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弟子规》想到的

2024-08-02

由《弟子规》想到的(10篇)

1.由《弟子规》想到的 篇一

《弟子规》让我长大

北四平中心小学 四年二班 宁鑫

指导教师 佟金

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每个同学发了一本书,叫做《弟子规》。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就是依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每天早会的时候,老师都会领着我们学习,经过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从中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曾经有一次,我家里来了一些客人,客人问:“怎么没见你家孩子呢?”于是妈妈便喊我出来,当时我正在看电视,所以没有理睬。妈妈走过来把电视闭了,并批评我,我非但不听话还顶嘴跟她争吵了起来。

后来我学习了《弟子规》中“入则孝”这一讲,里面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还有“出则悌”这一讲,里面说“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我知道了对父母要孝顺,做事情要讲礼貌,父母叫我,我应该马上就过去,恭敬的等待吩咐,对父母的教诲要认真的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不能顶嘴,否则会令父母伤心。

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做了,等客人再次来到我家的时候,我礼貌的跟他们打了招呼,然后又恭敬的让他们坐下,并拿出一些新鲜的水果给他们吃。最后客人们离开的时候,我还把他们送到了车站,然后相互告别。客人们对我赞不绝口,母亲也对我刮目相看,这都是学习《弟子规》的功劳。

后来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感到头疼、难受,我用手一摸她的额头,滚烫滚烫的,原来是发烧了。我连忙把毛巾放到凉水里弄湿,再叠起来放在妈妈的头上,然后自己骑着自行车去买药,回来又喂妈妈吃下。中午妈妈不能做饭了,我就去商店买了些吃的,妈妈却让我先吃,我说:“不行,老师教我们了,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都没有帮您尝药,怎么还能比您先吃好吃的呢?”于是她吃了东西,但是躺在床上满脸的汗水,热得睡不着。我见了,赶紧拿起扇子轻轻的给妈妈扇风,过了一会儿,她很快的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妈妈的病好了,她眼中噙满泪水的说:“好孩子,你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

是《弟子规》让我长大了,是《弟子规》让我觉悟了,《弟子规》里的道理我也深深的记住了,我不仅要记住,还要去做、去实践。是《弟子规》让我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2.由《弟子规》想到的 篇二

《弟子规》真的那么“神”吗?里面都是什么呢?《弟子规》里有360句、1080个字, 写了113件事, 它是用古圣先贤的话来提醒我们, 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事。它的核心就是孝。如果一个孩子能体谅父母的辛苦, 怀着报答父母恩的心, 他能不听话, 好好学习, 好好做人吗?所以, 《弟子规》学好了, 真的能带来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更能改变一个学生的精神面貌, 甚至让他的人生变得光明而幸福。

从一年级开始, 我就送给每个孩子一本《弟子规》, 先朗读熟读, 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再完整地背下来。开展《弟子规》默写和诵读、讲故事比赛, 利用班会时间, 举行《弟子规伴我成长》的班会, 通过《弟子规力行表》, 写日记或口头汇报, 让学生对照检查, 落实到位。尤其是要求向父母、老师、同学行“鞠躬礼”。一开始, 学生问“老师好”可头低下了, 腰却是直的, 有的同学眼睛并不看着你, 我知道了, 这样行礼是虚情假意, 在那作秀, 这个礼没什么用。然后我就带头做, 身体力行, 当我也真心地给学生还礼的时候, 大家就知道怎样做了。身教胜于言教。同学们慢慢克服了傲慢心, 有了恭敬心、爱心、孝心、真心,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 同学之间互相尊重, 关系更加融洽, 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快乐。

学《弟子规》是有次第的。它分为三个层次, 先从爱父母开始, 即“入则孝”。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对待父母, 这里有最具体的教诲。班级有个孩子学了《弟子规》以后在日记里写道:“……这么爱我的父母却是我最讨厌的人, 这么爱我的父母却是我最不理想的人, 我回报他们的是粗暴、不耐烦、这么不懂事, 竟伤害着他们这么多年。”孩子懂得了体谅、感恩父母, 从而变得孝顺听话。第二个层次是“出则悌”:爱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孩子进入了高年级, 打架事件是屡见不鲜。而我们班去却少出现。记得又一次李××和梁××打架了, 了解情况后, 我没直接批评处理, 先让学生对照《弟子规》针对这件事进行讨论, 他们找到了“言语忍, 忿自泯”, 还有个同学说“兄弟睦, 孝在中”, 我及时称赞了他:把班级的同学当作兄弟, 而又把老师当作父母。最后经过提示, 同学们说出了“凡是人, 皆须爱”, 自从那次, 班级的打架事件就越来越少了。这也是达到第三个层次“泛爱众”。后来, 我们班的唐××不幸得了白血病, 孩子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一次性捐款达3568元, 孩子们自发叠了许多的千纸鹤, 送去了祝福, 从这件事中, 孩子懂得爱是存在的, 爱是有力量的, 生活在爱里的人也是幸福的。

