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生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6-18

在花生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8篇)

1.在花生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一

在全县烤烟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副县长xxx

(2005年3月2日)

同志们:县委、县政府今天召开这次会议,是在2月**日全县农业生产工作会后,又一次专题研究烤烟生产工作,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烤烟生产工作的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必将对我县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烤烟是我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我县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一项农业优势产业。它的兴衰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影响着加快全县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烤烟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会议议程安排,我就如何抓好2004年的烤烟生产讲三点意见。

一、2003年烤烟生产的简要回顾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科技兴烟的各项措施,坚持科学规划、择优布局、合同种植,加大投入,强化漂浮育苗、宽行窄株、啤酒瓶定位环形施肥三项新技术和地膜烟的推广,努力抓好培育壮苗、适时集中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封顶抹芽等工作。同时,以提高烟叶级别纯度、等级合格率为重点,以提高烟叶质量为目标,坚持成熟采叶、科学烘烤和分级扎把、统一眼光、平稳收购的原则,全力抓好烤烟收购及后期田间管理工作,克服了前期严重低温、移栽期严重干旱、中期连续低温冷涝、后期持续**多天高温干旱及严峻的周边收购形势的影响,完成烟叶收购总量*.**万担,总产值****万元,均价每斤*.**元(不含下柠四),上等烟比例达到**。回顾今年的烤烟生产收购工作,由于指导思想明确,认识统一;政策对路,措施具体;领导到位,督促有力,基本实现了年初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二、2004年烤烟生产思路及主要措施

尽管今年我县烤烟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同全市其他好的县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在气候等自然因素上也还有相当不利的一面。对于这些问题,各级各部门必须通过进一步落实科技兴烟各种措施来加以解决。

2004年是实现我县烤烟“三年再创辉煌”的最后一年,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年。能否进一步提高烤烟生产水平,巩固和发展烤烟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行动、措施及相关政策。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兴烟观念、质量标准观念、市场竞争观念、利益兼顾和互惠互利观念,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抓好烤烟生产及收购每个环节的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2004年烤烟生产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稳定种植规模,注重科学规划、择优布局、规范种植、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合同收购、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确保实现我县烤烟“三年再创辉煌”的目标,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目标任务及总体要求:全县规划种植烤烟*****亩,完成收购总量*.*—*万担,实现收购总产值****万元左右,平均单价达每斤*.**元以上。具体任务是:麟凤乡*****亩,完成收购量***万斤、收购产值***万元;三桃乡****亩,完成收购量***万斤、收购产值***万元;长安乡****亩,完成收购量**万斤、收购产值***万元;罗布乡****亩,完成收购量***万斤、收购产值***万元;双河乡****亩,完成收购量**万斤、收购产值***万元;水田乡****亩,完成收购量**万斤、收购产值***万元;扎西镇****亩,完成收购量**万斤、收购产值***万元;石坎乡****亩,完成收购量**万斤、收购产值***万元;庙沟乡****亩,完成收购量**万斤、收购产值**万元;高田乡****亩,完成收购量**万斤、收购产值**万元。要求上等烟比例达到**以上,中等烟比例达到**以上,下等烟比例控制在**以内;全县收购烟叶综合等级合格率达到**。同时,对上柠

四、下柠

四、中下杂

二、上杂

二、上杂

三、青黄

一、青黄二等*个低次等级别的烟叶和杂劣品种烟叶不予收购。

(二)主要政策。

1.生产扶持政策。2004年,烤烟生产投入主要采取县烟草公司投入主、县财政补助为辅、烟农适当增加投入方式进行。县烟草公司按每亩**元的标准全额划拨到县烟办,由县政府统一安排到烤烟生产的各环节。对烤烟生产所需专用化肥及相关物资,我们的初步设想是:钾肥和复合肥由烟农自筹资金购买;磷肥、饼肥、烤烟种子、地膜、营养袋等实行无偿供给。不再安排资金进行烤房改造。

2.奖惩政策。一是继续实行烟税与财政补贴挂钩的办法,各种烟乡镇务必要通过抓好烤烟生产,以完成既定烤烟税收来弥补扣减部分财政补贴。超过部分烟叶的农特税,实行**返还给乡镇。二是严格兑现奖惩。全县以***万斤为考核基数,完成考核任务的,每担烟奖励*元;超考核基数

部分,每担烟奖励**元。未完成考核基数的,每少*担惩**元。凡上等烟比例达到**、上中等烟比例达到**、下等烟控制在**以内的,每担烟奖励*元,但其中一项未达到这个标准的都不计奖;在完成考核基数的情况下,上等烟比例每超*个百分点,每担烟奖励*.*元;上中等烟比例每超*个百分点,每担烟奖励*.*元;下等烟每下降*个百分点,每担烟奖励

*.*元。反之,上中等烟比例每下降*个百分点,每担烟扣*.*元;下等烟每上升*个百分点,每担烟扣*.*元,直至扣完本项奖金为止。三是对各项生产措施,实行百分制考核,分*次(育苗、移栽、中后期管理)进行,考核结果为倒数第一名的在年终奖总额中惩*。四是所得的各项资金乡镇占**,村委会、村民小组占**。

(三)主要措施。

为完成2004年的烤烟生产目标任务,当前及今后要抓好以下工作。

1.认真搞好加强宣传发动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搞好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做好明年的烤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乡镇当前要把对烤烟生产相关政策的宣传发动作为一个重点,在工作中要抓住四个要点:一是要宣传2003年的烤烟生产收购工作取得的成绩;二是要宣传2004年的烤烟生产扶持政策;三是要宣传抓好烤烟仍然是目前解决农民增收不可或缺的产业;四是要宣传科技兴烟的道理,教育引导烟农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路子,提高科技种烟水平。

2.搞好择优布局,确保种烟大田面积的落实。各乡镇规划落实种烟面积,要坚持向“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倾斜,向有种烟条件和基础的村、组倾斜,向有能力、懂种烟技术的农户倾斜。严禁用陡坡地、瘦地、林边地、低洼地和零星分散地种烟。对无投入、无劳力、无技术的农户不安排种烟。择优布局必须落实到地块,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轮作、连片规模和白地种烟力度,确保轮作种烟地块达到**以上,白地烟达到**以上,**亩以上连片种烟地块占**以上。对极少量的麦套烟,要严格按*:*的规格搞好预留行。烤烟生产择优布局和大田面积落实是烤烟生产工作的基础,各乡镇务必要高度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3.坚持合同种植,合同收购。县烟司要根据近年来我县合同的执行情况,不断地改进和规范合同,保持合同的严肃性。各乡镇要结合规划落实大田面积,协助烟站做好同烟农签订合同的工作,不允许无合同种烟和签空合同的现象发生。

4.抓好时机,确保育苗、假植、移栽在最佳节令内完成。烤烟育苗统一由县烟草公司配供云**、云**两个优良品种,不得使用杂劣品种和自留种。要保证在春节前将育秧地块薰蒸结束,2月**日前播种结束,4月**日前烟苗假植结束,5月**日前烤烟大田移栽结束。确保壮苗移栽和烟株有足够的大田生长期,促进烤烟生长质量的提高。

5.大力推广地膜烟。2004年,全县地膜烟面积要力争达到**以上,样板烟要求***盖膜。各乡镇地膜烟面积具体是:麟凤乡****亩、三桃乡****亩、长安乡****亩、罗布乡****亩、双河乡****亩、水田乡****亩、扎西镇****亩、石坎乡***亩、庙沟乡***亩、高田乡***亩。同时,大面地膜烟必须解决好盖膜粗糙、质量差等问题。

6.加大漂浮育苗技术的推广力度。2004年,我县计划推广漂浮育苗技术种烟*****亩,其中:麟凤乡****亩、三桃乡****亩、长安乡****亩、罗布乡****亩、扎西镇****亩、双河乡****亩、水田乡****亩。

