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养殖技术标准(共8篇)
1.大鲵养殖技术标准 篇一
宁陕大鲵养殖产业正崛起
暮春时节,大山深处的宁陕县一派春暖花开、勃勃生机的景象,走进位于城关镇龙泉村的`宁陕县龙泉大鲵驯养繁殖场,30多名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着平整场地、修砌池.养殖场负责人陈玖安介绍说,养殖场扩建项目计划投资1600万元、新增养殖面积0平方米,从去年12月开工以来,目前,已经完成10000余平方米的养殖池建设.
作 者:谭海波 作者单位: 刊 名:当代陕西 英文刊名:DANGDAI SHAANXI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2.大鲵养殖技术标准 篇二
一、野生大鲵生活习性与繁殖特性
(一) 生活习性。
野生大鲵生活在海拔200~2000 m的深山峡谷溪河之中, 而以生活在海拔300~900 m的地域为多。在世界范围内大约纬度1500°以下地域有分布, 纬度300~800°集聚较多。大鲵一般生活水质清澈幽静。幼鲵适应光强度为18~50勒克斯, 成鲵适应光强度为50~300勒克斯。成鲵好散居, 好肉食, 食性广, 食量大, 耐饥性强。产卵期一般在7~8月之间, 卵产于石洞内, 一般产卵为300枚, 卵孵化期为50~60d。人工养殖大鲵最高年龄可达120岁, 属一种长寿野生动物。
(二) 大鲵繁殖特性。
大鲵为卵生, 体外受精, 一年一次产卵, 繁殖季节大约在每年5~10月, 旺盛期在每年的8~9月。主要地域不同繁殖季节也不同。怀卵量与体重成正比, 鲵的卵母细胞和精子细胞都有冬眠期, 受精卵最适温度为22~25℃, 性成熟一般野生为4龄。
二、影响野生大鲵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
(一) 水温。
水温对大鲵的生长, 繁殖都有重要的影响。大鲵在水温10~25℃生长较良好, 其中16~23℃为大鲵最适宜生长水温。水温在10~25℃, 新陈代谢旺盛, 活动活跃, 且饵料越丰富大鲵生长越快。水温对大鲵的产卵繁殖影响较大, 在适宜生长水温范围内, 水温越高大鲵性成熟越早, 在水温为14~18℃时, 约经33~45d大鲵才产卵, 而在18~22℃, 需性成熟和产卵时间缩短了1/5。水温剧烈波动可导致大鲵发育迟缓, 在大鲵生长与繁殖阶段保持水温平缓, 避免剧烈波动是保证大鲵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
(二) 水质。
PH值在6.8~7.8间, 大鲵对水质十分敏感, pH值>9时可导致大鲵 (娃娃鱼) 毁灭性的死亡, 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条件, 夏天气温偏高, 有机酸增多, 导致水体多呈碱性, 易导致大鲵氨中毒。大鲵在水中随着体重增加呼吸量也逐渐增加, 因此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以维持其生态平衡, 避免水体中大鲵因含氧量低而呼吸困难以致窒息, 一般水体中溶氧量为以溶氧大于3.5毫克/升为宜。大鲵在养殖时会产生像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亚硝态氮、氨态氮和亚硝态氮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如果在水体中富集可产生氯气、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 当这些有害物质累计一定程度时可致大鲵成批死亡。
(三) 光照。
光照主要对大鲵的繁殖有显著的影响, 主要机理是光照通过大鲵的大脑和眼睛刺激脑下垂体的机能, 影响其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从而使大鲵性腺生长发育。大鲵性腺发育适宜光照为100~500勒克斯。对其产生负反应, 即背光运动。光照超过大鲵适宜范围, 大鲵性成熟将紊乱, 出现性腺异常, 很难受精产卵。
三、仿野生养殖大鲵饵料要求
营养丰富的饲料是大鲵亲本性腺发育的物质基础。亲本培育期间,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2.0%~45.8%为最佳。根据大鲵生长不同阶段应投以不同饵料系数, 幼鯢可投喂摇蚊幼虫、水蚯蚓、水蚤等易消化的活饵;体重达到20g可投喂幼虾、幼鱼等;当大鲵体重达到50g左右可投喂一些人工配合饲料与一些较难消化的肉类。研究表明使用配合饲料比单纯用动物饲料喂养大鲵效果要好, 配合饲料养殖大鲵幼体和成体, 其生长速度比动物饵料快33.3%和37.5%。饲养时注意蛋白质含量要不能高于50%或低于40%, 否则影响大鲵生长发育。
四、仿野生养殖大鲵养殖场设计
需有进排水池与池水清洁消毒设施或设备。池壁、池底需平整、光滑、不渗水, 池顶需设计防逃设施, 池底需设计进排水设施和控温设备。大鲵不同生长阶段进排水直径不同, 以防逃逸。幼鲵池进水口为10~30m.成鲵进水口为30~50m, 过滤目应根据大鲵养殖池的大小而定, 材料最好为不锈钢材料。成体大鲵, 逃逸能力和相互弱肉强食能力增强可修建单个分养池。
五、不同生长时期仿野生养殖大鲵技术要求
(一) 孵卵期。
水温以22~23℃为宜, 采用控温设施保持水温平稳, 忌温度波动, 否则可导致胚胎发育畸形或致死亡。采用增氧机保持水池中溶解氧为6~8毫克每升。保持孵卵池中的光照强度为50~300勒克斯。可在池中栽种夜号子树, 使其树根深入水中, 以便受精卵集于树跟下, 在流水状态中进行孵化。
(二) 稚鲵期。
稚鲵抗逆差、娇弱, 若环境变化不易变态, 生长停滞, 死亡。需加强环境的控制, 特别是温度的控制, 保持稚鲵池内的流水状和环境清洁, 精心养护。养殖稚鯢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10~15min, 温度不能有范围在2℃之间的波动, 用充氧机使养殖池水充分溶氧, pH值控制在7~8, 水质保持清透。可根据稚鲵体重、体长将稚鲵区分不同规格, 养殖在不同稚鲵养殖池中。投喂饵料时应定时、定质、定时, 及时清理养殖池中的残饵。
(三) 幼鲵期。
幼鲵较稚鲵抵抗力有很大的提高, 其对环境和摄食要求不同于稚鲵, 可在池底建造仿野生幼鲵生长需要的石头堆砌的仿天然石洞, 以供幼鲵藏匿。为了提高其生长速度可使用配合饲料, 饲料中多增加一些肉类适当添加一些花粉, 每月可投喂维生素2~4次, 每次可投喂1片。保持水质清洁, pH中性或偏碱, 高溶氧量。投喂时在投喂量和投喂频率可较稚鲵增加。饵料制作精细度可较稚鲵降低。
(四) 成鲵期。
成鲵抵抗力和摄食量大大增强, 活动力也较幼鲵频繁, 同类相食和潜逃也较幼鲵频繁。需加强饵料定时补给, 加固和加强防逃设施。大鲵卵巢在夏、秋季有发育, 但在秋季为卵巢发育高峰期。目测亲鲵达到繁殖时, 可放养, 放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条为宜, 亲鲵培育时要根据季节不同酌情配给食量, 温度, 并着重水质调节。一般在繁殖期间雄性大鲵的精子活动较低, 可采用多种手段刺激雄性大鲵的精子活性, 促进精子受卵, 提高卵子受精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罗庆华, 刘清波, 刘英, 罗浩, 唐初春.野生大鱿繁殖洞穴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杂志, 2007