学了《弟子规》之后, 我给学生过一个不一样的生日。我送生日礼物给他们, 表示老师的一份关爱, 还要告诉他: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 启发他在过生日时应该为父母做点什么, 可以给父母洗脚或做家务事, 有时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有很多同学回家给父母磕头, 感恩父母养育恩, 父母都流泪了。其实学《弟子规》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从改过开始的, 所谓“德日进, 过日少”。所以, 生日要有“重生”的感觉, 让自己的好朋友提意见, 孩子也乐于接受改正缺点。既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又体会到同学的情谊, 还改掉了自己的毛病, 鼓励孩子们向上、向善。

班级还设立了“烦恼箱”, 当孩子遇到学习上或生活中的问题有了烦恼, 可以写成小纸条投放到“烦恼箱”里, 我每天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有时事太多了, 就用笔记在本上:今天找曹×谈话、周×调座、姜××过生日……有时候感到很忙碌, 但一想到自己的只言片语可能让孩子不走错方向, 豁然开朗, 就浑身充满了力量。班里有个同学非常爱背后说别人, 她的朋友越来越少, 没有人和愿意她玩, 她就把烦恼投进“烦恼箱”里, 我就告诉她, 你到《弟子规》里找找, 有没有答案?后来她找的“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凡出言, 信为先”, 我又补充道:“话说多, 不如少”, 少说话认真做事情, 说话要算数, 还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利益人的话。在以后的日子里, 她变了, 和同学之间关系融洽了, 重新找回了快乐和自信。像梁×同学个问题困扰她:好朋友总是学着她买一样的东西, 穿衣服也是, 这在我们大人这算什么烦恼啊?可她心里不高兴, 就过不去了, 我就对她说:你知道吗?她一定是你的“粉丝”, 你是她的偶像, 你应该高兴啊!”她一听小脸笑得和花似的, 又开开心心的了, 而且和朋友更要好了。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这样, 我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把他们当作朋友,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既关心他们的生活, 又关心他们的健康, 还关心他们的学习方法, 更关心他们怎样做人。遇到问题, 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教育、引导。现在, 我们班孩子知书达理, 越来越乐观团结向上, 孩子们在作文里写道:“我在这个集体中生活得很快乐!”在这学期第三篇作文“写一封信”中, 让我竟想不到的是有95%的学生都是写给我的, 文笔流畅、感情真挚, 让我几度落泪, 有许多事我都不记得了, 但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却扎了根, 让我知道这一路走来, 是《弟子规》让孩子们知道了感恩, 也让我再次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

3.《弟子规》改变的小镇 篇三

矣不复游山玩水,尽管走过万水千山。汤池,再次被“错过”。

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是一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区区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早在汉文帝时即扬名天下的“坑泉”(温泉),有张良隐居苦研兵法的子房洞,有千多年赚取多少眼泪的《孔雀东南飞》祠堂,有和尚塔、白云庵、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还有江仙姑、母子龟、雷打石、百花公主等传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一遍,一个星期并不充裕。

虽到了汤池,上述这番美景我却未亲去,而是从材料上看来,或从当地百姓口中听来。然而,我也并不为之遗憾:因为这三年来,小镇汤池最宝贵之处绝不仅是这些山水和古迹。

3年前,一群坚信人性本善的“傻子”,一本千余字的《弟子规》,一条人可以教得好的信念,一个“和谐并不遥远”的梦想,从这个位于皖南江北处的小镇开始实验,而今卓有成效。正是这一点,深深吸引且打动了我。

来到小镇上的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文化中心),中心人士对我们这些外人一打照面,当即驻足、弯腰、低头,纯净的脸庞上自然绽放着无欲无求的微笑。这一小小“见面礼”,惊诧了许多来访者。但短暂的慌乱后,受恭敬的人也本能地升起恭敬心,略带僵硬地报以这古老的鞠躬。

三年来,镇上的变化也从一个个细节处悄然呈现,随处拾起他人遗忘的垃圾,无人看守的店铺,为父母、公婆洗脚的子女……连当地派出所的民警都对文化中心老师开玩笑:“你们来了后,我们都没什么事可做了。”

这些乡野里居民之间的日常交谈,还时不常引经据典,且大多出自《弟子规》。一本一千零八十字的清代童蒙养正读物,而今,连七老八十的大爷大妈都奉为为人处事的准则。

沉睡多年的传统,藉一本简明教材,由此开始唤醒。“礼失求诸野”,此之谓乎?

“特立独行”的小镇

7月17日一大早,在武汉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的秦女士,带着秘书,背着行囊,风尘仆仆赶到汤池镇,走到一个小旅馆求宿,旅馆的前半部分是小商店,大门敞开,却没有人守店,唤了几声,才有50多岁的女主人从后院走出来。“她一点不担心失窃吗?”

