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感想(通用8篇)
1.新高考改革感想 篇一
自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 [] 35 号), 决定由上海市和浙江省率先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到如今,上海与浙江的改革探索已经走过五个年头,两地进入新高考也已有2017、2018、三届毕业生,从明年起多个省市也要相继进入新高考。
虽然吉林省还未启动新高考,但参考其他已启动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实施方案》,对我们仍具有较强的示范和标杆意义,可以让现在还是中小学生的学生们、家长们在考试科目、时间、命题方式等多方面都能有一个参考、了解,这些方案可能就是未来即将进入高中的中小学生们将要面对的新模式。
首先,不管已启动新高考的省份怎么改,都将会是按照下面几个标准为原则,即:“两依据、一参考” 。
两依据: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部分省份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部分省份对外语听力有更高的要求。总体来说所有改革省份均不分文理科,在采用“3+3”模式的省份,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科;在采用“3+1+2”模式的省份,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物理或历史2选1,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选2。
一参考: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品德、学业表现、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方面维度。在高水平大学综合评价录取、自主招生、春考等方面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作用。在坚持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逐步破除唯分数论。
小编在第一时间整理了各省图解版、文字版、解读版三个版本的改革信息。
图片版可供同学们直观、清晰地了解改革情况;文字版可供大家准确、科学地研读改革内容;解读版可供大家具体、详尽的知晓政策落实可能遇到的问题。
山东省
变化1
考试科目和时间
2020年新高考实行“3+3”模式,考试科目包括国家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等3科,以及考生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任选的3科。
1.国家统一高考
语文、数学、外语(笔试)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7日全天和6月8日下午。
外语(听力)考试安排在1月8日上午,连续组织两次,每次考试时长约20分钟,考试成绩取两次中的高分计入外语科目成绩。外语(听力)考试安排在1月,主要考虑是避开夏季雷电等恶劣天气,增加了考试机会,有利于降低考试风险,维护考试安全和考生利益。
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7日全天和6月8日下午,其中语文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数学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外语(笔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9日-10日。实行学业水平“6选3”等级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选择考试科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由山东省自主命题,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选报3科参加考试,每科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为何6月8日上午没有考试?
根据本次改革试点工作要求,统一高考取消了文综/理综考试科目,6月8日上午没有安排考试,这是基于全国高考的统一性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目前,全国只有6个试点省份取消了文综/理综考试科目,其余省份仍于6月8日上午组织文综/理综考试。国家将根据改革范围的逐步扩大,统一调整全国高考时间。
变化2
成绩构成和分数转换
2020年新高考成绩满分仍为750分,语文、数学、外语3科使用原始分数,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考生自选3科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转换为等级分计入总成绩,转换后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实行等级分数转换,是为解决等级考试选考科目不同、试题不均衡、分数不等值等问题,造成3科考试成绩不能直接相加而采取的制度设计。在有关省份试点的基础上改进优化,山东采用等比例转换法则和“一分一段”形式,转换分数连续排列,保证考生每科成绩转换后位次不变和较好的成绩区分度,确保成绩转换的公平公正。
变化3
划线和录取办法
2020年新高考,考生报考科类分普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3类。
普通类不再划定本科、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而是采取分段划线的办法,根据考生高考总成绩,划定普通类一段线、二段线。
其中,一段线按照普通类本科招生计划数的1:1.2划定;二段线按照普通类本、专科招生计划总数和生源情况划定,为考生参与录取的最低控制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按普通类本科计划的1:0.5划定。普通类录取批次分为提前批、特殊类型批和常规批3个批次。
艺术类继续划定本科、专科文化控制线;艺术类分为本科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3个批次。其中,本科文化控制线以普通类一段线为基数,按教育部规定的各专业类别的比例划定;专科文化控制线与普通类二段线相同。
体育类不再划定本科、专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而是根据考生综合成绩划定体育类一段线、二段线。体育类分为提前批和常规批2个批次。
其中,体育类一段线,按照体育类本科招生计划数的1:1.2划定;体育类二段线,按照体育类本、专科招生计划总数和生源情况划定,作为高校录取体育类考生的最低控制线。
变化4
志愿设置和填报
2020年,志愿设置采取“专业(专业类)+学校”方式,1个“专业(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普通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96个,艺术和体育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60个。
改革后,采用“专业(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方式,将增强考生录取专业与兴趣特长的匹配度,避免大量考生因被调剂录取造成不符合专业意愿的状况。
96个专业志愿是允许填报的最大志愿数量,考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据高考成绩、专业遴选等情况综合考虑填报,可以填满所有可填志愿,也可只选择填报其中部分志愿。
随着改革实施,可参考的数据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估计多数考生不需要全部填满了。
2.新高考改革感想 篇二
关键词:高考改革,挑战,对策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 高考都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地位。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 高考改革总在“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中不断的变革和完善。9月4日, 国务院印发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 ,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新高考改革打破“细雨”和“闲花”的变革措施, 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上海市、浙江省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这次高考改革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更能满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渴求。
一、新高考改革增加的多元特点
(一) 从考试形式上看, 灵活多样
高考改革考试形式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数学、语文、外语参加统一考试, 并且外语考试一年可以报2次, 把最好成绩记入高考, 这使大部分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积累, 减少学生因发挥失常造成的失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进行等级考试, 随教随考随清, 减少了学生的考试压力。此外, 自主招生统一安排在高考之后, 完善高考制度。考试形式灵活多样, 确保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发挥出来。
