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形成与特点

2024-09-04

海子诗歌形成与特点(精选7篇)

1.海子诗歌形成与特点 篇一

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因其诗歌的杰出成绩,海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4月28日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20,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之中。

在学术界,海子诗歌的哲学意义和美学贡献被不断发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诗歌透露出的昂扬生命力、积极情怀和明亮色彩为中国诗坛带来了丰蕴的温暖感受,并在美学层面上实现了不小的超越。这正是他的诗作常被大声朗诵,而且不给人消极沉溺之感,反而对生命产生无限憧憬与向往的深刻原因。因此,海子诗歌有着宽博的精神世界,完全突破了大量浮光掠影的当代平庸之作,学术界也在为挖掘这位年轻诗人的精神财富做着极大努力。从九十年代至今,关于海子诗歌的解读和评论不断出现于各种书刊杂志,研究人员从能大量背诵其诗的青年学生到耄耋老学者,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逐年加大。

海子不仅使诗歌作为纯文学形式得到了新的美学提升,同时在字里行间思考了更宏大的主题。他对人类生命以及文明发展怀着深深的不满和焦虑,在日益物质化、欲望化的今天,海子通过诗歌的途径为拯救精神失落的生存状态做了一次带有终极性质的尝试。正因为如此,他的深刻反思和执著关注才具有了无上的价值和尊严。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2.诗歌及其十个海子与死亡 篇二

关键词:《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 复活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而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1989.3.14凌晨3-4点

起笔诗人就交待了时间且承接了题目。“春天”这一词又使我想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写于海子临终前两个月的诗。两处的“春天”在我看来都是美好并且孕育着希望的,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光明的景色中”、“十个海子全都复活”由此可见,海子对“复苏”(复活)的希望寄托于春天。再看,整首诗前三段的第一句都出现了“春天”,可想而知,诗人对春天,对美好,对复活的强烈。为什么诗人渴望春天春天对于海子到底有何意义我认为:对海子而言,这是一个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季节。是希望把他与他的诗带到人世,但又是绝望使他离开。紧接着,“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海子对生活充满了爱,他的爱虽纯净、稚嫩;却又厚实且丰富,他怀着一颗博爱的心去迎接他向往的幸福,正如“这城里/我爱着每一个人”(《你的手》)又如“谁在美丽的早晨/谁在这一首诗中/谁在美丽的飞行/并对与我有无限的赠予(《献诗——给S》)海子那么诚恳而又小心翼翼的对待自己的爱情,却依旧败给了现实。他的悲伤从“我把撕碎的诗稿和书信/卷起来,这灰色的信/我没有再读一遍”(《雨鞋》)“村庄,五谷丰登的村庄,我安顿下来//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珍惜黄昏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村庄》)可以看出。他的野蛮可从“你是我的/半截的诗/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半截的诗》)可以看出。“你这么长久的沉睡到底为了什么”我想这问题可用他本人的诗——死亡之诗(之三:采摘葵花)来回答:“我仍在沉睡/在我睡梦的身子上/开放了彩色的葵花。”海子崇拜梵高,他也爱屋及乌的爱向日葵,对他而言,向日葵就如他追求的太阳。那么,他那么长久的沉睡就是为了他心中那轮火辣辣的太阳。

我们接着看第二节,“春天,十个海子低低的怒吼……”衔接第一段对“十个海子复活”的愿望,很容易看出诗人对生活的抱怨与诗人内心的挣扎。随后又有“扯”、“骑”、“劈开”的一系列动词的变化,这正契合了诗人内心的疯狂。“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似乎就是对诗人自杀方式——卧轨。其实早在这首诗前诗人已经做过暗示“空气中弥漫着一顶王冠/被劈开的月桂和扁桃和芳香”(《十四行:王冠》),海子的死决不是一时的冲动!有资料上说:“海子死前的几个月,有次喝醉酒,在酒话中说:“自杀最好是卧轨,我发现铁轨是天梯,可以载你奔赴天堂。”“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诗人把“疼痛”留给了“大地”。从《活在珍贵的人间》中的:“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的黑土块”可以看出诗人对故乡,对大地有着永割不断的情感与热爱,他来自南方乡村,来自“大地”;即死去时也要回归“大地”。

