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阅读答案

2024-11-16

《杭州西湖》阅读答案(共12篇)

1.《杭州西湖》阅读答案 篇一

母亲的西湖孙道荣又堵车了。从他家到火车站,有一条近路,但经常堵车,为了避开,今天他特意绕了个大圈,没想到半路上还是堵住了。他愤懑地嘟囔着。

坐在后排的母亲安慰他,莫急,赶不上就坐明天的火车回去,一样的。

母亲要坐火车回老家去。

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会将老家的母亲,接到杭州来,帮帮他。这些年,每年母亲都要来杭州一两次。

母亲一来,他和妻子就轻松多了,儿子有人管了,饭有人做了,家有人照顾了。他和妻子,就都可以腾出手,安心忙各自的工作。

每次母亲来,住上一两个月,等孩子又开学了,他们手头的工作也暂告一段落了,就又到了母亲该回老家的时候了。他知道母亲其实住不惯这里,所以,每次母亲提出要回老家去,他也不阻拦。

有几次,他要开车送母亲回去,都被母亲拒绝了,她执意自己坐火车回去。他知道,母亲是怕影响他工作,再说,开车的费用太贵了,母亲舍不得。

母亲就像候鸟一样,匆匆飞过来,又飞回去。

母亲突然指着车窗外说,大楼后面好像有个湖,那……那是西湖吗?

他扭头看了看,目光穿过大楼,看见一块白白的水面。其实不用看,他也知道,那就是西湖。来杭州工作已经十几年了,他无数次去过西湖,熟悉得就跟小时候家门口的那块池塘一样。当然,没有一次是自己单独或一家人去逛的,全是陪外地来的客户和朋友。他想,反正自己已经在杭州了,有的是机会,随时可以去西湖边逛逛。

母亲轻声说,能开车转过去吗?我想看一眼西湖,到湖边看一眼,就可以了。

他回头望着母亲,犹疑着问,妈,你没看过西湖?顿了顿,又嘟囔了一句,我没带你来过西湖吗?

母亲摇摇头。

这怎么可能?他不相信地晃了晃脑袋。母亲来过杭州少说也有二十多次了,自己怎么可能一次也没带她老人家来西湖边走走看看?他真的记不清了。

他将方向朝右一打,往西湖边驶去。

从南山路,到杨公堤,再到北山路,他沿着西湖,绕了一个大圈。他在心里想,今天先开车带母亲绕西湖一周,下次再陪母亲,一个景点,一个景点慢慢去看。

一路上,母亲不说话,一直侧着头,盯着窗外。窗外,是西湖,风景如画的西湖。

最后,车子进入西湖大道,往火车站方向驶去。车窗外,看不到西湖了。

这次回去,我终于可以跟你王大妈她们讲讲真的西湖了。母亲激动地说,每次从你这儿回去,王大妈她们都会上家里来,让我讲讲西湖,她们都没来过杭州,没看过西湖呢。我就跟她们讲啊,西湖很大,很漂亮的,有好多船,湖边永远有好多人,从全国各地来的。母亲忽然压低了声音,其实那都是我在电视上偶尔看到的。她们一遍遍听我讲,都夸我有好福气,儿子在杭州工作,在西湖边,那是天堂呢……这次回去,我终于可以讲得具体点了。

他的鼻子忽然一阵阵发酸。母亲来杭州这么多次,没有一次是来游玩的,不是来享福,而总是来帮他们一把的。而自己,甚至还一次都没有带母亲来西湖边逛逛。

他抬腕看了看时间,赶上那趟火车时间绰绰有余,不过,他已经打算好了,等到了火车站,他再谎告母亲,火车票买不到了,让她等几天再回去。他想好了,明天,对,就是明天,他和妻子、儿子一起,陪老母亲来西湖边逛一逛,散散步,坐坐游船,在湖心岛吃一碗西湖藕粉,再来一盘西湖醋鱼……他要让母亲真正地游历一次西湖。

16.小说题目“母亲的西湖”有什么含义?(4分)

17.小说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18.小说结尾说“他想好了,明天……他要让母亲真正地游历一次西湖”,你认为他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6分)

试题答案:

16.【答案】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2分)②“母亲的西湖”指母亲每次回家都会给邻里讲的“虚构的西湖”。这个“很大,很漂亮,有好多船”的“天堂”一般的西湖是母亲在电视上看到的,是母亲自己想象的。(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结合小说的后半部分和全文,理解“母亲的西湖”不是真正的西湖。

17.【答案】母亲是个对孩子无私付出、维护孩子形象、勤劳节俭的形象。(2分)①对孩子无私付出。每次来杭州照顾儿子一家。(1分)②维护儿子的形象。来杭州二十多次,儿子却没带她到过西湖,但却给邻居讲虚构的西湖。(1分)③勤劳、节俭。照顾儿子一家;不让儿子破费开车送自己回家。(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先将描写母亲的语句找出来,再概括归纳母亲的品质。