(二) 从考试内容上看, 丰富多变
新高考改革对高考内容做出大范围的调整并采取不分文理政策。考试内容有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3门必考科目:数学、语文、外语。学生的选考科目则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科目中进行选取。高考成绩由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构成。高考录取还要参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 升学时不再只考虑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科目的设置是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从招生录取上看, 公平透明
高考招生的录取基石是公平, 体现了民主国家所追求的价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 不断地促使教育公平繁荣, 提高选拔人才水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 兼顾效率优先、程序公平的理念。在 《实施意见》 中全面改进了高考统一录取模式, 2016年将打破一本、二本招生制度, 实行平行志愿录取, 大力突出教育公平。大幅度的控制高考加分项目, 统一高考之后才能进行高校自主招生考试, 自主招生考试给高考增添了活力。多元的录取招生制度, 促进招生机制的健康平稳发展。
(四) 从布局结构上, 均衡平稳
我国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原因, 使得高水平的高校一般都集中在东部大城市, 为共享教育资源, 体现教育公平, 防止“马太效应”的产生。此次高考改革着眼于教育布局, 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录取比例, 加大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从整体上调整我国教育结构, 确保我国教育资源为大众服务, 教育机会相对均等, 并运用合理的教育布局推动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经济的发展, 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经济繁荣。
二、新高考改革面临的多方面困境
(一) 教师授课面临困境
新高考改革制度带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对于同一科目来说, 有的同学会选择该科目作为高考科目, 有的同学则会选择该科目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同一科目的关注度就不同,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也就不同。所以, 新高考制度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 教师教授知识的梯度难以精准把握
虽然教师教授知识并不单纯地为高考服务, 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教师教授知识势必要服务于高考。因为不同的学生在选择高考科目时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新的高考改革制度无疑加大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梯度把握。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科目中选择三门进行等级性考试, 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科目的态度是不同的。对于选择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 教师只需教授书中内容, 不必进行知识拓展;对于选择等级性考试的学生, 需进行知识的深度拓展, 学生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因为教师教授很难兼顾两类不同学生的需求, 所以这对教师在教授知识梯度上很难把握。
2. 教师工作量激增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高中教师工作量要明显高于其他阶段教师。新高考改革实施后, 高中教师工作量明显加大。虽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随教随考随清, 其分散在高中三年的学习里, 但是学业考试被算作高考录取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不仅如此, 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能同时也是等级考试科目, 教师压力剧增。新高考制度还规定, 数学和语文作为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 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将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表面上看, 高中教师压力来自学校和家长, 但就其实质而言, 却是来自社会竞争。因此, 高中教师比以前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尤其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
3. 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更全面更具体
新高考改革制度的又一创新就是建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高考不再单一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一举措促进社会各个方面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考改革考虑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但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仅教给学生学习知识, 更要在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要求就有了明显提高, 考核教师的标准变得更加全面和具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将成为人们的关注对象。
(二) 学生学习面临困境
1. 文理不分科, 偏科更为不利
新高考改革的一大举措就是不分文理科。这一决定, 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这一举措也引起学生两方面的恐慌:一方面, 学生学习负担加重。文理不分科导致学生要投入大量精力学习所有的科目。即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科目中只选择3科进行等级考试, 但是, 面对现实的压力,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高考中也占一定权重。学生不得不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神学习这些科目, 以防止给高考带来不利后果。另一方面, 弱化学生的特长, 很难发挥其本身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时间里更难平衡多门学科的学习并突出其优势学科。
2. 等级性考试, 选科问题探究
新高考政策下, 学生除了学习数语外, 还要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科目中选择3科进行等级考试。选科问题就成为一大难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就是高考成功的重要保障。新高考改革出发点是突出学生兴趣, 使学习生活变得更加鲜活。这样, 选科问题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但是高中生在心智和认识上都不是很成熟, 很难权衡兴趣和今后的发展, 一旦选择失误, 就会对高考造成致命的影响, 甚至影响一生。
3. 评综合素质, 唯分数不可行
新高考政策下, 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是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学生档案中记录学生成长中的突出表现, 其中主要包括五大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思想品德、社会实践, 注重对学生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考察。以前高考只要学业水平良好就可以上大学, 新高考改革制度对综合素质的关注, 扭转了人们对单一“智”育的过分关注, 建构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方法。由于智育长期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被人们普遍接受。在新的高考制度下, 学生很难有效扭转智育至上的学习理念。
(三) 学校管理面临困境
1. 教学开展问题