诗的第三节,“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由第一段的悲伤发展过渡到了复仇,可见当时诗人内心情绪的剧烈变化。是什么让诗人复仇呢我想是世界无情的拒绝,是社会对诗人无数次的遗弃。有资料写:“海子在短短七八年间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一些札记,但生前几乎没有结集出版。因此,海子生前影响并不大。”“海子生前大部分人,都对海子的是保持态度。而且由于他的写作后期醉心于史诗写作,常常被人误解。”西川认为:“一方面是社会对于诗人的不信任,以及同权力结合在一起的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海子还因此被加上两个“罪名”:“搞浪漫主义”和“写长诗”。也有资料写道:“海子曾怀满几万行诗歌,走遍大半个中国,想找一个知音,却……他曾坐在成都街头,一个劲地掉泪……令人叹息啊!海子是一位七八十年代全力冲击诗歌文学和生命极限,有着最纯洁生命状态与唯美精神的诗人。可惜他不被那个特定时期所接受,这只能导致他把信心迷失,把生活暗淡,把理想埋葬……最终选择离开,离开这物欲横流,尔虞我诈,不分青红皂白的世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其理论把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海子性格倔强、敏感、内向、孤僻,有时沉浸于痛苦不能自拔。他的性格定格了他后期的悲悯。诗人的从第三层需求就开始缺失[不与外人交流,四次失败的恋情等等]这同时直接影响了他的第四层和第五层的需求。马洛斯认为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诗人自命“浪漫主义诗人”“诗歌之王”等都可看出他迫切的需求,他需要社会的肯定。可惜社会乃至这世界都无力给予他。诗人开始复仇,他用一种近似疯狂的创作来派遣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不停歇的创作似乎恨不得用最短的时间创作出《浮士德》般的《太阳》,“1987年后,海子放弃了其诗母性水质的爱,转向父性烈火般的复仇,特别称赞鲁迅对待社会、世人‘一个也不原谅的态度。”(《海子传》)我认为这是海子的初期复仇,随时间推移,内心日益疯狂,复仇也随之强化;“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村庄”这两句表现出作者的迷茫、彷徨与绝望。有资料写“海子死前春节回过一趟村庄感到莫大的荒凉感。”这促使诗人心中的复仇激化!此时此刻村庄已空虚寒冷,但因为是海子的家乡,那个他出生的安徽山村,那个他以为还能写十五年的村庄,所以即便荒凉他也热爱。海子就是这样!依旧怀着博爱的心热爱这个“变了质”的村庄。

诗的最后一段,“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这里的谷物即麦子、物质。注意到后一句“它们……”表第三句的“他们”。这一转换确实引人深思。“他们”比“它们”似乎更有亲切感。作者把“谷物”[它/它们]的距离拉近,说明作者还是注重物质的。正如他所说:“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祖国,或以梦为马》)接着“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两句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大风”也是大量出现于海子作品的一个意象。那么他所指的风是什么风呢我认为是那个时代的麻木,是那个时代对诗人的否认,对新文学的拒绝……“无视”诗人的痛苦与希望,当诗人沉浸于百般痛苦后便无奈地喊出:“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曙光”一词曾在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早期散文集《凯尔特的曙光》出现过,早期的叶芝营造梦幻般氛围与浪漫主义华丽风格,但后期开始更个人化风格写作,他开始写儿女情长的诗,有时描绘自己随时间流逝、逐渐衰老的经历与心绪。“曙光”一词还在古希腊著名女诗人——萨福的诗《暮色》中出现过。萨福的风格:优雅精致,性感香艳。但最终还是为一位英俊青年男子[法翁]殉情而死。“曙光”本是充满希望的,但终究造成他们不幸的结局!