18.【答案】能实现。从全文看,小说中的他虽然工作繁忙,但却很在意家庭,之所以从未带母亲到西湖游历,是因为工作繁忙,当他意识到母亲的这一愿望时,便决定要弥补这种遗憾。(6分)(如回答不能实现,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个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选择好答题方向后,可联系前文的情节、小说主题、人物形象的特点等,找到依据,然后组织答案即可。

2.《杭州西湖》阅读答案 篇二

一、1、B (熔岩产生磁性无根据) 2、A3、C 4、D (原文未谈到月球生命) 二、5、C (终生) 6、D (A依靠, 动词于是, 连词B却, 转折连词用, 介词C“的”, 助词无义, 取独助词D都是表轻微的转折连词) 7、B (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 8、 (1) 将要落下的叶子等着微风吹来便掉下, 那么微风的力量大概是很小的。 (“俟”1分, “盖”1分, 句子通顺1分) (2) 才能不及古人的一半, 而功效却几倍于古人。 (“不”1分, “倍”1分。) (3) 又何况那些为贪得大名而冒犯道家的忌讳, 凭借短浅的才智却以圣贤所感到为难的事情为容易的人呢! (“冒”1分, “运”1分, “易”1分, “难”1分, 句子通顺1分。) 9、楚庄王谋画事情十分妥当, 大臣们没有谁比得上他, 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申公巫进言说:“您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 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我听说, 诸候能自己选择老师的, 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 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 就会亡国。如今以我这样不才之人议政于朝堂, 并且大臣们比不上我, 我们的国家恐怕要灭亡了吧, 我因此而忧虑啊!”三、10、⑴同意。 (1分) 上阕写景, 景真如画, 生机盎然。一溪新绿, 几行柳黄, 双飞鸥白。大笔一抹, 颜色斑谰, 水之绿, 柳之黄, 鸥之白, 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分) 尤其是巧妙地用了“染就”“飞来”“弄晴”等动词, 使画面显得更加活泼, 富于动态美, 收到了丹青难绘的效果。 (2分) ⑵这两句诗写倚楼人眼中景象:远处几片淡淡的云, 一江静静的水, 半山笼罩着烟雾的树, 那寸心所系的, 却依然没有出现。 (2分) 以景显情, 内涵丰富, 意境苍茫渺远。 (1分) “寸心”二字显离情之深远, “目”活脱脱地表现了画面上的女子失意的神态。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1、 (1) 行程畅快、平稳, 不必担忧 (由“流水通波”分析) ;诗人与柴侍御相距不远, 共一道青山 (第三句) ;明月相照, 相互思念, 心理距离很短 (第四句) 。 (2) 《送》诗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表达了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四、12、 (1) 炊烟是轻柔、朴素而淡雅的 (2) 炊烟是母性的 (3) 炊烟是宁静而淡泊的 (4) 炊烟是颤悠悠袅娜上升的13、因为忙于生活的人们常常淡忘了童年的美好记忆,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淡忘了母爱;因为炊烟包含了伟大的母爱和温馨的生活气氛, 所以不该被遗忘。14、 (1) 首尾呼应, 开头写的是闻着炊烟抵达村庄, 结尾是望着村庄的炊烟怀念母亲。 (2) 村庄与城市对比, 村庄的炊烟令人怀恋, 城市无炊烟令人担忧。 (3) “炊烟”象征母爱。 (说清了其中的两点可得6分) 15、 (1) 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赞美) 和对温馨生活的向往 (留恋) (2) 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丰富) , 亲情 (母爱) 却逐渐淡化和被忽视。16、 (4分) 答: (1) 以前认为阳光单纯、平淡、廉价、简单 (2分, 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得分) (2) 后来认为阳光美丽、充满感性。 (2分) 17、 (6分) 答:对比。 (1分) 将南方的“阳光微弱”与北方的“阳光绚烂”作对比, (2分) 暗示自己已经久违了灿烂的阳光, 表达了对阳光无限的向往之情。 (3分) 18、 (4分) 答: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浮躁骚动, 身心疲惫, 慢慢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意识和情怀, 正一步步沦为生活的奴仆。 (2分) 因此, 人们需要晾晒自己“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 需要寻觅纯真, 救赎灵魂, 追寻生活的诗意, 提升人生的质量。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9、 (6分) 答: (1) 阳光不仅单纯、平淡, 也美丽、充满感性, 可以让我们沐浴个彻底。 (2) 琐碎的生活渐渐窒息单纯美好的心灵, 内心的失落渴望阳光的照耀。 (3) 阳光可以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 (4) 阳光象征着纯真、诗意的生活, 追寻阳光就是追求理想的生活, 提升人生的质量。 (每点2分, 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肖阳

