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区未来发展方向

2024-10-31

杭州城区未来发展方向(共7篇)

1.杭州城区未来发展方向 篇一

杭州汽车抵押贷款公司157欢迎1576电话联系1955杨奇(2013年24小时服务)

因生意资金周转不灵,36岁的乳山男子丛某便打起了汽车租赁公司的“歪脑筋”,先是以月租金4500元钱租下了一辆轿车,后又抵押给一家担保公司借款4万元。东窗事发后,环翠警方展开侦查,于10月24日将丛某抓获,并成功追回车辆。

昨日上午,在市公安局环翠分局经侦大队,办案民警将涉案轿车交还给汽车租赁公司。“这次多亏了民警破案迅速,为我们挽回了价值1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该公司负责人说。据办案民警介绍,9月份他们接到汽车租赁公司报警,称一男子自今年6月份以4500元的月租金租走了一辆轿车,此后只是通过电话表示继续租车,却未再交过租金。

7月下旬,该公司派人到乳山找到丛某索要欠款和车。当时,丛某表示要以租代购的方式购买这辆车。8月份,双方就此签订了合同,丛某答应支付首付款及所欠租金共计35400元,并付给汽车租赁公司一张支票。汽车租赁公司工作人员到银行一查才得知,这是一张空头支票。事后,汽车租赁公司多次联系丛某,却再也打不通丛某的电话。8月31日,汽车租赁公司突然发现这辆车的GPS信号在乳山消失了。

接报后,办案民警赶赴乳山展开调查。经过多日的蹲守,10月24日将丛某抓获。丛某交代,他已经将车抵押给了一家担保公司,借款4万元,用于做生意。而抵押车辆时所需的行驶证、车辆登记证,是丛某花400元办的假证。根据《物权法》规定,丛某不是车主,其与借款方签订的抵押合同无效。因此,警方追回了车辆。

目前,丛某因涉嫌合同诈骗罪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杭州汽车抵押贷款157欢迎1576电话联系1955杨奇(2013年24小时服务)QQ:603加我156好友751(24小时等待)杭州垫资炒股、房产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大额信用(透支)卡办理、银行转贷、垫资、过桥、短期垫资、民间PTP换资方垫资、民间PTP转银行贷款垫资、银行贷款转民间PTP垫资等。资金实力雄厚

2.杭州城区未来发展方向 篇二

一、城区家庭碳排放情况调查工具

我国城市家庭低碳生活模式, 除了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传统的消费观念方面的问题以外, 对城区家庭生活中与碳排放有关的内容上缺乏系统的了解是影响城区家庭采取低碳生活行为的重要原因, 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区居民实现低碳的生活模式。因此, 厘清和明确城区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内容, 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20名家庭代表的半结构化访谈, 以及4次由城区居民家庭代表参加的焦点小组讨论, 我们设计并编制了城区家庭生活碳排放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服装、饮食、居家和交通四个维度, 下属11个一级指标, 18个二级指标。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城区家庭生活中碳排放的内容, 如图1。

二、城区家庭碳排放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对杭州城区的600户家庭代表实施问卷调查, 共发问卷600份, 回收600份;剔除由于缺项或未认真填写而产生无效问卷后, 得到557份有效问卷, 有效率为92.83%。

下面主要从调查问卷的四个方面对城区家庭生活的碳排情况进行阐述:

(一) 与服装有关的碳排放情况与分析

近年来服装使用年限不断降低导致城区家庭服装购买量不断增加, 在接受调查的557户家庭中, 每年购买服装的总额达到近300万元人民币;其中服装使用寿命在3年及以上的家庭仅为38.5%, 有60.5%的家庭在2年及以下。服装购买量的增加, 进一步导致家庭服装使用率减低, 认为服装使用率高的家庭仅为43%。由于制衣厂每生产一件衣服会产生相当于1.13千克左右的CO2温室气体排放, 家庭服装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是非常大的。另外, 婴儿用品的使用方面也不容小觑, 使用尿不湿的家庭达到54.2%, 其使用量明显增加, 这与2004年中国市场上婴儿尿不湿的年消耗量已经超过10亿片, 并且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服装处理上, 主要是洗涤方式问题, 53.7%的家庭即使洗少量衣服也会使用洗衣机洗涤。这种洗涤方式将造成水、电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 人们对旧衣物的处理方式也不尽合理, 有16.6%的家庭将不用的服装直接扔掉, 15%的家庭将其闲置在衣柜里。

(二) 与饮食有关的碳排放情况与分析

杭州城区家庭在炊具选用上, 以煤气炉和天然气炉灶为主, 分别为60.3%和20.8%, 而能耗低、热利用率高的电磁炉、微波炉使用家庭仅为占8.1%。在环保购物上, 超过90%的家庭在购物时使用购物袋、自带塑料袋或者篮子, 超市直接购买塑料袋占的比例很小, 购买过度包装食品的家庭也在减少。在食品购买方面, 反季节食品虽打破了作物受农时的约束, 但在栽培、运输供应上等需要大量外源能量 (石油) 的投入, 会造成很高的碳排放。调查中仅1.3%的城区家庭选择购买反季节食品。饮料的包装几乎全部采用一次性瓶装、灌装、纸盒装的方式, 其生产、回收、处理过程会造成很大的碳排放。调查结果显示, 经常饮用饮料的家庭达到26.2%。对剩饭剩菜的处理中, 总是吃剩菜剩饭的家庭仅占2.6%, 有97.4%的家庭选择倒掉。据农业部门抽样调查, 每年全国浪费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17%~18%, 而少浪费0.5千克粮食 (以水稻为例) ,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