纵观海子的这首诗,它似乎是对海子生平,海子所有的诗的高度概括。它包含了许多心理变化过程与启示。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诗的题目:《春天,十个海子》“十个海子”——我反复地读着,出乎意料,竟发现“十个”与“诗歌”存在谐音。在我看来,这或许是诗人的诗人意识,他时时刻刻把诗歌当作了的一切。也预示了他最终为诗歌殉道。就如凡高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下总结说: “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没关系……”就是这样,海子也是这样。“有时我孤独一人在麦地里为众神背诵中国诗歌。”(《五月的麦地》)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 千年王国和我 (《祖国,或以梦为马》)愿这诗歌王国里的”国王”,这做诗歌忠诚的儿子的海子能一路走好。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海子的绝笔诗!所以它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十个海子”把自己分裂成了十个,比纪伯伦还要多出三个!足以表现海子内心的疯狂与超强的分裂意识!让我们来看看这同样有着分裂意识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作品<疯人>七个自我:在万物静寂的黑夜,我躺卧于半梦半醒之间,我的七个化身聚在一起低声交谈起来:第一个自我:”……!”第二个自我:”……!”第三个自我:”……!”第七个自我:”……”[内容太长所以省略]不过还得多说的是,第四个自我:”我,与你们相比,可算是最不幸的。我别无选择,只有可厌的憎恨与具有破坏性的嫌恶。是我,这喜欢兴风作浪的我,在地狱最黑暗的洞穴中诞生的我。应该对疯人提出抗议:”第五个自我:”不!是我,时刻慎思的我。狂想的我,饥渴的化身,注定要四处流浪。为寻找位置的甚至尚未创造出的事物永不得停息。是我,而不是你们,将要反抗这种命运。”这就与海子当时的心理情绪相当类似了。海子狂热的创作<太阳>诗篇,极力想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这部<浮士德>,孰知别人歌德用了60年啊!虽海子是登峰造极的天才,但超出范围也是会使自身无力承载的,就如歌德批判雨果后期的创造一样,那作品简直是粗制滥造。又让我想起一句话:”欲速则不达。”海子奋力的去奏出世界的最强音,去完成<太阳>长诗,但却遭受世俗的拒绝,现实生活的遗弃。就是这样导致疯狂在他心底蔓延,更重要的是这无止境的痛苦与疯狂就这样蔓延下去,直至诗人离开这风尘仆仆的世界。是时间让他复仇的情感积聚,如一颗定时炸弹,时间一到,他别无选择,只得把自己给粉碎,把温暖的祝福留给每一个人!

哲人卡莱尔曾说过:”诗人是世界之光。”这光芒射自天堂,它映照一切事物的本质与核心。世界上缺少了诗人,我们的精神暗淡,大地垂首默默无言”(苇岸<诗人是世界之光>)这虽形容的如此贴切,但在赤裸裸的金钱时代是不适宜的,然而超人永远是不合时宜的如凡高,尼采,叶赛宁,海子……在世人眼里,他们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疯子!”海子的死是他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哀。也许不久的将来还会使人们这是整个人类的悲哀!就如凡高,荷尔德林,尼采……等到人们发现他的价值时,岁月已无情地走过了许多个春夏秋冬。

参考文献

[1]余徐刚.《海子传》[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海子诗歌赏析 篇三

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虚构了诗人理想中的“幸福的人”的生活图景:既有诗人向往的平凡生活的内容(关心粮食和蔬菜),又保持了自由、闲散的生活风格(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更关键地在于它的清静与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幸福是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属于未来,属于幻想。第二、三节由描绘景象转为抒发情感,诗人由已及人,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尤其诗歌第三节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在全诗中起着总括的作用,博爱之情溢于言外。然而诗歌至此,情感突然发生逆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的幸福与诗人无关,显示出诗人矛盾心理状态: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面朝大海,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和其光,同其尘”,不甘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一个“只”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决心,他终于还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春暖花开”的祝愿只是诗人临行的赠品。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单纯而明净的特有风格。邹建军《试论海子的诗歌创作》总结海子诗的特点:一是意象空旷;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个短语可谓海子的天才创造,不仅意象开阔深远,而且韵味无穷。诗歌平白如话,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朴实无华。

