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2024-08-13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论文(精选14篇)

1.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篇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伴随着高中知识的改革,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从以往的教师为主体的模式逐渐向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遵照“引入教学情景—带领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课堂总结”的新型自主探究式模式逐渐的在高中数学中开始推广使用。这篇文章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为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理论知识;实践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理论分析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学习环境”理论

“学习环境”理论注重学生对环境的管控。指的是在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使用周边的能够支配和利用的资源,开展有利于学习的活动。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情境、沟通、协作与作用。所谓的教学情境在学校学习环境中属于核心内容。老师在设计教学环境的时候应该将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最终的学习目标。沟通,是创建学习合作关系的基本前提,学生应该使用沟通的方法,开展合作。比如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交流并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协作是沟通的终极目标,这里所说的协作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协作。开展科学有效的学习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作用,指的是老师在开展教学任务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作用的研究和创建。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基本内容,深层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学教”理论

“学教”理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地位。这种理论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方法向老师分享知识的方法进行调整。这些改变明确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工具”理论

“教学工具”理论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课堂中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步骤

(一)设计教学情境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老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步骤,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使得教学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以往的认知结构以及以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中创建联系,并且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运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函数图象能够借助计算机或者是信息技术工具计算器运用二分法求解近似解。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笔者专门设计了教学情境“在一个雷电风雨的晚上,某小区的电话线路出现了故障,这是一条10千米的线路,怎样迅速找到故障?”笔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运用二分法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问题的探究,笔者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并且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彼此合作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问题相结合。

(二)提出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

老师通过精神的设计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运用多种方法提出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以往的学习方法向积极主动探索发展。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内容的独立探究。先通过老师进行启发和指导,例如在演示和解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中理论概念的时候,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探究。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关系时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能够沿着概念框架进行攀升。让学生从始至终都能够自我分析,主动思考,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比较少,可是对学生的帮助十分大,充分显现了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优势。

(三)进行课堂总结

进行课堂总结时,总结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进行总结;第二,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总结;第三,让老师独自总结;第四,让学生将总结写成文章。有必要的话还可以举行总结文章的答辩分析。主要的答辩方式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人和老师共同组成评审组,让组长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总结的顺序,在每一个小组进行总结的之间,将总结文章上传到电脑中,总结报告中先介绍本小组的主要探究过程,然后在回答评审组提出的问题。然后评出表现优异的小组,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现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主题。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研究证明,高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比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开展多层面的分析和讨论。来扩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倩倩.高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之我见[J].文理导航(中旬),(09).

[2]方艳妍.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构思[J].中小学电教(下),(08).

[3]覃庆文.浅谈高中数学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J].成功(教育),2012(08).

[4]杨应刚.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10).

2.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篇二

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总结过, 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明确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所以, 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也不例外,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之前, 我们应该明确教学目标, 并甄选出所探究问题设计到的数学基本公式和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等, 让整个探究式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首先, 教师选择的教学实例应该能够直观地反应和展示数学概念和定理。比如说, 教师在教导立体几何基础知识---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在教师中的白炽灯与墙面和地面之间的关系来感受, 并指导学生以数学表述方法来描述这种关系, 并激发学生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去正面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关系, 通过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了解直线呢平面的几种位置关系。

其次, 探究式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实例的选择。教师在教导学生导数的应用时, 可以选择为产品设计包装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导数的应用进行思考, 如果将一定体积的水装入到立方形的容器中, 怎样设计容器最节省材料。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 而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 这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数学教学, 更愿意运用探究式的方法进行数学学习。

另外,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要善于利用错题。数学学习最独特的特色在于反思, 只有不断深入地进行反思, 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到数学思维的本质和核心。所以,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做题之后学会反思, 总结经验, 矫正错误, 提升思维。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收集学生在解题中遇到的各项错误, 并将一些难度高的题目展现在学生面前, 和学生一起思考和探索, 纠正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

二、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 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第一,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转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既定印象。

探究式教学的重点就在探索和研究之上, 而在数学学习中, 启发性、具有逻辑性、能够深入到数学学习本质上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动力最好的方式。以函数的概念为例:高中数学教材对一元函数是这样的定义的f是一种规则, 它能够将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实数x找到一个相对应的y, 并将之记作y=f (x) , 其中x是自变量, y是函数值。很多高中生能够准确的将这个概念记忆并背诵下来, 但是经笔者多年的教学发现, 绝大多数高中生在高三阶段依然不能够深刻、完整地理解函数的概念。笔者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

问题1:函数的概念是基本概念吗?研究函数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2:变量之间有哪几种关系? (完全不相关;变量Y由变量组决定;变量Y由变量x决定;不确定关系)

事实上以上几种变量的关系推动了各种数学分支学科的产生:独立性数学;多元微积分;一元微积分和概率论知识。这样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了函数就是表达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工具, 这样学生才能走出对函数理解的盲区。

问题3:如何表达变量Y由变量X决定的这种变量关系?