7.保证投入,指导烟农合理施肥。烤烟生产投入采取烟农自筹、企业补助、金融部门贷款等多渠道解决,保证每亩**公斤复合肥、**公斤钾肥和**公斤磷肥、**公斤饼肥、****公斤厩肥的施肥标准,并结合土壤实际指导烟农合理施足施全烟株生长所需肥料。

8.抓好各项科技兴烟措施的落实。一是垄面垄高必须规范,坚决杜绝平板烟、毛窝烟和走杆烟,做到每亩地种烟密度不超过****株。二是移栽时必须浇定根水,移栽后及时查缺补塘,除草追肥。三是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要合理扫除脚叶、适时封顶打杈、做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努力提高烟叶内在质量。

9.大力做好示范样板工作。示范样板是提高烤烟种植水平,推动大面生产的有效措施,各级要将样板示范作为抓好烤烟生产的重要措施予以落实。明年,全县拟办*****亩标准化示范样板烟,县烟办、烟司要努力争取省、市“优质烟”示范指标。各乡镇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每人必须承办***亩高起点、高标准的示范样板,并坚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样板烟地块必须连片且原则上是白地,并保证***盖膜。

1*.加大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烤烟生产科技含量。各乡镇和县烟办、烟司要针对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各个环节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各级干部变成懂技术、会操作的行家里手,进而指导烟农落实好各个环节的生产措施。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为确保抓好2004年烤烟生产各环节的工作,县委、县政府仍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烟办、县烟司和烟草专卖局、县财政局、县农行、县供销社、县信用联社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烤烟生产领导组,并下设办公室于县烟办。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和办公室,切实加强对烤烟生产的领导。同时,继续实行烤烟风险金制度。县烤烟生产领导组成员和县烟办、烟司领导干部,每人交风险金***元;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副乡镇长和烟站站长,每人交风险金***元,由县烟办统一收存,到2004年底根据烤烟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惩。要继续实行领导联系村制度。县四套班子领导联系重点乡镇;县烟办、烟司领导每人挂钩联系一个乡镇;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联系一个村。县烟司要转变作风、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职工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生产指标、生产措施与职工工资挂钩。各乡镇要把烤烟生产任务分解到人,做到包村包组包片负责,各责任人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各项生产技术措施的落实和专用物资的到位,保证烤烟生产顺利进行。

同志们,认真抓好2004年烤烟生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烤烟产业是我县经济工作的大事,各级各部门要以对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组织纪律,上下一致,精诚团结,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2004年烤烟生产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2.在花生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二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把辽宁的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进一步坚定这样的决心, 辽宁一定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辽宁教育一定要走在全国前列。

在今天的会上,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大家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落实。

这次会议上, 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希望全省上下都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教育公平取得明显成效。

(一) 基础教育取得了新进步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完善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940所, 改造960所城区薄弱学校, 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农村寄宿学生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大力推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 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规模,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位于全国第六位, 改革高中招生办法, 实现省重点和示范高中指标到校85%以上。十五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高出全国平均年限1.7年。

(二) 职业教育实现了新跨越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国家级中高职实训基地104个、省级中高职实训基地221个, 完成7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74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设, 建成51所农村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 推动9大类22个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优化中职学校布局, 由917所调整到492所, 扩大了校均规模。职业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了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 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

(三) 高等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了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和规模发展任务, 全省拥有107所普通高校, 其中本科院校达到63所, 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位,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五年为国家和省输送高级专门人才105万。狠抓了一、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省属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国家级科技平台24个, 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高校高端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四) 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进展

高校与1000多个国外一流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 开展学术交流和访学进修活动。先后组织30期, 累计达450名高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到世界名校培训、做访问学者。目前, 来我省留学人员达到1.3万人次, 遍及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 学历留学生达到5200多人, 来华留学规模按省位列全国第四位。

(五) 教育民生工程有了新成效

不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了完善的大中小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政策体系, 实行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的“宏志班”政策, 建立高中助学金制度, 对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 在高校设立了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 实行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费临时补贴, 5年累计190万人次的学生受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 平均就业率达到90.7%, 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使4.7万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040个。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校招生考试, 近五年累计录取118.2万人。

教育的大发展,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奠定了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 增强了全省的综合竞争力,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全省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在这里,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努力实现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都提出了要求, 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也写得十分明确。这里, 我只强调几个重点。

(一) 推动学前教育规模化发展

学前教育关系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每个家庭的未来希望。

近些年, 我们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数量偏少, 规模偏小, 水平参差不齐, 政府管理和调控难度较大, 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 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而要实现规模化, 就要推进连锁发展。只有连锁发展, 才能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才能提高标准, 统一标准;才能吸引社会投资, 增加数量;才能使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帮助。

实现学前教育连锁发展有三条出路:一是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优质幼儿园, 通过资产收购、参资入股等多种方式, 兼并整合弱势幼儿园。二是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志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企业投资幼儿园建设, 并实现网络化。三是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幼儿园地产, 形成幼儿教育地产品牌。我们期盼由以上三条途径, 破解我们的难题, 走出一条新路。

幼儿教育的连锁发展, 不仅在城市可以做, 在农村照样可以做。各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务求突破,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二)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全部责任。几年来, 我们的各级领导在义务教育中是尽了力的, 成效也是明显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 就在于深化改革,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必须做到在市区范围内, 在县范围内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首先是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统一配置。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不应该也不是学校所有, 而是应在县、区的范围内, 由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校长, 统一调配教师, 统一平衡师资力量。只有校长和教师配置均衡了, 义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其次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环境条件等硬件的统一配置。必须统一标准, 统一达标。既不能高, 也不能低, 如果要提高的话, 必须同时提高上去, 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差距, 这就不可能均衡发展, 就不可能解决择校问题。

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 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及。这就是近年来, 我省一些县探索将初中集中到县城来办, 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学生和家长是欢迎的, 不仅提高了质量, 拉动了城镇化, 更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积极支持这种探索。有人担心原来建在乡镇的初中如何处置问题, 其实, 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过剩, 而是不够, 完全可以用来办好小学和学前教育, 也可以办其他教育。

(三) 实现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

高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更关注的部分。希望受到更好的高中教育是人心所向。高中教育要讲求特色, 要讲求竞争。

要达到这些目的, 就必须允许高中在市域范围内实行跨县区的统一招生。

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 有利于维护学生自由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 有利于保障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均等, 有利于提高高中的竞争力, 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我们要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 做好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工作, 激发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优质高中通过联合办学、合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四)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职业教育, 对于辽宁经济发展, 对于辽宁就业,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是辽宁的强项, 我们不仅要培养本省所需人才, 还要向省外输送人才。

现在, 我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提高水平, 提高集约化程度。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更积极、更大胆地吸引社会资本,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 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 到辽宁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学校;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和辽宁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合资办学、合作办学。

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国内外企业对办职业教育学校都有积极性, 既然有积极性, 就应该让他们去办。

大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 更能和市场接轨, 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也更能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衡量标准就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增加, 单纯由政府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下降。

(五)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决定着辽宁教育的水平, 决定着辽宁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现在, 辽宁已经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 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和辽宁全面振兴同步, 必须走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前列。

大学的发展, 首先要狠抓学科建设。这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 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15年, 省属本科高校要办好50个左右的国内一流学科, 再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 支持全省高校建设20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

大学的发展, 其次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办学校首要是办学科, 办学科首要是学科带头人。就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 全省高校要新增院士5人左右, 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左右, 新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左右。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富有进取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团队。

大学的发展, 再次要抓好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到2015年, 由省、部、企共建15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实现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创新科技项目的新突破, 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民族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 认真负责地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三、对今后工作几点要求

加快发展教育, 我们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委、市政府、省直各部门、全体教育工作者, 都要用战略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教育, 切实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制定规划, 明确任务目标。各地要依据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结合实际, 选准改革突破口和工作重点, 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意见, 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保障措施, 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财政性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到2012年, 全省地方教育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国家核定的要求。新增的教育资金, 一定要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 把钱花在刀刃上。

