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优秀读后感(共10篇)
1.路遥《人生》优秀读后感 篇一
人生路漫漫
———读路遥《人生》小感
一个寻常却又不寻常的故事,一个陌生却又倍感亲切的故事,以人生冠名,却是点点滴滴的人生路„„
人生之路跌跌宕宕,坎坎坷坷,谁也不能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面对人生路上的一个有一个岔道口,我们该如何选择,我们该何去何从„„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高家林可算得上是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有志青年。他本在县上教书,日子也算过得去,但同村高明楼的儿子三星毕了业,加林就被他顶替了。他回到了农村,却真的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在这里,他所有的理想与抱负似乎都那么遥不可及,他陷入了一种极度的矛盾中。
巧珍的出现,爱情的降临,又燃起了他对生活和这片土地的热爱。白天干活,晚上偷偷地和巧珍谈情说爱。有了爱情的滋润,他的生活还是甜蜜和幸福的。但当他看到有人骑着自行车、夹着公文包,他又陷入了挣扎。和一个农村女孩恋爱,是不是真打算在农村呆一辈子?是不是在一步步走向自我放纵和堕落的深渊?但也只有巧珍那甜美的温柔能让他翻江倒海的心恢复平静。
人生的转折点出现了,高加林。生活也就是这样,没有人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有时真的让我们措手不及。加林的叔叔调到县上工作了,但他拒绝给加林“走后门”。自以为精明的马占胜却已为加林打点好一切,就这样,加林成了一名记者。
重新回到城市的怀抱,可以说是加林梦寐以求的。他很快就融入其中,甚至对巧珍也有些淡忘了。
黄亚平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都变得不平静起来。在学生时代本来就有共同语言、甚至互相欣赏的他们,只因加林回到了农村,一切都没有了下文。而现在,加林也是城市的一员了,于是,他们开始了所谓的“romantic”式的恋爱。加林
将他心爱的巧珍置之不顾了,亚平也对爱她的克男提出了分手。然而,所谓的浪漫,却是一场很苦很累的恋爱,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什么„„
巧珍放手了,她不会牵绊加林前进的脚步,赌气似地嫁给了对她去暧昧已久的马拴。至少,马栓不会将她抛弃。
空气中似乎已经弥漫着悲哀的味道,暴风雨前的片刻宁静总是让人感觉不爽、捉摸不透。
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揭发了,他那“ro mantic”式的爱情也随之接束,好短暂。也许轰轰烈烈列、看似美好的事物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加林又回到了农村,那生他养他的的土地。而我愿意相信,并且也应该是这样,加林会像一只雁,终会在他理想的天空自由地飞翔。但他,却永远的失去了一生的挚爱,这毋庸置疑„„
2.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二
《人生》
读后感
专业:金属材料工程班级:120307 姓名:周文婷 学号:120307131
《人生》有感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
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爱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在高加林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为了所谓的事业去放弃一份如此单纯而执著的感情,是多么无知。高加林所幻想的到大城市展翅高飞的生活那只是生活的表象,人只有在心灵有归属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时候。而这心灵的归属除了爱情还会是什么呢。事业的好没有尽头,快乐来源于心灵而不是物质,忽视心灵的需要,会令快乐失去源泉。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么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择,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选择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就一定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最终加林深受感动“一双失去光彩的眼睛重新飘荡起亮点火星”扑到在这片土地上。
其实同样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能理解加林的追求和抱负,作为贫穷落后农村中少有的读书人他想摆脱农民的命运、走出大山、闯出一番天地这本无可厚非:对于他对爱情的选择,选择了对他发展有利的有共同语言的亚平,抛弃了深爱他的单纯善良的有着金子般心的巧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情有可原的,最终他也发现了自己真正爱的还是那个可爱美丽的姑娘巧珍,只可惜为时已晚。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人生只有一次,正如《童梦奇缘》中冯小刚的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一样: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所以我们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择,把握人生美好的爱情、把握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揣一颗事事平常心,走好奇妙人生的每一步。
高家林人生的跌宕起伏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处于一个时代的广大的青年人,他们血气方刚,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生活总不是一番风顺的,有很多的岔道口要去抉择,无论选择的结果怎样,都要自己去承受,痛苦、辉煌、爱情都是人生道路上必须承受的必修课。
3.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三
记住生命里,对你好的人。这句话,说的真对啊!
带着一种自省的心情,怀着对路遥的作品的敬仰。再次重读路遥的《人生》,那句话说得对了,有时候,往往经历多了,看得多了,每次的收获都是与众不同的。
情感总是在内心里流淌,压抑久了,那感情也许就会升华,思考也会慢慢变得沉重。
于是,在一周里二次遨游在《人生》这本书里,是准备写下点什么的,就当勉励自己,勉励思考下当下自己不知道是不是颓废的,荒芜的大学生活,算给自己一点思考的余地吧!
