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24-07-2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淮南市潘集区农业为例

范恒亮

(安徽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要求和相当长时间内的艰巨任务。本文对淮南市潘集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土地流转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ith the agricultural of the Panji District of Huainan as an exampleFan Henglia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uainan, Anhui 232000)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ural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has become the urgent request of developing 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is quite a long time.In this paper, in Panji District of Huainan ,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agricultural;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system innovation;land circulation 0引言

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潘集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工作。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领域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引发的弊端开始显现,影响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确保农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是实现,必须要有一个现代的高效农业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现代化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国整体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潘集国进入工业化进程中后期阶段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已经是当前及2013后一个时期内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艰巨任务。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迫在眉睫,并且任重而道远。

1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1.1 潘集区农业资源丰富

潘集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北部,面积60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是淮南国土面积最大的区,区辖11个乡镇、街道,人口44万。是“五彩”淮南中的一朵靓丽奇葩。潘集是一个资源大区、能源新区。潘集是能源富集地,境内原煤探明储量37亿吨,是安徽乃至全国第一煤电大区、能源新区,境内有七大煤矿、三大电厂。潘集是一个农业大区、富

1饶之区。境内沃野平畴,物产丰富,五谷丰登,俗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全区耕地45万亩,建立了优质粮、精细菜、养殖业、豆制品四大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升。潘集是一个发展大区、活力之区。区委、区政府正以推动科学发展、加速潘集崛起为主题,以“2345”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开放兴区、民营富区、统筹建区、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速潘集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城市郊区向北部新区的转变,建设淮南煤电化三大基地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1.2 处于塌陷区土地较多

目前沉陷水面有8000多亩。塌陷区地面高程在海拔18.6-22.5之间,田集街道塌陷区主要位于泥河以北,重点涉及转塘、杨集、潘庄、秦庄、李圩、刘龙六个社区。已修复塌陷区土地利用是中心区水面养殖,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外缘坡地种植粮、菜、果、林和发展畜牧业,传统的修复方法使得塌陷区系统结构未尽优化,恢复效益提升迟缓。1.3 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潘集区制定了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见表1。先后实施了丰收计划、沃土计划、星火计划、种子工程、菜篮子工程等,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已建成10万亩优质粮基地、4万亩蔬菜基地、5万亩水产养殖基地、50万只蛋鸡饲养基地、全省最大年产1200万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平牧公司已成为“全市十大龙头企业”,其产品被省农委命名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佳益米业公司生产的优质大米和小杂粮被省粮食局及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全省放心粮油”称号,被省农委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淮南市农业大区潘集区认真开展农业抗雪救灾和春季生产科技服务工作,保障了潘集区及全市的生产自救恢复。

表1潘集区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表

1.4 区政府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大提升

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意见。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扩面。2013年,区政府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区财政拿出100万元以奖代补,鼓励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年力争完成63400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同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力争完成4万亩的土地流转。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提质。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与安农大、省科院的产学研合作,利用科技优势,把对接的27个项目,做强做深做大,做成潘集区现代农业的品牌,形成潘集

区的现代农业模式。三是龙头企业培育升级。瞄准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目标,充分发挥潘集区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1—2个省级龙头企业,扶持2个以上农业主导产业,培育2个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争创2个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小区、5个以上农产品品牌。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

结构调整的不平衡是普遍现象, 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品结构不平衡, 农产品大路货多, 精品, 名品少;原始或简单加工的粗产品多, 精深加工品少, 出现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 农民就业仍然过于集中在农业, 导致农业经营规模小, 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严重滞后, 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更为突出的是, 迄今为止,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只是在数量关系上做文章,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往往只局限于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 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仍然在年复一年地发展低质大路货品种, 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的趋向日益加重。2.2 现行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

首先是价格政策。优质不能优价, 是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特别是粮食

价格, 目前没有完善测量的标准及手段, 做不到优质优价, 从而影响了粮食结构调整。其次是信贷政策,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必要的资金投入必不可缺, 由于信贷抵押制度及其严格的审批标准制度实施以来, 通过乡镇企业获取资金的难度越来越大。第三是目标考核政策, 目前有的地方在结构调整中, 有意识的将某种产业、产品总量增减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 搞强迫命令, 侵犯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2.3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潘集区土地流转处于自发阶段,缺少有效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不畅,思想上不够重视,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大部分土地流转没有经发包方批准,也没有报乡镇(街道)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备案,土地流转自发性、随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很大。流转协议也是五花八门,以口头协议为主,书面协议很少,双方的权责利没有明确约定;有的即使形成协议,但内容也过于简单,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协议纠纷。

2.4 农民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业还处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产业经营当中, 农民既是生产者, 又是产业的经营者, 我国的家庭经营还是一种小农式的分散经营, 农户的投资能力弱, 经营规模小, 经营方式落后, 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在结构调整中, 农户不仅对资金投人负担不起, 对新技术把握不住, 而且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最终造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严重脱节。解决这一问题根本途径就是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中介组织不仅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而且能够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有效地带给农民, 还能够解决单个农户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小的问题, 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3推进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3.1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

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在市场引导下自发进行, 是一个遵循市场“自然秩序”的过程。但由于当前潘集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进行的缺少市场制度支持的产业“赶超”过程。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城市、工业倾斜战略造成的经济、社会

“二元结构”和条块分割的农业管理体制与“以粮为纲”理念下的农业产业政策, 以及政府过高经济职能造成的对经济增长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潘集国农业是弱质的基础产业, 农民是弱势的市场主体, 农业和农民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残缺”,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入“锁定”状态的陷阱。这正是农业产业政策屡不奏效, 农业产业结构表现出强烈刚性的原因。“路径依赖”理论证明, 解除锁定状态, 走出陷阱关键在于起点和路径选择正确的制度创新。

为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潘集区架河镇改变以往思路,以“百果园”探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出三步走战略。一是“葡萄园”先行先试,科技助力占领市场高地。经过前期土质分析及品种测试,该镇帮扶杨集村种植能手流转土地90余亩用于葡萄栽植,配备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提供技术培训、农残检测、信息服务、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采用新型栽培模式,培育出优质葡萄粒大甘甜,在2013年9月上市时以每斤高出市场价20%的价格依然被抢购一空,成功占领潘集市场高地,葡萄园创收近350万元。该镇积极扶持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户为标杆户,着眼于科技帮扶,辐射周边农户,共同探索农产品转型、质量升级、农产品推介;二是“流转园”善行善试,政府红利化作润农春雨。该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向大户集中,2013年完成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22%。该镇争取更多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融合,扩大畜禽规模化发展,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2家,搭建平台创建西瓜交易市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排出专项资金30万元,以奖代补,取得了明显效果;三是“采摘园”厚积薄发,产业延伸链条枝繁叶茂。为充分挖掘农业产业潜力,引导产业链由一产向三产延伸,该镇计划以西瓜、酥瓜、葡萄等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同当地旅行社的对接与合作,发掘和开拓瓜果采摘游路线3条,并结合架河沿淮武庙等村小河鲜农家乐饭店、“三洼一湖”特色垂钓,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3.2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结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 必须强化政府的调控职能, 保证其健康发展。从目前情况看, 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评价体系和农业生产质量监督体系, 推进优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制定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 为实现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提供良好的政策保护;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在融资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 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建立中介组织, 发挥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功能, 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2013年9月潘集区召开全区秋收秋种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区农林局局长宣读了潘政办[2012]76号《关于印发潘集区2012-2013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开拓创新,扎实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二要迅速行动,确保完成秋收秋种工作,三要突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四要加强领导,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3.3 坚持以市场导向为驱使,构建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体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流向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对此,潘集区架河镇力冲“销售洼地”助农产品出“深闺”。一是培树“订单农业”。发动辖区内13个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积极走出去跑市场找项目,把订单领进门,积极寻求与省、市知名食品企业对接,给农户吃下销售“定心丸”;二是夯实“政府调节”。指派专业人员分析市场利弊,合理调节大小年,指导应季栽种品种及规模,避免扎堆上市,实现收益最大