(三) 与居家有关的碳排放情况与分析

居家方面的调查显示, 有超过一半的家庭喜欢将电器处于待机状态, 由于待机状态下耗电接近其开机功率的10%, 能源浪费非常可观。在节能电器使用方面, 有54.6%的家庭使用了节能冰箱, 61.9%的家庭使用了节能空调, 使用节能油烟机的家庭为16.7%、节能洗衣机为33.2%、节能热水器为23.2%。人们在节能电器使用方面的低碳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水平。闲置住房也正成为碳排放的重要内容, 杭州随机样本中有20.6%家庭拥有一套闲置住房, 6.3%的家庭有2套闲置住房, 2%的家庭甚至达到了3套及以上。一所房子从无到有, 需要建筑施工、装修装潢, 涉及到大量的碳排放, 城市的热岛效应, 也和大量的闲置建筑存在有必然的联。

(四) 与出行方式有关的碳排放情况与分析

近年来杭州市私家车拥有量不断增加, 2009年为718675辆, 是2008年127.2%, 其中市区占了绝大多数, 达601204辆。由于每升的油耗将会产生约2.7kg的碳排放, 因此私家车正成为家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从被调查的557户城区家庭的汽车拥有量来看, 拥有一辆私家车的家庭为30.3%, 拥有两辆及以上私家车的家庭占到被调查家庭的5.4%。城区家庭的汽车排量上, 1.6升以上的汽车占了55.23%, 2.6升以上的汽车业占到了5.71%, 而1-1.6升的家庭仅占39.05%。随着杭州城区家庭私家车的不断增加, 大排量的家庭用车会加剧的碳排放的程度。另外, 在家庭首选出行方式的调查中, 虽然首选公共交通的家庭所占比例为27.3%, 但首选私家车出行的家庭比例也达到了23.3%, 选择电动车出行的为21%, 自行车出行为16.2%, 而选择步行的仅占12.2%。由于杭州市私家车出行水平的提高, 城区家庭交通出行的碳排放正趋向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低碳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结论和建议

本次对杭州城区家庭碳排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城区家庭的碳排放情况可以从服装、饮食、居家、出行四个方面来概括, 形成良好的家庭低碳生活行为, 对于提高杭州城市低碳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在“服装”方面, 提高家庭服装使用时间和控制过度消费是实现低碳生活的重要环节。在宣传节约和低碳的同时, 采取有效的方法, 如:建立社区服装交流平台, 提高服装的使用效率。改变人们的洗涤行为, 减少人们对洗衣机过度使用问题, 减少家庭碳排放。

其次, 在“饮食”方面, 进一步通过科普宣传推广电磁炉等节能灶具的使用。调查中我们发现, 90%以上的家庭对于电磁炉的节能作用一无所知。同时, 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 拒绝反季节蔬菜等都是降低家庭碳排放的好的方法。通过各种环节加大宣传力度, 尤其是从健康生活和节约开支的角度出发, 调动人们低碳生活的积极性。

第三, 在“居家”方面, 家用电器的使用习惯与家庭的碳排放密切相关, 尤其是在家用电器待机和住房闲置是主要碳排放内容。让人们养成随手关闭电源的习惯, 同时改变人们将购置住房作为投资方式的观念。本次调查中发现, 557户家庭竟有218套住房处于闲置状态, 这种浪费和造成碳排放是惊人的。

最后, 在“出行”方面, 私家车的消费正逐步成为城区家庭碳排放的重点。受调查家庭中35.7%拥有1辆及以上汽车, 且90%以上的私家车经常只有一个人搭乘, 造成的浪费极大。如何提高公共交通的运力, 降低私家车使用率将成为城市家庭低碳生活的重要方向。

摘要:文章编制了城区家庭生活碳排放内容问卷, 并对杭州城区600户家庭的碳排放状况展开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城区家庭在饮食内容上趋向低碳, 而在服装、居家、出行3个维度中存在服装过度消费, 家用电器能耗过且浪费, 以及私家车油耗大等问题。

关键词:杭州,城区家庭,碳排放,低碳

参考文献

[1]、叶红, 孙婷.降低家庭碳排放, 徐汇学子万人行.社会观察, 2008 (6) .1、叶红, 孙婷.降低家庭碳排放, 徐汇学子万人行.社会观察, 2008 (6) .

[2]、殷耀, 赵仁伟等.聚焦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经济参考报, 2009 (9) .2、殷耀, 赵仁伟等.聚焦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经济参考报, 2009 (9) .