往往人生如同我喜欢的那个透明的玻璃杯,容不得一点污垢,那样你就可以很清楚容易的看到你不喜欢的某些东西。因为人生的路漫漫,漫漫的求索的人,真的还多吗?也许很多,有梦想的人生,值得赞许的,值得肯定的,人活得光景,也就是这样,让你给你的精神注入了一种动力。
人是一个矛盾体,纠结中沉沦,纠结中丢失自己,大概这是对此的一种解读吧。
二十元买一本值得读的书,值得。
我是喜欢这本书的,喜欢那种文字,朴素。
封面的淡雅的水墨画却像一缕青烟在脑海中萦绕。是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记住了这句话,这不正是我现在的人生道路吗?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遭遇什么挫折和遗憾。
当你有一天你真的接触了得到了这本在无数人嘴边提起的巨作——《人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于是你渴望继续读下去这本书。
一个寂静的夜晚过去了。一个早晨来了,我合上书,脑海中还浮现着《人生》中一幕幕动人的画面。我是认为这本书没有结尾的,人生的路很长,很长,他们都还有很多路没有走呢?
回忆这本书,高加林曾是一个老师。《人生》从他被退回农村当农民开始,他在懊恼中相遇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刘巧珍。他们有过一段浪漫的故事。然而,幻想终究被现实打破。高加林因为叔父回乡当官,通过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成为县里通讯组的记者。巧珍并没有放弃对高加林爱的追逐,但高加林却觉得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而高加林恰好遇见在县里当播音员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两个年轻知识分子有共同崇高的理想,于是在一起。高加林也在纠结中放弃巧珍,选择亚萍。
人生,听起来多么华丽庄重地词语。在这本书中,给了不同的诠释。如同《致青春》中的台词“你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就注定要失去另一样”。生命中很多人注定无法预见。很多人,一旦错过了,就是陌路。就如同高加林自己选择了亚萍,放弃了巧珍,那巧珍不会傻傻的在原地等他。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珍贵的,没有谁可以蹉跎别人的青春。
给我最多感动的还是那个没读过书却有金子一般心灵的刘巧珍。她对生活有着深深的热爱,对土地也有深深的热爱。高加林抛弃了她,她并没有因此埋怨他。她外表柔弱,但内心却坚强的让人佩服。她没有放弃生活,反而转为对农村的热爱。
高加林一样,我觉得需要同情。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但他走的并不潇洒。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月光明亮,终究冰凉。朦胧的月光中,在我不一样的年代中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或许很多年之后我仍然会想起这本曾感动过我的《人生》,或许我也终将面临人生的抉择,不管人生走的是否和想象中的一样潇洒。
正如路遥所说,书中的高加林的故事还没有结局,他只不过是人生长途中艰苦跋涉的探索者,而不是绝对的失败者或者成功者。。重要的是坚定和积极地心态,生活有时会开玩笑,但是人生还要继续,为了理想,为了爱我们和我爱的人们。
4.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篇四
人生如果选择错误,发展就会出现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该演绎的东西。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青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他的生活。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这一切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同原来同学亚萍相见。亚萍与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顾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加林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故事简单但寓意深刻。
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农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他们。在路遥的文字世界里没有极度的坏人,就在于他对这个世界没有绝对恶意的猜测,而是用爱和温暖回报那个给予他生命体验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们都做了一个梦,都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梦,也都是黄粱一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俩是一样的。所以人们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乱终弃,而是这其中的矛盾与挣扎。高加林的奋斗经历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典型意义。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高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个人奋斗与社会境遇的不协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小说更深刻地分析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高加林虽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能,但却被毫无理由地挤出民办教师队伍;即使他再有才华,干得再出色,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就必须被赶出县城。高加林的悲剧,体现他选择了一种与现存的人生观相矛盾的奋斗生活,更展示的是社会现实的不公正。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如果加林没有和巧珍分手那么他也许会在小城里长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和一个大字不识的人生活一辈子吗?如果加林选择的不是亚萍而是另外的一个城市女孩,那么他又会是哪样地生活呢?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没有理想中的美满,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爱是什么?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会给你这次选择一个什么答案?谁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郑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决择,做到不后悔。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贪多,要的是过程。就算人生“对不起”我们,我们也不要做出“对不起”人生的选择,那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我极力推荐《人生》,并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学到该学到的东西。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二)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三)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路遥的《人生》。《人生》是以改革时期陕北时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它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叙述了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曲折的变化过程,其中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故事发生的主要矛盾,最终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再让我们对主人公高加林有深入的了解。他,一个土地养大成才的人,人生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令人同情。他,英俊潇洒,文韬武略,对外面的世界无比的向往,幻想最大城市内展翅高飞的生活,他的横溢的才华令人敬佩,他的理想我们可以理解。但对于他对感情的态度,我无言以对。
再让我们对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作一阐述。高加林,高中毕业为考入大学回到了农村,做了教师,这工作对他来说还算不错,也挺体面,他也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转为民办教师。但好景不长,村中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同样也是没有考上大学,在父亲的帮助下,顶替了加林。伤心欲绝的加林冲到家中,他内心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犹如一幅行尸走肉。但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爱着他的心地善良单纯的姑娘刘巧珍,给了他内心巨大的安慰给了他重新生活的希望,他也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位姑娘,但大家想象,一个才高八斗,一心幻想在大城市生活的青年与一个斗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能生活在一起吗?即使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又能彼此快乐吗?