3.《杭州西湖》阅读答案 篇三

选文结构清晰,特别是每段的中心句明晰,便于考生阅读、提取文中信息。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如第2题、第3题。要求考生阐释表达效果、表达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命题方向。第4题,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性、实践性强,有创意。

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

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希望能够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飓风。”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结果大相径庭。

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这里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何况,不同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的准确率就非常低。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增大了。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80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都无法拼出来了。

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进,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上升。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500米的范围内。

1.为什么说精准预测天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分)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风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捣蛋鬼”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中的画线句写了有关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4.下列诗句描写了不同的天气,预报这两种天气类型有难有易,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4分)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4.西湖春日阅读答案 篇四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①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巇崿②,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注释】①争得:怎得;②巇崿(xīè):指山峦。

1.本诗的颔联、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西湖怎样的特点?(6分)

2.诗的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CE

A.首联的意思是:怎能得有杜牧那样的才华横溢之士来西湖题诗,以赞誉人间的美景呢?

B.中间四句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写,这是十分细腻真切的西湖春光图。

C.颈联写湖光,借画舫点缀,“破涟漪”一语,写出游船的幽闲和湖水的不平静。

D.诗中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仅描摹出作用于视觉的生动画面,且从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使读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和欣欣向荣。

E.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其中的“且”字,有“苟且”之意,表明诗人才情不及杜牧,心存惭愧。

参考答案

1.(6分)额联颈联四句,一句一景。描写寺院香火之盛,在春烟氤氲中响起茶鼓((1分);楼台于夕阳斜照中酒旗招展((1分);起伏的山峦被“杂芳”熏染,花香四溢(1分);西湖之上水面平静、画舫来去划出层层涟漪(1分)。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动静结合,描绘出西湖一派赏心悦目、春意盎然的旖旎风光(2分)。(意思对即可)

2.(6分)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端吻合(1分)。诗人说,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他在湖上题诗,就算才情不够,也要驾起渔舟作一名钓翁。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产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2分)。“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紧严,浑然一体(2分)。(意思对即可)

3、CE(C项,“湖水的.不平静”错误,湖水应该是平静的;E项,“其中的‘且’字,有‘苟且’之意,表明诗人才情不及杜牧,心存惭愧”错误,“且”应该是“姑且”的意思,尾联的意思是“人生难有杜收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他在湖上题诗,就算才情不够,也要驾起渔舟作一名钓翁”)

赏析

《西湖春日》是他在杭州游览西湖春景所作。

只有超群的才华,方能摹写非凡的胜景。诗篇一开端,就用感喟企望的语气,披露了诗人对西湖的赞赏之情。杜牧因写过许多描摹湖山的名作,而深受人们推崇,故李商隐有“刻意伤春复伤到,人间惟有杜司勋”(《杜司勋》)之句。这里借企慕杜牧来赞美西湖,意思是,怎能得有杜牧那样的才华横溢之士来西湖题诗,以赞誉人间的美景呢?写法上是借客尊主,从侧面入题,振起全篇。

人间虽难得有杜牧的才华,但诗人来到湖上,山光水色,赏心悦目,雅兴遄飞,于是忍不住吟起诗来。以此,中间四句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写:西湖边处处寺院,缭绕着袅袅飘动的春烟,时而传出一阵集合僧人饮茶的鼓声;孤山下楼台亭榭,披上了夕阳的霞光异彩,屋角间高插着招徕顾客的酒旗;起伏的山岩中,盛开着万紫千红的春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湖面游客的画船,冲破荡漾的波光摇曳前进,水花溅湿了刻画在船头上的双双翠鸟。这是十分细腻真切的西湖春光图。

中间四句,一句一景。写寺院,在春烟氤氲中响起茶鼓,足见其中香火之盛、僧徒之多;写楼台,于夕阳斜照中招展酒旗,暗示早晚游客不断,店铺繁忙。写山色,以“杂芳”烘染,“熏巘崿”三字,给人以浓香扑面之感(“巘崿”指山。巘是小山,见《诗经·大雅·公刘》;崿是山崖,见《文选》中张衡《西京赋》李善注解)。写湖光,借画舫点缀,“破涟漪”一语,写出游船的幽闲和湖水的平静。无论游山泛湖,还是寻访寺院,登临楼台,人们所领略的无不是一派赏心悦目、春意盎然的旖旎风光。这里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工笔刻画,不仅描摹出作用于视觉的生动画面,且从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使读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欣欣向荣。

5.《天下西湖》(节选)阅读答案 篇五

这是一场预备已久的死刑,杀人者和被杀者都等了很多年。走向刑场的路上,双方都有解脱的感觉。他们都知道,片刻之后,随着刀光闪过,那个已被淘汰的朝代便将在秋风中彻底消失,因此对其旷日持久的清剿也将就此终结。

