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生态文明总结上传(精选6篇)
1.2022年国家生态文明总结上传 篇一
2015年国家公务员热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更进一步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是实际上就是从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的视角创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旨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制度密集出台:2012年12月,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旨在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2013年6月,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北京、河北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在第一时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3年10月,“保
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写进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并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生态补偿、排污许可、处罚问责等方面,对环保的基本制度作了规定。这是我国环境立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向环境污染宣战,打赢环保攻坚战,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密的法律、最严格的制度护航“美丽中国”。【标准表述】 [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加快低碳发展的坚实保障,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因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十分复杂,比如,大气
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同时,造成这些问题的来源也十分复杂。[优势]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机遇期是好的,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生态资源破坏和恶化所形成的外部约束力形成了较强的“倒逼”机制。
而且,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形成共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长期努力,推动包括生态文明体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一定就会实现。[问题]
客观上讲,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企业占很大比重,不可避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但不可否认,目前的环境问题有不少是人为造成的,其中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深层次的制度原因。
第一,相关领域制度不健全。这些年来,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体系,仅环保法律法规就多达120余部,环境立法速度居各部门法之首。但有些领域依然存在制度空白、无法可依的情况,如土壤污染防治法、环境损害赔偿法、有毒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法等至今未出台;有些领域虽然有制度,但明显滞后于环保实践,如1987年颁布
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自2000年修订后,已经14年没有改动过,对细颗粒物(PM2.5)防治、联防联控等内容没有涉及。
第二,制度衔接不到位。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必须控源头、管过程、重惩处,形成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制度体系。但是,过去我们在制度设计上缺乏整体思维,往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制度碎片化现象突出,各种规章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协调和配合,存在制度盲区。
第三,制度执行不力。在现行体制下,基层环保部门从属于地方政府,不能挺直腰杆独立执法,环境监管难以到位。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要引进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保部门迫于当地政府的压力,不得不放行,致使环境影响评价形同虚设。同时,环保部门监管能力不足,与其被赋予的职能和担负的任务严重不相匹配,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制度执行打了折扣。[对策措施]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指向,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同步,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方针,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路径。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和责任制度,提高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领导力。
应考虑改革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任用制度,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者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力度,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要进一步淡化GDP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考核制度是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的指挥棒,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牵引和保障作用。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奖惩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轨道。要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
要按照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的生态化调整。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
环境。要加强资源环境等部门的执法力量和软硬条件,提高执法水平。
第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尽快建立操作性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以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后,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
要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不顾自然承载力而任意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和做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我们要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执政观、政绩观。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对保护环境引以为荣的道德风气。对企业家进行环境知识启蒙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激发企业家的环境慈善之心。与此同时,还要培育公众的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生态文明与建设美丽中国
2、建设生态文明需养成生态思维
3、增强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 [开头示例]
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新理念,备受各界关注。“红线”体现的是对当前发展与保护矛盾关系的重新认识与管理,未来政策体系下的生态保护标准将越趋清晰和严厉;“有偿”与“补偿”则揭示了生态建设与保护将逐渐告别“效益无价”时代,迎来真正“红利”。
2.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重要保证。[结尾示例]
1.生态文明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
发展之路,国家建设才可持续健康,家园面貌才能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才会更加舒心。
2.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就是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紧密结合、同增共进。[参考范文]
生态文明是民意所在
近年以来,一些地区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等,社会极其关注,群众反映强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下,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已成社会共识,也带来很大变化。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壮士断腕的行动,体现了我们的大国责任。一季度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更传递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决心:宁愿让发展速度降下来,也要调结构、转方式,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走好这样的道路,关键是上下同心。不能再以粗放式发展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这些道理大家都很清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保护环境、转变方式的重要性,也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还需提升认识,那就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曾有人这样总结,30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作为执政党,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中的期望,并且顺应这种期待。今天的人民群众,不是对GDP增速不快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不满。食物丰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城市繁华了,但空气污染了。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生活怎么能幸福?中央一再强调,一切工作,都要从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现在,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群众的集体焦虑。