后来,加林由于自己远在边疆当兵的叔叔的归来,又再一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记者。上天又让他再一次遇到了自己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处的很好,在一起彼此也很快乐。当黄亚萍抛弃了深深爱着自己的张克南,把爱带给了高加林,并且也谋划了他们的未来。高加林抵挡不住大城市生活的诱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无情抛弃了深爱自己的农村姑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自己很快就要迈进大城市,生活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他进城的背幕东窗事发,他不得不离开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与和自己相爱的黄亚萍,回到农村,得知巧珍已经结婚,他又陷入了无尽的悲哀与失望之中。也就是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青年的追求,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高加林的生活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又何尝不是有很多的选择,我们做到三思而后行了吗?做出的选择让自己后悔过吗?
同时,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与挑战,我们才会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是必然的。挫折之于人,就如狂风之于陋室,巨浪之于孤舟,百事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而意志消沉,万古旷世,有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而葬身万劫不复的深渊……
5.路遥作品《人生》读后感 篇五
《人生》,路遥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我很喜爱,从初中到现在,看了三遍。每看一次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人生》这一长篇小说,非常值得一读,书面语是柳青的几句感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光是卷首语就已经深深地吸引了酷爱读书的我。其实柳青的话,就是对小说最深刻和核心的概括。
小说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是典型的七八十年代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人。自由生长在贫困的农村里使他更具有一种对文明、富裕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不甘向命运低头,希望有一天摆脱贫困,走向人生的美好。但,年轻的生命,往往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也会犯下许多错误,主人公高加林更是如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职业,放弃了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这种为了利益而不惜牺牲亲情爱情友情的行为最终让他后悔莫及。错,不要紧,趁年轻,勇于承担责任,改过自新,在结尾处尤为凸显,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小说中还有许多性格鲜明,个性飞扬的人物。纯朴、善良的高玉德夫妇;精明、为人乐观阔达的顺德老汉;城府深、心胸狭窄的刘立本;还有大方得体、乖巧懂事的刘巧珍等。从他们身上,我们都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相同的地方。他们正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折射出不同人的不同的行为和人生,从而引发出我们的深思,对人生的思索。这正是小说的伟大之处。例如高加林式的人生,充满着戏剧性,最具光彩,从他身上,我得到了许多的人生感悟,受益匪浅。
现在反腐已成热点。书中有宣扬反对贪腐及对势利之人的批判和讽刺。高玉智,高加林他们便是代表,作为国家干部,奉公守法,嫉恶如仇,侄子违法也要严惩。这也是小说的亮点。
6.路遥《人生》读后感800字 篇六
人生的一个特点在于它充满了无数的选择。每次选择之前我们不知道结果是什么,然而选择了就是选择了,再想完全回到从前是不可能。我一直在心里想着高加林和刘巧珍在一起,我估摸着作者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不是他们两人在一起了就是最好的结局,好像也未必,在选与不选之间总是是有着各种的可能,作者没想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只是让你我们每个人去思考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一生。
《人生》中,在面对爱情时,高加林背信弃义,他抛弃了深爱他的刘巧珍,而选择黄亚萍。虽然黄亚萍也疯狂的爱上了高加林,但总觉得他们的爱情中或多或少的惨杂了世俗的东西。高加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选择了黄亚萍这个铺自己的路石。但他不知道爱情是美好的、纯洁的,容不得一点瑕疵。当你想利用爱情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爱情往往会拒你千里之外,所以对待爱情,我们千万别因抱什么非分之想而去破坏了它的纯洁和美好。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可逾越的差距。
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并且只有有了理想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激情和挑战,我们才会打拼出一片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地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挫折。这些压力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因为这就是生活。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也别千万不能抛开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我们,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认识。