3.大鲵山区人工养殖技术 篇三
近年来,随着大鲵人工繁育技术的攻克,人工养殖大鲵成为可能。为支持大鲵人工繁育与养殖,国家法律规定,只要养殖场到有关部门依法办证,经过人工繁育养殖的二代大鲵可以进入市场流通。在鄂西北山区,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目前大鲵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已日渐成熟,少数农户通过人工养殖大鲵,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人工养殖大鲵的主要技术环节有以下4个:
一、选择适宜环境
1. 养殖水温要适宜。据多年观察,最适合大鲵生长的水温为16~22℃。在低山地区,夏季温度较高,如果水温超过26℃,大鲵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有时会出现“夏眠”现象,温度过高还会导致大鲵死亡;但若海拔过高,环境温度与水温过低,大鲵有效生长时间短,生长速度较慢,养殖也不合算。因此,大鲵养殖场址最好选择在海拔500~8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山区。
2. 养殖水质要好。大鲵喜洁怕脏,对所处环境水质要求非常严格。野生大鲵一般栖息在自然植被好、环境无污染,人类较少涉足的深山峡谷溪河中。人工养殖水源最好选择常年有流水的小溪沟、泉水,也可利用水质清洁的大中型水库的底层水,总之水质要清新、鲜活、无污染,溶氧量高,pH值呈中性。从山区农田、矿山流出来的水以及城市自来水,部分化学物质可能超标,不能作为大鲵的养殖用水。
3. 养殖环境要安静。大鲵有喜静怕惊、喜阴怕风习性,因此环境安静对养好大鲵非常重要。在山区建大鲵养殖场,最好选择在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安静、阴凉的地方,并做适当遮掩。有的农户利用天然岩洞,或者在有水源的地方人工开凿隧洞养殖,既能保持恒温、避光、安静,又能防逃、防盗,养殖效果很好。
大鲵养殖能否成功,选好环境至关重要,因此,最好在大鲵原产地选择适宜环境建场。另外,山区夏季容易突发洪水,建场选址时还应做好防冲毁、防逃逸准备。
二、建池
1. 建池。养殖场地确定后,应选择遮阴、避光,管理与进出水方便处建养殖池。由于大鲵在饵料不足、极度饥饿时有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需要建大量小池,按大小分类分开饲养。养殖池一般采取砖混结构,每个小池面积根据大鲵大小确定,较小时需1~2平方米,较大时需2~4平方米,池形不限,但池高需在1米以上。池底支石板形成空隙,或放泡沫板漂浮在水面,供大鲵在下面躲藏栖身。池内壁需用水泥抹平,以防大鲵逃逸或擦伤。每排养殖池间设走道,以方便饲喂等日常管理。
2. 进出水系统。每个养殖池都要设进水口与出水口,一般设在池的两端。为防止大鲵染病时发生交叉感染,每个养殖池进水口都要与主进水管道直接相连,从主管道进水。此外,养殖池底部还要设排污口,以排除大鲵粪便及代谢物,保持水质清洁。
三、种苗投放
1. 购买。养殖户最好到就近的大鲵人工繁育中心购买人工繁育的健康无病种苗。由于目前大鲵种苗价格较贵,为确保养殖成活率,初养殖者最好购买重量在100克以上的鱼苗,这样的种苗不仅容易成活,而且生长迅速。
2. 投放。由于大鲵有凶狠好斗的生活习性,尤其是成年大鲵,当食物缺乏感到饥饿时夜晚经常互相咬打,小的大鲵会被咬伤,重者甚至被咬死吞食,因此养殖时必须按照大小、强弱分类投放,适当稀养。一般根据养殖池与鱼苗大小,每池投放同规格的鱼苗5~10条,鱼小时可密些、大时宜稀。需要注意的是,因建池用的砖、水泥、石灰等都呈碱性,所以刚建好的养殖池不能马上投放大鲵种苗,必须先给池中灌满溪水浸泡2~3天,洗刷干净后将脏水放掉,再用干净水反复浸泡冲洗3次以上,直到灌入池中的水呈中性(pH值在7左右),才可投放种苗。如果没有pH试纸,可先在池中投放黄鳝等鱼苗试养2~3天,确定没有问题后再投放大鲵种苗。若是使用旧池饲养,需提前用1毫克/千克漂白粉和0.5毫克/千克晶体敌百虫浸泡消毒、杀虫,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方可投放大鲵苗。
四、饲养管理
1. 投喂。大鲵的食谱非常广泛,各种鱼、虾、蟹、泥鳅、鳝鱼、蛙、蚯蚓、昆虫,以及猪、牛、羊、鸡等畜禽的内脏等下脚料均可投喂,但饵料一定要新鲜。在山区进行人工养殖时,为解决长期投喂饵料问题,可附带养殖小杂鱼,或养殖蚯蚓、黄粉虫、蜗牛等。大鲵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长时间不摄食也不会饿死,但久饿后有暴食习惯,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现象,因此人工养殖时应注意观察,根据水温、天气及大鲵摄食情况,定时、定量、均衡投喂饲料,以促进其健康生长。
2. 管理。一要管好水,要始终保持池中有微量流水,池水鲜活、无污染、溶氧量高,并保持适当水位,既要防止干池,又要防止水满鱼逃跑;二要控制好水温,特别是高温季节要加强换水,使水温始终保持在25℃以下;三要注意避光,日光较强时要及时搭设荫棚遮阴,防止强光直射养殖池;四要保持池内清洁,对大鲵粪便及反吐的残饵骨片等杂物要及时清除,防止水质腐败引发疾病;五要防逃防盗,特别是暴雨季节要仔细检查防逃设施,防止大鯢趁机逃走。
4.大鲵养殖技术标准 篇四
大鲵是世界上一种珍稀的野生两栖动物,在我国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和国际濒危物种,也是集物种保护、科研、美食、深度加工于一体的特种经济动物,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和经济价值。
大鲵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佳肴。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及东南亚、日本等各国及地区的市场上,被视为珍稀名贵的滋补品,对人体补虚有奇效。曾有“吃一鲵肉长一甲子功力”之说。据分析,在大鲵肌肉的蛋自质中含有17种氨某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达91.9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9%,高于牛肉和梅花鹿的肉。大鲵皮肤中含有大量胶原蛋白及表皮活性变白因子。这种胶原蛋白具有嫩白、容颜、祛皱的美容功效,在人类崇尚天然美容物的今天,大鲵在美容化妆品上有极大的研发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
大鲵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用动物,在历代方子中多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有“鳞目、四部、大鲵„„以痴疾、性温”。《本草经集注》、《本草拾遗》等药典中也有能“治痴疾、治斑疾”的描述,表明了大鲵入药早提高智力、美容、益肤方面有显著功能。此外,现代临床观察,大鲵更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痢疾、疟疾、血经等有显著疗效。大鲵的皮肤、分泌的腺体、胃、尾部脂肪在民间的偏方中也各有应用,被专家誉为“水中人参”和“软黄金”,备受中外消费者的青睐,一直是我国传统出口创汇的高附加值商品。