[3]、Wouter Biesiot, Klaas Jan Noorman.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a case study of The Netherlands.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3、Wouter Biesiot, Klaas Jan Noorman.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a case study of The Netherlands.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4]、辛章平, 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城市问题, 2008 (10) .4、辛章平, 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城市问题, 2008 (10) .

[5]、谢博识, 甄晓晖, 成舸, 唐丹妮.不死的衣服—服装重生的低碳路线.新华月报, 2009 (23) .5、谢博识, 甄晓晖, 成舸, 唐丹妮.不死的衣服—服装重生的低碳路线.新华月报, 2009 (23) .

[6]、白木.止尿裤市场发展综述.湖北造纸, 2004 (2) .6、白木.止尿裤市场发展综述.湖北造纸, 2004 (2) .

[7]、天雨军.从损失浪费粮食的惊人数据看我国爱粮节粮的重大意义.中国粮食经济, 2008 (8) .7、天雨军.从损失浪费粮食的惊人数据看我国爱粮节粮的重大意义.中国粮食经济, 2008 (8) .

3.杭州城区未来发展方向 篇三

上城区是杭州市五大城区之一,2001年9月成立“上城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始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在2001年12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全省进行的第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的摸底调查中发现,开展工作的大部分是中学,小学则刚刚起步。经过两年的努力,上城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初步打开局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及时总结经验和为教育行政领导制定决策提供参考材料,科学有效地发挥区心理指导中心的作用,2003年6月上城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区属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又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内容、对象与方法

1.调查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情况、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情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情况、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活动开展状况、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立项情况及科研成果及心理论文获奖情况等学校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状况。

2‘调查对象:上城区区属中小学(10所中学、27所小学)。

3.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结合座谈会和个别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于2003年6月26日下发,于7月5日前由各校上报区心理指导中心,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列表分析如下: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情况人次,其中女教师占89.39%,男教师占10.61%,中层及校级领导28.79%。这仅仅是两年来的培训人次,中学以前一直参加市教科所的培训,已参加过培训的师资远远超过表上的人次,而小学的师资培训主要在这两年,所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仍不均衡。

上城区的小学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过杭州市的各类心理师资培训,仅一位取得“市级心理教师上岗证书”的教师是由外区调入的。虽然在两年中举办了不少培训,但由于底子薄、学校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上城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仍严重不足,这将是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

3.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情况

两年来,黑板报(橱窗)、广播(闭路电视)等宣传手段,小学与中学差不多,均已经用起来;以心理小报方式宣传的学校主要是中学,7所小学的心理小报基本上还在构建阶段,没有自己的报刊名称,小学这一块仍需加强;开辟网站宣传的学校不多,主要在实验学校。这与校园网的建设有关,上城区的大多数学校没有校园网,随着校园网的加速建设,网站宣传和网上论坛等形式的宣传会增多。

两年来,在区心理指导中心的指导与推动下,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与氛围在逐步构建,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较多,涉及的面广,能面向全体教师、班主任、学生和家长等不同人群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37所学校中有36所开设了讲座,涉及53103人次。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两年来全区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有265次,平均各校开设达7次左右,但开设的状况是不均衡的。中学明显比小学多,开设最多的中学达23次,每月都有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而有一半的小学开设讲座的次数不到5次,其中一所小学没有开设,可见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差异很大,这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情况

总的趋势是不少学校从无到有,以点带面,逐步完善提高。2001年第一学期全校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校有15所(其中中学9所),一学期开课3节及以上的学校有16所(当时杭州市心理指导中心要求为每学期每班3节);2001年第二学期全校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有16所(其中中学9所),一学期开课3节及以上的学校有24所;2002年第一学期全校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校有21所(其中中学9所),一学期开课4节及以上的学校有23所(上城区心理指导中心要求为4节);2002年第二学期全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有27所(其中中学9所),一学期开课4节及以上的学校有29所。因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较早,所以中学的发展比较稳定,能按照市、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要求开课;各小学的开课是逐步发展的,到2002年第二学期大多数小学能按要求开课。

6.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活动开展状况

两年来,各中学均有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均达到5小时;小学在个别心理辅导上比较薄弱,目前有心理辅导室的有15所,能达到5小时开放的仅6所。37所学校中有心理辅导室的25所,开放5小时的有16所,两年来面辅记录达1459份;25个心理辅导室中有计算机的有10所(中学6所,小学4所),有相关工作制度的23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18所(中学10所,小学8所);37所学校中,有心理信箱的18所(中学10所,小学8所)。由于个别辅导的专业性较强,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又不足,不少小学无法开展个别辅导。

7.本次调查与2001年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第一次全省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的摸底调查比较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上城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站、开展学生个别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宣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但在科研方面却不能尽如人意。总的来说,科研比较薄弱,现在需要在常规工作已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立足于科研,切实抓好师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实效性。

