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联想》的教学反思

2024-06-16

《汉字的联想》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1.《汉字的联想》的教学反思 篇一

蔬果的联想教学反思

蔬果的联想教学反思 1

本周我们学习了《蔬果的联想》,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选用蔬菜、瓜果这种取材方便、易于加工的材料进行联想、造型与制作,在学习活动中,了解雕刻的基本知识,学习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发展想像力与创造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先以课本上的《池塘里的小青蛙》为例简单讲述,其一如何去联想,其二依据是什么?比如《池塘里的小青蛙》就是借助南瓜圆鼓鼓的形状、其黄绿的色彩、纹理接近青蛙的特点,以此为基础进行创造,加入圣女果作为眼睛,红薯藤作为四条腿。

为了让环境更加美还可以加了洋葱制作的莲花。讲完之后我带着学生欣赏了很多用水果、蔬菜制作的物品去进一步启发学生。在艺术实践环节,我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创意,用自己准备的蔬果进行多种组合创造。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真的是很高,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就连平时调皮的学生也毫不例外。

在完成之后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拍照上传到微信,请学生介绍自己的联想创意,从材料、方法、学做动作三方面交流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得意之处。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了知识,得到了锻炼,而且还感觉很轻松愉快,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压力和负担,都会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蔬果的联想教学反思 2

运用蔬菜、瓜果等自然材料进行联想、造型与制作,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意识,了解雕刻的基本知识,学习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发展想像力与创造力。 本课可以运用以切挖为主的方法来造型,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切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再用其他方法完善之;亦可以运用以组合为主的方法来造型,将形色各异的大小蔬果组合成有趣形象。

教师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蔬果联想”的奇妙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利用设置的.情境提出问题,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材料的特点进行联想。通过实际操作和自学教材自主探究制作、塑造的多种方法,并根据蔬果的特点来选择与之适应的造型方法。如果采用以切挖为主的方法来造型,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依据蔬果的基本形体切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如果采用以组合为主的方法来造型,应特别注意蔬果形状、大小和色彩的搭配等。

反思1、课前学生自己选购、准备材料,教师应提出相关的要求。

第一,寻找、收集形状、色泽、纹理和质感有特色的蔬菜、瓜果,其中形状奇特者为佳,并注意大小搭配。

第二,避免选择切、挖时有过多流质的蔬果,如番茄等。

反思2、激活思维、大胆联想是进行创造表现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可选择一些形状奇特,或色泽与纹理美丽、有特点,或质感有特色的蔬果,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同一材料有不同的联想,另一方面,从中发现学生闪光的“灵感”,从而引导学生合理、巧妙地利用蔬果的自然形态特征塑造生动有趣的形象。

蔬果的联想教学反思 3

这节课是选用蔬菜、瓜果这种取材方便、易于加工的材料进行联想、造型与制作,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意识,了解雕刻的基本知识,学习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发展想像力与创造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蔬果联想”的奇妙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利用设置的情境提出问题,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材料的特点进行联想。通过实际操作和自学教材自主探究制作、塑造的多种方法,并根据蔬果的特点来选择与之适应的造型方法。

然后运用以切挖为主的方法来造型,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切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再用其他方法完善;也可以运用以组合为主的方法来造型,将形色各异的大小蔬果组合成有趣形象。课本中的“荷花”与“青蛙”是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蔬果的形状、色彩、纹理等进行联想的典型范例。蔬果的联想“荷花”是以切划手法为主的造型处理,“青蛙”是以搭配组合为主的造型表现,造型方法的丰富性,给学习方法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接着在学习任务的落实这个环节,先分小组观察、讨论并讲述本小组的想法及联想。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创意,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多种蔬果进行组合创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然后再请学生介绍自己的联想创意,从材料、方法、学做动作三方面交流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得意之处。这样即让学生自主学习了知识,得到了锻炼,而且还感觉很轻松愉快,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压力和负担,就会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回顾这节课还有不足的地方:第一,寻找、收集形状、色泽、纹理和质感有特色的蔬菜、瓜果,其中形状奇特者为佳,并注意大小搭配。第二,避免选择切、挖时有过多流质的蔬果,如番茄等。