7.路遥《人生》读后感300字 篇七
高加林也困在欲望 城郭中。
据说,原来那里是田,有陽光、空气和干净的水。撒下种子,风调雨顺,就有了稻谷瓜果,就有了祖辈的世世代代。现在,田里不种庄稼了,种的是钢筋水泥。他们说,这是文明的进程。除了这一亩三分地,我们还应拥有更多。对,叫城市化进程。于是越来越多的高加林,尽快地忘记了田地,忘记了血脉缘起的地方,争先恐后地做起了衣冠楚楚的城里人。
后来,城市变得肥胖而臃肿。它笨重的喘息在塔吊高举的工地上,不知疲倦亦不知廉耻。田埂变成了写字楼的格子间。收成好坏的取决物,由自然气候变成了人情气候。人们关心的不再是一株禾苗的来龙去脉,而是一支股票的跌宕起伏。
高加林也不例外。像电影 《幸福》中的永诛,一个原本纯良质朴的男子,在厌腻了素简寡淡的人生与爱情之后,离开土地,离开自己,义无反顾地逃向了滚滚红尘。
他逃向了滚滚红尘,便逃向了一条虚荣碾压的不归路。当他开始成为新世界中万众瞩目的焦点,当他接受了家世显赫时尚热情的城市小姐的追求,他的真实人生戛然而止。所以待到繁华浮火熄灭,他才后知后觉何谓幸福。然而,这世上没有什么会因为悔悟而获得怜悯。当他觉醒回头,那片宽悯仁厚的故土,已然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那个为他炊米洗衣的良善姑娘,也已泪绝嫁作别人妇。
路遥说,高加林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然而,却也仿佛让人看到了他人生荒芜的尽头。
(二)
德国文艺理论家H.R.Jauss在他的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谈到,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存在。
路遥的《人生》,于二十年后再与读者照面,依然有着冲击人心的重量,靠的正是这种不被时间洗去的人性共情。历史只管斗转星移,世界在你之后继续冷得干净。这里的每个人,都是面目迥异的高加林,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跌撞、迷失,再走向幻影幢幢的不归路。
幸福是什么。若你是一国君主,你选择在广袤自由 世界里,大写一片青砖碧瓦,还是在逼仄拥挤的都城中,卑贱地垒砌广厦高楼。
人生道路从没有红绿灯。下一个路口,你可知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
世界这列车跑得的确太快。脱离掉一切概念、一切信仰、一切标准之轨,价值全部模糊了起来。有人被速度骤然抛落下来后沉痛失落,有人依然在颠簸的车厢中居险自危。这样的速度着实让人心悸神乱。于是,人人开始疑惧与揭发这失控般飚驰的列车,也便开始走向对布尔乔亚异化人性之道的批判之路。
然而,毕竟是锦衣玉食的现代都市之子。日夜沉陷于大都会歌舞升平的漩涡中,即便厌倦其畸形与荒谬,又如何做到彻底的弃绝与抵抗。于是,高加林继续陰魂不散。我们依然沉醉在中西文化的盘根错节之中,乐此不疲地渴慕和比较优一等的生活。对曾经嬉笑怒骂过的扭曲人生,我们一边拆解、一边重建,一边诋毁、一边实践。就像一场人仰马翻的酒局结束,多少人渴望隐遁山林皈依自然,靠一片月光、茶树和麦田过活,从此不问世间风雨。然翌日醒来,他还是会只身赴沙场,继续对着自己的灵肉车裂者,毕恭毕敬地奉烟敬酒。
(三)
早已焚毁了灵魂得以回归的家园。于故土而言,我们都是流离失所的羁旅人。即便逃离煌煌都市,我们依然无所依附。
所以在背叛母亲的针缝角补,背叛父亲的谆厚家训,背叛陋妻的粗茶淡饭,背叛了故乡的青砖碧瓦后,我们并不觉得萎靡病弱的生命形式、冷酷自私的人性堕落是一种异端存在。我们又都以为自己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可以在纷乱世事间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这样的自欺与欺人,变成了以意婬抵消行动的不灭循环。
事实上,在这座欲望 城郭中,我们与高加林们始终处在诡谲的分离和重叠的状态中。我们各自占有对方的位置,又不断迷失,永远找不对自己的位置。于是,在寻找的道路上便完成了各自的放逐。肉体与灵魂永远错位,因为它们中间总是插着一个凌空高蹈的幻影。这幻影的名字叫做欲望 ,它泯灭了真我与自我的距离。
极端的美是摧毁性的。欲望 便是这样,它永远在投入的同时抽离,让我们自甘在其强大的存在中,一遍遍消解自我。我们如此惊羡它,因为它刚好残酷到我们尚能承受的边缘。而在毁灭我们的时候,它不屑一顾得这样不动声色。让我们于无意识中,坠入那个不知名的向度,还不忘转过身去赞美它。
多么荒唐。人类的终极追求是幸福,可人的本性就是不满足。据说,幸福是人们的欲望 被满足后的愉悦感觉。所以被欲望 所控制的人生,注定不幸福。
禁欲或不幸,这是作者给我们留下的永恒课题。青砖碧瓦或高楼广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选择的人生道路。小说的最后一章,路遥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世界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因为这种盲目的追求,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毁掉人的一生。
高加林的人生无疑是悲剧性的。可是掩卷时,我们则应该欢呼。
8.路遥小说《人生》的读后杂感 篇八
——普罗米修斯
昨日读罢路遥先生的中篇小说《人生》,与读《平凡的世界》一样,内心被主人公们的青春激情,磅礴壮志,艰难的奋斗所怦然所感受动,它们都有是对伟大青春的讴歌。下面几点便是我的感悟:
高加林父亲高玉德得知加林的教师职位被高明楼“走后门”“挤掉”时,除了老泪纵横地咒骂一番之外便是沉默,老汉不得不严峻地思考这个残酷的现实问题,最后竟然得出结论:不仅不能告高明楼,还要以笑脸相逢,尽力讨好他,“因为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我们骂高玉德懦弱吗?可他除了做出这个选择,又还能做出什么更加明哲的选择?一个老实憨厚没钱没势的陕北农民面对一个有钱有权的大队书记的违法欺压只能发出无奈和悲哀的叹息,然后就是屈从,近乎鲁迅笔下奴性的屈从“许多人身上一方面存在有奴性,奴隶失败主义;另一方面又有做主子的愿望。即‘狼前呈羊相’‘羊前呈狼相’的双重性结构„„在强者前是奴才,奴隶,在弱者前又想逞凶、做主子。”这种屈从深深扎根于历代亿万农民的骨髓中(即使农民起义也是少数,那是肚子饿得实在不行的时候),这种明哲保身,也可以说这种奴性根源于中庸懦道,胆小怕事,处处像耗子躲着猫般,以不惹事求心理、生活安稳,把自己的权利、欲求、既得利益降低再降低到最低底线。我大概知道为什么中国历代贪官如此之多,政府如此腐败了——这里有深厚的土壤——公民意识的缺失,百姓心中的非依法办事,而是以人办事。我们再回到小说中去,当新疆回来的高玉德之弟玉智(劳动局长)误码起加林为何没教书时,高玉德抢在加林前头撒谎掩饰真实原因(其奴性之深令我感受叹),前前后后的一系列行为多少给高明楼以好感,终于决定在马占胜的协助下,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把加林调到县里做“通讯干事”(也就是记者)。但最后结局大家都知道,高加林走后门被揭发了,重新回到黄土地上。人啊!既然你如此痛恨咒骂“走后门”这等歪风邪气,为何又要走后门呢?要知道人生只有走正义、光明之路才能最终走向成功、“喜剧”之路啊!
