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综述

2024-07-14

企业文化的综述(精选8篇)

1.企业文化的综述 篇一

企业文化文献综述

前言

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中,一直将内功心法列为上乘,视拳脚功夫为皮毛,素有内功杀人于无形、摄敌于千里之说。试观各绝世武功,不论是九阳神功还是九阴真经,不管是葵花宝典还是如来神掌,无不注重提升内力,研习心法,可见这内功的重要性。以上或许是作家们的杜撰,但就现今的各路武术,也都尊崇着一定的理念原理,并将其融入拳脚套路中去,使得功夫拥有灵魂,不至于死板乏力。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推崇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刚,避实以击虚,持后而处先;因此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无不带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等特点。

功夫如此,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如何庞大,赢利如何丰厚,支配其运转的还是企业的文化。这里我说说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企业、企业的分支或者一个团队内部共有的价值观、标志、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一个非物质的、精神层面、意识层面的范畴,因此并不容易去建立、完善和把握。正是如此,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是难能可贵的,才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各国企业文化综述

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很多,大体可以归纳为民族特性、企业家理念、员工认同等方面,而这些因素无不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一个企业所处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不同,那么它的企业文化亦有不同。接下来我将按国家划分描述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

一、美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创立于1914年的IBM,一直贯彻着他们的“沃森哲学”即:

1、必须尊重个人;

2、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

3、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正是老托马斯·沃森的这几条行为准则,促成了今天IBM年收入逾千亿美元,雇员近40万的庞大商业帝国。

微软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企业文化:

1、汇聚优秀专才,注重才尽其用;

2、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待留住员工;

3、聘用人才方针,须符微软精神;

4、管理方式:长期性的承诺和支持;使命和大方向的启发;自由、真诚、平等;雇用最有才华的人。同时微软还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形成了独特的理念,例如尊重失败,释放信息,不需要再开一次会,工作任意小时,建立电子邮件系统,无等级的安排。

作为世界排名500强第一位的沃尔玛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的企业文化,其框架为:

1、信仰、法则与理念

沃尔玛追求“顾客是上帝”、“尊重每一个员工”、“每天追求卓越”等理念,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总结了“事业成功的十大法则”:忠诚你的事业;与同仁建立合伙关系;激励你的同仁;凡事与同仁沟通;感激同仁对公司的贡献;成功要大力庆祝,失败亦保持乐观;倾听同仁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放弃传统观念。

2、原则、规范与行动

沃尔玛有一套十分健全的企业文化制度,保证了“口号与行动一致性”。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日落”原则、“比满意更满意”、“十步服务”、“薄利多销”等原则。

3、激励、沟通与氛围。

总的来说,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同时关注客户利益,力求达到双赢。

二、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早在1937年他就提出了“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和亲一致、不断进取、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的企业精神,它们至今仍然是指导松下电器公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根本价值体系。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哲学是“事业在于人”,“丰田纲领”还提出“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等等。丰田公司正是靠这种企业文化形成比较和谐的劳资关系,吸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创造出先进的管理方法———丰田工作方式,从而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成为日本第一大企业。

“人要有创造性,决不摹仿别人;要有世界性,不拘泥于狭窄地域;要有被接受性,增强相互的理解。”这是著名的“本田精神”。

从整体上看,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同时日本企业注重家国观念,强调以人为本、以社为家、国家至上,重视创新与借鉴学习。

三、德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德国企业文化的最突出特点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务实的员工培训,牢固的质量意识,优质的服务。

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使它立于小败之地;凯乐玛公司提出:“我们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戴姆勒克莱斯勒一条很有气魄的广告:“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您一万美金。”这些都从不同层面反应了德国企业的文化。

大众汽车公司在经营当中尤为强调服务:首先,大众汽车公司服务客户的基础是产品质量,以好的质量来体现好的服务;其次,注重在营销中,尽可能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获得顾客的信赖,让顾客放心;第三是服务的快捷。

这些无不与德国文化密切相关,即相互尊重但不亲密、重视私人空间、严谨、创新。

我国企业文化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开展,我国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甚至有些企业已经能够跨入国际大公司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无疑为之在成长、壮大过程中以及残酷的国际竞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房地产巨头——万科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