蔬果的联想教学反思 4

生活中的蔬菜、瓜果随处可见,它们还是天然的雕刻、塑造材料。即选用这种取材方便、易以加工的材料进行活泼、有趣的立体造型活动。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这样安排教学。

课前,学生自己选材料,寻找、收集形状、色泽、纹理和质感有特色的蔬菜、瓜果。课上出示作品,让学生欣赏,感知联想、探究方法、自主表现。通过实际操作和自学教材自主探究制作、塑造的多种方法,分组进行创作,然后展示、欣赏、交流、评价。有的同学用土豆,从组合为主的方法制作了“三个和尚”,生动的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2.《汉字的联想》的教学反思 篇二

倪光南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 小时候遭受了许多痛苦和危险。他深深认识到, 国家贫穷落后是受欺负的主要原因, 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不受欺负, 因此从小立下科技强国志愿。1961年夏天, 倪光南以5年全5分的优异成绩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 从南京工学院毕业, 他的毕业论文是:“脉冲编码通讯”, 涉及了当时比较前沿的数字技术。由于成绩特别优秀, 刚刚毕业的他, 就走进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从那时起, 倪光南的生命就和电子计算机、信息产业、科技强国融为一体, 他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所, 是1958年根据国家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 并在华罗庚等老科学家的支持下兴建的。倪光南作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较早的科研工作者, 几乎经历了我国计算机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全过程。倪光南刚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参与了我国计算机自主开发的工作。他作为外部设备插件组长参与了吴几康先生主持研制的119机,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到了1964年, 119机研制成功, 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 倪光南也因此被评为计算所先进工作者和中科院北京地区先进工作者, 成为所里的业务骨干之一。

1968年, 倪光南参加了中科院计算所六室显示组万永熙先生主持的717显示器研制。它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显示器, 这项研究揭开了倪光南研制联想汉字系统的序幕。后来他又参与了“SK-1G光笔图形显示器”的研制。在汉字输入方面, 1974年倪光南在计算所阶梯教室作的学术报告中首次提出联想输入方法, 就是利用上下文的关联由计算机辅助汉字输入。这样, 研制联想汉字系统的条件基本具备。

1974年, 倪光南参加了748工程会议, 根据748工程的宗旨, 倪光南提议计算所六室输入组立项开展汉字处理研究, 得到了时任室主任曾茂朝和组长竺乃刚的支持。1979年, 六室输入组研制的“手写文字识别机”和“111汉字信息处理实验系统”两项成果都获得中科院二等奖。后来, 因为美国制造的微型计算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但是美国的微机当时不能处理汉字, 严重地影响了微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破微机在应用中的汉字输入瓶颈, 倪光南中止了文字识别研究而专注于汉字处理成果的产业化。1980年, 倪光南推出了第一项汉字处理产品“汉字、图形显示功能版”,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1981年8月, 倪光南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 担任访问研究员, 他的工资是当时国内的70倍。但是为了实现他科技兴国的梦想, 1983年5月, 他毅然决然地放弃高薪回国, 出国工作使他对西方高技术企业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同时熟悉了微处理器和C语言技术, 他决心将联想式汉字处理成果做成一台实用的汉字微机。

回到国内, 他很快开始研发。由于硬件器材齐备, 软件采用C语言开发, 效率很高。到了1984年年初, 就开发出了汉字处理的第二项产品“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该项目由时任北大副教授的王选主持坚定, 获得了中科院三等奖。

1984年8月, 计算所业务处与中航深圳工贸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 倪光南课题组进行了将LX-80移植到PC, 成为联想式汉卡的开发工作, 通信公司也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支持, 这是汉字处理的第三项产品, 最有产业化前景。到了年底, 就基本完成。