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进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等级考试, 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个年级, 随教随考随清。数学和语文最后进行统一高考。虽然新的高考政策注重学生兴趣的启迪, 但这给教学开展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如:高中生每年开展几门科目进行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才合适?对于同一科目选择等级性考试和只选择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是否一起上?高中学业考试结束后, 数学和语文课程要怎么安排?是否英语课要贯穿高中三年……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都对学校教学展开造成巨大影响。
2. 评价实施问题
教育评价是对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 体现了多元价值主体的内在诉求。新高考改革中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实施意见》指出, “各省 (区、市) 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 学校组织实施。”而综合素质一般很难进行量化评价, 学校在评价实施时就会遭遇比较棘手的问题。综合素质档案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很多方面量化评价颇具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信度、效度和客观性等方面, 制定合理的评价实施方案, 这也是学校管理的一大难题。
三、新高考改革实施困境的有效对策
(一) 教师待提高
1. 不断深化教师知识, 把握良好教学内容
新高考改革要求教师要精准地把握学生对不同层面知识的需求, 因此教师要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掌握, 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更全面的指导。除新高考政策督促外, 当今世界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知识不断的更迭, 这也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深化教师知识, 这样才能使教学顺利完成。重构灵活高效的教师知识。教师知识指的是一个教师在其处理某个特定事件中的知识整体, 这是构成教育行动的基础。教师要充分了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认识学业水平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之间考点的差异, 要不断钻研专业书籍和关注高考政策。强化教师操作知识, 只有掌握有效的知识传递的技能才能把拥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为了快速掌握操作知识, 教师应定期听名家、名师讲课。教师监控知识是有效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监控知识不仅可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更能发现教师讲授时存在的问题, 掌握合理的教师知识, 根据评价方式 (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等) 并与现实有机地结合, 对教学进行反馈性评价。
2. 深化教师职业内涵, 全身心地投入教育
高中生活充斥着各种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使学生感到疲惫, 而且会使教师更易疲惫不堪。新高考改革制度的出台使教师工作量有所增加。深化教师职业内涵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 更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深化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心理认同, 教师职业认同不是稳定的实体, 而是非固定的和非单一的认识过程。不同的年代, 有不同的教师职业认同和内涵, 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爱生如子”的工作情怀。在不断深化教师知识的同时, 更要建构教师职业伦理。教师职业伦理与自我发展密切相关, 需要教师投入生命, 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感悟教育、理解学生。不是套用常规的、模式化的技术来对学生进行各种教学。高中教师要建立良好的教师伦理, 以应对高考变革带给学生的各种影响。要不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自身对教师职业内涵的掌握, 同时也要向专家型教师学习。不仅学习他们对教学知识的把握, 更重要是对教师内涵的认识和深化, 只有这样面对繁重教学工作每天才能保持热情, 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
3.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下, 由于学生要建立综合素质档案, 这样从侧面也就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适应今后教学工作的展开。为了迎接新高考政策, 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教师综合素质应从创新、交流和信息化等方面不断加强。
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不断地结合周围的新事物和新理论。教师要加强合作交流能力, 高中生身心都渐渐走向成熟, 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尊重他们, 引导其健康成长, 要和家长、学生形成一个合作的共同体。教师要与时俱进做一个信息化的人, 这不仅是现代化教学所需要的, 而且可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教师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以身作则, 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学生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下, 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 学生要改变
1. 兼顾文理平衡, 扭转偏科
高考改革不分文理,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这种高考政策有效地遏制了学生的偏科现象, 扭转了学生过分偏科的局面。学生为了改善偏科行为应学会文理兼顾。
首先, 找寻偏科原因。偏科的结果是相同的, 但偏科的原因绝对各不相同, 学生要努力找寻自身偏科原因。其次, 要调整好自身的心态, 不要惧怕学不好的科目。去做害怕的事情, 害怕自然就消失了, 增加面对偏科的勇气。最后, 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事半功倍, 做好合理的计划, 循序渐进坚持下去, 偏科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
2. 不断认识自我, 合理选科
高考改革给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 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色发展。合理的选科是高考成功的重要保障, 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 笔者对于做好选科有如下建议。
首先, 要及时关注心仪高校的招生简章, 清楚了解学校的报考要求、是否有优先录取条件。信息化时代, 只有掌握有效的信息, 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其次, 在学习中了解自身的学习兴趣, 关注以后就业形势, 同时兼顾高考的招生问题和自身未来规划。最后, 要虚心听取家长和教师的意见, 不能一味地排斥家长教师意见, 权衡好兴趣和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做出相对适合自己的学科, 而又兼顾了未来的生活与就业。
3. 提升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
虽然一直在强调综合素质, 但是综合素质教育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新高考制度将综合素质列为高考招生的一个重点考察科目, 所以学生要正确地认识综合素质。学生从不同的方面重视综合素质的提升。
首先, 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考始终都侧重对智育的考察, 素质教育只停留在在口号上。学生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不得不一味地追求智育。在新的高考改革政策和现实生活发展的推动下, 要认识到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其次, 兼顾学生个性。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并不是德、智、体、美、劳都整齐化一的发展, 而是在对各方面进行学习培养中侧重自身的优势、特长。再次, 强调对多主体评价。多主体评价有利于学生参与评价, 增加评价的信息来源, 这样才能更好、更加全面地进行评价。
(三) 学校需管理
1. 管理安排计划
新高考改革制度的实施给传统教学安排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需要重新安排教学计划, 以适应新的高考要求。