此外,大鲵生存栖息地均是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优美,其栖息地是衡量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大鲵体态憨厚,体型独特,特色多样,一些公园、动物园以及水族馆等专门开辟了大鲵驯养馆,供游人观赏。(插入董事长讲话)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在保护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为更好保护”的原则和思路,汉中市大鲵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走在了全国前列,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工作有序推进,家庭养殖方兴未艾,大鲵养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而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的秦岭大鲵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无疑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更多内容请登陆:深度素材/文案/配音 更多内容请登陆:深度素材/文案/配音 (插入经理讲话)
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拥有3万尾规模的大鲵标准化养殖基地,并建立了狮子岩、喜神坝等大鲵驯养繁殖基地15处。公司主要从事大鲵驯养繁殖、疾病防治、技术服务、物种保护、科研开发以及经营利用等工作,下设大鲵仿生态驯养繁殖基地、大鲵教育科研繁育基地、大鲵标准化养殖基地、大鲵研究所、大鲵救护基地,经渔政主管部门批准颁发《大鲵驯养繁殖许可证》和《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目前已申请“秦鯢”品牌商标。
公司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了仿生态繁殖基地8处、仿生态繁殖实验点9个、育苗基地1个,占地100多亩,亲鲵1000余尾,可年产鲵苗2.5万多尾,初步形成了集繁育、养殖、救护、教育、科研为一体的大鲵驯养综合基地。目前该技术已在汉中的南郑、留坝、略阳、勉县、洋县等地共推广应用了121处,占汉中市大鲵繁殖场350处的34.6%,平均出苗率达到82.3%。2007年3月,该项技术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经科技查新,该技术为国内首创。日前,由我公司牵头,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汉中市水产工作站、汉中植物研究所和留坝县狮子岩大鲵驯养繁殖场参与完成的“中国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模式试验研究”项目获得了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及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基于该项技术,“秦鯢”的仿生态幼苗繁育、种鱼培育、商品鱼养殖等都得到了广大养殖户以及酒店等大鲵经营利用单位的青睐,其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优势、纯正的种质资源、自然态的繁育模式、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以及人性化的经营服务模式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又一批新老客户。目前该项技术已申请为公司发明专利。
为进一步推进仿生态大鲵繁育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我们大力推广普及大鲵驯繁技术,积极与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加强科研技术合作,建立科研创新体系,不断加大在大鲵深加工及医疗保健产品方面的科研开发投入,走产、研、经营一体化道路。为了这一目标,我们一直在努力奋斗。
由于大鲵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再加上国家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大鲵养殖业发展迅猛,市场前景广阔:主要表现在大鲵可形成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品创汇型农业的龙头品种。大鲵高附加值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药品等行业中可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专家预测十几年内商品大鲵仅能少量供应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仍是求大于供的趋势,而且价格涨势明显,不会有大的波动。因此,投资大鲵养殖产业不但风险小,而且具有生产成本低、流通费用少、利润回报率高和社会效益巨大的特点,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和十分难得的朝阳产业。
相信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大鲵这一珍稀物种一定会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得到保护发展,发挥它应有的生态作用,造福全人类!
5.大鲵的自述六年级作文 篇五
大家好,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也称“娃娃鱼”。我会发出娃娃一般的哭声,你们行吗?
说起我的身世,我无比自豪。我的祖先是比恐龙还早的生物,度过了第四纪冰川,而且见证了恐龙的兴衰呢!
我住在大觉山的一条溪涧里,那里的山涧水冬暖夏凉。到处古木参天,有许多猕猴为我歌唱,生活在21世纪的我无忧无虑。
冬天终于过去了,我揉了揉惺忪睡眼,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发现身体瘦了一半。这个冬天都在睡觉,该出去看看外面了。“咕咕”,什么在叫?是我的肚子,该去找点吃的了。啊!水都变暖了,可是动物还没有出来,只好吃点水草。
啊!外面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美丽的`桃花姐姐,你是多么国色天香啊!能借一点香粉给我擦擦身体吗?淘气的猕猴,你们在树上蹦来跳去,真开心啊,能陪我一起玩吗?嘿,可爱的山雀,你的银嗓子真好听啊,可以教我唱几首歌吗?