刘立本以封建家长的姿态竭力阻止高加林与刘巧珍的自由谈爱,着实让我厌恶。这个“农村传统道德最坚决的卫道士”以他的价值观(也是千万农村家长的价值观)“钱”与“脸”去衡量高加林和他的家庭,衡量的结果当然是唾泣和蔑视,并且以武力相威胁与高玉德大闹一番。最痛心的是他对二女儿巧珍的态度。先是对她听加林的话每天刷牙“吐血糊子”一事在众人面前对巧珍大加冷嘲热讽,然后是一顿臭打。我们可以想见一个鲜明的庸俗的却又是普通的农村父亲的形象,他在扼杀年轻人的自由,而且是青春时期最需要最敏感的自由——恋爱自由。昨天读小说读到那个情节时,我真想,我要是高加林,一定冲向刘立本的屋子毫不犹豫地保护巧珍,向“独裁者”大声斥呵:“你这混蛋凭什么打人?”“凭我是她爸,天经地义,关你屁事!起开!”“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她做的是完全正当的事,她已长大成人,她选择的事谁也无从干涉!你,也不例外!”当然这仅是假设而已,大概是我更理想主义,路遥更现实主义吧!
“井水事件”与“担粪事件”其实是两个相通的窗口。小说写到第十章时讲了个十分有趣的小插曲——高加林去公用井担水时发现井水好脏,这个带有“城市气息”的农民固然有他的想法,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上巧珍去县城买漂白粉,漂白粉一洒,早上来挑水的村人见不知
为何物,渐渐围观起来,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洗衣粉,有人说是种药,逐渐由议论转为咒骂,一个比一个更粗俗,更刻薄。巧珍的高中生妹妹巧玲见状前来解释,她“试图拿学校的化学原理给众人说漂白粉的作用”,但同样一句粗俗的话把她气跑,还引来众人哄然大笑——在这个封闭保守的小山村,愚味战胜了科学。是呀!村人只要赶紧担水回去煮饭、喂猪就行,至于脏不脏都有无关紧要。但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农民思想落后到这田地——文明、科学的东西拒之不理,甚至还要拼死守护旧道德、旧习惯。由此我又联想到明清历史,农民农村落后贫穷尚如此,民族国家衰亡亦如此。明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错过了,晚清史就不多说了,当英商一次次来华商讨开埠之事,落后腐朽的满清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识时务,是它自己把工业革命、商业文明拒之门外,咳„„这就难怪要落后了„„说到农民意识的落后又让我想《平凡的世界》中“神汉”刘立升搞的迷信活动还引来大部分村民的跟随,那时已经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各式疯狂的反迷信运动可谓干得轰轰烈烈,可终究还是没能根除农民的有神论残余思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是在当今,改革开放,现代化教育已经迈进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的今天,这种落后的迷信活动依然存在于大江南北,可谓“经久不衰”矣!“担粪事件”是讲高加林、巧珍、德顺老汉赶驴车去城里担粪,晚上加林一个在一公共厕所舀粪,臭味引来院子乘凉的城里人的不满“这些乡巴佬,真讨厌!”“臭死人了”,一遍遍的谩骂怎能不激起加林心中的愤怒,更别说他是读过高中当过老师性子倔自尊心强的男人了,这愤怒会如何发泄呢?大骂回击,甚至大打出手?不!我们的高加林不是这样的人!他用他那书生的修养浸润这个世界,他给人家解释、道歉,不管结果如何,我想,这已经够了,我坐在这图书馆的椅子上,静静地领略北方黄土高原那个高尚灵魂的人格魅力„„高加林内心燃着火焰,他跳入河中,轻轻地在水面漂浮着,他淌出辛酸而委屈的泪水,为何委屈?我们看看,在井水事件中,高加林以“城市人”意识把现代文明的东西分享给村人,而担粪事件中,城里人把他看作十足的讨厌的乡巴佬,一个人,两种相反的角色,高加林是个城乡交叉人,所以说井水事件和担粪事件是两扇窗口,前者由农村望向城市,后者从城市望向农村,且看路遥的《关于〈人生〉和阎纲的通信》中的一段话“又由于从本世纪六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发生了持续时间很长的,触及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的社会大动荡,使得城市之间,农村之间,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交往日渐广泛,加之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村的初级教育的普及以及由于大量初、高中毕业生插队和返乡加入农民行列,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相互渗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与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和冲突,文明与落后,现代思想意识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此极其得要的方面。这一切矛盾在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精神道德方面都有表现出来,又是那么突出和复杂。”在那个“交叉年代”(文革后改革开放前)高加林正是“交叉地带”的“交叉人”:一方面他在城里读中学,还当了三年教师,城里的生活习惯,精神形态他多少具有,另一方面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下岗后,不得不成为农民,就是这样双重身份酿成他的矛盾、痛苦,酿成他辛酸的泪。