增加投入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但并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深化改革,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增强活力, 以改革破解难题。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扩大开放, 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一切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办好辽宁教育。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助学体系。这就是要建立起对城乡生活困难家庭的子女, 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直到高等教育, 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 全面覆盖的扶困资助政策体系。不仅要管学费, 还要管生活费。我们必须坚决做到, 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 绝不因贫困而失学, 绝不因贫困而失去尊严。

四是要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格加强教师管理,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定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推行校长职级制。要完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建立大学校长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评价考核制度。

3.高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田欣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团结奋斗,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多方面严峻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省教育事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拓展事业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工作实效,教育事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是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以校长公选、教师全员聘任和绩效分配为核心的“三制改革”不断深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立了“以县为主,州市统筹,定期拆除,分期拨款,先拆后补,奖励先进”的危房改造新机制,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全省各地排危积极性高涨,排危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开展了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在4个州市共计安排20万平方米建设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住房不足问题。组建了5个省级、4个州市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提高了高校生均经费标准,加大了呈贡高校新校区财政投入力度,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是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新增5个“普九”县,全省“普九”县已达126个,“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4.7%。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602万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210万名寄宿学生得到生活补助。中等职业在校生总数达到41.39万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1∶0.83。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6.7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17%。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累计竣工11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52.5亿元,先期开工建设的4所高校已入住学生1.7万名。

三是稳定局面得到有效维护。切实加强在招生、收费等环节上的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加大了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临时生活补助,有效缓解了因物价上涨给学生带来的生活压力。及时采取措施,做好思想疏导、政策宣传和解释说服工作,教师罢教事件、大学生聚集家乐福抵制法货事件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全省教育系统的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收获,大家流下的汗水结出了硕果。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教育事业新突破

当前,我省的教育事业已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如何,决定着教育事业能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促进教育事业不断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刚才,田欣同志已对今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田欣同志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抓好落实。对做好2009年工作,我再提四点要求。

一是保稳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之年,保持教育系统安定局面,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一要确保教师稳定。要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2009年元旦收假第一天,光荣省长就主持召开会议对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部署。目前,省里已在制订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好事办好。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解释、说服工作,保持教师队伍稳定。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坚决防止因要提高教师待遇而出现乱收费、乱摊派、乱招生等现象。二要确保大中专毕业生顺利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社会和谐和稳定。2008年的最后一天,光荣省长工作调研的问题就是就业工作,2009年省政府印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20项措施。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近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据估计,历届未就业的毕业生还有近4万多人,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用足现有政策,用好新出台的政策,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做好服务。要积极挖掘潜力,扩大容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要积极制定毕业生继续升学攻读研究生和双学位、实施“准就业”制度、鼓励高校等事业单位扩大招聘数量、扩大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作力度,最大限度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今年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水平的目标。三要确保学校安全。要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提高师生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防止发生恶性事件;加强学校食品、饮用水安全工作,防止发生中毒事件;加强校园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防止发生校舍倒塌和交通安全事故。

二是推改革。要破解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一要推进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素质教育虽然已抓了很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上风。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是“身体越来越胖,体质越来越差;书包越来越重,视力越来越差;压力越来越大,快乐越来越少”,实在令人担忧。去年以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切实采取措施,制定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减负”工作要注意:减负要适度,不能矫枉过正,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减负”不减质,不能因“减负”而降低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减负”要配套,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使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考评制度改革等相互配套。“减负”要统筹,全省上下要“一盘棋”,要“一刀切”,防止相互攀比,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减负”工作既要区别对待,但又要统筹协调。“减负”工作必须科学合理,努力做到让学生舒心,让家长放心,让教师安心,让社会满意。二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贯彻落实《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要实现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的目标,今年就必须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策略一是扶优扶强,让一部分有规模、质量好、就业率高的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以此带动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作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企业的发展带动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实现产学研的互动,并通过专业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按照“东帮西、城帮乡、强帮弱”的方式,积极推动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三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省委、省政府如此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按照今天会上签订的《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强基础设施、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四要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和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投融资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鼓励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促发展。一要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紧抓住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契机,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积极破解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努力实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抓住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投入,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机遇,按照光荣省长“危中寻机,危中转机”的要求,及早做好项目规划方案,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反映我省实际,争取得到更大的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抓住原材料价格下滑的时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当前,我省招商引资是红红火火,可招商办教却冷冷清清,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吸引力不够,现有鼓励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新的优惠措施又十分缺乏。二是“一视同仁”难以落实。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现有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做大做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兴办民办学校,促进我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扩大民办教育在全省教育中的比重。同时,要针对当前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三要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学校办学不能“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必须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风格。要向改革要质量,向创新要特色。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强化教学管理,鼓励名师、教授上讲台,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定要从严管理,从严治校,从严治学,以质量促发展。

四是抓重点。一要抓好“两基”攻坚。按照规划,今年是我省“两基”攻坚的最后一年,一定要确保3个未“普九”县完成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两基”攻坚的目标。已完成“普九”的县,要继续下大力气做好巩固提高工作。二要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办人民放心的教育。当前,在我省64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中,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就有近300万平方米。危房不除,教育不稳;危房不消,政府不安。从今年起,省委、省政府已决定用3到5年的时间,全面排除现有中小学D级危房。省里已成立了以田欣同志为组长、我和建方同志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各地也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落实责任,不能把教育优先发展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用“真金白银”来优先发展教育。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如何在资金、项目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机制、用足政策,实现全面排除中小学危房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同时,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联系,积极反映我省解决中小学危房的思路和拟采取的措施,争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三要抓好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今年是新校区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按照目标,要新开工面积3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达到50亿元。各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多渠道融资力度,加快老校区资产的处置进度。省级有关部门和昆明市要按照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争取在今年3月前完成第一批老校区资产处置交易,并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第二批老校区资产收储工作。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原材料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加快工程进度。工程建设一定要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建设过程在阳光下运行。四要抓好经费管理。当前,国家和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用于教育的资金数量逐年增长,去年,仅中央和省安排的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以及农村初中工程、寄宿制学校工程等建设资金就达10多亿元,若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专项资金,总量可达到数十亿。要确保各项经费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老百姓的教育负担,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阳光。

同志们,今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强的责任感、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去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收获成功,用实际行动迎接建国60周年的到来,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在全市粮食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四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任务,推进粮食生产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抓好今年全市粮食生产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正确把握当前我市粮食生产形势

2011年,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取得了“八连增”的可喜成绩。一是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达到609.2万亩,粮食总产量23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9%和3.8%,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双增长”目标,也是近年来粮食增产幅度最大的一年。去年,我市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南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资阳区、赫山区成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二是高产创建工程取得成效。组织实施水稻、油菜、花生等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19个,建立高档优质稻基地80万亩,全市优质稻播种面积达到485万亩,双低油菜播种面积占油菜总面积的98%以上。水稻直播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早稻直播面积40.1万亩,比上年减少38.7万亩,下降38.7%;晚稻除零星丘块外,基本杜绝了直播。赫山区成为全省水稻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县,南县茅草街镇、资阳区沙头镇、桃江县石牛江镇成为水稻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乡。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在中央连续多年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全市上下抓粮食生产的认识更加统一,措施更加有力,服务更加到位,特别是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民种粮热情高涨,种粮大户明显增多。去年全市承租3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6329户,比上年新增1130户,其中1000亩以上的53户,万亩以上的5户。南县农机局局长陆中文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文湘桃、刘进良被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王雪光等21人被评为全省先进种粮大户。四是粮食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通过开展高产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粮食生产效益得到提升。全市19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区亩平产量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早稻平均亩产463.1公斤,晚稻495.5公斤,油菜167.8公斤,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80公斤、70公斤、60公斤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我市去年的粮食生产工作成绩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我市粮食生产水平已总体上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具备了抓好粮食生产的很好的基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市粮食生产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粮食总产不高,商品率偏低。多年来,全市粮食总产量一直维持在200多万吨,商品粮总量在100万吨左右徘徊,粮食商品率不足40%。加上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投入不断攀高,粮价的提升始终无法赶上生产成本投入上涨的幅度,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不高,拉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二是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较低。这几年,我们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粮食生产的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但仍然明显落后于实际需求。一些缺水少水地区、易涝易渍地区、边远高寒山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基础设施亟需加强。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水平低。虽然我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多,但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滞后,与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四是科技水平低。我市的粮食生产虽然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与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不高,科技种植水平偏低。