问题4: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分析函数呢?

通过一层一层的问题, 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一个宏观整体上的把握, 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公式, 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不再有以前的抵触情绪, 对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区把握数学知识很有帮助。

第二, 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变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师可以变化数学习题中的解题条件, 改变问题的结论, 变化概念的非本质特征等方式进行一题多变教学, 让学生从横向、纵向多个方面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 掌握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比如说:函数-8-4x, 求其与原点最近的点的坐标。有的学生在这道习题中认为只要画图一看便知该题的答案是 (-2, 0) 。教师可以转化问题的条件, 引导学生对抛物线加深理解:

变化1求函数8-4x与原点距离最近的点的坐标, 通过这道题学生解题能够发现该点的坐标变化为 (1, ) , 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并不是每一个抛物线离原点最近的点都是在其定点上, 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严谨的态度。

变化2抛物线-8-4x与圆没有公共点, 求a的取值范围。这道题培养了高中生的等价转化思想, 让学生将一道函数题转化为抛物线和园的位置关系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可以引入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数学教学可以不仅仅局限在记忆、练习和模仿等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上, 教师可以主动引入自主探索、实验练习等方式进行数学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说, 在椭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准备一张硬纸板和两个图钉以及一段没有弹性的细绳, 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椭圆的形状。在试验中, 教师可以通过变化图钉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去感受椭圆形状的变化。通过实验, 教师再对椭圆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讲解, 学生就能够掌握的比较透彻。同时也能够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并为以后的双曲线等其他线性方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除此之外, 高中数学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氛围的塑造, 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课堂上教师为尊的教学习惯,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语言的选择上以商讨、启发、引导的语言为主, 尽量不要使用命令式语言进行教学;在探究式教学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应该符合高中生当前的认知水平, 不能过度拔高, 否则学生会觉得在探究的过程中充满挫败, 这回大大打击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对于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疑问和见解, 教师要以积极肯定的方式进行反馈, 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开放思维、大胆设疑, 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源泉。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多年来积攒的数学教学经验, 探索了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为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教学设计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7

[2]陈振宣.为高考中考涌现创新思维新题型拍手叫好[J].数学教学, 2006

[3]M.克莱因.数学与知识的探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育;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21-01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和新一轮课改的实施,高中数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新的形式,高中数学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找出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以推进高中数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探究式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探究式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地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和结果.在素质教育观下,新课改主要是注重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高中的教学现状

当今国内的高中教育无疑不是很成功的,老师几乎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灯。老师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几乎为学生安排好了一切,因为在高考唯分数论的现状下,快速提高学生的高考分数是老师们的首要任务,这样就会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弊端,使学生完全丧失自己的个性。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全才,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会在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作出判断的能力。

二、研究的意义

新时代新背景下,高中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在学习基本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全民的修养,提高全民的适应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注入新鲜活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过程、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之上,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不仅学到大纲要求的知识基础,更让他们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使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具体策略

(一)加强基础建设,开展试点教学。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探究式教育研究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硬”件基础的建设,例如网络资源、课堂教学设施、相关软件的购买等。政府应与探究式教学已取得显著成果的国家合作和交流,借鉴其发展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标准、考核方式等。其次,试点学校应聘请资深专家,指导数学的概念课、计算题、复习题等知识点分层教学;指导网络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备课、教育网站学习等必须能力的学习;与专家通过网络交流互动,开阔视野,同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教学。最后,试点地区可以举办多学科教学竞赛,在学科交叉竞赛中取长补短,吸取他人的新的教学思路、方法、深度等。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发展的实践资料,应共享到数据库,供他人参考和评价,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点带面,逐步实现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全面实施。

(二)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探究式教学实践者和领路人,其观念直接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落实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应该以问题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此问题为基点,将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以多种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的方式、手段去解决问题。学生全程参与探究活动,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一些难题;或与老师在交流互动中适当点拨和推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应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灵活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数学有抽象性强、知识密度较大、独立性较强等特点,而学习时间却有限,所以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效率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在课程规划时应分清主次,并不是所有知识点要采用同样的方法。例如,抽象度低、知识背景少的知识点,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传授学生。其次,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容易偏离主题,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应做好调控工作。最后,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研究,如何更好的将高中数学知识点与实践生活相链接。