即将被杀的人是南明最后的将领张苍水。明亡之后,这位宁波人率领义军在东南一带苦苦抵抗了二十来年,直到那个晦暗的黎明,一队鬼祟的清兵突然登上了他藏身的小岛。

作为民族英雄,张苍水的死难,与他仰慕的先烈――如文天祥――一样,表现得从容、凛然。他是坐着受刑的,因为他拒绝以下跪的姿势退出人间。而他的遗言,除了一首铿锵的绝命诗,还有一句深沉的赞叹。

“好山色。”说这句话时,张苍水躯干挺直,目光悠远,眸子里波光粼粼绿意葱茏,枯槁的脸上,慢慢展开一丝柔和的微笑。

刑场设在杭州弼教坊,而弼教坊在西湖附近。那天,是农历九月初七,整个杭城都飘着甜甜的桂香。张苍水深深地嗅了一口气,回过头来,拂了拂衣上的灰尘,缓缓盘膝坐下,对身边神情紧张的`刽子手笑了一笑。

三百多年后,“好山色”已由沙孟海写成了一块遒劲的大匾,高悬于杭州张苍水祠的正厅。张苍水的祠堂连同墓冢,位于太子湾公园与章太炎纪念馆之间,紧邻着西湖。

薄暮,西湖平湖秋月,我独自坐着。三月的夜风贴着湖面滑来,带着水气柔柔地拂面而过。原本是多云天气,又是初三,不指望月出东山。光景一截截黯淡着,满天浮云像是渐渐被水化开了,又不断一滴滴点入浓墨,在湖面上渗洇开来。近处的山仿佛随着浅浅的涟漪移向远处,而远山则从山尖开始逐渐淡去,直至完全隐入虚空。画舫游船俱已不可辨认。湖面似乎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混沌。

离开张苍水祠后,我走走停停,已经在湖边踯躅了很久。过去的几个小时,我一边欣赏西湖由明丽一点点转换为朦胧,一边在思索那个俗不可耐的古老问题:西湖被赞誉为“人间天堂”,它的独特魅力,究竟在于何处?诚然,西湖是极美丽的,但令天下人趋之若鹜魂牵梦萦的,果真只是这一脉山水吗?

我细细回忆着西湖的各处景点。身为浙江人,它们中的大部分,我都已经游赏多次,有一些甚至可以说烂熟于心了。终于,我记起了在岳王庙中看到的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诗句篆刻在一块石碑上,笔划开张,朴拙有力。中国书法最讲究笔划线条,而线条的优劣取决于正反两种力道的互相抗衡互相融合,通常艰涩顿挫、如屋漏痕那样才是虎虎生威的,而圆滑顺溜却往往暴露出轻浮虚弱,软塌塌的死蛇一般。受袁枚启发,我想到,若以“丹青画图”为喻,西湖之美,秀丽之外,其实另有一股雄劲之气,刚柔相济软中带硬,清爽疏朗,不似其他江南名湖园林那般一味阴柔婉约,容易令人生腻;或许,这就是“人间重西湖”首要的一个原因吧。

西湖有脊梁。岳飞、于谦、张苍水等烈士埋骨湖畔,众人皆知,暂且不提;单是西湖的景点名称,也暗暗隐藏着一股豪气。花港柳浪之外,有龙井,有虎跑,有狮峰――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杭州都被称为武林;即便只是孤山,简简单单两个字也似睥睨着冷眼,桀骜而嶙峋。

唯豪气方能容纳豪杰。难怪狂野磊落如鲁智深,到了钱塘江边便会豁然彻悟,抛开杀人放火的禅杖,将两只跋涉万里的大脚交互叠了,拍手笑一声坐化于六和塔下。与他作伴的,还有行者武松,低眉顺眼地在暮鼓晨钟声中老去,铁血侠情尽皆隐入了西泠桥头的一?土。

鲁智深武松毕竟有些虚幻,当年秋瑾却是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这片湖山。一个晚春的黄昏,瞻仰完岳坟出来,她在湖堤上许了一个愿,希望自己也能在此长眠,“如果我死后真能埋骨于此,那可是福份太大了。”秋瑾罹难之后,为了达成她的愿望,人们整整进行了十次传奇般的迁葬,由她的故乡绍兴到夫家湖南再转到杭州,迂回了千里万里才终于让她在孤山脚下安息。

如今,秋瑾的汉白玉雕像屹立在西泠桥畔,一手按剑,一手叉腰,为西湖又增添了几分秋风秋雨的飒爽。

6.《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 篇六

23.(1分)好名

24.(2分)这句话多用整句,从不同角度突出二鼓以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情状,句式整齐,富有节奏美。