粮食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发展粮食生产,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党委、政府层面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今年全省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守盛省长再次重申“米袋子”由他负责,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之多、要求之严、措施之硬为历年之最。因此,我们切不可在粮食生产“八连增”的成绩和荣誉面前沾沾自喜,一定要把形势分析得更透彻一些,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真正做到思想不麻痹,政策不减弱,工作不松懈,投入有增加,措施有创新,确保今年粮食生产在“八连增”的高起点上稳中求进。

二、进一步明确重点,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今年我市的粮食生产起点高、任务重、压力大,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开展水稻生产“三项行动”(扩大双季稻面积、严格控制水稻直播、推广机插秧),进一步完善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措施,合力推进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1、稳定播种面积,确保粮食总产稳中有增。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目标任务是610万亩,总产稳定在230万吨以上,新增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000户。一是坚决压“单”扩“双”。今年全市要压缩一季稻5万亩,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489万亩以上。赫山区、资阳区、沅江市、大通湖区双季稻率要达到95%以上,高新区、南县达到90%以上,桃江县达到70%以上。通过水稻压“单”扩“双”,全市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湖区、丘陵区主要公路干线双季稻适宜区,南县、桃江县部分重点乡镇都要实现双季稻全覆盖,安化县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尽量扩大双季稻面积。二是严控水稻直播。今年全市水稻直播面积控制在16.9万亩以内,比去年减少60%,同时要坚决杜绝晚稻直播,争取到明年基本消灭直播。三是加快旱粮发展。丘陵区、山区等一些因自然条件原因不宜种植水稻的区域,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旱粮生产。根据省政府的统筹安排与产业布局,要在这些区域重点发展玉米、红薯、大豆等旱粮生产。特别是安化县和桃江县,要在完成新增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任务的同时,扎实开展好农业部、省农业厅实施的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工作。

2、突出科技支撑,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我们要把握政策机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打好农业科技这张牌,重点实施好今年粮食生产的“五大工程”。一是高产创建工程。通过高产创建活动这个平台,抓好水稻集中育秧、合理密植与安全齐穗等三项关键性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水稻产量。二是良种工程。湘米产业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路径图就是奏好“三步曲”,即“好种产好谷、好谷出好米、好米卖好价”。要依托湘米产业工程,积极推广良种良法,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全面提高粮食质量。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程。进一步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农技干部在推进粮食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组织、指导、服务作用。四是农科技培训工程。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充分整合部门资源,广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种粮大户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种植水平。五是院企对接工程。引导和鼓励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3、接长产业链条,加快粮食产业化建设。一是抓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鼓励以整村、联村为单位进行土地流转,推进粮食生产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今年重点扶持承包耕地面积30亩以上、200亩以下的种粮大户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同时抓好100万亩高档优质稻订单生产基地建设。二是抓加工。发展粮食加工业,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促进粮食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培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口口香米业、卢青年米业、粒粒晶米业、克明面业、油中王食用油等一批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抓品牌。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竞争力。要继续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进一步推动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品牌建设,争取培育一批知名度与美誉度更高的品牌,全面提升我市粮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强化服务体系,注重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粮食生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分工合作。要加强粮食专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发挥其生产示范带动作用,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降低病虫危害损失。要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水平,重点突破机插秧的品种搭配和秧苗病害防治关,抓好机插秧专业合作组织早稻集中育秧管理,解决因劳动力短缺而出现的用工矛盾与农时矛盾。要注意引导水稻耕种收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粮食生产的各项保障

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是行政首长负责制,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上下协同、层层负责,通力合作、保障落实。

1、要落实责任。强化行政推动,市政府将粮食生产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进一步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状。特别是各区县(市)要实行

“四个一”制度,即每个县级领导负责指导一个乡(镇)的粮食生产、扶持一名承租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指导创建一个千亩以上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在示范片内指导种好一丘以上高产指挥田。其他各级各部门都要把粮食生产摆在“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要加大投入。市政府继续实行粮食生产奖励政策,增加粮食生产奖励资金,对粮食生产先进区县(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各区县(市)要认真落实粮食补贴等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全部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农资综合补贴增加部分重点用于发展集中育秧和扶持种粮大户。各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职能,积极整合资金,切实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同时,要发挥金融机构、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粮食生产发展。

3、要强化督查。继续实行粮食生产问责制度,以粮食生产各项政策落实程度和工作推进力度为重点,认真抓好工作督查,对在督促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发出督办函或督办卡,责令限期整改到位。对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领导不力、措施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对水稻直播控制不力、集中育秧任务没有完成、耕地出现抛荒等行为,要严肃问责。

4、要及早抓好春耕备耕工作。“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各级各部门要把春耕备耕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抓紧落实全年粮食生产种植计划与任务。要加强农资的调运与储备,确保农资市场供应正常。要加大对假种子、假农药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农资质量安全。要深入开展送种子下乡、送农机下乡等活动,帮助农民朋友抓好春种春播。总之,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扎实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粮食生产目标开好头、起好步。

5.在冬季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五

今天的会议是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近一时期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及刚刚结束的全省冬季防火电视电话会议和市安委会第四次全体(扩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冬季安全生产工作,明确四季度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刚才,公安、消防传达了文件精神。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正视不足,超前部署,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县各部门、单位都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广泛开展了“安全生产年”活动,加强了责任落实和措施落实,不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打非”专项行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1-3季度,全县安全生产各类事故共死亡3人,同比减少8人,下降72.73%。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没有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的均衡进度之内,安全生产形势同比明显好转。这些成绩是同志们努力的结果。但是死亡人数和事故起数等硬性指标的减少不代表我县安全生产形势真正达到本质安全的高度,可以高枕无忧,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我们的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领导的要求还有距离,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还不稳固,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安全意识不到位,心存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大量存在。二是责任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安于现状,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三是生产人员规范操作不到位,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行为大量存在。四是安

全监管不到位,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屡禁不止,道路、消防等涉及民生领域还存在大量安全隐患,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搞好第四季度的安全生产工作,对于“十二五”安全生产良好开局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历来是事故的高发期,随着降温、冰冻、恶劣天气增多,容易引发交通运输事故,使我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希望大家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强化超前部署、强化监督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和追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努力保持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全面开展四季度安全生产大决战总的来看,我县各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执法行动,不乏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县公安局与公路路政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加大超限货车治理;交警队、农机局成立联合执法支队,提高了执法效率;县教育召开学校安全现场会,提高师生安全应急能力及消防安全知识;县公安局与消防大队深入开展冬季防火和“清剿火患”战役;县交通局积极完善应急预案对冬季恶劣天气及冰上安全做了提前部署;县林业、县农委抢前抓早,召开了秋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会议。此外水利、卫生、建设、各乡镇等安委会成员单位都做了大量工作,中煤龙化、华润雪花啤酒、哈飞转向器厂等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较为到位,体现了较强的社会责

任感,保证了我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下一步,我县要继续深入推进百日攻坚战活动,要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力争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取得明显成效。要针对第四季度生产经营建设的特点,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突出抓好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集中的交通运输、消防、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工商贸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要着力预防、综合施治,深查隐患、强力整治,多措并举,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要着力治大隐患、防大事故,特别是要针对一些行业(领域)年底前赶工期、抢进度的情况,严防工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交通运输超载、超速、超限及疲劳驾驶等突出问题,盯紧抓住,严格落实各项防范和治理措施。交通运输部门要针对冬雪、大风天气和节假日人流集中等特点,充分考虑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强化安全专项整治,及早合理配置运力资源,严防各类交通运输事故;要加强城乡各项基础设施的安全检查和故障抢修,认真制订和完善安全运营应急预案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供电、供水、供暖、供气设备设施安全运转。