(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在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己有经验,看准引导的时机加以适度的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已有知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从已有数学思想方法中获得的经验,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五)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运用探究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到落实。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探究性学习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探究意识明显增强,探究学习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动机、信心明显增强。

(六)重视探究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但是在探究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探究”的表面现象,对探究教学未做深入的研究。以椭圆教学为例,笔者认为学生必备知识包括以下几方面:思维方法上有抽象与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科学假设,思维品质上则要具备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翁公羽.探究教学如何在高中数学中运用[J].科学大众.2009(10).

4.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篇四

一、引言

在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每个学科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的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于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制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分层教学法则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这些问题,它能够保证教育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也一定程度地表现出教育的民主性,所以要重视起高中数学教育的分层教学法。

二、分层教育的内容

分层教育是具有充分及深刻科学理论依据的课堂授课方法。分层教育,是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它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距的客观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最大程度弥补个体之间的不足,被许多知名教育家以及教授所推崇、借鉴。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分层教学基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牵连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充分尊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个性差别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有方向、有动力、有规划地去学习,满足了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它强调着个体差异,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老师不能单纯地去给学生灌输呆板生硬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构建不同的学习模式。

四、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应用,完全顺应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与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教学模式符合高中生成长的规律,调动学生各个方位的感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教育者而言,在高中数学中利用分层教学模式,还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五、分层教学实践的具体步骤

(一)分有问揭匝生为主体

把学生当作主体进行分层教学是高中数学最常见的方式,因为高中生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复杂,与初中阶段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性,有些许内容与初中时有着颠覆性的理解,例如初中小学曾接触过关于偶数、分数以及奇数等概念都有着唯一的计算结论,但是高中的基本计算中,包括了象限、排列组合、复数等内容。所以说,高中数学的复杂性加重了学生群体的两极分化。以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分层教学,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天赋、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等进行各个层次的划分,划分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1:6:3三层形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群体的数学成绩。除此之外,学校要注意,不应该以学生的优质程度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组成所谓的“好班”“差班”,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分层形式以教学目标为主体

所谓的教学目标,其实就是

通过老师对学生评判而制定的一种结果,把素质教育的所有要求指标作为评判的标准,比如学生能够从“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两个方面皆可以理解的是优等生,理解其中之一的是中等生,而都没有理解的便是差等生,还能够把教学目标细节化来提升这种分层教育的科学性,依据学生不同的等级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对于数列的内容,有一个求解方法叫错位相减法,对优等生而言,要求他们不单单能够理解,运用计算,还需要求他们总结归纳以及举一反三;而对中等生,则要求他们能够理解,解决一般习题;对于差等生,仅仅需要他们了解知识点,或者进一步理解内容就够了。

(三)分层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教学是最传统也是最普遍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当作分层教学的主体,其实就是应用不同的教学任务,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成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材上的新内容,老师最好先让学生自己去预习,针对优等生,要求他们对新知识主动积极思考,遇到问题自己寻求思路去尝试着解决;对于中等生,需要引导他们把之前学习的课程与新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比,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对于差等生,只需要他们稍稍了解一下新知识点,总结出不理解的部分,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因为高中数学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一些,所以应该进行定期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更优质的分层教学法。

(四)分层形式以课后作业为主体

把课后的作业当作分层教学的主体,是分层教学的实践中应用最普遍的方式。老师首先要筛选课后作业的内容,要求课后作业涉及各种题型,比如数值运算、应用题、提高能力题,难度上应该适中。优等生对计算题应该能轻松完成,主要解决应用题,如果心有余力,可以尝试接触提高能力题;中等生应该做到熟悉解决计算题,努力去克服各种应用题;差等生主要解决计算题。

(五)分层形式以学生学习态度作为主体

学生学习的态度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根源,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影响着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高中教学的模式以及特点可以看出,老师们在学生群体中属于领导者,为了更顺利的应用分层教学法,老师们应该给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观念,不能对别的学生产生歧视与偏见。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我国目前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坚定因材施教的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满意的成长。而分层教学法的出现,顺应了当代教学的理念,满足了新背景下对教学的需求。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分层教学法把教育对象多样化,充分实现了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老师们也要树立健康积极的教育观,防止分层教育出现形式化的问题。之后,对分层教学法的内容以及理论,还要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充分完善分层教学法,切实提