首先, 多个高中合作办学。新一轮高考改革打破文理泾渭分明的界限, 这一巨大变革给学校带来巨大影响。有的学校理科比较出名, 考学率比较高;有的学校则是文科教学比较有名。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均衡师资情况, 有效地把握高考脉搏, 学校应该采取多个高中合作办学。其次, 安排各科教师进修, 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有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交流教学工作经验。最后, 由于有等级性考试、水平考试之分, 所以学校安排授课方式应为走班教学, 即上课的时间、教师、地点等固定, 学生根据自身的选择情况选择班级听课, 但数学、语文和外语应固定班级上课并在此班自习和复习。这样, 既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学校的排课困难, 一举多得。
2. 评价体系建议
新高考改革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制度改革有着复杂性和厉害关系。人们一直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反复的探索, 但是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在现阶段只能与高考进行“软挂钩”, 在可行性得到相对论证的时候, 才能渐渐地与高校录取形成“硬挂钩”。下面是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点建议。
首先,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定位。综合素质是评定学生各方面是否合格, 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上都达到了一个高水平。综合素质是全面的考虑, 这样才会为高校招生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其次, 不断地完善监督机制。评价制度要尽量客观, 依据社会诚信文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最大程度地量化。最后, 高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发挥作用。每一所高校都要提出符合该校录取的综合素质基本方案, 高校制定多元的综合素质方案, 以协助高中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顺利的完成高考招生。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 2007 (11) :21.
[2]杨学为.从高考改革看会考的重要性[J].教育研究, 2002 (12) :85.
[3]何庄, 王德清.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重构[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2) :33.
[4]陈祥书, 王世美著.文荐轩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5]张意忠.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6]尼克·温鲁普, 简·范德瑞尔, 鲍琳·梅尔.教师知识和教学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8.6 (1) :25.
[7]魏淑华, 宋广文.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5) :62.
[8]洪志忠.美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24) :17.
[9]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思路、原则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 2009 (7) :5.
[10]罗祖兵.关于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11.31 (12) :20.
3.新高考改革下地理学科的出路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考改革;学科发展;策略实施
2014年最新教育改革方针更加明确,对于高中地理学科再次指出了总体课程目标,即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树立科学的人口感、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地理创新人才,培养有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然而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得地理教学给学生留下“难”、“繁”、“旧”等印象,缺乏生命力。所以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两会在关于教育改革中也做出了对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指示,那么面对高考改革,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重塑地理学科课堂文化的大好机会,教师如何更好的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发活力呢?笔者认为:
一、独树一帜,发展学科特性
地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性质,它是人文与自然学科的交叉学科,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性。多年来地理学科教学中只是一味追求“统一”、“求同”和“中庸”,一味盲目的向其它学科照抄照搬式的学习,导致缺乏学科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最终使之缺乏学科自信,这也是部分地理教育者缺乏荣耀感和责任感的根本原因。因此,发展地理学科特性,构建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让地理教学独树一帜是新高考改革下落实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地理学科涉及天文、地质、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多项内容,内容的广泛性给我们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现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再细化到每个学期的课程目标,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认真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方法传统地理教学中“记忆型”教学文化色彩及其明显,地理学科“有地无理”也因此根植于大多数人的头脑中。现在随着地理学科的发展,其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强调现象定性描述转为了定量分析,在新的地理教学中要吸收各科教学之所长为地理教学所用。
二、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成倍增加,
只注重知识掌握的教学理念已经既不科学也不现实了,必将被教育改革的大潮所淘汰。与其传授学生知识,还不如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独自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从中学习到新的地理知识,新课改中要求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否实现,就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得于提高。
所以地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这就是地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拥有地理思维是过程。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喜悦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换的关键所在。
三、与时俱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教师专业化就是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其目标就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性反思能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可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再教育两个阶段。
第一、职前教育阶段,作为一名正在接受职前教育的准地理教师,首先必须努力学好地理学科相关专业知识,认真钻研,具备未来地理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其次,教师学好未必能教好学生,因此拥有扎实的教育专业素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在教书的同时还需育人,我们应学会与学生沟通,“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每天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教师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师生之间能否建立起一层亲密的人际关系,它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新课改中三维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目标。