夏天来了,火辣辣的太阳像一把把利剑刺入水中,我忙躲到樟树大叔身下避暑,他的大伞为动物们遮挡烈日。哎哟,是谁乱扔垃圾了?哦,不是,是一个熟透的无花果掉了下来,我一口把它吃掉,味道好极了。晚上,我躲在乱石滩上守株待“兔”,别看我的身材又胖又黑,上面还满是麻子,可是只要我不动,所有人都会认为我是一块石头,真是绝妙的伪装。
愉快的时光很快过去。秋天来了,花栗鼠正忙于往仓库里装果实,水獭正在啃树干,把树干用来修水下宫殿。而我只需要大吃大喝让体重暴增,为冬眠做准备。
冬天来了,我又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在梦中,我仿佛回到了与朋友们嬉戏打闹的快乐时光。我的家园是多么美好呀,请大家善待这美好的大自然,好吗?
6.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 篇六
张树明 孙增民 夏广济 魏美乐
714000陕西省渭南市朝阳大街30号陕西省水产工作总站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7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J)第14届缔约国大会被列为Ⅰ类濒危物种。为保护大鲵资源,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大鲵驯养繁殖试验,九十年代后,随着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政策的明确,大鲵驯养繁殖工作由以政府投入、科研单位承担逐步转变为以民间投入为主的多种形式。2002年陕西省大鲵繁殖试验取得初步成果,2005年通过对成败经验的总结探索,形成“原生态保护、仿生态培育、人工繁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路径,基本掌握了从亲鲵培育、产卵、受精、孵化到出苗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显现出秦巴山区大鲵自然资源的商业价值,即养殖的幼鲵成本低、质量优,受到全国各地大鲵驯养户的欢迎。加之对大鲵商品养殖技术的普及,群众自发性养殖大鲵热潮在陕南地区迅速兴起。
一、大鲵的资源现状
(一)大鲵自然栖息地生境破碎,分布区域明显萎缩
当前大鲵自然栖息环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境破碎”。所谓“生境破碎”是指原来一大块连续分布的大鲵生境,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分布面积缩小,或者被分割。这种破碎的生境一方面限制了大鲵潜在散布能力,缩小了觅食、越冬、产卵的区域,从而使其逃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被捕杀的危险性加大;另一方面使得该物种的基因交流机会减少,只能在较小范围内近亲繁殖。此外,当生境破碎后,大鲵只在很小范围内摄食有限的生物资源,一旦该区域的饵料生物不足就可能导致大鲵个体死亡,导致物种衰退甚至走向灭绝的境地。
(二)非法捕捉大鲵屡禁不止,野生资源濒危
目前陕西省野生大鲵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海拔900米~1200米之间的密林山溪河流里,这里的洞穴、石缝和清凉的溪流是大鲵最佳栖息环境。据调查,20年前在秦巴山区山涧小溪中随处可见成体的大鲵,个体一般在3公斤~6公斤。据资料记载,宝鸡市凤县和太白县,1970年~1978年每年捕捉大鲵量在2000公斤~5000公斤左右;20世纪70年代,汉中市大鲵年出口量在5000公斤左右。90年代后,秦岭地区大鲵的黑市收购价曾高达每公斤4000元。在这种利益诱惑下,非法捕捉、收购、运输、贩卖大鲵的链条越发完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捕捉个体的重量也从3公斤~6公斤下降到1.5公斤以下,现在几乎看不到5公斤以上的野生大鲵。严峻的资源衰退形势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群众的重视,许多农民开始自觉参与到保护大鲵资源的行动之中,他们守护大鲵栖息的洞穴,发现可疑人员积极举报,使非法捕捉大鲵活动有所收敛。据当地农民反映,每年春节前后一些洞穴就会涌出1龄幼鲵,一般在200尾~500尾左右,多的可达2000余尾。有专家推测,陕西省野生大鲵的资源量不足5万尾,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有待考证,但足以说明野生大鲵物种的濒危状况。
(三)大鲵资源保护的方式
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保护区和驯养繁殖场。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设施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大鲵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达到保护大鲵种群及其群落的目的。目前,陕西省已经建立的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有10个,其 1
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2个、县级4个,保护区总面积4.36万公顷,这些保护区为陕西省大鲵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立驯养繁殖场,将大鲵从原生境转移到人工建造的环境中进行驯养繁殖,从而使大鲵物种数量得到有效保护。陕西省大鲵驯养繁殖已经成为热点,目前全省已批准建设大鲵驯养繁殖场有67家,饲养亲鲵3万余尾。据统计,近20年来,陕西省累计繁育大鲵幼苗超过200万尾。其中:1996-2002年繁殖幼苗0.6万尾,2003-2005年繁殖幼苗9.9万尾,2006年繁殖幼苗11.5万尾,2007年繁殖幼苗18万尾,2008年繁殖幼苗25万尾,2009年仅汉中市的留坝、宁强、略阳三县繁殖幼苗就超过50万尾,全省繁苗超过100万尾。
二、大鲵经营利用的现状
按照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政策,目前,全省已有8家驯养繁殖场获得《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但是,还有数以千计的农民养殖户,他们过去一直在暗中养殖,对野生资源构成潜在威胁。虽然他们养殖的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繁殖的幼苗,但这些农民养殖户所养大鲵种质来源复杂,有繁殖能力,无防病手段,缺乏必要的档案记录,无法得到合法的销售途径。如何引导这些农民养殖户,陕西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专题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
据了解,仅汉中市农民养殖户就有4000多户。其中,具有一定繁殖规模的养殖户300多家(繁殖幼苗数量在1万尾—3万尾之间),勉县、城固、留坝、略阳等县的一些乡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娃娃鱼之乡”。以留坝县武关驿镇为例,全镇养殖大鲵亲本2,000多尾,2009年繁殖幼苗14万尾,销售幼苗10万余尾,形成产值250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60%。按照《汉中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到2010年,汉中市大鲵养殖户将达到5000户,年养殖大鲵100万尾,年产值达到20亿元。
三、大鲵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大鲵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地理位置等适宜大鲵栖息。陕南秦巴山区的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构成秦岭山脉,具有温带气候特征,海拔多在500米~2000米之间,南部区内分布着嘉陵江、汉江、丹江等长江水系的中小河流;秦岭北麓分布着千河、石头河、黑河、涝河等70多条河峪,属黄河的二级支流;区内小河沟密布,水资源丰富,总量占陕西省水资源量的百分之七十多,且水质优良,无污染;区内森林茂密,植被条件好,号称“中国中央森林公园”;区内物种多样,是国内乃至世界性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之一。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对秦巴山区生态环境进行养护。原来被破坏的大鲵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环境得到极大的恢复,全省已建成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65.5万亩,大鲵驯养繁殖场67处,养殖大鲵种群数量超过50万尾。目前,陕西省大鲵驯养种群数量和年繁殖幼鲵数量居全国之首。