5.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论文 篇五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论文

作者/罗全锋

新密市第二高级中学,河南新密452370

一、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总体设计

实施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涵盖了教师作用、师生互动和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提出怎样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而且要对这些方法作出内涵界定,即以教师作用为主导,推行教学理念型的有效教学。其理论依据在于学生能够在高中数学教师指导下获得发展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指标。首先,数学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增强目标意识、自主意识、问题意识与情境意识,不断塑造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其次,数学教师要将知识传授与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环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再次,数学教师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自主学习、自行探究、自我评价的教育养成机制。

二、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方法

1. 要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高中数学学习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的知识分布结构,其内在逻辑性强,各知识单元之间也环环相扣。因此,必须将课本学习作为基础环节抓紧抓牢,要尽量降低难度,合理讲授教学难点,疑难问题出现的频率不宜过高。课堂教学要分层实施,分类推进,提出并渐次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加强变式训练,适应不同题型,提倡学用结合。课堂教学要有意设计创新题型,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重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过程要关注个体差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2.要丰富有效提问方式。笔者认为,善于提问是数学教师必备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提问就可以将知识传授过程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将知识体系建构与技能方法运用结合起来,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数学知识“问题链”。教师要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利用课本例题、习题来精心设置疑问,通过运用条件假设、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式,帮助学生打破定势思维,脱离旧的思维框架的束缚,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途径与方案。

3. 将数学知识延伸至课堂之外。数学是一门内容丰厚而精深的学科。(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课本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但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却是无限的。教学时要突破课本的限制,对课本进行有效地拓展与超越,把教学视野延伸到生活和社会,把与之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拓展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现课堂教学质的飞跃。例如,数列、对数等知识和方程思想应用在现实中的增长率、银行存、贷款利息等问题上,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等知识应用在测量等问题上,概率统计知识应用在社会上商场的促销、买彩票中奖等问题上。

4. 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高中数学教材中都增加了活动、探究板块,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以及运用能力。作为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分析、总结数学知识原理,这样一来,不但强化了自我的数学知识,还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在学习“函数”教学内容中的“实习作业: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时,笔者以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为原点,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函数等知识来分析、总结“冰块融化成水”的函数模型。

5.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整合教学资源。学科与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也应加强与其他学科资源的联系,即:从其他学科中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丰富数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知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如:思想政治、地理等教学中常提到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人口、资源、环境等知识来进行举例,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真正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是目前困扰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强化学生对环境的保护,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三、创设有效情境的注意事项

1.情境要简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拖泥带水,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不要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数学知识。

2.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6.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篇六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数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创建高效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是接近于理想课堂的教学形式。它以模式驱动,以导学案统领,以小组为单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103-02

上好一节学生自主课不是教师简单的放手,让学生完全自学,思维天马行空,反而老师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在学生学习行为、思维上做好把控。为了上好一节学生自主的高效数学课,需要做好以下具体工作: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预习过程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新知识,联系新旧知识发现和思考疑点,了解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合作交流时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转化为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教师对数学课的预习要求要有明确性、可行性、预习问题要有点拨性、层次性、?A习作业要具有差异性、反馈性。经验证明:预习过的学生,其疑问更有针对性,其注意力更集中,能更主动地获取疑问的答案,学习的质量也明显高于别人[1]。创设自主合作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需要学生以高昂的激情参与课堂,而自主合作的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数学学习设置到有趣的、有引导性的问题情境中,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合作学习显得更为重要,每节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避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在关键点和重要步骤教师要起到点拨和答题的作用。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在课本习题的基础上,通过变化题型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变式题与原题内在的联系及本质,达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效果。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他们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巧妙评价引导发散思维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形式的评价对学生有很大的导向作用,评价的形式对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也能起到催化作用。延迟评价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解答时,教师不是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一种激励其探索行为的方式延迟对具体解答的评价,这样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的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提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教学内容,促课堂教学增效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教学的内容与课程标准能不能相吻合,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的关键。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合水平不同的学生学习的需求,能够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概念、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加大感情投入