更让她惊讶的还在后面。当她与女主人问价格时,被告之20元一个人,一个房间要睡多个人。外来的女老板和当地的小生意人算起了帐,就算睡满8个人,也不过160,“我出两200把这个房间包下来吧。”

没承想,小生意人µµ地谢绝了这一“双赢”交易,“那不行,这阵来的人多,你包下来,别人没地方睡怎么办?”

秦女士一下被震动了。“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和外人挤睡在一个房间,而且是睡在没有床架的席梦思上,但这个晚上,我睡得非常踏实!”

汤池本无过多特别之处,而今之所以“特立独行”,缘自3年前来的一群“傻子”。当地“长老”、75岁的柳园诗社主编马贤松写下过这么一首诗:

“三年前汤池街头来了一群‘傻子’/每个人的行囊里装的只是仁爱、温良、宽恕、孝悌/抛弃都市繁华,投身山乡小镇/面对粗茶µ饭,人人都能甘之如饴。

“三年后人们知道,你们原来并非‘傻子’/献身人类,你们都是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你们只讲奉献,从不索取/你们的责任是传递薪火,弘扬道义/……”

镇民董子珍还记得,两年多前,丈夫告诉在上海开店的她,镇上来了一群好人,“见人就鞠躬”,搞了个文化中心,让她回来看看,并学习学习。她将信将疑,“传统文化我不懂,鞠躬也只在电视里看到日本人、韩国人还这么做。”

等她回到家,看到街上一个标标致致的年轻人拿着垃圾袋在捡烟头,当下就觉得惭愧,“外人都来给我们干这个,我们自己为什么做不到?”

几次接触之下,她认定这是“一群好人”,很快把上海的店铺转让,加入了他们的行列。“钱多钱少没多大关系,做人最重要。”

原本要与丈夫离婚的她,现在也相处甚欢。后来她明白,“其实,丈夫要我回来,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之所以生效,是从中心的老师们那里学来的,“各相责天·地覆,各自责天清地灵”,“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照这样做下去,家庭就和睦了。”

汤池镇地方志主编严德胜说,像许多其他地方一样,汤池也曾“丑陋”过,诸如偷盗、打架、赌博、脏乱等,甚至还曾是“严打”重点。“中心来了之后,居民的道德水平有了·天覆地的变化。”

还有数据为证。2006年是文化中心入驻的第二年,当地刑事发案率比上年下降47%,民事调解成功率上升72%,除长年在外打工者,离婚率更是为零。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文化中心的到来,缘于首倡者一次近于“打赌”的实验。

海外名宿释净空老教授曾十几次参与联合国和平会议并有八次作主题发言,反复阐述“以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谐”的理念。各国专家、使者表示赞许之余,更多的是怀疑,“这些是理想,这是做不到的!”

所以,“就逼着我们做个实验给他们看看。”“和谐社会示范”地便选在净空家乡庐江县属的汤池镇。

当地长者介绍,汤池镇深受明末清初以“载道”为己任的桐城学派影响,民风淳朴,因而“实验基础较好”。

但这并不构成很大的直接影响。如其他地方一样,多年以来,历次政治社会运动、经济变革,汤池也悉数经历。2002年,当地一家四星级温泉度假村的到来,更是加快了汤池与外界的趋同速度。

像不少其他旅游景点一样,一位开过小商店的镇民说,对当地人和外人,在生意上也曾是两种价、两种秤。提及此,她感到羞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蔡礼旭说,“仓禀实”后,教育如果不跟上去,就难“知礼节”,出现精神和价值真空,丧失对家、国的责任感。因而,物质无忧之时,更是教化迫切之时。

孔孟“人性本善”的信条,让他们对教化的前景颇感乐观。“不相信没有这个基础,真诚心就提不起来,也就很难感化人。”

文化中心原名为“多元文化中心”,多元即包容,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导人向善,促进和谐,三教皆同。但从社会大众的接受程度考虑,儒家是主流,中心的核心教材《弟子规》就是一本集中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又以儒家为主的教化经典。

教育者先笃行

而今的汤池,已然是一座以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大学校,包括文化中心,中心斜对面的镇民学校,马槽河畔小树林的“绿色课堂”,还有茶话会、入户家访等,形式多样。

中心员工所穿的唐装前后,印着“和谐社会,礼仪之邦”、“知恩报恩”的“标语”,同样也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当然,核心还是《弟子规》,但《弟子规》也只是工具。这些传统文化的传布者认为,礼节内在包含的善心、诚心、恭敬心,远比外在形式重要,所谓“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且伦理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不力行便成空谈,《弟子规》里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文化中心主讲老师钟茂森称。

汤池镇百花村村民严从凤说,以前,村里也有一些道德宣传活动,如评选“五好家庭”等,但只是做做文字材料,发发奖牌,并不为村民重视。

不仅要笃行,而且须教育者先笃行。镇民薛尧友说,过去以为《弟子规》是教小孩的,但他年届六十才学习,才知道大人也该学,“教育者要先受教。”