1984年, 中国吹响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 中国科学院积极响应, 提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构想, 鼓励研究所办企业, 转化所内科技成果, 一时间, 各科研院所和高校创办的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企业在中关村纷纷涌现, 各显神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1984年11月, 中科院计算所决定创办全民所有制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倪光南于1984年12月出任总工程师。同时, 他将联想式汉字输入系统的全部技术带入了公司。倪光南是一个技术狂和工作狂, 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用到了开发新产品上。他带领课题组通宵达旦地扑在研发工作第一线, 他甚至在大年初一就带领课题组的人开始了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奋战, 1985年5月推出了适用于PC机第一型联想汉卡, 开始投放市场,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89年11月14日, 计算所公司更名为“联想集团”。计算所公司头三年创造的利润高达1237万元。到了1993年, 联想发展成为中国四家电脑公司的第一品牌。

倪光南是关心企业技术发展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学者, 扶植高新技术企业, 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推广开源软件和开放标准, 在IT领域, 处处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我国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 倪光南在这两大产业的高速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中国的IT产业和国家的自主创新奔走呼号, 摇旗呐喊。他荣获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终身成就奖, 被中国软件协会评为中国软件产业十年功勋人物。

摘要:软件大师倪光南是我国最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之一, 他曾经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最大的IT企业联想集团的奠基人, 第一任总工程师, 为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奋斗了50多年, 现在仍然为计算机技术在自主创新奔走呼号, 摇旗呐喊。

3.由斗牛引发的汉字联想 篇三

中国也有斗牛,和西班牙不同。在南方的贵州等地,冬天农闲季节,让两头公水牛互相打斗,决定胜负。农民作壁上观,哈哈大笑。

中国总共有三种牛:黄牛、水牛、牦牛。黄牛主要生活在北方,水牛主要生活在南方,牦牛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这种分布与气候紧密相关。

殷商时代的黄河流域是亚热带气候,从出土的动物化石和甲骨文字形、原始图案判定,殷商人民也是饲养水牛的。水牛力气很大,但是公水牛的脾气很不好。一不小心,两头健壮的公牛碰到一块儿,就眼睛发红,只顾低下脑袋打架,西南官话方言称之为“抵脑”。四角相碰,嘭嘭直响,半亩大的地面都在颤动。有时牛角被斗断,有时牛眼睛被戳瞎,非要有一头牛失败落荒而逃才罢休,失败者有时甚至当场毙命。

平时农民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养肥的牛把力气都放在搏斗上,肯定要制止。可是牛的力气大,打起架来又不要命,人根本拉不动,也不敢拉。有人力气大,用大棒狠狠地把牛打开。有人很聪明,把燃烧的草团扔在牛脑袋上,把它们烧开。(这也是《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破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里面哪吒火烧牛魔王的原型。)

现在想想,古代的牛肯定更加不听话,给牛劝架应该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汉字特殊具有的象形性让我们可以尝试着从汉字里找出有关“斗牛”的痕迹。

首先想到的一个字是“交”。有人说,“交”古代写成“”,是指人两手伸平,两只脚绊在一起,表示摔跤了,是“跤”的本字。个人认为,“交”字的原始写法应该是“”,上面是一个倒写的“牛”字,下面一把叉表示牛角交叉,代表两头公牛正在打架。

《说文解字》上解释“交”:“交,爻也。”可见“爻”是“交”的异体字,直接表示四只牛角叉在一起。(当然,这也并不否认从另一个意义角度上,“爻”也可以是一种八卦符号,爻卦。)

西南官话方言里面有个词“解交”,意思是“劝架”,原来的意义应该是“给公牛劝架”。其他方言里面也有叫“开交”的。普通话里面有成语“不可开交”,表示劝架无效。

我们再来看这个“解”字,有人根据“庖丁解牛”认为它的本义就是“解剖”,其实错了,这个意义还不够原始。“解”字由“角”“分(省写为刀)”“牛”组成,再明白不过了,就是给公牛劝架。牛角是非常坚硬的,用刀去砍牛角那是想把刀砍缺。农村里面砍牛角都是用的斧头,而且是大斧头。况且“解”还有个异体字“觧”,表示“给公羊劝架”,公羊也很好斗。(中国古代养的羊一般是山羊,从甲骨文字形可以证明。)