第二、职后再教育阶段,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人类的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教师所学的知识如果不进行自我更新,不久就会老化,我们必须秉承终生学习的理念,苦心钻研,勇于创新,学习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时关注地理学科及其相关的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做到教师与时消息,与时俱进,保证自我不断完善,为地理课堂注入活水。
四、返璞归真,追求地理教学回归生活
如果地理思维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从地理视觉去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增添一点“地理味”的话,那么把地理问题带到生活中,则是运用生活情景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地理问题回归生活的目的在于学习地理知识,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但又不完全只是一种手段,它是由地理学科实践性所决定。因此,课外开展户外学习,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课堂上采用活动探究、实验法、学生讨论法等来营造生活情景,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随时把所学知识及疑惑尽量带到生活中去验证和寻找答案。
结束语
以上所述主要从几个方面对高中地理在新的高考改革冲击下,如何重塑学科课堂文化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当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教学背景,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新改革下地理教学新理念加以落实,不断提升自我,改变教学传统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新时期,地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同时也需要高中地理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和提升,才能够使得高中地理教育事业充满生命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文强.充分关注学科特性 重塑地理课堂教学文化,《教学与管理》,2009年09月01日
[2] 梁凤丽.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的探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12, 02: 63-6
[3]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344页
4.新高考改革培训心得 篇四
我任教物理学科,是新高考改革中“6选3”学科中的一门,对于我们这类学科来说,在高考中的变化非常显著。通过学习,获益良多,“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我们作为教师,要顺应高考改革方式,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还要清醒的意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
第一:重视学考(即学业水平测试考试)。
按旧高考模式,许多师生对学考抱有及格即好的态度。而在新高考模式下,在“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中,未被选入的科目,学考成绩也会影响到同学们的升学成绩。某些大学甚至要求学生高中十科学考均达到A,作为进入该校的要求。
另外,即使是选考的科目,也不再只看高考一次的成绩,计算该科成绩的模式为:学考成绩:面试成绩:高考成绩(2:3:5),所以无论师生,都应当摒弃以前对学考的态度,在新高考中,学考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对学生的升学影响颇大。
第二: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成导师。
教师原本的教学目标只是围绕如何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试题和生活中,让学生可以在高考中获得更高的分数。而现在的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进行生涯指导,走班制在给学生带来了选课的自由、充分的主动权的同时,也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不稳定,可能出现选课的盲目性,造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学校有必要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的课程管理网络和数据库,新学期前在学校网站上发布下学期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议和选课指导,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此外,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要多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关注对学生的指导。做到整体规划,目标引领:高一:面向全体学生的物理必修教育,目标定位:学考要求,即在高一开始这门学科时就要告诉学生这门学科的特性,学习这门学科可以就读的大学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行业部门,以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清醒的认识,做到准确选择;高二:分类对待,因材施教,1)针对学考学生的物理学考复习,目标定位:学考要求,一考过关,2)针对选考学生的物理高考教学,目标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高三:针对选考学生的物理高考复习教学,目标定位:高考要求,应试第一。
第三:对师生的挑战加重。
新高考方案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最中意或最擅长的学科,这个固然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挑战和负担也加重了。
在教师来说,学生自主的选择不同的学科,这必然给排课行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学生那边是“一人一表”状态,在我们这种选修科目中,教师面对的学生并非以前那种固定的班级固定的位置,而更类似的是大学的教学模式,首先给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评价就造成了极大困难。
而在学生的角度,会体会到所有的学科,一个都不能少,要做到:重视语数外,重视“选3”,重视“扔3”。实际上,按照新高考的模式:除了高一上学期以外,其余高中阶段的5个学期都是高考季。这无形中就对学生的学习挑战加剧了。
每个层次学生的能力不同,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再搞简单的“一刀切”了,要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实际,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教师在确定三个层次的学生作业时,题量要适中,难易比例要适当。各层次学生在完成本层作业后,可试做更高层次的习题。教师负责设计并布置分层作业,每节课的作业由易到难,难度随着层次逐渐加深。始终把握的原则是:对A层学生,练习不出难题,主要打牢基础;B层习题难易适中对;C层学生,习题有一定难度、深度。
5.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见解 篇五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以分取人、只重分数、忽视能力、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顽疾的现状,把我国千千万万学子从一心只为考分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充分地发挥广大青少年学习探索科学的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总之,新的改革方案既是和世界招生制度的接轨,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大的飞跃,必将促进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极大进步。
要更好地了解这一次高考改革,还需要放在更大的视野中去看。
一方面,教育改革是一项“软改革”,但意义之重要却不言而喻,所以讨论者众、发言者多。对这一改革的呼唤与讨论,这么多年来可说从未停止。作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棋子,高考改革虽然在不断地进行“修补”——3+X的考试改革、自主招生的“北约”“华约”,但却因被视为“没有突破”“没有实效”而备受诟病。