化。在大力发展西瓜、酥瓜种植的同时调整每季1-2个新品种、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带动全镇形成规模种植和销售;三是牵线“销售能手”。农业部门利用活跃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的经纪人具有信息灵通、熟悉市场、市场应变力强、善于把握商机的特点,加强与其联系,建立“农产品经营能手库”,目前库中共有36人且在不断更新增加中。合作社及时推介该镇农产品,扩大销售覆盖面,提升架河农产品知名度,双向互动成功实现了小产业与大市场的成功对接;四是探路“网络团购”。该镇立足农村产业调整,挖掘农产品销售新途径,着力提升主要农产品西瓜、酥瓜的深加工率,探寻深加工率高的新品种,拟发展杨集自酿葡萄酒等特色产业链,谋求良好的品牌效应,为日后招商引资及农业产业纵向发展积聚力量。3.4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科技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潘集区将规范潘集酥瓜设施栽培生产技术,提高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水平,增强潘集酥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酥瓜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下一步申报潘集酥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下了基础。目前,潘集区酥瓜种植面积已达15000亩,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酥瓜生产专业村及生产基地,酥瓜栽培时间从12月到8月,上市时间从4月底到11月初,每亩效益6000余元,酥瓜种植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另外,从2012年开始,潘集区高湖村开始试种富锌稻,效果良好,2013年,高湖村把富锌稻种植扩大到70余亩,通过富锌种子育苗,并施用富锌肥,即便在2013年夏季特殊的高温环境中,秋季富锌稻仍然获得了让人满意的产量。从前期检测结果看,富锌稻米产品高出普通稻米1倍以上的锌含量。水稻的产量也比平常高出有300斤左右。以当前价格计算,富锌米的市场价格达到每公斤15元,生产效益良好,种植户也都可以增收。目前收割的富锌粳稻属晚稻品种,达到150天的生长期,而一般的水稻生长期只在130至140天,生长期的延长,富锌粳稻的滋味更好,营养也更丰富,更受到市场欢迎。3.5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构建农业产业化区域格局

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

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2013年潘集区高皇镇“连线成片”构建农业产业化区域格局。一是沿淮一线蔬菜产业带,蔬菜种植增加至1万亩,重点建设安台、段湾为中心的韭菜、西红柿专业村;二是沿泥河一线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养殖水面0.5万亩,重点打造赵岗、苏咀水产养殖专业村;三是中间片蔬菜基地建设,力争面积增加至1.6万亩,建设大集萝卜专业村、孙岗莴笋专业村,龙窝、民主叶菜类专业村。在各村成立蔬菜专业组织,初步形成以协会、合作社为主导、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新模式和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格局,培育2-3个较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打造淮南“小寿光”。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并且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

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但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对农业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特别是单门独户的小农生产极不利于市场竞争,低层次的产业化经营也会使地方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范恒亮(1988—),男,安徽阜阳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机械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平,李正功,李正汉.潘集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2] 李友华.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6.[3] 张浩亮.农村“80后”人口外出的流向及动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2(5).[4] 汪晓畅.衡阳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5] 洪卫华,徐勇,朱玉清,朱训泳.六合区竹镇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4).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1.1.1数量增多2012年底,阳城县由原来27家企业发展到32家,其中省级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县级龙头企业2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2 000万~5 000万元的企业有14家,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3家。 固定资产4 000万元以上企业2家,1 000万~4 000万元企业13家,销售收入及固定资产两项指标较“十一五”末均增长了一倍。

1.1.2产品多样化阳城县农业产业化企业产品涉及蚕桑、畜牧、蔬菜、小杂粮及食用菌五大类20多个产品[1]。

1.1.3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阳城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面积达到1.6万hm2,带动农户9.3万户,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其中佳美茧丝有限责任公司、析城山土特产有限公司、 源源醋业有限公司、绿野粉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华燕茧丝有限公司及帅源饮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1.1.4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龙头企业依据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 协会+基地+农户”及“公司+农户”等模式,全县32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464个, 带动农户9.3万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70%。

1.2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1.2.1蚕桑产业全县桑园面积达到0.6万hm2,全年养蚕7.5万张,蚕茧产量364万kg, 蚕茧收入1.31亿元。蚕茧产量占华北地区的1/5;涌现出次营和寺头2个年产茧超50万kg的乡(镇)以及芹池、东冶和董封3个年产茧超25万kg的乡(镇)。

1.2.2畜牧产业以鸡、猪、羊为重点,以“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为主攻方向,建成了一批以健奥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华璨禽业有限公司和固隆西庄百万只肉鸡示范场为代表的高标准规模健康养殖园区(场),有力地带动了养殖业由数量型向科技型和效益型的转变。截止目前,全县规模健康养殖户达到2 311个,养殖小区达到12个,其中,养鸡户471户,养猪户591户,养羊户866户, 规模养殖量占到全县养殖总量的85.7%;全年畜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6.67亿元。

1.2.3干果经济林产业全县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0.667万hm2,其中核桃0.339万hm2;花椒0.087万hm2;山茱萸0.133万hm2;仁用杏及其它0.108万hm2,总收入达到3 600万元。

1.2.4中药材产业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475万hm2,其中连翘0.345万hm2,金银花、 元宝枫、黄芩及五味子等0.130万hm2,预计总收入达到5 000万元。

1.2.5设施蔬菜产业设施蔬菜总面积173.33hm2。全县蔬菜播种面积0.083万hm2,全年蔬菜总产3.9万t,总收入约6 240万元。

1.2.6食用菌产业建成了东鹏绿汇、泰溢菇业及云蒙菌业等3个年产千吨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建起了科惠、环城、益健、兴西、檀香杉、益禄发和鑫辰美等8个年产500t以上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试验、示范养蚕大棚“一棚两用”新模式,栽培食用菌50栋30万袋。食用菌生产总规模达到780余万袋(棒),全年总产量7 500t,总收入4 500万元。

1.2.7小杂粮产业播种面积0.541万hm2,其中谷子0.249万hm2,豆类0.265万hm2,薯类及高梁等0.026万hm2,总产3 200万kg,加工转化率60%以上,总收入近1亿元。

1.3产业化经济合作组织得到发展

近年来,阳城县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观念,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政府宣传引导、部门支持、农民自愿及组织化运作,阳城县已成立一批具有优势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形成了依托一个产业,兴办一个合作社,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帮农民的良好态势[2-3]。截止2012年,全县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460个,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1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8个,入社社员共2.5万人,辐射带动农户5.5万余户。

1.4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加快

阳城县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使得市场畅销的优质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得到发展,农产品优质品率明显提高。全县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产业化经营,被认定的无公害产地面积达1.94万hm2,无公害产品21个。

2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2.1生产基地散乱,与加工企业脱节

受土地资源限制,阳城县的特色农业基地规模总量较大,但分布分散不集中,不易于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改善条件。此外,土地资源平均到每家每户的规模较小,发挥不了规模效应。 中药材及干果林等一些产业由于缺少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足,只能销售原料,造成了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脱节的现象。

