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达案例》观后感

2024-09-24

《折达案例》观后感(共2篇)

1.《折达案例》观后感 篇一

近日,甘肃扶贫公路折达公路考勒隧道成为舆论的焦点。原因是当地有关部门对隧道查出的安全隐患整改不落实,让好端端的一条“扶贫之路”成为了人们谈之色变的“惊魂之路”。

回顾该事件,早在央视曝光之前,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就被查出“偷工减料”,“双层钢筋”换成了“单层钢筋”,责令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可谁知,相关单位仅仅“刷了一遍涂料”就宣告整改已落实,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所幸的是,考勒隧道的安全隐患并未酿成重大的交通事故。媒体曝光后,甘肃省委省政府也立即组织多部门对隧道进行维修加固。但“折达反思”并没有因此偃息,媒体一连串的发问在社会舆论中产生了共鸣。“为什么单单在隧道刷了一层涂料就通过了验收?”“为什么直到央视曝光,举国皆知才下狠功夫彻底整改?”“扶贫工程怎么就变成了寒心工程?”......关于政风作风的问题毫不避讳地直指甘肃省交通厅。

尽管甘肃省交通厅“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再次评估,对隧道反映问题进行再次整改,但两个“再次”的举动,着实让不少寒了心的群众认为是亡羊补牢、诚信补救的表现。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倘若民心寒了、凉了,甚至是痛了,党的执政根基必然会被动摇。对于“折达公路事件”的后续处理,甘肃省委问责惩治了一批干部,挽回了一些民心与民信。但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做到以此为戒,不让事件重演,古代圣贤曾子给出了答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所说的人、朋友、老师换之如今,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便是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的事有没有尽力去做?和人民群众相处有没有以诚相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没有常常温习在心?

可在我们身边,仍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不仅不懂“自省”,一味地向前看,低头拉车向前走,从不停下来总结反思一下取得什么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而且不屑“自省”,觉得前行的“车轱辘”有没有偏离轨道不是个事儿,留下的脚印是不是一步一个无关紧要,没什么好看的,多此一举,甚至更不愿“自省”,总觉得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何来工夫。

对于这些不懂、不屑、不愿自省的领导干部来说,“踩红线”“触高压”“踩雷池”就有可能一触即发。当党纪国法临头之时,才后悔晚矣。其实,要求领导干部自省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在繁复的工作中,常常“回头看看”,在“回头看”的过程中及早地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做到立知立正,步步为营。这样既是为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党和人民负责。

此外,在自省基础上,还要坚持他省。《伊索寓言》有一则故事: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给每个人挂上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恶行,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有别人恶行的口袋挂在前面,把另一只挂在后面。因此人们总看见别人的恶行,自己的却瞧不见。这时就需要舆论发挥监督作用,做好政府的一面“镜子”。对于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的疏忽和错误,敢于扛起社会监督责任,发扬“魏征精神”,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让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在可视空间内阳光行政。

2.观看甘肃折达公路心得体会 篇二

通过观看和校长的要求后,我认为折达公路问题是一起十分典型的不作为不尽责、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严重的案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承担着塑造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任务,转变作风对于学校工作尤为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以案为鉴,利剑高悬,认真查找自身在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真抓好问题整改,强化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服务水平,以切实有效的举措和严谨务实的作风在本职工作中尽职尽责。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认清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的重大意义。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实际行动。是持续整治作风顽疾的务实之举。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是引领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党员干部切实认清形势,以锲而不舍的劲头、真抓实干的作风,坚决有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要强化问题意识,明确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的努力方向。学校一定要围绕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按照林铎书记提出的“七破七立”和唐仁健省长提出的“十不准”要求,反躬自省,深查细照,扎实整改。围绕转变思想观念转作风、优环境。围绕推动政策执行转作风、优环境。围绕高效履职尽责转作风、优环境。作为老师要直面矛盾、迎难而上、主动担当,绝不能辜负组织的培养。

上一篇:起重机生产安全事故预防监控措施下一篇:家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