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而高素质、时代感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正逐渐成为学生欣赏崇拜的对象,现在,学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教师正从“讲”师变为“导师”,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形成.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优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提高课堂效率,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7.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一、掌握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它的教学主体由老师转变成了学生, 这也更加符合了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开展对数学的学习, 因而教师自身首先需要掌握相应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更具针对性。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出要讲的内容,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和老师交流, 也可以跟同学一起探讨, 最后归纳得出结论。这个探讨的过程很重要, 结果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在探讨的过程中收获的知识, 通过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集合”这一章节时, 由于集合涵盖的种类比较广泛, 因而教师可以引出部分集合, 并让学生来猜测以前学习的数字还能扩充到哪些数字领域。通过进行这样的思维发散,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基本的了解, 另一方面可以更加顺理成章地展开对集合的学习。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集合的知识, 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掌握了集合的基本概念之后, 会更加强烈地想要继续学下去, 因而只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就会很主动地进行这一章节的学习。

二、情境创设, 加以引导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能否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知识十分关键。对于探究式的教学, 也要注意相关情境的创设。在应用的背景中可以更好地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 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 教师需要进行事先备课, 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情境, 尤其是需要提问题的时候, 在那种氛围下问题的解决也会体现得更有效率。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推动课程的顺利进行。

例如, 在学习“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情境设置。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就文章的教学要求设置一些问题,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提问:“对于之前学习的函数而言, 我们是采取什么方式来探究它的性质呢?今天要学习的函数, 我们又要采取什么形式来探究?”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见解来回答问题, 也可以先翻阅课本来进行回答。在讲到函数图象的过程中, 教师又可以提问:“之前学习的函数都是以等式的形式出现, 然而将这些等式用图象表现出来是什么呢?通过图象, 我们可以观察到函数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师生一起探讨解决, 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习会更有效率。

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案例, 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将这些案例应用到课堂上,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善意地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应用到数学的案例,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或者是别人讲述, 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提高。

如在学习“指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事先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让学生对指数有大概的了解。例如:有甲乙两个同学, 甲在经商, 乙读书。甲同学凭借自己的努力赚了很多钱, 但是乙同学却没有太大的改变, 所以甲同学很瞧不起乙同学, 因而乙同学就提议说:“老同学, 不如我们做一个生意, 生意的规则是:每天我给你10元, 一直持续30天, 而你第一天给我一分钱, 第二天给我二分, 第三天给我四分, 每天都是前一天的两倍, 持续30天, 你看如何?”很多同学一听完就马上说肯定是甲同学赚了, 教师这个时候也不要给出具体的答案, 让学生先回去思考, 第二天再来探讨。第二天揭晓答案的时候, 答案是乙赢了。学生肯定会很有兴趣, 而且充分认识到了指数函数的重要性。

8.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數学 ; 探究式教学 ;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36-01

一、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众多高中数学教师开始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因此,探究式教学成为众多教师选择的对象。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并没有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还无法发挥探究式教学的真实效力。

这种现状引起了众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思考,并且做出了一定的学术研究。但从目前来看,当前的学术理论还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还需要得到一定的完善与进步。

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进行实践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达到进一步完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从目前来看,虽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众多高中数学教师的意识已经得到转变,但受到高考制度的驱使,部分教师仍然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教师有意识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但还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没有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

具体地说,多数教师能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指明探究学习的方向,但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教师通常对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强加干涉,通常打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将探究式教学转变为讲授式教学。

(二)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实体现

与此同时,大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的能力与基础并不适合统一性的教学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也只能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基础的知识,并不能有效提高其各项能力。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却无法跟上教学节奏,导致探究式教学的效力没有发挥出来。

(三)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

另一方面,教师发现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部分学生并不愿意主动积极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其不愿意配合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安排。

基于此,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无法顺利的开展,教师为了维持课堂活力并推动教学发展只能被迫中断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意识 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要切实提高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其首要的任务就是转变自身的意识,要明确自身角色的转变,必须要切实发挥探究式教学的真实效力。

首先,教师要做好合理的教学安排与计划,要对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例如,教师将课堂教学分为如下三个部分:课前导入(5分钟)、学生探究(25分钟)、课后总结与评价(10分钟)。在教学安排的引导下,教师才能将课堂时间真正交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分析。

其次,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意识,需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和监督职能,而不再是强行干涉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将探究式学习变为讲授式教学。

例如,在学习《概率》的相关知识时,学生正充分利用教材和已学的知识分析随机事件的概率。此时,学生在思考时难以理解和推导影响随机事件概率的因素,也不能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此时,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并不能直接告知学生答案。相反,此时的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例如暗示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利用生活中的元素进行举例分析。教师的提示并不会中断学生的思考,而是给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新的方向。这就能够保证学生继续有效的进行探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高中数学探究式学习中融合尝试教学法,即引导学生对新的知识、新的问题进行尝试,并且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通过自主的尝试明确了探究的目标,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自主的探究,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探究式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数列的学习前,教师并不对学生的探究做出指点,也不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此时,教师只是在黑板上留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更有难度的混合数列三道习题,并要求学生尝试解答。