由于“交”和“爻”在这个意义上通用,我们可以理解古书上“驳”为什么常常写成“駮”,“较”为什么有时写成“車爻”。

由于“交”和“爻”的本义是“公牛打架”,那么以它们为基础构成的新字往往带有“争斗”“混乱”“复杂”“交错”的意义。例如:

“驳”,本义是“毛色不纯的马”。后来又产生“斑驳、杂乱、批驳”等引申假借意义。

“校”,本义就是“用大棒痛打争斗的公牛”,“犯而不校”(《论语·泰伯》),就是证明。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计较”,当然已经是引申意义了。

“肴”,本义就是“几种肉的综合”,往往是蒸熟的猪肉、牛肉、羊肉,切成片堆在一起。河南、山东菜谱里面现在还有这道菜。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做熟的鱼肉”,应该是稍后的引申义。

“较”,本义就是“战车之间的互斗”,引申为“战车”。商周时期,中原地区流行了一千年左右的车战。中国象棋里面也是“车”最厉害。因为一辆战车前面十六只马蹄,上面两个战斗员拿着刀箭戈矛,更可怕的是车的轮轴(“毂”)上面都安装尖刃。这种旋转的尖刃对步兵来说简直是绞肉机,还可以破坏敌人的战车。屈原《楚辞·国殇》里面说“车错毂兮短兵接”,“错”,金属尖刃互相摩擦也,这句诗就是车战的真实写照。

“效”,本义就是“用棒子去打互相争斗的公牛”,这样才有明显的效果。

“狡”,本意就是“健壮、粗暴”。因为能够互相争斗的公牛,一般都非常健壮,打起架非常粗暴。“狡猾”那是后起的意义。

下面再来谈几个相关的汉字。

“抵”,古代通常写作“觝”或者“牴”,就是“公牛用角抵触”的意思。“羝”,同理,表示“公羊用角抵触”,后来代指“公羊”。古代有一种运动——角抵,类似于今天的摔跤,其起源就是模仿公牛的争斗。

“觸”,异体字直接写成“觕”,同样表示“公牛用角抵触”的意思。“蜀”是音符。

“牾”,也表示“公牛用角抵触”。直到今天,西南地区的人们还说“某某人被牛牾了”,意思是“某某人被牛顶撞而受伤了”。“午”的甲骨文的字形像“8”,表示丝绳缠绕在一起,其实这是“五”的原始写法。现在的“午”,其实就是借用的“牛”字。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忤”“迕”“牾”是同源字,都来源于“午”,也可以说来源于“牛”。这也可以解释“端午”为什么又叫“端五”。古代还有杀死五月初五出生的小孩儿的习惯。五月初五,“五二”也。“五二”者,“忤逆”也,所以传说这天出生的孩子将来会杀父弑母。当然,这是愚昧迷信。

4.《星空的联想》教学反思 篇四

获得知识,意味着发现,意味着解决疑问。从这一点上来看,欣赏教学犹为重要。在学生面前展示出直观的形象,让他们学会去观察蕴含其中的细微差别,并结合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才能敢于去发现,深刻地去理解新事物中存在的美。

在新课教学的开始部分,谈话导入:提起宇宙太空,同学们想到什么?”这个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孩子们对以往学习过的关于宇宙知识的回顾,和同学们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了解并观看了到学生感兴趣的外星人,神秘的飞碟,流星,彗星,宇宙中各种美丽的星系……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的时候,我出示了幻灯片中的一个形象—科幻电影《阿凡达》剧中的人物,并引导孩子们就此剧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来源---人脑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你脑海中的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描述一下:孩子们各抒己见。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同龄的同学们想象中的宇宙星空的样子…….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显得更加活跃起来。

欣赏教学是使学生直观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另外,学生范画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这堂课还准备了几幅用方法表现《星空的联想》的学生作品,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更具象地明确自己想画什么,可以运用哪些怎样更好地去表现它……

短短不到20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孩子就已经完成了作品的草稿,在作品展示环节,孩子们纷纷举手想到讲台前面去展示自己的作品…….

