在考试过程中,考生不得中途离开考场,否则按交卷处理。(特殊情况经监考老师同意,在监考老师陪同下中途短时间离开考场)

九、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纪律,,违反上述纪律和作弊的,按违纪或作弊认定。竞赛组委会

6.武汉大学数学竞赛 篇六

一、(15分)证明:多项式无实零点。

证明:用反证法证明,设存在实根,则此根一定是负实根(因为当时,)。假设,则有。因为

由此可得,但是,这是一个矛盾。所以多项式无实零点。

二、(20分)设函数在上具有连续导数,在内二阶可导,证明:存在,使得

证明:设。对函数在区间上运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可得,存在使得

再对函数在区间运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存在使得

由此可得

三、(20分)设是二阶可微函数,满足,且对任意的有

证明:当时。

证明:因为,设,则有

因此当时,当时。

四、(15分)设函数是可微函数,如果,证明:仅为的函数。

证明:考虑球面坐标,其中,则有,因为

所以仅为的函数。

五、(15分)设在点处可导,且。

证明:

证明:因为在点处可导,所以

又因为,所以,由此可得

六、(15分)设函数具有三阶连续导数,并且对任意的,都为正值,并且。

证明:对任给的有。

证明:任取数,构造函数

因为,并且只有,所以

任取正数,则有

利用拉格拉日中值定理,存在使得,所以有

又因为,所以

当时有,由的任意性可得对任给的有。

7.武汉大学数学竞赛 篇七

一、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的重要性

数学建模竞赛作为教育部四大学科竞赛之首, 规模最大, 影响最大。因此, 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让学生尽早了解并掌握建模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应用软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使队员间尽早磨合, 相互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有利于训练学生快速获取有用信息和资料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排版技术等。

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初步具备了科学研究的能力, 提高了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培养了刻苦钻研问题的精神以及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团队精神, 培养了敢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和精神为各自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参与数学建模比赛, 许多学生收获了知识, 取得了荣誉, 参赛队员的共同体会是:一次参赛, 终生受益。

二、培训中创新方法——案例模板式教学

数学建模培训一般是通过给学生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与理论, 相关的数学软件及软件包, 辅以讲座, 上机, 讨论等方式, 让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及相关数学软件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有基本把握。

在培训中, 通过对以往竞赛试题的分析, 将近几年的数学建模竞赛分为两大类:固定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采用案例模板式教学对参加建模竞赛的同学进行辅导。其中, 固定式问题指让学生对固定的有一定物理背景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求解;开放式问题指让学生准确把握题意后能充分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取不同方向或方法进行建模求解。例如: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A题《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为典型的固定式题目, 要求学生对已给的视频数据确定通行能力的数学模型, 并且求出排队长度。而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为典型的开放式题目, 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某个侧面, 利用互联网数据, 建立数学模型, 使学生在准确把握题意后能充分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取不同方向进行建模求解, 相对于固定问题开放性较强。

因此, 要求教师在数学建模培训中, 既要突出固定式的求解思路,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开放式的发散思维。具体表现为:在固定求解思路上, 要包括深刻理解题意, 挖掘问题内部的区别, 结合已有的数学建模基础、数学建模基本方法、数学建模特殊方法, 通过对具体竞赛题的分析, 总结出相关类型问题的数学求解方法;在开放性问题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后, 进行讨论交流, 各抒己见, 从各个层面, 多角度的找出可行性强的数学建模方法。求解思路如下图1和图2所示。

三、结束语

数学建模培训是对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次推动, 是对高校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的大检验, 是对指导教师综合实力的展示和提升, 也是对学生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提高, 参加过建模的同学收获很多, 不但领会到数学之美, 建模之乐, 还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强大, 专业交叉的益处, 可以说对学生是一个专业, 性格, 心智等全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通过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中教学创新方法的初步探究, 数学建模培训变得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为学生参加各级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了更好地学习实践和交流的平台, 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建模能力探索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中的竞赛题分类, 建立案例模板式教学辅导模式, 进行教学创新方法的初步探究, 使得数学建模培训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为学生的数学建模培训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创新,竞赛培训

参考文献

[1]司守奎等.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2]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张万龙.数学建模方法与案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

[4]李汉龙.数学建模入门与提高[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5]华罗庚.数学模型选谈 (走向数学从书)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6]刘来福.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 1997.