以“1+2+3+……+100=?”这道题为例,在不接受教师指点之前,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利用加法进行生硬的计算。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这样的方法相当笨拙,既浪费时间,也无法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因此,学生在尝试中意识到计算方法的不对,这就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便掌握了数列的定义,了解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计算公式。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这就促使学生对数列的相关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通过尝试教学法,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的主体性,使学生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

(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肯定

最后,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应该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提升。

因此,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肯定。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并对课后作业、课堂提问进行分层。其次,教师要发现学生在探究中表现出的能力,并对其进行肯定,引导学生将其树立为自身的优势。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时,教师要求高层次的学生探究空间几何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利用空间几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低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要不断夯实学生的基础。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具备的能力,并且要对学生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进行肯定,使学生能够受到教师的关注,同时在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与优势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总的来说,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针对高中数学探究式学习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还相对局限,这就要求众多教师通过实践进行总结与交流,要提出更有效的解决对策,完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法,达到推动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雅琴.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薛莎莎.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

9.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篇九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尤其在新课改进程进一步加快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高中数学有别于初中数学,一些诸如微积分、概率及参数方程等高等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已有体现,这些本应在大学阶段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低下。在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探索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对于改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高中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情感现状不容乐观,众多的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好感,在学习中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理想。除了数学学科本身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等都是影响学生数学情感的因素。从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众多学生迫于升学要求,不得不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这种压迫式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课堂教学参与度低,师生互动不足。

二、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分析

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原则主要有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三者相互联系的渗透性原则,体现学生个体情况的层次性原则,面向数学教学任务的目标性原则,构建数学思维方法体系的系统性原则,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构建相应的高中数学教学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水平。比如,在讲解x+y=3,求x+3y的最大值这一题目时,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上述原则构建适宜的数学教学模式,如“一题多解”式的目标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设置x,y分别为cosβ,sinβ,然后对题目中所求的x+3y进行替换,将其转化为cosβ+3sinβ,然后再对其进行具体的求值。此外,还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求解,用直线与圆的截距及其位置关系解答此题目。通过这种目标明确的教学讲解,学生能够很容易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探析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许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涌现出来,新授课教学模式、讲授模式、习题课教学模式、发现模式、自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参与型教学模式、概念教学模式、类比教学模式、启发教学模式,以及掌握模式等都是比较新颖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开放式教学模式及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探析。

(一)构建开放式数学教学培养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答案不唯一类型数学内容而言,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数学知识能够有效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自身特性,其比较灵活,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中,多采用渐进方式解答相应的数学题目,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学习集合的知识时,假设A={a},B={a,b,c,d},求A∪B和A∩B。在讲解此问题时,可以对问题的设问方式进行重置,将其改变为如下开放性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如果A∪B={a,b,c,d},分别求A、B,并写出其可能存在的所有形式。如果A∩B={a,b},分别求A、B,并写出其可能存在的所有形式。通过设置这种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构建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二)构建分层数学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设置分层式的备课方案、分层式的课堂教学、分层式的作业模式、分层的辅导方式及分层的测试模式来构建。分层数学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分层数学教学模式,需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均列入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水平、不同等级的学生掌握其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点。

四、结语

高中数学教学培养模式众多,每种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灵活选择适宜的数学教学模式,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促进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敏.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之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10.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探究 篇十

学习高中数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在课业繁重的高中时代,低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探析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值得深思的主题。

二、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并进

教师备好每节课,学生进行预习,这两项的结合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一个关键点。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前的准备决定着课堂上能够取得的效果,教师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要进行预习,标出有疑问或是不懂的地方,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并且跟上老师的思路,不至于一头雾水;或者老师也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堂上师生将配合得更好。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才会轻松、顺利、有效地进行。

2.加强师生课堂互动

课堂不只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也是学生表现的地方。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讲得精彩,学生又能真正地参与其中,充满活跃的气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分组交流讨论,师生合作探究等等,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再给出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感性认识。

3.教学手段多样化

11.浅谈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感受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意义 原则 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下面我就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谈一些感受。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之中,教师对问题进行安排,学生独立的去寻求数学问题的答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与学生的个人能力相适应,通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讨论和探索,得出问题的正确解决方式,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提高,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语言和思维得到综合性的发展。在教学课堂中,使用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使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新学习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不断对阶梯模式和解答方法进行探索,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性思维不断提高。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面参与。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参与形式,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用问题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激发探究欲望,拓展探究空间。