这首抒情短诗〈〈日记〉〉,写于1988年6月27日,从诗后面的小注可以知道,这是海子第二次坐火车去西藏,经过青海省的德令哈市时,自己的所想所感,写的情真意切。全诗采用了日记这种便于抒情的文体,以一个来自异乡的“弟弟”的那种怯弱而朴拙的孩子口吻,同“姐姐”真情告白,如泣如诉。全诗共分成四小节,感情层层递进。如果说第一小节仅仅是交代了自己的处境,即夜色笼罩,我只有戈壁,我在德令哈的话,那么第二、三节就是直接进行抒情了:“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到最后这种抒情更是达到了顶点:“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此时海子的复杂心绪。他曾经两次去西藏,一是为自己的长诗〈〈太阳〉〉寻求创作素材,获取灵感,也是为了摆脱情感的纠缠和苦闷。作为全诗的中心词是“姐姐”,“姐姐”既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也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她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此时海子在个人终身大事上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内心的伤痛还隐隐存在,但他追求太阳的信念更强烈了。“姐姐”既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情人,已经分手的情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甚至招致自己如此痴狂于诗歌创作的冥冥之中的东西。通过“姐姐”这个意象,更好地直抒胸臆。与“姐姐”倾诉交流了一段时间,自己再也不感到荒凉了,精神得到了慰藉。原来“荒凉寂寞的戈壁”也变得美丽了,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从此可见海子此时内心的孤独真是达到了一种极致,一种唯美的境界,他独自享受着孤独和寂寞的如此美丽。

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既是诗人也是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的《日记》也毫不回避的透视了这一现象。相对说来,海子更孤独些。当然他的孤独并不是社会疏远了他,而是在他受挫后他有意识的自我封闭自己,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常人是不理解的。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认为,诗就是把自由和寂寞还给人类的东西。他的另一首《在昌平的孤独》,对孤独的认识也是很别致的:“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梦风的猎鹿人/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放在泉水中/以及其他的孤独/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在爱情中失败/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沉到水底/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孤独不可言说"。在海子的一生中,死亡轻生的意识始终弥漫着,挥之不去,驱除不得。像《日记》这首诗歌,对自己的孤独心理描绘的很是逼真,轻生的意识倒不是那么强烈。由原来的两手空空到后来觉得美丽,这其实是一个思索的过程,一个把小我融于天地与自然的过程,海子的思想就是这样超脱。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给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海子。封闭的自己,平时与人交往不多,现实的压抑,加上几次都与爱情擦肩而过,使得他更像一个孤独的孩子。也正是西藏这“西方最后净土”的感染,才使得海子的回归意识变得如此强烈,摆拖尘事烦扰的时间变的才如此迅速,他的孤独感也才日益芬芳四溢。海子实则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诗歌大厦,独自品享着寂寞的美丽,他又是一个精神的富足者。