对文化中心老师而言,尤为如此。净空老教授开创文化中心之初,即要求“种子老师”们一定要百分之百做到践行《弟子规》,自己真做好了,就可以影响周边的人。

文化中心现有的约两百名员工,尤其是骨干人士,来自五湖四湖,多为行业精英,曾经足以傲人的资历,待遇丰厚的职位,如今悉数放下,只剩谦卑之心、弘道之愿。

比如出生于广东的钟茂森,奉行“百善孝为先”,从母之志,26岁即在美国获金融学博士学位,三十余岁即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终身教授,他对毅然投身此间的解释为:孝敬父母,只是小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大孝,希圣希贤,普利众生,则为至孝。

传统的现代转换

复兴儒学,倡导传统,在文化中心之前不乏先行者,但以之改变现世,努力践行,却鲜有同类。

而对传统文化的质疑,这些“以师志为己志”的“信徒”们坚称,“没有反对的,只有还不了解的。”在他们看来,与其检讨经典,不如检讨自己领会得够不够。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蔡礼旭引用孟子之言说,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两三代中出现传承瓶颈,但当前迎来了契机,亦即执政党写进十七大报告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中心身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类于当年“私学”,他们承认,若有“公学”,力量必更大。不过,“也不必固执于Ë来做,只要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一股清流,一起向和谐社会努力,都很难得。”蔡礼旭说。

在开展活动之时,文化中心多有意识地与当地政府合作,无论举行较大规模的讲座,还是评选“好婆婆好媳妇”,都以政府为主办方,自居定助者。

到汤池镇政府打探时,两位干部俱肯定文化中心之于当地的贡献,亦表示镇党委和政府对文化中心支持甚力。

其间有一特别人士的作用,即文化中心现任主任徐业培,退休5年的他曾是原汤池区委书记、原庐江县县长、原巢湖地区行政副专员、原巢湖市政定副主席。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他欣然受邀来此就任,负责“外部定调工作”。

他说,就任半年多以来,自己也从中获益良多,“如果再让我当县长,肯定做得更好,也更舒服”。

他对我表示,当下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党的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他看来,此间德育的笃行、身教特性,于“德治”亦不无相通。

在较为具体的层面,汤池的和谐实验则早已走出小镇,如种子般在各地、各领域发芽。在海口监狱、吉林松花江中学,南京、唐山一些企业等,此间的《弟子规》教育俱已移植过去,据各自介绍,都还挺不错。

4.由《弟子规》想到的 篇四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开学典礼那天,卓校长给我们讲了《弟子规》的一些内容。当时,我对《弟子规》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那天的古诗文课,刘老师让我们每人都要买一本《弟子规》,买了书,回到家后,我便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弟子规》里的每一页上都有一段短小精练的小故事和一个只有12个字的小道理。我觉得,这一页里不止只有这一段话和12个字,而是还有一把金子、一把能让人成功的金子。可能一个人能否成功就把握在这几个字间。初读《弟子规》,我就受益匪浅,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人应该孝敬父母;应该勤学、善问;有勇气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时刻都不能放松自己等等。

我想,对于《弟子规》这样一本好书,我决不会轻视它,我会认真地将它读完,把它背好。在《弟子规》中学做一个好人。

5.读《弟子规》的感悟 篇五

一直以为《弟子规》是一本小孩子的启蒙导师,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深知其中的道理。在医院诵读《弟子规》的活动中,我读到这本书,发现其实截然相反,我欠缺的很多。《弟子规》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使得你的个人行为、道德品质、综合素质有了参照标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晶的她绝对是你生活、工作乃至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弟子规》教导我们首先要端正品德,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并为我们罗列出很多为人处世的小细节,我阅读后颇有感触。医德是医之根本,在传统思维方式中,医生的职责是看“病”,医生更多的关注患者生的什么病、用什么药、如何治疗等生理需求,至于患者的心理需求则是其次于“病”的问题。医术固然重要,然而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大医如果缺乏医德的支持是难以成就的。也就是说医术到达一定程度,唯有医德才能使其继续得以提升。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医学道德理念,都把救死扶伤视为医生的修身之术。翻开中华民族的医学史,“医本仁术”的理念世代相传。从古至今,医学对所有从医者都有着严格的医德要求,“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也”。医学需要医德,有如人需要空气和鱼需要水一样。

医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优劣。首先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必备条件,医务人员要实现自己的神圣责任,必须深知自己对患者、对社会担负的责任;必须在工作中对病人亲切、同情、耐心、和蔼,不论职务高低、贫富、美丑、男女老幼一律同等对待。其次,医

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动力。医生在工作中如主动与病人接触,服务及时,亲切温暖都会增加病人的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减少顾虑,减轻烦恼,这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会起到医疗技术和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由此可见,医生的医德是与医疗技术,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的,是医之根本。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强调要以病家之苦为己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患者设想,对患者要有浓厚的同情及亲情,要挚爱职业,要有敬业精神,以医为荣。