2.2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营销能力差

固定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超过一半,但没有一家产值在亿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有的企业生产能力大,由于缺少专业营销人才,营销能力差,不敢生产,使得其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同类型企业多,互补性少,未能形成合力。

2.3产品深加工不足,知名度较低

阳城县农产品粗放加工突出,半成品多,产业链条短,包装档次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另外,农产品缺少名牌,市场知名度低,竞争力弱。有的虽也获得了省级名牌,但市场上却未得到认可。

2.4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阳城县除源源醋业、绿野生态及析城山土特产公司等少数龙头企业建有自己的基地,实行“订单农业”外,多数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滞后[4],出现与农户争利现象。其次,部分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文本不规范,停留在形式上,合同完全兑现率不高。

2.5企业融资艰难,发展资金不足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属于小微企业, 从金融部门贷款,审批程序复杂且时间长,贷款条件较高、数额有限,致使企业融资难,发展资金紧缺。

2.6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素质偏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规模小、同类项多、不规范、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差等方面。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服务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还不适应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3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3.1加快建设特色基地

按照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采用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办法,立足优势、科学规划,坚持不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2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要鼓励同类型企业通过股分合作制等形式联手做大做强。二是需坚持链条式发展思路, 围绕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走出一条有阳城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三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创建全国、全省名牌,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四是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阳城,打造一批产值上亿元的项目。

3.3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结成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对为农民让利或返利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奖励。

3.4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借脑生财, 借智发展;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3.5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

重点加强土地规模流转管理和服务[6],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园区化发展。

4结论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江苏;农业职业教育;教育结构

作者简介:董海燕,江苏淮安人(1972-),女,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朱其志,江苏宿迁人(1986-),男,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性的概念,是以培养后备农业劳动力为核心的教育形式,农业职业教育结构问题关系到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人才结构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如何在农村人口转移的同时,向农业内部输送优质劳动力,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基于此,笔者围绕江苏农业经济发展概况,就江苏农业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社会需求、学校教育供给、国家政策等问题展开调研。

一、江苏农业经济概况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产业部门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江苏区域经济的领先发展。1988年江苏被国家列为首批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省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在粮食总产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全省农民收入在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之后,江苏加快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型,着力做强一产,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做活三产,突破农产品流通,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业功能由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2010年,江苏粮食生产达到323.5亿公斤,居全国第四;全省千亩以上的连片设施园艺生产基地达400多个,高效种植业面积突破200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左右,农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8980元,比上年增长12%,增幅自1997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围绕现代高效农业的主攻方向,2010年江苏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质量品牌化、服务社会化,实现农业各类资源的整合,加快江苏农业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二、江苏农业人才的职业教育需求

江苏是全国的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是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安徽之后名列第六的农村劳动力大省。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农业人才结构分化相联系,江苏农业人才的职业教育需求表现出多元化、层次化的趋势,且具有不同水平的层次性特征,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既有对一般层次、一般水平职业技术的需求,也有对较高层次技术与专业知识的需求,尤其更关注高收益、低投入的职业与技术,这是江苏现代农民对农业类职业教育需求的总体特征。其次,江苏农业人才职业教育需求局部上呈非农类高于农业类的特色,农业类需求在整个结构中的比重合计远远小于非农类的需求比重。受农户兼业性特征与非农产业比较效益优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关注高科技含量、高收益回报的职业与技术,而且这一需求还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之中,这也与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一致。究其原因,农民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结构与层次,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性别、经济条件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

1.农户受教育程度。江苏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逐步向接受较高级教育发展,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在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所调查的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35.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5.0万人,占1.8%。近几年全省统计数据显示,普通农民、初级技术农民、技术经营型农民、企业型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呈递增趋势,但总体上,我省农村教育资源较为分散,发展不平衡,这使得现存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不高,对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有着一定的影响。

2.农业人才梯队构成。近年来,江苏逐步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特别是对种养大户、合作社领办人的职业培训。我省农业人才梯队具有以男性为主、年轻力壮、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特点。对于我省的农业生产而言,他们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是“必要劳动力”。但从江苏省统计局、省农林厅组织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江苏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匮乏,密度不够,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年龄结构不平衡,35岁以下比例严重偏小,未形成合理的梯队;外出务工和从事种养业的多,而从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的人才极其短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较少,尤其是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带动性不强。

3.农技服务人员素质。当前江苏农技服务人员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人才总量居多、技术基础深厚但知识结构狭窄,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和农业高级技工人才严重缺乏。调查显示,这部分人才大都经过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及以上的正规培训学习,而且长期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基础扎实。就其所学专业而言,农学、农推类占到95%以上,对常规农作物稻、麦、棉、油的栽培比较熟悉或精通,但要提供高效农业方面的服务就会一筹莫展;学习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则少之又少,农村技术服务人才开发缺乏一定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江苏农业职业教育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

1.规模与结构。江苏现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6所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农业综合技术学校、海安农业工程学校、靖江农业干部学校3所高等农业职业学校,70余所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48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县级还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均建立了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站),全省形成了较完善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职业教育体系,为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2.办学层次。江苏农业职业教育的任务主要由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和农业高职院校承担,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在:①中职。其职能是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经营型农民,种植、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等涉农专业是其主力军,但近年来,江苏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中初等农业职业教育与中初等普通教育时分时合;二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忽冷忽热、大起大落。分析原因,政策变化、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农职毕业生就业好坏等因素是影响江苏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②高职。现阶段,我省农业职业教育主要在大专层次。江苏农业高职院校起步于农业普通中专,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的近10年间逐步发展成部省级重点中专、国家级重点中专,21世纪初先后升格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一般从数百人扩充为近万人,少数学校的规模已过万,办学历史久、办学经验多、学科优势强是这类学校的共同特点。自从升格为高职院校后,这类学校多在已建立起的专业基础上,重点对涉农专业进行重组改造并新设农业农村急需的学科专业,专业覆盖面宽、门类全,不仅有利于单向农业实用技术的研发,对于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农业综合实用技术的开发也大有裨益,较为适应当前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需求。

3.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江苏农业职业学校在经历了1983年单独招生、1993年扩大招生规模和调整结构,以及1997年改革分配制度三个重大转折后,坚持省投入为导向、地方投入为主体、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原则,逐步建立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农业职业教育管理运行模式,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适应了江苏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需求。但尽管我省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部分农业职业学校经费来源还较单一,经费增加的幅度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能力等方面所需的经费严重短缺。

4.组建农业教育集团。支撑具有中国特色职教“大体系”建设,正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2004年,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联合省内外15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1家农林企业组建江苏农林职教集团,创新实施了以“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转化链”为内涵的“五链”运行机制,这是江苏加快农业教育发展、拓展农业职业学校为农服务功能、增强农业职业教育整体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2010年《江苏省职教现代农业类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方案》中,提出在苏锡常地区试点,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经省政府批准,可举办高职班,并与其他试点学校、农科所、农技站、有相当规模的乡镇企业组建职教集团,逐步打造区域农业职业教育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协调发展,以高职教育为龙头、中职教育为主体,具有中国特色、面向21世纪的江苏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框架。

四、江苏省农业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追溯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体制方面的相关政策逐步推进,这既显示了国家对农业与农民教育的重视,也为我省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几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连续下发1号文件的同时,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围绕农民培训工作,出台多个单项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指向明确、扶持有力、见效迅速的政策措施。