1、全面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各乡(镇)部门要落实属地管理和部门管理原则,以隐患排查为重点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摸清隐患底数,建立台帐,查找原因,对症下药,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特别是要突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时段,开展全面、系统、彻底排查和整治隐患问题,继续实行重大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制度,并组织专家和专业人员会诊及时消除隐患。

2、全面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安全生产打非年”的工作部署,按照“四

严”、“四个一律”、“六个结合”,的原则和要求,抓住关键环节,明确打击重点,对情节恶劣、屡禁不止、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的典型非法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公开严惩,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威慑力。当前,我县沙场秩序比较混乱,野蛮施工、非法违法盗采现象严重,历史形成的沙坑警示标志较少,极易发生人员溺水死亡事故,近几年已经连续发生几起事故,影响较恶劣,下步要重点研究解决办法,把非法违法采砂作为整治重点,落实责任,加强管理,杜绝出现死亡事故。

3、全面加强交通管理工作。一要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切实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道路安全管理,要立即组织分析本地区、本部门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和暴露出的问题,迅速研究部署开展道路交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认真查找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加大治理好防范措施工作力度,确保第四季度道路交通安全。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客运车辆及营运驾驶员的动态监管,加大对客运车辆超速、超载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客运站要严格执行“三不进站、五不出站”的规定,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中开展道路客运隐患整治专项行动的成果,督促运输企业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于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严重违反交通法规,考核计分达到规定分值的,要依法撤销其从业资格。三要着力解决农村道路安全基础设施问题,要继续深化交警、农机合署办公,认真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四要狠抓交通秩序管理。全面加强路面见警率,依法从严查处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载超速、抢超强会以及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违法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4、全面加强消防工作。一要全面排查整治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火灾隐患,重点搞好人员密集场所、危险化学品小企业和农村住房三个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监控手段、整改措施和时限。二要解决普遍存在的消防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三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消防组织和设施建设,积极跟进人员的培训工作。四要提高消防自身力量与能力建设,提高单兵做战能力,加强战术战法的实施,把超高层物业管理人员作为培训的骨干加强物业逃生演练,解决商场特别是地下商场人员疏散问题。

5、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我们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和生产企业一线,要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做到“四有”:有机构监管,有人员负责,有制度办法,有保障措施。各乡镇都已经成立了安

全办,要在村屯配齐安全协管员,一定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成效

(一)严格落实管理责任。乡镇、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所属单位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特别是各乡镇长、部门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安全与生产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企业法人要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

(二)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于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要按照“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及《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要求,从严从快查处,决不姑息;对于事故隐瞒不报、谎报的,都要予以严厉查处。要加强安全生产考核工作。年末县政府要对将对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6.在集团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同志们:

刚刚XX在会上传达了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内容并对全省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了通报,再次阐明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为集团今后的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对贯彻落实此次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高度重视,会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把集团安全生产工作抓牢抓实。下面,我就集团的安全生产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守住安全红线

一是认清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日益趋紧趋严。2014年12月,新的《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贯彻了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思维,加大了责任追究的力度。2015年3月,国家安监总局印发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要求必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必须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安全管理力量、安全生产报告制度,必须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以及应急救援到位。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实施, 将拒不整改重大隐患、拒不执行安全监察执法指令等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纳入刑法 调整范围,改变日常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对未引发事故的安全生产重大违法行为只能施以行政处罚的局面。2017年12月,新修订的《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正式施行,《条例》针对物业公司安全生产职责进行明确。2018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安全生产职责、考核考察、表彰奖励、责任追究进行明确具体规定。这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第一部党内法规,是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思想的具体化、制度化。近日,省安委办正在研究制定《安徽省安全生产约谈实施办法》等文件,谋划将安全生产考核作为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的重要举措。

上述法律法规及重要文件的逐年出台,省政府确定由常务副省长分管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有责必尽、执法必严的决心和态度;安全监管趋紧、趋严将是今后安全生产工作的常态,各单位要杜绝之前的侥幸心理,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是认清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书记多次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如果安全生产出了问题,不仅个人会因追责问责而断送事业和前途,更会严重影响集团目前健康稳定的发展大局。各单位在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时要从讲看齐、为人民服务的政治高度和企业绿色发展理念的角度把红线意识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坚持一手抓发展改革,一手抓安全生产,做到安全生产与绿色发展有机统一。

二、突出重点,把握安全主线

各单位要紧紧围绕构建安全生产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等“六项机制”这一主线,着力提升集团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能力。

一是构建风险查找和研判机制,全面排查安全风险。根据集团特点,将商品仓库、自属生产企业、职工食堂、办公场所、职工道路安全等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各单位要围绕上述领域进行摸排评估,制定本单位安全风险点查找指导手册,组织开展各层级的全员、全覆盖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所有检查要落实具体责任人,有具体的检查表,形成检查记录,检查人员要签字确认,切实解决“认不清”“想不到”和“管不到”等问题。

二是构建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增强风险防控主动性。对各类食品加工厂、公司大楼、职工宿舍以及食堂等领域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分级管控制度。继续贯彻执行安全生产工作报告制度,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火灾,除向有关部门报告外,须及时编制安全事故快报逐级向集团公司报告,不得瞒报。各单位要按季度、对本单位所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并填制报表,于次季度首月15日 前和次1月底前报集团公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实行零报告制度。

三是构建风险处置和责任机制,确保风险可防可控。要加强安全队伍建设,针对不同类型风险点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科学周密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方案、期限;对一时无法完成整改的,还要落实临时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案。对检查出的各种事故隐患,要杜绝侥幸心理,加大投入,迅速整改。这里要强调的是集团一些单位厂房、生产设备老化,个别单位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舍不得安全投入,安全生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下一步要加大安全投入,不能省小钱、费大钱、酿大错,要确保各项安全措施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三、压实责任,筑牢安全防线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各单位主要领导是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安全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统揽企业发展全局时同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要定期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研究安全生产重大问题。

二是完善责任体系。要着力构建凡事有人管理、凡事有人负责、凡事可追溯责任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确保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个工作岗位。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对事故和重大隐患实行责任倒查,对履责不到位、不按规定报送事故、失职渎职的,都要进行严肃追责、从重处罚;对该查处不查处、该问责不问责的,也要严肃追责。

四、加强教育,不越安全法线

一是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各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先启动后完善、先见效后提高”的要求,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二是营造学习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媒介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普及安全生产常识;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培训,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讲遵章和处处有提醒的安全生产文化氛围。

7.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 全面总结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研究安排今年工作, 加快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昨天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 书记、省长的讲话着眼全局、立意高远, 分析透彻、部署有力,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 认真贯彻落实。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大灾之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发展, 实现“十二五”顺利开局

2011年, 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紧紧围绕“两加一推”和“三化同步”重大部署, 积极应对严重干旱和市场波动等不利影响,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 顺利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粮食少减产、农民要增收”的目标, 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农产品生产经受严峻考验。在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 通过科技救灾和恢复生产, 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影响。夏粮产量210.4万吨, 比上年增长26.1%, 秋粮产量666.5万吨, 减产29.5%, 全年粮食总产876.9万吨, 减产21.2%, 比前期预计形势要好;油菜籽产量71.8万吨, 比上年增长39.1%。据行业预计, 肉类总产量185万吨, 蛋类13万吨, 奶类5万吨, 水产品10.3万吨, 分别增长3.3%、3.9%、8.9%和17%, 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农民人均纯收入太幅提升。在第一产业增加值因灾造成负增长0.9%的情况下,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上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 确保了减灾增收。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实际增长15%, 创“七五”以来的最高增幅,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正在扭转。

———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稳定发展, 草食牲畜比重提升。蔬菜、马铃薯、茶叶、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行业预计蔬菜面积和茶园、果园面积分别突破1200万亩、400万亩和300万亩, 产量均增长7%以上, 马铃薯面积达到1124万亩, 中药材、花生等特色作物持续发展。大鲵养殖面积达到34.3万平方米, 存池29.1万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2837万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突出。初步测算, 包括茶果在内的经济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重达到46.5% (按统计口径测算为45%) , 畜牧业和经济作物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1.5个、2.3个百分点。经过多年发展, 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排位明显提升, 绿茶、辣椒及太子参等药材生产规模居金国第一, 马铃薯、火龙果居全国第二, 蔬菜即将进入全国前五, 牛、猪存栏分别排名第六和第十一位。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农产品品质结构加快改善。