另一方面,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弊端也在不断显现。梳理近几年来的新闻可以发现,社会讨论基本涵盖了高考招录制度的所有环节。比如,北大清华农村学生的比重不断下降;比如,安徽毛坦厂中学的送考盛况;比如,辽宁揭开高考体育加分重重黑幕,等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固然能缓解一时之忧,但长远看来却难免“蚍蜉撼大树”之感。
但也要看到,对于高考改革,一个共识是:在目前看来,高考制度仍然是保证公平“最不坏”的制度,高考改革只能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改。而此次改革让人期待,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它是一个系统性的方案,是“全过程的改革”。
有论者言,高考制度包括两部分: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其实,这个“流程图”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首先,有招生计划;然后,是考试形式;接下来,是招生录取;贯穿的,是监督管理。
6.2023新高考改革省份名单 篇六
第一批综合改革省市:上海、浙江
启动时间:,实施时间:年
“3+3”模式,3门必考+3门选考,不分文理。
上海高考总成绩660分(语数外每门150分,3门选科每门70分);浙江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二批综合改革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启动时间:2017年,实施时间:
“3+3”模式,3门必考+3门选考,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三批综合改革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
启动时间:,实施时间:
“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进入新高考模式但未实施的省份
第四批综合改革省市: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
启动时间:20,实施时间:2024年
“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五批综合改革省市: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
启动时间:2022年,实施时间:2025年
“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总成绩750分。
哪些省份使用的是高中新教材?
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省市:上海、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海南(6个)
第二批使用新教材省市(20):浙江、江苏、河北、湖南、湖北、广东、福建、重庆、山西、安徽、云南、黑龙江、吉林(13个)
第三批使用新教材省市(年):广西、新疆、甘肃、河南、江西、贵州(6个)
第四批使用新教材省市(2022年):四川、陕西、青海、内蒙古、西藏、宁夏(6个)
2023年高考人数大概是多少?
以来,我国新生儿的数量长期稳定在每年1600万左右,我国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是一直在持续上涨,2021年达91.4%,由此可见,2023年高考人数还会有所增加,很轻易就能突破1200万。
7.新高考改革感想 篇七
目前,多半学生还是把阅读课的学习目的理解为掌握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语法。这种阅读的教学方法存在的最大弊端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脱离语境的教学实际上也不利于词汇及语法的掌握。结果是教师不管怎样认真的备课、上课,学生多么认真的积累词汇、句式、语法,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能看懂单词,却不懂整个句子、段落、篇章表达的含义并导致学生不能准确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对阅读理解的片面看法。
二、阅读理解的本质
1. 阅读理解是推理“明示”得到“暗示”的过程。
英语文本阅读者首先要认识作者所写的文字表层信息(单词、短语、段落)——“明示”,然后要结合自己的语境知识来理解文字背后的隐含意义——“暗示”。而暗示的正确推导才是作者与读者能进行成功交际的保障。
2. 阅读理解是开展“推理思辨”的过程。
作为阅读理解中语言信息的提供者,作者不但会提供文本表层信息的意图,而且会给文本阅读者发出交际意图,所以,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文本阅读者要透过文本信息的表层含义来看清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样才能保障阅读理解过程中交际的顺利开展。
3. 阅读理解是确定“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文本的阅读者根据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构建的语境假设去排除无关信息而寻找关联。因此,寻找最佳关联才是把握阅读材料的关键所在。
三、阅读教学训练策略
1. 读前环节。
(1)合适的阅读理解材料是理解的前提。适宜难度的阅读材料是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前提条件。虽然教材中的阅读文章是精心编写的,但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兴趣爱好等是不同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材料进行筛选及改变。
(2)语境假设是理解的条件。阅读材料与读者的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语境效果。语境效果与关联性相互相成。当语境效果越强时,文本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简单。因此,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补充和丰富学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语信息)。因此,在读前环节,教师可以做以下尝试:
1)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2)引导学生结合对文本显性信息的理解来猜测文章写作意图;
3)介绍文本中影响阅读理解的专业术语或重点词汇。
2. 读中环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关联理论来引导学生通过语境背景信息来推理文章深层次的含义,那么就很有可能实现阅读的目标。因此,如果想要快速理解文章的大意,那么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如下尝试:
(1)关注标题、作者、文章的长度、文体、图表、照片、反复出现的词汇和语言等文本基本特征;
(2)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3)读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找主题句;
(4)依靠段落中的衔接、句际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关注文章中的信号词;
(5)读引语和总结语;
(6)读文章后的阅读理解题目。
另外,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体裁,指导文章的体裁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对文章有个全面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够掌握故事大概。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章体裁方面的方法来加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是教师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3. 读后环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引导学生去对接受的文字信息进行分析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该文字信息背后隐含的意义进行推理和思辨。通过对语言信息从浅入深的理解,学生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达成情感目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做如下尝试:
(1)设计有关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题,用来检测学生是否已经真正透彻理解文章内容。问题设计的着手点可以和学生自己对文章的体验和观点相结合。
(2)鼓励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要义。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并思考阅读文本的材料、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篇章布局等。学生应该去分析作者构建篇章的脉络,如何用相关语法和结构样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此来达到写作目的的。