2009年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主要针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企业在岗农民工、返乡农民工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分别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努力与市场接轨,与需求对接,按需办学,对口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0年2月28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于2011年分别出台《全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意见》,主要内容为:一是加大教育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农林系统合作培养人才服务“三农”发展机制,推动部省共建农业高校。继续实行农林专业高等教育学费减半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农业农村一线就业创业。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政策,加快培养农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大力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建立政府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农民技能、学历双提升计划,整合农业教学单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力量,建设一批以乡镇为单位、培训效果好、受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仔细分析这些政策及重要论述,江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政府推动、外部驱动、规模发展迅速等特点,其现实意义十分明显。

五、对策性建议

推动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国内外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经济起飞要求该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达到一个“临界点”,这是经济自我发展、自我稳定、自我增值的最低人力资本存量。就江苏农村职业教育而言,无论是现在或将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其核心功能。鉴于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定位,形成具有区域特性和农村特色的教育制度。定位问题是关系江苏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课题。江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梯度性和区域不平衡性特点,因此,需根据农村特性,根据苏北、苏中农村发展的弱势性特征,以及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实际,调整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制度,核心是积极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主要是应针对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农村经济基础、教育水平及劳动者素质状况的特点,实行非均衡的教育结构。一是就苏北而言,要逐步建立起以基础教育为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为补充的教育结构,打破沿用城市教育模式的农村教育结构,基础教育也应广泛渗透职业教育因素;二是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在农村,尤其是苏北、苏中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三是针对苏南地区对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旺盛的需求,在苏南相关企业重点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以及安排好实习工作,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条件。

二、重点扶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农业职业院校相对其他的文科类院校来说办学成本较高,需要较好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实训场地,这样就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确认行业主管部门为农业职业教育主办者,支持的力度自然就大些,相反,支持的力度自然就小些。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省农业职业教育逐步“上移”,这也是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总趋势。在当前的体制下,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统筹社会资源,如设立农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对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实施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提高涉农类专业教师的待遇和质量要求;实行对为农业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工学结合场所的农业企业适度减免税收的制度,提高农业企业为农职院校提供工学结合场所的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和搭建就业、创业平台,鼓励和吸引农科类学生到农村一线工作;对到农村一线工作的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在职称评定和干部聘任方面给予倾斜等等,给予江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足够的保障,努力办好地方农业职业教育。

三、加大培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与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相比,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还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伴随江苏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就有可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加大培训力度,实行农业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给予有职业资格者更大的扶持。为此,一要构建畅通、高效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建立集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实现省、市、县、镇和全国五级联网,并可延伸至村、组及农户;二是建立立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整合各种教育培训力量,统筹城乡就业培训资源,建立教育系统的职业教育学校、劳动部门的就业培训中心和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新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培训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培训效果评价制度。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为导向,制定评价标准,定期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收费标准、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结业学员鉴定通过率、就业率、工资水平等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业网.http://www.jsagri.gov.cn

[2]孙文学等.农村人才需求结构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

[3]马建富.关于江苏农村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认识[J].职教通讯.2005(6)

[4]许浩.江苏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12

[5]蔡银杰,邱启程,郝德荣.试论江苏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6]吕德宏,李平女.新形势下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调查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转载网络]镇是个典型的农业镇,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是镇里的支柱产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象溪镇就开始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们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立镇,绿色兴镇”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板栗、脐橙、名优茶等主导产业,并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合理布局,建立高效示范基地。全镇共发展板栗1.30万亩,脐橙0.8万亩,成为“浙南板栗之乡”、“浙江脐橙之乡”,香菇、蚕豌豆、蔬菜、西瓜等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象溪镇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比例已达到了6:4,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从当前来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也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1.农民自身对农业结构调整应当“怎么调、调什么”很难把握。

面对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面对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广大农民都认识到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因此都想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但在“怎么调、调什么”的问题上,缺乏新思路、新方法。农民长期受指令性计划的束缚,依赖思想较为严重,面对调整结构的问题,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农户都有一种不现实的想法,他们不仅希望政府帮他们解决种什么的问题,更希望政府能把种出来的产品保收购。同时,由于农民素质不高,也使得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很难把握市场。在全镇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不到6%,而且大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素质好的劳动力已脱离了农业生产,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以老人和妇女居多,这必然影响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制约着效益的提高。

2.政府“急功近利”,往往作用适得其反。

政府强调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但以政府号召或命令式的调整仍给一部分农民蒙上阴影,以致有“政府号召的千万别去种”的说法,给指导和引导结构调整、形成规模效应带来困难。形成一个产业,需要较长时间,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思想,期望短期内调出一个新兴产业。新产品的开发,新基地的扩张,往往因一季的失败,一年的失败,就被认为没有效益,而没有从提高科技含量、开拓市场、深度开发、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加以思考。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多数村集体没有有效的收入来源。农业产业调整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所需要的经费从农户中收取一般难度比较大。因此,村集体普遍缺钱也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例如,象溪镇35个行政村,200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仅1个村,收入在5至10万元的4个村,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有30个村,占到总村数的85.7%。这样的村集体经济力量难以承受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也制约着结构调整。

4.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农业科技员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技术推广的加快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但是目前,随着农业完全市场化,农技推广工作出现了众多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生产经营体制与农技推广体制存在矛盾。农民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农业生产经营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技术推广部门与经济主体的利益不挂钩,因此科技人员推广农业技术缺乏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慢、成效差。二是农技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农技推广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不少是七八十年代的农科员、农机员、农经员、畜牧兽医员,他们年龄比较大,对于大综农产品的技术服务工作比较熟悉,对新兴产业和名、特、优产品难以提供有效服务。而年轻的、有较高学历的农技推广人员,则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安心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于农技人员的办公经费为包干使用,难以参加各类知识培训,缺少考察参观的机会,自身素质难以提高,在结构调整中,农技员难以为农民出高招,提不出新办法、新措施。三是农技员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与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矛盾。由于农技推广事业经费包括人头经费都依靠乡镇政府财政补助,致使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农技人员吃财政的就应干行政事。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大多数农技人员把行政工作作为重点,而把农技服务作为次要工作,出现“专职不专用”的现象。

5.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

农产品加工增值、市场拓展,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支撑点。农产品加工不发达、产品档次低、市场半径狭窄始终制约着效益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农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仍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加工业比例甚小。农业发达国家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在消费中的比例已达2:8,而我国还不到8:2。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1-2倍,而我国仅为农业总产值的15%—20%。目前许多地方都希望通过农业产业化,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应当说这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但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强大的龙头企业来带动,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农村缺少龙头企业;有的地方即使有龙头企业,但由于企业本身实力有限,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难以起到组织生产的作用,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从政府部门来看,现在仍有不少乡镇干部对农产品销售、加工的作用认识不足,“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根深蒂固。政府几乎没有农产品流通管理机构或组织,农产品运销基本是农民自发进行,缺少流通企业。对农民经纪人的培育和壮大缺乏得力措施,农产品市场中介不健全,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消费需求信息不灵,农产品的“小生产”难以与“大市场”紧密联结。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对策思考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科技兴农、典型示范的思路进行。具体地说,调整农业结构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调查研究,理清思路,搞好规划。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到科学决策和长远规划,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换一个领导就换一个思路。发展一个行业、一个品种,销售某种产品,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熟悉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市场的变化动态。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研究论证,作出科学的决策,才能防止盲目性,避免趋同性和一哄而上。否则,难免增产不增收,甚至劳民伤财。在搞好市场调查的同时,要对引进品种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水土环境、气候条件的适应性进行论证和试验。在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科学的基础上理清调整思路,制订村、户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领导、有组织地稳步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2.以机制创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机制一活天地宽”,要顺利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进行机制创新。一是完善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机制。主要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根据“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使用权灵活有效地流转,使土地资源的流转向规模开发,向效益大户聚集。二是健全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打破城乡界限、三大产业界限、所有制界限,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特别是鼓励个体运输、工商业主投资农业,建立并逐步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乡村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三是探索股份合作的市场运作机制。主要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资金、土地、技术、市场等要素聚集起来,形成企业与农户,科技与土地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农业项目的开发。四是改革农技推广体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法》,政府财政预算要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确保逐年增长。在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要纠正一些盲目实施农技推广机构与财政脱钩的错误做法。改革现行的农技人员管理制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做到人员能进行合理流动,不断改善现有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广大农技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大力发展产后农业