3创造性原则

创设性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兴趣进行学生,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上的差距,完全依照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按照课程要求设计合适的问题,设定合理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思考问题,并自己解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问题解决者这一角色,以此让学生产生兴趣,产生创造性的思维,进而让学生自己积极的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去。

三、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1循序渐进、分层展开

虽然师生在态度上较为一致地认同数学探究教学,但实际行动却明显滞后。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表现为接纳、渗透、融合、反思、调整等相互关联的阶段。探究教学要成为数学教学的自觉行为,必然要经过这一逐渐,转变的过程。多数情况下,教师所设计的探究活动内容只适合部分较优秀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而是旁观别人的探究成果。数学探究教学必须在广泛参与的层面上展开,探究任务要针对所有学生提出。在现实的教学环境条件下,较为可行的办法就是采取分层次展开的方式进行。

2创设最佳的探究性问题情境

成功的探究性问題情境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法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出难度适中、情境清晰,有一定可探性的探究性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可以采用复习创设、提问创设、讨论创设、作业创设、小论文创设、社会调查创设、参观访问创设等。通过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分析学生解决所创设的问题时可能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创设的问题要层次清楚、指向性强,以扫清解决问题时的负迁移。

3大胆猜想、开拓创新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对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进行考查,从中寻找可能存在的规律,将这种认识加以推广,并形成一般性的结论,许多重要的数学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猜想得到的。数学猜想是根据已知数学条件和数学原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的推断,是一种探索性思维。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情景让学生对问题的条件与结论,拓展的走向、解题的思路等作出猜想,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独创意识。

4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探究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从而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只会套用公式。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的探究,主动探究包括:(1)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地观测或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思考;(2)直接提出问题并通过描述已学知识与所发现的问题,从而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3)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对问题解答的猜测和假设;(4)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检验、假设或收集必要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假设;(5)做出合乎逻辑的决定并进行合理的评价;(6)将个人获得的信息组合为一个连贯的解答,并与他人交流,考虑他人的评价。

在主动探究教学结束时,学生应该能将已有的解答应用于新情境;将新的解答应用于已有的情境。如果教师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合理地应用此种教学模式,可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具体的自然科学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教学应该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之,探究式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身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习的主导。探究解题思路,探究学习方法,通过师生交流、生生沟通,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选习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打破常规思维,寻求解题捷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过程,学生才会真正发现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才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刘平.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1(02)

12.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篇十二

高中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多, 内容也更加丰富化,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进行教学[1]。探究式教学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 更加注重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探究式教学法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授一些原理和概念知识时, 通过给学生任务或者事例等,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发现中的问题, 并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自主的思考进行研究, 最终找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于, 其以学生为课程的根本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只需发挥主导的作用即可[2]。通过该种形式的教学, 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于其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一) 合理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意义教学论指出, 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那么如何实现意义教学呢? 首先需要教师通过合理情景的创设来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知识或者事物感兴趣, 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学习上。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 创设较为合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好奇心和积极性的目的[3]。例如,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教学中,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公式, 但是其对于公式的推理和由于了解较少, 数学思维也无法得到提高。因此, 教师可以创设合理情景, 让学生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知识的掌握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等比数列公式的推导, 继而得出本节课的结论。此时的情境创设可以以问题的形式, 如“请同学们解决这一个问题。”或者以引导的方式如“同学们觉得这个例题应该怎样解答呢?”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得到知识内容,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二)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情境创设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首要步骤,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学生已有的观点, 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和动力。而在此之后, 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调动, 思维已经开始活跃起来。教师在这段时间如果以过多的参与或者直接的引导为教学主要形式, 则又会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4]。因此, 在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后, 教师必须要给与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的空间。这一点对高中数学教学而言显得尤其重要。数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视, 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探索的机会以培养其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例如,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形成系统,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 “同学们知道函数和集合具有怎样的联系吗?”以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 三) 教师适当的引导促进教学

探究式教学法属于创新性教学法, 其以学生为中心, 但是并不是说教师要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同时教师也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5]。因此,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谈论的进度、深度等内容进行仔细的观察, 在学生思考方向出现偏差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扭转其思维的方向。例如, 学生在思考圆柱体的相关概念时, 部分学生经常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概念相互混淆。此时则需要教师给与适当的提点, 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需要教师合理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同时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适当的引导。当然, 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中, 教师还必须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应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提高患者的自主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的能力, 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简要对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的概述, 然后就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滕绍波.课改后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35:144.