5.《一个洞引发的联想》教学反思 篇五

问题一:破洞的纸还有用吗?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了提问与回答,这样的问答看似有序,但是却缺乏了活跃度与初衷,学生的`“头脑风暴”不够凸显,也不能很好的检验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问题二:还有什么用?

当我提出这一个问题时,第一位学生快速想到的是:使用剪刀再剪出不同的洞;第二位同学:可以用剪刀剪出水滴形。其实两个回答是一致的,所以这个时候作为智慧的教师,更应该引导同学们想出不一样的方法,甚至可以给与一些提示。

问题三:这个像什么?

共有三位学生回答:“1、像头而且有耳朵,是正面;2、像柠檬;3、像柠檬。”这样的回答正好进入了我所预设的想法,我便顺势而下,进行了柠檬的联想与背景添画。通过不断的看自己上课的视频,我觉得我可以做的更好,不需要急于进入下一步。或者可以启发学生尝试将纸转动不同的角度,再观察形状经过旋转后的变化,打破常规的思维,不断进行联想训练。也许有了这一步,学生在接下来的作品会有更多的想法。

为了避免学生“故意”撕出自己需要的形状,所以我将升高难度,让学生为同桌撕洞。这样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更好的在本环节中进行现场的联想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后学生通过添画的方法,使用学过的点线面进行黑白的装饰,使每一个洞都有自己的身份,基本没有创意联想一样的作品。但在作品展示的环节中,我觉得可以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评价环节中,除了自己评和教师评,还可以加入同桌同学评,因为同桌撕洞时应该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加入对方的评价,会让整个评价环节更加饱满丰富。

6.手美术形的联想教学反思 篇六

借 助手形进行联想的课题很有趣,很有新意,课本上提供了多种形式表达手形联想的范例,可供学生欣赏。但这些范例的作用,仅在于提供了一些表达的形式,而如何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借助简单的手形展开丰富的联想,激活每个学生创新思维,是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我实验过,给学生手形,期望他们能想 到很多很多,但许多学生在此环节卡了壳,看着自己的手一筹莫展,怎么也跳不出课本上的和教师启发的几种联想思路,难见他们有自己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我 设计了“从平面至立体、从实物到手形、再从手形发散到实物”这一教学方案;首先设计手印平面图形导课,直观、新颖,很快使学生感受到手形与实物的趣味联 系,接着再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师出示实物,学生摆手形做出实物的样子,看谁做得好、做得快,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的将简单的手形与实物 联系起来,学生很感兴趣,思维很快被激活。接下来我鼓励学生自己摆手形,将联想到的实物说出来。有了前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们的想象有了基础,思维十分活 跃,每个学生都举起可爱的双手,将手形与他脑中的具体形象有趣地联系起来。

简单的手形,带给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无穷的乐趣,如何用美术的 形式,将这些联想表达出来呢?我设计了两种形式的课堂实践,其一是小组合作,将联想的形象画在一张大纸上,既表达记录了自己的想法,同时又了解了小组中其 他同学的想法,是一个极好的交流与观摩的机会;另一种形式是由学生们用水粉颜料借助手形将联想到的形象画在手上,这又掀起了一个快乐的高潮,学生相互观 摩、表演,快乐无比,人体彩绘悄悄进入了学生的世界,他们十分喜欢也很会欣赏,在愉悦、兴奋中完成了学习目标。