25.(2分)写文人雅士在众人散尽后享受西湖月夜的清雅情趣。

26.(3分)(1)七月半,本为看月之时,作者却看人,作者对附庸风雅之人不著一字评价,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褒贬之意自然流露。

(2)“吾辈”之文雅之士观月不哗众取宠,不做附庸风雅之态,在众人散尽时,于月光之下饮酒赋诗,浅唱高歌,月自在心中,尽享清雅情趣,这是真性情的流露。

7.阅读训练答案 篇七

(一)老槐树

1.笔直 巨大 茂密 绿色 和蔼 快乐

2.慈祥 茂密

3.粗壮 和蔼

4.(1)那巨大的树冠向四面伸展,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2)它那灰褐色、笔直的树干,高高地伸向天空,快要超过三层楼的楼顶了。

(3)三四个小朋友手拉手,也合抱不过来。

5.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

(二)小青蛙

1.轻轻 移动 透亮 机智

2.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像两颗晶莹透明的玻璃球,鼓得高高的,一眨一眨的,可机灵了。碧绿的身体布满了深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在发脾气,一鼓一鼓的。

特点:眼睛大大的、身体碧绿、肚子是白色的而且还很大。

3.因为青蛙捉害虫。少一只青蛙,就有上万只害虫逃掉,庄稼的损失会很大。

4.我便决定把小青蛙放了。从今以后,我要保护青蛙,善待所有人类的朋友。

5.略

四年级阅读主题:热爱和平

(一)一个苹果

1.(1)A (2)A

2.激烈地(争论) 微妙的(变化)

顽强地(拼搏) 刻苦地(钻研)

3.不重复。“幸福”是“我”为生活在这充满友爱的集体中而感到幸福。“骄傲”是“我”为身边这些危难之时不怕牺牲自己、首先想到他人的战友而骄傲。

(二)和平鸽

1.动人 驯养 请求 惊奇

2.一只洁白的和平鸽

3.(1)返回巢穴。

(2)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4.竹竿上的白布被他换成了象征复仇火焰的红布。

5.第一层:留辛驯养了一群白鸽。

第二层:徳寇杀害了留辛,并扫射鸽群。

第三层:应留辛的爷爷的请求,毕加索画了一只白鸽。

五年级阅读主题:童年趣事

(一)播种希望

1.高高 哞哞 清脆

2.(1)脊背向前弯曲。

(2)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3.(1)补充说明 (2)补充说明 (3)转折

4.怕“我”失望,想在“我”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并让“我”感受成功。

5.表面上“我”收获了一个大西瓜,实际上“我”还收获了自己成功的事业、乐天的性情和幸福的生活。

(二)童年趣事

1.zhān qiāo

2.(1)口水流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

(2)形容战斗、竞赛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3.普通 索然无味

4.时间 家乡的歪脖子大枣树

5.春天:用弹弓打马蜂窝被蜇。

夏天:用“面筋”捉知了,用小铁铲挖“知了猴”。

秋天:打枣,吃枣糕。

冬天:掏鸟窝,吃鸟肉。

六年级阅读主题:艺术追求

(一)摔琴

1.而来 虚席 如痴 袅袅 震惊 悠然

2.有名 绝妙 宝贵 惊讶

3.(1)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小说,听戏曲、音乐等时的忘我的精神状态。

(2)安闲、闲适的样子。

4.“余音袅袅”一词写出了观众都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人们正在享受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这件“宝贝乐器”却只有一元六角五分。

5.(1)看五千元的小提琴 欣赏演奏者的技艺

(2)演奏的技艺 欣赏演奏者的技艺

6.观众可能会说:“这么昂贵的琴摔坏了,多可惜啊!”

7.示例:一个好的演奏家,靠的不是昂贵的乐器,而是他的演奏技艺。做人不能只看外表,要学着看他所掌握的本领。

(二)伯牙学琴

1.①A ②B

2.为了让伯牙从大自然中感受真正的音乐。

3.是大自然中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

4.大自然的清声鸟语。

8.西湖香市阅读答案 篇八

西湖香市 [明]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 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①之珍异,皆集焉。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香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吹笙之聒帐②;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涛饥洊③,民强丰饿死。壬午虏鲠④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⑤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蛮夷闽貊(mò):泛指少数民族。②聒帐:通宵宴饮,管弦齐奏的热闹景象。③)洊(jiàn)饥:连年饥荒。④虏鲠:指盗贼横行。⑤抽丰: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尽:终止

B.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日:每天

C.凡四阅月方罢凡:总共

D.断无此二地矣断: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叙述从山东、嘉湖前来普陀寺、天竺寺进香的人,与西湖边的人做买卖,交代了香市的由来。

D.第二段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描绘出香市热闹繁荣的景象,反映出作者崇尚村野淳 朴生活的情趣。