海子是一个专心作诗的人,一个天生作诗的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作诗。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他身上始终纠缠着理想与现实的影子,矛盾重重,他把美丽和祝福留给别人,而自己咀嚼着苦涩,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写的越是明澈,内心越是孤独。海子是一个文学现象,又是一个社会现象,他曾几次彷徨在自杀的边缘,最终还是搭上天梯(火车道轨)去了遥远的天国,追逐心中的太阳、麦子和情人去了。时代及海子个人的性格注定了海子只能是短命的一颗彗星,虽短暂,但光彩熠熠。美国人西尔维娅.普拉有句话“死是一门艺术,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那么,春天,十个海子会再复生的,一定!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应该说,此时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本文将在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对海子的《九月》一诗作出读解,希望给读者准确和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诗歌一开头就将读者牵引到一个充满神秘氛围的情景之中,在这里,渺远的时间与旷阔的空间扭结纠缠在一起,生命与死亡在互相诠释。“目击”一词别有意味,它表示了诗人入思的起点,“目击”的不是“众神死亡”,而是“野花一片”,是草原上的一派生机,“野花”是草原的此在,作为草原此在之在的“野花”倚靠在“众神死亡”之上,因此,“野花”的存在是向死之存在,抵达着存在的本质。“众神死亡”尽管不是诗人“目击”所见,但它是诗人“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获得的。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说,众神“死亡”是一个并不通顺的逻辑搭配,死亡总是与生存相连在一起的,因为众神从来没有生存过,所以无从谈其死亡。不过,从另外的思路来看,众神的生存确实发生过,众神与人类的照面意味着人类已经懂得从现实中超逸出来,思向永远和终极。这样,“众神死亡”在此表明人类历史之久长,人类与神灵的会晤开始出现中断。众神在草原上的“死亡”将草原的远古与神秘蓦然藏匿,草原的深邃历史遁入无形,草原因此就让人顿生遥远之感。

“风”是海子喜欢歌咏的事物,在海子眼里,“风”总是亲切而贴近的。在组诗《母亲》中,诗人说“风很美”、“风 吹遍草原”;在《黄金草原》中,诗人说“风吹来风吹去”的当儿,女人“如星的名字”或者羊肉的腥香令人沉醉。可是“风”远在远方时,为什么会比远方更远呢?很显然,“远在远方”中的“远方”并不是一个纯实在的概念,而是虚实相间,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也不是一个纯空间的指向,而是时空并指。时间和空间都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时空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常常令现实生存中的人们感到怅然。作为远方之处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事物,“风”的存在更令人难以捉摸。风的漂浮不定,风的来去无踪,都增加了远在远方的空间之空洞感和时间之虚无感。远方的风因此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外,感觉之外,所以显得比远方更远。“我”的出现再次标明了诗人的在场,直接启用“我”来现身,较之开头的“目击”而言,更强调了诗人的主体介入,主体进入事物内部,开始领会和解释。“作为领会的此在向着可能性筹划它的存在。”“领会的筹划活动本身具有使自己成形的可能性。我们把领会使自己成形的活动称为解释。”①诗人领会到什么?他又如何在解释?诗人的领会其实是一开始就发生了的,当他“目击”到诸般物象时,他就开始思入世界,开始领悟其间的真髓,开始追寻自我在此间的可能性存在。“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这是对领会的传达,是对自我心灵律动的解释。且不说“琴”与“情”相谐双关的惯常表达策略,单这琴声的“呜咽”就足以让人心动不已。“琴声呜咽”,将琴声人格化,人格化了的“琴声”倾诉着人的情感与情绪,从词义上分析,“呜咽”是低低的哭泣,较之“放声号啕”,它更言说着内心的痛楚以及对这种痛楚的隐忍。“呜咽”的琴声已经将诗人的诸般情感一应牵带而出,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变得更含蓄和隐晦,不再有任何表面的身体语言,所以诗人说“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重新述说了诗人与草原之间的空间关系。在人类生存境域中,时间与空间的经纬交织成人的此在,卡西尔曾经说过:“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②诗人之所以要将远方之远“归还草原”,意在表明自己从草原这个神秘空间的退场,不入住和占有此间,不与草原发生内在的空间关系,神圣草原因为没有“我”的侵占而相对于“我”来说得以完整,“我”因为没有入住草原并沉迷于神秘之间而将草原的神秘性永远存放到想象之中。