[7]谭永基.数学模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8]吴翔.吴孟达.数学建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8.武汉大学数学竞赛 篇八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数学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起源与发展

1、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数学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用数学方法解决科技和生产等领域的实际问题,或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计算求解。也就是说,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对象信息、做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形式,这就是数学模型:然后,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用得到的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数学建模和与之相伴的科学计算正在成为众多领域中的关键工具。1981年,美国国家委员会召集数学科学和有关方面的专家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经过三年的调查和分析,于1984年提出了“进一步繁荣美国数学的报告”,其中指出:“高科技的出现把我们的社会推进到数学工程技术的新时代。”专门委员会主席、曾任尼克松总统科学顾问的戴维(E.David)指出:“很少有人认识到被如此称颂的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此后,“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的说法在学术界,特别是在数学界广为流传。

2、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起源与发展

大学数学课程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的主要课程、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和接受美感熏陶的一条途径。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大学数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大学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应该及时反映并满足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认识到数学建模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后,一些西方国家的大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我国的几所大学也在八十年代初将数学建模引入课堂。

为了促进大学生学习数学建模课程、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1985年发起并开始主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国几所大学的学生1989年起开始参加美国的竞赛。1992年,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组织举办了我国10个城市的大学生数学模型联赛,有74所院校的314队(每队3名同学)参加。教育部领导及时发现、扶植并培育了这一新生事物,决定从1994年起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一届。十几年来这项竞赛的规模以平均年增长20%以上的速度发展,2008年的第17届竞赛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区)的1 000多所院校12 800多队的3万8千多名同学参加,是目前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竞赛2007年被列入教育部质量工程首批资助的学科竞赛之一。

3、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受益面和示范作用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面向全国高校所有专业大学生的一项通讯竞赛,参加竞赛的学生90%左右来自非数学专业,其中10%左右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1999年起竞赛分为本科组、专科组进行,使竞赛的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在这项竞赛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学校定期组织、举办相应的活动。一些同学在校内发起、组织数学建模协会,建立网站,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普及作用。还有一些地区性、行业性的数学建模联赛(或邀请赛)也已经开始定期举行。17年来累计参加全国赛的学生超过23万人,全国1000多所大学中至少有200万名学生在竞赛的各个层面上得到培养锻炼。

作为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又一种形式,全国竞赛组委会于2001年和2006年举办了两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夏令营,每次100多人参加,为期5天。在夏令营里大家相互切磋、热烈讨论,收获很大。

这项竞赛是国内高校中历史最悠久、举办届数最多的学科竞赛,在组织模式上创造了许多经验,例如“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的竞赛宗旨,本科与高职高专分组制度,一次竞赛两级评奖制度,评奖回避及异议期制度,设立成功参赛证书、评选优秀组织工作奖制度等,为其他大学生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设计大赛等)提供了经验,被其他学科竞赛所借鉴,带动了其他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健康发展。

二、数学建模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1、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演算能力等方面有优良的传统和较好的基础,这是值得我们保持和发扬的。然而,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存在内容相对陈旧、体系单一、知识面窄、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脱离实际应用等问题,学生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的训练和培养很少,在后续课程的学习或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意识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学生很难将数学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并很容易产生数学太枯燥、太抽象而脱离实际、毫无用处的感觉,似乎学习数学的唯一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囫囵吞枣地听,教学效果差。

2、数学建模竞赛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数学建模竞赛与传统意义上的数学竞赛完全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数学竞赛都是要求学生解决纯粹的数学问题,而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由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挑战性。竞赛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学生关心、投身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竞赛让学生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实际问题,对解决方法没有任何限制,学生可以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任何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加以分析、解决,他们必须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主动学习、独立研究的能力。竞赛没有事先设定的标准答案,但留有充分余地供参赛者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以及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竞赛以通

讯形式进行,在三天时间内同学可以自由地使用图书馆和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和软件,需要学生在很短时间内获取与赛题有关的知识,锻炼了他们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竞赛中三名大学生组成一队,他们在竞赛中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不仅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也会相互争论,培养了学生们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进行协调的组织能力。竞赛要求每个队完成一篇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论文,提高了他们的文字表达水平。可以说,这项竞赛是大学阶段除毕业设计外难得的一次“真刀真枪”的训练,相当程度上模拟了学生毕业后工作时的情况,既丰富、活跃了广大同学的课外生活,也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此外,竞赛是开放型的,三天中同学们要自觉地遵守竞赛纪律,不得与队外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在内)以任何方式讨论赛题,公平地开展竞争,锻炼了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