雅戈尔是我国知名的服装企业,他们创造了“将所有员工视作亲人”的亲和文化,这就是增加员工归属感的最好写照。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以顾客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良好声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海信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其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了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从而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这些优秀企业在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的文化可大致归纳为:重视人才,以人为本;保证质量,追求创新;尊重员工,赏罚分明。

然后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似乎只是一个口号,每一个企业都在对外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然后这些文化要么只是空乏之谈毫无实施意义,要么就是抄袭一气没有创新。因

此我们会失望地看到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一个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要知道企业竞争分为四个层次:产品竞争、营销竞争、战略竞争和文化竞争。企业产品竞争的成功是一种短期成功,营销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期成功,战略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长期成功,只有文化竞争的成功才是企业长期成功的根本保证。

因此企业若希望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有自己独特而有力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IBM的企业文化》

2、《奔驰的企业文化》

3、《德国企业文化的四大特色》

4、《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

5、《微软的企业文化》

6、《沃尔玛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启示》

7、《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8、《中外企业文化的交流、冲突和协调——以中外合资企业文化为例》

2.企业文化的综述 篇二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中国的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价值观必须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相一致;企业文化作为“舶来品”, 实现其本土化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削弱、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文化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特色, 也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优势, 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统帅、保障和导向作用, 可以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物化的有效途径, 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是改善和加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创新, 也是在新时期中国国情下企业发展的一种创新。

(一)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容互补性是二者结合的客观依据

近几年来, 许多学者从研究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 探讨实现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存在差异, 但是二者在具体的企业管理工作中, 有着广泛的相容性和互补性。例如, 企业文化建设中价值观的塑造和调整, 企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形成和建立, 企业团队精神和企业英雄的培养和造就, 企业作风和传统的培养也都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和解决的内容, 并表现出二者的互为补充和互为包容性。

学者们对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 提出“四同”说, “四一致”说, “四个互补性”说, “三位一体”说等。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对象相同、目的相近、社会价值相同、途径相通、环境相似。罗长海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功能上两者互为动力、互为手段、互为纽带、互使对方开创新局面。”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统帅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 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天地。有学者认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发挥着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结合点, 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形式。”张耀灿等学者认为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载体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可借助企业文化的相关载体, 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 富教于管理和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 从而使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落到实处。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企业文化功能, 加强企业文化的创设,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新作为。

(二)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是我国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两项重要工作。在企业管理实践中, 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强有力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政治保证, 而企业文化建设则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理念、领域、渠道和方法。我国一些优秀企业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 企业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营管理中的极好途径和载体, 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也应当很好地利用和发掘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优势来推动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涵是紧紧围绕企业经营、稳定和发展的中心任务, 紧密结合企业员工队伍的实际思想状况, 用企业的发展目标和道德标准来统一思想,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全面地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竞争发展能力、创新赢利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文化的内涵可以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 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纳入企业管理轨道, 较好地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管理的“两张皮”问题。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环节, 这个环节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用武之地。

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文化, 与企业的经营有着密切关系, 它渗透到企业管理和企业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同时, 它与企业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密不可分, 它不是泛泛地讲政治道理, 而是通过企业的经营行为来反映其经营理念, 从其产品、职工的综合素质来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它兼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两方面于一身。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革, 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体化、实际化。

(三)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措施

有学者认为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选择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导向力;培育企业精神, 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支撑力。有学者认为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组织机构和队伍是实现二者结合的组织保证和基础条件, 二者有机结合是企业机构改革的一种趋势。要改变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党务工作的认识, 把各级各类管理者都纳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要求各级管理者要认识到领导者的示范和带头行为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领导人不仅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 更是企业价值观的实践者, 否则再多的说教也无济于事。

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是两者结合的基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第一, 以改进企业员工的生活、家庭条件为基点, 从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出发, 满足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 这是企业文化有效运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起点。第二, 以企业文化的基础教育、技能教育、家庭教育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第三, 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第四, 对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 以大目标、短计划的方式开展, 以服务于企业生产、发展为目的。

有学者认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建立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核心的统一的“软性管理系统”,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下,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方式不仅不会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而且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改善其效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领域,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要全方位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分别在塑造品牌、强化观念、优化规则和团队再造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增强企业文化“四个层次”的功能, 实现其与企业文化的有机整合。有学者提出二者结合的途径要灵活、多样化。借助道德教育、制度建设、形象工程宣传企业, 产生感染力和震撼力。