环境也是民生。这个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生态文明也是民意所在。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跟老百姓想法一致。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各地区各部门理应思考,跟上要求、不负期待。
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如今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特别容易引发连锁反应,触发相关矛盾,影响
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可谓抓住要害、切中积弊。想一想,如果仍是粗放式发展,不转变方式,即使实现了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即使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强烈的不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时间、也必须有个过程,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快速发展起来之后的环境问题必然更加突出。但这不是可以坐等无为的借口。“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这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坚决落实中央部署,严格执行中央政策,我们才能用扎实的行动和成效,让环境发生变化,让人民幸福生活。
2.2022年国家生态文明总结上传 篇二
一是在校园内外张贴标语及横幅,并通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国家安全教育宣传内容,实现宣传全覆盖。
二是通过各级网格微信群、朋友圈大力宣传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电话,营造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3.2022年国家生态文明总结上传 篇三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体现我市城市建设、综合实力、和谐水平和文明程度,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江城,住建局根据“开卷行动”实施方案总体部署和安排,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认真落实创建工作要求,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标准,现将“开卷行动”正反面工作经验汇报如下:
一、持续推进建设工地文明施工行动。
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紧扣建设工地出入口整洁有序,工地围挡美化、公益广告占比不低于30%,建筑围挡不占用人行道等公共领域,文明施工、没有施工扰民现象4方面测评指标,开展文明施工“巡街执法”、文明城市专项测评、文明施工“红黑榜”通报,加强巡查频率、突出即时发现、即时反馈、即使督促整改、对账销号的闭环管理机制。同时,9个工地测评点位,以文明城市高标准为基线、以标准化促进文明施工闭环管理,以信息化提升文明施工管控效能,大力推进文明施工“五大专项行动”,全力提升建设工地整体文明建设水平。
二、大力提升住宅小区文明管理水平。
紧盯住宅小区路面平整、卫生状况良好、楼道内干净整洁、车辆停放规范有序、有标准的消防设施、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无违章搭建、无饲养家禽、无车库车棚违规经营、居民友善待人等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标准,对全市58个物业小区,强化常态化检查,全方位、地毯式、不定时开展检查巡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坚持实施物业“红黑榜”通报,将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与物业招投标相挂钩,进一步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尽职履责。开展物业服务达标创优提质行动,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提升住宅小区文明管理水平,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投资120多万元对住宅小区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消防设施、公益广告进行增设,对10万多平方米墙面进行粉刷。
三、巩固提升服务单位文明服务质量。
落实公园广场等服务单位服务场所建设标准,规范设置“1米线”、母婴室、垃圾分类和无障碍服务设施,强化服务场所疫情防控、环境卫生管理,合理开辟残疾人绿色通道。高标准改造城市公厕23座,打造有温度的江山市城市公厕品牌,提升改造方便老幼、残疾人等人群使用的第三卫生间,配套建设儿童设施等,实现各类特殊群体用厕无障碍。以群众需求角度出发,通过与百度地图应用软件合作,推广厕所数字地图,运用“互联网+地图”导引技术,对城区公厕位置进行精准标注,做到群众身边寻厕一键搜索、精准导航。全面升级厕内服务,热水、厕纸、清洁用品、干手器、充电设施、无线网络等设施已经实现全域标配。同时实行清洁责任承包制,公厕保洁员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市区85座公厕全部做到定人、定时、定岗管理,其中23座公厕实现24小时不间断管护。
四、稳步提升城乡环境品质。
按照高标准、全域化要求,大力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加快中心城区品质升级,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片区化改造、未来社区、高速出入口整治提升等专项行动,高品质实施滨水空间、城市绿道贯通等工程,全力打造城市魅力品质,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按照“五美”要求,扎实推进环境整治、农村污水等基础设施完善,有效提升城镇和乡村环境品质。深入推进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培育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和新市民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需求,充分展现城市“温度”,大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成城市绿地修复
4.2022年国家生态文明总结上传 篇四
今年以来,在市生态环境局和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局狠抓环保督察迎检整改,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全力推动“十四五”高标开局和共同富裕示范建设,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X县再获五水共治“大禹鼎”和美丽X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两项省级重大荣誉,我局获评X省打赢蓝天保卫战成绩突出集体,连续第二年获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县级表现突出集体。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铆足干劲,护航环保督察迎检。
最高站位、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抓实二轮省督迎检准备。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精心部署动员,多次组织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排查和“回头看”,提前模拟下沉检查,织密织牢环境“安全网”,圆满顺利通过二轮省督大考。期间,我县共上报X批次X份调阅资料,办结X件交办信访件。铁下决心、凝聚合力、不折不扣抓好前期存量问题整改。针对二轮央督有关问题,第一时间出台《生态环境保护督察X县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方案》,在上级方案基础上创新增加X大工作专班,探索建立“每半月调度各类问题整改进展,每月县主要领导听取专题汇报,定期召开专班工作例会”长效工作制度,倒逼提速推进问题整改,X个个性问题完成整改X个。出台《X县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整改验收销号管理办法》,稳步开展信访件销号,X批次X件交办信访件已全部办结,X件已向市整改办和相关“双领办”部门提交销号申请。(二)全面发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一是蓝天保卫战。今年X-X月,我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X%,PMX平均浓度X微克/立方米,PMX平均浓度X微克/立方米,均达到目标。深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已完成X辆国三非营运柴油货车淘汰补助,补助金额X万元;已完成全部X辆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X辆尾气抽测工作和X辆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及入户抽测工作。针对扬尘问题,及时出台《关于开展X县“遏反弹,清扬尘”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的通知》(平大气办函[X]X号),召开扬尘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研究分析,多次组织开展扬尘污染防治联合检查,有效遏制了颗粒物反弹势头,持续稳控我县大气环境质量。二是碧水澄清战。今年X-X月,全县X个省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亚类及以上水质,均满足考核要求。推进省级水生态治理示范县建设完成小姜佯站位水质生态修复提升工程;完成河道修复X条河,修复长度X公里,绿植浮岛建设完成Xm’,松木桩(缓冲带)建设完成X公里,项目总体进度完成总X%。深入部署推进X个工业园区和X个园外企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目前,X个工园区已完成建设,其他园区按计划推进。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果,X条列入易反弹重点河道已完成县级验收,新增的X条黑臭水体水质已恢复正常。