总之,这项竞赛从内容到形式与传统的数学竞赛完全不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数学建模竞赛受到大学生热烈欢迎

数学建模竞赛在我国高校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深受学生欢迎,规模迅速发展。竞赛实际上包括彼此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即赛前培训阶段、竞赛阶段和赛后继续阶段。在赛前培训阶段,学生要通过课程学习或课外讲座掌握一些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包括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软件的使用),并通过实际建模得到训练;竞赛三天集中完成竞赛题目;赛后对竞赛过程进行总结,并对赛题继续深入研究。

赛后的继续是竞赛的一个重要阶段。赛题的实用性也引起一些有关企业的关注,通过对赛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些成果已经在生产和管理实践中得到直接应用。如2004年的“饮酒驾车”赛题是让学生分析、估计司机饮用少量酒后多长时间驾车才符合交通规则,赛后一所学校的师生与当地的交警大队建立了联系,由交警大队安排司机做试验,学校师生进行分析,根据司机肇事时的血液酒精浓度推测他饮用了多少酒,成果在交警队得到应用。该校师生还对2006年赛题“煤矿瓦斯和煤尘的监测与控制”进行了后续研究,并开发软件在某煤矿实际应用。这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在第九、十届“挑战杯”中获奖,分别是重庆市“唯一”、全国应用型高校“唯一”参加第九、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终审决赛获全国奖的“数理类”作品。2006年的赛题“出版社的资源配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的素材形成,赛后高等教育出版社特别批准了与这个题目相关的研究项目,成立了课题组,准备吸取竞赛优秀论文的创意,并吸收一些大学生参加,进行实用性的研究。

竞赛给参加过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很多人用“一次参赛,终生受益”来描述他们的感受。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主动学习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不少人被免试推荐读研究生,在专业课学习、毕业设计、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及进入社会后的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导师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三、数学建模竞赛推动了高校的数学教育改革

1、数学建模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

竞赛虽然发展得如此迅速,但是参加者相对来说毕竟还是很少一部分学生,要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与日常的教学活动和教育改革相结合。十几年来,在竞赛的推动下,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数学实验”课程,一些教师正在进行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数学主干课程的研究和试验,最近出版的几乎每本高等数学教材都有数学建模的内容。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已经出版了110多本适合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相关教材或教辅资料。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的教学不能完全和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关起门来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中打圈子,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以致学生在学了许多据说是非常重要、十分有用的数学知识以后,却不怎么会应用或无法应用。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定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传统大学数学课程中所包括的数学知识,会介绍大量的背景材料和应用案例,使同学认识到数学概念、方法的来龙去脉,体会到数学思维的美妙和数学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还会介绍有关大规模科学计算、运筹优化、统计与数据建模、决策分析、综合评判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及其应用技术,这些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非常实用的方法和技术,是构成现代应用数学和数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在数学素质培养中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内容在非数学专业的传统大学数学课程中基本不会涉足,甚至数学专业的学生也未必能有全面的了解。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数学摆脱了古板、枯燥、晦涩的面孔,以同学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数学来源于实际的本质得到体现,使数学作为技术的特色得到突出。

数学建模教学普遍采取案例教学,从实际问题出发并落实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中经常用到计算机和数学软件,通过教师对典型案例的演示,同学可以在课堂上方便地观察现象、增强直观感受和体验,并相互讨论、归纳总结出数学规律,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数学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为了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数学主干课程,教师们开发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并总结成一个个可以独立使用的教学模块,便于在主干课程中使用而不占用大量额外课时。此外,由于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活动中经常用到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极大地推动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的实验室建设。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高校中建立相应的专门实验室的已超过220所(平均投入在50~100万元左右),直接支撑相关课程以及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培训工作。很多高校的数学实验室同时也是大学生课外数学建模活动的活动基地。教学方式的改革,使数学摆脱了古板、枯燥、晦涩的面孔,以同学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

开设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举办数学建模竞赛,为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打开了一个通道,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的一个成功的尝试。在2001年和2005年的全国教学成果奖中,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直接相关的成果分别有5项和2项,占整个数学类的17%;截止到2008年,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有9门,占整个数学类的14%。