C.第三段写“轻薄子”将前人诗句改为“还把杭州送汴州”等,反映了百姓对太守刘梦谦的不满和讽刺。

D.作者借香市的兴废,反映于杭州的.衰落,透露出沧桑之感,表达了天灾可怕但人祸更为致命的思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4分)

译:

(2)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5分)

译:

【答案】

【小题1】(3分) D

【小题2】 (3分) B

【小题3】 (9分)(1)、(4分)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意思对、语句通顺2分,“胜”“其”译对各1分) (2)(5分)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里饿死的尸体被运出,抬的抬。拉的拉,接连不断。(意思对、语句通顺2分,“但”“饿殍”“属”译对各1分)

解析:

【小题】(3分) D(应为“绝对”)

【小题】 (3分) B、(“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有误)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西湖的香市,从二月十五花朝节开始,到五月初五端午节终止。在这一段日子里,山东到 普陀进香的人每天都有,嘉兴府、湖州府到天竺寺进香的人每天都有,从各地来的人到了就和 西湖边白》人在这里做买卖,所以叫“香市”。各地到这里来进香的人在上、中、下三个天竺寺做买卖,在岳王坟做买卖,在湖心亭做买卖,在陆宣公祠做买卖,可说是无处不做买卖,但是在昭庆寺最为集中。昭庆寺两侧长廊里,所以没有一天不开市的,三代八朝的古董,边远地区的珍宝,都齐集在这里。

这时春暖花开,桃柳明媚,鼓乐悠扬,岸旁没有停留的船。客店没有停留的客。酒馆没有留下的酒。袁宏道所说的“山色如娥眉,花容若红颜。水波似绫缎,和风赛佳酿”,已经描绘出了西湖三月的风光。而这时因有各地香客来西湖。又是一番光景。才子佳人的文雅优美,比不上那村姑农女的乔妆打扮;幽兰的清香,比不上那苏合香芫荽菜的浓香;琴笛丝竹的乐声,比不上那擂鼓吹笙的通宵合奏;奇形怪状的古玩,比不上那泥人竹马的行情走俏;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人们来来往往,追赶奔忙,拉不开,牵不住。几百几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簇拥在寺的前后左右,总共持续四个月才散市。恐怕在长江以 东,绝对没有第二处。

9.西湖的绿阅读及答案 篇九

(作者:宗 璞pú)

六月间,我第四次来到西子湖畔……奇怪的很,这次却有着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zhī zhì)子花的甜香。……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 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淙(cóng zōng),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tí dī),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走进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青苔,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绿山水画。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的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奇,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都要裙袂(mèi quē)飞扬,翩然起舞了。

1、划去不正确的读音。(2分)

2、按要求写词语。(1.5分)

写出描写“绿”的成语:表示绿得颜色浓的:

,表示绿得时间长的:

,表示绿得面广的:。

3、仿写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2分)

(1)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写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写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短文,填空。(4.5分)

(1)短文通过描写__、__、__、__、___几处的“绿”,表现西湖的盛景,表达了

(2)在花港观鱼,作者看了一种绿,那是。

5、细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8分)

(1)用“~~~~”画出表现“我”内心感受的两个词语,并说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1+1=2分)

。(2)这一自然段写了西湖怎样的特点?(2分)。

(3)你去过杭州吗?除了杭州西湖,你还知道哪些风景名胜(写两处)?请你写下来。(1分)。

(4)请你仿照作者写西湖“绿”的写法,抓住某一景物的特点,写下来。(3分)。

1、划去(zhī)

(zōng)

(tí)(quē)

2、表示绿得颜色浓的: 苍翠欲滴,表示绿得时间长的: 万古长青,表示绿得面广的:

一碧千里。

3、(1)白露,并不是好节气,没有霜,没有雪,没有春花,也没有夏雨。

(2)云烟缭绕,如白袍玉带般,在这一座青翠的山腰上,显得格外动人。

4、﹙1﹚短文通过描写飞来峰、黄龙洞、屏风山、苏堤、花港观鱼几处的“绿”,表现西湖的盛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或西湖美景)的真挚感情

﹙2﹚在花港观鱼,作者看了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奇,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勃的生机。

5、(1)表现“我”内心感受的两个词语: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感受:惬意而又闲适的感受,在美景中间,使人觉得神清气爽、悠然自得。(2)写了西湖灵隐寺绿得发黑、发蓝的景色。

(3)我去过杭州,还知道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

10.本期阅读题参考答案 篇十

1.shú chī bó qiè huī 2.(1)B(2)A(3)C 3.略。4.插叙。同卖瓜妇女形成类比,说明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在乎”付出的辛劳。5.D