因为草原的神秘幽远被保持到想象之中,草原在“我”的视野上从此“缺席”,草原的空阔退隐之后,手中的事物开始鲜明呈现。这鲜明呈现出来的事物是什么?是“木头”,是“马尾”。木头和马尾的出场,将草原的历史带走又将草原人的历史带来,“木头”和“马尾”组合成的马尾琴,是一个民族情感的凝聚、智慧的结晶与生命的象征。在马尾琴上的木头和马尾不再是原初形态的木头和马尾,已经同人类的历史、人类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它们有点像海德格尔描述的那双破损的鞋具,开始去却其作为器具的有用性,直接敞现存在本身。看看海德格尔对这个破损鞋具的描述吧:“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进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③在海德格尔这段富有诗意的描述里,我们看到了鞋具与农人生命的粘连。海子笔下的“木头”“马尾”也与那鞋具一样,同草原人的生活与生命密切粘连在一切,不可分离。在木头和马尾交合而成的马尾琴不断的倾诉中,草原人的历史得以留存。

第二节诗人再次凝视远方,对它作出寻思,“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这里涉及到死亡与生存的关系问题。海德格尔指出:“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④海德格尔言说死亡其实就是在言说生存,他强调生存是向死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远方的存在也是面向死亡的存在,而作为远方在死亡中凝聚的生命形态,这里的“野花”携带的意蕴是丰厚的,它不再只是第一节中那个存在于现实中的具体实在的物象,而是更多的呈现着象征意味。野花的馥郁馨香与勃勃生机是由死亡赋予的,由远方广漠的死亡所凝聚而成的野花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它是不死的。所谓不死的事物是抽空了时间与空间的事物,或者说是时间与空间永远凝固着的事物。时间与空间在什么情形下会被抽空呢?或者时间与空间什么状态下会永远凝固呢?只有当一种物质积聚为一种精神,或者沉淀为一种文化时才有可能。因此,这不死的野花就是草原文化的隐喻,或者说就是草原精神的象征。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在诗人对明明如镜的皓月映照草原和千年岁月的描述中,我们再次被带入到阔大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而阔大空间与悠长时间的写照,再度引发诗人无端的愁绪与感叹,诗人不禁又一次重复地表白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情感态度。诗歌的最后一句实属神来之笔,“只身打马过草原”,看似轻轻的一笔带过,却是语重千钧,蕴意丰富,作为草原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诗人在这里领悟到时空的无垠和人生的渺然,感觉到世间蕴藏的宗教意味的高远和哲理玄思的深邃,面对这一切,他想说什么呢?他又能说什么呢?也许一个存在主义者面对世界的最基本态度就是聆听,因为“本真的言说首先是聆听”⑤,而且“唯有所领会者能聆听”⑥,在聆听和领会之后,诗人才发出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深切喟叹。

4.海子诗歌 篇四

《讯问》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 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燃烧

《麦子熟了》

那一年 兰州一带的新麦

熟了

在回家的路上

在水面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还家了

坐着羊皮筏子

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

夜里推门进来

灯前

认清是三叔

老哥俩

一宵无言

半尺厚的黄土

麦子熟了

《两座村庄》

和平与情欲的村庄

诗的村庄

村庄母亲昙花一现

村庄母亲美丽绝伦

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

沉默孤独的村庄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这就是普希金和我 诞生的地方

风吹在村庄

风吹在海子的村庄

风吹在村庄的风上

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

北方星光照耀南国星座

村庄母亲怀抱中的普希金和我

闺女和鱼群的诗人安睡在雨滴中

是雨滴就会死亡!

夜里风大 听风吹在村庄

村庄静座 象黑漆漆的财宝

两座村庄隔河而睡

海子的村庄睡的更沉

《村庄》

村庄 在五谷丰盛的村庄 我安顿下来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

5.海子诗歌麦地赏析 篇五

在《麦地》里,乡村随处可见的麦地被赋予生命和情感。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如此和谐的乡村世界。看似对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恰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他热烈地爱着生养他性命的麦地,被称为“麦子诗人”。他虔敬的歌颂“麦子”的同时,深情地描述辛苦劳作的父亲,折射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的形象,朴实无华,歌颂创造的巨大财富,也显示了诗人自己的博爱精神。