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开展鳌江干流X公里走航排查,推动全县X个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进一步深化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全县X个“千吨万人”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已完成,落实X万开展南雁镇五十丈水源地生态缓冲拦截区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三是净土开拓战。持续攻坚土地安全利用,完成水头宠物小镇东北地块等X个疑似污染地块和鳌江古鳌头等X个用途变更地块环境调查评审备案工作,共计查明水头宠物小镇东北地块二期X万方污染土壤,确保土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X%。推进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作,水头宠物小镇土壤修复一期项目进展顺利,当前X个标段已有X个标段顺利完工。以创建X县重金属综合防控国家示范区为目标,申请X万元两山资金开展重金属精细化管控试点启动地下水国控点位水质提升方案编制,严格落实重金属总量替代削减工作,切实加强我县重金属污染物监管水平。四是清废规范战。持续建立完善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集中统一收运体系,X余家小微产废企业入网,X家小微企业实现危险废物转运,切实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处置费用高、处置难等历史问题。全面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创建,完成无废城市细化方案编制,建立部门联络专班,截至目前,X项指标已达标X项,达标率为X%。加快补齐固废处置短板,全力推进X网新危废综合处置、温州微水环保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处外置项目建设。五是行业整治战。印发《X县制革行业污染防治能力深化提升方案》,聚力打好制革行业综合整治组合拳获姚高员市长批示肯定。深入实施全县电镀行业提标整治,海源污水处理厂达到省电镀水污染排放标准。完成全县X家汽修和X家混泥土企业整治提升。(三)改革突破,有效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今年X-X月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X个,各类备案项目X个;核发排污许可证X个、变更排污许可证X个、延续排污许可证X个、排污登记X个。注销排污许可证X个和排污登记X个。全面优化办理流程。协同县水利局于全市率先开展多部门涉企鉴定评估“多评合一”改革,X个项目成功通过审批,加快了工程进度。着力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全市环保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涉及我县项目X个,已建成投用X个。印发实施《X县“环保管家”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在萧江轻工产业园探索开展政府型环保管家服务。全面推进企业工况监控系统建设,完成X家企业工况监控安装建设和联网。(四)强基补短,厚植生态文明底色。
发布实施《X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结合无废村庄和未来乡村建设要求,选定上林佯村开展零污染村和无废村示范创建。推进绿色生产生活系列创建,申报开展X家省级和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各,X家市级绿色学校,X家市级生态体验地的创建工作。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见证下与乐清分局成功签订山海合作协议,携手共创绿色共富之路。积极核查生态损害赔偿线索,完成X例生态损害赔偿工作,直接赔偿金额X元。委托开展南麂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累计确定南麂潮间带生物X种。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协调谋划碳强度缩减计划,全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要求。开展X县首届“最美环保人”评选活动,举办环保问题面对面,趣味城市定向赛、亲子游等六五世界环境日系列活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五)铁腕执法,筑牢环境安全底线。
坚持零容忍执法。开展X县环境污染问题排查见底百日攻坚、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绿剑”等执法专项行动,对水、气、危废等领域开展全面排查,全年累计处罚案件X件,罚款金额X万元。其中查封扣押案件X件,限产停产X件,移送公安部门行政拘留X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X人。以环境执法大练兵为载体,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和现场执法技能训练,开展“我的案件我来讲”案件制作大讨论,该形式受到省生态环境厅的肯定并向全省推广。依托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网络精准查办X首例在线监控数据造假案和对群众举报某加工点规避监管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实施奖励,被生态环境部点赞表扬;利用渗井渗坑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涉刑案例等X例典型案例被省生态环境厅录用。二、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我局将继续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密围绕市局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系统提升全域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和生态保护水平。
(一)坚持劲头不松,打出污染防治新攻势。
全面巩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成果,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进一步抓好源头防控,补齐治理短板,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水质更清澈,以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省级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试点县建设为抓手,以“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载体,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深入开展省控以上断面所在水体生态缓冲带建设。全部完成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持续推进X个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行动,落实入海河流(溪闸)总氮、总磷浓度控制计划,启动开展南麂列岛“美丽海湾”建设。二是空气更清新,坚持综合治理和重点突破,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实施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协同减排,实现细颗粒物与臭氧“双控双减”。加大国三非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力度,推进重型汽车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安装。升级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排查梳理重点大气污染源清单,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是土壤更安全,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继续实施一批重点地块污染修复和管控,开展全县耕地土壤污染源解析,分类落实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和安全利用。强化地下水环境管控,加快推进国考点位地下水水质提升,开展新一轮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建立全县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和涉重企业地下水监测网络,完成重金属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试点。四是固废更规范,进一步完善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运体系建设,启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提升改造行动,全力推进危废全周期全过程管理,加快实现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纳网率、收运率双百覆盖。聚焦X项指标,对照X项任务,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五废共治”,加快建成X全域“无废城市”,(三)坚持生态示范,绘就绿色共富新图景。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锲而不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努力形成“美丽X”标志性成果。挖掘X生态资源优势,拓宽“两山”转换通道强化示范引领,统筹推进顺溪绿色镇街、上林烊零污染村和X个市级生态体验地创建,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围绕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落实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在全面完成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加大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绿色产业等领域投资,进一步提升一般固体废物利用能力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能力。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制度,加快“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及环评审批深化改革,加强“两高”建设项目源头防控,强化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中介机构规范化管理,开展X县全域十二大类四季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推动完善五十丈水源地、鳌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优化宣传载体,丰富公众参与形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5.2022年国家生态文明总结上传 篇五
——十字街镇十字街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一、区位优势,为创建生态文明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十字街村位于东港市北部13公里,位于东边线和胜三线交叉地段,北接长安,东边与前阳镇相接,西通合隆乡,可谓交通四通八达,具有区位优势。