———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预计完成年总产值483亿元, 同比增长28.8%, 产销衔接基、本正常。251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资产年末总额200亿元,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 建设带动原料基地800万亩, 带动农户360万户, 均比上年明显增长。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000家, 增长32%。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0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11.4%。

———农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据农业部例行监测, 全年我省畜禽产品、蔬菜、水产品平均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8%、95%和92.5%, 分别比上年提高0.1、1.5和4.1个百分点。全省未发生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农产品质量总体上安全可靠, 保障九运会工作圆满完成。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12个, 新增认证绿色食品15个, 获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5个, 19种农产品被评为贵州省名牌产品。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通过农机补贴项目新增购置各类机具12.89万台 (套) 、温室大棚68万平方米, 受益农户10.7万户, 农机总动力达到1851万千瓦。建成户用沼气13.1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231处、农村清洁工程80处, 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服务体系等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新农村建设17个“整乡推进”试点有序实施, 农垦农场4700户危房改造全部开工, 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 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各级农业部门真抓实干和农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省农委, 向全省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致以亲切问候!向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一年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全力投入抗灾减灾, 扎实抓好农业生产。召开全省春秋两季农业生产现场会, 出台生产指导意见,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组织实施1200万亩粮食增产工程、高产创建、测土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重大项目。加强农业抗旱救灾和动植物疫病防控, 抓好望谟洪灾等突发灾情、疫情的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 先后下达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08亿元, 组织技术人员30余万人次投入抗旱救灾, 完成改补种农作物180万亩。开展旱灾影响调查评估, 摸清了灾害损失, 为省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和抗旱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 组织各类农机专业服务队1590个, 完成机耕1187万亩, 机械灌溉823万亩, 机收323万亩。

二是扎实抓好项目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抓住国家高度关注和支持贵州发展的重大机遇, 按照“三个建设年”的要求部署, 深入研究谋划项目, 加大跑部工作力度, 积极争取农业部等各方面对我省农业发展的支持和投入。在省领导的直接推动下, 我省顺利与农业部签订《共同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备忘录》, 建立起部省合作共建新机制, 为助推我省特色农业和毕节试验区等区域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努力, 省农委全年共争取到位农业投资28.71亿元, 中央资金占到18.6亿元, 其中建设项目资金增长l6.7%。同时, 加快资金下达进度, 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年度项目资金下达比例99.7%, 是近年来资金拨付进度最快的一年。全省共发放农作物良种补贴4.23亿元, 兑现农机补贴资金2.78亿元。

三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组织“185农业产业化工程”现场会、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等推进活动, 实施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扶持县域特色产业建设, 着力培育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小杂粮和特色渔业等重点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种养基地, 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2个、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91个、部级园艺作物标准园14个。加大对农业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 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省级示范点23处, 新增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10家、示范基地1处, 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处, 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全国示范社。加强涉农金融服务, 化解农业企业融资困难, 省乡企担保中心贷款担保余额8.2亿元, 其中涉农担保占24%。分解落实“十大助农增收措施”, 开展农民增收补欠活动, 形成各级各部门助农增收的向心合力。

四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抓好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实施, 开展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试点, 完成年度沼气建设和清洁工程建设任务。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等体系建设, 抓好农业资源区划和环境保护工作, 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取得新进展。推进“金农工程”项目实施, 建成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农机化步伐加快, 取得“无性系良种助推贵州茶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等重大农业科技成就。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0.9万人。

五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深化农业改革开放。成功承办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第六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等活动, 组织参加成都农交会、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香港投资贸易周等展会, 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对外营销推介。加大农业“走出去”步伐, 强化与周边省市区、珠三角、台湾、东南亚等地的交流与合作, 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 抓好农业对外宣传。农业会展签约金额和外来农业投资, 均实现大幅增长。推进农业依法行政, 简政放权, 强化执法, 优化服务, 切实维护了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去年全省农业生产迎难而上, 农村经济亮点纷呈, 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为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现了“十二五”顺利开局。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上下一心, 攻坚克难, 就一定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二、坚定信心抓好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努力在“三化同步推进”中创造新业绩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抓好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对于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谋划今年工作时, 我们清醒地看到, 制约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特别是连续三年的严重干旱反映出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农产品市场价格频繁波动反映出供给能力依然不稳, 第一产业增加值因灾下降反映出农业现代化步伐依然缓慢。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 农业担负着更加繁重的任务, 也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特别是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外流、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及市场环境难以预料等, 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这是不确定性的一面。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农业发展的利好因素, 国家和省继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水利、能源、交通、信息等环境条件逐步改善, 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等等, 都是我们抓好农业工作的基础保障和强大动力。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 对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周密安排, 为我们抓好农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估计多种复杂因素、切实做好应对准备, 更要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条件、科学谋划今后工作, 坚定信心, 加倍努力, 千方百计夺取今年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012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两加一推”、“三化同步”为统领, 以“稳中求快、提速增收”为目标,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强化农业基础支撑,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努力完成“保供给、调结构、促增收、强基础”四大任务, 并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稳中求快、提速增收”, 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和农业发展内在要求, 在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的基础上, 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力度, 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总产量1150万吨、肉类总产量200万吨、油料产量77万吨;经济作物比重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产值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建成农村户用沼气8.5万户;农机总动力达到2000万千瓦。

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近年我省在推进结构调整、培育重点产业上, 措施有力, 成效明显, 但也存在地区不平衡、进展不够快的问题, 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还没有充分发挥。去年以来, 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推进结构调整的会议, 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 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 省农委组织了专题调研, 拟订了粮经作物结构调整初步方案, 争取在三四年内使全省经济作物比重达到60%。今年是推动新一轮结构调整的起步之年, 要力求首战成功。一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努力挖掘资源潜力, 有效提高复种指数, 巩固烤烟、油菜等传统经济作物面积, 扩大蔬菜、茶叶、精品水果、中药材、花卉、核桃、油茶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面积, 积极发展饲草料和绿肥等作物。今年增加蔬菜种植100万亩、中药材50万亩, 新建茶园60万亩、果园50万亩。要调整粮食内部结构, 调减陡坡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 加快“望天田”水改旱进程, 增加马铃薯等夏粮面积, 加大菜用马铃薯、酒用高梁、薏仁米、苦荞等兼用高效粮食作物, 促进粮食产品的加工流通增值, 提高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益。增加菜用马铃薯和酒用高梁面积各90万亩, 减少玉米种植面积200万亩、小麦67亩、水稻50万亩。二是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全省畜牧工作已在安顺召开, 有关工作已作初步安排。在此, 结合结构调整再强调一下, 要保持种养业齐头并进、实现“六畜兴旺”。重点是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 稳定生猪生产, 加快发展香猪、大鲵等特色养殖, 实施好“千万只肉羊工程”、“千万头肉牛工程”、“5511工程”等项目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 力争全省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确保养殖业持续较快发展。完成草地建设80万亩、冬季农田种草120万亩。实施牛羊杂交改良58万头和50万只, 推广杂交猪1900万头、良种禽1.1亿羽;完成水产品产量12.5万吨, 大鲵存池40万尾。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要根据新的目标修订全省农业发展有关规划, 抓紧编制实施《县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指导各县选准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突出解决生产规模、产业聚集和服务配套问题, 每个县重点发展二至三个农业产业。按照集中资源、逐个突破的原则, 今后省农委的各项资金投入, 都将向这些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倾斜。