[2]王晓亚, 刘秀艳.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函数概念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3, 04:152-153.

[3]姜莉莉.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10:194.

[4]崔志.浅析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0:93.

13.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篇十三

教学活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数学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数学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数学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受到数学教学理论、教学手段、社会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总结经验,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教学模式,常见课型有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下面就这三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做简要说明。

一、新授课教学模式

1.新授课中概念课常用的教学模式:导入→探究→归纳→形成结构→巩固练习。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主张知识结构网络化。即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索,找出共性,加以概括归纳,形成概念,并对知识结构网络化。这种方式对揭示知识规律,认识知识本质有很好的帮助。

新授课的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新授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实例式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设疑式导入等。例如:在讲《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这一节时,运用新旧知识类比导入,依次引导如下:

(1)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2)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3)当直线与平面相交时会是怎样的情形?

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在内在的驱动力下,就会积极思考、探索,教师再通过画图和学生共同探究归纳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并确定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最后举例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策略,增强反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应该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不自觉地对知识体系中蕴涵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2.新授课中性质、定理课常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发现→归纳猜想→理论证明→知识应用→练习反馈。

二、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常用教学模式: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提高习题课质量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通过自己做题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习题应以变式题为主,变式训练可采用如下方式:

(1)一题多问式,这种题型能使学生系统地对基本知识点做归纳,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

(2)一题多解式,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超越常规,提出多种设想和解答,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3)一题多变式,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尝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题、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形,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4)多题一解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课教学模式 复习课常用教学模式:复习→交流→概括→练习。

传统数学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做题。新的教学模式强调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其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复习时重在类化、系统化、概括化,并且可以和前几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如让学生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校正错误,写出归纳小结等,然后课上交流。交流形式可多样化,如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或错例分析交流等。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维建构等。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己学会和悟会的,因此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亲自经历这些过程。

14.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篇十四

我校 《高中数学教学中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的课题,现将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数学素养,应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研究。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众所周知,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弊端: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及教材的组织等。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学生厌学、学习主动性差、无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课题组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学案”教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案”教学法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学习方案。“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通常要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由教案走向学案”的教学模式,并已经进行了探索。“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知识要点:包括学习目的、学习重难点和本课内容简析。通过不长的篇幅,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以及在自学时,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学了这课内容后,可以让自己学到哪些新的知识等等。

自学过程:包括复习引入、新课和例题讲解等。根据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不同的引入,引入可以和课本相同,也可以选自课外,但关键要简单易懂,生活化,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对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内涵的处理上,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

运用能力训练: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小结与反馈: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二)学案的组成

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一般新授课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阅读思考等部分。设计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录、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复习课学案的编写应体现专题的特点,其内容应包含下列四大要素: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技能训练。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就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可能自主地对知识体系、线索进行较完整的概括,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让学生做学习笔记,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

公理、概念和定理:基本公理、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内涵:公理、概念和定理的推导和实例;二是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外延: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变形、性质和推论等;三是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应用。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

运用能力训练 :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探究:①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②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③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④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⑤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⑥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三、怎样开展好学案教学的探索: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那么教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课题组认为:

1、熟悉新课标的要求(备课标):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必须并理解熟悉,否则就不会形成对学生知识的明确指导和促进。

2、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备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从特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3、充分组织教学素材(备教材)

立足于课本,同时教师也要大量寻找教材之外的教学材料,科学设计,并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有所见,有所思,有所得。

4、思想与方法的融合 数学课堂对学生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所以在学案设计时就要立足与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融合,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们的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全体课题组长进行理论学习,重点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和有关学案教学的理论;

2、积极宣传利用学案来进行教学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学案进行主动学习的热情;

3、集体备课,参与学案的编写;

4、实施学案教学;

5、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即使调整、完善学案教学;

6、对学案进行汇总、修改和完善;

7、对学案教学的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并不断深入研究。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基础知识: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如反函数求法,学生概括为:

1、原来函数的定义域

2、用y来表示x,并判断是否为函数。

3、交换x、y。这是一种很简便高效的学习技巧。

运用能力:采用问答、探讨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如研究反函数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会在是不是每一个函数都有反函数的问题上提出不同的意见,经过探讨,发现这个定义是一个构造性的定义,在定义中已经指出按照定义不一定能求出任何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所以不是任何一个函数都有反函数。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下一篇:防渗漏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