该村处于十字街镇十三个村的中心地段,系镇政府所在地,背靠大黑山,濒临十字街水库,素有东港市后花园之称,地域面积7.12平方公里,辖七个村民组,641户,2180人,耕地面积4107亩,其中水田2151亩,旱田1956亩,保护地面积400亩,系本镇较大村。多年来该村干群一心为创建生态文明,打造东港市东北部中心集镇品牌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先进理念,为打造环保新村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大大的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创建生态文明村和打造环保村的积极性,该村开展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活动,首先,积极动员党员干部召开了村级环保工作会议,开展讨论,建立奖惩制度,广泛的征求干部及村民的意见,为创建生态文明村和打造环保村拟定了工作提纲;
其次,利用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真正营造起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使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家喻户晓”,为打造生态文明村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村民认识并接受生态环保的新理念;再次,通过村民会议选出人员成立了环保工作组,开展了环保工作业务培训,认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增强大家对环保工作的认识,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环保工作意识,深刻认识到了环保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打造生态文明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广泛宣传,发动深入研讨,全村干群形成共识,确立了工作目标,以农民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激发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和打造环保村的愿望,迸发出了巨大的创造力,为提升东港市东北部中心集镇的良好形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三、优化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和必要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们确立了从源头抓起,从基础抓起的指导思想,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致力于加强农村村容村貌、改水改厕、院落美化、道路硬化和自来水普及等工作,卓有成效的提高了本村的经济发展的环境质量。
“要想富先修路”早已成为本村干群的共识。几年来,共修建村级路7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风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行路难的问题。
厕所、猪圈、水井布局不合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它是困扰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不良习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为此,村两委会在制定十一五工作规划时,把它作为生态文明村的突破口,优先解决。几年来,改厕改圈300个,集体打井4眼,投资人民币20余万元。改造不卫生厕所,加大力度对露天旧式旱厕和粪坑整治改造,现在露天厕所基本取消。全村有水冲式厕所120户,其余均为砖瓦水泥结构,村上定期组织村民投要消毒,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为了解决村民生活垃圾乱倒乱放的问题,全村设置垃圾投放点20个,每个点实行定期清理,在集镇内,村委会与镇政府市政部门通力协作,安排专车专人全天候清扫,定点填埋。此项投资每年达5万余元,改变了街头卫生脏、乱、差的现象。
为了打造沼气第一村工程,结合改圏改厕,建设沼气池14个,为14户居民解决了生火做饭的燃料问题,每年节省了居民的生活燃料费2万元,并且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卫生条件。
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本村自筹资金44万元,争取资金80万元,为全村7个村民组500户居民安装上了自来水。
为了解决集镇内下水难的问题,本村协调镇政府投资31万元,修建下水管道780米,解决了镇区内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
为了解决集镇内亮化问题,本村协调镇政府投资120余万元,安装路灯76盏,结束了多年来十字街集镇内没有路灯的历史,改善了集镇内生产生活条件,是十字街头真正亮了起来。
为了解决集镇内集贸市场、每日市场、工商业户占道经营和机动车乱停乱放的问题,村委会协调十字街镇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对十字街水库清淤工程土方排放场进行了建设,扩大经营场地18亩,对国地税所门前180余米黑色路面进行了扩建,修建了长120米,宽21米的停车场;修建了长80米,宽16米的每日市场;新建了客运站,多年来十字街集镇内工商业户占道经营问题在年内得以解决,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有望于2011得到彻底解决。
四、生态农业,使农业产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几年来,干群一心致力于生产条件的改造,改善生态发展环境,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
(一)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维修水田沟渠7000多米,几年来投劳投资每年达10万余元;维修机耕路6公里,几年来投劳投资6万余元;修建提水站2座,投资60余万元,有效地解决了粮农排灌难的问题。
(二)大力发展保护地生产
几年来,十字街村把发展保护地生产作为本村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城镇居民的蔬菜供应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充分的利用了本村内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了本村居民的收入。本村共发展保护地400亩,其中西红柿70亩,黄瓜70亩,草莓80亩,芹菜20亩,韭菜20亩,辣椒60亩,茄子80亩;暖棚150个,村棚210个,总收入400余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700余人。
(三)大力发展板栗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防止水土流失
板栗生产也是十字街村的主导产业之一,几年来,全村共发展板栗800余亩,年产量640吨,年收入384万元,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
(四)创新专业生产模式,引领生态农业发展
在十字街村生态建设中活跃着一只生力军,这就是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是永盛果树专业合作社,投资资金55万元,2010年销售收入900万元,主要生产项目为寒富苹果深加工,产品出口韩国、日本,入股社员139户,带动农户300余户,每户增收3000元,2010年被丹东市农委授予丹东市示范合作社,国家奖补资金13万元,用于购置苹果选果机:
二是圣野坚果专业合作社,主营品种:草莓,树莓,蓝梅,主要生产项目为蓝莓深加工,该蓝莓产品已在有关部门注册,投资25万元,2010年销售收入247万元,净利润36万元,入股社员79户,带动农户153户,每户农民每年可增收4000元,建造固定车间192平方米,建造20吨冷库一座,正在申报丹东市级示范社。
五、筑巢引凤,为十字街村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十字街村干群充分认识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因此他们把发展生态农业和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腾飞的双翅,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努力优化工作生活环境,为大招商招大商工作夯实基础,多年来,集镇工业区内共有金桥线缆、恒源木业、东珠塑品、双增集团分公司等50家企业入驻园区,总投资大**万元,每年可实现利税**万元,创汇多少**万元。其中,几个主要的大项目为:
(一)柔性集装袋加工项目。
由投资人投资3000余万元重新组建一个新的中韩合作公司——丹东东珠塑品有限公司,生产出口柔性集装袋产品,产品80%出口。整个公司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通过紧张的维修改造,于今年1月份正式开工生产。同时公司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提高竞争力。已解决就业180余人,其他附属就业200余人。
(二)金桥线缆的技术改造项目。
总投资550余万元,增上高档圆型电磁线生产线,7月份完工并投入生产,可增加产值3000余万元。
(三)金海板栗公司的扩建工程。
投资580万元,扩建5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同时增上二十余台机械设备,现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四)30万吨畜禽饲料加工。
该项目由双增公司计划投资4800万元,其中固定投资2300万元。买断十字街闲置粮库的全部土地和建筑,占地58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全部投资。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心村良好形象成果显著,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十字街村三个文明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山绿了水蓝了,街道整齐了,集镇亮化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人的凝聚力增强了,2010年人均收入8600元,2010年村级收入由2005的3万元增加到了14万元,家家都安上了有线电视,实行电话家家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雏形,几年来,村党支部被授予镇级先进党支部,村连续多年被东港市授予平安村,95%以上农户被东港市授予平安户。
多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十字街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离上级有关部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十二五期间,村居民委员会打算为村民办七件实事:
一是整顿农贸市场、每日市场,清理机动车乱停乱放,工商业户占道经营,以及牌匾灯箱乱按乱放问题,预计投资10万元;
二是对集镇内公路两旁实行硬化和美化,预计投资20万元; 三是拟投资60万元对村级路进行硬化;
四是预计投资90万元,为350户居民建造沼气池; 五是为1、2村民组投资30万元修建提水站;
六是预计投资4万元购置垃圾运送车和聘用一名市政清扫工;