(3)鼓励学生给文本写出总结或评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内容对文本主题或主要信息做一个总结;对文章标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评价并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或是对文章中的人物和情景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摘要: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最重要的体现。从高中生对英语阅读课的片面理解和不当的阅读方法可以看出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微观理论指导。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结合新旧信息来推测文章含义的能力;帮助学生使用最佳关联的构建来把握对篇章语篇的理解并借此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进行推测,从而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的整体水平。因此,该理论能有效帮助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摆脱对经验和传统的过分依赖,从根源上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关联理论,阅读理解,认知策略,高中生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8.新高考改革感想 篇八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 新高考 困境 原因 对策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一直是高考的必考科目。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思想政治学科伴随《意见》的出台从以往的高考必考科目变为选考科目,而且对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政治学科被选择成为高考参考科目的概率偏低。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思考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应有价值,提升思想政治学科的吸引力。
一、新高考改革下思想政治学科面临的困境
选课人数少、思想政治学科缺乏吸引力是新高考改革下思想政治学科面临的主要困境。从理论上讲,高中生选课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课中选3门有35种选法。有关调查显示,在35种选课搭配中,学生选择最少的组合是:政治、地理、技术和物理、地理和技术,政治课被选择参与高考的可能性偏低。
此外,笔者于2016年1月份在四川省泸州市的两所高中内发放关于“新高考改革政策假如已经在四川施行,同学们将会选择哪些选考科目参加高考”的调查问卷。两所高中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2份。调查结果显示,思想政治学科被选择参与高考的概率最低,相比其他6门课,最缺少吸引力。
二、新高考改革下思想政治学科面临困境的原因
1.缺乏高素质的教师资源
当前欠发达地区的高中由于经济和地域条件限制,缺少高素质的教师资源。由于社会上对思想政治学科存在一定的偏见,导致这些地区更缺乏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资源。虽然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师目前可能已经饱和甚至过剩,但由于很多教师仍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导致学生缺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学生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社会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缺少应有的重视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核心,是中学德育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但是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校出于功利目的,对思想政治课不够重视。2015年,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根据各高校公布的各专业对学科的要求,做过如下统计:浙江的考生选考物理的达到91%,化学达到83.5%,技术达到70.6%,生物达到68.8%,历史达到62.8%,地理达到60.9%,思想政治仅有59.7%。这项统计意味着,就高考填报专业面言,学生选择思想政治专业作为高考科目的概率也可能最小。所以,许多高中学校普遍存在除了注重必考科目外,只注重物理、化学、技术等高考专业覆盖面广的学科,政治学科就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义务教育阶段的品德课任课教师常常由非专业的教师兼任、应有的课时也经常被占用、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不把品德课纳入中考范围等,使学生误认为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就是单纯地接受品德或者文明礼仪的教育,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不重视,到高中甚至放弃政治课程的学习。
3.课程学习的“无用论”
由于社会上对于思想政治学科尚存有一定偏见,认为政治是假、大、空,致使学生认为学习政治课程无用。部分高中生认为自己在将来的学习生涯中不会选择与政治有关的专业,未来也不会从事与政治相关的职业,即使正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也只是为应付考试,感觉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运用政治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政治知识的可操作性小,使他们认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学习没有实际用处,就放弃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但是,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7、18岁,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处于发展时期,社会的复杂性、人生的阶段性等都要求学生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相关知识,以便适应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4.课程教学枯燥呆板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任务,但很多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教材”的教学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建构,没有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而学生为了完成最后的考试任务,在学习中死记硬背以求“背多分”而脱离了生活和实践,最后导致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过于强调理论、枯燥无味,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此外,由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政治教师搞好政治课教学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学科是先讲政治性和科学性,再讲思想性、理论性和趣味性,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呆板、乏味。
5.学习难度大
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板块,其中必修板块又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大部分。高一上学期就会学习经济生活,接触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恩格尔系数等一些抽象的经济学概念,有时还会遇到诸如存款利息、基尼系数、互补商品和互替商品数量的计算等比较困难的计算题。有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对刚进入高中的他们在建立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的信心上造成了一定打击。而且通过比较得出,近年来四川卷高考政治试题较历史、地理学科而言要难,使得学生政治得分普遍低于历史、地理学科的得分。学生觉得再怎么努力,政治学科还是很难得高分,甚至一部分优秀学生也认为政治难学难考。部分高中生因此认为思想政治学科的得分优势很小,选择它作为参加高考的科目会拉低自己的高考成绩,最终无缘目标大学。
此外,思想政治学科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较其他学科而言变化快,更需要学生关心国内国际的社会热点。其他学科如地理学科、数学学科、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等所教的理论知识相对稳定。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却基本上年年都有细微变化,因而教师要不断地适应变化,学生也跟着变化。总之,学习政治学科除了要关心国内、国际所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外,还要关注教科书、课程标准等的变化,因而思想政治学科就被贴上了“学习难度大”的标签。