青春的爱情才是小说的主旋律。《人生》讲了两份爱情,两场婚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份爱情都以高加林为男主角,而两场婚姻都与他无关。当然,和众多读者一样,我也更珍重看好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哦!巧珍,一个不识字却美丽、纯朴、善良、勤劳、通达道理、热情、坚强的完美农村女孩,作者将所有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唯独不让她识字(这也是悲剧的因素)。我忘不了巧珍推着自行车在大马河桥头望着河水静静等高加林的一幕,也忘不了她鼓足勇气对加林表白时紧张得胸脯一起一伏;忘不了在一个个星月夜,她依偎在加林身旁的喃喃燕语,也忘不了她为加林刷牙“吐血沫子”、天天换衣服;忘不了同样在大马河桥头她被加林抛弃时悲痛的泪与踟躇的背影,更忘不了她帮抛弃她的高加林说情再安排工
作„„我只能说——这是个伟大的女性。关于他们之间的爱情,我不想多说,还是让作品站出来说吧:“高加林走近她„„用一种极其亲切和喜爱的眼光怔怔地看着她。她也扬起脸看着他,并且很快把两只手轻轻地放在他的胸脯上,加林犹豫了一下,轻轻地搂着她的肩背,然后坚决地把他发烫的额头贴在她同样发烫的额头上。他闭住眼睛,觉得他失去了任何记忆和想象„„”“他们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牵牛花绕着向日葵。星星如同亮闪闪的珍珠一般撒满了暗蓝色的天空。西边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线,像谁用碳笔勾出来似的柔美;大马河在远处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来的旋律一般好听。一阵轻风吹过来,遍地的谷叶响起了沙沙的响声。风停了,身边一切便又寂静下来。头顶上,婆娑的、墨绿色的叶丛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胧月光下泛着点点青光。他们就这样静静地、甜蜜地躺在星空下,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夜晚,天黑严以后,他和巧珍就在村外的庄稼地里相会了。他们在密密的青纱帐里,有时像孩子一样手拉着手,默默地沿着庄稼地中间的小路,漫无目的走着;有时站住,互相亲一下,甜蜜地相视一笑。走累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驱散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手梳理他落满尘土的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巾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 地给他唱那些祖先留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然后,我们再说说黄亚萍与张克南,张克南很爱亚萍,且尽力讨好她,但黄亚萍却不是真心喜欢他,甚至连喜欢也谈不上,只是应付应付,当她遇到才华横溢的高加林时,毅然决然不加思考地提出与相处三年的克南分手!她是位任性的自由主义者。这种状况也使用权我愕然:张克南几年来关心她、照顾她、处处爱她,建立的“关系”竟然如此脆弱,一触即崩,他再怎么一厢情愿真心真意外加苦口婆心都抵不住黄亚萍对高加林才华、性格魅力的倾慕。看来人的内心零点正向往的东西是拥有无穷力量的,你把它关在笼子里,它依然能以惊人的震憾爆炸出来!这也近乎要颠覆我的爱情观——感情不是能培养的,性格不和就别在一起了,相信缘份论吧。
小说还多次提到出身地位问题,现实主义观点,到现在依然普遍存在这一命题,那种公主嫁乞丐、王子娶灰姑娘的故事只能出现在童话中。巧珍父亲刘立本根本看不起高加林(他家穷,没地位),高加林做通讯干事并且与黄亚萍相识后,又基于前途的考虑,看不起不识字的巧珍,觉得与她过日子是种“隋落”,黄亚萍一直对加林何有好感,在加林来城做记者后她才看到希望的曙光——门当户对,她不愿去农村。距离产生美,也产生丑,产生苦恼,这种身份差距的爱情一直烦扰着一代代年轻人。人啊!你该如何定位自己?
矛盾,这一深刻的哲学因子是推动小说发展的根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对“走后门”的痛斥与高加林自己走后门、对巧珍岩浆般的炽爱与自己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乡村与城市、禁锢与向往自由、黄亚萍的倾慕与对巧珍的承诺、思念与怨恨„„这些矛盾好似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对立矛盾于混沌中产生,然后交涉、斗争、困伤、再关键、最终走向统一。矛盾使人物心理发生急剧冲突,并且一步步思考、忖度,再辩证判定。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就曾说“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还会 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生活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旧的矛盾灭亡,新的矛盾产生,而那逝去的,终将成为美„„
回顾一下整篇小说,我们发现马栓一开始就找巧珍相亲,到最后成婚了,克南一直爱着黄亚萍,最后也应成了眷属(虽然小说没有写),就高加林这小子“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成了两个婚姻的插曲,甚至可以说搅乱他们既定的生活。高加林,以农民身份出去,最后以农民身份回来,经历了两份爱情,但又回到了“原点”,颇似贝多芬、莫扎特的奏鸣曲,A—B—A的结构,再现部回到了显示部,但我们可以说这没意义吗?不!坚决不!再现部经历了发展部更加成熟和坚定,虽然回到原点,但已是变奏的原点。同样,高加林作为一个热血青年隐隐受到天外隆隆声的神谕决心到山外城里闯荡,经过一系列波澜,受到人生的历炼和洗礼,最后回到黄土地,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值得的!无愧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过程
本身。那烟花最终要熄灭,但它曾经是多么灿烂过啊!