6.我学《弟子规》的故事 篇六

前几天的“六一”儿童节,姑姑送给了我一份特殊的礼物--《弟子规》。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其中“冬则温,夏则凊”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讲的是在东汉有个孩子才九岁,叫黄香,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跟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的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冬天的时候他怕父亲太冷,每天都先钻到被窝里把棉被暖热乎了,才叫他的父亲上床睡觉;夏天天气太热,他就先拿着扇子把床扇凉,再请父亲上床睡觉。这个故事让我触动很深。我和黄香同龄,长到这么大,我还真没特意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情,更别提“冬温夏清”了。尽管现在科技发达了,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能给父母做些什么呢?”这个想法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那天吃过晚饭,我看妈妈都收拾完了,自己便跑到卫生间,给妈妈接了一盆洗脚水,端到妈妈身边,我低声地说,:“妈妈,我给您洗洗脚吧!”当时妈妈愣住了,过了一会儿,妈妈开心的笑了,“我家安申从哪里学的这么懂事了?”我回答道:“妈妈,我从《弟子规》上学到的,不过,我距离《弟子规》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我以后要向书上的小朋友那样要求自己!”妈妈听完感动的点点头,直夸我长大了。

7.《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篇七

关键词:《弟子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弟子规》一书, 为清人李毓秀所撰。他把《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所讲的“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1]编为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的通俗蒙学读物, 名为《训蒙文》, 后经贾存仁修订, 改名为《弟子规》。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 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 为清廷定为幼学的必读教材, 曾经盛行一时, 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今天在进行道德教育时, 这本书又为大家所重视。

一、感恩教育

从该书第一条“入则孝”内容中就可以看出对感恩教育的重视。书中谈到了儿童要听父母话, 接受他们的教诲:“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顺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还具体谈了侍奉父母的优良做法:“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返必面;居有常, 业毋变。”要体贴用心, 要养成向父母请安、报平安的习惯, 居处、职业要稳定, 以免父母担忧。难能可贵的是, 书中提到了当父母有错误时, 应用委婉的方式规劝:“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书中甚至对父母生病和过世后都有详细的规定, 谈到要精心侍侯病中父母, 办丧事要合乎礼节:“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反思现在,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感恩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学生中不少人缺乏感恩意识。

首先, 家庭教育缺失。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多数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 独立意识差的孩子”。

其次, 父母教育这一环节脱节后, 中小学教育也没能及时跟上。在以分数为本位的背景下, 很多教育工作者无暇也不可能顾及到孩子感恩品质的培养。

“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感恩,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是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体验, 是人性高贵之所在。通过感恩心理, 我们可以从自我中心主义的牢狱中解放出来, 主动无私地帮助别人, 进而产生恩恩相报的连锁反应。感恩是一个人情感品质健全的表现, 不懂得感恩就永远摆脱不了小我的孤寂、紧张、焦虑和冲突, 就永远不会拥有价值感, 永远游离于宇宙、人生这个大系统之外, 因此, 不懂得感恩是做人最大的失败。现代社会之所以有很多人不断求知却不能获得求知的喜悦, 在顺境中不能感到幸福, 与人交往却难以融洽, 甚至出现负情绪的反应——焦虑、孤独、自卑、厌学、仇视等,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会受恩而不会感恩。因此,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 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 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弟子规》是非常重视感恩教育的。而从中国的教育现状出发, 急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它启示我们:

第一, 家庭方面, 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最初的道德观念、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所以, 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不能忽视家庭的启蒙作用。家长应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 给予指导, 并随后对之作出评价。

第二, 学校方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广泛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情感感受, 强化爱父母、爱家庭的信念。”要把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还给孩子, 并给学生以具体细节的诱导, 这是当前学校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要重视理论说教。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养育子女, 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 做子女的理应孝敬父母, 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教师要讲述亲情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 要使他们理解父母艰辛的关爱, 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告诉学生,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 又怎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 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教师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例子给学生做榜样, 讲一些孝子的故事, 比如《弟子规》中涉及的黄香孝顺父母的例子。

要重视习惯培养。《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孝顺父母的教育。这种强调儿童从身边事做起, 以形成行为的道德习惯的做法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也大体吻合。现代心理学认为,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 便能使人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执着追求, 坚韧不拔。学校日常的行为规范养成训练, 是引导学生开展感恩行动的大好时机。让学生感恩于农民辛苦耕作, 养成不浪费不挑食的良好用餐习惯;感恩于家长的殷切期望、老师的悉心教导, 养成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重视活动引导。子女不理解父母, 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 学校要让学生抽机会和父母互换角色, 使学生真正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 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引导学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如: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帮父母做家务、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做一件他们早已忽略的事。此外, 应该让学生明白, 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还可以不定期地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 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如开展爱心义卖活动、敬老慰问活动等等。

第三, 社会方面, 全社会都应该大造舆论, 为儿童感恩教育创造情境。因为感恩教育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事情, 也是全社会的事情。