四、调查后的思考

1.两年来,上城区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心理健康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接受,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日益高涨。不少学校的领导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全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活动的计划、过程、评价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少学校已经关注到家庭心理辅导,开办家长学校,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在家庭中心理维护;教师们在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有诸多思考和研究;更重要的是教师们感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自身的成长非常有意义,其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所改变,人际交往和谐了,人也变得开朗、活泼了……这些都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肯定。

2.上城区小学心理辅导站的建设,从起步到初步具有规模,从不接受到认同、接纳,发展得很快。我们深深地感到: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具有极大的魅力,只要我们努力地、坚持不懈地去做,一定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3.上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个别学校停留在一般应付的层面上。从目前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区内的重点小学、实验小学的发展不如普通小学,其积极性、认同度及学校的心理氛围均不如普通小学,也许这与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关。一些学校的干部和教师为升学竞争忙得苦不堪言,一些教师甚至终日陷于焦虑情绪之中,哪有心思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还有一些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同教育教学工作对立起来,习惯于用老办法抓升学率和品德教育,结果事倍功半。所以,加强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尽快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等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与实践。

4.杭州城区未来发展方向 篇四

摘要:以杭州湿地为例,对湿地反硝化强度及其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区及边缘地区的湿地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不同及所处环境的差异,其湿地反硝化强度有较大的差异,反硝化强度在0.21~2.38 mg/(kg・h)之间,城市化并没有减弱湿地的`反硝化强度,城区湿地的反硝化平均强度高于城市边缘区,农田湿地反硝化强度低于其它湿地;湿地反硝化强度主要与有机质含量、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细菌数量呈正比,而受质地、pH和CaCO3含量等的影响较小,因此,湿地系统中有机碳含量可作为其反硝化潜力的判断指标.作 者:王阳 章明奎 WANG Yang ZHANG Ming-kui 作者单位:王阳,WANG Yang(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325006)

章明奎,ZHANG Ming-kui(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9)

5.杭州城区未来发展方向 篇五

6月9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自今年1月1日起,我市主城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150元调整为170元。

据市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自2010年以来第3次调高标准。2012年1月1日,由每人每月90元调到110元;2014年1月1日,由每人每月110元调到150元;今年1月1日起,由每人每月150元调到170元。

据了解,此次萧山区、余杭区与主城区同步调整、待遇一致,是积极推进萧山区、余杭区与主城区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此次调标分别惠及主城区、萧山区、余杭区的3.8万人、7.7万人、6.4万人,分别补发1―6月养老金460万元、926万元、771万元。

6.杭州城区未来发展方向 篇六

——杭州下城区经验与启示

时间:2011年07月25日 11时00分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中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红旗文稿杂志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民生领域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采取有效形式,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充分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新时期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杭州市下城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制度之一的群众自治制度的优势,以民主的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探索了一条基层民主建设和民生改善共促发展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为什么选择民主方式

推进民生建设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途径,传统上各地主要采取政府延揽包办的方式。其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各地财政主要是“吃饭财政”、“工资财政”,以维持政府的基本运作为主要特征,没有更多余力去充分满足民生需求,或者说只能满足基本民生需求;而基本民生需求往往是共同的,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化问题。因此,采取政府包办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财政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时,政府更有条件去改善和满足民生需求,而此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相应民生需求转变为更高层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在这个阶段,民主方式的引入对民生需求的改善,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经济条件的改善伴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了更高的表达意愿;另一方面,对政府而言,通过民主的方式作为民生需求的工作机制,既保障了政府民生项目投入方向的正确性,使其更符合民生的实际需要,更好地解决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问题,同时也能使政府的民生工作更易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民生项目更容易推进和开展。在这种民生需求的推动下,基层民主建设被注入更多实质性内容,更具活力和动力,因而也能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杭州市下城区的民主民生互促工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下城区的经济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良好条件。下城区位于杭州市主城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都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460.5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63.9亿元,居全省90个区(县、市)第4位。发达的经济基础,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进入新世纪后,下城区每年投入民生领域的资金都有较快增长,特别是2008年后,下城区每年投入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都在10亿元以上,此外还有政府引导的投放民生领域的庞大社会资金。这些都使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使民生资金更好地满足民众的民生需求,成为下城区优先考虑的问题。而广泛听取民众的声音,充分发挥民主机制,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其次,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推进,社会阶层群体不断分化,不同利益诉求充分展现,民生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就下城区而言,南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辖区范围内社区类型众多,既有老旧小区型、小康居住型社区,也有高档商住型、撤村建居型和排屋别墅型社区,不同社区之间以及社区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民生需求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政府包办方式推进民生项目,虽然工作效率高、推进速度快,但是很难准确、及时、细致地掌握各方面的民生需求及其差异变化,难以避免“政府花钱办事、群众误解不满”的现象。而引入民主机制,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掌握民生需求,而且可以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使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再次,下城区通过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还具备一定的“民主基础”。下城区党政部门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注重通过民主方式改进政府管理流程和治理效果,注重培养和引导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同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民主管理经验,使基层民主参与得以在制度化平台和框架下有序和有效开展。这种前期形成的工作环境,使得政府管理和民生需求改善之间的民主化互动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基层民主建设和民生改善共促发展成为可能。