一、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学空间更灵活、更广阔

教 材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广阔而美丽的美术空间,这个空间是与他们的生活、情 感,需求息息相关的,在本课的设计上我收集了一些有关手形的信息,了解生活中的常用手语,向音乐老师请教舞蹈中的手形,交警的手势等等;了解艺术作品中手 形的运用,如标志、雕塑作品;搜集了许多儿童用手形进行的游戏……经过多次斟酌,反复权衡,考虑到学生各方面因素与需求,最后才确定了现在的教学方案。虽 然在课前的各种工作很多,但在最后的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却仅仅是最合适学生们的一点点。正因为有了前期的思考,我才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之 中。如在引导学生寻找手形与实物形态之间的联系时,我进行了许多尝试,最后确定了现在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游戏的氛围中,学生用手形模仿实物形象,从浅入 深,从凭直觉用手模仿剪刀、手枪等,这一简单的动作,到有意识地思考、模仿更复杂的不太熟悉的实物,体现出了他们思维的发展过程。之后,我又让学生自己摆 手形联想形象,是将前段思考的方法换角度运用于实践,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难度又是他们能够通过努力克服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方式。在玩的 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这正是我们所想要的。

二、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

现在的学生喜欢更有 趣、形式更新颖的学习方式,因此,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玩中学,玩即学”,本课的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手印图形、手玩游戏、小组 合作绘画、手上彩结、手形表演……这些设计一环加一环。整个课堂高潮迭起,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个学生都真正动了起来,作业效果十分好,处处闪现他 们的思维的火花。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理解、表达、思考等一系列实践体验,从不同角度体验美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他们能感觉到艺术不再高高在 上,而是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愿意参与、敢于表现、懂得欣赏,并逐渐用一种大美术的观念去理解和看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美术形式的因素, 美术学习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以宽容的态度多角度评价作品

在引导学生评价时,我鼓励学生用欣赏 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多角度评价,集体评价时启发学生:“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谁觉得自己想得特别新颖,画得特别有趣?”“你认为哪个小组合作的成果最出 色?”自由交流时,引导学生:“把你的作品介绍给你的好朋友看一看。”不仅让学生自信地评价自己,还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别人的作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 的每一次作业都是一次体验,一次创造,没有对与错,只有好与更好。

7.《汉字的联想》的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汉字,视觉特征,对外汉语

从视觉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汉字的结构形态, 不难发现, 汉字从形态上看是平面方块文字, 它依赖简练的笔画、多元化结构模式, 时左时右, 时上时下, 或左右上下, 同时进展, 具有平面性特点。汉字用简单的点和线, 就能组成千变万化的形态, 记录和传达出无穷无尽的信息。真可谓以不变之笔画应万变之意。汉字包涵丰富的内容和千变万化视觉形式的形体, 这对于听音而知义的留学生来说, 是个新鲜的内容, 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汉字的视觉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觉传达和汉字的视觉特征

人能够通过各种感觉获取信息:触摸物体的形状、品尝味道、嗅其气味来感觉物体, 但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人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 从而获得的各种信息, 大约有80%来源于视觉。从人类获取信息的生理器官说, 视觉传达是人们使用眼睛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从信息传递媒介看, 视觉传达也具有某种程度的综合性。视觉在信息传达上比语言更具有优势。

汉字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 具有两大特色:首先, 形体上具有可视性。其次, 具有超越具体形象的意象性。汉字的可视性, 主要的表现是汉字能够见形知义。汉字具有可视性和意象性, 通过考察汉字字形, 就可以解说该字的字义, 发掘、揭示字中隐藏的丰富人文意蕴。

汉字形体结构经过系统地、有规律地安排, 经过了符号化的过程。汉字的构字及用字方法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象形为根基, 由意造形。这里所说的“形”, 有广义和狭义的认知, 广义的“形”是指所有与形相关的统称;狭义的“形”则是指具体的图形、形状等。“形”主要通过视觉感知。对于汉字, 我们以“形”为基点进行研究, 在于更好地理解汉字在视觉传达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 尤其是对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 可以把视觉特征的汉字作为楔子, 增强汉字的趣味性, 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更深一步的加强对汉字的理解。