四、推动大鲵资源养护和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对在大鲵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在大鲵开发利用上,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更要与国际上通用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接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大鲵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秦巴山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积极保护策略,引导大鲵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渔业法制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为大鲵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大鲵为国有生物资源,国有资源的猎捕、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理应受到政府监管。如果监管体系的发展滞后于群众性大鲵养殖业的发展,势必造成国有资源的破坏和流失,这包括大鲵种质资源的退化和栖息地资源的破坏和流失,后果是掠夺性的快速发展带来资源的荒漠化。那
时陕西大鲵产业的优势地位将完全丧失,引发广大群众的抱怨和不满。因此,大鲵产业要发展,基层渔政监管体系建设是关键。它们担负着大鲵野生资源的保护、栖息地生态环境修复、养殖亲本来源的追溯、商品鲵流通和质量安全监督,以及对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和指导的重要职能。因此,要加强和完善渔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经费拨付力度,保证开展工作的经费。
(三)开展大鲵的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建立计算机网络数据系统。重点调查各地野生资源量,研究大鲵驯养繁殖、苗种培育技术。对人工养殖的苗种建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实行对人工养殖、市场销售全过程监管,杜绝对野生资源的捕捉和销售行为。
(四)成立大鲵资源养护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农户的组织化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制定“人工养殖大鲵经营利用的条件要求”和“大鲵经营利用的控制措施”等管理制度,整合大鲵养殖农户,成立大鲵经营利用管理中心,建立养殖大鲵卡片档案,促使大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五)高度重视拯救与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大鲵的驯养繁殖,首先要从种质资源抓起,尽快建立大鲵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彻底解决大鲵人工驯养繁育中的“种源”问题,并通过放流健康大鲵,从真正意义上恢复秦巴山区大鲵物种资源量,使大鲵资源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
(六)将大鲵资源养护工作纳入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列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大鲵是一个新兴养殖物种,疫病发生的机理、病因、传播途径、危害程度等都没有定论,有待研究证实。但规模化的养殖已经出现一些疫病的发生和蔓延,且给个别养殖户带来了较大损失,也给大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目前,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内建立大鲵疫病监控系统,有效隔离带病大鲵进入养殖区,对治疗用药进行管理和指导,防止疾病的蔓延和扩散。同时,将大鲵列入到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由财政提供专项的大鲵抽查经费,确保上市销售大鲵的质量和食用安全,促使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7.大鲵养殖技术标准 篇七
1数据来源及样本基本情况
1.1数据来源
大鲵养殖现状专题调研课题组于2014 年7—8月份对陕西省洋县大鲵养殖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取陕西省洋县华阳镇作为调查区域,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调查区的大鲵养殖户未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大鲵养殖现状专题调研课题组只能在村干部和生产小组组长的帮助下逐户寻找大鲵养殖户。调查采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所有调查问卷均由调查员提问并记录,以确保问卷的准确度。剔除明显偏差问卷和缺失数据较多的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40 份。
1. 2 样本基本情况
从样本的基本情况看,40 户受访农户中男性受访者有29 人,占样本的72. 5% ,这是因为大部分受访农户将全部家庭积蓄用于投资养殖大鲵,大鲵大多由男性户主负责照看,男性户主对大鲵的日常养殖情况较熟悉。受访农户的平均年龄为47. 63 岁,其中78. 0% 受访农户的年龄在35 ~ 60 岁之间。受访农户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77. 5% 受访农户只接受了初中及以下教育。4 名受访农户担任过村干部或生产小组组长,占样本的10. 0% 。2013 年户平均收入为78 487 元,其中大鲵养殖收入4 238 元。
2 大鲵人工养殖现状分析
2. 1 受访农户大鲵养殖规模
受访农户大鲵养殖规模,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知: 受访农户户平均养殖大鲵166 尾,最大养殖规模1 560 尾,最小养殖规模2 尾。只有1 户受访农户养殖的大鲵超过700 尾,占样本的2. 5% ; 22 户养殖的大鲵数量不足100 尾,占样本的55. 0% ; 17 户受访农户的大鲵养殖数量在100 ~700 尾之间,占样本的42. 5% 。单从养殖数量来看,农户的养殖规模不小,但从养殖结构来看,农户养殖的大鲵多为4 年以下的幼鲵,而成年鲵相对较少。其中22 户含有4 年以下大鲵,占样本的55. 0% ,平均养殖规模为245 尾; 32 户含有4 年以上大鲵,平均养殖数量为40 尾。这是因为近年来幼鲵价格从400 ~600 元/ 尾下降到50 ~ 100 元/ 尾,部分农户趁机大量购入幼鲵,仅2013 年就有25. 0% 的受访农户购买了幼鲵,平均购买规模为270 尾/户。
2. 2 受访农户大鲵养殖资金来源
受访农户大鲵养殖资金来源,结果见290 页彩图1。
由290 页彩图1 可知: 大鲵价格大幅度下跌使农户损失惨重,因此深入了解受访农户的养殖资金来源就显得十分必要。40 户受访农户中,只有37. 5%农户未使用外部资金,只依靠自家储蓄投资养殖大鲵; 62. 5% 农户在自家储蓄无法满足投资需求时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款、银行贷款等方式填补资金空缺。16 户除使用自家储蓄外,向亲戚朋友借款投资大鲵养殖,占样本的40. 0% ; 2 户同时使用了自家储蓄和银行贷款,占样本的5. 0% ; 5 户完全依靠外部资金发展大鲵养殖,占样本的12. 5% ,其中2 户完全依靠亲戚朋友借款、1 户完全依靠银行贷款、2 户同时使用亲戚朋友借款和银行贷款。需要注意的是: 1 户受访农户在自家储蓄、亲戚朋友借款和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的资金依然无法满足投资需求的情况下,以借高利贷的方式筹集到5 万元资金,2012 年大鲵价格下跌使该农户损失惨重。