二、“三管齐下”确保民主方式的落实

为了有效实现以民主的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需求,杭州市下城区提出了明确的“民主民生战略”,建立和完善了系统化的以民主促民生的体制机制。根据这一部署,下城区从社区体系建设、制度安排和动力机制等三个层面入手,全力保障民主促民生方式的落实。

第一,构建网络化社区体系,积极完善治理结构。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随着“单位制度”的变迁,社区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生在社区、解决在社区。从全国情况看,实现基层民主的直接载体就是社区组织建设,社区组织不健全很难使基层民主得以有效运转,以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机制就无法实现。为了确保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具有组织化载体和实体性平台,下城区以构建网络化社区体系为核心,积极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首先,在社区党委(总支)之下设置楼道党支部和党小组,在社区居民委员会之下设置楼宇自治会和单元居民自治小组,有效解决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组织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其次,在社区设立公共服务站承接政府的职能延伸,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使之便民化。在工作机制上,通过“交叉任职”的办法,使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公共服务站构成“三位一体”的格局,解决三者之间机制不顺而互相掣肘,以及社区机构人员重叠、运行成本高的问题。第三,将驻区单位、驻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社区代表组织起来成立社区议事协商委员

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议决社区的各类大事。第四,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之间运行“三方协调”机制,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议决社区内物业等方面的大事。第五,通过在资金、场地、活动等方面给予支持的方式积极培育各类社区组织,如老年人歌唱队、“和事佬”协会、鲍大妈聊天室、银发医疗队等,将这些社会组织整合到社区治理结构当中,增强社区组织的代表性和群众的参与性。

在这种网络化社区体系下,形成了以“三位一体”为主干,以议事会制度与“三方”协商机制作补充,以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多方参与为特征的社区治理结构,社区居民的民生诉求和意愿以及对于具体民生项目的不同意见和建议有了多元化的表达和沟通的渠道,广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民生项目的决策、管理、监督和评议有了多层次的、制度化的平台。

第二,强化制度机制建设,确保民主参与的有效性。为了确保民主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能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社区民生项目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中来,下城区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包括“四会”制度、“四问四权五规范”制度和“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等等。“四会”制度指的是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和成效评议会等,由下城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于2003年推出,其主要目的在于推动社区成员在重大事务中充分发挥社区主体作用,广泛吸纳各方意见,真正实现“为民谋利”与“让民作主”的有机统一。“四问四权五规范”制度最初源于背街小巷整治、庭院改造等民生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后逐渐推广运用到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其他领域。这项制度对党政基层组织动员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生项目,进行了明确的制度化规定,强调在庭院改善等民生项目实施中必须“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必须尊重和保障社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必须实行“100%入户调查制、设计单位必须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制、社区党组织必须研究制、必须召开居民听证会制、设计方案必须公示制”等五项规范,使社区的民主参与制度化、常态化。

“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是下城区富有特色的工作机制,每个数字代表了不同的工作内容:“六必到”,指的是当出现党员思想波动等六种情况时社区楼道党支部书记等相关责任人必须到场;“六必访”指的是社区党委成员以及其他相关社区工作者每月必须走访困难群众等六种类型的“特殊”居民;“八必报”指的是当社区居民等发现公共设施遭到损坏等八种情况时必须通过拨打电话等方式向社区有关部门或者社区工作者报告;“十”指的是党员先锋等十条服务热线,其中既有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也有居民的自我服务项目。下城区还针对“66810”机制出台了具体的社区服务规范和电子化平台,对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各类主体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提高了民主管理和公众参与的规范化水平及有效性。

第三,注重民生需求回应反馈,为基层民主注入持久动力。社区群众参与民生服务和管理的动力和积极性从哪里来?一方面,这取决于民生项目与群众自身利益的相关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群众呼声是否有回应、群众意见是否有反馈、群众建议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下城区在通过民主方式解决民生问题时,注重民生问题回应反馈,为民主注入持久动力。首先,下城区以群众的民生诉求为切入点,构建了一套相对健全的反馈评价机制。在满意(星级)社区、满意(星级)卫生服务站、满意学校和先进单位的评选中,下城区执行“三评互动”机制,坚持以群众公认和满意度为核心,将群众评选、政府评估和社区评议三者有机结合起来。“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在明确的制度规范下,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反馈机制,对不同民生项目的反馈程序、反馈时间、反馈举措和反馈台帐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基本实现了“有反映就有反馈”。不少社区还采取了“金点子”形式,鼓励广大居民为社区内的民生服务和管理积极建言献策,并对建议被采纳者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其次,下城各级党政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抓好了群众建议的落实,吸收、采纳了来自群众的很多合理化建议。群众建议“要社区干部走下来,不能搞„机关化‟,要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考核”,下城区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即根据群众建议对社区服务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群众反映择校问题严重,下城区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即根据群众意见和建议推出了“教育集团化办学”战略,努力解决择校难题、实现教育资源优质配置;群众反映居家养老困难重重,下城有关街道和社区即调整了原有部署和规划而将街道所属房产改为开办老年人食堂或(和)老年人公寓。通过以民生诉求为内容的社区民主机制,既保障和改善了社区居民的民生需求,也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三、杭州下城区的民主经验与启示