二、诚信教育

《弟子规》:书中要求儿童“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 奚可焉。”指出了说出的话首先要讲求信用, 不能欺骗蒙混和胡言乱语。书中还说“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让儿童在说话时要恪守诚信原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书中还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事非宜, 勿轻诺。苟轻诺, 进退错。”使儿童明白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要轻易许诺。《弟子规》不仅把诚实守信当作人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而且强调自孩童时期就把此作为一种最初始最经常的道德体验.以形成一种“自觉自动”的行动方式。

当今学生诚信状况不容乐观, 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说谎欺骗别人……这些都是缺乏诚信的表现。“诚信缺失”背后隐藏的是教育问题。首先, 家庭教育不周。很多家庭对子女娇生惯养, 对孩子说谎现象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使他们养成了欺诈、说谎等不诚信的坏习惯。其次, 不少学校缺乏诚信教育, 盲目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 “诚信缺失”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不少人忽视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做事不讲诚信, 有些人甚至将“兵不厌诈”的用兵策略扩大到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乃至日常人际交往, 严重干扰了学生的视听。

“诚信”, 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 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 亟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第一, 要做好言传身教。一个讲究诚信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学生。教师要做到诚信, 并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 去做好育人工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渗透诚信教育, 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道德光辉所在, 一个做人行事都有诚信品格的人, 就会赢得人们信任, 而一个远离诚信的人, 根本无法立足于社会, 更不要谈成功了。

第二, 要做好检查督导。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 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不太稳固, 特别是一些平时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 不良行为就会重新萌发。为此, 老师要加强检查督导, 强化学生的知情意识, 尤其是强化学生平时诚信完成作业和待人接物的言行一致, 通过检查督促, 使之自我完善。

第三, 要做好家校沟通。诚信教育不是孤立的, 它的实施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相协同整合, 学校的诚信教育有赖于家长的配合, 社会的支持。在诚信教育中, 教师应自觉地把家长引入其中, 实现家校协同教育, 让学生体验到诚信无处不在。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诚信教育, 以身作则并以讲故事、说道理等方法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 把孩子说谎等不诚信的坏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尊重教育

《弟子规》“出则悌”条中提出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尊重, 要尊重长辈:“兄道友, 弟道恭”。“泛爱众”中还指出要尊重人家的感受:“人有短, 切莫揭;人有私, 切莫说。”尊重教育是满足别人被尊重的心理需要的教育。尊重别人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优化自己的情感互动关系, 消除和缓解交往中的矛盾, 增进交往中的感情融洽, 使许多事情变得更好办。我们只有尊重他人, 对他人奉献出真诚的爱心, 才会得到他人爱心的回报。因此, 在当今道德教育中也应该高度重视尊重教育。

当然, 《弟子规》中的思想也有一定局限性, 我们要冷静地对待, 认真研讨, 要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以发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 青岛出版社2006-1-1。

[2]张迎春:《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 《教学与管理》, 2001。

[3]任民:《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4) 。

[4]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弟子规》的问世背景之探究 篇八

摘 要:本文将从“经世致用”思潮、绛州的文化教育传统以及蒙学教育体制之下的《弟子规》等方面来进一步详细地探究《弟子规》的问世背景;另外本文也将展现《弟子规》在其问世之后的传播状况,在此流传过程中,《弟子规》自身的教育功能也开始从蒙学教育向社会政治教育功能拓展与转变,而这一转变也就为此后《弟子规》卷入近代以来的各种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蒙学教育;儒家思想; 《弟子规》;李毓秀

一、引言

当下社会对《弟子规》的一般介绍会提及: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康熙时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平生只考中秀才,以教书为业。其一生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人称“李夫子”。《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成的《训蒙文》,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整理,更名《弟子规》。

事实上,《弟子规》的问世与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与儒学的复兴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末农民大起义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随之而来的便是满人入关,满清帝国开始了对自诩为“华夏正统”的汉人长达数百年的统治。随着清朝统治者的政策调整,社会渐趋于稳定,在此明清历史转变的过程之中,清初学人以及一些明代遗民都开始反思与总结明朝灭亡的经验与教训。与此同时清初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开始扭转明末“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强调“实践”、“实行”、“实功”、“实事”,“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祛空谈求征实”,这种经世致用的学风自然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作为学人的李毓秀。

民国年间的《山西献征》记载到:“李毓秀师从名儒党成”,而党成为何许人也?党成,字宪公,号冰壑。绛州正平里北窑庄人氏。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生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农历五月初九,卒于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农历八月十九,享年78岁。从其经历中可以看出李毓秀的老师党成是清初的明朝遗民,而且其虽有才学却屡试不第,二十八九岁还与童生在一起考试,一气之下遂绝意仕途,超然世俗而专志于学问,“寒洁素守,视世俗薰灼泊如也”。党成绝意仕途,专志学問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对明朝末年八股之害以及空疏学风的一种反抗。此外,从乾隆年间的《直隶绛州志》到民国年间的《新绛县志》对于李毓秀的记载都有相似的表述:“李毓秀,字子潜,国学注选县丞,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李毓秀此行为同“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的经世致用思想不谋而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党成的“经世致用”之思想。李毓秀从师游历近二十年,并且“守师说,不敢变”,因此,李毓秀本人在当时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与影响。