三、解决新高考改革下思想政治学科困境的对策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被选为高考科目的概率低,原因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兴趣。
1.学校改变态度,营造学习环境
学校要改变重视主科和理科、轻视文科和副科的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得到综合学习与发展的环境。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是中学德育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学校应该通过宣传时政热点、开展与政治课相关的主体活动、强调思想政治学科学习的重要性等方式引导学生重视政治课的学习。此外,在班级教学课程表上,不能把思想政治课安排在艺术课、体育课之后,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静心学习,为学生学习政治知识营造良好的环境。
2.教师采取合理的方法积极应对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要坚持适度原则,发挥集体的力量。面对其他学科带来的选科压力,须做到既不越位也不掉队,既不抢也不让,优化选考策略,提升专业素养,编制合理指导方案,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等集体的力量,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披荆斩棘。
(1)积极宣传学科的升学优势,提升学习积极性
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历年高考招生文科生报考的十大热门专业为依据,鼓励学生选择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例如,调查显示:2015年高考招生文科生的十大热门报考专业为会计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商管理、国际政治、新闻学、广告学、中医学、物流管理。其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国际政治、新闻学这六个方向的专业均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密切相关,可见选择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对学生升学和以后融入社会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优化学生选课策略。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意愿和选择的前提下,综合学生个人喜好、学业成绩、成长记录、未来就业意向、高校招生状况等,制定出个性化的学生选课指导方案,并对使用选课指导方案的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反馈并优化指导方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科学分析学习学科内容的作用,凸显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教师要在学生刚接触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时,就给学生呈现出高中政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知识学习模块,突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丰富性。此外,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是实用的,因为《经济生活》模块包含一些日常投资理财产品的相关计算、税收计算等;《政治生活》模块包含国家和公民、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的学习;《文化生活》模块包含能修身养性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知识的学习;《生活与哲学》模块部分包含辩证法、唯物论等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这些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
(3)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引导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满堂灌”为主,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多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因此教师必须找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学生多关心、多观察、多交流,毕竟真正的教学“舞台”应该属于学生。
(4)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要实现生活化,所以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要基于日常生活,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效果。要做到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世界,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学习恩格尔系数,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家中恩格尔系数的高低,让学生清楚自己家中的生活水平。利用现代便捷的网络与设备,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国内国际时事新闻、国家大政方针,了解风土人情、民族风俗等,在这些信息中捕捉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明白学习思想政治课知识不仅有实用,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政治教师要多采用诸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图示法等教学方法多感官地刺激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环节,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兴趣。
(5)提升教师素养,积极应对挑战
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是应对新高考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学生成长甚至社会进步的需要。第一,教师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要胜任高中政治教师须要拥有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加全面的知识,不仅要掌握经济学、政治、文化、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还要有必要的数学、生物、体育与健康、现代信息技术学和一定的教学实践知识。第二,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专业角色。做一名促进学生发展、积极自我提升、加强师生合作、大胆创新的良师。第三,教师要具备专业的人格。“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有良好的个性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教会学生做人。
总之,在新高考改革逐渐推行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要走出面临的困境,必须把握新高考突出全面、个性、自主、发展、公平、科学的目的,积极应对新高考制度带来的挑战,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与魅力,促进学生、教师和学科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高青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李代荣.浅谈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
[4] 余虹.新高考政策下的思想政治学科定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4).
[5] 王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超越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5.
【新高考改革感想】推荐阅读:
新高考改革意见09-11
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10-23
2022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有哪些09-24
广东省新高考改革政策解读50问11-01
全国新高考Ⅰ卷高考优秀作文08-23
全国新高考Ⅱ卷高考作文:持慎独做人09-01
英语改革感想11-20
改革开放30年感想07-05
关于改革开放心得感想08-19
异地高考制度改革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