(四) 基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现状, 提出二者结合的途径展望

目前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探索, 例如有关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不多, 有关在企业中通过什么人来监督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以及如何检验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没有深入研究。第一, 在实践中探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新途径。通过研究在新形势下正确价值观的选择, 贯彻落实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民营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如何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民营企业应该设立什么部门专职其事。第二, 企业领导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倡导者, 还应该是模范的实践者。在一定意义上, 企业文化是经营者文化,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体现了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二者有机结合产生出来的现代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灵魂, 企业家是这一灵魂的塑造者。现代企业家应具备哪些素质?第三,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以更多的视野和多种思维方式来加深研究, 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和纵深性, 比如可以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探讨二者与企业效益的关联性。使理论研究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490.

[2]郁磊.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11.

[3]王功敏, 袁汪洋.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J].前沿, 2007, [02]:95.

3.企业文化的综述 篇三

关键词:中小企业 文化建设

0 引言

企业文化是指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企业精神以及企业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企业成熟的标志;不仅仅起着对内的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业绩,铸造品牌信仰,使企业永续经营。

1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肖建华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理念、品牌形象、企业形象和声誉等的母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文化附加值上,使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不容忽视。因此企业文化可以被看成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动力源,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效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发展前期,规模较小,条件不够成熟。有的管理者就想当然地把文化建设看成是大企业才搞得阳春白雪,自身最重要的仅是利益追求,没有精力顾及其他。这就需要花大力气认识企业文化内涵并普及实施。正如刘芳和赵志勇在《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地误区和对策》一文中指出,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成员的潜能,激发士气,给企业注入新鲜活力,这就相当于给企业的深层结构装上了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进步的精神动力。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文化;同时又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经济文化。勿容质疑,企业文化建设本质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对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甚至与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还要远远超出对大型企业。具有时代特征和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正如水中的鱼儿得以畅游,保障企业持续发展。

2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家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我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说:“如果说20世纪是由经验管理转化为科学管理的世纪,则可以说21世纪是科学管理转化为文化管理的世纪。”周杰在《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也涉及到,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都是“白手起家”,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并且是靠经验的积累来管理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普遍不高,在经营管理上所产生的文化障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存在着个人独断专行、用人唯亲等现象,造成领导者缺乏战略眼光,经营风险加大、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士气不振、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2.2 企业文化建设表层化 彭泗清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一文中提到,中小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常常流于形式,认为企业文化是做给外人看的,是一种形象工程,从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为了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般的做法就是:喊几句口号,挂几幅标语,谱一首企业歌曲和统一员工制服等等,至于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以及创新精神则根本无人问津。结果只是形式上热闹,内涵上空洞,根本达不到实际效果、忽视了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企业的认同感和企业的合作一点都没有提高。

2.3 企业文化建设共性有余、个性不足 中小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不是立足于自身实际,而是盲目照抄照搬。贾春峰在《贾春峰说‘文化力》一文中提到,许多企业所谓的企业文化是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总结的一套经营理念,或随便从别的企业嫁接、抄袭某些成功企业的文化理念,诸如“奋进、拼搏”、“求实、创新”、“向质量要效益”等,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它不但起不到激励职工的作用,还暴露了管理层的肤浅、懒惰、不求甚解或附庸风雅的消极面。有些企业花上上百万元请人搞策划设计,文本厚厚一摞,实际却难以操作。

2.4 企业文化建设中“拔苗助长”现象突出 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年”、“企业文化月”、甚至“企业文化周”的活动,这些类似当年搞群众运动的作法,以为企业文化可以“多快好省”地建立起来。正如台湾宏基电脑董事长施振荣说:“企业文化不是一场运动,用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最好是在企业比较小的时候就着手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大的时候再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比较困难了。”

3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六个“突出”

3.1 突出深刻性,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 闫红艳在《中小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文化》中指出,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之所以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不是用于宣传和作摆设,如果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紧密相联,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就失去了根基。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保障。企业文化并不等同于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而要将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工作、行为习惯中。

3.2 突出长期性,把企业文化建设始终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权汉川在《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中指出,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发展培育的过程。中小型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包括文化的发展战略,要把企业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总体的设计,能够使自己企业的文化发展有一个不间断、连续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能使文化得到不断的累积。避免企业因为领导者地改变而不断变化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所以一定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在企业创立之初就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3.3 突出主导性,充分发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美国著名学者沙因指出:“领导者所要做的惟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海尔总裁张瑞敏在《财富》杂志上谈到自己在企业中充分的角色时指出:首先是设计师,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其次是“布道者”,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最终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统帅和精神活动的核心,企业文化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可能没有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同样,拥有优秀企业家的企业肯定会拥有独特而优秀的企业文化。