(二) 力争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提高。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始终是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连年受灾、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尤其不能掉以轻心。当前, 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不仅是省内安全自给的需要, 也是全国宏观环境的需要。我们要坚持抓好粮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保障粮食生产不滑坡、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一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要强化政策宣传, 规范操作运行, 搞好措施配套, 加强监督管理, 把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生猪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 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稳定农业生产的基本面。目前, 我委已会同财政部门下达中央财政预拔资金6.5亿元, 各地要迅速安排抓好落实。二是确保粮油稳定增产。今年, 农业部将对各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考评。要立足“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稳定面积、提升质量”的要求, 抓好扶持粮油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 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实施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粮食增产工程、粮油高产创建、马铃薯专项和农机化示范等项目, 完成粮增工程1200万亩、高产创建162万亩。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农艺农机技术, 确保农作物良种和关键技术普及率稳步提高, 完成机耕面积1200万亩、机收350万亩。三是扎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突出抓好蔬菜、肉类、奶业、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建设, 建好菜园子, 丰富菜篮子, 增强市场供给能力。加强“菜篮子”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监测, 密切产销衔接, 促进市场流通, 保障城乡消费需求。

(三) 拓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渠道。农民增收是农业工作的核心目标, 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近两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保障持续增收的产业体系和成效机制并未完全形成, 必须在推进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基础上, 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和活力。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建设, 争取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的支持和投入, 扶持加工业快速发展。深入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点) 创建和星级评定工作, 建设省级示范点15个, 提高服务质量, 打造特色品牌, 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现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和新一批企业申报认定, 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0家以上。要抓紧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养基地, 为产业集群、企业集聚提供重要支撑, 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县域经济共生繁荣。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命名一批省级示范社, 完成500个民族乡镇新建和规范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形成助农增收的强大合力。实施农民创业就业培训计划, 加快阳光工程转型, 扶持农民充分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 以省乡镇企业担保中心更名为契机, 突出为农服务主题, 开发金融创新业务, 落实涉农担保费率优惠政策, 化解农业企业融资困难。加强农产品对外营销促销, 协调解决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努力实现增产增收。抓好助农增收各项措施的分解落实和督促考核, 研究提出新形势下助农增收的政策建议。

(四) 促进农业质量安全达到新水平。质量安全是保障农业发展的生命线, 是提高农业效益的着力点。今年我委已与省政府签订了《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 我委也将与市 (州) 农业部门签订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书》, 责任重大, 不可懈怠。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已批复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 全面完成32个县级站建设任务, 争取开工建设5个市级质检中心、15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 完成一批市县级质检机构建设审批立项。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 确保今年完成金省1446个乡镇监管机构建设目标。抓好检测技术人员能力培训, 全面提高监管和检测能力。二是继续抓好专项整治。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继续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6个专项整治工作。以“瘦肉精”整治为重点, 坚决打击使用违禁投入品行为;创新农资监管措施, 加强农产品生产记录监管, 杜绝经营、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 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专项监测和监督抽检, 强化检打联动和综合执法。三是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完善一批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 实施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项目, 建设5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和100个畜禽水产标准化示范场。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四是加快推进市场准入。深入开展9个市 (州) 中心城市重点市场准入和全省重点生产基地的产地准出工作, 实施好全省43个茶叶、蔬菜重点县179个监测点监控项目, 逐步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五) 保障农业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基础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支撑。今年, 要抓住各级加大农业投入的有利时机,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一是抓好农业基础建设项目。重点实施粮食新增产能、高标准农圈、农机购置补贴、动植物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土壤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农业等项目, 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发展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 抓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等项目建设, 提升农业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 争取南方草地保护建设等项目对我省的倾斜投入。二是抓好农村民生改善项目。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 着力实施新农村建设18个“整乡推进”试点, 努力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乡镇, 探索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坚持“稳步推进、建管并重、注重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争取省政府尽快出台推动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文件, 推进农村沼气产业化、物业化和综合化发展, 确保如期完成年度沼气建设和100个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任务。继续抓好农垦农场危房改造等项目实施。三是加强项目争取和实施管理。要认真研究农业发展和基础建设需求, 积极谋划和争取各级财政项目资金投入, 确保存量投资有增长、增量投资有突破。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 整合资源、汇聚力量, 科学把握基础建设和投资安排的方向与重点, 努力解决项目小、散、杂的问题, 加强项目资金监管, 更好地发挥项目资金的应用作用, 促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

(六) 推动农业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改革是农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开放是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要把改革开放摆在农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挖掘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开拓农业增长的广阔空间。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政策调研和农业法制建设, 强化农业政策法规保障, 提高农业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流转土地, 全省完成土地流转350万亩,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强化格式文本的推广应用和履约监督, 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持续增长。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和保险, 加强诚信农民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垦农场改革发展, 维护农场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加大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 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工作, 广泛组织和参与省内外农业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 推动贵州与珠三角、长三角、台湾等地的区域农业合作和对外交流, 大力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外销和出口。举办好2012年贵阳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等重大活动, 力争外来农业投资和贵州农产品外销实现新突破。

(七)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坚持“以防为主, 防抗结合”的指导思想, 完善农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做好防灾减灾的组织、物资和技术准备, 提高防灾减灾应变能力, 重点防御低温凝冻、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抓好抗旱救灾机具储备和检修, 加强抗旱节水等防灾减灾技术推广应用, 发挥先进科技在抗旱减灾中的应有作用。抓好抗灾减灾技术指导和服务, 积极争取抗灾救灾资金投入, 帮助灾区和受灾农户尽快恢复生产。加强与气象、水利、民政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信息系统, 及时准确地调查、收集、分析和反映灾情。认真执行农业灾害报告制度, 在灾害发生、救治关键期, 安排专人定期报告灾情动态、处理紧急文件, 为防灾抗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障。要高度重视和抓好农业安金生产, 切实消除农机、渔业安全事故隐患, 维护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

三、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保障引领支撑贵州农业发展

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十一五”以来, 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有所提高, 科技支撑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但仍然存在创新薄弱、投入不足、转化渠道不畅、人才缺乏等问题, 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依然不强,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 2010年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仅有42%, 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要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 围绕开发创新、转化应用、推广服务、人才培养四个关键环节, 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培育现代农业人才, 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提升科技对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 确保到“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一)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依托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 研发、配套和组装一大批农业稳产增产、节本增效、防灾减灾、优质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创新和推广一批支撑作用明显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要广泛建立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制度, 加快种养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步伐;培育具有贵州特点的现代农业种业体系, 加大农作物良种的选育和扩繁力度, 实行良种良法配套, 提高良种覆盖率。要针对贵州耕地等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 加快山地农业机械研发、推广步伐。二是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认真抓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贵州综合试验站建设的同时, 加快推进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步伐。继续抓好中药材、蔬菜、肉牛产业3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7个功能实验室、12个综合试验站的建设, 启动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油菜、生猪、水稻、玉米等产业技术体系。三是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积极推动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协作机制, 鼓励和支持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 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 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要推动建立“课题来源于生产, 成果由市场检验”的科研立项机制, 加强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奖励评审、评价机制, 积极发挥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二)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一是要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是直接服务农民的最基层机构, 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依靠力量。为了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落实到位, 农技推广服务取得实效, 我们主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 实现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统一, 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整体作用。要全面推进农技人员聘用制、农技推广责任制、三方考核评价机制、农技推广执业资格制度和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 建立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分明、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合理的运行机制。要积极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 引导专业素质高、作风踏实的农科大学生, 充实乡镇农技推广队伍。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协调, 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将乡镇站推广业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落实好基层农技人员待遇。二是要大力改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条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要覆盖全部乡镇, 各地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提前做好建设用地划拨、实施方案编制、匹配资金落实, 严把建设质量关, 严格建设资金的管理, 有效改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条件, 使得农技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切实提升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三是要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动植物良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要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 重点推广先进适用农艺农机技术, 支撑农业生产持续较快发展。要积极推行“包村联户”推广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服务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加快信息和技术的传播, 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要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任务, 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项目实施力度, 广泛建立专家统筹负责、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 示范户辐射带动的高效农技推广新机制。要培育一大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建设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辐射和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三)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广泛开展农民普及性教育培训, 结合农时季节, 采取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 将新品种、新技术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重点抓好职业农民培训, 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技能为培训重点, 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发展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全面促进“阳光工程”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抓好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精品水果等重点产业培训, 培训人数不低于培训任务总数的三分之二。抓好农业经纪人、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重点人员系统化技能培训, 力争“十二五”时期培养50万名特色产业发展技能人才和创业人才。今年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0万人次以上。三是建立农技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大力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 组织大批基层农技人员到现代农业培训基地、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 参加高级研修、异地集中的系统培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实现每3年完成一轮对县乡在岗公益性农技人员业务培训任务。