《生命的舞鞋》

1.因为对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来说,那些鞋子的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的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是永不可或缺和漠视的。2.示例:我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只只从未穿过的左鞋收藏在橱格里呢?为什么不把它们遗弃了呢?放在那里不会触痛自己的心灵吗?3.示例:第一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顺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眷顾,让自己能享受生命带来的芬芳;第二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逆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锤炼,让自己收获人生更丰厚的美和价值。4.同意。因为她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厄运击倒,而是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对生命满怀感激之情,努力拓展着自己另一番异常开阔的人生境界。5.“鞋子”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者着力描写鞋子,突出了残疾人士的坚强,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感动与崇敬。6.示例一: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遇到挫折,战胜挫折,才会走向成熟。示例二: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是磨炼心灵的熔炉,无论幸运还是厄运,我们都要做自己命运的开拓者。

《瞄准》

1.瞄准 打中 2.交代猎人神准的枪法为下文作铺垫,是为了说明猎人完全可以捕杀他已经瞄准的东方白鹳,且他打掉了这只东方白鹳的金属夹是故意放走这只东方白鹳的。3.重视这次捕杀东方白鹳行动,首先动作小心谨慎,其次为了不引起东方白鹳的警觉,还特意装上了以前都不用的消音器。他最后放走了这只已被瞄准的东方白鹳是因为这只东方白鹳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震撼和征服了他,最终他爱的灵魂被唤醒,他罪恶的猎枪瞄准了东方白鹳的金属鸟夹,让受伤的东方白鹳重新振翅飞翔。4.这是一处环境描写,他衬托了当时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而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达出这只重获自由的东方白鹳在蓝天下飞翔的优美姿态。5.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个文明的国家,国民应该具有博爱意识,应该保护动物,尤其是像东方白鹳这样的珍奇动物,我们应该让它们自由地生存,自觉地尊重动物,真诚地关爱动物,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共处。

《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1.(1)xiè (2)jiě 2.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3.“拽”、“摁”、“塞”,借助这些动词,生动地刻画出同学们关心他的自觉和自主,呈现了一幅热情助人的感人画面。4.对于一位自卑内向又有尊严的农村孩子来说,总是白白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心里感受到的除了愧疚,更多的是不快乐。然而,老师深谙此理,她所说的“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不仅仅帮助了他人,而更难得的是,她让接受帮助的人更快乐,更心安理得,而不用背上不必要的人情债。5.答案不唯一,注意用第一人称。

《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1.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2.钱先生并不为之心动,他用幽默的话语明确地表示拒绝。3.是从反面论证“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观点。4.不能删掉,因为用它修饰“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能更有效地说明“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5.①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易卜生②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泰戈尔③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倍感悲哀。——托尔斯泰④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6.答案略。注意观点正确鲜明,语言简洁。

《用分享打开交际的大门》

1.学会与别人分享是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意思相近即可)2.从反面证明论点,“不懂得与人分享的人难以融入集体,难以获得成功”。3.创建者希望自己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普通大众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4.摆事实、讲道理。5.①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因为这是新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②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是人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不完满才是人生》

1.如第五段。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或者被人踩了一下;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这样的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读者读来有亲切感,仿佛文中所举之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般。季老就这样用浅显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不完满才是人生”的道理。2.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依次以皇帝、封建臣子、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等类人为例,有力地论证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能体现出正确的人生观即可。示例:不完满才是人生,只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自己。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时,应该豁达处世,以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自己,面对现实,重整旗鼓,重新上阵,向自己挑战,给自己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读书使人优美》

1.(1)读书可以使人谦逊而神采倍添。(2)读书可以使人学会微笑。(3)读书可以使人学会自知而不狂妄。2.(1)本意是挑起战争,用武力解决问题。文中指人们为了美丽而动用医刀整容的残酷、可怕的事实。(2)掀开书页,露出微笑。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指读者与书中的智慧与精彩、英明与穿透产生共鸣而无比愉悦。3.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哭泣、一起欢笑,这其实是一种释放心灵,陶冶情感的方式。它能让我们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与哀愁,置身另外一个自由、美好的天地。即使哭泣,也是一种灵魂的舒展与宣泄,所以,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意对即可)4.(1)举例论证。如“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具体论证了人们为了美丽而使出了万千手段,更有说服力。(2)比喻论证。如“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重要作用,突出了“读书使人优美”的论点。5.结合生活体验,言之有理即可。如:真诚善良、奉献爱心、勇敢坚强、谦虚礼貌等都可以使我们变得优美。

《“杞人忧天”与哥本哈根》

1.环境保护、节能减排。2.①毫无根据的担忧。②我们的生存环境恶劣了,连一块净土都难觅了,人类该有忧患意识了。(意思相近即可)3.因为当今最危害我们生存的因素可能已经不再是战争,而是环境遭到破坏后产生的灾难。4.节能减排的理想与现实仍然矛盾重重。(意思相近即可)5.①作为发达国家应当毫不犹豫地负起道义的责任,不仅要承担主要的减排任务,还应当资助那些贫困的国家,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困难和负担。②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有一定的具体的减排二氧化碳的承诺,并把保护环境纳入国民的行为和生活准则中。(言之有理即可)