6.XX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篇六
XX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X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一、大力推动城镇垃圾及收运体系建设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一)垃圾处理及收运体系建设
1、颜春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
20xx年我市加大力度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亿元的颜春岭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进展顺利,至目前已完成投资3亿元,该项目处理规模1200吨/日,计划XX年5月建成试运行。届时我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400吨/日,实现全量焚烧。
2、颜春岭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改扩建项目
投资4000多万元的颜春岭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改扩建项目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施工,目前主体完工,设备调试进入试运行阶段,计划年底完工并通过环保验收。该项目处理规模为500吨/日,建成后使我市垃圾渗滤液处理达到国家最新的排放标准。
3、江东垃圾综合处理基地项目
该项目已立项,选址位于琼山区甲子镇国营东场内,占地571亩,投资估算为5亿元,处理规模为600吨/日的填埋场及配套设施,预留1200吨/日的焚烧厂。目前正在编制环评报告书阶段,计划XX年完成前期工作,XX年动工建设,2018年建成投产。项目的建设将完善我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布局,同时满足“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生活垃圾处理消纳问题。
4、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
20xx年,我市焚烧投入资金近亿元,建成了长流中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一批小型生活垃圾收集站,采购一批垃圾收运设备,使我市垃圾收集、转运实施无缝对接,极大改善了我市生活垃圾收运水平。
(二)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我市自20xx年3月1日起在四个区个选择一个住宅小区、一条道路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来扎实有效的工作,试点单位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载体深入开展宣传,编印制作了《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手册》、《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知识宣传彩页》并发放到试点单位居民手中,各区组织专业人员120多人次,共发放分类资料28000余份;在分类收集点张贴了图文并茂的海报宣传资料;海口电视台、人民网xxxx视窗制作了垃圾分类指导短片并在电视台、网站滚动播放;海口晚报积极配合我市垃圾分类精心策划了宣传报道方案,利用各个专题、专栏深入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与普及,使广大市民初步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方法以及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重要性。
二是精心制定了工作方案并对分类督导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为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海口市城市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对四个区32名垃圾分类督导员进行了上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垃圾分类类别、如何入户指导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等等,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垃圾分类方式方法等,以便指导居民开展垃圾分类。
三是集中物力、财力给予充分保障,确保分类工作健康开展。此次试点单位均选在2020年已经试点推行的住宅小区内实施,市环卫局专门为试点小区居民家庭、街道配置了家庭分类桶、分类袋等物品,共发放塑料袋250000只、居民家庭分类桶1004个、小区分类桶150个、改装桶车直运压缩车8辆。垃圾分类推动工作易于开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取的。
四是找准分类工作的切入点,提高分类工作效率。区环卫部门采取了“量大及时收集,量小定时、定点收集”的方式在试点单位进行收集;居民将收集后的可回收物直接卖给废品回收企业,由废品回收企业再进行二次分选。餐厨垃圾打包投放在餐厨垃圾回收桶内,在现阶段市餐厨垃圾处理场未建成投产之前,由有资质的企业回收利用,待建成后再纳入统一处理。由于新的分类方法简单便捷,易于操作,便于管理,分类试点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的监督检查
(1)海口市垃圾填埋场。海口市垃圾处理场于1998年开始建设,总投资16892万元人民币,设计日处理垃圾量1000吨,填埋总库容量为1109万立方米,服务年限10年,于XX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垃圾场占地面积1203亩,建设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填埋作业区、污水处理区、生活区。拥有推土机、装载机、压实机、挖掘机和各类运输车共14辆,目前日垃圾处理量约500吨。
垃圾填埋作业区占地面积272亩,采用水平及垂直防渗,场底和侧面均铺设毫米厚的HDPE防渗膜和土工布,实行雨污分流,并建有完善的渗沥液收集管网和沼气导排管。
填埋作业实行倒班制,人歇机械不歇,垃圾随到随处理的方式作业。工艺方法采用堆高式填埋作业,由东向西分单元分层填埋,平均每层6米,整体平均高度为约30米。每天对源源不断进场的垃圾进行推平、压实,喷药消杀虫蝇,并及时覆盖土,覆盖膜,植草绿化。投入使用至今,累计处理生活垃圾总量约为530万吨,目前仅余填埋库容约20万立方米。
因海口市焚烧发电厂垃圾渗滤液送往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处理,造成污水处理厂负荷过大,无法处理,目前污水厂正在处理工艺技改期,预计7月可完工投入使用。
为防止二次污染发生,做好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垃圾处理场定期对地下水、大气、垃圾渗滤液进行检测。在填埋库区四周打了五口地下水监测井,在污水排放口安装了在线监控系统,接受省、市环保部门的实时监测。垃圾场重视场区的绿化美化,场区建设基本达到园林化。
由于垃圾场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并规范运营管理,于XX年6月被国家建设部、中国环卫协会评定为“国家一级无害化垃圾卫生填埋场”。
为了减少填埋场的臭气污染以及对资源的再生利用,经海口市政府批准,引进了沼气发电厂项目,由东莞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XX年12月开始建设,2019年5月投产,已先后在垃圾堆体植入136根沼气收集管,对沼气进行收集发电(CDM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因我市垃圾处理已由填埋为主变为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目前沼气发电厂的发电机组也由原安装的3台1兆瓦的发电机组缩减为1台1兆瓦的发电机组,运转状况良好,每月发电量约为45万度。采用的采气方式为泵吸方式,采集的垃圾堆体主要为近3年填埋的垃圾堆体。
(2)垃圾焚烧发电厂。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由中电国际新能源xxxx公司于2018年通过BOT模式公开中标后承建,总投资额为亿元人民币,采用“机械炉排焚烧炉”技术工艺,设计日处理垃圾量1200吨,年处理量40万吨,年发电量亿千瓦时。该项目2019年底正式开工建设,XX年5月份建成投入运行。目前海口的生活垃圾和澄迈县部分生活垃圾在这里进行处理,日处理垃圾近1500吨。年发电量亿千瓦时,上网电量亿千瓦时,垃圾处理量达多万吨,节能标煤万吨,减排二氧化碳量约16万吨。该厂日产飞灰40吨(约占垃圾量%),由电厂进行螯合固化并进行浸出性毒理试验合格后,进行填埋处理。炉渣量300吨(约占垃圾量20%),进行金属分选后用于建筑或施工填料,下一步考虑制造环保砖等综合利用。为做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监管工作,市环卫局成立了监管工作小组,严格按照《xxxx省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监管标准》(DBJ22-XX),24小时不间断进行监管,对焚烧炉炉膛状态、炉温情况、烟气指标情况、垃圾库存情况、渗沥液水位情况、安全生产情况、厂区卫生情况等进行记录,同时规范焚烧发电厂日、月、年报表,强化焚烧发电厂各项环保检验项目的监管。焚烧发电厂建厂以来各项排放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其中二噁英历年监测值低于欧盟标准(按国家标准每年监测一次)。目前焚烧发电厂烟气已实现在线监控及公示,地磅实现实时监控按量计费。近2年来实现了零投诉。该厂XX年被住建部评为AA级焚烧发电厂。
为做好焚烧发电厂监管工作,我局成立了监管小组,每日对焚烧发电厂实施24小时不定时监管,临管的内容主要为:进厂垃圾量的记量,垃圾渗沥液的记量及排放情况,飞灰产生量的记量及走向情况,烟气排放达标情况,各种烟气及飞灰治理物料采购情况及投放使用情况,设备维护保养周期及保养情况,各项环保检测工作开展情况等。
(3)白水塘垃圾中转站。白水塘生活垃圾转运站位于海口市西南部白水塘地区,距离海口市秀英区3公里,占地面积70亩,其中生产区40亩,建设有转运车间、维修车间、转运广场;生活区30亩,总投资金额约7500万,内设10个泊位,其中8个正在使用,2个备用,转运站设计规模为日转运生活垃圾1000吨,现有干部职工97人,设站长1名,副站长2名,下辖2个部(业务综合部、后勤保障部)、副站长兼任各部部长。转运站作业流程主要由6个系统组成,分别为称重计量、垃圾卸料、压缩装箱、除尘脱臭、程控监视、运输系统。作业时间从早上6点半至晚上22点半,作业方式垃圾垂直压缩,通过两套压实器将垃圾压缩在容器桶内,待容器桶装满后(该容器桶具有容量大,密封性好等优点),由车辆运往颜春岭垃圾填埋场处理。XX年之前全市200多辆垃圾运输车直接运往垃圾场处理,从XX年1月起,垃圾经过我站垂直压缩处理后,只要20多辆车运输,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也大幅度减少了垃圾在运输途中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4)江东垃圾中转站。海口市江东生活垃圾转运站位于海口市东部桂林洋经济开发区,距海口市中心20公里,占地亩,总投资3500万,内设4个泊位,设计量为日转运垃圾300吨,采用多功能竖直压缩工艺,其主体设备配置为:称重计量系统,垃圾鞋料系统,压缩装通系统,运输系统,除尘脱臭系统及监控系统,按城市生活垃圾转运技术规范,并结合海口市规划原则等因素进行设计和建设。日平均转运垃圾约470吨,最高日转运量为707吨。
(5)建筑垃圾填埋场
1、渣土所建筑垃圾填埋场
渣土所建筑垃圾处置场占地面积约30亩,现场管理人员有9人。现有装载机、推土机、小型运输车各1台。该建筑垃圾处置场处置能力为每天700立方米(约1000吨)。处置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可随时接纳进场排放的建筑垃圾。但目前每天进场的建筑垃圾只有40吨左右。