受访农户在养殖初期平均需投入11. 35 万元用于购买鱼苗和建设养殖池,最高投入60. 00 万元,最低投入500 元; 平均使用银行贷款9. 43 万元,最高贷款40. 00 万元,最低贷款4. 57 万元; 平均向亲戚朋友借款4. 57 万元,最高12. 00 万元,最低3 700 元。
2. 3 受访农户大鲵养殖技术获得途径
受访农户的大鲵养殖技术均是依靠非正式途径获得,农户未参加过任何相关培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0 户受访农户的养殖技术都是依靠朋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获得,缺乏系统性指导。除了依靠交流方式外,32. 5% 受访农户通过查阅报纸、书籍获得养殖技术,由于大鲵属于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电视广播中也偶尔播放相关节目,8 户受访农户通过电视节目学习到部分养殖技术; 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普及率不高,且受访农户年龄普遍偏大,因此只有3 户利用互联网学习大鲵养殖技术。需要注意的是: 40 户受访农户中无人选择通过技术员指导获得养殖技术,这主要是因为当地并没有专业技术人员。
2. 4 受访农户对大鲵疾病防治措施
虽然受访农户均按照无病早防的原则每天换水、及时清池排污,但大鲵疾病高发仍然是养殖户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52. 5% 受访农户表示其养殖的大鲵出现过腐皮病、腹胀病等。大鲵出现疾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便极易死亡,且大鲵疾病极易传播,因此农户的大鲵疾病防治措施对大鲵养殖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若大鲵出现疾病,“求助其他养殖户”被选择了31 次,占样本的77. 5%; “看书摸索”被选择了15 次,占样本的37. 5%; “请教技术人员”被选择了6 次; 2 户选择请教鱼药销售点工作人员; 2 户认为当地惯用的治疗方法还不能解决一些疾病,即使对大鲵采取救治措施,大鲵还是会死亡,因此大鲵出现疾病时他们只选择隔离而未采取任何救治措施。由于缺乏大鲵疾病防治技术的科学指导,养殖户多半是依靠自我摸索的方式养殖大鲵,乱用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快了大鲵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5 受访农户大鲵养殖成本
由于农户养殖的大鲵通常包含1 年生、2 年生、3 年生……,不同生长年份的大鲵在饵料投入上差别很大,并且不同农户的养殖习惯也不同,因此在此以户为单位统计日常投入。购买时间、购买时大鲵的生长年份对大鲵价格影响非常大,通常购买时间较早、购买时生长年份越长,大鲵价格越高,如大鲵价格在2008 年与2013 年就相差十几倍。因此,很难统计受访农户的大鲵购买价格,在此只统计农户的日常投入。由于受访农户都是利用天然河道野外养殖或使用河水室内养殖,无需支付场地费和水费,因此大鲵养殖的日常投入只包括: 饵料费、电费和防疫费。通常情况下,大鲵会在12 月份进入冬眠期,一般会持续3 ~ 4 个月,大鲵进入冬眠期后便不再进食,非冬眠期大鲵1 个星期才进食1 次,并且进食量不多,但饵料价格的上涨依然使农户难以承受,平均每户每年需投入7 727 元用于购买饵料。当水温低于12 ℃ 时,大鲵生长停滞,为了加快大鲵生长速度,农户会将大鲵移至室内,通过燃烧柴火等方式将室温控制在12 ℃以上以确保大鲵继续生长,然而这种供暖方式极易使大鲵感染疾病,因此农户尝试使用电暖设备供暖,平均每户每年需支付电费224 元。大鲵防疫和治疗费用也是农户日常养殖时投入的重要部分,一般情况下每户每年需支付防疫费用695 元。
3 受访农户对大鲵的养殖意愿
3. 1 受访农户对大鲵养殖风险的认知情况
受访农户大鲵养殖风险认知情况见表2。
由表2 可知: 受访农户普遍认为大鲵养殖风险比较大,只有4 户受访农户认为大鲵养殖没有风险或风险比较小,占样本的10. 0% ; 32 户认为大鲵养殖风险大,占样本的80. 0% ; 只有1 户认为大鲵养殖风险一般。其中,5 户受访农户在大鲵价格下跌后才开始投资养殖大鲵,因此他们认为大鲵价格不会进一步下跌,大鲵养殖不存在较大风险。受访农户认为大鲵养殖具有高风险主要是由大鲵价格波动剧烈、大鲵高疾病率和高死亡率、资金投入大以及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造成的。其中,“价格波动大”被选择了14 次,占认为大鲵养殖风险大或非常大样本的40. 0%; “大鲵死亡率高”被选择了15 次,占认为大鲵养殖风险大或非常大样本的42. 9%; “前期资金投入太大”和“销路不畅通”分别被选择了10 次,均占认为大鲵养殖风险大或非常大样本的28. 6% 。
3. 2 受访农户大鲵养殖意愿
受访农户大鲵养殖意愿,结果见表3。
由表3 可知: 29 户受访农户的养殖热情受到近年来大鲵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占样本的72. 5% ;9 户表示其养殖热情没有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占样本的22. 5% ; 2 户选择了“说不清楚”。虽然大鲵市场持续低迷,但28 户受访农户依然愿意继续养殖大鲵,占样本的70. 0% ; 12 户受访农户不愿继续养殖大鲵,占样本的30. 0%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部分农户愿意继续养殖大鲵,但实属无奈之举,因为如果不继续养殖,前期投入的资金将会大幅度缩水。22. 5% 受访农户愿意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他们认为大鲵市场问题凸显已引起国家注意,中央会尽快调整政策,未来大鲵市场将不断规范,大鲵价格迟早要回调,现在适合继续投资; 77. 5% 受访农户不愿扩大养殖规模,他们认为依照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保持原有的养殖规模是最合理的行为。
4 农户发展大鲵养殖存在的问题
4. 1 近60% 受访农户大鲵未销售出
人工养殖大鲵的销售渠道见290 页彩图2。
由290 页彩图2 可知,2012 年中央限制公款吃喝的八项规定出台后,我国餐饮消费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大鲵市场需求量大幅度下跌,各地成品大鲵严重积压,案例点受访农户同样面临着大鲵滞销和“有价无市”的情况。近60% 受访农户至今未完成任何一笔交易,一方面是因为收购商非常少; 另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太低,即使有人收购,农户也不愿出售。只有42% 受访农户销售过大鲵,但基本在价格下跌前,其中9 户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直接卖给周边或外省养殖户,占样本的22. 5% ; 5 户直接卖给收购商,占样本的12. 5% ; 3 户通过自营或他人经营的农家乐将大鲵烹饪后直接卖给消费者,占样本的7. 5% 。
4. 2 近80% 受访农户的大鲵未繁殖成功
华阳镇位于洋县北部的深山区,平均温度较低,气候条件适宜大鲵繁殖,一旦大鲵繁殖成功,产卵量会达到成百上千枚,即使按照2013 年50 元/尾的价格出售,农户也能获得可观收入,因此62. 5% 受访农户养殖大鲵是为了出售鱼苗。然而,目前只有10 户养殖的大鲵成功繁殖出幼鲵,只占样本的25. 0% ,75% 受访农户养殖的大鲵都未能繁殖成功。农户认为大鲵不易繁殖成功的原因主要是: 1) 华阳地区大鲵养殖主要依靠原生态繁育模式或仿生态模式,即利用天然河道或将河水引入人工养殖池养殖大鲵。近年来,华阳地区高温少雨,天然河道水位下降,河道水温升高,而大鲵只要在清凉干净的水体中才能成功繁殖。2) 大鲵繁殖技术落后,虽然国家在大鲵人工繁殖技术上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依然难以满足大鲵繁殖业发展的需要,且现有的技术很难推广到小农户。3) 大鲵生长缓慢,一般情况下需5 年以上才能性成熟,而华阳地区气温偏低,大鲵性成熟需要更长时间,许多大鲵在性成熟前已死亡。
4. 3 饵料和天然河道资源不足