“麦地”这个意象不断的出现,反反复复,这正是因为它也是作者耗尽生命竭力吟咏的对象。海子是一位为理想和生命歌唱的诗人,所以对大地的崇敬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他花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麦地,歌颂麦地,也正是他的良苦用心啊。

“收割季节”那是诗人多么渴望的收获时节啊。他内心的欣喜自然地向外流露。那麦地已不是一片具体的麦地,它其实是一方梦土,一方经诗人理想醇化了的古老农业文明的生活图景,它纯净、质朴、祥和、美丽,洋溢着醉人的浪漫气息。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收割季节“这般热闹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质朴的民情,而诗人身处其中,更是让那在喧嚣中被沾污的心受到一次洗礼。

诗人是农业哺育出来的啊,是属于大地的。以至于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称它为“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诗人的诗歌界限跨过了等级与地域,遥想到了尼罗河、巴比伦的孩子“洗了手/准备吃饭”,把自己的博爱精神推向到了全世界。在诗的最后诗人把对麦子的无限崇敬写的淋漓尽致;人与人因为“麦子”而缩短了距离,都为“麦子”歌唱颂歌。

在“家乡的风”、“家乡的云”中,在诗人静静的“睡”中,“麦浪”就像“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诗人能够亲临感受一大片一大片的麦浪,身心受到极大的慰藉,就像自己身处天堂,再也不受尘世的打扰。

在这样的人间乐园里,就算有什么恩恩怨怨,也不值一提了,在这里,宁静的幸福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消灭的。“我和仇人握手言和”,还“一起干活”,就像诗中所写,“命中注定的一切此刻都心满意足地接受”了。

“城市外面的麦地,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发出了一种自内心的呼喊,一种从深处的对麦地的赞美,对麦子的感激之情,诗到这里结束,让人人心激荡,回味无穷。

6.海子经典诗歌句子 篇六

【2】: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 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 我寂寞地等,我阴沉地等 二月的雪,二月的雨 --海子 《黎明》

【3】: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海子 《秋》

【4】:今天,我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 --海子 《新娘》

【5】: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海子 《九月》

【6】: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海子 《以梦为马》

【7】:明日天寒地冻 日短夜长 路远马亡 --海子 《枫》

【8】:我要挥霍青春的岁月 然后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海子

【9】:你说你孤独,像很久很久以前火星照耀十三个州府,你那种孤独。你在黑夜里哭着,像黑色的土散发着香气。 --海子

【10】:我坐在一棵木头中,如同多年没有走路的瞎子 忘却了走路的声音 我的耳朵是被春天晒红的花朵和虫豸 --海子 《我们坐在一棵木头中》

【11】:什么季节,你最惆怅 放下了忙乱的箩筐 大地茫茫,河水流淌 是什么人掌灯,把你照亮 哪辆马车,载你而去,奔向远方 奔向远方,你去而不返,是哪辆马车 --海子

【12】: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海子

【13】:今天有家的 必须回家 今天有书的 必须读书 今天有刀的 必须杀人 草原的天空不可阻挡 --海子 《我飞遍草原的天空》

【14】:长花短草 贴河而立 --海子 《春天》

【15】: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 当我痛苦的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海子 《麦地与答复》

【16】: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 --海子 《在昌平的孤独》

【17】:成群游来鱼的脊背 无始无终 只有关于青春的说法 一触即断 --海子 《海上》

【18】:总是有孤独的日子 总是有幸福的日子 然后再度孤独 是谁这么告诉过你: 答应我 忍住你的痛苦 不发一言 穿过这整座城市 --海子 《太阳和野花》

【19】:春天 ,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 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 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 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 遮住了窗户 它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 大风从东刮到西 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 (略)》

【20】: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乡的风 家乡的云 收聚翅膀 睡在我的双肩 --海子 《麦地》

【21】:有时我想过 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 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 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将你看清 --海子 《八月之杯》