3.4 突出主体性,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参与作用 潘晓时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人员思想、行为的总和。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离开了员工的参与,企业文化只不过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号而已。在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尊重员工,把员工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还要实现与员工的无缝隙沟通,让员工在参与中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尽管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没有广大员工的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建设就会在执行中走样,流于形式。

3.5 突出创新性,建立具有企业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 从国内外优秀企业看,它们都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企业文化,如提到IBM公司就想到“IBM就是服务”,提到海尔就会感受到“创新”。这些企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找到了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郭亮指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和经营环境,围绕本企业产品,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此外,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与时俱进。如联想集团,随着“生存文化”到“严格文化”再到“亲情文化”的企业文化创新历程,企业已从20万起家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今天的大型企业集团。

3.6 突出社会性,提升企业文化中的公益思想 在《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一书中,陶志翔提到,企业的责任分为三个层次“经济责任—社会责任—道义责任”。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些企业已经把为“消费者”服务,提升到为全社会服务,如企业必须考虑“供应商、员工、社区、政府等等相关利益团体的利益”,当企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企业开始主动承担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责任,即道义责任。自9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成了全社会共同追求的新价值取向。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环保观念将逐渐内化为一种企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甚至是经营理念。

4 总结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管理者必须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培育建设企业文化。管理者要积极的发挥其核心作用,引领适合组织发展的良好企业文化,并带动员工发扬其主人翁精神,依靠全体员工的力量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要避免随大流,要力争个性与创新性,以个性化获取竞争优势,以创新性创造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企业要主动承担起道义责任,提升其企业文化中的公益思想。我国中小企业只有努力改变现有企业文化中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环节,并积极培育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文化,才能在新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并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亮.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5(12).

[2]权汉川.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3]陶志翔.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0).

[4]闫红艳.中小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文化[EB/OL].中国企业文化网.

[5]何志毅.海尔、联想、TCL企业文化建设分析与比较[EB/OL].中国人力资源网.

[6]罗金华,王周火.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培育探析[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2).

4.企业文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篇四

毕业论文

企业文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商贸学院管理系 工商管理

2012 年 5 月 10 日

文献综述

引言

21世纪的人才思想意识活跃,企业应该更多地要求员工用头脑创造性地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与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通过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精神,培育市场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文化的力量、创新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和开拓的精神探寻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推动矿井的长足发展。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和阿索斯、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80年代,对它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企业文化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等。

进入 90 年代以来,国外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展,企业文化研究在80年代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1)企业文化应当把对人的研究,如何重视人,以人为本的研究放在首位,以区别于那种忽视人,以物的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2)企业文化应与企业经营业绩相联系,应把对市场环境的适应程度作为验证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志。(3)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才能、领导艺术和风格,作为企业文化的研究内容。

2、国内研究现状:

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传入我国以后,我国企业界、文化思想理论界和社会有关

人士,逐渐开展起企业文化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我国企业文化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的创建和形成过程包括是一个由浅及深的企业文化创建过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深度模式和共同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于企业现代化。我国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探索时,莫不是出于企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开放化的今天,企业现代化的程度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国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都有明确的企业目标。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特色化。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学说、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三是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时代的鲜明表征。亦即追求和体现爱国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的时代目标。其中突出的两条经验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尊重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四是行业化与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模式。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的独立经济核算单位,所以,企业形态是各种各样的,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宗旨、重点、目标也就有不同的对象和内容。

总而言之,我国的企业文化研究缺乏严谨、科学、务实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在落实过程中又不能很好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广泛来看,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企业文化研究人才断档改革开放和中国进入WTO以来,我国的确涌现了一批有胆有识的企业家,在学界也有一批经济学者,对企业文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中,尚且没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门学院,经济类院校对于企业文化的教育也非常缺乏。甚至在各大图书馆中,也鲜见关于企业文化有着权威性论述的国内专著。这种状况从而进一步导致企业文化研究衰退,研究人员断档的恶性状况。

3、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六大发展趋势:

(1)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

公司进行联盟。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的现象。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2)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随着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