二.汉字视觉特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把汉字的视觉特征引进对外汉语教学, 可以帮助留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汉字文化, 领会汉字背后的社会文化信息, 帮助留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汉字的视觉特征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加深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认识。在汉字的造字方式中, 象形、会意、指事和形声是最主要的造字方式。

象形, 是描摹实物形象的一种造字方法, 表示一般常见的事物。如“水”、“木”、“网”等。

会意,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 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采”字, 是“瓜” (手) 在“木” (树) 上, 表示采摘;“众”字, 是三个“人”字组合在一起, 表示人数众多。

指事, 是用象征性符号或者在象形字上加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 多表示抽象概念。如“本”字, 在象形字“木”字的下面打一小横来指出树根的所在。

形声, 是用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组合在一起, 组成一个新意义的造字方法。如“材”字, “木”为意符, “才”为声符。

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界的认识, 只是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罢了。基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把最常用的汉字让学生先了解, 学生在了解汉字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发挥联想, 跟客观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然后进一步的理解汉字中的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这样一来, 留学生的脑子中就形成了一种基于汉字的信息库, 加深对汉字的认识。

2、利于留学生跨越文字障碍, 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包括图形在内的视觉意象可以为理论性的观念提供知觉等同物。通过视觉产生的“图像”却能够跨越民族与地域的界限。正因如此, 图形化的汉字标志更容易被留学生所理解。

3、有助于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的视觉特征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直观化、具体化, 为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让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培养他们欣赏汉字的审美情趣。

4、利于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 关注当代生活。中国社会日益发展变化, 在汉字中也有体现, 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汉字, 商标设计之类都有利于留学生从侧面了解中国。

三.汉字视觉特征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一) 汉字视觉特征的教学方法:

(1) 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学和渗透。有视觉特征的汉字可以作为例子在相关课型中渗透, 如在汉字课中结合汉字形体演变, 可以作为某种形体的举例, 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校徽都是小篆, 可以作为汉字艺术专题讲座, 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发挥多媒体优势, 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 下载汉字标志图片及赏析文章, 在素材库中提取典型的图像文字材料, 制作课件, 形象直观地将它们呈现在留学生面前, 激发留学生学习汉字汉文化的兴趣。

(二) 汉字视觉特征的教学原则

(1) 汉字选择要精当。由于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很特殊, 并不是所有汉字都适于对外汉语教学。因此教师要注意精挑细选, 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要挑选使用常用汉字并为社会熟悉的优秀汉字作为分析赏析材料, 讲解时注意通俗易懂;对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可以选择具有丰富蕴涵的汉字, 重在赏析品味文化意蕴。

(2) 不喧宾夺主。视觉特征的汉字是作为部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类型为帮助留学生学习汉字、了解中国文化所使用的具体材料, 不是要把留学生培养成艺术家, 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故在授课时教师既要注意趣味性、形象性, 又要把握好重心, 做到为教学内容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宁, 汉字构造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金胜国, 中国象形文字的图形识别和符号表意[J]。装饰。2005

[4]符赋, 汉字视觉传达特征研究[J]。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汉字文化出版的反思 篇八

这一波汉字文化出版热,有喜,有忧,有大可深究的出版学智慧内容。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天才创造和独特贡献。且不说它是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历史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东方智慧大殿堂的基石,就说它生生不息,至今仍然生机勃勃,不断繁育出许多新字、新词、新意、新句式的神奇内生力、凝聚力、创造力,就是举世难匹的。它的音形义构词功能,开放式的造字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魅力无穷的学术科研课题。汉字的使用价值、生命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宣泄价值、自娱自嘲、反诘反讽功能,这一连串至高、至雅、至卑、至俗的价值链,就有许多值得深思、值得追究、值得探讨总结,值得走进课堂,走进书斋的研究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力的发展,中国文化力的提升已成了国际性的时代话题。顺应这一潮流,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汉字的研究和出版,也成了穿过历史时空、浸染当下、指向未来的跨国际、跨代际、跨业界的文化大餐。