2、数学建模竞赛推动教学与科研和教师队伍成长

全国竞赛组委会编辑出版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书(1998年第一版,2001年第二版,2008年第三版),还编辑出版了内部刊物《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通讯》,每年至少3期,与全国竞赛组委会的网站(www.mcm.cdu.cn)一起,不但用于竞赛组织,还大量介绍教改经验和优秀教材、及时报道国际动态等信息,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全

国竞赛组委会每年并正式编辑出版竞赛优秀获奖论文,不但为学生赛前培训参考,也成为教师对赛题中的问题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不少教师通过对赛题的进一步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全国竞赛组委会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国数学建模教学与应用会议,开展数学教学研讨和应用数学科研交流,至今已经举办了10届,2007年与会代表超过600人。

十几年来,全国数以千计的数学教师(主要是年轻教师)在从事数学建模教学和赛前培训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利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竞赛指导工作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学生、不计名利、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精神,这对一支新型的数学教师队伍的全面成长同样意义重大。

四、数学建模竞赛的广泛影响

1、数学建模竞赛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成功的实践,为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做出了重要的探索,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范例。高等学校普遍把这一竞赛作为展示创新人才培养的品牌项目,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已经把学生积极参加这一竞赛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教育界的专家参加过为数学建模竞赛举办的活动,并为竞赛题词,对这项竞赛给予热情关心和很高的评价。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长期以来得到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每年竞赛开始和颁奖会都有大量主流媒体及时采访和追踪报道。这些报道扩大了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让更多的人们认知和认可了这项竞赛。随着竞赛逐渐为社会认可,国内外许多企业积极响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创维集团、网易公司、美国Wolfram公司等,以不同形式赞助竞赛,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和许多赛区的竞赛活动,也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

2、数学建模竞赛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从1989年起,我国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近几年在我国竞赛日益普及的基础上,我国参赛队数占到美国赛参赛总队数80%左右。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相继获得最高奖(Outstanding)。2008年在美国竞赛c题的3个获最高奖的队中,有两个是中国队。这些成绩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大学生的能力与风采,显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就。可以说,数学建模竞赛是在美国诞生,在中国开花、结果的。

从1983年开始,国际上有一个“数学建模教学和应用”的系列会议(ICTMA)。从1997年起我们曾多次参加ICTMA会议,并且于2001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10届ICTMA会议。在这些会议上我们多次介绍我国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的发展情况、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大学的主干数学课程中去的进展,得到国际同行们的关注和好评。英国等国家的专家正在研究我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其对教学改革的推动的经验,并表现出了鼓励学生参加我国竞赛的兴趣。

五、小结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在先进教学改革理念指导下的全国性教改实践探索,它适应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得到迅速、健康的发展并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这项竞赛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创造了一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新模式,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这项竞赛实践所取得的成果是十分独特的,并将对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产生深远影响。

9.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 篇九

根据《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和竞赛活动的实践,为了促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健康发展,保障竞赛的公正公平,特制订本规则。

1、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的各项规定,认真履行所签署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承诺书》中的各项承诺。对违反承诺及不符合《章程》和《规范》要求的论文,将无条件取消评奖资格。

2、参赛学校有责任结合本校的学风建设,敦促和指导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严格遵守竞赛纪律,支持和配合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以下简称全国组委会)及各赛区组委会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对出现违纪行为并处理不力的学校,全国组委会将不受理该校下一年参加本竞赛的报名申请。

3、指导教师主要从事赛前辅导和参赛的组织工作,但在竞赛期间必须回避参赛队员,不得进行指导或参与讨论(包括不得向同学解释赛题或提供选题、解题建议,不得为同学提供资料,不得为同学修改论文或提供修改建议等),否则一律按违反纪律处理。对出现违纪行为的指导教师,全国组委会两年内将不受理该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本竞赛的报名申请。

4、参赛论文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其他任何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否则视为学术不端行为和违反竞赛纪律,相应的参赛队将被无条件取消评奖资格。

5、抄袭是严重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有抄袭行为的参赛队在全国和赛区评阅时视为严重违反竞赛纪律;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及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否则也视为严重违反竞赛纪律。严重违纪的参赛队将被无条件取消评奖资格。对屡次出现严重违纪行为的学校,全国组委会将不受理该校下一年参加本竞赛的报名申请。学校须提出整改方案,将处理结果报所在赛区组委会;赛区组委会将处理结果报全国组委会审核。