产后农业,就是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中,突出抓好保鲜、贮运、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并以此为“龙头”,拉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要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产品多层次利用和增值增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市场问题。要审慎从事,稳步发展。要鼓励、引导和发动国有、集体、个私企业、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科研单位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和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储藏、保鲜、运销、包装业、加工鲜活农产品,经过冷藏保鲜,放到淡季出售,既可成倍增值,又能均衡上市,满足消费者需要。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各涉农部门和供销、商业等部门都要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围绕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副产品营销信息服务组织和市场分析咨询机构,延伸到经营服务和物化服务一条龙的形式,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防止发生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的技术指导、市场行情、生产决策、购销等服务,确保为农民提供各类不同层次的实用信息,推动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鼓励农技人员创办、领办或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去,直接服务于农民。

4.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一、××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统计,20xx年我市上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总产值20.17亿元,固定资产10.24亿元,年销售收入14.83亿元,净利润1.42亿元,开发种植面积4.55万亩,养殖面积5.98万亩,加工面积0.98万亩,直接带动农户7.1万户。在23家农业产龙头企业中,以种植业为主的14家,产品以果蔬、花卉、甘蔗为作物种植为主,以养殖业为主的5家,主要是以水产养殖、畜牧为主,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2家,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以综合为主的2家。其中,××市洪恩水产有限公司、广西建邦股份公司、××市正五实业有限公司,广西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风翔家禽有限公司五家农业龙头企业率先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自治区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二、××市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以五个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航母群已成雏形。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颇受一些问题困扰着,主要表现在:㈠传统问题。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松散现象,还没能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小。这些年,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农业企业发展的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发展不快,与实现农业产业化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水平的较少,这种状况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的需要。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投资少。我市农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工业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企业缺乏竞争力。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够完善。我市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于农业,而没有从真正的企业管理上来看待,缺乏企业管理制度,有的人员不多,又是亲戚关系,存在家族式经营管理,难以实施岗位责任制。㈤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资金上,自治区和我市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一些专款来扶持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扶农专款资金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碍了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㈥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都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王辉1卢杰2钱宏勇3杨卫星4周伟1夏建峰1陈民华1

(1.浙江省长兴县农业局,长兴 313100 2.长兴县和平镇人民政府,313103 3.长兴县小浦镇人民政府,313116 4.长兴县人社局,313100)

摘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浙江省长兴县112家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进行调研,从育种、管理、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揭示了长兴农业产业链现状和特点,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长兴;农业产业链;延伸;调研

1前言

提升现代农业是浙江省长兴县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长兴紧紧围绕“打造长三角绿色高效农产品主产区”总目标,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现代农业发展已迈上规模化设施化特色化之路。农业产业链管理是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1]。基于全县视角,适度延伸农业产业链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增值能力。为切实掌握长兴农业产业链现状、特点和政策诉求,我们专门设计问卷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大户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走访了6个农业重点乡镇的26个生产主体,涉及多个主导或特色产业,经统计和整理形成如下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育种

调研结果见附表,对于农产品种苗的来源,受访过程中50%的龙头企业和大户主要是自己培育,包括芦笋幼苗虽可育但种子却是购自上海等地,36%的主要是从外地购买,如葡萄苗购自金华,苗木树苗从江苏、金华和萧山等地购进,当年生的草莓苗从建德购买,其余14%的购买与自育各占一半。建立完善的育种体系至少有两大意义:一是快捷提供种苗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二是为选育新品系乃至新品种奠定坚实基础。

种苗成本占农产品总的物化成本比例不及10%者仅10%,占比10%-20%者、20%-30%均达33%,比值超过30%者有24%。对于占比较大的产业,有条件最好自己育种或者县域范围内建成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育种基地,从而降低对外部种苗市场的依赖度。

在发展育种或进一步扩大育种规模的意愿方面,77%的人特别希望,认为无所谓、几乎没考虑的分别为9%、14%,有苗木大户指出育苗比卖树更赚钱,因为周期相对较短。通过调查,认为发展农产品育种面临的难题主要是技术、资金、市场需求、设施条件的人分别为45%、24%、7%、24%。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分别探明龙头企业或大户的育种积极性和面临的困难,加速推动长兴农业育种发展。

2.2管理

2.2.1最重要与最困难的环节

生产管理因种植、养殖明显有别,通常被视为农业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种植业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认为是施肥、防治病虫、耕作除草的分别有17%、52%、17%,还有14%的人认为是灌溉、修剪等其他;而对于难度最大的环节,认为是施肥、防治病虫、耕作除草的分别有11%、53%、32%,还有4%的人认为是灌溉等。

对于养殖业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认为是防疫、饲喂、幼期管护的分别有50%、19%、25%,还有6%的人认为是其他如水产业中的水质管理等;而认为难度最大的环节是防疫、饲喂、幼期管护的分别有31%、23%、38%,还有8%的人认为是其他。2.2.2设施农业优势与发展障碍

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形成的具有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密集型特点的农业模式,在长兴主要表现为大棚种植作物、工厂化养殖畜禽等。15%的人认为设施农业主要优势是防灾减灾,认为是管理方便、提早上市分别达45%、30%,还有10%的人认为是增产提质、农产品防逃防盗等。

对于发展设施农业面临的难题,认为主要是投资太大、技术要求高、应用不成熟分别为58%、26%、8%,还有8%认为是来自农户的阻力、土地租金较贵等。据此可在长兴设施农业现有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破解障碍,努力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2.2.3农产品质量安全及认证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被问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时,91%的人表示非常关注,有所关注者为9%。认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是生产自觉、政府监管、市场推动的分别为63%、17%、20%。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肥料、兽药等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往往是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于化学合成的农资,表示使用的量一般、较少的人分别为35%、65%。在自产的农产品通过农业部门的无公害认证问题上,回答已通过、打算申报认证、没想过的人分别为58%、33%、9%。而对于要求更严、层次更高的绿色食品认证,回答已通过、打算申报认证、没想过的人分别为14%、76%、20%。2.3加工

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延长农业产业链的重要手段。对于发展农产品加工或进一步扩大其规模的意愿,受访者中表示特别希望、无所谓、没想过分别为80%、10%、10%。实现农产品从种植或养殖到加工的跨越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在探讨发展农产品加工面临的难题时,认为主要是技术、资金、市场需求、畜禽屠宰审批等其他分别为35%、50%、5%、10%。

近年来,在部分行业领域如我省的茶叶产业,政府加大了对农产品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建设的扶持。对此表示非常赞同、还行的分别为94%、6%。对于如何看待政府对农业企业加工厂房建设的扶持,几乎所有受访者持非常赞同的态度。2.4储运