8.在花生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八

一、总结成绩,把握方向,增强做好健身气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已成立10周年时,刘鹏局长在为纪念中心成立10周年制作的画册题写的序言中对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10年来所做工作和所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总结健身气功这些年来的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在健身气功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指导和支持,始终得到各级政府以及体育部门、行业体协、体育院校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各级健身气功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全国高校健身气功比赛已经举行两届,很多高校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明年还要进行中小学健身气功课程试点。民政部、外交部等部门对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的成立和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给予了有力支持。

体育总局党组始终高度重视健身气功工作,各有关司局也给予了很多指导和支持。以总局名义对全国推广健身气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批准健身气功列入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正式比赛项目,批准申请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批准健身气功申报国际奥委会群众体育奖等,可以说对健身气功的每一步发展都给予了特别关爱。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体育部门的领导参与健身气功活动的越来越多,各地健身气功的管理机构、社团组织、经费逐年增加。总之,健身气功的发展离不开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基础建设扎实。为了加强阵地建设,体育总局从2005年起启动了健身气功“和谐站点”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引领下,各地站点不仅数量逐年有新突破,而且通过树立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使站点建设从城市到农村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目前,排在前3位的山东、河南、江西,站点数量均已超过1000个,有24个省区市站点达到了300个以上。除站点建设外,健身气功推广工作也在不断探索一些新路子,比如江苏南京开展的广场教学,北京和浙江杭州建立的健身气功俱乐部,武汉体育学院正在筹建的健身气功培训基地,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待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各地重视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骨干培训工作,既有对管理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常规培训,也有新开辟的行业体协骨干培训,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巡回教学活动,将健身气功志愿教学、骨干培训、展示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年来,健身气功科研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完成了90多项课题研究,特别是先后编创的9套新功法,深受社会好评和广大习练者喜爱。在科研成果基础上编撰的一系列科普读物、成果汇编、知识荟萃等,为广大群众习练健身气功提供了实用性强、易懂易学的理论指导。

三是大型活动活跃。近年来健身气功工作的最大特色就是注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各种类型的活动遍布城乡,丰富多彩,并且形成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按照“活动与建设并举”的原则,各级体育部门、行业体协积极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表演展示和交流比赛活动。江西、江苏、安徽等省还使健身气功登上了全国农运会、全运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的表演展示舞台,安徽亳州创办了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这些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各地展示交流、赛事活动越办越多、越办越好,可谓是遍地开花,今年广东、江苏、上海等许多省市举办活动都在10场以上。除表演、展示、交流等活动外,多层次的全国比赛、邀请赛、联赛等赛事也已逐步形成体系。以活动和竞赛搭建平台,实现了促进建设、营造氛围、推动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海外推广深入。健身气功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健康,既是健身气功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走过5年历程,每年推广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展,每年健身气功社团组织都在增加,每年表演展示、教学培训、科普讲座都在改进,每届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规模和水平都在提高。特别是今年,首次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和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四地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均获巨大成功。可以说,健身气功对外推广工作每年都有新突破、新进展。随着“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的深入开展,这项工作赢得了海外合作伙伴的欢迎,得到了我有关使领馆、当地华人华侨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肯定。健身气功国际比赛的参与面广,代表性强,水平较高,是对外推广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健身气功的文化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发展繁荣的任务,同样肩负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培养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在我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健身气功工作同样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健身气功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中华文明有着紧密联系。深刻认识气功文化的现实价值,深入挖掘气功文化的内容精髓,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并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对于发展繁荣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健身气功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理论建设,进一步丰富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加强健身气功基础理论建设,这几年大家做了很多工作,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科普读物和科研汇编,去年启动的“四种健身气功辅导教材”和“健身气功学”两项重要课题正在进展中,在各种骨干培训中也开始融入一些新的理论内容,这是很好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视野可以再开阔一些,争取更多领域、更多学科、更有建树的专家,整合更多的资源为我所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健身气功文化理论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二是打造活动品牌,进一步凸显健身气功的文化特色。随着新功法的深入推广,健身气功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也形成了一系列品牌活动。比如前面提到的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不仅在国内开展得红红火火,而且还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表彰。再比如全国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等,这些活动都是很好的品牌。健身气功开展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很不易,需要巩固完善,需要创新发展。活动开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问题。要突破这些瓶颈,就要从增强文化内涵入手,想办法在活动中凸显健身气功的文化特色,使我们的品牌活动更加精彩,更有吸引力。

三是开展宣传报道,进一步营造健身气功的文化氛围。健身气功的媒体宣传曾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健身气功》杂志、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网站、中国体育报健身气功专栏等自有媒体的宣传效果越来越好,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电视媒体也逐步开展了一些宣传报道,节目的收视率也比较高,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健身气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媒体和人群的关注。宣传报道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什么时机宣传、在哪宣传、宣传什么、怎么宣传,都是很有学问的。健身气功的宣传报道既要把握好政策尺度,确保适时适度,积极稳妥,又要根据形势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突出文化特色。

nlc202309011240

四是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做好健身气功的文化传播。这些年“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的成功开展,让世人了解健身气功,走进健身气功,更多的海外人士因此爱上了中国文化,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健身气功的各项工作中,最能体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的就是海外推广。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开创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的新局面。我们就是要进一步丰富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把更加引人入胜的内容展现给海外人士;就是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海外人士;就是要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以更加卓有成效的组织和人员动员海外人士。我们看到,今年的健身气功通过进入欧盟总部、进入孔子学院、进入国外高校,正在逐步向国外主流社会发展,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已经批准成立并正在筹备之中,这些都是当前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的重头戏。希望今后继续加强研究,准确把握这项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方法和手段,努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做贡献,为造福人类健康做贡献。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健身气功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工作千头万绪,我想大家还要继续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继续贯彻积极稳妥的方针,坚持正面宣传推广,树立健身气功科学文明的形象。健身气功工作关乎社会稳定,关乎群众健康,关乎文化发展。健身气功工作能够在困境中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好的局面,既来自于全国健身气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也得益于各级领导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健身气功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今年总局领导对健身气功工作的一些批示,也反复强调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二)进一步加强站点管理。建站设点,是管理健身气功的重要抓手,也是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重要依托。实践证明,这些年健身气功之所以能够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夯实了站点这个基础,通过组建站点形成了基层规范化的管理网络,构建了群众练功和交流的平台。因此,站点建设在健身气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管理工作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在今后工作中还必须继续坚持。加强站点建设一定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数量多少是衡量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志,但数量要服从质量,要严格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中的要求进行管理。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既要做好年检工作,又要在平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进一步探索推广模式。随着健身气功越来越为群众所接受,以站点为主的健身气功推广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拓展。今年气功中心初步制定了健身气功俱乐部和健身气功培训基地配套管理制度并启动了试点工作,从策划到实施,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一定要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运作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真正做好试点工作,从而上升为可以在更大范围推广的样板。气功中心已经连续两年与群体司合作举办行业体协健身气功培训班,这是推广工作一个新的领域,能够使更多群众受益。我们以前有过在厂矿企业推广健身气功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够结合行业体协的特点运用好,推广好。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参与了健身气功比赛。健身气功进学校、进课程对于健身气功发展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下一步要加强与教育部的沟通,争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在制度建设方面,为了统一国内外练功人员等级,便于管理,在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之外,国内也要开展健身气功段位制试点工作。希望尽快制定出试点工作方案,做好相关评定和套改工作。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推广的新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然,工作中还必须坚持积极稳妥,逐步推进,又好又快地发展。

上一篇:金融学毕业论文下一篇:被帮扶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