《低碳旅游》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2.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碳排放,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3.游客渐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4.举例子,具体说明在实践层面上,低碳旅游早已进行。5.不能,因为“之一”表明旅游业是绿色行业的一种,删去后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6.示例: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习惯更有利于减排。

《海洋——未来的粮仓》

1.引出本文话题,激发读者兴趣。2.利用回升流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从而获取蛋白质。3.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对比,说明海洋粮仓的潜力很大。4.例如“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一句中的“大抵”,用得就非常准确,说明绝大多数渔场都在近海,但也有极少数不在近海。5.海洋将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保护海洋就是保护子孙的口粮。

《你的植物会生气》

1.连续使用两个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及阅读兴趣,促使读者向下阅读文章。2.测谎仪的指示曲线则急剧上升。3.不能删去。“几乎”表不肯定语气,能体现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如果去掉,说话就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4.维克多发现,当试验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试验者处于不安的情绪中时,植物的叶片也会瑟瑟发抖;倘若试验者万分悲伤,植物便会沮丧地耷拉下叶子。5.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到变天刮风或缺水时,就会发出低沉、可怕和混乱的声音,仿佛表明它们正在忍受某种痛苦。在平时,有的植物发出的声音好像口琴在呜咽,还有一些原来“叫声”很难听的植物,受到温暖适宜的阳光照射后,或被浇过水以后,声音会变得较为动听。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则

《卖蒜老叟》:1.(1)断绝(2)这样(3)接近(4)放2.(1)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2)老人背起蒜慢慢地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3.A4.杨二相公自恃“精于拳术”,而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5.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强中自有强中手;《卖油翁》。6.经过这次教训,我懂得了技艺无止境的道理,也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从此,我遍访名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闻鸡起舞,苦心研习,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拳术大家。

《三患五耻》:1.(1)实践(2)官职;职位(3)以……为耻(4)已经2.(1)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2)老百姓平均分东西,每人得一份,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感到可耻。3.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4.B(都是宾语“之”前置)5.(1)担心知识或道理不能付诸实践。(2)对自己“多吃多占”感到可耻。6.勤奋好学,言行一致,名实相符,忧国忧民,有治国安邦之策并贯彻始终。7.略。

参考译文: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自己没有听到过的知识或道理,担心不能听到。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已经学到手了,(又)担心不能实行。君子有五种认为是耻辱的事:担任一定的职位,却不能拿出自己的意见,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光有见解,却不去实行,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已经实行了却半途而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土地很多,百姓却缺衣少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大家都平均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

11.《杭州西湖》阅读答案 篇十一

(1)本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2分)

(2)试分析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4分)

答案:

(1)面对花儿凋零、春光逝去而生发的伤春之情,(1分)看见当年燕子、听见啼鹃而触动的故国之思。(1分)

(2)①用典。“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见说.二句化用辛弃疾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答道一例即可)②对比。“当年燕子.与“苔深韦曲,草暗斜川.的如今景象形成古今对照。③借 景抒情。“苔深韦曲,草暗斜川.以荒芜冷落之状写出故国之思,以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抒发亡国之痛。(一点2分,能够写出两点并加以分析即可4分。其 他手法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高阳台・西湖春感创作背景:无

高阳台・西湖春感赏析:

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意思是说: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下阕起笔令人一振。“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个人资料:

张炎(1248-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此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居临安,落魄而终。

相关推荐:

清平乐张炎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12.《杭州西湖》阅读答案 篇十二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②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③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④

何似举家游旷远,**浩荡足行吟。⑤

【注释】①此诗写于1933年。②首联是说,暴君钱镠虽死,但今日杭州却如钱王仍在般黑暗,连忠臣伍子胥也无处安身。登假:旧称帝王的死亡。③平楚:树木连成一片,像平地一样。楚,丛木。憎:使……厌恶。健翮:矫健的翅膀,借指雄鹰之类的鸟。岑:小而高的山。④颈联是说,岳飞的墓和林逋的寓所都被冷落,一片荒凉。意谓文化环境恶劣。⑤尾联是说,不如留在环境宽松一些的上海。

(1)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最喜欢这首诗,尤其喜欢颔联。请你先说说颔联文字的大意,然后分析鲁迅在这一联诗句中所推崇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4分)

(2)这首诗运用了钱王、伍相、将军岳、梅鹤林等典故。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用典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大意:杭州日暖风和,不适搏击的雄鹰展翅。小山香气醉人容易让人沉迷其中,而让人看不见远处高山的风景。(2分)境界:推崇的是一种目标远大、理想崇高并且为之奋斗不息的人生境界。(2分)

上一篇:旅游行业网站建设方案下一篇:少先队建队中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