长久以来,储运一直是农业产业链中易被忽视的环节,但目前正日益受到关注。调查发现,认为农产品贮存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人分别为71%、29%。农产品贮存对场地及其设施等有一定要求。对于农产品贮存场所,表示足够、还行、不够者分别为21%、53%、26%。

有的农产品本身不耐储运,现有技术措施和设备尚较难适应储运要求。针对农产品在储

运过程中腐烂、变质(或死伤)等损耗情况,回答较多、一般、较少分别为5%、15%、80%。2.5销售

农产品因其特殊性较一般商品销售有所区别。经调查,认为农产品销售主要靠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的人分别为74%、26%,几乎无生产主体指出还受农残等安全性的影响较大,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注重这一点了。

农产品销售模式对于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围绕农产品销售的最佳模式,提出是直销、开办专卖店、推出电子商务的人分别为56%、16%、20%,剩余8%指出是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等。

为了助推农产品快速接轨市场,长兴近年建成了“中国白茶第一街”、“中国长兴花木城”等一批专业性市场。在如何看待政府投资兴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时,表示非常赞同、还行的分别为91%、9%。

认为自产农产品销售主要是批发、零售、两者各占一半的人分别为52%、13%、35%。农业较许多行业而言见效偏慢,现金流情况显得比较重要。调查结果还揭示,指出农产品销售收入主要是现款交易、客户赊账分别为81%、14%,还有5%的人是货款抵扣等其他情况。2.6其他

近年来,长兴制定通过了较多的农业地方标准,标准化生产体系基本建立。在评判自己现行生产是否达到标准化水平方面,认为早已达到、勉强达到、未达到、不太清楚者分别为55%、37%、4%、4%。调查还得知,认为政府扶持农业最重要的环节是育种、种植(养殖)管理、加工、销售的人分别是17%、42%、13%、28%。

农民信箱是我省农业部门服务“三农”的有效平台,已注册用户可经常收到农业技术、市场供求、天气预报等邮件或短信。在是否注册农民信箱和经常收到产销信息问题上,回答是、否、不清楚者分别为68%、23%、9%。行业协会是由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共同组成并为其服务、沟通、监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对于是否加入行业协会,认为是、否的人分别为71%、29%。遗憾的是,目前很多行业协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亟待高效运作。

人才也是第一生产力。在被问及感觉是否缺乏人才时,认为是、否、无所谓的人分别为80%、15%、5%。而对于主要是在哪个环节缺人才,回答是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技术方面等其他的人分别为43%、19%、33%、5%。

3存在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我们逐渐发现,长兴农业产业链延伸在取得名茶加工水平明显提升、葡萄销售形势火爆等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包括:农业育种环节比较薄弱;大规格苗木带土挖走导致地力下降,蔬菜用工较多且老龄化,管理不当易亏本,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加工上面临厂房建设用地、畜禽养殖场屠宰审批难等问题,农产品加工后销路有待打开;水果、蔬菜等鲜食农产品的储藏冷库极少;苗木等农产品的销售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现象,许多大户的货款短期难以收回,芦笋留母茎是无奈之举,出口国外对农残的要求较高;苗木在行业里健康发展水平不够,规模基地、大户贷款利息期待政府补贴,银行业支农力度需要加大,许多农业企业盲目扩大生产经营面,部分大户跟风发展农业总惦记政府补助的观念亟待转变,农产品生产面对自然灾害风险很大,等等。

4对策建议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1加强种子种苗基地建设,纳入农业、科技项目和补助条款。如加大草莓育苗先进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在画溪街道建立大型的草莓苗培育基地,每年向本地种植户提供优质苗。4.2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确保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对挖走带土的大规格苗木地块迅速回填泥土和有机肥,大力提倡容器培育中等规格的苗木。蔬菜种植大户精选品种,加强栽培和用工管理。长兴某蔬菜种植户2012年上半年只种西红柿和黄瓜,下半年仅种莴笋,40余亩大棚地的净利润高达47万;吕山南杨等村的大棚芦笋是全县种植技术最到位的,其中施肥投入就是其他地方的近四倍。兴建农田水利设施,重视保护现有河道和排灌沟渠。推广大棚草莓套种蔬菜、连栋大棚葡萄套种花卉苗木、杨梅矮化修剪与大小年结果调节技术和鳖(蟹)稻共生新模式。家禽养殖采取如下模式:大户将种苗销售给周边农户,并回收农户卖不掉的肉禽和蛋类。畜禽养殖需要稻草做垫料,形成的厩肥是极好的肥料,还有助于缓解当前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现象。

4.3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畜禽屠宰加工厂,政府部门扎实做好指导服务。积极开发农业新产品,开拓加工型农产品市场,树立跨界利用理念,如引进草莓果汁与果酱、杨梅汁加工企业,开展吕山雪藕加工,芦笋加工制成芦笋茶,苗木中的青钱柳的树叶因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还可加工成茶用饮品。4.4重视农产品储运,积极引导扶持规模基地兴建储藏冷库。通过冷库等设备设施建设,大幅延长蔬菜、红提等农产品的保鲜期,有效应对市场风险。

4.5树立“抱团走出去”销售理念,提升长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葡萄基地除了销售自有的葡萄,最好还能收购附近农户的葡萄。鼓励到外地大中城市开建销售门市部,向市场推出数种高档农产品搭配的礼盒,争取把长兴农产品销入省级单位的食堂,将湖羊销往新疆等地。完善与农事节庆相匹配的交通道路、停车场等设施,继续打响农产品品牌。

4.6继续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推动企业持续增效、农民不断增收。有关农业乡镇(街道)在县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基础上继续出台对本区域特色产业的补助文件,如项目资金配套、土地租金优惠、生产规模及设施以奖代补、贷款利息补助等。农业园区生产技术规程上宣传牌,推进标准化生产。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大惠农力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引导农业企业先做强再做大,生产相对稳定的大型农业公司招聘大学生充实技术力量。

致谢:十分感谢浙江省长兴县委党校范显斌高级讲师在调研过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徐晔, 孟亚君.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运作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07,(4): 70-72.附表

长兴农业产业链的问卷调查结果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你的农产品的种苗主要是

种苗成本占你农产品总的物化成本的比例为 你有发展育种或进一步扩大育种规模的打算吗? 你认为发展农产品育种面临的难题主要是 你认为种植业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 你认为种植业在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是 你认为养殖业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 你认为养殖业在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是 你认为设施农业(大棚葡萄、温室养殖)主要优势为 你认为发展设施农业面临的难题主要是 你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吗?