2、秀英区建筑垃圾填埋场
1月1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节目报道了《破解垃圾围城:涌向大海的建筑垃圾》后,根据1月3日倪强市长讲话精神和市政府统一部署,区委书记亲自过问,区长亲自指挥,分管副区长亲自动员镇村选址,并根据各镇村提供的地点,于1月8日进行实地走访。经过排查,长流镇会南村委会美楠村有块地基本具备条件,该点位于椰海大道延长线南边,面积约80亩。1月9日,分管副区长吴腾越带领环卫、国土、规划、环保等区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现场察看,并从各自专业角度分析了土地使用性质、是否污染环境等问题进行论证。
3、龙华区建筑垃圾填埋场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为做好存量建筑垃圾全面清理工作,先解决好眼前建筑垃圾处置的需求,让建筑垃圾有“出路”,龙华区原在龙昆南延长线迎宾木材厂设立临时性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场地占地71亩,实现通水通电,租用铲车等建筑垃圾处置作业车辆。现存量建筑垃圾基本清理完毕,需重新选址建设,为了便于管理,经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小组领导讨论同意,将纳入龙华区每年部门预算项目建筑垃圾消纳场建筑经费72万元转拨城西镇(三年经费共万元),由城西镇负责租地建设及日常管理。而后龙华区与城西镇一同协商,拟定在城西镇沙坡村西北500米处选定一块占地面积近50亩、深约12米的低洼空地作为龙华区新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消纳容量近40万立方米,可解决龙华区现阶段建筑垃圾的消纳问题。该地块权属为沙坡村民集体所有,由城西镇沙坡村委会统一管理,位置较偏离村庄,不会影响到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该块空地的条件基本符合龙华区开设建筑垃圾消纳场的需求。
4、琼山区建筑垃圾填埋场
琼山区现有一处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点在椰海大道(海航城后面),面积约50亩,场内有一辆装载机和一辆挖机,管理员3名,该消纳场于20xx年12月初投入使用,填埋过程中通过人工接自来水管进行洒水降尘,目前场地容量已接近饱和。
5、美兰区建筑垃圾填埋场
美兰区建筑垃圾消纳场位于灵山镇晋文村委会琼秀村南侧,占地面积亩,距海榆东线18公里处约800米。该地权属为琼秀、文科、儒范、多善四个村民小组所有,由灵山镇与四个村民小组签订租地协议。目前正在进行道路平整维修、建工作用房、车辆冲洗槽等。
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将进一步规范并加强监管。垃圾处理的最终是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三大目标。除了要做好垃圾分类,实现源头减量,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以外,对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粪便等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也要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使其变废为宝。因此,应大力推进我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粪便等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加快推进海口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工程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江东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基地项目顺利推进。该项目总投资52530万元,占地面积亩,主要建设内容管理科教区、生活垃圾填埋场、粪便处理厂、基地渗漏液处理厂及基地室外配套等工程。本项目已列为20xx年政府投资计划--预备项目。截止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和立项批复及初勘等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已编制完成,环评报告书正在编制中,市政府拟征用东昌农场土地的函已送达xxxx省农垦总局,省农垦总局已批准同意我局征用该局下属的东昌农场亩土地,相关征用手续市国土局正在办理中。三是加快推进海口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目前,我局和神州沼气厂正根据专家组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抓紧编制项目PPP实施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四是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处置场项目建设工作。目前,该项目正在选址,采取PPP模式,预计明年6月前可完成建场投产工作。
(四)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
1、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
该项目已完成立项,项目初步选址位于秀英区,占地100亩,处理规模为50万吨/年,计划投资亿元。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选址,待选址和建设用地后采用PPP投资方式推进。
2、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
20xx年8月14日市“双创”指挥部召开了餐厨垃圾和粪便处理项目专题会议,明确海口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渗滤液处理站二期项目及神州沼气工厂项目四位一体建设,选址在澄迈县老城开发区颜春岭神州沼气工厂内,采用PPP方式建设。根据会议纪要精神,20xx年9月11日,我局委托广州市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召开该方案专家论证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海口市餐厨及粪便无害化处理厂项目选址在澄迈县老城开发区xxxx神州澄迈沼气厂内建设的方案可行,该厂经技改后接收海口餐厨垃圾和粪便。10月12日和10月19日,袁光平常委、常务副市长两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推进问题。我局按照市里的要求与xxxx澄迈神州沼气厂进行洽谈,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边界条件和商务条件,委托中介机构编制PPP实施方案,目前该项目PPP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编制完成并报市政府审议中。根据该方案,我市餐厨垃圾处理规模为200吨/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企业处理和运营。
XX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战略部署和省委“五个湖北”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关系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鄂州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综改示范区,如何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要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独具鄂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市政协高度关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调研。几个月来,调研组深入三区实地调研,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座谈研讨,到省直相关部门征询专家意见,并赴广东惠州市、福建三明市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形成调研报告。6月26日,召开市政协七届十次常委会议,专题议政协商,市政府汪继明副市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听取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转方式、调结构、重保护、强监管,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产业结构有所优化。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关政策措施,生态产业得到一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使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持续下降。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20xx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5。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18个百分点。通过建设一批大型商贸项目,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以休闲观光为突破口的都市农业发展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方式。
(二)自然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8万亩,森林覆盖率16。1%。全市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7。4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45%。建成沿路(公路、铁路)、沿江(港)绿化带500多公里;建立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8个,面积1。6万公顷;全面推进国土整治工作,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实现了国土整治全覆盖;全市有2300多亩因采矿造成破坏的土地已列入恢复治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施洋澜湖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梁子湖流域清理治理工作,有效恢复与保护了湖泊和流域的生态环境。
(三)人居环境有所改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2%和40%;加大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排水管道长度达到 600多公里;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实施“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全市已获得命名的有4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xx个社区被评为全省第一批“宜居村庄”。