“饵料贵”也是农户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大鲵主要是以鲜活鱼、虾为食,目前尚未找到其他更好的替代饵料。随着洋县大鲵养殖户的增多,饵料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价格不断上涨,这对于尚未获得可观收益的农户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为了节约养殖成本,部分养殖户在天然河道中捕捉鱼虾,河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除饵料不足外,天然河道不足也是华阳地区发展大鲵养殖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大鲵原生态养殖模式能使大鲵更好地繁殖,而养殖户为了抢占条件好的河道,无序建池,天然河道被过度开发,甚至部分农户进入上游深山区开山建池,河道上游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 4 近80% 受访农户未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
依照相关规定,农户养殖大鲵需要持驯养繁殖许可证,但是由于办证难、办证贵、监督惩罚机制不健全,养殖户主动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情况非常少。40户受访农户中,80% 受访农户认为没有必要办理许可证,只有20% 受访农户表示需要办理驯养许可证,但真正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证的农户只有15% 。受访农户认为,只有建立野外养殖池的农户才需要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室内养殖大鲵的农户没有必要办理许可证,这是因为室外养殖时极易被监管部门发现,而室内养殖时农户极易将大鲵隐藏起来,监管部门很难对未办理证件的农户进行监管。
5农户发展大鲵的养殖对策
5.1政府买单,野外放流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对保护整个淡水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观点认为,养殖大鲵野外放流能恢复野生资源,防止大鲵物种灭绝。因此,建议政府部门提供经费支持大鲵野外放流,这样一方面可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大鲵市场压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野生大鲵野外放流方式不合理,不但不会对野生种群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会构成一系列威胁。首先,坚持分离放流,防止基因同化。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大鲵的遗传基因完全不同,如果将汉中大鲵放流到张家界,可能就会对张家界大鲵特有的遗传基因造成污染,大规模的基因同化会降低大鲵的环境适宜能力。其次,大鲵放流前需对放流地的生境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放生后应及时对大鲵进行跟踪,监测其对野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产生负面效应。最后,加大监管力度,即使政府坚持野外放流活动,但放流后不加强监管,保护目标依然难以实现,应建立专门的保护队伍,防止非法捕杀大鲵的现象发生。
5. 2 积极推进大鲵标识技术规程的实施
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需要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惩罚机制,加之大鲵市场持续低迷,农户主动办理许可证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业部印发了《养殖大鲵及其产品标识技术规程( 试行) 》,按照规程规定,正确加载标识牌、标识签的养殖大鲵及其产品,表示其来源合法,不必再单独申请运输证、经营利用许可证等,即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出售、收购、利用和运输,该规程将于2015 年6 月1 日正式实施。通过加载标识牌、标识签,不但能简化大鲵养殖审批手续,而且消费者和管理人员也能根据标识信息查询和追溯养殖大鲵及其产品相关来源信息。国家和地方应加快制定《养殖大鲵及其产品标识技术规程》具体操作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标识牌、标识签加载程序,防止规程成为摆设。
5. 3 加大科研投入及养殖技术推广
首先,各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大鲵疾病防治和繁殖技术,因地制宜,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防治技术。研究中,应积极吸收养殖者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研究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完善大鲵养殖繁殖技术推广体系,大鲵养殖技术的全面推广同样很重要,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推广体系,加之许多农户未办理许可证,许多实用技术未能及时推广给养殖户。因此,在准确掌握农户养殖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村、镇、县级技术推广体系,将成熟的大鲵养殖技术推广给养殖户,规范养殖户的行为。整合大鲵疾病防治技术,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大鲵养殖技术推广体系。
5. 4 规范养殖大鲵交易市场,禁止非法交易
农业部制定的《养殖大鲵及其产品标识技术规程( 试用) 》表明,政府会进一步开放养殖大鲵及其产品市场。只要正确加载标识牌、标识签,大鲵可在全国范围内自由出售、利用和运输,无需办理许可证。因此,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建设养殖大鲵交易市场是解决近两年大鲵养殖市场持续低迷的一个很好的转机。首先,规范养殖大鲵交易市场,正确加载标识牌、标识签的大鲵可在市场上自由交易,严厉处罚买卖未正确加载标识牌、标识签的市场主体。其次,建立网络信息平台,鼓励市场主体信息化管理,使社会各界能及时了解大鲵价格、供需量等。再次,制定养殖大鲵检疫规程,保障其安全性。最后,推动大鲵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大鲵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工作,提高大鲵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使大鲵产业链得到延伸。
5. 5 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认知度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鲵完全能够进入普通百姓的餐桌上。然而,笔者对消费者随机调查发现,消费者普遍认为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可食用。其实,大鲵是国家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食用养殖大鲵并不违法,相反大鲵富含多种氨基酸,营养价值远远超过鱼翅、燕窝等补品,并且大鲵含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它能促进细胞DNA合成,提高抗病能力。因此,应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对大鲵的认知度;但宣传中防止非法炒作,维持大鲵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要:为了解2012年大鲵价格大幅度下跌后,我国大鲵的人工养殖现状及养殖户的养殖意愿,文章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了陕西省洋县大鲵养殖户的养殖现状和养殖意愿。结果表明:近60%受访农户养殖的大鲵未销售出去,近80%受访农户养殖的大鲵未繁殖成功,养殖中面临着饵料和天然河道资源不足和80%受访农户未办理许可证。因此,建议政府买单,野外放流大鲵,积极推进大鲵标识技术规程的实施,加大科研投入及技术推广,规范养殖交易市场,禁止非法交易,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认知度。
关键词:大鲵,养殖意愿,特色养殖,产品标识技术规程,洋县
参考文献
[1]罗庆华,谢文海,王朝群,等.张家界大鲵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3):39-43.