经验之一:民主方式是实现政府管理和民生需求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下城区是杭州市和浙江省的发达城区,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为各地推进民生发展和促进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参照和借鉴。在全国许多地区,正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民生需求日益高涨的问题。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如何使财政资源更有效地配置到社会民生建设中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承袭着传统模式,或者忽视民生需求,或者以政府为主体包揽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民生领域的实际需求及其多样化、差异化特征视而不见。这一方面使有限的财政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导致公众的民生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出现“政府花钱办事、群众误解不满”的现象。

下城区以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政府推进民生发展的另一条路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民生需求的增长和民

主意识的提高,如何将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民生需求纳入到正常的利益表达轨道,如何使政府管理与社会民生需求和民主诉求有效对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下城区的民主民生互促发展经验,展示了政府管理方式如何由“单向推动”转为“双向互动”,展示了如何通过基层民主的方式保障和改善公众民生需求的具体机制,从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和民生改善共促发展的新思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经验之二:民主民生互促提升需要制度化途径来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若要持久化的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制度化的途径来实现。下城区以民主方式促进民生发展的实践探索,不是近年来的应景之作,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历届领导人都在前任的基础上,对这项工作制度化建设有所深化、有所提升、有所贡献,最终使下城区民主民生互促提升工作得以在制度化平台和框架下持久、有序和有效地开展。

概括而言,下城区的民主民生互促提升经验,不是将两种要素的简单拼凑,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化平台和制度化渠道,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下城区以构建网络化社区组织体系,优化和完善治理结构为前提,使民主机制运行具有实际载体,民生需求表达具有畅通渠道。与此同时,一系列行之有效、具有约束力的制度框架,保障了公众参与社区民生项目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广泛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体现为制度设计的标准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以民主方式促进民生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经验之三:目的性和有效性是中国民主的生命力所在。

下城区民主民生互促发展经验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很好地回答了中国民主的进展和生命力所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和一些学者一直质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其中一条重要理由就是民主发展缓慢。事实上,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基层民主建设,一直在积极探索和不断推进,并取得多方面的成果。例如,早在198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在农村开始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目前全国六十多万个村委会中的绝大多数进行了六至七次的换届选举,二百五十多万个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城市地区,以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起点,社区居委会普遍进行了五次以上的选举。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展开,并在健全社区民主选举、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城区经验就是亮点纷呈的中国基层民主建设中富有特色的一种实践探索,它的进展和成效从一个侧面也回应了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

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不是空谈的民主,不是从理

7.杭州城区未来发展方向 篇七

区县级政府层面是高效法治实施体系的最基层环节。以明确基层政府管理职责,梳理基层政府权力清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完善基层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基层政府的执行职责为目标的杭州市上城区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正是基于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基层依法行政体制的构建,通过基层治理标准化的措施规范政府行为和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有效弥补现行法律法规制定的空白与执行中的缝隙,不断满足社会公众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基层建设依法行政体制的一个典型治理样本。

1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治理困境

1.1 依法行政对政府职责的规定

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和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提出了迫切要求。作为实现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实施中间环节,法治政府的推进需要依法行政的全面贯彻落实。从现代城市管理看,城市法治建设对于多种社会关系的具体调整、多种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多种社会行为的有效规范,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有序管理都具有重大意义,对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1.2 基层政府的现实治理困境

然而,在现行法律法规实施体系中,作为中国基层政府层面的区县级政府则存在着现实的难题。其集中表现为:(1)基层公共事务具有高度复杂性,其治理过程可依据的法律法规与现实存在诸多脱节,法律法规的制定无法与基层治理的复杂过程相匹配;(2)随着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基层新事物层出不穷,法律法规往往滞后于现实,从而产生时效性问题,而许多基层问题迫切需要规章制度的规范管理加以解决;(3)法律法规的宏观性与基层实践的操作性存在差距,基层政府管理往往缺乏具可操作性的管理规范和流程;(4)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权力清单建设对基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治理问题未能加以解决,而在基层治理中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涉及的并非单一部门,跨部门合作的规范和程序以及如何依法行政成为基层治理在更好地建设依法行政体制过程中的障碍。作为直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政府层级,基层治理的合法性和依法性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理念在基层的实践,是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的重要执行环节。基层依法行政的治理有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有助于明确基层政府职责和保障权力规范运行,有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从而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2 上城区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基本实践分析

为解决基层政府治理中依法行政的可操作性问题,杭州市上城区于2007年起制定《上城区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化示范区三年工作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以规范行政权力、提升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构建政府职能标准化体系为核心,以制定具体职能管理标准为基础,以推进标准实施和动态完善为重点,全面推进区一级政府行政职能的标准化管理,通过对政府具体职能的标准化,弥补现行法律法规制定的空白与执行中的缝隙,保证各项行政职能统一、规范、明确地履行。