(四)生态安全保障工作扎实开展。有效开展项目建设环评工作,“十一五”以来,严格执行了项目环评制度,对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实行了“一票否决”;进一步完善了江湖水库保安工程、洪水预警系统以及气象、地震、地质灾害预报和紧急救援体系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防火扑救体系基本健全;动植物疫病虫害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成,农林水产疫病得到有效防治。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采取了一些具体举措,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建设生态文明市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通过调查了解,有三个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主城区空气污染问题突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20xx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1。24吨标煤/万元,是生态市考核标准的1。37倍;全市中心城区空气中SO2、NO2、PM10含量与全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相比,SO2、PM10基本持平,但NO2含量高于平均值25%;工业废气、粉尘排放存在随意性,鄂钢、球团矿等部分企业排放不达标,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建筑扬尘管理欠缺,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尚未起步,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市民健康。二是固废物及垃圾处理不到位。尾矿、废石等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75。2万吨,年综合利用xx。9万吨,累计存量641。2万吨;农村垃圾处理严重滞后,三区都没有垃圾处理站,不仅造成再生资源的浪费,而且采取简单的填埋式处理,导致污染物深处理不到位,造成水体、土壤二次污染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农业面源污染趋重。由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及农业比较效益低等原因,我市农民种“懒”庄稼现象突出,过份依赖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20xx年,全市化肥施用总量达到xx0318吨(纯量,下同),耕地亩平化肥施用量44公斤,比1988年增长了 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水产养殖投肥水平高于种植业水平,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用各种农药及除草剂共计1052。4吨,平均每亩0。58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用农膜689吨,其中地膜约470吨,有15%的农膜残存于农田土壤中。
(二)生态资源保护不够。一是湖泊锐减,湿地功能退化。鄂州素称“百湖之市”,但资料显示,湖泊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水质恶化。我市湖泊面积由 1950年的59万亩缩减到现在的31。5万亩,减少了46%。由于人工围垦,以及湿地改作它用,导致原来连湖通江的三大湖泊体系分割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子系统,加之水体污染,湿地环境受影响的程度加重,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调节生态的功能退化。调查表明,梁子湖湿地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和引排水带来的负面影响面积达1。37万公顷,占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二是山体植被破坏较为严重。主城区南部山体平推开发较为普遍,新城区已失去有山有水的独特风貌;一些地方矿产资源无序开发,造成局部地区山体破坏、植被损毁、水土流失。全市因采矿造成破坏的面积中,复垦还绿面积不到生态破坏面积的 5%。三是林业资源不丰富。生态公益林以中幼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创建生态市40%的指标要求。森林保护力度不够,林分质量退化。
(三)建设机制尚未形成。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在指导思想、实际工作和业绩考评上仍然存在重GDP增速、轻生态建设,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责任意识,个人重环保利益,轻生态公益的倾向;少数地方和部门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不清、目标不明,工作缺乏针对性;没有设置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方法;没有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以及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机制,政策导向不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不够紧密,尤其在乡镇和农村较为突出。
综合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结构因素,也有现实条件下的发展和理念因素。一是产业结构偏重。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20xx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xx。3:60。1:27。6,且冶金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31。38%。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创建生态市40%的要求,商贸、物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偏重的产业结构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体系,导致环境治理成本高、难度大。而且调整的转型成本、替代产业、财政收入等现实问题的考量,注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二是资源要素偏紧。由于地域、环境的限制,我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资源、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制约越发明显。三是生态公共产品缺失。有的部门注重解决看得见的民生工程,提供诸如城市硬件设施等公共产品,忽视了环境和生态的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也是民生工程,导致较少提供诸如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等生态公共产品。四是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大多数公众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治理环境污染。公众关注环境保护的出发点是维护个人利益,只有当环境问题影响个人生活、损害自身利益时才会采取一定行动予以维护,而对公共环境的维护缺乏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共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要求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和历史机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应坚持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促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目标导向、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生态保障、制度推进”,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新鄂州。为此建议:
(一)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着力构建目标导向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又包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既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也要准确界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延,形成目标导向。建议参照广东惠州、福建三明等市的作法,明确一个时期总体目标,并将目标任务细分到每一个阶段。总体目标:就是要建设环境洁净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产业协调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城、文化旅游城、精致宜居城,实现鄂州“天蓝、地绿、水净、城美”。分段目标:第一阶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六城联创”的目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先进城市)。第二阶段:各区全面实现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目标,形成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第三阶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全面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展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鄂州新风貌。近期任务:通过减少与控制水、气、声、渣等污染源、削减排放量,加强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环境功能区划,促进知识型产业和生态型产业的发展;引导城乡居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方向转变,大力提升全体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保护环境程度。
(二)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规划引领体系