当然李毓秀本人的“经世致用”思想也很明显地体现在《弟子规》一书之中。《弟子规》一书在当下社会受到热捧的同时自然也饱受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一点便是其书采用一种劝诫的生硬口吻来教育儿童。 仔细阅读《弟子规》的内容确实会从中感受到这样一种劝诫的口吻,比如“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勿践阙,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湾,勿触棱”这些内容本身都是比较符合基本的礼仪道德规范,但其表述方式却比较偏向于命令式的表达。《弟子规》这种劝诫的态度与方式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样一种对天下人的劝诫口吻。明末学风日下,士大夫文人自相标异,专立门户,玄黄互战,一味迷恋于瞑想、游谈,顾炎武对当时的空疏学风总结道:“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⑦而“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若想改变一时之风气,不得不先改变文风,因此以一种规劝的口吻来警示世人在当时是极为合理和必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弟子规》中的这种劝诫的口吻也同当时的经世致用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

《弟子规》之中的经世致用思想不仅仅只体现于其规劝之形式,其内容更是一反宋明理学家的空谈心性之风,开始着眼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并对各种日常生活行为进行明确的指导与规范。从起居饮食到待人接物再到孝悌仁义,《弟子规》对这些难以言状的儒家抽象概念给予了简单明了的具体含义,这种改变对于转变宋明理学的空谈之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唐甄认为“儒之为贵者,能定乱、除暴、安百姓也。若儒者不言功,……但取自完,何异于匹夫匹妇乎!”而李毓秀的《弟子规》不论是其劝诫的口吻还是涉及到起居饮食的具体内容抑或是其编写《弟子规》一书的过程本身都向我们展现出了在当时经世致用思潮中,一名真正的儒者所应当坚守的那份职责与情怀。

除了上述特定的时代背景之外,李毓秀《弟子规》的问世也有赖于古代绛州的文化教育传统。“州人辛全执教,其弟子甚众,形成绛阳学派”,辛全是当时绛阳学派的领袖人物,也可谓明朝末年的名儒,李毓秀师从党成,而党成则师从辛全。古代绛州的这种优秀的士风文化代代相传,这也就为《弟子规》的问世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氛围。当然,在这种士风文化影响之下,当时绛州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也自然优胜于其他地方。“大抵文风教盛之区,就学之期早;文风衰弱之区,就学之区迟”。根据《山西乡土志》的记载可知当时绛州的儿童就学年龄是比较早的。而且就百姓智识方面而言,绛州是“百人中得二三十人者”,这在当时而言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尽管以上的统计只是宣统年间的数据,但从这种情况出发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处于“康乾盛世”之下的绛州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水平相比于其他州县而言是要略高一筹的。 正是在“康乾盛世”之下,一方面绛州自身的士风文化昌盛不衰,另一方面绛州儿童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种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的互动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弟子规》一书的问世。

此后《弟子规》凭借其自身浅白易懂、顺口押韵的语言特点以及具体到日常生活行为的儒家行为规范内容迅速流传,至清朝末年,《弟子规》一书的地位与影响力已达到顶峰,清末周保璋于1893年所编的《童蒙记诵》的自序中提及:“近李氏《弟子规》盛行,而此书(三字经)几废。”光绪版的《弟子规》也在序中提及:“《弟子规》一书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以其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行也。”故而“许多地方官府将其定为私塾、义学的童蒙必读书”,更有甚者“将其作为劝善的书籍,命人在祠堂、茶馆、书馆等处进行宣讲”。但很明显,此时的《弟子规》已经开始从蒙学教育功能向社会政治教化功能方向拓展了。

二、结语

《弟子规》的问世绝非偶然,它是在经世致用思潮以及清初统治者推崇儒家思想文化政策的影响下,李毓秀为了满足当时日益普遍的蒙学教育在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体制之下自编自用的一本蒙学教材。《弟子规》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原则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具体的规范,这一创新无疑推动了明末以来空谈心性的儒家学风的扭转。由于《弟子规》集儒家思想和蒙学教育理念于一体,故而其成书之后便迅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清末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弟子规》中的儒家思想已被统治者用来教化民众,这是其影响力达到顶峰的标志,但也正是《弟子规》自身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注定了其在之后的各种政治、思想文化运动中的命运沉浮。

参考文献:

[1]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第一章《绪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转引自李治亭:《清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87页.

[2]王俊闳:《弟子规密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第36页.

[3]王俊闳:《弟子规密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第44页.

[4]同上.

[5]王俊闳:《弟子规密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第36页.

[6]同上.

[7]《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条。转引自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历史研究编辑部:《<历史研究 >五十年论文选.近代中国》,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34页.

[8]《潜书》“辨儒”。转引自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历史研究编辑部:《<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近代中国》,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34页.

[9]山西省新绛县志编纂委员会:《新绛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40页.