(3)将更注重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

(4)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给予不断鼓励,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无形中得到加强。

(5)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升华出来,更重祸于人

著名学者杨振宁说:“2l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况且,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

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再受商业化的束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

4、总结

很多人说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花很多钱和精力,其实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的,很多公司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就是员工着装统一,印一些宣传资料。另外,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平时工作中时时刻刻、点点滴滴中体现,也不见得非得花很多时间专门建立企业文化,关键是企业应该花点时间想明白,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想明白了然后就结合日常的工作,传达下去,传递下去,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权汉川: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

[2] 李 强:刍议中小企业文化建设〔J〕. 经济师,200407,179-297, 《商场现代化》2007年6月(下旬刊)总第 507 期

[3] 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 孙静,郑琳娜:《浅谈新创中小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企业观察》,2010

[5] 崔元丽,董瑞兴:《论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改革与开放》,2010.7

[6] 刘思强等,《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2

5.企业文化的综述 篇五

企业文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整个80年代、90年代,企业文化都备受理论界的关注,甚至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时代。在实践层面,企业文化也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尤其是从21世纪开始,中国的许多企业都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作用,相继开始投入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实践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但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加之企业的管理者们大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导致实践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文化体系不完整,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相分离等,有些企业所谓的企业文化只是一些经营宗旨、企业精神的片段,而且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只是作为形象工程,拿来装装门面,做做宣传,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所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建设这个主题不再只是企业的诉求和关注点,而是被各种管理部门乃至国家有关部委认识和重视。标志事件是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 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05]62号),这不仅表明了国资委已将加强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摆上了重要日程,而且表明国资委既重视从经济上搞活并增强中央企业的硬实力,又重视从文化上激活和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极具战略远见和实践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动顺应形势,在不断深化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过程中,积极致力于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从2002年开始,我会每年评选一批“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并在全国企业文化年会进行发布;自2005年起,我会每年还从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中选出一批健康向上、独具特色、具有代表性、借鉴性、示范性的优秀企业文化典型作为“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以此引导广大企业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使企业界、学术界在观摩、学习和体验中拓展视野、丰富认知、提升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创新。目前已有联想控股、胜利油田、天津港集团、金隅集团、开滦集团、潍柴动力等26家企业被授予“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具体名单见附件),并召开全国企业文化现场会,均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忠禹会长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他在听取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汇报时指出:创建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这一平台很好,要 下功夫做好这项工作,发挥好示范作用。为此,我会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专门负责推进企业文化交流、服务、研究工作。在搭建交流平台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课题研究,与天津港、辽河油田、上海移动等数十家企业共同培育了一批高质量的文化建设成果,对提升其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6家“示范基地”企业均建立了具有时代特征、企业特点和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体现了企业文化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

第一,把握先进文化方向,培育核心价值体系。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指导,是一个企业对国家、社会、企业相关利益者的价值所在,为企业相关利益者提供共同的价值导向、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是企业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健康和谐的保障,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提出,企业已深刻认识到培育和完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必然要求,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企业战略发展,甚至兴衰成败。在实践中,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要 求相符合,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核心价值体系,并自觉地贯穿到企业的战略、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为追求,以共享成功为目标的主流意识,逐步建立起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例如,联想控股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利益第一,求实进取,以人为本。当遇到价值判断和利益取舍时,所有联想人都将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围绕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企业的愿景来思考。经过20多年发展,联想已成为振兴我国民族产业、打造自主品牌和成功实施国际化与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杰出典范。

第二,企业文化融入经营管理,文化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

企业更加重视将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紧密结合,渗透到日常运营管理和工作流程全过程中,结合自身管理升级的方向和重点,切实解决好文化和管理“两层皮”的问题,保证文化因素与企业发展能力相匹配,形成有效文化驱动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例如,杭钢集团积极推行“5S”管理、“三工”评价和“零距离”服务等现代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将价值理念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为企业创造卓越绩效提供了有力 保证。

第三,善于运用文化思维,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企业文化要适应环境,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那么企业文化也要相应变革、更新。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内容,并赋予新的内涵,使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企业发展相适应,推进企业健康发展。例如,潍柴动力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提升企业文化内涵,从“二次创业”时期的“约法三章”、“干就负责、做就到位”,到规模迅速扩张时期的“以我为主、链合创新”,到并购重组时期的“包容、沟通、责任”,再到现在提出的以执行、激情、创新、感恩为内容,以“责任为本”为核心的“动力”文化体系,潍柴动力从没有停止企业文化创新的步伐,这些文化创新举措不仅反映了潍柴动力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理念和管理风格,而且充分体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先导和支撑作用。