经过3年的标准化导入阶段、两年的系统化推进阶段到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的深化发展阶段,目前上城区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已经形成了包含1个大体系、4个分体系、31个子体系、3个应用辅助体系的区(县)级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完成了154项标准编制并分别作为国家、省、市、区级标准颁布实施。其主要实践做法包括以下方面。

2.1 梳理基层政府职能,构建标准化顶层体系

为破解基层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其方法和流程往往因人而异,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较大以及基层政府职能不明确,造成整个管理与服务体系秩序混乱的难题,上城区从系统梳理基层政府职能入手,通过标准化建设,对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和事项建立标准,将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过程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框架之内。

2007年9月开始,上城区专门成立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以明确基层政府职能为基础,建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4个分体系以及与政府职能部门对应的31个子体系,梳理出5,309项具体政府工作事项,800余项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通过工作事项与适用法律法规的对照,确定出300余个职能标准化项目。为保障标准化过程的顺利推进,除充分发挥上城区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以外,区政府还出台了相关的考核、激励政策和经费保障政策,建立标准化工作联系人制度,并充分利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人才,另外通过设立管理与服务标准信息查询平台以及建立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信息管理系统及标准化专家库等渠道,建立和完善信息通报机制。

因此,上城区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整体的流程和制度设计构建在明确政府职能和厘清政府权力清单基础之上,为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和提升服务效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 规范基层政府权力,改进政府工作流程

现行具体基层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的状况,一些政府部门往往都感到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工作却没有一个具体的边界,而在真正满足公众的公共需求时却往往找不到一个真正的责任部门。同时,权力清单的梳理也不能找到相应的责任单位,法律的空白和具体执行的空缺都可能导致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混乱的问题,从而影响公共秩序。

上城区标准化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突破,通过标准化实践活动,各部门总结自身创新工作成果,将其标准化、规范化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与服务标准,来探索补全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框架。目前提出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其内容涵盖了全区内各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与服务,分为三条主线,分别是公共事务管理、政府自身建设、社会服务项目,这三条主线中的标准项目采取逐年推动的方式进行建设,每年至少完成6~8项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最终建立完善上城区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由于标准化工作的日常化、灵活性和规范性,各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了具体落实,并在标准的框架内得以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其典型的标准如上城区政府颁布的《网上行政服务中心管理规范》,构建了互动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民众在家就可以通过网络申请以及办理,并且会有专门的人员将结果送到民众手里,实现了居民的“居家办事”。既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为民众提供了更好地服务。2014年9月,上城区针对长期占用城市(小区)公共空间,间接影响公共利益的机动车而无部门可管的现象,制定了《影响公共利益的疑似无主机动车移除工作规范》,明确城管、交通、公安等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工作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多部门合作的难题,弥补了现行法律和执行的空隙,为规范政府权力和改进政府工作流程提供了范本。

2.3 实施标准化的信息化建设,推动精细化管理

上城区实施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是将标准化作为一种具体到每个人、每件事的精细化管理方式,从而推动精细化管理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而如何解决以人为核心的经验管理所导致一些管理细节上的缺失,上城区开展运用信息化技术平台落实标准化的创新。

2011年以来,上城区进一步强调以信息化平台固化和量化标准执行,并与绩效考评体系相衔接,以便更好地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政府效能。各个网络信息化工作平台的构建与运用,还有效节省了人员开支,降低了行政成本。上城区城市管理局出台的《城管执法智能管控规范》突出运用数字城管平台推动精细化管理,实施以来工作人员从2008年初的320人减少到目前157人,日均巡查力量人员数由2009年的430人减至目前240人,全年节省人员费用500多万元;城市管理有效管控的时间延长了50%,数字城管处理时效同比提高50%;信访投诉交办量有效减少,重复投诉量减少了39.1%。由杭州市质监局发布的《街道办事处综合信息地理化管理规范》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也实现了街道各类资源的整合及统筹管理。

上城区实施标准化的信息化建设表明,网络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和运用有效解决了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实施路径问题,将信息技术和标准化紧密相结合,有助于规范行政权力运用和提升行政效率,也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动了地方政府精细化管理的发展。

2.4 明确公共服务标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在公共服务对象多样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提供标准的公共服务和建立可操作的公共服务评价体制成为基层政府面临的一个挑战。

2008年,上城区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每个环节均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开发居家养老服务网上审批评估系统,实现了菜单式的申请、服务、评价,使得管理与服务更加高效、规范。针对居家服务较为单一以及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相互割裂的现状,上城区于2010年首创了集成化、信息化与标准化的居家服务新模式,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推进居家系列惠民工程。该模式在原有基础较好的“居家养老、居家教育”等公共服务模式基础上,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工作原理和后台支撑,以信息化为手段整合民政、劳动、教育、卫生、计生、文化等多部门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资源,实施“居家服务无忧在线平台”工程,让居民从面对“单个部门”变成面对“一个政府”,从享受“单一部门服务”变为享受统一的“政府服务”,明确服务对象、内容和标准,为辖区所有居民“零距离”提供居家养老、居家教育、居家医疗、居家三优、居家就业、居家文化、居家安养和居家办事八项系列服务,最终形成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办事流程,为居家服务绩效评估和居家服务质量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标准化、信息化和集成化是上城区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突破,通过制定公共服务的基本标准,使其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并利用信息技术和集成手段完善公共服务管理,公共服务供给者与社会公众形成了阳光透明的沟通和评价渠道,建立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机制,能有效防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监管漏洞。作为中国居家服务创新实践的典型代表,上城区“居家服务”实践创新通过标准化、信息化和集成化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更重要的是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力推动了社会治理创新。