广东惠州市编制实施了《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惠州市环境保护规划》,并出台《招商引资环保指引》、《淡水河流域环保准入指南》等文件,把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增强了规划对发展的导向作用,值得借鉴。建议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但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我市城乡建设规模、发展方向及功能布局,充分考虑生态景观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城乡发展空间形态和发展规模。一是优化市域布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要求,合理划分市域功能区,优化布局结构。着力打造一“城”为主(主城区),“两沿”联接(沿江、沿港生态长廊),“三湖”示范(梁子湖生态示范区、红莲湖生态度假区、梧桐湖生态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加紧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城中村改造、绿地景观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联的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完善规划指导。要在《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XX— 2020年)》基础上,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统筹规划生态文明的功能分区、生态资源保护、产业布局、风格特点,强化规划的综合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切实体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建设的理念。三是强化规划约束。相比于经济发展等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更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实际运作中,容易让位于更能体现政绩的GDP等硬性约束指标。因此,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法律性,保证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长期实施,有序推进。
(三)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三明市的历史发展状况与鄂州相似,都是偏重型的产业结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三明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全力发展生态产业、现代服务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xx年,三明市第三产业占比达到34%。建议我市以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为方向,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一手抓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改造提升,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力争在2到3年内全市高耗能、高物耗和高污染的行业全部实行清洁生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引进、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工程、电子商务等产业,策划和推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方面,要依托三江港区,加快鄂州“地主港”、“公路港”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生态旅游业方面,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策划和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健身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打响具有鄂州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文化产业方面,要按照“一区一品牌、一区一园区、一区一实体”的要求,加快梧桐湖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软实力。三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梁子湖区要全面退出一般工业,以生态农业发展作为立区之本,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推广科学种植(养殖),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策划、实施一批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农产品生产,推动效益农业、观光农业加快发展。
(四)培植项目载体,着力构建生态保障体系
一是谋划一批重点项目,以项目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围绕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谋划项目,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库,以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构建生态保障体系。将梁子湖生态修复、环湖生态林带、长港综合治理及洋澜湖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垃圾污水收集处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库,适时申报、实时推进。二是抓好山水资源保护。出台严格的山体湖泊保护政策,做好全市尤其是城区山体资源摸底登记备案工作,对开发建设中的劈山开石填湖造地等行为应立即停止,责令恢复原貌,并给予严厉处罚;严格控制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山体开采;加强对全市5000亩以上湖泊进行调查摸底、实地勘线、建档立卷等工作,依据《湖北省湖泊管理条例》,加强监管;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全面改善梁子湖水系、花马湖水系、樊湖水系等流域水环境质量,确保全市流域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三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源头把关,实施招商引资项目环境生态一票否决制度;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对鄂钢、球团矿等排放大户,进行24小时在线联网监控,督促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强化社会监督,建立重点污染企业环境监测和排放数据旬报及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各界及媒体监督;强化对环境污染和责任追究制度,使企业处罚和追责成本远远高于治理成本,促使企业自觉治理;加强重点治理,强化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火电、化工、冶金、建材、有色金属采选等行业)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积极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固体废物源头控制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规范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管理。四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设施建设,加快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加快推进市、区(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水以及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理能力。围绕新农村建设、家园清洁行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切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五)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制度推进体系
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建立重大项目生态风险评估制度,全面评估项目实施的生态成本、生态效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山水开发利用备案制度,通过采取保护性开发、一般性开发、限制性开发等措施,保证山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开发利用。设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资金,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国家、省政府专项资金和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切实让企业享受环保带来的效益,激发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开展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落实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加大对节能环保研发、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拓宽补偿范围、深化补偿内容、增加补偿资金,在市域范围内探索“资金横向转移”补偿模式。积极推进在省级以上层面建立梁子湖等跨界流域的补偿机制。三是完善生态保障监管机制。探索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利益共享机制,盘活市场资源,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林地林权保护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四是完善生态考评机制。推行生态GDP核算制度,尽快建立一套有利于绿色GDP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加强政府节能减排的绩效管理,将相关的考核评估统一到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建立统一的考评制度,提高管理的层级,设立部门联动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机制,建立分类、分区目标考核办法。
【2022年国家生态文明总结上传】推荐阅读:
创建国家级生态街道工作总结06-17
团委2015年生态文明市建设工作总结07-12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生态篇:农村环境治理11-12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和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管理实施细则07-02
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总结09-08
财政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10-31
生态文明竞赛答案06-25
创建生态文明校园07-01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