生活,永恒的主题。我们要感谢巧珍,在她爱加林最深的时候,加林抛弃了她,经历一番痛苦后,终于醒悟:逝去的,不再回来,依然怀着对加林的爱做出最惊人最理性最坚强的选择重新迈向新生活。是啊!只有傻子、蠢蛋才会厌弃生活,自甘隋落,在我们胸中应时刻流淌有“热爱生命,相信未来”的鲜血。这里抄录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给失恋的人,给失败遇挫折的人,给所有生活中的人:“我,快七十岁的孤老头子了,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它几年!别说你还是个嫩娃娃哩!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得还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不是么,你小时候也吃过我的多少果子啊!你小子还不知道,我栽下一棵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的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再说,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是的,逝去的已经逝去,地球仍在转,星斗还在移,哦!生活呀生活!你是永恒的主题!
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路遥这个人。写到这,我就不知如何写了,实在是难,但必须写,这是对我近期看《平凡的世界》、《人生》的总结,也是对路遥精神的汲取,看完《平凡的世界》的那一刻,我的确心潮澎湃了许久,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在那片陕北的黄土地上,信天游远远地拉唱着,这是个平凡的世界,却发生荡气回肠的不平凡的人生、爱情。这里永远歌颂的是劳动与爱情、土地与奋斗、血浓于水的亲情、青春的涌动、“劳动人民的斗争,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幸福与不幸、成功与失败、矛盾与冲突,前途和命运。”那么,就扎根于土地上劳动吧!路遥就是这么做的,他说“正是那贫瘠而又充满营养的土地和憨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民养育了我”“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土地的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劳动。”正是这种勤勤恳恳的劳动,让我敬佩路遥先生,且路遥对荣誉从杯迷恋,却迷恋创造的过程,在那里,他获得了最大的幸福。路遥花毕生的辛勤劳作完成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他完成了他生命的史诗,他人生最伟大的交响曲,可以像贝多芬完成《第九交响曲》般死而无憾了。又让我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期,那个永远推着石头上山坡的英雄,但征服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路遥很认可歌德的观点“对于一个从不断追求中体验到欢乐的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他所创造的财富却没有意义”,那么,就让我用路遥的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杂感》吧:“我深切地感知,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永远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9.路遥《人生》优秀读后感 篇九
——读《人生》有感
最初接触《人生》,是因为在初三课堂上无聊才去读的。那时,这本书读起来索然无味,很是枯燥,我看了两、三章便没看了。而今,听到老师在课堂上提及《人生》,感到很奇怪。这样一本枯燥无味的书,为何值得老师再三提起?于是我又从早已铺满灰尘的纸书箱里翻出那本封面有些许泛黄的《人生》,再一次且细细地品尝起来。其实,我在还不知道《人生》这本书时,我就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本书的主人公——高加林夜进县城掏粪的一个小段。那时,我觉得那故事很不错,本想着再去找一找,可后来,却找不着了。日后,就慢慢的忘记了这么一个精彩的故事。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是作者路遥引用另一位作家柳青的话,作为《人生》的开头。我想,这句话也是饱含深意的吧。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的、顺利的,面对周围的世界,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在《人生》中,在高加林身上,我看到了以后可能要走的路。尽管我没亲身体验过,我能感受到高加林民办教师被顶替的那种滋味,也能感受到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重新变成农民的苦闷,甚至在他获得巧珍的爱时,我也为这个在不幸中获得幸福的人感到庆幸。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于满足现状,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山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被命运所捉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又使他绝不接受命运的摆弄,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贫穷,却又极度贫穷;他希望在所有人面前大放光彩,却总是丢人现眼。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尽的痛苦。
然而事实上,造成这些痛苦的始作俑者正是他自己。他爱慕虚荣,自命清高,他对生活百般挑剔。他只愿过一种生活而不去适应和接受其他的生活,一个缺少应变能力的人,能有多大成就呢?