3 上城区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提供的经验

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是在我国现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结构中作出功能性调整的一种积极创新,其主要作用是填补法律、法规、规章尚未涉及的公共服务领域的规范性空白,弥补已有法规性文件的不足,使各项公共服务有规可循;同时细化公共服务供给标准,保障服务公平有效,其实质是规权与提质。“标准化”是政府部门寻求变革的一种途径,突出体现了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公民导向的理念。实践证明,标准化建设不仅是政府改革创新的一部分, 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来规范政府的管理和行为, 规范政府的公共服务, 也是政府应对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的一种有效路径。上城区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成功实施还提供了以下经验。

3.1 确立管理理念的民本导向和法治导向

面对其区域内管理复杂和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特点,上城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运用区域资源实现资源整合,明确政府工作职责,规范行政权力,改进政府工作流程,有效解决部门间协作问题,提高政府工作绩效,通过自身管理建设满足公众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监督政府的强烈诉求。因此,从该项实践创新发起的角度看,上城区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顺应服务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建设的时代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人为本,确保基层政府管理在法律和制度框架内以最佳秩序和最高效率运转,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从这个角度看,上城区标准化的实践也为我国基层政府实现管理理念革新提供了良好典范。

3.2 基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

上城区的标准化创新固然源于其区域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难题及社会公众的需求,但这与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和强力推进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很多实践证明,地方政府管理者是发起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其思维、观念、性格和追求对发起和推动地方政府创新尤为重要。上城区自上而下成立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整个标准化建设工作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以外,居家养老服务惠民工程、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等标准化的出台都与基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密切相关,充分显示出基层政府管理者提高自身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超前的改革意识的重要性。

与之相关的是,其标准化的推进也是各部门协同的成果。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38个成员单位的分工情况,质监分局全面负责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指导各部门具体标准的制定; 法制办和编办负责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部门“三定”方案进行全面梳理; 各部门、街道积极调研,认真总结,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制定。因此,上城区标准化的领导体系及分工相对较为明确,从而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合力推进标准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3.3 注重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通过顶层设计,构建相对科学的标准化“内外体系”。内体系即标准体系本身,它是在法律法规及通用基础标准指导下,围绕政府四大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建立起来的,由4个分体系(即对政府四大职能分别进行梳理归类)、31个子体系(即上城区政府31个部门针对各自职能建立的标准子体系)组成;外体系即3个应用辅助体系,包括保障体系、信息化体系以及绩效评估体系。

充分强调制度建设,保障标准化的成功实施。自2007年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以来,先后在区级层面下发了近10个规范性文件来推动标准化工作,所有标准规范也以文件形式公布并汇编成册。

3.4 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上城区标准化创新实践运用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从而保障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在各部门、各环节顺利实施。(1)遵循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持之以恒推进,确保了标准化工作的有序性、有效性和持续性。(2)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新成果。上城区将电子政务建设成果与标准化建设有机对接,利用区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平台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的信息化,建立政府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使标准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也能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为完善政府绩效管理,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和服务效能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

4 对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改革的参考价值

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创新实践,通过实施基层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有效弥补现行法律法规制定的空白与执行中的缝隙,将企业管理中的标准化理念融入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过程中,将依法治国的理念具体落实到基层治理实践中,探索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实施技术和路径,成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项治理探索。

在新形势下,作为基层政府及其管理者为解决依法行政的治理困境而积极开展的实践创新尝试,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实践也为中国地方政府管理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治理样本,其主要参考价值在于:(1)在理念层面上地方政府应树立依法行政和服务行政的基本理念。基层政府在履职过程中应坚持依法行政,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使基层依法行政的治理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提高管理和服务的公众满意度,将依法行政落实到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各项工作中;(2)在制度层面上设计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实现机制。运用标准化弥补现行法律法规与基层管理实践的差距,确保基层管理在标准化框架内统一、规范、明确地履行各项行政职能;(3)在方法层面上改进基于政府职能梳理的管理工作流程。标准化的基础是厘清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明确不同部门机构的工作职责和服务项目,确保各机构在管理服务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施,实现权力的阳光运行;(4)在技术层面上充分推动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平台落实标准化,实现部门管理与服务资源的整合,提升基层政府管理效率,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制定基层治理中管理与服务的标准,有效解决了不同部门机构之间合作管理的一些问题,这对传统政府科层结构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先行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弘道.中国法治增长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07.

[2]尹昌美,卓越.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发展路径、影响因素与评估体系——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个案[J].公共行政评论,2012(04):93-117.

上一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检测题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