6、各赛区评阅专家组和全国评阅专家组要严格按照《章程》和《规范》要求对违纪行为把关,并将发现的违纪行为分别书面报告各赛区组委会和全国组委会,由各赛区组委会和全国组委会对专家组的报告和其他渠道反映的违纪情况作出最终决定。对于查处违纪行为高度负责的赛区,全国组委会将予以表彰,在评选优秀组织工作奖时优先考虑;对于查处违纪行为严重不负责任的赛区,将按一定比例缩减下一该赛区送全国评阅论文的数量。

7、全国组委会(或赛区组委会)将把认定的违规违纪的相关材料寄送参赛队所属学校,建议学校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关处分。对严重、典型的违纪行为,全国组委会将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公开通报批评。

8、全国组委会将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机构在规范赛风赛纪方面加强合作,相互通报参赛队、指导教师及有关学校的违纪情况。

9、本规则的最终解释权属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 篇十

——谈2009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

参加完二○○九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感觉只有一个字——累!三天紧张拼搏的日子已经过去,时间飞快走过的感觉仿佛依旧,充实忙碌的情景依然时时浮现眼前。

经过这次竞赛,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拓广了对数学的认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

以前,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永远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特别是数学知识。只是沉溺于解题和公式的推导所带来的乐趣中,很少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自从参加了数学建模集训-竞赛的整个流程后,才真正踏进数学的殿堂,原来利用数学的知识还可以解决工业、商业和农业等生活中的问题。

数模竞赛的题目往往是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提炼、抽象出来的,尽管题目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简化,但对于我们这些仍在学校里求学而并未遇到过如此复杂问题的学生来说,并不简单。有时我们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有时我们面临的却是零数据,无论何种情形,问题的解决都很让人头疼。不过这并不要紧,我们是勇敢者,既然已经选择了挑战,无论多艰难都要坚持下去,绝不退缩,在纷繁复杂的题目中寻找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加以解决,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类,并逐个击破。

二、团队合作

三天三夜的时间面对同一个题目,不仅仅是紧张枯燥、机械乏味的脑力劳动。只有真正参加了比赛的同学,才能体会到一种与集体融为一体,与数学融为一体,与竞赛融为一体的感觉。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们不建议论文只由一个人来写,而应由队伍中的所有同学共同完成,以体现每个人的特点、反映每个人的智慧。分了工并不是说大家各自为正、互不交流,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遇到问题时,大家需要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理解同伴的想法,最后将意见统一起来。有的时候即使自己感觉别人不对,如果多数人意见统一了,也最好能同意他人的看法,这需要对队友充分的信任且具备否定自己的魄力。如果分工不当、配合失误,往往会导致竞赛的失败,对此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

竞赛中的合作是一种艺术,只有大家不断的磨合,才能使合作达到默契的程度。

三、顽强的意志力

通过这次比赛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72小时的连续奋战,不敢相信我的体力会如此充沛,能把题目做出来,写出了还算成功的论文来,不管得奖与否,这对我们已经是最大的肯定了。这次比赛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是自己怎样去挖掘。记得参赛第一天早上8点,当我们拿到题目的时候,对着密密麻麻几千字的题目,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们当时的表情——一头雾水;当第四天上午,我们把经过三天三夜的汗水与脑汁换来的论文时,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总之,这次参赛经历培养了我的综合素质,比如计算机应用能力,检索文献能力,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在和队友一起奋斗的过程中,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和指导老师的交往中,使我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数模;与周围的交际能力也得到提高,领悟和理解别人的意思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数模,我们永远的老师!

11.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篇十一

1. 满足≥的x中,绝对值不超过11的整数之和等于 .

2. 四个连续整数的和为S,S满足不等式15<<19,这四个数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平方差等于.

3. 已知a=2,b=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x3y2和bm3n2是同类项

B. 3xay3和bx3y3是同类项

C. bx2a+1和bx5yb+1是同类项

D. 5m2bn5a和6n2bm5a是同类项

4. 甲、乙两位同学将一个二次三项式ax2+bx+c分解因式,甲同学因看错了一次项系数而分解成2(x-3)(x+2),乙同学因看错了常数项而分解成2(x+3)(x+2).试将原式分解因式.

5. 已知3n+m是13的倍数,3n+3+m能被13整除吗?请说明理由.