第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共识,把它作为企业文化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看作是企业发展内在要求和重要动力。企业在做好自身的前提下,在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关爱员工、节能减排、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并注重把履行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例如,枣矿集团秉承“黑色变绿色”的环境理念,以打造节能环保生态绿色文明新矿山作为主攻方向,开展清洁生产,创建了“无尘化矿井”,塑造了“井下人文景观好、地面自然形态美”的新型煤炭企业形象,提升了循环经济规模和档次,形成了“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同时增强了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独有的品牌优势。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促进企业文化落地。企业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中国特色为根本内容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坚持把员工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坚持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把“尊重人,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作为文化管理的全部内容,大力营造人文环境,实现员工由社会人向企业人的角色转变,建立与企业人力资源能力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员工认同企业核心文化价值体系,进而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有效实现企业文化落地。例如,阳光保险推行了“机构筹建,文化先行”的不二法则,各分公司开业,除了要通过当地保监局的验收,也要通过 总公司的二次验收:“公司文化要与当地市场、当地发展战略结合,当地管理思想也要与公司管理思想结合,这种结合要经过总公司认可,验收通过后分公司才允许开业”,文化先行为阳光文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

2011年10月21日

附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名单

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名单

截至2011年10月,共有26家企业获得“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名单如下:

2005年 大庆炼化 辽河油田 山东联通2006年 扬子石化 天津港 潞安集团2007年 上海移动 燕山石化 长庆油田 2008年 远东控股 四川航空 华天酒店2009年 开滦集团 伊利集团 日照港 2010年 阳光保险 邹县发电厂

枣庄矿业(11月5号)杭钢集团(10月29号)联想控股(11月28日)

2011年 陕鼓动力(2月15日)

潍柴动力(10月19日)

胜利油田 汾酒集团金隅集团

6.企业文化的综述 篇六

毕业论文

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年月日

文献综述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成功的企业必然有强大的企业文化作支撑,今天我们正面临愈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产品、市场、资本等方面展开竞争,更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文优势,不断的通过吸收与融合,使组织进行系统的提升和修正,以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并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

一、前言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我国加入WTO,民营企业面临国内﹑国际激烈的竞争,能否应对这场竞争,关键视一个企业整体素质水平如何。企业的整体素质水平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能力,尤其是企业文化。因此,在民营企业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整合和创新民营企业文化,让先进的﹑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对规范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推进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研究现状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2年特瑞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出版了《企业文化》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同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研究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发现了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企业文化研究在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两种方法的派别,一派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沙因教授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也曾提出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访谈、以及对企业文化评估的步骤等。另一派是以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奎恩教授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他们认为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组织文化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组织文化的测量、评估和诊断。但是,这

种方法被归为现象学的方法,认为只是研究组织文化的表层,而不能深入到组织文化的深层意义和结构。

1984年,奎恩和肯伯雷将奎恩提出的用于分析组织内部冲突与竞争紧张性的竞争价值理论模型扩展到对组织文化的测查,以探查组织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与组织的价值、领导、决策、组织发展策略有关的基本假设。

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发表了“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一文,1985年出版了其专著《企业文化与领导》,他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沙因教授还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功能和变化以及构建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沙因也因此成为企业文化研究的权威。

九十年代,西方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从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的探讨发展到企业对文化在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的研究。

1990年,本杰明·斯耐得出版了他的专著《组织气氛与文化》,其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与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

同年,霍夫斯帝德及其同事将他提出的民族工作文化的四个特征(权力范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和不确定性回避)扩展到对组织文化的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增加了几个附加维度,构成了一个企业文化研究量表。

1999年,特瑞斯·迪尔和爱兰·肯尼迪再次合作,出版了《新企业文化》,在这本书中,他们认为稳定的企业文化很重要,他们探寻企业领导在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和满足工人作为人的需求之间维持平衡的途径。他们认为,企业经理和企业领导所面临的挑战是建立和谐的企业运行机制,汲取著名创新型公司的经验,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三、国内研究现状