【22】:明天,明天起来后我要重新做人 我要成为宇宙的孩子 世纪的孩子 挥霍我自己的青春 然后放弃爱情的王位 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走遍一座座喧闹的都市 --海子 《眺望北方》

【23】: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海子 《日记》

【24】: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爱情保持一生 或者相反 极为短暂 极为短暂 匆匆熄灭 愿我从此不再提起 再不提起过去 痛苦与幸福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海子 《秋日黄昏》

【25】:在劈开了我的秋天 在劈开了我的骨头的秋天 --海子 《幸福一日 致秋天的花楸树》

【26】:我走到人类的尽头 也有人类的气味-- 我还爱着。在人类尽头的悬崖上那第一句话是: 一切都源于爱情。 --海子 《太阳·诗剧》

【27】:水抱屈原是我 如此尸骨难收 --海子

【28】: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海子 《亚洲铜》

【29】:我感到魅惑 小人儿,既然我们相爱 我们为什么还在河畔拔柳哭泣 --海子 《我感到魅惑》

【30】:我清求熄灭 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 我请求下雨 在夜里死去 我请求在早上 你碰见 埋我的人 岁月的尘埃无边、秋天 我请求: 下一场雨 洗清我的骨头 我的眼晴合上 我请求: 雨 雨是一生过错 雨是悲欢离合 --海子 《我请求:雨》

【31】: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 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海子 《四姐妹》

【32】:如果我中止诉说 如果我意外的忘却了你 --海子 《七月的大海》

【33】: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 --海子

【34】: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海子 《黑夜的献诗》

【35】:北国氏族之女 北国之秋住家乡 天寒地冻 日短夜长 路远马亡 --海子 《枫》

【36】: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海子 《黑夜的献诗》

【37】:那时候你是愉快的,忧伤的,混沌的。 --海子 《遥远的路程》

【38】:菩萨,是一个很愿意帮忙的东方女人,一生只帮你一次。 --海子 《写给挂在脖子上的菩萨》

【39】:到南方去 到南方去 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 --海子 《阿尔的太阳》

【40】: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1】:愿我从此再不提起,再不提起过去,痛苦与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惟黄昏华美而之上。 --海子 《秋日黄昏》

【42】: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海子

【43】: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拍打面颊。 --海子

【44】:那雨天雨地哭得有情有义 而爱情房屋温情地坐着 --海子 《房屋》

【45】: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海子 《九月》

【46】:愿爱情保持一生 或者相反 极为短暂 --海子 《秋日黄昏》

【47】: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海子 《活在珍贵的人间》

【48】: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海子 《以梦为马》

【49】: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我站起来。 --海子

7.海子九月诗歌赏析 篇七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应该说,此时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本文将在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对海子的《九月》一诗作出读解,希望给读者准确和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诗歌一开头就将读者牵引到一个充满神秘氛围的情景之中,在这里,渺远的时间与旷阔的空间扭结纠缠在一起,生命与死亡在互相诠释。“目击”一词别有意味,它表示了诗人入思的起点,“目击”的不是“众神死亡”,而是“野花一片”,是草原上的一派生机,“野花”是草原的此在,作为草原此在之在的“野花”倚靠在“众神死亡”之上,因此,“野花”的存在是向死之存在,抵达着存在的本质。“众神死亡”尽管不是诗人“目击”所见,但它是诗人“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获得的。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说,众神“死亡”是一个并不通顺的`逻辑搭配,死亡总是与生存相连在一起的,因为众神从来没有生存过,所以无从谈其死亡。不过,从另外的思路来看,众神的生存确实发生过,众神与人类的照面意味着人类已经懂得从现实中超逸出来,思向永远和终极。这样,“众神死亡”在此表明人类历史之久长,人类与神灵的会晤开始出现中断。众神在草原上的“死亡”将草原的远古与神秘蓦然藏匿,草原的深邃历史遁入无形,草原因此就让人顿生遥远之感。

上一篇:幼儿园亲子阅读活动总结下一篇:班主任对学生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