12.武汉大学数学竞赛 篇十二

1 数学建模教育与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的发展, 给开设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在计算机上学数学、用数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脑为主, 借助计算机的运算、图形功能和方便的数学软件, 通过数值的、几何的观察、联想、类比, 去发现线索, 探讨规律, 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数学方法;可以借助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 适当增加数值计算, 以及在实用中有着重要意义的数值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2 关于数学建模竞赛与计算机教学[3]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简称为:CUMCM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内容:题目由工程技术、管理科学中的实际问题简化而成, 没有事先设定的标准答案, 但留有充分余地供参赛者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竞赛形式:三名大学生组成一队, 可以自由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和任何软件, 在三天时间内分工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竞赛宗旨: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 (包括选择合适的数学软件)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勇于参与的竞争意识和不怕困难、奋力攻关的顽强意志合适的数学软件的基本用法。基本上能完成上述方法的软件, 如MATHEMATICA, MATLAB等。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要讲解关于数学应用软件的知识, 加强学生的使用软件和编程的能力。

3 数学建模竞赛体现了创新素质教育

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4]: (1) 目标导向式自主学习模式。参加CUMCM竞赛的同学, 一般都学习能力较强, 数学理论基础较好, 并且编程能力较强。他们从一开始就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那就是不断突破自己。力求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由于参赛队员大多是低年级理工科, 经济学科同学.而CUMCM比赛需要选手系统性掌握很多专业知识, 这些队员大多只是学习了高等数学、C语言、数据结构、概率论等基础课程, 为了准备竞赛, 他们必须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自主获取学习资源、自主管理学习过程。竞赛的准备过程是学生对经济学、社会科学、数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的内涵理解及其实际应用的真正体会。 (3) 团队协作式学习模式。CUMCM竞赛有意让3个人共同完成一个参赛题目, 且在短时间内完成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需要3人分工合作和积极配合, 以共享思维成果, 让小组成员协作完成, 这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竞赛现场, 遇到难题时, 需要集合全队的力量共同攻克.小组成员必须良好地配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在长期的训练和磨合过程中, 彼此能清楚各自的擅长和弱项, 在比赛中, 合理地分配任务和分工, 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而这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或实际应用工作, 必将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在学习中倡导发现, 让学习者始终处于探索、刻意求新及力求完美的精神状态之下。CUMCM竞赛活动以其难和新,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 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 去构思满足时问和空间要求的完美数学模型和程序。竞赛试题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有些题目没有固定的最优解法, 有些甚至是世界性难题.要求参赛者在限定时间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 并通过抽象、建模、编程调试及提交测试等严格步骤完成命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多门学科知识,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来解决。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把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及探索性作为重要内容。 (5) 科学研究素质的自我培养模式。CUMCM竞赛具有挑战性, 符合大学生好胜心理。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调用各种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数学建模能力、应用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许多竞赛题目无固定解题模式。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赛场上气氛紧张而热烈, 要求参赛者善于调节心态, 用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去应战。

4 CUMCM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学习的兴趣[5]

竞赛和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基础学科和计算机科学很好地运用于数学建模当中, 帮助学生加强学习和理解;其竞赛题目融入很多相关学科知识, 竞赛试题涉及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离散数学、组合数学、图论、概率论、计算几何、运筹学、线性代数、算法复杂性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在用这些综合知识解决数学模型的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得到用计算机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更加增强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5 结束语

CUMCM竞赛可以促进创新素质教育以及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参加竞赛对学生而言, 就是一种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它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使其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这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种改革与尝试。应当指出, CUMCM不仅是一个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竞赛平台, 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 通过该平台,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并促进了我们在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创新人才的需求及计算机高等教育的不足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竞赛进行分析, 提出了通过竞赛教育可挖掘出具有目标导向式自主学习、开放综合型学习、团队协作式学习、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等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模式, 阐述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竞赛参赛经验[1]。

关键词:竞赛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忠丽.影响教学改革的因素及对策思考[J].文化教育, 2004 (6) .

[2]周远清, 姜启源.数学建模竞赛实现了什么[N].光明日报[2006-01-11].

[3]卢丽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魅力何在[N].中国教育报[2006-01-13].

[4]李凝.数学建模竞赛缘何受大学生青睐[N].科技日报[2007-01-18].

上一篇:浅析法律监督的作用及局限性下一篇:描写马山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