[2]李正友,罗永成,谢巧雄,等.贵州大鲵产业现状及发展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9):118-121.
8.听说大鲵爱唱歌 篇八
作为溪流唱片公司资格最老的经纪人,它曾经横行歌坛,带出了许多优秀的歌手。可近两年,市场风云变幻,再加上溪流环境持续恶化,那些红极一时的歌星们要不过气,要不生病,要不殒命,把蟹小侠都快急成了蟹小瞎。
“不行,我要东山再起!”闭关思考了三天后,蟹小侠做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拼尽前半生的功力,打造一个重量级新星,只能成功,不许失败!而被它赋予厚望的新星,是溪流界著名的隐士——大鲵。
传说中的娃娃鱼
前去邀约大鲵的路上,蟹小侠在脑海中将说服对方的流程演练了一遍又一遍,以免出现任何差错。
首先,毕恭毕敬:“尊敬的大鲵,久仰大名。您虽然不问世事,常年隐居,但一直以传说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群众基础可谓十分深厚。敢问整个溪流界,谁不知道您是从恐龙时代‘延续’至今的活化石?”
接着,直击重点:“您的声音辨识度极高,如婴儿啼哭般特别。在当今追求个性,却佳音难觅的歌坛定能引领新的潮流,闯出一番天地。而且,您的外形条件也很优越,体长1米以上,能游泳,善爬行,可谓上得陆地,下得河里。您唱得另类,长得大气,自带时下最吸引眼球的反差属性,岂有不红的道理?”
最后,摆明利益:“众所周知,您有强大的长寿基因。经过我们公司的专业包装,您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纪歌者,笑傲百年。这期间,您不愁吃,不愁喝,还能尽享歌迷的崇拜,从物质到精神都会十分富足。这么诱人的前景,您还有什么可犹豫?”
不出意外的话,听完这些,大鲵定会咧开大嘴,会心一笑,然后欣然提笔,在经纪人合约上签上蟹小侠为它精心取的艺名——娃娃鱼,和蟹小侠一起携手奔赴美好的未来。想到这里,蟹小侠的心里甜得好像抹了蜜。
其实大鲵不是鱼
大鲵生活在水质清澈、含沙量少、水流湍急的山区溪流中,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也最珍贵的两栖动物,体重可达50千克。它长得很像蜥蜴,眼小嘴大,头部扁平,前肢四趾,后肢五趾,趾间长蹼,尾巴侧扁,类似鱼尾。和其他两栖动物一样,大鲵小时候用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在陆地上时,布满黏液的皮肤也能辅助呼吸。
大鲵家有三兄弟
全世界现存三种大鲵,个头都很大。最大的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日本大鲵身长可达1.5米,美洲大鲵身长可达0.75米。因为长相古怪、行踪诡秘,人们给它们起了很多有趣的外号。比如中国大鲵的俗名有人鱼、孩儿鱼、脚鱼、啼鱼、腊狗等,美洲大鲵被当地人称为鼻涕水獭、魔鬼狗、泥中恶魔、泥狗等。
台词:听说我以后会长成一个大块头,好期待啊!
意料之外的结局
经过一天的艰苦跋涉,蟹小侠终于在入夜时分找到了大鲵栖身的岩石洞穴:洞口位于水面之下,四周十分安静,果然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请问,大鲵在家吗?”蟹小侠的话音未落,石缝间突然冒出一个散发着腥臭味的奇异物体。蟹小侠出于防备,迅速伸出大将其紧紧钳住。等它发现异物其实是大鲵的尾巴,正犹豫要不要松开,大鲵的脑袋从后方的阴影处显现,朝蟹小侠张开了大嘴……
待蟹小侠进入胃部后,大鲵才发现它掉落在一旁的文件夹,打开一看,打造新星的可行性报告上赫然写着一行大字:听说大鲵爱唱歌。大鲵愣了一下,叹了口气,提起了手中的笔……
第二天,唱片公司的老板收到了一份特快专递,里面正是失踪员工蟹小侠那份被大鲵修改过的报告——《听说大鲵爱吃肉》。
大鲵不挑食
大鲵生性凶猛,酷爱吃肉,水生昆虫、鱼、虾、蟹、蛙、蛇、龟、鼠、鸟等来者不拒。它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暴饮暴食,一顿就吃体重五分之一的食物,也可以两三年不吃任何东西。食物缺乏时,它还会吃掉弱小的同类。虽然大鲵的口中长满尖利的牙齿,但主要是为了阻止猎物逃脱,并不能咀嚼,只能将猎物囫囵吞下,在胃中慢慢消化。
大鲵是个好爸爸
雄性大鲵是动物界数一数二的好爸爸。每年的七八月间,大鲵妈妈产卵前,它负责将产房打扫干净;大鲵妈妈产卵后,它负责留在洞穴内看护。几十天的孵卵期内,大鲵爸爸在几百枚卵周围来回游走,还常把身体弯曲成半圆形,将它们围在中间,或者干脆把卵带缠绕在身上,以防它们被水冲走,被天敌侵袭。等幼鲵孵出后,大鲵爸爸仍会守护在一旁,直到它们可以独立生活。
说明:大鲵的视力不太好,但它全身都有感光细胞。捕猎时,它主要靠灵敏的嗅觉和可以探测到水体振动的侧线。
台词:我是美洲大鲵,我最爱吃小龙虾。
【大鲵养殖技术标准】推荐阅读:
大鲵产业兴起的调查与思考06-20
甲鱼稻田养殖饲养技术09-04
生猪养殖技术培训09-24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08-11
水产养殖技术合作协议08-09
肉牛养殖场的建设标准10-06
畜牧养殖技术讲座资料1006-24
生猪养殖技术指导实施方案09-23
南美白对虾养殖台风应对技术要点10-17
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项目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