八十年代中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并得到了中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认同和响应。我国正式提出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更多大学和学院的研究者加入到企业文化研究的队伍,特别是一批海外归国学者,广泛出书,大量精力投入到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上来,使百家争鸣的态势逐步形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石伟教授的《组织文化》从文化人类学和管理学角度出发,全面梳理了组织文化的相关理论,兼具整体性和独特性两方面的特征。经济管理出版社的《企业文化》(第三版)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材,云南大学出版社的《公司精神》一书被清华大学等院校采用为相关课程教材。与此同时,包括《价值观的起飞和落地》在内的仁达方略企业文化系列丛书也成为各家企业文化咨询与培训机构以及企业文化实践工作者的工作指南。

在国内,企业文化建设虽然越来越被重视,但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薄弱,这表现在:第一,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辩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第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企业内部自己探讨,虽然也有专家学者的介入,但是由于对该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该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变革等问题缺少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同时也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因此,应该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加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促进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四、总结

7.企业文化的综述 篇七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讲话中说,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把握企业发展规律和企业文化建设规律, 主动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深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特别要准确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企业的改革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强化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铸造企业之魂, 凝聚广大干部职工。要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实践, 不断探索企业文化融入管理的新载体、新途径, 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使先进的企业文化内化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成为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 做到为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与职工全面发展而建设企业文化, 依靠广大职工积极参与, 发挥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来建设企业文化, 形成职工与企业文化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生动局面, 从而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在讲话中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企业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培育出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能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彰显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提升企业的商誉价值, 通过促进诚信道德建设、履行社会责任而获得社会的尊重与信赖。在当今变革调整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怎样才能提高发展质量, 增强发展后劲,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首先, 要把握战略发展方向, 坚持企业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一方面, 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以核心价值观来衡量、判断企业的总体战略和各阶段发展目标是否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与最高追求, 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平衡短期生存与增强长期竞争力的关系, 从而使企业无论选择什么战略, 都不会背离企业发展的初衷和偏离企业的经营宗旨。另一方面, 要通过在组织成员中形成对企业使命、共同愿景和企业精神的广泛认同, 使企业形成高度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以确保企业战略的执行到位。其次, 企业发展靠管理, 管理成功靠文化, 而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的产物。加强企业文化管理, 就要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 强调全员参与管理。要以提升价值创造力为核心, 通过持续不断的引导、教育、感化、沟通、激励, 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 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通过培训、考核、评估、主题活动等一整套系统化的操作规程, 将企业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中, 贯穿于企业运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之中, 固化到每个岗位和管理流程当中, 渗透到由设计、开发、生产、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品牌推广构成的价值链体系之中, 使企业精神层面的激励作用有效地转化为企业高度自觉的执行力, 为企业提升长期绩效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提供持久的动力。第三,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构建自由、开放的创新发展平台,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大力倡导开拓进取、敢于探索、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和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让员工的创新活力得以充分发挥。作为企业, 不仅要在产品、技术层面深入开展创新活动, 而且要在体制、机制、组织、战略、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创新, 尤其要注重思维创新、理念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努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 为新一轮发展赢得先机和主动。

中国企业联合会宣委会常务副秘书长祝慧烨在发言中说, 在“后危机时代”, 企业应继续从传统的东方智慧中汲取营养, 使企业的价值理念合乎社会进步的方向。应制定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 定期进行审核, 使之贯彻在经营的全过程。要发挥文化的凝聚功能, 重视员工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人员的招聘、考核和发展都要基于公平的标准, 要关心员工身心健康, 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机制, 增进员工和管理层交流。要真诚服务于客户, 积极推动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要与合作伙伴建立文化责任价值链, 实现责任共担、合作共赢。企业应追求“受社会尊敬程度”, 积极支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创新能力的获得有赖于企业创新文化的提升, 因此应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8.综述:志愿文化的一次大发展 篇八

世博志愿者的队伍是怎样建成的

整个世博会志愿者的框架布局可以概括为“一个称号三支队伍”。一个称号是“世博会志愿者”,三支队伍分别是8万余人的园区志愿者、10万人左右的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以及197万人的城市文明志愿者。

园区志愿者和城市站点志愿者从2009年5月1日开始招募,报名数达到61万多人。培训工作从2010年1月22日启动。每位志愿者候选人要经过统一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之后才能持证上岗。

半年的世博会运行,三支志愿者队伍各有功能侧重,各司其职:

园区志愿者——主要是在园区内服务,人们称他们为“小白菜”,8大类24种岗位,每2周一个批次。在常态下,一天约6000人上岗,一天两班。周末或人流量大的时候,约8000人上岗。其中90.6%为高校在校生,他们由各高校志愿者工作站统一调配上岗。

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为每位游客在入沪的第一时间就能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在全市重要商圈、旅游景点、景观道路、交通枢纽、文化中心等地设置了1000多个志愿者服务站和延伸服务点,主要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救援、文明宣传等四类服务。人们亲切地叫他们“小蓝莓”。其中35.5%为高校在校生,其余为社区志愿者和企业员工志愿者。在每个站点通过老、中、青三代结合的方式安排,提高志愿者团队的优势组合和服务效能。

城市文明志愿者——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方便,展现上海城市文明形象,在整个社会层面设计了城市文明志愿者。他们涉及平安世博、交通文明、清洁城市、文明游园、窗口服务、市民巡访、世博宣传、社区服务八个方面,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基本涵盖城市公共场所和市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全民动员、“人人都是志愿者”的志愿行动同城效应。

充满希望的年轻一代

人们普遍认识到,在世博会的运行中,志愿者已然成为了本届世博会文明的形象大使,更成为了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演绎和实践者。

世博会志愿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清新活力的一代年轻人。他们克服了疲劳的压力,承受着烈日的考验,却在助人后体验被感激的快乐,收获了一种“被需要”的幸福,和难能可贵的社会体验和精神成长。世博会为这一代青年人创造了历练的机遇,也给了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们的80后、90后正在用汗水证明他们对“责任”的理解,证明着他们崭新和特有的时代特质。

为数不少的完成了世博志愿服務的大学生,还报名参加西部计划项目,在暑假期间前往西部农村支教支医支农。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是责任。这一代年轻人,正在通过世博会这个大舞台展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视野也更加开阔和开放,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不仅真实而且朴实,这比起好高骛远的喊口号要有意义地多,值得我们肯定和赞赏!

志愿文化在孕育中发展

为期半年的世博会期中,8万园区志愿者、10万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和197万城市文明志愿者脱颖而出成为了世博会亮丽的风景,整座城市都在孕育志愿者文化的过程中接受着洗礼。人人都以成为志愿者为荣,都自觉自愿地加入到志愿行动的行列中。无论人们是以“精读”还是“泛读”的心态游览世博园,也无论人们期待世博会将给生活带来怎样迅速和显著的变化,人们都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正在为城市注入鲜活的文化力量,他们以充满生命力的方式,正在改变着生活。

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力量和志愿文化的孕育与发展,正是后世博最宝贵的财富。

对于共青团组织来说,这也正是大力倡导志愿者文化和发展中国志愿者事业的大好契机。如果说2008年在大悲大喜中完成了“志愿者元年”的诞生,2010年无疑为孕育志愿者文化创造了时间、养料和土壤。从汶川地震到奥运会再到世博会,青年志愿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当代社会的逐渐成熟与开放,每一件闪烁着志愿者身影的事件背后,都是当代人对志愿生活的认同。

为了志愿者事业的美好明天

从世博会志愿者招募之初开始,上海团市委和各级团组织就积极参与到志愿者的各项组织筹备工作中去,成为了志愿者组织工作的主力。无论是在市级世博会志愿者部,还是各区县、各高校的志愿者工作站,团干部都承担了大量主要的工作,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为世博会志愿者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从招募培训、运行保障到宣传激励全过程、全方位的人力和组织支持。

如今,世博会志愿者工作临近尾声,我们也已经启动全方位的总结工作。一方面固化经验,整理出一整套从招募、选拔、培训、考核到上岗和宣传保障等完整的志愿者工作机制,探索共青团组织在其中的作用发挥,使世博会志愿者工作能够成为中国志愿者文化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志愿者事业发展贡献上海共青团的经验、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也在加紧开展研究工作,探索志愿者文化在推动公民社会形成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共青团组织在志愿者文化发育中的特有意义和价值体现,使得志愿者行动从过去比较单一的重大赛会赛事、公共事件下的社会参与,逐步发育形成一种自觉的公民意识,引导社会整体公益道德的养成和公民社会的发展。

上一篇:秋天的树叶幼儿园科学教案下一篇:《望庐山瀑布》和《鹿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