[10]冯济川:《山西鄉土志》,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旧志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0页—第131页.

[11]同上,第132页.

[12]刘纬毅主编:《山西文献总目提要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381页.

[13]山西省新绛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新绛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第119页.

[14]王文宝:《中国儿童启蒙名著通览》,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2页.

作者简介:闫文革(1993-8-5),男,山西临汾,历史学,山西大学初民学院,历史学2012级本科生。

9.《弟子规》的伦理基础 篇九

《弟子规》从“孝”这一伦理源头出发,将对父母的孝扩充为“信”这一修身立德的伦理支柱,进而升华为对所有人的“爱”,成为其最高道德诉求和最终伦理归宿。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编著的家庭教育文本,它为青少年确立了很多行为规范,却没有解释其哲学依据和伦理基础。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首先,这是由其时代条件决定的。“五四”运动之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无需证明的。时下流行的平等、自由、民主等思想尚未传入中国,子女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叛逆、争论与质疑,因此无需专门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思想教育。其次,这是由其家庭教育文本的性质决定的。为了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记忆规律,就要避免长篇大论的抽象理论,尽量做到内容简单精练、语言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背诵和实行。

但是,今天的某些人不能体会古人的良苦用心,反而对《弟子规》存在轻视,认为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环境等。这是对《弟子规》的极大误解!事实上,《弟子规》在简单质朴的语言背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与智慧。为了正本清源,本文拟从孝、信、爱三个方面,对《弟子规》的伦理基础进行尝试性探讨与分析。

一、孝乃百善之先——《弟子规》的伦理源头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道,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的基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对于孝道的重视与弘扬是自然而然的。孝作为《弟子规》的伦理源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修学次第上,孝被排在其他道德修养的前面。《弟子规》开篇即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包含了两个重要原则:在道德修养和文化学习的.关系上,坚持以德为先;在各项伦理道德中,坚持以孝为先。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纲常伦理中最重要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是个人改变命运、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弟子规》从日常生活起居入手,详细规定了子女尽孝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涵盖了养父母之身、悦父母之心和厚父母之德等三个层次。

在逻辑关系上,孝被当作其他伦理道德的基础。除去孝之外,《弟子规》还着重论述了悌、谨、信、爱众、亲仁等五个方面的伦理道德。其中,悌建立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孝亲思想上,是孝道的自然流露;谨和信源于对“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畏惧,是孝道的内涵拓展;爱众基于“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思想认识,是孝道的情感迁移;亲仁追求的是“德日进,过日少”和“圣与贤,可驯致”的道德理想,其终极目标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道的境界升华。可见,孝是这五个方面共同的伦理源头。

二、信为修身之本——《弟子规》的伦理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修齐治平”,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原则是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弟子规》秉承了这一传统,它把信详细分解为两个层次、八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从而构建了自己的伦理支柱。

从信的外在表现看,主要是以诚敬心对人,做到四个不:第一,不妄言。即以诚对人,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做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第二,不绮语。即以礼待人,不说粗话、脏话、诲淫诲盗的话,做到“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第三,不恶口。即以敬事人,不说攻击、诋毁人的话,做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第四,不两舌。即以和奉人,不说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话,做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从信的内在属性看,主要是以诚敬心对己,做到四个正确对待:第一,正确对待他人的成绩与不足。对他人取得的成绩要努力学习,做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对他人存在的不足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第二,正确对待与他人的差距。对于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距,要勇猛精进、奋起直追,做到“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对于物质生活方面的差距,要安贫乐道、淡然处之,做到“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第三,正确对待他人的表扬与批评。如果“闻过怒,闻誉乐”,就会招致“损友来,益友却”的恶果;只有“闻誉恐,闻过欣”,才能收到“直谅士,渐相亲”的良效。第四,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首先要按照“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的标准,区分过失的性质,找出过失的原因;其次要勇于承认和改正过失,做到“过能改,归于无”,防止“倘掩饰,增一辜”。

三、爱是建德之境——《弟子规》的伦理归宿

《弟子规》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仁者爱人”思想,并将其作为道德建设的最高境界加以弘扬。在内容编排上,《弟子规》有关伦理道德的论述,是按照“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顺序进行的,仁爱是其最终的伦理归宿。在逻辑顺序上,《弟子规》所追求的道德境界,从对父母的孝开始,逐步扩充到兄弟之间的悌、朋友之间的信,进而按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原则,最终升华为对所有人的爱,仁爱是其最高的道德诉求。

10.弟子规的作文 篇十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古代圣贤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主要写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姐妹,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看这本书的同时,会带你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美好的世界。

读了《弟子规》,我懂得了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多帮助对方,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吵架。还知道了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文明,讲城信,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专心听讲,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要学会孝顺,不要为了自己而不顾别人的感受,每当我做完一件好事时,就会发到我的博客里,我还和同学比谁平常做的好事多,这给我学习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上一篇: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标准(医务科)下一篇:端午节介绍英文版

相关推荐