你认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是

对于化学合成的农资(如农药、肥料、兽药等),你使用的量 你的农产品通过农业部门的无公害认证了吗? 你的农产品通过农业部门的绿色食品认证了吗? 你有发展农产品加工或进一步扩大其规模的打算吗? 你认为发展农产品加工面临的难题主要是

你怎么看待政府加大对农产品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建设的扶持? 你怎么看待政府对农业企业加工厂房建设的扶持? 你认为农产品贮存

调查问题

A选项 内容 自己培育 不到10% 特别希望 技术 施肥 施肥 防疫 防疫 防灾减灾 投资太大 非常关注 生产自觉 较多 通过 通过 特别希望 技术 非常赞同 非常赞同 非常重要

比例 50% 10% 77% 45% 17% 11% 50% 31% 15% 58% 91% 63%--58% 14% 80% 35% 94% 100% 71%

B选项 内容 购买 10%-20% 无所谓 资金 防治病虫 防治病虫 饲喂 饲喂 管理方便 技术要求高 有所关注 政府监管 一般 打算申报 打算申报 无所谓 资金 还行 还行 比较重要

比例 36% 33% 9% 24% 52% 53% 19% 23% 45% 26% 9% 17% 35% 33% 76% 10% 50% 6%--29%

C选项 内容 上述各占一半 20%-30% 没想过 市场需求 耕作除草 耕作除草 幼期管护 幼期管护 提早上市 应用不成熟 无所谓 市场推动 较少 没想过 没想过 没想过 市场需求 没必要 没必要 没必要

比例 14% 33% 14% 7% 17% 32% 25% 38% 30% 8%--20% 65% 9% 20% 10% 5%------

D选项 内容30%以上

设施条件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其他其他 无所谓 无所谓 无所谓

比例24%24% 14% 4% 6% 8% 10% 8%--10%------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你有农产品贮存场所吗?

你的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腐烂、变质(或死伤)等损耗情况 你认为农产品销售主要靠 你认为农产品销售的最佳模式是

你怎么看待政府投资兴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你的农产品销售主要是 你的农产品销售收入主要是 你目前的生产达到标准化水平了吗? 你认为政府扶持农业最重要的环节是 你注册农民信箱和经常收到产销信息了吗? 你是否加入了行业协会? 你是否缺乏人才?

你主要是在哪个环节缺人才?

足够 较多 产品质量 直销 非常赞同 批发 现款交易 早已达到 育种 是的 是 是 生产

21% 5% 74% 56% 91% 52% 81% 55% 17% 68% 71% 80% 43%

还行 一般 农残等安全性 专卖店 还行 零售 客户赊账 勉强达到 种植(养殖)管理

没有 否 否 加工

53% 15%--16% 9% 13% 14% 37% 42% 23% 29% 15% 19%

不够 较少 品牌知名度 电子商务 没必要 上述各占一半

其他 未达到 加工 不清楚 无所谓 无所谓 销售

26% 80% 26% 20%--35% 5% 4% 13% 9%--5% 33%

其他 其他 无所谓不太清楚 销售其他

--8%--4% 28%5%

7.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互动,调查与思考

新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农业发展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期。自贡市沿滩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 自贡东南近郊, 农业发展面临效益偏低、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态环境恶化、现代科技与装备应用困难、农村劳动力加速老龄化、农民增收缓慢等新形势, 按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 迫切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农业的地位和功能,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 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1]。通过对地理条件和自身的资源条件的分析, 沿滩区明确定位近郊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 加快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围绕服务城市发展现代农业, 提出“信步沿滩·美过周末”,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成为了沿滩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推进了城乡一体、产业互融发展。

1自贡市沿滩区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基础条件调查

1.1自然生态资源

1.1.1气候资源自贡市沿滩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均温17.8℃, 年降雨量1040mm, 最大值1431mm, 最小值仅724mm;年日照1200h。极限高温40℃, 极限低温-2.8℃, 有效积温6021.0℃, 无霜期340d。年优良空气天数302d, 优良率达84%, 空气质量相对良好。无台风、长期冰雪过程等灾害性天气, 适宜种植亚热带植物, 也可种植部分温带和热带植物。

1.1.2土地资源规划区域幅员面积467.99km2, 耕地面积1.724万hm2。其中田1.06万hm2, 土442.67hm2, 人均耕地面积仅约0.065hm2。地形地貌属川南丘陵区, 海拔多为300~400m之间, 最高海拔450m, 最低海拔263m, 相对海拔187m。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地貌以缓丘、低丘、中丘为主, 缓丘平坝、低丘占60%以上, 低丘地貌、地形、坡度相对变化复杂。

耕地土壤以水稻土、紫色土为主, 占耕地总面积的97.96%, 成土母质以沙溪庙组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92.86%, 耕地分布地形部位以正冲地形、子冲地形、磅坳地形、丘腰地形部位为主,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5.79%、16.85%、20.08%、10.75%。耕地地面坡度以0~6°为主, 面积1.06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77.46%。耕地耕层厚度10~40cm, 以20~25cm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98.27%。土壤有机质含量6~50g/kg, 以介于20~30g/kg、10~20g/kg为主, 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2.8%、33.73%;土壤p H 4.1~8.7, 偏酸性土壤 (p H 4.5~6.5) 占耕地面积的45.8%, 偏碱性土壤 (pH 7.5~8.5) 占35.31%。全氮含量6~40g/kg, 以1.0~1.5g/kg、1.5~2.0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43.7%、35.3%;有效磷含量2.5~20.4mg/kg, 以<3mg/kg、3~5mg/kg、5~10m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32.38%、25.25%和25.06%;速效钾含量为39~182mg/kg, 以50~100m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67.24%。规划区域人均耕地偏少, 地形复杂多样, 土块小而分散;土壤养分氮中等、磷钾缺乏;土壤团粒结构不良居多、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植被不良条件下, 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体肥力水平不高, 且差异较大, 地力评价多为六、七等地, 约占耕地面积的65%以上, 可种植多种植物, 但生长发育状态差异较大。

1.1.3水资源境内河流属沱江河水系, 沱江河及支流釜溪河从西北向东南横穿境内, 年均径流量达33.63m3/s, 流域面积435.09km2。水资源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来源, 年降水仅1040mm, 总量偏少, 降水分布不均, 5~8月降水量达70%以上, 冬干春旱严重。境内有碾子滩、观音坝、金银桥、高滩等小一型、二型水库15座, 工程蓄水能力10197.9万m3。境内水体污染企业和污染水源较少, 水质污染主要以上游水源污染和境内农业、生活污染为主。配套建设完善水利设施, 水资源可以基本满足农牧业生产需要。

1.1.4植被状态林地面积不足, 林地0.84万hm2, 森林覆盖率仅27%, 林地植被以桉、竹等为主。耕地植被以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 经济作物以柑桔、花椒、梨、园林苗木为主, 经济林7500hm2。其中柑橘2133hm2、花椒2867hm2、桃李梨266.67hm2、园林苗木2233hm2, 其余土地 (沟、坎、边坡等) 植被较为稀少。林地资源较为缺乏, 水土保持能力较差, 与城郊生态建设有较大差距, 需改良植被结构, 增加多年生植被, 大幅度提高植被覆盖率。

1.2社会经济条件

1.2.1劳动力资源全区13个乡镇, 辖166个行政村, 1721个村民小组 (含社区) 。2015年末总人口39.0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79万人, 农村劳动力19.81万人, 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要职业, 占总劳动力85%以上, 务农劳动力日趋老龄化。

1.2.2地理位置地处沱江自贡段流域, 属自贡市大城市规划建设三环经济的特色农业带, 靠近城市, 距市区最近约10km, 最远约30余km, 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 区位优势突出。

1.2.3交通内宜、成自泸赤、乐自隆高速和S305省道穿越境内, 境内现有和拟建高速公路出入口3个, 距自贡市火车站仅10km。境内乡村道路里程达417.6km, 其中硬化路面里程达258.6km, 等级公路102km, 公路通村、组率达100%, 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 区域干线公路为骨架, 乡村公路为补充的“三纵、三横、一环形”城乡一体化公路网, 交通便捷。

1.2.4农业产业基础典型的川南丘陵区, 传统农业居主导地位。农业以种养殖业为主, 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小麦、红苕、高粱、大豆等粮油农作物为主。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具有一定规模, 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总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4.96亿元, 其中, 农业总产值12.96亿元, 林业总产值1.79亿元, 牧业总产值8.18亿元, 渔业总产值1.81亿元,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22亿元。