再来说说单纯的农村姑娘——巧珍。这个很久以前就在心底深深爱着高加林的姑娘,最初害怕高加林因为身份嫌弃她,所以,这份爱就被兜进了心里。然而,面对着被下掉民办教师职位的高加林,巧珍又喜又恨。喜是因为她和她爱着的男人终于没有了身份的阻碍,恨又是因为高加林职位被下。面对着自己所心爱的男人,巧珍终于忍不住,沉淀在心底的爱再次爆发。这个单纯的姑娘向高加林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爱意,而高加林也被巧珍之前为他做的事情所感动,于是,两人就这样坠入了爱河。可生活总是爱开玩笑,紧接着,高加林又因为他叔父当了高官的关系,劳动副局长马占胜又把高加林送到了县城当了一个记者。
到文章后头,高加林因为他那所谓的“为了成大事,必须要牺牲点什么”的狗屁理论付出了代价。他离开了巧珍选择了他高中同学也是干部的女儿黄亚萍,希望借此攀上更好的关系去获得更大的权力。却被爱子心切的克南他妈举报了“走后门”的事实,于是,高加林再次沦落为普通的农民。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人生无常,我们在高加林身上看到了这四个字,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之中亦有定数。到文章最后,一切,又回归到原点。高加林变成了农民,身边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高雅”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最珍贵的宝贝——痴情淳朴的巧珍早已为他人之妻。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的弱点。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达到目的,出卖了原则。德顺爷爷对加林爱的深切,由爱生恨,但恨都是也爱为基础,恨其不坚持,却不一棒子打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到了还是要爬起来,人生还要继续。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而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
10.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感 篇十
七月的第一天,读完最后一行字的时候,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是因为故事中那个叫巧珍的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她热烈而纯粹的爱情,以及像土地一般宽厚包容的品格,是金子一样闪亮的心。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有些漫不经心。上学时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由于感到前半部分的枯燥而放弃继续阅读。拿到《人生》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八零年代,与现实的物质充裕的生活似乎相隔甚远。不过,还是一有时间就坚持阅读。也正是那份坚持,才有了后半部分的吸引和震撼。
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出生在陕北农民家庭的有梦想青年,做为庄稼人的父母含辛茹苦供他到县城上学直到高中毕业,成为那个时期少有的文化人。后没考上大学回乡教书,日子本过得舒适惬意,不料被村干部高明楼的儿子挤掉了饭碗,落地当了农民,成为像村庄里所有男女一样的庄稼汉,必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跟着集体劳作。
内心苦闷,情绪低迷的时期,村里的旺户人家刘立本的二女儿刘巧珍挽救了他。不顾全村人指点非议,义无反顾地选择和高加林在一起约会,对他一往情深,全心全意的付出。两个人沉浸在初恋的幸福当中,暂时掩藏了高加林心中渴望远走高飞的大城市梦想。
后来,高加林的军人叔叔复员转业调回县城,马屁精马占胜通过暗地疏通关系,使高加林重新脱离农村生活,成为县城一名记者。心中激昂的梦想再次燃起,凭借才华和热情,在“外面世界”体味着自我价值实现的美好。
与此同时,与高中才女黄亚萍的再次相遇,激起了两人对彼此的爱的渴望。于是高加林放弃淳朴善良的刘巧珍,黄亚萍抛弃相恋多年的张克南,在全县议论声中开始张扬地出双入对,享受所谓的罗曼蒂克爱情。绝望悲恸的刘巧珍很快另嫁他人,前男友张克南的妈妈存心报复,揭发了高加林靠走后门得职位的事实,使得高加林又被打回到农村。
认清形势的高加林与黄亚萍断绝关系,沮丧痛苦地回到曾经生活的家乡。与巧珍相恋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适时她已为人妇。家人与村民的宽容和语重心长代替了唾骂和奚落,巧珍一如既往的善良宽恕,依然不求回报的为他能够回乡执教而奔走,使他深深醒悟到做人品格的缺失,已错失了人生最珍贵的人。
小说读到结尾,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使我感受到文学大家留下来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现世的我们传阅为经典,因为他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将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人性的光辉非常精妙的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小说,只道你浓我浓。
路遥使我感受到,真挚的爱情与人的品格是分不开的。小说读到一大半时,我对刘巧珍这个人物依旧没有太多好感,只觉得她没文化,傻乎乎的执着,怎么样也跳不出农村,和高加林不般配。直到她失去了爱情,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更没有死缠烂打不放手,而是勇敢坚强地继续下地干活,通过在土地上挥洒汗水来释放心中的痛苦,向所有人证明了她的倔强不屈和无悔。不仅如此,高加林因被人告发再次回到他认为的梦想破灭的农村时,她没有恨他报复他,而是选择说服家人原谅自己一直以来深爱的人,继续支持他。
读到此时此刻,我深深震撼于路遥先生写这本书的用意,这是对中国最大群体——农民品格的讴歌!同时,通过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起伏,戏剧性地向读者说明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刘巧珍的爱情如同她的品格一样闪亮,这正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所拥有的。在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善良朴素,热情真挚,勇敢顽强,以及无怨无悔的执着,是当下许多年轻男女所没有的,也是值得敬畏的。
小说中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女二号,就是官二代美女黄亚萍。她与巧珍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想到她,就想起她在县广播电台播音的声音,高加林每每听到就热血沸腾的声音!也想起她的智慧,可以与高加林谈古论今,她的远见卓识总能使高加林热情洋溢地憧憬美好未来,沉浸在梦想成真的欢乐中。也会想起她的任性,大小姐脾气。她的爱情比起巧珍,更加势不可挡,更加自我,也可以说是自私。她的爱是有条件,霸道的。“我爱你,你必须满足我的一切要求”!
张克南更适合她。同样在张克南身上体现了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
最后,依然对巧珍妹妹那番话感慨万分,希望以此勉励自己:
“以往的事,不要过分想。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路遥《人生》优秀读后感】推荐阅读:
路遥《人生》赏析10-13
读路遥人生有感09-12
赏析路遥作品人生10-10
路遥《平凡世界》赏评08-21
路遥平凡的世界简介11-20
《人生》优秀读后感心得09-25
人生哲理优秀句子08-27
人生需要回头优秀作文07-06
书香点亮人生优秀作文07-29
人生的脚印优秀作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