这一波汉字文化热,首先带动了许多经典汉字研究专著的重版。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不下于10种版本的重印。有的稍为添加改动,附上标点、断句、注音,归类解读,居然一再追加印数。唐兰先生的《古文字学导论》,最早由北京大学于1935年出版手写石印本,1981年齐鲁书社出版该书的增订影印本。1949年,唐兰先生又推出力作《中国文字学》,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两年之中加印4次。傅根清先生评价该书具有五大贡献,其中,“第一,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名义,明确了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对象”;“第二,批判了‘中国语言低级,文字原始’的错误观点,确立了中国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文字史上的地位。”

2009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推出八集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持续热播,开创了一个让众多汉字研究专家走上屏幕,向海内外广大听众讲述汉字文化的形象化、普及化的模式。

与此相呼应的是北大苏培成教授推出《现代汉字学纲要》,1994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列为教育部的试点教材,2001年修订,至2009年已第9次印刷。可见古今汉字学研究,已成热门。其他谈论汉字文化的著作,较早的有陈宗明的《汉字符号学》(2001年),唐汉的《唐汉解字》、刘志成的《文化文字学》(2003年),刘志基等人的《新汉字读本》(2004年),最新的有唐诺的《文字的故事》(2010年),流沙河著的《流沙河认字》(2010年)。这些著作各有特色,作者或基于术业专攻,或出于爱好精研,确有心得,出版也较为严肃认真。另外一些著述,虽不乏个人创见,但考之于科学缜密的研究规范,就差强人意,有的甚至谬误百出了。这正印证了周有光老人的批评:“现在有些讲汉字文化的书,随意性比较大,甚至乱讲语音通假以证实一己之私见,或者望文生训,以今律古。所以,对字形的解构,一定要严谨,对构型不明的字不要强作解人,这是确保质量的前提。”(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总序)。有一本发行量很大的《汉字王国》,竟如此解释“怒”字:“‘奴’字加一个‘心’字是‘怒’——很多妇女对被迫所过生活的一种正当的反应。”照这么说,男人就没有发怒的权利了,男人一怒,就一律不能算是“一种正当的反应”了。有一本叫《会说话的汉字》的书,解读“雅俗”二字:“雅,牙者,吃也,佳者,鸟也。雅,吃鸟。俗字从人从谷,可见俗人爱谷。人靠谷活,俗得安心。种谷食谷,少欲知足,千古不变,是为大俗。”这真是不折不扣的以古律今,故作解人。

最离奇的要数该书对“孝”字的解读了。“请看:一个孩子被大人抱在怀里,那只手轻轻地拍着,慈爱、呵护之态跃然笔画之间。看了这个孝字,我们若再对父母长辈不孝,心里过得去么?”

这里,作者首先把孝字的字形解释错了。金文的孝字,上部是一个长发飘飘的老人形象,下面的“子”表示小孩搀扶老人,孝的本义指帮助、孝顺老人。作者恰恰倒过来了。他说孝顺虽也不错,但由此引发的一大堆议论,就离题万里,信口开河了。

其次,“教育场所为学孝(校)。孝之表帅(应为率——引者)为孝(校)长。”这是把学校的性质、校长的职能篡改、阉割、扭曲了。

再次,微孝(笑)运动、微孝(笑)服务、孝(效)率、孝(效)益之云云,都是生拉硬拽,拿读者的智商开玩笑。如果说出这样的书,读这样的文字是为了娱乐,那只能说是“愚”乐了。试想一想,拿这样的“研究成果”去出版,去教育后代,去推广文明,去进行对外文化交流,中小学生、社会大众,乃至外国朋友会怎样看待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会怎样看待当今中国的教育、教学、科研出版和文化普及呢?长此以往不加整顿,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又从何谈起?

上一篇: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下一篇:初中几分温暖在心头600字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