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2.85万hm2, 油料种植面积0.35万hm2, 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02万hm2, 全年粮食总产量16.73万t, 油料产量0.86万t,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4.29万t。

2015年肉类总产量2.98万t, 其中, 猪牛羊肉产量2.01万t, 生猪出栏26.85万头, 肉牛出栏0.22万头, 肉羊出栏8.83万只, 家禽出栏287.93万只。

2015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232hm2, 其中池塘养殖829hm2, 水库养殖347hm2, 水产品产量1.18万t。

2015年末全区林地面积为8400hm2, 森林覆盖率27%。

1.2.5基础设施有大小型水库15座, 山坪塘2458口, 蓄水池2830口, 提灌站184处, 农机总动力5800kw, 渠系467.8km, 耕地有效灌溉率52%;多条10千伏高压线通过境内, 农田通电率95%, 电力供应充足;农田耕作道、生产道1290km;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33万hm2以上;农村电话普及率90%以上, 电脑及网络普及率2%, 发展现代农业, 农机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1.2.6发展意识规划区域农民收入偏低, 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收入, 依靠当地农业及经济发展, 增收乏力、增收缓慢, 当地党委政府及农民迫切期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现代农业发展, 具有一定的党政及群众基础, 但受传统农业和传统观念束缚, 需要科学引导和指导。

2自贡市沿滩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情况

2.1农产品加工业

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75.6亿元, 农副食品加工业7.98亿元, 仅占10.55%。农产品加工业非常弱小。

2.2乡村旅游业

沿滩区乡村旅游业自2010年从零起步, 乡村旅游业需要相应的农业产业打底, 沿滩区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打造, 到2015年初步建成水果、蔬菜、花椒、水产、名贵花木等产业基地, 打造了仙市-瓦市片农业综合园区、金银湖农业循环示范园区、沿滩城区近郊的农业精品园区、九台山特色花椒园区、富全优质贡米产业园区。通过挖掘农耕文化、发展特色农产品、优美田园风光, 举办沿滩玫瑰、刘山樱花节、九洪西瓜节、仙市古镇金秋旅游节、富全打谷文化周、多种水果采摘节等乡村旅游活动, 初步形成“乡乡有特色、月月有活动”的良好格局, “信步沿滩·美过周末”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全年旅游人数达484.2万人次, 乡村休闲旅游综合收入20.8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3%, 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3自贡市沿滩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现代农业融合互动发展是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作为发展方向, 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因地制宜,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主导, 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改善城郊生态环境,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结合沿滩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 以满足城市多元化需求, 休闲农业主导, 多种农业形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功能园区, 拓展提升农业多元化服务功能及能力, 构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 特色、健康、营养农产品生产与休闲观光旅游、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及体系, 推进一线经济带现代农业及沿滩区现代农业、农村及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2基本原则

3.2.1以农为本, 效益统一原则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为根本, 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准则。

3.2.2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原则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区域及沿滩区实际。科学规划以休闲农业主导, 多种农业形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为主题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合理布局重点发展项目,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3.2.3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原则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地形地貌特征及产业基础, 深化拓展特色产业, 建设各具特色、功能明确、相互协调的现代农业功能园区。

3.2.4生态改善, 协调发展原则规划农业发展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改善要求。农业发展项目, 必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 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 优化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 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协调。

3.2.5休闲主导, 多业融合原则以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态, 特色商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服务业等多业融合, 统一规划, 统一协调, 统一组织实施, 整体系统推进, 紧密结合, 协调共融。

3.2.6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原则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政府政策及投资扶持、发展导向及服务支持的职能, 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及投资积极性, 充分利用社会资本, 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3.3基本理念

3.3.1创新发展转变以农产品数量、质量为衡量标准和产业目标的传统农业理念, 树立农业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3.3.2系统规划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密切结合, 围绕休闲观光需求, 系统构建农业产业发展, 以总体规划为指导,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 系统推进, 逐步建设。

3.3.3产业融合以休闲农业为主导, 以特色农业为主要农业业态, 结合发展休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服务业, 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3.3.4功能园区依据农业及社会资源状况, 以休闲产业、特色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为目标, 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 合理布局、相互协调。

3.3.5种养结合以种供养, 以养供种,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

3.3.6体系构建构建政策及财政扶持体系、科技保障及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评价及监管体系等产业发展支持和保障体系。

3.3.7规模经营合理规划布局, 着力培育不同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及特色园区, 推进规模经营。

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不竭动力。本文就云南省巧家县白鹤滩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白鹤滩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2012年末,全镇总人口95 515人,其中:农业人口75 286人,占总人口的78.8%。全镇共有耕地80 37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83 449万元,农民人均有粮433kg、耕地1.07亩、纯收入5 679元。

近年来,白鹤滩镇就农村产业调整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全镇的改革、发展、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3年,全镇继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畜牧、反季蔬菜、蚕桑、烤烟”五大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比上年增15%。其中:粮食產值8 905万元,比上年增长12%;畜牧产值19 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反季蔬菜产值13 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蚕桑产值3 296万元,比上年增长14%;烤烟产值1 143万元,比上年增长3%;粮食、畜牧、反季蔬菜、蚕桑、烤烟产值结构由上年的19:41:30:7:3,调整为19.2:42.6:28.6:7.1:2.5。通过合理调整使各项产业实现了均衡协调的发展。

同时应当看到,白鹤滩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领导重视不够,机构不健全,意识不强;二是资金投入少,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三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影响产业发展;四是产业发展示范带动力不强;五是农业科技信息不畅,科技队伍不强,培训力度不够;六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不到到位,产销矛盾突出。

总之,白鹤滩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相对处于一个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的阶段,制约着本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支援白鹤滩电站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已是刻不容缓,大势所趋。

2 白鹤滩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2.1 工作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对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和白鹤滩电站建设千载难逢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服务白鹤滩电站建设为龙头,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优势产业(产品)为重点,努力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依靠科技进步,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形成农村产业新格局。

2.2 落实措施

2.2.1 切实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各站、所、中心,村两委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把其作为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抓紧抓实,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加强对农村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成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时成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指导组,由本镇农业战线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

2.2.2 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地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管理经验和资金,增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地方财政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扶持,积极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工作,争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

2.2.3 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对全镇生产条件差、产出率低的中低产田地进行改良,修建引水沟渠和抗旱池,确保生产用水;夯实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增加种植效益。

2.2.4 搞好示范园区建设。一个示范园区,就是一个亮点、一面旗帜。要选择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孙村,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园区建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经验进行示范,争取示范一片、成功一片、辐射一片、推广一片。使广大群众通过政府的示范引导,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掌握驾驭市场的本领,以迅速促进高值高效农业和高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2.2.5 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增加经费,改善农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安心工作,发挥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图片展览、召开现场会或进行技术咨询、田间现场指导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培训农民,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通过健全全镇农技网络,抓好科技培训工作,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

2.2.6 抓好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建设。要把抓生产与抓加工、销售相互结合起来,通过抓生产来推动加工业和销售的发展。反过来,以加工和销售来促进生产向优质、高效、基地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积极培养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和中介组织等来做好宣传工作,收集信息,组织生产和销售等服务。通过抓好售后服务,刺激生产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良性、持续、健康方向发展。

上一篇:以案为镜学习心得下一篇:中学生以英雄为话题的中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